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5 10:38: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 优质课 课程改革 一体化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

优质课就像家中来客必定要洒扫庭院、准备盛宴一样,其中有准备的紧张,更有展示的兴奋。这就像过日子,如果没有“客人”,可能会终年“粗茶淡饭”,散淡随意,正是那经常光顾的客人使主人的“家政技艺”一日千里。参与优质课活动对参赛老师而言是一次极其难得的提升机会。如何才能上好一堂优质课?在网上以“一堂好课的标准”为关键词搜索,会出现几百条相关信息,大家各抒己见。

从专家们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对什么是一节好课,不同评价主体与客体、不同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都会形成不同评价标准。我认为一堂好课不能用标准衡量,课堂应该是生命的、灵动的、富有个性的。有一种观点是如果一堂课让学生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则一定是一堂好课。

一、大胆尝试,为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堂优质课需要老师大胆尝试课程改革,做出大的改变,不仅从授课内容、授课方法,还从小组活动、教师鼓励、评价等各个方面,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

二、设计新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一堂优质课需要教师准备充分,教学设计要新颖,最好以最新发生的新闻或身边发生的事件贯穿整节课,每个环节要做到新颖,处处都体现独具匠心。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具体情境创设,以及课程导入部分的新颖,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提高整堂课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堂优质课需要教师们清楚地意识到课改背景下老师由演员向导演角色转变,要精于组织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利用优美的口头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采用互助式、讨论式、小组竞赛式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紧张而活泼,紧张则是因为大脑思维量大,活泼则指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组内合作创新意识,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四、多元评价,有利于树立学生信心

一堂优质课需要教师运用鼓励力量,重视过程性评价,往往一节课要集合多种评价模式,如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也可以由一组学生专门负责评价等多种方式。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应具有专业性,还要加入丰富的鼓励元素,对学生自信心培养大有好处。

五、营造职业氛围,有利于他们对技能的掌握

专业课教师的一体化模式运用更成熟,告别以前形式上的单纯模仿,逐步转变为培养企业人,教学中加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规范,逐步探索适合技工院校实际的一体化模式。营造职业氛围和融入职业准则、职业要求、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如搞电的要细致谨慎,工作过程要规范,布线要干净整洁,要有服务意识等。技校及类似职业培训学校的学生多来自普通初、高中(以初中为主)。他们进入技校学习之前学的都是些普通的基础知识,如数学、语文、物理、化学、外语等。加上本身年龄太小,使他们不可能置身于技术世界之内,也不可能立即对技能、就业等概念产生亲近感,妨碍对专业知识的主动接受。如何塑造职业气氛和环境,使他们尽快具备学习职业技能的意识,是许多学校忽略的内容。职业学校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学习重点由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转变为肢体对机械工具的操纵,从抽象世界进入具象世界。因此学校教育应该由原先单一的学科学习理念转变为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我们所说的职业意识包括严谨的敬业精神、熟练的操作本领、技术意识和创新意识。如果学生具备职业意识,自然有利于他们掌握技能,也是内在素质的重要内容。

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走自己的道路

文化课教师们需要更灵活地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是为了行动而行动,还要加入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教学、故事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并将这些活动和课程内容很好地融入一起,走出自己的道路。

1.安排活动要适量

不要太过于重视学生的课堂活动,活动多,但与课堂主题和内容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起不到为内容服务的作用,而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导致学生一节课下来玩得开心,但往往学到的知识太少,印象不深刻。

2.正面引导小组互评

小组互评不要变成小组攻击,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再指出缺点,课堂就会混乱,不能达到评价效果。

篇(2)

关键字:解读文本;教学设计;金属;化学反应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5–0030–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本文所说的“文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依据教材衍生出的教辅用书以及其他一切可以参考的书面文字资料。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的方向。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提倡“教教材”并不等于不重视教材,教材依然还是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只有了解课标,吃透教材,才能心中有谱,在此基础上的设计和创新才不会离谱。教学设计之前,首先要研读课标、教材等文本,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价值。下面以“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为例,谈谈解读文本对于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1 教学定位需要深度解读文本

不少教师在设计一节课前,习惯于先博采众长,到处搜集资料、素材,从网上下载现成的PPT,浏览已有的教学设计,然后东拼西凑,做一个“集大成者”。设计出来的课,表面上看内容丰富,但仔细推敲起来,却没有“内核”,缺乏灵魂。要想设计出条理清晰,富有特色的好课,一定要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前后知识的逻辑关系,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先给本节课进行准确的定位。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位于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必修1共四章内容:从实验学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包括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呢?笔者的理解是: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手段;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是学习物质性质和物质反应的有力工具。前两章学习的手段和工具应该贯穿在后两章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当中。“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处于教材的第三章。第三章又包含三节内容:第一、二节是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则是从材料角度体现金属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是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关于“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1]。同时还强调“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1]。可见,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不仅应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还要注重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那么,学习“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有什么价值呢?从学科视角看,笔者认为主要价值有两点:第一点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本节内容第一课时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反应(主要介绍了钠、铝与氧气),第2课时学习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第3课时还要学习特殊金属铝与碱的反应。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氧化物、酸、碱、盐,这个过程体现了物质分类的思想;第二点价值是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运用第二章学习的氧化还原工具,从得失电子的层面上,更加本质地认识金属还原性的强弱。总之,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不能单纯从知识角度学习金属,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研究元素化合物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再来说社会价值。我们都知道,金属材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起到过划时代的意义,人类经历了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感受了年轻金属铝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正享受着钢铁时代。教材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专门从材料角度体现金属的价值。那么,“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这一课时能否挖掘出一定的社会价值呢?我想到了稳坐金属材料第一把交椅的铁,铁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铁与水的反应能否在生活中找到应用的实例?钠和水的反应是不是也能在生产生活中有所体现?我决定寻找相应的素材,让学生体会金属与水的反应与我们息息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要先给教学进行定位,然后再去寻找素材,教学素材要服务于教学定位。

通过对“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价值分析,笔者给本节课进行了定位(图1),运用前两章所学的工具作为指导,重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并体现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图1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教学定位

2 目标制定需要深度解读文本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从三个维度立体地规定了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它集中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三维目标的设计不是“摆设”,一定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金属与酸的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知道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都能从盐酸、稀硫酸中置换出氢气,而且金属排位越靠前,与酸反应越剧烈。考虑到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此处“酸”也仅限于非氧化性酸,而不宜扩展到氧化性酸如硝酸。所以,金属与酸的反应只需要简单复习,目的是体现物质分类思想,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节课重点应放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上。在学习钠与水、铁与水的反应过程中,要体现氧化还原这个重要工具,从化合价升降、得失电子角度让学生预测生成物。因此,本节课我设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掌握钠与水、铁与水蒸气的反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预测生成物”。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在元素化合物学习过程中,笔者认为凡是能用实验说明问题的一定要设计实验。本节课我设计了“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促进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个目标将通过学生对铁与水蒸气、金属钠与水反应过程的体验来实现。观察铁粉反应前后的变化,金属钠在水中的行为,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亲自组装仪器,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过程的目的,不是仅“满足于追求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停留在对知识的简单加工、机械记忆的浅层次认知水平上[2]”,而是想“以此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把握知识的规律,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方法”[2]。如设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不仅仅为了总结出“浮、熔、游、嘶、红”的特点,更是为了让学生体会钠在水中“不安分”,激发他们能够设计出钠与水反应收集氢气的合理创新装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这节课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在合作中彼此分享智慧,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感受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图2)是经过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以后制定的,符合学生的现阶段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图2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三维教学目标

3 线索梳理需要深度解读文本

一节好课一定要有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体现出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本节课教学重点金属与水的反应,主要是钠与水、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教材关于钠与水的反应安排了“实验3-3”[3]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总结金属钠的物理、化学性质。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教材设计了“科学探究”,让学生设计反应装置。紧接着提示:设计的装置应该包括水蒸气发生、水蒸气与铁粉反应、检验产生的气体等部分。随后教材呈现了改进过的装置(与旧教材比)“图3-8”[3]。

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学生很容易理解铁与水反应比钠困难。生活经验也告诉他们铁既不能和冷水也不能和热水反应,如果可能反应那只能是和水蒸气反应。但是,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对于高一学生难度较大,有提示又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以往教学实践也证明,此环节很不流畅。要么,学生设计不出可行的方案,要么总是被“提示”牵着鼻子走。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教材呈现顺序是先钠后铁,我能否来一个先铁后钠呢?如果能找到合适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看到铁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那么这个素材就成了一个“先行组织者”,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固定点和落脚点。铁与水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那么钠与水反应就更加顺理成章,条件更宽松。最后在钠与水反应上设计“科学探究”,既同样培养了学生设计方案的能力,还适当降低了难度,符合高一学生现阶段的能力水平。深思熟虑之后,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主线。

图3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教学主线

4 素材选择需要深度解读文本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且贴近生活的素材是教学的源头活水。为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的理念,教学设计常常需要在教材之外寻找合适的素材,去承载相应的教学目标。关于铁与水蒸气的反应,首先想到的素材是“烤蓝”和“淬火”。资料表明,淬火主要通过改善钢铁结构而获得具有特种性能的钢材料。烤蓝虽然所用反应液不同,但主要还是包含了铁与水蒸气的反应。烤蓝工艺在实际生活中也非常普遍,赛车排气管、各种枪支、锯条等都采用了该工艺防腐。另外,由于铁与水蒸气发生反应,导致国内外已经发生过多起爆炸事故。工业上熔铸模具时铁水包也要严格保证无水。这些都可以作为铁与水蒸气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体现化学知识的价值。

钠是学生的“新朋友”,用小刀切着橡皮泥似的钠单质,感觉十分美妙。钠与水的反应更是令学生兴趣盎然,终身难忘。如何辅助钠与水反应的教学?我想到了钠的发现史,想到了金属钠的冶炼,想到了发现6种活泼金属元素的英国化学家戴维。课堂可以借助这段生动的化学史,教给学生科学方法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经过筛选,最终选用的素材及功能顺利确定下来。

经过教学定位、线索梳理、选择素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图4)。按照教学主线逐步展开,三个学生实验、一个实验方案设计如同教学主线的两翼,帮助和促进学生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图4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

5 高效课堂取决于基于文本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文本理解越深刻,教学定位越准确,目标越合理。丰富的素材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本节课由学生模拟“烤蓝”实验引入:用砂纸打磨一条光亮的铁丝,点燃酒精灯,将铁丝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迅速将红热的铁丝伸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浸入水中的部分马上镀上一层烤蓝,本实验约2分钟。教师告诉学生烤蓝的主要成分是Fe3O4,引导学生运用氧化还原原理预测出另外一个生成物H2。接下来学生分组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测。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是高中化学一个难点实验,新教材的实验方法虽然克服了老教材装置复杂、操作难度大的缺点,但是实验成功率仍然不高。主要是棉花中水量不好控制,水太少产生蒸气量少,水太多则容易炸裂试管。这节课我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顺利取得证据,证明他们的预测是正确的,所以保证实验的成功尤为重要。笔者提供给学生的装置是笔者所在教研组改进并实践多年的装置(图5),这个装置简单、安全、从组装仪器、添加药品到收集到氢气验纯,只需5-6分钟时间。考虑到学生对装置陌生,我预设的时间为10分钟。

图5 铁与水蒸气反应实验改进装置

钠与水反应包括记录现象,课堂汇总,约5分钟。在刚刚“领教”了金属钠在水中的“不安分”后,设计钠与水反应收集氢气的装置,意犹未尽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很多灵感。设计仪器、画装置图,交流、评价,预留10分钟。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设计是主要的,课堂不对方案进行实施。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设计的水平直接决定了课堂效率的高低。本节课实施过程中环节流畅,学生深度参与。在知识的学习中贯穿了研究元素化合物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模拟“烤蓝”,从生活中提炼出铁与水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运用氧化还原原理预测产物,进行实证研究。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由铁类比迁移到钠,再预测产物,实验验证、方案设计。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保证了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意料之外的是铁与水蒸气反应分组实验,为了保证每个小组取得成功,实际比预设延长了5分钟。说明习惯了试管实验的学生动手组装复杂装置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更加坚定了今后要让学生多动手实验的信念。

新课程提倡教师对教学要进行“设计”,教学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素材选取、教学策略这些“战术”性的因素,更要重视教学定位、三维目标这样“战略”性的要素。战略性要素是教学设计的方向,战术性要素是实现方向的手段。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深度解读文本、精心设计课堂,创造出一节又一节有思想、有内涵、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优质课,将课程改革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