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9: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校园人文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职 人文校园 建设
我国历来都比较注重学校的人文建设。《礼记・大学》中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说“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善良的方面,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从而达到改良社会风气的目的。这样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当世界进入21世纪,我国的教育从以往的“精英教育”发展到现在的“大众教育”,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校园的人文建设。因为,人文精神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核心,大力提倡人文校园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项目。
一、人文校园的涵义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一项决议――《21世纪议程》,在“议程”当中强调:“人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与最终受益者,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形成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要“以人为本”。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高职院校也同样倡导“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校园,即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创建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和融洽宽容的人际关系,使全校师生得到主动、积极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自身也得到发展,并形气息浓郁的学校文化特色。
二、人文环境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需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蜿蜒流长,其中不乏一些奋发图强的人,他们勤奋好学,给我们带来莫大的鼓舞,如:头悬梁、锥刺股的孙敬和苏秦、积雪囊萤的车胤、穿壁引光的匡衡、、燃糠自照的顾欢等,他们虽处艰苦环境,仍然思进取,这些都体现出了强烈的上进心。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网络时代的来临,让地球成为了“地球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学校应该是怎样的,学子们学习的环境应该是怎样的,这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状况需要加强人文建设
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都历经了高考,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知识面窄且结构不合理。曾经有人对一些高职学生作出调查,其结果发现:其一,不关心国事大事,就如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二,综合能力弱。其三,个人修养有待提高。另外也有人在宁波市高职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希望提高人文素质。
(二)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人文校园建设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爆炸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不仅学生需要在校园里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而这一切需要学院的人文关怀。
高职院校重视人文建设,必定需要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之下学习和生活,不会再毕业的时候存在一些素质缺陷。因此,高职院校除了将学生培养成才之外,还必须构建与学生相适应的人文环境,这是学院的职责之一。
三、建设人文校园的途径
(一)人文校园理念的树立
当高职院校在面临21世纪对高职生提出的要求和市场对高职生的要求之时,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以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办校的宗旨,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发展教育的理念。因此,学院要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将教、学相结合,关爱学生,关爱教职员工,让师生都将学院视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途径,从而激发师生的潜力,创建出和谐发展的人文校园环境。
(二)人文校园建设的师资力量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要建设人文校园,教师的作用相当重要。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实现人文校园建设相当重要的一环。
首先,高职院校要让教师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感受到自己事业价值的归属感;作为高校教师,教学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已,而是与学生共同度过的美好的大学时代,让学生对学院有深深的感情。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逐渐成长为集教、学、研为一体的能师。
其次,加强学校人文课程的设置,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培根曾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萤,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格。”这是对人文学科与科学应相互作用的一个精彩论断。签于此,高职院校可以加大人文学科的选修课程范围,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人文校园的环境建设
温馨的校园环境是基础。绿色的校园,开满鲜花,不仅能让学生贴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而且学院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有利于身心健康。
高职院校在校园景观建设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如:供家长和学生休憩和看书的长凳,圆桌;让学子轻松学习的草坪;具有纪念意义和价值的励志故事和人物。甚至,有的学院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网络平台,让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达到矫正学生心理的目的。
学生在这样的人文校园里得到尊重、信任和激励,在这里快乐的度过大学生涯。因此,学院在培养学生之时,从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的特长、锻炼学生的品格。
(四)人文校园的制度管理
“管理即服务”是现代管理理念所倡导的,即提倡管理要以人格魅力为基础,强调人的观念和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管理过程中的能动性。
现代人文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是社会的中心。因此,人们需要进行公正、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规章制度呈现出来,让制度管理的“刚性”与人文管理的“柔性”相统一,让无情的制度在有情的操作中发挥最佳约束力。
(五)校园文化建设
有人说,校园文化环境是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是一门陶冶心灵的“隐性课程”。因此,首先,我们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让学生在学院里的生活充满快乐、轻松,同时让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得到提升。其次,努力培养教师,让教师向着学者型教师和教学艺术家的方向发展。让教师能够自己所教学科知识有较深厚的造诣,和相关的行业分析能力和经验。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能够得到行业的锻炼。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是一种对艺术的享受。
参考资料:
[1]蒲东平. 培育人文精神 建设人文校园[J].教育论坛
[2]焦俊霞.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J].江苏高教,2009,4
[3]彭燕凌. 当前高校在人文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管理,2010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精神
1 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是一种引导性的亚文化,它对学生起着强烈的熏陶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以及思想、文化、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实施素质教育全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所以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有如下的功能:
(1)陶冶功能: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起着一种文化传递的作用,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人格和灵魂,以充实生命的内涵。
(2)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有意无意地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3)教育促进功能: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求知欲和业余生活的需要,他们过剩的精力也需找到新的天地。校园文化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的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社会交往,都提供了一个育才环境。
(4)导向功能: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校园文化是正面的引导,还是负面的影响,其导向作用显而易见。
2 人文精神的内涵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感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感性一面受到压抑,而人的理性一面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人本身也被过分地理性化了。同时,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物欲横流更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缺乏一种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和追问的精神,缺乏一种以人文精神为背景的生存环境和人格力量。因此,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3 校园文化功能中的人文精神
(1)导向功能。校园文化通过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引导,接受特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有目的筛选大众传播信息及文化知识内容,以主动的选择代替全盘接受或盲目排斥,因而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又通过教育的物化形态,对校园的布局和各种设施的布置,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来精心设计,对受教育者同样起着引导、激励的功效。另外,学校的教育思想、发展规划、办学目标等,都直接影响着师生个体乃至整个学校良好精神面貌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因此,校园文化无论从内容、方式到其形成的环境,都深刻地影响着校园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潜移默化影响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校园文化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各种有意义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受教育者受到陶冶和感染,同时,校园文化也像粘合剂,使学校师生员工由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而凝聚在一起。凝聚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提高辨别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集体的影响和自身的努力,逐渐会在一定的群体中找到归宿,并按照共同的价值趋向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出积极的人文精神。因此,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对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性格和情趣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全体成员紧密地团结在集体的周围,朝着学校的总目标前进。
(3)约束功能。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教育的内驱力作用。它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既可以激励先进,也可以约束违纪行为,有力地促进集体和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会校园成员如何做人。校园文化能够引导人们认识自己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应负的责任和义务,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校园文化也是矛盾的调节器通过舆论、习俗、信念等特有形式,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调节人们的行为。校园文化还具有一种巨大的内在意志力量和评价力量,弃恶扬善,把周围的现象判断为“善”与“恶”,从而实现其教育作用和约束作用。校园文化通过其约束功能,实施人文教育,有利于校园人文精神的养育。
4 学生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途径
41 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物质文化环境
古代诗人谢灵运写道,“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于忘归”。环境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人,影响人;人的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陶冶。所以要营造和谐的物质文化环境,使全校师生员工生活在和谐物质文化氛围之中。这是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指学校建筑、设备设施、绿化美化等学校硬件以及表现校园精神文化的雕塑、标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包括校园的一草一木等。这些物质文化虽然是一种表现形式,但可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去促进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激发创造精神,同时也能使他们在这种物质文化氛围中形成一定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价值观,让每一个人都以在学校工作为骄傲。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学校的教学大楼及各种设施、设备不在于精美和华丽,而在于以师生为中心,在于人性化,要体现适用、实用和较高的利用率。在教育事业发展的今天,校园的物质文化也常常作为潜在课堂,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譬如说:一所校园如果光看到一排排房屋建筑,而看不到树木、草地,虽然很有气势,但作为校园就会使你感到不和谐。可以想象学生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校园环境中读书、学习,往往油然而生的感觉是温馨、舒适、心情舒畅。校园里的一座雕塑,虽然不很起眼,但师生们课余时间看到它,常常就会得到激励,受到启迪,催人奋发。因此作为校园的管理者,应该千方百计营造、构建人性化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42 利用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弘扬人和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为主旋律的,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而成,并在现实环境中与文化创造活动相结合,其人文精神的内在主体精神品格主要就在于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质。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质是一种较复杂的文化创造活动。校园文化虽然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但这种具有引导启迪价值的文化活动,其最终目的就在于觉醒个人,使其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崇尚文明、塑造健全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艺术熏陶为基础,以道德信念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定会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文化。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曾说:“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可以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水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念和习惯。”任何国家的经济振兴和文化发展,无不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的强盛,必然要以人为本,造就出富有一定的创造精神和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必须从校园文化开始,建立健全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符合规范的道德理论体系,注重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双向发展,推进人和社会精神的进步与发展。校园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就能得到有效发挥,最终也必将促进个人进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43 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是无形却又是最有力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教师良好的行为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有意识无意识的熏染,常比正面的说服教育更容易使人接受,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用人格力量教育学生,也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二者构成了整个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教学中,教师对待科学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认真、耐心和踏实的作风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反复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科学的真正含义。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师都必须懂得自己学科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真正的人文精神教育。
44 教师要联系实际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
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也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现实生活、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教育,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化为精神,达到政治人文知识的内化,内化为人文精神。
社会热点:国际、国内每天都在发生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如何通过政治课教学把它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政治课教学的任务。
关键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医学生;人文素质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如何准确把脉当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现实状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
一、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校育人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被广大师生共同认可的校园精神、校园制度、校园行为、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种精神、制度、行为、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称,其核心是大学精神。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对塑造医学生人格、培养医学生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首先,医学院校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直接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先进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医学生人文修养的提高。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文化设施,开展各种人文活动来丰富医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人文修养。再次,校园文化有利于医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医学生的学习生活是非常艰苦的,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枯燥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们普遍感到心理压力较大。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增进身心健康。
(二) 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有重要的熏陶作用
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靠养成,既需要规范化的教育来内化学生的思想,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发挥其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医学院校要通过营造积极向上、富有品位的校园文化,寓人文素质教育于学校的环境建设之中,使学校校园环境处处体现出强烈的医学文化意味,让人一进到校园里面就感受到强烈的医学文化氛围,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医学文化的感染。
(三) 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优秀的校园文化就是要创造出一种人人受重视、人人受尊重的人文文化氛围。这种人文氛围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人文文化氛围,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机制,使每个成员的进步都能得到赞赏,每个成员作出的贡献都能得到褒奖,由此激励广大学生为使自己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而刻苦学习,不断进取。
(四) 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高校的校园文化原本就具有全体校园人认同的集体意识特点,因而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校园人具有一定的规范约束作用。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为每一个校园人在评定各自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并用这种内在的尺度规范每一个校园人的言行举止。如医学院校的校训、校风以及各项校规校纪等制度文化和道德文化对全体校园人都具有一定的规范约束功能,每个校园人都必须遵守,从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1]。
二、目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医学模式的转变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要求校园文化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载体。从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文化价值观、人才培养、教育过程等来看,存着以下问题:
(一) 专业课程至上,人文素质教育弱化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化的思想,从各个方面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形成强烈冲击。医学院校把办学精力主要集中在培养医学生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上,存在着重视医学专业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倾向。学生也同样存在着重医学专业知识学习、轻视人文课程学习的问题,认为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自己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人文知识的多少、人文素养的高低似乎并不直接影响今后的就业,因此,放松了对人文素质的追求。
(二)技能至上,思想道德素质弱化
医学教育的本质不是把人塑造成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而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品质。只懂专业技术而缺乏哲学思维和艺术气质的人,只能成为“工匠”而难以成为“大师”。 当今社会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需求日益广泛,医疗技术不断创新,医学生必须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理解医学,认识医学的本质,才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的医学服务。一个合格的高水平的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世界眼光。而唯技能的人才观扭曲了对医学人才的全面认识,以技能取代一切,使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至多是一种功能不健全的“智能机器人”,而人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及道德品质日趋下降。
(三)效益至上,大学精神弱化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今大学校园变得浮躁、媚俗、功利,表现在对社会文化的简单适应与单维趋从,表现出校园文化责任心及功能的缺失,并且高等医学教育的功利性受到不适当的夸大,而学术性和精神性受到人们的漠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已经在一定程度向社会文化趋同。由于校园文化的主体性缺失,造成了校园文化的自我肯定意识的淡薄及自我功能意识的模糊,缺乏对大学自身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的追求,难于创造出对社会文化具有指导意义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大学引领社会发展的功能日趋衰弱[2]。
三、建设高品味的校园文化,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
1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使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2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科学定位
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高校教育的任务决不仅仅是积累知识、传授知识,更要侧重发展思维,启发创造,塑造人格。而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其它领域的科学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已成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实途径。正是由于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功能,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合理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有利于克服由于教育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科学发展人文社会学科。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应试教育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高校专业划分过细,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加上专业培养口径细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弱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反映了高校办学理念的偏差与办学目标的错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学校必须摆正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合理构建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的教育框架,积极探索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贯穿科学精神,努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提升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
(2)人文素质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措施。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社会经济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变迁之中,由于受社会上不良现象、不良思想的影响,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时的茫然以及理想信念的疑惑和道德的迷失,甚至出现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质表现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因此,高等学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全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把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育德功能。对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统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以人为本,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优秀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质,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与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还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校园人文 和谐统一 校园环境 美化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都在积极追求一种和谐自然的氛围。尤其是在以文化交流为中心的校园,学生们都希望校园充满绿色温馨、充满花香、小桥流水和鸟声阵阵。更希望通过这些美好的事物来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展开对宏伟抱负的追求。同时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美好的校园环境也能够促使学子主动创造性地研究学习,减少了学生心里潜藏的原始污垢,对今后自身和学校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有在美好的环境中有助于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利用美好自然的校园氛围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
一、校园人文和谐统一与美化环境任务及目的
任务:主要是利用现代园林设计技术和结合校园文化需求来合理的改善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通常包括种植花草树木、建造亭榭楼台、雕刻石画、开辟林间小道、建造小桥、引进流水以及校园内部文化活动等方式。
目的:对学校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工作,利用一些外在美好事物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方面使整个校园的风貌能够焕然一新,体现出校园与众不同的文化气韵,更好的塑造整个学校的美好形象。另一方面好的人文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极有帮助的,一个学生长期生活在如此和谐的环境中,心灵自然少了假丑恶的污垢,多了真善美的芳香。
二、目前我国校园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发展现状
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的虽早,但是传统教学的改革实践起步较晚。以前那种老式教学长期统治着整个教育界,对整个校园环境建设和人文发展重视不足,这就导致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明显的落后于国外,也使我国许多学生错失了很多文化熏陶,未能很好地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但是由于近代中西方文化频繁地交流,学术界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思潮不断涌入中国,使得我国校园在文化建设和环境美化方面有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许多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在这方面已逐渐向国际化方向靠近。然而它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较多的,盲目的跟风使整个校园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三、现阶段在建设校园人化和美化环境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校园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发展虽然较快,但其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其主要表现在:
(一)高唱建设口号,缺乏实际行动。例如在许多校园内部打出“人文建设和谐发展,环境美化绿色前进”发展口号,给许多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但事实上却没有真正做到,许多也只是草草了事,严重影响校园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发展的速度。
(二)校园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发展割裂性较强,没有很好的进行结合。例如在许多学校只是侧重了它们其中的一个方面,注重人文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美化建设,注重环境美化建设而又忽视了人文发展,故而难以发展成一个整体。
(三)侧重于模仿建设而缺少创新发展,使整个校园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水平只是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例如追逐名校风气,许多校园都将自己的独特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丢在一旁,而去盲目的跟风,严重缺少创新建设思想。
(四)在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校园内部的实际需求。每个校园都有其独特的建设要求,然而在建设中却未能因地而异,没有与校园文化形成一个统一而又和谐的整体,缺乏实际艺术效果。
(五)没有形成标准化建设发展体系,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发展局面。在校园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发展过程中没有确立好整体的发展思路和方式,同时也忽略真正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内涵,真正的文化精髓体系和绿化建设体制尚未达到发展要求。
四、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要有合理的解决方法才可以使其变得满足发展要求,目前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有:
(一)要落实好实际行动,杜绝空喊口号现象的发生。例如校园在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规划建设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校联合监督的方法来约束建设发展措施,以扩大它的实效性。另外也可以采用定期建设检查,督促校园建设工作。
(二)必须要将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校园打造人文氛围的同时,环境美化建设也要与之一同发展起来,只有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发展整体,才可以带动整个校园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的迅速发展。
(三)要善于创新发展。例如许多校园都开设了环境设计和人文社科专业,这对它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要广泛采纳这些专业同学可行的创新性建设方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美化整个校园。
(四)所有的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方案必须要建立在校园内部实际需求之上,每个不同要求都会有着不同的设计思路。不能将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无关的东西放在校园之内,否则会出现“大煞风景”不和谐的局面。要让它们的实际艺术效果和价值体现出来。
(五)标准化建设发展体系是当代校园建设的急切需要,要集散为整。在今后校园建设过程中要让二者主题思想进行相互的融合,形成一个独特而又标准的建设发展体系,这样更容易把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内涵表现出来。
结语
世间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故而学校环境的绿化建设应该因地而异,因要求而异。每一次绿化工作都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它是否有美学价值,是否符合校园环境规划管理要求,是否有利学生身心健康等众多问题。
校园美化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美学与欣赏美的环境,让更多的学生在校园得到文化熏陶,从而提高一个人的精神追求,最终使他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在今后校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通过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来教化人,能够带动更多的文化建设快速发展,为我国广大学子提供一个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得益彰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杜文贞,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美丽校园[J],高校后勤研究,2007.
[2]王学光,绿化美化校园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高校后勤研究,2007.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和特色的重要标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弘扬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薪火接班人的重任,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因之具有与中医文化相关的特质。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以下试就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而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渗透于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外化为校风、学风及师生心理状态及群体精神风貌,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及价值核心。大学之大,不在于建筑,而在于精神。儒家重要教育论著《大学》开篇即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论述。爱因斯坦也曾这样描述大学的使命:“一个年轻人在离开大学的时候,应该是有自我辨别力和自我学习力的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一只受过专业训练的狗。”这些都强调的是精神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的确,大学的魅力就在于其特有的传统和精神。这种精神长期以来沉淀为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熏陶,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而深远的。因此,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2 中医药院校精神文化建设重在弘扬中医文化,培养中医人文精神[BT)]
任何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其文化特质。中医药院校最与众不同之处是“中医药”三个字所赋予的厚重的历史积淀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根基和灵魂,它浓缩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来说,中医药文化丰富的内涵使其不仅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而且更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与核心。因此,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弘扬中医文化,尤其是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彰显中医文化特质,散发独特的中医药的精神与气质,培养中医药优秀人才,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
此外,中医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中医药是文化型的科技,又是科技型的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而优秀的人文修养健全完善的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底蕴,更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基础。而中医学具有的以“科技―人文”双重内涵为核心的完备的理论形态作为其整个学科支撑点的特点也使得弘扬中医人文精神一直以来成为中医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把人的身体、心理、行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在重视人的生物性与自然因素的同时,也重视从社会、心理因素方面去研究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极其规律,并运用它们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与此同时,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也使得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巧合的是,中医人文文化对医学模式的认识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这种人与自然的统一,形(身)与神(心)的统一,可以说具有现代医学模式的雏形[3]。
总而言之,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重在弘扬中医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更应以此为核心。
3 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当前“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前提下,中医药院校除了培养学生具备现代文明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还应结合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从弘扬中医文化及中医人文精神出发,注重挖掘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资源,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据,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以此创设一种继承和创新结合的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真正达到培养中医药薪火传承人的目的。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内涵与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紧密相关,具体来说是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的集中反映。
3.1 “和”的精神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整体和谐观。这种理念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有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变化的复杂联系。人从生到死的自然过程中,生存的条件就是和谐。因此,在考察人的生理、病理、病机及其防治疾病时不能脱离天、地、人相互关系的大环境。这种整体思维的方式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也正因为如此,中医文化历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人体自身的关系上提倡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在治疗方法上提倡调和致中的治疗观,而在医患关系上则提倡医患信合、同道谦和的伦理观。“和”作为中医文化的根本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正好相契合,是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涵和时代特征。
3.2 “仁”的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中医文化最突出的人文特质,而“仁”则是对中医医德最贴切的概括。每一部中医典籍无不是对“医乃仁术”的解读[4]。如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大医精诚》提出了医德标准与具体内容:慈悲为怀,急病人之所急;思想纯正,不贪图钱财;严肃认真,不随意调笑;谦虚为上,不炫耀功名;以己度人,形儒家忠恕之道[5]。中医名师大家也将医学定位为“仁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由此可见,医学的宗旨与本质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仁”和“术”。“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中医经典中蕴藏的仁爱之情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正是中医文化的特质,也是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大内涵。把“仁”的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不仅能使中医药院校的学生立足于“医乃仁术”的医德根本,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热心投入为家人、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的践行中,努力在立德、立言、立功上做出成就,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做一名“仁医”的意义了。 3.3 “精”的精神 前文谈到,中医学本身是一门“科技―人文”双重性质的学科,这就决定了科学精神也是中医文化不可忽略的价值核心。仁慈之心固然重要,但高超精湛的医术也是治病救人的关键。具体来说,它要求习医者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孙思邈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6]。”学医者必须不断学习,精益求精。对于中医药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而言,这不仅指专业上的精,它实际上是做人为医的一种态度,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贯彻“精”的精神,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有价值的影响。
3.4 “诚”的精神 “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至高境界,要求医者要诚心救人,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只有怀着感同身受的心,才能引发“大慈恻隐之心”[7],能抛开贵贱、美丑,心中时刻关切病人的疾苦,这就是为医者的最高修德。在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诚”一直作为一种大修为和大精神,成为不可忽视的精神文化内涵,且它对学生素质提高,人格塑造和道德熏陶方面的意义也远超其初衷了。
4 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途径
4.1 以制度文化为导向和保障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制度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重要保障,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经验证明,要使校园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仅靠道德引导和约束是不够的,只有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解决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因之,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以制度文化为导向和保障。要确立科学与人文相契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此外,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优化,在强化专业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
4.2 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和依托 中医药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在校园总体规划、校园景观、建筑风格上,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把中医药文化渗透于校园环境建设中,凸显中医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正所谓一砖一瓦彰显大学气质,一草一木尽表师生情怀。让学生在古朴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传统中医文化的精神内涵有更深的感受和体会。要进一步做好校训、校歌的征集凝练和宣传教育工作,使之最终成为体现学校历史和特色,弘扬中医文化并集中体现师生思想情感及价值体认的群体文化,丰富中医文化的现代内涵。此外,在传播手段和媒介上,加强互联网络建设,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手段传承优秀的中医文化,开展深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充分发挥校园社团、报纸、杂志、板报、橱窗等文化载体在传播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4.3 以行为文化为成果表现 《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一书中曾提到:“大学本科教育是否成功与校园生活的质量有关系,它与学生在校园内度过的光阴和参加的活动质量有直接关系[8]。”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如何,直接表现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的主要阵地和重要途径。学校应秉承中医人文精神,大力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文化人,通过中医药学术精品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系列人文讲座,传统文化节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引领健康的学术和学习风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的“仁、和、精、诚”的修养得以展现并得到检验。
5 小结
党的十指出,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就高等中医院校而言,文化是精髓是灵魂,是激发中医院校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学精神”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中医药院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建设具有浓郁的中医药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使中医药院校成为中医药文化的自然博物馆,培养出具备仁、和、精、诚等大学精神品质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使命及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2]徐超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12:43.
[3]李顺民.加强中医文化建设,弘扬中医人文精神[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
[4]张玲丽.论挖掘中医文化内涵,构建中医院校人文精神的要素[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6):160.
[5]黄海波.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
【关键词】湖湘文化;人文素质;远程开放教育
一、远程开放教育学员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学校教育观念转变的力度不大。近年来,各级电大领导对于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已基本达成一致。但是对远程开放教育学员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和重视仍然不够。作为一所成人高校,电大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相比普通高校而言,电大往往更加强调对学员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注。在电大传统的办学理念中一直缺少传播人文根基的价值与使命。学校管理者和教学人员都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只是文化知识的补充教育,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对成人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2.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不够。相较于人文底蕴深厚、校园文化丰富的普通高校而言,电大校园缺乏人文积淀,文化氛围淡漠,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也缺乏相应的载体,人文讲座、美育、生命教育活动等普遍较少,学生社团数量较少,活动单一[1]。3.学员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不高。由于远程开放教育学员多为成年人,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可塑性不如全日制在校学生。部分电大学员是抱着“混文凭”的态度,学习动力不强。这些学员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休闲娱乐上,很少阅读课外书籍。一部分确有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的学员,也仅仅针对职业提升而专业知识的学习的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二、如何将地域文化渗透到远程教育学员人文素质的培养中
1.融入湖湘文化精神,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二者的关系,其实就是先成人还是先成材的问题。电大的远程教育是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因此,应树立开放、全面的人才观,确立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精神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学校应在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经费投入等方面确保地域文化教育的开展,还应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要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2.突出湖湘文化特色,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环境的熏陶对人的身心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它有巨大的浸润和感染力,其人文教育的实效是不可低估的。人文环境是一个无形的教育资源[2]。要重视校园实物环境、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环境文化建设。让湖湘文化资源成为电大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基础资源,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物质展示之中。以丰富的资源展示来激发学生对湖湘文化的探究兴趣,让湖湘文化与电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让湖湘文化中的英雄人物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激励学生学英雄、做英雄。将校园内的一景一物、一砖一瓦都赋予人文气息,用学校的各种文化载体宣传湖湘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感悟人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让湖湘文化成为打造电大特色校园环境文化的重要内容。3.挖掘湖湘文化底蕴,重视相关人文课程开设。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中加大人文课程的比重。就近年的招生情况来看,远程开放教育人文学科萎缩甚至消亡的趋势十分明显。为了避免人文学科相关专业的萎缩带来的人文精神的流失,学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文主义课程观,将人文课程应作为通识类课程在各专业普遍开设。开设人文课程还应大力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湖湘文化中蕴藏着大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也蕴藏着许多人文精神和艺术成果,这些都可以通过发掘、整理运用到课程建设上。其次,要把人文教育贯彻到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独特的人文内涵。不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课程,都可以结合课程教学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人文学科的课程当然毋庸赘言,自然科学各科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需要我们认真挖掘。4.围绕湖湘文化精华,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除了课程教学,还要通过第二课堂这种主阵地开展以汲取湖湘文化精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包括专题讲座介绍湖湘文化人文精神,知识竞赛丰富湖湘文化知识、培养竞争意识,专题报告会宣传典型人物事迹,座谈会听取人生经验和体会,辩论赛培养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演讲培养人的激情和严谨,志愿者活动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艺、体、美等各种活动小组、社团、沙龙让学生发挥特长、培养自信。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纠正把人文素质教育单纯的等同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做法,将湖湘文化人文精神的精华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又能为电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也为其实践志趣、扩大交往开辟一个广阔的天地,使他们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得以兼顾。5.整合湖湘文化资源,打造特色虚拟校园文化。作为远程开放大学,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基于网络的虚拟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可开辟虚拟湖湘文化广场,以图、文、音、视等多种形式展现湖湘文化代表人物及艺术作品;开设湖湘文化网上论坛,通过文化渗透聚集人气,形成特色栏目;邀请湖南知名学者开设网上学术报告厅开拓学生知识视野、营造浓郁的网上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建设学生自主文化社区等栏目[3]。将湖湘文化要素辐射到整个平台,形成和谐、浑然一体的风格,营造具有湖湘特色的远程教育网络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廖爱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2]张一军.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0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