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儿科护理标准

儿科护理标准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2 09:09: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儿科护理标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儿科护理标准

篇(1)

分级护理指的是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的护理级别。儿科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病患群体,对其进行细化分级护理,一直都是医护人员以及家长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二、儿科病人细化分级护理方法分析

1、护理部制定分级护理标准细化方法

医院护理部首先要根据儿科病人的特点制定细化分级护理标准,即住院儿童患者生活护理等级标准,不同的等级可以用ABCD四个字母来代替,其中A代表最高等级,D代表最低等级,具体的划分标准要以儿童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医嘱内容为依据,而且要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做出要求。A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完全不可自理,没有家长在旁陪伴,而且医嘱病情程度为病危或者病情严重,针对此类儿童病患,医护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其进行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B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完全不能自理,身边有家属陪伴,医生将其病情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儿童患者的病情,对其患者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地护理知识传授。C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家人陪伴照顾,医生将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积极协助儿童患者完成各类生活琐事,如吃饭、个人卫生,而且要鼓励其尽自己的努力完成这些事,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护理知识指导。D级包含的内容有患者完全可以生活自理,有家属陪伴在其身边,医生将儿童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要督促及检查病人的个人卫生,督促其按时用餐、按时进行户外运动等,而且还要有针对性地对病患及其家属进行护理知识灌输。

2、进一步细化分级护理标准

为了有效推动儿童病人的临床治疗,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分级护理标准。各病区的护理工作人员要结合护理部制定的儿童患者护理等级标准,然后根据儿童患者的诊断情况,再根据病人的医嘱护理级别与生活护理等级,确定患者的护理等级。可将其标记为“一级A”“一级B”“一级C”“二级 B” “二级C”“二级D”“三级 C”“三级D”。在划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内容:首先,根据医院护理部制定的相关标准,只要是医生将儿童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定为病重,那么无论此儿童患者是否有自理能力或者是否有家长在旁照顾,都应该将此儿童患者的的护理等级定为“一级A”。其次,“一级B”及其以下等级标准主要依据儿童患者的年龄、治疗项目、活动受限程度等来确定。当患者的年龄小于6岁,没有自理能力,而且医生要求必须每天对其输液两次,而且还有另外超过两种的治疗方式,而且医师规定患者的活动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可将其定为“一级B”。当患者的年龄在6到12岁之间,而且每天输液次数小于或等于两次,另外其他治疗方法小于货等于一种,患者活动不受限制,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则可将其定为“一级C”。当患者年龄在6到12岁之间,而且每天输液小于或一次,另外其它治疗方式小于或等于一种,患者个体活动不受到限制,而且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则可定为“二级 B”。当儿童患者大于12岁,而且每天输液次数小于或等于一次,或者通过口服药物治疗,患者个体活动不受到限制,生活可以自理,可将其定为“二级C”。由于在儿科患者的实际治疗过程中,医生很少开二级或三级护理所以本次研究中不在对“二级D”“三级 C”“三级D”进行分析。再者,各专科疾病 “住院病人生活护理等级标准”的每个细化项目在确定等级前都有规定的条件限制,细化项目后注明疾病诊断名称。

3、确定儿科患者的护理等级

儿科患者的护理等级必须由医疗机构的主管护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确定,然后将护理任务交于普通护士。

三、儿科病人细化分级护理原则分析

1、护理必须在医疗工作基础上进行细化

作为一个特别的病患群体,儿科病人年龄跨度较大,所涵盖的对象会有早产儿、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与成年患者相比,其自理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较差,但是其病情变化往往比较复杂。如果针对不同的儿科患者按照相同的护理级别来护理,那么会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会是护理人员失去对医嘱护理级别的敏感性,从而使其在护理工作过程中陷于被动。所以,在护理分级必须以医师的诊断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且要将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自理能力考虑在内。

2、细化的护理标准应全面考虑病人治疗及护理的需求

医生、护理人员分别确定病人的护理级别和生活护理等级既可避免医生对护理级别的认知不足,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分级护理的细化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儿科患者的自理能力之外,还应该将治疗医师对患者的治疗频率考虑在内。

篇(2)

关键词:儿科;护理纠纷;干预

伴随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多希望能接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护理工作即为医疗服务中尤为关键的组成部分。而在实际情况中,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护理纠纷发生率较高,且通常是纠结于某一个具体的护理细节上。分析来说,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就诊时其家属难免会因担心而有心浮气躁、吹毛求疵的心态[1]。加之儿科护理工作的繁重,稍有细节照顾不到即可能增加护理纠纷的发生风险。因此,这就要求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构建起强烈的风险意识,增加预见问题和防范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本次研究拟观察比较实施针对性方法护理前后的儿科护理纠纷发生情况与满意度,成效确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患儿240例,其中男139例,女101例,年龄范围分布于3个月~9岁之间,平均年龄(3.8±1.5)岁;患儿的家属均被告知研究目的,并同意将数据供研究使用。以2013年1月为界,我院开始实施针对性防范护理,将患儿分为实施前的120例为对照组,以及实施后的120例为研究组。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诱发护理纠纷的原因(1)家属因素: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家庭,作为一个家庭的核心,当其在医院就诊时家属通常会过分担心、焦虑,因而就会有吹毛求疵的心态,只要在具体护理细节中稍有不到位的地方就会引发家属的不满情绪,故而增加护理纠纷的发生分险。(2)护士因素:儿科的护理工作较为繁重,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存在态度欠佳、做事不积极等问题,并没有践行“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对于家属的要求认为没有必要的话会置之不理,这样必然会引发家属的不满[2];护士工作态度不主动,只做医生交代的工作,缺乏服务意识,在与患儿家属沟通时会使用一些专业术语,又不予以解释,这样也很可能因家属的误解而引发纠纷;护士的专业技术不过硬,尤其体现在静脉穿刺上,小儿好动、易哭闹,且对针头多存在恐惧感,若在进行穿刺操作时因技术不过硬而无法做到一次到位,要反复穿刺,这样就会引发家属的不满[3];护士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在具体工作中会为图省事,不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当出现质疑时也无法提供有效证据为自己辩护,也不懂得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因而容易出现护理纠纷。(3)医院因素:医院的就医环境会对患儿与家属治疗期间的情绪造成较大影响,比如病房卫生差、未定期消毒、床铺不干净、病房多吵闹、安全管理不到位等等;此外,因儿科护理工作量大,尤其是在季节更替时,儿科往往是人满为患,护士难免会有照顾不周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极易激发矛盾,出现护理纠纷。1.2.2防范对策对照组患儿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则针对上述诱发因素,采取针对性方法护理对策,具体内容有:(1)营造温馨的就医环境:对儿科病房的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多增加儿童喜欢的玩具、卡通动画、贴纸等的配备,这样能增强患儿的安全感;在疾病多发的时间,合理安排儿科护士的工作时间,增加人员的配备,改变以往长期超负荷状态,这样才能确保患儿的就医环境[4];(2)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保障护患关系的基础是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平时应多加强对护士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升她们的理论水平与操作技能;(3)提升护士的整体形象:护士在工作中要转变观念,秉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工作中要多以微笑服务,保持应有的童真、耐心与同情心,在面对患儿时要代入到大姐姐的角色,在向患儿家属解释各项护理操作时要耐心、口语化,针对家属过度担心的问题,要多给予安慰与支持,以确保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4)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要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做好各项护理记录,以便为自身辩护提供证据;同时要有足够的法律意识,这样才会懂得以法律的手段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1.3评定标准

[5]从护理纠纷发生情况、满意度等作为标准来评析干预效果,其中满意度以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量表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满意度越高,超过85分即被视为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选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2.0,应用均数±标准差的格式对计量资料进行表达,并将t检验运用到计量资料对比的统计学检验中。此外,计数资料以率(%)来表示,将χ2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的对比检验之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检验标准为P<0.05。

2结果

研究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2.5%,比较于对照组的17.5%明显更低(P<0.05);而护理满意率为98.3%,比较于对照组的72.5%显著更高(P<0.05),见表1。

3讨论

经分析研究发现,在儿科护理中能够诱发护理纠纷的因素较多,包括家属因素、护士因素以及医院因素,因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性护理干预,这样有助于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6]。在此次研究中,通过转变服务理念、改变护士形象、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等方式,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得以显著降低,满意度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可诱发护理纠纷的因素较多,施以针对性防范护理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减少纠纷发生,并可获得较高满意度,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陈贤菊 单位:阳新县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叶小霞,蔡伟良,陈晓茜,等.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9):1403~1404.

2缪苑华.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9):164;167.

3王丽.儿科护理管理中常规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对比.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1):127~128.

4孙书萍.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5):770~771.

篇(3)

【关键词】儿科护理;说课

说课是指在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让教师面对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口头表述一节课的教学设想,然后由听者评析,以便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1]。说课是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模式,说课活动可以有效地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途径之一。笔者现对我院儿科护理课程的说课设计介绍如下。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定位

《儿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临床学科,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一门学科。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儿科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儿科护理》和《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共同构成了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且《儿科护理》是护士执照必考内容之一;是护理专业,母婴保健专业,涉外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1.2 课程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掌握儿科基础知识;熟悉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专科护理;掌握儿童预防保健知识。

1.2.2 能力目标:具备规范的儿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具有对儿童、家长及社区群体进行儿童保健指导和健康宣教的能力;能根据各年龄阶段儿童的体格、智力发育和心理行为特点对其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1.2.3 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患儿同情、爱护与关心。

2 课程设计

专任教师和临床儿科护理行业专家一起,对儿科护士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结合岗位需要,以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目标;根据临床儿科护士的工作过程,找出与本课程所对应的职业能力,并联合执业护士考纲,确定并序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及职业成L规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情境。

3 课程内容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需求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学校专任教师联合临床儿科护理专家,根据临床儿科护士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选取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科学、实用为原则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并按实际工作任务过程进行学习情境的编排。把儿科护理课程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分四个项目,十五个任务。教学组织安排如下表: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4.1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结合高职护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特点、各教学项目内容要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4.1.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每一个学习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完成一个学习项目为目标,通过导入项目进行项目分析、制定学习方案、教师评价方案引导、实施方案、教师检擞肫拦赖攘个教学步骤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组织与引导作用。这种教学的特点是项目并不是具体病案,有很多解决的途径可供选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性。

4.1.2 仿真教学法

学生先在儿科护理实训室中高仿真模型上进行模拟操作演练,熟练掌握操作目的、操作前准备、操作程序、操作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深入医院儿科病房进行真实操作,体验其中的技术要领、体验护理患儿必需的职业素质,总结出护理经验。如儿童头皮静脉注射是儿科护理技能中的难点,经验性很强,单纯靠在模拟患儿身上进行训练效果也不理想,此时进行仿真教学法会有很好教学效果。

4.1.3 角色扮演法

家长是年幼患儿的代言人与病情的知情人,家长知识缺乏常造成儿童患病,如营养不良性疾病等,所以儿科护理要实现“以儿童家庭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对象也包括患儿家长。角色扮演教学法主要要求学生相互扮演患儿家长,了解有关儿童营养与喂养、患病儿童的护理与病情观察、儿童素质教育等方面知识。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部分项目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

4.2 教学手段

4.2.1 开展融多种教学媒体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

《儿科护理》教学主要在一体化实训室完成,实训室内均配备有多媒体投影系统、全套儿科护理教学光盘、图片资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发制作了10多个学习项目的电子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完美地融合在一 起,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2.2 采用仿真软件进行综合能力模拟训练

实训室配备了包括常见护理项目综合训练的各类模拟操作软件,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同时该软件系统还配置了学生进行模拟技能训练操作考核反馈系统,为学生课后自学提供教学保障。

5 教学条件

5.1 师资标准

专任教师都具备以下条件:本科以上学历;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护士或医师执业证;一定临床工作经验;较强的专业技术操作水平;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组织教学的能力;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兼职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较大的行业影响力,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5.2 实训条件

校内具有儿科护理技术各项技能训练所需的医护器械设备和模拟儿科病房。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实训指导教材,每个实训项目均制定了详细、规范的考核标准和操作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护理专业技能考核手册。

在校外广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与多家医院签有校企合作协议,并制定有巡回检查制度与计划,密切学校与医院的联系,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落实,满足学生实践训练的需要。

6 考核与评价

采用多元嵌入式评价方式进行考核,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6.1 评价主体: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6.2 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的互评构成,终结性评价由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构成。考核的内容包括知识、能力、素质。

6.3 成绩评定:按百分制记分,成绩=平时成绩×30%+理论考核成绩×60%+技能考核成绩×1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回答问题、作业、考勤、实训报告。

7 改革思路

加强教师培训,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相结合;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深入探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增加学生临床见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篇(4)

【关键词】护理;儿科分诊;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61-02

儿童患者是比较特殊的病患群,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对于事物的理解与成人不同,是一个特殊敏感的群体。因此在对其进行诊治的过程中,合理的护理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次研究所采用的人性化护理,以人为本,给予儿童更多的理解与帮助,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较好的响应。现对本次研究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总结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收治的66例儿科患者,年龄在2岁到13岁之间,其中27位女性孩童患者,39位男性孩童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实验组33例,分别进行不同的护理工作。对对照组的儿科患者进行的护理是传统的护理方法,对实验组的患者进行的护理是本次研究所设计的以人文关怀为本的人性化护理方法。两组儿科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影响最终的结果统计。

1.1.2人性化护理实践:首先,对住院环境的改造。儿科患者的心智及各方面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新环境会使他产生不安全感甚至是恐惧感。以温馨为主题,对儿科患者的的住院病房进行适当的布置,给儿科患者营造一个干净舒适的住院环境,舒缓其内心的抗拒感。其次是在态度方面。儿童的情绪认知功能处于发展期,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敏感,需要给予其正确积极的态度。护理人员时常带着微笑与患者进行沟通,向儿童传递正能量,使得儿童的情感得到正确的引导,辅助儿童对自身的心理素质进行完善提高,从而降低就医的心理障碍。第三是在于家长的沟通方面。与家长进行适当的有效沟通,有助于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感,降低医患纠纷等情况出现的概率。最后是在护理的质量方面。护理的质量是决定护理工作有效性的关键,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能力,培养护理人员的高度责任意识,降低护理失误情况的发生率。在儿科的临床护理中,严格按照“三查七对”的准则进行,明确掌握患者的病情及药物、液体配置的各种要求以及禁忌,对儿童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也要加以纠正引导。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治疗结束后,收集家长及患者儿童对护理的评价信息,根据李克特量的等级划分法,将评价标准定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等级进行满意度的比较。

1.2.2统计学方法:以卡方检验作为本次研究分析的统计学方法,根据P值的大小来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若P

2 结果

在儿科患者出院时,收集家长及儿童对护理的评价,根据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满意度分析。结果发现在实验组中表示对护理效果持非常满意态度的有17例,持不满意态度的为0。在对照组中,表示对护理持非常满意态度的有6例,持不满意态度的有3例。实验组的总满意率达90.91%,对照组的总满意率仅有66.67%。具体情况详见下列满意度情况对比表。

对照组与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表%

3 讨论

美国学者Watson最早提出人性化护理的概念,主要是要求护理人员将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进行把握,再根据相应的需要进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工作。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人性化护理概念的产生,人性化护理工作也是新时期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人性化护理是针对护理对象不同特点而进行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护理,并与常规的一致化护理不同,人性化护理从患者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护理方法,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次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儿科中的人性化护理工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人性化护理的实验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护理的满意度,说明广大的儿童患者及家长对人性化护理的认可度极高。儿童患者具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需要进行特别的关注,人性化护理就是针对此特点进行相应的护理,为帮助患者儿童的治疗顺利进行。儿童对于医院的氛围大多表现为排斥情绪,对于医务人员非常恐惧,在医院病房内表现得非常敏感不安。并且家长出于对孩子的过分紧张及关心,从而对医护人员提出各种高要求,多方“刁难”,导致医患关系僵化。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人性化护理通过各种温馨的举动帮助儿童重拾微笑,有利于降低儿童内心的恐惧感及排斥感,引导儿童的情绪向积极乐观合作的方向发展。并且通过与家长的耐心的沟通,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医患纠纷或者其他安全意外情况的发生,赢得了家长的认可。人性化护理从人性关怀的角度给予患者儿童的治疗辅助是极大的,有利于联合与家长一起努力,达到促进儿童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儿童未来的影响是极大的。人性化护理在本次研究中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对于患者的康复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人性化护理可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黄雪芹.人性化服务在儿科分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2).

篇(5)

关键词:细节护理;儿科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011-02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和医疗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尤其是治疗期间医院护理。儿童患者因语言、认知能力尚不完善,无法与临床治疗医生和护理人员形成有效沟通,再加上患者家属的紧张和不信任态度,促使儿科护理工作展现高难度、高风险的特点。如何提升儿科护理治疗,满足日益提升儿科护理需求成为当前儿科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细节护理的引入,不仅能缩短患儿康复时间、降低治疗经济成本,也能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文章笔者选取2012年6月-2013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40例儿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细节管理疗效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3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40例儿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年龄3-8岁,平均年龄为(4.15±1.59)岁;男女性别比为1.031:1;重症患者10例,轻中型患者60例;患儿患病种类为(7.21±1.45)种。对照组:8个月-7岁,平均年龄为(3.89±1.67)岁;男女患者性别比1.052;重症患儿6例,轻中型患儿64例;患儿患病种类为(7.68±1.76)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年龄、性别、病症严重程度、疾病种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性护理模式开展护理;研究组患儿在常规性护理基础上采用细节护理理念开展护理,具体方法如下: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细节护理必要性,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技能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护理水水平,降低护理中出错率;儿童是特殊群体,营造良好治疗氛围,加强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了解患儿喜好、生活习惯,减少其对护理人员的戒备心和陌生感;指导患者家属疾病相关知识和护理常识,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病情认识,避免患者出现消极、哭闹不配合治疗情况;护理人员和患儿多沟通,并鼓励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当治疗出现异常时,注意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安抚和宽慰,鼓励其坚强面对患者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所有计量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所有计量资料的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p

2结果

2.1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康复时间和经济费用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儿康复时间(11.4±2.3)天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康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并发症、护理差错、护理满意度情况

实施细节护理的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差错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1“以人为本”,从细节培养护理人员安全意识

以患者为中心,强化护理安全意识,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护理人员对儿科护理管理条例的学习,并理论联系实践借助护理实践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工作;交叉感染是儿科护理常面对的严峻问题,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执行医院预防感染的规定,并定期、定时对儿科病房进行消毒杀菌处理,打造一个卫生、安全的环境;患儿诊断和护理均存在一定风险,稍有不慎都可能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建立科学护理风险防范机制非常关键,可达到提升护理人员风险防范和责任意识。

3.2“以人为本”,从细节着手落实医院护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护理规章制度是儿科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儿科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优化儿科护理管理方法,使儿科护理工作向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儿科患者特殊性决定护理管理过程需予以重视。对整个护理过程要认真检查、监控,以确保护理的每个细节能落实到位,同时强化护理相关人员责任心和归属感,细化每个护理人员的岗位定额。

3.3“以人为本”,从细节优化服务流程

患者年龄较小,无法和医生和护士形成有效沟通。因此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开展,应“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做好针对患者护理的人以细节;同时加强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努力培养优质服务意识;在工作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不断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以满足患儿及家属的护理需求。

4讨论

细节管理是新时期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主要强调管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主张每个工作人员对自我本职工作尽职尽责,注重细节。细节管理的优势和科学性受到医学领域和卫生系统的青睐和重视,并渐渐将之引入护理中来,大大提升护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儿科患者自身特殊性,要求高标准护理水平,避免因失误和粗心对患者造成伤害;护理中转变观念,注重护理细节,针对每个特点患者设计合理的护理方案;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在了解患者病情、生活习惯同时,教授家属及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和护理常识,鼓励其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患者治愈出院后,可通过电话、下乡跟踪治疗效果,并根据患者身体发展情况提供合理建议。研究显示:研究组患儿康复时间和经济费用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康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分析,细节护理是在护理中加强细节,完善传统常规护理的漏洞和不足,真正实现患者康复时间的缩短和费用的节约,提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具有良好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唐秀芹.如何做好儿科护理工作[J].中国社区医师,2010,29(12):224-225.

[2]刘炎奎.浅谈如何在儿科护理中做好细节护理[J].大家健康(中旬刊),2013,7(8):148.

[3]邵水芬.细节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的应用与体会[J].医院管理论坛,2010,27(11):28-29.

[4]汪素芳.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公企医刊,2010(23):198-200.

[5]杨华.以人为本的护理干预在儿科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2A):131-132.

[6]邱岸花,张海燕,刘晓艳.细节管理在提高儿科护理管理水平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3,10(7):153-154.

[7]张增霞.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2012,10(33):315-316.

因此,临床上行病原菌鉴定后,针对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的治疗,应结合药敏实验结果,针对性的应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姜丽萍, 刘金玲 . 肺结核病患者细菌学的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34(34):281-283.

篇(6)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120-0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日益深化,对保健需求逐渐提高,表现出社会对护理需求的扩展。现代护理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变为“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儿科模式病房的建立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护理模式在儿科领域的集中体现。

1 坚定信心,转变观念

儿科模式病房的创建,无前人之鉴可借,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大家认真学习整体护理理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护理思想,转变护理观念,确立服务宗旨及护理哲理,制订出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哲理,作为儿科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2 合理组织分工,发挥护理潜能

实施整体护理,为患儿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服务,护理人员的组织分工也应以满足患儿健康为原则。由层次不同的护理人员相对固定地负责护理,人人都是负责护士,护士长根据护理人员的知识层次,业务水平以及病人的情况,随机调整负责护士的工作内容,力求做到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护理潜能,使患儿得到最佳护理。

3 护理品质保证

3.1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方式,要求护士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护理技能、全面的专业知识。因此,要求全科护士钻研业务,多学一些边缘学科知识,籍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对于各项技术操作及急救知误用要从严出发进行考核过关;

同时组织护士学习语言、行为、仪表等知识,将其应用于护理实践中,便于交流与沟通。

3.2 建立制约机制,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制定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护士职责条文与评价标准,加强管理,保证高质量护理服务,让病员监督和制约我们的护理行为,使多样的形式与丰富的内涵有机结合。

4 护理表格的设计及应用

根据儿科特点,依据护理程序,在临床工作中不断修改,设制了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表格,护士能有效地收集资料,评估病人,有顺序地做出护理诊断,反映护理工作内涵,显示护士业务水平,使用方便,节省时间,易于检查考核。

5 制订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按整体护理临床业务评价标准,采用护理病历与患儿情况结合起来评价产方法,进行自查、互查、抽查,结合评价护士的工作质量并及时反馈。制定整体护理各项管理制度,强化管理,实行护师、主管护师查房制度,力求达到高质量护理。

6 支持辅助系统

专门安排一名辅助护士,负责为病人记帐、领药、联系各种化验检查,送各种检验标本,院支持辅助系统实行“下收”、“下送”制度,使专业护士有更多的时间服务于病人,也解决了患儿家长住院期间到处奔波的烦恼。

7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临床护理带教方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护理人才,使护生在日后的监床工作中能熟练应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在进行基础训练的同时,让护生参与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价,参与健康宣教,老师对护生的工作进行评估指正.并让护生掌握交流技巧.为今后应用新的护理模式,打下牢固基础。

8 儿科整体护理的特色与创断

8.1 创造适合儿童健康心理的环境 根据儿童的心理,将儿科门珍及病房装饰成“儿童乐园”。室内活动室备有棋类、图书、玩具深受儿童喜爱,也提供了患儿住院期间学习功课的场所,患儿在温馨的环境中接受治疗、护理、对病痛的注意力得到了转移,镇静剂的使用率较前相比,平均下降21%。

8.2 探索适合儿童心理的环境色彩护士工作服由白色换成红、橙色组成的暖色彩,患儿的床单、被服也更换了彩色的图案,病区内新鲜的色彩,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减轻了患儿的恐惧心理及抑郁感,增强了患儿的活泼天性及温馨感。

8.3 建立学龄患儿就医的弹性工作模式消除许多患儿为了学业,病未愈就早早出院的后顾之忧。根据患儿病情,安排上课时间。医生、护士将查房、治疗、护理时间安排在课后,对不能到学校学习的学习患儿,责任护士进行床边辅导功课.这一工作流程的变革,进一步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也使患儿及家长得到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患儿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在这里得到全方位的服务,新的护理理论在这里得到体现和升华。

8.4 满足患儿心理需求的护理行为为了更好地掌握儿童心理特点,使护士能根据不同年龄时期儿童心理特点,更好地实施心理护理。在“六一”儿童节、春节等重大节日都专门为小朋友准备了小礼物,自制贺卡,与小朋友一起联欢,满足了儿童心理需求。

8.5建立出院患儿护理咨询的工作行为 针对年轻父母护理孩子健康知识欠缺,开通热线咨询电话,对出院患儿,发服务卡,介绍科室服务、诊疗、护理程序及专家门诊时间,并随时都可给予健康指导。对留有电话及地址的出院患儿,进行电话随访或上门随访。

8.6建立按患儿及家长需要,实施健康教育的行为方式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患儿及家长的健康知识行为,制订了9个病种的标准健康教育计划,护士由单纯的照顾者向教育、管理者转变。每月举办一期“患儿家长学校”,满足家长对健康知识的知情权,从而让患儿、家长主动参与护理工作,体现了整体护理的全面性。

9 儿科整体护理的实施,收到满意效果

篇(7)

目的:探讨在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措施和成效。方法:2016年1~7月期间,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300例儿科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优质护理),每组各150例,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和(或)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结论:儿科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后,明显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度。

关键词:

儿科;优质护理;措施;成效

为响应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我院儿科也开启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重视人文关怀,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的优质护理服务。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注意个人操作措施及言行,不断控制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服务水平[1]。针对儿科患儿年龄小、缺乏自主表达及自理能力,以及患儿家属爱子心切等因素,这些都会增大儿科护理的难度,因此,儿科护理工作强度大、难度高、工作时间长,也增加了儿科护理管理的难度[2]。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6年7月期间,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7月期间,我院300例儿科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优质护理),每组各150例。150例对照组中,男94例、女56例,年龄3月~10岁,平均年龄(6.5±1.2)岁;150例观察组中,男97例、女53例,年龄3月~10岁,平均年龄(6.4±1.3)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入院后耐心讲述病房环境及主管医护人员信息,使患者尽快熟悉病房环境,完善入院的各项辅助检查,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及时汇报主管医师,协助其给予相应处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3]:①科室召开优质护理服务动员大会,使病区护理人员真正意识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重点及意义,针对患儿的心理及行为特殊性,做好儿科病区环境布置,使患儿更好融入到病房环境中,减少其哭闹及烦躁情绪,更好配合治疗及护理。②集中培训护理人员,并集中学习护理制度及岗位执行流程,强调基础护理的工作要求,并以测试方式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③针对儿科特点,设计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由患儿和(或)患儿家属自行填写,对护理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整体评定护理服务,使护理人员真正意识到服务观念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④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根据护理人员资历、学历、能力将其进行分级管理,病房划分责任区,做到责任明确,护士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分配其管理患儿数量,同时,还要做到管理和监督。⑤根据儿科病区特点,合理定岗定人,结合患者需要及生活规律,实施弹性排班制度,确保患儿的护理质量,改进护理排版模式,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落实各项护理措施,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以过硬的操作技能及服务态度,赢得患儿家属的信任,从而提升患者护理服务满意。⑥在加强基础护理基础上,根据患儿病情及认知能力,提供分级护理服务,由责任护士评估患儿病情后,助理护士提供各项生活护理,另外,减少陪护人数,维持病房秩序。⑦根据患儿特点,进行分阶段的健康教育,针对患儿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及时给予专业性解答,并对特殊病情做好记录,耐心指导患儿家属,减轻其内心压力,增强患儿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度。

1.3观察指标

护理部每月一次科室专项检查,就基础护理、制度执行、护理病历书写等方面进行儿科护理质量评分,并将问题及时反馈给科室,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护理质量评分的分值为0~100分,分为3个等级,<70分、70~90分、>90分[4];出院时,由患儿和(或)患儿家属自行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护理满意度针对护理技术、护理态度、健康教育、巡视病房、环境管理等方面进行评分,评分为0~100分,分为非常满意(85~100分)、满意(70~84分)、不满意(<7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5]。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70分及70~90分的例数均明显降低,而>90分的例数显著增多,整体的护理质量明显增高(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和(或)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非常满意率明显增高、不满意率显著降低,患儿和(或)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见表2.

3讨论

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减少护理服务工作中的问题,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护理服务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果表明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儿科后,护理核心制度得到了规范执行,各岗位工作流程也得到了严格执行,尤其是分级护理制度及查对制度,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巡视病房,及时掌握患儿的病情进展,动态监测生命体征,严格遵医嘱执行护理操作,确保了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强化基础护理,从而真正落实基础护理的各项服务,使患儿处于舒适的病房环境,继而改善病房管理中的问题。正确应用护理标识,做好交接班的护理工作,给予患儿及患儿家属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使其了解护理标识的重要性,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减少护理差错及护理缺陷等现象的发生。加强科室护理质量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执行能力,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并做好不定期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示,并与年终绩效考核相挂钩,提高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护理工作中的问题。护理人员开展护理服务过程中,耐心与患儿和(或)患儿家属交流,及时解答其关于疾病的疑虑,以高质量服务赢得患儿及家属的认可,从而改善患儿及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丽华,赵婷婷,唐姗姗.国际儿科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8):5-8.

[2]孙小莉.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9):117-118.

[3]周荣荣,周婧.优质护理在儿内科开展的方法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247-249.

[4]王洪玲,江红霞.儿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8):3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