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9: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森林灾害防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市2012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培训班”。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农业大学束庆龙教授、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严巍副站长、郑州拜尔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王耀辉经理、市摄影家协会和理事来为大家授课。这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培训班较以往培训在范围上有所拓展,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包括园林有害生物病害、虫害防治知识,黄连木主要有害生物防治知识,与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卫生害虫防治知识,以及摄影基础知识(生物摄影)等相关内容。目的是提高我们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推广普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培养技术骨干,奠定工作基础,提高为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能源林黄连木保护、居民生产生活需求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参加这次培训的学员是基层林场、苗圃及县(市、区)森防站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人员,共70多人。林场、苗圃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基本单元,森防技术人员是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的第一线力量。这次培训对大家进一步提高认识,交流思想,掌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基础知识、切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意义
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危险性有害生物具有潜伏性、传播性和周期性等特点,控制难度大,一旦蔓延,极易造成大面积灾害,严重威胁森林安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森林的战略性措施,是维系生态安全的基础性保障工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事关国土生态安全、经济贸易安全、森林食品安全、林业“双增”目标的实现。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乱砍滥伐是威胁森林资源安全的三大灾害。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防控是国家防灾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总体形势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种类与林分结构和质量紧密相关,多数属于寄主主导型,加上气候异常,持续高温和干旱,灾害性天气频发,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诱因增多,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加之对外贸易频繁,种苗调运量大,进口木材增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机率增加,对生态系统造成更加严重的威胁,防控减灾的形势严峻。我市属于江淮丘陵地带,森林生态环境脆弱,未来五年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将呈持续高发趋势。随着造林绿化步伐加快,森林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大面积的单一树种,为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增加了机率。加上森林经营质量和管理水平较低,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当前,我市松材线虫病发生形势依然严峻,美国白蛾兵临城下,杨树食叶害虫、松毛虫等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较往年日益加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相当严峻,任务非常艰巨。具体表现一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不断增加,同时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杨树纯林的增加,有害生物危害加剧,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二是成灾有害生物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有害生物潜在威胁增大;四是治理难度大,暴发现象常有发生。例如,危害比较严重的杨树食叶害虫等,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
三、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要明确防治目标。我们要以落实防治责任为抓手,以防治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为主线,建设与林业发展相适应的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坚决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高发态势。
二要做到“三个服务”。一是服务林业事业。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造福人类的公益事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联系最紧密的行业,也是其他任何行业不可替代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要通过加强监测预报、检疫检验、防治减灾等措施,更好地服务林业事业,这应成为各级森防部门的基本使命。二是服务林业“双增”目标。实现“双增”目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中心工作。要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力度,遏制林业有害生物高发态势,减少林业生物灾害损失,保护森林资源,为实现林业“双增”目标贡献力量。三是服务营林主体。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检验、技术指导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林业经营主体难以独立完成。各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行业管理、监测预警、检疫检验、防治管理和技术指导,为各类营林主体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帮助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三要掌握四项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属地管理。按照“守土有责”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的责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落到实处。只有全面落实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双线”责任制,防治工作才能取得实效。二是预防为主,标本兼治。以培育健康森林为目标,以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导,把有害生物预防措施落实到林业生产全过程,不断提高森林抵御生物灾害的能力,实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实践证明,只要预防工作做好了,防治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依法防控,加强监管。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法制化进程,突出抓好检疫执法工作。运用法律手段,规范防治行为,明确政府、部门、经营者、公众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检疫执法、监管指导和公共服务上来,改进工作作风,才能有更大作为。四是科学防控,综合治理。科学地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实行综合治理。实行无公害防治和联防联治,将防控工作纳入营造林全过程,才能确保防治成效最大化。
四要加大宣传力度。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是一项社会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做好新形势下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协调配合,需要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载体,开展多种形势的宣传活动,宣传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危害性,广泛普及防控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防控意识,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和工作氛围。
五要提高防控水平。机构队伍是防治工作组织体系中的硬件,人员素质是软件。机构队伍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除了取决于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对防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和全社会参与意识外,更多地取决于队伍人员的素质高低。人员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工作作风、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工作方法等构成了人员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技术人员要不断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以适应林业新形势的需要。具体对于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人员来说,就是要在实际工作和生产中,进一步强化预防措施,将防控重心前移。要突出营林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基础地位,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纳入造林设计、森林抚育以及种苗生产中。如大力推广良种壮苗,禁止不合格苗木用于造林;优选乡土树种,积极营造混交林;强化森林经营,优化林分结构,及时伐除衰弱木、感病木;加强种苗质量管理,培育健康合格苗木用于造林绿化等等。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兼任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主任委员、亚太地区林业院校校长会议机制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是林木钻蛀性害虫防治领域的资深专家,具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研究推广的三北防护林蛀干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对有效防治光肩星天牛等蛀干害虫,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具有隐蔽性、滞后性、持续性和反复性,其控制相比森林火灾这一“明枪”更为困难和复杂,因而林业生态灾害被人们称作破坏森林资源的“暗箭”。2007 年,《全球森林资源状况报告》指出,全球每年约1.04 亿公顷的森林受各种森林灾害致害因子影响,其中生物灾害占65.3%。对林业有害生物应该正确看待。
首先,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既是自然现象,也有许多是因监测不力、外来入侵种和大面积人工纯林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一般来说,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在北半球发生比较严重,而在中南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雨林中通常很少暴发或较少,其在人工林的发生比天然林严重。其次,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中的外来生物入侵应辩证看待。在经济发达和国家交流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外来生物的入侵是正常的“副产品”,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再者,不同国家重大有害生物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时代性。如美国的入侵生物榆树荷兰病和粟疫病在上世纪上叶是最重要的病害,现因寄主树种大多已被毁灭,变为次要病害;我国的马尾松毛虫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严重,后因林分的生态环境得到大力改善而降低了重要性,现在的主要灾害是松材线虫病。
林业发达国家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状况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独立国际或区域组织,以及国际法律或公约,但在有关广义的植物保护内容中均对此有所体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相关国际标准,因国情不同,只有检疫处理是约束性的,其它多为推荐性的,如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了一系列《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其中第15号为《国际贸易中木质包装材料管理准则》。以日本、德国、新西兰和美国为例,其林业有害生物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有:一是由农林、出入境检疫等政府部门负责,职责分工明确,但隶属关系不一;二是立法完备,执法严格,制修及时,以欧盟植物检疫对象名单为例,1977—2000年的23年间,就大小修订39次;三是十分重视入侵生物防控。
由于美国与我国在地理气候带上具有相似性,相互之间交流借鉴较多,且其有害生物防控比较先进,因此下面着重介绍美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美国联邦农业部下设林务局和动植物检疫局,前者负责土著有害生物和入侵定殖后的外来生物的防治,后者负责防止国外入侵生物的传入。联邦林务局(FS)在全国设有9 个区域性机构,均配有森保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负责技术支持和资金配套,具体工作依靠州和地方部门实施。联邦林务局下设的森林健康保护处(FHP,类似于我国的造林绿化管理司防治处),主要项目有森林健康监测、技术开发、森林健康管理、农药使用管理,在全国各地建有25个森林健康保护办公室,共有250 多名森林专业各类技术人员。对于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管理,林务局无权全国性检疫对象。但在国有林中,林务局可采取限制相关有害生物扩散的一些举措。各州有各自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包括联邦规定的有关种类和各州自行确定的种类。依据法律,对于检疫性有害生物侵染的树木清理,政府不提供专门经费补偿。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机构的设置上,美国的特点:一是依据事权划分的分层管理机制清晰,如联邦林务局主要负责国有林的有害生物管理,各林务局主要进行属地管理,各级林务局均有对私有林有害生物提供技术支持的义务;二是根据需要而设,自成垂直管理体系,不是按政府管理部门层层设置,故管理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比较强;三是特别注重科普宣传,灾情或疫情的社会透明度与工作参与度很高。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经费投入渠道上,美国的原则是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担。农业部林务局依据成本共担的原则,通常给各州的有害生物调查和监测提供一半的所需经费;对于特殊的重大有害生物,林务局也给有关州提供一些专项经费支持,用于防治、预防、公众宣传等;对于突然暴发的有害生物,林务局下的森林保健计划也有专项储备金拨付。同时,农业部林务局也给国家公园局、土地管理局、鱼类和野生动物局,以及国防部所属联邦土地上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提供少量经费。
美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有害生物研究机构。一是农业部下的研究局RS、APHIS 和相关大学;二是林务局下设有森林研究与发展处,下有森林病虫害研究办公室,统筹林务局系统内的林业有害生物研究;三是在全国建有5 个区域研究站,各站设有若干实验室,多与相关大学开展紧密型合作研究。
在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上,美国以健康森林为目标,以预防和监测为主,应急防治为辅,着重突出对入侵生物的防控,强调无公害治理。在监测预警上,针对优先种类开展深入的预警和公众宣传。大区域的森林健康监测主要采用航空遥感技术,具体种类的森林病虫害则主要依靠航空调查,并均有技术标准和指南;对特殊重大虫害,主要采用信息素诱捕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灾情信息管理上,分全国、各州和重大虫害种类三个层面相关分析报告,层次分明、定性与定量,短期与长期结合、宏观与微观交互。
美国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依具体种类而定,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营林技术,分别有预防、抑制、防治3种措施。防治技术主要针对优先种类,并非所有受害林分均能得到治理。在特殊情况下应急使用化学杀虫剂,不论是航空或地面喷洒,在使用前均须按照环境保护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上述各类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都不少,两国之间技术水平相当。但美国的特点是在实际工作中做得比较务实、细致、严谨,很注重实际防控效果的客观评价,很少设定量的预定指标。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概况
2007年以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年均约1160 万公顷,年均损失超过1100 亿元,是世界上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与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对于我国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严重性,不能从时间的维度简单地进行绝对比较,而需要辩证地相对分析。从自然原因看,由于人工林建设是我国发展森林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人工林快速增加是必然趋势,因其自然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低,导致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的面积和损失增加,也形成了我国林业重大生物灾害基本发生在人工林的现象。从统计的范围看,林业有害生物的统计已从原来的重点种类扩展到一般种类,新纳入统计的森林类型增加(如西部地区灌木林),并且统计标准从低到高,这是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工作得到重视与发展的标识。从应对能力看,监测与预警能力仍相对低下,应急性被动防治居多,预防措施偏少,此乃亟待提高之处。从科技支撑能力看,总体能力不是很强,一些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防治效果评价的客观性不够,也亟待提高。从经济损失增量看,主因是社会公众对林业生态服务价值认识的提升,这其实体现了林业地位的提高。此外,还有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贸易频繁等客观因素,以及投入不足、法律法规的制修滞后、人才队伍素质不高等主观原因。
一、全力抓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天然次生林区,这里集中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杜松林、桧柏林、油松林和天然阔叶林。一旦发生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就极易引发灾难性事件。为此,保护区管理部门要积极应对,全力抓好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
1、要按照监测全面、预测准确、预报及时的要求,在完善常规调查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遥感、生物技术和化学信息等手段开展监测和调查,把整个保护区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林以及天然草本植物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在保护区内形成有害生物立体监测体系,保证监测预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2、要建立和完善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联合林业森防部门在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尽快培训和建立一支兼职森检队伍,积极发挥基层护林队伍在有害生物监测中的作用,合理引导公众参与有害生物监测和举报。要探索出一套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快速诊断方法,提高护林人员对有害生物的判别能力。要联合现有木材检查站,在保护区的交通要道增设检查哨卡,加大保护区的监管力度。
3、应定期组织疫情普查工作,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及时检查保护区内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对象及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分布和危害情况。同时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提高保护区植被大面积死亡和衰败的诊断判别能力,正确分析和判断发病致死或生理衰亡的原因,以便更好地进行防控和治理。
二、制订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应急预案,减少灾害损失
保护区要成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急领导小组,在组织、技术、资金、设备材料上做好应急准备,保障应急反应机制的正常、高效运转。要不断提升保护区应对突发性有害生物灾害的控制能力,一旦发生灾害,林业森防部门要按程序启动预案,按照属地管理、地方政府为主的原则,统一组织、指挥和部署,分级联动、各负其责、协同作战,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保护森林资源。
三、实施科学管理,培育健康森林
1林业概况
建宁县地处福建省西北内陆山区,武夷山脉中段,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县境东接泰宁,南邻宁化,西北与江西广昌、南丰、黎川三县毗邻,为千里闽江正源头,是南方集体林区重点县。全县有林地面积115081hm2,森林覆盖率67%,近10年来由于过度采伐和乱砍滥伐以及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导致建宁县天然林减少,森林生态环境脆弱。现有林主要以马尾松、杉木、毛竹林为主,大多为人工纯林,森林自然调控森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越来越频繁,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2林业有害生物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给林业生产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据调查,发生松毛虫危害的松林,轻则生长迟缓、松脂减少,严重时可导致松林枯死;发生竹毒蛾危害的毛竹林,使竹笋及新竹产量减少,受害严重可使毛竹枯死;发生杉梢小卷蛾危害的杉木幼林,杉木被害后主梢年高生长量减少50%以上,主梢被害后常萌生多个侧梢,使杉木不能形成主干,严重影响杉木幼林生长。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不仅会使森林资源遭受损失甚至化为乌有,直接损害林农的经济利益,而且还会严重挫伤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进而影响建宁县林业发展大局,严重制约建宁县经济发展。
2.2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宁县是闽江的发源地,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影响了当地的水质,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间接影响了建宁县生态旅游和森林人家休闲游的发展,对旅游产业及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3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与特点
3.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据建宁县林业有害生物历年监测调查资料显示:从2000~2011年建宁县发生过的森林病虫害有16种,发生过的森林病害主要有杉木缩顶病、杉木炭疽病、马尾松赤枯病、松针褐斑病、板栗疫病、毛竹枯梢病等,发生过的森林虫害主要有马尾松毛虫、松墨天牛、刚竹毒蛾、竹螟、竹蝗、竹广肩小蜂、竹笋象、黑翅土白蚁、萧氏松茎象、杉梢小卷蛾等。累计发生面积9428hm2,其中轻度发生3012hm2,中度发生4825hm2,重度发生1591hm2,其中以下几种病虫害对建宁县森林危害较大。
3.1.1马尾松毛虫
在建宁县9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均口镇、里心镇,濉溪镇等乡镇危害较重,2000~2011年全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达1715hm2,其中轻度发生面积326hm2,中度发生面积838hm2,重度发生面积551hm2;最大虫口密度达218头/株,主要危害马尾松。
3.1.2刚竹毒蛾
在建宁县该虫害主要发生在溪源乡、黄坊乡、均口等乡镇,其他乡镇均有分布。2000~2011年全县刚竹毒蛾发生面积达1606hm2,其中轻度发生面积127hm2,中度发生面积1361hm2,重度发生面积118hm2;最大虫口密度达214头/株,主要危害毛竹。
3.1.3松墨天牛
在建宁县9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尤以里心镇、黄埠乡、客坊乡、均口镇等乡镇危害较重,2006~2011年全县松墨天牛发生面积达4011hm2,其中轻度发生面积2215hm2,中度发生面积1438hm2,重度发生面积358hm2;有虫株率最大达75%,主要危害马尾松。
3.1.4杉梢小卷蛾
在建宁县9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客坊乡、里心镇、黄埠乡、溪口镇等乡镇危害较重,2011年全县杉梢小卷蛾发生面积达647hm2,其中轻度发生面积142hm2,中度发生面积370hm2,重度发生面积135hm2;有虫株率最大达65%,主要危害杉木幼林。
3.2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
(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呈增长趋势。近十几(2)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险情增大,对建宁县现有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建宁县周边县(区)已相继发生,一旦侵入,很可能使建宁县24512hm2松林在短期内毁灭。(3)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居高不下,食叶性害虫呈周期性暴发趋势。据监测统计,刚竹毒蛾在2005~2006年发生面积466hm2,到2010~2011年发生面积达810hm2,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成为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4)偶发性林业有害生物逐步成为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其扩散呈蔓延趋势。据监测统计,松墨天牛、杉梢小卷蛾在2010~2011年发生面积达4207hm2,占这两年全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总面积的83.9%,成为影响年度总发生面积的主要因素。(5)经济林病虫害成为森防工作的又一大问题。近年来,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2008年冰冻灾害过后树种的调整,全县大面积营造油茶、无患子等经济林,经济林有害生物发生的种类、面积和危害程度也随之增加。
4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分析
4.1气候异常
受全球气候条件影响,近年来建宁县气候变化大,持续暖冬和连续干旱为害虫特别是食叶类害虫的暴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如2003年的暖冬气候使马尾松毛虫等害虫安全越冬,导致马尾松毛虫第1代虫口基数迅速增大,造成2004、2005年马尾松毛虫大暴发。建宁县2008年的冰冻灾害造成了大量松树倒伏或断头,树势衰弱后的松林成为松墨天牛极佳的产卵木,从而导致松墨天牛的大面积发生。
4.2树种结构不合理
目前建宁县树种主要以杉木、马尾松、毛竹纯林为主,据2011年资源数据显示,全县有林地面积115081hm2,其中杉木林面积占25.2%,松林面积占21.3%,毛竹林面积占15.9%,阔叶树面积仅占23.3%,尤其是冰冻灾害过后,原始森林群落破坏严重,加上近年来营造的大面积人工纯林使林业有害生物的天敌数量减少,林分自身防御病虫害能力弱,从而形成了有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
4.3经营管理粗放
许多林农科学营林意识不强,林地密植、重造轻管现象严重,经营管理粗放,不进行常规的营林管理措施,导致林内卫生条件差,林木长势衰弱,适宜林业有害生物生长发育。
4.4经费投入不足,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
目前全县尚未建立新的防治机制,“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不能完全落实,防治任务难以完成,达不到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目标,由于防治资金投入不足,加上防治方法相对传统,即使对局部的有害生物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仍然出现越防越难防的被动局面。
4.5预测预报基础工作滞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不到位
一是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加,监测面积大,在工作中缺乏操作性强的调查监测方法。二是部分测报人员业务水平低,责任心差,工作流于形式,调查粗放。
5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5.1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宣传工作力度
积极宣传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普及防控知识,增强全民依法防治的自觉意识,使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并参与防治工作,共同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5.2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1)建立责任制度。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确保防治任务落实到位。(2)健全工作机制。要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属地管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努力形成强大的防治合力。(3)严格奖惩制度。加大对责任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对在防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防治工作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对监测不力和漏报、瞒报、虚报疫情和灾情,贻误防治时机的,要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5.3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工作
(1)以建宁县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为龙头,建立县、乡、村三级监测网。(2)坚持群众举报、护林员报告、测报员监测和病虫害定期普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并将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落实到森林管护责任制之中,使预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3)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将监测任务落实到人头地块,及时准确掌握病虫动态,适时预警信息,指导林业生产经营活动。
5.4加强森林植物检疫工作
(1)进一步提高对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检疫工作抓不好,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的扩散蔓延就不可能得到遏制,要把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检疫工作抓紧抓好。(2)加大森林植物检疫执法力度,认真抓好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复检工作。加强对调运检疫的管理,特别是从危险性森林病虫害发生区调出的苗木、木材及其制品,必须进行严格的现场检疫,发现危险性病虫的,要及时进行除害处理,严防危险性森林病虫的传入。
5.5加强森防队伍建设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在整个林业工作中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是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首要条件。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提高森防专业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作为第一要务来抓。通过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等形式对森防专业人员进行培养提高,持续加强森防人才队伍建设。
病虫害是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有“无烟火灾”之称,病虫害不但能直接使林木枯死,还能降低森林的生长量、结实量、果品和木材质量、降低森林的防护功能。搞好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是巩固造林成果、提高林产品产量、质量发挥森林“三大”效益的根本保障。
虽然我国幅员广阔,但是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环境很脆弱,加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就是保护宝贵的森林资源和我们的生存环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步骤就是要大力发展林业,提高林业生产的质量,增加绿化率,这是全国人民与林业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长期而又艰难的任务。因此,不管是林业工作者还是各级领导部门,都必须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高到战略认识的高度。由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只能浅显地列举,供读者参考。
2 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认识不足
人们总是认为林业中存在病虫灾害是应该的,的确,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人们还没有把病虫灾害与火灾、水灾提升到同一个战略高度,还没有认识到病虫害的危险性和对生态、经济发展的毁灭性,病虫害的治理是长期的、艰巨的。在很长一段的时间内,相关主管部门的都没有把林业病虫防治工作摆到应有的高度上去,缺乏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没有把这项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被当成了可有可无,可松可紧的软任务。
2.2 监测与预报环节的缺失与薄弱
监测与预报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只有抓住这两个环节,才能提前了解病虫害可能发生、发展的趋势,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及时应对,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但是从目前河南省的现状看,对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重视度完全不够,监测人员的缺乏,监测仪器的落后甚至是缺失,检测、预报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在加上制度的相对不完善,不能及时、准确地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与支持,致使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名无实,无法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做到防早、防小、防了。病虫害发生造成灾害时,才被动的进行防治,往往是事倍功半,效果不佳。
2.3 基层森检人员严重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林产品和林副产品的数量需求日益增多,品种更加多样化,再加上发达的物流、频繁的人员流动,也为有害生物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通道,森林植物检疫的难度和工作量都不断增大。但作为担负检疫重任的县级森防机构,由于受人员编制的限制,从事森林病虫害检疫的工作人员只有3―5人,有的还是兼职人员。人员不足严重影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2.4 基层森检机构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4.1经费不足,导致正常的病虫检疫调查及防治工作难以开展。大多数基层森防机构只有少量办公经费,甚至连正常的办公开支都难以维持。发生疫情时,不能及时组织实施防治工作,贻误时机,造成疫情的扩散蔓延。
2.4.2经费不足,使基层森防机构不能购置必要的仪器来提高检测手段。在具体的工作中,工作人员只能凭经验、凭肉眼检测,准确度低,易造成失误,影响工作质量。
2.4.3经费不足,不能对基层森防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水平培训。基层森防工作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和技术水平,不能适应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新形势。不能很好的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更好的服务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2.4.4在营造林方面大多忽视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一是在多年来的造林中,往往树种单一,纯林多,混交林少,生态多样性很差,几乎没有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旦病虫害爆发,这些人工林几乎没有幸免的可能;二是造林绿化用苗,不顾种源、不讲苗质,不进行检疫就任意栽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严重存在安全隐患;三是不经实验,盲目引进新品种造林,由于新品种“水土不服”,导致病虫害发生;四是不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随意选择树种造林,造成生长不良,引发病虫灾害。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有将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始终,就可能导致工程项目的失败,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经济损失。
3 林业有害生物害防治措施
3.1 提高有害生物防治的水平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林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事,它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所以要提高防治水平九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制定预案,周密部署,一旦发生病虫害,能够迅速采取防控措施,不致成灾;林业主管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在规划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也要加强综合性防治,选择更多乡土品种进行种植,选育推广抗性品种,加大营造混交林比重和封山育林的力度,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加强对当地病虫害的预防能力的提升;要充分利用基因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高效低毒农药等新技术、新成果提高防控效果,降低成本,减少污染,维护生态环境的安全。
3.2 加强虫害防治的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预测预报以县为基础,结合当地森林资源、气候条件、病虫害发生规律合理设置观测站点,明确专人按时测报,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发展信息,搞好预测预报,为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完善县级监测网点建设的同时尽快建立起一个区域性或覆盖全省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
3.3 加强检疫,切断病虫害的传播途径
首先,应该加强《植物检疫条例》工作的学习与宣传,增加人们以及林业工作者、检疫人员的意识,使得人们在工作上给予支持与鼓励。其次加强基层检疫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强调依法行政,规范基层工作人员的行为,加大检疫力度,对出林地、进林地的车辆、人员,严加盘查,严禁带疫源疫病进出,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避免了树木感染虫害的可能性。最后,应该在一些苗储、加工、销售单位等地方加强管理,堵塞病虫害传播的渠道。
4 总结
我省的林业虫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情况不容乐观,虽然现在相关部门已经提高了对虫害防治的警觉性与认真度,但是笔者仍要指出的是只有各方面不断的协调、努力,我省的林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峻.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关键词:森林;有害生物;健康;管理;科学
森林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和减少污染的功能。保护森林是人类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林业有害生物时时刻刻威胁着森林的安全,是森林火灾以外森林的又一大天敌,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治理力度,是人类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在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林业六大工程,坚持野预防为主尧科学防控尧依法治理尧促进健康冶的方针,积极推进森林健康新理念,这是一项全新的改革,也是一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革命。如何做到全面保证森林健康?这就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同时,加强对森林的管理。黑龙江省是全国森林覆盖率较多的省份,2001年全省林地面积占43.6%,到2010年全省林地面积占45.7%。但由于过渡性采伐及自然灾害的破坏,森林生态群落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多种因素严重危害森林的健康,其中森林有害生物的危害是对森林健康的挑战,是对森林环境严峻的考验。自实施生态管护工程以来,全民加强森林保护意识的提高,观念的转变,防控知识水平的提高,对于科学防控林业有害生物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保证森林健康,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积极推行森林健康理念,任重道远。
1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
森林有害生物的滋生,需要适宜的环境,森林资源的破坏直接导致森林环境的恶劣,而有害生物容易发生在通风良好林缘和森林中的空地边缘,这样就会为森林有害生物资源的滋生创造了环境。2004年全面停采以来,森林资源得到了保护和发展,有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但还是有不法分子滥砍盗伐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不仅破坏了有害生物的天敌,而且为有害生物的生存创造了条件。因此,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对森林有害生物天敌的保护,也是对保护森林健康有效手段之一。
2积极推行科学有效的营林措施
根据长年的观察,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有害生物容易侵染针叶树纯林,主要以樟子松尧落叶松针叶纯林为主。由于长年采伐及火灾和一些自然灾害的破坏,形成了许多以白桦尧山杨尧柳树等为主的次生林,而对次生林改造也都是为了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樟子松尧落叶松等经济树种,导致了针叶纯林增多,而且形成抵抗力弱的幼林,针阔比例失调,形成有害生物多发的植物群落,而混交林的特点恰恰可以解决问题,混交林树种多结构复杂,枯枝落叶物丰富,而且林冠浓密,根系深广,在涵养水源尧保持水土尧防风固沙,以及其他防护效能方面都优于单纯林,混交林内部生境条件多样,生长着大量的植物尧动物和微生物,病虫害天敌较多,可以抑制病虫害的繁殖和蔓延,因而病虫害发生少。但要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混交方式。提倡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尧乔灌木树种混交及深根系与浅根系树种混交,如深根系与浅根系树种混交,可以防止风倒等。在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应加大灌木树种比重。对于低产低效的次生林改造,要采取合理营林措施,使之形成生态功能强,物种丰富,抗病能力强的阔叶或针阔混交林,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野造林尧补植尧抚育尧疏伐冶等综尧复层林。
3科学经营发展特种用途
林母树林是特种用途林的一种,是为国家提供优良种子的林分。金山林场樟子松母树林是国家的樟子松母树林基地,现有面积1862hm2,每年向国家提供大量优良种子,已经成为国家不可或缺的母树林基地,可是樟子松母树林是樟子松纯林,林分抗病毒能力弱,常常滋生如樟子松红斑病尧樟子松瘤锈等林业有害生物,樟子松红斑病感病率达到60%以上,而且较为严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严重危害母树林的安全,要人为进行干预进行科学的管理,第一进行抚育间伐,抚育间伐可以切断一些有害生物的生存条件,如樟子松瘤病锈是依靠蒙古栎进行生长的转主寄生生物,它的锈孢子生成后在蒙古栎树叶上发育成熟后经风传播到樟子松上进行危害,抚育间伐伐除了转主寄主可以达到预防目的;第二要采用烟剂进行无公害防治,近几年来,多采用苦参碱烟剂尧苦参碱乳油等药剂进行防治,每年防治面积近666.67hm2,防治控制率达到95%以上,达到了防治的目的。
4加大封山育林力度
在采取人为干预的营林措施外,还要遵循自然规律,发挥森林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对森林群落采取10~20a甚至更长时间的封山育林,不要急于一时,生态环境的改变不是三年五载就可以实现的,要发挥森林的自我调节的功能,自行创造适合的森林生物群落,达到自身相对稳定的生物链,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尧空间构造和昆虫群落结构的变化,诱导林木产生抗虫效应,促进森林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什么在封山育林条件下,森林生态环境会影响害虫发生的轻重呢?因为在森林群落的自我调节下,形成多样性的森林植物群落,对害虫的寻找食物和扩散传播起到隔离作用,阻碍了害虫的营养摄取,影响到害虫的生活质量尧寿命和下一代的繁殖,并且树种多样性的提升,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昆虫种类的多样性又导致了有益昆虫和有益生物的多样化,从而生态系统更加平衡稳定。
5无公害防治势在必行
(一)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的形势特点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加剧。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截止到2008年,入侵我国并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外来林业有害生物达34种,年均发生面积达130万公顷。其中,主要外来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占林业生物灾害总损失的30%。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在我国呈入侵频次增加、种类增多、危害面积逐年扩大的趋势。
本土重大有害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依然严重。松毛虫一直是我国林业历史上第一大害虫,近年来出现反弹,年均发生面积在140万公顷左右,一些地方仍周期性暴发成灾。杨树柱干害虫在三北地区发生危害依然严重。以鼢鼠、野兔为主的鼠(兔)在三北地区新植林地危害猖獗,年均发生100多万公顷,对未成林造林地林木构成严重威胁。
突发性害虫种类增多,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春尺蠖、杨树舟蛾等杨树食叶害虫发生普遍,其中以华北、黄淮、江淮地区危害最为严重,致使多处绿色通道景观被毁,江苏、安徽等省的杨树产业损失巨大。随着气候变化和天然林卫生状况的改变,栗山天牛、云杉八齿小蠹、切梢小蠹等一些次要有害生物在局部地区已上升为主要危害种类。
经济林、竹林有害生物危害种类增多,发生面积加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经济林面积不断增加。随着经济林、竹林面积的快速增加,经济林、竹林生物灾害的发生种类也不断增多。
灌木林和荒漠植被有害生物危害日显突出。2003年以来,年均发生面积达200万公顷以上。沙棘木蠹蛾、梭梭尺蠖、灰斑古毒蛾、大沙鼠等对东北、西北广大灌木林和荒漠植被的危害日益突出,并在局部地区多点暴发成灾,新疆塔里木盆地累计有20万公顷胡杨林毁于虫害。
(二)林业生物灾害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林业生物灾害是指森林、林木及林产品遭受微生物、动物、植物侵害而使其经济、生态及社会功能受到损害的事件,包括由非生物因子引发的林木生理性灾害。
1.林业生物灾害具有自然属性。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是由林业有害生物、森林植物和环境条件等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在不断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
2.林业生物灾害具有社会属性。一方面,林业生物灾害具有人为灾害特征。引起林业生物灾害的有害生物是生态系统固有成分,生态系统在未受干扰的情况下,可利用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通过自身调节功能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避免有害生物种群密度过度增大而形成灾害,即使偶有灾害发生,生态系统也能通过自身调节从干扰中自然恢复,一般不会因有害生物而使生态系统破坏至无法自然恢复的程度。但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地球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之不合理的森林经营方式,生态系统被严重破碎化、人工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稳定性减弱,控制和制约有害生物的能力下降或丧失,导致有害生物繁殖失控,频频暴发成灾。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又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遭到进一步破坏,这成为当前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灾害损失逐年加大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林业生物灾害事关国土生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娱乐和食品安全,事关广大林农群众增产增收,事关林产品对外经济贸易安全,具有显著的经济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特性。
(三)林业生物灾害防治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林业部门抓住战略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这一大局。
1.维护生态安全需要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治理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职能,这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林业的更加紧迫而艰巨的使命。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林业生物灾害严重威胁着上述的“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2.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迄今最高级的文明形态,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落实及其成果的反映。实现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一个健康的森林以她优美的形态、色调、音韵等陶冶着人类的情操,人们在其中体验和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中,人们对以森林文化为主的生态文化更加渴求,对生态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必须科学地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维持身边的绿色,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实现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
3.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2009年9月,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当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年均发生面积1000多万公顷,年致死树木4000万株。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巩固新增造林面积、保证森林蓄积稳步增长上,都具有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作用。此外,林业有害生物还直接导致了森林的碳排放。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权威专家温奈尔教授的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在加拿大因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森林碳排放是森林火灾和森林采伐总量的3-5倍。必须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减少森林面积负增长和碳排放,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4.促进农民增收、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需要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土地承包后农村生产力的第二次大解放。林改后,组织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将成为广大林农日常生产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项新生事物。林业生物灾害防治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例如:组织主体的多元化,广大林农中普遍存在的预防意识淡薄、缺乏病虫害防治知识,大型林用药械无力个人承担等。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极有可能引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严重发生,并导致因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伤农事件发生。这将极大地挫伤广大农民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林农因此至穷,因此破产。
5.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拓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空间需要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一些国家散布中国,采取多种措施遏制我国经济发展。其中,利用林业有害生物设置贸易壁垒成为他们采用的手段之一。2010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美植保组织制订并区域标准植物检疫措施《来自亚洲舞毒蛾疫区的船舶及船上货物运行管理指南》。据国家质检部门估测,我国至少1/5的输美货船可能在美国口岸遭遇拒绝入港、锚地待检、港口滞留等形式的通关障碍,将有500亿美元的货物受到影响。2011年韩国方面又针对香蕉穿孔线虫,禁止进口我国南方三省区寄主植物,对当地苗木花卉产品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6.维护森林食品安全需要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然资源认识的深入,森林食品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由于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式、手段、技术等方面还比较落后,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比较普遍,与农药残留、水体污染等有关的森林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按照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国经济林栽培面积达到3300万公顷,经济林总产量达到2亿吨。这一新的形势,要求我们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大意义,调整防治思路,转变防治方式,改进防治技术,科学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从源头遏制食品安全隐患,有效应对森林食品安全的潜在威胁,保证森林食品的安全。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
做好新形势下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必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从服务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和推动现代林业建设的高度,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深化改革,依靠人民群众,采取综合措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一)坚持预防为主
国内外灾害防治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某种灾害一旦发生,要完全挽回所造成的损失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减低损失程度也是相当困难的。从灾害防治的成本效益和工作绩效分析,做好预防是灾害防治最为经济和有效的措施。林业生物灾害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必须坚持预防为主。要树立森林健康理念,要从培育优良抗性品种入手,把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到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森林自身抵御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要加强对林分的抚育管理,及时清理受有害生物感染的林木和火烧迹地的过火林木。加强对现有纯林、低产林的改造,优化林种、树种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加强测报、检疫、生物防治等预防性工作,在思想认识、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上全力推进预防工作,由以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转变,变灾后救灾为灾前御灾,切实把预防工作摆到首位。
(二)加强科学治理
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是由林业有害生物、森林植物、环境条件、人为干预等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在不断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坚持科学治理的方针。要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研究科学的对策,采取科学的措施。要正确处理好预防与除治、治标与治本、内部与外部、生态与经济、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科学布局防治资源。要转变防治理念,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认识灾害,推进灾害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主要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机制、防治技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机制等基础研究,加强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应用技术研究,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和集成度,抓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强化防治标准体系建设和技术监督。要大力推进无公害防治和绿色防治,实现可持续控灾,维护环境安全。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因地制宜地开展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
(三)坚持依法监管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具有社会公益性,其职能的履行要依靠行政手段来推进、法制措施来保障。坚持依法监管,必须建立健全防治法规制度,加快完善行业法规体系,确定依法治理灾害的法治原则。要加大违法处罚的力度和刚性,提高违法成本。要强化执法能力,从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行政执法工作。要明确执法主体,规范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监督,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要完善和严格执行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奖惩、林业植物检疫报检、监测调查报告等制度,加强行政监管力度。
(四)强化责任落实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是国家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的肩上,实行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建立科学的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行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度,提高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成效。要建立健全“分类、分级、突出重点、按需扶持”的公共财政扶持政策和“谁受益、谁投入”的防治资金投入机制,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元化社会资金投入为辅的投入机制。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的公共财政投入和应急储备资金纳入本级预算,保障防治工作顺利开展。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纳入森林灾害综合保险范畴,充分利用金融支持林业改革的相关政策,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方式,开展政策性保险工作。积极争取林业贴息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支持。
(五)深化改革,创新防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