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6 03:55: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西方艺术赏析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叶芝;诗歌;概述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11-01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艾略特评价叶芝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我敢说,他也是任何语言中最伟大的诗人。”
国内研究叶芝诗歌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爱尔兰主题 作为英裔爱尔兰人,叶芝对英国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他返回到爱尔兰的风景中寻找灵感,创作转向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题材。这方面的论文有:涂年根的硕士论文《梦想仙境的人――爱尔兰民间故事对叶芝诗歌的影响》、董红缨的硕士论文《叶芝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张莉,马佳佳《矛盾的爱尔兰歌者――叶芝的民族主义思想分析》、何林《叶芝与爱尔兰文化身份的建构》等;二、面具理论 对叶芝而言,面具既是伪装和防护,同时也是自我克制和超越;它不仅展现了叶芝积极的生活态度,还反映了叶芝式的民族主义立场。这方面的论文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张文会的硕士论文《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On Feminine Masks in W.B.Yeats’s Poetry》、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毅的硕士论文《叶芝的三副面具》、李静《叶芝的“面具说”》等;三、神秘主义与东方因素 傅浩《叶芝的神秘哲学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傅浩《叶芝诗中的东方因素》、杜平《超越自我的二元对立――评叶芝对东方神秘主义的接受与误读》、柳青《听叶芝讲爱尔兰“聊斋”》、 董洋《叶芝、泰戈尔“神秘主义”的契合之处及意义》等;四、象征主义 傅浩《叶芝的象征主义》、陈遐《从“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叶芝着西方现代主义大学》、杨晨音《从摹仿到构建――叶芝诗歌中的象征转向》、李超《象征:介入还是逃逸――叶芝象征主义诗学理论初探》等;五、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 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陈伟娜《叶芝性别意识研究》、贵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王林英《父权制的囚徒――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东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李婷《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蕴含的追求母题》等;六、对《当你老了》的解读 龙琳《真爱不会老去――叶芝赏析》、李小均《诗人不幸诗名幸――叶芝名诗中的张力美》、张烨《恒爱之境――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和他的诗》等;七、对《因尼斯弗里岛The Lake Isle of lnnisfree(1888)》的解读 傅浩《身在尘嚣 心向净土――叶芝赏析》、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吴诗琼《迷失・遐忆――对叶芝诗的历史主义误读》;八、拜占庭 李潮《――叶芝精神归宿的象征之路》、郭月霞《叶芝赏析》、刘治良《生命之春在艺术 艺术之美在永恒――叶芝与济慈主题之比较》、方杰《叶芝“拜占庭”诗中的再生母题》;九、悲剧精神 北京交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惠锋《黑暗中的狂欢―一叶芝所创悲剧世界之研究》、张浩《艺术的异质空间与快乐的悲剧精神――评叶芝的》等等;十、生态观 甘文婷《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叶芝的》、张明兰《叶芝诗歌生态观解读》等等;十、意象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静《在韵律和舞姿之间――叶芝的抒情诗与舞蹈意象探幽》、华南理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甘文婷《W.B.叶芝爱情诗歌意象研究》。
叶芝不仅在文学备受瞩目,在其他领域亦被人推崇;比如一些歌曲或直接以他的诗歌为歌词,现任法国总统萨科齐的妻子、意大利歌手卡拉・布鲁尼・萨科齐的专辑《No Promises》中有一首《Before This World Was Made》,这首歌中的歌词就是叶芝的组诗《一个年轻又年老的女人》中的第二首《创世之前》。我国流行音乐组合水木年华那首经典歌曲《一生有你》就来源于叶芝的《当你老了》 。来自爱尔兰的摇滚乐队The Cranberries (卡百利乐队)是带领爱尔兰音乐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专辑《No Need To Argue》中有一首Yeat's Grave。叶芝逝世后葬在斯莱戈的Drumcliff墓园。由韩国第一化妆品集团AmorePacific 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潜心研制的自然主义化妆品Innisfree悦诗风吟,由来于叶芝名作“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心灵小岛的品牌名称。
参考文献:
[1]傅浩著.叶芝[M].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
[2]百度百科:卡拉・布鲁尼.
[3]百度百科:水木年华.
关键词:纳兰性德散文综述
纳兰性德除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之外,还留下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在学者们大多致力于其诗词研究之际,亦有少数学者对其散文进行了研究,本文拟从五方面对其散文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
对其序跋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序跋类散文主要是收录在《通志堂集》卷十至十二中的经解序,以及卷十三、十四中的若干篇序文。学界目前对其序跋类散文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对其经解序的研究上。
1988年,马遒骝、寇宗基先生出版了《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一书,该书择录了《名家绝句钞序》《渌水亭宴集诗序》二文,并为之笺注。次年,姚崇实先生在承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简论》一文,解析出经解序不仅表现了纳兰性德对理学的推崇,还表达了纳兰性德的一些哲学、政治、伦理观点,还反映了纳兰性德的学术思想。此后,罗星明先生先后在承德民族师专学报发表多篇论文为《通志堂集・经解序》作注释,为其他学者研究纳兰性德的经解序提供了便利。
对其杂记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杂记类散文即其《渌水亭杂识》,学界对其杂记类散文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对其杂记类散文进行研究的专著有李晓明的《纳兰性德诗词美论》,该书的第二章第二节结合《渌水亭杂识》提炼出纳兰性德诗学的四个主要观念。
对其杂记类散文进行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大致有三篇,分别是罗艳的《论纳兰性德的诗学观》,王丽勇的《纳兰性德的诗作与诗论》和崔双的《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研究》。三者都结合《渌水亭杂识》中的诗词短论及纳兰性德其他作品来总结纳兰性德的诗学观。
对其杂记类散文进行研究的期刊较多,但大多学者都是研究《渌水亭杂识》中的诗词短论。赵秀亭先生率先对《渌水亭杂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既肯定了文中积极进取的部分,如对中外思想和学术的接纳,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对往古治乱得失的评论等;又指出了其迷信的部分。邓伟、项小玲的《管窥》一文,从关切政事、重视人才,学精识博、长于考据,文学大家、识见不凡三方面研究该杂识中显现出来的纳兰性德这一青年知识分子形象。2010年11月孙赫然发表《也曾裘马颇轻狂――浅析纳兰性德中的入世思想》一文,从为君者需具帝王之度、为臣者需备赤子之心、兴国政需为利无穷三个方面分析了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中的入世思想。
对其论辩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论辩类散文为数不多,主要收录在其《通志堂集》卷十四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其《原诗》《原书》。学界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如下:
1988年,马遒骝、寇宗基先生在《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一书中,笺注了纳兰性德的《原诗》一文。次年,马骥先生发表了《纳兰性德的文艺观》一文,不仅研究了《原诗》中的诗学思想――承袭汉儒诗歌理论“诗言志”的传统观点,批判“临摹仿效之习”;还研究了《原书》中的艺术思想。
对《原书》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的是别廷峰先生的《纳兰性德书法观管窥》一文。该文崇尚自然,主张“不临摹”、反对“仿效”;强调个性,从重视作书时的“兴会”和“意造”、反对“矜持”两个方面研究了纳兰性德的书法理论。对《原诗》进行研究的还有张佳生先生的《纳兰性德诗赋论二评》一文和禹克坤先生的《论纳兰性德的文艺思想》一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后者将纳兰性德的《原诗》一文与叶燮的《原诗》一书进行了比较研究。
对其书说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书说类散文主要收录在《词人纳兰容若手简》和《通志堂集》卷十三中。目前为止,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对其作品的笺注。
陈子彬于1991年发表的《纳兰性德诗翰手卷简介》一文,布尼阿林于1992年发表的《印文简释》一文和铁男于1998年发表的《词人纳兰性德诗翰手卷印文若干问题笺注》一文,分别对纳兰性德的书说类散文进行了简介、简释和笺注。对纳兰性德书说类散文进行了综合研究的是郭明辉的《从纳兰性德书信看其为人》,该文通过纳兰性德的书信窥探其读书生活、日常生活与思想。
此外,朱鉴珉先生的《纳兰性德与顾梁汾书》一文对《与顾梁汾书》进行了注释。别廷峰先生的《纳兰性德教育观管窥――读》提炼出了纳兰性德的教育观,并大致予以肯定。张佳生先生的《八旗文论五评》首要研究了纳兰性德的《与韩元少书》一文,并从中总结出纳兰性德论文的最终标准。张弘的《传世纳兰性德致严绳孙手简的年份及有关问题》一文,在勾勒严绳孙与纳兰性德交往情况的前提下,确定了纳兰性德致严绳孙手简的年份。
对其辞赋理论与创作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辞赋理论主要集中在其《赋论》一文中,而其辞赋创作主要收录在《通志堂集》卷首中,也散见于卷十四中。
对纳兰性德辞赋理论进行研究的,尚有不少。张佳生先生的《纳兰性德诗赋论二评》、马骥先生的《纳兰性德的文艺观》、禹克坤先生的《论纳兰性德的文艺思想》,都结合了纳兰性德《赋论》一文概括其辞赋理论。
对纳兰性德辞赋内容进行研究的,有任嘉禾的《“满蒙联姻”的颂歌――辨析》一文;高民凯的《纳兰性德的赏析》一文;别廷峰的《歌颂进步,意寓改革――读纳兰性德的》一文。不难看出,以上多是对其单篇文学作品内容的解读,尚缺乏对其辞赋作品内容相对宏观的研究。
对纳兰性德辞赋特色进行研究的,主要有别廷峰的《纳兰性德赋的艺术特色》一文和董天恩《从看纳兰性德赋的艺术特色》一文。前者细致论述了纳兰性德赋的四大艺术特色,后者结合《金山赋》,从情致投映与想象联翩、典事选择与运典破体两方面论述了纳兰性德赋的艺术特色。
综上所述,纳兰性德散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于此可见,纳兰性德散文研究尚存一定的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清)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李晓明.纳兰性德诗词美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马遒骝、寇宗基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4]崔双.纳兰性德的文学思想.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王丽勇.纳兰性德的诗作与诗论.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罗艳.论纳兰性德的诗学观.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孙赫然.也曾裘马颇轻狂――浅析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中的入世思想[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4).[8]邓伟、项小玲.《渌水亭杂识》管窥[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4).
[9]别廷峰.纳兰性德书法观管窥[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9,(4).
[10]高民凯.纳兰性德的《雨霁赋》赏析[J].古典文学知识,1999,(4).
[11]铁男.词人纳兰性德诗翰手卷印文若干问题笺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8,(4).
[12]任嘉禾.“满蒙联姻”的颂歌――《五色蝴蝶赋》辨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5).
[13]朱鉴珉.纳兰性德与顾梁汾书[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6,(4).
[14]罗星明.纳兰性德《通志堂集・经解序》注释续[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5,(4).
【关键词】聊斋;翟理斯;文化差异
一、作者简介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年出生于英国牛津的一个文人世家,1867年,远涉重洋,来到陌生的东方,成为英国驻华使馆的一名翻译学生。他曾任领事馆翻译、副领事和领事等职务。由于他长期生活在中国,广泛接触中国上层人士及高知阶层,潜心研究汉学,对中国历史、哲学、宗教、民族、语言及儒学都有高深的造诣,被喻为中国古诗英译的一代宗师。因其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独具慧眼,故其著作译作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和学术价值。翟理斯翻译的中文译作都集中在包蕴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古文著作中,如《聊斋志异》、《洗冤集录》、《佛国记》和《三字经》等,此外他还译有不少古典诗歌。
二、翟理斯的《聊斋》译本
例1:从翟理斯译本的第一个故事Examination for the post of Guardian Angel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在权衡此彼得失的时候总是受可读性的影响导致译文夸大主观性,影响了自己意欲获得的文化传播之文本功能。此故事的第一句话“My eldest sister’s husband’s grandfather,named Sung Tao,was a graduate…”其中graduate一词加上了脚注“That is,he had taken the first or bachelor’s degree.I shall not hesitate to use strictly English equivalents for all kinds of Chinese terms.The three degrees are literally,(I)Cultivated Talent(II)Raised man,and(III)Promoted Scholar.”(Herbert.A.Giles1908:1)脚注非常准确地翻译了“秀才,举人,进士”,但是在译文中偏偏生拉硬套上一个西方的对等学位,显然是关怀读者,为了使西方读者能更轻易的理解这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名词。然而中国古代取士与西方学位制度有根本不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取士原则是地域选拔,即经过地方、省级及中央的考试所获得的学位称号分别为“秀才、举人与进士”;而西方的学位授予原则是完成规定学科及论文,再者考试科目也大相径庭。翟理斯在此一言以代之,使译文尽失中国古文化蕴涵。
例2:此后妾为君贞,君为妾义。Tr1 by Giles:I will be true to you,do you be faithful to me(Herbert.A.Giles1908:272)
中国古代传统认为亡夫后不改嫁之妇为“贞”,亡妻后夫不续娶为“义”。为使原文含义直接易懂,翟氏将源文“贞”“义”两字的深层含义略去,将其译成意思相近但是显浅的“be true to you”与“be faithful to me”。翟氏的译文好读易懂,却没有进一步提供关于古代中国人民的婚姻价值观的信息。外国读者则很难将“be true to you”和“be faithful to me”与“不续娶/嫁”联系起来,因为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在西方的文化中续娶嫁并不代表不贞不忠。由此,有关中国古代婚姻传统观念中的文化内涵在翟氏的译文中没有有效地保留,翟氏的翻译与其文化传递的意图不一致。
例3:生谢曰:“逆旅孤臣,过蒙优宠,爱之情,结于肝肺。容暂归省,当图复聚耳。”Tr1 by Giles:Ma thanked the king for his great kind-ness,which he declared he could never forget,and promised to return very shortly.(Herbert.A.Giles1908:272)
在中国文化中,肝脏经常跟人的感情相关,是感情沉淀的器官,中医的角度也是感情会影响肝脏的健康,即便是今天人们还会常常听到生气伤肝、大动肝火的说法。“肝”这一人体器官也通常与其他器官的名字一起形成表达感情和决心的词语,如“肝肠寸断”、“肝胆相照”。翟氏的译文采取了意译,舍弃源文中的喻体“肝肺”并将其含义直接明晰为“永远不能忘记恩宠”,其译文达到了“篇内连贯(可读性)”,却舍弃了“篇际连贯”,结果是跟传播中国文化背道而行。而且将直接引语翻译为间接引语也牺牲了源文的生动性。
三、结语
从翟理斯的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文化冲突,由于受制于其母语可读性的影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手段舍弃源文的信息和表达功能而达到流畅;没有充分尊重源文化和原作者,结果使译文中西文化混杂,影响了文化交流。总而言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说,语言受文化的影响,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参考文献:
[1]崔永禄.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摘 要】文章从百幅经典名画的概念界定、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目标与内容、阶段性成果、反思五个方面探讨了《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建设问题,旨在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百幅经典名画;校本教材;研究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41-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可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美术课程体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此,我们根据本校现实状况开展了《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一、百幅经典名画的概念界定
百幅经典名画是根据“三个基于”的选画原则,即基于在绘画史上具有转折性地位的名画,基于地方本土文化的名家名画,基于适应学校校本需求的名画,精选出中外从古到今的一百幅经典名画。入选的名画必须是在绘画史上具有教育意义、堪称典范、又广为人知的作品,入选作品必须在绘画表现的技术层面、组织构思的历史人文层面等能给学生带来启示。在具体的鉴赏学习中,通过对同一画家作品的延伸与拓宽,对同一主题、风格的其它同时期作品的知识链接,学生不仅仅是知道一百幅名画,而是系统地了解绘画作品的风格体系和绘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二、《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
1.坚持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原则。新课标把“关注文化与生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提出了“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的教学建议,并在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了“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和“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要求。
2.坚持以现有教材为主,校本教材为辅的原则。现行苏教版美术教材是江苏省根据新课标编撰的地方课程,它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又结合了本地区的实际,所以是美术教学的基本教材。“百幅经典名画”的校本课程必须与苏教版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拓展性学习,使美术课程真正体现以国家、地方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三级管理理念。
3.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学校实施“自主—创造型”管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以“培养新时期的绅士、淑女”为目标,致力于打造一种适合少年儿童发展的高品质的教育。从艺术层面上来看,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渊博、谈吐高雅、有爱心、尊重人格的人。开发“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4.坚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学校综合性美术创造活动中去,如美术节活动等,使他们能把美术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结合展示师生在美术活动中形成的成果,美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高雅文化氛围的建设。
三、《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及能力发展的课程总目标及各学段的阶段性目标。根据选定的百幅名画,合理安排它们在各年级的学习比重,进而确定具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名画的技能技法知识学习,如构图、色彩、形状等;名画的历史人文背景学习,包括创作背景、画家生平、作品寓意等。同时,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策略的研究,包括编撰教科书、教师用书与学生的练习册,开发网络学习平台,探究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和多元化评价体系。
四、《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1.百幅经典名画的选择。确定中西方名画分别占60%和40%的比例,在60幅中国名画中,以清朝末年为界,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板块,古代选30幅、近现代选30幅;在40幅外国名画中,以19世纪为界,也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板块,也各选20幅作品。
2.校本课程的总目标。通过《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3.校本课程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教学目标: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绘画作品,并用简短的话表达感受。教学内容:(中国古代5幅、中国现代5幅、外国5幅,内容略。)
第二学段(3~4年级)教学目标: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绘画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教学内容:(中国古代8幅、中国现代8幅、外国8幅,内容略。)
第三学段(5~6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欣赏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画家信息,并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绘画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通过口头描述或写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绘画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说出六幅以上经典绘画作品及其画家。教学内容:(中国古代10幅、中国现代8幅、外国10幅,内容略。)
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目标:①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②利用互联网、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了解中外著名画家的作品及流派,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的代表性画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③描述和分析绘画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教学内容:(中国古代15幅、中国现代15幅、外国20幅,内容略。)
4.教师参考用书的构架。遵循教材编写的导向性、典型性和启示性三原则,确定教师参考用书的构架,分作品赏析、知识链接两部分,完成了作品赏析的文字编写工作。邀请西画和国画类的相关教育专家,对初选的百幅经典名画的作者、代表作、文字评述进行审定,使文本更科学、严谨。通过网络平台和高清杂志等渠道,广泛收集百幅名画的高清图片资料,为教科书、教师用书、练习册、辅助材料的编写奠定基础。
5.实施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
(1)课程推进。课题组成员在各级各类公开课教学中,探索实践名画欣赏的教学方法,如《“星夜”赏析》、《中国古代人物画赏析——步辇图》、《山水画赏析》、《耕牛·战马》等。
(2)活动渗透。结合学校相关活动渗透名画学习,营造人文氛围,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如:名画临摹、名画改画创作、纸贴画、扇面画、柱子装饰、名画纸拎袋设计,美术节活动等,并与学校环境布置结合,如以高清仿真的名画图片对“星辰城市学校少年宫”作环境布置、初中教学楼楼面布置;用学生作品布置展厅、风雨操场用学生画的柱子画装饰;此外,还把教学楼橱窗作为名画宣传阵地,利用2013年学校台历来展示学生作品等。
(3)网络支撑。协同信息处开发了课题网络资源建设库和美术节专题博客平台,直观、快捷地向全校师生、家长传递美术节活动信息,实时呈现学生的活动成果,并为学生评价作品、交流心得提供平台。
五、《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反思
(1)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提升了专业素养和教育科研水平,在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提高了教学法水平,多名课题组成员在学校的论文比赛和星辰杯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通过每年的美术节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了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倾听和协作,体会了合作的快乐,发展了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名画改画创作、名画纸袋设计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美术课堂中如何有效渗透名画赏析,校本教材与现行教材如何自然衔接融合,如何编写学生用书,如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并撰写成论文成果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儿童文学 体裁 文本 媒介 批评
近二十年来,不少师范类高校都开设了儿童文学的本科生课程,尽管至今为止已有多本“教程”类的书,但是儿童文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不能局限于这些“教程”,必须与时俱进,这里的“时”主要是指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教学中要纳入各种创作动态和研究前沿的成果,以拓展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天地,也增强学生对于儿童文学的现实关注和理论提升。
第一,纳入和辨识儿童文学的新兴文类
儿童文学课程一般都会涉及儿童文学的各类体裁的讲解,主要包括儿童诗歌、儿童散文、童话、儿童小说、儿童戏剧等,自上世纪末以来,一些新的体裁在兴起并得到了蓬勃发展,比如图画书、幻想小说等,这些都应及时补充进入教学范畴。图画书在西方多个国家被列入“视觉素养”课程的重要内容,它作为图文结合的跨界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图画书的翻译和本土创作日益兴盛,被幼儿园和小学老师作为重要素材引进阅读课堂。而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因为幼时基本没有接触过这一儿童文学的类型,所以这是一方需要“扫盲”的领域。他们需要了解优秀的图画书文本,了解图画书基本理论,掌握赏析图画书的方法,并养成在未来的教学中运用这一类文本来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能力。
图画书之外,需要给予关注的另一类重要体裁是幻想小说(fantasy),以往的教材中常把它和童话(fairy tale)混为一谈,但其实二者并不相同。新世纪以来,这一包含幻想元素的文类从童话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儿童文学体裁。将幻想小说与童话相区分,有助于更好地辨别二者各自的美学特征,把握幻想类儿童文学的发展态势。如果说图画书的读者群更偏向于幼儿,幻想小说则更多地偏向于少年。随着上世纪末英国幻想小说“哈利・波特”系列的热潮推动,幻想小说愈演愈烈,如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的《黑暗物质三部曲》、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苏珊・柯林斯的《饥饿游戏》等风靡全球,并催发了各国幻想儿童文学的跟风性创作。幻想小说已然成为当今世界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一大分支,成为儿童和青少年争相阅读的一股风潮。将幻想小说从泛指的“童话”中区分出来,依据幻想小说的美学特征对其进行重新解读,会有更确切的把握和更丰富的认知。
第二,关注和分析儿童文学的热点文本
儿童文学课程不应是理论知识的空洞灌输,对学生来说最具有吸引力也最具有信服度的是具体可感的文本。教师在选择文本上,首先考虑的是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因为经典往往代表了一种高超的境界、一种值得信赖的价值判断。对经典文本的细读和阐释不仅可以用生动充实的案例为理论作注,并可以让学生从中把握到评判的依据,即以经典作品所体现的追求和达到的思想和美学的水准为尺度。但是,高校课堂里儿童文学的文本教学不能唯经典是论,还要不断输进新鲜血液,要关注新出现的重要的文学现象和实践中的诸多重要阅读现象,关注当下的热点文本,主要包括两大类:近年获奖作品和畅销作品。
关于获奖作品,在界,人们会普遍关注每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及其代表作品,而在儿童文学界,同样也要及时关注国际儿童文学大奖的获奖情况,如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每两年评审一次的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每年一次的国际林格伦儿童文学纪念奖等。2014年安徒生奖的作家奖获得者是日本的上桥菜穗子,她的代表作是幻想小说《兽之奏者》等,插画奖得主是巴西的罗杰・米罗,代表作如图画书《羽毛》等,显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国内也设有多个儿童文学奖项,如全国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尽管获奖者并不一定代表最高水平,但是一般而言均会有其独到的文学贡献,藉此可了解儿童文学新的发展与成就,而将近年来中外儿童文学获奖者的创作情形作比较,有助于发现差异或差距。热点文本之二是畅销作品。以小说为例,翻译引进的儿童文学畅销作大多集中于如上文提到的英美幻想小说,其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小说文类是“恐怖小说”,如英国作家达伦・山的《吸血侠传奇》,美国作家的R.L.斯坦的“鸡皮疙瘩”系列等。对于恐怖小说的美学理论和阅读效果需要介绍和讨论,以更好地帮助儿童进行有益的阅读选择。近些年国内的畅销作品主要以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等为代表的校园小说,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这种畅销的原因及其作品本身的成败得失,养成学生敏锐的判断力。
文本选择要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外国优秀文本,也要对本土创作多加关注,不能因本土创作的艺术质量总体不如外国的上乘而忽略本土。事实上,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在各个阶段也出现了一些颇有水准的重要作品。如在介绍图画书时,教师常会以获得诸多荣誉的西方和日本的优秀图画书为主要个案来精讲,但也要涉及本国的原创图画书,看到其努力,也看到其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涉猎中外的文本对举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推进中国儿童文学的雄心。
第三,兼顾儿童文学的多种媒介形态
随着媒介传播的多样性发展,儿童文学也有了新的传播形态。儿童文学的阅读已不再满足于传统出版的纸质文本,也延伸到了电子文本,网络儿童文学创作也在迅速发展,如“网络后童话写作”等,阅读对象主要为青少年。网络儿童文学可以随时、更新在个人的博客空间,相对比较自由,但因为没有传统刊物编辑的把关,因此这些网络儿童文学作品的质量很难保证,往往良莠不齐,有些题材和叙事方式对少儿阅读和审美不一定适宜。因此儿童文学课程要关注这一时代性课题,引导学生去分析这种网络儿童文学的特质,看到其价值,也要看到其显在或潜在的问题。
此外,儿童电影也是儿童“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将根据儿童文学改编的儿童影片和原著结合讲授,比较原著和改编的异同,给予学生从文字文本到影像文本的感知,也有助于更好地辨识不同媒介的不同手法以及所能达到的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哈利・波特”系列,“纳尼亚传奇”系列、《夏洛的网》、《秘密花园》、《仙境之桥》、《草房子》等电影版都拍摄得相当优秀,将小说和善于制造奇观的电影结合观赏和讨论,可以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图画书改编的动画短片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对于图画书作为“静态动画”艺术的特质的了解,发现动画在视觉和听觉艺术上的配合所能达到的美学效果。另一种倍受儿童(尤其是低幼儿童)欢迎的媒介是系列动画片,如美国的《猫和老鼠》、《海绵宝宝》系列,日本的《樱桃小丸子》、《机器猫》系列,近些年国内原创的系列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等。儿童文学课程对于这些热播的动画片也应给予关注和评析,对其内容和表现艺术的特色、成就或不足进行讨论。对于当下多元媒介表现形式中的儿童文学这一课程内容的添加是一种“接地气”的方式。
第四,培养批评性读者和创作者
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于泛泛介绍儿童文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文本的感性欣赏,应致力于培养“批评性”的儿童文学读者,可介绍研究儿童文学的方法,以指导该课程科研小论文的写作。通过传授儿童文学美学分析的工具,促使大学课堂里的讨论向专门的学术研究转化,即不仅让批评变得有“据”(原理)可依,而且有“具”(方法)可使。中的文学批评理论(如心理分析学、女性主义批评、叙事学、狂欢理论、读者理论等)可以转换性地使用进儿童文学的研究,根据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作选择和调整。玛丽娅・尼古拉耶娃在《儿童文学的美学方法导论》中指出:“美学分析不仅不会阻挠阅读的乐趣,而且通过对文本多重构成机制的深入考察,还会增进对文学的理解。”她通过具体的分析来演示各种理论工具如何才能得以最好的使用,选取了读者熟悉且容易认知的文本特征来安排章节,讨论了各种文本构成元素的美学问题,包括作者、创作、体裁、内容、构思、场景、人物、叙事、语言、媒介、读者共十一种,涉及文学批评所关注的主要层面,并从中挖掘儿童文学美学批评的独特之处。本科生的教学中不一定需要面面俱到地讲授研究方法,但是在具体的文本阅读中可以结合运用理论工具进行深入分析,以提升学生的理论视野和思辨能力。与联系当下儿童文学热点的阅读现象相仿,理论介绍中也应将国际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的研究动态及时地介绍,开拓学生对于儿童文学研究的多维视角。如讲解英国童话《小熊温尼・菩》,可介绍国外两本从哲学方法来进行研究的专著The Tao of Pooh(《小熊温尼之道》),Winnie the Pooh and Plato(《温尼・菩和柏拉图》)。此二书分别从中国的道家思想和西方的柏拉图思想来解读这部童话,发现其故事背后的哲学底蕴。再比如,讲解“哈利・波特”小说时,可介绍Harry Potter and Philosophy(《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这种从哲学角度对幻想小说进行的阐释新鲜有趣,且颇有深度。对于这些批评研究方法的介绍,可以给学生方法论的多种启示。
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在拓展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视野、提升儿童文学的理论修养之外,还应倡导儿童文学的创作实践。课程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可写研究性的小论文,也可鼓励儿童文学的创作。事实上,儿童文学创作也渗透着创作者对于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等相关理论问题的认识。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与世界儿童文学经典杰作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中鼓励儿童文学创作,激发学生对创作儿童文学的热情,不失为培养潜在的生力军的一条渠道。
关键词:美术文本 解读 翻译
一、美术文本
文本是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词源上讲,文本一词来自拉丁语texere,原意是波动、联结、交织、编织的意思,在该词的使用过程中衍生了构建、构成、建造或制造等涵义[1]。广义的文本可以指任何书写下来的话语,狭义的文本指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对于语言研究者来说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比如名言、俗语、警示语等;文本也可以指一个段落或整个篇章。文本能够构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有头有尾,有自己的内部结构。
美术文本是有关美术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具有与一般文本截然不同的视觉性特点,美术作品的展示、美术活动的开展、美术工艺的描述、美术理论的阐释、美术的跨文化交流、乃至美术家的介绍都需要用形象的、具有视觉性的文本来书写,因为美术文本总是和一定的美术人物或美术作品联系在一起的,美术作品是美术家精心的创造和心灵的延伸。美术作品同音乐一样,是全世界人民交流的一种媒介,它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更容易取信于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美术文本一直以积极的姿态引导人们的道德和价值取向,即使在黑暗、萧条、落后的时代,美术文本也经常能够表达出积极的力量。
二、美术文本的解读
尽管美术文本具有一般文本的基本特征,然而为了使译文与原文具备相同的内容和功能,译者在解读美术文本时,还要遵循美术文本的独有特点,重点抓住美术文本的视觉表现特点,从而作出准确、生动、形象的解读。
(一)关注美术文本的语境
文本都有其产生的语言环境,美术文本也不例外,美术文本的产生必然会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历史发展相联系,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状态。同时,由于美术文本的特殊性,解读者还要关注当时的政治水平、文化思潮、美学特征等方面,才能对该美术文本做出正确的解读。比如关于《草地上的午餐》这一主题,法国印象派画家爱德华・马奈、克洛德・莫奈[1],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姆・蒂索,中国画家邱炯炯、娟子都曾作画,但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加上作家思维和诉求的差异,同一作品名称所表现出的内容迥异。
(二)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
文本的解读有时候没有标准答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文学作品的解读一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还是需要解读者具有较深层次的文化积淀,需要解读者在历史背景、美学鉴赏、文化渊源、社会知识等方面的积累,这样才能够对美术文本做出深度的解读。每一个美术作品的创作者都希望通过美术作品传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如果解读者没有对创作者和创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有所了解,很有可能会做出主观的或不切实际的评价,如果译者对美术文本做出了错误的解读,那么译文就会给读者传输错误的信息,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三)体现美术文本的美学价值
美术文本区别于一般文本的特点就是文本的审美价值,美术文本作为人类传达思想的媒介,具有其鲜明的语言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美学信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美术文本的解读者应该尊重并遵循美术语言的标准和规律来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作品的表象来挖掘作品的美学价值。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微笑带给人们极高的审美体验,无数人被这幅画的千古奇韵所折服,人们沉湎其中的不是图像本身,而是在解读和欣赏画作时的审美体验。
(四)关注人类道德价值的进步
美术文本是美术家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媒介,美术作品一直以来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加以积极的引导,在带给欣赏者审美体验的同时,给予其激情和力量,同时推动了人类道德的进步。梵高的作品《向日葵》闪耀着熊熊的火焰,表达了作者发心内心的、虔诚的精神情感;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代表植物,它更是具有十足冲劲、热情奔放的生命体。即使在政治黑暗、伦理丧失的时代,美术文本也能够表达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力量。中国东晋画家顾恺之在当时的昏暗时代用《女史箴图》表达了自己对时政的不满和祈盼社会进步的诉求,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力量。
三、美术文本的翻译
清末民初,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主要方式就是翻译西方著作,魏源在《》中提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随后中国兴起了翻译热潮,前期以翻译西方科技书籍为主,之后,慢慢转向了人文思想领域,其中就有陈树人翻译的《美术概论》、《新画法》等。陈树人以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率先为国人引入了西洋美术思想和绘画技巧[2],丰富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内容,促进了绘画艺术的进步。
美术文本翻译从1919年之后逐渐增多,由于20世纪初中国与外国的美术交流活动很少,关于国外美术文本的介绍也十分鲜见,因此鲁迅先生译入了日本学者板垣鹰穗的著作《近代美术史潮论》,促进了20世纪初中国美术的繁荣和发展,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其次是著名翻译家、美学家朱光潜。在五十多年的翻译活动中,朱光潜向中国译介了大量的西方美学著作、西方美学家及其美术作品。朱光潜的美术翻译活动促进了中国当代美学的进一步发展,他的翻译活动为西方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此外,翻译家傅雷也为美术翻译做出了卓越贡献,傅雷不仅是杰出的文学翻译家,而且在音乐、绘画等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出色的艺术鉴赏家。傅雷曾把翻译比作临画,可见其艺术造诣之深。其翻译的美术作品有《米开朗基罗传》、丹纳的《艺术哲学》等,另外还编写了《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3],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强,美术翻译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学者和译者的重视。根据2016年6月18日对中国知网的统计,共有6位作者以硕士论文的形式对美术翻译进行了论述:阎洁(天津美术学院,2007)研究了李本正的美术著述翻译,总结了美术类翻译的特点和基本方法;唐吟(西北师范大学,2007)研究了国内西方近现代美术译介对“85新潮美术”的影响;黄千容(南昌大学,2013)从传播学视角研究了美术杂志翻译;郭家麟(湖南大学,2014)研究了美术教材的翻译,从理论性、文学性、实用性三方面分析、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高上星(南昌大学,2014)以对等理论为指导,研究了美术作品翻译;彭筱(兰州大学,2015)分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1495-1520年)的主要代表艺术家及其作品,指出了如何解决艺术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各种难题。除此之外,还有14位作者以期刊论文的形式对美术翻译进行了研究:董晖(2004)、袁宝林(2009)、赵文成(2010)、彭晓智(2014)以记述美术翻译家翻译活动和翻译方法的形式研究了美术翻译的方法和原则;朱青生(1988)、唐吟(2006)、高阳(2008)、殷凌云(2008)、陈吉荣(2010)、缑梦媛(2010)、高远(2015)从美术史、美术著作、美术教材、美术译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还有姚晶静(2006)研究了美术作品标题汉英翻译方法和策略;王立刚(2011)指出了美术翻译的误译情况及其成因;向丹辉(2012)研究了文学翻译和美术颜色的文化对等。
四、结语
美术文本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本,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视觉性特点。在解读美术文本时要关注其语境、审美价值、道德价值,同时解读者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样译者才能在翻译美术文本时抓住其艺术特点,从而使译文给译语读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朱瑞锋.美术文本与文本解读[J].美术教育研究,2012(6).
[2] 彭晓智.清末民初的美术翻译及其功能指向[J].美术学报,2014(7).
[3] 阎洁.李本正的美术著述翻译研究[D].天津美术学院,2007.
[4] 陈吉荣.摄入性改写视域下的翻译策略研究――兼论当代美术论稿翻译[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 董晖.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赏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6] 高上星.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美术作品翻译实践报告[D].南昌大学,2014.
[7] 高阳.谈民国时期西洋美术史的翻译与写作[J].艺术理论,2008(9).
[8] 高远.美术研究著作翻译一直是个问题[N].美术报,2015-2-7(7).
[9] 缑梦媛.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风向标――剖析2009年美术学院学报对外国美术的翻译[J].北方美术,2010(4).
[10] 郭家麟.论美术文献《美术教学指南》(1-6章)的翻译[D].湖南大学,2014.
[11] 黄千容.传播学视角下的美术杂志翻译[D].南昌大学,2013.
[12] 彭晓智.清末民初的美术翻译及其功能指向――以陈树人译述之《美术概论》为中心[J].美术学报,2014(7).
[13] 彭筱.艺术史类文本翻译研究[D].兰州大学,2015.
[14] 唐吟.二十世纪对西方近现代美术史方法论书籍的翻译引进[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
[15] 唐吟.历史情境中的文化选择――西方近现代美术译介对85新潮美术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07.
[16] 王立刚.美术翻译,缘何错误百出?[J].美术观察,2011(4).
[17] 向丹辉.文学翻译和美术颜色的文化对等[J].时代文学,2012(3).
[18] 姚晶静.美术作品标题汉英翻译探析[J].新美术,2006(3).
[19] 殷凌云.文体与文本――关于西方美术史著作的翻译[J].新美术,2008(4).
[20] 袁宝林.外语教师――记著名美术翻译家彭鸿远[J].美术观察,2009(10).
关键词:大学英语;选修课;系统性构建
一、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必要性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沟通与交流日益深化与频繁,不论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还是大学生本身的主观需要都对大W英语学习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各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因而,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已是高校各英语教育相关部门的共识,许多高校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安徽省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现状与分析
为全面了解安徽省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现状,课题组成员随机对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等几所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就大学英语选修课程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35份。调研结果与分析如下:
1.学生对英语选修课程必要性的认识。调查数据显示:认为“有必要”的学生占87.6%,说明大学生对学校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必要性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少部分学生认为“没必要”或“无所谓”,而其中也有极少数的同学坦言大学英语学习只是为了完成学业,只要把必修的基础英语修完并考试合格就可以了。同时,问卷结果显示,英语水平越高的学生,对开设英语选修课必要性的认识也越充分与肯定。这表明当前高校学生在英语提高阶段对大学英语持续性学习的强烈愿望。
2.学生选修英语选修课的动机。选课动机反映学生的愿望和理想,决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问卷结果显示学生选择英语选修课的动机呈多样化的趋势。“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了解外国文化,拓宽视野”是选课主要动机,分别占73.2%和52.4%,这反映了学生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西方文化知识的习得的重视。同时,40.7%的学生把获取学分作为选课的主要动机之一,有少数学生坦言在选择课程的时候,会把课程的难易,分数的高低,作业的多少等因素作为选课的标准。这需要学校对学生选课动机多加引导,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开设选修课的目的与意义。28.7%的学生会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这表明学校在开设课程的时候要考虑到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3.现已开设的英语选修课。参与调查的几所高校已开设的英语选修课主要有以下几大类。语言技能类:主要有“高级听说”“高级口语”“语音训练”“高级写作”“英美报刊阅读”“网络新闻阅读”“英汉翻译实践”“口译”“英语演讲艺术”“英语辩论”等。语言应用类:主要有“商贸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英语应用文写作”等。语言文化类:主要有“英美戏剧”“英美国家概况”“西方社会与文化”“英美电影欣赏”“欧洲流行音乐欣赏”等。小语种类:主要有“韩语入门”“初级日语”等。
4.学生最希望开设的英语选修课。在问卷设计中,学生可以从问卷列表中选择三门希望开设的课程,也可以自由写出希望开设的课程名称。分析问卷得知,“英美影视赏析”“职场英语”“西方礼仪与文化”最受学生欢迎。这表明学生在选择课程或非常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或非常注重语言学习与兴趣的结合,或对了解西方社会与文化有着强烈的愿望。而像“英美文学”“诗歌赏析”这类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虽没有得到学生的青睐,但仍有4.3%和3.2%的学生希望开设此类课程,表明学生对课程选择呈多样化和分散化的特点。
5.英语选修课的考核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项目组发现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考核多以开卷或期末论文的形式来完成。只有很少一部分课程会涉及相对完善而严格的考核制度,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两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考核形式。考核制度不严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修课的实效性。
6.学生对英语选修课的总体评价。课程总体评价上,64.3%的学生表示“收获很大”,对课程持认可态度,32.1%的学生表示“收获不大”或“收获很小”,表明在学生眼中英语选修课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提高与改善。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可选课程欠丰富,课程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空泛等。
三、大学英语选修课系统性构建的必要性
从调查结果和现状分析看,当前安徽省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设置在广度上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性的需求。
(2)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设置在深度上无法满足学生多层次,立体化的需求。
(3)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在综合能力和专业性兼具的师资队伍方面严重匮乏,致使选修课开课随意性大,缺乏延续性、系统性。
(4)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宽松,缺乏规范性。
(5)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丰富与创新,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学英语教学不只是一门课程,更是一个结构完整的体系,而大学英语选修课体系则是整个大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多门英语选修课程,但对这一课程体系的构建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如何开拓和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如何使大学英语选修课系统化、科学化、个性化都是大学英语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