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手卫生的目的和意义

手卫生的目的和意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2 09:08: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手卫生的目的和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手卫生的目的和意义

篇(1)

1.1调查工具

1.1.1一般资料问卷

自行编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所在科室、性别、年龄、受教育的程度、陪护来源、手卫生知识教育途径;陪护对象入院情况、住院天数、感染情况;病房洗手设施的相关情况等。

1.1.2手卫生知识的问卷

参考WHO2009年手卫生指南、我国2009年卫生行业标准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2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指南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经过预调查形成问卷,每份问卷共33个项目,进行“是”、“否”、“不确定”作答,选对为1分,选错为0分,分值范围0~33分,得分愈高说明其知识水平愈好。对所有问卷每个调查项目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回答正确率越高说明对这个项目的知识掌握越好。经专家评价内容效度(CVI)为0.88,Cronbach’s琢信度系数为0.92,重测信度0.88。

1.3调查方法

调查人员由院感科专职人员和科室院感监控护士组成。研究者亲自对调查员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参与调查工作。调查员在开始调查之前,必须向调查对象清楚说明本调查目的、意义和可能存在的危害,取得其理解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向调查对象承诺本调查仅属研究性质,为匿名填写,并遵循自愿原则取得合作,获得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之后,调查员采用询问式一对一调查,按调查表上提出的问题逐项向被调查者询问,记录其结果。调查对象有权在调查的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调查问卷在当日审核、补漏、回收。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处理,用均数、标准差、百分率等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多重线性回归进行统计推断。

2、结果

2.1一般资料共调查634名陪护人员,有效回收问卷621份,回收率为98.0%。男性占41.1%,女性占58.9%;年龄20~73(35.5±10.2)岁;陪护人员教育程度:中小学及初中以下27.5%,初中37.4%,高中及以上35.1%;陪护来源:家属81.8%,医院陪护8.9%,其他9.3%;接受过培训51.5%,未培训48.5%;患者入院情况中首次入院78.3%,再次入院21.7%;患者住院≤3d26.7%,4~6d40.7%,≥7d32.6%,70.9%的患者不存在感染,29.1%存在社区或院内感染。调查病房均有流动水洗手池,没有干手设施,41.2%陪护对象可以获得洗手示意图,93.9%可以获得快速手消毒液,5.8%可以获得洗手液。

2.2手卫生知识知晓率

本组被调查对象的手卫生知识问卷总分8~33(22.0±6.1)分,得分率66.7%;其中,便后进行手卫生得分率最高,为95.9%;穿脱隔离衣后进行手卫生得分率最低,为34.6%。各项目回答正确率见表1。

2.3影响陪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得分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若Levene方差不齐,则采用近似F检验Welch法、t′法,对单因素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再进行事后检验;方差齐时采用LSD法,方差不齐时采用Tamhane’sT2比较各组知识得分的差异,了解其对手卫生知识得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陪护科室、教育程度、陪护人员来源、培训情况、陪护对象住院天数和有无洗手液各组内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影响陪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得分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多因素分析,在控制混杂变量的情况下,以知识得分为应变量,以研究对象科室、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来源、培训情况;陪护对象入院情况、陪护对象住院天数、陪护对象感染情况;病房手卫生设施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的自变量可以是连续型的变量(如年龄、血压等),也可以是二分类变量(如性别),不能把有序变量(如肿瘤、疗效的分级等)和无序多分类变量直接纳入分析,必须将有序变量或无序多分类变量转换成多个二分类变量之后,才能将它们引入回归模型[4]。本研究的因变量中:年龄和住院天数为连续型变量。性别、培训情况、洗手示意图、手消毒液、洗手液、入院情况、感染情况,为二分类变量,并进行赋值,性别赋值方法为男性=0,女性=1;培训情况赋值方法为未接受培训=0,接受培训=1;洗手示意图赋值方法为无洗手示意图=0,有洗手示意图=1;手消毒液赋值方法为无手消毒液=0,有手消毒液=1;洗手液赋值方法为无洗手液=0,有洗手液=1;入院情况赋值方法为首次入院=0,再次入院=1;感染情况赋值方法为无感染=0,有感染=1。科室、陪护来源为多分类变量,教育程度为有序变量,因此应对科室、教育程度、陪护来源设置哑变量,手卫生知识得分中以内一科、医院陪护、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为参照设置哑变量,见表3。进入和剔除回归方程的检验水准分别为0.05、0.10,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影响陪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影响因素中,有4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分别是陪护科室、教育程度、培训情况和有无洗手示意图。见表4。

3、讨论

3.1医院陪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现状

3.1.1陪护人员手卫生相关知识缺乏

陪护就是守护在病人身边,帮助其做一切日常生活中自己应该做而做不到的事情[5]。医院陪护主要来源于患者家属、医院专职陪护人员、患者朋友、患者家庭保姆等人员。医院陪护人员手卫生教育是一个薄弱点,甚至是一个盲点,缺乏系统的教育。本组陪护人员主要通过主管护士的宣教、工休会的培训、宣传栏介绍、洗手池旁张贴洗手示意图等方式获取知识,回答正确率66.7%,低于王坚等对医务人员知晓率74.6%[6],低于李荣民等对培训后医院护工及保洁人员知晓率调查的87.10%,高于未培训前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的17.77%[7]。

3.1.2陪护人员对穿脱隔离衣前后进行手卫生回答正确率最低

本调查显示,陪护人员对穿脱隔离衣后进行手卫生、穿脱隔离衣前进行手卫生回答正确率最低,分别只占34.6%、37.4%。有些调查对象认为,隔离衣没有与手直接接触或只是接触到衣领等清洁的地方,没有必要进行手卫生;此外,除个别人员因陪护对象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接触隔离需要穿隔离衣外,其余陪护人员没有机会接触隔离衣。其对相关穿脱操作知识不掌握,甚至不知道有隔离衣这种防护用品,以上均是引起这方面知识欠缺的原因。

3.1.3陪护人员对使用手套的手卫生指征存在误区,回答正确率偏低

本调查结果显示,对使用手套时的手卫生指征答对率偏低,均未达到平均正确率的66.7%。这与使用手套存在误区有关,他们认为手套能够起到隔绝作用,减少手受病原菌的污染程度,只要戴手套前手上没有可见污染物,或在使用过程中未发生破损,病原体不会穿破手套屏障污染到陪护对象或本人的手,戴手套前及摘除手套后没有必要进行手卫生,因此认为手套的使用可以减少洗手的次数。但事实上,戴手套不能被当作手部卫生工作的替代方法。不管是否戴手套或是更换手套,手部卫生工作都要进行。接触患者后不摘手套或者接触同一患者的污染和清洁部位时不更换手套,都应被视为不依从推荐的手部卫生工作方法[8]。这类忽视会导致病原体的交叉感染[9]。摘手套必须消毒手或者洗手[10],也禁止清洗或再次使用手套[11]。

3.2影响陪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多因素分析

3.2.1陪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得分与陪护科室的重视程度有关

研究结果显示,陪护科室对手卫生知识得分有统计学意义。内二科主要收治老年人心血管、神经内科患者,患者年龄大,住院时间长,陪护人员主要来源于医院陪护相对固定,为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内二科针对本病区患者及陪护人员特点将手卫生纳入入院宣教的工作内容之一,对每例患者的陪护进行宣教,定期对医院陪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特别是手卫生知识的培训,每个病房提供含有洗手指征及洗手方法内容的示意图,这些措施对提高陪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具有重要意义。

3.2.2受教育程度高,有利于陪护人员掌握手卫生知识

本研究单因素和多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教育程度对手卫生知识有统计学意义,可能受教育程度高的陪护人员,自学能力强,学习手卫生知识多,而文化程度较低的陪护人员直接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2.3培训对提高陪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有重要意义

培训是改善手卫生的基石,通过培训与宣传,可以提高陪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和把握护理患者时的手卫生时机,改变陪护人员的观念,消除陪护人员对开展手卫生工作中的一些误解,较好地引入新的感染控制策略,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对手卫生知识有统计学意义。国内外对陪护人员培训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情况未见报道,但对医院其他工作人员通过加强手卫生的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有不少报道。龚光明等通过开展“规范洗手周”活动,医师、护士、工勤人员手卫生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7.69%、94.17%、77.46%[12]。从结果也显示了培训对提高陪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有重要意义。

3.2.4加强对手卫生相关设施用途的宣传有利于陪护人员掌握手卫生知识

医院提供的洗手示意图内容包括:手卫生规范标准的六步洗手法及手卫生的指征,此次调查病区中内二科及儿科病房配置洗手示意图,41.2%陪护对象可以获得正确洗手方法的指引和手卫生指征。洗手示意图有利于陪护人员获得相关的知识,但在多因素分析显示,未获得洗手示意图的得分要高于获得洗手示意图调查对象,主要原因可能是儿科的患者多,住院时间短,医务人员工作繁忙没有来得及向他们宣教,调查中发现他们不少对象不知道张贴在洗手池旁的洗手示意图的用途,影响了他们获得知识,这表明在完善手卫生设施的同时,还应及时向调查对象说明各设施的使用方法,以便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做好手卫生。

3.2.5陪护人员来源在多因素分析中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陪护人员主要来源于家属有关

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陪护人员的来源中医院陪护得分最高,与家属陪护人员及其他陪护人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来源于医院的陪护长期在医院从事陪护工作,随着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接受手卫生知识培训的机会多有关。在多因素分析中,控制变量间的相互混杂和排除共线性因素的情况下陪护人员来源并未进入回归方程,可能与医院陪护的样本量少仅占调查对象的8.9%有关。陪护人员来源在多因素分析中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引起因变量在总变异中能够被方程中自变量组合解释程度低于50%的原因(R2=0.485)。

3.3对策

3.3.1重视对陪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宣传

医院可以采取多途径的宣传方式来提高陪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例如:利用每个病房的电视机每天定时播放手卫生的宣传片;在病区走廊或其他公共场所张贴海报,加强宣传;在世界洗手日,医院开展手卫生活动,形成良好的手卫生氛围;病房洗手池旁提供洗手液及含有洗手方法和指征的示意图,使他们一进入医院可以获得多途径、持续反复获得手卫生知识的宣教而不仅仅是通过工休会的一次培训或责任护士的一次宣教。

3.3.2建立手卫生成本收益分析,完善手卫生设施

篇(2)

关键词:医务人员;手卫生; 依从率; 干扰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62-02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细菌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源,而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1]为此,医务人员手卫生与医院发生有着直接关系,但是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普遍较低,加之要致病源,洗手设施不完善,造成医务人员的手二次污染,严重影响了医疗质量。而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中最主要的措施,所以医务人员必须提高依从率,2012年第二,三季调查了医院手卫生的依从率,第三季度的依从率明显高于二季度,院感率有明显下降。

1 原因分析

1.1 洗手意识在淡漠:由于医务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手卫生观念存在错误认识,有的医护人员错误的认为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有关资料报道:戴同一副手套检查多例患者,可增加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传播机会,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后,手部细菌污染相当严重,并且大多数为致病菌,特别是患者多,工作繁忙时,医务人员普遍存在洗手依从性低,未进行规范洗手,是造成医务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主要因素。

1.2 管理不到位: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规范,监管措施不力,手卫生设施落后,触模式水龙头,使用固体肥皂,未配备一次性干手巾、造成洗手后二次污染。冬季不供应温水,医务人员怕水凉大大减少洗手次数,是手部卫生不合格重要原因。

2 干预措施

2.1 强化培训转变观念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缺乏是造成洗手依从性低的原因之一,为医务人员提供相关手卫生知识的培训,是改善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重要措施,因此,本院采取形式多样的手卫生知识培训,如定期组织手卫生知识讲座、各科在洗手池上方张贴醒目的六步洗手法图片,用大量事实、数据、图谱、传授手卫生的重要性、标准预防的相关知识。对新上岗职工、把手卫生知识列入岗前培训重要之课,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医院各科室以科为单位进行强化培训,六步洗手法达到人人会操作,人人掌握洗手指征、手消毒指征、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率。

2.2 领导重视,完善设施:为提高洗手依从性,院领导从人力物力给予大力支持,在原来基础上,改造洗手池,改水拧水龙头为非触模式水龙头,配备抗菌洗液,一次性干手巾、冬季管道化供应温水、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普遍提高,另外,规范了一次性手套的使用范围,脱手套后应立即手清洁、护理操作车、各种操作台等均配备了快速手消毒剂,从而保证了医务人员手的清洁。提高手卫生的依从率。

2.3 行政干预加强监管本院根据《手卫生规范》制定了手卫生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把手卫生纳入医疗、护理质量考核范围、感染科每月检查各科室手消毒剂的消耗量感染监职人员每月协同检验科人员一同深入科室对医务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空气、无菌物品、使用中的消毒液、压力灭蒸汽灭菌效果,进行采样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科室及时整改,追要致病源,而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

3 结果

对控制医院感染、耐药菌的感染和流行以及防控医院感染暴发至关重要,在医院感染病例中,95%以上患者发生的感染是经接触传播,而在接触传播中,加强手卫生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质量对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基本,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希望我院每位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严格按照洗手程序正确地洗手,使手上微生物达到标准要求,从而避免因医护人员的手被污染而造成的医院感染,保证医疗护理安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 结论

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逐步上升,主要是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强了对手卫生知识的宣传、培训与考核,并进行了反复多次培训与考核,培训覆盖率达到全覆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极大的提高;进一步改善了手卫生设施、设备和用品,在病区走廊配备了速干手消毒剂,各科室配备了擦手纸巾擦手,方便使用;院感科进一步加强了对手卫生执行情况的监督、指导,将手卫生工作纳入常态管理;引进了清爽、好用、方便的速干手消毒剂。通过多种干预措施,医院手卫生依从率有着明显的提高,大大的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因此提高手卫生的依从率是非常重要的。

篇(3)

[关键词] 感染;手卫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1(b)-123-02

The surveys for hand hygiene with medical staff of clinical section office

LIU Weizho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Nanxio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Nanxiong 512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how much knowledge of hand hygiene had been got hold of by the medical staff of clinical section office, master standard management of hand hygiene, and improve the medical staff of asepsis idea and consciousness of ego protection. Methods: 56 medical staff were asked with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The basic medical knowledge were mastered well,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s of practice degree were seen in different profession, but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of sex, academic and work years were not seen. Conclusion: Basic knowledge of medical staff is good, but there is difference of practice degree in different profession, so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surveillanc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Consciousness of hand hygien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o, to makes the medical staff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of washing hands on preventing exogenous infection of patients and ego protection of medical staff.

[Key words] Infectious; Hand hygiene; Survey

手卫生是指可清除或破坏手表皮肤微生物的任何方法,是一类包括常规洗手、杀菌洗手、杀菌手凝胶或外科手杀菌在内的通用术语。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制约医学发展、影响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重要因素[1]。而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科感染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笔者开展关于手卫生的调查,以期提高医务人员的洗手意识,降低患者的感染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临床科室工作的临床医生、护士及医技人员,共56人。医生12人,护士23人,医技人员21人;男19人,女37人;硕士及其以上学历者4人,本科学历者12人,中专及大专学历者40人。

1.2 方法

问卷内容包括测试题及手卫生自查落实情况,采取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结果并作出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手卫生测试题回答正确率统计

见表1。

表 1 手卫生测试题回答正确率

2.2 手卫生自查落实情况

见表2。

3 讨论

3.1 感染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

①医务人员对手卫生认识的缺乏。虽然有医务操作手册,但还是有部分人未按照卫生部六步洗手法去严格实施。一部分医护人员认为接触患者不会感染,还有部分医护人员认为脱手套后手是清洁的,不会造成感染。②手卫生方法指导的缺乏,没有掌握基本的洗手方法,表现为指甲过长,仅用流动水冲洗手指而手不用清洁剂,洗手时间不够,洗手步骤不符合要求,干手方式不对等。③手细菌培养检查不合格。感染科属于Ⅳ类环境,医护人员手细菌培养结果应≤15 cfu/cm2,由于种种原因,医护人员手细菌培养结果经常不合格[2]。④硬件设施配套不到位。由于医院自身原因,洗手设施长期达不到要求,也是制约手卫生效果的原因之一。

3.2 原因分析

3.2.1 客观因素医生、护理辅助人员(与护士对照) 要求每小时多次洗手的卫生工作、交叉感染高危险性工作,流程繁琐;工作量大、病房无流动水设施,对于医院规定的酒精(或快速手消毒剂)消毒,由于成本较高,也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

3.2.2 主观因素部分医护工作人员缺乏对手卫生指南的基本认识,轻视手卫生的价值、不赞成手卫生指南、认为戴手套后没有必要清洁手、获得性感染的几率低。

3.2.3 体制因素相关机构对手卫生不够重视、缺少实施手卫生指南的榜样,缺少注重医疗安全的风气,缺乏合理的奖惩制度等。

3.3 改善措施

3.3.1 改善硬件设施合理布局洗手室布局,医院应在手卫生方面给予必要的投入,包括提供清洁剂如洗手液,增加洗手池,完善干手设施,为医务人员提供干手纸巾等[3];并合理布局洗手室布局,使医护人员能高效的使用洗手设施,发挥洗手室的应有功能。

3.3.2 推广速干手消毒剂的使用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大力推广速干手消毒剂对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可以节约医务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不受场所、水源、水池等限制,非常方便医务人员的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具有作用快、杀菌效果好、使用方便的特点,因此具有推广前景。

3.3.3 加强宣传和培训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手卫生的意义以及不注意手卫生的危害。要让医护人员明白手卫生的实施不仅是对患者安全负责,也是对医护人员自身安全负责;另外必要的培训也应该相应开展起来,从手卫生的原理,发展概况,国内外现状,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都做必要的介绍。通过多种渠道,让医护人员树立起手卫生的实施意识[4]。

3.3.4 加强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实行抽查,定查,以及自查的多种检测体系[5]。相关机构应重视手卫生的实施情况,并随时能掌握具体实施程度。建立合理明确的奖惩制度,如条件合适还可以树立榜样。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的手卫生实施情况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这除了硬件设施的缺乏等客观因素外,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部分国内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意识不强[6]。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医院感染在总感染病例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个现象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在现阶段,医护人员树立起相关意识,并严格去实施,对于控制医院感染率有很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游建萍.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6.

[2]邓慧琴.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7):835.

[3]李六亿.我国手卫生的现状、问题与改进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8,8(1):17.

[4]李文丽,蒲荣,毛鹤森.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的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2):136.

[5]刘跃进.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4):545.

篇(4)

[关键词] 血站;采血;护士;职业危险

[中图分类号] R135.9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a)-0146-02

随着无偿鲜血事业的不断发展,流动采血车采血量逐渐增加,为了将献血者等候时间尽量缩短,流程被简化,采血前仅做快速检测,而对HBV、HCV以及HIV等暂不检测,这就增加了血站护士的职业暴露风险[1]。本研究通过分析24名血站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进行行为干预取得不错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市血站护士24名作为研究对象和干预对象,

1.2 方法

分析血站护士的工作特点以及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加强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建立相应制度,规范管理和操作流程,并定期进行考核;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具,规范使用,对阵刺伤重点预防。通过调查问卷、查阅记录、查看现场等方式,对干预前后血站护士职业安全认知情况、手卫生认知情况以及受细菌培养合格率、锐器伤发生率和职业暴露报告率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职业安全及手卫生认知情况

干预前后对24名护士进行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统计其得分并进行比较,干预后24名护士对职业安全认知及手卫生认知情况得分分别为(504.0±6.8)分及(516.9±5.2)分明显高于干预前(283.8±7.2)分及(290.6±5.3)分,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手卫生合格率及锐器伤发生率

查阅血站护士手细菌培养记录,统计合格率;统计锐器伤的发生率;统计职业暴露报告情况及跟踪随访情况,对干预前后进行比较,干预后手细菌合格率为97.74%,明显高于干预前的91.49%;锐器伤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干预前的95.83%;职业暴露人次由812.50%降为104.17%,报告率和随访率由12.50%分别升高至83.33%和87.50%。以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讨论

有相关资料显示,血站工作人员大多有职业暴露经历,其中以护士最多。曾被针刺伤的护士达到80%[2],其中包括后来证实带有HBV、HCV和HIV病毒者,其被刺伤后的感染率分别为6%~30%,1.2%~10.0%,0~0.9%[3]。

血站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物理性损伤、生物损伤、环境损伤以及自身因素。其中物理性损伤主要是针刺伤,这也是血站护士最常见的职业危险,有报道[4]认为,感染乙肝病毒只需0.4 μL血液。生物因素包括多种病毒,无论是静脉穿刺操作不当还是标本采集后试管渗漏,或是由于献血者针眼按压不当血液流出,都会增加血站护士的暴露危险,有研究认为,眼、鼻、口、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5]。血站护士一年四季工作于采血第一线,而随着临床用血量的增加,工作强度也日益增加,但是,流动采血车空间环境相对较为狭小,空气流通不畅,护士身处这样的环境,难免身心疲惫,造成巨大的压力,工作中防范意识淡化,容易出现各种偏差,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危险。也有部分血站护士自身防范意识本就缺乏,操作不规范,意外损伤的风险增大。

降低血站护士职业暴露危险,首先要树立职业安全意识,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对医院感染、职业防护等内容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建立科学的血站管理程序,对流程进行优化,将职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尽量减少。规范护士操作,包括防护用具使用的规范,在保护献血者安全的同时,也要保护自身的安全,严防各种因素的意外伤害。对与采集血液而产生的废物,亦应规范处理。一旦发生血液渗漏,无论原因为何,防止交叉感染为首要目的,用高浓度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如果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生了意外伤害事故,应首先进行有效的伤口处理,并对血液检查结果进行追踪[6];伤情较重者48 h内报告上级,72 h内做相关病毒基础水平检查,也可做预防性的治疗;跟踪期内不献血、不母乳喂养。

虽然血站护士客观存在着职业暴露的风险,但是本研究证实,只要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仍然是可以有效降低相关危险的。

[参考文献]

[1] 戴庆昭.职业暴露对血站员工的危害及预防控制[J].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282-284.

[2] 田秀花,郭宗娥.采血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J]. 中国输血杂志,2004,17(5):382-383.

[3] 何燕. 血站员工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措施[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24(z1):29.

[4] 周伟. 血站医护人员针刺上的危害和防护[J]. 重庆医学,2006,35(11):994-996.

[5] 周晓荣. 临床护士自身防护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02,16(8):445-446.

篇(5)

【关键词】酸性氧化电位水;皂液;快速手消毒剂;医务人员;手卫生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42-02

1材料与方法

1.1检测对象选择2013年8月14日病房及门诊的医师和护士60人作为监测对象,平均年龄(36.5±6.7)岁,男性18人,女性42人。要求双手皮肤无破损及伤口,无皮肤病。

1.2材料酸性氧化电位水(ORP 1166-1174mV,pH2.35-2.42,有效氯58.5-60.4 mg/L)、快速手消毒剂(山东利尔康产,苯扎溴铵含量为0.1%±0.01,乙醇含量为70%-75%)、皂液(蓝月亮牌)、无菌棉签、中和剂、稀释液(含0.1%吐温-80的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2)、规格板(框内面积6cm×5cm)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振荡混合器、吸管、试管、平皿等。

1.3手卫生方法

1.3.1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组取适量快速手消毒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1]要求的步骤认真揉搓双手,作用时间为1min。

1.3.2使用酸化水进行手消毒组使用酸化水进行双手冲洗消毒,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要求的步骤认真揉搓双手,作用时间1min。

1.3.3使用皂液进行手清洁组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3]要求的步骤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洗手时间为1min。

1.4采样方法被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端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及时送检。

1.5检测方法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秒或用力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1.0ml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6℃±l℃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细菌菌落总数计算方法:细菌菌落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

1.6结果分析利用SPSS10.0软件对三组细菌菌落数均值进行分析比较。

2结果

2.1快速手消毒剂与酸化水的消毒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依据本次试验结果,在手消毒处理上快速手消毒剂与酸化水的消毒效果差异无显著性。这与文献报道使用酸化水进行卫生手消毒与75%乙醇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相一致。快速手消毒剂的特点是杀菌迅速、干燥快,但少数医务人员对醇类消毒剂有皮肤过敏。而酸化水的优点是可利于皮损的愈合[3],缺点是对光敏感,不易储存,易消毒失效;使用前需对pH值、氧化还原电位和有效氯浓度进行检测;遇有机物时消毒作用会明显下降;对非不锈钢的金属器物及排水管路有腐蚀作用;楼宇工程前期投入高等。在实际应用中,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可依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此外,通过此次试验结果可见,在无明显的污染时,利用快速手消毒剂或酸化水进行手消毒与皂液洗手的效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2]杨丽娟,龚梅,孙婷婷,等.酸性氧化电位水手部与皮肤消毒的现场试验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07(23):1622-1623.

篇(6)

【关键词】 洗手;综合预防;体征和症状;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691-02

Effect of Handwashing Intervention on Kindergarten Children in Tianjin/DONG Xiao-chun,XU Wen-ti,LI Lin,et al.Tianjin Munciple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Tianjin(3000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handwash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reducing the rate of intestinal and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among kindergarten children,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exploring handwashing health education method targeted school children. Methods By using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4 kindergartens with similar conditio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urban and rural area in Tianjin respectively and were randomized to 2 controls and 2 handwashing intervention groups respectively. Two senior class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each kindergarten,totally 532 children(272 for intervention group and 260 for control). Handwashing health educ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intervention groups. Nine kinds of intestinal and acute respiratory illness symptoms and students absenteeism for that were noted during intervention. Results Illness absence rates were 1.92% and 0.53% among control group and handwashing intervention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χ2=132.06,P

【Key words】 Handwashing;Unversal precautions;Signs and symptoms;Child

手作为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媒介,极易造成微生物病原在宿主间传播[1]。在日常生活中,肠道和急性呼吸道疾病如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手足口病等通常经粪-手-口,或污染物品-手-口的途径传播,而感染性疾病又是导致儿童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2]。因此洗手对这些疾病的预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6]。为监测幼儿因病缺勤情况及主要症状分布、评价洗手干预措施对减少学生罹患腹泻和急性呼吸道疾病的影响,探讨针对学龄儿童特点的健康教育有效方式,使儿童从小养成勤洗手,正确洗手的卫生习惯,2007年12月17日-2008年6月30日,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多个幼儿园开展了该项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天津市A区(城市)和B县(农村)各选择4所具有流水洗手设施、学校提供三餐、设施条件、教育质量相近的幼儿园,分别随机抽取2所作为干预组,另2所作为对照组。选取8所幼儿园大班全部儿童作为此次项目的研究对象,共532名幼儿参与并完成研究,男女性别比为1.04∶1,平均年龄为5.9岁。A区共有267人参与,其中干预组133人,对照组134人;B县共有265人参与,其中干预组139人,对照组126人。

1.2 方法

1.2.1 干预组 从2007年12月17日到2008年3月31日为干预前,不实行任何干预措施;从2008年4月1日开始实行洗手干预,具体包括由教师对幼儿进行洗手的健康教育,如勤洗手的原因、何时需要洗手、洗手的方法步骤、洗手的注意事项等,并采用洗手歌、洗手谣、洗手图和洗手课等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幼儿洗手乐趣;在教室及洗手池张贴洗手方法宣传画,洗手池上持续放置和更换洗手用肥皂;同时保健医生做好宣传,向所有家长发放洗手宣传手册及洗手光盘,让家长了解正确的洗手方法,监督幼儿在家期间坚持正确洗手,达到教师、家长一同全时段监督幼儿洗手的目的。

1.2.2 对照组 项目开展过程中对照组不参加洗手的健康教育活动。

1.3 监测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幼儿健康及缺勤监测登记簿》,由8所幼儿园保健医生(或班级教师)记录每日幼儿肠道和呼吸道疾病症状发生情况、医生诊断情况以及因病缺勤情况,汇总表格每周上报。具体监测症状与体征包括发热:测量体温(口腔或腋窝)≥38 ℃;咳嗽:观察或主诉在校1 d内咳嗽≥2次;咽痛:主诉咽痛;头痛:主诉头痛;流涕:观察或主诉在校1 d内流涕≥2次;出疹:观察或主诉出疹;腹泻:24 h内稀便≥3次;呕吐:观察或主诉在校1 d内呕吐≥1次;眼流泪或充血:观察或主诉眼部流泪或结膜充血。

1.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分析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层分析采用Mantel-Haenszel法。统计指标:缺勤人次=缺勤人数×缺勤时间(天);患病减少幅度=(干预组干预前后症状发生率差-对照组干预时点前后症状发生率差)/对照组干预时点前后症状发生率差×100%。

2 结果

2.1 各区幼儿园缺勤情况 从2007年12月17日到2008年6月30日(2008年1月19日-2月29日寒假除外),A区4所幼儿园共缺勤320人次,缺勤率为1.05%;B县4所幼儿园共缺勤946人次,缺勤率为3.16%,2地区缺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6.72,P=0.000)。

2.2 缺勤症状分布 对照组在无干预状态下,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2月,患流感样病例(ILI)(体温≥38℃, 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症状为幼儿的主要缺勤原因(84.2%);从2008年3-6月,缺勤症状以腹泻为主(71.4%),出疹次之(26.3%)。

2.3 洗手干预结果

2.3.1 缺勤情况 干预前 对照组与干预组缺勤率分别为3.08%(413/13394)与3.24%(454/1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9,P=0.455)。干预后对照组与干预组缺勤率分别为1.94%(309/16116)与0.53%(90/16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06,P

2.3.2 传染病相关症状 城市地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通过洗手干预ILI的患病减少幅度为90%,腹泻为117.24%;出疹为171.67%,眼充血或流泪为96.86%。见表1。

3 讨论

幼儿由于生理功能发育不全,抵抗力差,是常见病和传染病易侵犯的对象。幼儿期同时是生活习惯养成的最关键时期,一生中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从小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关系密切。洗手作为预防传染性疾病发生的重要习惯和手段,在幼儿时期的培养与养成尤为重要。

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和农村地区因传染性疾病相关症状缺勤的率明显不同,农村地区显著高于城市,这可能与农村地区卫生条件差以及幼儿卫生行为不规范有关。提示在农村地区更应加强幼儿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及提高家长的卫生意识。

研究结果也显示,无论在农村或城市的幼儿园,洗手习惯的养成对减少因传染病缺勤以及减少传染病相关症状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在城区以出疹的减少最为明显,在农村地区则以ILI减少最为显著。

此次研究着重探讨洗手对传染性疾病发病的影响作用,与福建省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7]。本研究阐明洗手行为对肠道、呼吸道等传染病发病影响,探讨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以及幼儿洗手的教育方式,最终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由于传染病本身的特点,其发病率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如流感为冬春季高发,而腹泻以夏季较为常见[8],本次研究持续时间只有6个月,难以避免传染性疾病由于季节因素造成的本身发病率的改变,再有就是某些症状的发生率极低,数据难以反应干预对其的真实影响。因此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加大研究样本量和研究持续时间,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数据的偏倚。

4 参考文献

[1] SROSNER F. Handwashing and infection control. Mt Sinai J Med,2007,74(1):33-35.

[2] ARKWRIGHT PD, DAVID TJ. Past mortality from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current burden of allergic diseases in England and Wales. Epidemiol Infect,2005, 133:979-984.

[3] ROBERTS L,SMITH W,JORM L,et al.Effect of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on the frequency of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child car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 . Pediatrics, 2000, 105(4 Pt 1):738-742.

[4] LUBY SP.AGBOATWALLA M,FEIKIN DR,et al.Effect of handwashing on child health: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2005, 366(9 481):225-233.

[5] LARSON EL,LIN SX,GOMES PC,et al. Effect of antibacterial home cleaning and handwashing products on infectious disease symptom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trial.Ann Intern Med, 2004,140(5): 321329.

[6] KRILOV LR, BARONE SR, MANDEL FS, et al. Impact of an infection control program in a specialized preschool. Am J Infect Control,1996,24(3):167-173.

[7] 马会来,ANNA B,欧剑鸣,等. 福建省部分县区小学生洗手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公共卫生,2007,23(9):989-991.

篇(7)

关键词:术后感染;手术室卫生;管理流程;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561(2016)02-0269-02

术后感染指的就是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出现了感染症状的现象,既有可能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受到感染,也可能是伤口在手术后被细菌感染[1]。手术室作为医生对急重症患者实施手术进行紧急抢救和重大治疗的地方,任务重、工作繁杂、人流量大,无疑是医院内众多科室中发生感染概率最大的地方[2]。为了更佳的手术室环境,手术室的卫生管理显得十分关键。如果能控制好手术室里的感染,就能够改善患者在恢复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因此改良手术室卫生管理流程,加强对手术室卫生的管理,使术后感染尽可能降到最低水平,改善医院服务质量,也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该院2014年11月-2015年4月期间5879例患者接受手术前后的临床护理记录,有36例发生了术后感染(总感染率是6.1‰)。采样检测2014年11月-2015年4月的实验室环境并记录,将2014年11月-2015年1月手术室卫生管理未进行调整的采样检测结果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2月-2015年4月手术室进行卫生管理调整后的采样检测结果作为观察组。根据患者手术时间将其分为手术室卫生管理调整前和调整后,调整前2873例,男性1418例,女性1455例,年龄12~78岁,平均(36.2±31.85)岁。调整后3006例,男性1597例,女性1409例,年龄14~81岁,平均(35.6±40.31)岁。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上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将5879例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护理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并按照手术室的卫生管理流程调整前后,将感染分布情况分为调整前和调整后,然后对两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讨论调整前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良措施。收集2014年11月-2015年4月手术室环境的采样结果,根据手术室卫生管理调整前后将其分组,记录两组的采样结果并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资料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间比较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4观察指标

参照卫生部2002年的《消毒技术规范》检测不同时间段手术室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剂和无菌物品的采样。排除患者在手术前就已经发生的感染病例。

2结果

2.1患者感染情况

总数为5879例患者中,有36例发生术后感染,总感染率是6.1‰。

2.2管理流程调整前后环境监测情况的对比

将2014年11月-2015年4月间根据调整前后手术室环境的采样检测结果分为两组。可以看出,卫生管理调整后手术室的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剂和无菌物品采样检测的合格率均有所提高,其中空气质量采样的合格率从94.12%提高到97.82%,医护人员手采样的合格率提升约5个百分点达到97.11%,物体表面和消毒剂的采样合格率更是提高约10个百分点,分别达到了91.37%和93.33%,无菌物品在手术室卫生管理调整后的采样合格率达到了100.00%。手术室环境采样检测的五个方面中除空气质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剂和无菌物品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管理流程调整前后患者感染时间分布情况对比

根据卫生管理调整前后对患者资料进行统计研究,发现2014年11月-2015年1月手术患者是2873例,感染23例,感染率是8.0‰。而手术室卫生管理流程调整后的2015年1月-2015年4月的患者一共3006例,其中有13例患者发生了感染,感染率是4.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按照手术室卫生管理流程操作后的患者感染率为6.1‰。调整后手术室环境包括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剂和无菌物品采样检测的合格率分别提高到97.82%、91.37%、97.11%、93.33%和100.00%。五个方面中除空气质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剂和无菌物品调整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以说明调整前后手术室卫生环境具有一定的差异。调整前患者发生感染23例,感染率为8.0‰,调整后感染率降到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室卫生环境改善后患者感染率也相应下降了,说明手术室卫生管理调整确实起到了作用,也能够说明术后感染与手术室卫生管理流程之间确实具有关联性。术后管理和手术室卫生管理流程之间的关联性可能是以下原因引起的:(1)医护人员和患者对于感染了解不深,没有足够的防护意识。相对于其他疾病,感染控制是近几年才受到人们重视的,由于发展时间短,工作人员和患者都缺乏相应的经验,手术后没有进行妥善的护理管理[3]。(2)管理不够规范。缺乏领导重视,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操作,缺乏认知的情况下容易形成管理上的漏洞,疏忽之下便会让病毒趁虚而入,进而引起感染。(3)进行无菌手术和有菌手术的要求不同,两种手术交替进行,易导致灭菌效果不理想,有菌手术后即使经过消毒,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感染的风险[4]。(4)手术器械使用不当,消毒灭菌过程不当,术后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手术室环境污染等[5]。为了尽可能降低术后感染,要考虑到以下方面:(1)改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对于手术室感染的控制,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重视程度,改变轻视感染的态度,对所有人员进行科学规范的指导教育以及相关技能的培训[6]。患者因为遭受疾病折磨,心理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及其家属应当多和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情绪变化,对其实施更系统的护理,让患者身心舒适。(2)进行合理布局:手术室应当根据其功能不同和消毒程度合理划分区域,合理摆放物品,保持通道通畅,对于不合理或不方便的地方要及时调整和改变[7]。(3)正确手术顺序:无菌手术与有菌手术必须分开操作,有菌手术完成后必须经历严格的消毒灭菌,才可以进行后面的手术。(4)遵守消毒规范:科学处理消毒灭菌器材,及时完善有关基础设施,严格遵守消毒规范,按要求执行消毒灭菌步骤,即时监测灭菌效果,妥善处理废弃物[8]。综上所述,术后感染与手术室卫生管理流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感染控制是一项系统工作,对于已经存在的问题要立即处理,统筹安排合理分工,使手术室工作更具条理性,提高管理效率,严格遵守手术室操作规范,合理摆放物品、及时打扫卫生、妥善处理废弃物,使手术室卫生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也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谢圆,潘蓉.模块化管理在手术室感染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11(33):140-141.

[2]高翔,周生敏,王娟.手术室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水平控制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0):128-130.

[3]葛雪,武素霞.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2):111-113.

[4]王金玉.手术室精细化流程管理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8):96-98.

[5]黄素文,潘慧英.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对医院感染水平控制的时效性[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1(1):58-59.

[6]邹彦,陆雪飞,朱秀峰.PDCA循环对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9):2145-2147.

[7]杨春林.手术室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的关系[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5):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