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城乡教育一体化

城乡教育一体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2 09:08: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城乡教育一体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城乡教育一体化

篇(1)

[关键字] 教育信息化; 城乡教育一体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宋乃庆(1948―),男,浙江杭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政策研究。E-mail:。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政府为破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推动城乡教育公平与和谐发展、满足城乡教育发展需求的部署,是在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下,打破城乡二元对立局面,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1]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且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间距离与经济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必然需要一个跨时空且有利于交流合作的平台作为保障。教育信息化不仅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教育活动时空更少受到限制,人际合作易于实现,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产生的教育水平的差距。[2]而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因此,依据现有国情,以教育信息化作为保障,应该是推动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手段。但如何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在探索中前行。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一)缓解农村学生“上学路难”的问题

从2000年开始,在义务教育学校合并中将一些办学规模小、教学质量差的村校和教学点予以撤销,导致农村中小学生不得不去离家很远的城镇上学,产生了“上学路难”的问题。当前,政府为了解决中小学生“上学路难”的问题,提出由政府承担全责,大力发展校车。虽然此举有助于解决“上学路难”的问题,但与高昂的校车购买费用、使用和维护费用、较低的校车使用效率以及近百万驾驶员的编制等问题相比,政府通过购买校车解决“上学路难”问题的“性价比太低”。因此,与其花大力气购买校车解决“上学路难”的问题,不如在当前财政不足以支持全国中小学配备校车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空中课堂来解决这一问题。此举不仅能让农村中小学生在当地分享城市里最优秀教师的授课内容,尽量避免农村学生去离家很远的寄宿制学校上学,还能促进当地农民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可谓一举数得。

(二)满足农村学生“上好学”的需要

当前,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过度不均衡,导致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较少,产生了农村学生“上好学”困难的问题。农村学生“上好学”困难,不仅会严重削弱农村学生在学习上同城市学生的竞争力,加重城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还会对农村学生未来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使其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生活的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3]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就是可以把城市里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如优秀教师、图书、讲义等)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方式引入农村地区,拓展、丰富和革新农村学生的学习视野、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让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享受一样的优质教育,充分满足农村学生“上好学”的需要,不断缩小城乡学生之间的教育差距。

(三)满足农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需要

农村师资薄弱是一个受到政府与社会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尽管国家和各级部门采取轮岗、支教、挂职等推动城乡教师流动的方式,为农村教师创造向城市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但基于一些“非经济的现实因素”,如生活环境、朋友圈子、居住条件、饮食习惯、子女教育等,即使给予城市教师一定的经济补偿,他们也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农村地区的教学工作中。并且,这种城乡教师的流动都是短期行为且存在较大的管理难度,难以长期满足农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需要。但通过网络平全可以解决或者避免上述问题,实现城乡教师一体化协同发展。[4]城市教师可以不离开本校,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城乡教师的城乡一体化讲授式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网络教研互动,帮助农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教育信息化不仅可以促进城乡教师互动交流,还可以丰富和改变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的方式,减少农村教师进城培训过程中人财物的损耗,进一步激发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热情。

二、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经验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经验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1982年至今已有30年历史,实现了由试验探索到全面推进。回顾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历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一是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将信息化作为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二是从我国的教育实际出发,把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解决教育现实紧迫问题和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三是把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加强统筹协调,以教育信息化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四是大力推进教师培训,把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环节,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五是把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为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5]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暴露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城乡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如城乡教学软件资源差异巨大,缺乏贴近农村生产生活的教育信息资源,农村师生信息素养滞后,城市优质教育得不到有效共享。

(二)国外教育信息化的经验

教育信息化始于国外发达国家,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不但走得早,而且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教育部1996年提出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目标(因为它大大加快了美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1)全国所有的教师都要接受训练,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方面的需要都得到支持;(2)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3)每一间教室都要连上信息高速公路;将有效的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作为每一门学校课程的内在组成部分。[6]而与我国紧邻的日本,依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已经在教育信息化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特点在于: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合作;政策和制度的先行;全面的信息化建设观;硬件、软件和应用的协调配合;重视师资的培养培训;形成良性的投入机制;统筹社会力量。[7]

除了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国外在农村教育信息化上也走到了我们前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开始着力实施推进农村(偏远山村)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策略,在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成效,对我国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瑞典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模式来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第一,灵活教育的模式;第二,打破了日常生活和学生学习的分离,提出 “应用技术增进学习”的概念,该概念意味着技术已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在各种场所(工作地点、学校、家庭等)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手段;第三,实行在线学习和基于数码游戏的学习。[8]美国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主要强调以下四点:其一,强调远程教育应用层次的广泛性;其二,发挥技术和媒体的多样化优势;其三,强调资金和资源的整合;其四,促进远程教育意识的普及。[9]

三、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

教育一体化的调查研究

为了全面了解有关人员对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需求和建议,课题组对城乡师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对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问卷调查

课题组通过自编问卷了解我国中小学师生的远程教育兴趣与机会。问卷调查涵盖广西、湖南、天津、安徽、福建、甘肃、广东、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江西、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浙江、重庆等2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4512名中小学生,城市学生1342名,农村学生3170名;重点学校学生1459名,普通学校学生3053名。866名中小学教师,城市教师284名,农村教师582名。在本问卷调查中,“农村”指的是村、乡、镇,城市指的是“市、区、县”。问卷采用5点评分,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中等临界值为3分。

经方差分析表明(具体见表1),城乡中小学生在获取远程教育的机会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两者在远程教育学习的意愿上没有差异,并且两者动机的平均值都在3.7分以上,表明城乡中小学生对远程教育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城乡中小学教师在获取远程教育的机会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但对参与远程教育的意愿上没有差异,平均值都在3.6分以上,表明城乡中小学教师都对远程教育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为了深入了解城乡学生在获取远程教育机会上的差异,我们将学生所在地分为城市与农村,学校类别分为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并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来考察其影响作用。发现在城乡之间,农村普通学校获取远程教育的机会最少,与其他三者差异明显,说明农村地区的普通学校是在城乡教育信息一体化的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可见,城市化倾向与重点学校思维定势已经明显影响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二)专家访谈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教育信息化在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中的政府策略、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信息素养培养等4个方面,我们深度访谈了三类不同的教育专家。一是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城乡教育一体化类或教育信息化类文章的大学教授或政策研究者2人;二是近年来关注城乡教育一体化,并了解重庆城乡教育一体化实施情况的重庆市教委行政干部2人;三是重庆市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改革试验区或县的教育政策研究室负责人2人。

访谈结果表明,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在政府策略上,专家普遍认为政府应承担起主要责任,但同时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需要重点照顾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在资源建设上,在继续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同时,要突出城乡共享;在信息素养培养上,专家普遍认为现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较低,导致他们对信息设备的利用率偏低。

除上述问题外,一些专家在接受访谈时还从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出发,就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提出了具体意见。例如,“将城市重点学校教育资源全部整理成信息资源,以便更多农村学校学习”、“重视农村中的薄弱学校,这些学校往往最需要外面的信息和知识”、“除政府与学校外,应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到教育信息化之中”、“在建设教育信息资源时,不要总是以城市文化生活为模板,要突出农村特色”、“对农村学校而言,城市里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已经足够丰富,如何将这些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城乡共享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等。另外,有位专家提出一个问题,“当前部分发达地区计算机升级换代较快,那些被淘汰的、但仍具有较长使用寿命的设备能否考虑无偿捐献给贫困农村地区?”

四、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策略

(一)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在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要承担起统筹规划教育信息化的重任,根据当前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经济和教育发展规划,对一定时期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规模、速度等作出整体规划,以保证教育信息化的城乡发展比例的均衡;根据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在经费投入上保证对农村地区倾斜力度的同时,优化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比例和投入偏向;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多种管理手段,投资、扶持和鼓励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为教育信息化争取支持与广开渠道。同时,政府可加强同社会各方力量的合作,通过各种优惠措施,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共建、协助、捐赠等方式参与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多方合力推进教育信息化。

(二)优先发展农村基础设施

根据国家发展需要以及调查结果,教育信息化在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中必须确立农村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到农村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优先建设。加大农村地区电视机、DVD等进教室的力度,加快普及以卫星电视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争取全面完成农村地区“校校通”工程。在此基础上,加强农村地区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的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网络设备和信息资源的普及率,逐步创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与支持体系,形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此外,鉴于农村普通学校在接触远程教育机会上落后于农村重点学校,为了防止在农村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马太效应”,即农村重点学校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好,而农村普通学校教育信息化停滞不前,甚至越来越差。因此,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考虑农村普通学校。

(三)综合推进农村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

不同于一般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在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中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不仅需要国家与地方共同推进,还要突出农村的特色与需要。其中,国家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重点是把握全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需求,开展面向农村学校的信息资源搜集、信息库的建设和软件开发等。如为农村学校统筹建设与主流教材版本相配套的课堂教学资源、学习辅导资源、多媒体教学素材等。区域教育资源的建设要突出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的特点与需要,通过收集、加工、整理当地农村特色文化与特色经验,开发大量适合农村教育特点的、反映当地农村特色与优势的课程资源。这既有利于培养农村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形成热爱农村、服务农村与扎根农村的意识,也有利于城市学生真实全面地了解农村,激发他们对农村生活的新鲜感与友好度。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即使农村地区有了精良的信息设备,如果农村师生不会用或者乱用(用于游戏而非学习),将会严重制约他们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的“受益率”,远离在教育信息化保障下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育发展目标,并且,信息素养是师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终身学习的前提和条件。[10]所以在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一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面向农村教师且“经济实惠”的教育信息素养培训,充分保证培训的实用性,同时减轻农村教师的经济负担,促进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如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派送农村教师到城市里接受应用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进入农村的大学生向农村教师普及教育信息化观念、传授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技能。二是要全面培养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此外,为了避免部分农村学生因为滥用电脑和网络造成对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还要注重培养农村学生使用电脑和网络的正确认识和道德伦理,规范网络学习资源的审核与管理,以及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建立必要的防范机制,使农村学生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健康成长。

篇(2)

1职业教育思想陈旧

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较低。甘肃省河西地区地域狭长,历史包袱沉重,教育理念落后,不论是地方政府部分官员还是农民群体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认识。一方面,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强调高中阶段教育,注重学生学历教育,从政策、资金,到设备,甚至于师资都向高中阶段倾斜,造成高中热、职教冷的局面,对于农村的职教更是无从发展。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家长仍然信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几乎无一例外的认为只有通过考取高中才能改变命运,才能扬眉吐气,但是却看不见职业教育对他们的现实意义。根据甘肃省2011年5月14日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告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省文盲率由14.34%下降为8.69%,下降了5.65个百分比。尽管如此,小学和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全省常住人口达到351%,超过三分子一的人口都无学历、无技能,家庭增收渠道单一,增收难度大。

2农村职教投入严重不足

根据2009-2013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以下简称统计公报数据):自2009年以来,国家持续增加对教育行业投资金额,同比上年平均增长为34.35%,但我们从总量来看,教育行业占各行业总投资金额的比例只有1.89%,这只是教育行业的所占比例,分配到职业教育,再细化到农村职业教育会有多少呢?很显然,从现阶段来讲,国家对于农村职教的投入是匮乏的。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根据统计公报数据,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逐年攀升的现状,其递增的速度也超过了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但实际上城乡居民的收入从2009年到2013年人均落差达到11260元,至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纯人均收入的71倍,这种差距势必影响资源的流动性,也势必造成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4师资力量有限

培训技能的途径和方式较少。甘肃河西地区地处偏远地区,环境恶劣、资源有限,再加之政策力度不够,不能吸引有识之士、德才兼备的人才在这里扎根奉献。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较少,从事专业的职业培训技师缺乏岗位实操要求技能,不能有效满足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人才的缺乏、技术的落后、设备的不先进,进行培训的途径、渠道也十分有限,使得一些农村劳动力即使接受了培训仍然不能上岗或是再就业,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困难。

二提出职业教育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协同发展的对策

1切实转变思想

树立正确职业教育观念。党和国家应积极采取措施,切实转变各级政府和地方官员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政策、指令等方式充分重视职业教育,尤其是关系到农民问题的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农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通过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宣讲,积极培育、塑造身边的、有影响、能号召的人才通过言传身教逐步使广大农民群体觉悟职业技能也能发家致富、也能光宗耀祖,从而实现通过职业教育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

2加大对农村职教的投入

纵观国家对教育的有限投入,如何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流向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的河西地区,单靠征募志愿者支援农村地区不具有长期性而且规模较小。一方面,要以实际行动确定教师编制;另一方面确保地区师资福利待遇的进一步提高,对偏远地区更是要举措吸引优秀人才。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合理利用中央专项教育扶贫资金和建立地方的专项职教资金,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防止资金的占用、挪用,将教育资金真正用于教育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对实践技能型教师的培训。常言说得好,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一桶水,其实讲的就是教育工作者本身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学生培养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2013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更是任务艰巨。而现实中甘肃省西部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困难重重,一方面要教育工作者自身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教师放下包袱、克服畏难情绪进入企业学习,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加大对师资力量的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给予教师更多与外界沟通、交流、学习的机会,与行业协会多多联系,站在行业领域的前沿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应用及推广,积极参加各种技能的培训。通过内外兼修,不断提升理论和技能水平。实践证明,注重培养师资能力建设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走上民族复兴强国之路的必由之路。

4合理统筹和规划城乡资源

篇(3)

【关键词】优化;发展环境;城乡教育;一体化

城乡统筹发展是廊坊市面临的重大课题,城乡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教育的城乡统筹发展。为了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我们必须理清廊坊市教育发展的现状,从观念、政策、体制等方面推进教育的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和谐地发展。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含义

目前对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没有统一说法,巴登尼玛等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由城乡一体化所引发出来的一个概念”,“城乡教育一体化则是在教育领域内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教育传承和分享共同的人类文化成果”。王克勤则认为:“把城乡教育置于由城市和乡村所构成的同一个大系统中,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把它们视为同一个整体,以系统思维方式,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实施教育的现代化”。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系统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所以,从整体上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就成为必然要求。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整体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整体的开放性、非平衡性和流动性,由于有差异,就会引起流动,有了流动,就可能形成系统中新的有序结构。所以,要进行有效的教育宏观管理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制度性因素,实现城乡教育由原来的“二元”或“三元”向“一元”的转变,农村教育必须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因此,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就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乡教育形成新的有序的一体化系统。换句话来说,“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指城乡教育空间的布局、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等方面实现融合、融通,城乡教育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二、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意义

1.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科学、更加理性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国家能否持续繁荣关键在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它的根本就是人才,就是教育。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着当前而且关系未来,不仅关系着经济繁荣而且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我们要抓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机遇,继续大力发展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非科学发展的现象或倾向还非常的突出。比如,“以考为本”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偏离了以个人需要为依据,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在现行的城乡教育环境下,农村的教育资源和制度的不均衡,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以人为本”难以真正落实到教育上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就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以,教育要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发展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廊坊市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推进城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

2.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体现

统筹城乡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就包括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公用事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因此,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村孩子也享受优质的教育,能够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发展了农村的教育,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才能顺利完成。

城乡教育一体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只有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才能提高农民素质,在农村传播科学知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3.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同志曾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城乡教育之间还存在大量的不公平现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能否接受义务教育与贫困生救助、教育乱收费、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越来越高等都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和社会和谐的基础。特别是在当代社会,谁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教育不公已成为了当前社会中最大的不公,而教育不公平中最大的不公平是城乡教育的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和必然反映。教育公平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要公平。适龄青少年都应当享有公平地受教育的权利,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加大力度发展教育事业,科学、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愿望。

(2)公民受教育的过程要公平。要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每一所学校都应在资源配置上体现公平的原则,使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同等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过大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就能保障教育的公平。

三、廊坊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廊坊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5.4%,城乡收入差距比为2.65:1,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小城市、大农村”是廊坊的基本市情。因此使得城乡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别,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之间的差距较大

城市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实验室等一应俱全,操场跑道也可与专业比赛用跑道相媲美。但农村学校却不然。由于用地紧张、资金不足等问题,往往出现“一室多用”的状况,设备也不如城市学校一般齐全,甚至有的学校是没有图书馆和电脑教室的。而有的农村学校由于教具不齐全,上课仅限于抽象说教,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难以理解等问题。农村学校的操场几乎都是泥土地,有的学校甚至是没有操场或操场被承包占用。这样一来,农村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也成了一大问题。身体素质不好也会影响文化课的上课效率,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成绩,这也是农村学生成绩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的原因之一。

(二)农村的师资匮乏,教师结构不合理

农村学校的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因为待遇、环境、条件等与城市中的教师有很大差别,致使流动越来越严重。城市里的教师学历都是达标的,并且还有很多是高学历的,农村的教师特别是小学老师很多都是民师转正的,年龄大而学历低。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

1.不同学段教师结构不合理

总体上来看,某些年级教师人数不足。因此,为了满足教育的需要,在引进教师存在困难的前提下,学校常常从其他年级抽调教师。因此,造成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农村很好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在于师资是否充足。

2.不同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

当前,在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严重缺编,外语,物理,化学教师多是半路出家,身兼多职。因此,农村音体美课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而农村中学的物理,化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些将严重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教师课时负担重,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3.不同年龄教师结构不合理

由于许多农村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同时收编制所限,缺乏年轻教师的补充,整体上,教师年龄老化严重,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

4.农村教师培训不足

由于缺乏专项经费,教师教育培训机会不足,许多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严重制约新一轮教程改革在农村学校的推行。由于教研室的教育指导演员的培训和进修机会也很缺乏,因此,难以发挥各教研室的在本教师培训的优势。

(三)农村学生流失严重,学生辍学数量增加

由于农村教师的质量一直在一个低水平线上徘徊,使得农村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作用降低,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收益不明显,很多学生乃至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导致很多的学生外出打工,辍学,造成了农村学生的受教育过程和机会的不均等。

四、优化发展环境,助推廊坊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对策

(一)推进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变革

随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转变为城乡一体化社会,教育战略指导思想要实现第二次重大转变,把城乡分割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理念,对城乡教育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实现城乡教育在教育政策上平等、国民教育待遇上一致、教育事业发展上优势互补、教育资源上合理配置城乡共享、教育质量上共同提高、教育公平上全面推进,使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城乡,缩小乃至消除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

(二)落实各级政府统筹城乡教育的责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

1.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领导体制

要进一步明确市、县、乡各级政府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在经费、教师、教学、督导评估等方面统筹责任,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制度和机制,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相互依存、互补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教育关系,逐步消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格局,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教育支出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加大对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发挥市财政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控能力。

2.加大对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一是调整政府对15年普及教育的投入结构,坚持投入主体重心上移,着重强调市级政府的责任。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应注重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由政府承担,学前教育、高中段教育逐步提高政府分担的份额和比例。经费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帮助处境不利地区达到一定的普及15年教育财政水平。确保普及教育财政资金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配置均衡,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生均公用经费水平。保证所有学校都能具备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保证各地区每年教育经费的投入能够维持在国家设定的最低水平以上运作,确定教职工编制标准以及工资标准、学校基本建设标准、学校正常运转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

(三)加强城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1.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必须把城乡教师的一体化现代化摆在首要位置

深化教师培养制度改革。建立稳定的城乡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建立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资格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教师必须是幼儿师范专科毕业;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实现岗位学历本科化;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实现岗位学历能力专业化、技能化,培养“双师型”教师。

2.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人事制度

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制度,对边远乡村编制倾斜。统筹城乡教师管理,实行教师“县管校用”制度,实现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促进教师在全市、全县范围内流动,确保名师进乡村。完善教师准入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从教。健全教师流动机制,探索多样化教师交流模式。义务教育教师要依法实行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定期交流。所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都必须有在农村学校两年以上任教、支教经历。

3.实行全市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工资制度

建立全市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实行全市统一的教师最低工资标准。为了缩小农村地区优秀教师进不来、留不住问题,可参照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办法,应尽快制定全市统一的最低农村教师工资津贴标准,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地方工资加国家津贴的双轨制度,以利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统筹城乡教师专业成长和培训

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促进各类教师群体专业成长。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按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5%的比例由财政单独安排,市、县财政按照各自分担50%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学校年度公用经费总额中用于教师培训部分不得低于5%。健全培训体系,完善培训网络,加强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业务素质。

5.统筹城乡校长队伍建设

倡导教育家办学,注重选拔有思想、有追求、有能力、有魄力敢于创新的教育管理人才。实行城区优秀校长到乡村学校定期任职制度。

(四)建立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相适应的教育政策法制体系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是城乡教育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和分享过程。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原有的教育政策体系和教育法制体系必然与日益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教育形成尖锐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超前研究,注意均衡和协调各种教育诉求,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整体教育利益提升。重视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创新,通过政策、机制、体制和制度的创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新的矛盾,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疏通城乡之间教育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和完善不同社会阶层参与教育决策的机制,维护城乡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五)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理论体系

教育现代化需要科学指导。城乡教育一体化既是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实践,同时又是一种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我们需要加强理论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国际经验的研究以及对国内教育现代化实践的科学总结,根据廊坊的区域特点,不断丰富和完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上海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R].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

[2]方烨,蔡昉.再续人口红利需深化教育改革[N].经济参考报,2009-9-16.

[3]聂华林.中国西部三农问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教育振兴是中国振兴重要标志[OL].http://.cn.2006.11.22.

[5]刘运来.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J].群言,2007(06).

[6]孙刚成,王婷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城乡教育公平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05).

[7]张海东,殷桂金.资源统筹和谐发展提升农村初中校教育质量[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05).

篇(4)

【关键词】统筹城乡 基础教育 师资均衡 成都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3.021

成都市正在推进“统筹城乡灾后重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两区”建设工程,提出了统筹城乡基础教育这一重大课题。

成都市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现状

成都是我国中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目前按照“全域成都”理念,以统筹城乡教育思路,以推进“发展规划、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生均经费、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六个方面城乡一体化为途径,努力探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改革与发展。但以教育现代化标准衡量,成都市基础教育“大而不强”、教师“量不够而质不高”、师资配置“城乡差异较大”的现状依然存在。从全市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基本情况来看,截至目前,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学科结构与实际需求有差距。根据相关报告,名校及城镇学校教师基本胜任工作,而薄弱及农村学校教师,若严格按照教师质量标准来看,“不称职”的也不少。从成都市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城乡分布情况来看,不均衡分布问题依然明显存在,从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到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及优青教师的数量,中心城区同农村区县、市域内城乡间、县域内学校间差距都非常明显。

成都市城乡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差异

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成都市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在均衡配置方面问题较严峻,既存在现实不足,也有体制方面的问题,既有教育内部的制度与政策原因,也有教育外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原因。首先是数量和质量问题。全市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受当前生师比而衍生的科学编制问题的影响,既超编又缺人成为义务教育的现实状况;整体职业素养水平不高,农村教师尤甚;有带动能力的骨干教师不足,农村教师堪忧;有广泛影响力的专家型老师不足,农村教师没有。其次是培养和培训问题。教师队伍入口水平每况愈下,近年来农村与城区学校皆反映新入职教师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同过去差距较大,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培训效率不高,个性个人化培训偏少,教师培训上存在城乡“一刀切”现象。再次是管理和流动问题。实行教师以学校为单位分散管理的模式制约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在农村和薄弱学校工作的教师与在城镇和名校工作的教师相比,从入职初始便有差距,全程专业发展更是极为不利。教师队伍的不断流动更助推了新的资源不均衡分布,全国及成都市基础教育存在教师自然流动与政府主导流动两种情况,因教师自然流动而导致优质师资从农村和薄弱学校向城镇和名校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成都市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对策

成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城乡间的不平衡发展与同一区域学校间的差异性发展。在城乡学校实现“标准化”建设后,教师队伍的结构与素质便成为焦点问题,解决之道是从教师管理制度入手,探索城乡师资均衡配置的途径与模式。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是实现均衡配置的根本保障。“‘消除贫困或难短时兑现,创造公平必须刻不容缓’,这是总理回信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师生所强调的。教育公平推动,农村孩子要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得有‘能下去、能留住、能干好’的专业化高素质师资队伍为重要支撑。”①很久以来,因全国城乡经济社会不平衡发展,农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低于城市,使得边远山区及贫困地区教师在面临繁重工作任务时,还面临因交通通讯条件艰苦等造成的许多无法解决的生活难题,很难留住优秀教师。这种教师面临的城乡反差大环境,在成都市也是存在的。实现均衡要跳出教育框架看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根本保障。

做好教师的入口关和培训是达到均衡配置的关键点。完成“普九”后,各地都重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师教育机制,形成一些值得持续推广的经验。成都市及各区县出台政策措施以推进教师教育,加大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实施“工程”,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农村教师发展;以校本研修示范校、教师教育示范机构为龙头,推进校本培训和研究;组织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创新城乡学校对口支援、捆绑研修、捆绑发展等方式;市级培训机构组建培训联盟,统筹培训工作。这些做法可加快农村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

实施常态化的教师流动是确保均衡配置的必由之路。实施常态化的教师流动能有效促进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如《成都市教育局关于深化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为实现常态化教师合理流动指明了方向。一为对口支援,由强校至弱校,由城镇至农村,由内圈层至外圈层,学校间相互派遣教师。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支教”,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常态化的教师流动。二为在县域内同一学校任教达9年的教师及校长进行交流。在交流时要为老师解决实际困难,采取给予补贴和政策倾斜等多项激励措施。

优化教师待遇、工作条件及发展前景是解决均衡配置的核心举措。“需要加强对农村教师专业性的宣传,使‘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社会形象定位仍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②目前成都市农村学校教师这一职业吸引力较低,优秀教师不愿去也不愿留,主因还是待遇不高。“农村教师职业是否具有吸引力,工资水平高低是极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经济待遇,既要有保障更要有优势,这是提升教师社会综合地位的基本之道。”③可见,待遇合理与否是教师职业选择意向最简单的检验标准,农村教师生活上无后顾之忧,才会有教师双向有序合理的流动,优秀教师才愿去农村,才会留得住并干得好。首都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认为,“具体落实的待遇政策是农村教师最重要的职业吸引力”。④工作条件及发展前景是人们选择职业的另一衡量标准,除物质条件外,还要给农村教师队伍提供精神激励、进修机会、提升空间等专业环境保障。与成都中心城区及县城学校比,农村学校总体工作环境和条件较差,许多老师要“走读”,工作和生活成本较高。要实现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及发展前景的根本改变,地方政府需进一步加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规划纲要》《教师法》等政策,并作出相应政策倾斜。

只有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与幸福指数不断得到提高,才能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师资的一体化配置,才能让农村孩子共享平等的基础教育权利,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教育系统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在成都市及全国城镇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才是解决师资均衡配置的根本之道。

(本文系成都学院校青年基金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成都市城乡小学教育师资均衡配置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XJR16)

注释

《农村教师没尊严生活仍清苦》,《人民日报》,2014年11月6日。

篇(5)

一、江阴市社区教育现状

1.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截至2015年12月31日,江阴市形成以社区培训学院——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市民学校的三级网络体系为主体,以老年学校、青少年校外教育辅导站、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目前,全市拥有1所省级社区培训学院,15所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260所标准化市民学校,标准化市民学校建成率为100%,在此基础上全市建成了76所市级示范市民学校占29%。这三级网络中,市民学校依托社区而建,是开展社区教育的主阵地。2.管理人员及师资队伍。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全市社区教育专兼职管理人员(教师)1610人,其中专职管理人员(教师)145人,兼职管理(教师)人员1465人,如按全市总人口(户籍+流动)205万人口计算,专、兼职管理人员(教师)人数与社区总人数相比为0.08%,按户籍人口121.73万计算占比为0.13%。有志愿者32564人,志愿者数量与社区总人数相比:按总人口(户籍+流动)计为1.58%,按户籍人口计算为2.68%。3.基础设施情况。全市拥有专门用于社区教育培训场地面积106547平方米,50座以上的教学专用教室288个,多媒体教室183个,电子阅览室125个,室内外文体活动场所921个,图书阅览室226个,拥有图书705776册,各类报纸杂志527种,教育碟片11679盘,各类文体活动设施设备634台(套),专门用于社区教育的专用计算机1274台,各类音响设备236套,电视机318台。4.社区教育经费投入。2015年,全市用于社区教育的经费为17336973元,按全市总人口(户籍+流动)205万人口计算,人均达到了8.45元。所有15个镇(街道)的年度专项经费均超过了辖区人口人均2元的建设标准,超过人均10元以上的有7个,在5-10元之间的有4个,低于5元大于2元的4个;最高的镇(街道)为月城镇,达到了19.15元,最低的镇(街道)为徐霞客镇,为2.11元。5.社区教育活动开展情况。2015年,全市各镇(街道)共开设有组织的社区教育培训(讲座)365个,共有156116人参加了各种类型的培训活动,年参加培训(讲座)人数按全市总人口(户籍+流动)205万计算占比为9.76%,按户籍人口121.73万计算占比为14.24%,其中最高的月城镇达到了21.95%,最低的澄江街道仅为3.50%。6.学习型家庭及学习型组织情况。2015年,全市评选出学习型家庭1904户,学习型居委会41个,其他学习型组织79个。累计已评出学习型家庭20584户,学习型居委会165个,其他学习型组织1748个。累计评出学习型家庭最多的是周庄镇达到了6055个,最少的是南闸街道仅为9个。7.特色资源建设情况。截至2015年12月31日,各镇(街道)共自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27门,自编教材34门。自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最多的为澄江街道,达到10门,15个镇(街道)中有8个自建课程为0,占比53%。社区教育自编教材最多的为青阳镇,达到17门,有7个镇(街道)自编教材为0,占比47%。

二、从数据看社区教育的开展成效及存在问题

1.建设成果(1)建立社区教育的长效机制。全市的社区教育由政府统筹统一领导,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统筹协调的社区教育领导管理体制和有利于持续有效发展的社区教育良性运行机制。在市级层面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由教育、宣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文化、体育、民政、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组成,并根据各自的职能不同分设社区教育分类指导小组,由教育部门归口管理。各镇(街道)均将社区教育纳入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教育规划中,正确把握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市级层面把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列入对各镇(街道)精神文明考核内容之一。2011年3月,江阴市委出台《关于加快提升市民素质的实施意见(试行)》,4月,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围绕文件精神,教育、宣传、民政、精神文明办、人社、文化、体育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群众团体紧密合作联系,形成齐抓共管、强力推进的工作机制。(2)以市民学校为基点的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网络已建成。截至2015年12月31日,江阴市形成以社区培训学院——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市民学校的三级网络体系为主体,以老年学校、青少年校外教育辅导站、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目前,全市拥有1所省级社区培训学院(江阴市社区培训学院),15所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其中6所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校),260所标准化市民学校,标准化市民学校建成率为100%,另外有5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3)市民学校标准化建设起点高,成效好。自2011年启动村民学校标准化建设以来,就根据本市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制定了高于省建设标准的江阴村民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及评估标准,在进行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启动了示范村民学校的建设。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全市已高标准地建成260所标准化市民学校,达到了各个社区(村)有一所标准化市民,标准化市民学校建成率为100%,其中76所市级示范市民学校,占总数的29%,这些社区教育硬件配套设施已完全能满足居民开展社区活动的需要。(4)人均社区教育经费投入高,社区教育活动开展有保障。仅2015年,全市社区教育经费投入达到17336973元,按全市常住人口+流动人口205万计算,社区教育经费人均达到8.15元,达到江苏省规定人均2元标准的4倍。如此高规格的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为各村民学校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提供了经济保障。(5)以市民学校为依托,社区教育活动开展成果丰硕。市社区教育以各镇村民学校为依托得到了广泛的开展。社区教育在内容上做到了创业就业、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等的统一;形式上做到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的多样。开展的社区教育主要有:围绕城镇社区下岗职工开展的“再就业工程”;围绕农村社区服务对象不同开展的“现代农民教育培训、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两后双百’培训、一村一名大学生”等五大教育培训工程;围绕江阴产业转型升级,开展的“提升现代产业工人素质的岗位技能培训”;围绕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开展的“快乐生活的享用教育”。(6)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研究,科研成果丰硕。全市有“城乡一体社区教育体系研究——以江阴市为例”“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等15项社区教育课题获得国家级、省级立项。“果农课堂‘四合一’社区教育平台构建研究”“社区妇女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研究”“社区学习资源的开发及其实施研究”三个实验项目通过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验收。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社区教育各类论文达35篇。2.存在问题分析(1)社区教育在江阴发展中的地位不明。江阴的社区教育发展至今,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在管理体制上存在“政府统筹领导易,教育部门主管难”的问题,即搞社区大教育缺少广泛的有隶属关系的工作机构或强势活动实体,容易形成教育部门“虽主难管,政而不行”的局面;在运行机制上存在“行政外力推动强,社区自主活动弱”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阻碍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2)各镇(街道)在村民学校建设特别是示范性村民学校建设方面发展不均衡。全市范围内示范性村民学校建成的比例达到100%的有1个(新桥镇),达到40%的镇(街道)有2个,分别是澄江街道48.8%、长泾镇41.7%;达到30%的5个,分别是璜土镇38.5%,顾山镇35.3%,华士镇、周庄镇和祝塘镇3个镇均为33.3%,达到20%的有4个,低于20%的3个,分别是城东街道13%、徐霞客镇9.5%、青阳镇5.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各镇(街道)在村民学校建设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差距的背后反映的是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重视程度的差异,带来的结果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差异。(3)社区现有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社区内资源整合不够。第一,对现有的资源利用不够。各镇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的图书、电脑、教学光盘等设施利用率非常低,从调研的数据看,图书的年流通率不到20%,电脑则基本成了摆设。第二,对显性资源开发不够。社区范围内分散着大量的社区教育资源,但这些资源往往分属于不同的单位,只能供本单位的员工用,社区对这些资源缺少整合的能力和机制,无法利用现有的资源让社区居民使用。第三,对隐性的资源挖掘不够。一些社区范围隐性的社区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如名人故居、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等。这些隐性的社区教育资源比显性资源更加多样,更加能激发起社区居民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也更有地方特色,如加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容易给居民带来积极影响。(4)社区教育工作者数量不足,专职人员严重缺乏,对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不足。从调研的情况看,社区教育专职人员不足是各镇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从业人员绝对数量不足。从总量看,全市范围内专兼职教师人数为1610人,仅总人口的0.08%。第二,专职从事社区教育的人员严重不足。全市范围内仅有2个街道分别有43和46名专职教师,其余大多数市(村)的社区教育工作人员均由社区(村)干部兼职。社区教育工作人员大量的兼职导致其精力分散,往往开展社区教育只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工作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社区教育的正常开展。目前在市民学校从事社区教育的人员除少数是近几年引进的大学生外,大多是土生土长的社区(村)干部,他们中的多数人未接受过社区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在调研中,他们普遍表达了需要接受社区教育方面培训的强烈愿望。社区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和学校教育一样,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大量的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的工作势必影响社区教育开展的质量,也影响社区教育的发展前景。

三、后续发展对策及建议

1.强化政府在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明确社区教育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的地位。在目前全国上下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发展,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的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应进一步明确社区教育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的地位,根据新的形势发展要求重新制定“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明确社区教育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明确社区教育的长期、短期发展目标、建设任务、具体路径及实施步骤。全市各级党委及政府也应将发展社区教育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工作机制上形成各级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协调机制,最终形成行业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社区教育良性发展格局。2.拓展社区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保障社区教育经费落实到位。经费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教育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应拓展社区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一方面,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各级社区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配齐相关的设施、设备,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在办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对培训对象能产生经济价值的培训活动,也可以适当地收取一部分费用作为社区教育的活动经费;应充分发动社会各组织的民间力量,通过捐钱、捐物、免费提供师资、场所等形式参与社区教育。通过政府拨一点,自主收一点,社会捐一点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保障社区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3.发展壮大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专业化建设。第一,不断发展、壮大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将更多优秀的教师和专业人士纳入到社区教育队伍中来,不断扩大社区教育的影响。第二,各级教育部门要将对教师培训的触角延伸到社区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将对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列入培训计划,通过培训加强社区教育各级学校的管理人员与师资队伍建设。第三,加强社区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对社区教育尤其是对农村社区教育方面的研究,进行社区教育课程与项目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社区教育能力与水平。第四,加强对社区教育志愿者的规范管理,提高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与服务质量。4.充分发掘本地社区教育资源,建立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阵地。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居民素质教育社会化的组织形式,必须走社会化的办学之路,依托各级组织、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种社会组织等,解决好教育阵地、教育师资、教育组织形式等问题,实行社会与部门联动。在开展社区教育办班的过程中,积极与各类组织联合,使学习活动广泛地渗透到大至单位、小到家庭的各类活动中。要挖掘和利用农村社区一切学习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环境资源,有形和无形、社区内外、现有和潜在的学习资源,提供给村民充分的学习机会。5.社区教育开展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加强调研,提高社区教育质量。要主动深入社区居民中进行调研,切实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把他们的需求进行归类,设置与之对应的教学活动项目,把自上而下的教育培训任务与居民的真实需要有机结合,贴近实际,主动服务社会发展。要使社区教育做到指导思想明确,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保证教学质量,避免形式主义,尽最大可能地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给予解疑释惑,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实深化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使学员不仅爱学,而且学了管用,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6.建设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与项目,创建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社区教育课程是为实现社区教育目标而编制的,为人的终身学习服务的大课程体系。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与项目建设是丰富社区教育内涵的重要方式。各村学校要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明晰社区教育的内涵与作用,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开发、编写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与教材,打造内容丰富、行之有效的社区教育项目,不断提升社区教育水平,满足当地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要不断总结、提炼社区教育经验,创建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在地区范围内更好地发挥社区教育对本地居民的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维俭,仲红俐.关于发展社区教育村民学校的思考[J].农业教育研究,2011

[2]陈 蕾.我国社区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全(1966-),男,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朱福荣(1962-),男,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黄永秀(1972-),女,教育学硕士,重市庆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研究方向为职教教研与教育科研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度重大攻关项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0JZD0041)之子课题“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子课题负责人: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6-0071-05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者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提高农村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打破城乡之间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加速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平衡发展,实现城乡良性互动,进而缩小城乡间的差距,促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大城市与大农村、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是重庆市的基本市情,也是重庆市的特殊市情。作为首个省级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重庆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水平,为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起着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本文以重庆为例进行研究,尝试提出促进重庆市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保障机制。

一、管理体制改革

(一)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决策和执行力

政府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门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树立全局观、整体观,把“尊重基本人权,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1]作为基本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眼于满足城乡对不同职业教育的需求,分阶段、分地区循序渐进,逐步根除城乡割裂的教育体制,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差距。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职业学校主管部门、各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实施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费投入、设备提供、师资配备、招生就业等方面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强化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决策力,建立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努力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另外,在提高政府决策力的同时,要保障各种规划、安排能够得到切实的执行。政府每年要根据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把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目标工作考核范围,切实保证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实效。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受重庆市自身“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格局的影响,各种社会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往往是以保证城市为前提的。因此,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庆市各级政府要提高对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看作是振兴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大问题。要积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把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列入政府规划。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农民培训,建立完善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各区(县)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及实验基地,将农民教育培训与等级证书放入管理体系,使农村和城市职业教育得到共同、“一体式”发展。

(二)落实教育督导室的监督协调作用

国家、政府制定的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能否切实有效地执行下去是政策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而教育督导部门更是关键中的关键。要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加强教育督导部门的督导作用。

首先,理顺教育督导室的隶属关系。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基本职能是“督政督学”。而“督政”是督导室的首要任务,发展职业教育要依靠政府,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推动也要靠政府,所以该部门管理体制应独立于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脱钩,直接归属上一级政府主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该部门监督和协调的作用。

其次,建立一支专业的教育督导队伍。队伍建设是提升督导水平的重要举措。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督导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要发现、识别一批具有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自律意识的人员从事此项工作。

再次,发挥教育督导室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教育督导室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对城乡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落实情况,社会资源的配置,城乡各因素的自由流动,学校管理,学校行政,教学实施以及地方政府在保障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进行检查。同时听取城乡各职业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对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状况意见。在检查的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力求做到客观公正。给教育督导室更多的授权,并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严厉查处挤占挪用职业教育资源,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各种失职行为。强化地方政府对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认识,并将其自觉贯彻到日常的工作行为之中。

(三)制定职业教育领导和协调机制

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必须建立从上到下的相应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市人民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市直相关部门领导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形成政府主导、统筹管理、部门配合、校企参与的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新格局。完善分级管理、分类指导以及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各区县之间、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之间、城乡职业院校之间要保持信息的沟通,在学校的建立、培训基地的建设、专业的设置、教师的流动等方面要相互交流、协商,尽量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防止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提高相关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明确统筹城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实行教育行政负责和教育行政问责制,对教育政策不能落到实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得不到切实保障的情况,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适应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急剧需求,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这一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2]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从而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因此,在建立相应的领导和协调机制的基础上,还要多形式建立教育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的对话协作机制和平台,加强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建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和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定期或专题研究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政策问题,提高职业教育科学决策的水平,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四)实施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工程

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一体化不是“削峰填谷”的发展,不是“整齐划一”和“限制性”的发展,而是一种协调的发展和动态的均衡,是实现“好的”更好,“低的”在“好的”帮助和拉动下提上去。它要求在城乡互动、共生和交融的过程中通盘考虑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因此,为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建立健全领导和督导制度的同时,还要实施相应的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工程。

因此,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距加大的现实背景下,重庆市需要在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下,探索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探索规模化、集团化、一体化的办学路子。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务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从解决问题入手,全面推动城乡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城乡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水平、人才质量一体化,整体提升重庆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增强重庆职业教育吸引力。

二、投入机制建设

(一)规范财政转移支付行为

重庆市职业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总体上要求有利于各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实现和谐发展,尤其是要有利于贫困地区达到基本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由于各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有必要将教育投入的“以区县为主”上移到“以市为主”,即区县政府和市政府按比例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进行管理,但主要是由市政府统一负责和调控,以减轻区县财政压力,确保贫困区县和欠发达区县职业教育基本发展经费得到充分保障并享受倾斜或补偿政策。在具体优化过程中应主要做到一般性转移支付行为与专项转移支付行为的优化。

第一,一般性转移支付的优化。按照拨款程度有最低标准模式、机会均等模式与完全均等模式的选择。重庆市经济总体上还欠发达,可用财力有限的财政状况,决定了重庆市在安排职业教育转移资金时只能根据最低标准的要求,即不论在重庆市经济发达区还是在各偏远乡镇,不论是在渝西地区还是在三峡库区,应选择最低标准的模式,同时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经费的差额进行补助。此外,由于重庆市各区(市、县)职业教育支出缺口差异较大,职业教育投入需求结构复杂等,可采用总额补助法进行转移支付,使各地依自身情况可在相关项目之间进行资金合理调剂使用。这样,既有利于上级政府补助工作的操作,又保证了较高的资金使用效率。另外,在确定是否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时,还需综合考虑各地的财政状况,规定各区(市、县)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的程度。

第二,专项转移支付的优化。专项转移支付既要考虑公平问题,也要考虑效率问题。对于职业学校的危房改造、示范校的创建和建设等的专项资金,应当坚持公平原则,向广大农村和一般职业院校增投教育经费,优先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建设好学校,从而缩小城市和乡村职业院校的差别。对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专业建设、重点学校建设等为提高办学水平设立的专项资金,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原则,以扶持重庆市部分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学设施的改善。同时,考虑到重庆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状,城乡一体化发展应作为专项转移支付的重点,如在危旧房改造方面的资金投入应占专项资金的60-70%左右。对于重点学科的建设要突出资金的使用效益,可以通过建立项目库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并以组织申报的方式进行资金安排,确保这些经费的投入不是只投不收,最终促使投、管、用都得到有效的保证。

由于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机构还缺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经济来源渠道,因此,在国家仍未出台有关保障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相关法律的情况下,重庆市可考虑出台《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条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政府义务,确保农村职业教育投入达到占GDP相应指标的目标,使农村成人教育办公室、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教育系统在具体的教育投入工作上有法可依,落实到位。此外,各区县还应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育投入体制和投资渠道。

(二)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共享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在于通过城乡统筹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师资、信息资源的共享。

第一,政府应尽快调整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构,加大对职业教育设备的投资力度,将经济落后区域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投资范畴,加大转移力度,尤其是对农村职业教育实行倾斜政策,统筹兼顾,实行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主要通过补偿性原则来实现,即教育资源配置强调“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要向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和薄弱职业学校倾斜。另外,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还要促进各职业学校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发展。这主要通过差异性原则来实现,即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和处在这种背景下的学生的差异,配置不同的教育资源。鉴于重庆市大城市带大农村、辖区构成复杂、人口众多的特殊市情[3],正视各区县存在的各种差异,努力促进各区县职业教育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是重庆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二,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是融合城乡二元教育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新时期我国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用两个“强化”进行了明确:要“强化”各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健全区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要“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4]因此,实行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转变投入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

教育资源一般包括硬件化物质资源、软件化信息资源和智慧化人力资源。在物质资源方面,为了统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可实行城乡职校联合办学,由城市优质职业院校与农村区县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共同享用双边的教育资源。另外,政府也可出面筹建共享性集约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在教育信息资源方面,可以利用信息资源可复制性、同时可使用性以及再生增值性的特点,构建城乡职业学校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城乡职业学校招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行招生、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实施职教远程教育;开发职业技能网络实训室,搭建城乡职业学校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平台。在师资方面,城乡之间的职业院校可实行相关专业教师的流动制,进行短期教师区域流动化教学。[5]这种职业教育教师岗位流动制不仅有利于教师资源的共享,也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更能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政策保障建设

(一)建立完善的城乡职业教育帮扶政策

城乡职业教育帮扶政策不是忽视城市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城市“无私”帮助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而是使城乡职业教育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由于高校的扩招,城市职业学校的生源减少,大量的优质设备、师资和实训基地闲置浪费;而农村有大量的急需职业技能培训的适龄学生,却缺乏优质的资源。因此,可以在城市职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中开展“手拉手”活动。双方本着平等互惠的原则,在招生、专业设置、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益和双方的双赢互惠。结对的城乡职业学校可以在管理干部和专业教师交流、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行业企业联系、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设备调剂使用、学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自由流动,由于农村职业学校的条件较差,因此职业教育的管理部门与相关城市职业院校,应在校舍改造、设备配备等方面对农村职业学校给予优先保障,同时根据教育经费情况,设立捆绑帮扶发展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农村职业学校发展;对于到农村职业学校支教的教师,应以提高其工作量计算或在评职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以提高支教教师的积极性。

(二)采用分级认证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政策

由于重庆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现实,各区(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统一的职业教师资格固然有利于教师的合理流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城乡地区差异很大,城区由于经济、教育发达,教师有更好的条件去接受培训;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教育相对落后,仍然存在教师合格率低和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通用的标准难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标准过高,农村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难以承受,师资短缺问题势必更加严重。标准过低,无法满足城市发达地区提高教师素质,推进教育质量的要求。因此,可采用灵活性的资格认定制度,将教师资格证书分为临时资格证书和合格资格证书进行分级认证,既在全市实行统一的教师资格标准,同时又顾及地区差异。对于教育、经济等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尚未达标的人员,先授予临时资格证书,然后再对在职教师或待上岗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到合格教师资格证书。[6]这样既保障了农村的师资,又能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得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师培训机制,保证教师有培训的经费、学校和师资。

(三)建设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落后,贫困家庭的教育投资观念淡薄,使贫困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而未经受过职业技能训练的孩子走进社会后,必然无法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加上经济落后地区职业院校和一般的职业院校因为资金不足、教师待遇不佳,导致教学设施落后与不足,优质师资的缺乏和外流,校企合作的不给力。而落后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缺失,又造成了贫困家庭学生的职业教育问题。也就是说尽管贫困家庭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并不能取得很大的收获,于是更多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选择了辍学。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势单力薄”。另外,职业教育的对象也是个特殊的群体,据有关调查显示,职业教育中8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贫困的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7]这些学生改善家庭生活境遇的愿望十分强烈,能否改进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设备、师资力量等,能否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不仅关系到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量人力资本,而且关系到社会弱势群体及子女能否提升基本生活质量。为此,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发挥财政在职业教育等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的功能,特别是提高职业教育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生均经费,为贫困生加大财政拨款,构建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减免贫困生的书费、学杂费,甚至发放生活补贴,使更多的贫困孩子走进学校,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及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

(四)出台一系列优惠的鼓励各种力量投资办学的补贴政策

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等现实困难,因此建立灵活多样的投资、办学方式是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应降低准入门槛,只要各企业、团体、法人按照一定的标准,按照合法程序提出申请,就应及时把其吸纳过来,为职业教育争取更多的资源。同时在土地、税收、收益分配等方面给予方便,让投资者乐于投资。在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方面给与政策倾斜。首先,倡导联合办学。依托高职院校和企业资源,实行面向市场的订单式培养,即由联办单位进行人才预测,制订招生计划,提供教学设备和实习基地,保证部分经费供应,由职业教育机构负责教育教学,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其次,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积极吸引民营资本为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创办以“股份制”、“公司化”为特征的新型学校,运用股份制手段融合社会资金办教育,分离资产所有权与学校管理权。再次,积极推进中外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办学,借鉴国际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益经验,引进国外资金和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了解国际市场动态,拓展国际就业范围,拉动本区经济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触及职业教育深层次体制机制。各方面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需要解决的不是某一局部的限制和障碍,需要顶层设计,系统集成。为此,市各级政府应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为契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当然,由于目前城乡之间职教差距过大,要想一步到位,完全消除差距,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贯彻落实保障机制,促进城乡职教一体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J].教育研究,2009(11).

[2]钟光荣,廖其发.重庆市城乡统筹背景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1(2).

[3]左瑞勇,王纬虹.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重庆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8(5).

[4]王忠厚,全.城乡统筹背景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

[5]唐强奎.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贫困生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J].成人教育,2011

篇(7)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 城乡一体化

[作者简介]刘丽红(1978-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市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科学。(河北 衡水 053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58-02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将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使农村人口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

一、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1.农民工的生存现状的改变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农民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优化配置,可以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民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大致可以分为务农和务工。为了挣得更多的收入、寻求更好的发展,许多农民走出家门,成为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出现的群体。他们具有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工作在城市,但没有城市户口,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待遇,属于游离于城市的边缘人群。绝大多数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低,不具备专业的技术,是最廉价的劳动力,从事着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职业教育对于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显示出了极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新生代农民工中,90%的人希望能在城市找到自己的位置,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得不到更好的发展。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首要问题,专业技术知识及就业技能的培训可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需求,使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

2.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业现代化除了需要政策支持、市场、资金、技术等条件外,更重要的是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发展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民自身素质发展的现代化。从整体看,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受职业教育的比重更小。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党的方针、政策、市场信息和科技知识的掌握受到较大限制,接受新的生产方式的步伐缓慢。农村职业教育在把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把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相接轨,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农民,使之成为扎根农村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主力军。

3.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和农村成为两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系统,资金过度集中于城市,劳动力过度集中于农村,双方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被阻断,导致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要缩小这种差距,必须开发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培育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对人力的资本投入带来个人收入的增长和收入差距的缩小。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依赖于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进城人员的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真正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身份的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同时,要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生源短缺是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生源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在政府的财政投入较小的情况下,“以生养校”成为许多职业学校的生存法则。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普通学校的社会认同度要高于职业学校,这也是职业学校出现生源问题的重要原因。为解决生源困境,许多学校把招生门槛一再降低,招收了一批自身素质较低的学生,这些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出现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沉迷网吧等现象,极大损害了学校的社会声誉,使得招生更加困难,形成了恶性循环。近几年,“两高”扩招热,吸纳了大量的学生入学,职业学校生源问题更加严峻。由于学校收费高、教学方法陈旧、教师水平低、实践机会少、就业难等原因,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退学和转校问题突出,流失了大量生源。

2.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应得到社会的关心与支持。但现实情况是,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需要更多的专业教学设备、试验和实习场地、专业教师等,是一项耗资巨大的教育工程。目前,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只占职业教育事业经费的20%左右,投入不足必然会导致职业教育学校提高收费标准,从而影响了学校的生源。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各类技术人才供不应求,而每年的结业劳动者受过专门职业教育的仅为10%。与此相对应,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有很多不能就业,这种供求矛盾严重阻碍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投入的角度看,企业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没有有效地分担相应的教育成本。许多企业对于所需的技术人员仅进行上岗培训或者学徒式培训,时间短、效果差,很难培训出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职业教育满足了企业的这种需求,因此企业应对职业教育做出相应的补偿措施,分担教育成本。

3.农村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存在种种弊端,不能满足现实社会需求。一是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农村职业教育学校没有办学场地,多租住办公楼进行教学,办学条件差;设备陈旧落后,没有能力或者不能及时添置教学所需设备;缺乏相应的实习基地,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二是专业设置不合理。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与农业生产和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求挂钩,而大多数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僵化,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缺乏敏感性,不能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授课方式多以“黑板理论”为主,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三是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农村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应配备大量专业教师。许多学校专业教师缺乏,文化课教师比重较高,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少。四是就业形势严峻。大部分地区和学校没有专门的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中心,每年有大量的学生不能就业。有的学校采取了“订单式教学”、联合办学等办学方式,但效果不理想。个别学校采用“虚假订单”的办法骗取生源,学生毕业后不能就业,或者在试用期满后被用工单位以各种理由辞退,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社会声望。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序列。黄炎培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认为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迥然不同,是一种实用教育。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们普遍重视国民教育,视职业教育学校为无奈之选的“二流学校”,使得农村职业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声望和地位一直处于劣势和弱势状态。同时“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绝大多数农村家长把升入正规大学看作是孩子脱离农村生活的唯一希望,每年有大量的农村学子升入大学,但毕业后回乡工作的却是凤毛麟角,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更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应该消除偏见,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序列,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职业教育的氛围。要消除人们重视传统教育的观念,正式职业教育,尤其是涉农职业教育,使农村职业教育与其他国民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发展。要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使农村职业教育享受到国民教育的各种待遇,真正成为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那些做出成果的优秀生产技术人员要进行奖励和宣传,改变人们的主流教育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全社会营造职业教育的舆论氛围,最终形成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

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确立办学宗旨,明确办学方向。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于城乡一体化为办学宗旨,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办学方向。农村职业教育要植根于农村,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将农村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现在大多数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偏离了办学方向,把对口升学和为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当作直接目的,没有真正发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发展农村经济服务的职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应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注重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培养出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在师资力量配置方面,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大多数缺乏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要引进技术过硬的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丰富经验的农业技师等作为专业教师,编写能够学以致用、用而有效的乡土教材,寻求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形式,真正为经济发展服务。

3.多方联动,打造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农村职业教育是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市场、企业等的关心与支持。一要转变政府职能,履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职责。由于政策和制度的不公平待遇,农村职业教育处于教育链条的薄弱环节,办学条件差,设备落后,师资力量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差,社会影响远不如普通教育。政府应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主体,给职业教育以国民教育待遇。改变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需要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如减免学杂费和推行职业教育券,为贫困地区的人员接受职业教育提供经济保障。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每年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拿出相应的教育经费,使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发展。二要面向市场办学,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农村职业教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满足多样的市场需求,使农村教育成为公众投资的热门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根据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相关部门要为职业教育提供公共服务与支持,及时为学校提供市场信息及基础数据支持,减少职业学校的办学盲目性。三要开征企业职业教育税,分担农村职业教育成本。农村职业教育属于高投入的教育范围,仅靠政府投入和学校自筹资金远远不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是农村职业教育除受教育者外最大的受益者,应分担教育成本。开征企业职业教育税,可以为农村职业教育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也可以避免企业的“虚假订单”现象。受教育者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应加强校企联合,加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力度,学校为企业培训技术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就业岗位和实习场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