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8: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经济调研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社会经济;中国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04-03
1 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转型的内涵
1.1 社会经济转型 社会经济转型是指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转变。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关于社会经济转型内涵研究,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刘祖云认为:转型是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变过程[1]。周冰等则认为:转型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变迁,特指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整体变迁[2]。从时间范围来看,转型则包括文明转型、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型。文明转型可能持续时间长,需要逐渐的完成;社会转型是社会制度的变迁,时间上可能比文明要短,也可能在方式上一步跨越;经济体制转型则是更小的范围,灵活性相对更强[3]。针对中国社会转型,刘祖云认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其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其三,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其四,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其五,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转型;其六,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全面转化的转型[4]。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阶段划分,学术界大致有2种界定涵义:其一是狭义意义上的改革开放以来的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制度过渡的时期,其二是广义上的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来划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阶段。王沪宁认为:中国社会是从20世纪开始进入转型期的[5]。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是从1840年正式开始的,中国社会转型过程大致经历了1840年至1949年的启动和慢速发展阶段,1949年至1978年中速发展阶段和197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6]。
1.2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转型最早是由英国利兹大学的Grainger在其研究以林业为主的国家土地利用时提出来的[7-9],其提出一个假设:大多数国家都需要经历持续毁林――林业农业2部门间达到动态平衡的发展阶段,随后这一研究方向被引入中国并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特点相关研究得以迅速开展,但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数据的时间序列短、空间差异显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同一时段含有不同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土地利用转型,即土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它通常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和土地利用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成了土地利用转型。由此可知土地利用形态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那么,何为土地利用形态呢?土地利用形态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在特定时期内由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的结构,具有空间和非空间2种表现形式:其空间形态指由耕地、草地、林地等各类用地组成的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地图;非空间形态指每一土地类型所占份额[10]。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形态概念内涵也不断拓展。有研究[11]将土地利用形态分为显性和隐性2种,显性形态是指特定时期内主要土地类型的结构和格局,含数量和空间两种结构,数量结构指指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几种土地利用类型或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或是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在高一级类型中所占的份额;空间结构则主要是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排列和组合。隐性形态则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的其他隐性属性(除土地类型之外),比如土地质量、产权、经营方式等,一般依附于显性形态。土地利用转型不是形成一个最终固定的土地利用形态,而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土地利用转型的表现之一是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的转型,即土地利用的生产、生态、生活3大主导功能间转化,是土地资源在各主导功能之间进行空间和数量上再分配的动态过程。
2 转型期中国面临严峻的人地矛盾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土地资源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载体和生产要素,是人类社会赖以维持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长达30多年的快速发展通道,目前正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土地资源紧缺与低效利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挑战愈加严峻。总的来说,转型期中国所面临的人地矛盾主要有如下3个方面:
2.1 土地资源供少需多 随着中国各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各地区的建设需求都将继续增长,而粮食安全与环境保护也会愈被重视。在保证1.2亿hm2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区域土地资源的供需形势,不容乐观。可以说,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完成、基本进入发达阶段之前,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土地资源将呈现出供少需多的紧张形势。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愈加尖锐。
2.2 用地数量结构不尽合理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应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而应当是全面的、科学的发展,在土地资源自然供给刚性的条件下,生产用地供给的增加,必然导致其他用地供给的减少,进而导致经济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矛盾。这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相对于各类建设用地的大量增长,经济发达地区的林地、水域等生态环境用地逐渐遭到蚕食。而建设用地内部的数量结构也不尽合理,传统的强调生产的发展方式,使得城市居住用地不足、住房紧张,交通等设施用地不足、基础设施服务跟不上人口的迅速聚集,这就导致了区域用地功能发展的不协调性,并将进一步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规定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应为15%~30%,《标准与准则》(97版)对工业用地比例的规定是特区内控制在10%、特区外控制在20%~25%,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10%[13]。2011年中国全国城市工业用地规模高达8 721.2km2,占全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0.9%,而生态用地比重仅10.7%,居住用地比重只有31.5%。且中国城市道路广场用地、绿地等反映城市现代化水平的用地指标偏低,如香港是一个非常拥挤的城市,但其道路广场用地比重却达12.4%,东京更达到13.5%,巴黎和纽约则分别达到25%和35%,而中国具有沿海开放地区土地利用特点的海口市,这一比重还不到7%[13]。
2.3 用地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决定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进而决定人类活动的空间行为,更进一步地影响人类活动的空间绩效。现阶段,中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布局优化主要面临着区际分工模糊冲突和区域发展差距扩大2个难题。据有关专家测算,苏南各市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达0.92以上[13],产业同构形势十分严峻。此外,自1984年以来,江苏省县级之间的区域发展差异急剧扩大,趋于发散[14]。这样看来,经济发达地区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确实亟待优化。一方面,区际分工应建立在各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以使各区域的发展更具效率,更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各区域在技术、区位、制度、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禀赋等发展条件上的差距所导致的区域发展差距现状,如不加以密切关注而任其进一步扩大,势必会引发广泛的社会矛盾,进而危害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解决人地问题的优化途径
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人地问题必须得到正视和解决。对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人地问题则更为复杂和突出,而这些问题很有可能将在现在欠发达地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重现。经济社会发展终归要落实到国土空间上,并通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实现。因此,有关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地问题,应当引起学界和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较为突出的人地矛盾主要在于区域发展失衡、粮食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转型。其时代任务主要有3个,相应的亟待解决4大关键性土地利用问题。
3.1 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关系社会稳定的最基本问题就是粮食安全问题,难点在于区域发展差距问题。首先,关于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在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历程中,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有研究表明[15],1978-2004年间中国农业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4年的46.9%,年均下降0.87个百分点。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2012年间,这一就业比重则由2005年的44.8%下降到2012年的33.6%,年均下降更是达到1.4个百分点。在现有的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模式下,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中西部大量存在老人村和空心村。与此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还消耗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资源。如郑海霞等[16]研究发现,1996-2004年短短9a间,浙江绍兴耕地资源总量净减14 404.73hm2,减少了6.81%,人均耕地面积由0.050hm2减少到0.045hm2,比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3hm2警戒线还低15%左右。因此,在农业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投入都剧减的情况下,如何保障经济发达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是当务之急。其次,在于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在现行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约束下,人口的自然流动受到限制,区域发展差距及由此衍生的收入差距问题就有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大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经济发达地区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妥善处理好粮食保障与区域协调发展这两个问题,并将解决措施落实到空间上,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联系起来。就土地资源的利用而言,要真正保障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和谐,就必须确保区域耕地面积及其粮食产能,就必须确保合理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3.2 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存空间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是以一定程度上牺牲当地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今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明显。以太湖里的鱼类为例,20世纪80年代太湖地区共有107种鱼类,2009年仅剩60余种,20a间少了30种[17]。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对良好环境质量的需求将更加强烈,这就要求经济发达地区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继续发展、稳定发展,还要更好的发展、更生态友好地发展。就土地资源的利用而言,要真正实现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存空间的目标,就必须确保生态脆弱区域的科学定位和合理开发,并且实施积极主动地环境政策。
3.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外延式发展 转变为内涵式发展既是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提高的必要要求,也是以往的资源过度消耗型的增长方式所面临的资源约束而不得不转型的形势所迫。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的人地问题是改变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由以往的粗放型利用转变为精细化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就土地资源的利用而言,要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
4 结语
从转型与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内涵研究着手,分析了中国当前所面临严峻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供少需多、各类用地数量结构不尽合理及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有待优化,同时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例,重点分析了所面临的较为突出的4大人地矛盾及相应的亟待解决4大关键性土地利用问题的3大时代任务。总的来说,经济发达地区要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妥善处理好区际分工模糊、耕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和土地利用粗放等当前所面临的4大关键性土地利用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32-37.
[2]周冰,靳涛.转型中理性范式的再思索与演进逻辑思辨[J].南开学报,2005(3):88-96.
[3]靳涛.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演进与理性[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8-9.
[4]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32-37.
[5]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3.
[6]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1994-1995)[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
[7]Grainger A.The future role of tropical rain forests in the world forest economy[D].Oxford:Department of Plant Sciences,University of Oxford,1986.
[8]Grainger A.National land use morphology:Patterns and possibilities[J].Geography,1995,80(3):235-245.
[9]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2):131-138.
[10]龙花楼.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研究的新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87-89.
[11]朱凤凯.北京市郊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与功能演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12]江苏省国土资源厅.2011年度江苏省土地利用计划安排[EB/OL].[2013/4/3]..
[13]谭淑豪,曲福田,谭仲春.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主要矛盾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4):78-82.
[14]Wei Y,Kim S.Widening inter-county inequality in Jiangsu Province,China,1950-95.
[15]程名望,潘@.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与特点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7(1):88-94.
[16]郑海霞,童菊儿,郑朝洪,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以绍兴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4):435-439.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调研
高等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观与培养模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适应现阶段中国发展状况,为地方经济服务,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的要求。为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标,项目组就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详实的实地调研活动。
一、企事业单位调研情况
由于自动化专业本身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与该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不仅数量多、地域分布广,而且规模、层次各异,因而我们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了调查,它们分别是:皇明太阳能公司、金光集团、德棉集团、晶峰集团、德百集团、亚太集团和三和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等德州市属单位。根据调查表的统计,分析如下:
1.企事业单位对自动化学科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
统计表明,企事业单位对自动化学科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按需求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是:(1)自动化专业相关的技术基础理论水平及相关的实际操作能力;(2)科学研究及科技开发能力;(3)计算机软硬件设计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人际交往能力;(6)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基础等。
2.企事业单位对自动化学科专业学生培养方面的建议
(1)专业面要进一步拓宽,要有一定的机械加工、生产工艺、设备、电气技术及现场总线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背景和主要领域控制对象的基本知识。
(2)介绍最新的自动化理论、自动化技术和自动化产品,并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理论的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场调试和操作的能力。
(4)增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增强编程控制方面的知识教育。
(5)跟踪新技术的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
(6)适应环境的能力,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敬业与拼搏精神、合作精神。
(7)对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沟通与协调能力等。
二、德州学院机电工程系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调研情况
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与毕业生中的91位同学取得了联系,并对他们就所学知识与所从事工作的关系、有哪些希望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统计如下:
三、调研反映的问题与思考
1.自动化专业教育的面偏窄,需要进一步拓宽。不少企业提出,学校的专业教育除了要学习坚实的自动化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一定的机械加工、电气技术、软件编程及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了解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背景和主要应用领域,这样才能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2.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学生知识面狭窄,课程内容落后于时代,缺乏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技术和新知识。
3.企业对人才需求在层次上是不断朝高层次发展,类型上是向复合型人才发展。调查中,我们普遍感到高新技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并且对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旺盛,专业的观念相对淡化。
4.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远远大于基础学科人才。学生就业后也以生产岗位居多,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相一致。
关键词:人防工程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正在不断增大。人防工程建设作为人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右,我国人防工程数量有了一个大幅度的增加,现在随着县域经济不断发展,怎样更好的应用这些人防工程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尤其是在和平时期,就更应该重视人防工程的经济效益,用以提升战备效益及社会效益,唯有如此,才能够使人防工程实现良性循环,充分生命力。
一、人防工程建设特点
人防工程既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构成,也是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同一般的基本建设相比,其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人防工程不能够像商品建筑一样流通,也就是说从投入、产出、交换、分配以及再生产等都无法和商品建筑一样,然而在追求战备效益的基础上也可以探索人防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人防工程有其特殊的防护要求,因此,在工程投资方面也比一般性工程建设投入要高一些,而高出的这部分资金是非利润性的。并且部分为城市发展服务的配套设施不仅没有产出,反而还要定期的管护费用;最后,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防工程的融资渠道也在拓宽,有投资、贷款、集资以及合资等多种方式,因而在进行经济效益的分析过程中,要结合具体情况采用差异化的测算方案及计算方法。
二、人防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1.应建立整体效益标准
人防工程的经济效益机要充分考虑到技术质量以及战备效益,同时也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防工程建设发展要坚持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以及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建立长效、整体的效益机制,在满足战备需要的前提下,使人工工程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充分挖掘地下可利用空间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
2.树立商服设施现代化思想
人防工程的建设标准和功能应确保平时与战时相结合、统一,战时功能应以平时功能发挥为基础,平时功能为战时功能而设置,战时功能要有平时功能来提供支持和保障,尽可能体现商业化服务设施的最优化。因此,在和平发展时期进行人防工程建设,就必须要切实提高建设单位、人防设计部门以及审批部门等的责任意识,充分结合平战统一结合的指导原则,自觉履行人防工程建设责任及义务,另外,政府方面也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来确保建设单位的利益。
3.树立局部经济效益与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思想
人防工程的经济效益是以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发展前提下来取得的,二者是一种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因而需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实现在相互制约中发展,在发展中体现制约。譬如某人防办充分利用辖内闲置人工工程来开办商业、服务业以及仓储等,直接提升了人防工程的利用率,年创收300多万元,上缴税费100余万元,并借此安置下岗及集体职工3000余名,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三、通过人防工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方法
1.注重管理工作,推动管理队伍水平的提升
为了更好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使人防工程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应当站在城乡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人防工程,提升人防工程的建造意义。通过还需要注重对人防工程的管理,相关部门需要针对人防工程的建设组织一只专门的队伍,同时加大对人防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占据更多的主导地位,并通过更为科学、系统的方式来开展人防工程建设,使人防工程得到更为全面的管控。另外还应当在各方面均获得有效保证的情况下,积极开展调研,如果在调研结果中显示某个人防工程不符合规定要求,则应当及时拆除,在改造人防工程的过程中,应当站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改造,以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2.注重人防工程建设以及城镇发展的统一
为了更好的使用人防工程,一定要注重人防工程建设在城镇发展中的应用,在开展城镇规划的同时进行人防建设规划,根据城镇发展需求来制定人防建设目标。为此,首先需要对人防工程建设展开科学的规划,比如说人防工程和地面建筑物之前的关系、所在区域、开发层次等等,之后需要确定人防工程的经济效益指标,制定综合布置方案,明确地下空间之间的相互连通方式等。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做好城镇生态环境的维护,做到远近兼顾,保证因地制宜;另外,除了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编订人防工程的管理计划之外,人防工程也应当得到法律的支持,使人防工程的建设可以向正规化以及法制化方向前进。另外在建设改造人防工程过程中,也应当以实际情况来确定地下空间,使其更符合城镇经济发展需要。总之,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人防工程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国防设施之一,其价值在近些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因此,人防主管部门在人防工程建设上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促进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提高人防的战备、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会远.加快人防工程建设助推社会经济发展[N].宝鸡日报,2015-06-20(004).
[2]上蔡县人民政府县长孔华.强化人防工程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N].驻马店日报,2010-09-03(002).
论文摘要: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构成营销环境的每一个因素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营销环境的变化,既会给企业提供机会,也会给企业带来威胁。而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占领旅游市场并保持和扩大旅游市场份额是决定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旅游市场营销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和营销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
一、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概况
2010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旅游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相关的所有外部因素与条件,其包含的内容既广泛又复杂。一般来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微观环境,二是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能够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指那些直接影响企业为目标市场服务能力的各种因素。而宏观环境是指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它主要以微观营销环境为媒介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
二、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涵义
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分类
1、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自然地理等要素综合实力的表现,通常通过社会经济指数的综合分析得到现实反映,它是进行旅游营销活动最重要的综合因素。
2、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教育程度和职业
指由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长期熏陶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语言、宗教与民族特征、风俗习惯、价值观、人口、社会组织等的总和。社会文化渗透于所有的旅游营销活动中,而旅游营销活动又处处蕴含着社会文化。
3、政治法律环境:政府的有关经济方针政策、政府颁布的各项经济法令法规、群众团体
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在国际关系和国家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政策活动及与市旅游企业的营营销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政治与法律环境的强制与约束。旅游企业总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环境下进行营销活动的。
4、科学技术环境:技术变化在当前形成的最明显的趋势
影响人类前途最大的力量是科学技术。科技环境的变化,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5、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等
自然资源变化的影响,能源短缺导致的营销成本增加及环境保护,他们引起企业对该资源的珍视,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也可限制与创造旅游行业的发展。
6、人口竞争环境: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率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其开展营销活动时,都面临着四种类型的竞争者:第一是愿望竞争者。指提供不同产品以满足不同旅游需求的竞争者。第二是平行竞争者。指能满足同一旅游需求的不同旅游产品的竞争。第三是产品形式竞争者。指同类旅游产品的不同形式之间的竞争。第四是品牌竞争者。这个层次是同一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全面地认识各种层次竞争,有助于其看清竞争环境的重要变化。 四、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对旅游行业市场的影响
首先,从社会经济地位来讲,社会经济指数高的国家,一般来说,旅游业就比较发达。现代旅游业首先是在经济发展国家兴起,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国的接待国。与此相反,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交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其次,从社会文化水平来讲,旅游消费者和营销者的文化水平,往往决定旅游营销的成败。有些国家尽管人口经济收入相近,但旅游市场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很大程度反映在社会文化方面。因此,旅游营销必须适应社会文化因素,并随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再次,从政治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来说,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与旅游企业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经济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的法令、条例、法规,特别是有关经济、旅游立法。精减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等教育水平不仅影响人们的旅游水平,而且影响旅游企业的市场调研与促销方式。
然后,从科学技术和自然地理环境来讲,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可能会对市场营销产生影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特点有:(1)信息化和智能化将普遍进入生产、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生命科学将获得新的突破;(3)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原材料、水、土等)的技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4)各门科学技术将全面而深入地发展,互相渗透,综合交叉。例如,电脑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饭店的工作效率,使饭店开展一对一营销,为客人提供定制化产品成为可能。
最后,从人口竞争环境来讲,社会环境中人口数量与其增长速度的快慢,人口地理分布及地区间的流动率,人口的结构都影响旅游市场的发展。例如,人口越多,而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市场就上升,而旅游消费就会降低,旅游市场发展就缓慢。又如旅游市场中,人口的流动性,从内地到沿海,从城市到农村也是影响旅游市场的因素之一。
而人口竞争就主要包括了同类旅游项目或产品的竞争者、相互可以替代旅游项目或产品之间的竞争者和争夺客源的竞争者、竞争者的市场营销状况、竞争者的内部状况等。
参考文献
[1]李倩兰,王政.市场营销[M].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柴少宗.消费者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3]钱炜,李伟,谷惠敏.饭店营销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学院专业设置也趋向稳定发展。但从近年来招生专业变化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从学院专业演变过程来看,在保持传统专业的基础上,一些新专业的开设市场需求调研不足,对专业市场需求反映迟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导致部分专业报到率和就业率低。第二,部分专业或专业方向变动频繁。从对近年专业增减情况的统计数据来看,学院的部分专业或专业方向开设缺乏连续性,尤其专业方向的设置随意性较大。例如,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在2011年招生,在2012年和2013年停招,但又在2014年招生;2013年专业设置22个,专业方向55个,但在2014年专业设置中取消了7个专业方向,造成学院教学资源浪费。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建议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设置与优化要以学生为本
首先,市场需求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前提和基础,家长和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学生个人需要得到满足,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办学宗旨才能得以落实。其次,高职教育作为终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上应贯彻终生学习理论,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和学院特点,开设满足学生终生学习需求的专业和课程。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必须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学院性质和学生的智力特点及学习风格,决定了在专业设置时要考虑生源能力和个性等方面与一般高职院校学生的不同。
(二)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调整专业布局结构
近年来,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定位,急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为学院建设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学院在专业设置与优化上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类院校的整体优势和学院传统工艺美术特色优势,在继续保留传统优势专业之外,紧密跟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要关停、并转部分与产业需求脱节的专业,适时开设新专业,树立品牌专业,打造特色专业。
(三)建立专业调整优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发展 作用
一、引言
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号召之下,各行各业纷纷进入转型时期,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寻求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发展程度也日益较深,但在此过程中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只有协调好各方利益、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得到持久稳定的发展。本文将着重围绕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展开分析和论述。
二、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三农”问题得以解决
由高中政治教材可知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而在“三农”问题当中,农村人口生产发展需求与农村土地资源之间不均衡的问题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可供使用的土地资源却越来越少,因此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转向至急需劳动力的各大城市,尤其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而部分农村地区也开始转型,在保持原有第一产业的基础之上加大对第二、三产业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解决了农村的就业问题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1]
(二)各项产业得到持续发展
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就是实现产业转型,因此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城镇化建设,城市数量和规模均得到了大幅度增长,而在此过程中与房屋建造业、冶金工业、公共建设工程等行业及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建设当中,不仅使得我国第二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在新兴互联网的第三产业的帮助之下,农村电子商务也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当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消费结构发生巨大改变
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彻底改变了我国国民的消费模式,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传统的消费规模。不仅如此,在消费习惯等方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比如说时下兴起的“旅游热”、“出国热”等现象正代表着城镇人口的消费方向逐渐向文化、娱乐休闲等转变。[2]也就是说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以旅游、文化休闲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而在淘宝、天猫等大型网络购物平台的推动之下,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完成消费购物,大大提升了消费比重,也使得我国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
(四)经济结构得以优化调整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饱受经济结构不平衡的困扰,尤其农村人口基数较大,虽然工业生产规模比较大但是生产效率却并不高,生产力水平也比较低下,包括服务行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而城镇化建设使得城市当中聚集了大量的人力及物力资源,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土地资源紧缺等问题,为工业生产、服务行业等发展壮大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未来我国国民经济也将会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
三、如何利用城镇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一)提高农民的参与度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村发展问题也对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影响,落实城镇化建设就是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口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落差。因此我国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力度,着重发展农业和工业,尽可能多的为乡镇企业以及愿意回到农村参与发展建设工作的有为青年给予优惠帮助。高中生在完成高中或大学学业之后也可以运用自身所学知识积极投身于农村建设当中,不断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自己的智慧和帮助。
(二)平衡各方利益冲突
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当中必然会出现各方利益发生冲突等问题,特别是在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之后,农民工的是基本生活条件等保障问题尚未得到真正的落实解决,大部分农民工无论是在劳动报酬、医疗保险还是其他福利方面均与城镇人口有着较大差距。而城镇化建设使得其中很多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即使发放补偿款后农民利益仍然受损,报纸、网络当中关于政府强拆、钉子户等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因此在推动落实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各级政府还需要加强和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入实地考察调研,联系实际情况与相关法律法规尽可能平衡各方利益,为城镇化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城市发展提高水平
提高城市发展水平、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确保城市建设能够真正落实。首先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对各产业的管理力度,按照国家的区域规划实现经济稳健增长;[3]另外,国家还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国民利益;针对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型技术,国家也同样需要加大扶持力度,有效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四、结语
通过学习高中政治课可以了解到用于衡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的标准就是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我国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注重实际情况持续推进城镇化,利用平稳快速发展的城镇化不断落实我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任务。
(作者单位为山东菏泽单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 蔺雪芹,王岱,任旺兵,刘一丰.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J].地理研究,2015(04):691-700.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营销 策略 应用的探讨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并且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市场营销是房地产企业面向社会的注意窗口,是房地产企业运营生产的重要手段。只有正确合理的市场营销手段才能促进房地产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市场营销策略是房地产企业向社会获取经济利益的有效途径,市场营销决定了房地产开发的增长速度。
一、当前房地产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一)市场调研不足且缺乏真实性
开展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依据就是进行市场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当前,有些企业对市场调视力度不够,市场调研不足,缺乏真实有效性。致使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仅仅是理论性的判断,没有实际生活调研数据作为依据。忽略了社会需求的状况,导致理论与实际出现了偏差,使制定的市场营销策略失去了时效性,制约了市场营销策略的效果,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利益。
(二)目标市场的定位模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出现了两级分化的情况,导致了在收入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使社会的整体消费人群之间存在着对产品需求的差异,需要的房地产产品也不相同。当前,有些房地产开发商忽略了这一特点,将房地产建设成高端大气的高档小区,使得中低收入人群无法承受高档的房价。这种目标市场定位的模糊状态,影响了整体的房地产市场。
(三)市场营销渠道陈旧
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影响渠道采用的是以电视营销和平面广告设计为主。随着网络的兴起,大中规模的房地产企业的市场营销渠道比较广泛,获得的经济效益更好,一些小的房地产企业由于资金和品牌知名度都不到位,所以限制了市场营销渠道的发展,使得受益低,导致房地产企业减少了在营销方面投入的资金。
(四)价格营销策略单一
价格营销包括市场定价和调价,是房地产市场营销的重要策略。当前的房地产企业都采用了降低价格开盘的策略,在楼盘销售过程中,逐渐的调节房价,没有合理的调节机制制约。有些房地产企业甚至是盲从的进行价格的调整,促使价格营销策略的单一性。
二、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一)产品策略
房地产营销包括的内容有房地产实体项目产品和有关项目的服务设施。所以,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要从基础、核心、产品等方面考虑,将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的重点放在打造品牌战略和特色战略上。特色战略就是突出房地产项目的实体产品特征、周边环境、相关的配套设施等方面的特点和不同与别家的优势,将房地产项目的优势充分的展现出来,用建筑的风格、户型设计、质量、服务等作为抢占市场的依据,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打造房地产品牌战略就是将房地产企业的形象鲜明化。品牌的竞争是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将企业的无形资产变成企业竞争的附加值,将企业向多元化发展。凭借企业品牌优势,可以促进市场营销的开展实现营销目标。
(二)价格策略
价格策略是房地产市场营销的重要策略,直接影响房地产的发展。价格关系到房地产经营的成本和利润,和消费者的购买支付行为,影响着销售的情况和企业利益目标的最终实现。价格策略的制定要考虑企业成本利润核算和消费人群的实际购买情况,运用科学的定价方法,制定出合理的价格。
(三)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就是运用合理的传递方法将房地产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知名度扩大化,包括人员促销和非人员促销两种。人员促销就是房地产企业的销售人员直接与楼盘消费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接洽,建立良性的关系,用产品和服务质量说话,加强消费者的信任度。人员销售的行为受到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而且人员销售的成本比较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非人员销售指的就是房地产的各种广告,树立的品牌形象,进行中的营业推广技术等,运用到房地产产品销售和服务质量中进行的促销活动。将人员促销和非人员促销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促销策略。
三、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传统的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和组成营销策略就无法满足经济市场的发展和壮大,为了在社会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房地产企业只有改变已有的思想理念,创新市场营销策略,使房地产企业长久的发展下去。
(一)人文营销
由于现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影响着消费水平的发展,所以消费者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房地产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要具备人文理念。在进行市场销售时,将产品的项目特点和服务的人文理念充分的体现出来,将项目营销变环境,提升房地产企业文化的内涵。
(二)社会营销
社会营销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因为房地产企业是社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经济实体的形式,获取社会群众的经济利益。在做房地产企业营销策略时,以品牌形象承担社会应尽的职责,与人们群众搞好关系,建立口碑式营销,树立社会良好形象,获取经济利益。
(三)知识营销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知识经济时代,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前,就已经了解了有关房地产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房地产企业在对消费者进行产品知识灌输时,要以辅助、加强、提升的观点进行讲解,以增强消费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最终达成营销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