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8: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经济学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网络“的概念是网络经济学的核心基础概念,对网络经济中“网络”的界定及特征的研究是网络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网络经济学所指的“网络”更多时候是虚拟的网络,即各个组成网络的各个节点之间并不存在有物理介质的连接,节点之间的连接体现为节点间的信息交换,或者节点之间相互依赖的特征。虚拟网络能够以物理网络为基础,也能够完全脱离物理网络而独立存在,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和服务的兴起,催生了大量的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网络。
关键词:
虚拟网络;网络经济学;网络外部性
一、引言
网络是网络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网络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经济运行网络化是其与以往传统经济形态最大区别,对网络经济中的“网络”的界定及特征的研究自然成为网络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网络是指纵横交错的结构和组织,为了更准确地表达网络的内涵,经济学更倾向于采用网络的数学定义,网络是一种由结和链组成的拓扑关系结构。由于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容易形错觉,将网络经济的“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等同起来。但实际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早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经济学的出现源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期,一些具有网络基础设施的产业,如电力,煤气,热力供应,自来水,电信,铁路,邮政的发展日渐成熟,这些产业以物质型网络为基础如电信网络、铁路运输网络、电力网络等,必须通过完整统一的网络才能提供社会化的服务,水平网状的结构,使其行业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自然垄断倾向,早期的网络经济学规制与竞争的平衡对这些具有网络型产业展开研究,此时的网络经济学实质是网络产业经济学。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服务、计算机软件,银行卡服务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研究人员从这些行业观察到了网络外部性的存在,所谓网络外部性,即随着使用同一产品或服务的用户数量的变化,每个用户从消费此产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效用变化。简而言之,网络的价值与网络的规模成正比,和早期的网络产业经济学相比,此时的网络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存在物理连接的实际网络,如电信的通讯网络、城市自来水供水网络,虚拟的网络,即由使用某产品或服务的人群构成的网络成为了网络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使用某产品或服务的用户可以看成构成网络的节点,节点之间信息交换或者相互依赖形成了节点之间的”连接”,从而构成了所谓的虚拟网络。
二、节点之间的连接
无论是物理网络还是虚拟网络,都是由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连接而构成的网状结构,对于物理网络而言,节点之间的物质连接显得直观且容易理解,但对于虚拟网络,由于不存在物质介质,节点之间的连接显得抽象晦涩。节点连接的性质决定的网络外部性强弱与性质,卡茨和夏皮罗在1985年对网络外部性进行了分类,将网络外部性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是通过消费相同产品的用户人数对产品价值的直接影响而产生的,也就是说随着某一产品的用户人数增加,产品的价值会增加,用户人数的增加直接给老的用户带来了好处。而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随着某一基础产品用户人数增加,使得相应的互补品更丰富、更容易获得从而使得基础产品的价值增大,也就是基础产品的用户人数的增加间接给用户带来了好处。如果从节点间连接角度,在存在直接网络外部性的网络中,节点之间连接体现为节点之间的某种形式的信息交互,对于不同的产品或服务而言,信息交互所体现的具体形式会有差别,信息交互是双向的。下表给出一些比较典型的网络产品的节点连接的具体体现。卡茨与夏皮罗从计算机硬件与计算机软件这一对互补产品上观察到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存在,计算机硬件的用户人数增加,使得基于硬件的计算机软件的供给会增加,从而最终使得计算机硬件的老用户得到了好处。因此又将间接网络外部性称为“软硬件范式”。绝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只要是基础产品和互补产品组成的系统产品领域都会有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存在,比如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操作系统是硬件,互补产品是软件;耐用品与售后服务,耐用品是硬件,售后服务的软件。由于中介平台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是互补的,因此间接网络外部性又被称为“市场中介效应”。和直接网络外部性不同,存在间接网络外部性的网络各个节点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信息交互,节点之间的连接体现为利益的相互依赖。具体而言使用基础产品的用户所构成的节点和使用互补产品的用户所构成的节点相互依赖。以婚姻中介为例,可以认为婚姻中介为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分别提供“寻求女/男性配偶”的婚介服务,这一对服务是高度互补的,因为假设在一种极端的情况,如果只有女性用户或者只有男性用户使用该婚介服务,该婚姻中介提供的婚介服务价值为零。一对互补的产品或服务往往会具有间接网络外部性,假定有一女性用户A已经在使用该婚姻中介,突然有大量的女性用户成为该婚姻中介的新用户,女性用户的人数的增加并不会直接给A带来好处,因为A只能与男性用户匹配,但女性用户人数的增加会给A间接带来好处。由于这些大量女性用户的涌入,会带动更多的男性用户加入到婚介,使得A匹配成功的几率增加,A间接的得到了好处,即间接网络外部性。有时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市场中介不如上例中那么明显,以影碟机作为例子,影碟机以及碟片构成了互补的产品,假定市面有多种不同制式的影碟机,不同制式的影碟机所支持的碟片格式是不同的,因此使用某种制式的影碟机的用户越多,基于该制式的碟片就应该越丰富,假定有一用户A选择了某种制式的影碟机,突然有大量新的用户也选择了同种制式的影碟机,新用户人数的增加并不会直接给A带来好处,但新用户人数的增加会使得会有更多碟片供应,给A间接带来好处。因此,对于虚拟网络而言,节点之间不存在物理连接,节点之间的连接体现为节点之间的直接信息交互,或者间接相互依赖。例如对于购买某种水果(比如富士苹果)的用户会是否构成网络经济学上所谓的“虚拟网络”,判断的依据就是吃苹果的用户直接按会不会有信息的交互,显然没有,因此节点和节点之间不存在直接的依赖。第二苹果有没有和其他产品构成互补产品,或者说单独购买苹果的价值不大,如果也没有的话,也就找不到间接依赖的存在,因此对于购买苹果的消费者不会构成网络经济学意义上的“虚拟网络”。
三、虚拟网络与互联网
网络经济学所指的网络不完全等同于互联网,网络经济学所指的网络更多时候是虚拟的网络,但很多虚拟网络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比如使用QQ的人群构成一个虚拟网络,使用支付宝的人群构成一个虚拟网络,无论QQ所提供的即时通讯服务或是支付宝所提供的第三方支付服务,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此时虚拟网络以互联网为基础。另一种情况,互联网的出现强化了组成虚拟网络的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使得该虚拟网络的网络外部性更加显著。在互联网没有普及之前,软件产品的强网络外部性特征已经显露,比如在早期文字处理软件WORD和WPS的市场竞争中,假定WORD和WPS两者之间彼此互不兼容,则使用其中任何一种软件的人数越多,意味着用户在打开其他用户创建的文档时会更方便,即用户的人数越多产品的价值越大,这就是所谓的网络外部性。虽然当时人们并没有使用互联网来进行文档的交流或分享,此时的虚拟网络并没有以互联网作为基础。只不过当互联网出现以后,文档的交换或者分享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时,文字处理软件的网络外部性会愈发显著。究其原因,由于互联网的使用,人们进行文档交流速度大大提升了,文档交流的范围也大大扩大了。网络外部性的大小取决于网络的规模和网络内物质的流动速度,互联网的使用使得使用WORD或者WPS人群进行文档交流更快速、范围更广,强化虚拟网络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因此网络经济学所指的网络虽不能等同于互联网,但互联网的兴起丰富了网络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四、结语
无论是直接网络外部性还是间接网络外部性究其原因都产生于网络节点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存在有直接网络外部性的网络节点之间是一种直接依赖关系,而存在间接网络外部性的网络节点之间具有一种间接依赖关系。如何界定虚拟网络,最重要的依据是通过判断网络节点之间有无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但是世间万物多多少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样容易使得网络的概念过于泛化,最后在界定是否具有网络外部性时,不仅仅要看有没有,还要看网络外部性的显著程度,只有当网络外部性特征显著到能够因此改变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以及商家营销决策,才会成为网络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作者:付华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韩耀.《经济网络、网络经济与网络经济学》[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聂庆《网络经济学有关虚拟网络的研究综述》[J].科协论坛2007年03期.
[3]付华《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第三方支付竞争研究》[J].商业时代,2012年12期.
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科学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因特网络,给予了网络经济的运作平台,网络经济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开,然而经济学家却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的研讨!这便是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与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 Internet 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
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研究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关键词】数字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
一、信息经济的内涵
“信息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和波拉特对于知识生产的有关研究。马克卢普1962年在《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中建立了一套关于信息产业的核算体系,奠定了研究“信息经济”概念的基础。1977年,波拉特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分类的四次产业划分方法,获得广泛认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尔・霍肯在《未来的经济》中明确提出信息经济概念,并描述信息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贯穿于整个社会活动的新型经济形式,其根本特征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占主导地位,以及信息要素对经济的贡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拉开了讨论“信息经济”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序幕。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观点认为信息经济可以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理解。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主要研究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系统中的运作规律。这种观点同知识经济相通,属于同一个范畴;而从微观经济角度看,信息经济所涉及到的重点研究内容是分析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以及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这种观点强调信息经济是信息产业部门经济。由于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微观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相当多的专家学者更倾向认为信息经济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指信息产业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网络经济”概念的提出同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因特网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网络经济又被称为因特网经济,是指基于因特网进行资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主的新形式的经济活动。在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伴随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大量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资源配置得以进一步优化,构成网络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带来虚拟网络交易模式,传统交易活动演变成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交易活动,构成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数字经济相比,网络经济这一术语的区别在于它突出了因特网,并将基于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电子商务看视作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
三、知识经济的内涵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全球知识生产、流通速度不断提高,分配范围不断扩大,社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在此背景之下,相当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知识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知识经济的概念逐渐形成。例如,美国丹尼尔・贝尔和日本屋太一等学者分别从“后工业社会”、“知识价值社会”的角度论述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这些论述虽然还没有提出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但却已经涉及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容。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因而“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为基础要素和增长驱动器的经济模式。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明显,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如美国学者美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言:信息科技强化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换言之,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识的创造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大幅度地增加了。
四、比较及总结
通过上述各概念分析,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之间的确存在差异。知识经济强调知识作为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网络经济强调因特网进行资源分配、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则突出表现在整个经济领域的数字化。但正是存在差异,才产生必然联系性。虽然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已提出,但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并受到重视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知识经济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并最终孕育了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诞生。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更加促进人类知识的积累,并加速人类向数字时代的过渡。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这些概念在同一个时代提出并不是相互矛盾或重复,而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当前正处于变化中的世界。“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数字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基础内容――催化中介――结果形式”。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当今世界变化的基础;信息产业、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催化剂;数字经济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因而这几个概念相辅相成,一脉相传。
图1 数字经济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文献
[1]乌家培,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乌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4]纪玉山.网络经济学引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5]刘列励.信息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
西方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费费用的,经济运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一种摩擦经济。只有通过合理的产权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摩擦,提高经济效率。由此,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一种摩擦经济的话,那么网络经济就是一种非摩擦经济。
网络经济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没有摩擦的经济,也就是说,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费用要比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低得多,几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获得无限资源,无限地提品、服务及创意,从而使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就如同一个虚拟的世界,只要产品低成本制造、廉价销售,就会赢得用户。可见,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以往经济模式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
网络经济向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网络经济了传统的供需平衡机制
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随需求而变化,企业根据需求的升降来调整生产。也就是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供给支持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平衡供给和需求。它的传导机制是:需求——价格——供给。具体来说,需求下降,引起价格降低,再引起供给减少;需求上升,引起价格升高,再引起供给扩大。而在网络经济中,由于没有什么摩擦,没有相互抵触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费力地随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网络经济是一种“供给主导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传导机制是:供给——价格——需求。具体来说,供给增长,引起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长;供给增长,又引起价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可见,网络经济中供需平衡的规律颠倒了。
(二)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打个比方说就是,消费者吃得越饱,饥饿感就越小,对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饥饿。例如,微软公司的用户需要越来越多的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软件用户已被锁定在某一个文字处理系统或排版系统上,他们不愿学习使用新的系统,于是不断购买原系统的新版本。不久,一种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创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随之在消费者眼中变成了一种时尚,从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产品、服务或创意能自身获得动力,从而使收益递增,而不是递减。
(三)网络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反馈机制”
这里首先要明确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所谓负反馈就象是汽车行驶太快时的突然刹车,是阻力、摩擦力。在传统经济学中,负反馈既是阻力,表现为需求阻碍供给;又是摩擦力,表现为制造、分配和销售的正常开支,表现为收益递减。正反馈则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碍市场份额的变化。降低价格,锁定特定的用户群,发展长远客户,所有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长。这种正反馈机制促使需求不断增长,迫使产量持续增长,直到市场饱和。因此,网络经济自身具有正反馈机制,这种正反馈机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负反馈机制或收益递减规律的运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网络经济虽然不同于传统经济,但它仍要受市场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递增利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递减利润就不存在了,这两种现象将永远共存,并且起着互补作用。”实际上,网络经济仅仅是延迟了递减利润开始产生影响的时间。
(四)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系统时而会出现紊乱的态势,数学上称之为“混沌”。而非线性则是指人们难以预料的因果关系。例如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买卖、抢夺市场份额向来就是按非线性系统规律进行的。一个混沌系统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网络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一旦有变化,就不是从一个值均匀地变化到另一个值,而是跳跃式地变化。网络经济内在的非线性特征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种现象只能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一个非线性系统即使呈不稳定的混沌态势,它仍会趋于某个均衡点,系统围绕该点上下波动,达到该点时,便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点就是混沌系统的均衡点。运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种股票价格的均衡点;运用到网络经济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内在的数学原理是用数理混沌理论描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货物的供需以及市场总是从一种状态线性地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规律,它无法解释当代网络经济所具有的非线性混沌特征。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现代网络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特殊定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尔定律(Moore’Law)
莫尔定律认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变化速度(rateofchange),网络经济是按照“因特网时”(internettime)的速度运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番。由于这个定律首先是由美国因特尔公司的戈登·莫尔提出并应用的,因此被称为“莫尔定律”。
“因特网时”是网络经济的变化速度,它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这已接近人类能够吸收信息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的极限。通常7年相当于因特网时中的1年。在因特网时,每3~5年就是一个网络经济时段。一种产品在3~5年里就会达到主流饱和状态。为了更鲜明地理解因特网时,可以将网络经济与农业、工业、后工业等经济时代列表对比如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对比
时代延续时间(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时)环球所需时间
农业经济3~50003~5(人力)3~5(年)
工业经济3~5003~50(马车~汽车)0.3~0.5(月)
后工业经济3~503~500(飞机)0.03~0.05(天)
网络经济3~53~5000(网络)0.003~0.005(小时)
显然,每个时代的长短取决于交通和通讯的速度,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速度。根据上表,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要短10倍,后工业时代要比工业时代短10倍,而网络经济中每个时代则只有3~5年,极其短暂。
极端的“因特网时”给网络经济的运行强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学习。莫尔定律是网络经济中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必须遵循的一种业绩学习曲线(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网络经济是给信息增殖的一种经济模式,增殖能产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进一步增殖,这种不断循环着的特殊的信息收集过程,被称为学习。学习是运行在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机制的核心部分,因为它以技术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一般来说,一项新发明、新的电脑程序或新方法问世后,必然会有人对其做出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运用,从而掌握了增殖的奥秘。这促进了更多的革新和改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学习,导致了后代产品的进一步增殖。这个发明、学习和增殖的循环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枯竭或该技术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学习导致了全社会都在追求速度,学习过程和与之相适应的正反馈机制是网络经济的推动力,因此,控制学习变化速度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达维多定律(Davidow’Law)
达维多定律认为,在网络经济中,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此,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与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家将新产品打入市场,绝对不如第一家,尽管你的产品那时还并不完美。该定律还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即要自己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而不要让激烈的竞争把你的产品淘汰掉。这实际上是在“因特网时”中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威廉·达维多在因特尔公司任副总裁时,就注意到了提高产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这一定律。
(三)新兰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对网络经济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英国的F.M.兰切斯特(1868~1946),他设计了英国的第一辆汽车,写了《战时飞机:第四代武器的开端》一书,并于1916年创立了“数学理论策略”。他的思想影响了运筹学的创始人伯拉德·库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两人的思想介绍到日本,日本科学院院士申夫田冈博士总结了该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日本人的消费状况制定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被称之为“新兰切斯特策略”。该策略描述的是网络经济的竞争规则。新兰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业时,就成为一整套的指导原则,指点市场部门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具体来说,新兰切斯特策略的运用可以使产品、服务或标准主流化。某个产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锁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户,并给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兰切斯特被许多人视为运筹学之父,在网络世界里,可以称为网络经济的建筑师,至少也可称为市场交易策略的设计大师。
三、网络经济中的生存原则和竞争策略
商场就是战场。网络经济中的市场营销就象打仗一样。根据以上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运行规律,企业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存原则和相应的竞争策略。
(一)产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抢夺市场份额
主流化是网络经济生存竞争的首要原则。为了赢得最大市场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锁定”(lock-in),即通过吸引客户从而占领主要市场份额的过程。一旦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对该产品有了依赖感,考虑到培训费用和其他转换成本,他们就再也逃脱不了;一旦某个产品取得了主流地位,这个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显然,主流化有两方面的意义:它不仅锁定了用户,同时还消除了竞争。
免费赠送是实现主流化的具体方式,它通过把自己产品的价格降到冰点,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间升到沸点,从而一跃成为市场霸主。许多网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剃须刀和刀片”原理,赠送剃须刀就是为了长期推销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而市场份额的多少与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要想在网络经济中白手起家,必须先拥有26.1%的份额,再赢得41.7%的份额,最后达到73.9%的份额。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当一个企业使用高明的计谋达到26.1%的市场份额这一最低目标时,才能成为“竞争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个可参与竞争的企业。若低于26.1%,则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稳定的竞争者”,它的地位可能随时会被竞争者取代。一旦拥有26.1%以上的份额,就开始与其他公司相脱离,处于领导市场产品的地位。获利能力一改变,市场份额也随之改变。(2)弥补缺口来进一步赢得41.7%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成为市场“领导者”。所以市场霸主的目标是猎取超出41.7%的份额,这时,该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之间赢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扩大。在网络经济中取得这一关键地位的捷径常常是兼并和收购(M&A)。(3)通过主流化以赚取73.9%的份额,从而成为“垄断者”。当然,垄断是每个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终目标。但是,但再往上超过73.9%时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其一,很难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会引来与其他产业集团或专业化产品公司的竞争;其三,市场份额与赢利能力两者之间就会错位。因此,虽然拥有90%、95%或100%的市场份额,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在网络经济中不应该是一个聪明企业的目标。
(二)铸造价值链:“黄金定律”
网络经济中,许多高科技产业已构成价值链上的分支。价值链是由基础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终用户共同联结成的价值增殖链条。网络经济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殖,企业从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分支中抽取资金,赚得利润。网络经济决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赢利,而不实现价值链增殖,将难以幸存。
价值链中包含有“黄金”,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价值链上的分支越多,它所获取的“黄金”也越多,这就是“黄金定律”。任何企业意欲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由一个甚至多个市场空间构成的价值链。
网络经济下,价值链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价值要大。单枪匹马地干无济于事,所以各企业要联合起来,形成“价值链群”才能幸存。随着产品的分解,价值链不断整合。各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发挥联合的作用,竭力从整个价值链上获取利润。
(三)PICN原则:产品个性化
网络经济中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个性,即质量和外观以及感觉要对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个性也许很难定义,但是有个性的产品就有市场。一个企业要在网络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瞄准个体市场,实现产品、服务和创意的个性化,即遵循PICN原则。
PICN是一个缩略词,由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大写组成。这里,个人化是指产品恰恰正好符合个人的需要;客户化是指客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项产品;个体化是指某项产品是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特定化即指客户是通过单人市场发掘出来的。所有这些,都组成了PICN因素。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
显然,PICN原则迫使生产超越了销售的束缚。网络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整体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普通呆板的产品,或提供僵硬、没有特色的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事后能够改进。个人化和个体化使价值乘数达到了最大化。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这些传统观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了,所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网络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虚拟社区和部落意识
虚拟社区是由有着相同需要的人组成的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联结起来,虚拟社区这个概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个人喜好和个人品味,并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企业必须找出大量的这种类型的潜在客户,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特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但是要想吸引住这个群体,就得迎合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要创造出一种社区意识。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必须迎合他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农业时代的部落意识。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适合一个单个的人,同时要能引起整个部落的兴趣。事实上,虚拟社区已超越了社团的范畴,随着网络经济趋于成熟,每个人都将成为某个虚拟社区的一员。这一观念实现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做法将被过去的农业时代的传统所代替,人们的观念必须领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业产业化
在网络经济中,当市场份额增加到最大值时,该产品就成了市场的主导产品,制造该产品的企业就能创立完整的产业。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产品转变为产业的标准,否则该企业就会失去垄断市场的机会。发展一个产业与壮大一个公司有天壤之别,区别在于发展一个产业得到的回报比发展一件产品的回报更为丰厚;换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转变为一个产业,其价值就转化为一个“金矿”。例如,微软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而苹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软公司的产业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万个第三方开发商、合作伙伴及追随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企业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企业只有密切注视并适应这种变化,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竞争策略,才能在网络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参考文献]
1、T.G.勒维斯[美],《非摩擦经济——网络时代的经济模式》,卞正东、王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3;
Key words: network economics;traffic clean energy;the best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044-04
1 网络经济学理论简介
网络经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网各技术的进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是专门研究各种网络经济运行方式的科学。
网络,又可称为网状,是指纵横交错的组织或系统。西方网络经济学家给网络的定义为:“网络是互补的结和链构成的。网络重要而鲜明的特征是不同的结和链之间的互补性。网络提供的服务需要两个或更多的组成部分”。有的西方网络经济学家也指出:“网络能够被视为既建立在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个集,也是经济行为主体对不同经济目的采取相似行为的一个集”[1]。
网络经济有两个基本要素:经济行为主体的“集”和经济链的“集”。网络经济与其说是由经济行为主体构成,还不如说是由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特殊经济联系组成。经济行为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链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的。换言之,经济行为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链可以是同行业的,也可以是不同行业的。
对网络经济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而言,网络经济主要是指以信息和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产业群体。广义而言,网络经济主要是指电信、电力、能源、交通运输等网状运行行业构成的产业群体。网络经济学者认为,网络经济已经成为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其经济运作往往涉及一个国家的范围,甚至跨越国界,把几个国家或一个巨大的区域联结在一起。
西方网络经济学家重视对网络外部性和锁定效应的分析。网络外部性是网络的属性之一。在同质的网络中,所有经济行为主体可能会认同参与者的数量具有正的值,因为网络外部性允许他们比在网络不存在的条件下,以更低的成本去访问网络中的其他成员。所谓锁定效应是指由于经济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和他们无法预见未来的无效率,这把经济行为主体局限在原来技术网络之中,或锁定在原来的运行平台。比如说,一种新的发明或技术进步提供了比旧技术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是,经济行为主体依然依赖旧技术,行为主体被锁定在过时的经济或技术解决方案之中。其原因是从一种旧解决方案转向另一种新的解决方案,需要付出巨额的成本。传统产业中,经济行为主体锁定在旧技术状态中,不愿意从旧技术转换到新技术,不愿意承担沉重的转换沉没成本,这就是传统的锁定效应。
西方网络经济学家认为,在网络产品市场上,特定的网络经营主体则把传统锁定效应转换成管理锁定效应。在网络经济运行中,熟悉正外部性重要性的公司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专利技术和专门知识,来锁定自身公司的业务和经营渠道,并在市场中获得支配地位。比如,某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大量开发软件产品,不断将软件升级,将自身软件产品支配市场,成为行业标准。这样,“在积极地产生管理锁定的过程中,以从一个网络转向另一个竞争网络相关的巨大的转换成本的形式,阻止其他市场竞争者进入,企业能够从壁垒中获得巨额租金。这样,对网络产品市场控制来说,企业设置转换成本的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的交易特权。因为锁定效应能从一个网络的非常高的异质方面出现,所以发现或创造对客户锁定的可能性也变得很重要”。
2 内蒙古交通清洁能源发展分析
日前从公安部获悉:截至2014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1.54亿辆。[2]其中内蒙古交通物流位居全国前10名之列,市场潜力巨大且中西部地区比较集中,非常适合交通清洁能源的发展。[3]
2.1 内蒙古交通清洁能源宏观环境
内蒙中西部汽车保有量82万辆,其中重卡30余万辆,年平均更新比率10%,到2016年区域内运行的货、客运汽车保有量的60%将实现新型能源LNG的全面使用,市场潜力达300座。
2.2 内蒙古交通清洁能源行业发展(表1)
随着2008年国家科技部把“LNG汽车的推广与应用”作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项目列入了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天然气汽车运行试验与技术考核”课题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的批准,成为863实施项目。验证了LNG作为车用燃料在技术、经济、市场等方面均完全可行,不仅推动了区域车用LNG产业上中下游的快速发展,也促使国家将燃气汽车的推广作为天然气利用的主要方向,同时也带动了国内LNG设备胡研发、制造、生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表2)
2.3 内蒙古交通清洁能源客户分析(表3)
2015年一月新奥能源对内蒙古LNG市场进行了38天的市场调研,经过认真分析得出LNG重卡车辆客户发展趋势。
2.4 内蒙古交通清洁能源竞争分析(表4)
竞争对手主要为西部天然气、昆仑能源、亿利资源等。
3 新奥能源内蒙古LNG发展战略布局[4]
围绕G110、G109、G208、G209、G210五条国道, 以贯穿蒙中西四个能源基地为核心支撑,打造“两横四纵三联”的内蒙中西部LNG网络布局,围绕G210、G110打通与豫皖、华北,东北LNG站点连接通道,形成新奥全国一盘棋网络布局。(图1)
4 内蒙古新奥清洁能源公司业务发展策略
网络经济学观点:广义而言,网络经济主要是指电信、电力、能源、交通运输等网状运行行业构成的产业群体。网络经济学者认为,网络经济已经成为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其经济运作往往涉及一个国家的范围,甚至跨越国界,把几个国家或一个巨大的区域联结在一起。
根据以上观点,结合目前内蒙古LNG车用发展现状,积极推广如下发展策略:
4.1 “结网”――站点网
深入洞察,见缝插针,继续抢建关键站点,并购有利站点,并通过网络联盟等手段,多渠道完善新奥全国加气网络。一是抢建关键站点:各区域企业深入市场洞察,深化现有区域内加气网络,延伸外围市场,继续抢占物流源点和关键节点,进行布局补充。二是并购有利站点:对于中小经营者处于新奥加气网络上的关键站点,要伺机并购,完善新奥LNG加气网络。三是多渠道完善网络:与竞争对手互惠互利,利用对方的加气网络,弥补新奥加气网络缺口,实现部分客户共享。
4.2 “结网”――信息网
构建信息网络,通过一卡通服务,将各加气站和客户信息集结成网,通过统一的信息中心,实现各项资源的最佳配置。
4.3 “结网”――采购配送网
搭建统一的采购配送体系,制定区域化采购方案,协调上下游资源,对气源进行整体调度。
西方网络经济学家认为,在网络产品市场上,特定的网络经营主体则把传统锁定效应转换成管理锁定效应。根据以上观点新奥能源必须构建管理锁定效应,才能在一定区域占据优势,并构建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
①深化联盟合作,获取市场资源。加大联盟合作力度,快速获取技术、市场优势,助推新奥车用LNG业务发展;多行业多角度合作、全方位建立行业领先优势,最大限度的获取外部资源。包括资源方、能源企业、客户。
②完善促销手段,提高销售气量。结合市场特点,总结先进经验,制定行之有效的市场促销策略,大力推广应用,快速发展客户,促进市场二次开发,提高站点加气量。会员优惠、积分换物赠礼促销、加气抽奖。包括会员制、积分制、预存气费。
③利用金融工具,推动车辆更新。贷款购车、优惠利率稳定车主、持续售气。包括厂商、4S店、金融机构。
④加强市场宣传,广泛吸引客户。借助内外部资源,全方位、多维度加大市场宣传力度,借助新奥品牌效应,大力发展客户,提升加气站负荷率,扩大市场份额。借助媒体、网络营销 加强宣传、扩大份额。包括网上宣传、LNG网站、QQ群。
⑤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品牌效应。加强服务培训,提升服务品质,打造新奥品牌效应,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竞争力。增值服务、提升品质品牌效应、增强实力。包括车辆维修、安检、餐饮住宿。
在网络经济运行中,熟悉正外部性重要性的公司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专利技术和专门知识,来锁定自身公司的业务和经营渠道,并在市场中获得支配地位。为此新奥能源必须加强在专利技术与专业能力方面提升,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1)强化运营基础管理。通过新编写的《新奥能源LNG加气站标准化运营指导手册》内容的学习及内化,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强内部基础管理,逐步提升LNG加气站基础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专业能力提升;制度与岗位职责梳理;操作流程标准化。2)运营经济效率管理。制定加气站运营经济效率数据的核算标准,是作为衡量LNG加气站经济运营水平的有效工具;加强气源采购、销售、存储计量管理,降低气量损耗,推动加气站卓越运营。3)员工能力提升。组织各区域、成员企业LNG加气站运营管理经验交流会,通过交流收集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及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与交流,并组织专业技能比武,提升员工专业技能;运营管理人员的选拔与储备;根据运行效率优化加气站人员配置。4)强化本质化工作。强化标准站标准图的应用,缩短设计周期,把控建站进度和质量,提高建站效率,落实到位,实行内部工程验收备案制;加强设备配置标准的应用,对关键备品备件及新型工艺、材料进行考察、调研分析及应用,保障关键备品备件及时更换。5)夯实安全基础。一是落实安全责任、强化绩效考核。二是开展安全隐患治理活动,消除安全隐患。三是持续提升业务能力,规范基层员工作业。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经济;网络生产方式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022-02
1 前言
人类进入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也广泛铺开,利用网络的人数不断增加,上网方式日趋多样化,借助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正变得越来越便利。网络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不但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网络经济这种新式经济形态。
网络经济能够促进生产力更快的增长。美国利用网络经济,仍能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条件下在上世纪90年代创造了长达10年的高增长奇迹,这促使人们开始重视对网络经济的研究。目前,网络经济这个概念正得到广泛的使用。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网络经济,只不过是经济学里所说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产业的推广而已。这一理解主要是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既包括了传统的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基础设施等行业,同时也包括了新技术革命发生后崛起的信息产业。还有学者认为对网络经济的理解应该是:网络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其科学内涵就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把网络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来反映经济问题,通过信息来架构经济模型,通过网络信息来进行各种经济活动。这种观点更倾向于将网络经济视为与计算机网络有关联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
纵观国内对于网络经济的学术研究,其研究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角对网络经济中的厂商与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二是从电子商务和物流的角度对网络经济的应用进行论述;三是从电子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研究网络经济。然而,这些研究基本停留在流通层面或者技术层面,并没有对网络经济的本质做出深入研究。马克思指出:“经济即生产过程”,如果我们从生产这个本质层面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网络经济之所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它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国内学术界已有一些学者从新的生产方式角度来研究网络经济,但是一方面研究的人数很少,另一方面从现有资料来看,这些学者的研究也不够深入;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学术指导思想上,缺乏对科学方法的自觉应用。因此,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对网络经济进行深入研究。笔者认为,网络经济的本质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弄清这种本质,对于我们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什么是网络生产方式
在开始一系列关于网络生产方式的论证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何为网络生产方式?从字面上理解,网络生产方式就是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方式。而在政治经济学中我们知道,要理解生产方式至少要从生产条件以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这两方面出发。所以对于网络生产方式的定义,笔者是这样认为的。它是一个范畴,是网络经济的生产条件以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的统一。又因为生产条件包括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两个部分,所以这个定义说明了网络生产方式由三个部分构成:网络经济的技术条件、网络经济的社会条件、网络经济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接下来,笔者就从这三个部分入手,论证网络生产方式是生产方式发展的新阶段。
3 网络生产方式的技术条件
网络作为一种革命性技术,首先表现出显著的知识密集性。机器技术是基于人的体力劳动之上,而网络技术则是基于人的脑力劳动之上,它的研究开发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它的运行和协作更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劳动者来处理,它对知识的要求远远超越机器生产方式。其次,网络技术表现出极强的渗透性。网络技术不仅仅在生产领域发挥核心作用,它自诞生之时起就不停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入。目前,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已覆盖到生产制造、产品设计、办公室工作、居家生活、娱乐、医疗、教育、旅行、通信、科研、安保、商业、金融、气象、资源勘探采集和大众传媒等社会的各个方面。纵观历史,还没有哪种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有网络技术这样广泛和深入。网络技术的渗透性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信息产业内部,它带动了微电子、半导体和超导材料、激光等领域的发展;在信息产业外部,它带动了材料、能源、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利用网络技术还可以使一些传统产业重现昔日光彩,比如能源采掘等行业。网络技术还有着极强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著名的“摩尔定律”预示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进行,如此之快的更新速度实际上体现了网络信息产业的高度创新性,这种创新速度是机器大工业时代无法想象的。所以从技术条件看,网络生产方式相对于机器生产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
4 网络生产方式的社会条件
对于网络生产方式的社会条件,我们看到首先生产组织方式模块化发展,相较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线性生产组织方式,模块化既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又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了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其次管理结构网络化发展,将网络结构应用于管理模式上充分发挥了网络优良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特点,相较于工业时代的科层制,这种管理结构更能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优势,集思广益,最终使企业在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时能更好的生存下去。第三是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的转移最能够说明经济结构的变迁,新兴产业和新兴岗位的就业人数不断扩大,所创造的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这些都说明了以信息产业为支柱的网络经济及其所反映出来的网络生产方式比机器生产方式更能够创造财富和利润。所以从社会条件看,网络生产方式相对于机器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本质变化。
5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首先我们看到,网络生产方式下的生产资料与机器大工业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两个方面。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机器体系,成为了网络生产方式下特有的劳动资料;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生产要素成为了网络生产方式下特有的劳动对象。生产资料的这种显著变化直接影响了劳动者与其结合的方式。在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资料在生产开始前与劳动者是分离的,劳动者只有出卖劳动给资本家才能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开始生产过程。然而在网络生产方式下,因为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而他们又必须依托劳动者的大脑才能存在,所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是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与机器大工业相比的本质区别。其次,在网络生产方式下,知识要素逐渐走上生产的舞台,资本只有选择与知识相结合才能实现自身的增殖。作为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家不再是唯一的生产主体,他们与知识要素的所有者即脑力劳动者的关系也不再是激烈对抗的,双方互相依赖、互相利用、共同实现资本增殖,这又是与机器大工业相比的一个本质区别。所以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看,网络生产方式相对于机器生产方式同样发生了本质变化。
6 结论:网络生产方式是生产方式发展的新阶段
以上我们从生产方式的科学内涵,即生产条件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这两个方面出发论证,得出网络生产方式是继机器生产方式之后生产方式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结论。认识到这一结论,对于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网络生产方式,最终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高效结合有很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何干强.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韩耀,张春法,曹宝明,姜德波.网络经济学:基于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的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网络经济 第三产业 索洛余量 协整检验
网络经济对第三产业增长的积极作用
第三产业指在再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流通部门、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及政府机构部门。第三产业基本上是一种服务性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又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网络经济使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网和企业外联网,为企业提供财务、经营、市场网络、客户管理等全方位的网上服务,促进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结合,并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和销售,在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建立起方便、快捷的双向信息交流和反馈联系,使生产、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适应性,从而使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经济的生产要素不再是“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原材料”,而是知识和智力。传统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基本上是标准化大生产,而网络经济则是围绕着灵活的产品和全方位的网上服务组织的。网络经济是一个高技术的服务性经济,它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改造着传统工业和农业,使其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在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向第三产业转移,从事流通、收集、加工信息,或直接向居民提供各种服务。网络经济使知识密集型的第三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网络经济对第三产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第三产业总体规模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发展后劲增强。具体表现在传统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保持了稳定发展;传统交通运输业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金融 、保险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房地产业发展迅猛;信息产业崛起;旅游业进入黄金时代。观察图1,可看出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增长,其中1996年之前增长缓慢,之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尤其是2003年至2010年增长较快。直至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1.70千亿元,比2009年增长11.43%,是2002年的2.75倍。
(二)中国网络经济成长阶段性试探
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同把网络经济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第一阶段,企业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投入大量的资本,但是从产业和宏观层面却看不到这种投入对于产出和生产率的影响,即产生了著名的“索洛悖论”;第二阶段,网络信息技术对于产出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正面作用完全显现出来,并且信息资本投入与产出增长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趋势;第三阶段,在信息技术资本投入增长率没有明显变化甚至下降的情况下,生产率却保持了后期的增长趋势。
马艳和郭白滢在《网络经济虚拟性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一文中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结合网络经济虚拟性的根本特征,用网络虚拟价值解释了美国网络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互联网自1996年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正式开通以来,网络经济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经济的运行模式,同时网络信息技术对于产出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正面作用也渐渐凸显出来,但还未对其成长阶段进行划分。以下将对中国网络经济成长阶段性进行试探。
将网络经济作为外生变量,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以及资本作为内生变量。现假定网络经济还未冲击传统经济模式,或者说网络经济的正面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时,经济按一定的内在规律增长,即符合一个固定的生产函数;当网络经济的正面作用开始显现出来时,以往的内在增长规律被打破,也就改变了以往的生产函数,以新的生产函数增长。在这打破原有生产函数的临界时间点即为初级阶段与中级阶段的分界点。当然,在中国的现有水平,还远远未达到高级阶段的水平,估且只能说近几年网络经济开始渐渐发挥其作用。依据此理论,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N)与资本(K)对第三产业增加值(T)进行历年回归分析,用Eviews7.0软件进行估计。
用1978-2001年数据进行回归,其输出结果如下:
用1978-2002年数据进行回归,其输出结果如下:
用1978-2003年数据进行回归,其输出结果如下:
用1978-2006年数据进行回归,其输出结果如下:
用1978-2010年数据进行回归,其输出结果如下:
通过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假定显著水平为0.05,只有用1978-2002年数据回归的方程是显著的,可决系数R2也最大,就业人数和资本的系数符号均为正,表明增加就业人数或资本能引起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加,这点也符合传统经济模式下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回归数据的增加,模型中就业人数的系数变得不显著,系数变为负的,可决系数R2也降低,表明原有的模型不再适用,系数为负的经济意义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减少并没有引起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减少,反而呈增加的趋势,说明第三产业由劳动密集型渐渐转变为知识密集型,也就是说从2003年开始网络经济对于产出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正面作用开始渐渐显现出来。由此可判定中国网络经济从1996年至2002年期间处于初级阶段,从2003年至今处于中级阶段。
(三)第三产业的索洛余量的估计与分析
一般地,由于技术进步无法直接观察到,所以需要间接地衡量。由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推导出方程ΔA/A=ΔY/Y-α*ΔN/N-β*ΔK/K可计算索洛余量,但其系数α与β无法估计,此方法便不可行。由于判定了中国网络经济的阶段性特征,故可用ARMA(P,Q)模型来进行分段估计与动态预测,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减去其预测值便可得到第三产业的索洛余量,依据的原理为当没有技术变化的冲击时,经济按一定的内在规律增长,用网络经济还没有显现正面作用时的数据来预测网络经济发挥作用的时期,这样二者相减便可剥离出由网络经济引起第三产业增长的索洛余量。
根据系数的显著性、模型的拟合优度、AIC准则及残差是否为白噪声等判断模型优劣的准则来确定P与Q的值,结果表明ARMA(2,2)是最优的,Eviews7.0输出结果如下:
用ARMA(2,2)模型进行预测,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减去其预测值得到索洛余量(A),用直方图表示,结果如图2所示。观察图2,可以很清晰的看出2003年之前的索洛余量接近于零,而2003年之后的索洛余量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说明从2003年开始网络经济的正面作用开始显现,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网络经济2003年之前处于初级阶段,之后到现在处于中级阶段。
(四)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索洛余量的协整检验
由于实证研究了中国网络经济呈现两个阶段性特征,在初级阶段,网络经济并没有明显带来经济的增长,观察图3,2003年之前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索洛余量是相背道而驰的,前者递增,而后者却递减。只有在2003年开始二者才同时开始呈现递增的趋势,故只有当网络经济处于中级阶段时研究二者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才有意义。
单整检验。同阶单整是进行协整检验的必要条件,故对时间序列平稳性进行ADF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检验结果变量T、A的ADF值小于5%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T、A二阶差分后均为平稳序列,同为二阶单整,满足协整检验的必要条件。
协整检验。建立第三产业增加值(T)与索洛余量(A)两变量的一元一次方程回归模型。用Eviews7.0估计,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常数项和系数显著不为零,可决系数为0.89,说明自变量A(索洛余量)能够解释因变量T(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9%。接着对残差进行白噪声检验,Eviesws7.0输出的结果:ADF值为-3.78,小于5%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3.4,其对应的概率值为0.03,表明残差为白噪声,又因为变量T与A是二阶单整,从而得出序列T和A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向量为(1,-1.94),说明第三产业增加值和索洛余量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
结论
文中将网络经济作为外生变量,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试探出2002年为中国网络经济初级阶段与中级阶段的分界点。由于ARMA模型预测效果好,故用ARMA(2,2)模型对第三产业增加值进行动态预测,用其实际值减去其预测值得到索洛余量,索洛余量的增长规律进一步验证了从2003年起网络经济的正面作用开始凸显。为了进一步探究网络经济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度,将估计得到的索洛余量与第三产业增加值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索洛余量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经济意义表现为增加一单位的索洛余量就能够引起1.94单位的第三产业增加值。
参考文献:
1.肖迪.试论网络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3(4)
2.马艳,郭白滢.网络经济虚拟性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经济学家,2011(2)
3.达莫达尔,N・古扎拉蒂.经济计量学精要[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易丹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与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