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
时间:2023-10-02 09:08: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2006年12月22~24日,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在广州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以“适应与发展,学习与创新”为主题,共收到论文600多篇。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小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从事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研究生等共80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据悉,这是两个专业委员会第一次联合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学术盛会。
会议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作了题为“发展心理学的变迁与新进展”的专题报告,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发展心理学的发生、发展和未来走向,理清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教授作了题为“21世纪的科学前沿――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专题报告,介绍了认知神经科学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强调要重视脑科学研究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华裔学者严文蕃教授作了题为“HLM在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HLM方法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技术;华东师范大学李其维教授作了题为“关于当前心理学研究的某些宏观思考”的专题报告,深刻剖析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面临的困境,提出心理学家与神经科学家之间不是从属关系,而应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学科发展。
本次会议共分20余个场次举办了140余场特邀专题报告和分组报告。与会代表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心理发展、心理健康、学习心理、教育创新、教师心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其中,辽宁师范大学杨丽珠教授介绍了由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儿童个性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旨在构建中国儿童人格发展与促进的基本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桑标教授系统论述了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相关概念,强调要多角度、多变量研究儿童心理弹性;北京师范大学姚梅林教授提议从更广泛的视角重新审视学习中的迁移现象,采用更整合的研究范式研究迁移问题,在更开放的情境中重新定位迁移理论。
辽宁师范大学杨丽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庆麟教授分别代表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作了大会总结,介绍了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繁荣盛况。
本次会议还颁发了“朱智贤心理学奖”,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数位专家学者获此殊荣。(本刊记者)
【关键词】家庭;环境;有所为;无所为
作为新教师第一年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面对很多不同类型的学生及其背后的家长,应对和处理了很多事件,无论是突发性处理还是持久性培育,都让我印象深刻,收获很多。这里针对我班小吴同学(男)的问题事件,结合教育心理学有关知识,以及我在实践处理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做一些浅显的总结和反思。
首先个人以为班主任要想教育好一个学生,尤其是由问题型为正常型,所需要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理解、掌握基本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如何,是受遗传、环境和教育三种因素的影响的,对于这一点,许多人没有疑问。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应当承认儿童心理发展需要有遗传素质作为生物前提,但是遗传只是提供儿童心理发展以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又由于环境的影响常常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实现的,因此,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
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对此观点感同身受,对于小吴同学的一些异常表现行为,如在校异常活跃兴奋,却是一个人独来独往;经常跑来跑去,无法静心坐下来听课;下课经常惹是生非,破坏公务,以此引起他人注意;非常喜欢看书,喜欢阅读;但是作业情况非常糟糕,自己东西整理非常脏乱。为此,我首先对他的家庭情况开始初步了解。原来,他基本属于单亲家庭,老家搬到新的城市,他可能在人际关系上不太适应,无法与周围同学较快地适应、交往起来。又因为父母离异,导致他缺乏母亲的关心、呵护和教育;而父亲由于工作繁忙,没有耐心对他的生活细节进行指导和帮助,一旦得知在校表现不好,回家后便对他拳脚相加,使得学生在家异常“听话”、“温顺”,可是一到学校,离开父亲压力,就会变得异常放纵、异常顽皮。这也是很多家长向班主任诉苦的原因:我家孩子在家可听话了,怎么一到学校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仔细想来,导致这样的后果其中也有必然原因。首先,学生背井离乡,在外地城市读书学习,本来就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表现不好,老师批评,成绩不好,所以大部分同学都疏远他;导致他在心理上就非常孤单,有苦说不出,没有朋友帮他分忧解难;进而导致异常顽皮的行为,如:一个人满校园乱跑,一个人惹是生非,一个人逃课,目的是希望引起同学、老师的注意和关心;跑累了,就一个人安静地读书,沉浸在自己的书海里,忘记周围的一切;一个人情绪不稳定,一旦与同学接触,遇到小事情便会大惊小怪、大哭大闹等等。这些现象后果都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三者共同导致的。作为老师,尤其是作为班主任,作为对学生心理教育起着主导作用的教育因素,我哪敢怠慢,责无旁贷。
后来经过师傅老师的指导,我和他父亲的多次商量,决定不可以对他一次性提出过高、过严、过快的要求,而是需要循序渐进、滴水穿石、逐步改善、慢慢进步。具体说来,首先规范他的言行习惯,从最基本的不逃课开始要求,他的父亲操之过急,希望一开始就要求他像好学生那样,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保质保量完成。这是不现实的,退一步,才能进两步,操之过急只能适得其反。如果他今天完成了基本要求,就对他进行表扬、鼓励、奖励;如果他违反了基本规定,就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这样一来,一学期下来,慢慢地他的逃课行为逐渐减少了,后来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坐在教室里。我们还奖励他去图书馆借书,安静地看书、安静地阅读也是吸引他注意力、让他的心静下来的有效方式。
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对学生的家庭无法改变,这是一种无所为;但我们可以减少孩子休息活动时的束缚,让他充分放松,充分活动,释放压力,这也是一种积极的无所为。我们对他的逃课行为可以积极鼓励、安排看书,这是一种有所为;我们对他的逃课心理适当奖惩,纠正厌学情绪、为难情绪,这更是一种积极的有所为。我们对他的错误行为习惯必须当机立断、立即调整,而其他问题可以暂时性等待,这正是有所为与无所为的你舍我得,相互配合。
总之,作为班主任,作为后天教育的主导者,必须有责任有义务调整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使其配合学校老师,一起对孩子重新塑造人格,培养心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只有先学会了做人,才有基础、有条件去做学问;好比一栋大厦有了坚实的地基,有了坚固的底层,才能越建越高,越建越稳,所谓坚不可摧,高而不危,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童成长;发展规律;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这个词是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2~7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性,这个阶段的幼儿给人的印象通常是任性、自私,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更加注意尊重和引导,帮助孩子完成过渡,使孩子的个性获得更加完善的发展。下面案例就可以很具体地说明认知孩子的“自我中心”,帮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对孩子性格塑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个案表现
爱打人的鹏鹏――在一次游戏活动中,孩子们排起长队,玩起了“火车进站”的游戏,大家正玩得高兴,突然一个排在“火车”中间的叫果果的孩子哭了起来,其他的小朋友们也停下了游戏。另一个小朋友跑过来说:“老师,鹏鹏打果果!”叫鹏鹏的小女孩此时正站在不远处,紧紧抱着胳膊,脸上是气鼓鼓的表情。老师赶快过去询问鹏鹏为什么打果果,鹏鹏大声喊道:“果果说她只跟我玩,今天却跟别的小朋友玩,我去找她,她不理我!她不对,就该揍!她不对,就该揍!”说到最后,鹏鹏也激动起来,开始大哭。这是鹏鹏这个月发生的第三次打人的行为,教师为了不让鹏鹏再有过激行为,就与鹏鹏单独进行游戏。鹏鹏平时性格比较内向,只喜欢跟一两个小朋友单独接触,当这些小朋友跟除了她以外的其他小朋友接触时,她就会变得十分激动,动手打人。
二、个案分析
1.儿童心理分析
鹏鹏的表现属于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首先,鹏鹏不善于与人沟通,潜意识地将自己喜欢的小朋友当做唯一的同伴,并且认为他们也将自己当成唯一的玩伴,当这些小朋友表现出与鹏鹏以外的小朋友交往的行为,鹏鹏就会觉得愤怒。其次,鹏鹏的表达能力又比较弱,在十分愤怒和着急的情况下,就会用打人的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2.家长行为分析
在与鹏鹏家长的沟通中,还发现一个重要的情况。鹏鹏的“自我中心”并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无论鹏鹏想要做什么,父母都会加以干预,不是怕危险就是怕把房间弄乱收拾起来麻烦。当鹏鹏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大吵大闹时,他的父母都会认为她是在无理取闹,当鹏鹏做出了大人认为“不对”的事情时,就会受到惩罚,虽然他的母亲说“只是轻微的打了几下手”。但这种行为也给鹏鹏带来难以磨灭的印象,那就是“如果做错事,就该打”,所以他认为唯一的同伴不理他就是“不对”,就“该揍”。
三、建议
儿童的前运算阶段经历的时间往往会很长,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加以注重,很容易使儿童在成年时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影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要正确引导儿童,充分尊重儿童,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儿童不只在学校可以得到心理疏导,也要在家庭中为儿童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多一点倾听和陪伴,使儿童“自我为中心”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才会渐渐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
其次,当儿童出现比较偏激的行为时,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连续性的观察,找出儿童发生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原因并思考解决对策,在尊重儿童个性的前提下,帮助儿童顺利完成过渡,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最后,让儿童学会处理自身问题,试着放手让儿童自主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儿童出现错误时不要急着纠正,而是慢慢引导儿童自己想出办法进行弥补。例如,有些儿童特别喜欢浇花,当儿童将花盆打碎时,要试着对儿童说:“花盆碎了,这些花的家没有了,怎么办?”让儿童从失误中学到经验,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蔡明花.问题式教学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2):46-48.
[2]汪春梅,金艾裙.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3(6):25-28.
[3]苗雪红.儿童精神成长研究:意义、取向c多学科视野[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9-36.
[4]李燕燕,张春蕾.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4(15):48-50.
[5]王新艳.浅谈问题式教学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J].赤子(中旬),2013(8):214.
论文摘 要:“幼儿心理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任课教师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生就业需要出发,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心理学”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应通过潜心探索与实践,引领学生掌握幼儿心理特点等基础知识,为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和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调整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就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学科系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从业素质,能够在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分析幼儿心理状态,筛查幼儿常见心理问题,构建符合幼儿心理需要的教育措施。为此,我们结合学生就业需求,将高等教育出版社统编的《幼儿心理学》教材全书内容调整为四部分:心理学概述、幼儿心理特点、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发展新趋势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教学中以心理学概述、幼儿心理特点为基础,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幼儿心理理论知识,包括幼儿生理机制等生理心理学知识、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等发展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幼儿方法等教育心理学知识,明确幼儿知、情、意发展,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特点。以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发展新趋势的教学,探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智力早期开发、0~3岁亲子教育等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新理论、新成果,让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前沿知识,拓宽学生视野。以幼儿常见心理问题为教学重点,着力研讨幼儿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心理问题破解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教法学法
长期以来,“幼儿心理学”的教学习惯于教师口头讲述和灌输,学生被动地机械接收,影响了学科理论对学生将来工作的有效指导。现代教育理念和中等职业教育对教学实践性的特殊关注,要求我们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改革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包括:①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实验参与相结合。“幼儿心理学”的许多内容概念性、理论性强,如果仅凭教师讲授,学生可能只是识记了一些心理学条文,而对其实质模棱两可。转贴于 对此我们应将实验引入课堂理论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实验,深化对原理的理解。②倡导学生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我们在讲授“幼儿心理学”新知识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事先设计学习提纲,将学生编排成学习小组,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把课本知识内化为内在的认知。③更多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利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途径向学生传递信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有效解决了“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难点。④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幼儿心理学”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相关知识和原理,指导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要使学生早日进入角色,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比如通过案例教学、幼儿园心理问题模拟、去幼儿园见习后写相关心理观察报告等方式,表现学科知识对职业岗位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评价检测是中职“幼儿心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以检测与鼓励并重为原则,创新评价机制是提高“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从情感的维度设计评价方案,给每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才华和兴趣的机会,搭建起不同学生的成功平台,让学生在达成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找到自我,体验成功的愉悦。在评价语言上兼顾每个学生的发展过程,突出针对性,让自己的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自信,从不同的角度督促学生,给学生一双发现、探索的眼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艺术工程。只要我们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职业要求出发,多动脑、多探究,就一定能使学生在“幼儿心理学”学习中积极开展探究与实践,以个性的张扬促进自己潜能的释放,进而推动自身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加拿大的图书馆不仅有为儿童专设的“儿童馆”,配有数万册的插画图书、音画图书和立体标本图书,还不定期地为小读者举办各种有趣的讲座,如陶艺捏塑、立体拼图、赛车船模组装、幻想画创作等,老师由义工担当,不但学费全免,连上课时所用的材料都由老师提供。
只要年满5周岁,就可以申请在图书馆当义工了。英文水平不过关的,可帮助“儿童馆”更小的孩子整理玩具和图书,引导他们上洗手间等。有一定英文基础的,则会在父母的帮助下,为儿童馆的图书编写母语与英文对照的“检索目录”。
孩子也能当义工,是加拿大的一个传统,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养成回馈社会的习惯。“慈善不是富人的事,也不是闲人的事,慈善是每个人的事”,这是加拿大社会形成的一个共识。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从小有当义工的经历,会为他们的成长至少带来不少好处,比如:凡事懂得为他人着想,不那么“自我中心”;关注弱势群体,分析事物有全局观念;乐观向上,因为“残疾人和老人都能快乐地跳舞和歌唱,一个孩子还有什么理由悲观失望”?
另外,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做一次义工产生的正面心理效应,抵得上孩子长大后看8次心理医生。
有用的快乐“餐谈”
美国有研究儿童心理的学者指出:孩子吃饭时与同伴或父母谈论自己喜欢的小菜、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或讲述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时的快乐情景,有助于孩子的社会化。他们认为婴幼儿感知世界的主要器官是嘴,他们常常用嘴探索世界。进餐时,孩子们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富于联想,因此爸妈可以利用进餐的机会,从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深海鱼油:儿童慎用
海鱼制品因为有其他制品所不可替代的保健效果,比如深海鱼肝油能提供充足的维生素A和D,所含的DHA能改善大脑功能,提高记忆力等,所以很多妈妈都给宝宝吃鱼油制品。但美国科学家近日对儿童食用海鱼和海鱼制品提出警告――慎食海鱼油及其制品,以防汞中毒。
利用香气改善孩子的情绪
研究发现,某些香气对改善宝宝的情绪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妈妈在为宝宝选择沐浴液或洗发水时可适当考虑对香气的选择。
橘子味:能缓解不安和急躁,让宝宝安静下来;香草味:会让宝宝脑中出现妈妈微笑着从烤箱里端出香喷喷的蛋糕的情景;薰衣草:有助于宝宝睡眠,能让哭闹的宝宝平静下来;桃子味:对于因阅读困难、孤独及坐立不安的宝宝来说,桃子的香气可以让他平静很多。
孩子也会“社交敏感”
儿童“社交敏感”症的发生往往与家庭和学校环境有很大关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经常受到父母的惊吓、责骂,在学校经常遭受同伴的各种不良精神刺激,会使他逐渐形成自卑、敏感、逃避、退缩的性格特点,社会交往兴趣、社会适应能力会大大降低。学前教育心理学专家指出,家庭应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参加各种竞赛,并适时地给以表扬和奖励,这有利于提高他的自信,激发他的社交信心和兴趣,克服“社交敏感”。
俄罗斯:尝试梦中教育
当您向孩子提出“看电视时间不要太长”等要求时,孩子往往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很少放在心上。对此,俄罗斯儿童心理学家建议家长不妨尝试一下梦中教育。
教育学与心理学两门学科都是从哲学领域发展演变而来的,独立之后成为了新的学科,从本源角度来讲,两者同出一处,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质。早在古时,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已在其著作中融入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思想,他所倡导的“德治教化”思想便是集合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特质,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首先从教育学的角度阐述了人人身上都有可学之处的观点,再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人人都有长处,都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对待他人要谦虚恭敬才能促进自身的学识增长,体现一种集大家之所长,时刻保持学习状态的教育理念,更是在其中融入了儒学文化中的”谦”作为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德育”。除孔子外,我国各个时期均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如古时的孟子、荀子、庄子、老子等大家的著作中,可见许多涉及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因此,从古时及可考究的资料来看,便可知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渊源颇深。而国外对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可以通过学者的经历及其著作可见其发展轨迹。国外文献资料中记载中,对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最早是研究古希腊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逐步发现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特性与相互之间的联系,并逐步将其从哲学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学科。与此同时,许多著名哲学家也是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如赫尔巴特、杜威,他们撰写的著作不但包含有哲学领域,同时也包括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教育学、心理学两门学科的融合性与相通性,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入与分化,教育学、心理学才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分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本质看两者的融合
这两门学科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包括现今的教育心理学,都是融合了两门学科衍生出的新学科。在《教育科学纲要》书中谈到了科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有确定的对象和范围,不与其他科学相混淆。
2)自成系统,不存在前后矛盾的现象与逻辑上的谬误。
3)有客观事实作为研究依据。
4)具备普遍性与永久性。教育学与心理学都具备了上述特征,作为都是研究人的学科,我国近些年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也较为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例如:观察法、实验法等,即:使学科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讲求以实证来验证现象,而不是单纯以现象为科学定性,体现了一种学科发展与科研的严肃性。我国师范院校自1904年起,在《邹定学堂章程》的指导下,按要求讲授“教育学”,从这时起,教育学的教学便延续下来,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学在学科发展中,也有着新的发展和进步,教学课程不断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教育学与心理学本身就是包含了人性特点与哲学思想的学科,尽管已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所遵从的流派与观点不同,同一现象,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释,具备高度的复杂性,任何一位心理学专家教授或是心理学研究人员都会潜意识里受到某种流派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思路与引导模式,从两门学科的塑造上,有利有弊。优点在于不拘泥于课本,可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接触不同的思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相对的缺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时,不能死板地理解书本,对某种观点或思想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存在即为合理”,如果一个现象用这种方法或思想无法理解和解释时,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试一试,这也是教育学与心理学无论学的再多,最终也要归于实践的本质所决定的。例如,师范院校的幼师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然而学习的目的不是只是理解书本内容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学生了解人性的本质,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幼师生涯,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怎么样与幼儿进行沟通,及展现教育心理学中的德育内涵,这都不是教学大纲可以规划的,需要每一个人去探索,然后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也是学科的魅力所在。
三、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动过程中,心理学逐渐浮出水面。可以说,教育心理学是小学阶段课程设计所必需考虑的一项内容。它对于塑造学生健康心理,提升学习积极性都产生着强有力的影响。然而,目前小学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文章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关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改革;小学
引言
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开始步入正轨。教育心理学在西方教育观的理论基础上,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实践力度不够扎实,在应用过程中与理想化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加强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中国特色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
1.1小学教育心理学内容的不完整性:当前,教育心理学发展最显著的缺陷即内容的繁琐、体系的庞杂化以及实际教学漏洞与孩子心理问题。追求根源,主要是因为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我国的起步较西方晚,再加上忽视了学生学习的逆反心理,导致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内容在心理、德育的基础上还涵盖了生理、遗传等多学科内容。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同时,过分重视学科的多元化发展,忽视了教育系统的完整性与有序性。
1.2教育心理学界限模糊:从学科划分来看,我国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层出不穷。在学术权威上,与临近学科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法等学科之间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界限划分。当前状况看,即使是教育工作者,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主观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实不然。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外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同于心理学,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与特有的教育意义。再者,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多借鉴自然科学法则,对于6-12岁孩子的心理素质挖掘不够深入,忽视孩子情感发展,导致其应用价值缺失,整体效果不佳。
1.3小学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脱轨:在我们做出的一组数据调查中显示,73%的小学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习惯将理论内容传播给学生,而不是实践性的东西,这一现象在山区和偏远地区表现的尤其严重。18%的教师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效果并不明显,只有9%的教师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是不完整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心理教育作为其中的项目之一理应受到重视,科学规划发展,平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2小学教育心理学改善措施
2.1优化理论基础、整合教育体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于心理学体系外的学科,有着明确的服务目标,围绕6-12岁学生展开行为规划。我们只有做到优化理论基础、整合教育体系,才能在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其现实价值。首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从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的入手,制定一项教学计划,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我们要保证教育心理学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在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发现课堂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劣势,完善个人教学计划。再者,教育心理学要在信息时代的带动下,及时进行内容整合,保证其均衡发展。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对于教育心理学来说,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对内容作调整,建设一个与社会心态相吻合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
2.2明确教育心理学与临近学科关系、进行合理研究:只要站在教育领域,我们就应该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理念,明确小学教育心理学与临近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最基础的一项内容。同时,也是保证教学活动有科学导向的关键。要想发挥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就必须对此进行合理研究。一般“构建多种教学模型”、“多形式方法教学”都是合理研究的指导方法,为课堂提供了多角度思考的方向。也让学生对某一项内容有了相对客观的认知。另外,我们对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应该积极借鉴西方教育思想,发现其优势理论,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分析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从根本上提升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2.3贯彻素质教育发展、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没有实践的教育体系是不完整的。小学教育心理学从始至终是实践的产物,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仅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理所应当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加强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具体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学生的心理调查进行资源整合,建立科学的数据库。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采取相应的合理教学方法。同时,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推动身心健康发展。
3结语
我国小学教育心理学还处在一个探索过程,较西方相比在应用价值上还存在一定差异。但发现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对现存的小学教育心理学体系有了整体认识以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我们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发现学生心理,力求能在明确认识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推动小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祝燕.网络在小学教育中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08期.
[2]周焕新.浅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07期.
[3]申继亮,姚计海.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4]张琴,李祚山,刘永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