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担保行业风险管理

担保行业风险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8 15:44: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担保行业风险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担保行业风险管理

篇(1)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含义

信用作为经济学名词,必须建立在信任基础上,在获取资金、物资以及服务时无需支付现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信用担保。信用担保是由专门机构提供的一种制度化的保证,是一种保证和金融中介行为。信用担保的涵义包含三个要点:1)由专门机构提供的担保,法人、自然人不能提供;2)担保存在于政策、法规、制度框架安排体系中;3)只对社会提供担保,并不对内提供。第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债权人必须依法登记注册,经过政府及其指定部门审核批准的就是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通过信用担保,中小企业不但满足了融资要求,降低了融资风险,而且提高了企业信用意识。这就使中小企业对信用意识更加的重视,间接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就是在整个企业内,将承担不同风险类型,客户种类,性质业务等风险的各业务单位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并通过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和对各个风险统一标准测量的加总将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风险管理体系全球化。在当前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下,企业必须根据业务和利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中心,对国外风险的转化和转移进行预警评估,对国内风险管理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实现全球化。第二,风险管理全程化。现代的风险管理必须对风险的各个环节划清职责,分别把关,从宏观到微观覆盖每个环节,把合理的风险管理架构涵盖到业务发展的全过程中去,并落实与管理到位。每个环节和部门都要渗透风险管理的责任。第三,风险管理全员化。风险管理全员化是风险管理有效运作的前提,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风险管理和识别分析工作,必须由风险管理人员和各部门共同合作完成。只有员工的风险管理文化增强了,他们对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增强。第四,管理方法全新化。国际上使用各种数理统计模型来体现风险管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企业也呈现出对定量分析重视的新趋势。它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找到每个业务暴露的风险点,通过风险计量模型加以度量,然后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分配资产、配置资本等。

三、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

对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来说,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应从构建操作风险的管理的基本框架着手,并按照以下原则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主要体现在:第一,独立性与开放性的统一。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原则是风险管理制约性的关键。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必须有独立的机构和人员,以独立的视角对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客观识别、度量和控制。在保证独立性的前提下,同时保持风险管理的开放性,并时刻注意风险管理方法的创新。这样,企业才能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不断发展。第二,统一性和差别化的统一。企业承担风险的大小、多少及风险收益配比等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任何部门和业务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可以说,一个企业风险管理的理念、战略、发展方向是统一的。另外,企业经营领域的广泛性、客户需求的复杂性、业务和产品的多样性等要求企业需要实行差别化的风险管理原则。因此,企业要根据不同业务的特点、各类风险的特征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政策。第三,控制性和服务性的统一。企业风险管理还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企业要想使收益和风险相匹配,必须要合理控制自身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风险管理从根本上说又服务于企业的业务发展、服务于客户。因此,只有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控制性和服务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企业风险管理价值的最大化。第四,矩阵式和扁平化的统一。企业只有在风险管理涵盖所有业务领域的基础上,对不同业务部门实现矩阵式管理,并在原有的企业垂直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管理的层次的压缩,也就是进行扁平化管理,继而时刻强调风险管理应讲求效率。才能实现对企业整体的风险监控,从而保证业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有效性。

四、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的信用担保机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既有政府出资组建的政策性的信用担保机构,也有商业银行和个人出资组建的商业性的担保机构,还有为中小企业缓解自身融资困难而组建的担保机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实践模式大概有以下四种:

4.1社会化组建,市场化运作

“社会化组建,市场化运作”模式是由企业或个人出资组建的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它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具有独立的法人、产权明晰、同时兼营其他业务等特征。这种模式针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起步早、发展缓慢的劣势,完全按市场机制运作,易于提高效率。但由于当前我国总体的信用状况较差,使得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强大的外部风险,加上投资者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4.2政府组建、政策性运作

“政府组建、政策性运作”模式是由政府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是中小企业走向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重要组成之一。其特点是信用担保机构应充分遵循政府政策,它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以盈利为目的,接受政府机构的监管。虽然有政府作后盾,但它违背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要求。政策性担保主体单一、作风险分散、形式僵硬,且财政投入比例过高,经营水平多依赖于经理人的道德水平。

4.3政府组建,市场化运作

“政府组建,市场化运作”模式是以“政府出资为主,市场筹资为辅”为原则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它突出的反映了国家或政府产业政策的结构导向,具有独立法人,主要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运作,不以赢利为主要目标,贯彻保本微利的经营理念。但是,由于市政府组建,难免会受到政府政策法规的制约和影响。

4.4自我出资,互助担保

中小企业为缓解融资困难而自发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就是互助担保。主要特征是自我出资、自我服务、自担风险、独立法人、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单个机构规模较小;大多分布在城乡社区,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通过申请再担保来分散风险;担保机构与区县级同业公会密切结合。政府应鼓励、支持、倡导中小企业自愿加入互助担保机构,使之健康发展。

五、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较快,因此,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经验,从而制约了信用担保职能的有效发挥。

信用担保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资金规模较小,来源单一。大部分地区的中小企业其它渠道资金来源相对过少,主要以政府的财政资金为主,而且缺少补偿机制。这便与信用担保机构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背道而驰。再加上政府拨给各地担保机构的资金有限,导致担保基金规模偏小,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担保资金的需求,并且从而导致了担保机构放款规模小、融资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第二,管理水平低,专业人才短缺。目前,许多担保机构仍未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缺乏透明度和相互制衡的机制,且担保机构专业的人才相对匮乏,严重阻碍了担保行业的发展。从担保前的调查到担保后检查的各环节,都仅仅集中在个别操作人身上,加上操作人员缺少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不能适应担保机构的需要,这些都阻碍了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第二,风险管理机制缺乏有效性。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作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中小企业在担保项目风险的预警系统上,普遍缺乏科学、明确的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导致在风险发生后,对受保企业的资信状况缺乏真实的调查与准确的评判。第四,政府干预,担保机构控制少。目前,在我国的担保决策中往往会出现“行政指令担保”和“人情担保”等不良现象。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担保机构大多是由政府出资或以政府为最大出资者建立的。在这一特殊性的基础性上,政府可对担保机构施加压力,甚至改变决策意向,这便给担保机构的运作和发展带来很大风险,甚至拖垮担保机构。

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对策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想要继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主要有:

6.1提高对外部风险的抵抗能力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提高对外部风险的抵抗力。信用担保机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应对担保外部风险:

(l)建立受保企业资信评估系统。目前,信用担保机构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正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对受保企业进行资信评估时应考虑:1受保企业的还款能力;2资信评估应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2)自主建立担保行业联盟。主要是针对当前担保资金规模小、担保实力弱的弱点。能有效地防范担保信用风险、避免恶性竞争,达到行业自律、合作共赢,实现担保行业的有序发展。

6.2优化担保业务风险的内控机制

中小企业在信用担保机构在防范担保风险时,还应注意内部风险的发生。在担保业务流程的设置上应体现明确各业务环节的职责,避免出现权力失衡的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流程中,应当考虑以下的内控机制:(1)项目调查阶段的项且经理实行A、B角制度。(2)项目审批阶段实行委员会评议制度。(3)项目办理阶段实行手续落实制度,等等。

6.3设置灵活的反担保措施

反担保措施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控制担保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反担保措施的设计实施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着眼于灵活设置的原则,积极探索,努力发掘业务空间,从而创造人无我有的附加值。反担保的设置原则应体现几点: (l)反担保措施的设计要突出中小企业关键资源的控制。 (2)反担保措施要充分挖掘企业内部资源,避免出现第三方反担保。(3)要根据企业还款能力的来掌握反担保措施的实施,实现反担保措施的质量、数量和反担保措施组合。

6.4建立高素的专业管理团队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作规律与基金管理公司类似,它管理的主要是特殊的、高风险的业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业务具有高风险的特点要求担保机构的员工应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可以说,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信用担保机构的核心资源。因此,建立良好的鼓励和约束机制,组织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并具备管理、投资、技术等专业知识与从业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才是中小企业的必由之路。

6.5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政策支持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的可持续经营方面入手,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创新,为自身的可持续经营创造条件。例如,改善政府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的投入方式;建立科学合理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特定业务风险的补偿机制。目前,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中,政府干预过多、担保机构自主经营权少。因此,防止信用担保机构日趋“政府化”倾向成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是保证其可持续经营的主要做法。政府的风险补偿政策应当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本身,并限定风险补偿的范围。

6.6完善担保机构可持续经营的监督和管理体系

如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机构较混乱,资本实力与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可持续经营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明确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主体和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是中小企业完善担保机构可持续经营的监督和管理体系的重要策略。由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组织形式多且政出多门,可由金融监管部门行使其监督管理职能,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评价、业务经营、市场准入等方面加以明确规范,建立以资本与技术能力为标准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A行作为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近年来致力于服务小微企业,认真执行银监会提出的“六项机制”和“四个单列”,成立了小微部专营小微业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通过对A行小微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仍能发现该行在小微信贷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A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现状

A行自成立以来,较为重视小微业务的发展,经过多年业务经营,该行小微贷款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随着近两年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影响,A行在小微企业方面的风险也逐渐显现。

(一)整体情况

近三年A行整体不良率不断增加,从2013年的0.54%逐步上升到2015年的1.53%。不良率逐步迅速攀升,资产质量控制压力加大。此外,小微型企业不良率明显高于其他大中型企业及个人贷款。2015年,小微不良率是平均不良率的2倍,是大中型企业不良率3倍,是个人贷款不良率的3倍。

(二)小微业务行业风险分析

2015年末,A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2.51亿元,不良贷款率3.03%。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来看,不良贷款余额最高的三大行业依次为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上述三大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合计2.45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余额的97.86%。批发零售及制造业在本次经济调整期间受到的影响最大。批发和零售业对资金周转最为敏感,而现今持续的经济下行导致业务链条上的账款结算期加长,进一步加剧了批发零售企业的财务风险。制造业资金需求较一般服务业大,业务转型也最为困难,在现有情况下,经营风险也逐步增加。

(三)小微业务担保方式风险分析

A行小微企业担保方式以抵押和保证两项为主,两类担保方式占全部小微贷款的77.76%。在四类担保方式中,质押类不良率为26.84%,担保方式为动产质押。动产质押是A银行在2011-2012年度较为常见的担保方式,常用动产包括煤炭及钢铁,而由于近年煤炭、钢铁价格急剧下降,导致业务出现风险。担保类不良率为3.66%,风险主要集中于非国有企业、政策性担保公司以及商业性担保公司业务。抵押类不良率为1.43%,其中风险最高的为办公用房。

二、A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A行作为一家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对小微业务从客户准入到贷后管理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操作制度,但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内部信用评级系统针对性不足。信用评级系统对于控制业务风险至关重要,但是目前A行对超过500万元以上的小微企业仍然套用大中企业的信用评级模型,而小微企业因其经营规模有限、实力不强、抵押物不足等问题,如与大中企业使用同一评级模型,不利于小微企业的风险识别和判断,也无法真正有效对小微企业风险作出评价。其次,风险系统关联授信未进行标识。关联授信是指对授信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基于同一经营实体、同一决策实体、近亲属、同一抵押物等关系,在分别予以授信时应纳入统一管理。但A行风险系统未对关联授信进行统一标识,也就是说,单个小微客户可以企业名义获得公司授信,同一时间也可以利用法人代表个人名义在个人信贷部门申请额度,相关审批部门无法对授信总量进行控制。第三,贷款三查存在薄弱环节。根据A行业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A行近年的业务发展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这种粗放式的管理往往导致授信管理的不健全,而这类问题随着近年经济增速减缓而逐渐暴露。贷款资金挪用、关联授信拆分、企业过度融资、抵押物价格偏高、贷后检查缺失等“三查”工作不落实情况屡有发生。第四,对担保公司整体把控不严。一是由于担保公司的代偿模式,大部分客户经理将该业务视为低风险业务,审查审批人员也放松这类业务的风险尺度。另一方面,担保公司准入后,A行未对担保公司资本金的到位情况、资本金的使用范围进行后期的监督管理,即使进行了相关检查但大多碍于合作关于而流于形势。第五,单项业务风险集中度偏高。A行小微企业风险主要集中于质押和保证类业务。两类业务曾一度带领A行小微信贷业务高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单项业务品种占比偏高,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第六,二级分行不良率高于同城。通过对A行下设多家二级分行风险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有近3/4家二级分行不良率高过本部,同时后四类率也普遍高于同城各家支行。

三、A行小微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管理模式粗放,忽略业务风险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仍为传统粗放式经营,资本消耗式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A行在经营过程中,也未能改变此类经营模式,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缺乏对小微业务的精细管理,在系统完善、业务审查审批等方面存在缺陷。首先,风险系统不够完善。一是各家银行未认识到小微企业经营的特殊性,没有将小微企业从一般企业中独立出来,设立一套独有的风险评估体系。二是没有为关联授信业务开发相关系统,无法做到关联授信的自动筛查。其次,贷款三查流于形式。贷款三查作为信贷资产质量管理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做实了“三查”,很多问题和风险就不会发生或者少发生。A行为了追求业务发展效率,存在重贷轻管的情况。比如贷款三查贷后管理工作还不够到位,提前预警、主动防范能力不足,应变处置能力不果断,贷后检查流于形式,客户经理对小微企业所处环境及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反应不及时,贷款用途与抵押资产监管落实不到位等。第三,对第一还款来源重视不足。目前A行在小微业务信贷审查审批过程中,大多看重担保措施而忽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未关注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在营销过程中,部分营销机构认为只要有强抵押就可以办理业务,不注重考察企业实际的现金流状况。

(二)过度依赖批量渠道,对风险集中度问题重视不足

批量渠道作为近年小微业务较为广泛的业务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单笔业务成本。A行自2012年起顺应形式,拓展渠道建设,大力发展批量业务。通过与工业园区、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对园区、协会小微客户开展方案式授信,引入担保公司担保,为小微客户提供贷款。批量业务既奠定了A银行小微发展的基础,也为该行小微业务埋下了风险隐患。一方面A银行缺乏对批量渠道应有的风险控制,粗放管理,部分客户经理依赖园区、担保公司担保等风险缓释,降低单个业务的风险尺度。另一方面担保业务比重偏高易引发系统性风险。这两年,A行小微企业普遍风险暴露,而担保公司由于资本金不足无法对担保业务进行代偿,存在大量应偿未偿小微贷款业务。而于此同时,A银行碍于与担保公司的合作关系,无法按照正常流程对担保公司及小微企业提起控诉,造成担保类不良率持续提高。

(三)二级分行风控独立性不够

近年,随着A行强化网点建设,在多个地市设立了二级分行并组建风险管理部门,给予一定的审批权限。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业务效率,但也带来了风险资产的攀升。地级市小微企业数量多但普遍实力不强,需要更好的风险把控能力以去芜存精,但现实情况是部分二级分行风险管理水平不足、风控独立性不高。一方面,二级分行较同城一级分行背负了更多的任务指标,更为重视业务发展,风险管理往往要向业务发展低头。另一方面,风险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升迁、考核均由二级分行行长主导,造成风险管理无法独立。

四、对相关问题提出的建议

(一)优化风险信贷系统,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构建个人、小微及大中三套风险评价体系。商业银行应结合个人、小微企业、大中企业各自的经营特点,设置合理有效的内部评级策略,针对性地建设信贷风险评价体系。二是建立授信业务统一关联标识。完善风险管理与IT技术的结合,为信贷业务建立统一关联系统,确保系统能够自动标识基于某一关系分别以企业或个人名义所实施的申贷行为,为该类贷款建立统一关联标识,实现授信限额的有效管理。三是结合小微企业管理层、股东、经营水平、财务状况、行业前景等信息,健全完善基于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机制,对企业的盈利状况、偿债能力进行评价,并据此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小微企业实施差别化信贷管理。四是注重收集企业的多元化信息,增加非财务指标的调查,侧重对实际控制人、管理层信用人品的考察,注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交叉验证。

(二)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动态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应严格围绕贷款三查工作要求,加强在尽职调查、授信审查、贷后检查各个环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促使三查等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做实,确保风险真实可控。首先,在贷前调查方面。信贷人员除收集财务报表等信息外,还应收集与反应客户诚信状况和信用情况的其他信息,利用征信系统提供的信用记录,综合考量,对申请人的偿债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其次,在贷中审批方面。加强授权管理,以事业部制的形式组建小微企业信贷部门,专职小微金融产品的营销,拓展小微企业客户并维护客户关系,实施授信管理。采取贷款集体审批原则,可建立由金融、财会、法律、行业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评审委员会,对贷款进行评议,做出决策,控制信贷风险。第三,在贷后管理方面。应建立贷后管理与审查审批联动机制,以上期授信期间贷后管理工作完成情况作为续作授信的必要条件,有效防范贷后管理与审查审批信息不一致情况。

(三)控制批量业务集中度,优化客户经营模式

批量模式作为低成本引入小微客户的经营模式,在客户营销方面有特殊的优势,但在经营过程中,仍需加强渠道监管,控制单品种业务占比。一方面,做好企划先行,利用整体方案控制风险。加强渠道的监管,提高客户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应在业务占比方面控制批量业务的规模。另外,在发展批量开发的同时,也要经营好单点业务。最后,还可推进客户参与价值共创模式,利用激励机制鼓励小微企业客户参与到小微金融服务的全过程中来,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客户信息的全面把握,降低信息不对称。通过与客户长期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增加小微客户的违约成本。

(四)实施二级分行风险垂直管理,强化风险管控能力

二级分行作为各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主战场,必须在确保业务发展的同时保持风险管控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在守住风险底线前提下,积极支持、推动所在行发展。各家商业银行应对二级分行实施垂直风险管理,制定二级分行风险管理办法,统筹考虑委派风险人员范围、信贷审批模式、委派人员考核办法等方面。委派风险人员范围应包括所有风险管理人员(包括风险分管行长、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及风险管理部其他员工),委派人员的准入、调动、薪酬、职级等由一级分行垂直管理,以进一步提升二级分行风险管控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五)健全风险管理理念,夯实风险管理文化

一是提高全员风险意识。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单位,自成立起就与风险打交道,而作为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更应该提升风险防范意识。首先注重风险文化培育,加强风险管理重要性宣传,使员工时刻谨记“风险”二字。其次,加强风险警示教育,对行业内发生的风险案例进行全行学习,要求员工引以为戒,强化风险意识。第三,对员工行为建立长效排查制度。定期对员工行为进行排查,做好“八小时内”、“八小时外”员工行为监管。最后,加强对负责人的风险问责。将营销负责人的奖金、升迁等与所管辖的营销部门各项风险指标挂钩,增强负责人对信贷业务的风险把控意识。

参考文献:

[1]赵丽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6(17):212-213

[2]陆薇伊,戚文超.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时代经贸.2013(22):15-15

[3]刘燕.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视野.2013(11)

[4]杨爱香.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时代经贸.2015(30)

篇(3)

企业的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并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现代企业风险因素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是指外部环境对企业目标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快速发展、行业竞争、资源及市场变化、自然灾害及意外损失等。内部风险是指内部环境对企业目标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组织治理结构的缺陷、组织经营活动的特点、组织资产结构的性质及资产管理的局限性、组织信息系统的故障、组织缺乏保密意识、泄密事件频发、组织人员的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未达到要求等。

二、目前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缺乏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在内的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降低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缺乏正确的业务流程,影响了管理层识别和评估风险;缺乏风险意识,没有积极、主动、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无法进行风险预警,在企业迅速扩张的过程中管理失控;缺乏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的目标发生偏移;缺乏岗位责任考核制度,工作效率低下;缺乏业务操作规程,存在事故隐患;缺乏对企业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内部控制失效。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职责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风险管理审计成为内部审计的关键程序,分析、确认和揭示风险已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

(一)实现企业目标,内部审计有责任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

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风险日益增大,降低风险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因素。内部审计应站在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促进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风险管理过程,形成良好的法人治理环境,向管理层提供创造性思维,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通过内控制度的评价,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从而完善企业管理,降低、转移或化解风险,提高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内部审计是构成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机制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的各级风险管理组织都隶属于管理部门,不具有独立性,其意见有时会屈从于管理部门的压力,使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受到限制。在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独立于管理当局,其意见可以直接报送董事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企业外部看,外部审计站在独立、客观的角度,关注企业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复核、测试,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以影响企业的风险管理。但他们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过程不十分熟悉,提供的风险信息不能贴近内部管理,不能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承担责任。而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过程更为了解,在风险管理方面比外部审计更具优势。

(三)内部审计是风险控制程序的重要补充

内部审计人员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分析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警惕影响企业目标的重大风险。在审计计划阶段,内部审计应考虑企业活动存在的各种风险,在评估风险优先次序的基础上,按照风险的大小分配审计资源;在审计实施阶段,通过检查、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发现风险管理的漏洞和薄

弱环节;在审计报告阶段,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

四、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防范和监控等方面参与风险管理,报告企业潜在的重大风险,提出应对措施,并通过落实审计建议,督促企业采取有效风险控制措施。

(一)识别风险

识别风险实质上是对风险进行定性研究,收集、整理可能发生的风险,形成风险列表。从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信息管理、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通常要关注的主要风险有:信息量不足或不真实导致决策错误;信息系统故障或中断;自动付款系统设计存在缺陷,未设计供应商的身份验证控制,不能识别虚假供应商;随意对外担保,存在或有负债;资产流失、资源浪费和无效使用;客户投诉率增高,企业信誉受损;年终未对所有的应收款项进行询证;大宗采购业务未按程序招标,合同签定、付款审批、验收保管未做到职责分离等。

(二)评估风险

评估风险是对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确认和分析。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分析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风险对实现企业目标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定量分析方法是对已被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估计,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出风险值:风险值=风险影响×风险概率例如:内部审计人员调查了某施

工企业的四项业务。(1)对外投资350万元,失败的可能性为80%;(2)对外借款1000万元,不能收回的可能性为60%;(3)应收的工程款3000万元,出现坏账的可能性为40%;(4)对外担保金额2000万元,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风险50%。根据前述公式计算的风险损失排序为:(3)1200;(4)1000;(2)600;(1)280。由此可见,第(3)项业务可能造成损失的金额最大,应优先列入审计日程。

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的数据难以获得时,应采用定性方法。定性分析方法的复杂性和困难在于主观判断结果发生的不准确性,不同背景、不同经验、不同职位的人对同一风险的判断可能不同。比如,上级主管出于整体考虑,认为某部门经营风险很高,而该部门负责人则认为风险已在控制范围之内。采用定性方法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内部审计人员处于特殊的独立地位,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风险的假设条件,对风险进行评价,提出专业意见。

(三)应对风险

内部审计在识别风险并进行相应的评估以后,要根据风险的影响程度采取应对措施。风险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回避风险,即采取措施回避可能发生的风险。例如,在工程承包合同签订前,审计人员进行程序评审和合同文本评审,保证合同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对合同条款评审,尤其是合同价款、工程材料、工程期限、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安全保证、工程款拨付、质保金等敏感条款,要经过仔细商榷,杜绝合同管理失误的经济责任。

2.降低风险,即采取措施将风险降低到企业可接受的范围。例如,在签订对外担保合同时,审计人员根据《担保法》的有关规定,检查企业是否对被担保人经过详细的资信调查,对被担保的项目是否经过仔细的研究,是否经过民主决策,有无因程序不当造成的连带责任。

3.转移风险,即通过转嫁或与他人共担将风险转移。例如,承包工程垫资和工程款回收。对工程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落实招投标,在签订分包和采购合同时在条款中写明,业主付款后,再按业主付款的比例支付分包工程款和材料款,合理转移风险。

4.接受风险,即风险已经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不必采取任何措施。例如,在汇率波动较大的时期,大额进出口贸易会导致较大的汇率风险,企业一般会采用外汇期货来保证将汇率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企业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向银行贷款等。

(四)防范和监控风险

风险管理部门根据风险性质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内部审计对制定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评价和检查。评价风险防范措施主要考虑风险的可回避性、可降低性、可转移性和可接受性,检查风险防范措施是否充分、得当。例如,审计人员通过询问控制计算机资料室的人员,确定是否有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系统文件;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总要在会计资料文件中表现出来,审计人员抽取一定样本量的原始凭证、账簿、报表等书面文档,检查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向客户询证应收账款余额、对存货进行实地盘点、审查银行存款对账单以核实银行存款期末余额等,对账户余额进行实质性测试,以检查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等。对于存在的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部审计人员应提出改进措施的建议,协助企业完善风险反映方案,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

篇(4)

【关键词】 融资性担保公司 温州 困境 发展

2011年开始爆发的由温州老板“跑路”的温州金融危机,是由温州金融市场的无序管理诱发的,尤其是民间金融资本。其中大量的担保性公司挂羊头卖狗肉,一方面高息吸纳社会资金,另一方面以更高的利息贷出去,推动着虚拟财富的滚动。当虚拟的泡沫最后崩溃时,大量的老板跑路,金融危机开始爆发了。虽然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是经济发展诟病的一个体现,但是担保公司也成为众人瞩目的罪魁祸首的代名词。

尽管列入金改试验区的温州金融改革的内容并没有明确到担保行业,但浙江省对这一行业出台了不少的政策性文件来整顿和肃清这一行业,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发展引起了不同的争议,甚至有不赞同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声音。但是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存在是市场风险进一步分散的结果,其存在具有合理性和经济效益,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此外,根据调查,温州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加速性因素在于银行贷款的互保链。由于企业之间的互保链形成了一副多米若骨牌效益。而融资性担保公司能促进解开企业互保链带来的困局,形成有效的疏导途径。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的困境

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凸显出了一些主要问题,比如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目前整体素质和经营水平参差不齐,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外部经营环境不够优化,发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空间有待提升。

根据温州2012年上半年度的统计数据,温州市共有37家,其中民营商业性36家,国有政策性1家。注册资金21.5亿,担保余额68亿,担保笔数20648户,代偿总额8856万。金融危机对融资性担保行业受到的冲击非常大,部分公司呈歇业或半歇业状态。尤其是后危机的影响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困,对担保公司带来的影响会更严重,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整个行业发展存在各种约束性的因素。

1、行业发展环境存在不良的因素

(1)公众认识和认可度偏差。非法集资触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认识存在偏差,社会舆论把非法集资、高利贷和担保公司联系在一起,导致融资性担保公司被误解甚至被误伤。

(2)实体经济发展的滞缓。温州的实体经济总体上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中小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导致利润空间压缩,产生流动性风险,加上企业之间的互保链的牵连,中小企业的流动性风险急剧加大甚至破产。这些风险的传递,担保公司首当其冲,导致担保公司的风险加剧,于是造成担保公司主动收缩业务,很多合法合规的业务也出现萎缩。

(3)整个行业缺乏整体发展规划设计,缺乏操作性强监管机制。虽然目前政府部门出台了一些有关担保公司的行业政策,初步建立了行业规范发展和审慎监管制度框架,但是融资性担保行业缺乏总体的规划和布局,以及没有明细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测试体系,如何关注担保业务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潜在信用风险、部分机构业务过度集中所隐含的信用风险及部分机构成为新的融资平台的风险等。如何监控行业的营业规范性、风险管控能力和资信实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2、担保的配套服务不足

(1)顺位抵押不畅。全国部分城市都在开展不动产的二次顺位抵押,但是很多地方的房管部门一直对二次抵押不支持,即使抵押权与房管部门没有任何利益利害关系,比如温州就是个例证。在温州,除中安担保公司外,担保公司的二次顺位抵押都实现不了。二次抵押的不顺畅,导致担保风险分散机制受阻,不利于担保行业的发展。

(2)不能共享征信系统。目前担保公司不能共享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不利于有效地识别风险,导致担保公司的信用识别成本和时间增加,影响担保业的发展。

(3)资质认可造成一些担保业务无法开展。比如诉讼担保,即使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金符合诉讼担保,但是也无法跨越法院的门槛,得不到法院的资格认可。

(4)缺乏再担保公司的再担保。由于没有再担保公司,而绝大部分的担保公司是民营的商业性质,一方面容易造成银行的歧视,另一方面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少了一道风险分散的有力渠道,加大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系统性风险。

3、行业本身的商业可持续水平弱

(1)整体资信水平低,资金规模偏小、担保实力弱,无法实现规模效益。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度,温州市37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共3721.5亿,平均注册资金只有0.58亿。规模小、散使得绝大部分公司综合实力弱,综合实力弱造成业务品种单一,担保机构在业务构成缺乏弹性的选择空间,较高的行业集中度或客户集中度容易影响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的稳健性,当经济周期、产业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时,极易引发担保公司的代偿风险,系统性风险非常大。

(2)缺乏风险补偿机制。一方面,绝大部分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在银担合作中承担全额担保,缺乏与银行的风险分担或利益共享机制。另一方面,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反担保措施对风险补偿有限。一些反担保措施的变现力弱、可执行性不强、执行成本高,造成反担保风险分散能力差。

(3)管理水平差距大、风险管控能力有待提升。融资性担保公司是个资本集聚且风险值极高的行业,融资性担保经营的是信用,管理的是风险,承担的是责任,其核心是风险控制,需要既能开创业务又需要规避风险的综合型人才队伍。这就必然要求需要具备长期的行业经验的法律财务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构成的专业风险管控团队。

温州是个人才非常短缺的地方,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成本很高。目前融资性担保机构大多数从业人员是由从事过金融工作或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担任业务骨干。这样的人才构成满足不了该行业发展的需要,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风险甄别与分析评估机制,风险识别和控制弱。有些担保公司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在提供担保时,往往依赖于银行的调查结果,没有形成独立的调查和决策机制,没有形成风险的双重防控体系。

(4)资本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完善,部分公司仍存在违规经营。很多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股东都是自然人股东,组织结构不完善。目前个别融资性担保公司存在抽逃资金。主要原因是其主营业务收益率低下,主要因素之一是放大倍数不高,根据行业普遍经验,担保公司的放大陪数至少大于5倍,才有盈利的空间。据测算,温州担保行业的平均担保放大倍数是3倍,担保收费平均标准是0.25%,假定不扣除任何成本费用,由此推算的收入利润率0.75%是很低的。当融资性担保公司没有达到股东预期盈利时,就非常容易造成偏离主业。

(5)新业务新产品开拓有待加强、担保能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担保公司的主业务品种单一,集中在传统的担保业务,创新能力不足。除信用贷款、质押贷款外,工程贷款、保全担保、履约担保等品种有待开拓。

4、银担合作地位不对等

银行和担保公司的地位不对等,突出表现在风险分享机制失衡。国际通行做法是实行比例担保,银行的风险损失可以采取委托担保机构追收方式。但是在国内银行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置的门槛高,在银担合作中处于绝对的强势,合作条件基本上由银行主导,担保公司全额承担风险,不利于风险的合理分散,也弱化了银行对企业的考察和评估功能,容易造成银行不尽责任的审核,银行甚至会转移不良资产,把偿债能力有问题的企业推荐给担保公司。全额担保会造成风险分散机制失衡,加剧担保公司的代偿风险,扩大系统性风险。

二、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发展

一方面,担保行业应以市场主导,通过自身的完善,提高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处在发展初期的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有效扶持、指导和服务。主管部门有必要加强行业规划发展建设,通过清理规范,正确引导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方向,加强行业合规性和稳健性,完善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1、担保公司要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

(1)加快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这一行业涉及面广,风险大。需要法律、财会、金融等专业风险管理人才。没有专业的团队支撑,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是无法可持续的。

(2)建立科学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从战略的层面出发,完善一整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下去,建立限额审批、审保分离、内部稽核和报告制度,包括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健全管理责任制和风险准备金制等内部控制体系,在求稳的基础上求发展。

(3)必要的兼并重组,形成规模经济和规模实力。目前在银担合作的关系中,担保公司处于弱势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担保公司自身实力不够。因此,可以通过合并重组,提升实力,提高银担合作的谈判地位,争取更多的有利条件。

(4)创新担保风险控制和补偿方式。可以对反担保资源进行创新性的组合,突破传统的担保业务,开拓新的业务源。

2、政府部门要开展有效的监督和正确的引导

(1)转变支持方式。政府财政每年都有大笔的资金支出,用来奖励业绩好的担保公司。建议政府改变原来的直接优惠政策变更到间接引导上来。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建立再担保公司,完善补偿机制。一方面解决了银行对民营担保公司性质上的歧视。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担保公司的风险。二是鼓励银行与担保公司的合作,推行互信互惠、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一方面可以把财政资金的存款与银行对担保公司的支持相挂钩。另一方面建立由政府牵头召开的银担联席会,定期召开,沟通信息、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2)健全风险管控机制。首先,要明确科学的考核体系,明确关键的监督指标。目前的主管部门的管理大都停留在表面上,虽然定期收集本区域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汇总情况,但并没有形成分析报告,没能对行业的风险预测和管控提供实质性的把握和掌控。其次,加强行业监管,形成定期的行业风险评估报告。既有助于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统计资料。因为融资性担保公司主要担保对象是中小企业,通过它们的信息可以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实现监管资源的有效匹配。

(注:本文系温州市哲学社会规划课题(课题号12WSK090)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金融司:加强监督管理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J].中国财政,2010(9).

[2] 浙江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试行办法[Z].2011.

[3]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大支持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温政办〔2012〕75号)[Z].2012.

[4] 河南省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状况调研报告[EB/OL].,2012.

篇(5)

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欧洲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越来越严密,形成了由董事会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

风险管理是银行董事会的重要职能

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战略及政策均由董事会审批。欧洲商业银行在董事会一般设有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专业委员会,例如,巴黎银行设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德意志银行、瑞士信贷设有风险委员会,法国兴业银行设有风险执行委员会。

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高级管理人员和专家组成,主要包括执行总裁、各地区高级经理、财务总监、信贷部主任、风险管理部经理以及风险管理专家。尽管由于各银行所处经营环境和企业文化方面的差异,各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职责也不尽一致,但总体来看,董事会的风险管理机构主要是负责集团整体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层面的问题,包括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或审批,审批限额豁免,集团风险容忍度的确定等,以保证银行风险在总量与结构上均与风险管理目标一致。

例如,巴黎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审查内部控制、风险测量、监控系统的报告,以及由总检查单位准备的相关报告和检查结果,并与监管机构保持联系;审查集团的总体风险政策;与总检查单位和内部审计负责人、集团风险管理部负责人等就集团风险问题进行讨论。瑞士信贷银行的风险委员会主要负责提供有关风险治理的指南,提出风险限额,帮助董事会履行对集团的风险监控职责,审查主要风险情况。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则主要负责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会计、风险管理和法律及遵循等方面帮助董事会,以及审查内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

在银行(集团)管理总部设立相对独立的全面风险管理机构

欧洲银行在风险管理机构设置方面基本上都是采用类似“矩阵式”的、全面、分层次的风险管理模式,即除了在集团设立综合的风险管理部门之外,还在风险管理部下按风险特性设立专门负责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部门,并按业务线、区域设立或派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

保持风险管理部门相对独立性。风险管理部门既要与各业务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信息畅通,同时又要有独立性,使风险管理决策和业务适度分离。

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系统的运行是欧洲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特点。例如,巴黎银行在集团总部设有集团风险管理部,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内控部门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共同构成内部控制组织框架。该部由非常优秀的风险管理专家组成,完全独立于业务部门、业务线和地区机构,直接向集团执行管理层报告。具体职责包括:负责测量、批准和控制集团层面的风险,并起草、传递和应用相应的风险管理规则和程序;确保银行承担的风险符合风险政策、盈利能力和信用评级目标;对集团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干预。巴黎银行从基层到高层的每个级别的风险管理者和业务经营者都是相对独立的,并各自向上级负责和报告,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集团风险管理部门的决策能够较好地反映其真实、客观的看法,同时也并不仿碍同级风险管理者和业务经营者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当出现相互协商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双方都会将问题提交上一级负责人协商解决。

在各业务线或各地区针对主要风险设置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实行“矩阵式”风险管理。各业务部门设有风控人员,风控人员对上一级风控官负责,而不对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负责。分行对管辖区内的整个风险控制过程和结果负责,这是欧洲商业银行落实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

例如,巴黎银行在集团风险管理部下又分别设立了国际企业客户信贷风险负责人,法国本土客户信贷风险负责人,处理与金融机构风险的负责人,还有一个操作风险管理部,以及一个风险研究部门,该部门负责研究特定的风险和制定新的风险制度。此外,风险管理部还有各种小组,如工业专家小组,负责跟踪特定的产业的风险。目前,该集团在全球有800多人负责风险管理,其中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就有350人。

在德意志银行,集团风险委员会将其职责部分转移给下属的专业委员会,如集团信贷政策委员会、集团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等。德累斯顿银行的风险控制部内设置了6个二级风险管理机构,即战略风险与集团资金风险控制部、信用与交易对手风险控制部、投资银行风险管理模型算法一部、投资银行风险管理模型算法二部、投资银行市场风险控制部、操作风险控制部。这些部门的职责分别有:战略性风险控制、集团流动性风险控制、集团资产负债管理等;全行投资组合分析与风险控制、国家风险投资组合分析、交易对手和发行者风险监督、信用风险模型化管理等;利率产品、信用产品、股票外汇产品交易风险管理模型与算法;交易对风险、结构型产品和证券化风险管理模型与算法,投资组合模型与风险市场数据等。

强化有效的风险管理运作机制

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欧洲银行非常重视建立和执行严格的风险管理运作机制。

严格的审批及其汇报流程

欧洲商业银行按照客户风险评级,执行严格而又有弹性的审批流程。授信审批权限的划分一般是根据对项目的内部评级决定的。巴黎银行根据违约率将公司客户分为12级,其中1~8级客户为最好、好和平均质量的客户,9~10级为需要集团风险管理部密切关注的客户,11~12级为可能违约的客户。如果项目级别是1,表明项目质量很高,就由当地分支机构的信审部门处理;如果评级是6,就必须由巴黎银行总部负责决策。从授权程度来看,比较小的分行批准的权限很小,较大的分行批准的权限也比较大。这种审批体系一方面使大量的信贷能够在当地分支机构得到及时处理,提高了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集中也能控制风险。据该行人员介绍,有70%左右的项目可以在分行本地处理,只有30%的需要上交到巴黎总部处理,但这30%的项目却占有了70%的授信额度。

在德意志银行,一是通过内部风险评级确定风险暴露程度,根据客户类型和所掌握的信息采用不同的评级方法进行评级。二是制定限额。德意志银行认为最大信用风险容忍度一般随期限的增加而减少,但这种容忍度不是一个具体数,而是一个区间。信贷额度则是具体的数字,一般交易对手风险越大额度越小、期限越长额度越小,并且不能超过董事会确定的最大风险容忍度。

能否及时准确地报告项目的风险状况对于决策层的正确决策有重大影响。巴黎银行在集团风险管理部门内设立了专门的信贷控制与风险报告小组,负责跟踪项目所需担保是否到位。例如对一家中国公司发放信贷,贷款条件是必须有再担保,不允许只有信件的担保,一旦签署协议要定期跟踪。如果发现公司客户的经营状况恶化,就会将其放到观察名单,各分行有关信贷的所有重大决定都会传递到总部。除了风险管理部门以外,内部审计和稽核部门也要从各自角度对项目进行跟踪。不允许一个部门联系客户,而不通知其他部门。

在法国兴业银行,小型营业网点的风险额度超过授信标准时要向业务线汇报,业务线再向风险管理部门汇报,风险管理与其他业务部门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管理的关系。该行在每一个海外分支机构都派有风险管理人员,在分行行长权限内,可以批准一定额度,但一般情况下都是集中在当地总部进行处理。

高度重视银行信贷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风险管理部门主持制定信贷政策。欧洲银行信贷政策的制定一般由风险管理部门独立负责,但也要征求业务部门的意见。银行一般将信贷政策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为信贷指引和信贷组合战略,主要规定风险委员会职责、首席信贷官的职责、信贷审批权限;第二层为信贷政策,主要规范信贷管理和相关系统的行为准则;第三层为信贷组合政策,包括信用组合政策、房地产政策、交易财务政策、交易和资产负债管理政策等。这些政策主要为具体信贷风险或业务提供相应的政策工具,例如,交易和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对各项业务确定风险额度。有些银行也根据风险管理战略的需要制定了客户分散化、行业分散化和区域分散化信贷政策等。

在信贷政策执行上重视风险部门和业务部门协调。在信贷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欧洲银行各有不同,有的是风险部门说了算,有的是业务部门说了算,但都讲求理念一致。例如在巴黎银行,一般情况下,业务部门会根据与客户的接触,特别是对客户的评级提出一个额度要求,然后与风险管理部门对项目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汇总到巴黎总部。在业务部门认为交易可以在本地解决,而风险管理部门不同意的情况下,业务部门可以上诉到更高一级,直至巴黎总部。一旦送到总部,最多经过两次信贷委员会即可做出决定。巴黎银行总部的信贷会获得的授权相对于分行当地的信贷委员会的要大得多。如果贷款要求涉及到不同业务部门,则由集团首席执行官或其他高管负责协调解决。

高度重视对信贷组合的管理

实施信贷价值链管理。在德意志银行,价值链管理的主要程序是:监事会的风险委员会审查信贷组合集团董事会提出整体风险管理纲要并定义风险类型集团风险委员会在集团董事会确定的范围内管理风险风险管理部门提出有关行业的组合管理行业报告对客户、产品和区域进行风险分析,以确定对某行业和客户的最大风险容忍度。

在瑞士信贷集团,对信贷全过程实施价值链管理。瑞士信贷集团的价值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客户接收信贷申请信贷处理信贷分析信贷批准信贷监控信贷回收。前三个环节是客户关系管理,主要由客户经理负责,客户经理了解客户的需求,收集数量和质量信息,并对客户需求进行基本评估。在此基础上,信贷分析员进行信用分析,并根据评级类型和潜在环境变化确定是否批准,其主要根据是系统内的信贷额度。在决定贷款发放之后,客户经理要对贷款进行持续性监控,不断调整评级和客户信息,每年年底还要进行年度审查。

重视行业风险的控制。

(1)设立行业风险专家。例如,德意志银行的首席风险官兼信贷风险与操作风险官,在集团信贷政策委员会、担保委员会、风险与资源委员会的支持下负责信贷风险管理,在其下还设立了一名行业风险专家,及业务连续性管理负责人和操作风险管理负责人,并且有各类专业信贷官,如机构和公司客户风险负责人、杠杆融资负责人、房地产负责人、私人业务客户首席信贷官、私人财富管理首席信贷官、德国中小企业首席信贷官、首席运营官等。

(2)严格控制风险行业授信。巴黎银行对航天、信息产业等领域特别谨慎,信贷一律要汇总到总部来进行,贷款要求被批准后,双方要签署协议,并经风险管理部门签字,协议中要说明与批准有关的信息。

(3)通过行业匹配进行信贷风险管理。德意志银行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行业信贷风险管理,即信息分析展望战略执行。具体讲就是,全球风险暴露的数据收集行业分析投资组合分析投资组合战略集团信贷计划委员会批准战略实施。

(4)重视投资组合的管理。例如,巴黎银行风险政策委员会定期对投资组合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对于任何风险集中进行定期审查,并立即采取更正行动;根据行业分析专家的意见对不同行业的风险进行分散,并根据银行对不同行业的信贷规模确定相应的行业分析深度;避免向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国家发放贷款;地区授信额度由集团信贷委员会确定。

(5)广泛运用客户评级控制风险。巴黎银行建立了综合评级系统,对于公司贷款,该系统根据拖欠概率和回收率,至少一年进行一次评级。对于私人和小企业客户,也根据相应的风险统计分析进行评级。法国兴业银行在集团内部设立了不同的模型控制风险,强调风险控制团队和业务操作人员的合作。规定每一笔信贷业务都要进行风险评级,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进行授信。评级在德意志银行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98%的客户在获得贷款之前都要有评级,开始时是请外部公司做评级,现在是自己做。

篇(6)

担保公司个人工作计划一

20XX年,我将严格按照公司发展规划和相关要求,不断加强学习,强化工作措施,履行岗位职责,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实事求是地参与公司建设,充分发挥和挖掘公司的资源优势和潜力,增强公司凝聚力和竞争力,推进公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工作目标

以“各项制度基本完善,业务发展初具规模,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服务水平客户认可”为目标。认真履职尽责,正确认识当前公司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带领团队力争把公司打造成一支“坚韧创新型,专业快捷型,凝聚和谐型,稳健诚信型”的融资担保行业一流团队。科学有效地掌握和运用各项规章制度办理业务,防范风险,规范行为,加强业务服务推广,使融资担保客户群体进一步扩大,中间业务(金融咨询、投资咨询)客户群体有所突破,进一步巩固服务对象的忠诚度。

二、工作措施

在具体工作上,我将以推进公司发展为准则,以自我提升,团队提升、业务提升为抓手,认真做到勤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勤动手,坚守工作职责。勤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勤动脑,提升

专业独立性。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强优质高效团队。建立健全完整、科学、有效的组织体系和知识互补型的专业化团队。进一步招贤纳士,引进人才,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实现管理、经济、信贷、风控、会计、法律、计算机等专业人才合理配备。

二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全面提升自身和员工素质。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创品牌意识,扩大公司在本行业、本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抢占和扩充融资担保行业的市场占有份额。

三是扩大市场开发力度。制定强有力的奖惩措施。在开发市场,招商客户的工作中要奋力拓展,勇于创新,制定强有力的奖惩措施,加大落实公司整体战略部署力度。

四是加强风险防控建设。建立被担保企业风险状况初步判断、被担保企业信用等级评估系统、被担保企业反担保措施评估系统、被担保企业授保额度评估系统。确保公司业务安全运营。

担保公司个人工作计划二

20XX年是xx担保公司贯彻集团全面转型变革的关键一年,作为xx资本重要业务板块,无论外部形势还是内部要求都给xx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目标。20XX年我们要紧紧围绕集团公司20XX年经营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创新风险管理手段,推动公司业务稳健发展。

一、20XX年风险管理工作简要回顾

20XX年面临国内经济持续波动下行,授信客户各类信用风险呈多发态势,银行及担保公司贷款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复杂多样的风险表现形式,xx担保公司通过多种举措不断防控和化解各类风险。一是制定了担保授信政策指引,并动态地为业务定位、布局、创新提供方向指引及指导;二是进一步优化了风险管理部整体架构,突出了技术支撑和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能;三是开展了两轮项目巡查工作,对所有项目进行细致的风险摸排,并制定了“一户一策”项目管控方案;四是优化了多项操作风险管控流程,重新修订了担保业务合同,制定了在业务中引入强制执行制度的方案,在项目评审会中建立了法务人员独立发表审查意见的制度,法务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对公司业务经营的支撑服务作用进一步凸现等。通过以上方面的工作,推进了xx担保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竞进提质。

二、20XX年风险管理工作思路

20XX年,中国经济在向新常态转换的过程中,其结构、方式和体制的改变逐步推进并显现,导致20XX年经济增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信贷资产质量必然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0XX年,武汉市围绕着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工作,在城建攻坚计划、“三旧”改造计划、生态文明建设计划、城市综合管理计划的引导下,在物流建设、金融中心建设、交通建设、生态园区和产业园区为主的项目工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后续投资的力度将为武汉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为公司在20XX年更好地服务于武汉客户提供了契机。从公司层面看,集团公司变革转型调整,进一步的资本实力增强都将使xx担保公司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经营能力方面更加强健。

基于以上分析,20XX年我们将面对以下机遇和挑战:一是20XX年外部经济的缓慢复苏使企业扩产缺乏动力,贸易环境的不稳定性会对公司客户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货币内部供应与影子银行供应的同步趋紧形态将扭转,企业面临的融资方式更加灵活,但准入门槛提高、融资成本增加等问题导致企业的借款风险在近期内难以缓解;三是随着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风险发生部位正逐步蔓延和相互交叉感染,使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也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四是银行于20XX年进行的大规模收贷活动作用明显,在基本面回暖的情况下,除去因收贷因素倒闭的企业,一批在强压下生存下来的优质企业将可能提高企业经营质量、盈利能力,担保公司也将面临更多更优的选择。

因此,倾向政策的冲击仍存留在信贷市场中,实体经济与信贷市场面临着更复杂的局面,我们只有提升全面风险控制与管理能力,方能稳步发展。

20XX年,xx担保公司风险管理工作思路是: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市场行情的变化,顺应经济的运行规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优化结构、精细管理、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全面主动的风险管理”,为公司经营转型下的业务发展提供差异化、前瞻性和保障。

优化结构,就是要优化业务结构,提升非融业务及低风险业务占比,实施差异化管理;优化行业结构,坚持“有进有退”,进退有序;优化客户结构,不断降低单户担保额,降低集团性质的担保余额,扩大客户基数;优化组织结构,提升评审会质量和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

精细管理,就是要加强保前、保中、保后的履职管理,不仅要形式上合规,更要重实质风险的防控,要将精细管理浸润到公司的经营理念之中,贯彻于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位员工。

三、主要工作举措

(一)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化风险管理

在20XX年风险管理工作中,xx担保公司要持续推进风险管

理体系建设,从优化风险管理环境、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完善内部控制、建立风险信息处理与报告机制、进行后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化风险管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全面梳理流程。20XX年xx担保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将独立承担担保板块的风险管理工作,不再与集团的风险管理交叉,因此要全面梳理现有业务及管理流程,根据当前的业务经营特点和资源配臵状况,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找出关键控制点,针对每一控制点,制定控制办法、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职责等措施,使管理制度逐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2、建立内控机制。根据集团的管控要求,树立全员、全程内控理念,建立前、中、台分工制约机制,明确各部门内控职责,将责任分解到人,建立起清晰的追踪路径,并抓好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工作,形成层层落实的工作氛围。

3、强化风险约束。进一步完善保后管户主责任人制度、分层次的贷后监管制度、定期风险预警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保后管理薄弱的问题,提高信贷风险全过程管理水平。

4、提升信息管理。要不断优化信息系统流程管理,提高信息系统对各部门的协同作用,努力将各项制度改进的要求通过流程系统来实现,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不断调整优化结构,推进风险的差异化管理

1、优化业务结构,实施融资性和非融资性担保的差异化管理。在20XX年业务结构上,应提高非融业务占比,将非融业务规模占比由目前的19%提升至  %,力争业务规模突破亿元。同时,要根据各类担保业务的战略定位、政策把握、业务特点、责任承担、风险承受能力等,实施专业化和差异化的风险管理原则,对非融业务设计差异化的流程制度,提高运营效率和管控措施。

2、优化行业结构,坚持“有进有退”的行业选择。20XX年要紧盯信贷行业政策和市场风险,做好“两高一剩“行业持续性退出,政策调整下的防御性退出,风险客户的及时性退出,节约资本占用的战略性退出。在20XX年行业选择上,应对加大对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新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利用生活水平改善和消费类相关产业;积极支持现代制造业和依附本地产业集群项下制造企业;严格房地产项目贷款,审慎择选建筑类企业,实行限额管理;暂停钢贸、煤炭贸易和大宗生产物资贸易类企业授信等。

篇(7)

关键词:建设工程 风险管理 政策

本文从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风险管理措施的研究出发,针对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提出加强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对策,以便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保证建设工程项目顺利的开展与实施。

1. 风险管理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在英美发达国家发展较快。英国南安普顿大学Chapman教授在《Risk Analysis for Large Projects: Models, Methods and Cases》(C.B.Chapman,1987)一书中提出风险工程是对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的集成,以有效地项目管理为目的。风险管理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

(1)Hazard Identification(危害辨识)

风险因素的识别标志着风险管理开始的过程,也是风险评估的基础。风险识别就是确定项目中存在哪些风险,这些风险对项目会产生的影响,并将这些风险及其特性归档。对风险的识别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但更重要的是依据各种客观的统计、以前类似项目的资料和风险记录,通过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损害情况及其规律性。

(2) Risk Assessment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常用的定性风险评估分析的方法有:调查与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PERT(计划评审技术)、敏感性分析、、模糊数学法、多目标决策树模型、影像图、效用理论等。

(3)Risk Response(风险回应)

风险回应的任务是通过减少危害发生的概率或者减轻风险发生的后果,把处于不可容忍风险区的危害减轻至可容忍风险区,同样的道理,把处于可容忍风险区的危害减轻至可忽略风险。主要有以下回应方式:风险回避(Avoid the Risks),风险减少(Reduce the Risks),风险转移及自留(Transfer and Retain the Risks)。

(4)Emergency Preparedness(应急准备)

应急准备主要指施工现场的安全,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潜在危害发生的概率,最小化伤亡、损失。

2. 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内很多大型的工程项目已经成功的应用了风险管理控制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是我国目前现阶段对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不够具体深入,应用不够广泛普及。我国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1项目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法律缺乏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在具体条款中没有针对不同工程特点的具体规定,因此执行过程中就不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造成了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中社会的失信现象、商务违约以及拖欠,加大了建设企业经营中的信用风险。

2.2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的淡薄

建设单位对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对风险管理缺乏系统而明确的目标、体系和具体内容。对于风险管理控制也仅仅局限于建设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2.3项目风险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人员一般多数由施工管理人员兼任,对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管理等运用能力较差,不能对风险进行很好的识别和评价;即使意识到了风险,对风险也仅靠直觉和经验进行处理,这严重的阻碍了风险评估以及管理的工作,从而影响到了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质量。

2.4保险公司和银行服务的滞后性

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需要相当数量的符合资格条件的担保人和经纪人,这样才能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担保人市场。部分国内银行虽然开展了一些保函业务,但还不是很普遍;保险公司按照现行法律规定不能从事担保业务,而承包商之间的同业担保也还没有发展起来。

3.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3.1完善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同管理

建立和推行工程担保、工程保险制度,必须以法律法规做保障,用合同相制约。《合同法》、《担保法》、《保险法》和《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做为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的法律依据,建设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定相应的行业法规和管理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制度,研究合理的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的收费标准及收取办法等,建立和完善工程担保、工程保险制度。

3.2发展担保人市场

为了促进工程风险管理中介机构的积极发展,建立完善的工程担保制度,除了继续发挥银行的作用,还应当积极发展其他具备相关条件的机构担当担保人,这样才能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担保人市场。

3.3积极发展工程风险管理中介咨询机构

工程保险经纪人、人和工程风险管理咨询公司,受业主或承包商的委托与保险公司洽谈保险合同并进行索赔工作,同时也应对工程风险管理技术进行开发与研究,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咨询与培训;对工程担保或工程保险中产生的纠纷进行处理,对建设工程的质量与安全进行监督与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陆惠民苏振民王延树. 工程项目管理[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