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5:44: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影的艺术价值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英文版电影;镜子;情象结构
传统意义上的镜子一直充当着某种信息传达的媒介作用,即镜子是一种工具。从洞穴理论到拉康的镜像理论,影视中镜子的艺术价值正在被影视艺术家们重新研究和探索。电影发展到今天,镜子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在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中都有关镜子的镜头。《鸟人》中的艾尔,他伫立在镜子前,照着镜子把自己脸上的绷带狠狠地撕开;《蜘蛛侠》中绿皮在镜子中说话;《天使A》中Angela在走投无路时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眼睛讲出自己的心里话再重新找回自己;《源代码》中柯尔特在列车上被克里斯蒂娜误认为另一个人时惊恐间冲镜子一照,发现自己的样子全变了……
电影中的镜子是一种“情象结构”,通过审美反思运行机制唤醒主体的清醒意识达到镜像与现实均衡的审美目的。进而在电影艺术中升华为艺术境界。
一、英文电影中镜子的艺术价值
影片中的“镜子”作为一种“情象结构”,在其普遍使用的过程前经历了一个由审美定位到定向、定质、定性和定形的漫长的审美经验积累过程。定形完成之后,“镜子”这一特定的“情象结构”在艺术技巧、价值观层面上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来。
李健夫在《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中说道:“审美印象形成阶段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审美定位以社会生活经验为现实基础。审美定向以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为内在尺度来进行审美选择。审美定质以具体人物事物特征和生活内容为感受基质。审美定性是以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倾注对象从而规定审美印象的审美特性。审美定形是审美感受、审美情感与对象特征印象交融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情象结构。”[1]镜子在影视作品中的“情象结构”的形成同样经历了以上五个过程。
首先,审美定位,强调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的积累。镜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便于导演的观察和体验,通过镜子导演可以亲感和亲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对镜子的某种经验结构。这种审美定位的准备和完备是导演在影片中能对镜子运用自如的一个意识基础。
审美定向是在积累了亲感经验后,镜子进入到审美领域,导演开始严肃认真地将镜子划入自己的审美定向选择中来。这一阶段,导演加入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审视镜子在电影中带来何种功效。
接着导演确定审美对象的实质,将镜子的本质和特征挖掘出来形成某种独特的映象,比如镜子的明亮、洁净以及与其他同样明亮、洁净的物质相比,镜子所具有的独特的特征,镜子的独特特征背后把镜子蕴涵的东西方文化相联系起来。
“审美定性是情象融合的结果,它意味着审美意象的感受与情感具有特定的、稳定的和具体的性质。”[2]在这里,镜子的明净透亮性质和照出的人物或景物的美、丑、滑稽或是怪诞与情感中的爱照镜子、恨照镜子和怕照镜子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镜子的审美定性结构。
最后,导演还将其进一步完善成较完整较完善的内心创造物,达到最终的定形。也因此,定形后的镜子进一步具有较完善的情象结构的内在意义,即我们所说的艺术价值。镜子成为“情象结构”后,其价值主要突出艺术技巧。
镜子在艺术技巧上的价值包括空间改变和氛围烘托两个方面。许多电影都喜欢用镜子的反射、复制和透亮特征来改变整体的视觉空间感,让整个空间变大变神秘。
镜子在氛围烘托方面,主要是指其在恐怖片中的运用。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中国的恐怖片中都多次出现过“镜子”意象,如《异度空间》《古镜怪谈》等,尤其在《照出冤灵》一片中,镜子一直贯穿于影片中,影片中第一位被冤灵杀死的女性,她在商场打烊后才收拾东西离开,目的是想顺便窃取商品,她蹑手蹑脚地来到摆放商品的货架前,由于不安就不时地回头看身后的情况,后来直接倒退着走。镜子出场了,先是猛地一回头,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吓了一跳,后来,她跑进洗手间,这时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一面宽大干净的镜子。她还在不时地回头张望,一不小心,把手中的圆形滚动式切刀弄掉了,她弯腰去捡,镜子里的“她”却还站在那里,看着现实中的“她”,当她发现镜子中的异常时,镜子中的“她”用手中的切刀杀死了她。在整个过程中,镜子的出现都起到了烘托恐怖氛围的作用。这一价值作用追溯回去,可以说是由镜子的东方民间文化和西方文化中镜子是两个世界的临界点形成的。
同时,镜子在价值观层面上还具有提升道德境界的作用。镜子的明净、透亮特征和反射功能使得镜子在影片中,特别是在影片结尾中,有重要作用。一个恶人凝视镜中的自己,忽然发觉自己的丑恶,然后定定地思索一番之后,决定重新做人。这样的镜头在电影中比比皆是。这是镜子的明、洁、净对人类美好品质的一种唤起和对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
二、英文电影中镜子对主人公心灵的反射
现代社会人们在各种诱惑中逐渐迷失自我,缺乏对自己内在真实的东西的关注,反而被外在的物质世界不断压制,形成了自我的遗落、自我的迷失和非我压制住了自我等不良现实。
重视人的主体性是审美主体论的一个重要阐释角度。受萨特和尼采的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现代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的存在问题,也就是人的主体性问题。“社会生活的系统运动并不是以每一主体的随意发展为依据的。同于社会权利和社会规范总是力求以一定的模式约束众人,特别是社会惰性因素对人心理的影响,往往造成主体变异和主体性异常的现象。”[3]
镜子作为“情象结构”在电影中正是作为自我遗落和自我迷失的镜像出现,警示中引发人们关注和思考人的主体性问题。镜子的本质与目的就是唤醒主体的划分与清醒意识进而达到主体性找寻与均衡的审美目的。以《黑天鹅》为例进行分析。
影片《黑天鹅》是著名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新作,片中讲述了一个名叫妮娜的芭蕾舞演员在追求扮演《天鹅湖》领舞的过程中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妮娜是一个小心翼翼控制着自己、懦弱善良的追求完美的女孩子。老师说她只能扮好白天鹅,但是演绎不了黑天鹅的邪恶、诱惑和大胆。
她开始撕掉自己的一块皮,滴血的手却又在镜子中复原。她站在前后两面镜子中量制衣服时,镜中其中的一个自己竟然在不停地抓后背,然后妮娜斜身,镜中的那个“她”突然转过身来。这一切的镜像都在意识着两个“我”的存在和分歧。真正的斗争是在演出当晚,妮娜看到替补演员出现在自己的化妆室里,说她演不好黑天鹅,于是妮娜用撞破的镜片杀死了替补演员。
她彻底释放了另一个我,邪恶占满了整个她,黑天鹅演出成功了。中场休息时替补演员过来贺喜,我们才知道妮娜刺杀的是自己。那场争斗不过是她自己想象出来的,是善的我和恶的我之间的斗争。妮娜忽然清醒,饱含眼泪跳完了白天鹅自杀的舞段,腹部的血也染红了舞裙。演出很成功。影片的最后,妮娜说她感觉到了什么是完美。在这部片子里,镜子的出现从头到尾都伴随着妮娜的两个“我”的斗争。
压抑中的善不是真我,当然释放出的恶也不是真我。影片最后的平静和回归才是真我的状态,也就是妮娜说的完美。不压抑,不偏激。关注自我的真实存在状态才是一个人最好的自我,这是影片告诉我们的,也是导演通过镜子这一“情象结构”向观众所表达的心声。主体性的找寻和平衡才是完美。
三、英文电影中镜子提升电影艺术境界
“情象结构”是一个活动的整体,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当镜子这一“情象结构”进入电影之后,就沿着自己的活动机制开始运转。这一活动机制与过程就是一个审美反思的过程。
所谓审美反思,就是指“艺术家通过审美反思,把自己记忆中珍藏的经历开发出来,重新自觉地生活或体验一次、品味一次,把经历的社会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转换为艺术世界”[4]。镜子作为“情象结构”在电影中的整个运行机制里都充满着审美反思这一活动,进而提升了打印的艺术境界,拓展了电影艺术的审美空间和范围。
人总是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过去,当影片中的主人公,这一艺术形象开始反思时,我们说镜子给了他(她)们进行审美反思的契机和场地。转过来说,镜子的运行机制在影片中具体地表现为个人的审美反思。影片中的主人公在镜子的运行机制中审美反思自己的过去,追求真、善、美。
影片《爱有来生》的结尾,俞飞鸿在镜中看到了上辈子的自己,原来一切的一切只是因为上辈子的那段爱情。镜子穿越了时空,呈现出真爱最美的样子。孟婆汤前的情景,被镜子中上辈子的自己一一带回,这是跨越了轮回的审美反思。这一面镜子的出现,让过去的一切重新被点燃、复活。重新来过,才知道片中的自己和老树下的魂魄有着多么荡气回肠的一段爱情。
镜子的审美反思机制不仅表现在个人上,还表现在对人生和世界的审美反思中,进而达到提升艺术境界的作用。
影片《美国往事》中的“面条”在得知被匪徒追杀时只得离开纽约,35年后他收到的一封来信让他重返纽约。在整部片子中值得注意的是火车站和照镜子。在火车站站台,他从小卖铺走向壁画,在壁画中央的镜子前站住,他看着镜子,35年前,他从这里离开前也在这面镜子前整理仪容。镜子中出现的是35年前的自己。然后空空的镜子,忽然停顿了一下。
镜头转到35年后,“面条”出现在镜中,伴随着影片主题曲《昨天》,“面条”在镜中久久地凝望着镜子中的自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镜子的短暂空白停顿,这里的镜子运用了留白的手法来让观众去帮“面条”进行了一个审美反思。
这35年的风风雨雨和坎坎坷坷全部浓缩在这一瞬间的停留和空白上,引发人去深思。这是一个大的时空转换,在这个镜子参与的转换中,其审美反思的运行正是表现出我们对人生的一种审美反思。一面镜子,隔开又连接起两个时空,也同时连接起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美好的理想世界。
总之,镜子在英文电影作品中的运用和价值处在不断更新和需要被探知的结构中。从“情象结构”入手,通过审美反思的运行机制透过镜子的镜像来反观自我、人生乃至世界,进而达到提升人生的境界和开拓电影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健夫.文学审美透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2] 钱智民.西方电影对东方文化的融合[J].电影文学,2009(08).
[3] 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一、微电影广告的诞生与发展
(一)微电影广告兴起的原因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已不再允许我们拥有更多闲暇时间去慢慢欣赏电影。大众所需求的再也不是单一被动的接受广告传播,而是需要更具文化价值与艺术氛围的微电影观影感受。
1、潜在的商业利益。微电影广告与传统影视广告的最大不同在于微电影广告是运用产品营销和文化传播并进方式,创造出新的利益链条,微电影广告更具创新与活力,“老陈旧”传统广告即临被淘汰的险境。“微电影广告在故事情节的新颖趣味上给人强烈吸引力,如《把乐带回家》益达的《酸甜苦辣》人们在享受电影时又接受了品牌的理念,这使微电影广告的商业价值不可估量。”[1]
2、广泛的参与度。纵观近两年来投放市场的商业微电影广告,不难发现微电影广告中的共同特点,故事题材的选取大多来源于普通大众生活,既没有繁琐的编剧也无需专业的影视制作,这个优势条件,让微电影的创作和交流环境更自由。[2]不论参演还是制作,越来越多的消费群体广泛参与到微电影广告创作中来,不仅给大众一个情感表达平台,更是通过这样自由的创作模式,吸引越来越多有思想,敢表达的专业人才。想要达到更广泛的广告传播目的,让微电影的商业价值不断凸显,只有通过他们对故事情感不同理解创造出具有多重文化色彩的微电影广告,才能吸引更多影迷与消费者引起情感共鸣。
3、自由的发展空间。商业微电影广告不同于传统影视广告片,在中国市场影视审查机制下,商业微电影选择了拥有海量存储空间的网络。宽松的审查标准,大众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微电影广告避免了严苛的审查机制,让微电影的传播形式更自由,语言表达更多样化。
(二)中国微电影广告发展现状
对于导演来说,做电影风险大、制作审批过程繁琐,而且在做电影时很多个人思想情感,想融入片中又因各类现实原因被省略,无论追求商业回报,还是展现电影本身的艺术性,导演都有自我表达的愿望。微电影广告恰巧可以满足这一点,微电影广告与纯粹的微电影还是存在这本质区别。“微电影是一种纯粹的文化产品,将发展成电影的替代品,成为情感宣泄的新方式。而微电影广告是微电影服务于商业广告后的新生产物,更多的是制作广告,传播广告。”[3]
1、明星参与造势。微电影广告自身特点决定了他的娱乐性质,还有与大众的互动中带有参与感,加上日益浓厚的艺术气息,让微电影从草根娱乐进入了时尚文化圈。这吸引了更多的明星和导演投身于微电影行业。廉价的制作成本,广泛的投放渠道,以及多元化的收益空间,吸引了很多人参与。从几位当红影星参演的《把乐带回家》到姜文的《看球记》以及黄渤的《特殊服务》在上映不到一周的时间,网络点击量过千万。这些都证明了明星投资微电影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微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将微电影广告创作改造为大众娱乐的新宠,更多的成为一种专属于中国广告行业发展的新思路。”[4]
2、社会现实聚焦。目前投放市场的微电影很多是对社会现实中所存在的矛盾关系进行集中表现,反映了当下年轻人在社会压力下的就业问题、婚姻问题等。而且越现实的问题越热门,就越能成为广告选择表现广告主题的题材。
3、网络平台推广。通过在视频网站和社交网站的平台,微电影广告的传播价值被最大化地体现出来。优酷在09年已开创原创、拍客等新平台。在此之后邀请社会各界微电影视频短剧片爱好者,在优酷所提供的条件下,围绕主题进行创作,并上传到优酷视频网站,由网民进行评选,优胜者可继而争夺下一届比赛乃至全国范围的原创比赛。微时代正式到来,为更多的年轻新锐导演提供了发展空间,大家相互交流合作,从而挖掘更多新演员,新编剧等。
二、微电影广告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
(一)微电影广告的艺术价值
1、互动艺术。“微电影广告中互动艺术是指在观众享受文化熏陶的同时,在观看中感动,在情节中理解,在感受中会意,主动接受广告信息,这正是微电影广告的艺术价值所在。”[5]微电影所要表达的价值观,恰恰是广告理念恰到好处的融入电影每一个细节,在电影和广告理念相辅相成共同深入这部电影的主题,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广告,例如《在一起更超级》这部微电影它是为英特尔品牌量身定做,商家仅用几万元的制作费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广告片取得了这样的成功是由于微电影的互动魅力,它成功运用了与受众群体的互动,在微电影中始终以一对性格迥然不同的情侣各自的爱好做比较为核心,所有的故事围绕PC平板展开,爱好不同却依然能在一起,深深抓住了受众的心理并与受众产生了共鸣。
2、创意艺术。微电影广告的创意艺术是微电影广告艺术价值的最核心部分,要体现整个故事的趣味和新颖,要想使主题鲜明的同时还能更好地表现出艺术的美感,当然少不了创意,创意是作品的灵魂,它能使整个故事富含与众不同的韵味。微电影广告需要一个完整的叙事构架,不俗套的故事情节要丰富主题,另外微电影广告体现在它的“微”字,简短的时间让观众体会到它的精髓,微电影广告自身的特点在整个剧本中充分体现出了它的艺术价值,故事情节是微电影广告艺术表现力的集中体现。
3、人文艺术。微电影是艺术,而微电影广告也是艺术的一种,人文艺术让微电影富有更多人情味儿、更接地气;由康师傅出品的《红包篇》从留守女孩期盼父母回家送雪人当新年礼物,快递员温暖的举动,让人泪奔,整个故事充满着浓浓人文关怀让主题鲜明的同时还能更好地表现艺术的美感,既符合微电影广告的艺术商业价值,又传递了艺术价值。
(二)微电影广告的商业价值
1、企业价值。微电影与广告联姻,让微电影穿上了商业特性的外衣,微电影广告集中了电影的各种技术手段:拍摄技巧,画面色彩,拍摄手法,赋予广告新的活力,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成功接受了品牌的信息。“微电影”将企业品牌产品的诉求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比传统的电视广告更有吸引力,微电影的商业价值和反映市场,投资者将按照生产成本的各种指数分配,以微电影的方式作为自己的产品推广载体,是现下众多企业推崇的不二选择。“要想在短短几分钟内将品牌思想传递给观众除了精彩的内容,还有必不可少的商业运作环境。”[6]
2、广告制作商价值。对于广告商而言,一直苦于找不到新的营销手段的困境,微电影广告为广告公司带来了春天,制作周期短,发行制作成本比较低廉,资金回笼快,通过点击量创造价值从中得到的效益不可估量,这让广告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着自己的品牌形象和产品,把商业价值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 片名翻译 艺术价值 商业价值
电影片名翻译的成功与否,无论对于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还是对于英文电影进军中国,以及对中外文化交流,其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好的电影片名翻译不仅能增加票房,更能对其内涵进行本土化的诠释。而一个失败的电影片名翻译则往往画蛇添足,捕风捉影,与电影貌合神离,让观众一头雾水,最终连商业目的也无法实现,更别提传播异域文化内涵,激发观众审美情趣;糟糕的译名往往令人大跌眼镜,而且是对原作不尊重,本文就此阐述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特点及技巧。
1.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
1.1商业价值
电影的最终目的是产生经济效益,通过观众对电影的观赏,赚取票房,从而维持电影的持续创作。因此电影片名翻译时必须考虑到商业价值,要求电影译名能让观众产生观看欲望,从而达到增加票房的目的。如影片"Se7en"(1995)是一部犯罪心理剧和宗教剧,如果直译片名《七》观众往往不能立刻理解影片内涵而译片人巧妙地把片名译为《七宗罪》这就使相应的观众理解了影片类型,从而产生观影欲望。
1.2艺术价值
翻译前辈严复早在19世纪末就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其中的“雅”就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也就是翻译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1990年的影片 “Ghost”译名为《人鬼情未了》,则很好的做到了雅俗共赏。首先“ghost”的直译是“鬼”、“幽灵”等如果以此作为片名,观众定会断定这是一部恐怖片。而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超越生死的爱情故事,译为《人鬼情未了》涵盖了艺术性,也突出了影片的爱情主旨,因此更为合理。
1.3提示属性
在观影者选择影片时,片名有着对观影者的提示和导向作用。大多数观影者会表现出对一些类型片特别感兴趣,所以影片具有提示属性。影片 “Speed”(1994)译为《生死时速》,用“生死”来体现影片紧张的情节以及影片的类型,这就对观众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生死提示动作,时速提示剧情。因此片名翻译一定要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化意识形态和认知语境来提示观众影片类型。
2. 英文电影片名误译案例分析
2.1追求商业价值导致滥译
(1) 跟风译名
为了商业需要,很多影片片名的译制为了追求商业的轰动性,都采用诸如“生死”、“悍将”、“黑帮”、“神鬼”、“天煞”、“至尊”、“魔鬼”、“风云”、“追缉令”等等词汇。像 “Pulp Fiction”译成《黑色追缉令》,此外还有《媚力追缉令》、《红粉追缉令》、《杀戮追缉令》、《外星追缉令》等。
“总动员”一词也极为常见,译者将Total Recall 译为《魔鬼总动员》,继Finding Nemo《海底总动员》在中国大陆成功上映后,马上又有了其他许多“总动员”,如《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玩具总动员》(Toy Story)、《怪兽总动员》(Monster)、《未来总动员》(Twelve Monkeys)等。
(2) 四字情节
很多影片,会发现四字译名居多,如果片名都为四字,则太没有创意,容易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如:《莎翁情史》、《烈火悍将》、《死亡诗社》、《夺面双雄》、《生死时速》、《木马屠城》、《憨豆先生》、《狂蟒之灾》、《越战忠魂》等。 “Shakespeare in Love”可直译为“恋爱中的莎士比亚”,情史,按我的理解是整个感情历史;而“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仅仅是一种状态,翻译为《莎翁情史》则是将较长的片名强行压缩成四字片名的典型。
2.2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译
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而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都会造成片名汉译出现意想不到的误会。
(1) 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如 “Dragons”在中国译为 “龙”,在中国是神圣、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 “Dragons”往往代表邪恶,力量,专制,让人产生不好的印象。李连杰拍过一部影片 “Kiss Of The Dragon”(2001)。 “Kiss Of The Dragon” 在片中是代表着一种非常残忍的杀人技巧(类似于中国的点穴手法),然而影片的汉语译名《龙之吻》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温馨甚至浪漫的意象,和原名要表达的意思相差甚远。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代表着一种不受欢迎的生物,是代表着一种邪恶的势力,如把龙这个文化符号具象化,翻译为“邪恶,死亡”,《邪恶之吻》、《死亡之吻》则更传神地传达了影片的内容。
(2) 对文化差异理解不够深入
电影译名要融合两国文化,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的广告作用,但是对译名的过度归化可能会导致另一种窘境。“The King’s Speech”(2010)和 “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Return Of The King”(2003)这两部电影曾分别被译为《皇上无话》和《皇上回宫》。通常来说,欧洲封建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我们译为国王,经过加冕的国王我们才称为皇帝。这两部电影在中国看来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宫廷剧,让人哭笑不得。当下译名《国王的演讲》以及《指环王――王者归来》则要好得多, “The Return Of The King”直译为“国王回来”,“国王返回”,经过语言的适度归化,于是“王者归来”这样绝佳的翻译就出炉了。所以对电影片名的译制如不注意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对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不免会贻笑大方。
2.3译名的“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源于《战国策》,被用来形容做多余的事,不能锦上添花反而弄巧成拙。影片名的翻译也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原本的直译简洁而具有神秘感,而译制人员却担心观影人不能理解片名而提前把剧情加入标题透露给大众。“The Deer Hunter”直译《猎鹿人》就可以了, “The Sixth Sense”直译《第六感》也很好,而译者仅仅因为“The Sixth Sense”影片中有数个鬼怪现身的血淋淋的镜头和几处令人惊叫的恐怖场面,将一部本是探讨家庭伦理道德的影片名称翻译成了带有诡异色彩的名称《灵异第六感》,这只能归因为译制人员对电影的理解不够深刻。由此可见,过度提示对电影的译名翻译也是不可取的。“留白”更显睿智与神秘感,更能激发观众的想象。
3.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技巧
3.1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要熟知翻译基本理论
在翻译理论中,有关联理论、认知理论等,而归化理论及异化理论就像两个大圈,将这些理论都包含在内,所以在对英文电影片名进行翻译时要熟知他们,了解他们。
(1) 归化理论
归化指的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回顾已有的外国电影的片名翻译实例,我们能脱口而出的佳作自然是《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Blood and Sand碧血黄沙》,这些都是实施了归化式的翻译策略,让人读后只觉唇齿留香,片中意境清晰可见,这样的翻译更贴近中国观众的欣赏心理,能让观众很快记住并加以传播。
(2) 异化理论
异化指的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异化理论依仗的是接受者的文化猎奇心态和文化底蕴。例如,将《Schindler’s List辛德勒的名单》、《The Shaw 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等等都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新词。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
3.2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要并重商业性与艺术性
电影的商业化译制往往追求最大的商业价值来回收引进影片的成本,同时增加收入。有习语 “Chase the excellence, success will follow you.” 即“追求卓越,成功将会在不经意间赶上你。” 如果将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遵循追求卓越的做法,那么好的电影自然会有好的票房,因为成功会在“不经意间”找上你。而事实上,过分追求商业价值而忽略艺术价值则容易适得其反,《刺激1995》(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 Shank Redemption)、《变种异煞》(千钧一发 Gattaca)、《三傻大闹宝莱坞》(三个傻瓜3 Idiots)这些追求观众猎奇心态的译名无不让真正热爱这些影片的观众望而却步,最终影响到了初期的票房,若不是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其后的票房也将惨不忍睹。相反的《盗梦空间》(Inception)、《飘》(Gone with the Wind)、《闪灵》(The Shining)这样追求卓越的出色译名不仅赢得了票房,而其译法至今也为人所津津乐道。而当译制方能一直保持追求卓越的状态,从长久看来,其无形资产的增加也是不可估量的。
3.3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要理解两国文化,品味原著内涵
翻译主要是对在不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思维方式等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字和语言进行转换,是将一种语言文化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过程。语言的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时更要注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尽可能地使用语言来调整文化间的差异。作为译者,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对影片所涵盖的文化有充分的知识面将其覆盖,特别是对各民族文化符号的理解,这样才能达到对英文片名的翻译不曲解原作思想,抓住目标观众的目的。因此要综合利用电影的文化内涵来译制电影片名,结合影片内容来翻译,如 “Home Alone”(1990)译为《小鬼当家》就突出了译制者对影片内容的理解而成为了成功的译名,因为汉语中的“小鬼”是昵称,往往是指聪明而又顽皮的小孩,而片中的小孩正是如此。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的标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准确的定义,这是因为基于电影艺术的特殊性质,既要考虑艺术价值,同时也要考虑商业价值,既要让观影者一目了然,又要保持电影异国风味,同时还要有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如何找到其中的契合点才是其真正的难点,这无疑对译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本文通过对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一些讨论,希望能对电影片名汉译有所帮助,减少误译、滥译的发生。
[1] 刘沭丰. 基于英语文学翻译中创造性生成运用的研究[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3(12).
[2] 邓龙. 关联理论对电影片名翻译的诠释[J]. 电影文学, 2008(10).
[3] 贺莺. 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 外语教学, 2001(22).
[4] 管延红. 英语片名的翻译应首先考虑直译[J]. 电影文学, 2010(22).
[关键词]《国王的演讲》;叙述风格;研究与分析
《国王的演讲》的叙述风格更具戏剧张力,能够将平淡的语言转化成一种精神力量,通过描绘二战时期的社会现象,让观者切实体会到乔治六世统治时期的英联邦政府执政压力巨大。在语言艺术表达上这些更倾向于写实,在构思上更喜欢透过现象探讨社会本质上的根源问题。
一、相关理论分析
(一)《国王的演讲》内容摘要
《国王的演讲》主要描写了乔治六世通过心理治疗师莱纳罗格的帮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毛病,在圣诞演讲时为鼓舞二战将士士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临危受命的乔治六世并没有被执政压力击垮,而是通过自己的毅力和恒心战胜了自己的缺点。文章在描述乔治六世治疗口吃顽疾的同时,还着重描写了罗格与国王之间的情谊。
(二)叙述风格内容简述
一部电影要想获得成功,体现丰富的思想内涵,必须与观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和沟通,叙述风格既可以奠定整部电影的写作基调,也可以表现出作品的艺术个性。作为人文关怀类的电影,其叙述风格、电影结构步骤、细节运用、语言风格上都能集中体现叙述风格。与此同时,任何电影都具有一定的叙述,不同叙述角度所体现的叙述风格不同。叙述角度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一个社会立场,自我意识与舆论意识,这两个意识形态可以表现出作者与观察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化。
二、《国王的演讲》的叙述风格研究
(一)叙述方式
《国王的演讲》体现的是一种意识条件下的讲述与思考,文学作品中无论是电影人物语言叙述还是故事情节叙述,都能够体现出乔治六世心底的压抑和社会的黑暗。电影中心理治疗师莱纳罗格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与国王谈心、治疗的过程,通过莱纳罗格的眼睛,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二战前期,英联邦政府的政治压力和战争压力。二战是整部电影的叙述背景,乔治六世的口吃顽疾是引发电影故事情节的主要线索,作者祖父在文章中担当的是一个游离在社会高层之外的旁观者,在了解了乔治六世痛苦和内心矛盾之后为乔治六世提供心理帮助的治疗师。在《国王的演讲》文章中,经常可以看见莱纳从客观的角度评论看到的达官显贵,用平稳的叙述语言讲述乔治六世传奇的命运。通观电影可以发现,电影的叙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年实
电影背景对保持文章叙述内容的真实性具有很大帮助,生活在二战时期的乔治六世在历史使命、现实情况与思想精神之间压抑自我,禁锢自己的思维模式,在接受治疗的过程当中,乔治六世多次回想起父亲管教自己的画面,“黑白背景下,父亲严肃地站在我面前,拄着金丝拐杖,他所讲的任何事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理所应当和意义深刻,我在父亲面前渐渐地变得寡言少语。”由此可见,历史故事在描写过程中,必须具有明显的时代感,还应保持语言的戏剧冲突性。
2.深刻文学含义
叙述风格往往能够表现出多种思想,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将《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的生活境遇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潜意识中乔治六世是无法摆脱使命压力的,所以当莱纳罗格一步一步走进乔治六世内心深处时,深厚友谊在他们之间逐渐展开。从冷峻和深沉的语言描写中,导演在努力探索乔治六世的悲剧命运成因,讲述生存环境与政治本质的同时,还采用隐喻式的方式表现了与乔治六世在人生理想上的精神共鸣。综上分析,电影在揭示历史内涵的同时,还选择了独特的叙述角度,展现了人性弱点在操作上、情绪感染上的可伸缩性,给《国王的演讲》涂上了一层文学的光环,丰富了电影主题的多元性。
(二)叙述风格
1.标记叙述
在《国王的演讲》中,作者并没有一味地选择叙述性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是采用标记叙述方式调整文章的语言结构。文中现实主义内容在封闭的故事情节中并不能够很好体现出来,因退位风波、引发的演讲窘境,可以精准体现出文章现实主义的价值内涵。“钟声”的意象在文中多次出现,乔治六世在接受心理治疗过程中,钟声始终影响其演讲的思绪,在阴森、恐怖的演讲台上,任何异响都会引起乔治六世情绪的波动。在电影场景中,钟声就是一种典型的标记叙述形式,钟声引起的背景场景变化,会牵动独自构思人物心理状态,将文中多个标记叙述内容进行分析和比对可以发现,文章中的标记叙述是连接文章核心内涵和语言艺术风格的重要纽带。
2.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是电影表达叙述风格的重要媒介,语言节奏、词汇应用、词组变化等都展现语言艺术价值。20世纪90年代,谐音等词汇逐渐被广大电影家所引用,在《国王的演讲》中,导演经常会采用一些谐音词汇,展现语言的多变性和多词意。如:他报以维多迷人的笑容,道:“年轻人,我很欣赏你。”乔治道:“您是前辈,我要向您学习。”海瑟斯做了一个不置可否的表情,说道:“哎,未来就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啦。”乔治谦虚道:“哪里,您是我的老师。”文章中“不置可否”与虚伪做作的词意是相通的。这种语言论述方式,会不经意增加文学作品的现实批判意义,使语言表现出具有明显文化特色的生命力和激情。
3.句式变化
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导演经常会通过句式的变换增加语言词汇符号的连贯程度,这种表述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句式的语言表述能力,还能大幅度提高语句中词汇发挥的作用。从审美角度讲,句式可以体现电影的语言美和语意美,句式的变换能够增强电影语言的戏剧张力。《国王的演讲》中经常使用长句来进行场面描写和景物描写。较长的句式可以增强语言在语言环境中复杂的思想情感,读者只有通过断句和语意分析才能了解真实的语句含义。所以作者经常在描写宏大场面上应用长句式,叙述在历史背景下,冷寂、肃穆的演讲台与滞重、惊恐、压抑的人物心态相适宜。如“一阵冷风袭来,乔治六世迈着沉重的步伐向演讲台走去,乔治六世莫名感到一种坚硬的凉意,将石头慢慢敲进他的身体,乔治六世开始往回走,速度很快,在感受到其他人异样的目光之后,乔治六世停止了脚步,稳定心神之后,回头看了看不远处的演讲台,在演讲台上的横幅上写着语意并不清晰的欢迎字样,乔治六世感到奇怪,为什么自己会在这里,为什么自己要承担这一切,猛然他又想起了父亲。”上述描写体现了乔治在登上演讲台时的心理状态,内心惊慌、恐惧、无奈的情感都隐藏在句式当中。这种突破常规的艺术手法,着重体现了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无奈,也体现了整个篇章严肃、冷酷的叙述风格。
(三)情感色彩
人物情感是描写电影人物感情的重要手段,《国王的演讲》中对人物情感的描写真实、到位,传神地表达了乔治六世在面对国家与人民期盼时的无奈心境,父亲与兄长在危难时期带给他的不是温暖而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政党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乔治六世身心俱疲,在心理治疗师莱纳罗格面前他逐渐卸下了防备,选择了相信、选择了信心、选择了勇敢。在描写乔治六世与莱纳对话时,作者经常会采用较短的句式来体现人物情感的突变。充分显现乔治六世具有冷漠、隔膜、猜忌、多疑的情绪特征,对话简单并含蓄地表达了对话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人情冷暖。国王夫人在听完丈夫的演讲之后,连声说道:“罪过,罪过”。两次“罪过”所表现的情感含义非常丰富,第一次表现的是对乔治六世的失望,第二次表现的是自己面对这种情形无可奈何的感受。综上分析可知,在情感色彩上《国王的演讲》充分体现了人物情感魅力,无论从语言表述上,还是在心理描写上,人物情感始终贯穿全文,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语言是文章最重要的情感爆发点。
三、基于《国王的演讲》叙述风格
研究电影的价值体系(一)个体意识
文章构建的价值体系既表现在情节叙述风格上,也体现在人物情感描写上,针对这种双向的价值体系构造,电影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构思和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已经初步形成了统一的价值体系构架,以叙述风格、艺术价值为主要结构内容的价值体系不仅可以提高作者对作品的自我辨识度,还能增强社会与历史文化在叙述风格上的戏剧体现。
(二)叙述风格的艺术价值
在《国王的演讲》一书中,作者将叙述风格和艺术价值进行了系统的艺术加工,将其对生命体验的沉重和思索传达到书中,通过词汇组合和人物情感、情景描写展现出来。在文学作品中,人的生存环境能够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发展规律,叙述风格是体现其创作水平和艺术价值的直观载体,所以导演要想提升电影创作艺术构思的严谨性和价值,必须集中一种创作风格,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描写展现给观者。与此同时,还应着重研究电影叙述风格的多样性,在统一化的语言情景中找到符合自身语言风格和创作意图的叙述风格,尽可能避免因语言陌生化造成的语言沟通障碍。规范性的语言虽然能够准确地反映电影的叙事风格,但是其并不能体现出电影的创造性价值,使语言失去原有的表达观念,偏离符合电影发展的社会艺术魅力。《国王的演讲》中采用了多种陌生化语言结构,在句式、语意表达、语言结构上都进行了系统化的调整。
四、结语
通过上文对《国王的演讲》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在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中,要想突出语言叙述风格和情感表达之间的空间联系,需要拓宽叙述角度,应用不同种的叙述方式进行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作者在与读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之后,再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阐述乔治六世因为口吃顽疾在其父乔治五世手中所受到的种种精神折磨,作者在文章中集中表现了对英国王室的描述从未有过如此私人化的角度。
[参考文献]
[1] 穆军芳,高维婷.从中西文化差异解析电影字幕翻译――以《国王的演讲》为例[J].电影文学,2011(13).
[2] 曹静,吕红艳.《国王的演讲》中英国文化的透视[J].电影文学,2011(24).
[3] 凤群.中美大学生英语演讲叙述性特征对比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2).
[4] 于晴.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的风格与结构[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
[5] 张育琴,黄赤强.“国王的演讲”引发的思考――多维视角解析影片《国王的演讲》[J].新余学院学报,2011(06).
[6] 车文静.爱的演说――浅析《国王的演讲》中的主题音乐[J].电影文学,2012(12).
[7] 肖莉.小说叙述语言变异:从激情叙述到冷叙述[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3).
[8] 柯索莉.从感性领悟走向理性综合――唐诗风格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1993(02).
在社会新闻的视阈,微电影经常与政绩、作秀、旅游市场等非艺术话语相联系,“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微电影太强的工具性甚至功利性让人忧虑——一轰而起的结果必然是一轰而散。
请看这样的社会新闻:
江岸“美女城管”队伍又添5硕士
武汉江岸区城管执法大队的“美女城管”队伍又添新兵,昨日获悉,5名新招录的女硕士充实到该区女子城管中队,并已正式上路执法。
据悉,该中队共有22人,其中执法队员7人,协管队员15人,平均学历达大学本科,其中硕士研究生6人,英语专业八级2人,党员8人。凭借微笑、亲切、耐心、细心的特点,女子城管执法中队的执法成绩一直较好,受到管辖地段经营户、社区居民称赞。以她们为题材拍摄的全国第一部城管微电影《我的城管女友》,在网上吸引30万网民点击率,引发社会上关于城市管理工作的一系列讨论。
该区城管局负责人表示,将力争打造管理高水平、学历高起点、标准高要求的“品牌”城管形象。
“城管来了”,已经有过而且还将会有多少新闻和话题,现在《我的城管女友》也来了。特别是武汉的城管,与“微笑执法”、“围观执法”、“静默执法”等新闻热点连在一起,现在好了,城管又看上了微电影。这种成为社会新闻“药引子”的微电影,实在不是微电影艺术发展的福音。
再请看这样的社会新闻: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日前,河南南阳市旅游局多位局领导在微电影拍摄现场客串群众演员集体“跑龙套”,他们有的客串群众在下棋,有的客串乞丐在现场做起了“群众演员”。
7月8日,南阳市旅游局在该市旅游景点南阳府衙拍摄创意微电影宣传片,目的是推荐南阳市的旅游资源。据微电影导演透露,这部微电影是以当下备受人们关注的食品安全为线索,以南阳市作为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地,讲述了一个误入歧途的领导干部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一次奇妙之旅回到了古代,并收获了“为官之道”的感悟,最后迷途知返重获新生的故事。
据了解,片中很多配角都是由南阳市旅游局许多部门领导来客串,呈现出很强的领导集体“跑龙套”阵容,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此宣传一下南阳市的旅游行业。当地市民大多表示,没有必要过分指责什么,领导也是人,在工作之余参加电影拍摄,客串一下电影里的角色无可厚非,完全属于个人的私生活,别人不该指责。不过,认为这些领导作秀的人也不少,他们怀疑这些客串配角究竟能起到多大的宣传作用,领导无非是想在电影中出个镜,图个好玩,又怕遭人闲话,只能扣个宣传旅游的大帽子,掩人耳目。
南阳当地的网友对此事也发表了一些看法,有网友表示,如果真的想宣传南阳的旅游,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在电影的拍摄过程当中,只有拍出高水平的电影,才能真正起到宣传旅游的作用,而不是以几个领导的客串来吸引眼球。
关键词:跨界导演;电影市场;自媒体;粉丝经济
1跨界导演冲击中国电影市场
刚刚过去的2015年依旧是电影市场炙手可热的一年,这一年国产电影声势显赫。全国电影票房总量已经突破性地飙升到了440亿,而其中有70亿都被新晋的跨界导演们收入囊中,这些跨界导演当中有郭敬明、何炅、陈思诚等等。他们纷纷从作家、演员、主持人转型成为了电影导演。中国电影市场正在悄悄发生变革,明星跨界导演成为了商业电影新趋势。37岁的陈思诚已经是第二次执导电影,几个月前同样出身演员的徐铮交出了自导自演的作品《港濉罚作家郭敬明完成了《小时代》系列电影的第四部。此外,201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还有多位大家耳熟能详的新人导演,如何炅、苏有朋、大鹏、吴京等。电影行业门槛降低,迎来了它的春天。一股新人导演电影冲击波强烈冲击了今年的电影市场。
跨界导演并非都从未接触过电影创作,其实许多明星跨界之前就已经积攒了经验和人脉资源。就拿目前在电影院热映的贺岁电影《唐人街探案》来说,这已经是陈思诚执导的第二部作品,此前就成功导演过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的他,在2014年执导了同名电影的票房高达4.06亿元,这对于从演员跨行做导演的他而言已经证明了跨行转型的成功。正因有了上一次的成功,这次他又开始玩起了新花样,将怪咖舅舅王宝强和清新少年刘吴然组合在一起产生了爆炸性的化学反应,截至2016年1月12日,《唐人街探案》的票房已经高达6.5亿元。而对于郭敬明而言,本科就读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原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的他,不仅拥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在大学期间也受到了影视艺术的熏陶。更何况《小时代》系列文学作品的畅销早已为票房奠定了基础。对于作家而言,跨行做导演其实并不是在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是对郭敬明这样的明星作家而言,他们在文学上的造诣同样可以在影视创作中得以展现。郭敬明《小时代》系列电影票房总计18亿元,它的成功无疑是给跨界导演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
自媒体时代宣传策略的变革
自媒体诞生于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其在2003年7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外国有fae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平台,中国则有新浪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百度贴吧等新媒体平台。
根据新浪微博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月12日,何炅新浪微博粉丝数量是7439万。而对于何炅的电影作品《栀子花开》来说,电影男主角、女主角的名字都是由网友在新浪微博上投票决定,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在为电影上映宣传做初期准备。跨界导演们不用等到电影上映前期做宣传,而是直接利用自媒体就能提前在网络上掀起一股热流。类似这样的宣传方法还有很多,如几乎所有的电影剧组都会给电影申请一个与电影同名的微博账号,他们则会通过圈内好友转发电影同名微博账号上的微博,通过这样的网络宣传方式,很快能够将这些微博送上热搜榜。就算你没有关注导演的微博,但在其微博主页上同样能够看到有关电影的各种资讯。微博账号名为“电影栀子花开2015”的官方账号就有高达12万的粉丝,这些活跃的粉丝会积极地转发官方账号推送的微博,他们不仅在为电影上映后的票房做准备,更是在无形中宣传了电影。
对于跨界导演而言,自媒体时代早已到来,把握好自媒体资源,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电影早已不是新鲜事,而他们也在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奇招为电影宣传做准备。
3粉丝经济与影片艺术价值无关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就曾说:“电影的众拍时代提前到来了。电影一旦失去庄严感,观众也随之把它视为游戏,唯有与炒作、话题相伴才能赢得大量观众。于是功夫在戏外,成了票房成功的不二法门。”
对于跨界导演而言,票房轻松就上五亿,除了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造诣之外,票房的主要贡献者其实是来源于粉丝。这些粉丝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导演的粉丝,也有的是电影作品中某位主演的粉丝,或者是对郭敬明、韩寒的文学作品狂热追捧的文艺青年。这些粉丝都会毫不吝啬地为电影票房做贡献,他们几乎不会关注到电影质量的高低,更不用谈及影片的艺术价值。因为商业片本身就不能用艺术价值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票房。在追求“眼球经济”的趋势下,对今天的中国电影而言,讨论艺术创作本身已被边缘化。正因为这些粉丝用票房的方式来追捧自己喜爱的电影,所以衡量一部电影价值的标准早已不能只用票房来衡量。同时,这股潮流也已经强烈地冲击了电影市场,使得一些优秀作品在国内票房惨重,但在国外却屡获大奖,这也就不难解释电影票房的怪圈了。
电影曾经的价值在于它揭开了现代艺术的神秘面纱。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电影,它的支撑点是什么?是它一直未断的对现实的批判力量,也是它的相列经济效益,但最重要的是它不可质疑的标志性权威。电影之所以能够坚守,归根结底在于它还能继续提供单一的时间和空间之外的更多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它能抵抗住电视、视频等其它影像的竞争,甚至能够吸收和涵盖它们的原因。这时我们不得不发问,是否电影神秘的光环依旧存在,还是说它只是一座海市蜃楼,仅仅反射了近在咫尺的现实。答案或许能在第6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找到。
新的电影模式不断地侵入并挑战视觉艺术的专属领地,让后者不得不警惕电影在其中掀起的惊涛骇浪。突然间我们发觉美学标准已经被重新定义,曾经那些有关风格、才华、专业、真实、独特、创造性和版权的标尺突然间变得如此陈腐过时。于是在这个艺术市场最坚挺的分支中,曾经被视为权威的价值体系开始慢慢瓦解。
从有声电影的发明到电视被普及的这段时间里,电影是孤独的(当然它的孤独也仅限于此)。因为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图像的表意性和即时性被挖掘了出来。可电影却不愿做现实世界的复制品。当它不知疲倦地把现实的接缝一道道撕开时,它是以艺术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关于电影的本质是记录性的言论是错误的。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完全与现实割裂开来也会切断观察世界和与现实和解的希望。所以这现实与艺术的接缝就是电影所呈现的东西,当然其中一定会有褶皱。电影尝试着将编织和缝纫结合起来,用于制作梦想的外衣。
今天我们称之为电影的东西比起曾经的“电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庆幸的是它保留了自己的骨骼,而正是在这个骨骼上生长起来了一切新的东西。技术和美学的剧变影响了从制作到风格的一切旧有标准。当这种变化出现时,它打破了所有为了维护电影的艺术地位而建立起的屏障,从制作水平到价值体系无一例外。如果我们仍旧想把电影看成一种艺术(这里信用“艺术”的现代含义),就必须意识到这种观念所可能带来的混乱,而正是这种混乱打开了新的实验性格局,并且增加了电影与时代相关联的可能性。
我们仔细地观察分析了在过去一年里电影业内发生的变化。如同所有的艺术形式,电影在被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义时,不得不忍受着人们对所有事物重新命名的狂热。有时这些变化甚至和美学没有任何关系,它们可以只是伦理上,理性上,政治上的改变,但依旧难以躲过人们强加其上的新标签。所以,多亏了这种热潮,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名称从来没有像这次这么合适过。我们可以跟随这些定义去思考电影,同时见证它如何跳出局限的定义空间,给我们以新的视野与角度。获得更新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视野,还是整个电影节。它脱去了任何形式的偏见、情理和喜好,甚至是“艺术形式”的框架,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命力。我们深入探究作品的本质,尽管当下许多电影人都提议即使是在标准不确定的情况下也要公开它,但我们的做法是拒绝引入一套死板的评选标准。
也许电影不能完全被当做一种艺术,也许它还正在努力使自己成为艺术的过程中。它的艺术价值在于对自身不断地更新与再创造,局限在于它永远像是一个对触不到的未来的完美承诺。我们于是求助于那些充满实验性的导演,他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现代视觉语言提供的一切可能。在一战后前卫电影涌现的时期,当电影艺术家们开始参考现代绘画中非清晰写实的视觉语言时,他们其实已经开始思考电影新的存在形式了。
让我们感兴趣的不是单纯地跟随实验电影开辟的道路,而是寻找那些不受限于单一的审美角度和分类,在不同的审美标准间游走的典范。当然我们不要忘了还有一些在先进技术下成为可能的与自我对话的个人化电影,正在开辟实验电影从未到达过的领地。就是根据当代电影的这种灵活性,我们选出了一系列在传统电影媒体和数字信息实验中具有开创性的电影作品。它们在视听领域表现出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和观点,再一次巩固了电影制作及与其有关的一系列领域的多元化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