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平面设计常用手法

平面设计常用手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8 15:44: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平面设计常用手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平面设计常用手法

篇(1)

1摄影艺术创新在平面设计的应用手法

摄影作品来源于现实世界,其真实感和可信度是其它艺术作品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现代,摄影创新手法在平面设计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和青睐。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如合成、复盖、透视、错位、倒置等技术表达方式极大的开阔的人们的视野,也带给平面设计师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在现代,文学、电影、歌剧等与平面设计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同时,也使摄影的独特魅力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

总所周知,一个成功的平面设计作品离不开独特和新颖的构思,但要实现这种构思,就需要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因此,摄影创新技巧的运用成了平面设计中的关键因素,其手法有很多种,比如:①特征突出法。在摄影时抓住产品的特点,利用光线明暗效果等手段来凸显产品的特征;②适当夸张法。合理的夸张是一种常用的摄影手法,这是利用人们渴望新奇事物的心理,利用适当夸张的方法来颠覆一些传统观念和理念。常用的夸张技巧有形态夸张和神情夸张这两种,将这种夸张因素融入进作品中,能使作品表达的主题更加深刻和生动。③富于幽默。幽默是最能让人精神放松的表达形式,在作品中富于幽默元素,能够将表达的信息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使观众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了解到传递的信息,从而加深印象。④安排悬念。悬念与幽默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也是各类艺术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它是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悬念作为突破口,在人们的记忆曲线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拐点。⑤偶像代言。这种手法也是当前社会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利用名人效应来宣传和传递产品信息,并不需要对产品进行过多的表述,只要充分发挥出偶像的作用,就能够很好地起到宣传作用。

2摄影艺术创新在平面设计中的使用价值

2.1直观性

摄影艺术创新在平面设计中能够起到很好地视觉直观性。通过精湛的摄影技术和后期处理制作出来的摄影作品,其信息传递的视觉直观性是其它表现手法无法比拟的。在平面设计中摄影艺术创新方式之所以能够被放大观众所接受,就是因为它独特的代入感可以在观众无法察觉的情况下受到视觉冲击,是能够引起观众注意力和加深记忆力的最佳表现方式,从而为平面设计提供实质上的支持。比如利用采用倒置手法的摄影作品配合正置的主题文字来形成强烈对比,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除此之外,由于色彩是视觉传达过程中的第一刺激信息,因此可以利用强烈的色彩差异来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利用人们对色彩的敏感感知和强烈的条件反射来突出主题信息。

2.2真实性

摄影作品还具有极佳的真实性。由于摄影照片是现实世界的直接反应,因此平面设计中在表达逻辑情感和信息理念时,喜欢用摄影照片来渲染主题,这种平面设计的图片不但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也造成了一种零距离的效果,其心理暗示效果强烈,使此类平面设计作品更具有说服力。

2.3瞬间永恒性

摄影作品能够准确的再现摄影的那一瞬间摄影对象的外貌特征和细节,具有极高的真实性和纪实性。由于事物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和移动的,而摄影则能将某一个决定性的瞬间真实记录下来,从而成为经典,深刻而耐人寻味。因此,这种细腻真实的还原感能够引起人们的强烈感受,使人们体会到体悟到瞬间与永恒的内在联系,这种感受是动态电视广告所不具备的,所以瞬间永恒性成了平面设计中的一大优势。

2.4情境性

由于摄影作品能够真实、生动的表现摄影对象,并创造出独特的视觉代入感,利用摄影作品来创造出特定的现场环境,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提高贴近性,所以容易从视觉上激发观众的购买欲,达到平面设计广告的最终目的。早期的平面设计受印刷等条件的限制,通常采用的是绘画表现形式,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艺术以其特有的真实性逐渐取代来绘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主体地位,虽然两者都是通过再现静止的瞬间形态来突出主题,但摄影有着绘画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即是情境性,除了真实感和代入感外,摄影平面设计还能极大的发挥联想性,比如现代的大型户外广告、立体广告版等,都是运用数字摄影技术才能表现出来的,这种平面设计形式主要强调一种无处不在的观念,充分调动出观众的联想性,加大信息传递范围。

篇(2)

图腾的起源

图腾最先体现在氏族徽号或标志的设计中,是被视为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图腾文化则是由图腾崇敬衍生的文化现象,图腾观念激发了先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与佛、道相关联而显示出神性,神秘美而传承至今,更进一步滋生了绚丽多彩,独树帜的图腾文化。

龙图腾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综合体,众象兼容的外形显示出丰富的内涵,他的形象可以跟华夏文明的孕育和繁荣相始终。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崇拜的保护神,我们常自称为“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及果敢创新的精神直是我们所奉行的。

龙图腾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手法及案例分析

龙图腾的姿态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栩栩如生的绘出舞动的龙,在传统图腾纹样中布局圆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常以黑色为常用色,龙的造型多为舞动中的动势,较为灵动且威严。

就以日出招贴设计效果图为例,中国龙图腾文化历来是我们国家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龙图腾在招贴设计中以夸张的表现手法,和特殊的制作技术呈现出较为新奇的艺术效果,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这幅设计稿大胆的将中国龙刚建的形象与水的柔和之美相结合,又将龙和鹰的形象相融合,吸纳东西方文化的精髓,设计主题为日出,显示出日出东方的绚烂磅礴的气势,正与中国龙的威严形象相一致,整个设计较为霸气,龙从水中跃出,呈现出的视觉冲击力较强。

龙图腾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手法及案例分析

标志设计讲求的简练要求我们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必须对龙图腾进行深层解读,深度挖掘龙文化与现代设计文化的内涵共性,继而才能在遵循现代的审美标准及设计手法下,把龙文化巧妙地结合到标志设计中,将形式和内涵相统一。

1.注重形的推敲

不同时期龙的形态各不相同,例如商朝和战国时期龙形图案简洁,交龙、卷龙、蟠龙纹构成青铜器特定的形式;唐宋的龙矫健丰满,姿态奔腾;明清的龙吉祥尊贵,纹样繁复。而现代标志设计中的龙图形在体现形态特征的同时,更要体现出时代特征。

2.注重意的诠释

龙是权利、保护神、宗教神的象征,体现人们对龙的敬畏心理;龙也是吉祥神,象征吉祥、富贵。将丰富的龙文化内涵与企业的精神文化理念相结合,才能打造一个最佳的标志。

以龙图腾形象所做的茶叶标志设计,以传统文化龙图腾为主要元素,主题为绿色茶叶标志设计,仍以圆形为构图图案,色彩以绿色为主打色,体现自然清新的茶园景色,纯天然,无污染的理念传达的恰到好处,加以龙图腾的运用,配合中国特色产业,相得益彰。凭借茶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茶树品种优良的绿色原生态特性,该标志设计植根于这块茶文化积淀深厚的沃土之上,开启了中华的龙图腾新时代。整体来说设计从多方位体现了现代标志设计更为大胆、多样的设计理念,但可以发现标志不够简练,设计应该是图文的结合下的提炼,在具象中提炼出抽象的形象元素展示企业的文化。

3.注重色的使用

龙图腾早期主要应用在陶器和青铜器上,用色单一质朴,因工艺技术的限制以黑红为主,现今技艺的发展,大众审美的提升,促使设计着大胆用色,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用色标准,宫廷龙金贵大气,民间龙大俗大艳,各成一派风景。就以茶叶设计为例,在色彩应用上,绿色为主打色的茶叶设计更注重与产品特性相结合,体现的是品牌理念,而以沉稳的暗红色为主打色的茶叶设计,以龙的形态和茶叶的形态相互融合,又仿佛是运用到水滴中,与茶文化融为体。

龙图腾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手法及案例分析

包装是建立产品与消费者亲和力的有力手段,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包装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商品和艺术相结合的双重性,体现的是一种品格,一种态度,甚至是一个信念,它既是无声却又绘声绘色的自我推销,更是种商标,品牌的代言。

以传统酒水包装设计为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青龙纹样为设计的主打元素,加以青石板材质的搭配,颜色运用的庄重而又内敛,青龙纹样以印章的形式呈现,古朴神秘又显示出传统的魅力,整个设计神秘色彩浓重,地域特色彰显无遗。

优良的包装设计总是能让商品脱颖而出,从眼花缭乱的商品群中“跳跃”出来,发出感性的呼唤,表达的形式可写实,也可写意;形神兼备,也可以貌取神的体现商品的本质美。

龙图腾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手法及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尼古拉斯・卓思乐;爵士乐海报;视觉表现形式;音乐视觉化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043-03

Visual Expression form in Niklaus Troxler’s Jazz Posters

ZHONG Xue-q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International graphic designer Niklaus Troxler ,the organizer and posters designer of Willisau Jazz Festival.His jazz posters design is unique and diverse, he has a distinct style, through the use of abstract graphic elements and distinctive color and other techniques, the invisible visual music, vividly embody the spirit of freedom and improvisation of jazz musicians and the wonderful atmosphere of jazz festival.Niklaus Troxler’s jazz posters have strong visual impact and artistic appeal.

Key words :Niklaus Troxler; posters of jazz ; visual form; music visualization

Internet :.cn

一、引言

爵士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南部城市新奥尔良,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音乐文化现象。在世界设计史上,20世纪也是平面海报设计做出各种积极尝试的活跃时期。音乐艺术与视觉艺术既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又存在着审美上的共性,如何让无形的音乐艺术具有可观的视觉性,有如何让绘画及平面作品具有音乐性,一直是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所探讨的话题。

现在,我们已经无从考证第一张爵士乐海报何时出现、是何形式。即使到了1929年的“爵士时代”,除了宣传巴黎一些所谓的“爵士轻歌舞剧”以及偶尔几次的爵士乐队演出,或是法国、英国和美国制造的爵士电影的招贴画以外,也很少有爵士海报被收集整理。仅仅在20世纪中期,大多是在德国和法国,君特・基泽尔的招贴画和法国爵士音乐会海报,才让我们感受到爵士海报成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图像设计表达媒介。从此以后,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爵士乐海报领域最伟大,最著名的设计大部分出自尼古拉斯・卓思乐之手。尼古拉斯于1947年出生于瑞士维利绍,他就是维利绍爵士音乐节和音乐会的幕后之人、海报的设计者。在尼古拉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创作手法的运用:手写字体形式、抽象图形形式、富有意趣的超现实插画形式等等。他的爵士乐海报富有激情和感染力,风格各样的抽象元素和鲜明的色彩构成画面的节奏和韵律,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视觉上的审美,引发观者的想象,一场场动感热烈的爵士音乐会仿佛就呈现在观者眼前。

二、尼古拉斯・卓思乐爵士乐海报设计的表现形式

(一)抽象图形语言表现听觉感受

爵士乐的听觉特征表现为其即兴旋律和节奏以及音乐的情感传达。尼古拉斯热衷于音乐与图形之间的转换形式探索。通过观察尼古拉斯的作品,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受现代抽象艺术与的影响,擅于将抽象的图形元素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组合再次展现,将抽象图形元素与爵士乐情感的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视觉与听觉上的情感联觉。

图1为2004年维利绍爵士音乐节的海报,黑色的背景上面闪烁、跳动着红色、黄色、绿色的长短、大小不一的矩形,整个画面营造出各种乐器在演奏中的相互配合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时而即兴变奏,时而升降音高,还仿佛有演奏中的颤音、破裂音等,统一中又有变化,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流动、跳跃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从这幅海报中,我们可以发现抽象绘画大师蒙德里安的“纯粹抽象”――几何抽象绘画对尼古拉斯的影响。海报中已经完全忽略实体,只由纯粹的几何图形构成,通过图形的重复交错构成,产生一种秩序和节奏,仿佛跳动着的爵士乐音符。在设计手法上与《百老汇爵士乐》有着相似之处。

类似毛笔书法和墨点泼洒的形式也是尼古拉斯爵士乐海报设计中经常运用的手法之一。这种形式既与中国画中泼墨的手法类似,也可以看出卓思乐受到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杰克逊・波洛克作品的影响。波洛克是“行动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方式是将笔或者棍子浸入稀释的油画颜料中,然后直接将颜料滴在或者甩到巨大的画布之上,他的作品不需要草图,没有一般绘画作品中的视觉中心,也没有固定的作画位置,完全凭借个人经验和感觉围绕着画布行动着作画,具有极强的即兴性。身的节奏。这与倡导即兴、自由精神的爵士乐有异曲同工之处。波洛克的抽象绘画作品,如图2 的1949年作品《第17号》,图3的1950年作品《秋韵》,都采用了“满幅”的构图形式,即画面中并没有一般认为的视觉中心,整个画面杂乱散漫,全铺开来,并无主次之分,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看似由杂乱无章的线条构成的网,其实线条的疏密和轻重缓急形成子自身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图4是1997年卓思乐创作的维利绍爵士音乐节海报作品,画面也是采用跟波洛克相似的“满幅”构图,并无视觉中心,画面一眼看去似乎只是随意泼洒的墨点,但再仔细观看时你会发现,这些“随意的”墨点组成的是一个个爵士乐手的演奏形态以及格式各样的乐器,仿佛一场盛大的爵士音乐会现场,这种海报表现手法,也将现场热烈动感的氛围体现的淋漓尽致。图5为1999年维利绍之爵士“科隆萨克斯黑手党”的海报作品,明亮的黄色背景上布满了狂放的墨迹,形成了一个吹着萨克斯的乐手,整幅海报作品给观者一种强力的视觉冲击力,让人能感受到乐手演奏的激情和现场热烈的氛围。

图6是尼古拉斯的《三重奏音乐会》,画面中只出现红、黄、蓝三种颜色代表三重奏的主题,五线谱的背景上布满了形式各异的圆形、三角形、矩形和不规则图形,这些图形看似随意散布,仔细看可以发现这些图形似乎构成了一个人在打架子鼓的形态,还有类似跳跃的音符的造型,画面充满着音乐的动感,引发观者的想象。从这幅作品中,我们能看到抽象艺术的先驱――瓦西里・康丁斯基对其作品的影响。图7和图8是康定斯基作品《构成8号》和《构成9号》,画面上跳跃、散布着各种抽象的图形,通过线条、色彩、空间和运动来传达艺术家个人的感性意识,不再参照自然物。作品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如同尼古拉斯・卓思乐对爵士乐的热爱一样,康定斯基本人对音乐也非常热爱,虽然没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但他从小就培养起来的音乐素养是显而易见的。他的很多抽象绘画作品的灵感都源于音乐,而且许多作品也直接以音乐术语命名,例如1911年的油画作品《印象三号》(协奏曲),1914年的作品《逃亡曲》等,其抽象绘画作品总是充满了音乐性,如同固化了的乐曲。尼古拉斯对康定斯基的抽象风格有一定的继承,对比二者的作品,显然尼古拉斯的《三重奏音乐会》表现手法在继承精髓的基础上更加简洁,更加具有现代感。

尼古拉斯也擅于用最不起眼的点元素来表现音乐的节奏感,图9是2005年他创作的维利绍爵士乐音乐节主题海报,整幅海报完全是由聚、散、离、合的圆点重复构成,没有其他任何图形元素。点的密集之处构成了全情投入演出的吹着萨克斯、打着架子鼓、弹着吉他的爵士乐手的演奏形象,疏散聚离的原点,仿佛是架子鼓打出的有节奏的密集鼓点,又好像是演奏乐器中发出的声调与节奏,有仿佛是在舞台上散发着个人魅力的乐手们迸发的光芒和力量。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尼古拉斯只有了单纯的点元素,通过点本身的大小和疏密以及位置的变化,就形象的表现出了爵士乐的节奏和韵律,巧妙地将听觉与视觉联结起来。

利用线条的丰富变化表现爵士乐的韵律与爵士乐手的形态与演奏状态以及体现爵士乐的即兴感和内在的自由精神,使无形的爵士乐视觉化,也是尼古拉斯的常用手法之一。图10为尼古拉斯1995年的维利绍之爵士海报作品,利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粗细不同、尖锐转折的线条交叉重叠,勾勒出一个全情投入的吹着小号的爵士乐手形象。尖锐转折的线条形象地表现出了爵士乐区别于古典音乐的平静和谐的特点,给人一种粗糙、刺耳的原始感,爵士乐的张力仿佛就凝固在海报之中。

(二)色彩构成丰富视听感受

色彩是视觉传达中极为重要的要素,设计师们经常通过色彩来传达作品中的情感要素。在尼古拉斯的海报作品中,色彩成为使爵士乐视觉化的载体之一,丰富多变的色彩,犹如乐曲时而轻快舒缓,时而激情澎湃。尼古拉斯把音乐中的音色和平面海报中的颜色二者之间的通感传达的很是到位。尼古拉斯・卓思乐的爵士乐海报具有自己明显的色彩风格特点,即色彩明快、鲜亮,使海报呈现出强烈的、光芒四溢的视觉效果。图11是卓思乐1986年创作的维利绍之爵士海报作品,海报采用红蓝两色,用剪影的形式表现爵士乐手的演奏形态。大面积的纯粹的、鲜明的色彩,红与蓝强烈的对比,在冲突中又互相牵制。图12是1987年的维利绍之爵士的海报――第三种爵士,海报中仍然采用剪影的形式表现乐手演奏萨克斯的形态,大面积的蓝色与黑色,让画面显得纯粹、和谐、静谧。图10爵士乐海报作品中,运用了黄与蓝的补色对比,视觉效果强烈。从这两三幅作品中,我们可以联想到法国著名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晚年的剪纸作品,马蒂斯运用最简单纯粹的艺术创作形式最直接、自由而深刻地表达关于色彩、自然和生命的想象。卓思乐的海报作品亦是如此,对观者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的原始吸引力。

三、结论

尼古拉斯・卓思乐的爵士海报作品以其独特的、生动的艺术创作形式将抽象的、无形的音乐视觉化。既注重了海报的信息传达功能,又反映了他个人对爵士乐的无穷热爱和深刻理解。在这数量众多、形式丰富的爵士乐海报中,我们可以从大师的作品中学习到如何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相互转化,也反映了当代平面设计在现代化思潮的影响下的发展方向。笔者通过分析“视觉诗人”瑞士平面设计大师尼古拉斯・卓思乐的爵士乐海报作品,深入了解不同艺术形式之间如何相互转化,学师是如何理解和处理音乐与设计之间的交融关系,将抽象的音乐转换成有趣的视觉元素。我们感到幸运,尼古拉斯的设计历程依然在演进,他仍然充满活力与灵感。对笔者来说,能通过分析尼古拉斯的海报作品而学习到不同艺术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创意在今后的设计作品上得以实现是莫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臧可心. 欧洲招贴设计大师作品经典:尼古拉斯・卓思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1.

篇(4)

1.室内设计案例分析

设计制图软件已经成为了当今设计领域所不可缺少的一种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在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个软件都有独立的作用,但是对于某一领域或某一专业的设计而言,仅仅依赖一种软件来进行设计显然是达不到目的的。在室内设计中,由于其自身的综合性较强,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不同的设计软件之间进行相互的作用,才能实现室内设计的整体效果,最终达到设计的目的。(1)CAD设计施工图的设计实现在进行室内设计之前,通常会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上的分析,然后进行合理的构想,并能够提出一个相对于环境而言较为合理的构思,而且要有一定的独特性,然后制定出一个较为完美的设计方案。之后再将这个方案的基本资料输入到CAD软件中,同过软件操作,绘制出原始户型图、平面布置图、地材图、强弱电图、顶棚平面图、主要空间和构件立面图等一套室内设计施工图。(2)三维场景的设计实现运用CAD完成了基本的室内设计图之后,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运用3Dmax来进行建模。而利用3D进行建模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完成CAD设计图的绘制,同时能够实现室内三维立体的效果。3Dmax建模方式常用的是三种高级方法和一种基本方法,分别是mesh、poly、nurbs和基础建模修改器。通常都是先建基本模型,再依据需求,转化为以上三种方法。在建模时,可根据需要选择建模的方式。先把之前在CAD当中画好的设计结构图导入到3Dmax中;然后根据平面图的设计,照图纸完成模型制作。建模时要求遵循“精确、远粗近精,不见不建”的原则。在3D建模完成之后,还要对其进行认真检查,确定之后方可进入渲染的过程。而这种渲染的效果将会呈现出更加真实的形象和效果,通常利用Vray来进行的,可以达到表面散射、焦散、全局照明等效果。在利用Vray进行渲染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灯光的设置,这里较常用的灯光是VrayLight,使用这个灯光的时候,一定要开全局光,这样才能渲染出更明亮的效果,否则会导致图片的效果偏暗。渲染之后所达到的效果就非常逼真和美观了。(3)Photoshop后期处理技术经过了CAD和3Dmax的设计之后,基本上就达到了室内设计的基本要求,然而,这还不是最终的结果,必须要经过Photoshop的处理之后才算是一件完整的室内设计作品。这种后期处理的过程主要是指经过Vray渲染之后的效果所进行的进一步润色和加工、调整,并利用Photoshop将图像中的画面进行调整,在影像的明暗和色彩上达到最佳效果。并对室内的周围环境进行构图设计。

2.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1)景观设计制图流程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发展,使其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中,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然而,在设计领域,手绘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在景观设计上,计算机软件的运用更能加真实地反映出设计的意愿,从而更有利于设计师的发挥。1)根据实地测量调查结果和对方提供的基础材料与要求,运用Auto-CAD绘制平面图。2)将平面图导入3D-max中,运用3D-max建模。即建立效果图中所需的物体如建筑、水体、道路、地形等的三维模型。3)将3D-max中所建立的模型导入Photo-shop中完成后期处理。即将所得的彩色影像与植物及人物、交通工具、天空等配景合成,得到最终效果图。(2)景观设计的制图工序探讨1)建模:建模在室内外设计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软件制图的过程中,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的过程就相当于利用手绘进行透视的描绘。但是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手绘法往往只是代表着某一个特定的角度,而建模法则较为灵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看,从而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效果,有利于最佳效果的实现。在景观设计中,通常会有一部分物体的表现必须建立三维模型,例如:建筑、道路、水体等。2)渲染:渲染类似于手工绘图的上色过程,在手工上色时需分出物体间的素描关系和被表现物体的质感,渲染过程中通过灯光体现素描关系,通过赋予模型材质来体现物体的质感。这一过程可以使用3Dmax软件包。3)赋材质:在3D中,对模型赋材质即运用软件的指令,把不同物体按设计要求赋予诸如水泥、花岗岩、木材、面砖等材质。4)后期处理:后期处理过程类似于手工绘画的最后修改润色过程。由于渲染所得透视图的影像文件还有很多内容尚未添加。后期处理过程对于园林的效果图是相当重要的,耗时也长,其应用软件Photoshop是一种平面处理软件。植物和其它配景透视效果的获得是参考渲图中建筑、道路等的透视变化,依靠经验将调入的配景影像进行大小与色彩的调整而得到。

3.结语

篇(5)

【关键词】园林设计原理;园林空间营造

一、 现代园林设计理念及特点

1、现代园林设计理念

现代的园林在向着一体化的风格发展,整合了功能以及空间组织的现代设计。在设计中对良好的服务或者使用功能的追求,如:为人们休息或散步、聊天或晒太阳等一些户外的活动提供非常充足的场所与场地,把人们交往与生活中的行为要求充分的考虑了进去,追求的不再是繁琐的装饰,反而对平面的布置、对空间组织的形式有了更高的追求,设计的手法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在形式的创造方面,在现代各种主义以及思潮的纷争的条件下,现代的园林设计把之前没有的自由与多元化的特点充分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另外,很多设计师还是把传统的设计做为基础,在造型中依然使用理性的方式进行空间的探索。

在各种影响下形成了现代设计的基本的特点,有强烈的构图,简洁的几何线条,以及形式自由多样。园中植物是一种造园的素材,与传统的庭院中的绿值有些区别,植物的美在于自然形态,很少是人工修剪的,采用流动的线形或者形体产生更加明快的空间,并不只是采用轴线或视线对空间进行组织,对经济可行性以及空间的多用途性更加重视。

2、园林设计特点分析

园林设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园林方案在设计中存在的特点有创作性、双重性、综合性、社会性与过程性。一是创作性,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不但需要主体具备的想象力,还需要开放的思维。园林设计者在进行园林绿地设计时,会有很多矛盾与问题存在,只有主难如发挥创新的意识与创造能力,才能做出具有丰富的内涵,新奇的形式的园林作品。而对于刚开始学习的人员来讲,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是学习专业的重要基础与目标。二是过程性,在设计风景园林中,要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调研,并且要具有科学性与全面性,要敢于思考,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在众多的论中选择较好的方案并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改、改进、发展的过程。三是社会性,对于城市空间环境而言,园林绿地景观是其中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这种特性对园林的工作者的创作也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平衡社会的效益以及个性的特色。首先要找到一个可行的切入点,才能做出体现人性的作品。对设计者来讲不管是功能还是形式,一直是需要重视的两个方面,方案设计方法一般分为先功能后形式,与先形式后功能,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切入点与侧重点的不一样。“先功能”是以平面设计为起点,重点研究功能需求,再注重空间形象组织。从功能平面入手,这种方法更易于把握,有利于尽快确立方案,对初学者较适合。但是很轻易使空间形象设计受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林形象的创造性发挥。“先形式“则是从园林的地形、环境入手,进行方案的设计构思,重点研究空间组织与造型,然后再进行功能的填充。这种方法更易于自由发挥个人的想象与创造力,设计出富有新意的空间形象。

二、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

1、统一与变化原则

在园林设计工作中,统一原则意味着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和整体之间要能过达成一致,使得各个元素之间都能够形成彼此关联和协调的要求。而变化则说明了在园林设计工作中,各个构建和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其却又是一个整体上统一的态势和发展要求。这种设计原则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其相互交叉、局部变化的模式,但是其前提是必须要统一而有合理,避免了设计工作中出现整体单调和乏味现象,同时在设计工作中以为的强调变化则很容易造成整个工作的杂乱无章和毫无秩序。

2.、对比和相似

由于园林设计工作中所涉及到的要素众多,其中各要素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形态、色彩和质感方面,从而给人产生强烈的形态感情。是个性设计发挥的基础,主要表现在量的太小、多少,方向的前后、左右,层次的高低、错落,形状的曲直、圆润,色彩的明喑、冷暖。材料的光滑粗糙、轻重等方面,设计中要权衡对比与相似的关系。恰当地利用组景的各要素.使物尽其用,个体为整体服务。

3.、均衡

均衡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平衡。

1) 对称均衡

对称均衡是简单的、静止的,具有庄严、宁静的特点。对称有三种:一是以一根轴为对称轴的两侧对称,即轴对称。二是以个点为中心的中心对称。三是按一定的角度旋转后的对称为旋转对称。对称均衡是规整的构成形式,有着明显的秩序性,是达到统一的常用手法。

2) 不对称均衡

不对称均衡则是复杂的、动感的.这和形式的对称没有明显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但是它具有相对稳定的构图重心,不对称均衡的形式自由、多样、构图活泼自然、富于变化。我国的百典园林中太多采用这种形式筑山、理水、布置庭院。

三、园林空间的营造

1、无形空间环境的营造

无形空间环境的营造首先在立意。立意可通过匾额、楹联、诗文等形式。点染出园林空间的丰富意境.体现出园林空间营造中对社会环境建立的要求。

中国古典风景园林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比较重视“意”,即园林所表达的情感与意义。它强调运用多种园林要素:自然界的花木、水、生物等自然要素,建筑物等人造物以及因二者呼应所产生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美学境界。这一风景园林的设计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设计产生的影响体现在设计的立意与布局上,无论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还是现代城市设计,都以“经营位置”为主要原则,空间及各种设计要素的相互关系成为设计的最基本和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另外,园林设计中香味、声音等的巧妙安排,也可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无论是“留得枯荷听雨声”、“暗香浮动月黄昏”,还是“鸟鸣山更幽”。都为景物增添了许多情趣。

2、有形空间环境的营造

有形空间环境的营造就是针对场地中一系列客观的、通常是相互矛盾的现状资源。提出一个空间解决方案。一个合理、巧妙的园林设计。首先要抓住原场地中那些真正本质的、内在的、特别是文化性的东西,将它在设计中表现出来,以一种倾向性和具有普遍性的运动规律。反映出有形的空间序列和无形的时间性,使它们体现各自的特性。

“所谓空间感的定义是指由地平面、垂直面以及顶平面单独或共同组合成的具有实在的或暗示性的范围围合”。仅以植物为例。植物可以以其不同种类、形状、高度组成空间的任何一个平面。在园林设计中以建筑体现功能。以植物为主造园并辅助划分环境空间,以园林构造物点缀其间烘托气氛,利用大小、虚实、疏密、明暗、曲直、动静的对比手法,通过巧妙的借景、障景、围合、隔断等手段,设计出尺度、形态、围合程度不近相同的空间,充分表现园林设计的丰富内容和意境。这其间,林缘的晃动、树木的枝杈以及草地的起伏变化,都是构成空间的元素。

参考文献:

篇(6)

笔者从艺术设计教学的造型学角度出发,对民间艺术品类做形态意象、分解构成等造型方法和规律的分析,对应造型艺术教学中的形式法则运用,通过分析比对,揭示出潜藏于民间艺术造型形意之间的手法和规律,将富有本土化、原生态的造型语言和成型规律引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当中,让成长于新世纪的一代新人,看到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价值所在。是造型规律的探究,亦是对文化遗产中的造物、造型智慧的认识和发扬光大。

传统民间艺术品类繁多,表现形式各具特色,不同的品类有其不同的形成渊源和艺术特色。我们以民间皮影艺术为例进行分析,是否也能看出民间艺术的元素构成、性格塑造和动作设计等诸多方面的巧妙之处呢?

一、皮影艺术的特色和造型规律解析

皮影戏,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而独具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和广泛的地域分布。曾作为佛教教义传播普及和戏曲故事演出形式广泛地流传于民间,是集剧本、人物角色、道具场景造型和音乐唱腔为一体的传统艺术形式,深受民众的喜爱。其造型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与画像石刻、佛教传播的变相和地方戏曲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民间剪纸、木版年画等其他品类之间也有着相互影响、借鉴和派生的关系。其戏曲内容及完整的艺术效果,是通过灯光、影幕(亮子)、音响、唱腔和艺人们操控影人表演来完成的,演出影戏的皮影人,既是戏曲表演的道具,又是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品。

皮影戏是以皮影人作为道具来完成其戏曲演出的,所以,皮影人的造型、制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造型艺术所应该重点关注的。皮影造型有着制作成型和角色造型设计的双重而统一的含义,成型多体现于制作工艺,而角色造型则侧重于人物身份、性格的塑造理念。影人制作的材料多采用加工了的牛、羊和驴皮刻制而成,故有“皮影”的称谓。一个完整的皮影人,通常是由头、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等形态部件来组成,少则有四五个,多则十几个部件来剪裁、刻制、上色描绘、上漆、组装等工序来完成。民间艺人将影人的头部称为“头茬”,作为人物角色形象的重点来刻画,其角色身份的区分多体现于此;将身段的部件称为“花轮”,如胸部、上肢、腰和下肢等部件形态,链接部件的节点称为“骨眼”,是影人整体链接和动作展开的关键。影人的头部大小在5厘米左右,头部与身体的比例在1/6左右,高度多在20至35厘米之间,有个别地区的影人高达60多厘米。影人的造型特点讲求平面化、装饰化,与汉代画像石、民间剪纸艺术相近,以侧影体现形象和动态。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以戏曲人物的生、旦、净、丑角等变化众多的角色形象。在影人制作中,艺人们将头部单独制造,和身段链接处留有槽口,可以进行头部与身段的互换,可以变化出更多的角色形象。在民间皮影演出的戏箱中,少则三四百件,多则五六百件皮影人物和道具,有着极为丰富的影人角色造型。

另外,皮影的系列造型中还配有极为丰富形象的场景和道具,如山峦树木、桌椅、幔帐等,为曲目故事的叙述表现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形象,也形象地记录下广泛的社会生活景象。

皮影的细部刻画、描绘都与影人角色的塑造统一,龙袍凤冠、盔甲旗靠,纹饰雕刻,色彩描绘都系统体现出民间艺术求全、求满的审美情趣,也是“花中套花”、形体共用等艺术表现手段的具体体现。在影人、道具的部件形象轮廓中,通过雕刻、色彩的描绘,产生出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二、夸张概括的艺术造型手段与以少胜多的智慧

皮影人物角色的造型是影戏艺术的主体,与现代影视动画的制作没有本质的区别。分析影戏艺术角色的造型特点,其平面化、程式化、装饰性和组装式的节点链接,都与“经济、实用、美观”的设计原则和现代造型构成理论不谋而合。

一件影人的制作,由一个头部,一个胸部,两个上臂、下臂和手,再加上两个腿部构件,通过节点连接就组成了一个影人角色;骑马武将影人的下肢不再用构件制作,而是将下肢融在马的身体中,在马的身上雕刻出腿部的形象;一个持帐侍女,只在腰间做一处连接,减少配角的动作变化。凡此种种,都可看出皮影角色形象的造型或说是成型,都是控制在整体形象轮廓之内的分解构成,用皮子剪刻出来的部件也就是构成一个整体形象的形态元素。而连接的节点是整体构成的组装,也为演出时的动作展开设计了轴点。尽可能地减少了构件之间的重叠,是出于影戏演出的透明要求,也是造型平面化、轮廓化的体现。

这种构件组装、节点变化的影人制作方法,是否为现代影视动画的制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呢?在现代的二维动画片和Flash网络动画制作中,这种部件衔接,节点转动的设计方法是相同的。

头部、身段的分解造型,元素共用的构成,有效地成就了影戏角色形象和动态的多变,也节约了影人制作的工时费用。几此种种,不能不说是民间艺术造型中惯用手法,那就是以少胜多。将民间艺术的造型经验与现代艺术创作规律比较,就会发现其中诸多相同、相通的造型创作理念。不论这种“节减”的原因出自对材料、工时的节约,还是对传统图式传承发展的需要,在造型艺术和民族文化的体现上都闪耀着聪明智慧的光芒。

三、平面化造型和动作设计与影像视觉效应

皮影角色造型的种类繁多,地域风格也不仅相同,但影人造型的平面化构造是统一的。在民间剪纸艺术和民间木板年画等诸多品类中,都能够见到这种求全、求美的意蕴追求和手段运用。

剪影式的轮廓形象,最强烈地作用于视觉识辨,这也是标志设计和平面设计所常用的方法。我们在检验一个动态是否完美时,也常将具体的形象略去,涂成一个剪影来审视检验形象动态的合理性。皮影艺术的创作艺人是否主动地运用了这些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影戏的造型和演出中充分地显现出这些造型法则和视觉规律。

影人角色的大小与演出幕布(亮子)的大小尺度,以及观众的距离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人们可以在幕布上,识辨出角色的身份特征,其视觉空间距离是有效的。人物角色造型与剧目、音乐、唱腔道白形成完整而统一的感官传递。

在传统民间戏曲艺术中,非真人演出的形式中,主要的有皮影戏和木偶戏。这两种非真人演员来表演的戏剧形式,与现代国际动画组织定义的“卡通电影”概念是何等的相似。如果说皮影戏侧重了二维的视觉效应,木偶戏则是三维立体动画原生态的创作。有人将皮影戏称之为动画电影的鼻祖先创,应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动画艺术从20世纪之初到90年代之间有过曾经的辉煌,大量的动画影片运用了中国特有的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和艺术处理手法,被全世界公认并广泛赞誉为“中国学派”。其根本体现在艺术语言的独具特色上,那确实是几代中国艺术家广泛地吸取传 统民间艺术形象意蕴创作出来的“浓墨重彩”,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之具体体现,从文学剧本到艺术造型以及电影语言,多方面体现出中国艺术的传承和创造。遗憾的是由于和经济体制的诸多因素,造成中国动画艺术的滞后和以日本动漫为主的多渠道文化入侵,这种局面的成因显然不是中国艺术语言缺乏感染力。当我们历经了计算机技术的革命与普及,沉浸在电脑技术的便捷高效之后,如何发展创造中国特色的艺术语汇,当是迫切而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

众所周知,有着日本的“动漫之父”之称的手V治虫,幼年受到中国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制作的动画电影《铁扇公主》的影响,而走上动画创作的道路,在其不懈的努力实践中为日本动画电影的表现建立起一系列程式化、节约化的制作模式。这种模式具体体现在角色动作之间的节省,打破了动画电影中一个动作每秒24帧画面变化的限制,如眨眼睛仅用三帧画面来完成,在景深变化中运用变化较大的镜头语言等,使影视动画既有一定的连续性又有效地降低了动画制作的成本投入,并以此为突破与美国迪斯尼的动画大投入、大制作的生产方式抗衡,争得国际动漫市场的份额,突显出日本动画以低成本投入来表情叙事的风格特点,使日本的动漫产业跃居世界之大国。凡此例证,是否应该促使我们反思拥有自己形象语言的重要呢?

皮影角色人物的动作情态是靠艺人们灵活熟练的操控来呈现的,与幕布空间、灯光、音乐、唱腔道白一起形成感人的戏曲艺术形式。其视觉传递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影人的动作变幻来叙事上,那动作的形成则在影人的造型构造中预先设计好,在演出操控时就有了“唱、念、坐、打”的传情动态。这种影人构造中的节点设计与演出时动作的形成和多变,是一种高明的整体设计理念,与现代动画的角色设计理念是一致的,无非传统的皮影艺术是以舞台整体的空间来体现,而现代动画则是运用了电影语言的蒙太奇手段,将远、中、近的镜头画面和平视、俯视以及推拉摇移的变化串连起来,形成视觉传递的综合效应。两者的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皮影戏的停顿、“亮相”与电影镜头的“特写”只是表演形式上的不同,其视觉造型、传递规律是异曲同工的。

四、皮影造型艺术规律在现代造型设计中的转化运用

数字化通常是国际化和现代化的体现,当今的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领域无不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平台。然而,在各种软件技术基本普及的艺术设计教育和创意产业中,离开了艺术表现规律的尊重,其先进的技术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高效和规模化,因为艺术语言的表达并不是按下键钮就能生成的。当我们的艺术教育以技术为主线的方向行进了多年之后,蓦然发现我们所培养的人材与相关产业适用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为艺术设计教育和数字化艺术整体水平的体现并不是单纯的技术学科。在很大程度上说,失去了“本土方言”的艺术作品,也不会做到真正的国际化。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打拼在国际平面设计领域的靳埭强、陈幼坚等人的作品中见到,将具有深厚底蕴的优秀民族语言符号整合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的成功。

民间皮影艺术的造型、动作设计和演出形式都具有平面化和平展性的特点,其形象构成的部件组装与分解构成的规律,可以举一反三地塑造出系统的形象造型。在艺术设计和教学的实践中证实,这比我们从真人写生入手的理解构造和设计动作变化来得更具有实效性。

我们试用皮影人物角色的部件构成和节点设计的原理,来设计一个卡通动漫角色的形象,并运用节点变化来派生其动漫角色的动作变化。这种平面化造型和平展化的动作变化,在网络动画、图画书和插画设计中,是经常用到的。其构成元素(部件)与影人一样,不是写实的形象,而是近似于真实物件的形态,这些形态组合构成则是依照了真人的关节。其面部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展开,是角色在文学或戏曲中传情叙事的视觉传递主体。与皮影戏里的影人动作比较,影人的动作情态是靠皮影艺人的操控,而二维的动漫角色设计则将部件元素排列。两者所表现出动作情态的感人,都在于抓住角色形象的典型动作特征。

应用案例,同样运用了部件构成的方法,分别设计了广告招贴和系列角色形象。这些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制作表现,都是运用了计算机矢量绘图的软件CorelDRAW来完成的。在图形软件的平台中,基础元素图形的创建绘制和排列都是方便快捷的。当然这是软件程序所带来的表现效率,但是,没有艺术处理语言的关注,没有本土文化土壤的滋养,再先进的软件技术也不可能自动生成出感人的艺术形象来。恰恰是在掌握了计算机软件之后,回望传统民间艺术之美,探究民间艺术的表现规律,才会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在语汇和表述上的生动,感受到民间艺人创造智慧的高明。

篇(7)

摘要 现代服装中常常将“褶皱”作为细节设计的主要表现形式。本文首先分析褶与皱在服装设计中丰富的表现形态、常用制作工艺、设计技巧,以及通过褶皱细节设计从造型、面料等角度对服装设计进行视觉改造,使设计造型、面料质感和工艺等元素充分融合。从而增加了服装设计的艺术感、层次感和空间感,起到重新塑造人体美的作用,有效地诠释了现代服装设计的时尚品位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服装设计 褶皱细节 设计技巧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服装细节设计与服装审美的艺术品味和文化内涵有着很深的渊源。服装上的“褶皱”就是如此,如敦煌飞天服饰的“褶皱”透出了唐代服饰的神韵和人体的动态美,超出了作为服装本身的表面形式价值,即作为传统形式上的平面形态,在本质上却演绎的是三维动态造型。在现代时装设计中,“褶皱”也被大量运用。可以说,“褶皱”是立体和平面设计审美形态的契合点,是现代服装时尚设计借鉴的极好设计元素。

一 服装设计艺术中的“褶”与“皱”

“褶”和“皱”是服装设计中的细节塑形元素,是一种塑造服装局部造型和面料质感的艺术创造手段。“褶”是将服饰面料按照一定规律折叠所产生比较规则的纹痕,即“衣裙的折皱”(折叠的痕纹),所以“褶”的排列具有人为的规律性,可称为规则“褶”;“皱”是因物体表面紧缩或因揉捏而形成的纹路,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称之为自然“皱”。服装设计艺术中的“褶皱”,是服装造型中常用的面料塑形手法,是改变面料原有形态属性面貌特征的重要技法之一,一般将面料进行有序或随意自然的揉捏、叠加或堆砌,使平面的面料具有一定立体效果或形成各种质感。

在服装设计中,常常使用“皱褶”元素的部位有袖山、袖口、领口、胸部前襟、门襟、腰节、侧缝、下摆、脚口、裙片等位置。根据这些不同的部位和不同的面料、款式,进行针对性的规则“褶”和自然“皱”设计,可以丰富服装的层次感、增加服装的空间感和体积感,可以创造很多独具韵味的线条变幻,演绎出服装千变万化的视觉艺术效果和文化价值。

二 服装中“褶”和“皱”的设计方法

1 服装中“褶”的设计方法

褶是服装造型设计中的常用方法。作为一种针对面料进行的一定规则的有序排列、并在折叠后形成一定质感的视觉形态,它能够通过对面料的处理,改变服装内部的固有形态及服装所表达的内涵。具体又分为:

首先,按照设计“褶”的规律和数量来看,一般是把面料按照一定的尺寸和数量进行顺序或相向折叠,其方向、尺寸和数量根据设计对人体的要求进行变化。比如:方向和尺寸数量一致的褶,设计出来的视觉效果比较规则和工整,给人的感觉是严谨的;细密整齐的褶,给人的感觉是精致简约的;而当褶的方向、尺寸和数量发生变化,给人的视觉感觉也会发生改变,宽窄有序、整齐的排列一般会使人的视觉向横的方向发展,瘦长型的体型比较适合运用,但量的对比同样也会产生视错觉,如衣裙上不对称的几条细密褶的均衡对比,使视觉效果被拉长而表现一种修长的美感,富有品位。

其次,按照设计“褶”的工艺技法来看,又有“活褶”、“死褶”与“正褶”、“反褶”之分。“活褶”的工艺方法是将面料一端缝合,其余是自然打开的。这样,缝合的一端紧密,而自然打开的一端放松,具有夸张和放射、流动而不死板的视觉效果。而“死褶”是采用机器压烫成规则有序的形,也可以用机线缝合成形。根据折叠的宽窄、大小、厚薄,可以形成层叠、规律和工整的视觉效果,同时增加面料的厚重感,百褶裙的“褶”大多采用这种形态。“正褶”则多表现于面料的表面,将面料相向折叠于衣片外,视觉效果直观且具有较强的体积感。如在服装分割线(或拼接线)的基础上进行折叠处理,这样的处理方法让服装的表面变化更多,进一步增加了服装的层次感。相反,“反褶”多表现于面料的内部,即将面料相向折叠于衣片里面,在正面只能看到折叠后形成的线条。这是表现服装垂直线条延伸感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人体走动时会使服装产生运动感。这4种“褶”的形态各有各的特点,也各有各的表达造型的强项,设计师可根据不同的主题,在服装上进行各种“褶”的设计,由此增加服装的艺术效果。

2 服装中“皱”的设计方法

在服装设计中,“皱”的形成方式很多,一般采取自然堆砌或悬垂、自然抽线或随意揉捏的工艺而形成。“皱”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随意,这种随意性表现了一种静中寓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了自由、亲和、优雅和休闲的内涵,可以有效减弱黄种人的躯干起伏不明显的视觉特征。

(1)抽线或松紧缝制法

“皱”的结构形态,可以通过用线抽出的工艺方法来形成。用手工或缝纫机在面料上运用较宽针距缝制,并留出一段线头,然后逐渐抽紧线头,直到面料缩进至设计所需要的尺寸,这样就会形成许多细密且自然的垂皱。一般布的原先长度应是最后抽紧需要尺寸的3倍,如果要让最后抽出来的皱更密,那么布的原先宽度应该越大,且这种方法应尽量选择使用较轻薄的面料。其次,可以使用松紧带紧缩形成随意自由的皱纹。松紧带有宽有细,可根据设计的款式选择使用,宽松紧一般用于裙腰、裤腰或下摆。而近年流行的如缝纫线一样粗细的松紧,则可用于衣服的任何部位,这样就大大丰富了服装的款式变化,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肌理效果与画龙点睛的装饰效果。

(2)系扎、披挂、包缠等方法

事实上,服装造型中“皱”的处理方式源远流长。古希腊人的“袍衣”(Chiton),古罗马人的“Toga”都是用面料在身体上系扎披缠,从而形成了自然的“皱”的效果。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则常常采用系扎、披挂、包缠、牵拉、挤压、堆积等手法来形成“皱”的造型。其具体的工艺手段是,采用立体裁剪技术在人台上对面料直接进行塑形,这样形成的“皱”,有自然与随性的特点,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可以用带子系扎住面料的一端或两端,而使侧面形成自然纹痕,比如在肩的两侧将布料进行系扎,这样可以形成“荡领”的效果。而由于人体是凹凸不平的,又可将面料披挂于所塑造人体部位而形成自然的垂皱。还可以利用一些面料所具备的悬垂性等物理性能,设计成斜裁的连衣裙,这样既能体现身材,又能在某些部位出现自然的“皱”。或者用面料将塑造部位包裹、缠绕而形成纹路。另外,服装中的荷叶边、木耳边、蝴蝶结以及多种特别效果的肌理,都是用这些方法塑造的产物。总之,设计师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款式与面料的不同组合变化,创造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皱褶效果,增加服装的质感和体积感,以此来丰富服装的层次感和艺术效果。

3 “皱褶”面料的艺术再造与视觉改造设计

皱褶之所以被服装设计师大量运用于设计中就在于其变化多端,材质、工艺、造型、位置等因素都影响着“褶皱”设计的艺术效果。有装饰性的,有实用性的,有二者兼具的;有表现奢华复古思潮的,有表现简约风格的,这些都表现了“褶皱”千变万化的塑形和视觉改造的艺术魅力。

(1)多与少

皱褶的多少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来决定,当然,最终还是取决于设计师对于服装设计定位的理解与把握。多层的皱褶会使服装有厚重和体积感,可以改变面料固有的外观特征,而少量的皱褶会使服装变得轻盈活泼。在同一件衣服上也可以在不同的位置利用皱褶的多与少进行设计,可以增加服装的可观性及设计感,这种比较自由的设计在女时装或休闲装中运用较为广泛。相对而言,轻薄的面料适合多皱褶,而厚的面料皱褶多了会使服装看上去较臃肿,同时也会增加服装的制作工艺难度。

(2)横与竖

横向的皱褶在视觉上能使人体感到较宽,胸部偏小的女性可以在胸部进行横褶的设计。而竖的皱褶在视觉上可以使人体感到较长。数量较多而且较宽的竖褶同样会使人的视觉向横向发展,而如果服装上只有一条宽的竖褶视觉会被拉长,多了反而容易起到相反效果。横褶的设计相对于竖褶的设计来说则略显呆板,缺少灵动性。所以在一些设计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横褶与竖褶的交叉运用,既丰富了服装的内部结构与视觉形态,又增加了服装的对比性与层次感。

(3)动与静

皱褶中的“动”与“静”是相对的,同样褶皱的服装穿在人体后,不动时是静的,但随着人体的运动,褶皱也会动起来。要使皱褶在人体运动时有流动感,一般采用活褶的设计,如果是轻盈或闪光的面料,皱褶“动”的效果会使服装增色很多。还可以通过不同厚薄面料所形成的皱褶进行设计,使“动”、“静”的对比更加明显。

(4)软与硬

软与硬首先是一种触觉感受,但也可以升华为一种视觉感受。不同厚薄的面料所形成的皱褶在视觉上的软硬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越厚的面料形成的皱褶给人的的感觉越硬,但可以通过一些工艺手法使轻薄的面料呈现出硬态皱褶的效果,比如加粘合衬、用嵌绳等,这样既改变了面料的固有印象,还能增加面料的立体感。但有时设计师的意图是试图使硬挺的面料增加一些柔软感,这样也可以通过一些细密的褶皱来实现,比如泡泡袖就是一例。

(5)规则与随意

皱褶的宽窄、排列、大小、长度和数量较有规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规则”,这种设计一般用于职业正装,它能使服装在保持严谨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活泼感。随意的皱褶常常用于礼服设计,发射皱褶的点能够形成一个视觉中心,成为礼服中吸引人的“亮点”;随意形成的皱褶在方向上和深度上都由设计师进行掌控,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礼服的流动韵律,从而形成比较强烈的设计感与奢华感。现在,随意的皱褶设计也常用于高级成衣中,最好是采用立体裁剪的方法,使随意的皱褶更自然。

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人体部位使用“褶皱”设计,会使穿着者在体形上发生一些视觉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对体型的补缺作用。如在袖山处的“皱”能起到增加肩宽和抬高肩部的作用。在近几年的流行设计中,肩部造型一直是服装设计界的一个焦点,很多品牌及设计师都推出了强调肩部的设计,而在肩部进行各种皱褶的处理则占了很大一部分,这充分说明了褶皱工艺对肩部塑形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同时,胸线以上的皱褶设计可以很巧妙地呈现出胸部丰满的视觉效果;高腰线处的皱褶设计,又可以使人的视线上移,即强调胸部又拉升了下半身。短上衣配“皱褶”蓬裙,会使上身显得纤细、灵巧;胸部偏小的女性可以穿胸部有“皱褶”的胸衣或上装,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总之“褶”的宽度、大小、长度和数量都会影响人的视觉感受,它既制约了设计师的造型设计,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消费者的选择。也就是说,如果“褶皱”运用不当,也会起相反的作用,如臀围偏大的女性就不宜穿“褶皱”裙,腰部打“褶”的服装有时会使腰部看上去变粗等等。因而,设计师在使用“褶皱”作为细节设计元素时,应当充分考虑目标消费群的体态特征。

此外,在进行皱褶设计时,应尽量采用浅色系的面料。因为这样会使皱褶效果更明显,特别是服装内部皱褶较多时,浅色系面料更能体现皱褶的线条感和运动感。

三 结语

现在,“皱褶”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突出视觉效果和时尚品位的重要元素。“褶皱”设计在满足人体基本体形以及活动机能需要的基础上,更因时尚而变,其独特的立体性、含蓄的古典性内涵以及造型变化的多样性,正好吻合了现代服装时尚追求个性的审美趋势。“褶与皱”用料的数量、大小、方向与多层次,可改变原有的服装形态和属性,可以把平面的局部抽取出来作为立体设计元素使用,趋于平面与立体互融与共生的审美形态。因此,褶与皱的多与少、横与竖、动与静、软与硬、规则与随意等相互呼应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使得面料材质自然形成一种灵活而不呆板的形式,这些“在有限范围进行无限变化”的“塑材”手段,体现了现代服饰艺术的造型趋势――材质的艺术化再造,使得服装面料形态和肌理更加丰富,使得服装款式造型更加灵动,更加优美。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号为:08JA760010。

参考文献:

[1] 李格非:《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