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8 15:44: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管理基础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

篇(1)

作为“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三通工程的基础,优质的网络环境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学校网络管理涉及教学、管理、服务、宣传、后勤等学校工作的很多方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学校网络管理经验,探讨如何做好新时期学校网络管理的工作,希望能为其他网络管理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校网络管理工作措施分析

学校网络;网络管理;网络维护;网络管理员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作为“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三通工程的基础,优质的网络环境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学校网络管理关系到一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网络管理员的工作不仅仅限定在网络技术上,还涉及教学、管理、服务、宣传、后勤等学校工作的很多方面。如何做好新时期学校网络管理的工作是每一位网络管理员必须要认真思考并积极实践、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学校网络管理经验,探讨如何做好新时期学校网络管理的工作,希望能为其他网络管理员提供借鉴。

1学校网络管理员的定位

网络管理员的工作内容技术性很强,也十分复杂。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管理肩负着“铺路搭桥”的重要任务。网络管理员对自己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定位决定了其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学校网络管理员应将自己定位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者,除了从事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宣传外,还应承担电脑日常维护工作。

2学校网络管理员的主要工作

学校网络管理员工作的主要内容分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宣传和教师培训四个方面。

2.1学校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规划网络发展。制定中长期和短期发展规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信息化的需求。(2)组建局域网。这是学校网络建设的实践部分,规划学校网络拓扑结构,利用物理硬件实现网络拓扑结构,合理规划并设置网络设备的网络协议。(3)新增或升级网络设备。定期检查老旧设备,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新增或升级网络设备,不断了解新技术、新设备,并尝试将其应用到学校网络管理中。

2.2学校网络管理

学校网络管理是网络管理员的日常工作,也是最复杂的一项工作,主要包括:网络设备配置;网络实名制管理;无线网络管理;网络故障检测与维修;网络病毒检测与防范;校园平台服务器建设与维护;网络设备台账建立与更新;教师安全上网培训。

2.3学校网络宣传

学校网络宣传侧重校园信息宣传平台的建立与运维。(1)校园信息平台建设与维护。协助规划与建设校园信息平台;负责学校信息平台的日常运行维护,保障网络运行安全、稳定;对学校信息平台的用户进行管理,向用户提供技术咨询及指导服务;负责学校信息平台各种教育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定期向上级教育网络中心报告平台运行情况,并收集与反映本单位用户的意见;负责保存平台运行的有关记录,并接受上级教育网络中心和相关部门的检查。(2)新媒体建设与运维。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申请与建设;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运维;跟踪热点信息和重大事件;学校重要活动报道与宣传;将新媒体平台与信息平台结合,进行立体交互式宣传。

3网络管理员应掌握的知识

网络管理员的岗位对技术的要求很高,网络管理员需要取得国家软考网络管理员的资格证书或者厂商培训考核后的证书。为了能胜任学校网络管理工作,网络管理员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熟悉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熟悉数据通信的基本知识;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了解TCP/IP协议的基本知识;熟悉常用计算机网络互连设备和通信传输介质的性能、特点;熟悉Internet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掌握局域网技术基础;掌握以太网的性能、特点、组网方法及简单管理;掌握主流操作系统的安装、设置和管理方法;熟悉DNS、WWW、MAIL、FTP和服务器的配置和管理;掌握Web网络的建立、管理与维护方法,熟悉网页制作技术;熟悉综合布线基础技术;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本配置;熟悉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问题和防范技术;了解计算机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信息化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新发展;正确阅读和理解计算机领域的简单英文资料。除了网络管理的基础知识以外,学校网络管理员还应具有利用网站及新媒体宣传的能力,具体包括: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算法基础、网站前端页面设计与开发、网站后台设计与开发、网站后台日常管理、网站运行环境搭建与管理、网站服务器日常管理维护、微信公众号申请、微信公众号信息、第三方微信公众号文章编辑平台使用、微信公众号运维、微博申请、微博信息、微博运维、图片及视频处理。

4学校网络管理制度建设

要想将学校网络管理工作的所有内容流程化、标准化,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学校网络管理制度。一套完备的学校网络管理制度一般包括:学校网络管理制度、学校网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病毒防范管理制度、学校网络中心机房管理制度、网络中心机房值班制度、学校网站信息公开审核制度、学校门户网站运维制度、学校微信公众号信息公开审核制度、学校微信公众号运维制度、学校微博信息公开审核制度、学校微博运维制度、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学校网络安全管理协议、文明上网、文明办网协议、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协议书、员工离职保密协议等。只有具备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才能有效提升网络管理水平。学校诸多网络安全制度在建立时要避免应付,很多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和公安部门的检查,从网络上下载全套的网络管理制度,仅仅修改了学校名字就打印装订成册,检查之后就束之高阁,永久存放在档案盒之中。学校网络管理相关制度的建立,要切实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教育部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等)、上级部门的相关规定,还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硬件条件、软件条件、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该建立的建立,需要和每一位教职工签订的协议一定要签订,要避免因人而异,切实建立起一套有作用、有效果、有水平的网络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良好网络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网络管理制度建立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执行,好的执行力是好的制度的保障,特别是涉及对外宣传的网站平台的管理、微信公众号的管理、微博的管理、业务爆发期的网络运维及值班的管理、重大事件等敏感时期网络安全、运维及值班的管理等。每一次管理、维护、值班、审核等操作都需要按照制度规定的要求走完所有的流程,不要因为着急漏掉,这样会导致在事件爆发时出现事情难以说清楚的情况。

5结语

篇(2)

关键词: 网络工程; 网络安全与管理; 知识结构;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0-62-02

0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从1998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以来,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12年,全国已有329所高等学校设置了网络工程专业,其中重点院校超过50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络工程从原来计算机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专业。2011年教育部将网络工程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基本目录,标志着网络工程专业已经成为一个稳定发展的基本本科专业[1]。

网络工程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普遍性的困难与问题。比如: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其他信息类专业的差异区分不够明显,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因此,有必要从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建设入手,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制定特色鲜明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

笔者所在学院2012年获批了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改善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网络工程系以此为契机,结合已有的信息安全师资优势,凝练出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并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本文以此为背景,探讨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1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人才培养要求

与其他信息类专业类似,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要求从素质和能力两方面入手。

1.1 基本素质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2]。

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质要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气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素质要求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坚持职业道德的底线,具备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品格,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丝不苟的作风,以及服务社会的意识。专业素质要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风格,具备较好的创新思维和踏实严谨的实干精神。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乐观向上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身体力行的风格。

1.2 基本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专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2]。

学习能力是指自学能力,即知识和技术的获取能力、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通过专业调研、理论分析、设计开发、仿真实验等方法解决网络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是指专业技术文档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包括专业表达能力、问题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适应能力是指在学习网络工程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能够从事并适应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工作,并能适应网络工程专业技术和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1.3 专业能力

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除了满足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外,还需要注重培养两方面的专业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网络管理维护能力[3]。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是指熟悉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和常见网络安全技术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安全产品的安装、配置和使用方法,能初步设计开发网络安全产品。网络管理维护能力是指熟悉常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网络管理的主流模型、系统功能、以及各类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初步管理和维护网络与信息系统。

2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2.1 知识结构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要求具备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相对固定,具体知识包括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政治理论知识包括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和职业素养、军事理论、体育。自然科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

专业基础知识根据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制定,具体包括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技术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其中,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电路基础,技术技术基础包括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系统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

专业知识相对灵活,通常根据所在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制定,具体包括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专业实践环节[1]。下面重点讨论这部分内容。

2.2 课程体系

依据上述知识结构,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由于公共基础课程基本固定不变,在此不再列出。

2.3 专业方向课程知识点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可分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两个分支。其中,网络安全分支课程包括信息安全基础[4]、网络安全技术[5]、网络攻防技术,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网络管理分支课程包括网络管理[6]、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以笔者所在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为背景,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要求,进而得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结构和课程体系内容。最后重点介绍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主要课程的知识单元与相应的知识点。接下来的工作是将该课程体系落实到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段调整,逐步完善。希望本文所作的研究与探讨能给兄弟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姜腊林,王静,徐蔚鸿.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课程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9:48-50

[3] 曹介南,蔡志平,朱培栋等.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差异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3:139-142

[4] 教育部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安全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3)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无论是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内部网络,还是IT业的运营公司,都迫切需要能够从事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的人才,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这个领域掌握新的技能以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计算机网络管理既是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又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而且还涉及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所以知识面比较宽泛。另外,计算机网络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必需要通过SNMP相关理论的讲述,使学生能够把这些相关理论应用到实际中,使网络能够正常、安全的运行。

1.计算机网络管理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

首先要做好选取教材的工作,教材的选取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而选取。目前市面上提供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教材都不是很理想,所以我们参考了五本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的教材[2-6],教材[2]以SNMP协议为基础详细讨论了网络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管理功能域、协议规范、管理信息库组成、远程网络监视功能和安全机制;教材[3]从狭义网络管理的角度组织内容,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网络管理协议CMIP和SNMP,对网络管理软件的开发也有一定程度地介绍;教材[4]是一本详细介绍了最为流行的网络管理协议SNMP的教材;教材[5]选择了许多网络管理工具,并对这些网络管理工具进行分门别类。教材[6]介绍了网络安全相关的知识,可以看出,任何一本教材都不能直接满足课程目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综合采用了以上五本教材:(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常识性介绍方面,选择了教材[2];(2)在网络管理工具的讲授上,选择了教材[5];(3)在网络管理协议和网络管理软件开发方面,采用了教材[3]和教材[4],并自己补充了一些内容,如SNMP4J的分析等;(4)对网络安全技术的介绍选择教材[6]。

通过对五本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并补充一些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为以下几个部分:(1)网络管理概述: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网络管理的基本功能、网络管理的发展以及网络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技术;(2)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管理的基本模型、网络管理的基本模式以及网络管理协议等;(3)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该部分是网络管理课程的重点讲解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SNMP基础知识、SNMPv1、SNMPv2以及SNMPv3;在SNMP基础知识中,主要讲解SNMP概述、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搭建SNMP的学习环境、抽象标记语言ASN.1、基本编码规则BER以及SNMP4J中ASN.1和BER的实现;在SNMPv1中,主要讲解管理信息结构SMI、管理信息库MIB、SNMP的基本操作以及SNMP4J对SNMPv1的支持分析;在SNMPv2中,主要讲解SNMPv2概述、SNMPv2SMI、SNMPv2MIB、SNMPv2协议以及SNMP4J对SNMPv2的支持分析;在SNMPv3中,主要讲解SNMPv3概述、SNMPv3体系框架、用户安全管理以及SNMP4J对SNMPv3的支持分析。(4)网络管理工具SNMPc:重点介绍如何利用网络管理工具SNMPc对网络进行管理。(5)网络安全技术:主要介绍网络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在Win-dowsServer2000和RedHatLinux9.0操作系统下的网络管理操作。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1多媒体技术教学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提高,大部分高校都能实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但是事实上,并没有科学的利用多媒体技术,上课变成了机械的翻幻灯片,变成一串串的公式和图片。实际使用多媒体技术,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如何辅助合理的讲解,并且使整个课堂不缺乏系统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师应注重多媒体课件的精心设计,尽可能使内容的讲解充满动感和新意,避免冗长枯燥的文字性叙述和大段公式的罗列,根据计算机网强管理课程专业性强,图表结构多的特点,在讲解时,用形象直观的图示和动画来表达网络管理的相关技术和原理,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可以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集多种教学媒体为一体,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模拟软件和网络教学资源等,将其穿插在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熟悉协议和掌握各种技能。

2.2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把学生放在被动的位置,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敢于质疑,这样在质疑与讨论中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

2.3研究式教学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提出相关领域的知识,促使学生去查阅相关领域的资料,通过分析不同的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提供的问题应更多的取材于学科的实际,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计算机网络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我们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了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学习研究的中心主题内容,让学生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去感受和体验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例如,“如何管理我院的校园网”,围绕这一教学内容拟定了“我院校园网安全环境的特点”、“校园网内各结点流量控制”“、校同网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网络安全的检测与防治”等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我院校园网络的实际,展开分析和研究,写出主题报告。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通过教师的引导,达到事先设定的教学目的,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引导学生对实践的重视。既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实验教学

实验在计算机网络管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网络管理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实践环节进行验证,不进行实验就等于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但目前关于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项目编排不合理,缺乏规划性。实验内容单一,要么实验内容偏应用,比较简单,要么偏理论,都是对理论的验证实验,没有一个整体全面的教学规划,使学生很难获得对网络管理整体思维的训练。网络实验管理欠规范,实验教学管理松散,考核不严格,使学生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关注度不高。下面以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经验为例,提出计算机网络管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建议:#p#分页标题#e#

3.1重视实验项目的编排

教师在课程开设之前,应着眼于课程整体,编写与教学大纲相适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在实验项目的编排上,应合理把握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使学生在学习网络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均有适当的实验机会。我校将实验教学的内容分为应用型实验、验证型实验、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具本在网络管理这门课上,应该合理的设计各种类型实验的数目。此外,实验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以及实验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更新。

3.2加强实验课的规范化管理

由于长期以来考核重理论,轻实践,有一部分同学对实验课不够重视,上实验课要么直接不来,要么来了也不认真做实验,而做一些与实验课无关的事情。基于此,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促使学生认真的完成相关实验。实验之前,教师应准备实验教案,向学生布置实验内容,提出实验要求、实验目的和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实验方案,这样才能保证在短暂的实验时间内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指导并检查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随时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考评,作为实验课考核的部分依据;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记录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治学习惯。

4.改革考核

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笔试的方法,这样的结果会造成学生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认为只要死记硬背那些枯燥的原理与理论、也不管是否真正理解其技术的内涵就可以了。结果学生只知道一些简单的网络管管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很薄弱。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是相违背的。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除了通过笔试考核必须掌握的知识以外。还应加强实践的考核。除了在平时检查每一次学生实验的完成情况以外,结合上交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在期末考核中可以选取做过的实验,再稍加一些改变,进一步综合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期末的成绩可以将平时表现、理论考试、实验考试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总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本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

5.课程延伸

仅仅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本身的学习,对于满足社会对网络管理人才的要求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对课程有更深入、实用性更强的训练。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一方面设计与课程相关的专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积极的查阅相关的文献,并进行专题讨论;另一方面,课程设计是一条不错的途径。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比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实验难度大一些。综合性和应用性更强一些,例如,用所学的网络管理的理论知识编程实现一个简单的网络管理软件、编写实现简单网络加密算法、建立并配置一个虚拟专网等等。这样可以设置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题目,查找资料完成设计。题目的设计虽然是综合性的,但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难度和复杂度适宜。学生通过这些综合性的实训体会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除此之外还应开设一些与计算机网络课程管理相关的应用性强的其它课程。例如网络程序设计、网络高级应用等。这些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篇(4)

网络安全是指通过有效手段来保护网络内的所有软硬件以及存储的数据,避免被偶然的、恶意的原因破坏、更改或泄露,保证网络能够稳定的提供服务,系统也能够正常的运行。从广义来说,任何网络中数据安全保密的属性都是网络安全研究的领域。网络安全的本质就是网络中的数据和信息的安全。网络安全管理是一种依托网络管理、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安全防范等多领域的技术支持,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统一监控和协调管理的技术。主要解决在网络环境和计算机应用体系中的安全技术和产品的统一管理和协调问题,从整体上提高网络防御入侵、抵抗攻击的能力,确保网络和系统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可用性。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包括对安全服务、机制和安全相关信息的管理以及管理自身的安全性两个方面,其过程通常由管理、操作和评估三个阶段组成,它涉及的因素很多,如人员、硬件、软件、数据、文档、法律法规,它在整个网络安全保护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网络安全系统中网络安全技术都必须在正确的管理技术下得到实施。据有关分析报告指出,在整个网络安全工作中管理要素占份量高达60%,实体安全要素占20%,法律要素占10%,技术要素占10%。安全管理不完善是网络安全的重要隐患,例如一些单位或企业对于网络安全往往只注重对外部入侵者的防范,而对内部管理重视不足。在实际网络系统的应用中,既要重视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又要注重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技术主要侧重于防范外部非法用户的攻击,管理则侧重于内部人为因素的管理。

2公共部门网络安全管理中的问题

(1)重建设、轻管理,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目前公共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些不良弊端,往往重视计算机网络系统设备的选购和建设的过程,然而当网络系统完成建设后却不能及时的按照上级相关网络管理制度,来对设备进行管理维护,缺乏一套有效的、适合本单位的网络管理制度。

(2)网络安全管理人才不足

当前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对操作和使用计算机设备的人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然而,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相关的专业人才较少,相关的内部业务培训也无法满足当前信息发展的要求,在各单位普遍存在网络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目前,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计算机网络体系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公共部门人员网络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当下,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单位都将本单位的计算机连入了网络。但是大部分用户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不熟悉,对网络及各种系统大多停留在如何使用的基础上,对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不强。例如,在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随意共享、传递重要文件,甚至少数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带有保密信息的计算机、存储介质连入Internet。

3相关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

从思想上构筑网络安全的防火墙。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首先要加强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通过在公共部门中宣讲学习上级关于网络安全防护的有关指示精神、政策法规和一些网络安全防护知识的教材,引导用户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防护工作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的基础知识,要让每名工作人员知道在网络防护工作中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以近些年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为案例,讲述发生网络失泄密对部门和个人造成的危害性,进一步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遵纪守法、安全保密意识,坚决杜绝危害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思想行为。

(2)采取多种技术手段

为信息安全防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网络安全建设中,要在网络物理隔离的基础上,运用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漏洞扫描技术和防病毒技术及其相应的专业设备,从技术层面上提升网络防护能力。对已建设好的各类网络系统,要积极研究和开发适合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对网络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和修复系统存在的漏洞,主动抵御黑客和病毒的侵袭,监测网络中发生的各种异常情况并进行告警。还要严格控制各类接触网络人员的访问权限,备份重要数据,以便一旦出事,可以迅速恢复。通过对各种网络防护技术的运用,科学的构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3)注重高科技人才的培养

建立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网络安全防护队伍。在未来可能遭遇的网络攻击中,要避免被侵害,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是一个因素,但是最终决定结果的因素是人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新时期新阶段,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人才是信息建设现代化的关键。

(4)加强网络安全制度建设

使网络安全防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是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的基础,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自己单位实际建立可行的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尤其是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一套再科学有效的制度如果无法执行,那么就无法对网络安全建设产生作用。要建立合理的分层管理和责任管理的制度,将具体责任层层明确到具体人身上,对违反了规定的人要给予严厉的处罚,提高违法成本,对心存侥幸的人在心理上起到震慑,杜绝违规违法操作。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制度制定时,要不断科学的创新、完善和更新现有制度,真正在制度上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

4总结与展望

篇(5)

1.1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校园网用户安全意识及防护技能

目前,所有高校基本都普及了校园网络,高校学生在校园内部随处都可以上网,教师和其它人员的工作也离不开网络的辅助,高校内部的网络端口日益增多,上网的人数也是与日俱增,其中大多数人并不具备网络安全方面相关知识,这为高校信息安全埋下了隐患,信息安全方面的教育势在必行。用户的流动性强是校园网用户群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是一项重要并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学校应将信息安全知识和防护技能的培训纳入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并将有关的教学内容、实验与学校的信息安全工作联系起来,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可以起到对学校信息安全的促进与保障作用。目前,高校虽然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仍然有必要选择性地开设网络安全课程或专题讲座,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所有学生和教师的网络安全意识,并且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网络防护技能。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网络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各类网络信息、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维护网络道德规范。此外,对校园网中其他用户的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

1.2加强校园网安全维护,增强网络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校园网信息安全既有管理方面的漏洞,也有技术层面的风险。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负责整个校园网络的维护、网络系统的更新、升级及新技术的研发。建立一支既懂管理又有技术的信息安全人才队伍是很有必要的,保障网络的信息安全首先应当提升这部分专业人士的安全意识及专业技术水平,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其次要从技术层面做好信息安全防御工作。使用必要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如:身份认证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技术、防病毒网关技术、垃圾邮件过滤系统以及安全审计等技术来防御来自外部或内部的攻击,有效地对校园网的进行防护。另外,现在市场上网络安全的新产品、新技术非常多,也可以为校园网提供更好的保护功能。

1.3建立健全校园网安全保障体系

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对于在管理层面维护信息安全至关重要。除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管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外,还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有了技术水平足够高的设备、软件支持,再加上有针对其网络建设和应用设计的完善的规章制度,整个网络安全体系才有了根本保障。此外,在科学合理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中,应急响应机制尤为重要,因为,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关键在于发现或发生安全风险时,能否及时正确做出应对,进行防御,采取措施消除风险,或将损失降到最低,使网络系统能够快速恢复正常运行。

2结语

篇(6)

论文关键词:发现式教学 网络技术 工程应用

论文摘要:介绍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引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重视实践环节,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一、教学目标定位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的核心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也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的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网络的总体框架结构,能建立网络的概念,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网络基本原理和核心协议,并熟悉最常用的网络服务和网络工具,了解网络技术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是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即明确教学是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服务。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网络相关科学研究。其中,网络基本应用目标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熟练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查找资料等,适合于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非计算机专业;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目标要求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中一项或若干项有所专长,可以胜任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架设各种服务器和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适合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网络相关科学研究要求具备深厚的网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今后主要从事科研和深层次开发工作,适合网络相关的研究生。本文主要研究第二层次的改革与实践。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2]

1.教材知识结构理论性偏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应用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计算机网络教材都是以OSI/RM为索引,分层次展开,全方位介绍各个网络层次的工作原理、相关协议、运行机制等,知识点较多且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提高学习兴趣。OSI体系结构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网络层次结构,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实际中的网络案例又不完全符合OSI体系结构,这往往会使学生对网络结构感到困惑。

2.教学模式落后

最初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黑板板书和语言描述向学生传授网络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便于系统地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网络协议这类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单纯的板书和描述难以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3.实践环节薄弱

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薄弱,实验设备落后,与实际应用的网络设备具有较大差距,且数量不足,无法保证每名学生具有较好的实验环境。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内容过于流程化和简单化,没有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忽视工程应用

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内容,与之相适应的软件建设滞后,难以将工程应用融入到课堂。

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1.教材选用与内容优化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对应的教材。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网络理论和核心协议,还要求掌握更高一等的技术和技能。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选择谢希仁教授主编的《计算机网络》;在外文教材和双语授课时选择Andrew S.T.的《computer network》英文教材。

对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侧重于网络基本理论与应用。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拟选择乔正洪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针对教材内容太多、偏重于介绍理论、欠缺实践环节、与工程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在讲授的时候略去了部分内容,比如安全方面的内容(另外一门课讲授),增加了一些实践相关的内容,如WinSock编程、路由器基本操作等。在教学内容上力求推陈出新,引进和精选当代网络技术新发展及新应用作为网络基础的指向,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愿。

2.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1)贯彻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教学观念,[3]建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科学发展与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相结合,以学科建设推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又支撑新型专业建设与学科的发展,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将专业基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实施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师努力研究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信号、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传输特点;研究重点理论和实践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要求解决方法”、“引导思考+适当提示”、“找出学生思路正确部分引申”、“扩充认识解决问题的条件”等方式,把握课程的进度,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从应用的角度思考网络通信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1)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使理论和协议架构分析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堂画图既费时效率又低的问题。再辅以现场概要线图等,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时心中有网络体系大框架,便于知识定位。

(2)建立网络教学环境。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有四个相关网上资源供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使师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网络辅助教学平台(Blackboard):向学生提供资源下载口、作业提交口、讨论区等;思科网络技术培训网站(http://cisco.netacad.net)作为思科网络技术培训基地之一,目前为部分优秀学生开放思科培训网站,让学生参与全球交流,直接接触最新网络技术;教师FTP:作为系统冗余,从教师FTP中学生也可以下载课件等。

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网络相关教材一般都偏重于理论的讲授,而忽视了动手实践方面的引导,为此应实验单独设课,独立考试。实验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5%,并要求课外1∶1配套。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层次、学生的兴趣分为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应用层三个层次。同时,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相关内容,如利用套接字进行网络通信编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把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增加大量的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为学生近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大力开发和应用网络技术,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贯彻教学理念,引用网络发展历史背景故事和实际应用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专业素养。教学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验课程开设、实际网络系统参观和课程设计三个渠道将相关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使同学们接触到真实的网络世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实验课程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使学生获得对网络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途径。

实际网络系统参观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安排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网、学院局域网和企业的网络系统,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个网络应用系统或者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课程已建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工程应用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各教学环节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目标,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互动平台,使教与学进入互动沟通的最佳状态。不仅使教师实现了教懂、教准、教活,学生达到了乐学、善学、活学,而且增强了学生日常使用网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绍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8):16-18.

篇(7)

    第一阶段:2007年至2012年对北京地区6区县,进行了胎儿及新生儿超声心动图筛查技术的覆盖式培训。我们参照国际先心病产前筛查指南,结合北京地区基层妇幼单位的实际技术接受能力,设计了“3+1”复合筛查切面作为主要技术培训内容[8],结合先心病的解剖和病理生理特点向超声医生介绍相应切面的诊断方法和意义。采取大课堂与小课堂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复、渐进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在研究后期还对几家技术力量较好的参研单位进行了更高层次的培训,进一步开展了胎儿先心病血流动力学研究,自孕16w始至36w,每2w为一个观察期,进行胎儿心内结构、血流和心外血流(静脉导管,脐血流指数,大脑中动脉血流频谱等)的检测以期发现先心病的预警因子。第二阶段:在前期成功培训的基础上,于2011年至2012年对北京地区另6家妇幼保健院及助产机构从无到有,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先心病产前生后筛查技术的推广,并将这些单位纳入先心病网络管理建设的研究中施行模拟监管,获得成功。

    二、现代化数据平台的开发和应用

    以先心病母婴调查表内容为基准,对参研技术人员开展先心病基础知识的普及培训,提高课题组内医生对先心病的认识水平。通过填写母亲、胎儿、新生儿调查表,以登记、入机及逐级上报的形式建立起自社区医疗机构区县(二级)妇幼保健系统三级先心病诊疗终端医院的统一登记入册、筛查、诊断、治疗及随访的网络一体化管理。联合软件公司开发“先心病母婴数据采集系统”作为母婴先心病数据直报分析的具体支持手段。通过数据平台的实时动态的监测,来监控先心病的发病情况。四、在先心病筛查监测网络框架的基础上,开通先心病诊疗“绿色通道”,评价“网络”建立在实施先心病二、三级防治中的作用依托我们在研究中建立的自基层逐级而上的先心病产前生后防治网络系统,开通诊疗“绿色通道”,使基层产前及生后发现的先心病患者可以及时运转到专业终端诊断中心(项目中为安贞医院代管),进行及时有效的会诊,指导和治疗,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母婴数据采集系统”,便于后续管理和查询。“绿色通道”的开通和应用经验可以反映和检验先心病层级管理网络的结构合理性及动态监管效果。

    三、结果

    1.通过筛查技术的普及培训和不断的科研实践,各区县妇幼单位先心病整体筛查和管理水平显着提高,从基层妇幼保健到二级妇幼保健院,三级会诊中心的先心病网络管理框架基本构建完成。2.2007年至2009年,6个区县对17721例孕妇进行的产前筛查结果显示,复杂先心病产前检出率达到91%,复杂先心病引产率97%,尸检率61%,尸检结果与产前诊断符合率达98%。在后续开展的对北京另6家妇幼保健院的技术推广中,共对1249例孕妇完成产前先心病筛查,810例出生的新生儿中复杂先心病产前超声筛查诊断率86%,达到预期推广目标(80%以上)。产前检出复杂先心病中5例选择终止妊娠,在安贞医院病理科行病理尸检,尸检诊断与产前超声诊断符合率达100%。所有参研单位先心病筛查技术从无到有,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目前在北京18个区县中,先心病筛查技术的覆盖率已达80%。对技术接受较好的单位进行进一步的技术扩展和提高,开展胎儿心外血流动力学研究,已对722例孕妇进行筛查研究,发现异常血流动力学487例,目前正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3.“先心病母婴数据采集系统”作为母婴先心病数据直报分析的具体支持手段,在“建立北京市先心病筛查、治疗和监测网络”的研究实践中获得成功。通过数据平台的实时动态监测,项目组可以基本掌握基层单位先心病的发病及转诊情况,并及时通过“绿色通道”为患者提供便利服务。4.2010年前北京市先心病产前诊断率仅25%,至2011年底已达到60%。显示“先心病筛查治疗监测网络”的管理模式将有效促进先心病二、三级预防的区域性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