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8 15:44: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篇(1)

一、充分认识发展金融事业的必要性,用足用好金融

工业在临桂实体经济和新区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毋庸置疑,而临桂通过加快工业发展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决策也是非常正确的。然而,临桂要真正实现工业的腾飞,还必须依靠金融的支持和支撑,因为金融的活跃程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繁荣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转变观念,正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产业要发展,金融必须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正如经济学家所论述的那样“:正是由于金融是高端服务业,是其他产业的支撑,所以对金融的地位必须高看一眼;正是由于金融是资源的资源,是城市间竞争的制高点,所以对金融的布局必须适度超前。”基于上述理论以及一些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临桂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必须高度重视金融业的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好金融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益。

(二)学会利用多种金融手段促进临桂实体经济的发展。

融资并非只有银行贷款这一种方式,它是直接、间接、多层次、多样化的业态。作为新区建设的主战场,临桂必须开阔视野,树立大金融观,尝试通过做实投融资平台、信托融资、资产证券化、债券融资、项目融资、上市融资、私募股权融资、引入保险资金以及融资租赁等多种途径,促使政府资源金融化。为此,临桂在“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金融协调服务,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投入,同时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保险业。

(三)深化金融业与工业的合作,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金融固然属于虚拟经济,工业固然属于实体经济,但二者却是“隔行不隔山”:一方面,工业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和平台,金融业的发展必须有实体经济的支撑;另一方面,金融是工业发展的催化剂,没有金融的支持,工业也发展不起来。因此,临桂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手抓工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不放松,一手抓金融业的发展不动摇,并建立起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使二者相连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服从并服务于加快新区建设这个主题。

二、切实增强做好金融工作的主动性,履行政府职能

在推动金融促进工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地方政府不仅要高度重视,而且要有所作为。因此,临桂县委、县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加强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配合,支持金融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依法管理好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并维护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切实履行好自己应尽的职责。

(一)切实加强和改进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金融办等服务、协调、办事机构,将金融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根据上级的有关精神,结合实际地制订出本地区的金融发展规划,并在年度工作报告中具体部署,明确任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提高对金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培养出一批专兼职的金融人才队伍。

(二)逐步完善政府管理金融的体制机制。

通过完善相关法规,制订好本地的金融政策,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依法规避风险,发展本地的金融市场,引导各类金融活动的有序开展,并进一步强化政府的风险处置责任,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

篇(2)

关键词:虚拟企业;虚拟经济

一、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长性、无形性等。这样,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聚集资本功能。虚拟经济通过各种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形式,经由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分散在个人和单位手中的资金聚集起来,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据统计,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

2.循环流通功能。所谓的虚拟经济,是指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总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由此可知,虚拟经济的实质就是循环流通。倘若一旦停止了其循环流通活动,就无所谓虚拟经济了。据统计,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

3.引导资金功能。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前期存在形态是生息资本,而当生息资本一旦社会化以后,就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当各种有价证券进一步市场化以后,不仅能使人和单位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而且大大提高了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的目的性和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4.扩张经济功能。国民经济要发展,各类企业要扩大,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资金,而资金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另一个则是通过发行各类有价证券直接融资。企业通过各类有价证券直接筹措到的资金,除了用于原有的技术改造之外,其余大部分或绝大部分,都是用于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方面。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了,整个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张也就由此得到了实现。从现实和发展的趋势看,这一点将会越来越突出。

5.增值价值功能。一般而言,就价值增值来谈,有下面两种情况。其一是:某甲急需从事一项经营活动,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量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另一种情况是:某甲将借来的钱投资于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从事经营,当该项经营活动结束之后,他获得了比原来投资时大若干数量的收益。这时,某甲从事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其前提仍然是虚拟经济的作用。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会复杂得多,但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那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亦即人们不仅要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下面分别论述。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这也表现为三点: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综合上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是这样的。

四、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原则

篇(3)

关键词:实体经济;资本市场;虚拟经济;互动关系

文章编号:2095-5960(2017)02-0056-07;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源于银行体系结构调整而诱发的金融与经济间的不协调性,使得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提升之间的互动成为当前经济转型期的重要问题之一。资本市场体系的调整不仅关系着行业自身的改革,也影响着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1]基于此,对于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间作用路径的探析,从理论上揭示两者间的发展互动性,进而为我国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具实践性和时效性的建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关系的探讨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都试图揭示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互动性,抑或是表现出更具隐藏特性的因果性。刘骏民、 伍超明(2004)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存在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相背离的现象,这主要源于虚拟资产收益率和实物资产收益率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这种收益率差异又产生于股市结构和实体经济结构的非对称性,而导致这种结构非对称性的深层次原因却在于资本市场体制改革的滞后;[2]王国忠、王群勇(2005)运用动态相关多元GARCH模型专门研究了1919―2004年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的时变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两者的相关性存在着明显的时变特征且呈现出显著的经济虚拟化的过程;[3]董俊华(2011)以倒金字塔经济结构为分析基础,选择1992―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对我国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专门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实体经济增长是虚拟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实体经济增长对虚拟经济增长影响显著;周莹莹、刘传哲(2014)研究发现,虚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且只有在实体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时才会具备虚拟经济产生的必要基础,而一旦虚拟经济产生并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则可以实现对社会闲散资金的有效积累,进而促使实体经济更快速的发展;[4]郑冠群(2014)在梳理近年来有关虚拟经济波动对实体经济周期影响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指出,虚拟经济本身的周期性波动外溢直接加剧了其对实体经济周期影响的复杂性,但若能成功构造预警指数则可以就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可能的冲击效应作出预判;[5]张晓朴、朱太辉(2014)从理论研究与经济实践两个视角专门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主流经济理论对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并未得到充分理解,其进一步对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效用做了专门分析,并指出金融体系并非实体经济对立面的虚拟经济,它作为服务业部分不仅贡献了实体经济产出,还直接成为实体经济配置资源的核心;[6]文春晖、任国良(2015)通过构建两期动态博弈模型,发现由于终极控制人的金字塔式的持股模式最终导致不同的两权分离度,而这进一步导致了两类成本和企业r值的不同经济效应,着重探究了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所导致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发展的机理;[7]胡晓(2015)则专门分析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虚拟经济自身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路径和程度。虚拟经济越发展其对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越强,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却越小。在虚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不仅不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反而会抑制实体经济增长;[8]刘洋(2015)也指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存在相背离的现象,并通过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发现,数十年内国际性金融危机的频发正是源自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而导致的对虚拟经济稳定性的破坏,据此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会在宏观层面上对金融危机产生影响。[9]罗来军、蒋承、王亚章(2016)则专门关注了虚拟经济银行融资问题对于实体经济可能的影响,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无论是冷性市场还是热性市场银行融资均对它们的市场扭曲产生显著影响,但引发两类市场扭曲的因素却存在较大差异,且无论是冷性市场扭曲还是热性市场扭曲均会妨碍企业发展。[10]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对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是否存在背离,以及两者间如何互动变化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主要问题,且多选择通过具体的数据检验来揭示两者间如何变化。不同学者选择不同时期的数据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也从一定层面反映出两者间的关系并非是稳定的,随着外部影响因素的变化会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呈现不同的变化关系。当前,学术界关于两者间是如何互动的,具体的作用路径为何甚少论及。对此,本文首先从理论视角专门分析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二者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哈罗德-多马模型具体阐述了资本市场作用于实体经济的一般路径和主要机理,以期为两者关系的协调与政策治理提供更为明晰的理论指导。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

从虚拟经济的产生来看,它出现在实体经济之后,诞生于实体经济基础上,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实体经济发展的瓶颈。[11]这就意味着虚拟经济产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其更快速、更健康的发展。既然虚拟经济的存在就是为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那为何两者间又会出现不一致性,两者间到底是何关系,下文将展开分析。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统一性

分析已经明确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并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最终目标。同样,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会体现于虚拟经济的发展上,随着实体经济的增长将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基础和更大的扩展空间,即不断繁荣虚拟经济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12]这就意味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而言:

一方面,虚拟经济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资本的充足率对于投资行为的成功实现具有重要影响,此时储蓄率的提升将为投资规模的扩大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不仅如此虚拟经济的发达还有助于加快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实现资金向资本的转变,可以说它有效节省了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实现了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这也正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主要贡献;不仅如此,虚拟经济处于高水平则意味着资本的流动性会同步上升,这极大提升了资本向实体经济的流入,也使得资本的效率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再从风险控制角度来看,虚拟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其在资本市场提供更有效的风险和收益转换机制,进而实现对风险的分散与转移,从而为实体经济的健康、稳健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Denizer等(2000)的研究就明确指出,金融越发达的国家,经济波动越小;[13]而且虚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不容易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在于其对实体经济风险的分散,还因为其对实体经济一定的预警作用,通过对相关资本指标的管控就能间接发现可能存在于实体经济中的问题,而尽早采取治理措施。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发展对虚拟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基础和环境,实现对其的助推效用。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助推首先就体现于对虚拟经济诞生基本的夯实,通过自身水平的提升引致市场对融资需求的扩大,进而促进虚拟经济发展。如果没有实体经济发展的保障,那么虚拟经济自身的扩展就是带有泡沫的、无基础的膨胀,很容易诱发经济危机。不仅如此,实体经济的状况还直接决定着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即直接决定着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而且从社会长期运行来看,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将首先决定社会的平均利润水平,这一社会平均利润率又直接影响着银行的长期利率、证券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整个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这就正如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低虽然受市场影响,但其最终的影响因素还是公司自身的运营状况,如果没有首先实现自身经营状况的改善,也就很难实现公司股票价格的持续、稳定上涨。

总体而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存在相互影响,虚拟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具备一个稳固同时又不断自我发展的基础,而这一基础正决定于实体经济;相反,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又需要扩大自身发展规模、空间的资金保障,而这正是虚拟经济给予服务的所在。可见,两者间的相互作用性,决定了发展保持良性循环的重要性,若是任何一方落后则可能带来整个经济体系的动荡。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

正如上面分析所指出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间所表现出的互动性共同助推着整个经济水平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间始终一致。事实上,两者同样存在着相互背离的一面。

一是,虚拟经济虽然产生于实体经济基础上,但在短期内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可以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发展,而其所凭借的方式则主要是自我炒作与扩张,进而实现对金融产品价格的提升。[14]

二是,有价证券的价格虽然主要受公司运营情况的影响,但在短期内也可能呈现出与实体经济不相符的情况,即来自于证券市场的供需竞争以及可能的投机买卖活动,都可能使证券价格在短期内呈现出与实际价值相偏离的态势。

三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虽然存在相互性但虚拟经济的过渡发展也可能造成实体经济的“挤出”,尤其是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基础后自身过渡膨胀而出现发展的情况下,其会凭借更高的利润回报率吸引实业资本流出实体经济,造成实体经济发展的停滞。例如,在资本市场泡沫较高的环境下,资本市场的高回报率会吸引大量实业资本涌入股市、房地产,最终因过度消费和虚假繁荣而增加银行坏账,动摇实体经济的信用基A,增加整个经济系统面临风险的概率。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机理

(一)资本市场作用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一般路径

毋庸置疑,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能够使利率如实反映资金存量的变化状况,加之行之有效的市场监管也能实现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避免了因利率水平下降而导致的贷款需求扩展和资金缺口扩大风险,能够实现资本的最优配置,将其有效运用于生产投资上来,进而实现对整个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反之,则会因为资本运营的低效而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

式(1)中,T表示某企业的生产产量,Y表示企业资金存储的意愿,v表示资本产量比,若进一步假定企业资金存储的意愿Y主要受经济增长和其他金融变量影响,则有:

从图1可见,在最初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健全时,效率p=S时, 〖SX(〗ΔT〖〗T〖SX)〗=〖SX(〗Y(ΔT/T,P)〖〗v〖SX)〗由MN线代表,其对角线的交点G点所决定的实体经济均衡增长率为处于较低水平;若资本体系逐步健全则效率同步上升,则存储偏好极大提高,则MN线变化至M′N′处,其与对角线的交点G′决定了均衡实体经济的增长率明显高于OP。这就表明资本市场体系的健全程度将首先对整体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产生影响,而这一效率的改变将进一步作用于市场储蓄意愿导致实体经济可用资本随之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实体经济发展。

为更明显地揭示资本市场体系自身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假定社会仅存在长期利率回报相对较低的传统工业部门和长期利率回报相对较高的新型产业部门两类,则对于高回报率的追求会促使资金供给方均偏好于新型产业部门;同时,如资本市场提供的存款利率为零,则传统部门会选择放弃存款,新型产业仅有部分存入;只有具备足够高的资本回报率两者才会选择使自身的多余资金流向资本市场。而实际投资线的倾斜方向也表明实际投资与实际贷款利率间为负相关关系,即实际投资收益随投资的增加而递减。若在均衡状态下,资本市场体系没有维持自身的健全,则最高实际存款利率将高于均衡利率进而导致资金供给小于资金需求,出现资金供不应求的状况,则能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的企业只能是少数,则此时整个社会的损失增大。如资本市场能及时调整自我状况,回归健康运营,则利率对资金存量的如实反应会使整个体系以适当的利率来吸引资金,并满足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

具体到现实经济社会这也就意味着必要的市场活跃度正是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首要基础保证。发展健全且稳定的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定期发行证券募集资金,进而成为供给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本供给者,一旦该资金供给方出现萎缩或衰退的趋势,则必然首先影响其资金的供给效率,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而活跃的市场将更容易为企业融资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参与者的增加和参与行为的正常开展又是维持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若始终处于交易低迷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对于市场的预期自然也是消极的,这会直接诱发交易行为的减少和融资规模的缩减,待至整个资本市场交易规模出现缩减态势时必然妨碍实体经济发展。不仅如此,来自于股价的直观变化更是直接反映了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只有确保股价能够客观反映公司基本面,才能真正确保其成为衡量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实效的有效尺度,进而引导资本市场资金的有序、高效流动。这意味着想要实现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对于股票市场的规范和有效监管必不可少,必须确保资本市场收益的提升是建立于实体经济即企业发展基础上,而非证券投资者收益的过度虚拟化,否则市场投资者将偏好于炒作概念和追随市场操纵而非公司治理与发展。

(二)实体经济影响资本市场的一般路径

从虚拟经济的产生来看其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基础,它是实体经济发展到相应规模为寻求更大的资金支持而产生的,并进一步促动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商品货币经济的出现导致了个体间财富分配行为,无法确保绝对公平的情况下必然进一步诱发个体财富总量的不均,而这正是私人借贷行为产生的基础。借贷行为的出现进一步引致资本使用权的付费行为,即借方利用资金投入实体经济进行生产经营,而贷方以资金使用权出让而获取利息(即虚拟经济萌芽)。事实上作为虚拟济发展主要载体的有价证券,其最初的产生和后续的发展均来自于企业经营状况、社会公众购买力和消费水平发展的需求。这也就意味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虚拟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的规模也是影响虚拟经济发展规模的主要因素。而现实社会中,实体经济发展与虚拟经济间的状态则是动态变化的,既可能呈现互进的良性循环态势,又可能表现出背离的状况,显然存在不稳定性。因此,需要进一步从动态视角来揭示实体经济发展影响虚拟经济的具体路径依赖。

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时,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各自的初始水平直接决定着二者之间的关系,此时实体经济发展中来自于监管部门的主导性较强,表现出较显著的计划性,[15]此时实体经济很难通过诱致性的自变实现对二者原有关系的改变。这就意味着,在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若外界影响因素效用很强则很容易受其冲击,而造成了实体经济危机,进而扩展至资本市场,呈现出二者相互感染的关系。加之路径依赖的原因,短期内二者所呈现的非均衡态势较难自发调整到良性均衡状态,从而出现二者关系长期被锁定的状况。即实体经济虽在短期内能实现对资本市场的稳定促进,但限于自身较低的发展程度,其稳定性也较弱,在受到外部影响因素冲击时,首先呈现出自我的非均衡变化再扩展至资本市场,此时二者开始所维持的良性循环被破坏,进而演变为两者长期的非均衡恶性状态。更确切地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者看似各自存在独立的发展周期或周期变化规律,但两者间却存在关联性。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两者发展的起点,必将带来虚拟经济的同步发展,但在实体经济的加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市场不稳定因素影响,这将同时诱发经济泡沫的聚集。其直观表现就是资本市场产品价格的不正常上升,此时资本市场利润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实体产业而导致泡沫经济出现;伴随资本市场产品价格的持续虚高经济泡沫不断膨胀,来自于实体企业的发展萎缩将最终形成冲击导致泡沫的外部因素,导致泡沫破裂和资本市场产品价格有限时间内的急速下跌;而这将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的下滑和增速的放缓,待至虚拟经济发展回归正常水平,实体经济将为回归高水平位置而展开下一轮发展,进而促使虚拟经济同步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可见,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共同组成的经济体系下,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由于彼此周期性的非绝对同步性,虚拟经济系统短期内的发展可能快于实体经济也可能慢于实体经济,但彼此间的关联性却始终使实体经济居于主导地位。这也说明,实体经济的初始稳定发展状态的持续对二者之间长期关系的动态变化影响巨大。

事实上,实体经济从初始状态到发展状态的变迁也对资本市场影响较大,其变迁方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实体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体系的长期动态变化关系改变。[16]具体来说,主要的变迁方式是强制性和诱致性两种,其中,强制性变迁的主导者为政府监管部门。对于各利益主体的兼顾往往会使实体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发展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即因两者发展程度和变迁程度不统一而呈现背离关系。同时,强制性变迁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忽视会进一步造成其对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忽视,使得资本市场体系的调整完全是依照行政安排,这会加重资本市场的非均衡状态,最终导致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间无法摆脱初始的非促进发展关系。

而与强制性变迁相对应的另一变迁方式――诱致性的变迁则完全不同,其整个发展的过程完全由市场主导,是一种双方根据变迁利益与变迁成本对比后自主决定的行为改变(林毅夫),这就决定了变迁中的协调性。在自发性的变迁中,实体经济往往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就促使其具备了诱发资本市场同步调整与发展的基础。此时,实体经济发展模式就成为诱致资本市场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最终使二者在变迁中相互刺激,并逐渐形成良性互进的关系,最终发展为长期的均衡状态。

四、政策建议

可见,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间互动关系的性质对于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综合上文对两者间互动关系及影响路径的分析,未来更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综合把握二者关系的协调。具体而言:

一是,充分发挥我国资本市场中各类金融机构的效用,为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综合国内外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经验来看,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我国应优先健全我国银行体系,在此基础充分调动央行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并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物价稳定为基本目标,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基础;同时,加强对国际经济动向的准确把握,进行必要的经济前瞻性分析,利用利率、汇率等价格工具将可能出现的经济问题制止在萌芽状态;坚持对必要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等为我国实体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良性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是,持续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提升其在资金配置上的效率,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必须结合各区域发展状况,加快东中西部各类金融机构的合理布局和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边远地区金融机构布局;同时在银行方面,不断优化所有制结构,提高股份制银行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的发展,并鼓励其相互参股;当然在促进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还有严格控制各类金融数量的增长速度和规模扩张,始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避免盲目的扩大规模所带来的虚拟经济泡沫。

三是,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诱制性变迁实现其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助推效用,进而实现对资本市场结构的改善。这就意味着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还要关注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主导效应,争取依靠市场力量自发协调、促进资本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和法律法规框架。

四是,减少实体经济波动,增强金融类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针对资本市场体系的脆弱性特点,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提前对可能诱发分析的外部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并提前采取相关预防措施,在平滑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实现资本市场体系的稳定。

五、结语

通过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关系的探讨发现,两者间既存在相互促进性、一致性但短期也可能呈现背离的状态,对于脱离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经济发展而言,其主要实现手段只能是自我炒作与膨胀,但由此导致的实体资本大量流入最终会因为资本泡沫的破缍流失,最终造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动荡;而脱离了资本市场支撑的实体经济,其发展也终将因为资金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市场的持续扩展和自我发展规模的持续增大。基于此,建立合理的资本市场体系以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就显得非常必要,而为配合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实体经济也必须从自身体系与结构的调整入手,为虚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虽然,本文着重分析了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间的具体作用路径,但却未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检验性分析,这是本研究的不足也是未来研究应关注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冉光和,李敬,等.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东部和西部[J].中国软科学,2006(2):102-110.

[2]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4):60-69.

[3]董俊华.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实证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2):141-144.

[4]周莹莹,刘传哲. 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投资扩张效应影响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3).

[5]郑冠群. 虚拟经济波动影响实体经济周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当代经济科学,2014(3):75-81.

[6]张晓朴,朱太辉.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3):43-54.

[7]文春晖,任国良.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发展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2006-2013年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5(12):115-129.

[8]胡晓.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增长抑或结构调整[J].财经科学,2015(2):52-62.

[9]刘洋.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对现代金融危机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2015(1):23-26.

[10]罗来军,蒋承,王亚章. 融资歧视、市场扭曲与利润迷失――兼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6(4):74-88.

[11]丁忠明,万光彩.金融体系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金融理论与实践[J].2008(2):20-25.

[12]陈丽明.陈志建.高劲.商业银行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广西为例[J].统计教育,2010(7):47-48.

[13]Denizer,Iyigun and Owen,"Finance and Macroeconomic Volativity", International Finance[J].Discussion Paper,2000.

[14]王锦惠.我国银行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再分析――多元VAR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2):57-58.

[15]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65.

[16]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9.

收稿日期:2016-11-29

篇(4)

一、科技金融基础理论

“科技金融”的概念在1993年由深圳市科技局首次提出,国外至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金融”理论研究,但“科技金融”作为新兴概念在国内学术界掀起了研究的热潮,其中最为权威的解读是赵昌文等人(2009)的首次定义:“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型安排,是由向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2011年科技部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对于“科技金融”的解释是:“科技金融是指通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系统安排”。[2]

上述两种概念描述一个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成果,另外一个基于政府层面的实践操作指引,将两种权威观点结合方可领会科技金融的内涵所在:

一是科技金融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对象,注重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从金融资本的角度使科技创新链条得到完善,并最终形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通过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实现实体经济有序、安全发展。

二是科技金融的关键在于金融资本的扶持和支撑,在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逐利性的本质,要求金融体系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与风险分散功能,并推动金融组织机构不断创新金融工具,改进服务模式,以匹配科技创新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因此,科技金融的投融资对接也是实现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高级化的过程。

三是科技金融注重的是政策引导和制度的约束与激励,需要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共同参与,是政府宏观调节与市场化机制共同运作的结果,在发展初期有赖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政策引导并逐渐向市场化方向过渡的过程。

四是科技金融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果,一方面金融资本促使科学技术资本化,创造新的财富,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产业化,带来资本增值空间,双方的协调发展将推动新经济模式的形成。

二、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科技金融需求

2011年5月《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1-2020)》及《加快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实施意见》的,标志着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据广州市金融局数据,2015年广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629.42亿元,同比增长14.2%,占GDP比重达到9%,金融业已成为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 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地位也得到初步确立,科技金融作为广州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的重要成分,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金融体系完善的关键,能有效满足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的需求。

(一)完善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需求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本质表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匹配的融资服务,从根本上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根基。

纵观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证券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等重要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交易平台缺失,“新三板”及股权交易中心仍处于起步阶段,发挥作用有限,而各类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较少,未能给市场释放更多的活力,可以说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仍未真正成型。科技金融之所以能满足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需求,在于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发挥,一方面以政府部门为主体,基于金融政策和制度对金融资源进行调控和分配的配置机制,重在突出政府公益性资金的引导作用,既引导其他社会资金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又建设各种融资平台发挥资金放大作用;另一方面以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为主体,基于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关系,以市场化运作为资源配置的机制,实现资本供应与不同规模、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企业资金需求的对接(见表1),因此,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亟需科技金融的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带动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实体经济安全、有序发展的需求

区域金融中心的健康发展必须兼具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共生,只有夯实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金融体系的高级化所带来的发达虚拟经济才能有更好的安全保障。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该阶段仍需要通过良好的实体经济发展来催生大量的金融需求,从而带动金融组织、金融体系、金融产品的发展,现阶段对于广州实体经济来说,如何有效应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的经济下行压力,培育创新动力,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已迫在眉睫。科技与金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保障,其目的是使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有效融合,推动新经济模式的形成,对产业升级和机构调整至关重要――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创新发展,不仅能集成金融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也能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从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动广州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加速广州区域经济科学发展。[3]

总结来说,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而实体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需要科技金融的不断催化和推动,形成新的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推动产业转型,实现实体经济有序、安全发展。

三、基于科技金融视角的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内生动力探索

广州将金融中心建设定位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该发展阶段强调的是金融资源的高度聚集优先,其中,区域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通过金融聚集提升区域内金融功能的辐射能级,促进金融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格局。从全球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为人所熟知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步往往依托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端化,金融体系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兼具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经济调节等功能,虚拟化趋势明显,金融中心也随之发展成型。但金融系统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虚拟化发展,导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全球金融中心建设敲响了警钟――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互为支撑,是金融中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探索国外知名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规律,依托实体经济发展而成的区域金融中心往往更富活力和竞争力,其形成一般遵循“经济发展――金融聚集――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4],该规律表明金融中心的形成其实是金融资源聚集的过程,但为避免金融聚集过度虚拟化又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即经济发展和金融聚集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要素,其中,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第一生产力,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是金融聚集的第一推动力,而科技金融作为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的产物,既能推动经济发展与变革,又能完善区域金融体系,促使金融要素进一步聚集,是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基于此观点本文以科技金融和经济发展作为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子系统,通过子系统之间的互动作用吸引金融资源的进一步聚集,再通过金融聚集有序地完善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其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金融对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推动作用

科技金融兼顾实体经济与金融虚拟经济的发展,其服务对象是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事关广州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键要素,所以,科技金融对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推动作用是以科技金融系统的发展为基础和引导的。科技金融系统基于金融资本的供需关系又可分为科技创新子系统和金融服务子系统,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是科技金融形成与发展的前提,不同的科技创新主体以及科技创新产出的不同阶段催生多样化的资本需求,这也要求科技金融服务子系统通过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金融组织和金融服务体系)和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来匹配科技创新的资本需求,当双方供求关系得到良好互动后,便会促进科技创新子系统和金融服务子系统内部得到充足的发展并相互促进――科技创新子系统引发的技术变革能极大推进科技金融的发展,反过来科技金融服务子系统在提供金融资本的同时,通过股权或债权的作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或实施监督,确保科技创新的实现。

正是通过科技创新子系统和金融服务子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使科技金融子系统产生整体的协同效应――科技创新引发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促使广州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经济的产生,科技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创新的金融服务和完善的资本退出机制,实现金融资本的增值和积累,最终推动广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促进广州财政税收的增加、形成财富增长效应、基础环境的建设等,反过来,广州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市场需求和物质的保障,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资本来源和市场化的调节机制。

因此,基于科技金融视角,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创新发展能实现广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并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此过程中金融体系也得到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和相关产业也会因此向区域金融中心不断聚集,产生产业聚集效应,从而形成广州区域金融中心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

篇(5)

关键词:社会融资规模;实体经济;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

一、引言

2011年4月14日,央行在“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中首次了社会融资规模这个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它全面反映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直接融资快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功能日益增强,银行等机构创新性地向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融资,以及民间融资、私募股权基金的日益发展,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人民币新增贷款已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金融和经济的关系,而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的经济指标的相互关系则十分密切。通过研究社会融资规模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可以为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大量的理论和数据支撑。

二、实证分析与检验

(一)变量和数据选取

由于社会融资规模是从2011年起正式统计并按季的,人民银行在2012年9月公布了2002年以来的月度历史数据,所以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获性,本文采取的数据将样本区间设定为2002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二季度,共50个样本。本文以第一产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TRE)来代表实体经济发展,又引入了社会融资规模(sF)这个变量来研究社会融资规模和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中TRE、SF均是增量概念,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二)ADF单位根检验

由于所选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而时间序列数据可能是平稳的,也可能是非平稳的,为了防止伪回归,必须在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回归之前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EViews6.0中的ADF检验对以上2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由结果可知,2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所以第一产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社会融资规模这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为了对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就需要对其做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

由于两个变量均为I(1)序列,如果它们的线性组合是协整的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为了验证作为实体经济代表的TRE与社会融资规模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本文采用EG两步法检验方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分析。由协整检验结果可知,TRE、SF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社会融资规模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四)Granger因果检验

由协整检验结果可知,TRE、社会融资规模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如何,还需作出进一步的分析。本文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此进行分析。由于本文所选取的数据均为季度数据,所以在Granger因果检验中依次将滞后阶数从滞后一期设定到滞后六期,结果发现,在六次检验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这一变量是社会融资规模的Granger原因的结果出现了五次,因此可以说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这一变量是社会融资规模的Granger原因;相反,社会融资规模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这一变量的Granger原因的结果只出现了一次,即社会融资规模不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这一变量的Granger原因。综上所述,可以说明,社会融资规模随着实体经济的逐步增长而增加,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加并不能直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与我国当前社会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相符。

三、实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实证结论

1、从长期趋势上来考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所代表的实体经济变量和社会融资规模之间存在长期的正向协整关系,这说明社会融资规模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由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可知,实体经济和社会融资规模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实体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融资规模的增加,但社会融资规模的增加并不能直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这表明在本文所研究的这个时间区间内我国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并没有直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说明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中间目标可能不太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发展特征。

(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Y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加强和完善各部门之间数据统计协调机制

2、转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

篇(6)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只是二者分离的一个集中反映。早在20世纪80-9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就出现了明显的失衡现象,突出地表现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数量关系上出现失衡,金融经济部门数量明显超过了实体经济部门数量,并且在规模上金融经济资产也超过了实体经济资产,这些现象都表征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数量上、规模上、地位上都在发生着颠倒,实体经济有先前的主导位置转变为现在的辅助位置,而金融经济由先前的辅助实体经济发展的角色转变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并逐渐脱离实体经济而独自运行。衡量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指标是金融资产比率、金融交易量比率、金融资产系数,等等。随着这些指标的上升,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表现的越明显。

随着开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在危机发生之前的相当一段时期里一些发达的经济体中出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显著失衡,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的兼并行为在大量大型金融企业中出现,导致经济体中出现高度集中的问题。这种因为大肆合并而导致的高度集中进一步又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则金融企业因高度集中而为金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带来了追逐高额薪酬的机会,再则是由于高度集中而使得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即凭借自身不断扩大的经营规模而无需承担破产风险的忧虑,即使有破产的风险和可能,政府也会因为其规模巨大一旦破产就会给整体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出手相助,因此,这些大型金融企业就减少了必要的风险防范,甚至会做出一些严重不利于自身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的风险经营行为。

第二,由于金融经济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导致经济活动中的大量交易发生在金融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致使金融经济中的交易出现纯粹性的投机行为增加,乃至金融经济彻底抛弃实体经济,脱离与实体经济的正常、必要的联系,致使整经济发生恶化趋势。

第三,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失衡,导致金融经济中的投机因素影响到经济指标,许多价格指数因为实体经济的弱小和金融经济的强大而难以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这也进一步致使大量价格指数失去了其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实体经济由于金融经济的挤压而受到严重损害,尤其是大量社会资本从创造真实价值的实体经济领域流出,而流向金融经济领域,而金融领域由于其投机而出现出虚假繁荣,这又进一步掩盖了实体经济中的诸多问题,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经济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显著提升,这是世界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发展趋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由于金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增加,大量社会资源流向金融经济领域,金融经济在社会经济整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资金配置和流动指引的中介和配合作用,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如果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过度失衡,导致金融经济由于过度集中而缺乏约束,甚至因为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而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金融经济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其最为主要的职能,一旦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这对实体经济乃至社会整体经济都具有破坏性影响。因此,如何把握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比例并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需要弄清楚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根源及其防范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是随着金融经济在数量、规模、地位等方面显著超过实体经济中而形成的,随着这种趋势的延伸,二者的分离必将对社会整体经济发生消极影响。深入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这对于防范因二者的分离而损害实体经济和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总体看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根源主要有:

第一,金融资产比率增加,风险扩大。在谈金融经济发展甚至超过实体经济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在实践顺序上还是在现实贡献上,实体经济都是比金融经济更具根本性,一方面金融经济必须在实体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才能出现,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在任何经济发展时期都是金融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经济支撑。因此,金融经济的兴起、发展都是以实体经济的发展、繁荣为基础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实体经济的交易需要外汇,这离不开金融经济的支持,金融交易对于世界范围的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旦出现金融经济,各种风险就不可避免。因此,金融交易的增长会比实体经济增长更快,于是就出现了金融资产比率增加,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金融经济的过度集中而损失社会经济。

第二,技术和制度因素也是致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重要原因。在技术方面,技术发展和创新使得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深受全球化影响而具有国际性,因此金融经济的类型也日益增多,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金融交易也越来越大,金融资产比率也相应提高。在制度方面,随着金融经济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短期机会主义、各种非理、跟风行为、短期绩效评价等都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有关,这些行为都是一定的制度因素的结果。

第三,金融管制的弱化与自由化的膨胀,这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直接影响因素。这种金融管制的弱化首先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管制的解除,使得资本的国际流动越来越厉害,另一方面还突出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的金融管制的弱化和解除,这加强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金融交易量的增加。

总之,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相分离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综合起作用的,以上三个方面是其主要方面,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措施也应该从以上方面入手,协调好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金融经济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本质上看,金融经济产生自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经济将自身定位于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于金融经济自身的发展乃至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在表面上看似是金融领域的危机,其根源仍在与实体经济,即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和集中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最终又导致金融经济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持,进而出现了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这些金融危机出现的表现是金融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具有自我满足、自我服务、自我强化的倾向,金融经济已经基本上彻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经济还干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的根源还是在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分离,致使金融机构和企业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撑。

因此,世界走出金融危机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积极引导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努力改革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根本上是金融经济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金融经济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经济危机走向缓和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振山.金融效率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篇(7)

中国未来出口的大幅度萎缩,不仅涉及到国外需求的减少,而且涉及到结构变换的挑战。

时下有关当前金融危机的解读大致可以分为3种,分析解剖这些不同的解读,可以对如何化解可能有的冲击提供系统的启示,促进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策略的逐步深化。

第一种解读是仅仅从金融经济的角度来看问题,把当前的金融危机理解为美国的金融系统存在着严重的流动性短缺,认为次贷危机等主要与金融系统的衍生产品发展过度和金融创新缺少监管有关,结论是金融危机虽然影响了实体经济,但主要是虚拟经济的危机。一段时间来,美国财长保尔森等人,就是这样判断的。因此,采取的策略主要是政府收购金融机构等救市性的政策。按照这样的判断和策略,金融危机不会是一种长期的危机,金融泡沫至多持续到明年也就差不多可以放空了。而一旦危机过去,金融经济仍然可以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扩张,只不过需要对金融创新进行更多的监管。第一种解读对于中国的政策意义,是导出了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不仅不大、而且还是机会的判断,因此建议可以将中国相对宽裕的外汇储备,拿到美国金融市场上去抄底,博取可能有的金融收益,或者乘低买入能源、矿石等大宗商品,以便储备中国未来发展所奇缺的生产要素。这是金融危机发生初期的主要看法。

第二种是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看问题,认为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美国的虚拟经济发展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能力。因此,解决金融危机的方法,当前是要注入流动性抑制金融危机的扩大和蔓延,长期则是要通过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来对冲虚拟经济的虚胀,最终回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上来。第二种解读对于中国的政策意义,是导出美国消费能力的衰退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出口,在此情况下要力保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一方面需要加强中国国内的投资与消费,另一方面要努力维护和保持出口能力。这是学者们对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判断。但是人们担忧单一的保增长策略,潜藏着放松我们多年来在转变结构方面的努力,沿袭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危险。

第三种是从美国实体经济本身存在的问题看危机,这是一种更加结构化和战略性的解读。认为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美国以过度消费为导向的经济模式有问题,认为以信用消费为基础的、通过不断地制造新的消费点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达到了极限,认为在当前资源环境消耗已经超过自然承受能力的情况下,美国已不存在进一步扩展实体经济的可能性,因此金融危机的实质,是追求持续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危机。因此更治本的对策是采取重要的结构性变革,即降低实体经济中物质型经济、私人型经济的比重,增加民生型经济和环保型经济的比重。这样的判断和对策意味着化解当前金融危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第三种解读对于中国的政策启示,导出中国未来出口的大幅度萎缩,不仅涉及到国外需求的减少,而且涉及到结构变换的挑战。金融危机不仅挑战了当前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经济模式,而且进一步提出了改变中国实体经济结构的要求。因此,在当前不得不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加大投资以保持明后年中国经济增长不低于8~9%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进行有保有压的主动性结构调整,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结构,能够从出口导向型向国内消费型转变,并加强社会基础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国内投资。这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真正需要考虑的长期战略,是最积极地将美国金融危机转化为中国发展机会的策略。由于结构调整不是短期内能够奏效的事情,因此当前很需要在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找到结合点,特别是要通过投资建设具有长期效果的项目,来维护中国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