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5:43: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固定资产减值原因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固定资产;水运行业;减值损失;减值转回
一、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准则规定比较。新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经过确认之后,在日后的会计年度内不允许转回,只能在期末进行处理。但国际会计准则却认为,资产现时的价值能够向企业的决策者提供真实的信息,促使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的原因分析。首先,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和用历史成本进行核算的会计体系是相违背的。当账面的价值降低后,从而使其与其他没有减值的资产处在了同等水平上,这样看来和重估资产价值的区别不大。其次,损失转回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不一定有用。最后,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在实务中很可能被滥用且转回的成本一般较高。
(三)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允许转回的原因分析。首先,允许转回的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趋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冲回资产减值损失的时机等一些常见情况,说明其对企业资产减值转回规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谨慎地限制了可能出现的虚假状况。其次,允许转回的做法与资产的确认条件相符。最后固定资产减值的转回在会计计量上是可以实现的,那么我们可以按照这些资产的处理对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进行相应处理。
二、水运行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问题分析
水运行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水运行业固定资产的构成。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水运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规定,水运行业固定资产类别繁多,包括港务设施、库场设施、装卸机械设备、运输船舶、辅助船舶、运输车辆、辅助车辆、集装箱、通讯导航设备、辅助机器设备、办公设备、房屋及建筑物等12类。
(二)水运行业固定资产的特殊性
1、水运行业固定资产类别较多、结构特殊。水运行业的固定资产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各分类中的构成也比较多。在水运生产活动中运输设备、港务设施占主要地位,而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运输和动力设备则起辅助作用。
2、水运行业固定资产构成部件庞杂且数量多。水运行业固定资产的构成部件较多,比如船舶主要是由船体、动力装置、导航系统等几部分构成;每个部分又由多个系统部件构成,每个系统部件的使用寿命又各不相同。
3、水运行业固定资产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水运行业固定资产大部分都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固定资产价值的降低主要是由自然环境造成的,就不能归因于日常使用。
(三)水运行业固定资产减值的现状。为了更好的探讨水运行业的减值状况,特选取上市水运企业共29家来探究。
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颁布之后,水运行业才接连开始实施减值准备政策,以下为各上市水运企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水运行业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在各个会计年度中占资产减值损失的比重都是有所区别的,企业会通过少计提甚至是不计提来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例如中国远洋2012年的年报显示固定资产损失数额占计提数额的比重明显较低,看出其并不是所计提的准备都发生了损失。
(四)水运行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允许转回原因
1、会计信息可靠性和可比性的要求。新准则中对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规定:一旦影响价值减记的因素消失,就应当恢复减记的金额,并计入当期损益。
2、会计目标理论。根据受托责任观,水运行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能够转回的原因有:(1)受托者应当提供受托资源的真实使用状况。(2)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固定资产。
根据决策有用观,水运行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能够转回原因有:(1)如果导致固定资产减值的原因消失,那么资产的现值就会发生变动,此时会计信息使用者要对其现值进行详细表述,而对变动金额的准确计提才能反映出其现有的价值。(2)水运行业中固定资产减值的计算采用后验概率,这是一种在客观基础上进行确认计算的方法。
3、水运行业具有周期性特点。水运行业的市场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模式相同,总处于“复苏―高涨―萎缩―低估―复苏”的周期性循环之中。水运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固定资产并不是长期减值,而是在特定条件下会有一定恢复,只有转回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才能充分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相关性。
三、水运行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允许转回后的具体举措
第一,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相关部门在充分考虑水运行业特殊性的情况下,容许其在一定条件下对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进行转回,但应限制允许转回的情况,比如相关机构在企业提出申请后进行审查后才可予以批准。
第二,在当前没有方法祛除利用资产减值的便利进行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下,适当披露相关信息是有效制止资产减值会计被滥用的重要手段。
四、结论
本文针对水运行业的特殊性,结合水运行业固定资产减值现状,从会计信息可靠性和可比性的要求以及水运行业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认为准则制定部门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允许水运行业当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低于使用价值时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是可以转回的,但应当详细披露固定资产减值的具体情况。
参考文献:
[1] 胡望俊.航运企业固定资产减值的转回问题[J].经营与管理,2012,(3).
[2] 杨帆.浅析水运行业固定资产减值转回及相关折旧问题[J].交通企业管理,2012,(8).
[3] 唐瑜佳.水运企业固定资产减值问题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12,(7).
关键词: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旧;区别
1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累计折旧的涵义
1.1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涵义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值情况,它是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与账面价值不同)与企业期末合理预计的固定资产可收回净值(可收回金额或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的差额。
1.2 累计折旧的涵义
我们知道,累计折旧是用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转移情况的科目。由于导致固定资产价值转移的原因包括有报损耗和无形损耗,所以在预计折旧年限、净残值和选择折旧方法时既要考虑有形损耗,也要考虑无形损耗。期末累计折旧科目反映的是企业估计的固定资产已转移价值的金额。将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备抵项,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
2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
2.1 性质及目的不同
计提折旧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分摊,并不表示固定资产价值的实际减少。尽管折旧特别是加速折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反映诸如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资产贬值的作用,但这并非折旧的主要作用,折旧也不能及时反映与调整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的偏差。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正是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基础上,以一种更灵活、更及时的方式,确保固定资产现时价值计量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因此,也有人认为,计提减值准备是对历史成本的修正,反映了固定资产当前的价值,是一种资产计价的手段。
2.2 核算范围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除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而对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是:企业应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如发现存在下列情况,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1)固定资产市价大幅度下跌,其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并且预计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2)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如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或者产品营销市场在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并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3)同期市场利率等大幅度提高,进而很可能影响企业计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折现率,并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4)固定资产陈旧过时或发生实体损坏等;(5)固定资产预计使用方式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如企业计划终止或重组该资产所属的经营业务、提前处置资产等情形,从而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6)其他有可能表明资产已发生减值的情况。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形有:(1)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2)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3)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资产;(4)已遭毁损,以至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5)其他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由此可见,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比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范围要大得多。
2.3 核算时间不同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是按月进行的,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的成本或当期费用,属于因正常时间推移在不同会计期间的成本或费用,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通常是在年末或指定的核算期末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在并无论据表明减值已发生的情况下,一般不作账务处理。因此,不同会计期间的减值损失与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2.4 计提方法不同
企业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除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可相应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外,一般折旧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调整。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没有像折旧那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它主要是用于期末通过对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与其账面价值的估价、分析比较、判断来进行计提的。
2.5 计提基数不同
固定资产折旧是以固定资产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的余额作为折旧基数,并在预计使用寿命的折旧年限内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如果已计提了减值准备,则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则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
2.6 纳税影响不同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企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可以在税前扣除,不过接受捐赠和盘盈的固定资产,虽然会计上按配比原则允许计提折旧,但由于企业没有支付任何代价,所以在企业所得税上就不能扣除任何折旧费用。《企业会计制度》在原有四项减值准备的基础上,按照谨慎性原则,结合国际惯例,又新增了包括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内的四项减值准备。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则明确规定:“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风险准备基金(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都不得税前扣除。”这就表明,无论企业采取什么样的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在税收法规上均不予承认,以避免对所得税产生冲击。可见,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不得在税前扣除的,它对所得税数额没有直接影响,但因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会影响折旧额的变化,因此会形成纳税的时间性差异。
2.7 账务处理不同
【关键词】固定资产减值;问题;建议
1.固定资产减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都对固定资产的减值做了专门的规范,都有明确可行的执行参照。我国对固定资产的减值会计规范则来主要来自于三类不同的规范,即《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细则中的相关部分和证监会文件等相关的规范。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企业会计准则来对资产的减值进行规范,而是以所涉及的资产类别分别来对其进行减值会计处理。现行的规范中并未将资产按单向资产、资产整合进行分类,使得对资产的计价没有处在企业的总体运行环境中,从而影响固定资产的有效计价。
虽说我国的相关规定中是以可回收金额低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固定资产的减值损失,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可回收金额的计算却存在困难,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不够所致,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常以市价估计作近似,从而作为可回收金额。我国的会计规范中允许固定资产减值转回,但在资产重估增值的运作中又存在障碍,因此企业往往会使用固资产减值回转来调节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而同时又存在着利用固定资产减值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操作余地。
《企业会计制度》虽然对应当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全额提取的条件做了界定,但这种界定仍然是定性的,对计提固定资产的种类以及具体的计提比例等细节问题却是交由企业依据具体的情况来做自主判断,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计提的比例和金额等缺乏一个统一客观的标准,也给某些企业利用这一漏洞来编造财务报表提供了可能。
资产的计量是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会计的核心问题,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同时又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我国的现行标准是经济性标准,即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就进行确认。从外部条件来看,目前国内缺乏健全的价格市场机制和公开透明的资产信息,作为资产减值的准备计提量缺乏足够的依据,当固定资产入账后,因技术进步、市场价格变化等因素也会带来价值的波动;从内部条件看,我国现行的财务系统以记账核算为主,加上贴现率的不稳定,企业自身要准确的计算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非常困难,核算的结果可能会因人而异,因此固定资产减值的计量和确认有很大的现实难度。
可变现值和可回收金额的计算方面,也存在着不易操作的困难。企业确认和计量固定资产减值的依据是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但可回收金额和可变净现值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要依赖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计算未来的现金流量和贴现率,而贴现率是最容易发生变化的因素,因此计算的结果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弹性空间。从监管的角度看,由于外部人员对企业内部运行情况无法做全面真实的了解,相关部门要想实施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减值确认,必然处于被动地位。
2.建议
(1)增加对固定资产的划分细则
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按单项进行减值操作,但单项资产往往并不能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其盈利能力也很难准确计量,因此需要改变现行的固定资产的分类方法,应着重加强对组合资产的的总体价值评估,以其总体价值的变化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处理的依据。具体操作细则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将较难计算单项盈利能力的固定资产按一定的组合,计算其总体盈利能力,然后依据资产组合的价值变化来进行固定资产的减值操作。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3]中提出了六条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的标准,但对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标准却语焉不详,仅给出了计量的原则。从资产评估的角度,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可用固定资产的产出量化来衡量。按照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的计量准则,此处涉及到销售净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如何确定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对于销售净价的计算方法,现有的文献通常都建议采用市场法来计量[1]。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一般都采用收益法来计算,但该方法需要确定收益额、折现率和获利期限三个参数,都不易确定,而且收益法对于未来收益不确定的固定资产并不适用[2]。由市场法和收益法的适用范围可知,对于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的计量方法,可分为两类,对于无法确定未来收益的固定资产,如机械设备等,其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宜采用重置成本的修正值作为其可回收金额;而对于房屋、建筑物等则可采用收益法进行估价,按照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的定义方法来进行计量。或可按一定的组合,计算其价值变化,再进行固定资产的减值操作。
(2)加强固定资产减值披露的透明性
国际会计准则中要求报表中对各项资产都要按类进行披露,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虽然是借鉴的国际会计准则,但在这个方面的规定却很简略,仅仅要求披露当期的确认和转回的减值额度即可,并不能给出固定资产减值的充分信息。因此为了提高财务报告的利用效率,应当加强固定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并对可能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较大影响的单个固定资产减值增加其附加信息。
(3)规范可回收金额的运用
可回收金额的的计量是固定资产减值操作的关键所在,但在实际操作中常以固定资产的拍卖价、市场价等作为可回收金额,并未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提出的计量准则来进行。因此有必要加强企业对可回收金额的规范,为会计人员提供现金流资料、固定资产销售净价等关键信息。
(4)规范公允价值的运用
公允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会计人员所承认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也提出了以“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代替“销售净价”的计量方法。由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其总量会影响到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量,必须进一步的规范公允价值的计算细则才能防止企业利用这一手段为盈余管理和利润操作留下可操作的后门。
3.结语
就目前来说,固定资产减值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国的相关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理论方面,重点是研究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经济后果等,对固定资产的减值计量的的文献并不多,有待于去做深入研究。并且应当认识到理论方法的局限性,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的探索,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参照国外经验,以求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晶晶,赵文平.浅析固定资产减值的几个问题[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6):160-162.
[2]郑.固定资产减值引起新会计问题的思考[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1):
57-58.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
[4]杨锦娟.固定资产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J].陕西审计,2004(1).
[5]覃峰.关于固定资产减值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2):
63-64.
[关键词] 固定资产 减值准备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形成的有关规定
1.《固定资产准则》对减值准备形成的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如发现固定资产存在减值的迹象,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即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中形成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以确定资产是否已发生减值。如果固定资产发生损坏、技术陈旧或其他原因,导致其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表明固定资产发生了减损,应按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第30条规定:“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按此规定,转回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时,应作如下分录: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超过原提取数)
贷: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二、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形成有关规定的理解
《解答四》进一步规定:“企业转回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应按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应计提的累计折旧与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提的累计折旧的差额,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与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两者中的较低者,与价值恢复前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转回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应超过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
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
1.物价调整法。价调整法是根据物价变动状况追溯调整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用实际价值扣除已计提的折旧计算出该资产目前的销售净价作为可收回金额,与固定资产账面净值进行比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物价波动幅度较大的情况
2.现时市价法。现时市价法是把固定资产的重置净值作为可收回金额,与固定资产账面净值进行比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一种方法。重置净值等于该资产的账面原值减去按照重置成本计提折旧的金额。按照现时市价法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过程如下:第一步,按照重置成本计算重置累计折旧;第二步,计算固定资产的重置净值;第三步,计算固定资产账面净值。
3.可变现净值法。可变现净值法是根据固定资产的可变现净值同账面净值比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一种方法。
四、完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建议和对策
1.健全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完善企业绩效考评
目前我国虚假会计信息充斥市场,应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是否能达到制度设定的目标,就特别需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更重要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2.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
会计人员对固定资产减值合理的判断,除却本人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价值取向。会计人员只是执行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直接影响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目前在我国,许多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若不加限制地允许企业采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很可能管理层就将其演变成“合理合法”操纵利润或计提秘密准备的工具,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与可靠性,并最终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
3.提高从业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
目前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手段调节会计数据的行为,不仅丧失了企业的诚信,而且也使的会计的信誉备受挑战。由于当前会计制度还有不尽完善之处致使这种行为也只是“合法不合理”。再有,法律规章制度的另一意义是它的威慑作用。对于参加会计资料造假的相关违法主体,不仅要明确其法律责任,还要提高法律责任的威慑程度。我国目前企业会计数据失真问题的日益严重与其法律责任的威慑效果低下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才能真正规范企业会计的行为,打击利用会计手段造假的行为,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维护公众利益。
参考文献:
[1]杨 柳:浅谈固定资产减值[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1)
[2]韩进军 周金梅:浅谈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J].理论界, 2006,(S2)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一般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保证了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近年来, 关于对事业单位资产减值的话题也多了起来,许多人建议参考企业会计制度的办法,通过资产减值准备来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和监督, 以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为领导决策提供正确依据。
为客观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基于谨慎性原则,建议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并在会计报表中反映资产减值的相关信息。
一、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核算现行办法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实际成本进行计量。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办法相对简单,容易操作,按要求对部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但实际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价值账实不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市场价值差别越来越大,甚至严重偏离,形成虚增资产现象, 又造成该报废或更新的固定资产因消耗殆尽或不能再用却长期挂账,固定资产的价值的不到应有的补偿,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状况,不利于作出科学决策,同时也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为客观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基于谨慎性原则,建议在对部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基础上,再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并在会计报表中反映资产减值的相关信息。
二、对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核算的现实意义
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要定期清查,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企业会计中关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核算的实践经验表明,对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核算具有可行性。资产减值准备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同时保证事业单位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
三、对事业单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及思路
1.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设置“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资产负债表应该单独列示”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便准确地反映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净值。根据固定资产的单价、预计净残值、未来使用年限以及减值风险大小等因素进行重新分类,分别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总额、折旧年限和选择适当的折旧方法,按月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年末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减值评估测试。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 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但冲减仅限于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最多只能将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降至为零。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冲减已提的减值准备。已确认并转销的资产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应当相应调整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2.建设资产减值测试制度,合理确定资产价值,提高资产减值准备的准确性。为防止利用资产减值准备人为地操纵和随意调整资产价值,如果滥用会计估计,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按照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关键词】固定资产减值 新会计准则 所得税 折旧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的所得税影响分析
2007年起开始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主要变化在于减值损失的转回。旧准则规定如果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减值准备的影响因素已经全部或部分消失,则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由于对资产可变现净值和可回收金额的确认和计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导致很多企业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盈利上升,多计提减值准备;盈利下滑,再将减值准备冲回”,以实现再融资目的或避免因“三连亏”而遭到退市。而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在以后会计期间不能转回。这将使企业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更加谨慎,从而可以大大遏制利用此进行利润操控的会计舞弊行为。举例说明:
A公司有一设备原价1000万,假设会计、税法采用相同的折旧法,折旧额为200万,会计期末计提80万减值准备,由于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企业会在计提会计减值准备时更加慎重,可能只会计提3 0万减值准备。则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计税基础,m1=(1000-200-80)-(1000-200)=80万元,m2=(10 0 0 -20 0 -30)-(1000-200)=30万元。因此可以预测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会减少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从而减少会计利润和应税利润的暂时性差异,有利于企业的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税务机关征收工作的展开。
二、当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纳税调整
按照准则规定,在期末资产负债表日,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但是对由于市价大幅度下跌,有证据可以证明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以及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等原因导致其收回金额不高于其账面价值的资产,需要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而将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的减值损失,于此同时相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例1]某公司2007年12月购入一项固定资产,成本价500万元,预计使用50年,预计净残值为250000。该企业按直线法计提折旧。2008年末该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为320万元。企业适用所得税税率25%,不考虑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2007年会计折旧95000万元,不存在纳税调整事项,利润总额就是应税所得。
2008年末在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前,应提折旧为95000 元。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45万元[50-(502.5)/5]与可收回金额32万元的差额85000元就是本期应提减值准备。由此产生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间的差额85000 元,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85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85000
同时,由于计提减值准备减少了损益,应在当年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调增应纳税所得额85000元。
2009-2012 年,由于减值资产的折旧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2009-2012 年各年应提折旧73750 元[(320000-25000)/4]。各年度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间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同时,由于会计每年少提21250 元的折旧,应在当年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1250 元。
旧会计准则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在以前减记的因素消失时,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计算确定的该资产的摊余价值(成本)。可以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范围涵盖了会计制度所允许计提的全部八项资产。这一规定不可避免地带来以下弊病:由于计提减值准备时需要计算的资产可变现净值和可回收金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会计人员的经验决定的,从而导致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来控制利润的事件经常发生。尽管《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如果企业滥用会计估计,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按照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但是,由于可变现净值与可回收金额确定的任意性,实际上企业依然可以隐蔽地利用计提减值准备对利润产生不必要的影响。因此,企业的盈亏往往不是经营业绩的真实反映,而是违规操作的结果。
由上可知,由于会计处理与税法处理的差异,使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对所得税和净利润产生影响。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挤干”了固定资产中的水分,更加有效地防止了企业资产价值虚增,使财务报告更具可靠性,但由于我国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以及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些企业调节利润的蓄水池,即利用多提或少提减值准备来达到平滑各年度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资产减值会计特别是固定资产减值会计还须在经济现实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定峰.新准则中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思考.财会通讯[J].2010(10):141-142.
[2]金剑锋.浅论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及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影响[J].财会研究.2010.122-124.
[3]周建良.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J].冶金财会.2010(10):13-14.
【关键词】盈余管理,资产减值
一、引言
新世纪以来,企业面临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普遍存在着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来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这样一来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得到准确的财务信息从而大大了干扰了基于此对公司的判断,给资本市场的完善带来了许多问题,特别是 在本世纪初期美国在线时代华纳(AOL Time Warner)2002年第一季度报告了542.4亿美元的亏损,世界通讯公司(WorldCom Inc.)也在2002第二季度确认了200亿美元的商誉减值损失。2001年度深沪两市前十个亏损大户报告了113.3亿元的亏损。黄世忠 发现这些公司几乎都无一例外的将其计提巨额的减值损失的原因归结为会计准则及制度的变化。随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实施,资产减值会计也因此成为我国会计界的热点关注问题。
二、相关法规综述
时FASB和IASC在上世纪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与国外大量基于这个方面的文献为国内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与启示。归结起来,国内学者认为影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会计政策主要可分为经济因素与利润管理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就是指由于客观存在的、对企业经营不利的因素所导致的资产价值的损失,而利润管理因素指的是企业认为的、为使企业当年出现有利于组织的利润而进行盈余平滑现象(如,某个将要上市的公司为迎合证监会在上市前连续三年盈利的规定而运用会计手段操纵利润)。大多数观点认为,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济因素的影响,但在控制了经济因素的情况下,企业相比之下具有更强的盈余管理的动机。特别是对于那些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相对较差的企业而言更是如此。
三、基于盈余管理目标的资产减值处理
(1)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不用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即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应按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孰低法按单项计提全额或部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于已经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但由于我国缺少一个活跃的固定资产、生产设备的交易市场,因此固定资产的销售净值的确定带有较大的主观性,使得企业具有多提或少提减值准备的可能性。同样,企业的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的无形资产以及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由于可辨认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已非易事更何况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呢?譬如对于企业(特别是一些权重股企业)的商誉而言,要预计可回收金额难度则相当巨大,也更容易引发一系列的争议 :中石化最新年报披露2010年净利润707亿,增长12.8%,看上去不错,但相较于老对手 1399亿的净利润、35.6%的增长率、中海油544亿的净利润以及84.5%的增长率来说则逊色不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石化在本年度大幅度计提了154.45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比去年的74.53亿多出了79.92亿,其中,“商誉(无形资产)减值62.77亿,固定资产减值75.67亿。相比之下,中石油仅计提了44.08亿的资产减值损失,只有中石化的29%。”这一巨额资产减值准备的额计提对于企业来说极重大且不可逆的,因为最新会计制度第8号规定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计提减值准备不得在以后期间转会,除非相关资产进行处置以后,那么又是什么使得中石化在今年大幅度计提高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额度呢?
年报显示,中石化本次减值损失计提的最大两块分布于商誉和固定资产,其中,“62.77亿的商誉(指收购成本与所获得可辨别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异)减值损失主要来自石油大明、齐鲁石化和扬子石化。石油大明计提了13.61亿,齐鲁石化计提了21.68亿,扬子石化计提了27.37亿。”据了解这三家公司(还有一家名为中原油气的公司,下同)原本为中石化于2006年2月25日斥资143亿通过要约收购而得,而中石化当年认定这几家公司的可变现净值仅66.52,其余全部计入商誉76.48亿。问题就在于这76.48亿的商誉的确定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中石化方面认为这几家被收购的企业没有达到当初的盈利预期,因此认为商誉的计提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资深分析人士却指出“这些资产其实是很值钱的,但中石化假装它不值钱。相比5年前,机器钢铁都涨价了,按重置成本计算肯定要高于现在的账面价值。从当时的环境看,143亿的收购价并不吃亏。”至于中石化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对盈利进行管理、对业绩进行“大洗澡”的原因无非是“中石化要为自己的炼化业务受油价影响造势,从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从中石化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企业对于通过商誉这一不可辨认无形资产计提减值损失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可以达到的,因此可以说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的计提给企业提供了利润控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黄世忠.巨额冲销与信号发送—中美典型案例比较研究.会计研究,2002(8)
[2]曹良君.资产减值准备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商业会计,2007.(1)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