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5:43: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双创教育;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策略
双创教育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简称,是我国高校现阶段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以创新创业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理工科专业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高等数学的基础之上。因此,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高等数学教育创新是推动双创教育与高等数学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双创教育现状分析
在上个世纪末期,国际教育认为创新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在传入到我国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现阶段双创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最近今年当中我国逐渐意识到双创教育的重要性,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中我国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为高校学生提供国家级的创新创业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创新实训项目、创业训练项目以及创业实践项目[3]。在“十三五”中这一战略决策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同时各种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也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针对于国家对双创教育给予的大力支持以及双创教育所取得的成果,现阶段高校对于双创教育也已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2016年全国超过1256家高校率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同时大赛的成果也得到了有效的转化。此外,高校内部也逐渐加大了对双创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力度,许多高校都已经着手建立双创教育体系。但是从现阶段高校双创教育的具体内容来看,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首先,部分高校的双创教育是自成体系,与现阶段已有的高校教育体系之间并不存在紧密的联系,参与双创教育的高校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双创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普及程度不高[4]。其次,大部分创新创业教育都立足于专业课,对于公共基础课的涉及相对较少。例如,几乎没有高校将高等数学纳入到双创教育体系当中。这种教育体系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较为薄弱,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创新创业的开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双创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随着双创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双创教育已经突破了其原有的狭隘范畴,并不是以学生成功的建立一家企业或者申请发明专利为标准,双创教育同时还鼓励学生要以岗位为基础,实现岗位双创。同时在企业建立与发明创造中专业技术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现阶段高校的教育体系来看,许多专业的学生在大一阶段就必须接受高等数学教学,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果高等数学学习不扎实必然会导致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大幅度提升,从而导致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51]。但是传统的高等数学教育单纯的以理论教学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繁多、复杂,对于学生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因此,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双创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只有具有创新创业思维才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进一步发展。数学本身是一种极具逻辑性的学科,学生在进行高等数学学习时思维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对于双创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一直以来大部分高校在进行高等数学教育时,往往仅仅关注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时代性与时效性,如果不实现高等数学教育的改革,其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当中思维依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三、双创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育创新策略研究
(一)实现高等数学教育目标的转变
在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数学是教育的基础,一直以来其教学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从高等数学的教育内容来看,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许多高等数学教师认为只有具备系统的数学理论知识才能满足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但是在实际中不同专业对于数学知识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经济学专业侧重于概率统计的学习,部分理工科专业则侧重于微积分、微分方程的学习。但是由于教育目标的影响,大部分高校都会为所有学生提供系统的数学理论知识。所有对数学具有一定要求的专业所学习的高等数学知识完全相同,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6]。因此,高等数学教育目标转变成为双创教育下高等数学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在双创教育中数学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知识的根本目标在于必要知识的获取。因此,高等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该转向实用性,即高等数学教育应该是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并不在于辅助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现阶段高校为所有专业的学生所提供的高等数学教育是完全同质化的,根据双创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的教育目标,现阶段必须要实现高等数学教育内容的转变。由于高等数学的体系相对较为完整,同时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也相对较强,后续的学习必须要建立在之前的学习基础之上。例如,只有完成不定积分的学习才能进一步学习定积分的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例如,对于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来说曲线、曲面积分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完全不会涉及到,学习这部分内容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此,简化教学内容是现阶段高等数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高等数学体系的完整性也使得这一简化过程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现阶段高等数学教师必须要与专业课教师结合起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即高等数学教师需要遵循专业课教师的意见,在不影响数学学习逻辑的前提之下,尽量减少非必要的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7]。其次,针对于高等数学教师还必须要认识到双创教育对实用性的需求,尽量降低高等数学的理论性,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数学》教材中对微分中值定理进行了大量的详细证明,证明的过程不仅复杂,而且较为繁琐,但是在实际中,学生只需要掌握微分中值定理的使用方法与使用条件就行了,并不需要对其证明过程进行深入的探索。因此,教师应该删减微分中值定理证明过程教学,而强化学生微分中值定理使用技能教学。
(三)将双创教育融合到高等数学教育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
双创教育需要立足于客观实际,高等数学也是一种从客观社会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实现双创教育与高等数学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现双创教育与高等数学教育的融合需要通过研究型高等数学教育才能实现。所谓研究型高等数学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具体的任务目标,实现高等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首先,高校需要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压缩,在课堂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教育,而通过任务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特定的工作任务研究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高等数学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研究型高等数学教育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思维的拓展,而并不是直接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必然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ave become the engi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y are not only driving force of the country's economic prosperity, but also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eaching re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writer takes Xi'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irst, they summarize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oint out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n, they illustrat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Xi'an University. Finally, they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This provides a reference sample for build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n area-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 in Shaanxi, and explores the feasible operation scheme for the practice.
P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西安文理学院
Key words: loc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Xi'an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243-03
0 引言
自1947年迈尔斯・梅斯教授在哈佛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开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培养新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被誉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创新创业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一国经济繁荣的驱动力,也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美、英、日、新加坡、印度等地方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实训方面成果颇丰:
一是教育部高教司郝杰提出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政府(顶层设计并提供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学校(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所有正规教育承担主体责任)和社会(企业界、投资界、考夫曼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形成良性互动[1];
二是许楚楚归纳了作为全球双创教育领导者的美国百森商学院的优势(丰富的实践教育课程、有影响力的研究活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完美的课程体系和多样化的拓展活动)[2];
三是沈陆娟从教育理念、组织机构和形式、教育模式、课程和项目、对项目的评价五个方面总结了美国社区学院的创业教育实践路径[3];
四是张雪生指出瑞典双创教育具有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五是刘鹏等对中美进行了比较。
尽管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起步晚,但依然硕果累累,主要有政府文件政策、硕博论文和地方高校各层次课题成果等。其中,丁瑞忠等从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多元化实践、优化服务保障体系和营造文化氛围四方面总结了山东烟台鲁东大学“立体式”双创教育模式[4],黄翠以河海大学文天学院为例探讨了独立学院双创教育的路径(成立工作委员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师资和搭建实践平台)[5],重庆工商学院的李玲从政策、教学、机构、人员、场地方面分析了国内外理工科大学生的双创教育,重庆邮电大学的罗文丰构建了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安徽新华学院的翟荣兵等建议新建本科高校从高校、社会、政府、学生、家庭五个方面提升经管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燕山大学的王凤成等发现2015年新疆以优惠政策帮扶“回炉”培养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对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进行半年的全方位免费创业教育,因此主张由政府主导进行大学生创业回炉教育[6]。
总之,国内外相关研究有现状、问题与对策的总体构架研究,也有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分项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证基础。但是,纵观国内外高校的双创教育研究仅仅关注在校大学生,对于高校毕业生只将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请回来办讲座或者聘为创业导师,常常忽略毕业生的创业回炉教育,摒弃创业失败的毕业生,尤其是高校教师的双创教育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
2 研究价值
一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1世纪充满了创造、创新和创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日益依赖创新水平的提升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取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因此,世界各国非常重视各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要求所有教学科研都要体现创业教育思想,所有教师都要传授与创业有关的内容;但在我国高校管理部门、教师、家长、学生价值取向为就业,将此视作创业大赛,这一研究将使我们摒弃错误的认知,树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国家战略的正确意识,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发展,也创新了高校教育理念。
另一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我国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的根本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2014年11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然而实际上,我国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影响全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氛围,除了高科技创新创业外,很多创新创业只是简单的模仿活动,这一研究不仅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优化创新创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模式具有探索意义,还有助于带动经济活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3 西安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整理归纳西安文理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笔者梳理其存在问题及原因如下: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学而优则仕”使得该校管理部门、教师、家长、学生共识度低,加之价值取向为就业,视之为创业大赛,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淡漠,氛围不浓。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执行力度不够。尽管政府和高校、社会各界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但缺少具体操作方案,致使政策形同虚设,特别是缺乏切实有效的激励制度及其机制,该院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执行力度不够。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该校和全国的高校一样仅从就业角度出发,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虽然也开设了选修的企业管理、创业心理学等课程,但不系统、不严谨,没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更没有线上相关课程。
四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方案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脱节。该校教学中的第二课堂、讲座活动、实验室、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等仅停留于操作层面和专业技能层面,没有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无缝对接,更没有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缺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B目标;
此外,还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薄弱、教材缺失、实践实训平台单一等问题。
4 解决西安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的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报、宣传栏、大学生创业社团、各二级学院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加大宣力度,树立“人人皆能创新创业”的思想,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4.2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和激励制度机制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创客空间对创新教育和产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初推出了一个新项目,四年内在1000所美国学校引入“创客空间”,配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制造工具。因此,由创新创业教研室专职人员负责,在调查核实学校相关资料后,借鉴国内外成熟、先进的政策支持体系,不断修改并完善资金、场地、保障服务等支持体系,形成专业奖学金、奖状证书、就业推荐等激励制度及其机制。
4.3 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建议该校构建“课程+实训+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基础必修课+专业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当前,建议引进尔雅通识课《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国内知名创业教育公司课程体系,开设《中国创业学》《企业经营学》《创业实训》等培训课程,加快面向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必修课和优质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尽快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议各二级学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针对文科类专业建议采用“嵌入式”,其目标是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丰富心灵,培养发散思维;针对理工科类采用“融入式”,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
4.4 搭建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让学生从“听”到“练”,让教师从“教”到“导”。首先,借力创客空间。大学生从事自主实践训练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而大学校园创客空间更容易实现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思想碰撞,与学校实验室互补,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对接产学研基地。借用基地扎实做好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并推行“双导师制”,聘请企业家、教授、优秀校友、风险投资家等组成导师队伍举办创业讲座,内容涵盖创业经历、创业想法、经营管理、财务、税务、法律等,丰富创业教育实践实训课程内涵。
第三,加强中外合作。鲁东大学先后与韩、日、美、英等国家的高校联合举办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与韩国蔚山大学合作成立鲁东大学蔚山船舶学院、与韩国南部大学共建“世宗学堂”,并与国外多所大学合作开展“2+2”、“3+1”和“3+2”模式的本科生培养项目,该校也有中外合作高校,可以拓展实践活动。
此外,借力实验室。如,机材学院的表面工程实验室是该校重点实验室,借助3D打印机,全校有兴趣的大学生都可以参加实验室活动。引导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参与各类大创比赛实训等。
5 结语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有现状、问题与对策的总体构架研究,也有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分项研究,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证基础。通过实地调研归纳当前双创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从政府、企业、高校、家长、学生五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特别是笔者希望通过解剖西安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这个“麻雀”,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检验学术界、政府及社会上的一些既成判断,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创新思路、建议和具体操作方案。
参考文献:
[1]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7-12.
[2]许楚楚.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3):15-18.
[3]沈陆娟.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6(1):57-63.
[4]丁瑞忠,等.“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鲁东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6(1):90-92.
关键词:“双创”教育;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自我效能感
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专业门类已经达到了40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2013年)》指出,要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可见,提升职业胜任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目标。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中,以工程硕士规模最大。影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学校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的教育行为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作为学校教育行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双创”教育除了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业意向和行为产生影响外,还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产生影响。从“双创”教育的本质看,其目的并非直指创业,而是针对我国的创新驱动战略。另外,已有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以创业带动就业”对毕业生实际就业贡献极其微弱。在上述背景下,探讨“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间的关系,确立“双创”教育不同维度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为高校借助“双创”教育平台提高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提出一些有益参考。
一、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回顾
本研究采用的“创业教育”概念,是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规划需要,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高校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1][2]自我效能感采用的是Bandura的定义,即“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3]业胜任力采用的是麦克利兰(1973)的素质冰山模型,即人员个体素质包括冰山以上部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包括“冰山以下部分”的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4]关于“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职业胜任力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往研究中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梳理如下。
1.“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
“双创”教育重视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以及模拟实训等教育环节,这些将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自我认知等方面都得到提升,进而对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起到促进作用。“双创”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是提升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5],“双创”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高校的专业教育和系统培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6]。现有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双创”教育对大学生部分就业能力的影响进行了一些探讨,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从“双创”教育视角对职业胜任力的实证研究。
2.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胜任力
关于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胜任力的关系,现有研究没有直接的成果,但有自我效能感与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Bandura指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而且会确立较高的目标。相关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相关系数为0.256。[7]通过研究发现人际信任、自尊、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性与大学生成功就业呈正相关[8],Fugate通过研究认为就业能力会受到自我效能方面的影响[9],Lorraine Dacre Pool和Pamela Qualter通过研究认为情感自我效能感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10]。
3.“双创”教育与自我效能感
高校的“双创”教育主要从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导师指导等角度来开展,参加“双创”教育活动的大学生普遍会在创新创业知识、技能以及实训环节对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更加有信心。虽然现有文献没有“双创”教育对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证研究,但是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如实证结果表明,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教育学习高度相关[11];各类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
4.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以往研究中关于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的探讨不乏可陈,在就业和创业方面,如自我效能感在职业价值观与就业能力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2];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意向与人格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3]。在工作绩效方面,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在包容型领导风格与团队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14],自我效能感在辱虐管理对任务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辱虐管理对周边绩效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15]。基于此,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是值得验证和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假设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可以归纳出,“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双创”教育的开展对职业胜任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影响;作为积极心理学重要研究范畴的自我效能感在就业能力和工作绩效方面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前述相关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但由于以往研究并未同时关注“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对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对此加以验证。
本研究认为“双创”教育和自我效能感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具有积极影响。其作用路径主要包括三种:(1)“双创”教育显著地正向预测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即“双创”教育效果越好,职业胜任力评价越高;(2)自我效能感显著地正向预测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即自我效能感越高,职业胜任力越强;(3)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即“双创”教育通过自我效能感发挥其对职业胜任力的影响作用
1.初始量表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中“双创”教育量表的编制以已有研究中关于“双创”教育的梳理为基础,并参考朱红和张优良对创业教育类型的界定[16],同时将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相结合,以认知―行为―反馈为依据,将“双创”教育初步划分为认知性“双创”教育(认知)、模拟性“双创”教育(行为)、实践性“双创”教育(行为)、反馈性“双创”教育(反馈)四个维度,共包含15个题项;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Schwarzer等人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共包含10个题项;职业胜任力量表参考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将职业胜任能力划分为技能、知识、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七个维度,并根据工科专业学位硕士的就业特点对题项进行调整,共包含24个题项。研究利用Likert 5点量表对各变量进行测量,所有题项采取自我评价的方式,按照“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分别给予1~5分评价。
2.正式量表确立与信效度检
由于自我效能感量表(GSE)在实践应用中已经非常成熟,因此该量表不需要进行信效度检验。而“双创”教育和职业胜任力量表虽然也在实际研究中得到过应用,但由于本研究中对于“双创”教育和职业胜任力量表的个别题项做了调整和重新设计,因此在量表正式使用前发放了200份问卷进行信度测量,并试图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最终的保留题项和主要维度。
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双创”教育、职业胜任力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926和0.914,说明量表具有较高信度。同时,进行取样足够度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表明,两个量表的KMO值分别为0.915和0.924,Bartlett检验值Sig.均为0.000
2.样本选取
为使样本更具代表性,采用分层随机混合抽样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6所高校的工科专业学位二年级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样本分布于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七个地区。问卷一部分采用纸质问卷,一部分采用问卷星平台,共计发放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20份,有效问卷率为93.9%。
在全部有效样本中,男生680人,占55.7%,女生610人,占54.3%;“985工程”高校405人,占33.2%,“211工程”高校392人,占32.1%,普通高校423人,占34.7%。
3.模型构建与拟合度检验
由于验证性因素(CFA)模型主要是用来评估观察标识是否能按研究设计对潜变量进行测量,而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作用,故采用AMOS22.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变量路径分析。首先,根据H1假设构建“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正向影响模型,即模型1;根据H2假设验证自我效能感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正向影响模型,即模型2;根据H3假设验证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之间起中介作用,即模型3。
本研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MLE)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一般来说,CFI值大于0.9,SRMR值小于0.05可以认为假设模型与研究数据的拟合程度比较好。在本研究构建的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CFI的值均大于0.9,SRMR的值均小于0.05,这说明两个构建模型均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模型构建效度较高。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1.“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分析
以“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为变量的结构模型(模型1)结果显示,“双创”教育中四个潜变量认知性、模拟性、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263、0.321、0.683和0.425(p
与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分析
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模型2)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路径系数为0.385(P
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的“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模型3)结果显示,认知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的路较凳为0.683(P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试图验证“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并探寻影响机制。为此,研究首先界定高校“双创”教育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结构;其次实证分析“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能力的影响;最后验证和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间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高校“双创”教育由认知性、模拟性、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四个维度构成。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并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实践性“双创”教育对“双创”教育的方差贡献度最大,为23.82%,说明在实践性活动是“双创”教育最关键的部分,其次是模拟性、反馈性和认知性“双创”教育,方差解释度分别为19.66%、17.66%和10.00%,这说明较之其他几个维度,认知性教育对“双创”教育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第二,“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具有正向影响。在四个因素中,实践性“双创”教育的影响最大,影响系数为0.683;反馈性“双创”教育的影响超过了模拟性“双创”教育的影响,影响系数为0.425,这说明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模拟性“双创”教育的影响系数为0.321;认知性“双创”教育的影响最小,系数为0.263。四种“双创”教育方式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认知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反馈性、模拟性和实践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这验证了爱德加・戴尔有关学习效果的理论,即学习效果在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等传统方式下,只能保留30%,这解释了认知性“双创”教育直接影响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学习效果可以保留50%;而通过“做中学”或“实际演练”,这种学习可以保留90%,这部分解释了其他三个维度“双创”教育直接影响较为显著的原因。
第三,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关系中发挥中介效用。研究发现,“双创”教育的四个维度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模拟性、实践性、反馈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自我效能感在模拟性、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用依次为0.065、0.094和0.088。自我效能感在认知性“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即认知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并不显著,主要由于它对职业胜任力的影响作用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实现的。
(二)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从“双创”教育的角度提出促进我国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发展的如下建议。首先,高校应重视“双创”教育对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发展的积极影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部分高校都意识到开展“双创”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活率还比较低,因此各高校应主动调整思路,更大程度地发挥“双创”教育的普适价值影响,即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具体的工作思路中,应首先将“双创”教育纳入到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必修环节,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为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创”教育活动服务,进而为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发挥正向影响,从而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活动为就业服务。
其次,高校应着力发挥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促进作用。现阶段高校普遍开展的“双创”教育大都停留在认知性教育层面,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然而本研究显示,认知和模拟层面的“p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较之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要小得多。目前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活动缺乏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的有效匹配,大多表现为营销的创业形式,科技创新的比例较低,学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制定不同的教育实践计划和创业指导。[17]另外,由于高校普遍缺乏对教师和校外人员的有效激励,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组建尚处于半民间状态,完全凭着教师和校外人员的热情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缺乏规范性。鉴于此,高校应调动和挖掘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开展实践性“双创”教育活动的平台,同时应高度重视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在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中的正向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学术和企业导师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最后,高校应重视自我效能感在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的中介效应,并通过提升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其职业胜任力的提高。Bandura(2001)在《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中提到,人们关于自己才智和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是通过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生理和情绪状态这四种信息源提供的效能信息而建立。[18]因此可以通过对上述四种信息源加以强化来促进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进而提升其职业胜任力水平。尤其对于认知层面的“双创”教育而言,因为自我效能感在其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积极作用中发挥了完全的中介效应,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进而发挥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讲座以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积极影响。
(三)讨论与思考
影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仅为揭示当前如火如荼的“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机理,并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创新创业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没有对可能影响“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关系的其他前因变量、中介变量加以探讨,将在后续研究中持续深入地对现有研究假设和模型作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为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提高提供更多实证研究结果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7):96-100.
[2]朱红,张优良.北京高校创业教育对本专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基于学生参与视角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100-107.
[3]周必或,池仁勇.大学生创业学习影响创业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80-85.
[4]DC 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5]周曼,等.“双创”教育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基于江西五所高校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5(9):89-95.
[6]张鹤.高校“双创”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
[7]马永霞,梁金辉.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6(9):40-49.
[8]王运敏,魏改然.人际信任、自尊、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86-89.
[9]Fugate M.,Kinicki A.J.& Ashforth.B.E.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14-38.
[10]LD Pool,P Qualter.Improv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Self-efficacy Through a Teaching Intervention or University Students[J].Learn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2,22(3):306-312.
[11]周必或,池仁勇.大W生创业学习影响创业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80-85.
[12]陈静,李卫东.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1(5):106-110.
[13]孙杨,张向葵.大学生创业意向与人格关系中创业自我效能感作用的路径模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6):806-812,818.
[14]方阳春.包容型领导风格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基于员工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科研管理,2014(5):152-160.
[15]颜爱民,裴聪.辱虐管理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管理学报,2013(2):213-218.
[16]朱红,张优良.北京高校创业教育对本专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基于学生参与视角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2(6):100-107.
【关键词】经管专业 双创 人才 现状 培养模式
一、当前经管专业“双创”人才教育现状
首先,对创新和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和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行动,原因是管、教、学三方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创新创业教育自然难以开展。其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多年来,创新和创业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在不断的出台,但人才培养模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三,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尽管社会普遍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缺乏目标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一是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待遇上还没有和创新创业教育挂钩。至于学生方面,传统单一价值评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学领域保持着轨道惯性,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瓶颈”,阻碍着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第四,创新和创业教育缺乏合格的师资。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高校的师资在知识更新和学历层次上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新教师队伍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做过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没有经历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没有直接参与过产品的研发和改进,因而他们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没有多少心得体会,自然难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二、构建经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经管类“双创型”人才的特征
经管类“双创型”人才的目标特征基于二个方面:一是“双创型”人才的一般特征。“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判断和把握机会;具有高超的创新能力,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二是经管类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经济管理是人们在各类各种经济活动中,对人、财、物及技术等各种要素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效调配,以达到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和有效产出,既涉及管人、管事,又涉及管财、管物。所以,经管类“双创型”人才需要在“懂经营、善管理”的基础上具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的能力,并能捕捉机会实现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自我发展机制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差异而产生的对教育需求的不同,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形势教育与国际背景教育相给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尊重学生的选择、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的学习自,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分流培养、分级教学、分层教学,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自主选教师、自主选课程的空间。
强调教学内容的超前性、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的水平基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注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一要加强通识教育,奠定厚实的基础;第二是要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专业适应性;第三是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提高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第四是引进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第五是追踪学科发展前沿,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第六是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有针对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三)强化实践教育
强化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环节。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渠道。
加强以毕业设计(论文)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严格选题申报与审查制度,明确要求选题紧密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生产实际、社会工作等,同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更新率,保证题目的先进性、新颖性。
鼓励学生出校门,加强与社会工作、生产、科研的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企合作新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开展真实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基地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建立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扩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实际工作、生产、科研进行结合的机会。
三、结语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工业设计;毕业设计;双创人才
中国的发展建设急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作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的职能部门,承担着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创业创造能力人才的责任。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形势较好。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从最开始的院系组织上升到了学校整体层面,也迅速从个别高校扩展到了大部分高校,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开展了广泛的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设计比赛,创业论坛等。另一方面,在高校双创教育的引导下,学生积极转变创新创业观念,学习主动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自身创业意识大大增强。但同时,我国目前仍存在教育模式传统、定位不清、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训练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传统,创新性不足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仍相对保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流于传统式教学,局限在板书式的模式之中,教育观念缺乏创新性,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技能培训以及相应的就业指导,而不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创新创业的教育,没有标准的模式,也不应以相同的标准对双创教育进行机械化要求,制定指导双创教育的实施方法也不应是固化统一的。
(二)课程设置偏于理论教学,实践不足
从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展情况不难看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偏重于理论内容的设置,而轻于实践环节,一方面由于学时有限,另一方面,缺乏实践的条件、资源和资金等支持,很难建立普及型及持续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的相似问题。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与教育理论不同步,这很难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定位不清晰,体系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协同的,整体的概念,将其落到实处,需要做出清晰的定位,以便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而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够清晰,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创新创业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备,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而目前双创教育的跨专业跨学科的融合还不够完善,且仍存在把双创教育只作为一项学生技能进行培训的现象。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缺乏,硬件支持不足
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发挥能动性的促进因素,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和资源却明显不足。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理论性较强,但实践经验与交叉学科知识相对不足,综合性人才储备不足,很难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及实践的全面需求。另外,设备资金实践场地等硬件条件相对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形成有效的支撑。
(五)课程设置与专业的对口性不强,专业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
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课程的设置,往往是通识性的全校选修课,课程的编排与具体实施过程,与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计划结合不够紧密,对口性不强,没有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行适宜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使得专业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
二、工业设计专业毕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紧密联系
(一)毕设选题要求具有创新性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强的学科,与艺术学、工程技术、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及环境保护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知识应用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阶段。无论实践型还是研究型的毕业设计选题,都要求紧密结合科研和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等,成为探索具有社会意义和研究前瞻性的课题。毕业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性,是以选题时的创新意识为前提的,因此也可以这样说,创新意识是毕业设计选题的灵魂。
(三)专题设计中的综合创新
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内容包括论文和专题设计两部分,其中专题部分包括专题设计以及模型或样机的制作,也是工业设计专业区分于其他专业的特点所在。设计必须保持创新性,不断用全新的思维方法以及更加开阔的眼界对实际生活及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有效解决。在专题设计部分其核心内容就是对产品的创新改良和优化,综合应用工程技术、人文、艺术、经济等知识,使产品功能、外观和价值达到最优化,从产品外观创意逐渐过渡到综合性系统性的应用创新,是一个综合创新的过程。
(三)专题设计中的创业实践
工业设计毕业生在完成专题设计过程中,需要提出全新的产品设计并做出实体模型进行展示与宣传。不同于其他专业更关注理论研究的毕业设计,工业设计毕业生更侧重在专题设计中的实践应用,优秀的产品可申请专利,争取投资,形成今后创业的雏形,这也对专题设计的水准和落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专题设计中,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在市场调研阶段,尤其是专题设计涉及到企业项目的,也储备了市场开拓和企业运营方面的知识。同时,在毕设过程中,学生也越来越认识到走出校园,用智力换取资本的优势,也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努力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吸引更多的资金,这对创业意识的培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毕设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实施途径
工业设计专业的毕设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国家不断鼓励“双创”的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将“双创”教育理念融入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新途径。
(一)提高毕业设计选题开放性
许多高校在毕设环节常采用学校命题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在毕设选题方面,积极提高选题的开放性,在合理范围内让学生自主命题,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构建力。学生自主命题时,会更多地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优势考虑选题,并将自身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等与所学知识技能相结合,这使得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此外,也可以在毕设选题环节中引导学生积极开发具有商业价值的作品,激发学生对商业开发类项目的兴趣,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输出能力的提高。
(二)创造利于毕设创新思维提升的创作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毕业设计环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创作情境的营造,易于激发学生的设计潜力和创作热情。在毕设的过程中,可以在学生工作室利用空间设立近几年毕设优秀作品的展区,可以模型展示的形式,也可以用展板的方式,依具体空间而定,以供学生学习借鉴优秀的作品,寻找创作灵感。同时,还可以组建不定期的学习研讨会,可以以指导教师为核心的团队,也可以以毕设选题相似为划分的团队,将学生组建研讨小组,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与艺术类专业、机械专业同学的交流,彼此取长补短,尝试用更宽泛的思路解决设计问题。学生还可以利用图书馆、展馆等进行线下学习,为毕设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和创作借鉴。
(三)以设计大赛为契机,提升产品创新理念
毕业设计是学生与导师共同努力的成果,是高校毕业生较为成熟、深入、综合的设计成果展现过程。仅将毕业设计作为教学指标评判,并不能使设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与展现。目前,各种设计比赛越来越多,尤其一些高水平的工业设计比赛,如IF、IDEA、A’DESIGN等国际著名工业设计比赛,聚焦于科技创新、产品概念创新,以及应用创新。如果在毕设之初,就定位毕设作品参加设计比赛的目标,使优秀的作品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和应用,那么在整个毕设阶段,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通过比赛,学生们可以开拓视野,了解工业设计的前沿,这有利于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毕设多以实践型需求为导向,提升创业意识
关键字:大学生 创业精神 评价机制 路径依赖
2014年9月10日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总理首次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的提出对经济、社会、政府职能改良有重要的意义,各行各业都抓住这个机遇勇于创新,当代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大大提高了对创业的关注度,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抓住契机展开对大学生就业选择、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评价机制也有了新的要求。
所谓评价也就是对评价主体进行优秀合格等层次标准的制定过程。一般而言,对大学生进行评价分为知识体系构建与人格养成情况两个方面。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几类评价有:地域文化渗透,家庭传承影响,高校教育引导,用人单位评价,网络信息集合。大学生评价是一种观念性活动,是社会各群体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的判断并评定,反映出各群体对大学生的要求及希冀,同时对大学生自身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高等院校内,大学生评价机制是高校教育理念的映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培养人才的质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一定的经济形势下,会有不同的劳动力需求,故而产生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大学生评价也会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优秀的大学生毕业后不一定是优秀的员工,寻找其根源便是人才评价机制的不同。在各类评价过程以及大学生接收评价做出选择时容易产生路径依赖。尤其是双创的背景下,有些路径依赖已经不符合当下对大学生的要求。
一、目前大学生评价机制存在不良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理论开始是用于经济领域。路径依赖是中性词,有存在的意义,同时对人或事情的发展也有好有坏。一旦做了选择,因为惯性使得这一选择不停地自我强化,轻易不能推倒重来,改变会使前期投入变得没有意义,即会付出"沉没成本"。
1、评价群体对大学生评价带有主观意愿且不易改变
"双创"的提出,给整个经济带来了活力,同时,还给每个人提出积极反思过去,客观分析问题本质,抓住创新创业机会的要求。但对大学生进行评价的群体一般均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意愿,难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中国式家庭的观念里,常有"稳定工作"、"孩子好,父母再累也没事"等观念。高校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成绩好、所获荣誉多的学生评价较高,也是因为这些易于量化与统计,便于学生管理,考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比重并不高。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与评价标准与其是否带来更高的价值有关。这些评价都带有群体的主观意愿而不易改变。
2、大学生对评价信息的接收与处理依赖他人较多
据调查,多数学生在选择毕业去向时,受周围亲朋、学长学姐的影响较多。有学者分析认为这种现象的造成与中国特有的面子、人情社会相关,但显然如今"任人唯贤"的观念越来越被人接受,没有金刚钻,瓷器活想揽也揽不到。再比如,有些大学生在择业时,明明各项能力优秀却不自信,用自己低姿态来仰视各单位,看着单位的招聘条件,认为"人家要我就不错了",这是其独立性不够、在学校听话听习惯的结果,没有充分的考虑就业是双向选择的本质。随着网络的普及,加上信息的碎片化、多元化,让大学生更加应接不暇,难于甄别。
3、高校有些制度与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有待改进
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成年,心理上也需要走向成熟。大学里课本、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所起的教育作用日趋弱化,在大学生评价方面,广泛适用的是综合素质测评以及大学生荣誉体系,从这两个方面来评价大学生的表现,并以此决定大学生奖学金、保研资格等。然而有些优秀学生在进入工作阶段后,由于保持以往的惯性,过于关注综合表现,而忽略在关键领域的突破与创新,而难于有所大成,甚至遭遇挫折一蹶不振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高校而言,学生的培养责任重大,应有一定紧迫感,对相关制度与政策进行改进。
二、打破不良学生评价机制路径依赖的途径
在双创的背景下,打破不良学生评价机制路径依赖,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在进行选择时,可以接收到及时的信息与政策,使自我分析更加全面与客观.这就要求高校要营造良好创业文化氛围,打破荣誉体系里只有"听话"的学生在大学里能拿到荣誉的体系,将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各种外显形式纳入学生主流评价体系,且加大奖励在各方面有突出创新的人才,打破原有对大学生评价从学习、就业方面机制的路径依赖,让大学生置身良好的创业精神培育的氛围中,引导其树立创业兴趣和创业理想。
1、理念先行,完善高校制度建设
高校教育应重视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同时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人格培育,打破原有的知识本位的评价模式,将大学生的评价与社会公民的评价距离缩小。以山东大学为例,学生的奖学金评定、保研等政策均以山东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为基础,同时单项奖学金会奖励在个别项目上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有学生在创新、科研方面有突出表现及贡献,也可以获得保研资格。但在前期教育引导及政策执行中,由于综合成绩中学习成绩所占比例较大,同时单项奖励不太容易获得,导致学生较看重学习成绩。高校应修正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加大学生创业成果、单项成果奖励力度,为学生价值感的培养提供应有的引导。
2、三位一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专业教育、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相对独立,为取得良好教育效果,高校应将三者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邀请校友回母校进行座谈,积极宣传自主创业毕业生的成功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结合时代特点和学校专业设置,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开展创业实训、创业大赛等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对创业的认识、积累创业经验。
"双创"背景下的大学生评价机制的落实,只靠高校还不够,应以高校为主导,结合社会、家庭的力量,打破大学生评价机制不良路径依赖,将创业精神植于大学生心中,创造有力环境,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早日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姜强,赵蔚,王朋娇.碎片化学习视域下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生移动学习认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1:37-42.
[2]任友群."慕课"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07:26-30.
[3]王昱,王梅.探索面向就业的大学生评价机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07:172-173+176.
Abstract: The state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promote the new trend of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build a new engin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ountry in China. College students are important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 so it is of far-reach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applied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spirit.
P键词: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spirit;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1-0207-02
1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1.1 创业教育起步晚根基较浅
关于高校创业教育我国起步较晚,直到2002年教育部才在九所高校开始试点,大部分高校甚至都没有开展创业教育。即便是开展了产业教育的高校,其创业教育水平也有待提高,基本停留在创业精神的培育,或者开设一门创业相关的选修课阶段,创业教育的目的无法实现,其作用和优势也无法真正的发挥出来。多数高校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创业精神的重要性,未将培育学生的产业精神列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这说明高校不重视学生创业教育,消极对待创业教育,这无疑制约了我国创业教育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1.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完善
创业教育涉及内容繁多,跨列了多个学科,包括心理学、投资决策、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它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但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创业教育普遍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未建立系统、全面的基础教材,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都直接照搬工商管理类的课程教材,在创业教育课程中讲授各类创业技能,包括创业融资、商业机会、财务管理、资源需求、创业团队的构建、商机的选择等,忽视了创业精神的重要性,其实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同样重要。创业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而是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领悟到创业的乐趣,积极学习相关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3 学生对创业实践未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创业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然而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开展的各类创业实践活动,大多是形式化的创业大赛,这些大赛基本还停留在活动本身上,并不能算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活动课程,且参加大赛的人数有限,真正通过大赛获得创业相关收益的学生有限,多数学生都没有机会参与到创业大赛中,导致实际创业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未在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创业实践活动,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
1.4 创业教育没有与社会接轨
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依然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阶段,实践方面的教育少之又少,导致了创业教育无法与社会接轨。学生们的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洗礼和考验,学生们真正在实践中意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创业技能及提高了自身实力,高校的创业教育才是有意义的,反之,若学生们的创业教育理论知识没有经过实践,或者无法应对实践的考验,高校的创业教育都失去了意义。
2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策略
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不是要求人人都去创办企业,而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敢于冒险、善于实践、追求卓越的精神面貌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面对生活和工作。“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具体途径,一是环境与氛围对大学生的导向有重要影响,也就是通过大学生评价机制创新,进行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二是,社会、高校、家庭因素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择业观等有重大影响,高校是大学生培育的第一线,拥有较新的教育理念,更能将时代要求与大学生实际相结合,所以应建立高校主导的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社会支持网络”。
2.1 完善支持服务体系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创业精神培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结合我国现有政治经济体制发现,只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才能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而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国应从国家战略高度完善支持服务体系,从政府层面为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至少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弘扬创业精神,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二是建立健全创业精神培育支持服务体系,确保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工作顺利开展。
2.2 营造创业舆论环境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2.2.1 构建良好的社会创业精神风尚
建国初期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关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高度集中,较为青睐甚至是推崇“铁饭碗”,时至今日这种思想也流传在普通老百姓心里,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加强创业精神的宣传工作,构建良好的社会创业精神风尚,既保存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同时吸收国外不拘一格、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
2.2.2 I造和谐的创业型家庭环境
鼓励家长更新教育理念,让教育方法更加科学有效,孩子是父母的“掌上宝”,很多父母希望永远握在手里,不让孩子受到伤害,实则禁锢了孩子的思想,同时也拴住了孩子的手脚。智慧的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创业型家庭环境,鼓励孩子进行更多的尝试,不畏艰难和失败,勇敢冒险,从而锻炼孩子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优良品格,真正的具备创业精神。
2.2.3 建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应用型大学是创业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若校园环境充满创业氛围,学生身处其中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发展自身的创业精神,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还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学效益。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从日常入手,围绕创业精神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使活动兼具娱乐性、学术性、思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二是提高全体师生员工创业意识,营造全方位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科技成果,创造信息共享的平台,大力宣传推广创业相关知识及活动,构建一种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严谨、踏实的学术氛围。
2.3 优化创新教育实践 健全创业精神培育体系
培养应用型大学生创业精神,关键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关键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中融入创业教育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及优化教学评价机制,把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融入到学校整体课程建设之中。
2.3.1 创业课程建设是核心
教学课程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基础创业素质的形成,它是学生理论培养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形成良好的现代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将课程建设模式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创业课程教育必须和社会接轨,既注重理论教育,也注重实践教育,可通过建立创新实习试点,达到上述目的。
2.3.2 师资团队建设是关键
对于应用型大学本科大学生而言,教师既是其创业精神培育的领路人,也是其学习的目标和榜样,基于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的质量。建设良好的师资团队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必须培养组建一支优秀的专职的创业教育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做到专人专用,使创业教育更加的系统化和现代化,提高创业教育质量;二是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不仅具备较高的学术素质,同时也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实际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存在一定难度和周期,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中可尝试安排现有的理论课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丰富自身实践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更好的完成创业教育课程的理论教学任务,或者从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一方邀请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实践经历的企业家来讲授,逐步构建一支专兼结合、动态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3.3 创业教育实践是保障
应用型大学的目标是“学以致用”,而学习过程中注重“做中学,依靠做来学”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其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创业精神是一些高度行为特征的集合,作为行为特征需要在行为的多次、反复的强化中才能形成。因此,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创业精神的激发必须基于各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以实践活动为重要手段和途径。创业教育实践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创立实习基地和创业园,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如开办“创业计划大赛”,举办“创业论坛”,组建“创业社团”,开展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学术活动等形式,强化了自身的行为特征,培育了创业精神。
2.3.4 创业教育学科融入是方向
创业教育的重要一环便是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学校的综合性学科教育中。综合性的教育体系是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中经过长期的改革和完善逐步形成的。学科之间都存着这很大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专业性的技能,但学科之间也存在着互通性,如很多学科中都包含着创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如创业精神和意志,创业专业知识等方面。因此,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其他的学科教育中,更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应用型大学应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致力于通过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途径,进行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激发他们创业兴趣和创业理想,增强其环境分析和机会识别意识,创业规范和团队合作精神,不断创新的战略性思维,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将创业作为一种人生理想、一种职业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燕,黄韬.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3(6):18-19.
[2]于淑玲,张占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5):179.
[3]许晓平,张泽一.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2016(6):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