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5:43: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科学知识竞赛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 渗透生物科学技术新信息,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
在生物学教学中,平时注意搜集一些科学技术的新信息,适时地与课堂教学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使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发展动态相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志向。例如,对细胞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细胞全能性的介绍,引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实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花卉树苗。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引入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成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时代感,使其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二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品质的核心。科学精神就是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敢于创新。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过去的一次革命,它总是要突破以往的窠臼,达到一个新的起点。创新是科学进步的内在动力。创新必需有勇敢的精神作基础,要敢于怀疑现有的观点,敢于冒险,敢于克服困难,敢于接受失败的考验,敢于抵制世俗的偏见和环境的压力,坚韧不拔地追求真理。纵观生物科学的历史可以看到,是科学家们的不断创新才有生物科学的不断进步。因此,在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
三 激发学生始终对生物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人的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激发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乐于学习,把枯燥的学习转化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孟德尔对生物的遗传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用34个株系的豌豆进行了历时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四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
生物学的发展,凝结了科学家艰辛的劳动。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如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做环球考察,虽历尽艰辛,但最终还是完成了巨著《物种起源》;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花费了整整27年的时光。作用的发现和探究过程,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生长素的发现历经了半个世纪。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为研究遗传规律,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在他去世16年后,其他科学家才证实了他提出的遗传学第一和第二规律。有人问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成功的原因,他举起因长年累月磨镜片而布满老茧的双手说:“这就是成功的原因”。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是从1979年4月开始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使他们找到了胃溃疡等疾病的“元凶”,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说,“现在已经得到普遍证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超过80%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这一发现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胃炎等疾病的认识。让人们不再仅从生活习惯和生活压力中寻找胃病的原因,而是着眼从临床角度使用新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大大提高了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彻底治愈的机会。
五 通过实验,模型构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细微的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
实验是生物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物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掌握生物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教学。教师应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及相关设备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初步形成科学家的一些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逐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微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也为学生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解决身边出现的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实验教学中,如在观察温度对酶活性的探究性实验中,可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按照所学的内容进行实验设计,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所需的材料,器材,预期的结果,实验的步骤等,然后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确定实验方案及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实验时,教师要要求学生认真准确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如实得记录实验结果,仔细分析实验结果,并与预期的结果进行比对,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在教材中许多问题是通过构建模型的方式来解决的,模型包括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等,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制作简单的模型,直观的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过程。
一、方案名称:
科普教育--学生心目中的社会问题“转基因”
二、方案背景:
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具体化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即将下发和执行,生物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成为了近期研究的热点。结合目前高中生对待中国近期出现了一系列涉及到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案件和纠纷,如雀巢转基因食品标识纠纷 ,美国转基因大豆进口许可证**等,还有如今沸沸扬扬的转基因稻米市场化争议等转基因社会问题的态度不稳定,归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转基因的认知不够,因此以转基因知识为载体的教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提升高中生对转基因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优化课堂教学,以便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方案目标:
1、通过本活动的开展,普及了转基因科学知识,宣传了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科学解答了当前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提高了广大青年学生对农业转基因技术的认知水平。提升了专业知识,更加了解了转基因技术,也会用科学的眼光更加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
2、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科普知识特长,培养合格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3、借助青年学生这个活跃群体,向社会发出并传递科学、权威的声音,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方案所涉及的对象、人数
本方案所涉及的对象主要为我校教师与学生,并邀请县教育、科技条线的相关领导专家进行指导,共计1000人左右。
五、方案的主体部分
1.活动内容:
a.活动主要以转基因科普知识手抄报作品展示和了解转基因十大问题的海报展示的形式进行,并在现场发放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单。展示的手抄报作品和海报以学生的视角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图文并茂的版面,将转基因科普知识跃然纸上。活动中,同学们互相谈论对转基因各方面的见解.
b.活动还安排了专家专题讲座,从科学层面回答公众关注的相关转基因热点问题,向社会传递科学、权威、客观的信息。
c.填写调查问卷、现场答疑释惑、自愿支持签名等内容。
2.难点、重点、创新点
a、活动资源的寻求和充分利用。
b、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设计与实施。
c、交流的开放程度空前巨大,引发的社会效应比较突出,立竿见影。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意义
3.利用的各类科普教育资源(场所、资料、器材等)
a.构建科普教育交流平台。
实行“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形成合力”的原则。由校长挂帅,分管领导负责牵头,各处室互相支持、协调,成立“转基因”科普教育领导小组,构建科普教育交流平台,制定校园“转基因”科普文化宣传规划,保障“转基因”科普教育项目、岗位、阵地、教师和物资的落实,保证“转基因”科普教育活动的扎实开展。
b.组建“转基因”科普教育领导队伍
加强师生的“转基因”科普知识宣传,聘请学有特长、热爱科普的老师,担任学校的“转基因”科普教育辅导员,以点带面,提高教师科普教育的整体素质;并聘请校外“转基因”科普界的专家担任学校科技顾问和辅导员。
c.制定执行“转基因”科普教育方案
通过“转基因”科普教育领导小组的共同研究和协商,制定学校“转基因”科普教育的活动方案:每天一则科普新闻、每周一期科普博览、每月一份科普信息、每学期各班一期科普黑板报、每学年一次全校性科普知识竞赛和每学年一届科技节。每学期的科普周、科技教育月活动中我们均要开展科普专题讲座、参观访谈、实地考察等教育活动;学校、班级开展以“转基因”科普教育为主题的板报评比,进行“转基因”科普教育系列活动,隆重举行“科普节”,展示师生、学校在“转基因”方面取得的科普教育成果。
4.活动过程和步骤:
a、准备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制定“转基因”科普教育活动方案,开展基础性工作。
b、实施阶段(2019年1月——2019年6月):组织开展各类“转基因”科普教育活动,加强“转基因”科普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整合的研究。
c、总结阶段(2019年7月——2019年10月):汇总成果,邀请相关专家鉴定总结。
5.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主观上的青少年“转基因”科普教育专业知识不足和客观上学校研究重点的变化是本活动开展过程中主要会出现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是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提高驾驭青少年科普活动的能力,并多与学校领导沟通,提供好的意见建议,把构建“转基因”科普特色校园文化作为年度学校科研工作的重点,予以大力支持。
6.预期效果与呈现方式
a、活动报告,“转基因”科普特色校园文化研究专辑;
b、学生科技人文素质展示及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成绩,形成科技小论文、小研究成果集锦。
7.效果评价标准与方式
参照教育科研的评比方法对活动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绩效评价,确保科学性、公开性。
[关键词]中等职校 性健康教育 教育策略
我国著名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张声远认为,性教育是青春期教育的核心,是青春期的头等大事。中职学生已步入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青春期,良好的性教育能使中职学生健康发展并受益终生。因此,如何开展中职学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
性健康教育基础薄弱,不能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所生活的环境都在压抑或者故意回避孩子们对自身变化的好奇和困惑。在初中阶段生物课开课既不太正常,对于与性教育相关的内容又没有得到落实,这就造成大部分学生性健康知识的贫乏。据笔者所知,中职学生中,有38%的学生在学校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性知识教育。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了解呈不均衡状态,对性生理知识的了解多于性心理知识;男生懂的比女生多。与之极不相称的是中职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极度渴望。他们处于青春发育期,年龄大都在16~20岁之间,恰同学少年,性意识的产生自然而然。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渐渐成熟,他们愿意甚至渴望与异往。再加上中职的学习压力比中学减轻了许多,活动的丰富使学生们与异性接触机会增多。然而,不少学生没能处理好与异往的问题,出现恋爱行为,甚至发生婚前。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生理及心理发育所带来了困惑。一般来说,女生倾向于普及性的性知识,男生则倾向于性安全教育知识。一旦学校性健康教育现状不能满足需求,他们往往只能从交友、阅读书刊、看影视录象、上网等渠道,通过自学方式来获取。然而,网络及一些非专业的杂志中介绍的性知识,存在着非科学性的东西较多,没有接受过正规性教育的中职学生,分辩能力较差,极易形成一些错误的性观念,从而贻害终身。
二、对中职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校是实施全面而有效的青春期性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有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应该把哪些内容纳入中职学生性健康教育中来呢?
首先,青春期性生理、心理教育。早在1963年,就指示:要在女孩首次月经、男孩首次遗精前把科学的知识给他们。可见,关于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教育,是性科学知识的基本内容,是学生性健康教育的起点,部分中职学生已经错过了最适当的教育时期,教师要帮学生补上这一课。教师要使学生了解男女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并掌握有关的保健知识,如女生知道月经的来由及经期的保健;男生了解遗精、现象及相关卫生知识等。性心理健康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也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塑造健康的性心理是中职学生性健康教育的主线。伴随着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男女学生在性心理上也会产生特殊的体验和感受,而学生心理的发育往往滞后于生理发育,如果不进行心理调整适应,就有可能产生种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有些问题,比如打架、逃学、恋爱、学习成绩下降等,看起来由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散漫引起,其实很多是性心理变化的反映。教师要以科学的知识分析性心理障碍产生的表现和原因,消除学生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其次,性伦理、性道德教育,生殖与避孕知识的教育。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量鱼龙混杂的性知识,为避免青春躁动期学生误入歧途,教师要对中职学生开展以性纯洁为核心、以人格教育为基础的性道德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与异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教育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克制生理和情感冲动,从而规避错误。生物教师可结合学科特点,要让学生明白:人类源于生物而高于生物,人有发达的大脑,人类的活动受到人格、人性以及社会公德等制约。如把情爱与相分离,把男女间的关系还原为生物的本能,这是社会文明的一种倒退,绝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据调查,中学生中已有3%学生发生过,在接受怀孕引产的妇女中,18岁以下未婚少女就占40%。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受不良性道德观念的影响,人们的性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少年发生的年龄悄然提前,中职学生发生婚前已成不争的事实。学校不提倡婚前,但在无法杜绝青少年发生的前提下,与其让少女为流产付出代价,还不如教给学生生殖与避孕知识和自助自救的方法,以提高她们在性方面的自我保护和防御能力。
第三,性病及艾滋病知识教育。近年来,我国HIV/AIDS呈加速流行趋势,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青年群体是艾滋病等性病最大的受害者。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全民卫生宣传教育,是预防艾滋病在我国蔓延的最有效手段。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中职学生进行有关艾滋病等性病知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及传播途径,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和措施,学会正确对待和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还要让学生对我国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性健康教育,可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性病、艾滋病侵袭的能力。他们将成为抵御艾滋病在21世纪猖獗蔓延的社会力量。
三、对中职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多数的学生愿意通过课堂教学来获取性健康知识。而我国当前还没有把青春期的性健康教育单列为一门基础课程,生物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对中职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
第一,进行自身的脱敏训练,营造高效轻松的教学环境。性教育教师最好是专业老师或生物老师,教师对性健康教育的知识要全面了解,透彻把握。性教育教师要改变观念,端正思想,在课前首先对自己进行阶梯式的脱敏实战训练。在性的话题面前,教师要态度坦然,言行举止大方得体。罗素曾经说过:“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去掉性的神秘外衣,还它科学的真面目,让学生能及时获得阳光下健康明朗的性健康教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等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课堂上进行双向或多向交流,采用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辩论、游戏等多种形式,可把学生们在青春期遇到的问题,尤其是较典型的例子带入课堂,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性健康教育强调良好的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还必须掌握一些现代教学技能,如学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利用Flash课件可形象生动地播放精卵结合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学生乐于学习,记忆深刻。
第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开设选修课,倡导同伴教育。性健康教育不可操之过急。教学中,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适当适时地渗透性健康知识。如生殖系统、生物进化、遗传和变异、遗传病、优生优育等教育素材,这样可使学生在经常性的学习中逐渐获得正确、系统的性健康知识。在中职,只有幼师等专业的班级开设生物必修课,大多数的其它专业的学生无缘接受性知识的课堂教育。学校合理开设性健康教育选修课,可以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在不同年级开设的选修课内容应该有所侧重,低年级的要侧重于性生理教育;对高年级的则要侧重于性心理、性伦理、性道德规范和友谊与爱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教师在面向多数学生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性别、年龄和个性的差异,开展个别辅导或心理咨询活动。另外,大量调查表明,年轻人的大部分性知识都来源于同伴。
教师应对部分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培训,然后通过他们向周围的青少年进行性健康知识的传播。为了使同伴教育获得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对同伴教育者进行正确的培训和监督指导,并与他们一起制定活动计划和方案,形成一套管理和评价体系。
第三,教师可以请来心理医生或妇产科专家讲课,让他们以医生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用丰富的临床的事实教育学生,触动学生。还可以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出版宣传专刊、利用校园广播、互联网、科教片、组织性知识竞赛等来进行性健康教育。
中职的性健康教育单靠生物教师的努力要远远不够的,学校必须不断增强各科教师、全体学生和家长参与性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把消极防范的教育转化为积极开放的教育,要在学生性本能刚刚觉醒之际,就让他们作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陈浩莺.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
[2]马迎华.预防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教学方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