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

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8 09:40: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

篇(1)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城乡 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19.2 文献标识码:A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云南省保山市更是如此。统筹保山市城乡学前教育发展,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学前教育资源城乡均衡配置,使所有适龄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1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1.1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概念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予适龄幼儿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以及资源配置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计划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果计划的相对均衡。

1.2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概念辨析

1.2.1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

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要根据不同区域,城市与乡村不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分布规划,分布实施,使学前教育走向一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要通过更有力的措施支持、帮助基础薄弱地区的薄弱幼儿园的发展,在共同发展中相互促进,不断实现均衡发展。

1.2.2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不能一蹴而就

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有着长期的历史原因,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均衡是相对的,是不断螺旋式上升、循环发展的动态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2保山市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对比

2.1学前教育机会不均衡

城乡学前教育机会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入园率的差异上,截止2013年8月,保山市学前教育3年毛入园率仅为50%。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入园率偏低,保山市72个乡镇中,仍有17个乡镇没有建中心幼儿园。目前保山市仅有一级幼儿园13所,仅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3%,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区。

2.2学前教育过程不均衡

城市幼儿园拥有优厚的教学资源,不仅设施齐全,而且教师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管理规范,幼儿园的包教质量较高,尤其是城市幼儿园基本实现了教学现代化、可视化、活动化,教学手段丰富多彩,贴近幼儿的心理,符合幼儿教学的要求,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乡村幼儿园由于体制不顺、经费不足,设施、场地、教具、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连一台VCD、彩色电视机都没有,玩具、图书也很少,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老套,阻碍了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一些幼儿园实行的混龄班,只有一个老师,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太大,老师一块黑板、几支粉笔、几本课本就进行数学,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多媒体、音乐、美术、游戏、手工等教学活动。农村幼儿园办园指导思想、保教活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小学化趋势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发展。

2.3学前教育结果不均衡

学前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学前教育的结果无法通过考试的成绩来衡量。但是否接受过学前教育以及学前教育的质量的高低,却对儿童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优于农村儿童;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入学准备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他们入学之后的学习和发展。

“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国家应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教育资源和入学机会,保障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儿童将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3统筹保山市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建议

保山市城乡学前教育的统筹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通过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促进保山市学前教育的发展。这些机制包括形式多样的投资机制、供求均衡的分配机制、一体化的管理体制等。

3.1多样化的投资机制

3.1.1政府是幼儿教育投入的最重要的主体

公益性是学前教育最基本的属性。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主要是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和管理监督得以体现的。其中,政府财政投入对其公益性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明确政府职责”,这是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快学前教育普及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3.1.2确定城市和农村不同的投入机制

保山市城市学前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的背景不同,城市学前教育资源相比农村较为丰富,因此城市和农村的投资重心稍有差异。政府对于城市学前教育的发展应实行政府支持、举办者投入、社会力量捐资、家长缴费的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政府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应主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家长交费为补充的经费投入机制,并逐步加大政府对幼儿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

3.2供求合理的分配机制

合理配置城乡学前教育资源时要以供求均衡为导向,考虑合理配置资源的现实原则。

3.2.1城乡幼儿教育供求的差异性

保山市城乡学前教育的供求存在着较大差异,城市地区供给能力较高,丰富的幼教资源被用于提高幼教质量;而供给能力低的农村地区,有限的幼教资源还得(下转第20页)(上接第18页)延伸到范围更广的地区,幼教资源分散,并且不能满足所有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需求。因此,在分配幼儿教育资源时应该倾向于为不利群体提供服务,优先考虑农村地区,用于改善农村幼儿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乡镇示范性幼儿园,发挥其辐射能力和规模效益。

3.2.2 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原则

(1)供给与需求均衡化

解决城乡学前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合理分配学前教育资源的关键,由于保山市城市与农村之间,城市与农村不同性质幼儿园的差异,在配置学前教育资源时应该偏向于乡镇和农村幼儿园,改善和加强农村薄弱幼儿的硬件软件建设,不断满足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需求。

(2)因地制宜合理调配

在我国分税制体制的背景下,保山市各级政府、不同区域的同级政府间存在着财政实力的差异。但各级政府都应该根据当地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前教育资源的比重,着力将有限的学前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功效,重点扶持农村幼儿园,以缩小农村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之间的差距。

保山市政府应积极把学前教育公共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使一些本来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儿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或者使一些处于不利境况的幼儿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3.3合理优化的幼儿师资结构

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应加强学前教育人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提升教师学历层次。要探索用人新机制,将素质较高、富有潜力、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派到基层幼儿园担任管理工作,以改变农村幼儿园的管理状况。要创造条件、完善政策、设立地方支教津贴,鼓励年纪教师、骨干教师到农村幼儿挂职任教,以优惠的待遇吸引大中专学生到基层幼儿园任教,提高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同时鼓励学历低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参加培训与进修,逐步改善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

3.4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保山市城市学前教育相对农村来说有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农民收入的限制,呈现出“办园条件低、教师水平低、小学化倾向严重、安全隐患严重”等特点,很多散居幼儿甚至无学可上。

(1)在办园体制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保山市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可以建立以县政府办园为示范,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民办园为补充的办园体制。对于人口和幼儿较少、距离较近的行政村,可以联合共同举办幼儿园。

(2)在管理体制方面,保山市政府要坚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城市学前教育的管理相对已经步入正轨,市政府应该加强对各区县农村政府的管理力度,将学前教育纳入到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作为对政府工作业绩的考核项目,积极开展城乡幼儿园“对口帮扶”、“结对互助”等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幼儿园在传播教育理念、开展教育研究、培训师资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

学前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动态均衡的过程,会遇到各种新问题、新挑战,适时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克服学前教育发展的障碍,推进学前教育各项政策的落实与完善,推进保山市城乡学前教育的统筹发展。

基金项目:保山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保山市城乡学前教育统筹发展研究”(12B009KZ)。

参考文献

[1] 孟香云.关于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2).

篇(2)

发(20*)49号文件精神《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我镇学前教育的现状,特制定本规划,望贯彻执行。

一、现状分析

*镇现有11个行政村,总人口3.1万人。全镇0-5周岁幼儿632人(其中3-5周岁幼儿297人),目前设有中心幼儿园2所,村学前教育教育点9个(其中*片的*点、宋塘点、落塘点和官塘片的许油车点未被

统筹)。共有在园幼儿820人(包括外来民工子女)。20*年3-5周岁幼儿入园率为99%。目前*镇中心幼儿园已达到*县二级幼儿园,*中心幼儿园达到*县三级幼儿园办园标准。现全镇共有42名教职员工,

(其中两所中心幼儿园专职教师26名,专职保健医生1名,具有本科学历1人,占3%,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6人,占23%,幼师中专以上教师14人,占53%。高中(包括职高)以上5人,占19%。)。

二、明确目标

1、我镇将继续以社会力量举办的托幼园所为主体,加强中心幼儿园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幼儿园在全镇的示范、辐射作用。建立一个社会重视、关系顺畅的幼教机制,基本形成0-5岁学前教育系统、科学

管理一体化的格局。

2、20*年全镇3-5周岁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9%,到20*年力争达到100%,普及三年入园。积极实施0—5岁托幼一体化教育,力争全镇20*年托班入托率达到40%,20*年力争达到50%,20*年争取达到60%,

2010年达到70%。在计生、妇联的大力支持下,中心幼儿园努力办好“婴幼儿科学教育基地”,使0-5岁儿童家长和看护人普遍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

3、到20*年全镇专任幼儿教师均达到《教师法》规定学历要求,要求中心幼儿园本科学历达到10%,大专学历达到40%,2010年本科学历达到15%,专科学历达到50%以上。各村幼儿教师也要努力提升素质

,力争拿到幼儿教师资格证书。

4、合理调整布局,实施统筹统管。努力办好各中心幼儿园,做到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两所中心幼儿园力争20*年达到《*市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在规划实施5年内使全镇的各中心幼儿园园舍、规模

、设施、人员素质、保教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2010年*中心幼儿园争取达到*一级幼儿园的办园标准。*中心幼儿园达到*县二级幼儿园标准。

三、落实措施

1、认真做好排查摸底工作,提高幼儿园前三年入园率和入托率。目前我镇3~5周岁入园率较高,达到了99%。入托率在全县范围内属于较高,但仍然有待提高。因此在普及三年入园率的基础上,重点提高

入托率。争取到20*年入托率达到50%,20*年达到60%,2010年达到70%。

2、调整布局,提高办园水平。根据《*镇20*年-20*年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全镇学前教育现状,本着完善管理配置资源,使适龄儿童按年龄段受到良好教育的原则,到2010年全镇的设点布局为:2

所中心幼儿园,即*中心幼儿园,*中心幼儿园;4所村级幼儿园(不含中心幼儿园教育点),秦兴村,落塘村,丰山村(宋塘片),许油车村幼儿园。

随着我镇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加,为满足外来人口的孩子入园需求,中心幼儿园可以按实际情况报镇学前教育办公室同意后设点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入园,并适当减免外来孩子的费用。同时中心幼

儿园要逐步向托幼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标准发展,加强中心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按*市达村中心幼儿园的标准配置,确保每年投入部分比例资金用于园舍、设施的维修、改造。到2010年*中心幼儿园

争取达到县一级幼儿园,*幼儿园分别达到*县二级幼儿园的办园标准。中心幼儿园均达到《*市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村级点进入等级评估。

3、加强领导与管理,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镇政府承担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建立健全幼儿园管理网络,做到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由分管镇长全面负责全镇学

前教育工作,并成立镇学前教育管理办公室,重点抓好全镇普及幼儿三年入园率及幼儿园(班)的布局调整,加强对各中心幼儿园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各中心幼儿园园长主持本片幼儿教育日常工作和

业务指导工作。镇政府将学前教育纳入社会事业发展的整体范畴予以统筹考虑,并多渠道筹措经费,每年政府按每生不低于50元的经费标准,补助给两所中心幼儿园,用于改善办园设备、添置教育设施

并逐年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组织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师德培训,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经常运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及有效的测评方式,全面

体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保教水平。20*年,全镇教师一律持教师资格证书上岗,对于不合格的教师换岗或辞退,严格退休制度,(原则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按规定配足教

师,每班均配足2名保教人员。积极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参加学历进修,争取到20*年在职教师全部达到教师法规定的学历,其中大专学历以上达到40%以上、2010年达到50%,切实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

益,保证教师工资按月发放,解决在职合同教师后顾之忧,稳定教师队伍。

篇(3)

关键词: 学前教育 问题 建议

笔者“以问题为导向”,到州直幼儿园进行调研,发现我校在学前双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伊犁师范学校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实施性培养指导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政治合格、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乐教适教的中专层次学前‘双语’教师”。

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对培养目标的界定,其对应职业岗位有幼儿园保育员、育婴师、幼儿园和早教机构教师。因此,目标定位不准确容易导致培养方向、教学模式等出现偏差。需要说明的是,我校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多了“双语”二字,是根据新疆实情突出强调双语素质和能力,符合自治区要求,但绝不意味着其培养目标定位与国家标准基本达成一致的可行性。笔者建议将原“培养目标”做如下调整: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农牧区各级各类幼儿园、早教机构,培养从事幼儿园保育、教育等工作,具备双语素质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教学模式定位问题

《伊犁师范学校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实施性培养指导方案》主要阐述了课程体系构建,但对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必要的关注。在“四大块”教学课程中,虽然安排了足够数量的“学前教育专业课”,但在教学目标制定上过多强调知识积累,而忽视技能培养,课程教学多半未能实现“理实一体化”。如对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幼儿园游戏等课程教学只突出知识积累,缺少实操、创编或体验环节,难以培养能力和技能。要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力推行仿真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及技能打包教学等教学方法。

三、课程体系定位问题

1.保育课程没有引起重视。

幼儿园的工作任务由保育和教育两大块构成。《伊犁师范学校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实施性培养指导方案》制定的课程体系对幼儿园教育涉及较多,但对幼儿园保育却涉及很少,如现行教学计划并未将幼儿园保育、0-3岁婴幼儿抚育与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笔者曾走访过多家州直幼儿园,园领导普遍反映我校实习生保育能力欠缺,实际工作中存在不知所措或上手慢的问题,这大概与我校课程体系定位有关。因此,将保育课程纳入实施性教学计划并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我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2.课程类别划分不尽科学。

我校现行教学计划将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课、教师教育课、专业教育课和实践课四个板块。这种划分看似结构分明,但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度强调每一板块的独立性,但忽略整体性。如“教师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刻意强调各自的功能,不尽科学,应整体考虑,将二者合二为一,即合并为“专业技能课”。《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划分为两大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在专业技能课中又划分出“专业核心课”、“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板块,这样划分既重视了课程的整体性,又兼顾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四、教育教学理念问题

我校将学前双语教育专业作为自治区级精品专业进行建设,广大教师为之付出了相当多的心血,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发展定位看,“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职业教育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存在重理论轻技能、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应用的缺陷,教育教学观念相对陈旧,对人才培养没有考虑市场多元因素。市场调研不够,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不够,人才市场岗位标准了解不深,学生技能训练与就业岗位需要难以对接,有的甚至能力素质弱化,不能胜任岗位工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标准,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根据这一要求,我校学前双语教育人才培养必须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观念与技巧并重的原则,培养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突出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五、几点建议

1.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对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突出实践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2.优化教学条件

增加教学投入,逐步完善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及其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优良的物质条件,包括:继续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提高利用率,提高实验、实训课程的比例。

3.深化教学改革

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本着适当压缩基础理论内容,强化专业基本技能的原则,增加与幼教职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如增设儿童营养、保育、保健等专业课程,并把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鉴定培训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提升学生的从业能力。

4.教学方法改革

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的探究型和自主研究型学习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改革传统的、单一的学习成绩考核方法,将学生的平时表现(讨论、作业、试讲、见习、技能竞赛成果展等)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将学生的学习重点转向平时技能训练和幼儿教育经验积累上,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5.制定或修订校本教学文件

篇(4)

关键词:西部农村幼儿园;面临的困境;发展对策

一、西部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困境

1.农村地区入园率低

据统计,全国学前三年儿童毛入园率为47.3%,城市近60%,农村仅为37%,两者相差23个百分点。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均在90%以上,而西部一些省的学前三年儿童的毛入学率最低仅为10%,由此可推,我国西部农村的学前儿童毛入学率会低到何种程度。由此可见,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严重不平衡,城镇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显著高于农村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学前教育率远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际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影响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

2.幼师资源分配不均,资源配置较差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实施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要求幼儿园保证“两教一保”的配班模式,以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然而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严重失衡,这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接受教育的质量。从我国农村儿童入园效果的分析来看,显然,低水平的幼儿园教育质量限制了幼儿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可能获得的发展,可见,我国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效果无法使人们满意。

3.办园规模质量差异显著

城乡幼儿园发展之间差异最为明显的地方就是硬性条件的差异,由于幼儿园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很多幼儿园实行自负盈亏,这势必造成两极分化。据调查,在乡村幼儿园中98%是家庭作坊式办园,利用居民住房作为园舍,房间内部空间不足,光线偏暗,空气较差,这些基础设施的落后将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西部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对策

1.政府统筹兼顾、合理规划

合理配置师资,集约办园是进一步提升西部农村地区办园质量的一条必经之路。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各县市、乡镇在深入调研、科学预测生源的基础上,根据“就近入园,扩大规模,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坚持做到合理配置幼儿教育资源,提高保教质量,保证幼儿安全,对辖区内的幼儿园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建立起以县市区政府办园为示范,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集体及学校办园为主体和公民个人办园为补充的一体化的农村幼儿园体系。

2.大力宣传,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大部分农村地区家长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在育儿方面缺乏科学的理念。因此,政府应该大力宣传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政府应当对民众进行科学的引导,用科学的依据使民众信服。同时,幼儿园应该创造优质的环境,以保证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园要特别注重“家园教育一体化”的思想,这样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教育问题的解决。

3.幼儿园按年龄对幼儿进行分层教育

在幼儿园结构的布局中,要根据当地的幼儿年龄及数量进行分班,灵活调控进行编班。立足于农村幼儿的入园情况,加强对3岁以下以及5岁以上的年龄段幼儿班的建设,以保证幼儿教育的整个覆盖面。在当前中国农村,幼儿0到3岁这一阶段的教育是缺失的、不完整的,该阶段的幼儿教育仍停留在家中,并没有专门的教师和专门的机构。因此,我国应该将早期幼儿教育置于终身教育体制中去,从以前的主要发展3到6岁幼儿教育向下延伸至0到3岁婴幼儿教育,以改变我国0到3岁的幼儿早期教育薄弱的状况。

4.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幼儿

伴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幅度向大城市转移,我国出现了大批量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国家应该准确地预测留守儿童以及流动儿童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趋势设立幼儿教育机构,尽量保障每一个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幼儿教育。政府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应当根据当地各年龄段儿童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对幼儿园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

总之,因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西部农村地区幼儿园教育环境十分恶劣,国家和政府都要加大扶持力度,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尽最大努力给儿童提供最佳的学前教育。

参考文献:

篇(5)

当前,在我国教育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先进的教育理念、培育模式、管理方式等对农村产生了深刻影响,并逐渐渗透到农村的教育当中,特别是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影响,加之农村生活生活条件、思想观念的革新,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教育城镇化也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农村教育城镇化是指“基于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质量低下,教师流失严重等实际,将农村教育的主阵地由乡村逐步转移至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城镇地区,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藉离乡进城之手段,达到城乡教育均衡化之目的,为完善意义上的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创造条件。”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闲置,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大部分学前教育适龄儿童留在农村,优质教育的需求使得农村教育城镇化逐步实现,但由于城乡学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等,使得农村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远远小于城市,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没有缩小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在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给于高度重视。首先,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是,我国是人口大国,且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农民工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流转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流迁地域、职业转换的路径,农村劳动力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地域转移、职业转换,还要实现身份的变化。大部分农民工迫于生活的压力进城打工只是暂时地居住在城市,并没有将户口迁入城市,城市有限的资源使其难以取得城市户籍,子女也无法在城市公办幼儿园就读。目前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的只占总数的20%~30%,留守农村的学前教育适龄儿童数量庞大,分布范围宽广。其次,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工业化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工业化资本积累的来源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主要来自殖民统治,而偏远的农村是我国资本来源的一部分。从20世纪50年代“一五”计划的实施到1978年的,20多年间我国的工业化走的一直是农村支援城市道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农村,这就导致原本差异较大的城市与农村间的发展更加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在学前教育领域,农村学前教育与城市学前教育差距显著,教育部2005年的《中国全民教育报告———聚焦农村教育》中指出,我国仍有19%的农村儿童还没有条件接受幼儿教育;2008年全国城镇毛入园率达到55.6%,而农村毛入园率则只有35.6%,比城镇低了20个百分点。学前教育资源的空间分配不均等,不管是师资队伍、环境设施,还是交通工具、生源比例城市学前教育远远超于农村,使教育公平成了一片空白,不利于农村教育发展和社会稳定。

2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的症结

2.1农村学前教育教师整体水平较低、师资力量匮乏教育公平一直是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但是,在幼儿师资资源的分配上,农村师资队伍在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与城市教育,严重影响着农村幼儿的教育质量和整个学前教育水平的提高。最明显的问题是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学历和技能水平普遍低于城市。据统计,2010年全国农村幼儿教师(包括园长)中,仅有0.03%的幼儿教师获得硕士学位,5.69%的幼儿教师是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大学专科学历的幼儿教师占38.3%,高中毕业的约占49%,还有约占7%的幼儿教师是高中阶段以下毕业。由于幼儿师资的短缺,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和社会临聘人员兼任或直接担任幼儿教师,由于没有受到专业的培训和学前教育知识的匮乏,加之年龄过大、思维僵化,使得学前教育、教学“小学化”倾向严重,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幼儿兴趣、个性的培养,幼儿学不到该学的知识、才艺,违背了幼儿本身的学习心理特征,农村教育从学前教育开始就远远落后于城市水平。

2.2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多年来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整体不足,难以逾越国内生产总值4%的比例,而学前教育领域的经费投入只占全国教育经费总量的1.2%~1.3%。一方面,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学教机构短缺,加之偏远地方幼儿上学距离的遥远,大批幼儿被拒之门外,无法接受教育,入园率与国家规定的比例差距甚大。另一方面,多数农村学前教育办学环境差,教学设施简陋、生活环境封闭,缺少基本的游乐场、图书室、午休室等,现代化的媒体教学设备、音乐器材就更少了,许多方面存在着漏洞,特别是安全问题,如房屋建设、卫生设施、儿童桌椅等都不达标,一些幼儿园的生源比较分散,配备了校车,但是超载、道路不便、校车质量不过关等情况致使事故不断,幼儿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这与当地相关部门的监管关系重大,农村孩子在教育开端之际就处于不利状态。

2.3相关学前教育教育政策法规得不到真正落实学前教育政策作为开展和实施学前教育工作的依据、出发点,理应认真落实、严格执行,但是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农村学前教育现状的制约,学前教育政策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甚至与政策初衷相悖,得不到应有的实际效果。在规划城镇学前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的具体定位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农村地域分布宽广,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规划一般只落实到乡镇,部分地方不能满足村的需求,尤其是一些人口密度小的偏远山村,由于资源不足,交通不便,家长思维意识的保守,难以发展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得不到落实。此外,农村幼儿教师任职资格、职称评定还不成熟,教育培训机会也很少,加之工资待遇的不均等,严重影响了从教的积极性,一些幼师迫于生存和环境的压力纷纷流向城市。

3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路径

3.1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提高办园水平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原因,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对农村幼儿教育意义重大。要调整城乡学前教育经费投资比例,加大农村学前教育投入比例,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完善县、乡、村教育网络系统,并将其拉入政府财政预算中。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紧密结合教育城镇化发展趋势和适龄儿童的变动规律、分布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统一布局、规划、调整学前教育机构的空间分布和数量,改善农村学前教育环境,提高办园水平,努力建设、配备好游乐场、读书室、休息室等场所,充分发挥县幼儿园、乡镇幼儿园的示范带头作用,力争满足适龄儿童的教育需求。

3.2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水平认真落实《教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政策法规,加大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以及办园水平,给予偏远农村幼教一定的福利补助和优惠政策,并使其真正落到实处。各级政府、领导要把幼儿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深入基层,发现、解决问题,为其办实事、办好事。针对农村学前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低的问题,政府应调整农村幼教的整体工资水平和工资构成比例,如高学历奖励、超工作量补助、效益奖励等,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生活水平,今后应扩大农村幼儿教师编制数量,削减无证无学位、临时幼儿教师数量,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此外,保护幼教的合法权益、解决好其住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关乎自身利益的问题,减轻工作负担,增加更多机会和时间学习新知识、接收培训,从而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3.3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师资业务水平学前教育事业在联结教育和社会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必将不断被社会认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提高保教质量,要根据“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幼教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其专业水平。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的落实都要靠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完成,显然,建立一批业务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借助高校资源及其他渠道的培训平台。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是毕业于专科、高职、职中、中师等学校的,部分是非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倡导的学前教育所需求。利用一些高校学前教育这一专业的设置,可定期将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送到高校进行培训,也可定期参与国家、地方组织的统一培训;同时,积极邀请学前教育学者定期举办相关讲座、讲授课程,走进农村、交流经验、指导幼儿教育等,使农村学前教育及时更新观念、提高质量。另一方面,采取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幼儿教师自我提高。可通过一些定期考核、考试、比赛等方式,督促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与时俱进。今天的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即使偏远的农村,也可共享最新的国内外学前教育资源、日益更新的学前教育知识等,利用网络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从而客观上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

篇(6)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以来,县学前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县城基本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75%以上,幼儿教育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新建改建了一批民办幼儿园,撤并了一批不符合条件的民办幼儿园。全县现有注册登记幼儿园54所,幼儿看护点69个,在园幼儿1.5万人,幼儿园教职工550余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当前我县教育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资源短缺的矛盾突出;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民办幼儿园存在不少无证办园现象;幼儿园教师编制不足、数量不够,整体素质不高,待遇偏低,幼儿教师社会保障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各类幼儿园整体办园条件较差,管理不够规范,保教质量不高。

二、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幼儿发展为本,健全和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学前教育规模与内涵同步发展,妥善解决“入园难”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多元需求,切实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以农村为重点、财政投入为支撑,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13年,公办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新建、改扩建乡镇公办幼儿园13所,新建县城公办中心幼儿园1所,力争完成13个乡镇新建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发展规范有序;幼教师资队伍日趋优化;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保障水平和保教质量。努力实现农村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85%以上,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二)年度目标

——年,启动“幼儿园建设工程”。以农村为重点,新建、改扩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4所;新建县城公办中心幼儿园1所;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启动幼儿园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计划。县级示范性幼儿园达到4所。

——2012年,大力推进“幼儿园建设工程”。以农村为重点,新建、改扩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4所,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加大幼儿园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力度。县级示范性幼儿园达到8所。入园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2013年,继续实施“幼儿园建设工程”。以农村为重点,新建、改扩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5所,实现全县十三个乡镇建有一所达标的中心幼儿园。进一步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幼儿教师专业合格率明显提高。市级示范性幼儿园达到2所,县级示范幼儿园达到13所。办园条件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农村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85%以上。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四、主要措施

(一)加快发展,多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1、以财力保障公办幼儿园发展。县人民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将根据未来人口出生状况和变化趋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前教育资源。城镇新区教育园区要规划建设公办幼儿园。积极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和有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原则上各乡镇设置一所公办幼儿园。每所幼儿园规模为城镇地区不超过500人,农村地区不超过360人。

鼓励各乡镇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大胆创新办园体制和机制,积极探索“名园办分园”、“强园带弱园”、“集团办园”等办园方式,引导、扶持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园所建立发展共同体,增强我县学前教育发展活力。

2、以机制推动农村幼儿园发展。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基础和需求,建立灵活多样的推动农村幼儿园发展的有效机制。以新建、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重点,逐步实现每个乡镇办好一所财政全额拨款、质量较高、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公共资源举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探索实行乡(镇)村一体化办园模式。乡镇中心幼儿园在行政村举办分园,实行村镇一体化管理。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管理参照乡镇中心小学模式,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小学附设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应逐步实行剥离,独立建园,并合理配备公办幼儿教师。逐步停办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创造条件,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入园。

3、以政策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采取购买服务、专项经费支持、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对办园规范、质量合格、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奖励;对办园规范的民办幼儿园,符合税法规定的给予免征企业所得税;对民办幼儿园报经有关部门备案并公示的收费标准范围内收取的教育费、保育费按规定免征营业税;对民办幼儿园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按照居民价格执行;对民办幼儿园新建、扩建用地,按照国家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保障民办幼儿园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评估指导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幼儿园同等的权利。

4、以管理促进小区幼儿园发展。各城镇在新城开发、新住宅区建设、旧城改造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建设好配套的幼儿园,优先保障幼儿园建设用地;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不得批准建设规划;已经改变性质和用途的,要限期整改。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产权国有,建成后应移交当地政府,由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公办幼儿园或组织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不具备配套幼儿园建设条件的城市住宅小区,开发商应向当地政府上缴幼儿园异地建设经费,由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幼儿园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用于幼儿园新建或改扩建项目。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二)加强建设,提高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1、科学核定幼儿园教师编制。县编制部门会同教育、人保、财政等部门按照国家确定的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和编制指导意见,根据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与需要,合理确定幼儿园生师比,在年底前核定并下达各地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编制数额,并统筹考虑幼儿园应配备保育员等工勤人员编制。要按照省定学前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重新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配齐配足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满足幼儿园正常保育教育工作需要。

2、拓宽幼教师资来源渠道。各地要进一步健全幼儿教师、园长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从年起,将幼儿教师培养列入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通过各级师范院校每年定向培养三年制中师和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农村幼儿教师;实施“农村幼儿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每年选派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资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县教育部门要会同县劳动人事部门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幼儿教师,基本满足新建与改扩建各类幼儿园的师资需求。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学前教育专业培训,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充实到幼儿教师队伍中。

3、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革、创新幼儿师资培养机制,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幼教师资培训体系。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各乡镇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幼儿教师专项培训经费,建立每五年一周期的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从年开始,通过省、市、县三级培训,五年内基本完成首轮全县幼儿教师和园长全员培训。每年对10名园长和100名骨干教师进行省级培训,重点打造一批名园长和名教师。从农村中小学校转岗进入幼儿园的教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市级示范幼儿园要积极实施园本培训,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保育教育能力。

4、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与待遇。将幼儿园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管理系列。确保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在专业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表彰奖励等方面享受与当地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建立和完善幼儿教师人事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落实聘任制幼儿教师工资保障、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政策,切实维护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优秀幼儿园教师进行表彰。民办幼儿园举办者要与聘用教师签订劳动合同,并参照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标准合理确定民办幼儿园教师最低工资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依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不定期对民办幼儿园教师合法权益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三)加大投入,多渠道保障学前教育发展经费

县人民政府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县、乡两级财政设置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教育费附加中用于学前教育的比例不低于15%。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逐年提高,2013年达到5%以上。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各地要依托特殊教育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

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我县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办园成本和居民承受能力,依据幼儿园等级确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核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制定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加强各类幼儿园收费管理,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快改革,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1、深化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促使各级各类幼儿园深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为儿童创设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注重对儿童进行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交往与学习能力培养,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园不得使用小学低年级教材。将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用书纳入全省中小学教材审查范围,研究制定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审定标准及办法,加强对幼儿园儿童读物、操作材料和玩教具的配备与选用指导,统一编写、使用幼儿教材。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引领各类幼儿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园本教研活动;各地应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交流、互动机制;面向社区积极组织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工作,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

2、建立科学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按照普及普惠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别幼儿园实际,对幼儿园办园情况进行分类评估与指导。对达标升级的民办幼儿园予以奖励。完善幼儿园教育教学自我评价机制。加强对幼儿教师培训机构资质和质量的监管。

3、健全城乡幼儿园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加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力度。省、市级示范幼儿园要成为当地学前教育资源中心、教学研究中心与保教指导中心。继续深入实施省、市级示范幼儿园结对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活动。探索建立城乡幼儿园教师“结对子”和城乡幼儿园园长、教师互派制度。开展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实现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五)加强领导,确保学前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1、明确政府职责。各乡镇政府要认真落实学前教育发展责任,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建立省级统筹、县级为主、乡镇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县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专门机构,对学前教育实行统一归口管理。

2、建立幼儿园监管体系。加强幼儿园准入管理,建立并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监管。县教育行政部门依据《省幼儿园分类定级标准》和相关规定,对辖区内幼儿园在评定等级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每年开展一次年检并向社会公布结果。未取得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办园许可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加强对社会各类幼儿培训机构和早期教育指导机构的监督管理。

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调查、了解辖区内民办幼儿园基本状况,通过引导、整合,优化民办幼儿园布局。年底前,各地要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省民办幼儿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府厅发〔〕83号)精神,对目前存在的无证办园情况进行全面排查,通过分类治理,基本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对未达到基本办园标准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要加强指导,限期整改,逐步规范;对卫生条件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等问题的无证园所,由县人民政府组织教育、卫生、工商、公安、综合治理等部门,通过联合执法予以关停撤销,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

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管。要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保障工作,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加强安全设施建设,配备保安人员,落实各项措施,严防事故发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建立起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加强对幼儿园安全工作的监管与指导。各幼儿园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内部安全管理。幼儿园所在街道、社区、乡镇和村民委员会要协助幼儿园共同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篇(7)

1.发展目标。到2012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9%以上,85%以上的幼儿在等级幼儿园就读;各乡镇均有一所规范的中心幼儿园;全市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以上,高学历比例达到40%以上,教师资格证持有率达到80%以上,幼儿园保健医生和保育员均持有岗位资格证书;城区要积极拓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指导服务功能。到2020年,所有幼儿园均达到省定办园标准;95%以上的幼儿在等级幼儿园就读;全市适龄儿童均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幼儿园按有关规定配齐配足专任教师、保健医生和保育员;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优园长和幼儿教师;全力构建0-6岁学前教育整体、系统、科学的一体化管理体制。

2.指导思想。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十个部门《关于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20*〕13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及《*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意见》(浙政发〔20*〕81号)文件精神,确立学前教育的基础地位和公益性质,坚持“多元、均衡、优质”的发展思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发展格局。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优化学前教育空间布局,健全学前教育投入和质量保障机制,促进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之间的均衡发展,促进学前教育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切实提高学前教育水平,实现我市学前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二、理顺管理体制,强化规划实施

1.明确管理职责。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市政府负责实施本行政区域学前教育的规划、布局调整,统筹管理和扶持城乡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各乡镇(街道)承担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市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市学前教育,负责全市学前教育规划实施的日常管理,做好幼儿园申办行政许可、管理和督导评估,承担对幼儿园业务指导和教师培训等。市财政、人事(编办)、劳动保障、物价、卫生、民政、公安、消防、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按照《指导意见》及有关文件规定,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加强指导和服务,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强化规划实施。根据《*市市域总体规划》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真落实《*市域幼儿园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020)》。根据人口出生及人口流动趋势,合理确定办园规模,优化公办幼儿园布局,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强化实施科学合理的城乡幼儿园空间布局。

3.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强化公办幼儿园的示范作用,市财政加大对公办幼儿园改造、提升的支持力度。鼓励公办幼儿园探索集团化办园的新路子,在符合布局规划的区域投资建分园,与民办幼儿园联合办学,带动提升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水平。

4.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各乡镇要通过多种投资方式,负责办好一所示范中心幼儿园,其中省级中心镇中心幼儿园必须达到省一级标准,平原乡镇中心幼儿园必须达到省二级标准,山区和偏远乡镇中心幼儿园必须达到省三级标准。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策扶持

1.落实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学前教育事业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体系,逐步提高事业编制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津贴等财政补助比例;探索建立规范幼儿园的教育券制度;逐步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事业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事业经费的比例。乡镇(街道)应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学前教育经费,力争逐年增长。

2.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工程”,市财政从2009年开始安排专项经费50万元,今后逐年增加,并主要用于规范幼儿园的考核奖励和教师培训。

3.促进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幼儿园。按照“民弱公进,民强公助”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国有民营”、“民办公助”、“公建民办”等办园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在经济发达、人口集聚的城镇,举办上档次、上规模的民办幼儿园,鼓励中心幼儿园在本乡镇(街道)所辖的偏远地区举办分园(幼儿班)或教学点。市财政对投资新办的省二级以上幼儿园,或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扩建工程,按其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给予一次性奖励;民办幼儿园在建设过程中规费收取等方面享受政府性投资教育项目政策;布局调整后闲置的农村中小学校舍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对一次性投资2000万以上(含2000万)的新建民办幼儿园项目,相关激励政策实行“一事一议”。乡镇(街道)对新建的等级幼儿园也要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4.鼓励幼儿园上等级。积极鼓励办园主体加大对幼儿园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园条件,提升保教水平,争创等级幼儿园,对新评为省一级、二级的幼儿园,由市财政分别一次性给予10万元、5万元的奖励。市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展民办幼儿园分等定级、教师培训、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市物价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合理制定不同等级幼儿园的收费标准。

四、优化师资结构,强化教师保障

1.完善幼儿教师事业编制。合理确定全市幼儿教师事业编制,根据工作需要,有计划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事业编制幼儿教师。有序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公派制度,逐步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有公派教师;市财政对公派教师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2.提升幼儿教师素质。严格执行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和园长、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持证上岗情况纳入幼儿园等级评定和年度考核。有计划开展按需、分类、分层培训,鼓励幼儿教师取得高学历。实施“名师名园长”培养工程,选派骨干园长、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名师结对等多种途径提升素质。

3.保障幼儿教师权益。认真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彻实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完善非事业编制幼儿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幼儿园应依法为教职员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女工生育等社会保障费用。逐年提高非事业编制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非事业编制幼儿教师在职称评定、评奖和评优等方面,享受事业编制教师同等待遇。

五、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和创新,严禁举办各种违背学前教育规律的实验班和兴趣班活动,尤其要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2.积极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确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加强幼儿园保育教育的实践研究与教育行为的研究,突出素质启蒙教育,注重儿童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探索适合儿童的教育,开展各种有益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培养儿童形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索、文明乐群、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等良好基本素质。

3.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实施“资源共享、名园带动”策略,搭建全市学前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加大幼儿园结对帮扶力度,通过名园、优质园帮带和扶持弱园、小园,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城镇与农村师资对流,通过园长、教师带教、对口科研课题指导、教研活动交流等,提高农村幼儿园园长与教师管理和教学水平。

六、加大管理力度,促进规范办园

1.完善学前教育考核督导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从2010年开始,把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幼儿园布局调整实施情况列入乡镇(街道)工作目标考核。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定期开展对学前教育的专项督导评估,并将结果面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

2.建立市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市府办牵头,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参与的市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市学前教育发展工作,定期协调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3.加大幼儿园依法管理的力度。依法规范办园行为,严格执行幼儿园审批和年检制度。建立市政府牵头,教育、卫生、公安、交通、安监、民政、物价、建设、规划、乡镇(街道)等部门(单位)参与的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定期开展非法幼儿园清理整顿行动,依法坚决取缔非法幼儿园。物价等部门要建立完善以“成本核算、等级收费、备案公示”的幼儿园收费管理制度。同一乡镇、同一性质、同一等级的幼儿园,实行统一的收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