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40: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医学临床医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临床医学;中医学;体会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一大"国宝",是传统医学文化的结晶,其独特的辨治理论在慢性病、养生保健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其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治疗疾病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任务。另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西医院各科使用中成药的概率并不低于中医科。由此可见,中药已广泛被西医临床各级医师使用。在西医院校中开设中医学课程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但是中医学 西医学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的思维模式完全不同,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中医学设置在大三,对于接受了大量现代医学教育之后再接受中医学教育的西医院校学生,接受中医方面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障碍。
1中医教学内容
《中医学》 教材所含内容较多,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针灸学中的部分内容,而我校教学总课时70 学时,分两学期讲,第一学期讲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部分内容共36学时,第二学期讲中药、方剂及针灸学基础三部分内容,共34学时,其中有2学时中药实验及2学时针灸学实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果依然沿用中医药院校的模式 从概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腑辨证论治讲到中药方剂及针灸推拿等引经据典,以经解经地讲授,那就会使本就认为中医理论玄奥 枯燥 难学的学生们望而却步,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只有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 根本谈不上理解和运用了。为了达到《中医学》的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起源、成绩及现状;熟悉中医学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治方法,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其进行适当改革。
2体会
2.1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但是中医理论是人与社会、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不脱离我们的生活。另外一些影视作品中中医通过切脉诊病,甚至切脉辨妇女怀孕情况以及辨所怀是男婴还是女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心理上对中医很好奇 希望印证平时所得的信息但又充满了一定的怀疑。所以在讲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时候,就用一些生活中大家比较常见到、听到的现象来加深对中医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让同学们认识到中医理论其实很朴实,不光能够指导疾病的治疗,还能指导生活。如讲"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因五行和五脏对应,五行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同样应用在五脏之间,讲木克土时就跟同学们举例有些人为什么会一生气就不爱吃饭,肚子疼,有的甚至会拉肚子。这就是生气后肝木过度亢胜,对脾土有个过度克制。再如讲木侮金,讲有的人气性比较大,生气后气的吐血,这就是肝木过度亢胜后对金有个反向克制,郁滞的气化火灼伤肺络而出现咳嗽咳血。为什么炒西红柿鸡蛋里放点糖会更好吃?这也是利用了五行之间的相克的关系,土(甘)侮木(酸)。"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如在讲阳气的作用时,怎样能让学生们真正体会阳气的推动作用,让他们知道自己平时哪些过程是阳气推动作用的结果。给他们讲为什么上午上了一上午课后中午要午休一下,下午才能有精神学习,这就是一上午的活动都是人体阳气的推动作用的结果,在推动的过程中阳气会被消耗,推动功能会减弱,所以午休一下,使消耗的阳气得以恢复,下午才能继续有精力学习。为什么到了冬天天气变冷在还没有供暖之前,会有入睡困难?这是阳气的温煦和防御功能的作用。有句大家都听说过的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这是为什么?这是人体阳气顺应自然界有个释放和收敛的过程,当夏天人体阳气由体内释放至体表时,内脏相对空虚容易感受寒邪,就用温热的姜来温暖一下内脏,抵御寒邪。同理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冬天吃萝卜了吧?这也在给同学们渗透内经上讲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明确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思路
中医治疗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已显示出神奇的魅力。然而临床医学专业的部分管理人员、教师对《中医学》课程重视不够,认为学生毕业从事的临床专业是西医,工作中不会涉及中医诊疗。针对这一现象,我校中医教研室全体教师认真讨论,统一了认识。既开设了《中医学》这门课,就要让学生达到学有所用;增强信心,能让学生掌握中医一些实用技术,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农村诊所、基层乡镇医院进行调研,发现国医堂在基层医院大量开设,中医疗法在基层群众中很受欢迎。临床需求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通过调研,使师生认清了当前基层医疗形势,从而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在中医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思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具有中医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压缩理论学时,删减艰涩难懂且不必要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阅读中医典籍,寻找中西医的契合点,教学过程中尽量把中医理论通俗化,并结合临床将中医治疗技术引入养生保健与慢性疾病的康复中,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
2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高专的办学方针为“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其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技术型”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完善了教学大纲,重新制定了教学计划,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了实训学时,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在实训教学中,摈弃了学生看电教视频、老师单独演示等形式,充分利用中医教研室的教师资源、组织学生小额分组实训;采用老师示范、学生训练、逐个指导的教学方法。增加两周中医毕业临床实习,让学生了解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特点,培养学生临证实践能力。
3突出中医的人文特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中医学很早就运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以广阔的视野,跨领域、多学科渗透,相互为用,体现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中医独特的认知视角与其哲学理念及人文精神,充满了人本意识和人文关怀。《中医学》中知识广泛,既需要有古代哲学、古典文学的积淀,又涉及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及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突出中医学的人文特点,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引导学生泛览相关知识,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时相互渗透,促进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4制定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改革与实践;医药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c)-0141-02
高职高专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为基层社区和农村培养具有应用性技能型高级医疗卫生人才,而基层需要的是适宜治疗技术,化学合成药物在基层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尤为突出。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在世界医学中显示出了神奇的魅力,其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应该为基层医师掌握应用。然而,目前我国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教学效果并不乐观[1],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训等现象,各学校该专业虽然都开设有《中医学》的课程,但学生学过后大都不会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为此,自2006年以来,本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思路
未来临床医学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具备现代医学高精尖技能为主的人才;第二类是具备全科型和公共卫生以及预防、康复、养生等综合性知识人才[2]。笔者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基层医院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中医疗法在慢性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也有资料显示:西医院各科室 80%以上医师在临床过程中使用中医药,其使用中医药的原因是临床需要[3]。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就是面向基层培养适合临床需求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临床需求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以前中医难学不易掌握、老师教学蜻蜓点水、学生学习走马观花的现象。改革教学思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中医特色的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结合临床慢性疾病引入中医康复医学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2 根据临床实际,调整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了中医特色优势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笔者重新制定了《中医学》教学大纲,在总学时(54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训学时,将理论学时减少为36学时,实训学时增加到18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2∶1,把实用性不强而又艰涩难懂的中医知识变为自学,减少理论知识讲授,增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在实施过程中,除加强学生中医基本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训外,并根据临床实际需求组织临床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老师编写教材,增加了专病专治的教学内容,培养临床急需的实用性人才,以发挥中医治疗技术的特长及优势。
3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现代医学,中医学习时间很有限,要在短时间内把中医的理法、方、药等都掌握是不可能的。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根据中医特点对教材进行取舍,突出重点讲授,减少面面俱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加自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如中医《诊断》讲授中,适当地增加多媒体的应用,以图片、声像等效果加深学生从望、闻、问、切方面对疾病的认识;《辨证》教学过程中则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应用前面所学知识对常见病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中药》一章涉及的内容多而琐碎,则采用启发指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繁多的中药进行归类比较,学生自己整理、比较记忆,这样可以事半功倍,记忆深刻;像《中医发展史》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常见病证》学生通过前面知识能够自己学习理解的内容等,都引导学生自学;《常用腧穴》则引导学生互动,穿插扮演。在实训教学中,我们摈弃了全班学生一起看电教、老师单独示范的教学方法,鼓励中医教研室老师参与实训教学,一班分解成7~8个实训组,采用小班上课,老师逐个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既保证了每位学生都有充足动手训练的时间,又能及时得到老师的矫正指导,以确保掌握正确的实际操作。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指导、及时矫正与学生的操作训练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4 改革考核方法,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中医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也进行了改革。我们把《中医学》成绩分为四个模块,即:理论考试成绩、实训考试成绩、理论课堂成绩、实训课成绩,其比例为:总成绩(100%)=理论考试成绩(40%)+实训考试成绩(40%)+理论课成绩(10%)+实训课成绩(10%)。操作方法为:理论考试成绩是通过优化试题,常规试卷笔试来评定;实训考试采用“模拟实践”的模式,学生随机抽题签,每张题签有4道题,每题10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全部正确得40分;理论课成绩包括理论课出勤情况及理论课平时成绩;实训课成绩包括实训课出勤情况及实训课平时动手训练情况。并增加了学生评教内容,完善了评教细则,除了以前对理论老师评教中的仪表教态、教学方法、教书育人等内容外,对实训老师的评教增加了实训方法是否得当、实训环节是否完善、教师的示教及指导是否到位等,一切考核是否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5 效果
第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关系,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改革教学中,笔者随机对进行改革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与传统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后的实训教学模式深受绝大多数学生欢迎,进而激发了学生对中医学习兴趣,提高了《中医学》的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程度,增进了现代大学的师生关系。
第二,促进了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全面的中医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刻苦钻研,通过各种途径来充实、完善自己,提高业务素质,也就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三,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的改革,增多了师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又能不断得到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从而激发了自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加强了师生的交流互动,增强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中医教学的效果。关键是使学生掌握了中医的诊疗技术以服务于临床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整个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振优,罗建华.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调查与分析[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5):693-694
[2] 许家杰. 从美国医学的变化谈跨世纪医学人才的素质需求[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57-58.
[3] 金红. 中医教学结合创新思维真培养的实施及思考[J]. 中医教育,2003, 22(1):35-36.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和内容
从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xx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中随机选取3个班的97位本科生。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的调查和评价。
1.2 调查方法
1.2.1 准备阶段
以学生对实验中医学的理解程度为变量,选取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科学思维、艰苦耐劳等指标,在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完成调查问卷。
1.2.2 收集问卷
采用书面调查形式,由任课教师在实验中医学课程绪论部分开讲前发给学生,当场完成、收回。
1.2.3 分析资料
综合3个班的问卷,作初步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问卷回收
共发出问卷97份,回收91份,回收率为93.8%,
2.2 实验中医学课程现状
2.2.1 对实验中医学课程基本情况的认识
本校从xx年开始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推学和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中开设此课程。经过3年的努力,本校学生在实验动手能力、科学思维水平以及科研热情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作为一门新生学科,其在中医专业学生中的知名度、影响力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为此设计了3个问题,结果见表1。表1 对实验中医学基本情况的认识[略]
实验中医学课程由6个验证性中医实验和1个探索性实验组成。经过教职员工3年的积极努力,在学生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本课程与传统理论教学的不同点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由学生主动完成整个实验,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过,98%的学生对这门功课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兴趣,还是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也发现少数同学对实验动物有恐惧感,甚至个别的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不能完成实验操作,基于这样的原因,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
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解决、解释中医学的问题和现象的能力的,这一目的得到了普遍赞同,99%的学生认为课程的开设是必要的。
如何引导同学主动、自觉地学习是高等中医学教育面临的难题,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实验中医学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超过23%的学生认为一点都没有促进主动学习的愿望,所以,针对这一环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很必要了。
2.2.2 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认识
实验中医学通过7个实验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操作常用的实验动物和科学仪器,实验过程要求4~5人为一个小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并在最后一次课安排探索性实验设计,由每个小组成员操作自己设计的实验。经过整个流程,可以使学生在科研思路、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语言和发挥团队精神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对于即将接受这门课教育的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我们设计了4个问题,结果见表2。表2 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研能力的认识[略]
本校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独立进行中医药学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能力的,并有创新和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课程注重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实验中医学在提高科研思路水平方面有91%的学生认为是有益的;同时超过82%的学生认为课程可帮助他们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而教师在规范化运用科学语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有关创新能力的提高一直都是中国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课题,本课程的开展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内容。
中医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转化医学研究的迫切性。2010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办约“2010年中药转化医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与中医思想相通,其兴起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机遇。希望此领域常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产、学、研结合的队伍来研究、探讨,做好转化医学研究,也希望企业参与,以促使医、产、学、研、资真正结合。
和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在指导思想和学科发展模式等方面与其有本质的不同。所以,要进行中噩转化医学研究,必须分析转化医学在中医学领域约内涵,这样才能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更有效地推动中医转化医学研究。
1 转化医学的背景和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现代医学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因如此,人类疾病谱不断地发生变化,以肿富、心血管疾病、遗传和代谢性疾病为代表的多因索致病疾病的比例逐渐增加。传统研究模式在这些疾病的研究中效率低下,不能满足这些疾病的预防和诊治需求。另外,随着医学研究的深人,分子水平的研究已经成为前沿,大量的研究被局限在实验室,并未对临床产生预期的指导作用。单纯的基础研究离实际临床应用越来越远,基础与临床如何密切结合成为疾病研究的关键问题。例如,全球耗费巨额资金推动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计划等全球性基础研究,期待从基因水平区别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的不同,进一步了解肿瘤细胞转移机理和遗传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的可能发生机制。但是由于相关临床医学实践过于有限,这样的研究最终未能对临床医学做出应有贡献。
转化医学的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其含义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通常称为“从实验台到病床”。其核心是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迅速转化成为临床诊疗手段。但是随着转化医学的不断发展,其定义和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转化医学更广泛的意义指将研究结果、结论应用到日常临床及健康保健工作中,即从健康供给出发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强调患者的旱期检查和疾病的旱期评估。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人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因此转化医学研究主张打破以往研究课题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强调多学科组成课题攻关小组,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
2 中医学发展借鉴转化医学思想的必要性
纵观中医学发展历史,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是相当密切的,理论转化为临床手段的例子俯拾皆是。从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运气学说以及经络流注理论的演变,到金元医家的创新,再到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无不体现着中医学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完善的特点。可以说,中医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新的观念通过临床实践转化为中医理论的历史,新的理论假说在临床的应用是中医学发展的原动力。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环境大大改善,新理论和新观念应用于临床实践需要循证依据。要取得循证依据显然不是某一个人能胜任的,即使是研究团队,也需要有合理的专业构成。因此当代中医学要求借鉴转化医学思想,构建多学科专业组成的联合体,让不同专业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紧密合作,共同推进中医学科发展。
3 以转化医学理念考量中医研究领域的问题
现代医学在多因索致病疾病的研究和深人的基础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基础医学、药物开发以及临床治疗相互脱节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化医学概念日益受到重视。转化医学在本质上是针对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相互脱节的应对方案。中医学在当代的发展,同样受到这样的困扰。
3.1 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
中医的整体观要求在天人相应的高度研究人体,这种研究涉及的学科极其广泛,其复杂性远远超出对多因索致病疾病的研究。但是在目前临床工作中理论的推广应用需要必要的临床证据,可在这个领域取得的成果如同风毛麟角。在缺乏证据的条件下,很多原本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技术被束之高阁,很多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发生脱节。比如运气学说和子厂几流注,原本是临床必备的知识,现代临床工作中却被淡化甚至忘却了。
3.2 现代医学指标和中医临床实践脱节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医学发展,结合我国国情,对患者进行各种理化检查是中医诊疗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环节。目前中医对于现代医学指标多数只能做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学解释。这样的现状不但凸显了中医临床实践中理化检查和中医辨证的脱节,而且无益于中医临床实践的整体观。国内已经有一些团队开始着手从整体观出发研究现代医学指标。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研究是零星的、散在的,在总体上缺乏有效的学术支撑。
3.3 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脱节
为了揭示中医学科学内涵,中医科研工作中引人了许多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一些基础性研究成果实际上并不能直接为中医临床技术的提高服务,甚至某些研究的科学提示作用都非常有限。表面上看,中医在这个方面的脱节和现代医学面临的状况比较相似。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医学较现代医学更加注重整体观,那么这种过于偏向基础的研究对中医临床的意义要小得多。因此中医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从个体上看更加突出。
转化医学思想在中医学领域的应用在本质上应该是针对上述脱节现象的解决方案。其内涵应包括经典理论的临床循证研究、现代医学指标的整体观研究(中医化)和由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转化研究。其核心是提升中医临床诊疗能力。
4 中医转化医学策略
【关键词】 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系统化临床医学术语集(SNOMEDCT);方法学
近30年来,我国中医药领域相继实施了大量的标准化研究工作,以术语为核心,推出了包括行标乃至国标的众多标准,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西医电子化病历(健康记录)与电子化CRF表格正在全国范围内以极高的速度推进、普及,纸质记录由于在书写、保存、检索以及后期数据挖掘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已逐步退向辅助位置。新的载体形式对已有术语标准从标准的体例、标准的应用模式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更好地支撑信息化时代中医药工作的开展,中医临床术语的标准化工作也应当逐步深化推进,不仅应与国际通行的方法学接轨以全面提升标准的系统性,还应力争提高标准的实用性,使中医临床术语标准真正在信息化临床科研工作中发挥作用。
1 中医临床术语体系复杂性高,标准化工作难度大的成因探析
与现代西医学大量采用“死语言”建立术语体系以描记医学信息不同,中医临床术语的主体——汉语语言文字伴随中华民族的发展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之中。在中医学数千年发展历史中,与其他传统学科相似,有些术语凭借古籍保持了其原始含义,在当前工作中仍被普遍使用;有些术语则已在内涵上发生了本质转变;有些术语则已完全被弃用。时代变迁对汉语的影响,不仅造成中医术语在概念理解上的古今差异,不同时代度量衡的标准还造成了同一种度量单位术语在实质意义上的改变。此外,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促成了各地区所习用中医术语的地域性差别,内容涉及中医学理、法、方、药、术各个层面。另外,由于学术流派与传承的分歧以及出于对学术保密的需要,人为编制形成的近似密语,只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如孟氏[1]文中所提到的“鬼把子”。更为重要的是,伴随近一百余年来现代西医学在我国扎根、壮大乃至逐渐成为占据主流地位的医疗卫生体系,大量西医学术语被翻译引进,其中既包括对西方语言的本土化汉译,也包括日文汉字的翻译回流,造成大量医学术语字面相同而含义迥异,严重冲击了原本相对自成体系的中医学术语;而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又同时提出了对中医术语与西医术语两方面的需求。上述列举原因可能尚不够全面,但其综
合结果使中医临床术语体系远较现代医学术语体系更为复杂,也决定了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2 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的重大意义与相关标准的推出
标准化中医临床术语是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成分:文以载道,中医临床术语是相对抽象的中医文化、中医诊疗与中医养生保健预防理念的主要载体,依赖中医术语才实现了中医学理、法、方、药、术的记载、描述和表达。因此,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是更好继承传统中医事业,使其得到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基础;语言是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标准化的中医临床术语则是中医药生产、教学、临床与科研在领域内部以及领域间、学科间、产业间进行正确信息交流、保障业务顺利进行的基础;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则是中医药领域信息化的基础,基于标准化的中医临床术语能够提升信息处理的能力,实现中医药信息高质、高速地采集、储存、管理与利用;中医临床术语的标准化是实现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过程标准化,进而建立中医临床评价体系的基础,而中医临床评价体系是实现科学、客观、综合地评价中医临床,实现中医药在新时代健康发展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事业进程的重要保障力量;尤为重要的是,中医临床术语标准还是建立中医药领域其他标准与规范的基础。术语被作为最细小、最基本的元件参与中医药标准的制定,完成概念定义描述。标准化中医临床术语的采用不仅能够提高概念定义的精细度和准确度,还便于建立起概念间基于语义的逻辑性关联,使制订的标准规范在质量与学术水平上得以整体提升。
基于标准化对中医药行业的重要意义,更为解决实际工作对标准化中医临床术语的迫切需求,近30年来,我国中医药领域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的标准化研究,涵盖了中医、中药、针灸等内容,目前已推出了包括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的系列标准。纵观已有标准,绝大部分面向特定的应用环境与应用目的,以中医学知识体系定范围的术语种类(如中医疾病与证候诊断类、中医基础理论类、针灸腧穴定位类等)为中心,实施了术语的再分类与编码研究,并主要以文字描述的模式进行了术语的标准化定义,部分标准还完成了术语与其同义术语的链接。
3 已有标准在临床科研工作中规范化应用的瓶颈问题分析
电子化病历、健康记录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深入、高速推进,对标准化临床术语提出了新的需求,将已有标准成功地应用到临床科研工作中,既是各项标准制定的初衷,也是中医信息化发展的必经过程。但前期研究发现,已有标准的实际应用情况与预期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中国知网(CNKI)以“标准”、“中医”、“应用”及已有中医标准的全名等作为检索词进行全库查询,除国标《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有数篇文献外[2-6],论述其他已有标准应用情况的文献几乎为零。已有标准的应用性文献数量之少,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其在中医临床科研应用中的实际情况。通过与中医院临床医师的访谈,还发现临床工作者对现有标准的认知度普遍偏低,大多数人既不熟悉与中医临床科研工作相关的标准究竟有哪些,也不了解应该如何使用标准。
笔者认为,现有标准未能得到理想施行主要存在如下原因:①中医标准大多采用纸质形式,书籍是规范化术语的载体,虽然标准中具有对术语的明确定义,但仅凭人脑记忆来使用标准化术语或在使用中通过翻书查询都是不现实的,对标准内容的学习掌握与使用的不便阻碍了标准在实际中的应用;②已有标准大多各自围绕中医知识体系的局部分支建立,术语覆盖范围与描述能力相对有限,标准之间缺乏系统性关联。部分种类术语在不同标准间交错重叠,同时还有术语种类被遗漏,未纳入到标准化研究中,造成使用者难以甄别或无词可用。③当前大多数电子病历采用了非结构化模式,在病历主体内容的书写上并无特殊监控手段,使其与纸质病历书写过程一样具有了高度的随意性,标准难以有效实施。总之,缺乏有效的工具与方法成为已有标准规范化应用的主要瓶颈,建立起一套工具与方法,将已有标准有机整合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将其与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绑定,为使用者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是突破已有标准应用瓶颈、使其得到充分发挥与利用的关键。
4 系统化是深化推进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必由之路
与国际先进的临床医学术语集如《系统化临床医学术语集》(SNOMED CT)相比,系统化是当前中医临床术语标准亟待提升的特质。主要体现在:①已有中医标准大多仍停留在对术语进行标准化而尚未提升到对“概念”实施标准化的层次,致使概念、术语的关系松散,缺乏系统化。术语是抽象化概念的实体性指代符号,概念的地位高于术语,术语紧密围绕概念存在并为概念服务;概念具有唯一性,受语言、民族、时代变更的影响甚微。SNOMED CT核心内容的设定即充分体现了其以概念为核心的系统化观念[7]。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研究的深化推进,同样应建立起以概念为核心的目标,首先要完成中医临床概念层次的标准化,再逐步建立概念与术语(包括首选术语与同义术语)的关联体系,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语义关联体系,形成系统化的概念网络结构。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术语集本身的学术地位,从概念唯一性的角度实现中医临床术语标准与国际临床医学术语标准的接轨,同时能够真正有效解决当前临床术语使用中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与“多词一义”的情况。②已有标准在术语分类框架的构建上大多缺乏系统性,单一标准难以全面涵盖当前临床科研工作所需内容;同时,大多标准采用了“学科分类”模式进行术语集框架构建,与临床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脱节。SNOMED CT在概念分类框架上的系统化主要体现在其依据现代医学理论,建立起了相互关系明确、符合现代医学诊疗思路并适用于临床科研应用的10余个顶级概念分类轴,并依据应用方的反馈进行框架的动态维护,从而将临床科研所需的近40万条医学以及非医学专有概念纳入其中,实现了单一标准对临床科研工作的全面支持。伴随中医学在世界上被广泛接受,SNOMED CT在其分类框架中还逐步纳入中医、针灸学的概念。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研究从分类框架角度的深化推进,应当确立全集的理念,力争通过一部分类框架实现对全部中医临床科研所需概念的汇总,并在具体顶级分类的设定上摆脱传统学科分类的影响,依据中医辨证论治临床诊疗流程的几大关键环节对全部概念进行合理切割。③已有标准的形式大多停留在纸质版本阶段,缺乏系统化展示、检索与使用的工具。
SNOMED CT则主要通过电子化的TXT数据文件形式其核心内容,用户可以将数据便捷地导入诸如Sql Server、Oracle等大型数据库,或直接导入其电子病历等应用系统;同时,还开发了多种术语集浏览器,基于SNOMED所建立起的关联关系,可以从任何角度检索与浏览SNOMED的概念、同义术语。上述是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研究深化推进中值得借鉴学习的。
5结语
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面启动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计划到2010年制定出500项中医药标准[8],这不仅为中医标准化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也为深化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研究提供了有利时机。通过引入国际通行的临床医学术语标准化工作理念,借鉴其方法学体系,在提升术语集自身水平与临床实用性方面下功夫,依据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形成系统化中医临床术语集,是深化推进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孟庆云.中医百话[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5-117.
[2] 邵企红,章如虹,毛树松,等.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应用研究——1994年全国88所中医医院出院患者人群中、西医双重诊断对照分析[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2):8-12.
[3] 章如虹,毛树松,邵企红,等.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应用研究(Ⅰ)——1994年全国88所中医医院出院患者中医病证诊断分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1):52-56.
[4] 章如虹,毛树松,邵企红,等.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应用研究(Ⅱ)——1994年全国88所中医医院出院患者中医病名诊断分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2):32-36.
[5] 章如虹,毛树松,邵企红,等.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应用研究(Ⅲ)——1994年全国88所中医医院出院患者中医证候诊断分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4):49-53.
[6] 章如虹,毛树松,邵企红,等.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应用研究——全国10所中医医院1994年与1996年出院病人中医临床诊断对照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1998,20(6):24-25,34.
【关键词】 实验中医学;中医教育
实验中医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来进行中医药学理、法、方、药机理研究的一门基础学科。该学科是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实验科学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课程有很强的实验性、实践性和操作性。近10年来,全国中医院校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由于没有统编教材,所以各中医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授课,有的院校侧重理论讲解,有的则把实验操作为重点。为了解本校学生对实验中医学的理解程度以及兴趣所在,以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特在第一临床医学院2005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中随机抽取3个班的97位本科生,在学习实验中医学之前对本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问卷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和内容
从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5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中随机选取3个班的97位本科生。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的调查和评价。
1.2 调查方法
1.2.1 准备阶段
以学生对实验中医学的理解程度为变量,选取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科学思维、艰苦耐劳等指标,在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完成调查问卷。
1.2.2 收集问卷
采用书面调查形式,由任课教师在实验中医学课程绪论部分开讲前发给学生,当场完成、收回。
1.2.3 分析资料
综合3个班的问卷,作初步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问卷回收
共发出问卷97份,回收91份,回收率为93.8%,
2.2 实验中医学课程现状
2.2.1 对实验中医学课程基本情况的认识
本校从2003年开始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推学和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中开设此课程。经过3年的努力,本校学生在实验动手能力、科学思维水平以及科研热情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作为一门新生学科,其在中医专业学生中的知名度、影响力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为此设计了3个问题,结果见表1。表1 对实验中医学基本情况的认识[略]
实验中医学课程由6个验证性中医实验和1个探索性实验组成。经过教职员工3年的积极努力,在学生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本课程与传统理论教学的不同点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由学生主动完成整个实验,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过,98%的学生对这门功课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兴趣,还是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也发现少数同学对实验动物有恐惧感,甚至个别的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不能完成实验操作,基于这样的原因,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
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解决、解释中医学的问题和现象的能力的,这一目的得到了普遍赞同,99%的学生认为课程的开设是必要的。
如何引导同学主动、自觉地学习是高等中医学教育面临的难题,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实验中医学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超过23%的学生认为一点都没有促进主动学习的愿望,所以,针对这一环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很必要了。
2.2.2 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认识
实验中医学通过7个实验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操作常用的实验动物和科学仪器,实验过程要求4~5人为一个小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并在最后一次课安排探索性实验设计,由每个小组成员操作自己设计的实验。经过整个流程,可以使学生在科研思路、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语言和发挥团队精神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对于即将接受这门课教育的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我们设计了4个问题,结果见表2。表2 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研能力的认识[略]
本校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独立进行中医药学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能力的,并有创新和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课程注重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实验中医学在提高科研思路水平方面有91%的学生认为是有益的;同时超过82%的学生认为课程可帮助他们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而教师在规范化运用科学语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有关创新能力的提高一直都是中国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课题,本课程的开展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内容。
2.2.3 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研素质的认识
科研工作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具备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决心和尊重他人、实事求是的态度。实验中医学课程对于这些素质方面的培养是否有益,我们设计了4个问题,结果见表3。表3 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研素质的认识[份(略),n=91]
在实验所需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学生操作实验的时候常常因为不熟练、配合失误等原因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我们要求学生不要追求结果的完美而修改数据,实验结果不作为评分的依据。鼓励学生分析结果不理想的原因、找出失误的所在,以利于及时改掉不好的习惯。
在授课过程中激励学生必胜的信心,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并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经过调查反馈,在4个题目中,有近80%的学生认为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