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40: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儿童教育心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加强爱心教育与学生做朋友
摘 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就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意见。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 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 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11年第4期
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产物,这个群体是一个社会到学校都广泛关注的群体,面对这一群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咨询作为心理问题的疏导方式,也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将会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缓解儿童的孤独感
事实上,在留守儿童中,大量的孩子都有孤独感,这种孤独感造成了孩子性格的孤僻、不合群。表现在外在形式上就是不说话,不愿意和人交流,较少有情感表达的欲望。久而久之将会造成人格的萎缩,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而心理咨询就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给留守儿童提供一双能够聆听的耳朵,让他们说出内心的痛苦,不管是什么,在咨询师那里都没有可以指责的,也没有人会批评。只要耐心说出来,都会得到非常平静的倾听并予以安慰。这种安慰不是基于同情,而是基于尊重和理解,更是建立在同感基础上的慰藉。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那些自卑闭锁的孩子,大多都有自暴自弃的倾向,容易在做事和学习中丧失信心,不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总是轻言放弃。在朋友交际中往往也具有破坏力。与此同时,在面对期盼已久的父母时,又往往表现出冷漠和拒绝,甚至在内心中产生怨恨,亲子关系日益恶化。针对这样的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建立来访者关系之后,孩子会逐渐接受咨询师的耐心、友善的态度,并在这种心理尊重的状态下打开自己的心扉,接受咨询师的交流和沟通并逐步说出自己内心的疑虑和忧愁,借此使得心中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缓解心灵深处的寂寞和无助的情绪,并由此感受到学校教育所给予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并愿意接受周围的老师和同学的善意。
二、有助于明确儿童的真实处境
教育者要让儿童认清自己的真实处境,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这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但事实上,在留守儿童中,大多数孩子的自我认知还处在较为模糊的层面。每一个教育者都有责任让儿童运用积极的态度,应对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包括灾难和危机,接受自己生命中的痛苦。对于教育者来说,要带领儿童激发内在的意识,勇敢地面对挑战。这也是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所在。很多留守儿童都较为封闭,重要原因在于对自己缺乏认知,也对自己缺乏信任感。这个时候,心理咨询师就可以采用旁观者的咨询立场,帮助儿童分析和澄清自己,看到自己是什么样的,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是个值得尊重的个体,而这也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目标所在。
因而,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心理咨询能够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让儿童看清自己的当前处境,正确认识父母的离开和亲人的暂别,并鼓励他们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三、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内心,都有着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也有对成功和爱的希冀。这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询采用的方式是积极向上的,每一个咨询师都会坚信每一个留守儿童具有无尽的潜力,并且能够在某天发挥潜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咨询的前提和底线。在来访中,咨询师会从留守儿童身上的一点一滴中发现儿童的闪光点,并从中看到这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让儿童也学会观察自己。在生活中,有不少的留守儿童承担了独自生活的重任,这些都是他们能够战胜困难的勇气的来源,咨询师的挖掘和鼓励,将给每一个留守儿童正面的理解和支持,使他们的人格逐步迈向健康之列,学会客观看待自己,也客观看待自己身处的环境;同时也能够让留守儿童的内心强大起来,并成长为一个经历磨难但不被击垮的人。
>> 培智学校1―3年级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实践研究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初步探索 自闭症儿童教育方法的探讨 论家庭社会工作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中的运用 强化理论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的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反思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我国的自闭症儿童教育策略 上海市特殊学校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的学校教育的态度研究 自闭症儿童教育支持与服务体系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 自闭症儿童教育诊断评估工具及其特点分析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方法对比与分析 长春市自闭症儿童教育师资现状报告 浅析自闭症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 特殊教育学校对自闭症儿童词汇教学的探讨 开展自闭症儿童家庭工作的思考 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探讨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浅谈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9-5.
[8]广州市康纳学校[EB/OL].http:///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0,2015-9-5.
[9]连福鑫,贺荟中.美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1,130(4):30-35.
[12]樊越波.孤独症谱系障碍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1):1044-1046.
[13]周家秀.孤独症谱系障碍特殊教育训练的主流技术[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0):821-823.
[14]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辅读学校行为训练课程指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15]刘宇洁,韦小满,梁松梅.积极行为支持模式的发展及特点[J].中国特殊教育,2012,143(5):12-17.
一、儿童教育活动泛化的表现
(一)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的泛化儿童教育活动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健康领域教育活动、语言领域教育活动、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社会领域教育活动和艺术领域教育活动五类。[1]7这五类教育活动包括了儿童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教育活动内容上甚至比中小学教育内容还要多很多。教育活动内容的广而杂造成了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的泛化。那什么是泛化呢?巴甫洛夫认为任何一个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时,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近似的刺激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泛化。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的泛化实质上就是模糊了儿童各种教育活动的界限,教育活动内容从一种活动内容泛化到其它多种教育内容,甚至是出现了本不属于儿童教育的内容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却成为了儿童的教育活动。例如,儿童教育内容以拼音、算数、英语为导向,将不适宜儿童的教育内容泛化到了儿童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缺乏针对性,泛化的儿童教育活动内容造成儿童无所是从,失去对活动的兴趣。对于儿童来说,活动是其学习的存在状态,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比对事物的需要更为强烈。”这也是儿童如此喜爱各种游戏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增强儿童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开展适合于儿童的活动,以避免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的泛化。
(二)儿童教育活动主旨的泛化儿童教育活动的主旨是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和谐、整体的发展。在这一主旨的引领下,儿童教育活动得以开展。儿童教育主旨与儿童教育目标密切相关。所谓主旨是一种核心理念,而目标是人们活动中欲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在儿童教育主旨的引导下实现儿童教育的目标,而通过揭示不同层次的儿童教育目标,也能反映出儿童教育的主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二部分第一条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在儿童教育各领域中,纲要对每个领域各方面的目标、教育要求等加以更加明确、具体的规范,每个领域都注重发展儿童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在具体的活动目标中,教师应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活动的内容和性质来确定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伴随着儿童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与多样性,儿童教育活动主旨泛化,其主要表现为儿童教育活动主旨既有面向儿童教育的宏观主旨,又有面向儿童教育各领域的主旨,还有面向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主旨。儿童教育活动主旨泛化为一种儿童规范和准则,而失去了作为主旨的应有之义,即儿童教育所具有的真正的核心价值与教育理念。
(三)儿童教育活动执行的泛化活动的执行或实施是整个儿童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没有儿童教育活动的执行环节,儿童教育活动的设计、指导、预设等都将变成空想。将儿童教育活动付诸实施,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然而,在儿童教育活动的执行环节存在着执行中的泛化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儿童教育活动的预设性与整体划一性。儿童教育活动需要一定的预设才能保证活动目标顺利完成,但儿童教育活动仅限于预设,忽视当时情境下儿童的关注对象和情绪状态,就会使活动失去原有的意义。诸如教师预设一次观察小草的教育活动时,儿童却对无意发现的蚯蚓发生了兴趣,如果教师限于活动的预设,就会将儿童拉回到观察小草活动中来,如果教师重视儿童的感受和活动的生成,就会引导儿童继续观察蚯蚓。儿童教育活动的整体划一性主要表现为许多儿童教育活动不管是语言领域,或者是艺术领域,或者是科学教育活动等,在执行中都表现为一种单一形式的活动。从儿童教育活动的设计到组织实施,分不清属于哪一类活动,造成儿童教育活动执行的泛化。儿童教育执行的泛化致使儿童教育活动目标模糊,达不到活动的真正目的。
二、儿童教育活动泛化的原因
(一)虚假的教育理论应用教育理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引领教育价值取向、促进新观念体系形成和对变化着的研究实践做出综合式的抽象,不断提出新问题和新任务,以及原则性的行动意见等方面的作用。[2]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理论应指导教育实践。然而,在实际的儿童教育活动中,却出现了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甚至出现了虚假的教育理论的应用,由此造成了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虚假的儿童教育理论主要表现为超前化的学前教育、儿童是“小大人”的儿童观、儿童“读经”现象等。超前化的学前教育是将本不应该儿童现阶段学习的内容灌输给儿童,以不适宜儿童的教育活动内容开展儿童教育活动,形成了泛化的儿童教育活动。儿童观在儿童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儿童观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及儿童教育活动的正向开展,而错误的儿童观则阻碍儿童的发展,甚至出现儿童发展的倒退,如将儿童视为“小大人”,忽视儿童的天性及其特征的错误儿童观。如果在这种儿童观的指导下,儿童教育活动就会偏离儿童的天性。儿童“读经”现象则是虚假教育理论应用的极端反应,那种“反刍”理论在教育上的错误应用,使得儿童教育活动出现异样,走向了儿童教育活动泛化的境地。
(二)盲目的教育价值追求儿童教育最现实的价值是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来自脑科学的相关结论有:儿童的发展以及贯穿终身的学习能力依赖于天生本性(被8万个基因所控制)与后天养育(他们拥有的经验与养育他们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3]换句话说,儿童教育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儿童教育活动的完成,并在儿童教育活动中重视儿童的天性。然而,当下的幼儿园,在激烈竞争的社会背景下,特别是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出现了盲目地追求儿童教育的价值,过多地关注知识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忽视儿童发展中能力和情感的培养等现象。盲目的教育价值追求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儿童教育活动过于追求儿童的全面发展、过多地关注儿童的知识习得,以及儿童教育活动本身的无序、无章。全面发展对儿童来说固然重要,然而就一种儿童教育活动而言,不可能通过一种活动就能使儿童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儿童教育活动要有一种主要的追求价值,在完成了主要教育价值的基础上,适当地促进儿童其它方面的发展。这种看似合理的标榜一种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儿童教育价值,却造成了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模糊了儿童教育各领域、各阶段的界限。其次,在儿童教育活动中过多地关注儿童知识的习得,即盲目追求儿童教育的知识价值,在儿童教育活动中常表现为活动总结中的语句,以及教师无意间的话语———“这次活动我们掌握了哪些知识?”过多地强调儿童教育的知识价值,将儿童教育活动泛化成儿童知识的传授,会使儿童教育活动失去本身的价值。最后,盲目的教育价值导致儿童教育活动本身的无序、无章。伴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儿童教育活动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儿童教育活动混乱的现象。总之,诸多盲目的儿童教育价值追求,促成了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
(三)迷茫的教育活动理念儿童教育理念是对“儿童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正确的儿童教育理念是幼儿园管理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儿童教育理念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价值期望等陶冶幼儿园的教师和学生。儿童教育理念具有对实践的反思、规范与指导的特性,它是对儿童教育实践的客观反映,以教育实践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又反过来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在实际的儿童教育活动中,充斥着众多儿童教育活动理念,儿童教师在运用教育活动理念时,往往模糊教育活动之间的界限,迷茫的教育活动理念带来了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在儿童教育活动理念中,有倡导愉悦教育、赏识教育、指导教育、协助教育的理念,有对儿童、对教师、对学习、对课程的理念,更有具体的儿童活动教育理念,诸如:父母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大自然是最好的学习环境等。众多的儿童教育活动理念在儿童教师开展活动时形成了一个密密麻麻的精神网络,他们无所是从,有时很难区分各种理念的相互关系。迷茫的、不清晰的教育活动理念使教师在开展活动时,追求教育活动最宽泛的目的,诸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等,而忽视甚至是遗忘了本活动的具体教育价值。从事儿童教育,学科的、合理的教育理念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将正确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化,即有针对性地将理念用于儿童教育活动中,才能走出教育活动理念的迷茫,在儿童教育活动中促进儿童具体情境下的具体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阳山县中小学留守儿童约占全县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笔者在当地100名教师,100名家长和部分学生当中进行调查,将观点集中整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问题形成的主因,以求帮助家长、学校、地区寻找留守儿童教育的努力方向。
心声:向左向右的“现实困境”
关键词一:选择
学生1:爸爸说,用2至4年的时间使家里经济条件好转,就不再外出打工了。我想说“我需要他们在身边”。但是,我不能这样自私!
学生2:我能理解爸妈的想法,要不是情非得已,他们不会离开我。他们是为了给我创造更好的生活。
学生3:我极少跟爸妈一起生活。但我知道,爸妈是在为我、为家庭外出拼搏,他们都爱我!
家长1:孩子很小时,我们便外出打工。一开始,心疼得像在滴血。孩子可是心头肉呀,谁不想陪着他成长呢?
家长2:我明白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也深感生活的压力。在家发展生产不能及时缓解经济困境,唯有狠下心走出去。就是可怜了孩子,愧对了孩子!
家长3:我曾想“不能留在孩子身边,就把孩子带在身边”。但城市高额的生活消费和教育经费让我力不从心,最终我选择了“孩子留下来,自己走出去”。
关注:留守阵营的“三大问题”
关键词二:安全
学生4:学校离家要穿过树林、趟过小河。已经毕业的同村学生曾经在树林被抢,我一个人上学放学,心里不踏实。
学生5:那次和伙伴们从学校走到三岔口,差点被摩托车撞到了。好险!
教师1:由于资源整合、布局调整,部分村级学校撤并,一些留守儿童家校距离较远且偏僻,往返路程若遇突发事件,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教师2:留守儿童家校周边路段,交通秩序较差,孩子常在交通路口嬉戏打闹,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家长经常打电话拜托我加强对孩子的交通安全教育。
家长4:孩子对我说“一个人回家害怕”。孩子哭了,我只能在心里流泪,哪个孩子不是妈妈的宝贝呢?
家长5:孩子安全意识薄弱,好玩。阳山水域较多,孩子若私自进入危险地域游泳,后果不堪设想。同时,用电、用火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
家长6:现在社会复杂,很担心孩子被不良分子拐卖了。
关键词三:心理
学生6:我理想的家不是四面墙、一个电话,应该还有亲爱的爸妈!有你们在身边,我心里才有家。
学生7:看到别人跟爸爸妈妈开心地生活,我很羡慕。父母常年外出,奶奶年迈,我肩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好大压力。
学生8:爸妈不在家,家里由我说了算,没人能监督我的学习,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
教师3:部分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也不善于交际,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志强自1岁起父母便外出打工,他与奶奶一起生活。他有自卑心理,常年独来独往,甚少与同学交流,是一个沉默寡言、偶尔呆板的孩子。
教师4:留守儿童很敏感,心理容易受伤。一次课堂上小貌哭了,经过了解知道“他受课文内容的影响,想念父母了”。
家长7:留守儿童从小靠自理。生病时父母不在身边,被人欺负时父母不在身边。有部分留守儿童会逐渐心理异化,容易误入歧途或者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家长8:留守儿童会因为相互之间情况相似而产生好感,可能聚在一起变成一个小团体,一起玩耍,甚至约定“只要有谁敢欺负,我们就联合起来揍他”。有自我保护意识是好事,但“三五成群”容易受影响,我很担心他们干坏事。
关键词四:学习
学生9:很多同学担心成绩差被父母打骂,我没有这个忧虑。即使父母回来也舍不得打我。
学生10:爸妈为了我奔波在外。我一定要争气,争取拿到优异成绩。
学生11:爷爷奶奶没文化,我学习遇到难题时,希望得到爸妈指导。只要他们在身边,我的学习成绩一定更优秀。
教师5:部分留守儿童学习不稳定,自觉性差,自制力不强,爷爷奶奶无法给予学习上的指导和约束,只能管吃饱穿暖,管不了学习。
教师6:家校结合“先天不足”,教育连续性缺失。部分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边管教,出现迷恋网络的现象,无心向学。监护人没有任何的管教办法,过度依靠学校教育。面对这些孩子,老师的压力特别大。
家长9:对于孩子的学习,我不敢企求太多。自己不在身边,寄望老人家指导学习不现实,平安就好!
家长10:儿子长威学习棒,老师评价很高。说实话,我常年在外,没有时间教育他,老人无法指导。欣慰的是,儿子很争气。
家长11:儿子跟长威是同村、同龄、同班。长威很乖巧,学习很优秀,但儿子恰恰相反。我正寻思着放弃这里的工作,回家搞生产,收入虽低,起码能尽尽父母责任。
分析:陷入困境的“四大主因”
关键词五:经济
家长12:经济条件差,为了维持生活,只能选择牺牲陪孩子和教育孩子的时间。
教师7: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普遍不理想,家长面临孩子教育与发展经济选其一,往往都以发展经济,保证家庭生活为主。
关键词六:观念
教师8:部分家长在经济条件不错的情况下仍然选择远离孩子,只为赚更多的钱,忽视孩子的成长需求和切身感受。
家长13:以经济为主,还是以孩子未来为主?其实,当今社会,只要肯卖力,肯动脑,何时、何地都能发展经济,但是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关键词七:投入
教师9:当前留守儿童教育已经得到政府高度重视。以阳山县为例,以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作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之一。如将某乡镇中小学办成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管理体系,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这些做法值得推介。但一些需要财政投入保障实施的项目,因财政乏力而搁置,难以在全县全面铺开。
关键词八:合力
家长14:现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过多依靠学校或教师、家庭个体单兵作战,没有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的巨大互动网络,是留守儿童教育总体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
教师10:以阳山县为例,(1)教育局与相关部门相联合,设立留守儿童教育示范点,发挥示范点的引领作用,把成功经验辐射到全县。(2)借助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改善办学条件,关注、关爱和帮扶留守儿童。(3)部分学校实行“家长”模式,逐步组成了以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热心人士为主要成员的家长团队,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家长制”,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形式开展“家长”活动,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然而,这些做法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宣传等各方面条件限制,未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视点:筑好留守教育“立交桥”的“五个关键”
综观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笔者认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非家庭一己之力能承受,也不仅是依靠学校的责任能解决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协调、班级主管、家庭配合的良好局面。为此,不妨采取上下分层、多方向行驶、互不相扰的理念,变“单兵作战”为联合行动,筑好留守教育的“立交桥”。
1. 政府主导,统领大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教育大事,也是社会民生要事。阳山县逐步将乡镇中小学办成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改善学校办学和学生学习、生活条件,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管理体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但也由于资金投入等问题,未能全面铺开。可见,留守儿童教育离不开政府主导,更离不开财政的投入。建议政府要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的基础制度建设和发展规划,及时出台相关政策,统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大局。
2. 社会参与,形成合力。借助社会力量办学,缓解经济压力,为留守儿童教育发挥经济堡垒作用。一是发挥社会参与功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开展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活动。二是借助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重要意义,减少家庭、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教育上的麻痹思想。如利用报刊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利用农村小学以及村委会文化室、流动图书室、青少年之家等为阵地深入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力争形成基层重视,各界参与的局面。
3. 学校协调,保障实施。学校是实施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起到主管和协调作用。我们不妨借鉴阳山县做法,组成以教师、家长为主要成员的家长团队,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家长制”,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建设留守儿童教育示范点”,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设立留守儿童教育示范点,将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全面铺开。
4. 教师着力,确保实效。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实施,离不开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努力。教师应主动肩负起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从多方面,深层次考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建议以班级为单位,对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走访,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现状,建好留守儿童档案。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摸底调查,进行数据统计,整理建档,并建立联系卡,心理辅导记录卡,尽量减少管理漏洞。
5. 家庭配合,加温提速。留守儿童的教育除了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的重视和参与管理外,家庭因素最为关键。因此,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转变家长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为教育提供良好的感情基础。
关键词: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普遍存在道德素质低、学习成绩差、情感孤独以及安全保障缺失等问题,目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只有加强同家长、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准确了解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现状,建立起立体化的农村社区留守年儿童教育和监护机制,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保护,才能为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教育问题
1.安全教育问题
由于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而学校通常只负责在校的安全教育,所以,儿童在离开学校后,容易出现安全教育上的衔接不到位问题,即使留守儿童有爷爷奶奶等监护人,但是由于他们通常还承担比较重的农活或家务,安全教育意识和安全教育能力相对弱化,所以,容易导致留守儿童遭遇相应的安全问题。例如,有的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监管,沉溺网吧、抽烟喝酒、水塘游泳、打架斗殴等危险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个别留守儿童被拐卖等恶性案件,这都暴露了农村社区在针对留守儿童安全管理上的弊端。
2.学业教育问题
由于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与关爱,所以,对自己学业的重视程度不是很强,加上有的儿童在家还有承担一定的农活和家务,会分散掉个人的一部分学习精力,导致农村社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业教育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局面,所以,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普遍低于其他儿童,如果学校教师对于该部分学生的学业教育问题再不进行更多的关注和教育倾斜,则该部分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与自己的父母相分离,导致他们缺乏足够的关爱和亲情上的抚慰,所以,容易出现忧郁、自卑、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大多留守儿童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能力相对弱化,性格品质不够健全,严重时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我封闭、自暴自弃、消极孤僻等不健全的性格品质,加上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此外,由于留守儿童接受伦理道德、法制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容易遭受社会上功利化、世俗化思想的侵袭,从而使个人思想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
二、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立体化的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机制
基于少年儿童教育的特殊性,儿童教育的责任通常都是由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共同承担的,但对于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来说,家庭和社会能够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而且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没有发挥出儿童教育的整体优势。因此,要解决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在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逐步建立起立体化的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机制。具体而言,可由基层学区和教委牵头,组织妇联、村委会、学校、志愿者、离退休教师等共同参与,实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集思广益,逐渐形成教育合力。
2.转变留守儿童的传统教育方式
基于农村社区流失儿童在心理健康、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方面的特殊性,教育管理者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要在充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制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案。例如,教育者应当多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状况进行走访调查,然后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一些家访活动或留守儿童托管亲属培训班,唤醒家长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掌握更多的教育技能。再如,在安全管理上,要建立全天24小时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体系,增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安全管理意识,加大农村治安管理力度,为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可靠、有效的安全保障。
3.加大师资培训与留守儿童的专题研究
在解决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时,教师无疑是最关键的角色,所以,在平时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学校教师的教育管理职能。同时,为了提高教师对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在师资培训活动中可以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专题研究,让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留守儿童教育思想,在工作实践中真正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掌握解决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教师职业素质提出的新挑战。
总之,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还关乎农村社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但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所以,必须对现有的教育制度、户籍制度和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平教育机制,为农村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和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童心理;观展者行为分析;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展示策划;陈列设计
在我国,儿童教育正在步入一个比拼学业成绩的怪圈。家长们过于关注各种培训班、补习班,而冷落了科技馆、博物馆、自然馆等儿童游乐学习的公共场所,其后果则是童真的扼杀和童年快乐的减少。相反在许多发达国家,社会和家长都充分认识到了对展览、展示对儿童的教育重要性。从1899年世界上第一座儿童博物馆――美国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的建立开始到现在,各国不断涌现优秀的儿童教育的博物馆、科技馆、自然馆等。美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仅儿童博物馆就有几百所,这些博物馆几乎都将儿童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
就我国儿童教育的现状而言,注重发展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中面向儿童教育的设计是十分欠缺的。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的设计主要包括博物馆、科技馆、自然馆、艺术馆的展示设计,此外还包括儿童展览活动中心设计、展馆中亲子会展活动的策划等等。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中的儿童教育不同于学校课堂知识输入试的教育,更多的是开发儿童的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中面向的儿童教育主要分为学前儿童(一般指0-6岁)和小学儿童(一般指6-12岁)两个阶段的儿童教育。一方面,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因其特殊的功能性和知识性,容易给于儿童新奇多彩充满乐趣的学习拓展体验。另一方面,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也是增进亲子关系很好的场所。儿童在家长的陪伴下观展或是一起参加会展活动都是增进家长与孩子感情有效的粘合剂。
1.面向儿童教育的展示陈列特点
1.1展示内容具有指导性和教育性
面向儿童展示陈列的目的是要通过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等的展出从而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展示内容具有指导性和教育性是面向儿童教育展示内容的基本特点,展示从内容到方式各方面都应为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1.2展陈方式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
观展者主体为儿童这决定了展陈方式需要足够开放和提高互动性来引起儿童的兴趣和共鸣。只有加强儿童的主观参与性,通过一些互动场景建立提供拍照合影机会或组织互动游戏,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才能充分调动儿童观展的积极性。
1.3展陈空间的色彩具有丰富欢快且明亮的特点
根据儿童的色彩心理角度出发,展陈空间的色彩需要给儿童带来活泼、融洽、愉快的感受。儿童通常对色彩鲜艳、明度纯度相对高的色彩有较深的印象和感触,所以面向儿童的展陈空间通常都充满积极阳光温暖之感、具有色彩丰富且明亮的特点(如图表1)。北京蒲蒲兰绘本馆就是通过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的绒毯依次平铺,从而营造出一个充满童趣的梦幻彩虹世界。
1.4展示陈列符合情感体验设计的要求
情感体验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体现出人本因素中。在展示陈列中情感体验的建立,能够激发儿童对新鲜事物求知探索欲望,提高儿童对该展示空间的参与热情,是面向儿童教育的展陈设计的重要要求。在展示陈列中,随着情感体验在展陈设计中的融入,儿童容易被展览内容所吸引,感受整个展陈空间,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而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求知学习探索的观展活动中去。
图表1
2.研究儿童心理及家长观展行为促进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的人性化设计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问答法、访谈法等系统的调研研究,得出一系列有关儿童教育方面儿童心理以及家长行为的调研结论,从而可以有效的根据儿童心理需求及家长教育行为对展示陈列进行有效的人性化的设计。
2.1在参观展览中儿童心理的调研分析
在调研中发现儿童的注意稳定性较差,集中于某一件事情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一般来说,7―10岁的儿童可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约20分钟,10―12岁的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的约30分钟。低年级的儿童在观察时,往往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如运动的,较大的,对比明显的部分。对一些具体的,活动的事物以及操作性的工作,注意容易集中和稳定。对于一些抽象的,单调的,刻板的对象注意力就容易分散。儿童注意的稳定性与集中性,与其年龄、兴趣、健康及情绪有关。根据调研结果得出,设计师可以适当在展会中活动上多设置一些充满期待感,多变化性的,趣味性的互动娱乐环节,帮助开阔儿童的思维和其兴趣。
另一方面,调研发现卡通形象等一些虚拟元素是深得儿童喜爱的。在展示陈列中多建立一些虚拟场景或者卡通形象可以有效的提升整个展示空间的灵动性。每个卡通形象都具有其自身的价值与内涵,展示陈列中一些积极向上充满寓意童话故事中的卡通形象的出现有助于激励儿童正面乐观的成长。例如日本漫画家宫崎骏先生笔下的龙猫、善意友好充满爱心,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克服软弱最终修炼成顶级战士,等等。
2.2在观展中家长行为及期望的调研分析
对于面向儿童的展览活动中,通常是需要成年人陪同前往的,而这之中家长无疑占据了监护陪同人群的主要部分。由此家长的观展期望及观展行为也是展示陈列的人性化设计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方面。
在调研中发现,多数带孩子观展的家长对展览活动所期望的、注重的还是活动或展览的教育性,其次是娱乐性(如图表2)。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面对年龄偏大儿童的观展家庭,需要展览具备的显性教育功能大一些,而面对拥有较小年龄儿童的家庭则更多的是注重一种从寓教于乐,通过游戏来启发孩子,拓展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在展陈设计和策划中同时注重娱乐性和亲子性也是十分必要的。优秀的展览活动应该是既受家长们的喜爱,又满足孩子们爱玩的天性,通过促进亲子之
间的感情,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图表2
3.面向儿童教育展示设计的具体研究
3.1科技馆、自然馆、博物馆、美术馆中儿童教育展示空间的设计
儿童时期的记忆是深刻的,又是最容易受启迪的,博物馆在陈列展示设计中更应注重引导孩子的兴趣,满足儿童的心理要求。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博物馆展示空间面向儿童的人性化设计。
(1)注重儿童友好型的空间设计
从空间尺度来讲,一方面,大体量的物品能够刺激儿童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科普类博物馆的大型实物展品是吸引儿童的关键,柏林技术博物馆和德意志博物馆中的飞机、船只、列车都是最受儿童喜爱的展品。另一方面,小尺度的空间可以给儿童一种安全感和亲切感。根据儿童领域相关理论:不同于成人的亲昵尺度为3m,儿童的亲昵尺度为1m;成人公共距离为3.75~8.00m,而儿童为1~3m。在空间营造上,高度为1m 左右的门洞可以为儿童提供亲切感。如犹太人博物馆为儿童专设的娱乐空间中,儿童入口的尺度基本上为成人入口尺度的一半。
在空间色彩方面,有研究表明儿童对色彩的偏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表现出由暖色调向冷色调推移的倾向。学前儿童在博物馆中需要感官刺激来激发他们对博物馆的兴趣,在注重儿童感性认知和主动参与的空间中,相关的色彩设计可多应用一些他们相对喜爱的红色和黄色。而年龄稍大一些的儿童则需要在博物馆参观中学到知识,在注重儿童思考学习知识和需要专人指导的空间中,相应的在一些针对大孩子的讲解展示空间中可多应用这个年龄段儿童偏爱的冷色调,如蓝色和绿色。此外,在一个博物馆内不同的展区使用不同的主题色彩也会丰富儿童的参观感受。
(2)注重丰富儿童的视听体验
在多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在展示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从而达到丰富的视听体验已是一种十分受人欢迎的展示方法。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视听设备儿童可以方便利用这些设备查询和了解博物馆展品的更多内容。这样的设备在可以较多的运用在自然科普类和专题历史类博物馆中。通过球形银幕、环形银幕、3D银幕等放映一些科普短片也是一种深受儿童喜爱的展示手法。
(3)“参与式”展示
“参与式”展示为儿童提供模型制作空间、加强触摸实践体验。“参与式”展示的出现,大幅改变了博物馆与观者的关系;传统禁止触摸、仅可观看的博物馆戒律被打破了,观众不仅可以自由自在的触碰、操作展示品。参与式的展示对于儿童观众的博物馆学习是具有正面影响和帮助的,透过展品在操做过程的趣味性及高参与性,能引发儿童学习的意愿与需求。博物馆展览中采用多种参与式展示形式,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更有易于让孩子们沉浸于科学艺术氛围中。参与式展示形式主要包括观看式展示、倾听式展示、闻嗅式展示、互动式展示、体验式展示,使其参与度不断提升。参与式展品有时是以激发儿童的知性经验为主要目的,如:观看各种错视图案,尝试坐在不同材质的椅子上,观察流体流动的轨迹等。此类展示往往可以得到孩子更用心的体验和参与。在鄂尔多斯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区,儿童可以使用挖掘工具模拟考古,像考古学家一样对文物碎片进行编号、拼接、修复、组装;在陶艺区儿童可以亲手制作陶塑,将陶泥变成一个个艺术品,从而了解瓷器的制作过程。
3.2面向儿童的主题会展活动设计策划
除了博物馆、专卖店,一些临时的面向儿童的主题会展活动也是展示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些会展活动通常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性和较强的活动性。例如动漫节、乐高积木展、几米漫画展、立体书展、Kitty猫纪念展等等。这些展览活动往往是家长与孩子周末的好去处,不但娱乐性强而且为家长与孩子提供了良好的亲子活动的机会,有助于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1)空间布景
这些会展活动的临时性决定了它们通常是举办在一些已有建筑环境内,例如大型购物中心、图书馆、社区中心等。所有这些空间都是可以进行内部装饰、改造从而使其更个性化、更活泼、更容易得到儿童的喜爱。例如上海浦东嘉里中心的圣诞活动布景,为孩子们搭建出一个精美奇妙的精灵王国场景,孩子们可以穿梭在其中,钻进城堡里合影拍照。
(2)让儿童边学边玩的游戏活动
在面对儿童的会展活动中想要高度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讲故事和做游戏是最好的方法。讲故事可以让孩子和家长对展示主题更加熟悉。然后由故事转变为游戏,创造一个环境或任务增强孩子与家长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游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也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亲子关系的“推动者”。游戏不但能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也能加强他们的沟通能力,使他们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4 总结
城市公共空间中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在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的过程中,儿童会用所有的感官来体验、认识和思考周围世界,另一方面儿童在参加会展游戏活动中也能使自己的肢体协调和运动能力得到锻炼。因此,城市公共空间中面向儿童的展示陈列设计,应该以满足儿童的需求为设计的出发点。只有以儿童的角度来规划空间、设计陈列道具,才能创造出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展示展览空间。
面向儿童教育的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设计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相关的理论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在运用儿童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亲子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案例的基础上,对面向儿童教育的展示陈列空间的设计做了初步的理论总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家长、儿童和社会对展示陈列空间的需求也会不断变化,存在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设计方法和设计策略也要不断的改善。因此,面向儿童教育的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儿童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创新的。
参考文献:
[1][加]安妮・萨瑟兰著 儿童经济[M]王树勇译 中信出版社2003.3.1
[2][西]西蒙・托伦茨・费尔南德斯.徐侃.古颖著 会展活动的创意与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10
[3]高维甄.亲子生活空间设计100[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