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40: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常见的心理学效应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中职院校;班级管理;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效应主要是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现象,在某种事物行为或者是某种人物的作用下,从而引起了一些事物之间或者是人物之间相互变化的连锁反应或者是因果反应。中职学生和普通的中职院校学生是有所差别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综合知识能力都有所欠缺,对中职班级进行管理是有一定难度的,将心理学效应有效应用到班级管理中,能让教师更好地去处理师生关系,能让中职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教师也应该的对心理学效应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在班级管理中能够顺利应用,这中职班级的整体教学环境更加和谐。
1运用“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
先说首因效应,这主要是说在两个之前并不认识的人在第一次相见时所产生的第一印象,这对人的认知程度是有较大影响作用的。而晕轮效应则是对一个人形成某种特定的好印象或者是坏印象之后,再依据这一印象去推断更多方面的特性。在现实中,首因效应还有晕轮效应都是可以运用的,但不能完全相信,也不能以点带面,首因效应是很容易让人们将后面的信息给忽略掉或者是不去逐一,从而将后面有价值性的信息给大打折扣;而晕轮效应要是没有恰当使用,人们很容易被对方的第一坏印象给影响,认为对方所有特性都是坏的而没有好的,这种也可以称“负晕轮效应。在中职学生刚入学之后面临的第一堂课就会是军训,这也是最能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体现出来的必修课程。教师在管理班级的时候,首先就要先关注军训中总是缺勤的学生,而这种频繁出勤的学生有一种是身体状况的原因,不能进行训练,辅导员要关注这种学生的身体状况。一般来说,体质情况不太好的学生都性格较为内向,且内心是很渴望得到他人关注的,在人际交往的时候也很容易被动。还有一种学生是存在侥幸心理,为了躲避军训而编造各种借口或者是装病,辅导员在对待这种学生的时候是不能将其谎言直接拆穿的,反过来则要树立其正直诚实的榜样,这样能从诱导和间接教化的方法中让学生错误的思想得以纠正。这类学生通常都是比较多动,有活跃的思维且有较强交际能力的,辅导员教师应该帮助其将惰性给摒弃掉,从而让其成为提升班级活跃指数的核关键人选。
2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这种效应反映出了期望的作用,是和“皮格马利翁效应”一样的,所以也叫做期望效应和爱的效应。通过对罗森塔尔效应的实验,从班级中随机抽选出一些学生对其进行大大器晚成者的观察,从观察结果中得出,教师要特别关怀和照顾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会有所改善,对自己的自信心也有所提升。运用期望效应机制主要是利用“默认期望”去将个体的潜能和个体的成功给激发出来的,对于刚入学的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对精选班级干部是有着较浓厚的激情和热情的,但是在时间逐渐增长的过程中,学生对这种竞选演讲已经不再有较多激情,更多的都是将班级成绩好的学生给推到全体学生或者是老师面前,拿个人学习成绩去衡量竟选者,但这也是比较片面的。不管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去推选和任命新的班级干部,对于刚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都会有一种忐忑不安、如履薄冰的心态,并会履行自己的职责,完全执行辅导员的命令,这主要是他们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心的。而在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老师的期望和鼓励,就像罗森塔尔实验一样,将班级干部看成大器晚成者,在当前没有的表现出来的所有潜能会在一定的作用下得以爆发。其实,辅导员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是能真正激发学生感恩之心的,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教师一些积极的鼓励语言,这对学生干部来说带来的肯定作用是很大的,辅导员教师就好比他们的协助人员,让其有一定的心理慰藉,这样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也更能发挥出实际作用。
3师生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人际交往中有一个规律:如果交往双方有较多类似的地方,相互之间就较容易吸引,能促进双方关系的发展。俗语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指的就是“相似定律”现象。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观点、立场,甚至对对方提出难为情的要求,也不太容易拒绝。由于在很多中职院校中都会出现“一辅多班”的情况。而每个班级的情况不一致,当辅导员需要根据不同的班级安排工作、处理问题时,尽量避免使用“你们班……”、“你们班比不上其他班……”等句式来进行沟通。此时,师生所思所想都是以共同利益作为出发点,所谈所议都是共同相关之事,双方具备良好关系的基础,才能真正敞开心扉,真正将心比心地沟通。
4运用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也称行为修正理论,美国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利用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所谓正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给予报酬,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这种行为在今后重复发生的可能性,这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奖励”、“表扬”手段。而与正强化相对应的则是负强化,负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的减少,使目标行为概率增加的过程。使所有学生都明确获得利益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按照原定的规则或既定的要求来执行时,能够一举两得,达到双方的共同目的。
5结语
中职学生有着独特的自身特点,所以中职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要从个体学生的特性出发,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并将心理学效应有效应用到班级管理中,这对于教师来说能起到很好的管理效果,而对于学生来说也更乐于去接受,这样的班级环境是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而心理学效应也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作者:杨国平 陈玉 单位: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
参考文献:
[1]陈大军.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运用[J].考试与评价,2014(09):27~28.
[2]伍海星.探析教育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4(02):111~112.
心理学的“曝光效应”表明,只要一个人或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
>> 治疗爱情,药不能停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不能停 药给力:药不能停 哪些药不能说停就停 药妆不能代替药品治疗 一个药不能停的时代 “候鸟老人”降压药不能轻易停 药不能停的莫斯奇诺 苗药痛风停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0例 冠心病患者须知:安装冠脉内支架不能停抗凝药 清热中药最好凉服/夏停降压药不能想当然 刷榜是条不归路,因为药不能停啊 药不能停!二次元整蛊完全教程 蓝正龙 电,不能停! 价值创造不能停 药别停 爱情不能买卖 爱情实验不能做 爱情不能“随大流” 同情不能当爱情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治疗爱情,药不能停 治疗爱情,药不能停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周俊")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先混个脸熟
心理学的“曝光效应”表明,只要一个人或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所以,有喜欢的人,就从“不断偶遇”开始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物,无法产生曝光效应。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已经有冲突,或者性格上本来就不合,愈常见面反而愈扩大彼此的冲突。 让出个人空间,走近Ta
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和罗伯特・扎伊翁茨发现,简单的相伴就能让人产生正面感觉。如果两人有目的地接近,并适度让出个人空间,亲密的感觉会迅速增强。
试试看,两人相隔约1米站定,然后每隔10秒将距离拉近一点点,一直到双方快要碰到为止。会让你们很快亲密起来。 是自由的,又是一致的
行为分析经济学家丹・阿莱利认为,尽管差异很大的人之间有可能相互吸引,但是人们更容易同与自己相似的人―不论智力水平、出身背景还是个人魅力方面―成为情侣。甚至有研究发现,有时仅仅模仿一个人也能够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
可以做些有关模仿的练习:两人靠近站着或坐下,随意地挪动自己的手脚,但是同时要模仿对方的动作,做到两人都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但双方的动作又是协调一致的。 别扛着了,你可以暴露自己的脆弱
阿伦・斯普雷特研究发现,当人们彼此分享了自己的秘密后,相互的连接会更紧密,其中关键是向对方暴露自己的脆弱。
可以选择这种方式:双方都把自己的一个重要的秘密写在纸上,然后交换看并进行讨论,这个过程可以一直持续到彼此之间没有秘密为止。 善解人意,这是在展现你优秀的基因
演化心理学家米勒列出的赢得的首要条件是“善良”。没错,是善良,它甚至排在聪明前面。科学的解释是道德高尚是基因优秀的指标。因为遵守道德的代价很大、很困难,几乎任何伤害身体或脑的状况,像突变、脑受损、脑伤都能让人变得更自私、更不道德。
所以人们喜欢善良又善解人意的伴侣,如果发现对方为了迁就自己的需要而特意改变行为方式,会很快产生好感。虽然,从基因角度来看,善良也不是你能控制、能假装的事情。 “喝杯热水”真的管用
接上一条,耶鲁的心理学家约翰・巴格(John Bargh)专门研究启动效应―一种内隐记忆效应,指前一个或多个刺激会影响到后一个或多个刺激的反应。在实验中,巴格让被试者拿着热饮或冷饮,并设想他们的同盟有温暖或寒冷的个性。他发现,拿着热饮的被试者会判定同盟生性热情,而拿着冷饮的会判定同盟个性冷漠。 幽默,和能欣赏你幽默的人
1.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的交叉点
1.1心理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
研究人类的行为并找寻其中的心理因素,对其进行心理行为模式解释,一直以来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随着心理学科的逐步成熟,心理学对经济学渗透的力度也在增强。例如,传统心理学家已经深深地卷入了风险分析和规范性决策分析,结果不可避免地同传统的福利经济学和决策理论相联系;现代心理学家正在积极地研究一些常见的经济两难问题,并将普遍的两难问题解决的心理行为模式带入到经济行为当中。
1.2经济行为的心理动因分析
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学科,同样也是研究人的学科,这是由于人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财富的持有者,人的行为促进了财务的流通和变化。在研究人对财富的各种行为——即经济行为的过程中,进行动因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热点之一。对经济行为进行基于心理行为的分析已经成为目前任何一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涉及研究消费、交换、生产和分配等任何一个主要的经济学范畴,都必须首先考虑人的心理因素影响,这意味着经济学研究已经将心理学研究纳入其中并使其成为一种研究切入点或研究手段。
2.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
2.1心理学影响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传统经济学研究以经济的运行原理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虽然研究过程中也涉及经济实体或者个人的行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但这样的研究占少数,大多数研究都将重点放在经济的发展脉络以及重要的经济模式甚至经济管理相关的方面。心理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直接影响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人类的行为和心理之间的关系,经济事务作为人类在社会中最主要的一种行为,其心理过程和特征自然而然地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而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动摇了以往经济学研究已经得到的结论,甚至引导经济学研究的方向变化,例如,经济人假设被质疑,而社会人假设成为了当今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之一;经济学从宏观的经济原理研究转向细节性的个体经济行为研究,例如通过个体消费心理研究区发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并提出刺激消费的建议、利用人的视觉心理感受特征进行商品定价;使用沉没成本效应进行金融业务推广等。
2.2心理学影响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由于心理学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产生影响,相应的,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也因此受到影响,这表现在现代经济学研究在进行研究思路总结和研究方法应用的多变性以及“心理学化”方面。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以大规模数据调查以及事件还原套用相关原理作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建立假设并且验证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普遍思路;但在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下,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逐渐分解成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在解析经济事件的因素时,倾向于对相关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甚至因果的函数特征进行明确的分析和说明;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考虑到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差异,对研究进行讨论的角度更加复杂,所得出的结论也更倾向于对特殊群体进行经济学的解释,而非对某一经济事件进行解释。
2.3心理学影响经济学的研究流派
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融合已经成为既定的实施,在二者学科交叉的部分诞生的新的研究领域被不同的学者冠以不同的称呼,一说为心理经济学,一说为行为经济学,一说为行为金融学。由于缺乏相关心理学背景,多数学者的理解非常狭窄,并常常将三者混为一谈。这种理解的差异恰恰缘于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经济学的不同影响,即西方心理学对经济学的流派性影响效应上。其中,起源于欧洲的心理经济学更多地受到了传统欧洲式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影响,而在美国复兴的行为经济学,则更多地受到了根植于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影响;相反,行为金融理论则更多地受到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这说明,心理学本身的流派发展使得经济学研究流派受到了影响,进而产生出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3.心理学对经济学影响的积极价值
关键词:中医;心理学治疗;老年肺癌
肺癌是临床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肺癌发病率正在我国呈快速的上升趋势,是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肺癌治疗包括放疗、化疗、手术、基因治疗、靶向治疗、以及中医中药治疗等。其中,绝大部分的肺癌患者经诊断时疾病不仅已发生了远处的转移,失去手术和根治性放射治疗机会,其较差的负性情绪,更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身心状况。本文作者通过研究、分析并评价中医心理学干预治疗老年肺癌的疗效,尝试着从辅助治疗的角度来探讨中医心理学干预疗法在老年肺癌患者治疗中的特点、价值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干休所2007年5月—2010年7月,确诊的42例老年肺癌患者资料,其中,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活检确诊,既往均无精神病病史。将42例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21例患者采用老年肺癌的常规疗法;治疗组21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施行中医心理学干预治疗,两组均连续的治疗4周,8周后观察疗效。每四周休息为3—5天。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均具可比性(其P>0.05)。
1.2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用±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两组间的相互比较则应用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21例患者采用老年肺癌的常规疗法;治疗组21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施行中医心理学干预治疗,两组均连续的治疗4周,8周后观察疗效。每四周休息为3—5天。
2 结果
治疗组在负性情绪、体重变化、生活质量、咳嗽、咳痰、乏力、气短等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均具可比性(其P>0.05)。
3 讨论
反映患者健康的程度与疗效的制定不仅仅需要有生物学的指标,也应该包括心理的健康测评与社会活动的功能评估。有关文献报道,癌症的患者中患有抑郁、焦虑障碍的分别高达48%、45%。最近报道,老年肿瘤患者的主观睡眠意识较差,并存在着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 睡眠的质量与焦虑的抑郁情绪也密切相关 。因为,大多数的患者对肿瘤以及其治疗均怀有恐惧的心理。另外,化学疗法中,某些化疗药物引起的呕吐、脱发等不良的反应也给大多数患者带来恐惧和不安。患者通常在知道自己患有无法进行根治的肿瘤疾病后,其心理上的反应一般都会经过——休克期——希望期——愤怒沮丧期——接受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也是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并且伴随着整个的疾病过程。
本项研究是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具体的心理特点以及相应时期治疗的反应,非常有针对性的对老年肺癌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指导,使患者能够及时并且有效应对。同时,也确定了较为良好的医患之间关系,使患者能尽快的转换角色朝着积极方向进行发展,配合规律的治疗方案顺利的进行,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渐进性的肌肉放松训练以及加上引导性的想象不仅可以减轻患者治疗后最初72小时内产生不良的反应,如呕吐、恶心等,而且还可不同程度的减轻老年患者呼吸困难、焦虑、抑郁以及化疗前的紧张感觉,同时降低了患者生理唤醒的水平、血压以及脉搏。医师对患者应该规范指导其行为训练上具体的操作方法,同时,结合患者想象等方法。因为这样不仅能够减轻老年患者心理上的困惑,增加老年患者对本身疾病可控制的感觉,而且更能减轻经过化疗而引起的患者心理、生理等反应,更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 同时抑制肿瘤的增长,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上,通过中医心理学干预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老年肺癌患者的人际关系,使老年肺癌患者的负性情绪适当的得到宣泄,从而也使抑郁、焦虑等情绪有较为明显改善。同时,也增加了老年肺癌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与希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患者抗肿瘤的能力,使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因此,老年肺癌患者应用中医心理学干预治疗是一项综合干预的疗法, 除经典的躯体治疗(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和手术治疗)外, 还包括中医心理学干预治疗,值得临床上尽快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基于实践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PBL在《心理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历史知识对法学教育教学的作用
当前我国逻辑学教育的误区与对策思考
教育译著的导入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中国民生教育学会会刊《民生教育》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演变及其对高考改革的启示
一种特殊的自我参照效应:群体参照效应
教师创新支持行为、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研究
幼儿性别角色与攻击行为关系的特质推理研究
心理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新举措——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分析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机制的分析与思考
美、英、德、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维度研究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创新探索
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课外阅读中应用的行动研究
陕西地震灾区灾后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
初中生学业情绪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教学学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维度
高校青年教师压力管理探析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女大学生的影响
浙江省大学生体质与生活方式相关研究
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词典使用个案分析及启示
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人体组织学实验课中学生绘图常见问题及对策
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与路径研究
关键期假说与高职英语教学
高校校报的隐性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医院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提高高中化学情境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标下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的转变
找准切入点 优化课堂教学
诺瓦克意义学习教育理论初探
国内分层教学历史发展概述
论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国际化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以宁波大学中澳MBA项目为例
国外教育心理学研究技术的某些新进展
形容词效价翻转与自我参照效应关系的初探
高中生人际信任问卷编制研究
大学生存在焦虑量表的编制
整合的前景:进化心理学及其分支
美、英、法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及其启示
宁波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困境及对策
多媒体环境下成人英语学习策略与效果探析
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服务社区发展的可行性及保障机制探略
教师职业的角色期望与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高校辅导员师德心理结构研究
少子老龄化下浙江教育的生源危机与转型研究
承接传统美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定位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刍议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状况的他评研究——兼谈知荣教育的必要性
新时期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电力拖动控制系统》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背景下的写作教学改革
智性与才情的引导——高等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价值观问题探析
英语听力自选学习项目中的教师角色研究
连接主义视角下商务英语学科体系的构建
那我们该怎么办?与其钻牛角尖想象着结果会带给你什么感受,不如去找个曾做过相同抉择的人,了解他(她)的感受。
承认我们都可能有偏见
假如我们相信自己是在充分权衡各种替代选项后再做“正确”决定,而其实你早已有偏爱的观点,一心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在这个时候,你的偏见就会制造问题。
要做出最好的决定,就不能只是死抓住已经认定是最好选项的相关事实与数据。美国塔夫茨大学心理学家尼克尔森说:“了解自己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或许就够了;只要承认有这种偏见存在,而且我们都受到偏见的影响,或许就是件好事。”
别落入“定锚效应”陷阱
我们每次走进商店,看到有商品挂着“特价优惠”的牌子,就可能落入“定锚效应”的陷阱。因为商品原先的标价就给当做定锚,而我们用它来比较打折后的价格,因此感觉很实惠――其实还是很贵。如何抗拒“定锚效应”?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吉洛维奇建议你自订一个折中平衡的定锚,但即使这么做还是有问题。吉洛维奇说:“因为你不晓得自己受定锚影响的程度有多大,所以很难补得回来。”
有时不妨让别人来选择
我们往往认为自己做决定最开心,但有时候,不论结果如何,决定的过程就让人很不开心了。此时,不如放弃选择权。例如,试试看让别人来选择红酒或餐厅好了。有些取舍留给政府或专家去做,你可能觉得比较开心:“我们往往执著于取舍,认为选择就可以带来快乐,其实并不尽然。”
情绪不稳时不要做决定
你可能认为情绪是做决定的大敌,其实情绪早已整合在取舍的过程当中。当你准备打定主意的时候,大脑的侧边系统 (就是情绪中心)就会处于活跃状态。
然而,任凭情绪主导去做决定,却会严重影响结果。以发怒为例,3位美国学者共同研究发现,发怒的消费者更容易人家拿什么出来就买什么,而不考虑其他选项。所以当你情绪发作时,最好不要做重大决定。
凭直觉做决定也一样好
大家总是认为,理想的决定得多花些时间才能做出,但有时候凭直觉做出的决定也一样好。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利斯与托多洛夫两位学者发现:我们见到一个新脸孔,瞬间就对他或她的性格下了判断。再看久一点,还是极原先的印象。
选项多不如少
你或许认为选项多多益善,但以下这一点仅供参考:譬如选购巧克力,五选一的乐趣大于三十选一。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爱颜嘉说:我们总以为有更多选择才是最好,其实多不如少。
想做更好的选择,就必须动用更多的信息处理技巧,而过程本身就令人困惑,又非常耗时。同时也会增加出错的几率。
假如你只想找“大致上还可以”的东西,很多压力就消失了。
所以,与其全面搜寻信息想买到最理想的数码相机,还不如问问朋友是否满意他们的相机。假如能让他们满意,大概也能让你满意。即使碰到似乎事关紧要的抉择,不能仅以满意为足,也应该限制考虑的选项数目。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论文关键词 观众效应 社会促进 社会干扰 心理测试 测前谈话
我们经常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屡见不鲜:当你走路时,如果有一个人从你身后匆忙超过你,你会不自觉地加快自己的步伐;当你投篮时,如果你意识到有人正在注视着你,你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命中率会更高;如果你是一名演讲者,某一天感觉不舒服,可是一上讲台,你的精神就来了;在运动比赛中,观众的欢呼喝彩气氛越浓,运动员的劲头就越足,技能发挥也会越好……而在心理测试过程中,主测人及旁观者的在场,也会对被测人产生一些心理生理变化。为什么在有他人存在的情况下,个体行为会发生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背后究竟蕴藏着何种社会心理效应?
一、观众效应的作用以及心理机制
1898年,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人们的行为效率会因为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而明显促进。1904年,社会心理学家茅曼在做肌肉努力和疲劳实验时发现了这种观众效应。当实验的主持人在房间里时,被试举重物的速度比房间里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要快一些,掷得距离也远一些。在此之后,达希尔对哈佛大学的学生进行的追踪研究也证明了有观众在场的情况下,学生做乘法计算要快一些,正确率也高一些。奥尔波特1924年在哈佛大学也通过实验进一步阐明:对于同样的任务,人们在观众面前完成的效果要好于个人单独完成的效果。而佩森等人在1933年研究有关记忆的效率时发现,学习迷宫的任务和学习无意义单词任务的效果却因观众在场而降低。但当被试在学会迷宫任务和无意义单词任务后,他们在观众面前的展示比之前更好。1937年,我国学者在清华大学用蚂蚁进行实验,证明了蚂蚁在单独、成对或三只为一群时挖掘沙土的数量是不相同的。三只蚂蚁一起挖掘沙土时,其中每一只蚂蚁的工作量是一只蚂蚁单独工作时的三倍。这种在“有人在旁”的条件下与“单独行动”条件下个体绩效差异的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称之为观众效应。观众效应是指因为他人在场而使个人绩效水平有所变化的现象。研究表明,被试在需要完成的任务难度较低或是比较容易操作和完成的情况下,观众在场会对其完成任务的绩效产生促进作用;当任务难度较大并且被试不太熟悉任务的时候,观众在场反而会对绩效产生干扰作用。
观众效应在影响个体行为变化时,通常会出现两种相反的效果,即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在完成某项活动时,由于有他人在场或他人一起参与活动而使行为效率提高的一种现象。社会促进不完全是一种群体现象,人们可以在别人在场时表现出这种现象,但他可能不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而在群体背景下,却更有可能产生社会促进效应的发生。有关社会促进的研究表明,别人在场时从事简单的、常规性的任务,个体的操作会更快、更精确。但如果从事的是复杂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别人的出现可能会对绩效产生干扰作用。社会干扰则是,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完成活动,造成行为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
既然观众效应在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那它是怎么产生的?许多心理学家对此提出了看法:弗里德曼(1981)认为,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引起行为内驱力的增加,是因为他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金盛华从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出发,认为被评价意识被激发,会直接提高人们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水平,使行为过程实质上成为一个由高度自我意识支配的自我表现过程。扎琼克(1965)提出了社会助长驱动理论,指出单纯的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的唤醒水平和驱力,这种唤醒要求个体以新的方式更快更好地行动。桑得斯(1981)认为,他人在场导致了分心。当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个体不自觉要选择注意任务还是注意他人,这一冲突导致了驱力的增长。还有研究者认为,个体之间还存在着隐蔽的竞争因素,由于他人在场可使个体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竞争压力,并由此产生了争强好胜及社会赞誉动机,致使个体之间自觉或不自觉地展开了竞争。弗雷德曼和克劳斯(1960)曾做过一个卡车游戏的实验,结果是几乎所有的被试都不由自主地怀着竞争的心态,尽可能地超越对方,而忘记合作。生理心理学角度,最近有学者的研究认为,他人在场可能存在两种冲突的生理物理反应模式:激励或是威胁。当个体具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发激励模式,在生理上,这种模式类似于做有氧运动时肌体产生的反应;相反,当个体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发威胁模式,肌体发生了类似于应对危险时的反应。不同的生理物理反应模式最终会影响到个体的成绩。这个理论得到了生理心理学家的支持。
还有很多因素被研究证明与观众效应有关,例如注意超载、被评价的焦虑、分心以及认知解释等。有研究者认为,这些理论并不相互对立,它们可能同时存在于观众效应当中。
二、心理测试技术中的观众效应
心理测试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受到观众效应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存在促进作用,有时也会产生干扰作用。心理测试技术是测试人员对被测人进行的一系列阶段性的活动,有被测人参与的技术阶段包括测前谈话阶段、实测阶段和测后访谈及讯问阶段。这些活动中,被测人处于被观察角度,其表情、行为动作、言语及测试指标变化都是测试需要观察记录的数据。
以下从心理测试技术的测前谈话阶段和实测阶段分析探讨观众效应对被测人的影响。
(一)测前谈话阶段的观众效应
测前谈话是测试人员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技巧与被测人在测试开始之间的谈话,从而为测试创造必要的心理环境和条件。谈话内容是根据具体案(事)件而确定的。一般包括案(事)件简介、被测人的基本情况介绍、测试方法和测试程序、自我简介、注意事项等。此阶段侦查人员可在测试室内,观察被测人的言行举止及测试情况,但人数不易过多,以免干扰作用过大,导致测试不准确。通常,主测人在与被测人谈话时,观众效应在被测人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发生作用。主测人和侦查员对于被测人来说,都是观众,他们都在观察、评价自己的言语、姿态及表情。
观众效应从被测人的测试动机来说,心理测试都是在被测人自愿情况下进行的,一般情况,无辜者都愿意接受测试。有些无辜被测人会有紧张或反感心理,但同时有多名被测人在准备测试时,这些被测人也会在有“同伴”(别人接受了测试)的影响下自己也愿意接受测试,从而尽早排除嫌疑。谈话过程中,主测人进行正确的引导,无辜被测人由于自愿接受测试动机的支持,他在主测人和旁观者面前会表现的比较自然,同时也会尽量克服自己的生理紧张(这种紧张并不是与案(事)件有关的),最大程度配合测试。然而对于与案(事)件有关的被测人,其接受测试并不是自己内心的真实动机,他们真实的动机是不愿接受测试,不愿自己隐藏的行为和心理被识破。但多数情况下,他们却会做出与动机相冲突的行为,即愿意接受测试。这其中的原因包括测不出来的侥幸心理、“同伴”都接受若自己不接受更会被怀疑等的心理因素的驱使。
观众效应从被测人的性格气质来说,中等偏外向性格或心理素质较强的无辜被测人在谈话过程中,观众效应往往不会干扰其语言表达、动作行为及真实情绪的展现。一些性格外向,爱表现的无辜被测人可能会在“观众”面前夸夸其谈,甚至谈话跑题,已达到显示自己无辜的目的。而这类性格的与案(事)件有关的被测人,在“观众”面前的谈吐、言行也会表现的放松、自然,但内心却可能因为“观众”对自己观察、注视及评价反而产生压力和紧张情绪。观众效应对于偏内向性格的被测人来说,无辜被测人可能会因为主测人及旁观者观察、注视自己而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不自然,产生生理上的紧张情绪,甚至不能真实流露自己的内心变化。这是观众效应造成的干扰作用,主测人应在谈话时注意区分鉴别。这类性格的与案(事)件有关的被测人,在“观众”的注视下可能更加不愿与主测人交谈,言语举止会更加内向,不自然。观众效应对此类人的自我暴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心理实测过程中的观众效应
心理实测是紧接着测前谈话进行的,通过在被测人身体上佩戴仪器、主测人向被测人提问,同时观察被测人心理生理指标等的过程。此阶段同样可以允许侦查员参与观看。有实验研究,让被测人独处一室,佩戴好仪器,听录音提问进行测试,主测人在旁边装有单面玻璃的房间进行观看,结果表明被测人的恐惧感会上升,从而影响测试内容的效果。因此,实测过程中,被测人与主测人在同一房间会使被测人减少由于独处产生的恐惧感。实测过程中,室内安静,被测人面朝墙壁坐在测试椅上,身体上被佩戴测试仪器,要求注视墙壁且不能乱动。主测人在被测人的侧面观察其表情、动作及图谱指标反映。侦查员在被测人侧面或者背后观察被测人及测试情况。
提问开始,主测人向被测人提出问题,被测人回答。无辜被测人刚开始可能会因为“观众”的注视及其他原因产生紧张情绪,但随着问题持续和适应测试环节,紧张程度渐渐降低,配合程度提高,观众效应的干扰会被被测人慢慢忽略,图谱指标反映真实心理状况。对于与案(事)件有关的被测人,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可能会比正在进行的测试更能吸引他的注意。主测人与旁观者对自己的观察会使被测人听提问分心而猜测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思考如何应对“露出来的破绽”。但这些测试者大多都会表面配合测试,同时抱有侥幸心理,希望仪器测不出他们真实的内心活动。观众的存在通常会对这些被测人产生更高的心理压力,从而通过仪器表现在图谱指标反映上。这则是观众效应对实测过程的促进作用。也有少数被测人在测试过程中故意乱动或称自己不舒服,以掩盖内心的真实动机。主测人及旁观者应注意观察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