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财务内外部风险

财务内外部风险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8 09:40: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财务内外部风险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财务内外部风险

篇(1)

关键词: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一、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一般而言,风险管理是具有完整的内部自动循环流程,而且在内部流程当中的各个环节都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所以,在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时候就必须遵守整体性原则,绝对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环节,此外,集团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将管理内部所涉及各个部门的工作的人员都联系起来,使得成为一个整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让风险管理的整体性得到保证,进而达到集团企业所预期的效果,最后促进企业的良好健康的发展。

(二)根据集团的发展战略的稳健原则

这个原则对集团的主要要求有以下几点:第一,集团在进行内部财务活动的时候,要以集团的整体利益为基础来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制定相关的企业发展战略计划,第二,集团在开展相关的财务活动时候,特别是投资活动,必须对项目的风险收益比进行充分评估,而且在进行实际分析的时候就需要考虑风险的因素,从而做出相对应的决策,这也是对于企业进行长远规划和发展基本原则。

(三)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的原则

集团企业在进行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时候,需要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度的分析,并以这类环境为参考依据来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而且在实际上,诸多集团企业都是以企业内外部环境为基础来进行运营活动,所以,在对集团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的同时就是对根本上管理财务风险。此外,集团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便是为运营目标的成功实现,而且在制定运营目标的时候还是以集团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为参考依据,从而使得财务风险和集团企业整体的运营目标之间产生一种良好的关系。

(四)针对性原则

我们却不能盲目的吸纳这些经验,毕竟我国的国情和外国不一样,因此我国的集团企业的运营方式也是和外国具有不同,所以,集团企业在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时候,就需要遵守针对性原则,根据集团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情况和运营状况出发,以及结合相关的理论方面的知识,进而构建出具有针对性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而且还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持体系具有可变性,即根据集团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改变的同时,也是使得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能够随之调整,进而能够满足集团新的管理需求,此外,针对性的深层次含义是指所构建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具备对于集团企业的发展来进行自我调整的作用,最终才能保证财务风险管理的效果和质量,以及提高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效率。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体系结构的阐述

1.目标层

目标层是作为整个集团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最高层,对于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引导的作用,而且目标层不仅具有为其他的层面的工作进行指导的作用,还能够为财务风险的效果和效益进行考核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因此目标层主要是对于集团企业的环境进行综合风险,进而为集团企业制定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挑战性的目标,此外,由于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是相一致,那么就需要将集团企业的资金运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提升,为集团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对于具体目标,就需要将总体目标进行不断细化,才能够提出。

2.管理层

管理层是集团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中间层,它和管理体系当中上下层面都具有紧密的联系,是上下层面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而且管理层不仅在一方面来接受来自于目标层管理目标,又要在另一方面将这类管理目标进行不断的细化,从而传递到下个层面,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管理层不仅需要将执行层的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及时反馈给目标层,又要将目标层的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规范及其要求传达到执行层。

3.执行层

执行层是集团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最底层,也是各个目标的实践者和执行者,执行层是根据管理层所下达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来执行其任务,而且还需要按照集团企业所制定的各类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来完成各类目标,此外,执行层是整个风险体系当中的基础层,也是最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层,若是根据集团企业所制定各项要求来开展工作,那么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将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从而促进集团企业的良好健康的发展。

(二)体系的构建要素

1.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是集团企业来开展整体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根本因素,也便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目的,具有理性思维的人做出的任何行为都是具有一定的动机,那么集团企业也是毫不例外,因此集团企业在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时候就需要以管理目标为基础,而且管理目标是集团企业在对自身内外部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结合自身的整体发展战略所制定出,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集团企业的风险偏向和可接受程度,此外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将管理目标进行不断细化,并将其不断落实到集团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当中,也是作为将来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2.责任主体

集团企业在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时候,就必须明确各方责任主体,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保证将管理目标进行细分之后都具有执行者,一般而言,理是具有三要素:主体,行为以及控制系统,,因此集团企业也想要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就无法离开这三要素,而且主体是这三者当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但是,在实际上集团企业是属于营利性的企业,所以集团企业的内部职员是其基本的组成部分。此外,责任主体是财务风险管理的根本动力,对于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的提高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而且在目标层里面,股东大会是集团企业当中最为高层的责任主体,也是成为企业所有者的代表,通过行使相关的财政权力来有效管理财务风险,其次便是董事会,它作为集团企业的指挥中心,可以制定集团企业的总体的经营和发展战略,以及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进而通过反馈到的相关信息来对财务风险管理状况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了解,还可以随着集团企业内外部环境的逐渐发生变化,来对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有着及时的改变和不断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接下来便是监事会,其主要作用便是检测董事会所制定的相关的经营决策和制定目标是否具有科学性,还是否有助于集团企业的总体发展。最后便是管理层,总经理在管理层当中是属于最高级别的人物,主要职务便是负责整个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不仅需要详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而且还需要制定相关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定和熟悉业务操作程序,以便于为执行层的员工的工作进行一些指导。

3.程序方法

集团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时候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绝对不能盲目的开展工作,因此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时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辨认识别财务风险,也就是根据风险的影响因素的改变来发现集团企业在运营的过程当中将要面对各类的财务风险,其次,科学有效评估财务风险,也就是准确的评估出财务风险出现后对于集团企业所造成的影响,最后进行理智的评价,也就是集团企业需要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理智的评价,以便于能够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避免对集团企业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来讲,是一项较为繁琐的工作,其中涉及的方面很多,比如管理目标,责任主体等都是具有特殊性,那么为了实现提高集团企业的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系统性,便是将整个体系不断细分为目标层,管理层,以及执行层,并对这三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而且这三要素之间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共同促进集团企业的良好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迎华.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J].会计之友,2013(3):102-104.

篇(2)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传导;财务风险控制

企业集团是以产权为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形成的既是产权链也是利益链的多法人联合体。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的全球化,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而企业集团的多级产权主体也放大了企业集团的风险。各法人主体之间的产权纽带关系,以及企业集团内形成的较长的委托链,使企业集团主体的监管更加复杂,风险更加难以控制。企业集团内的某个成员出现的财务风险,会通过企业集团内部法人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易、担保等活动在集团内进行传导,最终引起连锁反应。

一、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传导的内涵

(一)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传导的定义

财务风险是企业集团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能达到预期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传导性。狭义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传导是指企业集团内的母子公司或者子公司之间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使得财务风险源释放产生财务风险,通过某种载体沿着产权链或利益链传导至整个企业集团网络。广义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传导除了企业集团内部传导之外,由于企业集团与外部企业存在利益的相关性,当关联企业产生财务风险时,会传导至企业集团,形成一个由外至内的财务风险传导过程。

(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传导的关系

企业集团内部各企业因为其产权纽带关系,决定了集团内各企业会进行资金结算,相互担保以及投融资等多种财务关系;同时企业集团也与外部的业务单位发生各种财务关系,如收入的结算等,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企业集团的财务关系也更加复杂,相对单一的企业而言,企业集团财务关系的特殊性体现在既涉及到企业集团内部的各成员企业,又涉及到企业集团与外部企业,企业集团的财务关系会使企业集团受益或受损,而财务风险会通过企业集团的产权链和利益链在企业集团的各成员之间传导,使得企业集团发生财务危机。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传导分为两方面:一是企业集团内部直接的传导;二是由外部企业引起的间接的财务风险的传导。形成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传导的网络,如图1所示:

(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传导的过程

依据财务风险传导原理,财务风险传导过程的要素包括财务风险源、财务风险事件、传导载体、传导路径以及财务风险结果。财务风险源是促使或引起财务风险发生的条件,是财务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财务风险事件是财务风险结果的直接的或外在的原因;财务风险传导载体是财务风险在传导过程中所依赖的介质,如资金、信息等;传导路径是财务风险在企业集团运动的轨迹,如企业集团内部母子公司由于产权关系形成的价值链和利益链。通过对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传导要素的诠释,形成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传导过程图,如图2所示:

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传导的机理分析――以新疆德隆为例

(一)新疆德隆简介

新疆德隆曾经纵横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它在资本膨胀的过程中,缔造了产业,金融并举的庞大家族。产业方面,德隆通过收购涉足的行业有番茄酱、水泥、汽车配件、矿业等;金融方面,将金新信托,德恒证券等17家金融机构纳入麾下。凭借两业并举的模式,德隆才可以进行一个又一个的收购计划,然而德隆所需要的资金大部分是通过关联互保和股票质押的方式取得,而这为德隆的灭亡埋下了定时炸弹。2003年银监会要求收紧对德隆的信用贷款,商业银行为求资本保全,纷纷向德隆追债,德隆的危机开始爆发,三驾马车相继跌停,数周之内就蒸发了百亿元之巨,加上管理层的护盘战略,使得德隆的资金链更加紧张,危机全面爆发。新疆屯河作为新疆德隆的“三驾马车”之一,为德隆的融资和产业整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疆屯河在产业整合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但并未给公司创造相应的现金流,使得公司出现资金缺口,负债比率很高,2004年公司亏损,被ST处理。

(二)新疆德隆财务风险源分析

1、主观财务风险源

第一,粗糙的产业整合和不计成本的收购。德隆入住新疆屯河后开始了疯狂的扩张,但经营生产产生的现金流根本不能满足投资的需要,为了维持投资,就只有依靠外部的融资,然而由于整合过程不利及银行贷款的紧缩,使得资金链的断裂。

第二,不合理的资本结构。投资需求的巨大现金需要使得新疆屯河的债务比率节节攀升,其中短期借款在借款总额的比重为80%-90%,资产负债比率也由1998年的不到40%上升到2002年的74%,随着负债水平的提高,公司的偿债能力不断下降,特别是短期负债的比重很大,使得财务风险非常大。

第三,大量的担保。新疆德隆集团通过关联公司互保,股票质押等方式在整个银行体系的贷款高达200亿元-300亿元。一旦无法偿还到期借款,将为集团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第四,大量的关联交易。新疆屯河作为新疆德隆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德隆构建德隆帝国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疆屯河进行产业整合的过程中,从屯河的财务资料显示,存在了大量的关联交易。

2、客观财务风险源

第一,股市处于熊市。2003到2004年中国的股票市场处于漫长的熊市,大盘从2200点下降到1300点,然而在漫漫熊市中,新疆德隆旗下的三驾马车的股票价格却居高不下,外部理性者不会高价购入,而原来的散户在获得利润后就选择离场,这样使得新疆德隆的股票集中程度很高,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新疆德隆需要大量的资金护盘,使得原本资金短缺的新疆德隆更加雪上加霜。

第二,信用危机。2004年3月《经济周刊》发表的有关德隆资金紧绷的报告,引发了400多篇有关德隆危机的文章,为德隆带来了信用危机。

(三)新疆德隆财务风险事件分析

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传导过程中,财务风险一般由财务风险源迸发,外在表现形式为财务风险事件,对新疆德隆的兴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表1所示:

(四)新疆德隆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及载体分析

第一,经过信息载体,由外向内传导。新疆德隆控股的新疆屯河从入市开始,股票一路高涨,而在整个大盘处于熊市的状况下,如此高价的股票使得投资者不敢问津,新疆德隆最后为此付出了高额的护盘成本,加重新疆德隆的财务危机。由外向内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如图3所示:

第二,经资金、信息载体,由母公司向子公司传导。新疆德隆控股新疆屯河后,企图通过产业整合来迅速进入行业的前列,然而事实证明,一连串不计成本的并购,并未给德隆带来预期的效果。而且2003年银监会要求缩紧对德隆的信用贷款,这样使得德隆的商业银行的贷款渠道被阻断,德隆在资金方面更加捉襟见肘,也加重集团内部子公司的财务危机,这种传导路径,如图4所示:

第三,经债务、信息载体,由子公司向母公司传导。新疆屯河在产业整合的过程中,由于带来的现金流有限,使得公司的负债比率急剧上升,使得新疆屯河的偿债压力加重,母公司新疆德隆的财务压力也增大,这种传导路径,如图5所示:

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建立企业集团全面财务风险控制流程

企业集团因其组织形式的特征,具有业务链长、地理分布范围广以及涉及网点多等特点,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委托-链,决定了企业集团的财务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企业集团的特殊组织形式使得企业集团内部各部门、母子公司、子公司之间及企业集团与外部关联企业之间的信息的沟通与传递困难,放大了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信息及时的传递和反馈是企业集团能够有效的避免财务风险的关键;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即对财务风险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对财务风险产生前相关信息的收集、对产生的财务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及对财务风险评估并制订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形成的财务风险控制流程图,如图6所示:

(二)把握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传导的过程

了解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传导的要素以及传导的过程,就可以从过程上来控制财务风险的传导,可以找到财务风险的源头,剖析财务风险事件,阻断财务风险传导的路径,减缓财务风险传导的速度。

第一,控制财务风险的风险源。全面风险管理的观点认为风险是动态的,并非静止的,风险因子会随着内外部的环境的变化而迸发,释放。财务风险之所以对企业集团产生影响,是因为风险因子随着企业集团的内外部的理财环境的变化而迸发产生风险,最终传导到相关的企业。因此企业集团应该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来抑制和减缓财务风险因子的迸发和释放,使得财务风险在没有使企业集团产生危机时被化解或者是让企业集团有充足的时间空间来应对财务风险,将影响的程度降低。

第二,阻断财务风险的传导路径。企业集团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内外部之间的物质,信息等方面联系与交换,因此形成了企业集团的利益链。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依赖利益链在企业集团内部传导。当企业集团发生财务风险后,阻断财务风险传导的路径是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手段,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集团的某个子系统,最后进行消除和转移财务风险。

第三,降低财务风险的传导速度。从传导的角度出发,当企业集团产生财务风险时,可以最大限度的延缓财务风险在企业集团内外部的传导,推迟财务风险产生不利影响的时间,为企业集团解决财务风险争取空间。降低财务风险的传导速度不失为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手段。企业集团可以通过增大财务风险传导的阻力、减轻财务风险驱动力的强度、延长财务风险传导路径的距离等方式来延缓财务风险在企业集团的传导。

参考文献:

1.邓明然,夏.企业风险传导及其载体研究[J].财会通讯,2006(1).

2.叶建木,邓明然,王洪运.企业风险传导机理研究[J].理论月刊,2005(3).

3.王化成.失败的教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刘浪涛.企业集团财务管理[D].西南财经大学,2001.

篇(3)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如下特点①: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根本区别是审计理念不同。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被定义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据此可以看出,新定义的审计风险更注重结果而非程序,强调风险控制到位而非程序执行到位,其导向是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2.责任前移,重心前移。现代公司的治理缺陷以及管理层舞弊是审计风险的主要来源,这使得以固有风险为主要内容的重大错报风险在短时间内成为审计人员的关注焦点。3.风险评估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果说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财务信息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扩展到对非财务信息的分析,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环境下职业谨慎的重要性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环境下,审计职业谨慎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其理由如下: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身的特点要求加强职业谨慎

1.相对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无论是区分财务报表层和认定层风险还是在源头上发现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都需要审计人员进行主观性较强的职业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抱以高度谨慎的态度对有关信息作出职业判断。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使得了解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并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成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首要和核心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是一个不断收集、分析信息的过程。无论是了解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目标及其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还是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都要求审计人员持有高度的职业谨慎,作出适当的职业判断。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分析工具多样化,在利用这些分析工具时必然会要求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经验作出适当的职业判断,在此过程中高度的职业谨慎必不可少。4.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采用标准化的审计程序,不同的被审计单位其审计程序都相同。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将评估及识别的审计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相结合,针对不同客户以及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这使得审计人员有了更多临场发挥的空间,也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谨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独立审计准则》可能滞后于审计实务的发展

在实务中,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如果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来开展审计业务,就可以避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但由于现行的审计准则往往滞后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务的发展,就会导致在审计实践中出现以下现象:审计人员可能由于根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作出错误判断,进而出具错误的审计报告。在此情况下,审计人员无法根据审计准则为自己辩护。这就导致审计人员格外关注职业谨慎。

(三)其他因素对职业谨慎的诉求

现代会计环境直接影响了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等行为,从而间接影响了审计职能的履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衍生金融工具、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的广泛运用,增加了现代会计环境的复杂性,也加大了审计人员对会计判断进行再判断的难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应当更加谨慎。1.衍生金融工具和无形资产交易。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特殊,高风险性是其主要特征,其潜在损失足以引起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疑虑;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价值确认、折旧或摊销等问题都使得会计人员的判断变得更加具有主观性,从而对审计人员的谨慎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本着高度谨慎的态度,对审计风险提高警惕,作出适当的职业判断。2.电子商务环境的复杂性。电子商务的应用加大了审计环境的不确定性。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很多公司向软件开发公司定制财务信息系统以外的其他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审计人员在对这些公司的审计过程中,也只能做到对这些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而不能对其程序的正确性进行核查。这样,便会出现公司利用信息系统软件作弊的可能性。这便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高度的职业谨慎态度和适当水平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知识,必要时应该请求专家协助。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多次提到“职业怀疑”这一概念,并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认识到可能存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可见,保持职业谨慎的态度也是遵守审计准则的需要。

根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界定职业谨慎的意义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职业谨慎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从审计责任的角度看,它将会促使审计市场更加规范;从审计期望的角度看,促使审计人员以积极的心态缩小审计期望差,在减少审计风险的同时提高审计质量。1.站在审计责任的角度。一般认为,审计师的法律责任包括过失责任、违约责任和欺诈责任———后两者易于辨别,而过失责任的判定则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审计失败案发生后,当发生过失或存在欺诈行为的审计人员与受损害的利益相关者“对簿公堂”时,审计人员为减轻经济责任总会将审计准则中模糊的职业谨慎概念作为“挡箭牌”。但很多时候法庭的判决并没有将“天平”倾向于审计人员一方。由此看来,一个明确的职业谨慎概念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将会使审计人员的不公正行为减少、审计失败案件的发生率降低、被审计单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障。总之,一个明确的职业谨慎概念会使审计市场更加规范。2.站在审计期望差的角度。审计期望差的形成有诸多原因,其中之一是社会公众和法律界对审计的谨慎要求与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的谨慎态度之间的差距。一个能被各方面接受的职业谨慎概念应该能够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审计人员在这一概念的指导下从事审计工作(比如估计重要性水平时坚持宁低勿高的原则),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来缩小审计期望差,既可以减少审计风险,又能够提高审计质量。

界定审计职业谨慎应考虑的因素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审计环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这种变化发展的特定阶段中,又存在着相对的静止,这使得在当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环境下,在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后对职业谨慎的概念作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成为可能。

1.一个为社会各界所接受的职业谨慎的概念应以特定的术语规定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应承担的责任,不仅要保证审计人员工作质量的提高,也要为审计人员提供有效的保护。它一方面约束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另一方面也应向社会各界昭示审计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2.谨慎和疏忽从原则上说区别是明显的,但在实务中,特别是在当前复杂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环境下的实务中,很难有一条明确的界限。审计人员在实务过程中面临的不再是简单的定性或定量问题,而是一系列涉及诸多职业和非职业判断的问题。例如,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职业谨慎性的概念中是否应包括审计人员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再如,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之外的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时,可能会利用相关专家的工作,如何对专家工作的谨慎性进行规定,以及如何保证它得到实际执行也就成为了摆在审计实务界和理论界面前的一个问题。这些都是在对职业谨慎的概念进行界定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篇(4)

前者反应的是一种产权交易关系,它是企业通过出让部分所有控制权来与外部投资者建立联系。后者反应的一种抵押债权债务关系,它主要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向其他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或社会借入所需资金,同时企业承担按期还本付息的义务。外部融资主要是为了弥补内部融资的不足,满足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所需的巨额资金。各中小企业应该充分了解其自身的经济情况,将各种融资方案仔细对比之后总结出最适合本企业的内外部融资组合。让企业能够以融资最优组合实现规模优势。

二、中小企业并购融资风险

企业并购活动的前提是它们本身能够拥有足够的资本。同时,企业所采取的融资体制是否完善会对企业并购产生很大影响。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并购所要求的融资机制是不同的,如并购小型企业所需花费相对较少,那么筹集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就会相对较少。很明显,如果没有处理好融资的问题,那么就会影响并购方企业的现金流,一定程度上加重财务负担,甚至可能会使并购后的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窘境,从而导致企业走向破产的危险。可见,规避融资风险,完善融资机制的重要性。企业应该争取尽量以最低的融资成本,最小的融资风险以及最佳的融资方式完成并购活动。

2.1中小企业并购融资渠道

简单来说,我国中小企业并购融资的渠道从宏观上来分可大致分为从外和从内两个方面。具体的融资方式有融资租赁、银行承兑汇票、不动产抵押、股权转让、提供担保、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等等。

2.2中小企业并购融资风险

并购融资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能否在有限的期间内通过内外部相结合的融资方式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以确保并购的顺利进行。我国中小企业并购融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复杂的融资环境融资环境主要受几个方面的影响:并购方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以及被并购方在市场环境中所展现的自身的企业形象等等。可将这种风险认为是主观的,可以人为控制的风险。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由其自身的经营能力决定,同时还受到企业净资产规模和未来预期收益的影响。投资者对企业投资的信心与企业的市场信誉以及企业的经营业绩成正比关系。一个企业的市场信誉越高,盈利能力越强就越能吸引投资者的青睐,从而能从外部吸收更多的资金。但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并购方与被并购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就增加了融资环境的复杂性。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大多数属于缺少披露机制的非上市公司,所以对并购方来说,可能对被并购企业的财务报表真实性以及资产负债结构了解不足,从而无法准确评估被并购方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导致并购风险的产生。而对于被并购方来说,可能企业目前的经营业绩并不理想,但其高管人员为达到目的而故意隐瞒企业的真实情况,甚至与中介机构共同制造企业的虚假信息,从而使并购方的决策者不能很好的了解企业真正的财务状况,而根据错误的信息做出错误的决策,增加了并购方的投资风险。这种举动破坏了融资环境的真实性和稳定性,对并购方的企业有严重的影响。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除了企业本身还有其他投资主体以外的其他因素对企业并购融资所造成的风险。这种风险属于客观风险,只能最大程度上预防和规避而不能够彻底杜绝,且市场风险是所有企业都会面临的,属于系统风险,是不可分散的,也不是人们可以控制改变的。简单举例市场风险,比如通货膨胀,经济衰退,还有战争等等。

2.3中小企业并购融资风险规避

融资风险虽不可完全避免杜绝,但企业可采取一定的方法,将其加以控制与防范,将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1)融资方向及其规模的确定并购方应该先明确自己并购的目标企业,然后采用合理的估价方式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资产价值评估,尽量减少估价误差,从而减少收购风险。为了确定对目标企业估价的准确性,并购方通常应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估方法以及邀请多位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对其进行各方面的评估。不仅如此,并购方不能只考虑自身的资金运转问题,还应考虑被并购公司在并购后自身企业的整合以及加入并购方企业共同运作所需的资金。

(2)融资机制需谨慎制定不同融资机制的制定取决于不同的被收购企业,也就是说,企业应根据管理层确定的目标收购企业来制定不同的筹资机制,筹资方式选择是否成功会直接影响到并购能否成功,也影响到并购方企业并购后能否继续健康运转,所以在选择融资方式时需慎重考虑。目前,我国企业融资方式可大体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在企业决定实行并购活动时,首先应考虑的是其内部积累。因为内部融资相比于外部融资而言具有融资易、风险小、减少融资额外费用等诸多优点。但其缺点就是筹集资金数量有限,常常无法满足并购所需资金量,因此企业在使用内部融资的同时还需选择合适的外部融资方式。并购方在制定融资机制时应考虑从以下几点:

①制定灵活伸缩的融资期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般会制定好阶段的运营目标,然后,按其制定的目标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阶段的任务。所以,企业一般会制定并购项目的融资期限。融资期限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安排筹资目标资金所需花费的时间。企业在制定这一时间时应充分考虑该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利,从而制定能够灵活伸缩的筹资时间,减少由于突发事件导致的融资风险。

②最优化结合内外部融资。将内外部融资有机结合,从而减少两种融资方式自身的不足同时将优势发挥到最大。这就需要并购方在并购前做好充足准备,精心对比并购预算和并购后收益再做选择。总之,企业应在能够筹集充足的资金的同时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另外并购企业也可适当考虑引入进更多的融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融资方式。

(3)融资机制需优化和完善在企业并购融资实践中,融资机制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制定的融资机制并不是始终不变的。企业竞争市场瞬息万变,这就要求并购方能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的融资机制,减少融资机制不适合而造成的融资风险。

三、结束语

篇(5)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是企业在自身经营管理过程中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因素。由于财务状况存在各类不确定性,因此每家企业都有难以达到预期财务成果和经营目标的可能,甚至还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财务预警机制的关键因素是数据,通多对财务数据的有效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凭借对历史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结合分析,找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和漏洞,从而对危机进行预警,实现事前管理,让企业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能够有意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实现事前管理和防范,尽可能化解风险,将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可能面对的财务风险更加多样,强化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在促进企业实现科学决策、提高风险防控能力、降低损失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的措施

1.将预警管理目标明确化。

企业实施预警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已有的实践经验表明,唯有明确的财务预警管理目标才能够指引企业管理者去实施防范措施,从而收获更为丰厚的业绩回报,高水平的财务风险管理同高利润率也有着正相关关系。财务预警目标的设定是一个全方位、全流程的系统化工作,可以将总目标拆分为各个子系统的分目标。通常来说,财务预警总目标可以考虑设定为通过科学、全面的财务预警机制来尽可能规避财务风险,帮助企业远离危机。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分目标主要是为子系统服务的,简单来说就是针对各个子系统的特点,设计一整套财务指标体系,以便判断是否出现异常情况。通过对总目标和分目标的整合,可以在各个子系统之间找到一个标准体系,检验控制结果,以便了解预警系统是否贴近财务预警管理目标,从而真正达到控制目的。

2.完善财务预警指标,建立财务预警模型。

完善财务预警指标,建立财务预警模型,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考虑行业、内外部环境、战略、愿景等因素,才能形成能够切实满足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财务预警模型,也只有这样的财务预警模型才能够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较为有效和精确的评价。目前,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更加复杂,因此,财务预警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需要根据相关理论基础,不断调整和完善,及时更新指标体系,以便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客观需求,保持较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立过程中,定量指标要能够体现出企业的运营效果、投资风险、债务状况、现金流量、盈利水平、发展趋势等情况,并且财务预警体系要能够将实施监控、实施分析、实施测算变成现实。由于定量指标的灵活性不强,因此一些非财务性质的定性指标也十分必要,比如企业信用政策、营销方案、战略发展等因素。定性指标灵活性较强,是通过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得出的,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参考性。总体来说,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需要有机结合,才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各个领域的情况,有助于判断出潜在风险。同时,财务预警系统要想在实际经营运作中体现出更大的作用,还需要将动态监测功能发挥得更加全面。财务预警系统的动态功能,需要做到实时更新,及时调整指标范围,动静结合才能博预警系统长期有效。

3.提升财务预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除了建立财务预警指标、完善财务预警体系之外,企业还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财务预警管理人员队伍,这将对财务预警的成败产生直接影响。财务预警管理人员得必备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财务预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必要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知识,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其次,财务预警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够从一些看似表面的问题中发现深层次的规律和征兆,从而在大海捞针般的数据体系里找到关键因素,并进行准确判断,以免被不相关的信息所干扰。最后,财务预警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清晰的判断能力和冷静的思维能力。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财务预警人员要能够果断处理、保持相应的独立性,尽可能不受干扰。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企业 财务风险 预防对策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形成原因

现阶段,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具有多样化性质,不仅受到外部宏观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一些内部因素的影响,经过笔者的总结,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形成原因如下:

(一)企业财务关系较为混乱

企业财务控制关系混乱是财务风险产生的最本质原因。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加强对财务关系管理的重视度。企业财务关系混乱主要体现在企业资金结构混乱和资产负债率偏高两个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财务风险上升。除此之外,财务关系混乱也会受到企业库存结构和信用政策管理异常的影响,企业库存政策不合理会引起企业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产生过多坏账,进一步导致财务风险发生。

(二)企业面临的外部因素较为复杂

外部因素是指宏观角度上的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制度和国际环境等方面。这些宏观的外部因素对于企业来说是难以通过自身力量而改变的,企业需要在内部建立一套良好的财务管理体系来应对这些外部环境的突然变化,才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当这些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若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系无法快速、灵活地应对这些变化,那么企业则会处于十分危险的财务环境当中。

(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风险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无形物质,虽然它不能完全被避免,但是若能够较早识别风险,并通过一定的措施进行规避,则能够最大程度地确保损失降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直接决定了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大小,若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对一些潜在的风险不具备识别能力,那么就无法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对应,使来自各方面的风险不断累积,最后使企业处于无法处理的财务风险当中。

(四)财务决策缺乏合理性

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无时无刻地进行各种决策。在进行财务决策时,需要使用一些个人主观意见或经验来进行辅助,而并没有综合考虑企业正在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或因素就进行盲目决策,最终导致企业陷入极大的财务风险当中。另外,企业管理者的判断分析能力也对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若企业管理者本身缺乏较高的素质和水平,那么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则是无时无刻的,因此可以说,企业管理者自身也是引起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对策

(一)形成良好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若想有效防止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最基本的方法是形成良好的风险意识,并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企业财务人员需要无时无刻警惕来源于各方面的财务风险,并意识到任何财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经营环节当中,因此企业财务人员不能忽略自身风险意识的形成。与此同时,一旦有风险发生时,企业必须存在一套严谨可行的风险应对体制用于应对风险的发生。

(二)完善企业财务关系,做好责权利三者之间的统一

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若能实现合理化管理,则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可能会面临的各类财务风险。有效改善企业财务关系可以通过科学调整企业资金结构、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两个方面来实现。必须要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长期处于动态管理状态中,防止僵化的现象发生。与此同时,还应充分明确各个职能部门和员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当的作用,并赋予他们相应的工作权利,实现责权利之间的良好统一。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并不仅仅是通过财务部门来单独完成的,需要各个部门进行配合方可实现。科学良好的财务关系在企业内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就像一条平整而通畅的道路,而各个部门就像行使在道路中的车辆,只有两者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使整个工作运行顺畅。

(三)加强企业资金管理能力、提高企业运行能力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最容易引起财务风险发生的部分。

加强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工作,应提高对企业资金应用和分配的重视度,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和周转能力等。企业良好的运行能力和盈利能力代表该企业的负债具有良好的偿还能力,且正处于稳健的发展过程中,将来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因此,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加强资金管理都是防范风险发生的重要途径。

(四)提升企业财务决策能力、建立财务预警体系

任何一家企业的财务决策水平不仅会影响到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加强企业财务决策水平的提升,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风险意识和较好的风险识别能力才能为企业有效降低财务风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构成,因此企业在针对财务风险开展预防工作时,必须围绕内外部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另外,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不仅需要财务人员的主导,更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与参与,才能全方面实现企业风险的防范和对应,最终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王棣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防范和控制[J].质量与质量管理,2010,(4).

[2]韩梦.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科技广场,2011,(4).

[3]赵莉,韩保明.苟小江.企业财务危机形成原因及防范研究[J].财会通讯,2008,(2).

[4]刘东升,李新.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云南冶金,2011,(7).

[5]江红.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经济研究参考,2008,(63).

[6]王洁云.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与防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2).

[7]石广第.浅谈如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中国市场,2010,(3).

篇(7)

风险导向审计的提出是基于大型事务所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但是财政部要求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都采用新的审计准则,相同的审计程序,这也就包括了中小型事务所对中小企业的审计也需要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当前对该方面的研究多数针对大型事务所采用风险导向审计的不足之处提出需要完善的地方,忽略了中小型事务所审计中小企业时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是否合理,因为中小型事务所并不是与大型事务所同步发展的,审计客户也不尽相同,本文将中小型事务所和大型事务所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事务所之间的不同之处,如图1所示即为中小型事务所和大型事务所内外环境对比分析概述。

一、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内外部环境分析

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客户一般是中小企业,大型事务所的审计客户主要是跨国公司、上市公司及大型企业集团。本文站在事务所的角度,从内外部环境的差异,将大型事务所和中小型事务所进行对比分析,将审计客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有效需求,以及审计风险和法律环境作为外部环境,事务所内部人员素质和经济问题作为内部环境,通过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旨在提出当前中小型事务所对中小企业审计不适宜采用风险导向审计。

(一)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不存在风险导向审计外部环境(1)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无法对其实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内在前提。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内部控制定义为“被审计单位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由此可见,企业严格的内部控制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可靠性方面所起的作用。但是在我国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里。企业组织结构简单,拥有的员工通常较少,限制了其职责分离的程度,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往往集中于少数个人手中,即使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大部分还是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所有者与经营者很容易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由此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实属不易,控制风险无法衡量;而在大型公司里,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能够达到目前业绩的一个重要方面,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内部控制,可以评估控制风险水平。

(2)审计报告有效需求不足,信息不对称是中小型事务所无法对中小企业实行风向导向审计的社会因。由于中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并未发生根本分离。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年度审计中,管理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只是为了满足国资委的要求,但是接收审计报告的国资委相关部门并不是审计报告的有效需求者,所以即使审计中出现重大错报,也不会有人发现或追究,所以审计人员只是按照审计的最低要求把审计工作底稿填完了事,自然不会产生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实际需求;而在上市公司审计中,财务报告使用者和管理层都要根据审计报告做出经济决策,所以不仅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而且需要监督其审计报告是否依据国家规定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严格审计。

(3)审计风险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是中小型事务所不对中小企业实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外在条件。在整个审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审计模式的发展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从根本上来说,每一步的变化都是为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不断推动现代审计法律制度的完善。中小型事务所对中小企业审计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营业执照年检,申请特定资质和银行贷款。这三种情况下出具的审计报告主要是满足被审计单位的利益需求,财务报告审计主要是满足国资委的要求,并没有实质的需求。而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审计中,社会公众是审计报告的重要使用者,他们对审计的需求越来越高,希望审计人员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任何由于报告的信息失真造成投资者的决策失误,审计人员及事务所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赔偿巨额损失。这种审计期望差距的不断加大使得审计风险不断升高,高诉讼的法律风险以及由此造成审计成本的升高,使得审计界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审计模式,降低审计风险。

与之相比,中小型事务所对中小企业审计中,三项主要审计项目是满足中小企业自身需求,财务报告审计有效需求不足,没有真正的信息使用者关注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一切的审计程序都是流于形式,审计风险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并不大,没有对审计界构成威胁,这样审计人员也不会有动力去寻求新的审计模式。

(二)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不存在风险导向审计内部环境(1)经济压力的存在是中小型事务所不能对中小企业实行风险导向审计的经济因素。大型事务所与中小型事务所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因为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较高的专业素质,使得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不能得到普遍有效的实施。大型事务所尚且如此,中小型事务所更加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一方面,近几年来,中小型事务所与日俱增,竞争异常激烈,因市场需求不足,事务所为招揽业务,只能竟相压价来维持生存;另一方面,运用风险导向审计,首先要求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确定重要性水平,了解与财务报表相关的重要审计风险,从而计划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必然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在会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成本的增加往往不可能过渡到收费的同步增加,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很多中小型事务所因审计成本的增加在竞争中面临困境。

(2)审计人员素质低下是中小型事务所无法对中小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特征。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发现重大舞弊,这就需要审计人员自始至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具有较高的风险分析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在进一步审计程序阶段,审计人员应该具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和职业经验来对被审计单位的战略和经营风险进行分析,对于实质性测试阶段中的分析性测试程序则要求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寻求数据间的内在关系,以构建审计模型、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在大型事务所中,这些对审计人员高素质的要求尚且不能满足,对于中小型事务所而言,其客户规模普遍较小,单个审计项目往往只有少数注册会计师参与并独立进行专业判断,更加难以符合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二、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对中小企业审计方向--

根据以上分析,目前在中小型事务所推行风险导向审计还为时过早,也是不合理的,违背了审计模式转变的本质要求,即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况且审计模式的发展不是+相互替代的过程,而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小型事务所规模一般较小,竞争激烈,而相对的被审计单位经营收人单一,业务简单,对中小企业的审计多数还是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阶段,审计报告也只有在个别特殊用途才会被重视,因此不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审计程序,对于高成本的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更是无从谈起。

针对中小型事务所竞争压力,高审计成本和低审计效率的现实情况,应该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的审计程序,而不是完全按照审计程序表进行全面审计,以降低审计过程中资源浪费,合理配置资源。将中小型事务所审计和大型事务所审计区别对待,根据被审计客户的特点制定合理化的审计程序;针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国资委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制定审计报告的要求,避免审计资源浪费、企业成本增加,进而影响中小型事务所对中小企业审计市场秩序的有序执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