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民素质教育

农民素质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8 09:40: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民素质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民素质教育

篇(1)

关键词 新型农民素质教育;农业法规;市场经济理论;农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38-01

新型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从经济学角度看,新型农民就是农商。随着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农民的整体知识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逐渐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农业技术能手、农业专家、农业经纪人和农民企业家。然而在农业领域,教育,尤其是新型农民的素质教育的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对农民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加强新型农民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因此,我国十分有必要通过大规模的新型农民素质教育,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4]。在新形势下,应当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现代农业及相关科学技术教育,结合农民文化程度的差异性及农民的现实需要,使其与时展相适应,真正成为现代农业背景下的新型农民。现就如何加强新型农民素质教育的问题作一探讨。

1 重点加强农业领域法律法规及农业相关政策教育

为了使相关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应当积极主动地对国家政策进行传达和落实。尤其是农业政策,有效利用现代传媒,让广大农民及时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措施,使农业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最终使农民获得真正实惠。同时,要对农民进行法律法规教育以及农业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的透明度,构建和谐的政农关系。

2 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理论教育

普及农民的市场经济知识,建立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提高农民对市场经济知识的运用水平。使农民在思想上认识到我国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作为新型农民,不断增强法制意识,要知法守法;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的理念,强化市场主体意识,使农业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必须具有风险意识。要使农民朋友真正理解并掌握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把好舵、撑好船,达到增产又增收的目的。

3 普及基础农业科技知识,加强先进农业技术推广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普及,一部分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有一些农民尚未很好地掌握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因此,把科学、文明、发展的新观念输送给农民,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掌握农业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致富的道理。同时,通过现代传媒以及点对点帮扶等办法及时有效地把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好,帮助农民学习好、应用好,在农业领域打好新时代背景下的有准备之仗。

4 努力办好农民职业教育

使农民能够在学习中生产,在生产中学习。必须重视并努力办好农民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会管理、善经营、懂技术的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新型农民。也可以针对农民迫切需要的具体的农业技术安排一些专门的技术培训课程,使农民能够直接感受到农业科技的力量,提高其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达到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5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民劳动场地的分散性、实用技术需求的多样性以及文化程度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实行灵活多样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新型农民素质教育,要针对农民的特点和现实需求充分运用传统及现代传媒,如广播、电视、报纸以及网络等,采取多样化教育模式,使农民在农闲时能够有所学、忙时能够有所用,实现活学活用、灵活运用。

6 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各部门齐抓共管

各级政府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为新型农民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尤其是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切实保障新型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为新型农民素质教育保驾护航。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让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各部门真正认识到新型农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型农民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各级政府各部门,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尤其是农业部门更应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与各政府部门共同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科学规划,拟定好实施方案细则;在整个过程中,政府要协调好有关部门,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为构建和谐、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7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民素质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素质报告——新型农民素质调查评估与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郜艳丽,李峰.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意义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34-835,900.

篇(2)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农业面临向信息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转变。广大农民能否抓住机遇,把农业生产和经营迅速融进国际大市场,这关键在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对我市而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必然直接影响着我市农业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因而,提高广大劳动者,尤其是新型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已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对此,从事农民教育的农广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为农广校的发展壮大,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笔者认为,农广校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农民的教育:

一、开放、创新、竞争意识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国有着占全国人口总数3/4强的农民,他们思想的解放程度,观念的更新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前进的步伐。广大农民只有及时转变观念,积极投入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中,掌握一些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新项目的生产管理技术,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从目前我市现状来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对一些新经验、新技术不敢去尝试,害怕失败,因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速度。针对农民的这种思想状况,我们首先应加大对农民进行“开放、创新、竞争”意识的教育力度,充分发挥农广校学员遍布全市农村的优势,大力宣传经济发达地区思想解放带来的经济大发展的先进经验,使他们率先成为解放思想的典范,从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转变思想观念,积极谋求实践致富之路。为此,我们应积极教育引导农民提高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其树立立足本地扩大外向型经营的意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生产适销对路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学会从洋人腰包里掏钱。唐山迁安弘业地毯有限公司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头,真正做到了“从洋人腰包里掏钱”。农业生产更应如此。

二、高效优质品牌意识教育

农产品的质量如何,是国际竞争中的关键所在,我国农业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是数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质量的竞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营养型、健康型的农产品,尤其是加入WTO后,虽然打破了“关税壁垒”,但“绿色壁垒”又成为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阻碍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进入的合法手段。因此,农民必须注重在选择优良品种、精耕细作、绿色环保等方面下工夫,农产品才能有望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教育农民树立创品牌意识。在这方面,秦皇岛市卢龙县红星科研中心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在“变”字上下功夫,把甘薯生产加工成薯脯和薯香酥等一系列产品,用优质的产品和精美的包装,创出名牌,占领市场,在外地很是畅销。他们就是在“巧”字上取得了成功。应该说现在我市已越来越认识和重视到了品牌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市经济在这方面已呈现了许多可喜的亮点。如迁安市“金鑫”牌甘薯淀粉、“民雁”牌大棚油桃、“佳宾”牌八月脆桃和“阜安”牌无公害蔬菜商标。为顺应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的“名牌”战略,农广校应充分发挥作为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品牌”意识教育,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专业技术教育

国际间的农业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可以说就是农民综合素质竞争。例如肯德基在我国土豆泥、薯条的销售额每年达好几亿元人民币,但是肯德基宁肯因原料不足而断货,也拒绝中国土豆,这首先根源于我们的科技种田水平低下,产品不达标人家不爱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对土地的土质、微量元素、适合种植何种作物,心里没底,生产什么基本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农产品质量上不去。从无公害农业到有机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作物生产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焦点。这些都足已说明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广大农民只有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培训,按示范园样板田种地,才能在竞争中以雄厚的实力,独领。针对这种现状,农广校已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作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如在坚持对广大农民进行正规化学历教育的同时,着力抓好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百万农民大培训等重点工作。大力开展新技术、新种子的试验、推广工作。今后,农广校应进一步加大力度,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动员广大新型农民参加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充分发挥联办单位的功能作用,深入到农村农民中广泛宣传,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科技知识的重要性和改革开放的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发展机会。同时,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在教学和培训的内容方面深化改革,增强教学吸引力、实效性。利用当前的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开展教学,考虑开设一些综合性的专业。总之,应积极开动脑筋,使设置的教学专业适应形势,满足市场和农民的需要。

四、市场信息教育

篇(3)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xx年农民培训工作总结

我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围绕全面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任务,着力解决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出路,按照省、市有关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全面开展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将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完善机构,继续加强组织领导

针对人事调整,及时调整和充实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印发了《xx经济开发区xx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方案》,在我区三个文明建设的年度考核目标中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列入了考评范围。领导小组成员召开了相关会议,重点研究和解决失地农民转移等问题。各相关部门及两办事处根据区方案的分工,形成由区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涉农培训单位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

二、政企合作积极推进农民工培训您现在阅览的是大学生活网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针对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人才素质低、农民用工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的问题,为加强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素质教育、提升企业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帮助企业主动应对危机,化解用工矛盾,开发区工会在党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总工会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职工之家”的作用,积极组织协调,在百雄堂富厚创业与职业培训学校建立了开发区工会农民工培训基地,xx月xx日基地正式成立并举行了首届农民工培训班开学典礼。基地今年计划举办各类农民工培训班12期,完成培训任务600人次,保证80%以上的就业率,并切实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建立完善台帐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将基地建成为企业服务、为开发建设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劳动力平台。

三、注重对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

随着我区失地农民的不断增加,农民转移培训工作任务较繁重,为有足够数量的经费来保障完成任务,我办协同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积极申请区财政支持,年初预算时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及时向区管委会申请和报告,共安排专项经费2。5万元。区各有关部门都积极争取了一定的培训资金。

四、上半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经过半年来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上半年共培训农民1760人次,其中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6次,共培训农民660人次,举办引导性培训班3次,共培训

700人,其中“9+1”培训170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2期,共培训230人,发放示范教材600册,其中《农业实用技术手册》和《务工指南》各

300册。

篇(4)

[关键词]农民素质;提高;思考

一、贫困山区农民素质情况调查情况

1、思想观点落后、封闭

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还有很多落后封闭的观点,特别是贫困山区。如: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落后封建的思想严重的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各方面的发展和建设。

2、基础教育还有待加强

目前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大力的改善和提高,但由于受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一些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还不能满足现状的要求,还有待改善和加强。

3、科普教育大片空白

一是科学素质低下。据中国科协2003年的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农村居民具有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0.7%(贫困山区农民的科学素质还达不到),有些较偏远的乡镇几乎为零。

二、贫困山区提高农民素质面临的几大难点

1、滞留于农村的农民整体素质逐年下降

综合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民大批外出打工,使长期滞留于乡村的农民整体素质下降。由于留下的农村人口中老、弱、妇、幼类所占比例较大,要使这部分人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困难很多。

2、城乡、街村差距过大

尽管近几年来,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发展速度比起城市、街村来说,仍然显得很缓慢,因此贫困山区近年来城乡差距、镇村差距、村户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青年大部分离乡离土,进入城镇;城市的各类干部、职工则因为基层条件差、待遇差、不稳定,不愿意下乡镇,更不愿意到农村、进农户。就是在乡镇工作的干部、职工,很多也想方设法将家安置在城市,有机会就离岗进城。

3、贫困山区受经费限制,公益性文化活动很少

近几年来,虽然实施了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但由于贫困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人员不易集中,客观上难度较大,所以很多时候都只能是相对的送到街村,且时间短、范围十分有限,在相对较偏远的村社科普知识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对广大农村的旺盛需求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电视目前是贫困山区农民了解国家大事、学习各类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最简洁、有限的工具,但越是收入较低的贫困地区,购买电视、接收节目付出的成本越高。这些实实在在的困难与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农民素质的快速提高,进而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提高贫困山区农民素质的思考

1、改进工作方法,把培训工作重心下沉

我们就教育培训地点问题做了调查,绝大部分农民愿意在村里办培训班,20%左右可以选择到乡镇参加培训,极少数人选择到县城或城市。选择在村里办培训班对农民来说好处很多,一是方便,二是省工、省时、省钱,三是可以在村头、地头就地取材,现场指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农民喜闻乐听。因此,我们应当把教育培训工作重心下沉到村社,把培训班办到村头、地头、家里头。工作重心下沉的关键,也就是改进工作方法,推行“三到村”措施。就是培训教师到村、宣传资源到村、人才技术到村。

培训教师到村,就是发挥专业培训机构、专业教师的优势,组织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的培训教师进村入户,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以农业科技为主的综合培训;深入到田间地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这样方便农民就近接受接受教育培训,且直观、易懂,避免纯理论的书本培训。

宣传资源到村,就是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资源,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2、改变培训方式,调整培训内容,推进产业发展

“互动性培训”模式是指农民需要什么技术,培训机构就培训什么技术,这是传统培训方式。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对种植业的培训需求主要是粮食、水果、蔬菜和特种种植;对养殖业的培训需求主要是养猪、养鸡、养牛和特种养殖;对非农技术培训需求主要是农产品加工、机械、运输和家电维修等。培训机构必须针对农民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调整培训内容,做好培训工作。

3、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力度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的重要措施。从调查情况看,富余劳动力依然存在着很大的转移潜力,关键在于“引导”。因此,加强“引导性培训”是培训机构和政府部们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

4、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青少年是未来农村各项事业的主力军。他们将成为新世纪农民队伍的主体农村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而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农民队伍的素质。因此,从长远来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

5、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篇(5)

可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教育又是什么样的呢?正所谓素质教育谈的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或者说,素质教育做做文章,应试教育真抓实干。校园中看到的还是教师严肃的面孔,孩子疲惫的眼神。考考考,依然是老师的法宝。尽管多元智力理论早就告诉我们,学生的智力是多元化的,多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可是就目前而言,评价学生好坏、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的标准仍然是分数。

我想其实谁都知道,一个靠苦干加蛮干而取得的所谓高分,永远也比不上一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单纯以分数来衡量我们的学生,那么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多数学生感到自己是失败的,只有少数学生认为自己获得了成功。因为我们忽略了学生其他的内在能力,他们许多天赋在教师追求的高分面前,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有人说,教育好比是农业。想来说的很有道理。因为教育的对象有其特殊性,都是活生生、有思想的人。这就说明不能像工业生产那样,把同样的材质,经过同样的程序,加工成同样的产品。我们要充分观察学生,分析学生,考虑学生不同的潜能,根据他们的特点,朝着他们可能成功的方向去培养,哪怕是给做一个提醒或建议,那么他们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得多。如果我们用一把尺子去测量他们,强迫他们去追求分数,从而限制甚至是抹杀他们的潜能,硬把他们往考试分数上拽,怎么不会把他们培养的很失败呢?如果我们坚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始终践行“尊重个性,面向全体”,把他们都当做一棵棵庄稼地里的小苗,使每个学生都受到阳光和雨露,又何尝担心他们会不成功呢?这正如一个比喻:庄稼生了虫子,农民不会怪庄稼不好,他会想我为什么不去除虫呢?看见庄稼不茁壮了,他会想,为什么不去施肥呢?看到庄稼快枯萎了,他会想,我为什么不及时去浇水呢?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小苗仍然不能健康成长,农民又会想,是不是这种气候或土壤不适合小苗成长呢?总之一句话,农民会相信,每颗小苗本来都可以长好的。如果小苗出问题了,是农民自己的责任。其实所有的学生都是一颗颗小苗,我们要善于寻找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方法,对任何人都不能丧失信心。

篇(6)

【关键词】农村科技教育;双重社会价值;农业技术;农民科技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并逐渐开始走向国际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看到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9亿都是农民,他们是农业产业建设的生力军,但是在农村农业发展方面,农业技术的落后和农民科技素养的低下是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要想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必须要对农村科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提高农业发展资源,这是“科教兴农战略”真正的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

1.农村科技教育提出的意义

农业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关系,是人民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只有将农业发展起来,国家的经济才能够获得快速、稳定的发展。农业要想获得迅速的发展就要从生产技术、生产组织方式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来进行,其中农民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生力军,对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大多数农业劳动者都是凭借老一辈或者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进行农业活动的,这种农业生产具有劳动生产率低,科技含量不高以及经济效益低的特点,非常不利于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再加上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农业产品受到国外农产品的冲击,出现结构性过剩的现象,并逐渐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劳务收入的增长减慢,这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要想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产品的优质、高产、生态、安全,除了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之外,还必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高素质劳动者,由此我们提出科教兴农的战略。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教育培训,使农业劳动者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中,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农村科技教育的目的在于加速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从小的方面来看,农村科技教育更加强调的是社会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其教育在传递农业技术和提升农民科技素养上的重要意义,农村科技教育通过科技的作用改变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并激发农民的潜在发展能力和素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现有的农村科技教育资源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良因素,对农业科技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限制作用。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是,农村科技教育资源缺乏系统的管理和整合,教育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以及信息资源比较匮乏。农村科技教育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教育。由此可见,农村科技教育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素质教育,它需要各个地区的科技、农业、教育等多个部门站在同一的战线上,为教育提供人力和物力资源支持。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一些农村的农业科技部门和教育部门各自为政,在规划上不能达成共识,也不能有效的结合起来[2]。再加上农村教育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在硬件设施方面比较落后,教育中不能通过较快、便捷的途径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源,很多教师因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且工资低、福利少,而不愿意到农村来进行授课,这就导致农村科技教育在师资力量上有所不足。

二是,农村科技教育的受教育主体农民不能充分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都开始向城镇转移,而剩下的劳动力都是一些年龄较大的人,他们具有科技文化素质低的一般特点,在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科技知识宣传中只会被动接受,而无法成为其有效的受体,不能发挥主体作用。再加上,农民的居住比较分散,平时也大多都忙于农事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一般教育方式的科技教育很难带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影响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因素。

3.彰显农村科技教育双重社会价值的有效措施

要想使农村科技教育在传递农业生产技术和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方面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一方面,农村科技教育应对自身的内容进行拓展,创新农业科技教育的形式。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农业逐渐加速产业化进程,农民对于科学技术的依赖性也随之增强,单纯的针对农业生产实用技术进行教育培训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农业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3]。根据现阶段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科技教育除了进行常规农业技术知识的普及推广还有技术改造培训之外,还应该包括新兴种植、养殖技术的推广,并且要增加生物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知识的教育。另外,现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也成为农村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农业科技教育还应该对产前的各种农产品的新品种、新农资以及新农机等优良品种和苗种的选育,以及产后的加工、存储、营销等方面的过程和技术等进行教育。

另一方面,农村科技教育应在实用农业科技的推广上加强力度,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应用率,只有使农民在实践中深刻的体会到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才能真正的提高对农业科技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4]。农业科技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农民的教育必须要在实践中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由此我们提出,在各地农业部、教育部以及农技站等所属的农业科技教育单位的领导下,并利用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所提供的技术,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农业技术传播和推广队伍,对农民实施科技教育。队伍可选择几个农村科技教育中比较关键的重大课题作为起点,通过构建面向广大农业劳动者的农业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大课堂对各项实用技术进行应用和推广,使农民对新农业技术进行掌握和运用,并逐渐培养其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4.总结语

农村科技教育在发展中不断寻求更加贴近农民实际的教育方式。教育是农业科技教育的核心,农民是教育的主体,通过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对自身内容的丰富以及对新技术的实践和推广,整合农村科技素质教育的可利用资源,对农民实施科技教育,转变农民的生产观念,这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传递以及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实现农村科技教育的双重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新辉. 农村科技教育的社会价值重建[J]. 广西社会科学. 2011(05):73-74

[2]谭代全. 开县农村科技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10(04):105-106

篇(7)

关键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人教育;对策

收稿日期:2006―02―17

作者简介:杨春华(1956-),男,汉族,山东曲阜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材科科长;

林世员(1981―),男,汉族,山东日照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管理研究。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现阶段我国有超过2亿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多万农村劳动力,这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将这部分富余劳动力经过培训从农业转移出来进入其他产业,就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其在转移过程中对成人教育的诉求,并探讨成人教育在应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上的策略。

一、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分析

(一)人口基数庞大

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业人口大国,全国有九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现阶段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具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已超过2亿,每年还会新增600多万农村劳动力,再加上每年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又重新回到农村的劳动人口,这三方面的人口加起来,使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基数十分的庞大。按照农业部等部门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培训目标,在2006-2010年五年间,需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培训任务非常艰巨。

(二)文化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长期推行城乡二元制结构,致使我国各种资源过度地向城市倾斜,尤其是教育资源上的差别,使得生活在农村的人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不高。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农村15岁以上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85年,15岁及以上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2.3%,文盲占11.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7.7%,大专以上学历人口不足1%,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使他们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即使勉强转移出来,也由于在生活方式、公民道德意识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而难以融合到城市的现代生活当中。

(三)劳动技能较低

富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离开了曾经熟悉的土地和农业劳作,导致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发生转变。因此,对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进行必要的劳动技能培训,就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程的关键一环。但具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外出务工农民经受过相应技能培训的却十分稀少,在2001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8.6%。大量的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以后,要么因无法适应城镇生活而又重新回到农村,要么只能在城市中作一些脏、苦、累的工作。而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对劳动者劳动素质与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教育程度与专业技能以及基本素质难以胜任这样的工作,由此进城人员自身素质和技能与城市或者非农业就业岗位对劳动技能的要求之间出现了失衡。

(四)转移流动盲目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大都是农民自己组织,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据贵州省贵阳市对本市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显示,在贵阳市输出的农民外出打工人员中,仅有3%的外出务工人员是经政府组织的,38.2%是通过外地亲友或在外打工的亲戚朋友介绍的,58.9%是在别人的示范下自发加入打工者队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农调队对合浦县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显示,外出劳动力谋求职业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的占73.3%,其他途径占26.7%。由于大部分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致使他们的一些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转移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生活状况不容乐观。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成人教育的诉求

(一)呼吁加强组织领导

将2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经必要的培训而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是一项系统而浩繁的工程,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制度保证是很难实现的。虽然我国认识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在国务院建立了再就业部际联系会议制度,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共同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并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等相关制度、文件。但与我国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以及转移培训的艰巨任务相比,这些工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迫切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设相关的推进、培训机构与保障制度,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规范各级政府的行为。

(二)要求加大教育投入

我国农村有超过2亿人的富余劳动力,要将这部分人经过必要的培训而由农村转移出来,没有足够的资金保证和物质保障是难以完成的。这要求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但我国目前的财政拨款能力和培训基地承受能力,很难说能够满足这一需求。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教育厅曾对该省13个县市职业教育办学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类学校发展建设资金主要来源是借款。2002年13个县市财政对13所学校拨款总额为1701.9万元,其中,财政人员经费拨款占学校人员经费实际支出的48.53%,财政公用经费拨款占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4.65%。而从近5年来看,财政基建经费只占学校实际支出的14.58%。由此可见,我国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还远没有达到它的实际需求,这也制约了转移培训工作的进行。

(三)指向加强师资建设

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的过程中,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培训教师队伍,是关系到转移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和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目前从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教师却存在着诸如数量较少、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我们现有教师队伍难以满足转移培训工作的要求,也难以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转移培训任务,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迫切需要成人教育加强转移培训教师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年龄层次合理、文化技能比例协调的教师队伍,以解决现有师资力量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推动转移培训工作的进展。

(四)期望转变教育观念

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进入城市之后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城市中生存下去,他们迫切需要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保证自己在城市的生活。另外,由于城市文明和农村文化的巨大差距,使进城的农民难以找到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心理上的归属感,总是处在城市的边缘而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由此,他们也希望能接受现代生活观念、公民道德等的素质教育,以便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去。然而,现阶段我们实施的转移培训,只注重对进城农民的劳动技能培养,却忽视了对他们的整体素质教育,这使得进城农民在整体素质上难以达到城市文明的要求,造成了农民对城市生活的陌生和城市对进城农民的排斥。这要求成人教育在实施培训教育的过程中,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对进城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更要加强对进城农民的整体素质教育。

三、成人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思想重视,强化机构、制度建设

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成人教育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具体来说,有如下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转移培训主管机构和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充分认识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整体素质教育,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二是加强领导机构建设。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明确分工,中央一级机构负责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整体规划与指导,县区一级具体负责本区域内的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等工作;三是加强制度法规建设。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级政府在这一活动中的职责与行为,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落实责任,保证资金投入,加强基地建设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巨大的教育需求和艰巨的培训任务迫切需要成人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我国现阶段的财政支持和培训机构,却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成人教育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首先,加大资金投入。我们应积极探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资、融资渠道,除中央政府要加大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外,地方各级政府也应有相应的配套资金;同时,我们应积极探索利用民间资本,吸引民间资本向这一领域投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其次,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如此大规模的转移培训,没有足够的承担、实施机构,是很难保证能够顺利完成的。我们除要充分发挥现有的诸如乡镇科普学校、职业教育中心等培训机构的作用外,还应建设一批新的培训机构,另外,我们应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探索学校、企业、社区的合作模式,以保证转移农民受教育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三)解放思想,培养专兼职教师,加强师资建设

是否具有一支专业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关系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能否真正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打破原有思路,拓宽用人视野,创新师资建设思维,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两翼的教师队伍,使之与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工作实际相符合。首先,我们要培养大量的专职教师,培养新的专职教师参与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中来,同时加强对原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其次,还要从外行业、外系统聘任懂技术有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转移培训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建设,形成一支既有文化基础,又有技术专长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再次,转移培训主管机构和学校,在兼职教师的聘任上要实行评聘结合的管理体制,定期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进行严格管理,使能者上,庸者下,以确保转移培训教师的质量。

(四)转变观念,技术与素质并重,注重终身教育

过去我们在对进城农民的教育上,过多的注重技术培训,而忽视对转移农民的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移培训效果。鉴于此,我们应转变教育观念,由单纯注重技术培训向技术与素质并重的方向转移。一方面,对进城农民进行基本的劳动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加强对进城农民的素质教育,进行生活观念、公民道德意识等的教育,以提高进城农民的整体素质,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第三,由于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劳动技能与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人们应进行不断地学习,以掌握最新的技术和了解最新的信息,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进城农民在进入社会以后,即使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或许随着社会的进步,他们所掌握的技术会逐渐老化,而重新面临失业的困扰。因此,成人教育对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应加强对这些人的终身教育,使他们获得终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少元.农村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