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急诊护理安全管理

急诊护理安全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8 09:40: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急诊护理安全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急诊护理安全管理

篇(1)

【关键词】急诊护理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应用效果

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病种繁多,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并发症及临床病死率均居较高水平。在急诊科日常工作中,分诊是一项重要环节,可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但因急诊应对的突发事件如创伤、意外事故等远高于门诊,且患者流动性大,护理人员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难以准确预测风险事件、制定防范措施[1]。故加强分诊安全管理,减少医护纠纷,对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意义重大。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200例选自我院急诊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加强分诊安全管理后的患者,其中男104例,女96例;年龄21岁~43岁,平均年龄(33.4±2.3)岁。对照组200例选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常规分诊管理的患者,其中男106例,女94例;年龄20岁~42岁,平均年龄(33.8±2.4)岁。2组患者对本次试验均知情同意,排除有意识障碍、沟通障碍者。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病例应用常规分诊管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具体步骤如下。

1.2.1急诊环境管理

急诊与门诊区域需明确划分,设醒目标识,避免患者误入,干扰医护人员正常工作。急诊除分区安排患者就诊外,功能区与诊室需设清晰标识,在醒目位置挂分诊流程图,以节约患者询问时间。

1.2.2风险管理

积极开展安全管理培训,使护士增强预防措施,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定期开展风险教育,使护理人员对本岗位高风险性质有正确认识,做好风险信息收集,相关风险事件需及时通报,以增强识别风险的能力。对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备,降低护士工作负荷,防范工作繁重增加护理风险。

1.2.3制度及语言行为管理

遵循首诊负责制,如遇到急诊资源有限或接诊患者困难的情况,需向护士长和科主任及时汇报。制定分诊规范服务用语,提高沟通技巧,维护和谐护患关系。

1.2.4法律法规管理

组织分诊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另外,可结合医疗纠纷案例开设讲座,提高护士防范意识。

1.2.5分诊业务能力培训

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分诊标准;分诊岗位由高年资具丰富急诊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以保障分诊准确率。患者被送至急诊科后,需迅速接诊,询问病情。对急救车运送的患者,需与随行医生做好交接,评估病情;危重且凶险者,立即送抢救室。

1.2.6加强监督管理

设监控系统及意见箱,对患者诉求及时了解并针对性处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1.3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发放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服务态度、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共100分,分值越高,效果越好。满意度:发放调查问卷,包括服务态度、分诊技术等,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u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在急诊分诊工作中,环境、护理人员自身、患者及家属、急诊工作内容等均为风险因素。急诊接收的患者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另外,还需接待咨询者,使分诊护士工作量加大,对需就诊的患者有所忽略[2]。另外,患者病种繁多,空气质量差,若护士防护意识不强,可增加医院感染风险。同时,护理人员繁重的工作量会影响工作态度,引发患者不满,或患者及家属焦虑抑郁感严重,遵医性不佳,易滋生不满情绪,均可影响护理质量。针对上述状况,本文观察组应用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先规范急诊环境,设置清晰的分诊流程标识;减轻分诊护士工作压力,另外,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可激发工作热情;加强风险管理,重视感染等危险事件防控,可确保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减少医患纠纷;做好制度和语言行为管理工作,为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使各项操作有据可查,除规避风险外,还可防范纠纷;行业务培训和监督管理,可从根本上增强护士工作责任心,确保分诊工作安全、有效进行。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中应用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姚荷英,沈喜,王春燕.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64-66.

篇(2)

急诊科是临床较为重要的科室,是抢救患者生命最为主要的部门。由于急诊科接收患者具有病情急、发展快、并发症多的特点,间接给护理工作带来困难[1]。为有效提高急诊科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保证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急诊科采用PDCA模式,取得显著成效,现汇总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将我院(2012年3月-2015年9月)急诊患者20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成不同组:常规组10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57例、43例,年龄段18-78岁,平均(46.3±1.3)岁;干预组10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58例、42例,年龄段19-79岁,平均(46.4±1.4)岁。200例患者的年龄段、男女例数等资料无区别,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行急诊科的基础护理管理,如:按照本院所制定的相关护理管理规章制度等实施按时、不按时的培训、考核等,并结合急诊科日常需求安排护理人员。同时,还需讲解急诊科的相关抢救、护理等工作;干预组患者则实施PDCA护理,包括:①制定护理计划。临床PDCA护理模式实施前期,科室领导需带领全科室医护人员参加培训,并从中挑选表现良好者组建护理团队,由各小组对自身所分配的项目行护理质量、现状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规范、科学的护理内容。并且,还需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带领全体医护人员学习;②实施护理计划。小组组长负责相关护理项目质量的评估,护理过程的监控,护士长则对管辖区域内的护理质量进行管理,促使每位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日常护理中,提高护理服务意识[2];确保护理工作落实到人,做到有规可循;③临床检查。护理团队组长需每月于固定时间内行科室护理工作、质量检查,一旦发现不良现象,需立即纠正;从所发现问题中找寻潜在性漏洞,并制定预防、改进措施,预防不良事件;④总结、反馈。每月于固定时间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召开研讨会,分析、探究日常护理中潜在性问题,制定针对性措施,确保相关措施落实到底,以形成相对完善、有效的反馈系统,提高护理质量。

1.3评定项目 统计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统计其护理满意程度,标准:将急诊科所制定的护理满意调查问卷发放到每位患者手中,让其填写结束后统计总分,分数在90分以上,表明满意临床护理;分数在60分以上,表明比较满意临床护理;分数在60分以下,表明不满意临床护理。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4.0的软件处理数据,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程度均属于计数资料,均借助%表示、χ2检验,P

2结果

2.1临床抢救成功率判定 调查结果表明,100例干预组患者成功抢救者93例,占比93.0%;100例常规组患者成功抢救者80例,占比80.0%,经由统计学分析得知,两组的成功抢救率有区别,P

2.2临床护理满意程度判定 调查结果表明,干预组、常规组患者预后的护理满意程度有区别,P

篇(3)

【关键词】个案追踪法;安全管理;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30-02

安全管理在是衡量护理服务的关键质量指标之一,同时也是现阶段护理管理的探究重点。一般的护理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在整体的治疗护理过程当中,对于出现的种种焦躁问题实施了及时、科学与有效的措施,也减少了病者的伤害或者是不好的结果,其中主要包括了意外、错误以及偏误,做种实现了安全管理在护理上的效果。由于急诊科是医院的特殊窗口,是医院设置用来专门接待急危重患治疗的看护点,这样子的护例工作都伴有忙、急、易于感染以及多学科性的特征,有关护理的安全隐患大多数都是会穿插在整个抢救治疗的过程当中。所以为了要提高安全管理在急诊护理上的应用,本医院从2011年具开始采用个案追踪法,并且在急诊病患中实施治疗的全部过程进行了追踪检测,安全管理使用于急诊上仍然要保持时刻完善,因此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 有关追踪法的实施措施

1.1成立追踪调查的小组

首先任用该科护士长作为小组的组长,和急诊科的其他护士人员建立追踪调查检测安全管理在护理上的检查小组,同时还要组员们学习追踪法的应用原理与基本原理中的知识,并且要熟悉掌握其中的步骤和内容。

1.2制定有关追踪的方案

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所要追踪的对象;规划好追踪的路线,实施表格规划图,同时还要包括院内与院外的急救;确定检查的内容,并且要以中国医院颁布的十大患者安全作为基本目标;给小组成员安排任务,每位组员必须完成2例院内或者是院外急救的病人追踪检查;定期召开护理安全管理追踪小组的会议,并且进行研讨、汇报、分析整个追踪法在护理安全上存在的问题,快速做好防范措施以及改正。

1.3有关追踪的步骤

1.3.1实施有计划的追踪

首先确定追踪的目标,作为检查人员英爱使用随机抽样与有意向选择来相结合实施有效追踪,在文章中就已脑挫裂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次就是追踪的项目,该项目就是使用科学的追踪法进行辅助追踪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表现。再次就是追踪的方法,依据病人所接受的护理治疗方法来确定所需要的追踪路径,在这次的追踪过程中实行追踪的是急诊科的病患。

1.3.2具体的追踪内容

①先收集有关病人的基本资料,其主要是包括:症状、病史、护理、体征与治疗。②调查清楚病人在急诊科治疗的整体护理步骤,也包括就诊的准确率,病人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就诊,同时还要保证在就诊的过程当中得到严格的护理治疗,作为护理人员要严谨执行整体的护理步骤,熟练急救的技能。对于病人能够使用准确的急救药物,在做护理报告上应该做到详细汇报。③应当熟悉掌握患者复诊的有关程序、病人的病情记录以及评估。对于治疗上需要的仪器应该实行严格监管检测,得出的最后结果要及时通知其病患的家属,并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④作为追踪的人员要在患者入院的两三天之内进行一次随访,缓解病人的压力。⑤及时追踪病房和急诊科两者的交接程序,主要体现在收住病房和急诊科运转的交流,同时还要注意调查病患的住院流程。

2 追中的结果

在追中的调查下发现急诊科的预检不够详细,分诊建立的制度不完善,也没有做到24小时的监护。不过经过了使用个案追踪法的评估与分析,很快就能够找到并且解决了问题,这样子的追踪法不仅仅是得到了很有的完善,还降低了急诊护理上的风险,也促使了安全管理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病人的满意度有所提升,病人与护理人员的管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 讨论

使用个案追踪法的护理上的应用是能够创新管理的观念,在护理的过程上也得到了注重,同时也避免了护理质控检测上的形式工作;在检查的方法上提高了护理安全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经过检查追踪还可以找出管理上的很多不足。个案追踪法在这方面上还体现了人文理念,并且对于病人的治疗全部过程都实施了很好的质量改进,痛是也能够很好地提升护理的治疗,避免了护理上的风险,保证了病人得到优秀安全的治疗服务。

总的来说,个案追踪法的安全管理在护理上的应用对于整个急诊科都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参考文献:

[1] 杜洪燕.关于急诊科护理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医学,2011,17(2):124

[2] 钱莉;董桂红浅谈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4(06):55.

篇(4)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开封 475000

[摘要] 目的 观察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取我院收治的94例急诊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急诊科常规监护与基础护理,实验组则在常规监护与护理的同时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并统计两组护理合格率、抢救物品情况、护理质量评分、护理缺陷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位12.8%,实验组仅为2.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与抢救物品完好情况更优,护理合格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内科护理工作中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改善急诊护理工作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消除护理风险因素,值得临床予以推广和使用。

[

关键词 ] 急诊患者;护理;安全管理;护理风险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069-02

[作者简介] 杜云真(1972-),女,河南开封,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急诊护理。

护理风险事件表现出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高风险水平等特征。而就急诊科而言,其本身承担了诸多重要职能,因此其护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急诊科患者病情急而重,且呈现出多变、复杂的特点,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此外还有突发性事故致伤的患者,风险性极高,因此其医疗投诉以及纠纷事件发生率较其他科室更高[1]。所以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始终坚持将强化风险意识、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为最终护理管理目标。基于此,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以为临床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2年10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4例急诊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44例;年龄17~56岁,平均年龄(38.8±2.4)岁;其中48例为车祸致伤,24例为殴打致伤,22例为意外坠跌致伤。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7例,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因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呼吸道管理、基础护理、心血管监测、营养支持护理以及酸碱与水电解质平衡纠正等常规监护方案,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健全相关规章制度。首先,护士长结合急诊室特点,并以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为依据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同时还应征得患者知情同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应针对意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得到完善,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②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组织急诊护士参加急救药品的正确使用以及急救设备操作技巧等相关培训,定期进行工作心得与经验交流,并对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加以总结,分析操作过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及时修订并完善急救操作流程。此外,还应要求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各类法律法规,并熟练掌握。③护理文件记录。护理人员在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以及抢救治疗过程中应规范记录护理文件,确保其准确、及时以及客观性,特别应高度重视三无人员,留观病历应妥善存档,同时还应定期审查病例[2-3]。④抢救用药与仪器管理。应强化管理抢救用药以及抢救仪器,应做到专人专项管理,做好相应的清洁与保养工作,同时还应做好取、还登记,每天检查并清点仪器使用情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刻上报,及时排除障碍。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护理合格率、抢救物品情况、护理质量评分、护理缺陷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每周遵循急救药品管理标准检查急救药品完好情况;每月由护理部领导负责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抽检并评估急诊护理质量[4]。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物品完好率以及护理缺陷发生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抢救物品完好情况更优,护理缺陷率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合格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护理人员护理合格情况更优,护理合格率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更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护理工作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其表现出具体性、连续性、直接性以及动态性特征[5],同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与患者长时间接触,因此承担了更高的职业风险。当前,随着普法教育的逐步深入,民众法制观念逐步成型且维权意识也随之增强,而急诊科由于其特殊性而在各环节中都存在护理风险因素。所以改善急诊护理工作质量,排除护理风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6]。

本次研究以94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实验组消毒隔离、违规操作、基础护理水平、护理文书规范性评分为(99.24±1.36)、(0.84±0.22)、(95.82±4.14)、(97.50±3.39)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9.87±2.09)、(3.66±0.31)、(85.83±5.01)、(90.24±3.18)分。提示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更优;此外,实验组抢救物品完好情况更优,护理合格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更高,护理缺陷率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报道[7]一致。提示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采取风险管理模式,探查其中薄弱环节并予以修正和完善,同时优化工作流程,有利于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而在风险意识强化教育开展后,护理人员对于急诊规章制度以及操作流程均能够自觉遵守,同时重视提升自身风险防范意识,推动护患关系的进一步融洽,从而在降低护理缺陷率的前提下有效规避了护理纠纷事件,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急诊内科护理工作中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改善急诊护理工作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消除护理风险因素,值得临床予以推广和使用。

[

参考文献]

[1]潘多,祝莹,陈水红,等.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流量变化规律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7):599-601.

[2]孙萍,李晓红,吴蓉,等.建立标准化转运流程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108-109.

[3]黄丽英,陆一鸣.急诊分诊在急诊科安全管理中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4(2):225-227.

[4]白雪玲,王元,江燕华,等.SHEL模式在手术物品清点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9):664-665.

[5]吴国庆,韦梅,夏敏,等.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682-684.

[6]孙琦,张梅.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1):85-86.

篇(5)

【摘要】:通过分析急诊留观病人的特点、留观病人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及原因,探讨相应的护理安全管理对策,保证了留观病人的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医患纠纷。

【关键词】:留观病人;护理隐患;对策

急诊科是医院的一线高风险科室,而急诊留观室又是急诊科的重要组成部分1,急诊留观病人多为病情一时诊断难以明确,离院后病情可能突然变化趋于严重者;需要住院但暂无床位者;高热、腹痛等经治疗后需暂时观察疗效者等2;收治的患者病情复杂,不确定因素多、时限短、重症患者聚集、几乎涵盖整个医学学科,是医患纠纷的高发科室。因此,努力做好急诊留观病人的安全管理,预防医疗护理隐患,保障医疗护理安全,最大限度减少医患纠纷,提高服务质量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1 急诊留观特点

1.1 留观病房特点 急诊观察室的工作纷繁复杂,护士每天要护理不同年龄、性别及各种疾病及遭受意外的人群,病人疾病谱广泛 ,病人病情危重 , 涉及的科室较多, 病员、病房的管理和护理都有一定的困难,是护理纠纷的高发区。

1.2 留观病人的特点

1.2.1 难预料,随机性强:每24小时收治的留观病人跨度大。

1.2.2 病种广,病情发展快、变化较急。

1.2.3 流动性较大:周转快,进出迅速。

1.2.4 病情杂:留观病人病情复杂、特殊人群多,主要包括打架斗殴所致外伤者;酒精中毒患者;无名、无家属、无钱的“三无人员”;自杀者,晚期肿瘤或危重病人放弃治疗者;病情需要住院而无空床位或因经济原因留观者。

2 留观病人存在或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2.1 病人多,流动性大。

2.2 病种多,病情复杂多变。

2.3 起病急,病人和家属承受的打击大。

2.4 病人家属多,管理难度大。

2.5 压疮、坠床或摔伤、烫伤、患者走失、自杀自伤等。

2.6 病人更新频繁、周转快,履行告知义务不到位。

2.7 医疗记录与护理记录不一致。

2.8 专科护理不到位。

3 护理安全隐患因素

3.1 病人因素 急诊科病人中病情重、发病急、合并症多,猝死病人多是护理风险高发人群, 三无患者、精神病患者、酗酒、吸毒患者、无家属照顾缺乏监护人,易于走失或家属到现场后往往对抢救过程不满或提出质疑,对病情认识不足,不服从治疗的病人易发生意外事故导致护理安全隐患存在。

3.2 护士因素 部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漠, 自我防护意识不强, 没有风险观念, 年资低的护士, 进修人员因经验不足, 自身业务不熟练易发生护理风险。

3.3 其他因素 在危重病人的抢救环节上因物品准备不到位,抢救器材性能不佳,与病人或家属沟通不到位,或在病人的外检,外转过程中因病情不稳或症状体征表现不典型而发生的意外均为护理埋下了安全隐患。

4 影响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

4.1 人 人是最主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

4.2 技术

4.3 设备

4.4 药品

5 护理安全管理与防范对策

5.1 加强护理安全教育,提高风险意识 在工作中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患于未然。

5.1.1 要有法律意识,学法、懂法、遵法,让一切护理行为符合法律规范。

5.1.2 要有预防意识,应以预防为主,争取主动.查对制度、抢救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一般消毒隔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是保证病人生命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要求各级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并准确应用。并制定突发事件及急诊抢救预案,针对急诊科医疗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突发事件护理应急预案以尽快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保护病人生命安全 ,把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中 。

5.1.3 提高护理风险的正确识别.识别易发生风险的病人、不同环节及潜在因素。

5.2 合理配备护理人力资源 急诊观察病房合理配备各组护士,采用“一对一"的帮扶形式,注意年资和能力搭配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实行APN排班模式,实施总控——督控——个人质控的质控模式,每天每班均有工作质量控制员,督促、监督各班工作情况,以保证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全。

5.3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为提高技术水平,举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及技术培训。护士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并掌握急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以保障医疗护理安全进行。

5.4 加强护生带教管理护生初到科室均有新鲜、紧张、模糊感,作为带教老师应采取教师示范——护生观摩——护生实践方式,多提供实践机会,放手不放眼,使每个护生明确护理工作的严肃性和责任性,认知上始终贯彻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

5.5 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质量 护理记录是法律文书,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要求全面、真实、客观、准确、及时。护理记录的书写要与医生记录相符。 必须科学规范,文字简明,保存完好,不得随意涂改,并做好留观病人的病历管理。

5.6 加强入观宣教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服务性场所,医护人员是服务的主体,患者在这里不仅要治愈生理的疾病,还要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不仅要讲究服务态度更要讲究服务技巧,要因人、因病、因时、因地进行辨证心理护理,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不断的提高服务质量。设计相应的留观病人告知书,针对收入留观室的病人发放, 要求护士对病人及其家属作好环境介绍, 介绍管床医生、护士, 并做自我介绍, 教会病人使用床头呼叫器等。急诊留观病人周转非常快, 不允许护士有专门的时间进行健康宣教。因此加强对病人的健康宣教就要求护士利用接触病人的所有机会不断地向病人宣传相关的健康知识。

5.7 做好病人管理 病人入观或转往相关科室时认真作好入院评估及转交接记录,尤其老年、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和长期卧床病人的皮肤评估,做好床旁交接,并做好相关记录及汇报。同时加强陪护管理,烦躁病人常规使用床栏并向家属解释作好保护性约束;危重病人入院或检查时强调护送制度须签转运同意书或医护陪同。为防止患者出现跌倒、坠床、烫伤、走失、自杀自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我们可以制定相关的防范管理制度。各项工作都尽量为患者提前考虑到,避免亡羊补牢。

5.8 心理护理 工作中要重视心理护理,包括患者心理、家属心理、护理人员自身心理。

5.8.1 体恤患者的焦急心理,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情感,最大限度给予帮助与安抚。

5.8.2 患者家属的期望值过高,普遍存在”药到病除“的心理,看到亲友到了医院仍然承受着痛苦容易与医护人员产生冲突,因此工作中要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

5.8.3 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容易蒙受委屈,或者会因为个人及家庭等其他因素而产生不良情绪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克服心理障碍,把护理差错扼杀在萌芽中。

6 体会

护理安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和核心,护理质量是提高护理安全的保障,只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明确护士对待安全问题的态度,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转变护理观念,才能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护理安全隐患也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会遇到新的问题,只有在我们脑海里随时存在着安全这根玄,才会根深蒂固的保障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篇(6)

50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401-02

最近几年以来,对于患者安全,世界各国均在加大重视,然而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紧密联系患者的安全。所谓护理安全,就是指在具体护理的操作中,患者在机体结构、心理以及功能发生障碍、死亡和伤害等,其中是不包含法律性事件范围。当实施相关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之后,医院安全文化的建设,能够为患者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也是相应的护理人员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急诊科护理安全文化的建设,进行简要分析,现将有关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科中的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50脑血管意外,60呼吸衰竭,30例心肌梗塞,25例心绞痛,20例烧伤,25例急性尿潴留,其他90例。以实施安全文化管理前作为对照组,以实施安全文化管理后作为研究组。两组患者在病理、例数等方面比较,p>0.05,则无明显差异,可以进行对比。

1.2方法给予急诊科患者护理工作中进行实施安全文化管理,加强评估与识别急诊护理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并观察急性科患者通过安全文化管理实施之后,其差错、患者满意程度和纠纷次数的变化情况。同时将两组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所有的数据均实行统计描述。若p

2结果

对照组(实施安全文化管理前):有5次的差错次数、纠纷次数,患者的满意率是91%。研究组(实行安全文化管理后):没有出现差错和纠纷,高达96.5%的患者满意率。由此可知,研究组相对于对照组具有一定的改善和优势。比较两组间的差异,p

3讨论

3.1急诊科护理安全文化的建设分析加强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和预防能力。首先将专业的质量监控组进行建立,使监控人员履行监督职责,监督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同时定期汇报,当发现问题时,及时给予纠正,并正确引导差错护理人员寻出错误原因,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差错再次出现。要求护士长每天日检,找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安全隐患等,并进行纠正,目的是防患于未然。质量组的工作人员需要每隔一周时间,对于仪器设备、管道、全科水及电、药品等方面,给予认真、全面的检查,当发现其存在安全隐患时,及时反馈,通过展开会议讨论,快速分析出其中的原因,落实工作责任,选择合理的方法立即整改,从而实现有效预防护理风险的目标。此外,加强护理人员之间的互相协作、监督的精神,在具体护理工作中,时刻观察患者的心理现状,如消极心理、过激情绪等。为了防止不必要的差错出现,护理人员之间相互提醒,相互查看,集中注意力工作,且不可过度劳累,操作必须规范等。

篇(7)

关键词身份腕带基层医院安全管理

基层医院由于建设规模较小,科室分科较少,每个科室由于病情复杂,涉及多系统疾病,可出现因标示不清而引发安全缺陷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加强对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2008年开始,在临床应用身份腕带对患者进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08~2011年收治患者26 834例,年龄跨越新生儿~90岁的老年人,病种包括急诊、内、外、妇、儿科等各科患者。

身份腕带应用方法:患者入院时,在病区护理站由主班护士选择合适型号腕带填写患者的信息,包括科别、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过敏史、诊断八项内容,由患者及家属核对,佩戴于患者左手腕上,儿童男患为绿色,女患为粉红色,成人男患为蓝色,女患为红色,以便于区别及醒目,主班护士向患者讲解腕带应用的意义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出院时由病区护士取下。

应用及管理: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制度,在各科患者诊疗活动中,将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方法,在患者入院、转接和交接班时准确辨识,包括输液、输血、标本采集、接受手术治疗(术前、术中、术后)、转床、转科及相关辅助科室检查等,均需准确核对腕带信息,以确保患者辨识安全。

结果

应用身份腕带5年来,全院住院患者26 834例,其中急诊患者3 354例,内儿科患者13 088例,外妇科患者10 392例,手术患者6 216例,每名患者均经过各项治疗护理操作,1个或多个护理单元的转换,未发生任何护理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