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证券业行业市场

证券业行业市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7 16:08: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证券业行业市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证券业行业市场

篇(1)

由产业组织学的奠基人贝恩提出,依据产业内前4位和前8位企业的绝对集中度指标进行分类以相对集中度为依据的分类方法依据的分类方法赫芬达尔指数(HefindalIndex),即HI指数,是衡量相对集中度的重要指标,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的分类方法和美国政策实践均以其为分类标准。本文采用日本的分类标准。市场规模(SCL)本文选取当年证券业总资产作为衡量该年证券业规模水平的指标。证券业绩效用净资产利润率(NPR)衡量。NRP是指当年证券业利润总额与净资产之比。

中国证券业的SCP分析

(一)证券业的市场结构对证券业的SCP分析主要从分析市场结构开始。所谓市场结构,是指特定的市场中企业间在数量、市场份额、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影响的产业组织特征。我国证券业的业务主要由承销业务和经纪业务构成。(二)证券业的市场行为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根据市场供求条件,并充分考虑与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一系列决策行为。按照产业组织理论,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企业的市场行为主要有三类:企业的价格策略、企业的产品策略和排挤对手的竞争策略。鉴于我国券商之间的产品产别化程度低,券商之间多采用价格竞争战略(主要体现在佣金战略方面),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吸引客户而排挤竞争对手这一状况,形成了一种串谋联合的局面。有些券商,为了个人的短期利益,在表面上和其他券商公平竞争,暗地里却对特殊的客户降低佣金,从而抢占市场份额,增加自身的利润来源。局部地区的价格战已经暗流涌动甚至是硝烟弥漫,就是最好的揭示。(三)证券业的市场绩效所谓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机构下,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在产业组织理论看来,市场结构和一定市场结构下的市场行为是决定市场绩效的基础。绩效是对经济主体满足特定目标的评价,这些目标包括:效率、平等、创新和成长性等衡量产业市场绩效。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产业的净资产收益率。

中国证券业的集中度、规模与绩效状况

(一)证券业集中度1.承销业务市场集中度(1)CRn指标根据绝对集中度指标计算方法,中国证券业的承销业务相关指标(表略)。(3)承销业务集中度的特点2000年前无论HI指数还是CRn一直较为稳定,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2000年前实行的是额度审批制。从2000年开始证券发行体制从额度审批制向核准制过渡,证券公司的竞争程度开始加剧,承销项目向优势券商集中,承销业务的集中度逐渐上升。2004年开始实行保荐制,承销能力强、人员素质高的大型券商的优势更加明显,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06年承销业务集中度急剧上升,大小券商在承销业务上的分化越来越明显。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共有66家证券公司拥有保荐人资格,但2007年有28家没有完成一项保荐承销项目。2008年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的原因主要是2008年9月后停止新股发行,对承销业务的影响较大。2.经纪业务市场集中度(1)CRn指标中国证券业经纪业务的绝对集中指标(表略)(3)经纪业务集中度的特点经纪业务的集中度无论从CRn还是HI指数看都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主要是因为我国对证券公司开设证券营业部有严格管制,从2008年的数据看我国经纪业务的CRl、CR5、CRl0值分别为7.18%、26.62%、44.89%,按照越后贺典的分类标准属于E类,即低寡占市场,从贝恩的分类标准看也属于寡占V型。经纪业务的HI指数值一直在过度竞争范围内徘徊,属于过度竞争型额市场结构。尤其是随着前几年股市大涨,市场集中度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二)证券业规模(三)证券业净资产收益率(四)回归分析运用spss进行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行业集中度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线性回归P=0.816>0.05,表明两者无显著相关性;资产规模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线性回归P=0.021<0.05,两者线性关系显著,回归方程NRP=-2.351+0.215TS,即资产规模每增加一个单位,净资产收益率就会增加0.215个百分点。以上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证券行业集中度对绩效的影响不明显,如2006年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3.78%,经纪业务市场集中度CR10为43.01%,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只有10.36%对应的经纪业务市场集中度CR10为44.89%,行业集中度变化不大,而绩效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相比行业集中度,行业资产规模对绩效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篇(2)

【关键词】证券业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金融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证券市场是反映市场经济发展态势的“晴雨表”,金融与证券这个大市场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正式形成,并开始成为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自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我国的证券市场得到迅猛发展,先后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转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这些企业的转制和上市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底,我国107家证券公司报表总资产为1.29万亿元,实现盈利0.14万亿元;2009年底,我国证券市场已有62家基金公司,全部基金份额为2.42万亿份,资产净值达2.35万亿元;2010年第,我国境内上市公司达2676家,流通股本为1.8万亿股,总股本为3.6万亿股,总市值达32.88万亿元,其中流通总市值为16.60万亿元,所占比重约为50.48%。

在各行各业中存在着一定的企业内部组织或连接的市场关系,这种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产业组织关系,亦即产业组织,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亦即行为关系是产业组织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产业组织,是指研究某一特定产业的市场竞争问题,包括竞争程度和垄断状况,从而研究各个产业间产商的关系。通过对产业组织的研究,就会形成一些理论,这些理论总结起来就是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对产业行为、结构与组织以及产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的关系以及内在规律,从而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在我国已经逐渐步入市场经济的今天,怎样评价证券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都不为过。结构—行为—绩效模式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模式,其基本涵义是一个行业的绩效取决于企业的行为,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行业的结构。本文通过对中国证券行业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关系的研究,以期为中国证券业的产业组织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经验支持。

一、我国证券业市场的S-C-P分析

(一)产业组织理论基础

1959年梅森研究小组的贝恩(J.S.Bain)发表了《产业组织》的博士论文,此后哈佛大学的其他学者围绕产业组织的基本命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后来的产业组织理论学者将那个时期以梅森、贝恩、谢勒为代表的产业组织学者称为“哈佛学派”。 哈佛学派以新古典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集中度的高低、产品差别化程度、市场进入退出壁垒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而后者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这就是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范式。该理论将产业组织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又经过芝加哥学派等加以完善,曾经在较长历史时期内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主流,并对当时的政府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然是产业组织体系的主体理论框架。

(二)证券业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主体的构成、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且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别化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通过研究证券业市场的集中度和产品差别化来考察证券业市场结构。

1.市场集中度是指产业市场中大企业的数量,以及它们的规模分布。市场集中度的测定可以利用集中率、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本文是基于绝对集中度及集中率来分析的。绝对集中度是指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的企业在生产、销售、资产、利润等方面的累计数量占整个行业指标总量的比重,用来表示(表示企业数)。其计算公式为:

值的选定取决于计算的需要,本文选取、、作为指标研究中国证券业2006-2008年的市场集中度。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1)我国证券公司的承销业务集中度相对较高,历年变化趋势起伏不定。2006年承销业务非常集中属于中寡占型,有利于利用规模经济。在随后的07、08年尽管市场集中度有所降低,但较2001年股票承销金额的、、值12.50%、38.42%和56.60%已经有很大提高。这符合证券业市场发展的趋势,随着金融危机后时代市场监管度加强,承销业务集中度总趋势依然会提高。

(2)经纪业务市场结构在低集中产业附近徘徊,处于明显的竞争状态。一方面造成证券经纪业务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原因是在中国金融行业中,证券行业相对于银行和保险行业来说进入壁垒较低,而经纪业务的进入门槛明显要低于承销业务,所以参与经纪业务的证券公司数量明显要高于一级市场的公司。另一方面经纪业务虽然市场结构总体变化不显著,但是有逐渐集中的趋势。尤其在总体交易下降的年份,少数大证券公司份额却在增加。这不仅反映了大的证券公司具有相对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也反映了经纪业的市场结构的集中趋势。

(3)净资本集中度基数小,同时变化趋势起伏不定。06、07、08年、、值没有太大变化,说明证券公司都在竞相增资扩股,资本实力趋向均衡,处于“群雄逐鹿”的混沌局面。

(4)利润集中度变化起伏较大,07年的集中度非常低及降到低集中产业范围。这表明:一是证券业变化不稳定,券商的业绩起伏大,经营风险大;二是和整个宏观经济景气度密切相关。此外在统计数据中发现证券业行业利润率在下降,随着证券业的发展和完善,行业利润基本控制在资产、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几位大券商手中。按照产业组织学理论,随着行业利润率降低,行业集中度将上升,因此证券业市场的收购与兼并是长远发展趋势。

2.产品差别化是指产业内相互竞争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之间可替代不完全。具体的说,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销售产品过程中的条件,与同产业内的其他企业相比,具有可以区别的特点。证券业的产品差别化是指证券公司在所提供的服务上,造成足以引起消费者将它与其他证券公司提供的同类服务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根据经营业务资格上的差别,我国证券公司分为综合类和经纪类。其中经纪类证券公司只经营经纪类业务;而综合类则经营传统的三大业务,即投资银行、经纪和自营业务,而且经纪业务在公司利润中占有相当比重约为1/3,业务经营缺乏创新性,推出新产品新服务的功能严重不足。相比较而言,美国大券商例如摩根·斯坦利、高盛的业务经营中投资银行业务占相当大的比重,资产管理和主要交易业务的增长率很高,净利息收入和佣金的增长明显低于总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例如高盛资产管理业务对净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占到20%、投资银行业务占到25%,佣金收入业务不到20%。因此对比可以看出,我国证券公司结构趋同,产品差别化很小、业务竞争激烈。

3.通过考察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别化可以得出:我国证券业市场集中度低,产品结构趋同且业务种类少仅主要包括承销和经纪业务。

(三)证券业市场行为

决定市场结构的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别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市场行为,包括价格行为、产品行为、销售行为、投资行为等。产业组织学认为当市场集中度较低时,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较为激烈。与美国等证券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证券业市场经纪业务集中度较低,且证券公司之间的产品差别化程度低、同领域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券商之间多采用价格竞争策略(主要体现在佣金战方面),而产品策略则使用的较少。在2002年4月5日证监会国家计委及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关于调整证券交易佣金收取标准的通知》规定:调整佣金为只设3%的上限而不设下限,而由券商掌握自行制定在区间内浮动的佣金费率。为了应对浮动佣金率,一些券商达成协议声名不打佣金战,形成了一种串谋联合的局面。有些券商为了个人的短期利益,在表面上和其他券商公平竞争,暗地里却对特殊的客户降低佣金,从而抢占市场份额,增加自身的利润来源。局部地区的价格战已经暗流涌动甚至是硝烟弥漫就是最好的揭示:例如为抢夺客源,山东省济南市各证券营业部现场交易佣金率在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二点五之间,网上交易的佣金率已降至万分之四,佣金大战愈演愈烈。

(四)证券业市场绩效

所谓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机构下,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在产业组织理论看来,市场结构和一定市场结构下的市场行为是决定市场绩效的基础。衡量市场绩效指标一般包括利润率和勒纳指数。本文以证券业净资产利润率NPR为因变量,营业收入集中度与证券业规模SCL为自变量进行回归,来考察证券业市场绩效。

得出的回归方程为

从得出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出,证券业净资产利润率与总资产规模成正相关、与营业收入集中度成负相关。分析得出:

(1)目前我国证券业市场规模还没有达到规模经济,未来趋势依然是扩大总资产规模,以达到规模经济状态。在扩大总资产规模中,应特别注重净资本的增加来加强抵抗金

融市场风险能力。

(2)净资产利润率与营业收入集中度负相关,并不符合西方国家证券业发展过程以及现状。在此分析的原因有:1.从证券业行业发展的历程看,行业利润率与市场集中度密切相关。但是券商业绩严重依赖股市行情,其三大收入来源(经纪、承销、自营业务)均受制于股市走势,所以短期内二级市场走势是决定行业利润率的首要因素。2.当市场不景气时,整个行业利润率将下降。而这时营业收入主要集中于抵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券商,因此较高而行业利润率反而很低。

(3)产业经济学家H.Demsetz(1973),D.Needham(1978)的研究认为:当集中度在10%-50%区间时,行业利润率随集中度的提高而下降;当市场集中度超过50%后,行业利润率与集中度的正相关关系开始出现。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目前我国证券业营业收入集中度处在50%附近,同时证券行业是资本类集中行业,因此提高市场集中度是该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影响证券业集中度的因素以及提高集中度的措施

(一)产业组织学中影响集中度的一般因素

1.促进产业集中的因素

集中度的提高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是单个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和规模扩张;第二是行业内企业间的并购。具体而言,促进产业集中的因素有:行业进入壁垒的高低,一般来说,进入壁垒越高集中度越高;企业间的收购及合并;企业减少竞争对手,趋向垄断的意愿;企业的产品差异化策略及营销活动;政府的产业政策。

2.妨碍产业集中的因素

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市场需求的扩大会吸引新的厂商加入,从而减缓产业集中;企业为维护自己而对被兼并的抵制;某些法律和政府政策(如反托拉斯法);退出壁垒越高,集中度越低。

(二)造成我国证券业集中度现状的分析

1.市场需求的扩大弱化了集中度提高的进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入市,市场对证券业务的需求迅速增长,使得绝大部分证券公司经营业绩良好。正如产业组织学所认为的,市场需求量的增大会降低行业集中度。

2.显然,并购重组是提高行业集中度最直接的方法。然而券商之间的并购重组受到了来自各方利益博弈的阻碍,使得其并不能按照正常的市场机制进行优胜劣汰。尤其某些证券公司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密切挂钩,因此地方保护主义将严重影响证券行业的正常发展。

(三)提高我国证券业集中度的措施

对于证券公司来说,提高产品差别和推动公司合并重组是提升公司竞争力,提高证券业集中度的有效途径。建议证券公司实行产品多元化战略、实现范围经济:当今国际大券商的业务范围包括证券承销、经纪、自营、并购、私募发行、风险投资、衍生产品、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租赁、证券抵押融资、咨询服务等。数据表明,近20年来美国前十名券商的传统业务量从50%下降至17%左右,投入传统业务的资本也由45%下降至6%。而国内券商的主要业务仍集中于三大传统项目,从实际情况看,承销、经纪虽作为本源业务仍属于主要地位,但已经赋予了新的内涵。承销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及竞价发行,将使一级市场风险和收益逐渐对称,而成立证券发行内核小组、建立申请材料的主承销商核对制度,给券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风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经纪业务已进入微利时代,并将向信息化、咨询化、交易网络化方向发展[11]。因此券商必须得拓展业务,利用范围经济走多元化战略。

三、政策建议

产业组织政策是指政府为优化产业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处理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推进产业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总和。当前产业政策应提高证券业市场集中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此产业政策建议有:

1.优化市场、企业和制度环境,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对证券行业发展的影响,建立一个市场透明度高、优胜劣汰能力强的证券市场。

2.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推进证券市场的广度和容量,为证券公司的业务扩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政策上鼓励证券公司以市场化手段,进行兼并重组,以存量资本调整弥补增量资本的不足。

3.在有效切断各项金融业务风险传递的基础上,加快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沟通,积极推进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演变及资产证券化进程,形成各项业务有机联系的一体化市场。

4.扩大证券公司的营业范围和自,如允许证券公司获得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鼓励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联盟合作方式。

参考文献

[1] 黄莹.我国证券市场的缺陷及其完善[J].商业经济,2010(10):73-74.

[2] 彭颖.产业组织理论演进及其对我国产业组织的启示[J].资源与产业,2010,12(05):174-179.

[3] Bain.J.S, Relation of profit rate of industry concertr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Economics:293-324.

[4] 徐以庄,王恕慧,袁英.从产业组织理论看我国证券业的集中[J].财经科学,1996,4:41-44.

[5] 王宝安,罗晓光.中国证券业集中度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2,4(02):67-70.

篇(3)

关键词:混业资源共享阶段性选择

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是金融系统中的两个分支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段分分合合的历史。世界上对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关系设计和实践上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分业经营模式,即银证分离。在这

种模式下,银行只是单一从事存贷款、发行银行债券和授信业务等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不能从事证券的发行和承销、保险、信托,更不能从事金融衍生业务和各种创新的金融业务。另外一种是混业经营模式,即银证融合。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可以从事金融领域内的各项业务。

一、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的动因分析与利益所在

(一)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商业银行向外扩张的动因之一是其所提供的产品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性,因此,分业经营的管制是无效的。这是商业银行扩张的内在动因。在银行业务逐渐成熟的情况下,直接融资业务处于迅速发展的成长阶段。因而证券市场的快速扩张就成为一个必然的现象,相伴而来的则是间接融资市场的日趋萎缩。在此背景下,如果禁止银行进入证券市场,将使其伴随着总体市场的缩小而日益萎缩,最终陷入某种困境中。 经济学上的实证研究认为,金融行业的平均成本曲线比一般行业平缓,因而具有更大的规模经济潜力;同时,金融行业的资产专用性在降低,这意味着金融行业的同一资产完全可适用于不同金融业务,说明金融业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范围经济效应。作为金融业中资产规模最大、资力最雄厚的银行业,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追求,远甚于其它金融行业,因而对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积极性最高。

(二)实现资源共享

在金融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银行单一的业务渠道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客户追求资产的多元化,要求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综合服务。利率水平的不断降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多种投资工具的增加,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获取储蓄资产的银行利息。客户对金融商品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且大多是综合性需求:客户需要存贷款、结算等银行本身提供的金融商品,也需要买保险、投资基金、债券和炒股票及使用信用卡。

另一方面,银行参与证券业务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客户、网络、企业家才能等方面的资源共享。 银行在单一主业的范围内已无纵深拓展的余地,挖掘金融业内部潜能,充分利用各金融机构在信息、客户、金融产品、管理制度、交易平台、网点等方面的共同资源,使其有效地组合配置,方能实现经营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谓的协同效应(synergism)。

(三)分散风险

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实现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可有效地分散风险,使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趋于稳定。银行介入证券业有利于银行的多元化经营,降低总的经营风险。而且,由于银行与客户之间已因间接融资而建立了广泛而持久的业务联系,对客户较为了解,故其参与证券业务的潜在风险也较低。实际上,银行经营风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银行本身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而不在于它所参与的投资项目。以高风险的期货市场为例,如果运用得当,它就可以成为避险工具,从而使银行的经营风险不是提高,而是有所降低。

(四 )资本市场发展态势的推动

从金融的发展轨迹来看,商业银行进入证券业有其必然的因素。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将使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凸现,而银行的作用则趋于萎缩。我国银行业同样面临金融脱媒这一问题,银行业已进入一个充满竞争的买方市场环境,利润率下降,迫使银行进行金融创新以进军资本市场,这表明制度上的冲突已经出现。改革开放后资本市场逐步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资本市场呈加速发展态势,规模和品种不断扩大,证券资产比例在提高,银行储蓄比例则相对下降,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市场格局将会形成,对以经营货币为主的银行将带来严重挑战,如果银行不能及时调整战略,无疑将陷入被动。

(五 )金融全球化竞争需要

加入wto是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外在动力。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应服从于《服务贸易总协定》六项基本原则和金融服务协议,中国金融将进一步嵌入国际金融体系,按照wto制订的规则进行经济和金融活动。外资金融机构实行的是混业经营模式,而且,我国现行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亦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币投资业务。全能型外资银行或金融集团将同时向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申请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牌照,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使中资银行效益状况更趋恶化。因此,国内许多现有的管制或规定将被强行突破,而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将首当其冲。跨国银行利用其特有的国际背景,力图建成所谓“金融超市”(financial supermarket),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one-stop shopping),广泛涉猎资金管理、证券经纪、证券发行与交易等诸多领域。这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无形中推动了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化发展。

二、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的风险

证券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银行资金一旦身处其中,就难以规避其风险性可能带来的损失。一旦银行资金无法及时收回,则由银行这一中间环节所组成的金融链条就可能断开,进而有可能造成整个金融市场的崩溃与毁灭。商业银行如果参与了证券业务,容易将客户的储蓄短期资金用作证券长期投资。一旦获得与高风险相伴随的较高证券投资收益,商业银行支付给客户有限的存款利息后的所有剩余收入都归银行的股东所有。但当证券投资失败,绝大部分的损失将由所有的储户或银行保险公司来承担,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预期的损失有限而预期的收益无限,必然会促使其敢于冒险。

证券业与银行业的专业化分工有助于提高效率,银行业与证券业互不参预本身就是专业化分工的体现。而且,合业使大银行可能垄断金融业的各个方面,使中小券商在竞争中因倒闭而不断减少,不利于竞争,从而有损效率。就业务性质而言,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也决定了证券业务与银行业务的不同特性。如果证券业务经营者以原有的银行经营视角去管理证券经营机构,势必会产生冲突与矛盾。同时,当银行业直接介入证券市场时,其独特的市场地位也使得其他证券经营机构不能在平等的条件下与其竞争,从而使得整个证券业没有一个符合市场要求的游戏规则,最终也会阻碍证券业的长远发展,使得国内难以形成一个作为市场主体与中介的证券经营机构群体。

分立体制建立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人们重新发现了作为市场运行自然结果的合并体制的优越性,而且发现合并体制的风险可以通过低成本的风险防范机制加以克服。一些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对银行业造成巨大冲击,而且模糊了传统银行业与证券业的界限,而对银行业与证券业的明确划分是分离体制得以存在的前提。

三、国际经验借鉴

(一)德国的全能银行

德国的全能银行最具开放性和自由性,它可以涉足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不仅包括商业银行的存、贷、汇业务,投资银行的债券、股票、外汇、期货、衍生性金融产品业务,还包括保险、项目融资、投资咨询、证券经纪、基金管理、抵押、租赁等金融业务。德国也因此成为混业经营体制的典范。

(二)美国的银行持股公司

根据美联储的定义,银行持股公司(bank holding company)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一家或多家银行25%以上表决权股份的公司。银行持股公司从事证券业务的机构都与银行本身相分离,是独立的法人。银行持股公司是持有银行25%以上股权的公司,是银行的持股母公司。

四、总结

证券业与银行业的分业经营模式只是基于现实的一种阶段性选择。我们必须看到,合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目前变革的主要方向。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渐成熟,与世界金融市场的接轨与融合也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将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基于这种长远的考虑,我国金融业应立足于自身业务的开拓,强化自身的竞争能力,以便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陆泽峰.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m].法律出版社,2002.

吴士强.中外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比较[j].国际经济合作, 2007(3).

王璇,袁征.国外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j].北方经济,2007(10).

戴园晨.构建“金融超市”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 金融研究,2004(8).

篇(4)

【关键词】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国际比较借鉴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不断加深,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发展中日益成熟,对证券市场信息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广度能逐步提高。仅仅依据财务信息已经不能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投资者更希望信息披露方在非财务信息上能够进行更多的披露。因此,证券市场除了需要企业通常的强制性信息披露以外,也需要企业基于公司形象、投资者关系、回避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向外界披露信息以促进证券市场的信息有效完整传递。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则是指证券市场的相关当事人在证券的发行、上市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证券主管机关或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与证券有关的信息而形成的整套行为惯例和活动规则。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制是证券市场的基本制度,是证券监管的基石,旨在通过完全公开公司信息防止公司经营不当,以维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效成熟的市场监管,成熟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制安排能克服证券市场本身的失灵;能保护到投资者的利益;能维护证券市场正常秩序以及及时提供信息,提高市场效率等,因此国际上越来越重视对证券市场的有效监管。

一、主要国家(地区)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方式的比较

由于世界各国证券市场发展途径和发育程度不同,以及所归属的法律体系不同,各国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国家专门制定证券法或证券交易法来严格管理证券市场,而有的国家则是在相关的法律(如公司法)中附带或分类制定若干法律条款来管理证券市场,有的则主要以自治自律为主。目前世界范围内存在3种主要的证券市场监管模式,即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集中行政型监管模式、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的行业自律型监管模式和以德国为典型代表的综合间接型监管模式。

(一)美国模式

集中行政监管模式的特点非常鲜明,其行业自律性组织监管只是起辅助作用,而政府才是监管的主体,除政府本身外,直接隶属于立法机构的证券监管机构或者政府的下属部门,对证券市场的运行进行集中统一的监管。美国证券管理权力相对集中,其“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是全国统一管理证券经营活动的最高管理机构。此外,为了对场外证券业和证券交易所进行管理,它还成立了“全国证券交易协会”和“联邦交易所”,构成了一个以集中统一管理为主、市场自律为辅的证券管理体制。并且其证券管理法规主要有1933年的《证券法》、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和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证券市场的管理法律体系。除美国外,属于这种体系的国家和地区还有日木、韩国、台湾、加拿大、菲律宾、巴基斯坦等。

(二)以英国为代表的行业自律监管

行业自律监管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较少对证券市场进行集中统一的干预,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主要依靠证券交易所、企业收购和合并专门研究小组、证券业理事会等组织实施自律管理,注重发挥市场参与者的自我管理作用。英国证券市场主要依靠市场本身及其参与者进行自我管理,证券业理事会、英国证券交易所协会、企业收购和合并专门研究小组是其主要的监管主体。证券业理事会主要负责制订和执行有关证券交易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英国自我监管体系的中心,而证券交易所协会负责具体的监督。英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没有单行法律,主要是由《公司法》中有关证券商的登记、公开说明书的规定、防止欺诈条例和证券发行的管理等法规来间接地监管证券市场。除英国外,实行行业自律监管体系的国家和地区还有香港、新加坡、肯尼亚、津巴布韦、荷兰、马来西亚等。

(三)以德国为代表的综合间接监管

二、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制现状分析

我国的证券市场监管模式是以政府集中统一监管为主,辅助以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券业协会的自律管理。根据我国《证券法》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即中国证监会依法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督管理。

我国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制和监管制度,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壮大,证券市场监管和信息披露中的问题和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

(一)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1、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法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用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法律只有《证券法》和《公司法》,与《证券法》相配套的、操作细则等方面的相关法律还没出台,使得证券监管的可操作性差、执法力度弱。

2、《证券法》与其它法律的兼容性

《证券法》与《公司法》的衔接不好,与《宪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的兼容性差,其一些条例也没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认可和支持。

(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组织及其体系的缺陷

我国证券监管市场是由我国政府创办的,证监会是我国政府的直属行政机构,它主要负责证券市场的监督管理活动。由于我国证监会的权力边界比较模糊,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监管的公平、公开、公正缺乏制度保障.这样的监管模式是不具有较高的监管效率。同时,政府和社会把发展证券市场的希望全落在了证监会的身上,使得证监会既是证券市场的主办者,又是证券市场的监管者,这样必定会造成监管功能的紊乱。

(三)证券业行业自律能力薄弱

我国证券业行业自律监管的主体是:包括证交所、证券业协会在内的自律性组织,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在内的中介机构,以及市场的发行主体和交易主体。

篇(5)

【关键词】 证券市场;监管

一、完善政府的监管

正如中国的资本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漫长发展一样,中国证券市场是“拔苗助长”的产物,没有经历自然的生长过程。证券市场是比实体经济更复杂的经济形态,在中国实体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的环境下,证券市场很难自然地成长。中国的证券市场尚需一定的政府力量来培育。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建立的新兴市场,政府在证券市场的演进中一直起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从起初的组织试点到市场规划的设计以及整个证券市场的监管,都未离开政府的直接干预。

我国资本市场处于新型加转轨的阶段,政策的影响在相当长时期内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也是市场出现逆转的最大因素。当前,有关证券行业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备,新《证券法》赋予了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现场检察权、询问权、查询权、查封冻结权、限制交易等重大权力,就是为了丰富监管者的执法手段,增强对违法行为查处的力度。中国政府应努力建立证券行业信用制度、统一监管标准、严格执法、科学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健全证券民事诉讼,充分发挥证券监管部门应有的审查监督管理作用,增强监管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监管对象的监督。

二、发挥证券业自律性监管组织的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的规模与运作水平不一,证券市场参与者众多,证券监管工作极为艰巨,仅依靠一个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是难以实现有效监管的。在加强对证券市场监督管理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自律组织的辅助作用,以提高市场管理效率。我国的证券业自律性监管组织包括证券业协会、证券交易所和其他相关行业协会,如银行业协会、保险业协会等,其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证券业协会和证券交易所。随着《证券法》的颁布,证券业协会的自律组织地位在法律上得到了确认,其职责也有了明确的规定,这使得我国的证券业协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证券业自律性监管组织作为一线监管组织,处在证券市场的第一线,加之其本身又是市场的参与者,更了解证券市场的最新变化,监管的范围更宽泛,在执法、监控等方面更有效率,也更具有灵活性。对现场发生的违法行为有充分准备,能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这样就可能将某些违规案件的发生结束在初始阶段。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监管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对业务部门自律监管工作的监督。

三、加强对证券公司的管理

证券公司作为一类特殊的金融实体,其所掌握的信息要比普通投资者全面和准确,其所参与的经营管理、市场环境和竞争等内外部因素均具有不同于一般实业企业和银行等金融业的特殊性。证券公司是证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券商能否自律、规范经营、有效防范风险,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利益、自身的生存乃至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在中国证券公司市场化进程中,部分证券公司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严重背离审慎、理性的经营理念,合规管理意识缺失,合规风险不断增大。建立符合市场环境和行业规律的合规管理尤为重要。

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和金融环境都较为悲观和复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证券公司需要将控制业务风险尤其是自营业务风险放到首要位置。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风险管理体系,提升证券公司的实力,加强其规范运作意识,充分发挥其自律作用,对市场而言更为重要。

四、加强证券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

道德风险是人们违反道德规范,或从事不道德行为而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证券从业人员道德风险是道德风险在证券领域从业人员中的具体体现,它是证券从业人员违反金融行业职业道德和金融行业内部管理制度而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无法预期的损失。证券从业人员应加强自身道德规范建设,敬畏法律、严守规则,把外部法规和公司制度作为最低行为标准,自觉遵守,决不逾越;诚实守信,公平正直,无比珍视公司声誉和个人职业形象,始终如一地体现出高尚的职业道德;为客户着想、对社会负责,永远把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决捍卫社会公共利益,以维护客户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天职。

证券市场是最富魅力的经济领域之一,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一旦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并殃及整个经济生活,甚至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与政治危机。证券业的自律管理要达到和谐完善的境界,仅靠以上的一些措施和建议,还是远远不够,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完善法制社会,整合有用的社会资源,综合运用社会的其它机制来协调和配合。

参考文献

篇(6)

(一)总体发展状况

从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证券业诞生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经历了残酷的市场竞争,比较2010年与2000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证券公司名录”,国内券商的10年生存率不到50%。经过几轮治理整顿,券商从资产规模、公司治理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盈利模式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图1,证券业总资产的变化更多受到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2005年股市极度低迷,总资产有所下降,其后由于证券市场好转,2007年总资产达到了1.73万亿元,2008年再次因为股市的暴跌而下降,2009年达到历史高点2.03万亿,2011年回落到1.57万亿,可以看出证券业总资产的波动与股市有较大的正相关。净资产和净资本在近8年保持持续的增长,2011年相比2004年分别增长了8.4倍和6.4倍。从资产的效率看,净资产收益率(ROE)仅个别年份上升,随证券市场波动较大,最低达到-18.3%,最高达到38.1%,2011年回落到6.3%,显示出券商的营利模式的强周期性,资产的利用效率和盈利能力不高。如图2,国内证券业总体经营情况与证券市场冷热高度相关,当前仍然以提供通道性质的服务为主。2005年股市的萧条导致证券业巨亏110亿元,2007年证券市场的繁荣使证券业利润达到1307亿元,然而2011年全行业109家券商利润仅为394亿,全行业盈利能力呈现大起大落的态势。从业务构成来看,虽然有波动,经纪业务仍然是券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占40%以上的;承销业务占比在5%与25%之间,与证券市场新股发行的频度关联密切;投资业务占比波动较大,与证券市场波动有较明显的正相关;资管业务虽然由2004年、2005年的负贡献转正,但占比不到3%。券商盈利模式过于依赖股票经纪业务和自营投资,两者的占比超过70%,在缺乏有效对冲机制的情况下,两大业务收入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业务系统性风险过于集中。证券业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另一方面,其在我国金融业内却存在被边缘化的趋势。从总资产规模看,2011年底金融业总资产是100多万亿元,其中90%归商业银行,5%是保险公司,券商只占2%左右;从营业收入看,2010年证券业年营业收入是中国上市银行的九分之一,上市保险公司的三分之一;从净利润看,2011年商业银行业共实现净利润1.04万亿元,而证券业利润仅为394亿元;从行业集中度看,排名前五的机构总资产占全行业比重,银行业为52%,保险业70%以上,证券业仅为26%。此外,证券业资本使用效率低,产品创新能力与资源配置能力弱化。以理财产品为例,2010年45家券商集合理财计划发行总规模为778亿元,38家商业银行仅上半年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就是其近9倍,公募基金发行规模是其近4倍。因此,证券业亟需转型创新,实现发展壮大,确立自己在金融行业中的地位。

(二)传统业务面临转型升级

券商传统商业模式是经纪、承销、自营和资管四张牌照组建的业务体系,各牌照业务之间独立运作,由于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取得任一牌照后,行业新入者和中小型券商可以不断通过让利营销来争夺原本有限的市场份额,在行政保护逐渐退出的背景下,已陷入“红海”,同质化经营,低水平竞争,造成业务集中度进一步分散,形成大者不强,小者不弱的局面,导致竞争过度和创新乏力。以始于2008年末的佣金战为例,佣金率已降到了非常低的地步,一线城市的平均佣金率降至万分之八,相比三年前下降了50%,而二三线城市的佣金率也有向一线城市靠拢的迹象。新增客户的佣金率更是降低至万分之五或者万分之三。作为券商支柱性收入的经纪业务从2008年之后就一直下滑,2011年平均佣金比率已跌至万分之八,全行业经纪业务佣金收入仅670.74亿元,同比降幅达四成。此外,自营、承销保荐和资管等传统业务具有较强的周期性,依赖证券市场的波动状况,因此盈利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券商面临传统业务惨烈竞争的局面,亟需加快传统业务转型与升级,摆脱传统业务“红海”的厮杀,寻求新的发展之路。

(三)创新业务初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样化的投融资工具,在此背景下,券商面临着广阔的创新空间。创新业务将成为券商业务转型的突破口,也是券商未来核心竞争力所在。近年以来融资融券、股指期货、IB业务、直投等创新业务先后获批开展,创新业务已在券商2011年的年报中有所体现。以中信证券为例,在直投、股指期货投资、融资融券和国际业务上全面布局,创新业务的收入占比已经超过10%。创新业务在其他上市券商如海通证券、宏源证券和广发证券等公司2011年年报中也有反映。创新业务的推出和深化将优化券商的收入结构,平滑券商业绩波动,同时增强券商的盈利能力。

1.券商直投业务。直投业务主要是指对非公开发行公司的股权进行投资,投资收益通过以后企业的上市或购并时出售股权兑现,是对券商卖方业务股票承销的延伸。从国际经验看,直投业务是券商收入的重要来源,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直投业务收益甚至高于传统的证券承销业务收益。根据ChinaVenture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2月24日,已有36家券商获批设立直投子公司,直投子公司注册资本合计达243.1亿元。经过4年多探索,直投业务已初具规模,部分直投业务先行者如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券商已进入业务回报期。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截至2012年1月底,已有42个券商直投项目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方式退出。直投业务的发展使券商金融中介功能得以更充分地发挥,给传统业务带来了新的客户资源,拓宽了券商的收入来源。此外,与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外资、民营私募投资机构相比,直投业务受到严格监管,在制度安排、监管要求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更为得当,在业内赢得了“最阳光私募投资主体”的称谓,成为国内PE市场的重要力量。当前PE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将直投业务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券商直投业务的新模式———股权投资基金也正在积极酝酿,未来券商直投子公司在股权投资领域将突破净资本15%的约束,可以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更好地扩大投资规模,由此获得做大做强的机会。

2.融资融券业务。作为A股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融资融券的推出弥补了A股市场缺乏做空机制的缺陷,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金融服务中介商,融资融券的推出,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券商高度依赖市场状况的强周期盈利模式,将对经纪业务产生削峰填谷的效果,从而平稳业绩。推出两年多以来,融资融券业务已经成为券商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券商创新业务板块中的亮点。融资融券余额从2010年3月31日到2012年3月26日,由659万元迅速扩大到475亿元。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25家试点券商获得了44亿元的收益,其中包括融资利息收益36.45亿元,融券收益4362万元,交易佣金7.38亿元。经过试点后,融资融券业务转为常规业务,标的股票的范围从90只股票的标的扩容至285只标的,券商参与的门槛也有所降低。此外转融通业务也在筹备之中,未来将建立证券金融公司,券商可以从证券金融公司融入资金或证券,可供融资的资金及可供融券的股票数量都将大幅增加,从而给融资融券业务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结合美国和日本的相关经验以及国内市场情况,融资融券业务未来三年对券商收益的贡献率将达到5%-10%。

3.股指期货和IB业务。2010年推出的股指期货改变了市场传统的单向盈利模式,有利于优化市场结构和投资者行为模式。股指期货可以为券商提供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工具,一定程度上稳定券商自营、资产管理和投行等业务的收益,从而有效平滑券商业绩波动曲线,同时也有利于券商实现业务创新,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此外,股指期货和与其密切相关的IB业务的推出加快了期货行业的整合,券商系期货公司凭借母公司的网点优势和既有证券客户资源排名不断上升,依靠商品期货的老牌期货公司保证金排名急剧下降,旧有的竞争格局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2011年末券商系期货公司包括子公司、参股和控股,已达到66家,总注册资本为162.48亿元,在国内160家期货公司中占比41%。期货业务已经成为当前券商的收入来源之一,例如2011年中信证券的子公司中证期货获得净利润8014.2万元,海通证券旗下期货子公司海通期货获得净利润为6600万元。

4.其他创新业务。RQFII、沪深300ETF、转融通和并购基金等都将在不久的未来推出,未来随着新三板、国际板和国债期货等业务的推出,券商面临更多的创新机会,其他如债券质押式报价回购、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券商的分级资产管理计划、优化大宗交易、期权模拟交易、构建基金销售和服务平台、研究备兑权证方案、股票质押式发债、现金理财计划等都将成为券商产品创新的方向。监管层政策松绑,鼓励创新,将促进行业加速从传统的通道业务向创新型买方业务转型,金融创新循序渐进成为券商发展的活力和源泉。

(四)中美投资银行的综合比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投资银行受到了沉重打击,华尔街五大投行中,雷曼兄弟破产,贝尔斯登和美林被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我国券商虽然在本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但并不能说明本身不存在严重问题。中美两国投资银行处于两个极端,如表1中美投资银行的综合比较,美国投行由于过度创新、杠杆过高、监管太松等原因需要约束,与之相反,中国券商经营范围太狭窄,与银行相比规模太弱小,负债杠杆太低,缺乏创新,监管环境严格,面临新兴加转轨的金融环境。因此中国券商既需要吸取美国投行发展的经验教训,也要认识到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西方先进投行相比仍然差距巨大,以中国最大投行中信证券为例,2010年在全球市场股权产品承销排名为第12位,是第3位高盛的30%;债券承销排名第13位,是第5位高盛的23%;净利润排名为第92位,是第8位的高盛的19%。如表2,截止2011年底,我国证券业全行业总资产2492.1亿美元不到高盛公司9230亿美元的三分之一,净利润低于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两家利润之和。从经营模式看,美国投行已经实现了从通道服务的手续费业务为主发展到以资本中介的差价业务为主。当前中国证券业的经营模式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投行相似,2010年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规模相当于美国投行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创新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发展滞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还难以满足我国实体经济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

二、建设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的对策思考

2012年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财经》年会闭幕式上的演讲中提出建设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的目标。国际一流投资银行通常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衡量:其一,拥有话语权,在世界金融领域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其二,具备卓越的创新能力,源源不断的创新才能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其三,强大的研发能力,对企业、行业和宏观经济未来发展具有前瞻性;其四,领先的经营模式,强大的盈利能力,常被行业内其他公司效仿。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国内企业走向全球,对投资银行业务的需求大幅度增长,同时国内金融市场逐渐开放,客观上亟需提升我国证券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一流投行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一)构建券商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券商内在的一种难以模仿和替代的知识性能力或资产,是区别于其他券商从而形成自身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强大的战略预判和灵活转型能力是投资银行长期生存发展壮大的内在支撑力量。高盛屡屡在关键时刻展现其战略眼光,紧密把握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最终成功由传统卖方转型为符合美国投行业发展的全能型投行。国内的中信证券通过反周期收购发展壮大,成功实施业务转型,布局创新业务和拓展国际化业务,从一家中型券商成长为行业龙头,重要的根源就来自于正确战略的力量。投资银行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人才、声誉和客户。人才是竞争第一要素,是投资银行成功的关键因素。国际上任何一家优秀的投行发展的背后都有若干投资银行家以及优秀的员工团队。投行业务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特性,因而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从金融、财务到法律各方面高素质人才及专家组合。我国的投资银行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缺乏经验丰富的团队,相关人才储备少,人才流动性较大。优良的员工激励机制与聚集人才的能力是未来券商制胜的关键,只有选择最拔尖的人才才能成就最拔尖的公司;维护良好的声誉,诚信至上,声誉是券商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券商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客户是券商生存之本,只有锲而不舍地为客户构思更优质的服务,才能取得成功。高盛的十四条业务准则第一条就是秉持客户利益至上的原则,因此目标是满足客户需要,而后带来业务成功。国内券商要实现由目前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并购重组

1968—1991年美国投资银行间并购重组浪潮不断加剧,美林、高盛、摩根士丹利、所罗门兄弟等前十大证券商不仅资本在全行业的比重从33.2%提高到76.6%,而且其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也大幅增加。2011年底中国大陆有109家券商,以投行业务为例,根据证券业协会数据,集中度仍延续下降趋势,2011年股债承销额排名前十位的券商市场份额为55.2%,低于2010年59%的水平,也大幅低于2009年和2008年的水平,同时行业内部分化依然显著,股债承销总额排名第一的中信证券相当于排名最后的50家券商的总和,行业中位数仅为54.79亿元,与发达经济体的投资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券商通过并购重组方式实现成熟的竞争格局将是一个未来必然的趋势。并购重组作为一种资本运作方式,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超常规的发展,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选择。以券商龙头中信证券为例,2004年控股万通证券成立中信万通证券;2005年联手建银投资重组华夏证券成立了中信建投证券;2006年收购金通证券成立了中信金通证券,正是利用反周期理论实施大规模的扩张和兼并,从一个中等券商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券商。并购行为也是实现证券业重新洗牌最为现实的路径,尤其在当前环境下上市券商与非上市券商的差距越拉越大也成了证券业并购的动力。作为证券市场上首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券商并购案:上市公司西南证券吸收合并非上市公司国都证券,重组之后的新西南证券净资产将突破200亿元,经纪业务份额也将进入全国前20位,跻身国内规模一流的券商之列。并购重组并不局限于中国大陆,券商的海外的并购更多着眼于国际化布局。作为内地投行的第一次国际化并购,海通证券2010年通过子公司完成对大福证券(0665.HK)的收购,并在当年更名为“海通国际”,以此作为国际化计划的第一步。2007年最早尝试走向国际化的中信证券收购贝尔斯登失利后,其全资子公司在2011年6月从东方汇理银行手中收购了里昂证券及盛富证券各19.9%的股权,以此来加快国际化业务布局。

(三)积极转型创新

从功能上,券商在传统通道服务的基础上,赋予产品创新的功能,由单一通道服务模式向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模式转型。“产品推送+投资顾问服务”就是当前传统业务创新的其中一个方向。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理财产品,比如房地产信托产品等,更多的选择空间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金融产品的销售市场潜力巨大,还能带来相当可观的通道外佣金收益。面对佣金战,投资顾问高质量服务能黏住客户,使得客户流失大为减少,对艰难生存环境下的客户维护起到相当好的作用,对提高大客户的忠诚度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行业内经纪业务比较有竞争力的招商证券和国信证券,均是国内投顾业务开展最早的券商,投顾业务有效地减弱了佣金战的冲击,有的营业部手续费占市场份额甚至还出现逆市上升。从方式上,在知识中介的基础上,加以资本支持,形成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多元化风险管理的资本中介业务。如表3投资银行中介业务演变,著名投行高盛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瞻性地由传统卖方中介向资本中介型券商转型,成功实施全球扩张,并进一步引入资产管理和直投等业务,终于成长为全球知名的全能性投资银行。当前国内大型券商如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也在谋求向资本型中介转型,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如表4,与传统的知识型中介业务相比,资本型中介是在其基础上对资本的延伸,可以为客户提供规模更大、品种更多、跨越时空的中介业务;是主动创造流动性的中介业务;是知识型中介融合资本后的业务;是拓展业务广度和深度的助推力。资本型中介业务能够满足客户境内外全方位的金融需求,同时为券商提供了更多样的收入来源。如表4,与传统的知识型中介业务相比,资本型中介是在其基础上对资本的延伸,可以为客户提供规模更大、品种更多、跨越时空的中介业务;是主动创造流动性的中介业务;是知识型中介融合资本后的业务;是拓展业务广度和深度的助推力。资本型中介业务能够满足客户境内外全方位的金融需求,同时为券商提供了更多样的收入来源。从角色上,要求券商从“一对一”的即时交易走向“多对多”的跨时空交易;从被动的过路观察者走向主动的流动性提供者。要求券商在资本市场发挥更加积极的角色,实现从规模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过渡,摆脱以通道为核心的单一盈利模式,而转向以客户和产品为核心的多渠道盈利模式。

(四)走向国际化

篇(7)

最近国内金融业改革成为话题热潮,7月1日,证监会核准交银国际持有英华证券5%以上股权的股东资格成为先例后,“混业经营”因而成为热词。混业经营在金融界已非新事物,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地早已实行,本文将参考其他地区成功经验,分析国内目前情况,并建议如何进一步推行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主要分三种,而每种模式皆有其主要代表国:全能银行模式(德国),银行母公司模式(英国)以及金融控股模式(美国)。

全能银行模式

商业银行可以依法从事包括保险、证券、外汇等等各方面的金融服务。德意志银行则是其中成功转型的例子。当时德意志银行重新组织架构,将银行分为个人业务、企业/机构业务以及资源控制三个业务集团,并并购Morgan Grenfell以及Bankers Trust以完善一站式金融服务,再通过交叉销售,充分运用客户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效果。各种行动将德意志银行从原本以零售业务为主转型成提供金融一站式服务的全能银行,而且其后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更是脱颖而出,跻身成为全球顶尖银行之一。

银行母公司模式

该类商业银行可以在符合一定条件下,成立子公司经营其他业务。混业经营的开始起源于1986年英国的“金融大爆炸”,放松对内管制,并对外开放证券市场,宣布银行机构可直接进入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从此,证券投资等业务则不再限制于商人银行,商业银行亦开始混业经营,成立子公司并从事证券业务。相比起德国全能型银行的一站式服务,英国母公司模式则以多公司、多法人、多业务为服务形式。

金融控股模式

金控公司并不直接经营金融业务,而是通过投资及控股,整合多个业务范围的子公司。美国从法律上规定银行不允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亦不允许直接投资的子公司经营证券业务,但若是子公司成立的证券公司则能有限度地经营证券业务。美国由1987年开始推动银行混业经营,逐渐放宽对经营公司及附属公司的限制。然而在1998年,旅行家集团与花旗集团合并为花旗集团令分业经营正式画上句号。将花旗银行的商业银行业务与旅行家集团的证券及保险业务一体化,从而产生成本优势及协同效应,令花旗集团跃身于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集团。

不同背景及情况下会孕育出不同的混业模式,而最接近中国,且最具参考价值的地区则是DD中国台湾地区。

台湾在1980年之前实行分业模式,对银行业务采取严格分类,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专业银行以及信托投资银行,为各类客户提供不同金融服务。然而,在1980年台湾开始了金融自由化进程,通过放宽银行经营业务范围及修正银行法,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其他新业务,推动金融综合化经营。后来更引入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控股模式,并于2001年7月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法”,间接跨业整合整个金融业,同时亦允许外资进入市场,包括允许外资百分百持有本地银行之股权。

我国近年战略目的是希望能够对资本市场进行改革,扩大规模并且提高国际资本市场之地位及影响力。我国目前银行、保险及证券业之发展成熟度并非完全平衡,若长远战略目标是希望壮大我国资本市场,那么以银行为中心的全能银行混业模式将不会被纳入考虑之内。反而,金融控股模式则能够让证券业在其他业务的帮助下得以健康成长,因此,以目前中国的状况来说,金控模式将会是混业首选。

中国目前实行渐进式混业,也就是让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合作,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利用子公司分业形式达到混业效果。目前混业发展其实已初具规模,广发银行和广发证券以及兴业银行和兴业证券的例子都可为金融混业经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两家银行先后成立银行证券部,然后将其分割成立独立法人发展证券业务,之后双方亦在各方面进行跨业务合作,共同发展。除此之外,国内金融机构和银行亦可参考美国及我国台湾地区之经验,先通过合并收购进入其他业务范围,例如国内证券业集中度较低,银行可先通过收购小券商作为踏脚石进入证券市场,不但能够以低成本扩大集团业务,而且证券子公司亦能够获得银行的销售渠道及客户资源加速发展自身业务,长远亦有助于整个证券业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