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7 16:08: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

篇(1)

一、城区排涝管网现状

城市排涝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五莲县高度重视城市的排水设施建设,目前已基本完善市政主干管网设施建设,但排水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城市内涝、水环境污染等现象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随着近十年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五莲县城区现有雨水管道227.41公里、雨污合流管道20公里,城区雨水管道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11公里。雨水管道将城区内所有雨水排放城市河流(主要为洪凝河、山阳河)中,城区洪凝河、山阳河河道总长度达到20公里,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自2011年启动河道综合治理,通过河道清淤、砌筑护岸墙、敷设截污管道等工程措施,河道内基本消除垃圾和杂草,行洪断面标准超过到20年一遇,近几年暴雨时行洪顺畅,未发生较大险情。

二、排涝设施建管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排水设施规划缺乏前瞻性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排水设施建设标准出现新旧不兼容情况,旧的防洪排涝系统难以适应当前的功能需求。如五莲县近年来,虽然已经编制了防洪排涝专项规划,也配合城市道路的建设新建了42公里雨水管道,虽然设计时也考虑到当时的周边环境因素,但随着城市的扩张,尤其是硬化区域的快速增长,部分雨水管道不能满足快速排水需求。

(二)排水设施管理缺位。由于缺乏资金保障及技术支持,

养护单位很难掌握地下管网的实际状况,难以进行管道养护。此外,一些因素导致部分污水排入雨水管道,造成雨水管道排水断面减小,排涝能力削弱。如,五莲县老城区有20公里的雨污合流管道,同时部分小区单位未完全实现雨污分流,生活污水汇入雨水管道,下游的分流管道无法发挥作用,雨水管道积累了大量的淤积物,排水能力降低。

(三)海绵城市建设滞后。海绵城市建设难以全面推行。如五莲年降雨量在600-800毫米之间,虽说降雨量相对较高,但主要集中在6-9月主汛期,其他月份尤其是春季、秋末都会面临很重的干旱。而海绵城市体系既能减少排水,又能合理利用雨水,能显著降低城市洪涝灾害,但目前五莲县海绵城市建设比例还未达到30%,不能发挥出海绵城市降排的作用。 

(四)排水设施智慧化水平不高。实时监测是保证排水防涝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但受制于排水防涝信息化终端建设不足、与城市数字化管理的信息共享不足、信息化监测监测手段、观测精准度、大数据信息分析不足等因素,智慧化管理水平较低,不能及时掌握排水防涝情况。如五莲县利用公安天网、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等信息化技术对城市重要道路、关键易涝点进行实时监测,但因为智慧化水平不高,仍然存在滞后性,监控体系发挥不完全。

三、工作建议

(一)科学规划铺设管网。在新城区在科学编制排水设施专项规划,明确排水出路与分区,科学布局排水管网,确定排水管网雨污分流、管道和泵站、河水清淤与治理等排水设施的改造与建设的基础上,打好提前量,为后期需求提升留有余地;在老城区探索排水管网改造,例如与海绵城市建设进行融合。

篇(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深度参与全球生产分工,与此同时,城镇化获得超常规发展。至2015年底,广东省常住人口达10 84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9%。城镇化率达68.7%,居全国前列。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超过84%,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省有8个城市人口超500万,占全国超500万人口城市个数的10%。[1]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形成了约1.5万平方公里的都市连绵区,已取代东京大都市区成为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巨型城市区域”。[2]

然而,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过程中,发展与积弊共存。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能源消耗持续攀升,环境压力越来越突出。长期以来,以粗放低效的土地利用模式推动的城镇建设,既缺乏城市规划在空间组织上的前瞻性引导作用,又因为无筛选的招商引资导致产业和城镇面貌的普遍趋同,最终形成了城镇空间的无序蔓延,部分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超过30%的国际警戒线。[3]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又导致基础设施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钟摆式交通明显,绿色出行比例明显偏低,交通和居民生活能耗快速增长,高于全省综合能耗增速。201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3亿吨标准煤,占全国的7%。同时,雾霾、水体黑臭、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环境污染呈现压缩型、复合型特征,[4]正成为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和人口大省,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大省和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省份,实现低碳发展意义重大。早在2010年广东省就被列为国家第一批低碳试点省,2013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引入部省合作共建机制,率先探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正式确立。本文在评估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剖析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同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政策建议。

二、战略实施情况

(一)政策先行,规划引领

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实施高度重视政策、指引和规划的统领作用,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制定了专门的技术指引和管理规程,并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纳入到各类规划之中促进各地市落实实施。2010年以来共出台直接相关政策10余件,制定专门的技术指引7项,包括《广东省城低碳生态城乡规划管理规程》《广东省城市低碳生态建设专项规划编制指引》《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广东省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引》《广东省旧社区低碳生态化改造建设指引》《广东省低碳生态社区评估标准》等。在《关于开展“十三五”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市加快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创新绿色建设发展模式,并纳入近期建设规划实施。要求各市应以探索编制“碳规”为契机,将低碳生态规划与“三规”等其他规划衔接融合,与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并体现环保、产业、交通等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经批准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并严格实施。在《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作方案》中,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作为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重要抓手。在《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将“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作为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作为专门章节。

(二)部省合作,全面推进

2013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住房城乡建设部签订《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广东省成为首个以部省合作方式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省份。协议明确,指导各地研究编制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指导有条件的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支持创建国家低碳生态城市、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等多层次、多类型的试点示范项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省政府统筹安排一定数量财政专项资金,鼓励各市、县财政相应配套和安排创建试点示范资金,带动社会资金,募集不少于200亿元资金投入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支持国际低碳生态合作项目优先落户广东省。为推动协议落实,广东省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纳入省新型城镇化工作框架,配套出台城市低碳生态建设规划编制指引、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引和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指引等文件,积极构建“碳规”体系。深圳光明新区、肇庆新区中央绿轴生态城被列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珠海市成功创建中欧低碳生态城市综合试点,成为全国两个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推进了城市紧凑发展规划、清洁能源利用等9大领域共27个试点项目。在全国率先部署开展了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推进生态控制线管理立法,搭建生态控制线地理信息平台,严控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同时,指导各地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深圳光明新区开展“全国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海绵城市景观。

(三)绿色建设,体制保障

构建广东绿色建设体系,全力推动建筑节能减排。颁布《广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为建筑节能工作提供法规依据;印发《广东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绿色建筑发展的方针和对策。先后颁布了建筑节能设计、施工、验收、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材产品的地方标准,印发了建筑节能构造和太阳能利用等方面的建筑节能标准设计图集,初步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重点领域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配套政策,在全国率先《广东省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建筑用电约束性指标编制技术导则(试行)》,推动规划用地用电指标试行工作,各市也相继制定发展绿色建筑的实施细则。“十二五”期间,广东省新增绿色建筑6 112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并实现了绿色建筑各地级市全覆盖,绿色建筑面积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新建建筑节能竣工验收执行率达到100%,建成节能建筑5.2亿多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超过2 050万平方米。

(四)重点工程,落地实施

率先建设绿道并实现升级。制定全国首个区域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和绿道网建设规划――《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按照“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目标,率先规划建设贯通珠三角的省立绿道网。此后,不断优化绿道网络体系,因地制宜推进粤东西北地区绿道网建设,加快开发绿道网综合功能,合理引导绿道“公共目的地”和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全省累计建成绿道逾12 000公里,新建社区体育公园逾300个。珠三角绿道网连续获得“中国人居范例奖”和“迪拜国际改善环境最佳范例奖”两项殊荣,“广东绿道”品牌全国叫响,被评价为“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局部细节”。近期又印发了全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2015-2030年),全省统筹,构建具有岭南特色、布局合理、规模适宜、综合效益良好的风景名胜区体系。组织制定省域公园体系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完善各类公园绿地,提升生态绿地建设水平,推动成为低碳生态城市示范省建设标志性工程。

三、目前存在问题

自2010年启动低碳试点省建设以来,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虽然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影响着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持续推进。主要表现在战略导向不明、体制机制缺乏、投入渠道有限、公众参与不足等方面。

(一)战略导向不明

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实施需要设立明确的目标和衡量标准,需要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指标体系来引导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方向。[5]广东省虽然很早就意识到明确战略导向和目标指标的重要性,并在2013年立项开展了《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但由于广东省地域广阔,资源环境禀赋迥异,不同地区城市发展基础差异明显,出台一套适用于广东全省又兼顾地区差异的指标体系难度特别大,至今该指标体系都未正式公布。由于缺乏省域层面的目标引导性,导致地方城市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目标不清、导向不明、动力不足、浮于表面、难以推进等问题,已经成为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深入实施的直接障碍。

(二)体制机制缺乏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涉及众多领域,而且其建设发展具有渐进性,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就尤为重要。低碳生态城市的多专业、多领域、多部门交叉特点决定了部门协同推进机制的重要性。目前,虽然广州、深圳、惠州、中山等城市编制了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但由于缺乏部门协同推进机制,规划实施普遍面临较大障碍,存在束之高阁的问题。同时,低碳生态城市具有典型的目标导向性、理念创新性和手段多样性的特点,对传统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需要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和制定配套政策来保障战略的落地实施。比如由于缺乏管理规程、激励政策等配套措施,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和要求难以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得到有效落实和监管。[6]

(三)投入渠道有限

低碳生态城市作为省域强力推进的战略,如何用有限的财政资金调动社会资本参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战略生命力的保障。目前由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项目的收益机制尚不明朗,而且有些领域还存在一些制度上的障碍,市场经济主体普遍没有积极性。比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受制于我国的电网政策和上网利益分配机制、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受制于碳排放交易的标准和程序、绿色建筑补贴政策难以落地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资金来源有限等,这些都是影响低碳生态城市战略落地实施的重要因素。

(四)公众参与不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影响日益突出,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的生活方式又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倾向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要实现城市的低碳化发展,仅有规划和技术层面的支撑是不够的,最根本的还是引导公众形成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7]目前这方面也是广东省推进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薄弱环节。比如由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意识薄弱,有些地市领导干部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认识不到位,有的甚至把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与发展地方经济对立起来。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将节能低碳发展要求作为发展的限制,公众的绿色低碳生活意识也有待提升。这些市场主体的意识和行为直接影响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实施效果。

四、战略深化建议

(一)明确目标指标,建立考核体系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是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具体化,也是低碳生态城市的实施指引和管理准则,其建立有助于明确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政策导向,为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明确指导。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的制定要坚持可监测、可评估和可考核的原则,充分吸纳各领域、各行业专家及一线工作者的意见。为了保障目标和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差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差异化建设要求,在评价重点、评价项目、指标值确定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处理,提高目标和指标体系的适用性;②指标的数量不易过多,并尽可能定量化,尽量使用单项指标,慎用加权指标;③指标属性要进行分类,比如分控制性指标、引导性指标和地区特色指标等。

在制定明确、可操作并有社会认可度目标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还要建立与之配套实施的考核体系。比如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的总框架下,积极探索保障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持续推进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任务和考核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严格责任追究,从低碳生态发展角度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加强低碳生态城市考核评价体系的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

(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配套政策

有针对性的体制机制是推进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重要抓手。以广东省创建城乡规划建设体制改革试点省为契机,以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为导向,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从规划编制到实施全过程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机制。加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与各级法定城乡规划的衔接,在法定规划中落实低碳生态要求,充实完善现有规划。将低碳生态发展要求纳入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流程,从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工程规划等“一书两证”的发放及工程竣工验收等环节强化管理。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环境产权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节能减排减碳、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消费、碳汇培育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行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建立碳排放权、节能量、排污权和水权交易制度。

完善的配套政策是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适时出台广东省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明确责任部门,落实任务分工,用综合性公共政策推动战略落地。同时,省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同合作,制定财政、金融、建设、环保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积极指导各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工作。

(三)强化资金保障,引导多元投资

持续稳定的投入和相对明确的市场化收益机制是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的重要动力。首先,设立专项资金。借鉴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推进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的奖励办法,以及广东省绿道建设的成功经验,由省财政设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专项资金,保障制度设计、政策储备、技术研究、培训推广、督促考核等工作的开展。其次,设立扶持资金。针对示范工程和试点项目建设,设立我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扶持资金,出台扶持资金申报、评审及管理的有关办法。第三,搭建融资平台。引导鼓励金融机构、民间资金对低碳生态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低碳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并制定税收减免、容积率奖励等多种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第四,创新绿色建设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制度创新,加强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为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节能改造、产业低碳转型等提供信贷、担保、融资等服务,支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从严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类项目信贷投放。通过容积率奖励、地价优惠、审批手续简化、税收减免、价格调控、财政补贴等政策,推动低碳项目建设。在政府采购、城市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本地化的低碳产品。

(四)引导公众参与,营造舆论氛围

持续有效的公众参与是低碳生态城市战略成功实施的重要标志。广东省引导公众参与,营造舆论氛围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针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涉及的政府、企业、市民三大主体,开展持续性的氛围营造和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微博、网络、手机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先进单位和典型做法,形成标杆效应,带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在低碳生态城市专项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发挥公众参与作用,特别是低碳社区规划中,要提供公众全过程参与的机制,使规划理念和关键措施充分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引导其生活方式的转变。不定期开展低碳行动志愿服务,倡导低碳消费和行为方式,在社区街道和乡镇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知识普及活动,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消费观念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政府率先垂范,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企业明确并履行其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社会责任,主动节能减排,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低碳节能环保产品;市民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主动选择绿色低碳出行。

五、结语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宏观政策调控,积极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对于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①的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也是广东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然而,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的复杂性、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道路不会平坦。广东省应继续秉承“开风气之先”的风范,尽可能保持战略的严肃性和实施的延续性,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丰富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内涵,弥补短板,因地制宜,扎实推进,为省域层面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探路。

说明:本文得到以下基金项目支持: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2016年科技计划项目(穗科创字〔2016〕172号):面向广州旧城更新的微气候仿真模型与调控技术研究;广州市节能专项资金(建筑节能分项)项目(J-2015-02):广州空港经济区重点开发区绿色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指引研究。

注释:

①“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是在2012年末视察广东时提出的殷切期望:广东要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参考文献:

朱小丹同志在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C].2016.

世界银行.东亚变化中的城市图景:度量十年的空间增长[R].2015.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间规划(征求意见稿)[R].2015.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R].2016.

李迅,刘琰.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学刊,2011(4):23-29.

篇(3)

当前,河北省正处于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转型推进的关键时期,通过分析新常态视阈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剖析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推动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政策建议

一、新常态视阈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河北省自2003年实施城镇化战略以来,城镇化率从2003年的33.51%提升至2015年的51.33%,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3年的3.6倍,为2615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3年的3.9倍,为11051元,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明显。截至2015年,河北省人口在300万以上的城市有2个,人口在100-300万和50-100万的城市各有4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比重达到16%,果品、蔬菜和畜牧三大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了71%,第三产业比重由2003年的35.2%上升至2015年的40.2%。完成了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张家口5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增加了约1150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建设近1万个美丽乡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当前,河北省仍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区间,向城市型社会发展新阶段步入,以土地财政为支撑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以往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模式也无法继续,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应该是转型提质,走集约、智慧、绿色、低碳的路子。

二、新常态视阈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落差较大

一是河北紧邻京津,与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存在巨大落差。相比京津两大城市,河北的吸附力明显较弱,短期内优质资源向京津集聚趋势难以改变,京津“虹吸效应”依然明显,河北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升和优化城市层级结构任务艰巨。二是河北省内城乡落差较大。各设区市发展极不平衡,区域之间差异明显,同一城市内部的发展也差异明显,省内还有310万贫困人口,贫困县较多,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差等多因素导致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较困难。农村收入、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较大的落差使得就近城镇化也存在很多实际困难。

(二)城镇布局形态不合理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最大的短板就是城镇布局形态的不合理,没有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有吸引力的次级中心城市。城市规模小,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仅仅10个,人口不足10万的县城占了近60%,县城规模小,没有特色突出的小城镇,城镇分散发展、单体建设的态势较明显,亟待提升城市群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三)城镇化水平较低,进程不快

由于河北省的区域特征及先天不足,其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滞后于河北省工业化水平,虽然河北省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下降为11.5%,但是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仍然占了1/3。全省约有1100万人口处于“半市民化”状态,近1000万人处在“半城镇化”状态。由于河北省历史欠账多、投资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11个市城区经济总量在全省GDP中的比重仅占36%,城市经济不强,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并且由于城市建设缺乏特色、功能不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城市管理总体比较粗放等原因,导致集聚各类先进要素的能力差,棚户区、交通拥堵、“逢雨必涝”、“马路拉链”等城市病日益突出。

(四)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根据国际公认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属于极度缺水,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仅307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标准,地下水超采严重,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2016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城市空气质量数据中显示:中国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城市中前八个都是河北省的,河北省已成为PM2.5污染重灾区。由于河北省平原环境整体超载,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所以城乡结合部、部分农村人居环境较差。

三、新常态视阈下促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创新驱动,错位发展

河北省应走创新驱动、错位发展路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的吸附力。一是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与京津共同打造创新链来带动创新资源链在河北的再配置,通过创新能力的提升,将石家庄打造成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第三极”,一方面更好地吸纳河北的各类优质资源,另一方面与北京、天津形成良好互动。二是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加快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升级优化传统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增比进位突破,增强经济活力,着力改善营商环境,为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推进城市与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树立智慧城市理念,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对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等进行智能化改造,对城市治理进行优化,以达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度整合。四是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等方式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强化创新人才支撑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河北省围绕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提出了“两翼(石家庄、唐山)、四区(环京津核心功能区、沿海率先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冀西北生态涵养区)、五带(京石邯城镇发展带、京唐秦城镇发展带、沿海城镇发展带、石衡沧城镇发展带、京衡城镇发展带)、多点(发挥保定、邯郸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强化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定州、辛集等重要节点城市的支撑作用)”的城镇空间布局,在扩大石家庄、唐山城市规模的同时,不断改善城市环境和配套设施,重点提升城市的能级,着力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提质。重要节点城市扩能和县城攻坚,有重点地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小城镇,改进基础设施,优化城镇和村庄布局,构建布局合理、梯次有序、疏密有度、功能互补的城乡空间发展格局。

(三)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新型户籍制度,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稳定住所或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全面放开各类人才落户限制。通过创立社区公共户口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等迁入人员租赁住房无法落户问题。二是深入推进居住证制度,凡在河北省城镇连续居住半年以上的非本地户籍人口,符合有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就业或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即可申领居住证,居住证持有人可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服务、基本公共卫生、证照办理服务等权利。符合居住地政府规定落户条件的居住证持有人,还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居住地办理常住户口登记。三是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尝试建立进城落户人员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积极调动农民进城落户。

(四)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全面规划引领,加强城市设计,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对街道路面及附属设施进行扩容、升级和改造,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诸如供排水、电力、管道燃气、集中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园绿地、信息网络等的建设,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科学规划中小学和幼儿园、文化场所、群众健身设施等,有条件的设区市可重点建设综合性的高教园区。对社区服务和养老服务设施进行合理配置,大中城市应建有具备国内一流水准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加快快速交通网的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为骨干、以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民航机场为补充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枢纽。

(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保障水资源供给。遵循以水定城、定人、定地、定产的原则,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强保障水资源安全的能力。二是在中心城市进行PM2.5监测,加大对机动车尾气、烟尘、粉尘、扬尘、二氧化硫等的防治,关停并转污染严重的违法排污企业,搬迁改造市中心的重污染企业,严格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抓紧创建绿色园林城市。

作者:唐敏 朱叶 单位: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资料

1.支树槐.河北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领导之友,2011(8).

2.阎东彬.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剖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1).

篇(4)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管理创新管理办法

科技的发展使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城市,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很多大学生都是从这些家庭里走出来的。但是在乡镇中,依旧有很多人不重视教育,文盲依旧是存在的。县级图书馆有着为乡镇人民普及科学知识的义务,加强人们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作用,但是在目前的管理现象中,仍旧存在很多的管理漏洞。

一、县级图书馆管理现状

由于图书馆内的图书和期刊较多,因此,如何管理这些书籍是管理员头疼的问题。另外,如何运行图书馆使其能发挥最大的功效。结合图书馆运行的现状对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进行合理改动,才能够让图书馆发挥其最大的社会功效,服务于大众。县级图书馆作为图书馆中最基层的存在,一直在普及科技知识上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县级图书馆往往服务于乡镇的人民,这些人的文化水平往往低于城市人民水平,因此更需要图书馆的存在来增加科技知识的阅读量。那么县级图书馆管理现状如何?下文就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一)馆藏图书量及种类不符合社会环境

科技让世界的距离缩小,多样化的信息以及技术不仅为人们带来了便利,也让国人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在县级图书馆中,旧一些的期刊报纸还能够找到,但是新一些的却不一定能够找到,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对图书馆的重视度越来越低,图书馆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县级图书馆方面并不存在足够的条件聘请专门的管理人员,为图书馆选择合理的书籍和期刊报纸增加馆藏量;其次,由于经费不足,无法及时购买图书。科技发展很快,各种知识淘汰得也很快。例如,在十年前,人们手中拿着诺基亚的蓝屏手机就已经能走在科技的前端,然而现在,人们手中的智能手机已经更新了好几代,从以前的蓝屏革命到现在的安卓系统、IOS系统时代,短短十年,科技的发展已经给人们带来了日新月异的生活状态,以前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现在的生活。因此图书馆的藏书种类以及馆藏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社会环境了。

(二)图书馆的运行机制落后

由于县级图书馆的发展不如市级图书馆,所以无论在硬件设施上还是软件实力上县级图书馆都是处于劣势的,因此县级图书馆的运行模式很多还是沿用着以前的套路,书籍摆排方式、查找书籍都是依靠人工,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可能存在误差。事实上,在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中,已经开始使用数字化模式,通过将书籍信息录入电脑,便于查找书籍,将图书馆规格进行合理规划分区,然后图书分类放入等来管理。因此,首先要建立适合县级图书馆自身运行情况的运行机制,其次要选择改善目前的管理机制,二者结合,这样既能让图书馆进入科学的管理模式,还能从根本上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三)图书馆内部缺少合适的人才

县级图书馆需要的人员比较少,而且在目前的状态下来看,在县级图书馆工作的发展前景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很多图书馆招聘的管理人员都并非是专业人才,招聘来的管理人员由于本身就不明白如何管理图书馆,只好按照以往的规矩来办事,而现代的县级图书馆规章制度还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因此对于本身就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的县级图书馆更不知该如何下手管理了。因此,县级图书馆急切地需要专业的人才,例如,精通软件网络的人才,对图书馆内部的图书管理系统进行维修建立;科技方面的人才,对图书馆的馆藏书籍进行整理和补充选择等。由此可见,未选择合适的人才管理县级图书馆是导致县级图书馆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图书馆的服务态度存在问题

许多县级图书馆的人员并不认为图书馆还需要服务态度,在老派的图书馆管理中,图书馆是一个肃静的地方,读者自己在书架上找自己需要的书籍,然后在图书馆建设的读书区域或者就地而坐观看需要的书籍即可。读者们是主动方,图书馆方面只要提供场所和所需书籍即可。但是在现实中,所有的公众设施都是应该服务于民的,图书馆方面不应该被以前的模式所困住,更应该考虑如何服务于群众,为读者创造更好的读书条件,提供便利。

二、县级图书馆管理创新方案

随着经济发展,虽然县级图书馆已经比以前的水准高出了许多,但是无论在硬件设备上还是软件管理上,依旧存在很多的漏洞,就如上文所说的那些问题,县级图书馆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上仍存在改进的空间。因此县级图书馆在管理上必须有所创新。

(一)对图书收藏及类型进行扩充

科技发展很快,科技不仅改变了生活,同时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各种科技知识、国际新闻、八卦娱乐……这些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县级图书馆虽然不及别的等级的图书馆那样有足够的资金、人力管理,但是在图书的收藏量、涉及领域也不能低于别的等级的图书馆,知识是不分区域和贫贵的。因此,即使是在基层的县级图书馆,馆方也应该及时将书籍更新,知识更新淘汰得很快,不应该让人们在需要最新的资料和新闻时却无处可找。

(二)图书馆的工作模式需要创新

由于很多县级图书馆还在沿用以前的管理模式,因此应该及时将新的管理模式应用于图书馆管理制度中去。例如,应该合理规划图书馆的空间,图书馆只有那么大,但是图书却一直在更新换代,不仅要对所有的书进行分类摆放,而且对于同样种类的书要按出版时间分类,新一些的出版图书往往包含着新的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对于破旧的图书进行修补,有以前的知识的图书不代表没用,其中可能有大众所需要的比新书更详细的讲解。另外,不要因为县级图书馆没有很多人来,就忽略了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引进,想要让图书馆建设得更好,那么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引进就很有必要,软件的引进可以让图书管理更有条理,方便查找,便于管理,让管理人员在面对大量的图书进行管理时更省时省力。

(三)聘请专业人才帮助管理

第一,虽然引进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能帮助图书馆管理得更井井有条,但是系统和人一样,会有故障的时候,非专业人员不会维修,不能及时解决问题。所以聘请专业人才工作,尽快付诸实施。第二,对于图书的引进,需要能认识现在社会所需的人才来安排引进,不能单纯为了增加馆藏让业余的人随便引进书籍,这只会造成浪费资金和压缩图书馆空间的结果。

(四)改进县级图书馆的服务态度

图书馆也是公共设施,既然是被用来服务于大众的,那么人性化就很重要,将椅子换为较软的软椅,在书架尽头摆放一些海绵垫子,提供纸笔,图书馆内部设置一些自动饮水机或自动贩卖机提供饮品,多设置一些图书检索机器等。读者们是主要受众群体,图书馆不仅应该提供场所和书籍,更应该为读者创造更舒适的阅读环境。

三、结语

在新世纪,虽然科技发达,使得人们对纸质书籍的重视程度不再那么高,但是图书馆依旧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县级图书馆的存在为文化程度较低的乡镇人民带去了便利。因此县级图书馆的管理需要格外注意,虽然在目前的情况下,县级图书馆的管理系统依旧存在某些问题,但是相信经过本文引起管理人员的注意后,管理人员会结合实际合理改变目前的管理条例,让图书馆在运作方面做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张秀娟.县级图书馆开展“农家书屋”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综述[J].黑龙江史志,2015,11(02).

[2]戴慧莹.浅论数字化条件下的县级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