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16:08: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界发展的重点方向,引起各国政府及环境保护者的广泛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得益于经济总量的飞速发展,旅游经济产业也得到了相关政策扶持而迅速走上了规模发展的道路,然而相关伴随问题也接踵而来,全国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问题愈发严峻,大量以生态旅游作为宣传噱头的旅游经济活动给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诸如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生物多样性毁坏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冲击等现象屡见不鲜。生态旅游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可以归结于多方面原因,但最主要的就是管理方面的疏忽和失误因素,人为原因使得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可维护性极其脆弱,只有科学的管理规划才可以阻止旅游生态自然资源的进一步恶化,开展合理的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活动是维护我国旅游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诠释和基本框架
生态旅游管理是建立在自然生态学理念基础上的旅游管理系统性工程,主张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即当代人和后代人对于旅游资源享有均等的享受机会,因此,生态旅游管理要求在不破坏前人建立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条件下,为后代保护既有旅游资源,提供新的旅游景观。生态旅游的管理对象是旅游业及相关生态系统,追求可持续性维护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景观美学价值以及整体生态特性,从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硬件载体方面来说,生态系统为环境和生物要素在特定空间进行组合提供了基础,因此,如何将环境要素与生物要素进行有机结合控制就构成了生态旅游管理的实质。
(一)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内涵诠释
一方面,从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概念特征来看,其核心思想是鼓励人们认识和享受自然,立足满足旅游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基础,并延伸至其他衍生性需求。一般来讲,旅游者通过生态旅游活动而在地域文化知识和自然资源接触等方面增长见识,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增加了人生阅历,领悟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可以自觉地提升对生态资源加以保护的觉悟性,协调和贯彻国家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化政策,积极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唐静,2011)。
另一方面,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以建设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为己任,通过实践经验对相关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法规和政策提供咨询意见。以我国为例,生态旅游经济活动在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领域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旅游规范严重缺乏,因此,必须以旅游目的地的生态安全维护作为核心管理目标,旅游经济管理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既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也控制环境质量的继续恶化,使得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得以建立(郑微,2011)。
(二)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基本框架
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基本组成框架,澳大利亚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学者拉尔夫-伯克利曾在基础旅游标的、管理型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知觉四个方面进行了定义(见表1),分别以旅游产业方面、替代名称、区别特征、环境问题、受影响部门、规模增长、产业构成、管理内容、管理工具以及政策选择等栏目指标作为考虑项目,进行了较为综合全面的分析(王松霈,2002)。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学科定义来看,生态旅游经济是生态学和产业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与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应该遵循地区管理与环境容量相匹配原则、政府介入与因地制宜相协调原则、信息传播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原则、旅游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原则四个方面。
(一)地区管理与环境容量相匹配原则
这一原则的选择建立在旅游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基础上,相应的管理既不是单纯的企业型经营管理,也不是地方行政管理,区域发展与环境容量的匹配需要规划和协调(见表2)。一方面,生态旅游的开展会不可避免地加大景区游客流量,生物栖息环境和植被的破坏作用加强;另一方面,合理的环境容量又可以多层次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保证旅游资源的经济利用效率,因此,最佳的生态旅游管理区间是生态环境容量与地区经济效益的帕累托契合点,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一定要考虑地区环境的承载力。
(二)政府介入与因地制宜相协调原则
生态旅游经济具有多目标性和多主体性特征,政府介入地区旅游经济管理的直接好处是搭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人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明晰旅游资源产权和使用权界限。从地方生态旅游经济效益发展的角度来讲,政府的介入以行政权力和制度力量控制了旅游资源的消耗和维护节奏,决定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优先性和超前性,通过一系列旅游规章和条例法规实现了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因地制宜,保证了社会各方面力量对于生态经济增长和保护的集中性投入(李银,2011)。
(三)信息传播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对于理清生态旅游需求和旅游资源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并且长期以来形成了意见相左的三种观点,即:生态资源保护优先,游客需求次之;满足游客需求优先,资源保护次之;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游客动态增长旅游需求之间的纳什均衡。显然,第三种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思想更适合今天旅游业的发展管理现状,因此,要正确而积极的宣传第三种管理理念,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原则信息的传播工作,使得信息被传播对象在理念上的得到控制和约束(赵得成,2012)。
(四)旅游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原则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初衷是协调生物、环境、资源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的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一定不会建立在保护环境而牺牲经济的基础上,旅游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人类活动,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以及文化等多个方面,从产业经济学理论来说,生态旅游经济只是第三产业服务型经济模式中的一种,因此,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强调生态学原理基础和区域经济学导向下的科学景观布局,尽量的维护景区和地区生态平衡,遏制环境污染,维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特性。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发展路径
从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依据以上分析的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四项基本原则,旅游经济发展路径也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分别是互有联系的地方政府路径、可持续资源开发利用路径、旅游业区域开发规划管理路径以及培育复合型旅游经济管理人才路径(金伊华,2012),具体来说:
(一)突出地方政府在保护和发展本地生态旅游经济方面的职能作用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规划和相关基础性教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长期只有利润导向型的唯一目标,大量的旅游景区开始营业之前都没有进行过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为此,在下阶段的管理工作中,要加强政府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游客对于生态地的环境认识和保护意识,使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要附加政策法律性约束,政府从出台游客思想和观念方面的教育政策入手,摆脱单一行为惩罚措施,加强政府和民间的对话,从战略高度和子孙后代的长远角度看待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维护的重要性(陈怀文,2011)。
(二)产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观为实施基础
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要摆脱传统的单极式增长模式,以系统和整体性观点来进行经济增长的统筹谋划。在旅游业这样的服务性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不能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共存的,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遵循生态学基本理论和规律,以一定的压力测试衡量生态系统的负载极限,预期系统内的游客及旅游组织后续开发可能性,即生态系统能否长期提供稳定服务质量、旅游资源的民族文化特色能否得以保持、环境自我恢复潜力能否保持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因地制宜和适度经济原则。
(三)构建生态旅游产业局部区域规划与整体性规划的联合发展路径
旅游产业规划的目的是对旅游行业的未来发展状态提前做出设想与统筹,使得旅游业在总体和地区规划中实现阶段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机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一系列考核项目。在整体性的统筹工作中,一方面要通过合理布局设施来对旅游生态平衡进行维持,另一方面要以旅游景点所在地区和城市为依托,实现配套设施的同步发展,以此来消除生态经济增长的局限,减少旅游资源保护的盲目性。地区布局方面要以环境、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目标,配合整体性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耿松涛,2013)。
(四)培育复合型旅游经济管理人才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最终决策制定者是人,最终执行者也是人,高素质的复合型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人才是旅游经济创新和生态保护兼顾原则实施的关键。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角度来讲,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在产品设计专业化、技术专业化、服务专业化等方面均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生态学知识、旅游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以及经济学知识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操控和把握,因此,针对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的发展现状,建立和培育一只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是技术经济增长支撑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唐静.生态旅游经济异化的生态反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
2.赵得成.基于治沙和旅游共生的地域性旅游模式设计[J].商业时代,2012(4)
3.李银.生态旅游视域下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1(35)
4.郑微.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16)
5.金伊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7)
6.陈怀文.大足生态旅游经济的形成和发展[J].世界经济,2011(13)
一、规范管理、制度创新
从2004年3月开始试点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截至2010年5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分院先后派出旅游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共计393人,教师14人次前往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进行以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实践锻炼(详见表一)。表一:经济管理分院学生实习情况统计表
(一)管理无盲点,层层落实,全面规范
为了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经济管理分院成立了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管理和指导。实习生日常管理工作由实习带队老师负责,实习点有关问题由带队老师定期向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汇报,并建立重大问题应急反应机制。学院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老师定期到各实习地点巡视指导,了解实习生的相关情况,处理相关问题。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经济管理分院制定了一系列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规范,以严格的制度来保证管理到位、教育落实。具体制度包括:实习计划、实纲、学生实习守则、实习考评制度等。
(二)创新工学结合模式,服务社会“零距离”
在旅游管理专业酒店顶岗实习取得良好效果并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经济管理分院充分调查与分析社会需求后,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05级的教育教学实际,创造性的制定了2007—2008学年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05级“鱼凫班”“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施方案》。经过前期学生自愿报名、选拔组班、岗前培训,46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圆满完成了在鱼凫国都温泉大酒店为期一年的实习,并同时完成了必修课程的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达成了学校与企业间、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间、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零距离”结合,真正实现开门办学,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接轨,并尽可能降低学校办学成本、学生完成学业的成本以及学生就业的机会成本。同时,方案的科学有效实施,也有利推进了05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各项工作健康、稳定、持续地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创立学生科研方案,鼓励学生实践研究
2008年,06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顶岗实习期间,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思考和思维创造能力,同时督促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岗位实践结合,思考创新并形成阶段性成果,经济管理分院在2006级旅游管理专业驻金苑酒店实习生中首次实施了“实践课题研究促进方案”。根据方案,分院成立了专门的学生课题研究促进基金,用于学生实践课题研究的资助和奖励。学生课题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实习企业的日常管理、部门运营、对客服务、产品创新;实习团体学生成员的管理方法研究与正向引导;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可行性模式探索等三个方面。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研究的积极性,两年来,共计有12个学生课题小组通过了学院审定,正式开题并顺利结题。
二、企业一线实践,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选派青年教师深入行业一线,不断实践提高
几年来,经济管理分院先后选派旅游管理专业青年教师游红霞、杨胜龙、万婷春、王婷、叶春近等于2004年至2010年间分别前往遂宁市明星康年大酒店、成都温江鱼凫国都大酒店、广西南宁最佳西方(精品)红林大酒店、广东汕头金苑大酒店担任酒店实习带队指导教师,除了做到有效地规范学生的教学实习,加强教学实习管理与考评外,均在酒店担任了一定职务负责相关工作。在管理学生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提高,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更多的实践经验,收获了专业领域和酒店业管理服务方面更为丰富的理念和技能。04级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带队老师万婷春在进行实习生管理的同时,更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在国际五星级红林大酒店培训部担任培训助理一职,顶岗工作达半年时间。通过酒店实际工作的锻炼,她对整套酒店培训管理工作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习掌握,熟悉酒店人力资源部各项工作政策、程序及酒店人事管理工作实际状况;全面了解酒店的整体管理运行体系及各部门基本情况;对高星级酒店的人才需求实际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还具备了酒店行政人员专业素质及实际工作经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星级酒店培训管理人员。
(二)以实践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完成实践锻炼后,专业教师们纷纷将实践收获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对旅游管理专业《饭店管理概论》、《餐饮服务管理》、《茶文化与酒文化》等多门课程进行了改革和重建,专业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补充,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与欢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杨胜龙、万婷春将酒店企业培训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收到良好效果。在学院2006年度名师示范课竞赛中杨胜龙老师获院级一等奖,在学院2007年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中万婷春老师获院级一等奖,在学院2010年说课比赛中叶春近老师获院级二等奖。
三、育人创新,终获累累硕果
经济管理分院推行在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学生不仅通过顶岗实习了解到了更为丰富的行业实际,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更锻炼了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积累了实践工作经验,为毕业后真正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理论结合实践,增强学生专业水平
通过一线服务实践,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学生们把实践中的所思所得写成了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研究的方向。2004年以来,实习学生共上交实习小结、实习报告达650余份,完成与实习相关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04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郑蒋萍以实习酒店红林大酒店大堂吧酒水种类为研究对象写成《大堂吧酒水种类可增加性的调查》一文被评为04级优秀毕业论文。05级旅游2班学生崔文婷将在金苑酒店前厅部的实习工作中的思考所得写成《金苑大酒店前台接待服务工作探析》一文被评为了校级学生优秀实践论文。
(二)锻炼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在酒店的实际工作锻炼中,学生们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增强。陌生的生活环境锻炼了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与吃苦耐劳精神;在与同事、上司的相处中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同时酒店复杂的工作环境更是最好的教材,学生在逐渐适应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着职场生存之道,完成了从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认知改变,极大丰富了他们的社会工作经验。
(三)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受到企业广泛认可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内涵;原则;发展路径
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事业发展的趋势,其指引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生态环境对人们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有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果不对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任其继续破坏可能会威胁人类的生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好,而且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一些旅游企业的管理者过多的重视经济利润,容易忽视对自然景区的保护,所以,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必须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模式。以下笔者对生态旅游的管理进行了探究,并对旅游事业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1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以及框架
生态旅游管理是在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传统旅游管理的创新与改进,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其是以生态学的思想作为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以生态学理念作为管理的基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生态旅游管理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长远发展,其主张不但让当代人欣赏到美丽的风景以及自然景观,还得让后代人享受到同样的机会。不管是什么年代的人都有享受旅游资源的权利,而且每个人都有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这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只有对其进行必
要的保护,才能使人们生活的环境更加健康。生态旅游管理强调在不破坏自然资源以及人文景观的前提下进行旅游活动,要有长远的眼光以及发展战略,为后人保留美丽的自然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影响着框架的构成,下文对其进行了分析,以供旅游管理部门参考。
1.1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有两个层面,第一,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征角度分析,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使人们接近自然,感受到清新的空气,使人们的身心更加健康。生态旅游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在满足其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中增长阅历与知识。生态旅游管理的建立可以使人们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更好地贯彻国家的各项旅游政策,促进旅游行业与环保工作的和谐发展。第二,生态旅游管理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建设,而且可以更好的规划城市的建设,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可规避旅游开发以及旅游路线建设的盲目性,其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对沿途旅游路线的风景以及目的地进行生态保护,并对其安全进行维护;其管理的内涵是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防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要提高旅游环境的质量。生态旅游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下建立的,具有长远的发展意义。
1.2 生态旅游管理的框架
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基本组成框架,澳大利亚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学者拉尔夫・伯克利曾在基础旅游目标地、管理型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知觉四个方面进行了定义,分别以旅游产业方面、替代名称、区别特征、环境问题、受影响部门、规模增长、产业构成、管理内容、管理工具以及政策选择等栏目指标作为考虑项目,进行了较为综合全面的分析。生态旅游的管理对象是旅游业及相关生态系统,追求可持续性维护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景观美学价值以及整体生态特性,从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硬件载体方面来说,生态系统为环境和生物要素在特定空间进行组合提供了基础,因此,如何将环境要素与生物要素进行有机结合控制就构成了生态旅游管理的框架。
2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原则
生态旅游经济的管理原则既要符合生态学的原则,还有符合旅游产业经济学的原则,其是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目的是促进二者和谐发展,并且使人类与生态环境可以和谐相处。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原则应该使地区管理与地方环境相匹配,要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落实政府的各项政策,还要使信息传播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最后还要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原则。下面笔者对这四个原则进行了简要分析。
2.1 地区管理与环境相匹配原则
这项原则可以有效的协调旅游活动的各项制度,其可以对旅游活动的时间以及空间进行调整,从而使地方管理与当地环境更加匹配。生态旅游的管理与企业管理不同,而且与地方的行政管理也具有差异性,具有自身的特点与属性。生态旅游管理需要对地区发展进行规划,还要对旅游环境进行调整。生态旅游会使自然景区聚集很多游客,如果不对其进行管理的话,很容易使景区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所以,其管理应该遵循对环境的保护原则。另外,还要控制游客的数量,合理的规划环境容量,使其既满足旅游业的需求,也能对环境问题进行改善,要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使地区管理与生态环境相匹配。
2.2 政府介入以及因地制宜的原则
不同的地区生态环境的条件不同,所以,生态旅游管理具有多样性,而且不同的管理制度目标也具有差异性。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认识到了环境保护是重要性,政府的介入可以促进生态旅游利益的增长,使旅游资源的产权更加清晰,对旅游资源的使用也更加合理。通过政府的介入,可以促增加生态旅游的社会凝聚力,更好的控制旅游资源的消耗,有效的保护自然资源,同时政府部门所制定的相关的旅游规章制度以及政策法规,对旅游行业可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从各个方面保证了生态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2.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信息传播的原则
随着游客需求的增多,传统的管理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旅游业的发展,也无法满足的游客的要求,而生态旅游管理使游客与旅游资源和谐发展。传统的生态旅游管理观念较重视对资源的保护,但是忽视了对游客需要的掌握,现代的生态旅游管理应该注重旅游资源保护与游客需求之间的协调,使其更加均衡的发展。同时管理部门要传播更好的管理理念,对各项政策、法规进行宣传落实。
2.4 旅游经济发展可持续原则
生态旅游管理可以使旅游行业的发展更符合长远性,有效地调节融合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旅游是在增加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做好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旅游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对社会发展、人们阅历提升、文化的传播等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生态旅游可以推动旅游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项发展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这项原则需要了解生态学原理,掌握生态学发展原则,使生态旅游管理的制度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学,这样才能促进景区生态的平衡发展,才能避免对环境的破坏,防止生态遭到污染,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升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
3 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路径
生态经济管理的发展路径需要结合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生态旅游管理的其中一项重要目的是提升旅游行业的经济,同时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生态旅游管理发展路径的选择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而且是对旅游行业发展的规划。同时还要考虑到政府职能的介入,要有效的利用政府的支持以及相关政策,做到生态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与管理人员的能力以及素质有一定的关系,在选择发展路径时,也要注意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路径。
3.1 突出地方政府在保护和发展本地生态旅游经济方面的职能作用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规划和相关基础性教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长期只有利润导向型的唯一目标,大量的旅游景区开始营业之前都没有进行过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为此,在下阶段的管理工作中,要加强政府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游客对于生态地的环境认识和保护意识,使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要附加政策法律性约束,政府从出台游客思想和观念方面的教育政策入手,摆脱单一行为惩罚措施,加强政府和民间的对话,从战略高度和子孙后代的长远角度看待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维护的重要性。
3.2 产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观为实施基础
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要摆脱传统的单极式增长模式,以系统和整体性观点来进行经济增长的统筹谋划。在旅游业这样的服务性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不能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共存的,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遵循生态学基本理论和规律,以一定的压力测试衡量生态系统的负载极限,预期系统内的游客及旅游组织后续开发可能性,即生态系统能否长期提供稳定服务质量、旅游资源的民族文化特色能否得以保持、环境自我恢复潜力能否保持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因地制宜和适度经济原则。
3.3 构建生态旅游产业局部区域规划与整体性规划的联合发展路径
旅游产业规划的目的是对旅游行业的未来发展状态提前做出设想与统筹,使得旅游业在总体和地区规划中实现阶段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机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一系列考核项目。在整体性的统筹工作中,一方面,要通过合理布局设施来对旅游生态平衡进行维持,另一方面,要以旅游景点所在地区和城市为依托,实现配套设施的同步发展,以此来消除生态经济增长的局限,减少旅游资源保护的盲目性。地区布局方面要以环境、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目标,配合整体性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
3.4 培育高素质生态旅游管理人才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且人力资源也是推动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生态旅游管理制度的制定离不开人力因素的影响,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关系着管理质量的好坏,所以对生态旅游管理人员的培训非常重要,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其专业的技能以及管理水平,可以使各项规章制度更好的落实与实施,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培育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改进与创新,才能适应新世纪的发展要求。高素质的复合型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人才是旅游经济创新和生态保护兼顾原则实施的关键。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角度来讲,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在产品设计专业化、技术专业化、服务专业化等方面均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生态学知识、旅游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以及经济学知识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操控和把握,因此,针对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的发展现状,建立和培育一只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是技术经济增长支撑的必要条件。
4 强化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
(1)政府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在政策上不断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政府应该在政策不断促进生态旅游管理。成立各级(由上而下)的生态旅游管理部门并加强管理。同时应当加强宣传教育,让全部人都能充分意识到生态旅游的重大意义,增强旅游有关各方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并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营造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良好氛围。
(2)旅游管理部门应注重对旅游资源进行生态开发,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旅游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就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评估旅游资源的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开发的价值等工作。旅游管理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当树立牢固的生态开发意识,杜绝盲目以及过度开发,应当遵循科学、整体、系统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整体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
(3)旅游管理部门科学规划并有效协调生态旅游的承载力与游客关系。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进行整体以及区域规划,从环境影响的评估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各方面,要进行科学设计,统筹规划。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管理是一项具有环保意义的管理项目,其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与旅游行业应该保持平衡。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生态旅游管理有必要进行改进与调整,否则无法满足游客的各项要求,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游客数量的增多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而且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多污染,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对其进行约束。
【参考文献】
[1]唐静.生态旅游经济异化的生态反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
[2]赵得成.基于治沙和旅游共生的地域性旅游模式设计[J].商业时代,2012(4).
[3]李银.生态旅游视域下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1(35).
[4]郑微.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16).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1,至2004年我国入境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境市场的接待人数和接待收入已具相当规模[1,2]。在2000年国家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确立了2020年我国要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国又面临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已经有学者从旅游管理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中国本科教育的情况并提出了改革意见[3]。鉴于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逐渐退出精英教育的舞台,转向大众教育,因此分析更高层次的、更能代表学科研究趋势的硕士、博士点的设置情况,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本文着重于硕士点设置情况的分析,博士点的分析将另文阐述。
三、硕士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介绍
统计结果表明,截止2007年,全国共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114所高校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共有专业数120个,研究方向387个。大部分高校拥有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但也有_些高校在不同的院系中同时拥有多个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如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以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院)等。
(二)院系分布情况分析
目前中国旅游管理硕士点挂靠的院系,仍以"工商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最多。但表1同时也反映出了另_种讯息,那就是正如有学者对该专业设置所提异议一样,[4]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在"旅游学院/旅游学系“地理/城市/资源学院“经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也有相当的分布,这说明,随着旅游业逐渐成为中国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学科地位上,学者们在"管理学一工商管理一旅游管理”这样的专业设置背景下,正在尝试"旅游管理”专业同其他专业交叉和学科地位的调整。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硕士点挂靠在地理类(包括资源、环境、地理等)院系中。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旅游,尤其是中国目前旅游的主要内容仍以游山玩水、观赏地表起伏和地表覆盖为主,而这属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同时,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大都开设《旅游地理》和《中国自然地理》这两门专业课,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地理知识对旅游及旅游管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旅游管理在旅游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在政府部门、旅游单位、旅行社对景区规划和管理、客源分布和管理、景区应急反应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5]可以预见,地理知识尤其是基于3S技术的现代地理知识、分析和思维方法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2.研究方向数量分布情况分析以旅游管理硕士点研究方向的数量统计,前四位院系的位序基本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是它们之间的相对比例。通过表1我们发现,其他三类学院的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唯独"旅游学院'’所占份额由专业数量的20.8%上升到方向数量的27.1%,上升超过6个百分点。通过计算"方向数/专业数”指标,可以发现,"旅游学院”该指标最高,达到4.2,而其他专业数较多的院系通常比例在2.8〜3.1之间。究其原因,可能是旅游类的学科内部分化较细,而交叉类专业相对拓展不足所致。
(三)院校类型分布情况分析我们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在高校中院系分布情况进行分类汇总,此,本文不将其计算在内。
由表2可以看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广泛分布于师范、财经、理工、农林、语言等各类院校中,这一方面说明了由于旅游业经济地位的提高,已经引起了各类学者的广泛关注,另_方面也反映出旅游管理交叉学科的性质。而这一性质从院校类型的整体情况也可以得到印证: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类院校中的比例达到了64.9%。这说明,各类专业院校都在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目前处于学科分化和深化阶段。
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在理工类院校中居然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这说明中国旅游管理的研究有文理交叉的趋势。这可能与国际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趋势有关,目前旅游管理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理工类院校在此方面有较强的学科和技术优势,旅游管理专业与理工类院校的结合,虽然有相当_部分仍然挂靠在管理类专业门下,但同样可以吸收理工学科的传统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学科优势,使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段研究旅游管理,从独特的视角和理念开拓旅游管理学科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有助于提升中国旅游管理的研究水平。
(四)区域分布情况分析
统计旅游管理硕士点的区域分布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共有26个省份(不计香港、澳门、台湾)的不同类型的高校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点,占全国大陆省区数的83.8%,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这说明,就空间分布而言,目前中国的各个省份都已经对旅游业的地位、个省份的重要投资和发展方向。
我们将这种地域分布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图1,图2)。发现,硕士点空间分布仍然存在区域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拥有旅游管理硕士点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即使西部地区有些省份拥有硕士点,但也通常较少,如新疆(2个)、甘肃(2个);而对于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到目前为止还未设立旅游管理方向的硕士点。这一方面说明旅游及旅游管理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旅游管理尚未完全起步。但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蕴涵着巨大的旅游商机和潜力,尤其是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部地区将迎来旅游资源开发的新契机,旅游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将凸现,其培养也将受到高校的重视,虽然可以通过引进中东部管理人才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毕竟不如本地人才对本地旅游资源更为熟悉,更有感情。因此,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西部地区也将和中东部地区一样,在高校中开辟培养旅游管理类硕士及以上的专业人才。
四、结论和讨论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其它较好的专业如下:
1、省级特色专业:财政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2、重点建设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
关键词 教学型大学 经济管理专业 实验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教学型大学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定位
任何一所教学型的大学,在授课之前首先确立教学的指导思想,此外通过不断地加强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拓宽专业视野,实验作为实践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经济管理类的实验是经济管理学习中的核心,通过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创新基地,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对知识掌握的积极主动性。实验室中的一些基础设施的开发和购置、教学队伍的建设,对于实验室的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断完善实验室中的软件设备和硬件设施,可以不断的去完善完整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各大高校应该全力的把实验教学是建成省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的总体定位于强大的应用能力、极高的综合素质、丰富的知识结构以及创新的知识体系。努力的去实现四平台五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更新实验室中的一些现代化设备,培养投放于社会经济建设第一线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在经济管理实验室中学会一些基本的管理思想,学会怎样去优化手中的实验资料,保持科学化的实验设计环境,初步探索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室中要创造出自由的实践氛围,将教学型大学经济管理累实验教学初步定位,转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由传统的封闭式教育转为开放式的现代教育。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方案由机械重复转变为创新设计,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设计理念,利用创新的意识去改变复杂的实验步骤。
2五层次四平台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2.1五个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
五个层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体系大致包括为,专业综合性实验课程、课程单元性实验课程、专业基础新课程、课程综合性实验课程和创新实验课程,专业基础首先是在一些学科的背景下,会设计出一些符合于基础知识的课程实验,设置该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熟练的去掌握一些基础理念。那么对于课程单元性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复习某一个章节,通过认真仔细复习所学的每一个单元和章节,对知识可以起到一个复习和汇总的作用,通过一点一点的积累去强化知识点的理解。对于综合性实验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给专业中的某一门课程进行知识输送,将专业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知识点综合性。对于专业综合性的设置,主要的内容就是将许多专业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技能,强化学生经济管理的意识。创新课程主要为了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在整体上去提高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未来的经济与管理研究和开发上可以有所收获。
2.2四种实验教学平台
四种实验教学平台指的就是户外实习教学平台、校内实习工厂、实验室室内教学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教学平台,在校外建立一些实习的基地,可以使一些经济专业具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对于学生可以进行集中培养,每个学生到了规定的学习时间都会要投入到实习基地中去进行实践。在户外建立的一些实习教学的平台,比如说旅游专业方面的实习,只有将自己投身到了生活实践中,还可以更好的去提高自己突破自己,每年专业会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去安排不同的实习基地。在校内建立一些实习工厂模拟,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教学计划安排,所有经济管理类的学生要在校内进行实习,实习之后要做工作总结报告,为的就是要增加对现场经济管理的一种感性认识。室内实验室教学平台可以承担五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必不可少的实验教学平台之一,通过在平台教学上的锻炼,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经济管理能力。
3教学型大学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保障体系
3.1整体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正确的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经济管理知识的理解,在发扬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时,也要不断的去创新教育的授课模式,将专业的教育和课外的教育融入在一起,不断的去优化经济管理的教学体系。首先在设计方面要突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多层次性,此外还要突出教学型大学经济管理的处理型,将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科之间的知识要相互渗透。
3.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实验教师队伍
不断的去培养和引进外来的经济知识,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推动专职和兼职的相结合,培养出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经济实验技术团队。此外通过不断的对组织中的核心教师进行培训,增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拓宽教师的思考问题视野和思路。积极选送实验教师参加教育部和各级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实践教学研讨班,更新理念,拓展思路,增强素质,提高技能。
3.3加强实验教学的过程控制
从教师将实验教学任务下达开始,每一个步骤都要按照实施的方案进行,防止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任何的纰漏,加强实验教学的过程控制。教师将实验教学任务安排给具体的学生,通过不定期的检查,提高实验工作的质量,对实验教学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控,提高实验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一、高度重视,统一认识,专业教师全员参与是前提
高度重视,统一认识,专业教师全员参与是组织好顶岗实训教学的前提。顶岗实训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几乎已经到了“不言自明、人尽皆知”的程度。学院及系(部)都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在办学思想的提炼与贯彻中、教研活动中、教学文件中、教师教学规范中、各级教学会议中、历次教师培训中,都在强化和统一这一认识。经济管理系在落实这一工作时,首先认识到:先有适应社会实际的教师,后才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研科研的方向不在教科书上,不在实验室里,甚至也不在某一技术发展的最前沿,而在实际部门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所有专业教师要与实际部门、企事业单位多联系、多了解、多接触、多深入。所有专业教师都有责任积极参与学生顶岗实训教学活动的联系、指导与管理工作。这一工作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将检验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事实上,恩施职院经济管理系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正是以此为突破口的。
二、注重全过程管理是关键
顶岗实训不应该是到学生毕业离校前才想起的一件事,而应该是在学生进校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就要考虑的工作。要早作计划、科学设计,然后分阶段、分学期组织实施,其间还需多次根据执行情况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直到一届学生毕业后为更合理地编制下届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重要参考。经济管理系在顶岗实训教学工作组织过程中无论是每门课程的顶岗实训,还是整个专业的综合顶岗实训都注重了“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反馈调整”的全过程管理。从“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再到“反馈调整”,注重全过程管理是完成好顶岗实训教学的关键。
三、不断丰富顶岗实训的有效实现形式
在近几年的顶岗实训实施过程中,我系根据经济管理类各高职专业的特点和实际条件,走出了顶岗实训的“六条路”。
(一)校内仿真顶岗实训
会计专业因为财务信息的秘密性和财会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毕业实习前很难有机会进入实训单位财会岗位的核心业务进行实质训练。财会教研室便把该专业的实训重点放到建立财会手工模拟实训室和电算化实训室两项工作上。通过编写实训教程、编制财会业务及“证账表”资料库、安装常用财务软件、模拟分岗轮训,建立起技术仿真度极高的财会实训中心,解决了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实训问题。
(二)毕业前的学期顶岗实习
属实践性教学的最常规形式,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单位既可由学生自己联系,亦可由系部或学院统一联系。这一形式适用于学生结束所有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之前。我系一般安排学生用13周时间完成这一工作。因其时间较长,实践训练的综合性强,且安排在学生就业之前,所以至关重要。教研室负责拟定专业实习方案并指定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一般分组指导,每组1至2名教师。另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每个学生一名。实习结束后返校时交实结及实习单位鉴定。实习鉴定表装入学生个人档案。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单列计入成绩档案,未合格者延长实习时间,推迟毕业。
(三)与专业认知相结合的岗位见习
一般安排在五年制高职生由中专段转入高职段时或三年制高职新生入校结束军训后。目的重在加强专业感性认识,为后阶段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我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051016班五年制学生通过这一环节训练后进一步明确了学习方向,加深了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知,对后期学习起到的良性推动作用。这一形式在运用过程中切忌缺乏针对性的泛泛而看、跑马观花,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岗位(群)进行岗位见习。
(四)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的课程综合实训
专业核心课程学习过程中或结业后安排到实训基地顶岗实训。一般一次安排1至3周。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客房服务管理》《前厅服务管理》《餐饮服务管理》《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学习中都成功运用了这一方式到星级酒店客房部、前厅、餐饮部,旅游景点(区)、旅行社进行了实训。基地分布于州内主要旅游景点和大型酒店宾馆。
(五)寒、暑假学生自由式专业社会实践
利用寒、暑假期时间由学生自由联系单位顶岗参与工作,进行专业社会实践。我系从2004年开始实行《学生社会实践证书》制度,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集中记录在一本专项手册上,每学期开学后第三周由学生科检查登记并加盖公章。以此形式,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达到辅助顶岗实践训练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收到一定效果。但坚持下来,收效显著者还不是很多。且学生自由式实践与专业结合度尚不满意。
(六)工学交替
前五种形式都是适用于全体学生的顶岗实训方式,另有一种工学交替的特殊形式适用于少数学生。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少数学生因家庭困难,学费及生活费都很紧张,却品学兼优。为了避免经济原因导致此类学生流失,在弹性学制尚未启动的情况下,允许其一边坚持校内学习,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际工作岗位打短工、打零工。二是少数用人单位急需用人,提前到校择优选拔少数在校生,且用人单位只要求其利用部分时间到位工作,另用部分时间继续完成学业。事实证明,上述两种情况若辅以适当管理,完全可能培养出技能突出且品德优秀的学生。第三种情况通过组建校内的实体吸纳部分学生以工学交替形式参与其中。如:通过组建“恩施职院大学生礼仪队”,择优选用少数学生在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后,在直接对社会提供专业服务过程中强化技能训练。还可通过组建学院或系部的广告公司、商务公司、旅行社等实体吸纳相应专业学生以此为依托,以工学交替方式实现顶岗实训。
四、不遗余力为学生寻求和搭建顶岗实训的舞台
为组织好上述多种形式的顶岗实训,必须寻求各行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以搭建起各种舞台。实际工作中经济管理系主要从四个结合上做文章。一是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客座教授等外聘专家的知名度、影响力,寻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支持配合,与外聘专家工作相结合。二是抓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作,发挥其在顶岗实训中的主导作用,与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与恩施天艺酒店管理公司、龙麟宫旅游有限公司、利川腾龙旅游有限公司、梭布石林旅游公司、锦锈河山大酒店等基地的合作,多次成功组织了多个班级多门课程顶岗实训教学。三是通过有一定社会接触度的本专业名师带动少数优秀学生参与项岗实训,与“名师”“名生”工程相结合。例如,由李光富老师联系并指导会计专业031011班5名学生三次到恩施州、市国税局、地税局完成税票归档整理,工作成绩受到有关单位好评。且参加实训的学生也感到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完全掌握的专业技能。市场营销专业胡永忠老师指导1102班朱方亮等同学为企业所作的营销策划也受到实训单位好评。四是与勤工俭学工作及学生自由式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顶岗实训机会。实际上仅仅是找实训单位这件事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煅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