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40: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畜牧业品牌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坐拥江源绿水青山,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县为单位评定的有机畜牧业基地,也是迄今为止存栏牲畜最多、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有机畜牧业可谓品质天成。
构建符合三江源地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叫响泽库有机畜牧业的“国”字号品牌
今年1月中旬,泽库县与青海西北弘有机资源开发公司正式签约,意味着该公司正式入驻泽库县有机畜牧业产业园区,投资1.5亿元开发有机畜产品,瞄准高端市场,逐步实现有机畜产品的真正价值。
签约仪式后,县委书记张文生的一番话却颇为耐人寻味,“的确,泽库县有机畜牧业的发展优势得天独厚,但如果没有对生态环境的持续关注,‘有机’将是一句空话,如何形成符合三江源地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打出泽库有机畜牧业可持续的‘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我们需要思考的,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畜牧业都是泽库县的支柱产业,历数制约泽库有机畜牧业发展的种种短板,不难看到,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粗放,牧业资源转化率低,天然草场超载较为严重,长期远离主流市场,有机产业深度开发与品牌营销不足,对当地经济发展、就业和民生的带动作用一直偏低,可惜了老天千百年的厚爱。
自“三江源”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和有机畜牧业核心区的泽库县,借助国家和青海省以草定畜、退耕还草、草原生态奖补机制、游牧民定居等一系列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步步跟进,牧民群众收入步步攀升。
“青海高原的生态优势与经济欠发达的现实状况历来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减畜增收,保护生态,落实政策和推动牧业现代化四位一体的共赢局面,发展有机畜牧业无疑成为泽库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县长更智才让谈道。
2012年5月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就已明确提出――“打造高原生态有机品牌,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建设黄南州有机畜牧业示范试验区”,这为泽库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给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
近年来,透过饲草料种植基地规模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有机肥饲草料种植基地的循环牧业新模式,使泽库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在提速。
泽库县利用西部10万亩弃耕地培育有机饲草产业,并在周边建设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使饲草料资源就近得到利用和转化,提高了生产效益,同时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机肥料还田,饲草地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培育品牌,建设基地找寻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早春,又到了泽库县宁秀乡智格日村的村民们分红的时节。
那还是几年前,宁秀乡15个村的1500户贫困户联合组建了智格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集资900万元,建成3.2万亩的青干草生产基地。
合作社运营至今,青干草、草籽等产品一路畅销,入股群众分配的利润累计已逾百万元。
贴上了“绿色、纯净、无污染”的标签,打出了“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如今,以生态友好和环境友好为主要特征的有机畜牧业,已成为泽库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
几年来,政府将着力点放在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治理上,为企业和有机畜牧业合作社(牧户)牵线搭桥,以全县928万亩优质草场和有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载体,促成“政府引导+公司+合作社(牧户)”的联营合作模式。
短短几年后,泽库县已冒出了64个“有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村村都有合作社,乡乡成立了有机畜牧养殖基地,户户都成了“有机生产畜牧合作社”成员。
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围绕壮大区域特色主导产品,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牧业示范区,集中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树立高原绿色有机品牌,正是循着这条路子,泽库县一举摘得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称号,投资2640万元,建设了占地750亩的有机畜牧业园区。
自2012年至今,泽库县获得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有机产品认证共涉及928万亩天然草场上养殖的17.41万头牦牛和64.76万只藏系羊。
这是自国家出台新版的《有机产品标准》和《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实施以来青海省获得的第一个有机产品证书,也是迄今为止青海省30多个县中有机认证牦牛和藏系羊最多的县。
泽库县还通过建设“有机可追溯体系”,为牲畜戴上了二维码和三维码耳标,在养殖、生产、加工、销售过程当中,能够随时检测牛羊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出自哪个牧户的草场、防疫情况、水源地等一经扫描――都会显示在手机屏幕上。
泽库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按有机畜产品认证要求,统一组织牧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建立生产全过程登记和记录制度,把合作社打造成生态有机牧场的发展载体,并不断培育重点龙头企业,改造冷链加工等基础设施,扩大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
这无疑又印证了那句老话,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补齐短板,因地制宜一个“特”字打天下
泽库县的有机畜牧业在深度开发中努力彰显着自己的特色,寻找自己细分市场中的定位。
来到黄南泽雄肉食品有限公司这个黄南州第一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泽库县有机畜牧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汪正顺一脸笑意,“到处都要,供不应求啊!”
据悉,该公司年屠宰加工牛2万头、羊4万只,目前的产品主要有精选牛羊排、精选牛羊肉卷、精选牛羊肉小包装、四分体分割牛肉,精深加工副产品等,产品远销上海、江苏、天津、深圳、广州等地。
事实上,在推动有机畜牧业发展的进程中,泽库县曾面临过重重困难。
比如,泽库是青海省14个国定贫困县之一,投资拉动先天不足,园区引领、科技支撑、牧企对接、有机规范养殖,亟需大批外来资本的注入。
比如,如何把特色产业做优,把泽库县的有机畜产品推向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从而真正实现有机畜牧业的附加值。
再比如,尽管泽库农牧民对发展一般无公害食品已有共识,但对发展有机食品,对市场条件下高品位稀缺商品的特殊竞争力认识不足等等。
定位于“保护生态、调整结构、集约化经营、走村落化建设和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个思路,今天,走出一条具有泽库特色的绿色、有机、健康的富民强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泽库有机畜牧业全方位发展的大幕已然徐徐拉开。
在东部建设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在西部利用人工饲草种植基地及废弃耕地种植有机牧草,在中部地区重点建设有机标准牛羊屠宰加工厂、风干牛肉加工、乳制品加工、畜产品加工及农牧民培训工程等为主,通过泽库有机畜牧业产业园区的建设,打造招商引资的平台,引进龙头企业,创建泽库地方品牌,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组织有机产品进入国内外高端市场。
目前,泽库县已与上海、北京等地的销售企业取得了联系,这些企业到泽库县考查,并对泽库的乳制品,尤其是畜产品给予了非常高的认可度。
为了打破产品流通这个瓶颈,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在政府资金扶持下,泽库开始创建有机畜牧业直销店,通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把产品直销出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已在四川、甘肃、等地开设多家直销店。
关键字:山区,畜牧业,现状,发展对策
当前,山区的畜牧业正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畜牧业发展正面临难得的机遇期。通过抢抓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畜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即生产方式逐步转变、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畜牧经济持续增长。但也必须看到,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建设山区现代畜牧业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一、山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畜牧生产仍处于家庭副业地位
山区畜牧生产社会效益较为显著,畜牧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大部分,但没有畜枚生产的位置大多数乡村干部认为,山区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一个“山”字,搞活一个“水”字上,忙于开山造林,兴办小水电。对发展山区畜牧生产吸引办不大。因此,几年来在领导的议事日程上畜收生产挂不上号,对农民伺养畜禽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2.山区的交通条件较落后
山区的交通条件有限, 乡镇配备的畜牧工作者不能利用有效的交通工具进行代步, 有时在进行两处畜牧工作指导之时, 要从一家到下一家的路程远、耗时长, 使得大量的工作时间被浪费, 山区畜牧业指导工作的效率也因此而降低。
3.山区畜牧养殖方式粗放
相对于先进的城市的集中式动物养殖方式来讲, 山区动物养殖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山区的动物养殖总量不多, 且每一位动物养殖户所养殖的动物规模较小, 分散性业较大,这为统一管理和规模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同时,山区的从业者主要习惯于传统饲养,水平偏低山区的畜牧主要靠千家万户饲养,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喂猪一锅煮,喂鸡一把米, 放羊到处跑,有啥吃啥”的老办法,生产水平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如生猪出栏率,虽从1990年的 %提高到了2015年的 %,但是远远低于其他平原地区。基本上还处于“ 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的传统习惯
4.山区畜牧从业者的防疫意识不足
每一个畜牧从业者进行动物养殖的目的都是为了从中营利, 而一些山区的畜牧从业者将从动物养殖工作中取得经济效益作为从事畜牧业的唯一目标与要求, 这就使得其对于动物防疫工作不甚关注, 也不愿意浪费财务在动物防疫工作上, 这些畜牧从业者思想上的不配合给山区的动物防疫人员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些畜牧从业者对于动物防疫工作不了解和不理解,这就造成了他们在面对动物疫病的时候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
二、山区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1.拓宽思路,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要优化畜牧生产结构,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丰富的资源优势,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保障市场供给,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养殖,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二是要优化产业链结构,一些山区乡镇的畜牧养殖到销售缺少统一的链条,主要依靠外来人员的整只收购来售卖养殖的动物,这种处于链条最初级的生产方式虽然简单,但是获取的利益相对来说也是最少的,所以要努力培育从生产到加工的一条产业链,增加畜产品附加值。
2.打造亮点,突出地方特色
每个乡镇在畜牧业发展中都有各自的优劣势,强弱项,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定位,怎么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的问题。只要抓住整体畜牧业发展中的一个或几个亮点做实、做大、做强,使亮点更亮,把短板补强,就能做出特色,提高效益。
3.改变观念,打造大众品牌
山区乡镇地处偏远,村民相对来说思想较为落后,对品牌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即使有部分地区发展了品牌,但是品牌的名气不够大也会对整体畜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作为山区而言,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卖点,因此要主打发展绿色、生态、富硒、有机品牌。同时,更要加强对地方资源性品牌的推广,因为这种品牌的养殖经验丰富、货源多、运输方便,在一定程度上能节省整体成本。要利用自己的品牌、特色,通过品牌建设带动特色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为产业链建设提供活力。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发展措施;安徽天长
畜牧业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是大农业的主要角色,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1]。目前天长市畜牧业面临着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历史机遇,如何推动天长市畜牧业走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牧业之路,笔者认为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突破口和主渠道,让畜牧业挑起新农村建设的大梁。
1效益在规模
传统的畜牧业是以家庭养殖为主,现代畜牧业则是以规模化养殖为主。分散养殖不仅经济效益低下,而且因养殖标准不一、技术管理参差不齐、疫病防控难以保障等原因,经不起市场风浪的冲击。随着我国与世界的接轨,以及国内各大城市相继实行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散养模式面临着生存挑战,只有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才能提升畜产品的竞争力,才能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一是专业化布局。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发挥优势、合理布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天长市畜牧业基地建设。在天长市要建立5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三元杂交猪养殖基地、5个年出栏鹅万只的种草养鹅生产基地、5个年饲养万只的蛋鸡养殖基地和5个年饲养万只的养鸭基地,使天长市的规模化养殖量达到60%以上。二是集约化养殖。要大力培育养殖大户,着力建设养殖小区,不断提高规模养殖比重。要按法律有关规定,把养殖用地纳入总体规划,优先安排。在资金支持方面,要建立奖励制度和贷款支持制度。同时着力解决规模养殖所需的地、路、水、电、沼气以及技术、饲料、销售等问题。三是标准化生产。要以全面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核心,以最大限度降低重点动物疫病发生为保证,在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中推行“六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用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从源头上杜绝滥用药物以及各种饲料添加剂的行为,最终实现对畜产品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2]。
2成败在防疫
动物集中免疫是当前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有效措施,是避免和减少动物疫情发生的关键。动物防疫这一关过不了,发展得越多,损失越大;发展得越快,损失越大。一是严把免疫关。要坚持“一个干部和一名防疫员管一片”的责任制,强化免疫工作,做到免疫密度、免疫证明发放率、免疫档案建档率、家畜二维码佩带率“四个百分之百”和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头只“五个不漏”[3]。二是严把消毒关。做好卫生消毒工作是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要重点对各类饲养场、屠宰场和交易市场进行消毒和综合整治,切断传播途径,确保重点环节不留隐患。三是严把监测关。要畅通信息渠道,着力打造四级监控网络,一旦出现疫情,要严格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防止疫情扩散。四是严把检疫关。要强化产地、运输、屠宰和市场检疫监督,确保检疫率达到100%,对于检出病死畜禽及产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强对畜禽屠宰、经营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贩卖、转运、加工、贮藏、销售病死和死因不明畜禽的违法行为,确保“放心肉蛋奶”上市。五是严把入境关。城东动物卫生检查站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查证验物,严格消毒,强化对畜禽调运的监管,防止外疫传入。
3活力在机制
畜禽饲养要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畜牧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从机制上实现现代化。一是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畜牧业。养殖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充分整合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企业之间要打造利益共同体,增强集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用社会化分工激活畜牧业。要着力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把由社会服务的全部交由社会管理,形成从生产、防疫到加工、销售产业各环节,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联系的产业链条。三是用公益化防疫保障畜牧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是各级政府构筑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要把公共防疫抓到位,力所能及地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各种服务。
4关键在科技
畜牧养殖从品种选育、饲料配方、养殖方式、疫病防治等都需要较高的科技含量。畜牧科技贯穿于畜牧养殖的全过程,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一是推进健康养殖。要从养殖环节抓起,大力推广现代养殖技术,摸索规模化、集约化等新型养殖模式。二是推进高效养殖。要大力引进推广优质高效畜禽品种,完善人工授精改良网络,进一步促进畜禽良种化普及率。三是推进生态养殖。生态养殖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给饲养畜禽以蓝天绿地、新鲜的空气和自由运动的空间,要把畜牧养殖与生态家园建设结合起来,与立体种养结合起来,促进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4]。
5前景在品牌
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准入证”,名牌是农产品打入市场的“绿卡”,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走品牌化之路。一是自力更生创品牌。要进一步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采取通过提供贴息贷款、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等措施,争创一批走向全国的知名品牌。二是借船出海引品牌。品牌是无形资产,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都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天长市有利条件,瞄准大型畜牧企业参与天长市畜牧开发,同时积极鼓励中、小企业联合,发挥各自的相对优势,实现双方的品牌共赢。三是强化认证育品牌。再好的品质不通过有关部门的认证,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要把无公害畜禽产品认定认证与畜禽养殖小区奖励、项目建设相结合,引导规模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培育出多领域的畜产品品牌。四是加强宣传推品牌。要广泛通过各种媒体和多种商业活动,使天长市畜禽品牌产品走向全国。
6参考文献
[1] 徐宜国.制约若尔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4):180-181.
[2] 黄炳荣,查振国,王伟明,等.发展生态畜牧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以临安市乐平乡为例[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4):177-178.
关键词:畜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草原牧区优质畜产品产业带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对内蒙古畜牧业,尤其对草原畜牧业而言,同样面临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畜牧业发展新动能,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问题。
一、“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畜牧业各项事业取得突出成效,产业呈现出整体实力持续壮大、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的主要特点,乳、肉、绒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历史性新的跨越。截至2015年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规模达到1.36亿头只,自2005年连续11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比“十一五”末增加2787万头只,增长25.8%,年均增长4.7%。
牛肉、羊肉、绒毛等优势畜产品产能持续稳步增长,牛奶、羊肉、细羊毛、山羊绒等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特别是绿色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优势基地生产的牛奶、牛肉、羊肉已占全区总产量的89%、72%和83%。
相比而言,“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畜牧业产值虽然连续增长,但在大农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对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没有因产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据统计,2015年内蒙古畜牧业产值达到1158.5亿元,全国排名第9位,比“十一五”末增长40.9%,但其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由“十二五”初的45.3%下降至42.1%。
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牧业年度,内蒙古全区牲畜存栏规模仍保持在1.36亿头只,同比增长0.09%,其中羊存栏10.7亿只,连续3年超过1亿只;2016年全年主要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增,全年肉类产量310万吨,同比增长3.2%。其中猪肉产量115.2万吨,同比增长2.7%;牛肉产量71.8万吨,同比增长9.6%;羊肉产量96.9万吨,同比增长2.8%。禽蛋产量68.6万吨,同比增长5.8%;牛奶产量605.5万吨,同比下降17.1%。
二、内蒙古畜牧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受国际国内畜产品市场影响,国内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不仅使养殖户增收难度加大,也使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深受影响。但就内蒙古畜牧业本身发展状况而言,也存在一些继续调整和改进的问题。
(一)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一羊独大”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自1998年,内蒙古羊存栏量超过全区牲畜存栏总量(羊单位)的50%以来,畜牧业内部结构中,羊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更是其绝对存栏数占到存栏总量的近80%(见图3)。因此,从规避风险的角度看,内蒙古畜牧业相对单一的结构,更容易受制国际国内市场变动。2015-2016年羊肉市场价格走低,养殖户利益受损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牲畜养殖成本居高不下,高成本低收益问题突出
近些年,内蒙古养殖成本不断提高,牛羊肉牛奶等主要畜产品成本利润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部分畜牧业发展较快的省市。据相关研究分析,2014年内蒙古羊肉、牛肉、牛奶等主要畜产品成本利润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如,2014年新疆每百头牛的总成本低于内蒙古74.96%,净利润高于内蒙古137.5%,成本利润本率高于内蒙古125.13个百分点;再如,2014年内蒙古本种绵羊、改良绵羊的生产成本分别是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1.53倍、1.85倍。
(三)畜产品优势和特色仍未被挖掘,大宗产品、低端消费仍占主流
虽然内蒙古高自治区2013年就出台政策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但农牧业龙头企业,尤其是很多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仍处在低水平、小规模发展阶段。在农业部公布的第七次检测合格的113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内蒙古仅有34家,仅占3%左右。其中,除几业集团外,大部分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识别度、品牌影响力较低。同时,多数畜产品生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面向大宗、低端消费市场,没有形成优质优价的高端消费市场。虽然一些企业试图去打破高端市场,但定位不准确、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品质品牌保护缺位等原因,往往打不开高端市场。
三、推进内蒙古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应适度调整畜牧业区域布局,形成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和城市郊区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基于“稳羊增牛扩猪禽”战略,一方面稳步发展草原畜牧业,建立草原牧区优质畜产品产业带。内蒙古草原畜牧业有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呼伦贝尔羊、鄂尔多斯山羊、科尔沁牛、乌珠穆沁牛、察哈尔牛、呼伦贝尔牛、阿拉善双峰驼、乌拉特红驼、苏尼特双峰驼、乌珠穆沁白马、阿巴嘎黑马、呼伦贝尔三河马等全国知名的地方品种,由于独特的自然草地生态和放牧方式,上述地方品种已具备了打造优质畜产品的品种基础。要尽快完成上述地方优良品种的原产地注册工作;要创建、推广和保护统一的畜产品品牌;要从品种、品质上保证品牌竞争力,加强原产地标准和产品品质的推介、保证工作,树立以品种、品质保障品牌竞争力的观念;要进行目标市场的调查和优质畜产品分类、定位等工作,真正建立起草原牧^优质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优势品牌。
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对半农半牧区、农区、城郊畜牧业采取“增牛、扩猪禽”战略,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建立大宗畜产品主产区。在半农半牧区可以采取“畜牧业+”模式,以畜牧业为主导,解决当地种植业结构调整、过剩产能消化、贫困群众脱贫等问题。通过“北育南肥”、直接引进等模式,对高产能品种进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提高畜牧业养殖效益,实现从畜牧业大区向畜牧业强区的转变。同时,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农区、林区等适宜地区适度发展猪禽或其他特色养殖产业。做好前期产能规划和区域协调,做到低成本、低污染、高产出,形成与全国猪禽市场的相对优势。
(二)应注重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多途径降成本、提效益
在草原畜牧业领域,一要加强新型职业牧民的培训,重点推进专业大户、家庭牧场培育,加大对专业合作社、专业经纪人等服务型组织的扶持;二要通过规范草牧场流转机制,甚至可尝试草牧场承包权有偿退出等方式降低草牧场使用成本;三要通过扶持具有一定开拓市场、销售推广能力的地方企业,提高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加畜产品全产业链效益。在农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领域,一要通过大力发展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鼓励其从兼业型转为专业型养殖;二要通过建立区域性畜产品交易市场,甚至建立现代畜牧业产业园区等途径,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三要注重龙头企业整合重组,促进区域性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加长产业链条,增加畜产品附加值。
(三)应快速补齐畜牧业发展的短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一要加强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包括主动防灾能力和被动“躲灾”能力的建设;二要着力提高牧草资源、水资源等资源利用效率。打开“南饲北调”通道,建立区内牧草资源的内部调剂机制。结合天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适度开发,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三要引导和扶持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并通^质量追溯系统等信息技术,做到优质畜产品与大宗畜产品有效分离。
(四)应继续加大中央和自治区对惠牧强牧政策的力度
一要加强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对经营主体难以完成的投资额度高、折旧时间长的设施设备适当予以补贴;二要继续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加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的监督、评价体系建设;三要参照中央对农业各类专项补贴政策,适当增加畜牧业生产方式补贴、生产者直接补贴等生产性补贴政策。
参考文献:
[1]张志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6年[M].远方出版社,2017.
[2]乔光华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财政支牧政策研究[J].财政科学,2016, (10).
湖北省要成为农业强省,这是胡总书记对湖北的嘱咐和重托。建设农业强省,畜牧业必须先行,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如何挑起这副重担,率先实现畜牧强省的目标,湖北畜牧人在大干快干的同时,更要细思深思,准确把握畜牧强省的内涵和实质,科学定位建设目标,理性分析发展现状,扬长避短,找准突破口,力争早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1 对畜牧业强省的内涵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畜牧业强省”五个字,包涵三层意思:一是畜牧业,二是强,三是省。
畜牧业:是一种产业的形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首先,畜牧业是农业的一部分,相对于种植业和水产业,畜牧业有自己的特征和发展规律。近几年,湖北省畜牧业在规模化、标准化上发展较快,就充分体现了畜牧业的自身特性;其次,在全国畜牧系统,相对于其他区域,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比较特色和比较劣势;三是在畜牧业内部,必须力求各子产业基于优势、特色和结构上的一种相对、合理的均衡发展。
强:是一种强度状态,既有量的状态,也有质的状态,是在充足的量的基础上体现的质的状态,是量和质的高度统一和融合。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有几个比较优势。与自身比较,是由相对较弱向强的一种嬗变;与其他产业比较,是畜牧业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优势,比较效益更高的一种能力;与其他区域比较,是突出优势、克服劣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表现。
省:是一种区域状态。从全国范围来看,与其他省市比较,基于不同的地域、气候、环境、产业基础,产业发展由相对较弱向相对较强乃至在全国领先的地位转变;从全省内部来看,是各市、州、县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总体推进,相对平衡的一种发展状态。
畜牧业强省的特征,外在表现为六个强。一是保障供给能力强。主要畜禽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人均占有量排名靠前,保障市场供给能力强。二是资源利用能力强。畜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在立足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畜禽产品产量与土地、水、环境、气候、饲料等资源基本匹配,产业结构基本均衡,既有突出的优势,又具备鲜明的特色。三是市场竞争能力强。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在全国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四是为农民增收贡献能力强。充分发挥畜禽产品增量发展的优势和能力,养殖效益不断提高,为农民新增收入的贡献能力越来越高。五是支撑保障能力强。在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政策资金项目投入,以及金融、信息、物流等生产业方面都有较强的支撑能力。六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完善,规避、调控市场风险机制完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平稳可控;畜牧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特征是外在的表现,畜牧业强省的内涵则反映畜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总体趋势,决定了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包括五个方面:
(1)从发展理念上看,畜牧业强省是以第一产业为载体,但是超越第一产业,充分融合现入品工业、现代加工业、现代物流业以及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是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现代畜牧业。
(2)从发展方式上看,正逐步从传统的家庭经营式、分散的养殖方式过渡到目前的基本实现规模化、逐步推进标准化,再发展到在规模化基础上实现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3)从发展形式上看,畜牧业生产从边缘化、副业化转变到专业化、组织化上来。专业养殖户依靠畜牧业获得的收入应超过总收入的60%以上;养殖户从分散、独立的养殖主体向以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的组织化形式转变,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80%的养殖户都实现组织化。
(4)从发展动力上看,实现资本、科技的双轮驱动。资本是产业发展的前提,科技是产业发展的脊椎。科技动力方面,从传统经验式的养殖转变为科技对产业的全面武装,科技贡献率提高到70%以上;资本动力方面,养殖户从自我积累、简单投入向产业积累资本、工商资本投入齐头并进转变。为此,我们要仔细算一笔帐,即实现湖北省既定的5 000万头猪、10亿只鸡的发展目标,80%以上按照设施农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方式,需要多少资本存量?目前已经在畜牧业上的资本投入是多少?中间差多少?算好这笔帐,向社会交待这笔帐,对今后吸引外来资本、社会资本的投入,意义非常重大。
(5)从发展目标上看,从以满足市场有效供给为主的生产性指标体系,向既重数量保供给,又重质量、重效益、重为农民增收能力提高的综合性指标转变,实现以建设高效农业为核心内涵的畜牧业强省。
2 湖北省建设畜牧强省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2.1 优势方面
(1)与全国同行业比。①资源条件好。湖北畜牧业生产资料和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发展条件得天独厚;畜牧科技力量雄厚,技术推广机构健全、体系完善,智力支撑系统完整。②生产水平高。相对于全国来说,湖北省的生猪和蛋鸡产业生产水平较高。③养殖标准高。湖北规模化养殖位于全国前列,标准化养殖在全国领先,特别是以生猪“150”等为代表的家庭式标准化养殖模式在全国一枝独秀。④发展环境好。对资本的吸引力逐渐增强,正在形成资本竞相投入的洼地。⑤产业化势头猛。湖北省产业化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但近年来以襄大、同星、神丹等企业为代表,产业化发展势头迅猛,后劲十足。
(2)与本省其他行业比。①增量发展的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的空间较大。②相对于其他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相对较高。③队伍建设相对较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政管理、综合执法、技术服务三支队伍,应急反应能力相对较强。
2.2 劣势方面
(1)与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①总量上争先进位的压力大,在全国排名前五名的目前只有生猪出栏一项。②产业结构不优,特别是肉鸡产业,与山东、河南相比差距较大。③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强。本省龙头企业的竞争能力、市场影响力、产品的美誉度与外省龙头企业相比差距很大。④种畜禽的远虑和近忧,这个劣势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⑤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数量不够,且不够规范。⑥产业发展省级投入不够,与部分好的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2)与省内其他行业相比。①在总量上缺乏在全国领先的大宗农产品,没有叫得响的品牌。种植业上有油菜子、水产业上有淡水鱼,均在全国排名第一,而湖北省畜牧业除了生猪排名全国第五,禽蛋加工和品牌全国第一,其他方面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与畜牧强省的要求相距甚远。②与粮食、茶叶等产业相比,畜牧产业化起步较晚,龙头企业较少。③畜牧业受市场和疫病的影响,产业发展的波动性相对较大。
3 对建设畜牧业强省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认识
3.1 从畜牧业发展产业链各个环节来看,要“抓两头、促中间”
湖北省畜牧业产业链中间相对较强,两头相对较弱。“中间”指的是生产环节;“两头”中前面的“头”是投入品工业,后面的“头”是食品加工业。在中间的生产环节,湖北省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运作模式,只需要按照既定方案加大措施推进发展。但是,投入品和食品加工业这“两头”是湖北省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兽药工业、饲料工业,在全国排位偏后,还不能满足本省需求。湖北省在兽药方面大约有60个亿的市场份额,而本省产值尚不足20个亿。“两头”发展滞后,反过来制约生产环节的发展。因此,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看,必须下大力气“抓两头”,通过“抓两头”,“带中间、促中间”。
3.2 从产业内部各个品种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潜力看,要充分发挥优势品种的市场价值,重点挖掘特色品种的潜在价值
建设畜牧强省,不可能全面开花,要有所强,有所不强;有所大,有所不大;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生猪、禽蛋、肉鸡三大优势产业和水禽、草食畜牧业、蜂业三大特色产业,集中优势兵力,以此为突破点,推进畜牧强省建设。
生猪产业:生猪产业强省是畜牧业强省的基础和支柱,这是由湖北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所决定的。要坚定不移地打造“千亿元的生猪产业工程”,形成5 000万头的生猪生产能力。建设生猪产业强省,种源建设是基础。要不断巩固湖北省现有的种猪生产优势,进一步做好地方品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设生猪产业强省,标准化生产是重点。万头猪场、中等规模猪场,包括农户散养,都要实行标准化。“十二五”期间,全省要力争建成1 000个万头猪场,形成1 500万~1 800万头的生产能力;建成标准化“150”猪舍5万栋,形成1 500万~2000万头的生产能力;加快对中等规模养猪场的标准化改造,形成1 000万头的生产能力;不断探索建立农户散养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农户散养1 000万头的生产能力。建设生猪产业强省,屠宰加工是突破重点。要着力抓好肉制品加工业以及相应的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品牌培育等问题,唱响湖北思乐“恩施土猪肉”品牌,推动宜城襄大生猪加工全产业链条建设,下大力气予以扶持、壮大本土企业。
禽蛋产业:湖北省禽蛋产业在全国优势明显,在养殖总量,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工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国际市场占有率、品牌建设、行业标准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拥有8个全国第一称号。禽蛋产业最有条件成为湖北省畜牧业强省建设的突破口,要率先提出建设禽蛋强省。“十二五”期间,要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再造一个百万吨蛋品大省。近几年,湖北省围绕做大做强禽蛋产业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包括成立禽蛋产业协会,在香港召开蛋品展销会,还要举办湖北蛋品文化节等。全方位为禽蛋强省建设造势、做铺垫。禽蛋产业现在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已经形成,关键是要抓好、抓落实。要切实把神丹、灵星、神地、宇祥等一批企业扶持好。
肉鸡产业:坚定不移地实行“肉鸡倍增计划”,使之成为畜牧业强省建设的重要增长点。与其他省份相比,湖北省肉鸡产业发展潜力最大。山东等肉鸡传统养殖大省因为前期养殖标准较低,密度过大,疫病防控压力大,造成养殖成本高,销价低,已很难拓宽发展空间。而湖北省从一开始就注重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市场售价高,最具发展潜力。实现肉鸡“倍增计划”,要突出快大鸡、黄羽鸡、林下生态鸡三个重点品种,抓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养殖基地三个重点环节,围绕同星、襄大、雨润、温氏等龙头企业,做好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产业链条。
以上三个优势产业是我们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优先保证其做大做强,同时还要抓好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
水禽产业:实施“倍增计划”,特别是肉鸭产业要加快发展。目前湖北省肉鸭产业有加工能力,有知名品牌,有优良产品,有市场容量,还有市场潜力,缺的是养殖能力和科技水平(如夏季高温季节如何养好鸭的问题)。目前,新希望集团已经探索出了肉鸭标准化养殖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夏季养鸭的问题。该集团计划在湖北按照投资1 000万元建100万只肉鸭生产基地的模式,共投入3亿元,建3 000万只鸭的养殖基地。我们将全力支持,搞好服务,并借机参与进去,推进湖北肉鸭产业的大发展。
草食畜牧业:实行“精品肉牛肉羊计划”和“百万吨优质奶计划”。湖北省草食畜牧业优势在于地方特色品种开发利用比较好,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比较好,重点地区领导重视程度比较高。我们要根据现有的政策支持能力,将这些产业做出特色,抓好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在产品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在奶牛发展上,按照100万t奶的发展目标,做好两个满足,即满足本地的消费、满足加工产能。
蜂业:蜂业虽是一个小产业,产值不到10个亿,但在湖北是特色产业,在全国是优势产业。蜂业在湖北省有养殖传统,有加工能力,有知名品牌,有市场影响,有出口优势,薄弱环节是标准化养殖。发展养蜂业,重点要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要认真总结蜂业标准化养殖模式,在全省大力推广,率先在全国建成蜂业强省。
3.3 从差异化发展策略来看,要以点带面,以局部促全局
建设畜牧强省不可能各个地方齐头并进,要根据各地自身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政策环境、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等,有先有后,各个击破,通过发展重点地区带动全省。要以“湖北省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暨畜牧业强市(县、区)创建”活动为载体,通盘谋划,将基础比较好的地方纳入规划,厅(局)、市(县、区)共建。省局先制定创建活动方案,市(县、区)按程序申报,经省厅(局)筛选批准后,省市共建。示范区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有具体的创建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经验收合格后,力争省政府授牌表彰。
3.4 从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和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来看,要加大产业发展的“一大拉力”,提升“五大推力”,克服“四大阻力”
“一大拉力”就是畜牧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高效畜牧业模式的总结和推广就是一种拉力,其本质就是用这种模式,畜牧业持续盈利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尽快将原有的标准化模式转换成高效模式。“五大推力”就是科技、资本、物流、信息、人才。科技方面,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就是谈农业的科技问题,我们现在有很多问题要研究。要着力研究如何提高良种供应能力、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产品研发能力。资本方面,已经阐述的较多,有了资本产业才能发展,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将产业资本、外来资本、引进资本、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等向产业聚集。物流方面,现代物流业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要在武汉市建立一个大型的畜禽物流中心,加强冷链、运输、交易等体系建设。信息方面,现在我们的硬件装备已经初步建立,比如疫病远程诊断系统、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等等,关键是要利用好,提高覆盖范围,充分发挥作用。人才方面,既要有推广人才,还有着力培育高端人才。省畜牧兽医局既是行政管理部门又是专业技术部门,没有成果,没有人才是不行的。今后,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下大力气,既要注重培养管理型干部,又要注重培养专家型干部,培养学科带头人。要建立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干部多钻研业务,多出成果。“四大阻力”,即疫病风险带来的阻力,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阻力,环境污染带来的阻力,市场波动带来的阻力,这几个因素对产业发展起制约作用,稍做不好就会影响产业的发展。
1对畜牧业强省的内涵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畜牧业强省”五个字,包涵三层意思:一是畜牧业,二是强,三是省。
畜牧业:是一种产业的形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首先,畜牧业是农业的一部分,相对于种植业和水产业,畜牧业有自己的特征和发展规律。近几年,湖北省畜牧业在规模化、标准化上发展较快,就充分体现了畜牧业的自身特性;其次,在全国畜牧系统,相对于其他区域,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比较特色和比较劣势;三是在畜牧业内部,必须力求各子产业基于优势、特色和结构上的一种相对、合理的均衡发展。
强:是一种强度状态,既有量的状态,也有质的状态,是在充足的量的基础上体现的质的状态,是量和质的高度统一和融合。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有几个比较优势。与自身比较,是由相对较弱向强的一种嬗变;与其他产业比较,是畜牧业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优势,比较效益更高的一种能力;与其他区域比较,是突出优势、克服劣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表现。
省:是一种区域状态。从全国范围来看,与其他省市比较,基于不同的地域、气候、环境、产业基础,产业发展由相对较弱向相对较强乃至在全国领先的地位转变;从全省内部来看,是各市、州、县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总体推进,相对平衡的一种发展状态。
畜牧业强省的特征,外在表现为六个强。一是保障供给能力强。主要畜禽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人均占有量排名靠前,保障市场供给能力强。二是资源利用能力强。畜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在立足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畜禽产品产量与土地、水、环境、气候、饲料等资源基本匹配,产业结构基本均衡,既有突出的优势,又具备鲜明的特色。三是市场竞争能力强。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在全国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四是为农民增收贡献能力强。充分发挥畜禽产品增量发展的优势和能力,养殖效益不断提高,为农民新增收入的贡献能力越来越高。五是支撑保障能力强。在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政策资金项目投入,以及金融、信息、物流等生产业方面都有较强的支撑能力。六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完善,规避、调控市场风险机制完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平稳可控;畜牧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特征是外在的表现,畜牧业强省的内涵则反映畜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总体趋势,决定了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包括五个方面:
(1)从发展理念上看,畜牧业强省是以第一产业为载体,但是超越第一产业,充分融合现入品工业、现代加工业、现代物流业以及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是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现代畜牧业。
(2)从发展方式上看,正逐步从传统的家庭经营式、分散的养殖方式过渡到目前的基本实现规模化、逐步推进标准化,再发展到在规模化基础上实现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3)从发展形式上看,畜牧业生产从边缘化、副业化转变到专业化、组织化上来。专业养殖户依靠畜牧业获得的收入应超过总收入的60%以上;养殖户从分散、独立的养殖主体向以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的组织化形式转变,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80%的养殖户都实现组织化。
(4)从发展动力上看,实现资本、科技的双轮驱动。资本是产业发展的前提,科技是产业发展的脊椎。科技动力方面,从传统经验式的养殖转变为科技对产业的全面武装,科技贡献率提高到70%以上;资本动力方面,养殖户从自我积累、简单投入向产业积累资本、工商资本投入齐头并进转变。为此,我们要仔细算一笔帐,即实现湖北省既定的5000万头猪、10亿只鸡的发展目标,80%以上按照设施农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方式,需要多少资本存量?目前已经在畜牧业上的资本投入是多少?中间差多少?算好这笔帐,向社会交待这笔帐,对今后吸引外来资本、社会资本的投入,意义非常重大。
(5)从发展目标上看,从以满足市场有效供给为主的生产性指标体系,向既重数量保供给,又重质量、重效益、重为农民增收能力提高的综合性指标转变,实现以建设高效农业为核心内涵的畜牧业强省。
2湖北省建设畜牧强省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2.1优势方面
(1)与全国同行业比。①资源条件好。湖北畜牧业生产资料和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发展条件得天独厚;畜牧科技力量雄厚,技术推广机构健全、体系完善,智力支撑系统完整。②生产水平高。相对于全国来说,湖北省的生猪和蛋鸡产业生产水平较高。③养殖标准高。湖北规模化养殖位于全国前列,标准化养殖在全国领先,特别是以生猪“150”等为代表的家庭式标准化养殖模式在全国一枝独秀。④发展环境好。对资本的吸引力逐渐增强,正在形成资本竞相投入的洼地。⑤产业化势头猛。湖北省产业化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但近年来以襄大、同星、神丹等企业为代表,产业化发展势头迅猛,后劲十足。
(2)与本省其他行业比。①增量发展的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的空间较大。②相对于其他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相对较高。③队伍建设相对较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政管理、综合执法、技术服务三支队伍,应急反应能力相对较强。
2.2劣势方面
(1)与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①总量上争先进位的压力大,在全国排名前五名的目前只有生猪出栏一项。②产业结构不优,特别是肉鸡产业,与山东、河南相比差距较大。③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强。本省龙头企业的竞争能力、市场影响力、产品的美誉度与外省龙头企业相比差距很大。④种畜禽的远虑和近忧,这个劣势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⑤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数量不够,且不够规范。⑥产业发展省级投入不够,与部分好的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2)与省内其他行业相比。①在总量上缺乏在全国领先的大宗农产品,没有叫得响的品牌。种植业上有油菜子、水产业上有淡水鱼,均在全国排名第一,而湖北省畜牧业除了生猪排名全国第五,禽蛋加工和品牌全国第一,其他方面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与畜牧强省的要求相距甚远。②与粮食、茶叶等产业相比,畜牧产业化起步较晚,龙头企业较少。③畜牧业受市场和疫病的影响,产业发展的波动性相对较大。
3对建设畜牧业强省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认识
3.1从畜牧业发展产业链各个环节来看,要“抓两头、促中间”
湖北省畜牧业产业链中间相对较强,两头相对较弱。“中间”指的是生产环节;“两头”中前面的“头”是投入品工业,后面的“头”是食品加工业。在中间的生产环节,湖北省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运作模式,只需要按照既定方案加大措施推进发展。但是,投入品和食品加工业这“两头”是湖北省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兽药工业、饲料工业,在全国排位偏后,还不能满足本省需求。湖北省在兽药方面大约有60个亿的市场份额,而本省产值尚不足20个亿。“两头”发展滞后,反过来制约生产环节的发展。因此,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看,必须下大力气“抓两头”,通过“抓两头”,“带中间、促中间”。
3.2从产业内部各个品种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潜力看,要充分发挥优势品种的市场价值,重点挖掘特色品种的潜在价值
建设畜牧强省,不可能全面开花,要有所强,有所不强;有所大,有所不大;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生猪、禽蛋、肉鸡三大优势产业和水禽、草食畜牧业、蜂业三大特色产业,集中优势兵力,以此为突破点,推进畜牧强省建设。
生猪产业:生猪产业强省是畜牧业强省的基础和支柱,这是由湖北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所决定的。要坚定不移地打造“千亿元的生猪产业工程”,形成5000万头的生猪生产能力。建设生猪产业强省,种源建设是基础。要不断巩固湖北省现有的种猪生产优势,进一步做好地方品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设生猪产业强省,标准化生产是重点。万头猪场、中等规模猪场,包括农户散养,都要实行标准化。“十二五”期间,全省要力争建成1000个万头猪场,形成1500万~1800万头的生产能力;建成标准化“150”猪舍5万栋,形成1500万~2000万头的生产能力;加快对中等规模养猪场的标准化改造,形成1000万头的生产能力;不断探索建立农户散养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农户散养1000万头的生产能力。建设生猪产业强省,屠宰加工是突破重点。要着力抓好肉制品加工业以及相应的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品牌培育等问题,唱响湖北思乐“恩施土猪肉”品牌,推动宜城襄大生猪加工全产业链条建设,下大力气予以扶持、壮大本土企业。
禽蛋产业:湖北省禽蛋产业在全国优势明显,在养殖总量,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工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国际市场占有率、品牌建设、行业标准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拥有8个全国第一称号。禽蛋产业最有条件成为湖北省畜牧业强省建设的突破口,要率先提出建设禽蛋强省。“十二五”期间,要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再造一个百万吨蛋品大省。近几年,湖北省围绕做大做强禽蛋产业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包括成立禽蛋产业协会,在香港召开蛋品展销会,还要举办湖北蛋品文化节等。全方位为禽蛋强省建设造势、做铺垫。禽蛋产业现在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已经形成,关键是要抓好、抓落实。要切实把神丹、灵星、神地、宇祥等一批企业扶持好。
肉鸡产业:坚定不移地实行“肉鸡倍增计划”,使之成为畜牧业强省建设的重要增长点。与其他省份相比,湖北省肉鸡产业发展潜力最大。山东等肉鸡传统养殖大省因为前期养殖标准较低,密度过大,疫病防控压力大,造成养殖成本高,销价低,已很难拓宽发展空间。而湖北省从一开始就注重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市场售价高,最具发展潜力。实现肉鸡“倍增计划”,要突出快大鸡、黄羽鸡、林下生态鸡三个重点品种,抓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养殖基地三个重点环节,围绕同星、襄大、雨润、温氏等龙头企业,做好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产业链条。
以上三个优势产业是我们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优先保证其做大做强,同时还要抓好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
水禽产业:实施“倍增计划”,特别是肉鸭产业要加快发展。目前湖北省肉鸭产业有加工能力,有知名品牌,有优良产品,有市场容量,还有市场潜力,缺的是养殖能力和科技水平(如夏季高温季节如何养好鸭的问题)。目前,新希望集团已经探索出了肉鸭标准化养殖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夏季养鸭的问题。该集团计划在湖北按照投资1000万元建100万只肉鸭生产基地的模式,共投入3亿元,建3000万只鸭的养殖基地。我们将全力支持,搞好服务,并借机参与进去,推进湖北肉鸭产业的大发展。
草食畜牧业:实行“精品肉牛肉羊计划”和“百万吨优质奶计划”。湖北省草食畜牧业优势在于地方特色品种开发利用比较好,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比较好,重点地区领导重视程度比较高。我们要根据现有的政策支持能力,将这些产业做出特色,抓好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在产品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在奶牛发展上,按照100万t奶的发展目标,做好两个满足,即满足本地的消费、满足加工产能。
蜂业:蜂业虽是一个小产业,产值不到10个亿,但在湖北是特色产业,在全国是优势产业。蜂业在湖北省有养殖传统,有加工能力,有知名品牌,有市场影响,有出口优势,薄弱环节是标准化养殖。发展养蜂业,重点要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要认真总结蜂业标准化养殖模式,在全省大力推广,率先在全国建成蜂业强省。
3.3从差异化发展策略来看,要以点带面,以局部促全局
建设畜牧强省不可能各个地方齐头并进,要根据各地自身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政策环境、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等,有先有后,各个击破,通过发展重点地区带动全省。要以“湖北省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暨畜牧业强市(县、区)创建”活动为载体,通盘谋划,将基础比较好的地方纳入规划,厅(局)、市(县、区)共建。省局先制定创建活动方案,市(县、区)按程序申报,经省厅(局)筛选批准后,省市共建。示范区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有具体的创建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经验收合格后,力争省政府授牌表彰。
3.4从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和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来看,要加大产业发展的“一大拉力”,提升“五大推力”,克服“四大阻力”
“一大拉力”就是畜牧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高效畜牧业模式的总结和推广就是一种拉力,其本质就是用这种模式,畜牧业持续盈利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尽快将原有的标准化模式转换成高效模式。“五大推力”就是科技、资本、物流、信息、人才。科技方面,2012年中央1号文件就是谈农业的科技问题,我们现在有很多问题要研究。要着力研究如何提高良种供应能力、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产品研发能力。资本方面,已经阐述的较多,有了资本产业才能发展,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将产业资本、外来资本、引进资本、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等向产业聚集。物流方面,现代物流业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要在武汉市建立一个大型的畜禽物流中心,加强冷链、运输、交易等体系建设。信息方面,现在我们的硬件装备已经初步建立,比如疫病远程诊断系统、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等等,关键是要利用好,提高覆盖范围,充分发挥作用。人才方面,既要有推广人才,还有着力培育高端人才。省畜牧兽医局既是行政管理部门又是专业技术部门,没有成果,没有人才是不行的。今后,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下大力气,既要注重培养管理型干部,又要注重培养专家型干部,培养学科带头人。要建立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干部多钻研业务,多出成果。“四大阻力”,即疫病风险带来的阻力,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阻力,环境污染带来的阻力,市场波动带来的阻力,这几个因素对产业发展起制约作用,稍做不好就会影响产业的发展。
——析我县畜牧业发展
一
畜牧业作为农业经济中的中枢产业,其作用和地位日显突出,其发达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其畜牧业所占农业产值比重很大,在1983年,美国畜牧业产值比重达到了50.1%,2001年,英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达到了59.8%。为此,省委、省政府今年提出用2—3年时间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和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两个比重都达到65%,市委、市政府提出今年要使两个比重达到50%。据《修水县2003年统计年鉴》,我县2002年两个比重分别只有32.7%(其中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25.4%)和38%,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不高,与省市要求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一数据也反映了我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着巨大的空间,我们要理清思路,确定重点,挖掘潜力,创新举措,就一定能提高畜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发展我县的畜牧业。
二
㈠我县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县按照“稳定猪鸡生产,发展百万山羊”的总体方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统计显示,2003年全县饲养生猪40.8万头,山羊53.1万只,牛2.2万头,家禽216万羽,畜牧业总值达到2.64亿元,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政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我县畜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畜牧业总量偏小,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低,畜牧生产无法满足全县人民的生活需要。按现行价格计算,2003年我县全年畜牧业总产值为2.49亿元,对农民收入的增加贡献不大。调查显示,我县每年需外进活鸡9万羽、冷冻鸡120吨、活鸭7万羽、蛋450万枚、冷冻肥膘肉90吨、牛肉45吨,畜牧生产远不能满足全县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二是畜牧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得到利用。我县畜牧业以传统的猪、禽分散养殖为主,牛羊养殖较少。在我县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羊养殖产值为0.28亿元,仅占畜牧业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强,而猪养殖的产值达到了1.49亿元,占总产值的61%,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县适合山羊养殖的草地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三是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影响不大,品牌效益不强,市场竞争力弱。近年来,各地畜牧业发展都很快,有的已成为区域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产业化程度很高,如崇阳麻鸡、宜春的小黄鸡、泰和乌鸡等,这些已形成品牌的产业影响力很大,为当地农业经济注入了勃勃生机,增加了农民收入。四是交通不便,运输线长,生产成本高。据不完全统计,我县每年需从县外购进玉米1000吨,配合饲料4800吨。每公斤饲料价格比南昌高0.13—0.14元,仅饲料1项每年多花运费70余万元。
二、提高我县畜牧业产值比重,必然要求着力发展山羊产业。
发展我县畜牧产业,提高畜牧产值的比值,其差距在山羊产业、潜力在山羊产业、希望在山羊产业。
1、我县山羊产业的现状
我县自1994年开始实施“百万山羊”工程,此后我县将“百万山羊”列入了我县农业发展战略——“1116工程”,通过几年的发展修水黑山羊已经显现出巨大的产业优势,已成为我县在周边地区仍至全国都能叫得响的品牌。统计显示,2000年山羊饲养量54万头,其中山羊存栏30.5万头,出栏23.5万头,全县有1.5万养羊户,50头以上的有2260户,平均养羊收入1250元以上的有3000户,种植牧草1.2万亩,特别是2001年实施国家级秸秆养羊示范县项目以来,围绕项目实施计划,大力推广品种改良,人工种养,肉羊育肥以及“桑+羊”的主体养殖模式,使山羊生产有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自2002年后,开始下滑,专业养羊大户萎缩,羊价下跌,养羊的经济效益下降,饲养数量随之跌入低谷,空栏户也较往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2、我县发展山羊产业的独特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突出。我县草场丰富,全县有可利用的荒山面积214万亩,且草种分布广,种类多,有59科270多种,利用价值较高的有190多种。草场再生力强,青草期长达10个月,不少区域无枯草,四季常青。有人工改良草地32万亩,加上茬子地,农隙空地,河滩草州,据专家测算,仅草场资源可供养山羊130万头以上。我县有耕地64万亩,农作物种类多,年产农作物秸秆100多万吨,加上闲田荒地种养,秸秆资源丰富,可充分利用秸秆圈养山羊。气候条件优越,水质好,空气清新,气候温和,热量丰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宜牧草的生长和山羊的养殖。
二是有着传统的养殖习惯,已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早在明清时代修水就开始养羊,并经过长期的选育已形成地方优良品种——赣西北黑山羊,俗称“修水黑山羊”。长期的养殖习惯,使修水群众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
三是农户养羊积极性高。养羊有三大好处:一是以草换肉换粮划算。我县草多,稻杆多,用来养 羊可实现以草换粮换肉,既可节省大量粮食,又可改善膳食结构;二是经济效益高。山羊性成熟早,6个月就可配种,怀孕期150天年产二胎,每胎2—3羔,按每头羊200元计算,一头母年可创产值800—1200元;三是可提高地力。通过山羊过腹还田,提高了肥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可利用羊粪肥水养鱼、种稻肥地、栽桑种茶等。山羊养殖效益好,老百姓养羊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不少的公司、个体老板纷纷投资山羊生产,参与发展山羊产业。
四是养殖模式起点高。通过国家秸秆养羊项目的实施,山羊生产从品种改良、羊舍建设、饲养管理到人工种草、模式化养羊等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生产水平不断提升。成立了修水山羊养殖协会,形成了一个山羊销售网络,全县有山羊贩运组织、个体户20多个,年外销山羊1.5万多只。
3、发展山羊产业存在的主要障碍
①数量虽大,但是各自为阵,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我县山羊养殖以千家万户分期养殖为主,养殖,产业大户的经营尚未成规模。全县自1994年以来,建立了征村、义宁、杭口3个山羊基地乡镇,余段、黄龙等15个山羊重点乡镇,发展了一大批重点村产业大户,每年的养殖数量都非常大,但是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链条,发展不均,养殖场、户之间联系不大,信息无法共享,相互脱节,各自为阵,离产经营有较大差距,市场化水平低。
②营销渠道不畅,产业链条不长。我县山羊销售渠道主要以贩运外销活羊和宰杀卖养肉为主,没有进行深加工,营销渠道较窄,产业链条不长,经济效益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大,羊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
③畜牧业的科技投入不够,科技含量和养殖水平低。突出表现在山羊疫病防治能力差,接种密度低。有的地方连羊舍建筑也不规范,导致部分地区山羊发病率较高。修水黑山羊个体小、产肉少、皮张小,优质品率低,造成了我县山羊畜品率和出栏率不高,山羊良种繁育与提纯复壮两个环节的工作不实,措施不力,导致山羊个体小、生长缓慢、良种率低,屠宰率不高。引进的山羊品种多而且杂,修水的山羊没有特色,品牌效应不高,没有市场竞争优势。
三、创新理念,以有力的措施推动我县山羊产业的发展
1、创新山羊产业发展理念。
一是要抓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根本出发点。修水农业的潜力在于畜牧业,畜牧业产值的提高要在修水黑山羊上做大文章。解决“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其目标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对于欠发达的修水来讲,这一任务显得尤其重要。发展修水山羊产业,不能是为发展产业而发展,其根本立足点,应放在如何促进农民增收上,要彻底剔除形式主义,虚假数字,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
二要树立大产业、大开放、大品牌的发展理念。发展山羊产业首先要从大产业的角度看待山羊产业的发展,修水山羊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此基础上要挖掘潜力,扬优成势,实现大跨步的发展;其次要以大开放来做活大产业,眼界要放宽,不能只将眼光放在本县和周边地区,要将我县山羊的市场眼光放到全国仍至国际上去。再次要树立“修水黑山羊”这一大品牌,“修水黑山羊”是一个优良的山羊品牌,是一个有着不小名气的传统品牌,做大修水山羊产业,必然要求做大这品牌。
三是要确立以民营资本为主的投资方式。发展和壮大支柱产业光靠政府的扶持是不可行的,其根本是要挖掘出产业自身内在的动力来。民营资本是最有活力的资本,确立以民营资本为主的投资方式,一是可以减轻财政在发展产业上的负担,改变过去财政投资经营主体责任不重、经营效益不高的状况;二是可以激活民营资本对畜牧业的投资,明确产权,以求得经营管理效益的最大化。确立以民营资本为主的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其它资本多渠道进入山羊的投资领域,实现投资的多元化。
四是要明确政府在整个产业中的角色和作用。政府及所属的业务部门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充当如下角色:一是鼓励、引导者;二是规划设计者;三是技术信息提供者;四是市场联络员。还应取得如下作用:一要给政策;二要给环境;三要给技术。最后还不能做拨苗助长的事。
2、发展山羊产业的措施
①在理论上进行创新。首先对全县的山羊养殖资源进行摸底调查,结合理论进行分析,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出适合我县山羊养殖的科学模式。科学界定分散养殖每家每户养殖多少只合适,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也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生态平衡。摸索出我县山羊发展的科学路子,制订可操作性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找准切入点,在抓规模养殖场,规模养殖上下功夫,把发展生态山羊养殖小区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以基地带动各家各户的分散养殖。大力推广种草养羊、秸秆氨化养羊等高效养殖模式,注重山羊整个产业各环节的协调发展,转变“重养殖、轻销售、轻加工”的观念,将养殖、服务、销售、后续加工等各环节结合起来,找出最佳的运行模式。
②转换经营方式,成立经济合作组织,形成规模优势。修水县山羊养殖协会于今年5月成立了,这对我县山羊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修水山羊产业,必须转换经营方式,改变过去各家各户各自为阵的状况,把生产(养殖)、销售、加工等各经营主体联合起来,架起养殖、销售、加工等多环节与市场之间沟通的桥梁,形成信息共享。畜牧业务部门(山羊业务部门)要以协会为平台,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多种技术、信息的服务。政府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和指导,使协会逐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山羊产业经济合作组织,并逐步发展分会,独立对接市场,与市场建立长期的购销关系,提高山羊产业中各分散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