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7 09:40: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业者的心理特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

篇(1)

创业者是新企业的重要及唯一决策者,其个人人格特质对其思维和行为都有关键性的影响。本文梳理了国外创业研究文献中有关对人格特质理论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综合的概述。

【关键词】

创业研究;人格特质;大五人格;成就需要

创业研究文献除了机会识别(Shane & Venkataraman 2000)受到较多学者关注外,另外有一批学者重视研究创业者的特质(Gartner 1988)。学者们试图找出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区别(McCelland 1961; Brockhaus 1980b; Low & MacMillan 1988);也有学者试图区分创业者和企业经理的差别(Envirck & Langford 2000)。创业文献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大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或认知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主题涵盖了自我效能(self-efficacy)(Bandura 1986;Chen,Greene & Crick 1998);风险偏好(risk propensity)(Brockhaus 1980a;Mullins & Forlani 2000);风险承担(risk-taking)(Schere 1982;Palich & Bagby 1995);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Busenitz & Barney 1997;Zacharakis & Shepherd 2001);直觉决策(intuitive decision-making)(Khatri & Ng 2000;Mintzberg & Westley 2001);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 McCelland 1961;Hornaday and Aboud 1971);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Low & MacMillan 1988);乐观态度(optimism)(Sexton & Bowman 1985;McCarthy,Schoorman & Cooper 1993)等。有关这些文献对创业者的研究都是以某种心理认知因素为研究重点,但问题是什么类型的人具备了该些特质? 要深入了解创业者的特质及其思维、行为,学术界有必要尝试回答什么类型的人会如何进行问题的思考和企业的决策。

创业者个体的决策思维与行为直接影响新创企业的战略选择,从而决定了新创企业的绩效表现。因此,了解创业者如何进行决策对预测创业成效有重要作用。心理学的人格特质理论流派众多,学者们在研究时会用多项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个体,试图找出个体人格特质的类别。1949年Fiske的研究结果得出了五个人格因素;1961年Tupes和Christal在他们的测试中提出了五个相对稳定的人格因素;Norman(1963)基于Fiske、Tupes和Christal的观点,使用20组意义表示截然相反的词汇来描述五大类人格因素(外向、亲和、责任、情绪稳定、文化),这些因素被Goldberg称为「大五因素。之后,不同的学者跟随前人们的研究分别以不同的语汇来对个体性格进行测试和归类,提出了不尽相同的人格因素。

在芸芸的人格特质理论中,比较广泛为学者应用的是由Costa和McCrae在1985年提出的五因素模型。该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普遍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他们提出了测试大五人格因素分析量表(NEO-PI)(Costa & McCrae 1985),后来又对其进行修订,形成了NEO-PI-R量表(Costa & McCrae 1992),因此被视为大五人格特质的标准化量表,成为研究个体行为决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并广泛地被其他学科如管理学所采纳应用。随后学者们以McCrae和Costa的五因素人格模型为基石,进行了更多的概念研究和实证研究。其他学者如Zuckerman等也有类似的五因素模型理论,但迄今为止,学术界主流应用的还是McCrae和Costa的五因素人格模型中的具体因素和分类。

五因素人格模型主要是针对个体的性格特质,将它们归纳为OCEAN五大类人格特质:包括开放型(openness to experience)、责任型(conscientiousness)、外向型(extraversion)、亲和型(agreeableness)与神经质型(neuroticism )等(Judge et al.1999),又称为「大五(Big Five)人格特质理论。学者们认为不同类型的个体受其性格特质影响,最终将反映在其行为差异上。个体的认知能力、风险偏好、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等会因人而异,但大体上受个人性格影响。因此,人格特质理论在研究个人决策行为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框架概念。

创业者作为新创企业的重要及唯一决策者,在面对新创企业经营中众多的决策议题时,创业者的决策逻辑思维,包括他如何选择和处理信息来进行战略抉择,对新创企业的经营行为,对市场定位、产品或服务创新、员工招聘、融资、合作或竞争、创新或模仿等事务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并会对以上事务有不同的认知和选择。创业者的经营行为所产生的效益将直接影响新创企业在所属行业的竞争力,其绩效决定了新创企业的生存和成长。相对于成熟企业而言,由于成熟企业一般拥有稳定的市场基础、固定客户、资源积累及管理团队,其信息基础与决策过程较新创企业而言更为为制度化,因而较少受个体的性格特质的直接影响。

除了大五人格理论外,有学者从个体的某些特征进行研究,提出另外一些人格特质。包括McCelland(1961)对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的研究(Begley & Boyd 1987;Shaver & Scott 1991)。除了成就需求外,另外有四项因素也被视为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包括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风险倾向(risk propensity) (Schmitt-Rodermund 2004)、对模糊状态的容忍度(tolerance of ambiguity)和A型人格(type A personality)(Begley & Boyd 1987)。这些个人心理认知特质所探讨的是某种特殊认知行为的表现。然而,个体的心理状态被认为是极度复杂的,心理学家们将各类相关的表现作分类,期望找寻出不同类型个体的行为表现的规律或共通点。Funder(1994)明确指出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其行为。而创业者既是新创企业的唯一决策者,了解创业者的人格特质,自可预测其决策行为,从而进一步探讨该些行为将如何影响新企业的绩效。

Hunt 和 Adams认为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对企业是否能长期成功有重要影响,而创业者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创业成效(Hunt & Adams (1998)。那么关键是创业者的人格特质是如何决定其决策行为呢?何种类型的创业者在决定其行为时会采用何种决策逻辑?这些决策思维的机制并未有学者进行探讨,但是行为决策理论学者们相信决策者一般受到信息条件制约和个人经历相异,其决策行为并不完全理性,而是具有认知偏差,其判断的基础往往是采取直观推断(heuristics) (Busenitz & Barney 1997)。

创业研究学者们研究创业者特质往往是探索什么类型的人会成为创业者(Gartner 1988)。考虑的是如何区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或是创业者与管理者(Envick & Langford 2000)。在过往文献中,较少有学者关注创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什么人格特质因素会影响创业成败?零星的研究可追溯至Hornaday 和Aboud(1971)及Brockhaus(1980b)等人对人格与企业成功的关系研究。Ciavarella等人研究大五人格与新创企业长期存活的关系,他们发现责任型的创业者与企业长期存活存在正相关;同时,他们发现开放型创业者与企业长期存活存在负相关。其他类型的人格特质如外向型、情绪型与亲和型的创业者与企业长期存活的关系不相关(Ciavarella et al.2004)。

Antoncic探讨五因素人格模型与技术发展的关系,他认为开放型的决策者与企业技术发展正相关,而情绪型决策者则与技术发展负相关。两者的相关影响的基础在于对风险承担的意愿上,显示个人性格引导了行为选择(Antoncic 2009)。Envirck 和 Langford在研究创业者与企业管理层的人格特质区别时,他们发现创业者一般比较开放,愿意调整其行动;职业经理则比较重视责任,比较亲和(Envirck & Langford 2000)。

Cantner等人利用大五人格特质来探讨高度创新行业中的人格特质与新创企业成败的关系(Cantner et al.2011)。他们认为亲和型创业者有较低的失败机会,而责任型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时则有较高的失败率,但此失败率情况随时间增长而减少。其他三种类型的创业者与失败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学者们的结论指出他们的实证研究与Sarasvathy(2001)所提出行动导向理论(effectuation)解释相符,即是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相比于目标导向(causation)的决策模式,行动导向的创业决策模式有更佳表现(Cantner et al.2011)。这项研究带出了创业者人格特质与创业者决策逻辑思维将如何影响了新创企业的成败。

在一片充斥了高失败率的创业潮中,如能深入地了解创业者的个人特征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不仅能为创业学研究理论带来新视角,更可为准备创业的人士在作出行动前进行自我审阅,也可为天使投资者在新创企业投资选择前多一项因素可供参考。

参考文献:

[1]Antoncic,B.(2009),‘The entrepreneur’s general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World Academy of Science,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53,236241

[2]Bandura,A.(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3]Begley,T.M.& Boyd,D.P.(1987),‘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 and smaller busiensse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7993

[4]Brockhaus,R.(1980a),‘Risk propensity of entrepreneur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3(3),509520

[5]Brockhaus,R.(1980b),‘Psych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distinguish the successful from the unsuccessful entrepreneur:a longitudinal study’,Proceeding of Academy of Management Conference,368372

[6]Busenitz,L.W.& Barney,J.B.(1997),‘Differences between 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 in large organizations:Biases and heuristics i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2,930

[7]Cantner,U.,Silbereisen,R.K.,& Wilfling,S.(2011),‘Which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drive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in highly innovative industr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DIME Final Conference,April 68,2011,Maastricht

[8]Chen,C.C.,Greene,P.& Crick,A.(1998),‘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3(4),295317

[9]Ciavarella,M.A.,Buchholtz,A.K.,Riordan,C.M.,Gatewood,R.D.& Stokes,G.S.(2004),‘The Big Five and venture survival:Is there a linkag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465483

[10]Costa,P.T.& McCrae,R.R.(1985),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San Dieg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11]Costa,P.T.& McCrae,R.R.(1992),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 PI-RTM) and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Odessa,FL: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12]Envick,B.R.& Langford,M.(2000),‘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Assessing 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Academy of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6(1),617

[13]Funder,D.C.(1994),‘Explaining traits’,Psychological Inquiry,5(2),125127

[14]Gartner,W.B.(1988),‘Who is an entrepreneur? Is the wrong question’,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13,1131

[15]Hornaday,J.A.& Abound,J.(1971),‘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Personnel Psychology,24,141153

[16]Hunt,R.E.& Adams,D.C.(1998),‘Entrepreneurial behavioral profiles and company performance: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e Management,8(2),3349

[17]Judge,T.A.,Higgins,C.A.,Thoresen,C.J.,& Barrick,M.R.(1999),‘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general mental ability,and career success across the life span’,Personnel Psychology,52,621652

[18]Khatri,N.& Ng,H.A.(2000),‘The role of intuition i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Human Relations,53(1),5786

[19]Low,M.B.& MacMillan,I.C.(1988),‘Entrepreneurship: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Journal of Management,14,139161

[20]McCarthy,A.,Schoorman,F.& Cooper,A.(1993),‘Reinvestment decisions by entrepreneurs:Rational decision-making or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8,924

[21]McClelland,D.C.(1961),The Achieving Society,Princeton,NJ:D.Van Nostrand Company,Inc

[22]Mintzberg,H.& Westley,F.(2001),‘Decision-making:It’s not what you think’,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42(3),8993

[23]Mullins,J.& Forlani,D.(2000),‘Perceived risks and choices in entrepreneurs’ new venture decision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5,305322

[24]Norman,W.T.(1963),‘Toward an adequate taxonomy of personality attributes:Replicated factor structure in peer nomination personality rating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6,574583

[25]Palich,L.& Bagby,D.(1995),‘Using cognitive theory to explain entrepreneurial risk taking:Challenging conventional wisdom’,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0,425438

[26]Sarasvathy,S.D.(2001),‘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6(2),243263

[27]Schere,J.(1982),‘Tolerance and ambiguity as a discriminating variable between 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Proceeding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Conference,New York,404408

[28]Schmitt-Rodermund,E.(2004),‘Pathways to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hip:Parenting,personality,early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and interest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ur,65,498518

[29]Sexton,D.L.& Bowman,N.B.(1985),‘The entrepreneur:A capable executive and more’,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1),129141

[30]Shane,S.& Venkataraman,S.(2000),‘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5(1),217226

篇(2)

关键词:金融人才;创业心理研究;金融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101-03

一、研究背景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McKinnon和Shaw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金融自由化是针对金融抑制现象,提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他们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指出金融压抑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金融人才的存量水平和发展状况是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际金融体制没有改革之前,很多银行存在收费过高的现象,让一些企业不堪重负,另外服务意识差,没有给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条件,限制了一些企业的发展,这一切都表明银行家没有长远的意识眼光,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真正理解金融行业是支持性行业。面对这一时代背景,一些金融专业人才另辟蹊径,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在我国,目前许多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还囿于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尚未脱胎于过去行政依附式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经营决策能力差,管理技能差,市场经验匮乏,用人能力差,业务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意识不强,过度依靠向上级行要条件、要政策。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只是对上级行领导负责,而不是对客户和职工负责。这严重影响了一些中小企业的生命力,没有起到金融业资金支持的作用。同时,中国的银行体系存贷差过大,央行的2006年金融运行数据显示,中国商业银行存贷差继续呈扩大趋势,截至2006年年底已达10.97万亿元。巨额的存贷差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双重矛盾的客观存在,反映了投融资渠道的不畅,需要金融创新来解决。

在中国现实情况下,金融创业人才和金融创业企业的形成与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障碍。以上海为例,创设金融创业类企业门槛高、手续烦琐,在美国注册一个投资顾问公司只需要1美元,在日本仅需要1日元;国家对金融行业的垄断等背景下,一些金融创业的新业态还不被大众认知,国内资本市场制度与体系尚不完善,新进的金融创业人才往往势单力薄,成为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在规则制定中受到一些大的市场参与主体的歧视排挤。

二、金融创业人才的心理特征

创业行为的主体是创业者,创业者的概念最早源于法文“entreprendre”,意思是“去执行”。后来,创业者主要指从事组织、管理商业及承担商业风险的个体。近些年来,创业者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大。笔者认为,创业者是具有开拓精神和商业头脑的发明者或开创者,他们能够识别机会,并把这些机会转化为商业化创意;他们付出努力,投入资金、经验和技术,承担实现创业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追求创业成功的回报。大量的学者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达成了一个共识:成功的优秀创业者的创业目的并非纯粹追求物质财富的最大化,而是为社会提供性价比最好的产品或服务,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回馈社会以精神财富。创业者的经历、生存环境等背景差异较大,创业动机、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一般具有独特的才能或技术,但往往也都有自身的弱点。不过,能够投身创业并获得成功,创业者还是具有一定共性的。对于金融创业者而言,其心理特征与普通创业者存在一定共性,但因其行业特殊性又存在着其特殊的心理特质。

(一)创业认知角度

创业者的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创业者组织和加工信息中所具有的个性化的一贯方式,创业者个体行为的一种倾向性。心理学研究表明,错误、片面、非理性的认知方式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恐惧和痛苦等不良情绪的根源,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障碍。

D.Ray Bagby,Leslie E.Pallch and Phil E.Stetz研究了创业者的认知态度。他们对752位小公司的所有者进行统计调查,结果表明,创业者对待信息的态度比其他人更有活力,更加努力的寻求机会,更有发展的潜能。创业是一个机遇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并存的过程,创业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将直接决定了创业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及竞争力。

金融创业人才往往在认知方式上表现出:一是宏观思维。鉴于金融创业企业的特殊性,金融创业人才要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谋取生存。在把握宏观的经济形势的前提下结合自身企业发展,这样企业才能长足发展。二是平衡思维。就是在思维方式上力求将不平衡的事情平衡下来,“把大事化小”。金融创业者每天要面对大量的内外矛盾,包括内部企业发展及外部经济形势的双重矛盾,就必须确立平衡思维。

(三)创业胜任力角度

Thomas和Theresa认为,创业胜任力是一个高水平的个人特质,包括性格特征、技能和知识等,也可以被认为是创业者成功地在组织中执行工作的所有创业能力。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定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变,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他们与海归学子和下岗失业者构成了备受关注的创业群体。这三类创业者的数量、主体特征、创业动机、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各不相同。下岗失业者创业人数最多是各级政府最关注的事情之一,下岗失业者弱势群体地位决定了他们以生存型创业为主,创业自救即是他们个人创业动机也是社会寄于的期望,他们普遍选择技术门槛较低的消费服务业创办自我雇佣型企业。海归学子创业人数虽不多,但却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亮点之一。他们具有的专有技术和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以体现自身价值为创业动机,成为机会型创业者,社会寄于他们的创业能够开辟新产业和大市场引领经济飞跃,他们普遍选择了创办高薪技术企业。大学生是刚刚涌现出来的创业群体,大学生有较好的素质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但还不足以独立开办高薪技术企业,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但缺乏实现的条件与能力。社会没指望他们像海归学子用高薪产品开发新产业和大市场,但也不希望他们放弃所学专业,在消费服务领域挤压下岗失业者。如果说“自我雇佣型企业”和“产品创新型企业”分别是下岗失业者和海归学子最佳创业定位的话,那么大学生的创业定位与他们自身的创业能力息息相关。

1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能力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能力是大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名创业者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可以把这种能力理解为,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一系列知识、一套技能和一类特质的综合表现。那么知识就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回忆起来的信息储备组成;技能则表现为应用知识的能力;特质则是由创业者特有的品质和特征组成的集合。

大学生创业不同于海归学子创业更不同与下岗失业者创业,他们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在学校的创业园中感受创业实践,大学生们逐渐意识到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是企业的一双翅膀,为企业源源不断的提供动力。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创业者相对容易获得和提高的能力,但特质则是一些人特有的品质和特征组成的集合。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在印度、马拉维和厄瓜多尔等国的跨文化调查发现和描述成功创业者的行为,并且经过USAID(美国国际开发署)的研究,总结出以下14种成功创业者的特征。

知识、技能和特质是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自主创业必备能力,如果没有具备全部的三种能力,那么在成功运营企业和控制风险等方面将会遇到很大困难。

1.1只有知识和技能缺少特质的创业者

一个想要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如果他只有知识和技能而缺少创业者特质,那么他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是不会生存太长时间。例如,缺少特质的创业者,当他遇到企业发展的障碍时,他可能只会在短时间内坚持;同时他很难发现和利用机会改变企业所处的被动局面;缺少特质的大学生创业则可能不会愿意去预测商业中的风险。所以大学生创业者应具备足够的创业者特质,创业者特质表现在以下方面:

1.1.1心里特质方面

(1)成就需要(2)控制欲(3)自信(4)开放心态(5)风险承担(6)创业精神

1.1.2行为特质方面

(1)勤学好文(2)执着(3)灵活应变(4)吃苦耐劳(5)脚踏实地(6)良好商业道德(7)责任感

1.1.3知识特质方面

(1)坚实的基础知识(2)广博的专业知识(3)善于更新完善知识

1.1.4能力特质方面

(1)经营特质(2)管理特质(3)人际关系

通过对以上成功创业者特质的归纳和总结,得出作为单个的创业者难以完全具备以上特质,每个创业团队也不可能完全具备。所以更加突出了组建创业团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表明在选择创业团队成员时要充分考虑其具备的创业者特质,已形成团队成员的互补。

1.2只有知识和特质缺少技能的创业者

技能是能够应用知识的能力,它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获得技能。一个只有知识和个人特质而缺少技能的创业者,将会发现缺少技能,知识和特质就没有了应用价值。技能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获得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技能联系到商业方面主要涉及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技能:

技术上:工程计算木工机械餐饮……

管理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组织计划领导……

大学生创业技能提高需要合适的创业环境为其提供舞台,高校大学生创业园为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大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既提高了创业技能又明确了创业方向,为实现自我创业定位找到了途径。

1.3只有技能和特质缺少知识的创业者

一个只有技能和创业者特质而缺少知识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就会缺少核心竞争力,那么他的创业也仅限于生存型创业活动。创业者身处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如果缺乏知识,那么他的企业最终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导致失败,企业成功的基础就是知识。包括经营企业的知识,了解消费者了解市场的知识,熟悉竞争对手了解产品加工技术和生产资料知识,熟悉企业管理等知识。大学生所从事的专业创业区别于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生存型创业,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学生依托与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将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和创业者特质在大学生创业过程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仅仅具有一种或两种能力就想要成功创业是不够的。大学生创业者对照成功创业者的关键能力检查自身的能力缺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尽可能的获取全部的三种能力,大学生创业者组建良好的创业团队也可以弥补因个人而欠缺的能力。

2大学生的创业类型

经过对我国大学生从事创业的形式分析,可供选择的创业形式主要有三种:自我雇佣型创业、所学专业型创业和产品创新型创业。

2.1自我雇佣型创业

大学生作为企业主创办的生存型企业,该企业从事的业务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没有必然的联系。自雇型企业是一个国际通用概念,自雇型(Self-employed)的基本含义就是自己雇佣自己,自己给自己开支。自我雇佣型企业的特点是:一是微小性,一般是由个人或家庭为主要经营主体;二是社区性,自雇型企业一般创建于社区、依托于社区、服务与社区主要面向本社区居民提品或服务生意半径较短;三是政府支持,由于自我雇佣型企业弱小,同时自我雇佣企业群体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各级政府给予了很多扶持政策和服务。自我雇佣型企业的优势:高度自主性、灵活、微型、简单、创业与经营成本低,适合于经验与资金不足的大学生和下岗事业等弱势群体从事的生存型创业模式。自我雇佣型企业的劣势:弱小、单兵作战、资源有限而且缺乏获取资源的能力及商业信誉不足等。

2.2所学专用型创业

专业型创业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大学毕业生创办一个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公司,进行产、供、销和服务性的商务活动,主要服务对象是专业内相关企业或个体生产者;二是面对最终消费者提供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性业务,例如: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开办社区心里咨询所等。

专业型创业的企业其主要业务类型包括以下4类:(1)物流供应型企业。例如:医科毕业生开办为医院提供医疗器械、敷料、药品等医疗物品供应公司;工科毕业生开办为工业企业提供机械设备、原料、辅料、助剂、器材、器具、备件等工业用品供应公司;农科毕业生开办为农民提供农机设备、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用品供应公司;艺术专业毕业生开办为艺术团体或工作者、学生提供美术用品、音乐器械等供应公司,凡此种各类专业型物流供应公司。(2)生产配套型企业。例如口腔专业毕业生开办为口腔医院加工假牙的工厂;工科专业毕业生开办为大工业企业提供零配件生产的小企业。凡此种专用型生产配套公司。(3)产品销售型企业。例如:医药学科毕业生开办的药店;工科毕业生开办的工业产品销售公司;农科毕业生开办的农产品销售公司;艺术专业毕业生开办的艺术品销售店。凡此种各类专业性产品销售公司。(4)专业服务型企业。例如: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心里咨询诊所;医学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医疗诊所;师范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各类学校;凡此中各类专业型服务性企业。显然,从事这些业务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专业综合知识和技术,未经专业训练,不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很难进入,即便进入也很难达到专业水准。

2.3产品创新型企业

产品创新型企业是指大学毕业生拥有某一项产品或技术的独立知识产权、专利或发掘到新的商机,以开发、生产和销售该产品的方式创办企业。产品创新型企业有两种主要类型,一是开发和生产新一代产品,二是开发新一代营销模式。产品创新型企业的低端形式是以大学生自己掌握的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开办一个传统企业,例如: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开办一个服装设计工作室;口腔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小型口腔医院等。这一低端形式可以归并到专业型创业。而产品创新型企业主要是指它的高端形式,即开办一个拥有独立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制造与销售的企业。

3大学生自主创业关键能力与创业类型定位

大学生作为高知识创业群体自身拥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合适的创业类型将有助于发挥大学生创业能力、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开展自身创业。经过对上述自我雇佣型创业、所学专用型创业、产品创新型企业三种大学生创业类型的分析总结:

自我雇佣型创业从可行性角度来看,比较容易创办、创业投入小、竞争程度高此类型创业比较适宜大学生群体。但社会对其评价不算理想。认为自我雇佣型创业属于生存型创业,大学生从事此项创业即脱离了大学生所学专业特长浪费资源,又挤占了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群体的创业市场,此类孤立的经济自救模式创业只是在原有市场进行低水平过度竞争。

产品创新型创业类型社会评价比较好,首先认为,此类创业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而且社会上此类企业数量比较少属于稀有企业容易得到各方面的关照,同时,大学生从事此类创业比较时尚,“学而优则商”备受世人瞩目和崇尚。但从可行性角度来看,创办此类企业难度很大对大学生自身能力要求较高,而且一次投入创业资金的额度过大从而产生难以预测的风险,种种迹象表明产品创新型创业类型不适宜大学生群体普遍采用。

专业型创业普遍被市场认为最适宜大学生创业的类型,大学生选择专业创业,不仅没有造成资源浪费,而是利用专业知识创造了财富,弥补了我国企业服务行业创业不足问题,同时又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创造了一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大批拥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创业者成功创业,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的贫富结构,从而牵动社会走向富裕。

大学生所拥有的关键能力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对创业类型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合适的创业定位将更能够发挥大学生创业者的专业优势,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需要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发挥作用为我国产业转型做出贡献。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将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使更多大学生能够认清和了解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把自我雇佣当作理性的职业选择,从而做到体面的工作。

4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定位的影响

高校的创业教育不是大学生就业的应急方式,是素质能力的教育,是人生态度与价值趋向的选择。创业教育使大学生们的职业想法更加清晰、创业动机更加明确了,认清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够成为商业机会,避免了大学生们的盲目创业;创业教育剖析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结构,解析了知识、技能和特质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对照能力结构的作用,大学生了解了自我能力的缺失从而使学习更加主动;创业教育有力的发掘了大学生自身创业资源,使所学专业能够成为商业机会,从而使大学生们的专业型创业成为可能,高校创业教育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群体区别于下岗职工和海归学子,其创业定位应归属于专用型创业。高校创业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发以创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将培养专业型创业者作为大学专业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专业教育中鼓励、指导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创办只有懂得专业的人才能够做得好的“高门槛”生意。具体实施内容包括:

(1)“学专业想创业”在大学生中实施以创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增加以专业型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鼓励学生把创业和自我雇佣当作理性的职业选择,使学生能够在中小企业以及缺乏正规就业机会的环境下有产出的工作。

(2)“学专业找商机”发掘专业领域的商业机会。充分的利用专业资源优势发掘商业价值和商业机会,时刻留意专业领域内的创业机会,特别是那些专业性较强,“门槛较高”的商业机会。要对其深入研究,发现商机、找出利润点设计自我的创业计划。

(3)组织专业型创业实习。利用专业实习的机会,学生可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型创业的商业机会进行实地考察,向业内人士请教学习并与他们建立联系,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全方位、多地点的实地考察获取更多的资料,发掘更多的资源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能力。

(4)在学生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创业培训。借助大学生KAB及SIYB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在学生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创办和经营小企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大学生专业型创业,使大学生创业有了更扎实的基础和可利用的资源,使各个专业大学生都有了创业机会,在创业领域没有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区分。大学生定位于专用型创业,更有利于我国稀缺的大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GeorgeManu,RobertNelson,JohnThiongo.大学生KAB创业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

[2]范龙大学生创业定位与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7期.

篇(4)

关键词:创业意向:预测指标;计划行为理论;创业事件模型

分类号:B849:C93

1 引 言

一个国家的创业水平至关重要,因为创业能提高经济效益、带来市场创新、增加就业机会和维持就业水平(shane&Venkataraman,2000)。创业机会或商机的存在并不会直接导致创业行为,因为“创业行为的背后是创业意向”(Krueger,2007),而并非所有人都具有此种意向(Thompson,2009)。因此,成为创业者的“意向(intentionality)”fKatz&Gartner,19881一直被强调为了解创业行为的重要变量(Bird,1988)。创业是一个有意识和有计划的行为(Bird,1988),意向是计划行为(planned behaviors)的唯一最佳预测指标(Krueger,1993),因此,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的最好预测指标,是了解创业行为的中心点(Krueger&Brazeal,1994;Krueger,2000)。Bird(1988)首次对创业意向进行了研究,他提出“在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ies)之外,创业意向的研究推进了创业领域研究并有助于区分创业行为和战略管理”。此后便有大量学者对“创业意向”展开研究。

2 创业意向的概念

在创业过程中,创业意向作为一个心理过程处于中间位置。个体的和环境的变量通过创业意向影响创业行为。创业行为是指个体在创办一个新企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动。意向指向特定的目标行为,有些学者(如Bird,1988)认为创业意向指向创办一个新企业或者在现存的企业中创造新价值,而大部分研究者则普遍支持前者观点。目前。创业领域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创业意向”的概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Bird(1988)最早提出“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的概念,并基于“意向”的概念把创业意向定义为“将创业者的注意力、精力和行为引向某个特定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并且认为由灵感激发的创业想法必须通过创业意向才能实现。Bird引用Katz和Gartner(1986)对意向维度的划分方法将创业意向分为两个维度:创业者的意向(内控制点)和其他股东与市场等的意向(外控制点);理性的意向和直觉的意向。Bird对创业意向的定义为大量学者所引用(如Souitariset a1.,2007;Zhao etal.,2009)。同样从意向的内涵出发,Krueger(1993)指出意向代表着对将来某个目标行为的承诺程度,而创业指创办一个新企业,因此创业意向是指创办一个新企业的承诺度。创业承诺度越高,创业意向越强。

Krueger和Brazeal(1994)提出潜在创业者(potential entrepreneurs)的概念,并指出当一个有吸引力的创业机会来临时,潜在创业者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因此,创业活动需要潜在的创业者。基于此种观点,范巍和王重鸣(2006)认为,创业意向是“潜在创业者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人们具有类似于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人们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但潜在创业者的定义和测量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较好解决。

Thompson(2009)在批判与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创业意向的个体应该和那些仅仅拥有创业特质(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的人区分出来。创业意向个体应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有创办一个新企业的可能性并且不拒绝这种可能性。基于这种观点,Thompson(2009)将个体创业意向定义为“个体计划创办新企业的信念,并且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会自觉地履行这些计划”。同时,Thompson(2009)强调,将来的某个时候也许马上来临或不确定,也有可能不存在。拥有创业意向的个体并不需要真正地去创办新企业,因为无数的个人和环境因素将对此产生影响。因此,创业意向只是成为初期创业者fnascententrepreneurs)的必要条件,即成为一个初期创业者不是创业意向的必然结果,但初期创业者必然拥有创业意向。区分拥有创业意向的个体与初期创业者的关键点在于,拥有创业意向的个体到达哪一阶段才能称之为初期创业者。有学者(如Shook et a1.,2003)认为,这一阶段为个体开始采取与创办新企业相关的具体行动(如租办公场地)。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创业意向是指潜在创业者对创办新企业或实施创业行为的一种多方面的主观心理准备状态及其程度。这些方面主要包括潜在创业者对自身素质(包括创业知识和创业潜能)的评估以及对外在因素(包括创业合作伙伴的可靠性、创业资金的充足性、市场的需求性以及社会支持情况)的主观评估情况。

3 创业意向的测量

目前对于创业意向的测量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测量方法。有些学者(Sagie&Elizu~1999;Korunka et a1.,2003)采用绝对测量法fcategoricalmeasures)l,另一些学者(如Lee&Wong,2004)使用自我分类测量法fself-categorization measures)测量创业意向。然而,这些测量方法都导致了结果的参差不齐和不可比性(Thompson,2009)。

个体创业意向的测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问题,而是一个程度问题。个体创业意向的程度和强度因人而异,而同一个体也因情境变化在不同时期表现出差异。因此,评估创业意向应该使用连续测量法(continuous measures)而非绝对测量法(Thompson,2009)。有学者(Krueger et al.,2000;Auken,2006;Wilson,Kickul&Marlino,2007)仅仅使用一个项目,如“评估在未来5年内你将创办新企业的可能性”来测量被试的创业意向。然而,他们也意识到单项目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问题,因此建议“使用多项目测量以降低测量误差”。多项目测量法是目前测量创业意向的主流方法(Chen et a1.,1988;Mueller&Thomas,2001;Zhao&Seibert,2005;Thompson,2009)。

3.1 Chen,Greene和Crick(1998)5项目量表

该量表共5个项目,分别询问被试“对创办新

企业多感兴趣”、“对创办新企业的考虑程度”、“创办新企业的准备程度”、“尽最大努力去创办新企业的可能性”和“多久后将创办新企业”。量表使用利克特5点量表进行评分,克伦巴赫a系数为0.92。该量表是一个较好的效标(zhao&Seibert.2005;Thompson,2009)且被大量学者引用(如Hmieleski&Corbett,2006)。

3.2 Zhao和Seibert(2005)4项目量表

该量表用四个项目测量创业意向,项目内容涉及在未来的5-10年内,被试对从事典型的创业活动(开公司、收购小公司、开始并建立一个快速发展的公司和收购并让公司快速发展)有多感兴趣。采用利克特5点量表进行评分,1代表没有兴趣,5代表非常有兴趣,用四个项目的平均分衡量创业意向的强度。此量表与Chen等人(1998)开发的创业意向量表关联效度较高,在两个不同时间段测出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5和0.88。Gupta等人(2007,2008)引用此量表进行研究,报告的α系数为0.93。

3.3 个体创业意向量表(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Intent Scale,IEIS)

Thompson(2009)在清晰定义个体创业意向概念的基础上,首次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创业意向的测量问题,并开发了个体创业意向量表(IEIS)。该量表让被试判断项目描述与自己真实情况的相符程度,由6个项目组成,分别为“在将来打算开公司”、“从不寻找创业机会”、“为开公司而存钱”、“从不阅读关于如何开公司的书籍”、“不知道如何创办企业”、“会花时间学习创业知识”。量表使用利克特6点量表评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其中第2题、第4题和第5题反向计分。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α=0.89)和效度(0.84),同时具有跨国家和跨人群的稳定性。

3.4 创业意向调查问卷

范巍和王重鸣(2006)编制了我国个体创业意向调查问卷,并得出在中国背景下,个体创业意向的结构维度包括创业希求性和创业可行性两大部分。其中创业希求性包括创新导向、成就导向和自我尊重,创业可行性包括个人控制和责任意识。问卷共42题,采用6点量表,项目计分l为程度最低,6为程度最高,α系数为0.66。

4 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

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个体变量和环境变量两大方面进行研究。在目前已有研究中,个体变量方面,主要研究个人背景因素、人格特质和认知特征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其中人格特质以研究“大五”因素和冒险倾向居多,而认知特征方面以研究自我效能感为主。此外,自我效能感从前因变量向中介变量的转变是未来研究应重视的一个热点。在环境变量方面,学者们对创业教育的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然而,研究文化差异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也是未来研究应该重视的一部分。

4.1 人口学变量

研究表明,性别、年龄、学历、种族、家庭、工作经历和创业经历等个人背景因素都会对创业意向产生影响。具体说来,男性的创业意向普遍高于女性(zhao&Seibert,2005;Gupta,Turban,&Bhawe,2008)。在西方国家,25-44岁是创业最活跃的时期,而国内学者范巍和王重鸣(2004)的研究表明,“25岁以下”及“25到30岁”者创业意向显著高于“30岁以上”。MBA学历者的创业倾向显著高于本科、硕士和博士(范巍和壬重鸣,20041。拥有国企工作经历的被试的创业意向明显低于在私企工作的被试(Mazzaro et a1.,1999)。家庭创业背景(如家族中有创业者和父母的创业榜样作用)、个体先前创业经历都将导致更高的创业意向fMatthews&Mose~1996;Zhao&Seibe~,2005)。

4.2 人格特质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些叙述性(narrative)文献评论提出人格特征和创业没有一致性关系,因此在将来的研究中应该放弃特质范式的研究(如Gartner,1988)。在中断将近20年后,最近在创业领域又兴起对特质的研究热潮(如Baum,Locke,&Smith,2001;Ciavarella et a1.,2004)。特别地,DaRon等人(2005)提出使用元分析方法会得出与叙述性评论不一样的结论。一些最近的元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者确实在很多人格特质上区别于其它群体(如管理者)(Zhao et a1.,2009)。例如,创业者有更高的冒险倾向、成就动机、责任意识、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和更低的宜人性(Stewart&Roth,2001,2004,2007;Zhao&Seibert,2006)。

Crant在1996年就对个体差异和创业意向的关系进行探索,发现主动性人格(proaetivepersonality)和创业意向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Hmieleski和Corbett(2006)从行为决策领域引入“即时决策(improvisation)”的概念,得出除人格特质(大五)、动机(包括自我效能感、独立性、控制点、冒险倾向和模糊容忍度)、认知类型和社会榜样对创业意向产生影响之外,“即时决策倾向”能提供更强的解释价值。Barbosa等(2007)用实证方法证明冒险倾向越强,个体创业意向也越强。Zhao等(2009)从人环境匹配理论出发第一次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总结了人格特质与创业意向的关系,他们使用五因素模型框架整合了以往所有关于人格特质和创业意向的研究结果,同时,他们将冒险倾向作为人格的第六个特质。结果发现除宜人性外,其余5个变量均与创业意向显著正相关,其中开放性、认真性和创业意向相关最大。

4.3 自我效能感

Boyd和Vozikis(1994)首次将自我效能引入创业意向的研究中。创业效能感(entrepreneurial sel~efficaey)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扮演创业者角色和完成创业任务的自信程度(Chan,Greene,&Crick,1998)。在众多前因变量中创业效能感是影响创业意向的关键变量且具有很好的预测效力(Krueger&Brazeal,1994;Forbes.2005;Wilson,Kiekul&Marlino,2007)。Zhao和Seibert(2005)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首次探讨了自我效能在个体因素(创业学习、创业经历、冒险倾向、性别)和创业意向之间的中介效应。丁明磊等(20091通过实证研究开发创业自我效能感模型,并运用该模型验证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4.4 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研究还处在探索性阶段。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描述创业课程、描述创业教育趋势、对比受教育者与非受教育者的创业行为以评估

创业课程价值等(Vesper&Gartner,1997:Fiet。2000)。Noel(1998)发现,创业学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创业意向。Zhao等(2005)和Souitaris等(2007)提出创业教育将有助于提高创业意向并试图阐明其理论机制。学生可以从创业教育中获得三种好处:知识学习(1earning)、灵感(inspiration)和孵化资源(incubation resources)(Souitaris et a1.。2007)。创业知识的学习通过提高创业效能感和机会识别能力而间接提高创业意向(zhao&Seibert.2005;Wilson et a1.,2007;Souitaris et a1.,2007);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增加创业者数量,那么创业项目的开发就应着眼于如何改变学生的“心灵(hcarts)”和“大脑(minds)”(Souitaris et a1.,2007)。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创业灵感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创业意向。同时,创业教学者还应注重创业行为榜样在提升学生创业意向中的作用(Auken,2006)。

4.5 创业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对人的认知和行为都会产生强大的影响(Heilman,2001)。研究发现,目前关于创业者的看法都集中在传统男性特质上fAhl.2006;Lewis,2006)。学者们(如Gupta et a1.,2005)证明了性别刻板印象对男性和女性的创业意向都会产生影响。已有众多实证研究表明,男性的创业意向明显高于女性(Wilson,Marlino.&Kickul,2004;Zhao&Seibert,2005)。究其原因,由消极刻板印象带来的刻板印象威胁直接导致女性创业意向的降低,这在主动性人格倾向较强的女性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Gupta&Bhawe.2007)。但近期一项实验研究(Gupta,Turban&Bhawe,2008)表明,与内隐刻板印象激活相比,在外显刻板印象激活条件下,女性比男性报告出更强的创业意向;无效的刻板印象激活,两性的创业意向不存在差异;只有当不呈现刻板印象信息时,男性才表现出比女性更强的创业意向。另外,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高男性化者比低男性化者拥有更高的创业意向(Gupta,Turban,Wasti.&Sikdar,2009)。

5 创业意向模型

意向模型比个体变量和环境变量能更好地预测行为(Krueger,2000)。创业意向模型为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创业过程提供了一个简洁、连贯和有效的理论框架(Kruege~1993,2000)。以往研究已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意向模型,包括Ajzen(1991)模型,Shapero(1975;Shapero&Sokol,1982)模型及Krueger(1993;Kruegeret aI.,1994,2000)修正模型和Bird(1988)模型及Boyd和Vozikis(1994)修正模型等。这些主导的创业意向模型是类似的,因为它们都集中于前创业活动、整合的态度和行为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这三个方面fPeterman&Kennedy,2003)。

5.1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Ajzen于1991年提出计划行为理论(TPB),该理论认为意向预测行为,而外在因素通过态度影响意向。该模型确定了影响意向的三个态度变量:对行为结果的态度(attitude toward the actl、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和行为控制知觉(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01),。对行为结果的态度指的是个体对行为的喜好和对行为结果的期望和信念;主观规范指的是个体采取行动时的社会压力知觉;行为控制知觉指对采取行动难易程度的知觉。Krueger等(2000)对TPB进行修正,提出三个态度变量相应的前因变量分别为:价值期望(expected values)、规范信念(normative beliefs)和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计划行为理论得到了很好的验证。KrueRer等(2000)验证了TPB对创业意向具有很好的预测效力。Autio等(2001)得出三个态度变量都对创业意向产生影响,其中行为控制知觉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最大,而社会规范知觉的影响最弱。Lfithie和Franke(2003)提出一个略加修改的TPB结构模型,发现“对创业的态度”是创业意向最重要的前因变量。Gird和Bagraim(2008)同样发现TPB能很好地预测创业意向。此外他们还提到,在个性特质、环境、创业经历和人口学变量四个额外影响因素中,只有创业经历能增加TPB对创业意向的预测效力。

5.2 创业事件模型(Model of the EntrepreneurialEvent,SEE)

Shapero和Sokol在1982年提出创业事件模型(SEE),该模型假设个体的创业意向直接受“希求性知觉(pereeived desirability)”、“可行性知觉(perceived feasibility)”和“行动倾向(propensityto act)”三个因素的影响。“希求性知觉”指的是个体对成立一个公司的前景的吸引程度。“可行性知觉”指的是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成立一个公司的程度。“行动倾向”指的是个体采取行动的意向。Shapero假设,惯性支配人们的行为直到被其它事情打断或“置换”,置换(displacement)可以是消极的(如失业)也可以是积极的(如彩票中奖)。

Krueger(1993)在测试Shapero的模型的基础上,将创业经历(prior entrepreneurial exposure)的广度和积极性纳入模型。前者通过可行性间接影响创业意向,后者与希求性相联系。Krueger和Brazeal(1994)基于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和Shapero的创业事件模型提出了创业潜力的简化模型,见图1。K.rueger认为,行为选择取决于行为的“信度(credibility)”和“行动倾向”,信度要求行为既是希求的又是可行的。这样创业潜力就应出现在“替代”之前“行动倾向”之后。Kmeger等(2000)继而对Shapero的创业事件模型进行修正(Shapero-Krueger Model,SKM),见图2。此外,还有学者探讨了个人的和情境的因素(个人希求性、社会规范知觉、自我效能感和集体效能感)(Kruege.2000)、创业教育(Peterman&Kennedy,2003)、情感因素(社会认同、榜样和社会规范)和理性因素(包括财政预期、机会知觉和技术支持等

到觉察到的资源获得)(Crrundsten,2004)等外在因素对希求性知觉和可行性知觉的影响。

5.3 Bird创业意向模型

Bird(1988)在将理性和直觉思维作为创业意向的维度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社会背景和理性、直觉思维在创业意向形成中的交互作用。个体变量:个人经历(如创业经历)、个性特征(如成就动机)、能力(如先进的思想)和社会背景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二者共同组成创业背景。Boyd和Vozikis(1994)引入“自我效能感”对Bird的模型进行修订。提出理性思维通过态度或观念对意向产生影响,而直觉思维则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影响意向。同时,自我效能感调节意向与行为的关系。

6 评价和展望

以往创业研究主要关注人格特质、环境因素和人口学变量对创业活动的影响。然而,这些因素都不能较好地解释和预测创业过程,而创业意向比个性特质和环境变量能更好地预测创业行为。在创业研究领域,创业意向已被证明是一个根本的和常见的变量(Bird,1988;Krueger et a1.,2000;Wilson et a1.,2007)。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和Shapero的创业事件模型为研究创业意向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目前创业意向己不再是创业的代名词,作为一个单独的变量,创业意向既能作为因变量。也能成为自变量和控制变量(Thompson,2009)。

然而,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创业意向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的和完整的定义。一方面虽然大家表面上都使用“创业意向”的术语,但很多研究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创业意向进行定义(如Krueger et aI.,2000;Lee et a1.,2004;Thompson,2009)。另一方面,“创业意向”术语没有得到统一的使用。在国外,“拥有一个公司的意向fthe intention to own a business/to start afirm/to create a venture)”、“自我雇佣意向(theintention to be self-employed)”经常与“创业意向”交叉混合着出现。然而个体可以通过购买一个公司而“拥有一个公司”,可以购买销售权(如保险)而变成“自我雇佣”。这些与我们所要研究的“创业意向”是大相径庭的。在国内,有些学者使用“创业倾向”的术语,有的学者虽使用“创业意向”,但其对应的英文词却为“entrepreneurialorientation"。创业导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主要用于研究企业战略管理,可以从创新性、风险承担性与超前行动性三个维度来表征创业导向(covln&Slevin,1989)。而创业意向则用来预测个体创业行为。因此,将来的研究可从探索创业意向的内涵着手,需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整合以往研究结果。

目前创业意向的测量方法各异,至今还没有研究探讨过创业意向测量的操作性定义和内容效度问题以及研究进展情况。这些都将导致测量结果的不一致,进而造成比较、验证、综合或扩展已有研究的困难。今后研究可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此外,创业意向的结构是单维的还是多维的有待将来研究的进一步探索。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内部要素;外部要素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针对全社会层面和全体民众提出“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和发展,劳动力及人才就业市场的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大学生作为祖国青年一代的骨干力量,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该《决定》在高校层面还提出“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旨在发挥其数量大、分布广、文化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等特征,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并提供各项制度保障及帮扶措施,争取实现以部分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大批人成功就业的目标。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现状

当前,我国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还处于初始阶段,与欧美等经济发达、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地区的学生创业成功率20%相比,即使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高的浙江地区,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只有3%,而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这一数据只在1%―2%,这其中的巨大差距显而易见。这与长期以来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限制、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程度、社会认可程度息息相关;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学生创业者自身的创业素质,这不仅仅来源于学校教育,更多地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各类创业要素的理性分析。

二、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要素分析

1、内部要素

(1)一个主体。一个主体也就是创业者自身,创业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是决定创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创业主体要有理想信念,要有坚定的创业理念,而不是人云亦云,图一时热闹。创业者在有了创业的想法之后可以借助一些专业测评软件或者是专业的创业咨询师对自己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进行针对性的提升;对于创业,要务必做到胸有成竹。

(2) 两种关系。两种关系也就是创业团队关系和社会人脉关系:自主创业的最优团队组合就是互补型;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团队内高效运转。人多力量大,单枪匹马很难实现各类问题的面面俱到,再加上大学生创业者本身就缺少社会力量的经历,存在对各类问题考虑不周全的可能性,若是一个人则很难保障创业的进度并且很容易出现纰漏,而组建一个优势互补型、知识层次互补型的创业团队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若能做好团队分工和计划,确保团队高效运转,形成创业团队的最大合力,在瞬息万变的创业市场中才能尽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大学生初期创业者而言,要打开市场,甚至说是要保证工作顺利展开的另一个主要关系就是社会人脉关系。首先,一个初期开办的公司,存在对行业了解不深入、对各项规章和程序了解不清楚、市场推广打不开等问题,这就需要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显著,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洗礼和历练,缺少对社会的认识,同时也缺乏广泛的社会人脉和社会关系,这就导致了他们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在竞争中存在劣势,这就要求创业者必须在创业之前做好评估,并整理资源、找出对策。

(3) 三种特质。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应该具备至少以下三种特质:一是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包括: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适合创业的性格、不骄不躁的心理品质、较强的心理抗压能力、较强的责任心等;二是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包括:本行业相关专业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企业管理知识、财会类相关知识、行业或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其他商业知识等;三是较高的综合能力,包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准确的市场分析能力、敏锐的商业洞察力、灵活的危机处理能力、较强的沟通交往能力、拒绝纸上谈兵的实干能力等。

2、外部要素

(1)资金。有媒体调查显示,约有40%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创业成功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针对这个问题争议本来并不大,然而作为创业者需要解决的是找到方法和思路,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积极主动寻找方法;当前大学生创业者解决初期资金缺乏的方式主要有:众筹、银行借贷、创业基金、合伙人出资、风险投资等。

(2)技术。受知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等特征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一个大的主流是技术性创业,包括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开发的一些产品技术专利的孵化、利用一些前沿技术为着手点组建公司、与当前一些科技研究进展相结合、对行业未来的技术发展进行预测等。当然,这也正是一些风险投资公司所看重的。创业者要充分重视并利用好各类应用技术;同时,对现有的技术也必须做好保护,避免核心技术外流。

(3) 扶持、优惠政策。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出台了许多的优惠政策,涉及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开业、融资、税收等多个方面。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来说,提早了解这些政策;对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提早入手,提早了解这些政策,早作准备,才能利用好这些政策的优惠与扶持作用,走好创业的第一步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大学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后备力量。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处于初始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和重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依旧存在不贴合的地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还有待继续培养,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依旧是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不论是从学校教育者的层面,还是从学生创业者的自身层面出发,创业要素的培养、发掘、整合都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学生创业者也要将自身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自身的创业要素有效整合,争取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创业能力。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总量剧增,2013年毕业生人数在700万左右,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而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应对突如其来的创业形式,从素质理论和大学生主题角度来看,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能否由潜在创业者顺利转化为实际创业者的主观前提因素,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所谓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在人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本研究通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进行了探讨,将其划分为以下四个纬度: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人格特质及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这一主题,运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对策”这一分析框架,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现状特点,找出这些特点的成因,并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出建议。

(二)问卷编制

参照相关问卷设计文献,从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人格特质、创业相关知识等五个维度编制《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共52道题目。

(三)样本选择

此次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的问卷发放范围涵盖了重庆的不同层次的5所高校的650名大学生, 学科包括文、 理、工、 艺, 对不同的学历阶段、学科和年级进行了控制性的问卷发放,力争使调查具有代表性, 并客观的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心理。问卷发放 7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650 份,回收有效率为 86.67%。

(四)数据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通过五点计分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

1、大学生创业动机的比较分析

大学生创业动机指大学生创业者由于个体内在或外在的需要在创业之前所表现出来的目标或愿景,它驱动着个体的创业行为,并影响着创业行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动机中成就导向的均值为7.47,远远高于生活导向的均值11.32,他们创业以成就导向为主,与一般创业者持有一些相似特点。这与张美凤学者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他认为两者在创业动机上普遍持积极态度,并且创业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创业绩效。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能够客观的认识自主创业,并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其中以“创业是为了挑战自我,锻炼能力”、“创业是为了赚很多钱”作为自身创业动机的人数较多。同时,较少人赞同“创业是为了使自己当老板”,这可能与我国的“官本位”、“重工轻商”的传统有关,也说明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亟待提升。

2、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比较分析

美国学者Jimnons. J.A.认为,创业企业家创业时首先遭遇失败,之后他们在“做中学”,经历错误的学习方式的尝试,从而具备创业企业家的能力。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人际能力等。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较强的创业能力是学习能力(A=15.72)、应变能力(A=12.86)、合作能力(A=11.67),其次是创新能力(A=11.43)、领导能力(A=11.21),人际能力最差(A=10.74)。在各因素的频数分析中,大学生“利用书籍、网络获取创业信息”、“与创业者交流”的学习能力较高;同时大学生创业能力中“团队创业”、“别人认为我值得信赖”的得分较高;另外大学生“洞察市场变化”、“危机意识和应变能力”以及“灵活应对政府政策”的得分也非常高。

3、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的比较分析

人格被认为是每个人从自身中选出来的愿意公诸于众的一面。而后,人格又被引申出了包括气质、兴趣等的含义。特质指持久的品质或特征,这些品质或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是指大学生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并影响其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总和,同时借鉴西方研究中的“大五”人格结构,设置出包括责任性、相容性、开放性、外向性、情绪性在内的五大因子。

由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中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责任性(A=11.34)、相容性(A=10.39)、开放性(A=10.08)、外向性(A=8.92)、情绪性(A=6.08)。在各因素的频数分析中,大学生在选择“比较赞同”的选项上人数较多的是“勇于承受失败与挫折”、“做事情前有所准备”、“能体会别人的感受”、“有丰富的想象力”等。

4、大学生创业相关知识的比较分析

大学生创业的“理论知识”均值为6.34,得分较高,之后依次是实际操作3.25分,法律知识3.06分。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特点分析

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差异性的比较分析

通过“不同性别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t检验”得出,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各因素中,男生的领导能力(t=1.77)、责任性(t=1.91)、人际能力(t=2.13)、相容性(t=1.16)远远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情绪性(t=-0.40)、合作能力(t=-3.62)、应变能力(t=-2.82)、学习能力(t=-1.56)远远高于男生,而在创业动机、外向性、开放性等方面,两者的差异均不明显。

同时,大学创业者中男性有过创业经历的百分比为16.5%,高于女生中的13.3%的创业者人数;而且,通过进一步追问“未来是否有创业打算”时,数据显示男生有创业打算的人(76.7%)远远多于女生(58.7%)。

2、不同籍贯的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差异性的比较分析

由“不同籍贯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F检验”得出,不同籍贯的大学生在创业能力(p=0.02)、创业人格特质(p=0.02)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创业动机与创业相关知识上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同时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不同籍贯的大学生与创业能力各因子的差异性也有所不同,他们在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三者上表现出显著差异性,而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这三面得分都比较高。另外,在创业人格特质的各因子中,他们在开放性和相容性表现出显著差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这两方面得分也是最高的。

同时,通过对“大学生将来有无创业打算”的调查,表明60.7%的村镇学生未来有创业打算,远远高出39.3%的城市学生。

3、不同学历的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差异性的比较分析

表13显示,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创业心理素质中的创业动机(p=0.004)、创业能力(p=0.002)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他们的创业人格特质以及创业相关知识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性。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在学历程度上,专科生有创业打算的人数所占百分比相对于本科生来说较高;在年级差异上,二、三年级未来打算创业的人数占到61.9%,远远高于一年级和四年级的人数。这与 phan 在创业心理倾向模型中提到的正规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创业倾向的观点是相契合的。

三、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产生性别差异的原因

男女生在创业能力及创业人格特质中体现出的不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第一,与男女生所特有的性格差异有关,男生固有稳重、宽容等的特点。女性在交际方面也比男性戒备心理更强,而男性则比女性更加理智处世;第二,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有关,男生成人以后要慢慢担负起成家立业的责任,因此责任心远远高于女生;第三,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更倾向于喜欢稳定安逸的生活,因此,有创业打算的人数远低于男生。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产生籍贯差别的原因

不同籍贯的大学生,在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两方面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可能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的不同。环境影响他们人格的形成,城市的大学生生活的环境相对比较开放,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的机会较多,接受先进文化的途径较多,从而在领导能力、合作能力、开放性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优势。

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大学生会选择创业的人数远远高于城市的大学生人数。这可能是因为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他们选择创业来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同时想改变家庭经济状况,获得自我价值的提升。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在学历上产生差异的原因

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与大专院校学生的学历在就业中面临的巨大压力有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他们希望自己能通过自主创业脱颖而出。

大学生创业集中在二、三年级的大学生之中,原因是大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大学,处于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在探索自我理想的定位中充实自己;而大四的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对创业为自身职业生涯带来的风险性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更多的选择稳定的工作。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创业教育,激发创业动机

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教育应渗透在下列环节中:首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创业意识;其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业动机;再次,营造鼓励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各种能力都是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形成的。高校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创业模拟赛或者实质性的创业政策,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比如组织户外拓展和校内企业沙盘模拟大赛、建立创业基地等。

(三)构建良好氛围,塑造创业人格

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对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生活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以及健康的心态;其次学校要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家庭和学校都要注意不同性别的学生的人格培养方式。

(四)改善教育模式,形成创业知识体系

通过改善大学教育的模式,为大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而服务:第一,以创业计划竞赛为契机,开展创业教育;第二,在学校网站上开辟独立空间各种市场信息,同时向校外学生的创业创意,帮助学生吸引投资商;第三,设置相关课程加入创业教育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时椿,常建坤.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106.

[2] 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6):88-911.

[3] 李娟.贵阳市大学生创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

[4] 张美凤.关于大学生创业特征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53-54.

[5] Jimnons.J.A.Entrepreneurial Behavior[J].Glenview IL:Scott Forsman,1999:25-27.

[6] 理查德·格里格著.心理学与生活[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388.

[7] 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的编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154.

[8] 李军红,蔡丹,王美艳.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5(9):13.

[9] 姚德明,彭晶.关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2011(9):77-80.

[10] 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39-243.

篇(7)

1.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较强但是信心不足

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相关调查研究可知,大学生对于创业具有高度的热情,达到80.3%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表示对创业很有兴趣或者较有兴趣。但是在这个数据背后的事实是众多大学生对于创业并不具有强烈的信心,很多毕业前夕的大学生对独自创业采用一种较为保守的态度,说明大学生虽然对创业具有较为强烈的兴趣和意愿,但是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资金缺乏、对市场经营管理知识的缺乏等因素使得他们不敢轻易进行创业实验。

1.2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存在很多缺陷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

虽然我国政府以及很多地方政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和宽松环境,但是不少学生和家长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并不认同创业活动,很多家长希望大学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积极性。此外创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创业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是由于大学生在很多方面并不成熟,Υ匆倒程中需要用到的法律、商业知识比较匮乏,因此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种的问题和难题,进而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带来严重影响。

1.3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不具有高度的实用性

虽然各大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这些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大学范围内,主要通过简单的创业大赛或者活动等形式进行,因此无法对学生起到真正的训练作用。另一方面创业课堂上老师为学生进行授课的主要内容都是一些理论知识,并不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取得真正有效的内容,对学生的创业活动无法进行具体科学的指导,这就使得学生在操作中并不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指引自己进行科学调整,因此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难以取得成功。

1.4 大学生创业者自身素质较弱

大学生作为创业主体,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创业活动的效果,但是通过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较差,无法充分满足创业所需要的各项技能,使得创业往往陷入困境,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分析

2.1 运用积极心理学对主观体验的感受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

当前的创业教育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创业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相关计划书、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但是这些内容无法完全满足创业的需求。基于此,需要运用积极心理学中的情感体验法,促使学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并正确认识创业以及创业对自己以及社会的深远影响,进而激发学生形成对创业的高度热情和激情。这个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目的,形成健全的创业思维,进而为各项创业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2.2 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大学生形成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并使之贯穿创业全过程

创业对于创业者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很多创业者自身具有一些特殊的人格特质,这些人格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保证创业成功的基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创业成功者的经历进行学习和分析,进而找出创业者所具有的特征,进而在日常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发展自己的创业特征和创业精神,进而不断为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2.3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组织系统理论为大学生打造良好创业环境

大学生在进行创业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实现创业活动,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组织系统理论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是改变教育因素进而有效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特征。一是改变学生对外部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和认知,进而有效促进学生提高创业活动的专业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