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7 09:40: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就业的困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量和劳动力人口总量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高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高校扩招的速度和幅度超出了超出了高校自身乃至国家教育体制的承受限度,也超出了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2004年到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从280万增加到680万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00万人,比去年又有新的增加,再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人员,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加大[1]。党的十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2]。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统包统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政策指导,毕业生自主择业”的转变,初步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本文将从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个体四个层面来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产生的原因。

1.社会就业人数总量庞大是大学生就业的背景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3.7亿人左右,劳动力资源将达到峰值。城镇平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大约为2500万人,而综合考虑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城镇化加速、服务业加快发展等有利因素,以及出口趋缓、结构调整产生新的失业等不利因素,即使经过努力城镇新增就业规模继续保持在900万人以上,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两项加起来大概在1200万左右,供求缺口还是很大。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的规模也不小,大约在1亿人左右[3]。

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倍增期与全国就业高峰期重叠,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再加上往年积压未就业毕业生的存在等因素,近年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也就由过去的“卖方市场”日益走向现在的“买方市场”。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也在深化改革,特别是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不少出口型企业被迫裁员甚至关闭,大学毕业生,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城镇下岗待岗人员等多路劳动大军同时汇入劳动力市场,使得劳动力供求总量严重失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受到挤压也就是势在必然[4]。

2.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2.1 政府层面的原因

2.1.1 产业结构落后

过去30年里,我国的产业政策主要是发展劳动、资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我们依靠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的化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得经济的总量规模跃上了新台阶,而像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能够大量吸纳高层次人才(即大学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发育明显不足。我们的大学教育,根本目的是向社会输送有知识、有素质的高层次人才;与之对应的,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型的就业岗位相匹配。现在的情况是大学毕业生的大量供给和社会产业的较少需求,就造成了结构性的不匹配问题,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技术工人和体力工人就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当然不需要雇佣高成本的大学生来工作。

许多学者都对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就业难现象作过分析,认为我国的第三产业不发达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4]。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占到全部GDP的比重仅为40%多,而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达到60%多,甚至超过70%,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的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上;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发育仍然不足。如果我国的产业结构能够更合理的话,大学生就业问题就能解决一大半。

2.1.2 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政府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学生村官政策、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等等,但是效果都不是很显著,因为这些政策的执行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产生效果。而我国从计划经济过度到市场经济后,仍有一些户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例如:户口和人事关系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这还关系着以后住房、子女入学等许多问题。不能落实户口和人事关系成为阻碍大学生进入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及其他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社会层面的原因

2.2.1 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当今社会,官本位、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十年寒窗苦读,就是希望能够在大学毕业后出人头地,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导致很多大学生把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作为自己就业的唯一选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岗位毕竟是有限的,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许多大学生宁肯漂在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这种就高不就低的思想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2.2.2 用人单位过多的附加条件

当大学生的就业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后,用人单位的选择权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用人单位随意抬高门槛,在大学生的就业中出现了性别歧视、社会关系歧视、、地域歧视、形象歧视、教育背景歧视、健康歧视、工作歧视等。这是源于社会偏见蔓延、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用人单位的过多权力和相关法律的缺失与缺位[5]。这也影响了一些类型的大学生的就业。

2.3 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区域层面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比较高、生活的环境也比较好,广大的中西部内陆地区虽然有较大的人才需求,但是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经济回报相对比较低,因此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出现“求职扎堆”现象,而中西部内陆地区不发达地区就出现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景象。因此也有部分学生即使无法在发达地区就业,也不愿去内陆经济不发达地区。

2.4 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2.4.1 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部分专业设置比较陈旧,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跟不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四年的一个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产业结构调整后带来的是职业、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6]。

2.4.2 计划下的教育和培训体制难以及时满足市场对劳动者技能的需求

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有调查显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甚至有些专业的学生发现在校所学的很多知识过时了,毕业后要在社会上重新学习。2009年中关村调查发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的长期原因[7]。

2.4.3 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高校缺乏从事就业指导的专门人才,由于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就业信息服务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就业政策的了解,在择业时往往思想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5 高校毕业生个人的原因

2.5.1 就业期望值过高

上大学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需要付出成本,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产业化改革之后,这种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大都由学生自己负责,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高于没有上过大学的初次就业者,但是其在大学中所获得人力资本积累,却往往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很多毕业生面对的用人单位占主导作用的就业体制,还是无法转变就业观念,还是将就业目标定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福利好、工作稳定的单位。不愿意到环境艰苦的地区或者工资福利较低的单位去工作。这种期望值过高的心态无疑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2.5.2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基本是书本知识,应用专业知识的水平不高,而社会需求的是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而多数大学生只重视学校的专业课程,而忽视具体的实践运用,不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综合性、高层次的用人要求。

2.5.3 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

很多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努力学习,上了大学后把精力都放在应付考试了,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很多大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面试的临场发挥上,忽视了在入学就应该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应该从入学时对自己了解基础上,逐渐过渡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有目的的进行知识和实践的积累,个人修养的提高。

3.结语

大学生就业困难是政府、社会、高校、个人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尽早从个人因素入手,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人社部:今年高校毕业生达700万就业压力增大[N/OL].http:///yzyd/fortune/20130125/c_114500408.htm,2013-1-25/2013-3-13.

[2]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N/OL].http:///jrzg/2012-11/25/content_2274972.htm,2012-11-25/2013-3-13.

[3]白天亮.劳动力资源将达峰值 年新增2500万人[N/OL].http://.cn/g/20110318/07159553466.shtm,2011-3-18/2013-3-13.

[4]沈开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总量与结构原因分析[N/OL].http:///20110528/n308784499.shtm,2011-5-28/2013-3-13.

[5]黄海涛.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歧视的成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6]孟庆伟.透视大学生就业难后面的七大深层问题[N/OL].http://.cn/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88.2005-4-22/2013-3-13.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困难 分析 指导

【中图分类号】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1 现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上升,加上近五、六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连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取得了飞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145万人到2009年毕业生人数已经迅速增加到611万人,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然而,飞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教育部统计,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8年仅为不到70%。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而毕业生却逐年增加,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笔者结合自身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和体会,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现状及问题成因,对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2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多种原因。其中,既有高校、用人单位、家庭等的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分析明确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成因,便于寻求积极的应对措施。

2.1 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

2.1.1 高校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我国的教育体系着重于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因而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基本功扎实,但是缺乏创新能力。我国的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大多沿袭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需求模式,相对于目前瞬息变化的社会情况,已经严重地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得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前几年部分高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地新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在短短的几年内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激增,出现了严重的就业市场供过于求,造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巨大的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2.1.2 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当前许多高校没有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职业观、诚信观和创业观的指导,而更多的是毕业之前开办几场讲座的突击指导,这些应付式的就业指导对学生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指导,忽视把职业生涯设计和自主创业结合在一起的全程化指导,缺乏层次感。有时,反而会使学生就业思维紊乱。此外,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渠道比较狭窄。学生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非常紧缺。

2.1.3 用人单位的人才准入体制脱离实际

在我国高校连年持续扩招的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渐呈现出“供过于求”态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用人单位盲目地提高录用标准,对毕业生提出许多超越了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准入条件,普遍把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在读期间获奖情况以及工作经验等都列入了招聘的基本条件,这种现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中极为普遍。此外,有些用人单位为了追求高效率的利益回报,往往在招聘时只愿意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而把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忽视了大学生的潜能和可塑性。

2.1.4 家庭对学生就业的期望较高

一名大学毕业生,经过十五、六学习,家庭对其的投入巨大,对于学生家长而言,自己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能够在学生大学毕业时候得到可观回报,以及能够在经济发达地区、大的城市、大的单位找到一份收入又稳定的工作是十分自然的希望。但是这些观念无形中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找到一份“收入高、地位高、并十分稳定的“好工作”。但是这样岗位能吸纳的大学毕业生毕竟有限,如果大家都把目标锁定在这些范围较小的行业,必然加大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和就业难度。

2.2 大学生自身内在因素

2.2.1 大学生落后的职业生涯观

我校对2009届2200名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就业意向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显示:85.12%的学生选择在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就业;10.25%的学业生希望去北京、上海等地;只有4.63%的学生愿意到省内其他地区就业,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畸形聚集现象比较明显。毕业生之所以就业压力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深圳、广州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到最后关头不愿放弃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想法,导致失去了很多求职机会,错过了不少好的工作岗位。一句话,问题出在“职业生涯观念”上。

2.2.2 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矛盾,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较高,眼高手低,不能胜任理想职位。由于他们不能恰当的给自己定位,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出现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状。

2.2.3 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工作能力、求职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社会对大学生应有的就业能力有着一定的期望要求,大学生只有符合相应的要求,才有可能在就业市场求得一席之地。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因为自身的就业能力不够所致。

3 就业指导对策

3.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

当前高校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笔者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就业市场的发展。第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在学科结构的调整上,要加快传统学科的改造,加大应用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发展力度,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型的学科结构。在专业设置方面,要避免以往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狭窄的缺陷。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改造传统专业,第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改变以往那种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运用讨论、辩论、案例分析、仿真训练、参观、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手段,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3.2 建立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长效机制

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高校既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也要通过多方面努力,建立长效机制,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就业困难。首先,高校要把促进毕业生就业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目标中,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其次,高校应该与用人部门联动互惠的方式积极有效地拓展就业市场。再次,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职业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使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耐挫能力,以健康的心态去赢得人才市场的竞争。

3.3 构建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全程化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全程化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全过程、多方位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以专科生为例,大一新生为职业启蒙期,应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为主,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从进入大学阶段一开始就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二为职业定向期,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拓展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利用节假日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便进行职业定位,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三为职业冲刺期,要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态调适、创业教育等培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3.4 加强自主创业教育,拓展学生就业途径

大学生是青年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富有激情,思想解放,是时展的生力军,是社会中最具创造力的一个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风起云涌,一方面解决了学生个体就业问题,还为社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所以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加大自主创业教育,通过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营造创业文化环境、加强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创业过程模式、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教育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精神、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等,由“求职者”转变为“创业者”,展示出当今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3.5 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

大学生应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准确定位,以进取的姿态主动适应社会。首先大学生不能只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大单位,而应放眼世界,结合自身特点,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中小企业去寻找新的突破点,其次,大学生所在家庭的家长也要转变观念,不要认为自家小孩在西部地区、农村社区、中小企业就认为小孩没有出息,这几年培养付诸东流。而是多鼓励,让大学生有一种强大的家庭支持感,使他们青春散发出灿烂光芒。

4 结语

总之,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高校,要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努力做好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推荐,构建全员职业生涯平台。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氛围,确保高素质人才能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巨大的能量,同时学生也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求职能力。我相信只要学生、高校和社会齐心协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大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姜爱贤,孟亮,刘桂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132~133.

[2] 李瑾.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和指导对策,今日科苑,2008(16),p38

[3] 舍娜莉.浅议就业难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8(12):83~86.

[4] 孙玲,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j].黑河学刊,2005(4),p32.

[5] 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p18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高校

作者简介:孙雪松(1964-),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高级政工师;孙瑞婷(1981-),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北京 100011)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132-01

就业问题是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在我国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工,则更是历史上各朝各代的人一直在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大学生群体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没有遇到困难,但在参与就业时困难却很突出,这种现象无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对学生本人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构成状况,解决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寻求针对这一弱势群体的扶助对策是一项当务之急的任务。

一、就业困难群体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客观存在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泛指由于家庭、经济背景、个人的主观因素、生活经历、社会关系、心理品质的完善程度、身体条件、所学专业及在某些方面有欠缺的,不能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的群体。①根据调查显示这部分学生占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毕业生的26%,[1]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就业困难群体是开展就业指导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使他们顺利走入社会,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

1.困难群体的种类

(1)综合困难群体。一部分学生由于交往能力较差,思维能力有限,无法主动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也不能获取对方的用人信息,不懂得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还有一些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较差,缺乏责任感,缺乏坚强的意志品格,缺乏吃苦精神,给自身就业增加了难度。

(2)由于身体条件形成的困难群体。一些学生虽然专业水平不差,但对于有些比较看重外表形象的单位,则显不出自身的优势,工作条件较艰苦的岗位则根本不收女生,造成了许多理工科女生就业难的现象。

(3)定位不准形成的困难群体。有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个人能力评价不实事求是,没有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导致错失很多工作机会;还有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自卑、依赖、盲从的交织心理过程,没有明确的目标,人云亦云,患得患失,最终导致就业失败。

上述三种就业困难群体是就业指导过程中碰到的主要困难类型,归纳起来就是就业困难、有业不就和有业难就。每一名学生,只要他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常参加大学学习,每天认真学习,探求知识,那么就应该受到尊重和宽容,受到必要的指导。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才是对待困难群体的态度。[2]

2.困难群体的特点

(1)不能及时就业。这是这个群体的标志,也是这个群体的特征。受就业困难的影响,该群体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较脆弱,经不起挫折或打击。他们的注意力就是其自身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顺利解决,则标志着其摆脱了就业困难。

(2)社会活动参与减少。就业困难的学生对学校及社交生活参与相对较少,除非与就业有关,其精力和心理对上述活动有一定的排斥,造成社会需要、学校生活对其的政治影响和文化交流减少。

(3)心理上比较敏感。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上的困难和社会生活中的相对弱势,使他们的心理压力高于有就业意向的大学生群体,相对失落,茫然、不满、焦虑甚至仇恨的心理伴随着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缺乏应有的热情。

(4)难以得到实惠。在我国经济高速、健康、持续的发展中,各行业的从业者的收入都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他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如不参与到各类工作中,则难以体验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影响其对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信心。

3.困难群体的思想状况

困难群体在思想上拥护党的领导。根据《北京联合大学思想和行为特点调查》,83%的学生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抱有信心,对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表示满意,能克服困难去追求理想,显示了学生们追求理想的执着与坚定,同时对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充满信心。[3]他们赞成国家的就业政策,即“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校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②83.36%的大学生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总体评价比较满意。依赖和埋怨不能解决问题,要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最好的方法是在竞争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国家有关的就业政策和措施不了解,对学校给提供的就业信息不满意,对找到工作岗位的信心不足,对人对事冷漠。

二、积极应对,帮助大学生困难群体就业

多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方面不断探索,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机会多,时间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通过介绍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及就业政策,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压力,达到就业的目的。对就业困难群体而言,可将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并在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以辅助学生职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在一年级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二年级培养职业素质,塑造和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素质;三年级锻炼实践能力,提高责任感、自信心和受挫能力;四年级面对就业问题分类指导,重点是就业技巧和心理调适,以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岗位的要求。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 类型 成因分析

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生人数连创新高,加之大学生分配制度由国家统分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变革,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随之在高校中出现了这样一群人――“就业困难群体”。这个群体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而缺乏就业竞争力,无法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这部分大学生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

1.1大学生自身条件影响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1.1.1学习成绩差形成的困难群体

这部分大学生因为补考、重修科目较多,不能按时毕业或不能获得学位;还有一些大学生勉强毕业获得学历学位,但学习成绩不好,专业素质较差,面对一些用人单位明确提出的专业要求只能望而却步。

1.1.2综合素质差形成的困难群体

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特别注重对求职者综合素质的考核和要求。部分大学生自身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能力不高,参加应聘时没有自信心,不敢与招聘人员交流和沟通,不懂得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就业竞争砝码大打折扣。

1.1.3报读专业冷门形成的困难群体

近年来,由于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大学生逐年猛增,就业市场对各专业之间的需求不平衡,而高校的专业设置也滞后于市场,导致很多冷门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尤为困难。

1.1.4家庭经济困难形成的困难群体

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多来自于农村或城市里低收入家庭,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导致他们平时承受的经济压力要比一般的同学大,而非专业教育层面的知识又往往较低,在就业阶段尤其明显。一方面毕业在即,花费在求职应聘方面的费用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贫困家庭对孩子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从而影响其顺利就业。

1.1.5形象因素形成的困难群体

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比较看重外表形象,把部分可以胜任工作却因为形象不佳的学生拒之门外。

1.1.6性别因素形成的困难群体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就业时,社会对女生的需求信息大大少于男生,有些单位不论女生的条件多好也一概拒收。因此,高校女大学生成为就业工作中的困难群体。

1.2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影响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1.2.1自卑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

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身就业条件评价过低,择业信心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

1.2.2自负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

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就业的条件评价过高,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由此导致他们错失很多良机,最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1.2.3依赖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

部分大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和家庭,缺乏择业的主动性,这种消极的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使这类大学生经常不能顺利就业。

1.2.4盲从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

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又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因而在就业时产生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他们在求职时,瞻前顾后,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并没有根据自身去就业,最终导致错过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2.以广东某高校某学院为例看未就业大学生的主要类型分布

2.1针对已就业群体的调查

2010年4月对我校某学院2011届毕业的74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740份,收回701份,其中有效问卷687份。在有效问卷中,已就业的392人,未就业的295人。在已就业的392人中,对现已找到工作很满意的69人,满意的108人,不很满意的126人,不满意的89人。从数据上看,已落实就业满意以上的只占全部落实工作总人数的45.2%,未能达到半数,因此有一半以上虽然工作不是很满意,但仍然可以就业,可见就业心理对其找工作的影响很大。

2.2针对未就业群体的调查

在尚未就业295人中,已有就业意向未签约的有201人,未有就业意向的94人。其中未有就业意向的94名同学中:成绩差忙着考试无暇关注就业的34人,准备出国者4人;家庭经济困难的37人,占未就业总人数的39%,而就该院贫困生数据来看,贫困生占的比例只有20%,可见在未就业的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会显著增大;家庭经济优越的有16人,经单独了解,虽未有就业意向,但表示父母有能力为其解决工作的有13人;综合测评的班内互评分数在后30%的占28人,可见人际关系等软素质对就业困难群体影响也较明显。

3.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分析

3.1自身方面的影响

现在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即使孩子生理上已经成年,但还是事事由父母包办,这些学生往往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较差,心理上并未成熟,遇到一些困难无法应对,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就业机会。以广东某高校某学院为例看未就业大学生的主要类型分布的调查中显示,由于种种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和自身条件的不同形成的能力差异性现实存在,这些差异成为影响其成为就业困难群体的原因。

3.2高校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方面的影响

3.2.1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性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但目前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上仍没有真正实现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仍然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评价学生偏重于知识量的考查,忽视潜能的挖掘和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不强。

3.2.2高校的部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目前高校发展普遍追求大而全,在专业设置上不能及时、灵活地反映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部门专业设置雷同严重,特色越来越弱化。不少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节,脱离实际,市场滞销的人才不断推出,市场急需的人才又不能及时提供。

3.3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不完善方面的影响

3.3.1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执行效果不佳

以我校某学院为例,在2010年9月曾对700名07级本科生的就业能力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中显示,80%的人表示对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要求了解的程度很少或不了解,60%的人表示进入大学学习以后,没有明确制定自己的职业(学业)规划目标并按照目标要求努力奋斗,只有20%的表示有一点明确,表示很明确的仅占20%。关于明年即将毕业找工作方面的问题,仍有50%以上的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干什么,他们的就业心理只能用迷茫来形容。

目前几乎每所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而且都设有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从相关调查情况来看,学生从中收效不佳。

3.3.2高校的职业指导与帮助工作针对性不足

就业指导课和相关的讲座等指导形式,其显著特点是集体教学,缺乏互动交流,缺乏对学生个体化和个性化的教育与辅导,尤其是对就业困难群体不能够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与帮助。

经了解,我校及广东省内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工作,以校为例,每年都针对各年级贫困生开设素质能力提高班和强化班。大四上学期针对大学生的困难群体开设就业训练营,内容包括职业心理素质训练、求职面试辅导、职场礼仪及办公技能辅导、职业素质强化训练等内容的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此种分类指导仍为大班上课,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班内人员的选拔多数以自愿报名择优选拔为原则,对于一些内向消极不主动寻求帮助的就业困难同学不能深入挖掘,实行针对性指导与帮助;由于就业指导人员不足也给针对性指导的执行造成现实困难。

3.4社会和用人单位方面的影响

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103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统计分析显示:75.7%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其中,对男性的需求比重为39.9%,对女性的需求比重为35.8%。另外,从某高校招聘信息来看,70%以上的招聘信息对身高有明确的要求,60%以上标明了容貌好、气质佳等字样。而且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条件越来越苛刻,除了性别、相貌等因素外,他们对学校的牌子、学历层次、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等因素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大学生能够一专多能,在专业技能强、外语好、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前提下,还要求具备其他辅修专业知识、社会经历,等等,希望大学生一到岗位就能发挥作用、独当一面;只要男生不要女生,只要本地生源不要外地生源等情况屡见不鲜。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与成因分析是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证,而在此基础上同样更需要个人、家庭、高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认清实际,有的放矢,齐抓共管,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培养和大学生就业的全面落实,贡献一份应尽之力。

参考文献:

[1]刘淑玲.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招生与就业,2005,(2):45-46.

[2]许爱华,张月铭.大学生就业困难成因探析及就业指导对策――以南京部分高校未就业学生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0,(7):16-17.

[3]周锋.关于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培训体制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1):39-40.

[4]高永新,包伟等.关于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思考[J].科教论坛,2010,(2):140-141.

篇(5)

1.明确高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应严格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其培养成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为指导,切实把握好高职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高职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以先进的政策理念为指导方向。在完成和未完成就业的过程中,都能够以高度的思想水平来调整自己,时刻准备好投入社会的就业工作环境中。

2.发挥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引导

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首先做好学生的心理引导,让主观方面的因素做好处理。摆正就业学生社会地位,做好职位的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以工作中的实际人物来做出标杆,例如2015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他们放弃了安逸的生活环境在贵州山区进行义务支教。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价值不是所处多高的位置,而是能够创造出多少的劳动,付出多少贡献。对于拥挤并且人才满满的大城市来说,可能二三线城市更能发挥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只要是投身在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就是自我人身价值实践的开始。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做好面试心理调节,将面试看作是普通的谈话交流,展现真正的自我。

3.完善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条件

篇(6)

>> 浅议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歧视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歧视国内外现状述评 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与心理教育策略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浅析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产业变化与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整的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培育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措施的研究 浅析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管理教育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观浅议 民办高校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引起的思考 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及对策分析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1-01.

[2]国际人权法教程项目组.国际人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刘伟,易九桂.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8).

[4]林勇刚.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民办教育研究,2010(10).

[5]吴友石.鼓励自主创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6]阎程.提高民办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D/OL]. http://.cn/Article/CDMD-10636-2008070402.htm,2013-01-01.

[7]杨潇.民办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篇(7)

[关键词]就业问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双重主导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066-02

与全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研究状况相比,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要相对少一些,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造成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和解决这一难题的措施和对策。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如新疆经济欠发达、高校扩招、就业制度不完善、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不够清晰等;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如自身素质不高、汉语水平较低、计算机技术不熟练、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等。还有一些文章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结合起来,分析和研究造成就业困难的因素,并且给出可行性建议,就需要政府、高校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从自身出发,拿出相应的对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共同解决这一难题。

1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成因的研究综述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李爽、安晓琴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对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论证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汉语不过关、家庭经济条件差、就业观念守旧;宋锋华、张玉玲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05期)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路径分析软件Amos60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个人性格特征、个人期望,并就如何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张允、居来提・司马义、徐晶晶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以新疆大学为调查对象,从就业目的、就业愿望、就业环境认知等十个方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李刚、张伟的《信息时代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基于塔里木大学的实证调查和分析》(《电子商务》,2011年第11期)对塔里木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如何解决信息时代下就业难问题提出了要求;邢利伟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第2-3期合刊)指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加强引导,实现科学化,提高就业竞争力;帕孜来・马合木提、郭建伟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向实证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3期)对新疆少数民族工科院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意向、就业观念、择业标准上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綦群高、何建忠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教育与职业》,2007年03期)一文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和历史分析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客观原因;吐尔逊娜依・赛买提、阿孜古丽・阿不都拉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2期)认为在就业实践教学中应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循序渐进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罗俊、蔡文伯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学解读》(《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基于社会学视角,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资本三方面分析了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阿不力克木・艾则孜、谭刚、麦买提・乌斯曼、阿力甫・那思尔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详细阐述了目前疆内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缺陷和指导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建议急需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工作机制。

2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对策的研究综述为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题,改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少专家和学者积极撰文,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建议和措施,做出了有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1政府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潘岩红的《新疆木垒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门路》(《中国人事报》,2003-08-12)建议目前经济滞后和就业压力大的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政府,创造条件,为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搭建广阔舞台;库来惜・阿不都拉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压力与调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一文通过对毕业生需求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等问题的分析,建议毕业生要通过自我内在调适和高校就业主管部门的外在调适来减少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择业压力;王英姿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16期)认为在目前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提供全面政策支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田华的《新疆高校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路径选择》(《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详细阐述了新疆高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当中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古娜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新疆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扶持力度以及提出今后政府需要弥补的地方;陈小昆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新疆财经》,2011年第3期)认为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应借助政府行政手段,实施民汉合校,建立失业救助制度,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等措施来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22政府和市场双重主导下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贾友军、綦群高、王英姿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的就业体制、机制;王志刚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年04期)详细阐明了政府和市场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居来提、苏来曼的《基于市场、政府共同作用导向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模式探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探讨了以市场为导向现有就业模式,提出了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新模式和新探索;辛萌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第17期)一文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找出问题,从政府和市场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建议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

23政府、高校、毕业生自身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海米提、热西旦、贾成军的《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认为应以西部大开发、构建和谐社会为契机,从政府、高校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来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措施和对策;刘会、刘艳的《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分析了就业和创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应更加重视,高校应积极联合企业进行就业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三管齐下,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孙磊的《浅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提出应从政府、新疆当地各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孙嫱、王向然、朱娜、殷继明、杨圣敏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在实地调研、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学生个人几个不同层面,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特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3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在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不少研究进展和成就。结合高校、社会企业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分别给出了建议和对策。有的学者针对某一重点进行详细、透彻研究;有的学者则注重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的积极性,建议形成良性互动的就业机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