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疗卫生发展前景

医疗卫生发展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7 09:40: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疗卫生发展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医疗卫生发展前景

篇(1)

大会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联合主办,以“新常态大健康”——互联网+时代的健康中国为主题,分别从政策推动产业发展和产业交流两个维度,共同梳理“互联网+”带给医疗健康行业的挑战与机遇,分享各自的宝贵经验与成败得失的感悟,探索“互联网+”对于医疗健康这一传统行业的转型前景与实践。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现状和未来进行全面剖析,旨在推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

利用互联网+发展医疗服务行业

今年7月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促进中国产业升级转型寄予了更高期待。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计生委及国家工信部等机构,密集出台多部互联网产业的相关文件,推动并规范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健康发展。

近两年“互联网+”就像一股强劲的飓风,给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化。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崔丽指出,有些是瞬息万变,有些是因势而变,有时以不变应万变,在充满变数的“互联网+”时代,如何把握好变与不变的方向、分寸与节奏,利用“互联网+”发展医疗服务行业,让医疗卫生行业真正飞起来?她希望,全体与会者和所有关注医疗健康信息的组织都能够从技术、经济运行、标准、政策、人才、安全等方面为互联网+医疗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互联网+健康”利于疾病早期预防

崔丽称,当前我国面临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双重负担。健康促进应该是应对这些疾病的优先策略,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预防,把少得病、不得病、早发现、早治疗作为我们健康中国建设的首选。可以通过“互联网+”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互联网+”在公共卫生方面有非常好的应用案例,互联网本身将关注的重点和区域用大数据的方式形成公共卫生方面的需求,这些无论从过去做的直报信息到未来医院形成的医疗信息和社会的公共信息,都会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及早防控非常重要。每年将近有80亿诊疗量的医疗数据大背景下,互联网+健康医疗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

“互联网+”可实现各界协同发展

篇(2)

我国在逐步的医疗改革中,医疗卫生事业虽然突飞猛进,但也出现不少问题,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医疗资源严重重复设置,“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这一民谣充分反映了当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2006年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卫生发展问题,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努力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当前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由此,“社区卫生服务”得以在中国迅速升温。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居民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健康为中心、老幼妇残为重点人群,提供融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卫生监督检测等的连续性、综合性、公平、及时、方便、经济的新型卫生保健服务。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是发达国家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保健”的平台。

二、社区卫生服务在发达国家的运作情况

社区卫生在世界上主要有三种运作方式:一种用全民医疗服务的方式,给每一个人提供医疗服务,例如英国。英国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发源地。英国的社区卫生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是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筹资,即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所有成本,医院属国家所有,医院职工为国家雇员;从事社区卫生的全科医生与国家卫生部门是一种合同关系。第二种就是全民健康保险,保险部门是第三方,通过投保再来选择医疗服务,如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的社区卫生服务是国家计划管理、私人提供服务的经营模式,政府购买一定比例的居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费用。其主要特点是社会健康保险的人群覆盖率很高,政府对卫生的投入主要是为居民购买健康保险或作为社会健康保险的主要筹资。第三种是是美国的方式,美国第三者是私营保险公司,是以私营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其运作主要遵循市场调节的原则,但是它出台配套政策,比如1965年颁发的《医疗保障方案》专用于支付所有65岁以上有资格接受社会保护利益的老人们的卫生服务资金。政府仍然参与一定比例的公共产品和基本医疗的购买。

三、社区卫生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情况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继1997年,国家在济南召开了《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场研讨会》,1999年,卫生部、国家计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事部等十部委联合《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相应经过了启动期、发展期。截止2003年底,全国有95%的地级市、52%的县级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这段时间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成长期。2006年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卫生发展问题,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当前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并在20xx年8月相继出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补偿机制等政策和指导意见。要求“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各省市也纷纷出台有关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成为现代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仍严重滞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前景

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亚洲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较活跃的国家和地区有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印度等。我国虽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经济增长迅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是当务之急,社区卫生服务将亦步亦趋地跟上世界潮流。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以及覆盖全民健康保险方面等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虽然不能跟上发达国家,但政府投入、补偿将明显增加,国家卫生部20xx年8月已经相继出台社区卫生相关补偿政策,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城市对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财政补偿已经高于中、西部城市。部分地区已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并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自付比例。另外尝试政府购买居民的公共卫生和部分基本医疗费用,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盈利可望带来希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四、对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思考

早在几年以前,湘潭市即已开始社区卫生服务尝试,经过几年的探索,“湘潭市雨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参加全国示范评选。

我院也早在几年以前成立“社区服务办公室”,进行社区服务,为医院走进社区铺路搭桥。我院属于二级甲等医院,在为周边老百姓的健康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跟全国所有二级甲等医院一样,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医疗资源严重重复设置,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光我们医院周边 ,就有湘钢职工医院,力源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多家二级甲等医院),随着医改的坎坷之路,许多二级医院退出历史舞台,有的被大医院兼并被托管,有的发展为专科医院,有的随之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外插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在内全心全意把重点专科做大做强,走“大专科,小综合”之路应该是现今二级医院发展的最好模式。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个新事物,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所以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模式。

我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大力推广中医中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群众乐于借助中医药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中医药在慢性病以及术后病人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美容、保健、瘦身方面也异军突起。中医药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其服务方式接近现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其次从中医学的科学内涵来看符合当前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整体医学模式转变,注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强调天人合一及整体观念,这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相对“滥用抗生素”在老百姓心中的阴影,中医中药以其价廉、副作用相对较少所以近来越来越受老百姓信赖。所以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中医科或中医诊室,配备了中医药人员; 积极应用针灸、推拿、拔罐、熏蒸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社区群众服务。而为了发展我院儿科,为了和附近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湘钢职工医院儿科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为了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儿科很早即注意到这一重要意义,儿科很早即着手进行自己的社区服务,据统计,在儿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感染性病人逐渐下降,而哮喘发病率逐年增加。在儿科主任袁海斌这次着手策划进行的湘潭市小儿健康调查中,岳塘区即有哮喘患儿约160人,占所有调查儿童1%。自儿科创哮喘中心以来,利用中西结合治疗哮喘,主任袁海斌经过反复论证自行研发的“咳喘一号”“咳喘二号”,“虫草固本汤”服务于哮喘患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病人以及慢性咳嗽等患儿,以其方便、快捷、实效的特点深得咳喘患儿及家长青睐,湘潭锰矿、湘乡等地病患儿专门来我科购药,咳喘中药的收入数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儿童保健是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重要的版块,儿科之前的为哮喘患儿建立的健康档案,进行随访跟踪,以及此次的湘潭地区儿童健康调查正为我院的医疗走进社区,为中医中药服务于社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前期工作。

另一个事实是,在小儿脑瘫中心的中医副主任医师刘卫民,扎根科室给脑瘫患儿进行治疗的同时,他的治疗还涵盖“颈肩腰腿痛”、“胃溃疡”“肥胖”、“咽炎”、“高血压”、“面瘫”、“小儿遗尿”、“妇科病”等,其方法涵盖针灸、穴位注射、刺血疗法、埋线以及中药内服外敷、理疗等等,除外脑瘫患儿的收入,一年创收纯治疗费4万余元。更好的印证了“中医中药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群众乐于借助中医药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这一理论。综观我院有着较深厚的中医基础,有中药代煎业务,有大批中医专家,知名度都很高,正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大显身手,彰显湘潭市一医院社区中医特色。将创下可观的效益。

(2)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口社区是“下摄司街道”1.8万人口,下摄司街道距离我院较远,此地区医疗资源相对集中,有湘潭电机厂职工医院——力源医院,约塘区人民医院,有约20个个体诊所。为方便起见,使优秀的服务真正走进社区,可以考虑申请在下摄司街道办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一医院社区卫生的窗口,同时也是一医院的窗口,抽调医德医术服务态度好的精兵强将,利用有特色的中医中药,实施“窗口服务”,为平民服务,能极大的提高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必能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根据社区卫生服务要求,除设置全科医师诊室外,根据我院的特色,应有儿童保健、中医中药、妇女保健、老年保健业务开展以及全民防癌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尤其是儿童保健方面,利用脑瘫中心这一基础和优势,除进行一般儿童保健服务,还可以开展相关早期智力开发、微量元素检测、新生儿游泳、亲子教育、早期干预等项目,必大受群众欢迎。我院社区卫生服务将和我院的重点专科、特色专科配套,走有“一医院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之路。

篇(3)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新疆;公共服务型政府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使人与人之间所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于个人总是处于某个地区或城市与乡村之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阶段性的通过实现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当前新疆公共服务水平与东部地区差距很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象十分严重。新疆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好的发展前景。因此,研究新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及变量的选取。

(一)指标选取

1.人均GRP

我们用此指标来衡量新疆的经济实力均等化状况。

2.人均财政收入

基本公共服务是由各级政府来提供的,只有政府拥有足够的财力也即政府财政收入才能为社会公众提供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所以,我们用此指标来衡量财政的均等化状况。

3.义务教育生师比

我们用此指标来衡量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4.每万人医生数

我们用此指标来衡量医疗卫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5.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我们用此指标衡量社保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二)变量的选取

我们选用2005至2008年新疆各地州四年的数据,衡量新疆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新疆省统计年鉴》)

二、新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力分析

(一)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为了考察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们用人均GRP指标来进行研究。对新疆各地州最近4年的人均GRP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2005至2008人均GRP最高的地区为克拉玛依,人均GRP为95795.5元,最低的为和田地区,人均GRP为3262.5元;2005年克拉玛依人均GRP为和田地区的32.66倍,而到2008年前者的人均GRP已经是后者的25.51倍,这表明,新疆各地州人均GRP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人均GRP非均衡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人均GRP均值由2005年的18114.53元上升到2008年的26645.27元,说明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二)新疆各地州人均财政非均等化状况

我们用2005至2008年人均财政收入差距的变化来分析新疆各地州财政均等化状况。2005年新疆各地州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地区为克拉玛依,人均财政收入为12031.98元,最低的地区为和田地区,人均财政收入为160.9元。2005年克拉玛依的人均财政收入为和田的71.29倍,2007年克拉玛依的人均财政收入为和田的80.78倍,2008年克拉玛依的人均财政收入为和田的71.84倍,说明新疆各地州人均财政收入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

我们将新疆各地州人均GRP与人均财政收入进行比较后发现:新疆各地州人均财政收入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要大于新疆各地州人均GRP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这说明目前新疆在财政能力上的非均衡状况要大于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非均衡状况。

(三)教育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义务教育生师比,是指小学及初中专任教师数与折合在校学生数的比例,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义务教育规模的大小、学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因此,我们用此指标衡量义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

2005至2008年义务教育生师比最低的地区为阿勒泰,仅为9.3549人,由此可见,阿勒泰地区的教学规模尚小,应继续扩大招生规模;2005年义务教育生师比最高的为喀什地区,为20.44人,2006至2008年教育生师比最高的为石河子地区,为20.14人,因此,石河子地区与喀什地区的学校应积极引进教师,壮大师资队伍,创造新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好局面。

(四)医疗的均等化状况

医疗卫生服务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卫生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是指每万人拥有执业医生数,它是反映一个地区居民卫生和医疗资源发展水平的重要数据。我们用它衡量医疗的均等化状况。

2005至2008年新疆各地州每万人医生数最大的地区为乌鲁木齐,为44.28人,最小的地区为和田,为9.78人。可见,乌市的医疗卫生环境在新疆是最好的,和田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大值比最小值四倍多,说明新疆各地州医疗和卫生发展不均衡。

(五)社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养老保险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而且,政府提供的养老随着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和物价指数变动调整,水涨船高。所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作为衡量社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

2007至2008年,新疆各地州参加基本养老的保险人数,最大的为乌鲁木齐市,为44.45万人最小的为克州,为1.12万人,2007年乌鲁木齐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克州的39.69倍,2008年乌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克州的40.44倍。这表明:新疆社会保障不均衡程度在逐渐加剧,而且地区间差异大。

三、促进新疆各地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

目前,新疆各地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新疆各地州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要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服务市场的监督,改善新疆各地州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衡状况。

(一)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

要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政府职能是关键。政府应由过去的“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府不仅要关注经济的长期发展,还要关注各地州公共服务的水平,建立相应的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切实为群众服务。

(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是促进新疆各地州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务之急

财政体制可以调节各地州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程度,财政体制的类型不同,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所以,我们要明确各地州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上的职责划分,完善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转移支付的监督,力求保障各地州基本服务均等化。

(三)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

财政投入不足是导致新疆各地州科教和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而政府把大部分财政资金投入竞争性领域,对基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领域的投资不足,更加剧了新疆各地州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衡状况。所以,新疆各地州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控制行政管理费用,加大对基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四)推进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加强对公共服务市场化监督

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中,政府是主体,但是,我们要倡导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这样,不仅能解决政府公共服务财力不足问题,还能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我们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的同时,也要加强已有的公共服务效果的监管。

参考文献:

[1]刘斌,余兴厚,罗二.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省际差异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

[2]王玮.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J].财贸研究,2009.

[3]肖鹏.公共服务提供的政府与社会分担机制研究[J].财政研究,2007.

[4]赵怡虹,李峰.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地区差距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

[5]王莹.财政公平视角下的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7.

篇(4)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先后开启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相继启动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美国的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特点是在技术产业化需求驱动建立起来的具有其自身特性,且反映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前沿特征。各个学校的本科教育课程虽然具有自己的特色,但在课程设置上大致可以分为科学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关注领域课程、设计课程、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其他选修课程等六类。不同学校本科课程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专业选修课程及其他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特点开设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并培养学生在相应方向上的研究探索实践能力。这是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点。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发源于著名工科院校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和力学专业,进而逐渐形成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后来,一些医学院校在医学物理和医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相继开展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于是在我国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两种类型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上述两类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发展模式各具侧重,遵循了共同的学科基础,在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应用层面上有显著特点。相对来说,工科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培养模式注重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功能拓展,医科院校则注重医学与工程结合、工程技术在医学中的综合应用。

1.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思路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种交叉学科,交叉的学科基础及其融合的紧密程度决定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水平,交叉的学科发展推动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并且使得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领域变得十分广泛,而且处在不断发展之中。

1.1 学科发展轨迹

在中国,基于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而来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主要包括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生物医学信息计算分析、生物医学成像及图像处理分析、生物医学系统建模与仿真、临床治疗与康复的工程优化方法、手术规划图像仿真以及图像导引手术及放疗优化等;有基于力学发展而来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主要包括生物流体力学、生物固体力学、运动生物力学、计算生物力学和微观尺度的细胞生物力学等;基于化学材料工程发展而来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学、组织工程与人工器官、物理因子的生物化学效应等。

1.2 学科发展特点

作为交叉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其发展的关键在于交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构建一种良好的交叉结构,对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样的交叉学科的描述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交叉学科如同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起连接桥梁,如果在河两岸没有坚实的基础,桥是无法建立好的,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样一座建立在两个不同学科之间的桥来说,它的发展要求具有坚实的交叉学科基础和交叉学科紧密融合深度。那么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构建良好的交叉结构,需要选取具有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撑的主干学科进行交叉,凝练学科方向,不能大而全,过于宽泛。

目前,医学仪器和医学成像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应该成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医学仪器和医学成像设备能有力推动医疗产业的发展。医疗仪器和医学成像设备是现代医疗器械产业中的主流产品,在产业发展中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其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经济技术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产业化驱动也是学科发展的一种动力,也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需求和生命科学发展的大趋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应大力促进医学仪器和医学成像方法的学科建设,从而提升整个学科的发展水平。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一流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的应用。一流的学术研究不但能提升学科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开拓学科纵深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增强学科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将确保学科建设的发展动力和趋势以及学科发展的活力。

交叉学科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替代性。可替代性程度越高,交叉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就越小。如何减小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可替代性的程度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是需要提升学科的特异性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应用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所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开展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理论应用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所需要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借助理工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应用理论研究是理论驱动型的学术研究,理论应用研究是应用驱动型的学术研究。理论驱动型和应用驱动型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学术研究的两种主要模式。理工科大学具有良好的理论创新基础和强大的交叉的学科背景,开展理论驱动型研究具有自身优势。医学院校具有丰富的医学资源,面临着大量需要应用理工知识解决的医学问题,开展应用驱动型研究,将很好地实现与医学的应用融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力推进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各自的学术优势将有利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色发展,从而增强其不可替代的程度,实现学科可持续创新发展。

1.3 学科体系

作为一级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包含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且该体系离不开所交叉的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的支撑,此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既要有学科自身的特色,又要具有可持续发展和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这样学科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要面向医疗卫生、生物科学所涉及的重大、重要技术理论问题及基础应用开展学术研究。实现良好的学术研究定位,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2.大数据时代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

守正创新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所谓大数据(bigdata),或称海量数据,是指由于数据容量太庞大和数据来源过于复杂,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工具软件对其内容进行获取、管理、存储、检索、共享、传输、挖掘和分析处理的数据集。大数据具有“4V”特征:①数据容量(volume)大;②数据种类(variety)多,常常具有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数据来源;③动态变化快,如各种动态数据,非平稳数据,时效性要求高;④科学价值(value)大,尽管目前利用率低,却常常蕴藏着新知识和重要特征价值或具有重要预测价值。大数据是需要新的分析处理模式才能挖掘分析出其蕴藏的重要特征信息[6。

人体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涌现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发生源,这种源源不断的生物医学大数据的检测、处理与分析,将给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发展将带动大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生物医学大数据广泛涉及人类医疗卫生健康相关的各个领域:临床医疗、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医药研发、临床工程、心里、行为与情绪、人类遗传学与组学、基因和蛋白质组学、远程医疗、健康网络信息等,可谓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生物医学大数据中蕴藏了种种有科学价值的信息,研究有效的大数据挖掘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对生物医学大数据进行关联和融合计算分析,充分挖掘生物医学大数据中的信息关联和特征关联和数据空间映射关联,既能为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康复提供系统化的全新的认识,有利于深入疾病机理研究分析,开展个性化诊疗。还可以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与临床数据,更准确地预测个体患病风险和预后,有针对性地实施预防和治疗。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所面临的生物医学大数据主要包括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多种类医学信号数据以及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数据。生物医学大数据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领域内有着广泛深远的应用前景,从三个方面应用将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1)开展多模态影像大数据计算分析。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从早期看得到,到看得清,目前的看得准,未来的趋势是看得早。只有看得准和看得早才有利于临床早期干预,提高治疗预期。医学影像大数据计算分析在影像诊断、手术计划、图像导引、远程医疗和病程跟踪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建立新的医学影像大数据计算分析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挖掘多模态影像数据的特征数据和特征关联,将会提供强有力的影像诊断分析手段,极大地推动影像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2)开展多种类医学信号大数据计算分析。医学信号大多直接产生于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信号,能在不同层面上表达生理和病理相关机制特征。融合多种医学信号的大数据计算分析,能对生理病理过程进行更好更全面的阐释,不仅能深入了解生理病理的状态特征和过程特征,而且能实现个体健康监测和管理。可以很好地开展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推进系统化的医学应用研究。实现强大的多种医学信号数据的特征挖掘及特征关联计算分析。大数据挖掘能够增加准确度和发现弱关联的能力,能更好地认识生理病理现象和本质。

(3)开展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大数据计算分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涌现了海量的需要计算分析的生物信息数据,已进入计算系统生物学的时代。开展生物信息大数据计算分析,可以拓展组学研究及不同组学间的关联研究。从环境交互、个体生活方式、心里行为等暴露组学,至细胞分子水平上的基因组学、表观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蛋白质调控网络,再到人类健康和疾病状态的表型组学等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上实现大规模的关联计算分析,可以全面阐述生命过程机制,挖掘生命过程特征及关联特征。

3.结论

篇(5)

关键词:输血医学;输血本科教育;在职培训;网络远程教育

1输血医学的现状

我国输血医学起步很早,但发展缓慢,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长期以来,我国从事输血工作的人员,大多为检验科人员,少数为临床、护理专业人员中途改行,文凭相对较低,很多为中专学历,缺乏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员。所以,长期以来只停留于存血、供血、发放等工作,对于临床输血管理、临床合理用血很少能发挥作用,在疑难配血、新生儿相关试验方面开展得还不够[1]。一些医院不重视输血工作,未设立输血科,把输血专业人员作为辅助人员对待。以上这些问题对稳定人才、提高学科竞争力非常不利。在国际上,输血医学取得长足发展,有专门的学科归类。加拿大和美国把输血医学归为病理学下面的二级学科,丹麦归为免疫学,巴西和英国归为血液病学,德国将其归为“临床实践医学”下设的“输血医学”专业。美国约83%的医学院开设了输血医学课程,从本科教育、医学教育、住院医师、输血专科进行训练,费时12~13年培养一名输血医师。欧盟有12个国家开设输血医学课程,德国、法国等7个国家将其设为独立专业。法国输血协会制定了输血标准课程,澳大利亚各教学医院也都各自设立了输血教育课程。荷兰的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于2001年开设了输血医学管理学的研究生课程[2-3]。

2开展输血医学的必要性

面对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我国医学教育必须建立起正规的输血医学教育体系。自“十五”规划起,国家有关部门就制定了国家发展规划,明确要求“要制定我国输血医学工作者的输血医学基础教育和再教育方案,制定全民血液和安全输血的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方案[4]”,并于2016年7月将输血医学批准为二级学科。这些政策使我国医药卫生教育事业更加正规化、制度化、法制化、健康化,促进输血医学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很多医学院校纷纷开设输血医学方向的教育,大连医科大学在多个血液中心设立教学基地,佳木斯大学开设了医学检验输血辅修专业,南方医科大学开设了临床医学输血医学专业,北京协和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开始培养输血医学研究生。为了输血医学发展需要,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人才,本院利用身为医学院校的平台,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的临床输血专业。在开设专业之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去多家采血供血机构、开设了输血专业的院校、输血科研院所、医院输血科、相关企业做了深入调研,广泛借鉴各单位的医疗实践、教学经验,把已取得的优秀成果整合到自己教学工作中去。通过多方努力,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本院于2008年起在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大三年级学生中分流选择、择优录取“临床输血专业”,并开展在职培训和远程教育。通过10年的努力,成功建成输血医学教育综合体系。

3本科教育

本院从2008级开始,从医学检验本科招收输血专业学生。其课程设置是在医学检验主要课程不变的基础上,做到合理选择课程,优化学分结构,注重把医学检验专业与输血医学专业的课程结合起来。医学检验专业为1015学时56学分,临床输血医学专业为1220学时61学分,公共基础课和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课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学时学分略微缩减。增加了5门输血医学专业课程,分别是《临床输血学》《免疫血液学》《血型血清学》《输血技术学》《输血仪器学》。从2013级开始,医学检验专业由5年制改为4年制,输血医学专业课程也随之调整,《血型血清学》并入《免疫血液学》,增加了《输血医学进展》。现在4年制的输血方面各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和课时见表1。在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安排学生去相关单位见习,如成都市血液中心、四川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等,致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吸收掌握,使学生走出校园,开拓视野。5年制和4年制的最后1年为实习,在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培养方向不变的大前提下,临床输血医学专业的实习安排与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略有不同。检验科实习5个月,临床科室实习2个月,输血科实习2个月,血站和血液中心实习3个月。至今为止,本院已有6届输血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共240人,就业率达100%,超过其他专业。毕业去向大部分供职于各级医院的检验科、输血科,部分去血站、血液制品厂,其中学习佼佼者考取硕士研究生。

4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对血站、医院等采血供血部门的卫生技术人员更新知识、完善知识,提高采血供血队伍的整体水平,应对新形势下安全采血供血的战略性措施。做好在职培训,需要做好教材、师资等多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教材建设,一方面引入优秀的国外原版教材,同时自己组织高水平的专家、名师编撰教材。然后是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实行严格的老师准入制度,不断优化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水平、专业素养,聘请各采血供血机构具有省级以上继续教育资格老师担任教学。前来参加在职培训的学员为各血站、医院等采血供血部门的卫生技术人员,长期处于一线临床工作,具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基础理论知识遗忘较多,培训需要因地制宜。培训内容为:(1)提高理论水平,介绍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内容包括血液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低温医学、白细胞过滤、血液辐照等,培训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把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提高培训兴趣。(2)开展疑难血型配型试验,很多基层单位都已熟悉常见的ABO、Rh血型配型,但ABO亚型、Du型、Lewis、MNS等非常稀少,开设这些稀有血型的配型试验,对很多首次接触的进修学员来说,激发了学习热情,做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3)开展微柱凝胶血型卡法和电子交叉配血。微柱凝胶血型卡法配血已经使用多年,很多医院都在广泛使用,逐渐淘汰传统的盐水介质法,根据培训班学员所在单位是否已使用该技术,而选择性开设这个试验。电子交叉配血是最新的技术,用计算机系统对受血者、供血者ABO/RhD血型和不规则抗体进行筛选,判定血型是否相容,能否出库。该配血法尚未广泛推广,随着时代进步,电子配血发血将迅速发展,血清交叉配血将逐渐作为电子交叉配血的补充。(4)输血安全是输血医疗的焦点,是输血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应经常性地加强进修学员的输血安全教育,专题讲解输血传播疾病、输血不良反应、无过错输血,如何加强自我保护,避免医疗纠纷。鼓励进修学员走上讲台把自己所见所闻的“输血医疗中的病例纠纷”讲出来,这种事半功倍的方式可极大加深对输血安全的认识,树立医务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实现安全输血教育的目的。

5网络远程教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进步,网络远程教育逐渐为大众接受认同,与传统教育一起成为不可或缺的现代教育手段。本院积极把网络远程教育这一先进手段应用于输血医学教育上,使输血医学教育具有较高的起点,紧跟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与国际水平接轨。把输血医学教育的各种资料上传于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中。使用者无需购置专门的硬件、软件,也不需要支付昂贵的使用费,只需在普通电脑上登陆本院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通过简单的操作,便可快捷、高效获得“教学课件、视频音频、文字交流、在线测试、屏幕广播、资料共享”等各种教学资料,有效解决知识体系不完整,有效地节约了教育成本[5]。主讲授课老师将每次授课过程制作成视频,上传到该平台中,远在外地的学员也能如身临其境地跟班学习,真正实现了跨越时空的面对面授课教学。无论本校还是外地学生,都可通过该平台,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及时交流,也可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把学习心得、工作感悟等上传发表。输血医学教育的各专业课程中,《临床输血学》和《输血仪器学》多次被评为优秀网络课程,学生对其反映良好。

篇(6)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一个特殊敏感时期。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时期有两种发展前景,一是有可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二是有可能出现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过度扩大,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陷阱”。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无论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还是对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与国家的长治久安,都至关重要。“十一五”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应该把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正确处理工农业关系、城乡关系的必然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这个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的阶段。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并在今后10年内向后期阶段过渡,也就是由工农业、城乡平行发展,向工业和城市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转变。2005年我省人均GDP预计突破1000美元,2015年达到2000美元,2020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工农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是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我省工农业关系、城乡关系的必然要求。

(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

2000年我省总体上已实现了小康,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主要在农村。无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到2020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半,2020年达到17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00元,同时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全面建设惠及**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因此,在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积极主动、不失时机地加快把发展的思路调整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上来,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小康。

(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

解决好新时期“三农”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清醒地看到,在全省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工农差别和地区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落后社区和农民是弱势群体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三农”问题仍不容乐观。**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传统的发展思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重点突破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既不能单纯依靠农村、农业自身的发展解决,也不能依赖城市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和帮助来解决,要把农业的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把农村的进步放在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考虑。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省解决“三农”问题思路的重大创新。

(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制约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消费不旺、内需不足,瓶颈制约就在于农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缓慢。1998年-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7%,比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7.2%低4.5个百分点。2003年,**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部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省28.5%。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是我省经济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因此,只有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拓展农村市场,突破消费梗阻,实现良性循环,才能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长久动力。

二、**城乡差距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两大跨越。目前,人均GDP超过900美元,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0.8%,城市化水平达到33.5%。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全国一样,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农村消费能力下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以及农村社会事业落后等。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城乡差距的核心表现。当前,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是我省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过大。具体地说:

1.绝对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呈现典型的“剪刀差”现象。1978年我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为377.7元、113.34元,城乡居民收入相差264.4元,2003年扩大到4651元。1998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年共增加318.7元,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2178.7元的14.6%,甚至低于城镇居民平均一年增加363.1元的水平。(见图)

2.相对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1985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1.72,1992年扩大为1:3.13,1997年降至1:2.54,2003年又突破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1:3,达到了1:3.19,虽然低于全国1:3.23水平,但比2002年的1:2.85有了明显加大。如果扣除农民收入中的实物性收入和加上城市居民的隐性收入,我省城乡居民的货币收入差距就更大。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我国便是其中之一。

3.内部差距。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在1:3以上的有合肥1:3.24、阜阳1:3.01、安庆1:3.11。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比值超过1:3的有合肥、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滁州、安庆等7个地市,比值最大的是阜阳市为1:3.98,比值最小的是芜湖市1:2.46。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超过5000元的是马鞍山、合肥、蚌埠。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至2003年,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五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94元、-56元、-175元、-6元、-273元。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的农民收入差距扩大,2000年,最高的马鞍山2683元,最低的六安市1571元,两者相差1112元,2003年最高的是马鞍山3122元,最低的是阜阳仅1659元,两者相差1463元。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有阜阳、宿州、六安、滁州、亳州五市。

4.外部差距。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的是江苏、上海、天津、山东、浙江、辽宁、北京等东部及发达省市,差距最小的是江苏1:2.18;差距较大的是、云南、贵州、陕西,比值均超过1:4,最大的是1:5.18。超过1:3的省份有湖南等17省市。**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3.19,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中部最高,在全国处于第11位。

(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最终反映是生活水平的差距。

1.消费数量差距不断扩大。从1981年至2003年,我省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1981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相差204.7元,2003年扩大到3468元。1990年,全省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比为1:2.30,2003年扩大到1∶3.17。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要用于消费和储蓄以外,还有一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城乡消费差距就更大。

2.消费质量差距明显。城乡居民精神生活等非商品消费支出差距较大。2003年,城镇居民用于医疗保健支出、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分别是318元、503元、536元;农村居民用于医疗保健支出、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分别是87元、126元、185元,农村相当于城市的27%、25%、35%。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消费在整个生活消费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超高。2003年,城乡居民分别是44.2%、46%,相差1.8个百分点。

(三)城乡居民财产差距

1.城乡居民存款差距。拥有储蓄存款多少是城乡居民差距的重要方面。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末存款额分别为1961亿元、514亿元,后者仅相当于前者的26%。200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年末人均储蓄额分别为6565元、746元,两者相差5819元;2003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年末人均储蓄额为9945.34元、1228元,两者相差8718元,后者相当于前者12%。据1750户城市居民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用于储蓄、储蓄性保险、购买有价证券的支出达1262元,相当于当年农民收入的59%。

2.城乡居民拥有耐用消费品差距。2003年底,我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24台、冰箱89台、洗衣机93台、移动电话70部;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59台、冰箱13台、洗衣机18台、移动电话21部,农村相当于城镇的47%、15%、19%、30%。

(四)城乡社会福利差距

目前,我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与城市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着十分大的差距。农民得到的教育、医疗、文化、水电、电信、交通等社会公用事业服务,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

1.城乡教育差距。2000年,**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3年,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农村比城镇少2两年。现在农村不少地方学籍管理没有走向规范,小学、初中失学率、缀学率较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农村教师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农村学校工作条件差,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大量流向城市,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2003年,61个县教育支出49.92亿元、17个市本级8.89亿元。

2.城乡医疗卫生差距。从卫生发展水平来看,城乡差距更为明显。2003年全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为44571人,农村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1.2人;城市和县镇拥有80884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9.4人。2003年农村乡镇卫生院有病床37646张,每万人拥有8.6张;城市和县镇为74434张,每万人拥有36.3张。2003年,农村婴幼儿死亡率为城市的3倍多,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农村是城市的3倍多。2000年,城市、城镇和农村人口的寿命分别为77.38岁、75.63岁和71.37岁,城市、城镇比农村分别高出6.01岁和4.26岁。农民依然是最大的自费医疗群体,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十分突出。

3.社会保障差距。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非常薄弱。占我省人口70%以上的农民除传统的“五保”供养和少数地方试点的农村大病统筹外,基本上被排斥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之外。2003年,全省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为104.28万人和10.65万,保障金额分别为60966.7万元和1747.0万元。

城乡差别扩大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体制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措施及政策建议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质上就是坚彻底改革城市偏向的一系列政策制度,持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互动、工农联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元结构转变。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机遇期。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方法,找准抓手,突出重点,制定和用好政策,把工作落到实处。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村工作要突出“和谐**”这一主线,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这一中心,主要在“五个着力点”上下功夫。

(一)加快统一思想步伐,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观,着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是城乡关系的重大调整,是“三农”工作思路的重大创新。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我省GDP超过900美元,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调整改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重要时期。对待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还存在一些片面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我省是一个欠发达省份,现在的任务是发展而不是统筹;有的认为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时机还不成熟;有的人认为统筹城乡就是城市帮农村等等。要消除这些顾虑关键是要端正指导思想,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这一根本要求上来。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刻认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城乡统筹上。

(二)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着力构建城乡共建的新格局

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要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光靠市场调节不行,国家必须加强扶持和保护。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十一五”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应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改进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建立政府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结构;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加快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一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1.调整农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向。当前,我省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市场经济更加激烈,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已成为农业与整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主要包括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营销体系;努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利用工业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岗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通过工业积累反哺农业,支持农村,为城镇化提业支撑。具体到每个县,并不是都要强调“工业立县”,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要包括大力发展县域中小企业;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发展产业集群经济。

3.调整城乡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应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推进农村经济融入城市。通过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产业支撑,增强人口和各类要素的聚集能力。主要包括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城镇特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