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儿科护理措施

儿科护理措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7 09:40: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儿科护理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儿科护理措施

篇(1)

护士是临床护理过程中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实施者,由于儿童患者群体本身及儿童疾病具有特殊性,儿童患者的药物治疗与成人相比,在用药量、药物配伍上等都具有复杂性。例如,儿童用药量通常于其年龄、身高、体重等要素密切相关,但临床操作上,由于每种需溶解药物的溶媒量具有差异性,且操作上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常常会使临床药液抽取上缺乏精准度。针对此问题,为提高儿科用药精准度、科学性与规范性,我院近年来通过对门诊儿童患者用药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制订了相应的需溶解药物配制标准,现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如下报道。

1 儿科用药现状调查

自2009年以来,我院静护中心平均每日接待400例输液患儿患儿输液。其中,约有93%患儿需进行溶解药物输液,常要药物约有共20余种,具体操作为临床护士加入一定量的溶媒溶解后,经过计算抽取所需剂量。

2 儿科用药剂量准确性抽查

药物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应当得到充分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受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药物的有效剂量通常难以确定。笔者现对我院静护中心2009年1月-2009年2月的需溶解类药物的配制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共抽取346瓶需溶解药物,结果为:实际使用药物剂量误差率为7.96%,每瓶误差量为0.01ml-1.05ml,平均误差0.24ml。根据对样本配制剂量结果及误原因的析结果,笔者将配制结果及其主要原因分为4种,具体如下。

2.1 溶解后液体容量增加不明显或者没有增加 此类药物主要为50mg更昔洛韦、0.1g苯巴比妥钠等;该类药物临床抽查的实际用药剂量大多符合剂量要求,误差十分有限,可以忽略不计。

2.2 溶解后液体容量增加≦0.5mL 例如,0.75g注射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和0.6g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入到溶媒后受化学反应影响,每瓶液体的容量大概分别增加0.4ml和0.3ml,但是很多护士在操作中并未注意到这一点,仍按7.5mL和6.0mL/瓶来计算,从而导致了实际剂量的失误。

2.3 溶解后液体容量明显增加如1.0ml的 例如,将注射用阿莫西林钠0.6ml注入10mL生理盐水后,每瓶液体实际量为10.6mL。实际操作中,经验丰富的临床护士大多按照1.06mL含100mg的标准剂量进行抽取,通常能保证剂量抽取的准确性,但新护士则由于计算失误、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导致抽取误差较大。

2.4 操作不规范 临床药物配制中,个别护士尤其是新护士由于技能不高或者责任心不强,非常容易出现操作不规范现象,从而引起药物实际剂量的误差,例如有些护士在加入溶液媒介物时忽视了瓶内高压的影响,结果导致溶媒泄出瓶外。此外,还有部分护士使用10ml或者20ml的注射器来配制小剂量药物,结果导致实际注入的溶媒量远大于或小于正确剂量。

3 提高儿科用药剂量精准度的主要措施

3.1 制订需溶解药物的统一配制标准,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 临床中将16×105U的青霉素加入3.6mL的生理盐水溶解后为4mL,每mL含4×105U青霉素。受此启发,我院根据常用药物在常见治疗中的标准剂量及玻璃瓶容量,经过数次试验研究后制定了《常用需溶解药物临床配制参照表》并在主要科室中推行实施。该参照表实施后,我院又组织全员护士进行了集中讲解和系统培训。此外,我院在推行该参照表的过程中还通过科室定期抽查、开展药物剂量准确换算竞赛等方式督促参照表的落实,从而提高了全院护士剂量计算的准确性,提高了配置速度。

3.2 确保儿科用药准确性 小儿尤其是新生儿用药剂量通常比正常剂量偏小,如果用药剂量失误很可能会威胁到患儿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因此,临床实践中要严肃对待儿科药物剂量的规范应用。我院近年来开展了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强化科室护士药物管理和科学使用的重要性。学习培训侧重于结合具体事例进行,例如,讲解我院发生过的因为剂量配置失误引起的治疗无效、产生不良反应或者引起医患纠纷的实例,以强化护士的责任心。

3.3 建立需溶解药物溶解后的回抽评估制度 我院自2010年开始,加大了对护士严格执行本科室配制药物统一标准及规范化操的检查力度。主要举措为对需溶解药物溶解后的每瓶实际液体量在执行前进行回抽评估,对未按照统一标准操作的行为进行扣分、罚款等处罚,对操作失误引起的溶媒外溢进行补足,以其通过监督和处罚措施来督促员工树立科学的药物配制意识。

3.4 对小瓶装儿科用药规范操作 相对于大瓶药物,小瓶药物的配制中更加容易出现剂量失误。对此,我院对制定了小瓶装儿科药物的科学操作规范。要求护士在操作中必须严格根据药瓶容量,严格按照“参照表”配制液量,小瓶药物配制中,应该使用2ml或5ml的者注射器进行配制,以尽可能减少误差。对操作中常见的忽视瓶内压现象,我院集中护士进行培训,指导护士当瓶内压力较高时要边回抽空气边注入溶媒,以避免溶媒外溢引起误差。

4 规范配药方法和操作程序的意义

4.1 便于护士准确换算,提高工作效率 科室统一各种常用药物的溶媒量后,护士只需牢记各种药物的正确溶媒量即可。这样统一标准便于护士的实际操作,也便于护士长检查工作,便于实际操作中护士的快速、准确换算,从而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4.2 减少交接程序,避免多环节产生的各种误差 《常用需溶解药物临床配制参照表》的制定和实施使得临床护士换岗或护士科室间轮转时,不必在进行药物配制方法的交接,从而有效避免了因为护士个人习惯性操作而导致的用药剂量失误,还避免了因交接环节过多引起的各种误差,比如剂量记忆失误、重复配制、工作繁忙导致换算失误等。

4.3 强化护士责任心,提高护士药物配制操作技能 我院在推行小儿常用药物配制规范化操作中十分重视对护士责任心及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对常见儿科药物配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相应纠正,通过采取各种正、负激励员工规范操作的措施,使员工认识到儿科药物规范配制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高了其实际操作水平。

篇(2)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443-01

引言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绝大部分小孩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人们对其关心与重视程度日益加深。鉴于儿科患者的生理解剖、免疫系统等都和成年患者有着较大的不同,加之小儿病情的复杂多样性、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限制,使得儿科成为特殊的、高风险的科室。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安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死亡[1]。亦即护理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一切不符合护理质量标准的现象或结果,它会造成患儿伤害或者引起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的不满意,而出现各种医患纠纷,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是相关从业人员探讨和研究的课题[2-4]。笔者结合近些年儿科护理中出现的若干不安全事件,分析了产生此类事件的不安全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科室护理人员提出了一些切合实际情况的干预措施。

1儿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1.1 管理体系不到位

护理安全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系,由于管理体系自身原因,如安全制度不完善、业务培训不到位、缺乏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等因素,增加了护理的风险;而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和管理措施不到位也导致了护理缺陷的发生。

1.2 专业知识不扎实

目前医院业务发展较快,儿科护理室聘任制护士和低资护士多,护理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学历参差不齐,理论知识储备不够,专业技术欠熟练,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患儿家长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较高,要求护士能够“一针见血”,而患儿的血管穿刺难度又大,技术不熟练的护士容易出现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失误,引起护患纠纷。

1.3 护患沟通不够

与其他科室不同,儿科护理的护患关系不是简单的护士与患儿之间的直接关系,而是由患儿、患儿父母与护士三方构成的三角关系。婴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认知表达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年幼儿不能够完全描述其疾病的状态;家长希望患儿疾病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容易忽视疾病治疗过程本身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情绪化;护理人员每天面对不同状态的患儿、家属,容易与家长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且存在部分护士经验不足,有时候家长的抱怨甚至迁怒不理解,造成情绪不稳定,影响其技术的施展,形成不安全因素。

1.4 责任心不强

部分护士综合素质较差,如出现巡视病房不周、观察病情不细致,不能及时准确的完成本班护理工作。针对需要特殊护理的患儿,无书面记录、只做口头交接,个别护士表现出简化护理程序、甚至违反护理流程,护理工作责任心较差、工作态度不严谨。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个人责任意识直接影响科室护理安全。

2针对不安全因素的干预措施

2.1 加强制度建设,防微杜渐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针对护理安全问题,制定有效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比如为使护理安全隐患在第一时间获知并得到有效解决,可以采取鼓励全院各科室积极上报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从多数不良事件中分析发现,大部分事件都是多环节、多因素综合而导致的结果,针对不良事件需要从源头上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规避风险的措施,使护理安全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对于新护士可以执行夜班准入制,采取持证上岗,需经过临床带教,考核合格后才可以独立值夜;针对护理安全制度,护理人员需每周学习,牢记于心。

2.2 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安全护理能力

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操作技术,是护理人员能够为患儿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有效防范不安全事件发生的保证。为此,应强化科室所有护理人员的培训,建立相对合理的培训模式;同时,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炼,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学习专业知识,定期组织护士学习班来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此外,可以选部分送优秀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获取国内外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将先进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带回科室;另外,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护理文书的书写格式、规范书写护理文书,不定期的举行护理文书培训。总之,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提升护理效果,使家长满意、社会认可。

2.3 增进护患沟通,体现人文关怀

护患关系是护理行为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增进护患之间的了解、理解也是护患关系里的重要一环。为此,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主动的和患儿及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做到视患儿为亲人,理解关心患儿。此外,儿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熟练的护理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通过培训使儿科护士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如在称呼上体现出小儿的特点,同时,可以使用非语言性的动作,如抚摸、拥抱等;取得患儿和家长的理解,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依赖度,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2.4 加强软硬实力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考虑到儿科患者的认知能力、感觉能力和活动能力都较差,可以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儿科业务病房面积,使就医环境得到改善。在患儿及家长入院使做好宣教工作,使他们清楚病区的环境设施。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根据不同季节、当天不同就诊时间以及疾病高况,同时考虑护理人员的年资、经验等因素,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科学的排班,避免护理人员过度疲劳造成不安全事件发生。在患儿方面,为改善就医环境,可以分室收治不同时期、不同病种的患儿,使患儿得到分流,限制探访人员。努力做好卫生清洁工作,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

良好的管理质量也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有力保证,需要建立健全的护理安全管理网络,使全科室护理人员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严格把好护理过程的每一环节,建立科室安全管理小组进行每周、每月定期检查,做好检查结果的记录、汇报,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治。

3结束语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理人员的职业高风险性,在当下医患纠纷频发的情形下,儿科护理做好安全隐患防范、消除不安全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从全院制度建设、护理人员综合素养、护患沟通等方面着手,确保儿科护理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王盛枝.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浅析[J]. 中国乡村医药, 2012, 19(8): 78-79.

[2] 孙小莉. 儿科护理中的安全问题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4): 347-348.

篇(3)

1 儿科护理中潜在的护理风险

护理风险识别对潜在的和已经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及过程,这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2]。及时对护理风险进行分析,能降低风险的发生。

1.1 管理方面因素

1.1.1 核心制度落实不力,不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①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儿科用药品种多、剂量小,给药时只喊床号,不对姓名,没有严格三查七对。②不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不按时巡视病房、病情观察不及时。③不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护理措施不到位。

1.1.2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不达标,工作量大,病人高峰时期,护理工作量明显增加,患儿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患儿家长催促,护士忙中出错。

1.2 护士自身因素。

1.2.1 年龄因素。新上岗试用期和5年内工龄护士占科室护理人员比例大,学历较低,专业理论及技术不熟练,且处恋爱婚育期,工作易分心。

1.2.2 技术因素。年轻护士穿刺技术不娴熟,心理素质差,家长对护士穿刺技术要求高,易引发护患纠纷。

1.2.3 护理文件书与不规范。医护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记录不全面,与实际操作有出入及有主观成分,缺乏连续性,未能动态反映病情变化等,均存在纠纷隐患。

1.2.4 感染管理意识淡薄。每个环节的诊疗护理行为都可能存在医院感染的隐患,因病房条件有限,不同病种的患儿安排住在同一病房,进行护理操作时没有注意先洁后污的原则,没有执行手的依从性。

1.2.5 护理服务意识淡漠。不能站在病人的立场为病人着想,解释不耐心,不恰当,缺乏沟通技巧,语言生硬,不严谨。

1.3 病人因素。

1.3.1 特殊的护患关系。儿科病房的医患关系不是简单的医护人员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而是医护人员、患儿及家属的多重关系,护士对患儿实施的一切治疗、护理性操作均在其家长目睹下进行[3],造成儿科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

1.3.2 家长疾病知识缺乏。家长缺乏相应的医学常识,对正常的治疗护理过程不理解,对护士不信赖,不接受治疗所必须的转归过程及康复期限。

1.4 环境设施因素。儿科治疗环境嘈杂,孩子哭吵,家长对护士的操作告知等常无心聆听;各种安全警示标识不显著或缺失;床栏设置有缺陷,婴幼儿有坠床的危险。

2 防范措施

2.1 明确儿科护理风险管理职责。护士长负责护理风险管理,科室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召开护理安全管理会、分析当前科室护理问题及安全隐患,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2.2 认真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加强重点人、重点时段及环节管理。①督促护士掌握并落实各项核心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定期考核护理质量,各项工作常态化。②护士长实行弹性排班。排班时新老护士搭配,均衡每班的技术水平、能力,合理安排节假日的班次,可排备班、二线班。③对于重点患儿严格管理,每班床头交接班,不留下任何安全隐患。

2.3 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定不同层次护士的培训计划,重点做好科室新上岗试用期护士的培训,包括护士礼仪服务规范,儿科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护理安全,医院感染相关知识,通过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年轻护士自身素质。

2.4 护理文件记录符合法律规范。护理文件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因此,护士必须从法律角度去规范的健全护理文件记录,做到客观、真实、准确的记录病情,护士长每周对各项护理文件进行审查、把关。

2.5 严格控制医院感染。儿科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严格按病种安排病房,执行传染病及保护性疾病的隔离措施,严格手的依从性,做好自我防护。避免发生医院感染。

2.6 转变服务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沟通技巧,构建和蔼的护患关系。作为一名儿科护士要经常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感受,做到耐心、细心、爱心。了解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从患儿角度思考问题,不但掌握与患儿的沟通技巧,还要学会与患儿家属的有效沟通,使患儿家长理解信任我们,提高满意度。

2.7 改善就医环境及设施,保证安全实用。儿科病房地面防滑,各种安全标识醒目,病床使用有双面护栏的儿科病床。做好家属的安全宣传教育,防止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我院儿科病房通过提高护士风险管理意识和护士抗风险能力,增强护士依法施护的意识,使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护理纠纷文件明显减少,真正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缪薇菁 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2] 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 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

篇(4)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收集了2014年以来在我院就诊的儿科患者35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2例,女184例。年龄在一个月到9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其中有162例患儿采取了防范措施前就诊作为对照组。

2.方法。

分别记录两组患儿在医院内的投诉情况和患者的反应,分析风险因素,观察防范措施实验前后的护理效果。

3.结果。

相对比较,经过防范措施的护理,风险发生情况比较少,患儿家属投诉的比例比较少。

二、风险因素分析

1.患儿的特殊性质。

儿科护理和其他护理最大的不同的就是面对的是儿童。第一,儿童由于年龄比较小,对于自己本身的情况不是非常的清楚,出现问题不能及时的发现,不能及时的处理。第二,由于患儿在住院的时候由于病痛常常哭闹,患儿的家属疼惜孩子,对护理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医院的期望比较高,希望患儿能够一下子就好起来。患儿家属和护理人员沟通的时候难免缺少重视,对于护理知识不够了解,常常提出一些困难的要求。护理人员在面对这些无理的要求的时候,常常不会理会,造成患儿家属的情绪不高,对于护理人员的误解,出现投诉的情况。第三,由于儿童的皮肤比较细腻,血管比较细小,护理人员在操作的时候容易出现失误,患儿家属面对操作失误和患儿的哭闹事情会产生不满。

2.护理文件书写错误。

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时候,需要做好护理的记录。但是护理人员常常会在护理记录上出现问题。第一,护理人员对患儿的入院的基本情况的记录不重视。护理人员对患儿初次入院的记录上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属的沟通不及时,对于患儿的情况记录不详细。比如:患儿对于某种药物过敏,如果不记录清楚,很容易出现极大的风险。引起医患之间的纠纷。第二,对于病情记录不够清楚和完整。护理记录不仅能够反映患儿的病情变化和健康情况,也是能够反映护理过程的依据。对于每一个阶段的护理过程都求有着完整和仔细的记录表现。比如:患儿经过了物理降温过程,但是在记录当中没有记录。第三,护理记录不规范。一些护理人员对于护理记录的书写不够规范,字迹不清,签名随便。

3.特殊的护患关系。

由于患儿的年龄比较小,在患儿住院之后,护患关系涉及到患儿、医院、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属。再加上患儿常常会大声的哭闹,导致家属特别的焦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极大。如果护理人员处理一时不慎,容易产生医患纠纷。

4.护理人员没有按照规定操作。

儿科患者常常会出现患者集中患病的高峰期,容易出现护理人员的工作数量极多,需要的工作强度大,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理人员为了减少工作的数量和任务,降低工作难度,在护理的过程中,不遵守规章制度,把操作程序简单化,存在偷懒的心理。出现护理人员对于病房巡视和护理的遗漏情况。

三、防范措施。

1.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技能。

作为一个儿科的护理人员,必须有着爱心,细心和同情心。儿科护理人员面对患儿的时候,要有着宽容和忍耐,学会哄劝患儿,对于不配合的患儿,一定要耐心的沟通,学会春风化雨式的温暖和笑容。面对患儿家属的不理解,一定要使用委婉的语言进行解释,避免发生冲突。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需要进过严格的培训,能够熟练的处理各种情况,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急救、头皮针、静脉穿刺等基本技能。

2.加强沟通的技巧。

由于医院的工作量大、压力大、护理人员的脾气不好、服务意识不强。和患者发生纠纷多数是护理人员的缺少耐心,和患儿家属沟通出现问题。护理人员要学会交换位置,体谅患儿家属的心情,加强和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主动为患儿及其家属提高高质量的服务。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3.严格执行健全的护理制度。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严格的执行医院的护理制度,不能因为贪图方便就放弃护理的规章制度。避免出现拿错药等错误执行医院的护理规章制度,交接班要交接好任务,平时注意护理的记录,要求书写规范,记录详细。护理记录过程要完整。落实责任制,确定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基本责任。

四、结束语。

篇(5)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护理工作属于高风险职业,近年来护患纠纷逐年增加,本文对2006年―2010年我科发生的50例护理纠纷的原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儿科 护理纠纷 原因分析 防范措施

1 一般资料

2006年―2010年共发生护理纠纷50例,2006年为5例,2007年为8例,2008年为10例,2009年为13例,2010年为14例,发生的原因:护理因素约占56%,家长因素约占40%,其他因素约占4%。

2 原因分析

2.1 护理因素

2.1.1 服务态度 :护士态度欠佳是引起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儿科患者大多年龄小,病情急,变化快,如发生高热惊厥时家长特别紧张恐惧,有些年轻护士不能理解和体谅家长的心情,面对家属的反复询问,表现出不耐烦的心理,甚至出现生冷硬的态度,导致家属方面对护理人员的不满,引发护理纠纷。

2.1.2 操作技术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刚出生至15岁都属于儿科的范畴,由于小儿的生理解剖特点,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困难性,家长疼爱孩子,各种穿刺都要求一次成功,否则,部分家属的行为就不理智[1],就会出现过激行为,引发护理纠纷。

2.1.3 沟通协调能力 :儿科工作繁琐,病床周转率高,陪护人员多,护士与家属沟通机会少,且缺乏沟通技巧[2],不能规范使用文明语言,缺乏详细耐心的解释,在遇到家属询问病情时,简单应对,敷衍了事,造成家属对护士不信任和不满情绪,一旦护理不到位即可发生冲突。

2.1.4 护士责任心 :如不按时巡视病房、未及时更换液体、未及时发现液体外渗、进行各种操作时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未掌握药物配伍禁忌,更换液体时输液管内出现浑浊絮状物等。这些都可造成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不满意,都是引发护理纠纷的因素。

2.1.5 护理人员配备不足: 护理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由于医院护理人员配备不合理造成的。由于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不断扩展,护理人员工作量明显增加,但是护士没有按床护比要求配制,导致护理人员常常超负荷工作,难免出现服务态度差,脸上没笑容,回答问题简单,护理不到位的情况。

2.2 家长因素

2.2.1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忽略了医疗护理服务的特殊性。医院等方面在处理医疗护理纠纷时,为了维护医院的声誉,往往迁就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患者的纠纷意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一旦认为自身利益被损害及表现不满而发生纠纷。

2.2.2 有些家长位高权重财大气粗不理解护理工作的性质,只以自己孩子为中心,要求随叫随到,而忽略了护士还要照顾护理其他患儿,一旦没有满足其要求,就恶语伤人,甚至辱骂殴打护理人员,导致发生护理纠纷。

2.3 其他因素 :如诊查不及时,检查化验结果回报不及时,怀疑乱开药,乱检查,乱收费等等都可引发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不满意,由于重医轻护,患者及家属往往把许多与护士无关的问题都迁怒到护士身上,这些都容易引发护患纠纷。

3 防范措施

3.1 儿科护士一定要有爱心、耐心、诚心和同情心,一定要站在患儿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充分理解家长的心情,学会换位思考,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动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的优质服务以及强烈的责任心有利于融洽护患关系,可以有效防范护理纠纷的发生。

3.2 加强护士的业务素质培训,过硬的操作技术是架起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理解和信任的桥梁,年轻护士要加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遇事临危不乱,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长,各种穿刺一旦失败,马上以诚恳的态度对家长表示歉意,已取得理解和配合。

3.3 改变护理理念,加强护患沟通,护士一定要有主动服务的意识,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以宽容接纳的态度对待家长的挑剔、抱怨与迁怒。对家长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合理解释,对部分无理取闹的家长,要避免正面冲突,减少或消除家长的过激行为,努力使护理纠纷降至最低限度。

3.4 护士要对护理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执行各种查对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强三基训练,熟练掌握本科各项技术操作及操作流程,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及技术水平,让患者及家属满意,相互之间取得信任,减少和杜绝护患纠纷的发生,促进护理质量提高。

3.5 护理人员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尊重患方的合法权益,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以增强法制观念。现代医学法规规定患者有知情权,因此对医院收费标准及治疗护理的方案措施,应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提高收费透明度,发一日清单,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如有些家属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护理人员也要耐心向其做好解释,一定要使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和委婉的方式进行沟通,以真诚、平等、主动的态度取得家长的信任尊重,从而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

3.6 完善护理管理,增加护士编制,缓解护士压力,合理排班。护士长一定要充分理解和爱护护士,为护士减轻心理压力[3],护士长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4]。

体会:护理纠纷的逐年增加,给护理人员敲响了警钟,护理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以及良好的心态面对患者及家属,一定要加强有效沟通,懂得换位思考,以真诚的服务态度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医院方面也要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环境,及时检查,合理收费,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同时要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尽心尽力的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或杜绝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以维护医院声誉,促进社会和医院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青梅,吴育萍,郭建青 儿科病房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1013):26372639

[2] 陈丽红 儿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8A):20432044

[3] 肖祖芬,丁俊英,袁小平 ?年轻护士心理状况调查,护理学杂志,2001,15(3):177

篇(6)

1影响儿科护理带教的原因

1.1儿科专科特点

儿科诊治病人对象是年龄0~14岁,它包括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至学龄期儿童甚至包括青春期,年龄跨度较大,而且对新生儿和婴幼儿来说,某些疾病的症状往往不典型,病情变化快。同时,同一疾病在4,Jg不同年龄阶段表现的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病情观察方面,具有相当的难度,对护生来说往往容易混淆疾病之间的共同点和异同点。其次,儿科用药也很复杂,用药特点与成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如小儿液体疗法有关液体的配制方法,各种药物的剂量换算方法均是儿科护理临床护理带教的重点及难点。

1.2师资力量方面

1.2.1带教过于单一部分带教老师过于死板,任何内容都要求学生照本宣科的完成,无任何灵活性和生动性的体现,不能将内容由浅入深,逐一展开,由点到面进行启发,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被护生有效的掌握和记忆。同时,对于护生在临床工作中最想知道和掌握的东西,教师不能用来加以分析和判断,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是根据带教计划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已,更不会想到自己的计划是否为学生所接受和掌握。

1.2.2带教老师对护生实习不够重视部分临床老师认为护生就是帮助我们临床护士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想过要去如何教好这些学生,使他们能更好的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同时,由于儿科护士的工作量大,对临床老师而言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先把自己各班的任务完成,其次有时间的话就象征性的与学生沟通讲解一下。这些临床带教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工作与临床带教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1.2.3带教老师自身修养素质问题部分临床带教老师个人的素质也是影响学生实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带教老师往往本身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工作不严谨,无慎独精神,对学生不够关心和尊重等都给带教工作带来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

1.3护理学生方面

1.3.1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态度对护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护理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是个人对某种特定职业评价和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倾向【3】。护生在校期间,职业态度往往是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而当接触到临床后诸多因素均使护生对自己选择的这一职业存在怀疑,从而使工作极积主动性逐渐降低。尤其在儿科中,患儿年龄小,陪护较多,给护生带来心理压力,同时,儿科专业技术操作要求高,如头皮静脉穿刺和较小婴儿的静脉采血等,家长一般是不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另#I-JL科环境比较嘈杂,d,JL哭闹声较多,也是影响儿科护生实习的一大因素。

1.3.2专业理论知识欠缺理论与实际很难有机结合到一起儿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研究小儿机体的一门学科,许多学生认为知识点较繁琐,难以理解与记忆。同时由于当今儿科的社会诸多因素导致护生在儿科实习阶段是专业技术方面动手机会最少的科室,更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利于护生在实习中的成长与发展。

1_3.3护生与患儿及家长沟通欠缺面对患儿和家长双重个体,缺乏相应的沟通经验和技巧,语气生硬,解释不到位,说话方式欠妥等,均易引起护患冲突。同时,由于护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本身缺乏与家长主动交流沟通意识,主动服务意识欠缺。

1.3.4法律意识淡漠护生在校时,接受护理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较少,自我定位不明确,部分护生责任心不强,总认为出了纠纷与差错与我无关,要找就去找老师或护士长之类的情况。

1.4患儿家长方面

随着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患者角色和地位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面对目前的独生子女家庭,患儿或家长在选择服务对象时拒绝护生提供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

2对策

2.1岗前教育

当护生入科后,带教组长先向护生介绍病区环境,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特点,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各班工作职责等,讲解儿科常用的仪器,常见的专科治疗及其各自使用方法和目的,学习护理的各项核心制度,了解每周教学讲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带教组长根据儿科的特殊性,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工作态度,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主观能动性。向护生讲解有关法律安全知识,确保医疗护理安全,了解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使其加强工作责任心,避免护理差错和纠纷的发生。

2.2切实加强带教工作,培养护生的综合能力,确保带教质量

制定护生需要掌握的专科理论知识。每周安排一次小讲课,生长发育特点,小儿用药特点及药物剂量换算方法,小儿喂养方式,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急症的处理措施等,进行授课并讲述护理新进展。带教组长组织护生每两周进行一次护理教学查房。护理教学查房是临床带教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带教老师的讲解与诱导,传授正确的临床思维与方法及临床经验,培养护生独立观察分析处理和操作等临床工作的能力。在带教过程中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语言是人际沟通的主要方式,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基本的素质【4】。告知护生相关经验与之分享,消除其恐惧和焦虑的心理,大胆的与之交流沟通。同时,带教老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针对性的解答,有问题和不足及时解决予以纠正,针对护生某些好的学习方法要予以充分的肯定与赞扬,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工作积极性。

2.3让学生及时提出宝贵意见

尊重学生提出的各项意见,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讨论,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时解决,促进实习与带教工作相互提高。

2.4提高带教老师的自身素质

要求带教老师熟练掌握专科护理理论知识,鼓励带教老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加强自身综合能力。请本科室经验丰富资历较深的带教老师每月对所有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整体带教水平。在科室护士长的督促和带领下,要求带教老师用高度的责任心和踏实的敬业精神为学生起表率作用。当遇到危重患儿时,老师要以精湛的护理技术做好抢救工作,抢救完成后仔细给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并示范相关操作,让学生感悟到老师的敬业精神,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篇(7)

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在2012年10月到2014年10月的109例儿科静脉输液患者接受儿科静脉输液护理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投诉的详细情况进行了分析记录。

2. 方法a

结合相关资料,并对患者家属以及护理工作人员进行随机调查,进行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的原因分析工作,并针对找出的原因进行相应防范措施的总结制定。

二、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的原因分析

1.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自身原因

在出现的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问题中,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引发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自身,具体的来说,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医院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服务态度不够良好,工作职业道德不过关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在进行对患者家属的接待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家属产生对于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不信任感。与此同时,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如果不能够具有一个良好积极的心态,也难以保证护理的效率可以满足患者的实际需要,导致投诉问题的产生;

其次,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够保证护理过程的合理性。具体的来说,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主要技能包括有对于药液的使用量的精准控制、对于皮下穿刺技术的掌握技术。经过对本文中所采取的研究资料的研究查询,可以发现,在这些投诉问题里面,有32例投诉问题都是和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不过关有关的。例如,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在进行对患者的皮下穿刺注射过程中,没能够快速准确的找打患者的血管所在部位,导致患者哭泣,引发了患者家属的不满。除此之外,在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给患者输液的过程中,由于把握不好输液时间长短,导致一瓶液体输完了,却没有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来进行药品的技术更换的情况,还存在着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扎的针头不稳,导致患者出血等情况,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投诉问题的产生。

2. 儿科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原因

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的运行过程中,由于接受治疗的患者的年纪都相对较小,与此同时,患者在年纪小的时候,都害怕针头带来的疼痛,在接受输液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极力的反抗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所进行的静脉注射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进行皮下穿刺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因为患者的抵抗出现皮下穿刺位置不对和静脉药品的渗透。与此同时,一旦出现了上述情况,患者家属因为心疼孩子,往往会一古脑的将所有的责任推卸到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身上去。从患者家属的角度来考虑,出现这种情况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患者的家属要给予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足够的尊重和耐心,不要因为一点小事故就责骂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给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压力。

3. 医院的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环境因素

在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运行的过程中,医院的环境因素也会对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干扰。具体的来说,一旦孩子出现了病情,医院收治之后,患者的家属总是要寻找技术最好的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来进行对患者的治疗。但是,一般情况下,医院技术很好的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数目毕竟是有限的,这就导致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数目不足,患者等待时间过长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焦急的患者家属就会将责任归结到医院身上,最终导致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问题的产生。

三、 针对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原因的具体措施

1. 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为了有效的避免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问题的产生,首先就要端正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具体的来说,就是定期开展对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训工作,并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向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强调具有着良好工作态度的重要意义,让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在接待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过程中,保持着热情的工作态度,有耐心的向患者家属进行问题的解答。与此同时,针对在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运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要向患者家属进行详细的解答,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圆满的完成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

2. 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素养

为了提升儿科静脉输液护理的护理工作效率,医院要定期组织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儿科静脉输液护理的专业技能培训,并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教导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注射方式的选择。与此同时,在进行对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的过程中,还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其的技能熟练度培养,提升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人员的皮下穿刺准确率,保证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3. 加强医院和患者家属的沟通

根据上文对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投诉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医院和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不够。针对这样的情况,医院要对医院内部的儿科静脉输液护理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张贴在医院的墙壁上,让患者家属明确的认识到医院的人才储备力量和环境条件。并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加强和患者家属的联系,提升患者家属对于医院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