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专业一体化管理

专业一体化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7 09:40: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专业一体化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专业一体化管理

篇(1)

一、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一体化实践教学的特点为知识内容前后关联,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首位,实践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当下各个学校中存在的实践教学的课程结构,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配比成一个最佳和合理科学的组合方案。一方面,一体化实践教学这种体系可以帮助减轻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育分散以及知识断层等等劣势,以强调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整体性以及连贯性。帮助学生整合内容和学习所得。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保障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一体化学性教学体系的运用可以让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互相整合,形成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互补的合理局面,以保证学生既可以吸收理论知识,又可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与社会脱轨,有效应变。让学生真正实现在这一专业上的学习,收获学习效果。

二、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

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实践的基础,是时间的理论准备期。要想合理结合课堂教学的理论讲解与社会实践,就必须要具备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换而言之,所谓学生具备实践操作能力,不仅是指学生可以在自身的岗位上专心工作,还指的是通过自身理论知识运用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处理、职业素养的意识以及创新自主的能力等等。旅游业隶属于服务行业,因此,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的意识,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条件允许的的话还可以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开展多种教学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和理解课堂上所教导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实践,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准备实训

在学校内开展实训工作,不仅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技能水平,还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这一专业的认识以及了解,配合相关的课程进行基础的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操作也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所谓的基础实践操作,包括形体、人际关系技能的培训;专业技能操作包括各种情景模拟、角色的扮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的熟悉有关专业知识。

(三)实习

学生开展实习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结合在学校内所接受的有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能帮助联系学校和企业,以实现实践与岗位的对接。从一个角度来说,在学校外的企业中学习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学习,也就是指安排新生进入企业进行参观和调查研究,以增进学生对这一专业的基本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职业信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校外的实习还包括将要毕业的学生的岗位实习,即是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以要给学生安排职业,学生在企业内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实际操作。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灵敏的结合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以及校外企业的实际工作状态。这一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及从业的职业素养,为即将来到的就业过程打下充足的基础。

(四)毕业论文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型人才,不仅要熟悉掌握企业的管理的各个环节,还要具有初级的创造以及钻研的能力,即可以通过自己所接触的专业理论,合理分析和解决企业在各项经营管理决策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为企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3]。毕业论文的采用,可以有效增进学生对于知识和学术的理解,规范写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独立研究以及创造精神。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教师要要求学生尽量选择与社会和企业发展联系比较紧密的问题。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培养出对资料和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和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变电;运维一体化;应用

1.概述

在以往电网企业运营中,电网生产工作都是按照职责分工,逐步形成并完善了电网调度、运行、检修等业务分类,这种分工方式在电网业务专业化发展、保障电网安全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电网的发展进步,但多年的运营模式已经逐渐固化,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电网运营发展,不能适应电网发展和生产现代化要求,同时也造成了生产作业效率较低,已有的人力资源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尤其在变电生产作业中,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人员分属不同的部门(工区),专业、岗位、职责相互独立,在变电站进行设备检修时,所管理的对象是同一变电设备,且业务交互十分紧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运维一体化既在对一定范围的变电设备开展一定内容的维护、检修工作时,将传统的由不同部门、人员所承担的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的职责,经过合理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由同一部门或人员承担传统的变电运行和检修的双重职责,从而达到释放资源效能,提高运营效率的目的。

2.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应用的基本条件

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建设,不能盲目跟从,否则会造成生产体系混乱局面。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

(1)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必须要有完整的组织体系,成立相关机构,建立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各级组织管理和职责分工明晰,运转正常有效。还要准备齐全得基础资料,收集人员、设备、车辆、办公场所、备品备件等基础数据作技术支撑。

(2)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应结合“五大”体系建设同步开展,基本工作内容包括:前期调研、基础信息收集、方案制定审核、方案批复与实施、试运行及正式运行、评估验收、总结等环节。前期调研工作应全面深入,要把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所涉及的单位、班组全部调研到位,做好思想渗透和教育培训工作。基础信息收集应全面准确,收集内容包括人员信息、设备资产信息、车辆信息、备品备件信息、办公场所信息、生产装备、工器具信息、检修能力等。

(3)开展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还应健全保障措施并开展相关技术培训。管理单位应根据“大检修”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并逐步完善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预案。完成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的配套措施,落实规章制度保障、业务交接保障、信息系统保障、装备工具保障、宣贯培训保障等保障措施。

3.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思路、目标及基本原则

总体思路:以“五大”体系建设总体思路为指导、结合电网装备和生产管理实际,以管理创新为主线,以生产精益化为重点,通过精简规范组织架构,创新生产管理方式,优化调整业务流程,统筹配置生产资源,做强做精变电运维运检业务,构建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变电运维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变电专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

建设目标:统筹变电专业人力、技术、装备资源,通过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全面深化状态检修,实现变电资源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供电可靠性。

基本原则:在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有所创新。由于运维一体化对班组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传统的业务流程和职责界面会有很大的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

(1)确保安全,稳妥推进

在实施运维一体化工作时要首先保证人身、电网、设备的安全,在实施方案中明确各级人员安全职责,避免出现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情况,避免变电站运行和维护工作出现空白期。

(2)制度先行,提供保障

应制定本单位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和相应管理制度、细则,明确工作部署和保障措施,明确分工界面,为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依据和保障。

(3)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要把变电站设备的各种维护类检修工作进行细分,将C、D类检修项目详细列出,结合实际确定变电运维班的阶段性维护项目及时间节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通过持续培训来提升运维人员的工作能力,逐步扩大维护项目范围,最终达到全面实现运维一体化的目标。

(4)做好培训,严格考核

运维一体化是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工作模式,在新模式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班组人员只有掌握变电运行和维护性检修业务技能后,才能顺利开展相应的运维一体化工作。因而,人员培训工作尤为重要,各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按照培训方案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培训合格后方能开展相关工作。可根据不同岗位职责,重点掌握人员岗位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安全生产职责等内容,对转岗或专业交叉等人员要进行专业培训和考试,未经培训和考试合格,不得从相关岗位工作。变电运维一体化的绩效评估结果还应纳入生产管理绩效考核范围。

4.变电运维一体化组织与建设保障措施

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必须首先调整规范变电专业生产组织架构。操作模式有两种。一是可将原变电操作队直接向变电运维班过度,经过培训使其具备实施C、D类维护检修、分析评价等工作能力。二是对原变电操作队和检修班组进行整合,从而保证变电运维班具备变电运行维护,C、D类检修能力的综合班组,实现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在机构上可在检修公司成立若干个变电运维班,每个运维班下设四个值,主要职责是负责各电压等级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巡检、运行操作,C、D类维护检修、分析评价等工作。

(1)组织保障

为统筹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体系建设工作,首先要成立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变电运维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明确责任人员,落实工作要求。

(2)工作机制保障

“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组要及时向“大检修”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向基层班组传达领导小组指令。建立周例会工作制度,及时沟通,及时掌握基层工作动态,随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规章制度保障

根据“变电运维一体化”生产管理模式要求,全面梳理、修订各类生产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业务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和业务有序开展。坚持“不立不破”原则,在新的制度体系没有确立之前,仍然按原有的制度体系运行,确保电网安全和队伍稳定。

(4)信息系统保障

根据“大检修”体系建设中出现的组织架构调整、业务流程调整和人员调整情况,同步调整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和生产管理信息系统(PMS)中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岗位设计、基础数据、人员权限,以适应“大检修”体系建设的需要。

(5)人力资源保障

加强管理人员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培训,强化班组人员新岗位、新设备、新业务培训,确保业务平稳过渡;制定适应“变电运维一体化”要求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一专多能”和“双师型”人才考试晋升机制,为有效实施“ 变电运维一体化”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6)装备保障

积极配备和应用满足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所需要的先进、适用、高效的检测仪器和作业装备,建立起满足设备运行状态巡检、异常诊断分析、应急抢修、供电保障所需要的现代化电网生产装备体系,提高设备运维检修工作效率。

5.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应遵循的实施步骤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五大”体系建设总体部署,变电运维建设工作终极目标计划在2014年底前全面完成,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应依据“统一部署,分步实施,持续完善”的总体步骤。

(1)统一部署

根据“大检修”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意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组建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然后组织制定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的细化方案、管理办法和工作推进计划,进一步明确变电运维一体化和修试专业化的相关作业项目和责任分工,组织编制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各项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等。

(2)分步实施

①启动阶段:正式启动变电运维一体化体系建设,明确思路、目标和建设原则。

②组织实施阶段:编制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工作推进计划和管理办法,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建设工作验收细则,期间应完成人员集中培训和变电运维一体化机构调整。在建设初期,可通过对现有变电运维业务进行梳理分析,将原本需运行专业和检修专业双方配合的简易、低效作业划归单方全程负责。把变电站维护性检修业务和现行变电运行巡视操作业务进行整合,实行变电运维巡视、操作、C、D类检修维护等工作的一体化运作,达到人员精简、作业高效、成本合理的目标。

③试运行阶段:变电运维一体化试运行期一般为3个月,主要任务是磨合、暴露问题并进行整改,试运行期间变电运维班开始执行规定的运维业务。试运行前,应完成相关生产准备工作,完成记录、档案等资料建立。

④实际演练阶段,结合“春、秋检”工作正式执行工作职责范围内的运维业务,开展各项C、D类检修作业。期间可对执行C、D类检修作业进行作业现场进行检查指导,随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宜每周进行一次总结,查缺补短,完善整改。

⑤验收评估阶段:结合“大检修”体系建设评估工作对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进行评估和自建验收,形成自检报告。

(3)持续完善

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经过实际运行后要接受上级验收,并完成整改获得批准后方可正式运行。每月及时对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反复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工作流程更加畅通,形成制度化,长期贯彻执行。

6.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的效果分析

实施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后,通过生产管理职责的适当调整,实施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业务的“双向渗透”,减少了检修与变电交叉、重叠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效益。具体工作实现了四个方面的提升。一是提升了状态检修的标准化水平,使状态检修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形成了标准化业务流程。二是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益,变电运维人员查找缺陷后自行处理缺陷,倒闸操作完毕后进行简单维护,这样不但节省时间,更免去了中间传递出现的误解和遗漏。三是大幅度提升了变电运维人员的业务水平,运维人员将从简单的办理工作票向实际的检修作业转变,明确了各类设备的机构机理,为以后的巡视、验收提供宝贵的经验。四是提高了运维工作效率,C、D类检修项目转入运维一体化之后,检修试验专业可迅速向专业化检修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流程、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7.结束语

篇(3)

关键词:传统教学;一体化教学;实践;卫生事业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C36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中国卫生人力发展纲要(200l一2015)》中指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素质教育,着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上下功夫”[1]。而现有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中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各种教学包括讲座、报告、课程等均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以及较少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忽略了学生自身在学习中的作用[2]。每个课程都由于各自不同的时间阶段安排导致不同课程间关联度较低,亦无法将医学和管理之间的内容相互连接并运用和转化这些知识使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3]。为了提高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及临床管理能力,为更好的发展医疗事业,目前全球高等医药学校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教育领域发展出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创新教学方法,其中包括自我定向学习、案例教学法、一体化教学等[4],这些教学方法对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均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体化教学是运用技术连接各种资源、经验、应用技术,再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简而言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5]。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更具竞争优势的专业人才,发展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势在必行,教师将通过整合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内容,建立其内在的联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文以疾病控制管理章节内容为例,进行一体化教学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中的初步研究。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100人,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教学组和一体化教学组,每组50人。这100名学生均为同届学生,课程进度基本一致,在之前的课程中均接受了相同的教学内容 (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教学示范内容为疾病控制管理章节。

1.2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组:接受传统的教学方法。他们通过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学习疾病控制管理章节,预防医学课程学习临床预防章节,而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呼吸系统章节,不同课程各自按不同的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相互之间互不干涉。

一体化教学组:学生每周均按一体化教学计划和教师讨论制订的课程表进行上课。课程中以SARS为例,将3门不同课程有机结合。课程中讨论SARS的产生,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在人群中的传播、预防,针对SARS发病性质的预防措施和设定对应的公共卫生策略。

基础教学:教师将讲授所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其中包括:呼吸系统疾病、临床预防章节与疾病控制管理章节,通过这个课程为学生提供教学目标的总体框架,作为后续课程的理论依据,课堂教学内容中不涉及到具体临床实例。

案例互动课程:这个课程在基础教学完成后进行,其主要通过预备好的案例进行分组讨论。一体化教学组50名学生在课堂上被随机分10组,每组5人,各小组组员分别对案例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并最终得到一个小组观点。讨论结束后每组抽取一位同学代表该小组阐述对于案例的看法,每组进行陈述时间为5—6分钟。这种基于案例的课程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开发分析和解决问题、运用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同时也允许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和分析关键、复杂的问题,并同时增强了临床学习能力。

小组研讨会:教师将设定十个不同的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每个小组抽签选择一个主题并在全班同学进行演讲展示。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每组将尝试准备研讨会。此后每组轮流抽取一人在全班同学(包括三个不同学科的教师)前展示他们的主题内容,每个演示将持续大约十分钟,随后就演讲主题进行学生与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 最终由教师总结和结束该主题。小组间研讨会极大的加强参加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将提高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两组教学均维持4周,在教学内容完成后,我们将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卫生事业管理课程相关内容的测试、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及教学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1.3教学计划的设定

在教研室内部开展教师学习会议,对教师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教育及学习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执行程序。而在不同教研室之间,基础医学教研室、预防医学教研室和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共同协商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在教职人员之间开展开放的、积极的讨论,确保教学内容同时具有深度和广度;在教学安排框架内,三个部门协商分配不同的教学课时。

1.4 统计和分析

所 有统计在SPSS17.0软件上完成 , 计 量 资 料 采 用 ± s 表 示 , 组 间 比 较 采 用 t 检 验 , P< 0 . 0 5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2 结果

2.1教学成绩

通过卫生事业管理专项内容测试发现传统教学组平均成绩为71.2±6.9,而一体化教学组成绩为85.3±7.7,一体化教学能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P

2.2学生对任课教师满意度评价

一体化教学组对教师的满意度为76%,而传统的教学组对教师的满意度为52%,学生对于一体化教师教学更为满意。

2.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发现:在两个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是否提高了学习效率” “是否提高了表达能力”态度基本一致,一体化教学或在改善这两方面效果不显著。“是否继续使用该教学方法”问题中一体化教学组满意度显著大于传统教学组,说明一体化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而其他问题“自我评价学习内容了解程度”“是否能提高学习积极性”“是否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是否提高自学能力”一体化教学均优于传统教学组。

注:A:自我评价学习内容了解程度;B:是否继续使用该教学方法;C:是否能提高学习积极性;D:是否提高了学习效率;E:是否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F:是否提高了表达能力;G:是否提高自学能力;

3.讨论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综合性、应用性和政策性很强的管理类专业,是医学与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门类,卫生管理专业课程一定要突出其建立在医学课程基础上的专业特色,本着培养“具备一定的医药卫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卫生管理专门人才”的目标,既保证课程之间的系统性、关联性,又不违背“实用、适用、够用”的标准。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近年来,一体化教学在医药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中已广泛传播使用。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下问题:①师资力量不足,一体化教学需要协调多个教研室之间的教学进度,无形中增加了教学中教师队伍的工作量。②教学任务安排困难,要达成各教学目标的一体化教学需要协调多个科目的教学顺序,过程繁琐,不易操作。③容易忽视新来的教职工,一体化教学中对教师水平要求较高,新来的教职工由于经验不足无法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而容易在工作中被忽视。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总结完善,使一体化教学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中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敬宇,吴冰.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4):814—816.

篇(4)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为一体,同时担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教学任务;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形成新的专业核心课,安排在专业实训教室中进行教学;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为一体,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实训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最终完成学习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场所的一体化,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即知识、技能、能力上的一体化。这种教学模式,以技术技能训练为主线,突出职业教育的能力目标,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真实性,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适合物流管理专业领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生源现状分析

1.生源总体素质不高。近几年高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继续扩大,但生源数量却大幅度下降。高考录取批次分为三批次,第一批是一本院校,第二批是二本院校,第三批才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录取的生源分数很低,有的专业是注册录取,只要参加高考就可以通过报名被录取,可见目前这类院校生源总体素质较低。

2.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兴趣。中小学学习的大部分是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即使练习也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很多学生在中小学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没有兴趣,到了高职院校对理论知识也不感兴趣,上课会发呆、睡觉、玩手机。

3.学生懒得动脑动手。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热情和主动性,理论学习需要思考、理解、消化,才能学到知识,有些需要动手做了才能熟能生巧,有些学生没有勤于思考的习惯,思想比较懒惰,也会造成行为上的惰性,连动手也不想动,即使动手做了,也仅仅满足于会做了,不愿意去多练习,提高自己的熟练程度。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

1.多动手,少讲授。基于学生总体素质不高的特点,教师的专业理论讲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他们多做而老师要少讲。有些学生对动手还是有点兴趣的,让他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提高,也算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2.变先讲后做为先做后讲。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先讲授理论知识,再根据理论让学生来实践。但是学生对教师讲的理论不感兴趣,因此,教师需要探讨新的授课模式,如给学生提前布置任务,看他们做的结果如何,再指出他们的做法存在不足的地方,最后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进行理论指导。

3.讲练结合,继续提高。教师在学生做的基础上给予理论指导,让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去做,前后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就掌握理论和实践。以拣货练习为例,教师采用摘果式、播种式、批量拣选法,让学生按照新的方法进行拣货,同时进行计时,并与前面他们采用的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前后两次做法的对比中学习和掌握拣货的方法。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实施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学习内容或利用一些网络方面流行的语言段子引起他们的共鸣。另外要注意多做少讲,大部分学生喜欢动不喜欢静,所以以做为主,以讲为辅,真正做到多练少讲。

2.做好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要做好教学过程的时间和教学环节安排,如教学分为哪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长时间,每个环节让学生做哪些任务以及学生的分组和小组内的分工等。通过教学组织管理让教学过程能够有序地进行,完成本次课的教学任务。

3.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传统考核中理论占的比例比较大,所以要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例。传统的做法是平时成绩占30%,

期末理论考试占70%。在新的考核中,平时成绩的比例应达50%,期末理论考试占50%。平时成绩的构成为考勤5%、平时表现5%、自我评价5%、教师评价10%、小组互评20%、小组内贡献5%。根据各项得分,最后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总评成绩。

篇(5)

摘要:旅游服务管理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质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亲身体验工作情景。

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创办于1999年,2005年被评为山西省示范专业,十三年来,我们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上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了一些成效,逐步建立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旅游服务管理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质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亲身体验工作情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使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教、学、做”有机结合,彻底改变教与学分离的现象,在实训中练技能,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一、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学习能力较弱,但他们热情活泼,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愿望,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更适合动手操作。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记忆那只能是一场灾难。只有我们遵循陶行知先生“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融“教、学、做”为一体,把课堂搬到校园、实训室、景点、旅行社,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在真实工作过程和情景的体验中学习才能够理解理论、掌握技能、学会运用。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强调人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讲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旅游服务管理专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有关旅游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适合的,极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只有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而生动地掌握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1.更新教学理念

中职教学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中职的学生也有自身的学习特点。我们要转变观念,把知识型讲授为主转变为应用型实践为主;把理论教学为主转变为能力训练为主;把学生被动听讲变为学生主动参与训练。择取本学科最实用的知识,按照工作中应用的过程组织教学,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快速提高学生的技能,让学生走出校门就能上岗。

2.教学内容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以知识体系为载体的思想束缚,要以项目、任务、情景为载体,以实训过程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核心,以劳动者的职业特征、职业成长规律、典型工作任务和本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设计。例如在《导游业务》(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旅游类国家规划教材)教学中,可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适用性原则,把教材处理为四大模块,每一模块都有不同的主题。第一模块主题为导游服务规范;第二模块主题为导游带团技能;第三模块为导游语言技能;第四模块为导游服务及旅游事故处理和预防。

3.“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切实具有“双师素质”,既要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又具备职业资格证书能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既能熟练地传授知识,又能面对具体场景实际操作,完成具体的工作过程。比如在《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边指导学生进行导游服务的模拟训练过程,一边完成相关理论的讲解,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导游服务全过程。近年来,我校旅游服务管理专业教师通过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学习和派驻企业实践锻炼等途径大部分教师考取了导游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达80%。

4.营造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环境

篇(6)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05-04

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一种适合酒店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保证酒店管理专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湖北科技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经过5年实践探索的结果。

一、“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一)“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对现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扬弃

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办学实践中,提出了多种培养模式,如“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管理渐进、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1+2零学费”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但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过多地强调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即“岗位人”的培养,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二是重视利用酒店企业(第三课堂)培养人才,但对学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利用和改革创新研究不够,并且对于这三种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不到位;三是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使得学校和酒店双方的职责不够明晰,致使校企合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三课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二)“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酒店行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和素质要求而定。通过对武汉、广州、深圳等地数十家酒店的岗位设置调查得知,高星级酒店的纵向岗位职级一般设有八级岗位(按由低到高排列):服务员、领班、主管、部门副经理(经理助理)、部门经理、部门总监、执行总经理(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其中,领班和主管属于基层管理人员,部门副经理和部门经理属于中层管理人员,部门总监、执行总经理和总经理属于高层管理人员。调查显示,目前高星级酒店对基层管理人员的需求量最大。高星级酒店的横向岗位群包括前厅、客房、餐饮、康乐、营销与公关、行政管理等。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前厅、客房和餐饮三大岗位群,也有部分毕业生从事会展、餐饮专项服务(如调酒师、茶艺师)。

对10余家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高星级酒店“招聘酒店员工最看中的素质”专项调查表明,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职业道德与礼仪、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应变能力。在调研过程中,许多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提出,当前就业的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并建议学校在加强应用技能训练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礼仪礼貌、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责任心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综合以上调研结果,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中高星级酒店、餐饮企业、康乐企业等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娴熟的职业技能,能够胜任酒店一线服务接待及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三课堂”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即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课堂(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是“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必然产物[1],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公共课、酒店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素质拓展方面课程的教学。第二课堂是指学校教育情境中除第一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活动[2],包括学生日常班团活动、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责任心、自信心、吃苦精神、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第三课堂是指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酒店企业,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生在酒店的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及其他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三课堂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学校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时在师资、场地、技术、情境等方面的局限性,目的在于依托社会力量共同培养学生,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零距离”就业。三个课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一课堂侧重于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主阵地;同时,理论课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职能。第二课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舞台;同时,通过开展“学风建设”等活动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第三课堂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同时,第三课堂是对第一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巩固,在实践锻炼中也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三个课堂教育并没有明显的学期划分,而是将专业理论教育、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学生“理论+素质+技能”的一体化发展。这一模式体现了酒店管理专业职业需求的特性,突出了综合素质的全程培养,实现了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双结合。

三、“三个课堂”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加强第一课堂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注重职业素质的渗透培养

随着服务业国际化、专业化、精细化程度的加深,酒店行业对人才的专业理论基础提出更高要求,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基础。学校以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将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分为公共平台、专业平台和拓展平台三个教学模块。其中,公共平台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平台侧重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质,而拓展平台侧重培养学生职业发展素质。三个平台依据所培养的素质与能力的不同,设置相应的课程,见表1。

在“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中,专业平台课程是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它为“第三课堂”的校外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基础。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相对接,突出职业性和开放性;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运用情境模拟、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课堂实训环节,教师应增加创造性技能培训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自觉进行知识迁移和创新运用。例如,在使学生掌握酒店前厅、客房和餐饮服务的标准操作流程的基础上,设计项目考察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对策,如菜单设计、酒店宴会组织与策划等项目,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第一课堂”教学除了课堂授课外,还有讲座、网络平台学习系统等形式。

在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在第一课堂教学中还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素质理论教育,使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相结合。如在《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职业技能课程教学中进行微笑服务、礼貌服务、酒店服务原则、服务人员职责、服务人员素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教育;在《酒店服务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酒店职业活动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使学生牢固地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顾客、奉献社会的酒店职业道德;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并形成健康的职业心理,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由此,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要结合课程标准及目标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实施或渗透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加强。

(二)创新第二课堂形式,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第二课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风、学风建设的主要载体之一。为了彰显第二课堂的特色,学校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特点开展常态化的职业素质养成训练,引导学生以一种“准员工”的使命感自觉学习和实践。

首先,在班级管理中引入酒店管理机制,增强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氛围。在管理形式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入校后,班级统一定做制服,参照酒店制服的式样,并统一佩戴校徽和姓名卡(中英文),班级成员间需用英文名称呼。同时,将酒店管理班级的班干部按酒店人事编制命名,如班长为经理,副班长为副经理,各项委员为各部门主管,如学习主管、体育主管、生活主管、劳动主管、文娱主管等,组长为领班[3]。经理定期召开班务会议,及时向辅导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在班级中营造一种酒店管理的氛围。在管理内容上,根据酒店工作人员规范要求,提倡微笑服务。学生的寝室管理采用星级评定方法,辅导员和班干部参照星级酒店的评定内容,共同制订学生宿舍的评定方法和评分细则,每学期进行星级宿舍的评定。同时,为提高学生实操技能,依据酒店行业职业资格的标准和酒店企业评定优秀员工的方法,不定期地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加强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通过礼仪课教学和实训演练,使学生掌握酒店从业人员的礼仪规范和服务技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求学生注意仪容仪表,按酒店的礼节规范要求自己。

(三)提高第三课堂职业技能培养成效,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第三课堂”是将第一课堂的书本知识和第二课堂的职业素质训练进行消化、运用和升华的载体。通过第三课堂的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实的企业服务与管理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第三课堂职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效果,学校基于酒店行业岗位特征,积极探索“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解决校内实训资源投入大和职场氛围营造难的问题。通过构建“认知实习—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使学生与酒店全过程接触。同时,为了保障第三课堂工学交替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切实践行企业全程参与式的校企合作理念,双方共同制订岗位实践培训计划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注重评估与反馈,通过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体系保障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在第三课堂中及时帮助学生寻找自己所学与社会所需之间的差距,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取长补短,并鼓励学生在社会磨砺中学会独立和坚强,懂得与人沟通、合作,将学生“岗位人”、“职业人”和“社会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琼.基于心理规律构建三个课堂联动的职业素质养成体系[J].职教论坛,2011(11):61-65.

[2]饶雪梅.“服务管理渐进、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J].经济师,2010(7):128-129.

[3]胡爱娟.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68-69.

收稿日期:2012-01-12

作者简介:彭宜佳(1963- ),男,湖北钟祥人,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闫秦勤(1982- ),女,湖北兴山人,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课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1450),主持人:彭宜佳。

Analysis on “Three Classes Integ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Hotel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PENG Yi-jia, YAN Qin-qin

(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篇(7)

关键词:典型工作岗位;理实一体化教室;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目的。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民用机场、通航机场及航空公司生产、服务、建设与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较好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较强的安全检查实际操作能力,从事机场、航空公司及各类生产服务型企业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优良专业技能与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按照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了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专业课程,实践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即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为了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建设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的意义

传统高职教学注重的是专业理论的传授,虽然也有技能实训,但实训项目的设计脱离企业工作岗位实践,对课程设计的内涵和本质缺乏真正了解,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课程授课过程通常先由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室课堂上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再在实训场所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机械式地练习,实训操作基本只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而没有真正遵循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导致教学中容易出现专业知识理论和岗位工作实践脱节的现象。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以学生为本,把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相结合,鼓励在学生在完成岗位工作项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激发和支持学生的自主思维,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工作过程的反思。把真实岗位工作项目引进课堂,按“任务布置、实施、评估、信息反馈”一个完整的过程进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岗位工作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良好的职业行动能力。课程岗位工作项目设计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深入机场,回归岗位服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变成实践经验,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培养合格的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教学必需遵循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模拟的实训项目融为一体,采用任务驱动,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形成理实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于同一教学场所,教、学、做合一。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通的多媒体教室及实训室都功能单一,多媒体教室用于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训室单纯进行操作演练,不能很好的满足理实一体化授课的需要。建设科学规范的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性决定了它必须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服务于特定工作岗位,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以本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为依据来设计。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主要是验证检查岗位、人身检查岗位、开箱(包)检查岗位及X射线机操作岗位。

证检查岗位的主要岗位职责为:查验旅客证件,核对其相貌与乘机有效证件的相片是否相符。将旅客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并核对有效乘机证件姓名是否与登机牌或电脑显示的姓名一致。检查无误后在登机牌规定位置加盖验讫章,严禁涂改、伪造、冒用他人身份证件或登机手续不全的旅客进入隔离区。注意观察旅客动态,发现可疑对象时,要及时将重点检查的信息使用暗语手势通知到前传岗位。发现布控人员按预定处置方案处置,防止嫌疑人逃走。

人身检查岗位的主要岗位职责为:密切注意安全门报警情况,防止漏检、错判,同时使用规范动作和文明用语对经过安全门后需要接受检查的旅客进行手工或仪器检查。对经过安全门检查时存在可疑的或前传检查员告知应重点检查的旅客要进行严格检查,必要时请示领导实施人身手工检查。对查出的违禁物品和限制物品及时交领导处理。及时提醒旅客拿走自己放在托盘内的各种物品和随身携带的行李物品。

开箱(包)检查岗位的主要岗位职责为:负责根据X光机操作员指示的位置,对旅客的行李实施开箱(包)手工检查。掌握各种物品反映在X光机显示器荧屏上图像的形状和颜色深浅程度及其在箱(包)内的位置,以便检查时能准确地、迅速地查出可疑物品。对查出的违禁物品和限制物品及时交领导处理,同时负责需要办理暂存物品的旅客移交内勤的工作。认真检查箱(包)内X光机操作员指示的位置的每件物品,直到排除疑点,同时将检查的情况及时回馈给X光机操作员。

X射线机操作岗位的主要岗位职责为:负责对进入候机隔离区的所有行李进行安全检查,禁止危害航空安全的物品进入隔离区或被带上航空器。集中精力认真观察X光机荧屏,仔细分辨物品图像,对图像模糊不清或有怀疑的物品进行重新检查或告知开(箱)包检查员实施手工检查,并向开包(箱)检查员指出可疑物品的位置,及时了解可疑物品的性质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

三、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实践

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取得民航安检员职业资格。目前,我们与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安检站合作开展这项职业资格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发现,最佳的培训模式是教学演示区和实训区融为一体。理实一体化教室能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互动,边教、边学、边做,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而这符合民航安全技术管理这种不需要复杂设备,更加强调意识、要领、沟通的专业的教学需求。目前已建的民航安全技术管理实训室有全套安检设备,将作为进阶实训场地,满足更高层次的实训需求。到机场的顶岗锻炼、工学交替,是最高层次的实践教学。理实一体教室、专业实训室、机场三者组合实现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全体系教学。

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主要承担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安检实务》等课程的教学,同时作为民航安全检查员职业技能鉴定与考核的场地。利用金属探测门、X射线机、手持金属探测器等安检仪器设备,模拟民航安全技术检查的真实环境,让学生熟悉民航安检业务的流程,熟练掌握证件检查操作、人身检查操作、X射线机操作、开箱(包)检查操作岗位的基本岗位职责。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既要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又要保证学生进行典型工作岗位的实践操作,因此其功能区域的布局必须科学合理。理实一体化教室需80平方(10m*8m)教室一间,可开展40人规模的相关课程教学,满足民航安全检查员职业技能鉴定及考核的场地与设备要求。多媒体教学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前二分之一区域,配置教师演示操作台、学生移动座椅、全套多媒体设备。实训区分设教室后二分之一区域,共布置两条旅客安检通道,安检通道配置通过式金属探测门、X射线机、验证台、手持金属探测器、行李箱(包)、开箱包检查台以及常见的违禁物品和生活物品等。

基于典型工作岗位的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的建设,结合了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际需要,能确保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从而更好满足民航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俊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成因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5(59).

[2]姚岚,叶琦.高职院校“理实一体”专业教室建设刍议[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