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方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7 09:40: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发展方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发展方向

篇(1)

关键词:节水 农业 水资源 管理

1、节水农业的发展紧迫性

我国水资源整体上短缺。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88万亿立方米,年水资源总量约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5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亩均算只有13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全国已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镇缺水200亿立方米以上,而农业用水每年亏缺300亿立方米,农村有2000万人口饮水困难。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水资源“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据预测,在2030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需要粮食增长到6.4~7.2亿吨才能满足需求,按照现有水平预测,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0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状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水农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的耕地灌溉率已经高达40%,农田灌溉用水总量3600~38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5%。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在不增加灌溉用水的条件下,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亿m3,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m3。如果我们把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0.45提高到发达国家的0.7,则仅节水灌溉一项即可节水900~950亿m3!不仅可以解决7亿吨左右食物生产的用水,还可以富裕出400~500亿m3的水用于国民经济的其它重要领域。,因此,农业节水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紧迫性。

2、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农业用水几乎零增长的条件下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骄人业绩。根据水利统计公报,2004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252千公顷;万亩以上灌区达到5800处,有效灌溉面积25506千公顷;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280处,有效灌溉面积13771千公顷。2004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干支渠骨干渠道衬砌防渗1300公里,改造、加固、配套建筑物7800余座,新增年节水能力11亿立方米。我国节水技术大纲已经,其中农业节水技术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农业用水量零增长成为重要的目标。

3、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3.1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单位净耗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不足1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单位净耗水2-3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目前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2%,大约有4/5的面积是大水漫灌,节水灌溉面积仅227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0%。我国西部地区普遍缺水,其中西北干旱少雨,西南土层瘠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3.2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识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3.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显示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我国农业节水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

3.4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

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很多。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的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这样,对于衡量节水农业是导致众说纷纭。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3.5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

3.6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节水农业资金不足,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九五”期间在全国建设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全国在此方面已投入节水灌溉资金250亿元。在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方面,目前国家每年为此投入的资金,大约为2000万元左右。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资金约580亿元,对213个大型灌区和2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开展了150个节水示范项目、50个牧区节水灌溉试点和99个山区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建设。但这些资金同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相差很大,投资不足,依然制约节水农业的发展。 4、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几点方向

4.1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我国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

从粮食产量而言,灌区的产量高于旱区,从水资源利用量而言,灌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很大,他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对地下水和下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注重灌区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旱区节水。从总体而言,旱区生活比较贫困,其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但旱区的粮食潜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潜力,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区节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是十分有意义的。

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4.2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

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许多灌区缺乏完善的计量体系,致使灌区不能按量收费,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产生计量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在灌区建设过程中我国的投资配套政策决定的。在灌区建设时,我国基本上采取了国家头骨干工程,地方建配套工程的配套政策,导致国家投资到位,地方配套工程没有落实的“半拉子”工程,工程无法实现其设计效益。因此,将灌区计量设施体系进行完善,是目前的重要性工作,必须进行完善,才能为水资源计量收费奠定基础。国家对“配套的”投资政策进行反思和评估,科学地评定起合理性,促进国家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

4.3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

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节水农业靠政府推动,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一些节水工程成了“参观工程”,成了摆设,国家政府推广的时候,用一用,之后有的就废弃了,即浪费了资金,也在农民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应该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其在节水农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变成自觉的行动。为此,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制,让百姓在充分享受WTO规则的“绿箱政策”的同时,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指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其次,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第三,建立科学的奖励惩罚制度,规范其行为;第四,通过建立农业水权体系,维护农民的利益,并且在农业水权转移过程中得到好处。

4.4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

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起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

4.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我国的农业基本国情是地块零碎的一家一户土地承包制、农业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域广阔、农民的掌握科技的整体素质不高等,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这个基本的国情之上,只有适合我国农业基本国情,农业节水技术才能得以普遍推广,才能产生明显的效益。

目前,适合我国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尚为建立起来,曾经“一刀切”式的喷滴灌技术推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而未成功。因此,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需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建立“傻瓜式”的节水农业技术,傻瓜式的节水技术能够加快节水技术的推广,并不是降低节水结束的科技含量,而是增加了起含量,“傻瓜相机”在民众得意推广就是同一道理;

第二,实施“区域不均衡发展”的节水技术推广战略,对于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可以以现代节水技术为目标推广高新技术,对于欠发达地区,以投资小,见效大的传统的节水技术为主体推广节水技术;

第三,将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传统的节水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广节水技术;

第四,建立我国节水设备研制、开发和推广技术体系,成本低廉,实用性强,服务方便到位。第五,建立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区

篇(2)

关键词 灰色预测;创意农业;农业观光园;民俗旅游;设施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4-0062-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4.012

创意农业,作为农业的新型产业业态和都市型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成功实现了创意产业与传统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有力促进了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且在繁荣农村经济、协调城乡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创意农业发展投资力度,但北京今后创意农业发展如何,则仍有待深入研究。

创意农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关于创意农业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在我国较早的创意农业是参照创意产业概念,结合农业特点,从创意农副产品角度研究提出的,其中不仅包括了农副产品的科技、文化、服务以及生态创意[1],同时也包含产业体系理念的创新[2-3]和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4],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发展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研究[2,5-8]。

以上均是从定性角度对创意农业进行界定或分析,而对其今后发展状态或发展方向也仅是基于其影响因素,从政策扶持角度提出展望,并无相关定量研究。到目前为止,仅有司训练等(2010)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影响西部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9]。一是创意农业概念或表现形式界定的模糊性,二是相关统计数据不完整、信息不完整。

与传统的回归预测、神经网络等方法相比较,灰色系统预测方法具有计算量小、在小样本情况下也可达到较高精度的优点[10],北京创意农业统计数据时间序列短、历史数据少、信息不完全,对于此类序列数据,采用灰色系统预测方法比较合适。

根据模型变量数量不同,可以分为GM(1,1)预测模型和GM(1,n)预测模型,

其中GM(1,1)模型是一种最常用的灰色系统模型,它通过单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模型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主要应用于单一时间序列的建模与预测,GM(1,N)模型则是针对系统存在多变量情景下的预测,

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对系统变量影响的基础上,通过一阶微分方程组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

对系统变量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篇(3)

关键词:干旱;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出路

中图分类号:S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11

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诸多制约因素。面对较为干旱的自然环境,应该转变农业发展方向,优先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减少农业种植对自然水资源的依懒性。本文分析了我国北方地区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的可行性,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1 北方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我国北方地区的地形、地貌千差万别,水利工程建设不可能面面俱到,在部分地区,根本无法建设水利设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干旱问题,未能得到良好的缓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在北方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也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尽量摆脱水资源短缺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制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这将是北方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以自然条件为基础,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可以划分为若干区域,如果以水利资源设施条件为划分条件,我国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无水利设施区域和有水利设施区域。无水利设施地区,农业生产完全是一种“靠天吃饭”的状态,无法将有限的自然降水转化为有效的灌溉资源,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极差,如果自然降水异常偏少,原有的农业生产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在有水利设施的地区,能够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情况,能够实现灌溉种植,水资源的利用程度相对较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要显著高于无水利设施地区。

2 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全面降水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容易遭遇干旱灾害。水利设施能够调整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局域、时空分布不均的情况,发展灌溉农业、节水农业。但是在无水利设施的地区,当地民众只能依靠有限的自然降水来发展农业,旱作农业是无水利设施地区的首选。

旱作农业、节水农业这2个概念,既相互区别,也相互交叉。在干旱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应该把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结合起来,着眼于2种农业类型的共同点,不忽视两者的相同点。以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增产技术,促进广大农民的增产增收。无水利设施区域的旱作农业,应该以地面覆盖农业为主导,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积极推广蓄水耕种、秸秆覆盖、蓄水灌溉等旱作农业技术。有水利设施地区,应该积极建设节约型输水系统,广泛应用田间节水、节水型井灌、局部灌溉等节水农业技术。

3 旱作农业种植技术

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旱作农业技术主要包括:地膜覆盖技术、作物绿肥带状轮作培肥保墒技术、蓄水耕作技术、秸秆覆盖技术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等。在这些旱作农业种植技术中,适用面最为广泛的就是地膜覆盖技术。通过地膜覆盖,实现自然降水的汇集,减少蒸发量,使得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显著提高,作物增产增收。地膜的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影响,如果残膜清除不净,就会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土壤肥力,造成农作物减产。因此,在旱作农业种植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能以污染土壤为增产代价,不能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放弃长期的经济效益。

4 节水农业种植技术

节水农业种植技术主要包括:输水系统节水技术、田间节水技术、节水型井灌技术、非充分灌溉技术、局部灌溉技术等。节水农业的基本原则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上述节水农业种植技术的节水量控制在10%~50%之间,节水效果十分明显,在等量水资源的条件下,使用节水种植技术能够灌溉更多的农田,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

5 结语

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的推广离不开上级部门的积极推动,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在政策、方针上给予优惠,给予广大农民技术支持,提高农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种植水平,积极推动新型农业类型的发展。

篇(4)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设施的基础之上的,设施农业能够对土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且能够将土地产出率有效提高,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予以提高,从而增加了农业的效益、素质以及竞争力,这是新时代对于新型农村经济的要求,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立足市场,应对激烈竞争的选择,保障农产品供给以及农业的发展,同时设施农业是农民创收的重要手段,是对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强的有效途径。

1.1农业发展以及建设的转变需要建立在设施农业的发展基础之上

设施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要标志,主要优势集中在其生产具有较高的集约化,其技术含量较高,且产品质量高、种植效益明显优于传统种植效益,具有高产高效以及节能节水、高产高效的特点,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源利用率的充分性和土地出产率的保证上起着推动作用,另外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1.2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占用,耕地越来越少,因此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中创造最大的农业效益是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民关注的问题便是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收益,那么设施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以及精品化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市郊区农业以及都市农业不但要担负起农业生产的作用,同时也要为城市绿化做贡献,不但成为市民的菜篮子,同时也要成为观光旅游点,为城乡一体化转变奠定基础,为农民增收。因此设施农业发展就奠定了优质高效、高产高质的农业基础。此外,设施农业能够有效利用生物潜能以及自然环境,在对质量予以保证的前提下大幅度的提高产量保证农产品供应稳定。因此,设施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的风险抵御能力,且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是保证养殖业以及种植业效益的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

1.3有效保证产品供给以及食物安全

设施农业的发展还能够影响农业病虫害,有效降低农业病虫害威胁以及不利影响,从而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建立无公害农业。农业的设施化建设过程其实就是农业的标准化建设过程,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使用多种先进手段,在培育、施肥以及耕作上采用集约化、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精准用肥、减少污染。设施农业能够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有效增加农产品质量以及产量,有效保证其供应的连续性以及产品的鲜活性。设施农业不但对于农业发展的效率有所促进,同时能够不断的改善食物的安全性,是对民生的改善,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2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3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保证

3.1对农业的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征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体质,主要以政府扶持为导向,同时社会投入以及自我累积为辅助的发展投入体质。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金融保险的应用时良好的平台建设的基础,通过农业运用上保险金融的投入,通过对递延担保限制的放宽,建立起风险基金,以此解决农业建设的金融问题。通过保险政策补贴,用以吸引资金流向,保证农业资金的保障,保险是保证农业不受风险冲击、影响的重要保障,能够使得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

3.2调整农业方式、结构,保证经济效益

3.2.1农业结构主要的发展方向为,高效温室以及节能温室的引进,优良品种的培育,实现农业设施工程建设的优质工程,通过引进国际优良品种,尤其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品种,应当加大其性状培育;扩大蔬菜种植中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力。在保温设施中,对厚墙体以及保温新能良好的半地下结构进行推广,另外在灌溉技术上实行新型的节水滴灌等方式;建立起优质蔬菜品牌,加快无公害农业建设。

3.2.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2.3种植方式的调整,结合现代的设施农业以及良种良法方式,并比较其发展速度,可以发现,目前的耕作制度以及种植方式在创新上严重不足,且发展速度无法适应越来越高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不具有先进的农业思想以及理念,在技术掌握上也都沿袭了传统的方法,播种时间集中,且上市时间集中,因此农业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就会严重失衡,因此产生矛盾。而设施农业的发展中,充分利用了多种类农产品特征,重视灵活的种植方式以及杂交培育技术,并通过多种技术优化组合,配套应用,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市场需要,提高农业产值和经济效益。针对同一种品种,可以通过覆盖地膜以及露地栽培和大棚温室种植的方式在相同地区进行分批次播种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收获,分批量上市能够调整市场供需要求,缓解供需矛盾,从而加大经济效益。另外,一些老的棚室在种植上能够推行一年多茬,并配合各种蔬菜植被对棚室土壤结构进行调整。而对于新建的棚室可以相对的减少种植量,上茬种植番茄,下茬则种菜花或者是大头菜。通过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认识,加大设施农业发展投入,为其推广和规模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3.3特色农业建设推动特色设施农业发展

篇(5)

【关键词】特色农业 推动 农村经济发展

党的十报告中重点强调了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在当前看来,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如何转变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化的理念经营农业,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特色农业的概述

(一)特色农业的涵义

在某些设定的区域之内,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借助某些特定的农业资源,获得高质量、高经济附加值以及具有绝对特色的农业产品,并且将这种特色发展壮大,具有一定的规模的高效农业现象称之为特色农业[1]。

(二)特色农业的特征

特色农业具有下列几种特性:第一,特色农业能够将当地的农业资源、人文特色、历史价值进行综合,并且将这些资源所能发挥的效能最大化。最终实现农产品单价增值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目的;第二,特色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使农产品的附加值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市场指向更加准确。

二、新时期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农业人口基数过大,人均耕地生产面积较小。然而,我国地域广阔,某些区域的资源极为丰富,这些资源的存在也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基本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应当根据市场的基本需求以及当地的资源,积极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基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对于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立,提升农民的基本收入,保证农村地区的经济稳定,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运用特色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和落实农业发展规划

完善和落实农业发展规划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实际的农业规划过程中应当按照以下几点进行:第一,所选择的优势产业必须具备较强的特色兴,所选定的产业应当是以各种类别的自然资源为基础,而市场的基本需求则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所有的产业发展必须满足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更应当尊重农民群众的基本意愿。第二,加强产业结构和市场风险的分析,之所以将其称之为特色农业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特定性,而其中所蕴含的风险将会更加突出,因此相关的决策人员更应当充分把握特色农业的基本发展方向,对特色农业做出更为准确的产品定位。只有清晰准确的目标定位才能够将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有效推动我国的特色农业向着全新的方向去发展。

(二)进行特色农业融资方式的拓展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有基本的基础设施,相关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及农民的培养和标准化的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工作开展的基本支撑。当前来说,资金的短缺正是限制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资金筹集,第一,加快和完善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第二,加快税收政策的改革,以税收减免和特定项目投资补贴的形式激发民间资本进行特色农业投资的基本热情,如此一来,能够引进多方资金,使农业金融市场更为壮大;第三,促进各大型农业企业的交流和开发,并且以工商联盟的方式推动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上述办法能够在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以其他的融资方式来解决特色农业发展对于资金的基本需求将会是未来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三)建立健全化农产品市场销售制度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们实际的经济效益渐渐提高,甚至超过了农业产品,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有完善的市场销售制度,从而提高市场经济效益。而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市场买方也愈加发达,市场销售对于工业以及农业等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基于此,为了提高农业产品的销售额以及经济效益,应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销售制度,完善市场影响体系。首先,应该利用市场差异以及产品特性进行农产品高端市场开发。市场差异化能有效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优势。特色产品应该具有市场差异性,符合特色市场销售基本要求。最主要是采用先进的产品技术从而开发更多绿色食品。其次,对特色农产品市场进行考察,然后在进行合适的价格定位。而特色农产品于其他农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可替代性较小,因此市场其他跟随者很难效仿,根据上述特色农产品特征,对其进行价格定位时,可是适当采用高价化的方式,消费人群主要为大中城市中高端人士[2]。而市场销售的渠道也应该符合大中城市的基本要求,可以在超市,大型商场以及专卖店等大型服务场所进行销售。

(四)合理利用地域优势开发特色农产品

对于特色农业来说另一个快速发展的途径就是创造特色农业产品品牌,产品品牌促进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是产品差异化的基本条件,能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益。根据市场调研发现,现如今多数特色农业发展为小户以及散户等,没有形成系统的市场销售体系,缺乏完善的市场制度管理,不利于特色农产品长久稳定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产品品质已经符合市场要求,但是不利于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管理控制,从而导致特色农产品受到市场的影响,并且对特色农产品的长久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基于上述分析,为了开发农产品特色市场,应该提升农产品特色品牌影响力,以产品品牌为基础,从而在产品品牌的影响下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效益,进一步开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从而促进特色农业的长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成就;挑战;发展思路;浙江龙泉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82-02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辖8镇7乡4街道444个行政村,人口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64万人,国土面积3 059 km2,耕地面积16 520 hm2,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4.2%,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主要生态指标处于全国前茅。近年来,龙泉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山区特点和自身发展基础,依托山地资源、气候和生态三大优势,围绕“产业上山、农民下山、生态创业”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加快推动山区高效生态精品农业发展,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1.2亿元,同比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 906元,同比增长10.4%。

1 龙泉市“十二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龙泉市以确保粮食生产稳定为前提,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要抓手和平台,全面推进农业基础建设,坚持精品农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茶、菌、蔬、畜”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果、药”等特色产业,拓展农业生态保护、原料加工、休闲旅游等农业功能,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1]。

1.1 农业“两区”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通过全面按照良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等“五良”标准,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成为设施完备、土壤肥沃、技术先进、机制健全的高标准吨粮田。到2015年底,已经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 920 hm2,创建千亩示范片6个。二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省政府现代农业区“125”实施计划要求,龙泉市制定并实施了龙泉市现代农业园区“2315”建设计划,到2015年底,已通过省级验收完成综合区2个,产业示范区2个和精品园6个。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龙泉市多次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肯定批示,并多次在省、市召开的农业“两区”现场会上做典型交流发言。

1.2 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龙泉市通过实施“食用菌提升、特色茶翻番、蔬菜扩量提质、生态养殖业培育”等产业发展计划,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先后获“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中国黑木耳之乡”“全国食用菌文化产业建设先进县”“全国食用菌产业建设示范市”“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荣誉。2015年全市生产代料香菇0.8亿袋、代料黑木耳1.2亿袋,全年可实现食用菌产值8.4亿元;全市建成茶叶基地4 053 hm2,产量2 290 t,产值3.252亿元;蔬菜播种面积 6 673 hm2,产值3.83亿元;全年生猪饲养量21.2万头,家禽饲养量236.85万羽,肉类产量14 562 t,畜牧业产值3亿元。

1.3 农业生产主体发展迅速

“十二五”期间,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从2010年的48家增至7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丽水市级25家、龙泉市级49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天和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龙头企业”;备案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4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7家,省级示范合作社7家,丽水市级示范合作社12家,龙泉市市级规范化合作社104家;备案家庭农场175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

1.4 农产品品牌建设持续推进

截至2015年底,全市现拥有国家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浙江省著名商标11个、浙江省名牌农产品5个;注册了“金观音”茶叶、“龙泉绿”蔬菜和“龙泉黑木耳”三大公用品牌商标;“龙泉香菇”“纳富特牌灵芝”被评为“浙江十大名菇”,“龙泉黑木耳”商标成功注册;累计认证“三品”生产基地136个,面积12 667 hm2、畜0.9万头、禽52.5万羽,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5个、绿色食品26个、有机食品14个;“龙泉灵芝”及“龙泉灵芝孢子粉”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龙泉金观音”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龙泉黑木耳”获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

1.5 农业生产设施有较大改善

“十二五”期间,全市设施农业加快发展,到2015年底,农机总动力达到21.158万kW,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1 607、167、2 447 hm2;食用菌、山地蔬菜、茶叶喷滴灌设施面积分别达到1 247、633、933 hm2,山地蔬菜避雨大棚栽培面积达到200 hm2;建成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169处,建池总容积11 460 m3,堆粪发酵池3 022 m3,年沼液利用5万t[2]。

1.6 农业功能进一步拓展,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

龙泉市利用龙泉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条件,做好农业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区(点)目前已增至23家,其中国家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1个,总产值从5 951万元增至9 119万元。

2 “十三五”龙泉市生态精品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5年,也是加快推进龙泉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的关键5年。龙泉市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既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除了经济增速下降、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成本快速上升等共性挑战外,龙泉市生态精品农业发展还面临着特殊的困难。

2.1 农业发展要素制约明显

龙泉地处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地土地资源不利于农业产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农业生产更易受到先天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环境、极端天气条件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高于其他平原河谷地区。

2.2 农业主体素质较低

龙泉市农业产业主体分散、碎片化情况严重,农业从业者文化程度、科技素养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据第6次人口普查:龙泉市农业从业者中初中学历以下占比达95%以上,平均年龄高达55岁以上,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将对生态精品农业发展产生严重制约。

2.3 农业经营规模较小

龙泉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尽管提高迅速,但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占农业经营者比例偏低,农业生产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给农业产业合作经营、规模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3 龙泉市“十三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思路

3.1 明确“一个发展方向”

龙泉市“十三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方向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和观光休闲养生农业体系“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农业3.0、农业4.0转变。

3.2 抓好“两项任务”

通过落实好“补短板、降成本”两大任务,切实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3-4]。

3.3 突出“三个重点”

3.3.1 突出循环发展,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全面深化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任务,抓好兰巨、八都2个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以及14个示范主体建设,以点带面,全境域、全领域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现龙泉市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3.3.2 突出产业培育,打造绿色农产品主产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现代生态精农业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茶菌蔬”三大主导产业和“果药牧”等3个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为载体,大力推进“三品”生产,提高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3.3.3 突出农旅融合,打造山区美丽产业样本区。以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加快推进兰巨现代农业园区观光核心景区打造,充分利用龙泉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条件,做好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丰富生态精品农业文化内涵,延伸农业产业功能。

3.4 强化“四个坚持”

3.4.1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一是充分利用市校合作平台,加快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发挥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上海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优势,培育高效生态精品农业;二是加大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3.4.2 坚持以生产经营为抓手。一是加快生态精品示范创建,增强经营主体活力,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深化农村产权体制改革,激发发展内在动力,以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3.4.3 坚持以市场品牌为抓手。一是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生态精品农产品,着力提升龙泉黑木耳、龙泉金观音、龙泉绿三大区域公共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龙泉特色的生态精品农产品竞争力。二是大力促进农产品营销服务,加大农产品营销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营销网络。建好淘宝网“特色中国・龙泉馆”,推动农商有效对接,借助农博会、品牌大会、鲜活农产品网上促销活动等,宣传推介龙泉特色的生态精品农产品。

3.4.4 坚持以社会化服务抓手。进一步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规范建设,充实专业技术力量,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大力开展科技下乡送服务活动,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项目,促进农业信息服务手段向“最后一公里”延伸,实现农业信息精准入户、服务方便到村。

4 参考文献

[1] 叶君勇.莲都区“十三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研究和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2):1-2.

[2] 叶君勇.丽水市莲都区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4):547-549.

篇(7)

唐山市原副市长、市老科协会长杨振义,唐山市政协原副主席、市老科协常务副会长杜仲勋,唐山市政协常委、市老科协副会长刘秉善对该校教授表示欢迎和感谢。他们希望双方通过交流沟通信息,进一步发挥农大的科技优势,推动双方老科协工作向前发展。

路南区拟建设赵田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如何加快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唐运新一行考察了唐山路南区荷花坑配菜中心及赵田庄基地建设用地。教授们提出,要把本身特色充分利用起来,提高技术能力,并就路南区整体规划设计、蔬菜保鲜、食品安全、示范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观光农业、扩大物流范围、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科技支撑合作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和建议。他们还建议调整农业布局,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村发展模式,带动农产品质量提高,形成农业品牌产品,探索出一条新农村建设新路。在就合作项目如何开展进行了商讨后,双方表示要扎扎实实合作,产生效果,帮助农民致富脱贫。(中国农业大学老科协 供 稿)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老科协会长唐运新一行赴唐山市路南区参观考察,与唐山市老科协进行经验交流,并为当地企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支招”。

唐山市原副市长、市老科协会长杨振义,唐山市政协原副主席、市老科协常务副会长杜仲勋,唐山市政协常委、市老科协副会长刘秉善对该校教授表示欢迎和感谢。他们希望双方通过交流沟通信息,进一步发挥农大的科技优势,推动双方老科协工作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