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40: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卫生资源的配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方式
医疗卫生资源,就是人类进行医疗、卫生、保健等活动中,耗用的社会资源,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有限性,即人们的需求和社会可提供的资源之间具有差距;二是选择性,即医疗卫生资源的用途不同,使用时要考虑到机会成本;三是多样性,要想提高民众的健康水平,应该从医疗、保健、预防、环保、计划生育等方面开展工作。
就目前而言,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市场机制,即个人或组织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私人产品交易行为,在信息传递中,价格起到关键作用。只有保证市场的完全竞争性,才能够保证配置工作的有效率。第二,政府机制,即政府将部分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再由公共部门将资源分配到医疗卫生产业,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的特点。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表现
(一)城乡差距大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资源占比达到80%以上,而农村和社区的资源相对缺乏。城市居民少,但享受的资源多,占有量能够达到农村的3倍,而且两者的差距还在扩大。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医疗机构、器械药品的数量上,还表现在医疗人员和技术水平上。
(二)人力资源结构失衡
城市中,医疗工作人员充足甚至过剩,而在县级以下基层则严重缺乏。受限于经济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医学高校毕业生往往不愿在基层医疗单位工作;另一方面,经验丰富、技能水平高的基层医疗人员,又会通过多种途径流向城市。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人力资源结构的失衡现象。
(三)健康筹资不公平
世卫组织在2000年,利用经济学中的垂直公平理论,对191个国家的健康筹资绩效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健康筹资非常不公平。在该理论下,认为经济收入多的家庭,对健康事业的贡献应该大,而经济收入少的家庭贡献相对较小。
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配置的化措施
(一)采用机会成本理论
在经济学中,资源优化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将其应用在医疗卫生领域,就是对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实现最高的健康价值,具体关系到医疗卫生资源的成本、收益等指标。
(二)加强农村卫生资源支持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该在农村卫生资源的支持上给予倾斜,具体包括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卫生教育支持等。就目前而言,资源配置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村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大,但是获得的资源少,由于卫生经费低于城市,因此会影响公共卫生安全。
(三)提供卫生服务产品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公共服务,属于必备服务的行列,常见如疫情防控、医疗培训等;二是私人服务,主要是针对具有医疗保障需求的人群,实施个体化的服务。对医疗卫生资源进行配置,首先应该分析服务的类型、性质、目的,分析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从而提供合适的服务。
(四)加强卫生防疫工作
在医疗卫生领域,预防为主一直是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则,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卫生服务是否公平。近些年,SARS、手足口病等疫情的出现,暴露出我国卫生防疫体系的脆弱性,难以有效抑制疫情进展,因此造成严重的传染。针对于此,政府应该改变轻预防、重医疗的理念,在资源配置上,优先开展卫生防疫机构的投入增加工作,尤其是解决基础建设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疗卫生资源具有选择性、有限性、多样性的特点,目前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市场机制、政府机制、第三部门机制、混合机制等。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城乡差距大、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医防比例失调、健康筹资不公平。对此,应该采用机会成本理论,加强农村卫生资源支持,提供卫生服务产品,加强卫生防疫工作。
参考文献:
[1]康海媛,孙焱林.我国各省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的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3,(11):41-43
[关键词]基层卫生 人力资源配置 医疗卫生服务 新医改
新医改前夕,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使得我国约7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优质资源又多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严重不足;约11%的行政村没有村卫生室,加之服务能力低下,服务质量不高,农村和城市之间差距不断加大,群众不能方便可及的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的日益凸显,使得新医改提上议程。新医改方案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尤为重要。
一、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回顾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配置和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表明,从卫生人力资源数量上来看,2009年底,全国卫生人力总量预计达731万人,其中:卫生人员数641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90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24万人,增长3.9%,然而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减少3万人。2007年乡村医生总数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4.08%,乡村医生卫生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由此可知而知,因此,无论在卫生人力资源总量方面还是人员素质方面,我国农村卫生机构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均严重欠缺。
二、关于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性的原因分析
1.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基层卫生院属于事业单位,虽然经费及时足额下拨,但卫生院还要承担公共卫生及改善房屋、设备等方面进行常态投入等等。基本的医疗服务条件难以改善等经济因素导致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弱化,卫生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差,使得医务工作者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受挫,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2.激励政策缺位
乡镇卫生院普遍由于工作环境差,医务人员待遇较低等原因,很难引进和留住人才,更难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甚至原有的服务项目因为人员流失而被迫停止,远不能满足乡镇卫生院开展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需要。对于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政府未形成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基层卫生人员工资微薄,甚至难以维持生计,这种现状严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才外流甚至转行。
3.城乡配置失衡
相对于城市医疗机构高层次人才集中、设施设备先进而言,我国乡镇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明显,而且承担着医疗、防保、健康教育等多项任务,业务多样且工作繁杂。城乡之间工作生活环境差别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效益差,使得优秀卫生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现有的基层卫生人员由于发展空间狭窄、晋级晋职困难等因素不能安心工作,流失严重,更加重了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使得基层卫生院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更加恶化。
三、对基层卫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
1.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在物质激励方面,应健全基层人力资源的薪酬体系,在基层卫生院低质量的服务环境中应该加大物质激励,保证其生活需求,也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到基层中去。在精神激励方面,要创造惜才、护才的良好环境,尊重人才,使其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自身价值实现与否也是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采取职称、工资、福利待遇方面的倾斜政策在物质和精神上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以留住基层卫生人才。
2.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通道
各级卫生部门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时应注重选拔农村基层人才,应当允许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向城市流动。政府应当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以监督城市医院优先考虑来自基层的卫生人才,有过基层工作经历的人才,在技术上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基础夯实,且工作责任心高,这些优势是城市医院自己培养的人才难以具备的,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吸引人才投身乡镇卫生院,也有利于城市有效改变人才知识结构,拓宽人才来源渠道。
3.增加财政投入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府需要加大对基层卫生院人力资源的投资,逐步建立乡镇基层卫生院在编人员薪酬福利的保障机制。需加大财政投资以保证基层卫生院的基本建设和人才培养保证乡镇卫生院的正常人员经费,为乡镇卫生院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先决条件。财政的投入应该有着制度化的安排和保障,在长期来看,应该随着财力的不断增长同比递增。
要积极探索并完善基层卫生院人才培训引进和用人的激励机制,畅通人才进出渠道,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加大卫生财政投入,营造良好待遇制度留人的氛围,才能最终有效解决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实现我国基层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一支高质量、高效率的基层卫生人员队伍也是缓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关键,更是新医改得以全面落实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程晓明: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韩俊 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国研中心课题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J].中国发展评论,2005(1)
关键词:双流县基层卫生资源配置乡镇卫生院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实地调查成都市双流县24个镇(区)卫生院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情况,同时参考四川省及全国相应卫生资源配置指标,研究物力财力资源配置,本文主要报道调查的24个镇(区)中的18个乡镇卫生院的情况。
成都市双流是中西部第一强县,其位于巴蜀盆地中成都平原腹地,三面环绕成都,县城距成都市区10公里,幅员面积1029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18个镇,93万余人。2012年全国百强县排名第18位。2011年12月20日,双流县被正式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距县城2公里,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60余条。
2.研究方法
本次主要采用调查法,设计发放了《基层卫生资源配置调查问卷:医院卷》、《基层卫生资源配置调查问卷:医生卷》、《基层卫生资源配置调查问卷:护士卷》三份调查问卷,实地调查成都市双流县18家卫生院的卫生资源配置现状。
3.研究内容
物力:双流县卫生院3级设备配置率,每千人口床位数
财力:双流县卫生院实施的工资制度,卫生院每年接受的上级财政补助金额
4.统计分析
采用spass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物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1.每千人口床位数
表1 双流县卫生院每千人口床位数
由表1可知,从每千人口床位数来看,除了正兴镇卫生院低于农村每千人口床位数标准外,其余各镇卫生院均高于农村每千人口床位数,而万安镇卫生院每千人口床位数则达到了3.8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乡镇卫生院本来病人人数少,卫生资源配置浪费严重。双流县作为成都天府新区建设的重点,在各硬件资源配置上,都得到了优先配置的权力,而硬件资源上去了,相应的软件资源(医生素质),不随之提高,病人不会愿意来乡镇卫生院看病,长此以往,将会造成卫生资源配置浪费,因此,需要双流县政府加大在招聘人才上的投入,让卫生资源硬件设施得到充分发挥。
2.双流县卫生院3级设备配置率
根据表2显示,在双流县乡镇卫生院中,一级设备配备率均为100%,而二级设备配备率均在90%以上,三级设备配备率也较高。但是乡镇卫生院就医人数不多,这必将导致大量医疗设备的闲置,购买和维护医疗设备的经费庞大,使乡镇卫生院物力财力资源很大部分被浪费,卫生资源利用不合理,分配不均衡,是乡镇卫生院资源配置中存在的较大问题。
三、财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图4 双流县卫生院工资制度图表
表5 双流县6个卫生院工资制度以及接受各级行政补助金额
据表5可知,双流县各个卫生院接受财政补贴的程度不同。而据表4显示,双流县卫生院98.4%的卫生院都实行绩效工资制度,而像籍田镇医生素质较高,而病人数则少,籍田镇卫生院每年接受各级行政补助金额仅为48万,医院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长此以往,无疑将造成高级医务人员的流失。
四、建议
1.发挥政府作用,提高政府对各个乡镇卫生院的财政补助
各个乡镇卫生院资源配置差异较大,需要政府的协调控制。各村卫生室医疗资源配置缺乏,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注重医疗卫生资源的质量,切实改善乡镇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政府应当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手段,加强对籍田镇中心医院的财政补助,防止高职称医护人员的流失。政府在运用经济手段的同时运用行政手段加强管理,不仅要通过卫生院上报上一年接待病人的人头数,采取预付制,对乡镇卫生院还要进行差别补贴,并通过不定期抽查,确保每笔钱用到实处;还需要通过对每个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需求进行调查,提高部分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如兴隆镇、煎茶镇、白沙镇。并对各部分的补助进行分类,确保每笔钱用到了需要的领域,减少对床位数等医院硬件设施的补助,提高对高级医护人员的补助,以吸引更多的人才,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均衡卫生资源在各乡镇卫生院之间的配置。
2.建立完善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政府加强管理 建立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健全乡镇卫生院的医保报账制度,鼓励乡镇居民来乡镇卫生院看病,切实落实卫生院的术后恢复、大病疗养、重病照顾功能。
参考文献:
[1]敬媛媛,李幼平,方锐等.成都市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调查――三圈七院六站预调查报告之二[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
[2]李家伟,赵薇等.四川省天府新区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医药前言,2012(16).
[3]朱晨姝.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公平与效率[J].山东大学,2010.
【关键词】卫生资源配置;综合评价;秩和比法;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49-01
卫生资源既属于社会资源又是经济资源,是卫生部门为社会及人群提供卫生服务的基础,包括卫生人力资源、卫生物力资源、卫生财力资源和卫生信息资源等[1]。如何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卫生资源,从而提高其合理性、公平性和有效性是当前共同关心的问题。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中国的卫生投资增加,卫生资源总量与需求量飞速增长,有限的卫生资源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需求。为此,本文在借鉴既有研究基础上,对天津市2000年至2009年卫生资源利用总体发展情况作一初步分析,以期为卫生管理部门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2001~2010年《天津统计年鉴》和卫生系统官方网站公布数据。
2 研究方法
2.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借鉴郭塨等[2]研究制定的卫生事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卫生资源利用情况评价分量表(表1),对天津市的卫生资源利用情况的发展趋势做一分析。
2.2排序和分档
采用秩和比法[2-3](RSR),利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各年份的综合评价指数,对各年份的卫生资源利用情况做一排序和分组。
2.3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假设检验水准α=0.05.
3 结果
3.1 计算RSR并排序
从统计年鉴中摘录原始数据,整理后对各指标进行排序,计算秩和比,并据此对2000~2009年天津市卫生资源利用情况做一排序,结果见表2。根据加权秩和比(RSRw)做出十年来卫生资源利用情况的趋势图(图1),从图中看出,2000~2003年的卫生资源利用情况小幅波动,2003年之后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作者采用同样地方法对十年间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做一分析,配置情况排序如表2最后一列所示,2008、2009两年资源利用和配置情况均较优,分列1、2位。2007年的利用情况较靠前,而配置欠佳,2003年的配置较落后,利用情况较优,详见表2。
4 讨论
卫生资源是卫生部门为社会及人民群众提供卫生服务的基础,是开展卫生服务活动的基本条件。卫生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及有效利用对于卫生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5]。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十年来天津市卫生资源总体利用情况发展良好,特别是2003年以来上升趋势明显。分档结果提示,将该10年最终划分为3个发展水平,较好的是2007~2009年,其次是2004~2006年,较差的是2000~2003年。与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相对照,发现利用与配置水平的顺次并不一致,出现交叉,以2002年和2003年最为显著。从排序可以粗略的看出,2007年以后,配置与利用均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卫生资源的利用情况仅仅是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方面,如需要对十年来的卫生工作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还需要在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综合资源利用情况和卫生服务效果两个维度的发展状况。只有在公平、合理配置基础上,创新模式,不断提高利用效率,保证服务效果才能真正发挥卫生资源的社会效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6]。
参考文献:
[1] 何宁,辛怡.天津市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6(3):174-176.
[2] 郭塨,孙振球,郭海,等.湖南省1999~2008年卫生事业发展的综合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4):546-547.
[3] 丁国武,韩雪梅,王槐,等.应用加权秩和比法评价定西市7个县区卫生资源配置[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4):433-434。
[4] 田凤调.RSR中的分档问题[J].中国卫生统计,1993,10(2):26-28
【关键词】中医;人力资源;公平性;基尼系数;泰尔指数
卫生资源的配置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区域将筹集到的卫生资源在不同卫生行业或者部门内进行分配和转移[1]。卫生资源包括卫生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诸多方面,这些资源的配置方式会很大程度地影响资源发挥作用的程度。早在2008年,世界卫生报告[2]就强调了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重要性。卫生资源配置的分布情况直接决定了人民群众能否快捷便利高效地享受到其应有的健康权利。中医药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医以其“简、便、验、廉”的特征深得老百姓的喜爱。特别是近几年,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推动下,中医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居民对中医服务的需求量也在快速增长[3]。目前卫生领域内对资源配置公平性的评价研究较为常见,史生学、姚云等[4-5]对国家、省、市等层面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了研究,但针对中医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中医服务区别于借助大型设备和各项检查辅助的现代西医服务,其更加注重“人”的技能和经验等因素,中医类卫生服务人员分布的公平性直接影响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利用,中医人力资源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医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是推动区域间中医药事业公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探讨我国2012年中医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为中医人力资源配置提供政策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中医类医院包括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是我国提供完善可靠中医医疗服务的主力军,其人力资源分布状况很大程度上代表我国中医人力资源的分布。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和研究的可行性,本文选择我国中医类医院内中医人力资源分布为研究对象。数据资料来源于2013年《中国中医药年鉴》,具体包括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2年中医类医院中中医类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中药师以及护士等中医人力资源情况。各地区同年人口数据来自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同时,本文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等,将我国分为三大地区: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和西部地区(广西、内蒙古、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进行区域之间中医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比较研究。
1.2研究方法
运用卫生领域评价公平性的常用方法———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对2012年我国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药师和护士三个基本指标进行按人口配置的公平性分析。
1.2.1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是经济学里用来反映社会收入分配或者财产分配公平程度的曲线。现在也广泛用于卫生领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中。以人口或者面积累计比为横坐标,以资源累计比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即为洛伦兹曲线。在曲线图中对角线为绝对公平线,洛伦兹曲线越靠近绝对公平线,则资源配置越公平。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兹曲线计算出的反映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统计指标。它等于绝对公平线与洛伦兹曲线围成的面积与绝对公平线下的直角三角形面积之比。
1.2.2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也是衡量研究要素在各地区间分布差异的指标之一,泰尔指数越大说明差异越大,反之说明差异越小。而且,泰尔指数的总体差异可以分解为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差异。泰尔指数分解之后可以计算各部分差异对于总泰尔指数的贡献率,从而找出影响公平变动的原因[6]。
2结果
2.1人口公平性的一般描述分析
按每万人的资源拥有量来看,全国31个省区市中医类医院内中医人力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差别。各项指标的描述性分析见表1。结果显示,中药师在总量上面明显低于中医执业医师和护士,三项指标中每万人均资源占有量最大的省份比最低的省份均高5倍左右。中医类医院护士的差距最大,最高的城市北京万人均护士3.61人,是最低的6.56倍。
2.2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
三项指标的洛伦兹曲线见图1。图1显示,护士、中药师、中医执业医师三条洛伦兹曲线都比较靠近绝对公平线,其中中药师分布线相对距离绝对公平线最远。根据基尼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得到三项指标的基尼系数,见表2。总体上看全国各省区市之间中医类医院内中医人力资源配置的基尼系数都在0.1以内,处于最佳公平状态。
2.3泰尔指数分析
从总泰尔指数可以看出,护士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最好,中医执业医师其次,中药师最差。此结论与基尼系数得出的结论一致。按地区分泰尔指数三项指标中都是中部地区的最低,且远低于全国总体水平,可见中部地区资源配置公平性优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中医人力资源分布的较为集中。
3讨论
3.1我国中医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较好,但总量不足
利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分析得出结果都显示,我国各省区市的中医人力资源配置在公平性上表现较好,基尼系数远低于0.3这个最佳公平指标,泰尔指数也都小于0.1。三项指标中,中药师的配置公平性相对最差,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均大于其他两项指标。此结论与其他全国层面研究中一般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7]得出的结论一致。但我国大多数医院主要提供以西方医学为主的现代医疗服务。与一般卫生人力资源相比,中医人力资源的总量上仍相对匮乏。每万人平均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师、护士的数量不及普通医护人员数量的1/10[8],这样的数量不利于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3]。当正规途径的中医资源无法满足居民需要时,就会衍生许多问题,例如,会导致一些不合规范,没有实力和资质的中医诊所或者中医“专家”出现,给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有资质、有名医的中医院由于服务量过大造成服务质量下降,甚至导致中医药在居民心目中的效果和地位的下降等。现阶段发展中,中医药有关人力资源配置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总量问题。应采取高等教育与师承教育并重的方式,对于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给予政策与财力的双支持,同时鼓励中医大师传承自己的技艺,加快规范师承中医人员合法化的建设。在总量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的同时,仍应关注配置的公平性。
3.2地区内差异是中医现存人力资源配置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一般认为,我国东部地区省份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经济条件好,财政收入高,资源充足;西部地区相对自然环境恶劣,资金紧缺,资源匮乏。但是从各地区泰尔指数来看,在经济与自然环境没有显著特征的中部地区公平性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从泰尔指数贡献率来看,地区内贡献率远高于地区间贡献率,即在中医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整体良好的情况下,仅存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是由于资源在各个地区内部配置的不公所产生,和各地区本身的特点联系较小。所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因素对于中医人力资源公平性影响较小,公平性改善还是应该从各区域内部着手,从本研究数据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应该尤为注意。
3.3卫生资源公平性评价指标的选择与局限
卫生领域常用的评价公平性的指标很多,诸如差别指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基尼系数只能反映研究对象的总体公平性。使用基尼系数研究某几个区域资源配置公平时,会掩盖该区域内子区域之间资源配置不公的现象,从而得到公平的假象。而泰尔指数是针对研究要素在各地区之间分布的差异大小,同时能够被分解成地区内与地区间差异,通过计算其贡献率找到引起公平变动的原因。所以本文结合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两种方法,互补地进行中医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研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程晓明.卫生经济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赵新平,李文华,黄斌,等.上海市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分析[J].上海医药,2014(2):20-24.
[4]史生学,杨洋.泰尔指数在社区卫生资源配置均等情况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7):7-8.
[5]姚云,侯万里,卢祖洵,等.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4):37-39.
[6]张子武,陈文,潘惊萍,等.四川省卫生资源公平性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5):357-359.
[7]郭海强,左天明,丁海龙,等.基于基尼系数的全国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4):241-243.
目的运用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从宏观上对我国卫生资源的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进行预测和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卫生资源发展与我国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发展的直接、间接关系,探索资源配置中的经济结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方法利用1987~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起卫生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立方程模型,进行预测和结构分析。结果利用经典计量经济学联立方程模型进行预测,其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243、0·0195、0·0175,判定系数R2分别为0·8153、0·9937、0·9943,卫生总费用相对于GDP发展的弹性系数为1·08。
结论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发展特征为:
(1)我国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卫生总费用与人口、GD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2)我国目前卫生资源仍然处在规模递增阶段,并呈现出良性增长趋势;
(3)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稳定增长期将继续延伸,人力、物力、财力的稳步增长,将直接关系到卫生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增长;
(4)卫生总费用与POP、GDP的相关系数R2最大,说明卫生经费的逐年增长是卫生资源良性发展的关键和保障。
【关键词】卫生资源配置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经济结构分析
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决定卫生服务有效性和公平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卫生资源配置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科学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是我国及世界各国一直致力研究的方向〔1-3〕。本研究旨在运用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从宏观上对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状况进行预测、分析,重点通过模型的经济结构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卫生资源发展与我国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发展的直接、间接关系,探索资源配置中的经济结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资料来源1987~2007年全国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卫生总费用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其中部分卫生经费的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中国卫生部内部资料);1987~2007年全国总人口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编);1987~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编),其中部分资料来源于2004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
变量的选择
1·内生变量的选择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分别选取卫生资源配置中卫生人力资源、卫生物力资源、卫生财力资源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指标:卫生技术人员数(HW)、卫生机构床位数(BED)、卫生总费用(THE)作为内生变量。
2·外生变量的选择依据国际惯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社会经济指标:总人口数(POP)和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外生变量。
建立卫生资源配置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4-8〕
1·模型结构式的建立为了更好地反映出研究因素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直接、间接关系,根据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现有资料,建立起我国卫生资源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联立方程组模型,见式(1)、(2)、(3)BED=α0+α1lnGDP+α2lnPOP+u1(1)HW=β0+β1lnPOP+β2BED+u2(2)lnTHE=γ0+γ1lnGDP+γ2HW+u3(3)其中,α0、α1、α2、β0、β1、β2、γ0、γ1、γ2为待定参数,BED代表床位数(万张),HW代表卫生技术人员数(万人),THE代表卫生总费用(亿元),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亿元),POP代表人口数(万人),u1、u2、u3、是随机扰动项,取自然对数是为了取得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并且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
2·模型参数推算和结果模型的识别可通过对拟订模型的结构式进行,也可从模型的简化式进行,本研究选择模型结构式的识别,模型结构式的识别要从阶条件和秩条件两方面来识别,该联立方程从阶条件和秩条件都是恰好识别的。
所以对模型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进行参数估计,将WLS估计结果代入结构式可得式(4)、(5)、(6),由于篇幅所限,识别和估计过程从略。
BED=135·9457+33·8032lnGDP-15·9750lnPOP
(1·2604)(1·6503)(-0·5940)(4)
R2=0·8153,AdjR2=0·8048,DW=1·3824;HW=-205·4886+32·6710lnPOP+0·6702BED
(-18·0415)(16·3321)(10·5966)(5)
R2=0·9937,AdjR2=0·9930,DW=1·8510lnTHE=-4·3916+1·0765lnGDP+0·0009HW
(-20·2447)(10·7316)(0·3558)(6)
R2=0·9943,AdjR2=0·9936,DW=2·0279
回归方程式下面的括号内数值表示各自系数的t值,R2为决定系数、AdjR2为修正决定系数、DW为杜宾h统计量。
从Eviews回归结果看,第一个方程模型DW值不很理想,可以认为序列相关不很显著,第二个模型和第三个模型DW值较理想,方程效果非常好,序列显著性极高。但从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来看,回归系数为正,分别为:33·8032、32·6710、1·0765,有统计学意义,判定系数R2分别为0·8153、0·9937、0·9943,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方程的总体效果都比较显著。
3·模型的检验利用Eviews5·0软件对结构式的拟合结果见图1~4。
模型的拟合最终要通过检验,检验主要进行样本期模拟检验和样本期外检验。样本期检验常用均方百分比误差(RMS)表示,其反映了内生变量的拟合优度。
样本期检验三组数据RMS最大为0·0288,平均RMS为0·0207。平均相对误差(RE)分别为0·0243,0·0195,0·0175,可见样本期预测结果较好。将2008年的GDP和POP数据代入简化式进行样本期外检验,卫生技术人员预测相对误差为0·0275(预测值为463·0782),卫生机构床位数预测相对误差为0·0314(预测值为350·1805),卫生总费用预测相对误差为0·0074(预测值为14754·39),样本期外检验结果也较好。
拟合的优度主要是通过判定系数(R2)来检验的,R2反映回归方程中解释变量的解释力,越高说明解释力越强,实测值和回归直线的符合程度越高。本研究中,方程(4)的R2最小,为0·8153,大于0·80,说明方程(4)拟合优度良好;方程(5)、方程(6)的R2分别为0·9937和0·9943,均接近1,说明方程(5)、(6)的拟合优度极佳。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动向论析1·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经济结构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相关分析法和弹性分析法分析探讨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其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我国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卫生总费用与人口、GDP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且呈较明显的正相关性。
(2)1987~2007年我国整个卫生资源仍然处在规模递增阶段,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相应的良性增长趋势。
(3)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稳定增长期将持续延伸,人力、物力、财力的稳步增长,将直接关系到卫生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4)卫生总费用与POP、GDP的决定系数R2最大,说明卫生经费的逐年增长是卫生资源与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和保障。
(5)从模型结果计算出的1987~2007年我国卫生总费用相对于GDP的平均弹性系数为1·08,弹性系数大于1,也就是说,GDP每增长1·01%,卫生总费用增长1·08%,卫生总费用的增长略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这与1994年Newhouse使用OECD的数据进行横向、纵向和时间序列的研究相一致〔9〕,也与我国卫生费用的增长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要求相一致〔10〕。
2·模型的宏观预测根据模型结果,对我国“十一五”末2010年、“十二五”末2015年、“十三五”末2020年分别做期外预测,预测结果:卫生机构床位数预测值分别为388·4944万张、406·8788万张、425·263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数预测值分别为483·0935万人、493·0499万人、507·7197万人;卫生总费用预测值分别为14754·39亿元、21715·90亿元、32299·88亿元。
预测结果显示,至201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将达到14754·39亿元,意味着“十一五”后3年政府将增加卫生投入约4266·39亿元;“十二五”期间、“十三五”期间政府将增加的卫生投入累计总量分别约为:6961·51亿元和10583·98亿元,足以显示我国卫生投入长期不足的现状。
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是一种回归模型,它是以变量间关系为依据,得到的是变量的长期关系,这种关系在短期内可认为是不变的,因此可通过模型对我国卫生资源的人、财、物三方面做出宏观预测,但是预测不等计划,只是提供一个趋势和参考。
结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卫生投入长期不足是卫生资源配置的首要经济结构问题,卫生经费的逐年增长是卫生资源与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和保障,只有将增加卫生投入作为一项长远政策,长期实施才能保证和促进我国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颖,杜乐勋.卫生经济学与卫生经济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33.
2.胡善联主编.卫生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4-108.
3.张晓炯.计量经济学基础.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王世英.对恰好识别和过度识别的看法.新疆大学学报,1997,1(3):87.
5.陈峰.医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关键词:医疗卫生;市场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K8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061—02
一、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市场化改革趋向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了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问题
一是市场化改革趋向导致城乡卫生资源配置非均等化,降低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卫生资源不同于一般资源,由于它与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密切相关,在配置卫生资源时,必须坚持公平性原则。按照公平性原则,卫生资源的配置必须根据卫生服务的“需要”,“需要”多的地方多配置,“需要”少的地方少配置。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中引入市场化改革,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在资源优势的引导下,先进的医疗器械和高水平的医务工作者大都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型著名医院。农村卫生资源却严重不足,尤其是乡村两级,底子薄、技术水平低,政府投入少,加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低,很难进行卫生资源量上的扩张,也无力购置大型高新技术医疗设备。卫生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等“三低”现象,这导致农民得了大病只能到附近的大城市治疗,不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也加剧了城市医院的紧张状况。
二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卫生保健服务的消费需求具有随机性和个体差异性,以及经济负担能力的差别性这些特点,客观上要求卫生服务费用不能完全由个人负担,而应由个人和社会共同负担,以维护公民的基本健康权利,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目前不宜全盘“市场化”的最主要的原因”[1]。卫生工作做得越好,发病率越低,而医疗单位的收入就越少,这就决定了医疗卫生部门不应以盈利为目的,也不能仅仅依靠经济手段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疗卫生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其劳务价格虽然也受供求关系调节,但作用小,患者患了大病、急症,不论价格高低,均渴望求医治病。由此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医疗费用上涨迅速,社会负担和个人负担加重,并严重影响到医疗服务的公平和效率,使“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二、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市场化改革趋向,虽然遵循了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但却没有充分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和公平原则
首先,医疗卫生事业市场化趋向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条在于,只将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简单机械地搬到医疗卫生部门,忽视了医疗卫生工作的特殊性。“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除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运行外,还必须探索并遵循卫生市场自身的特殊规律,这些规律是由卫生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2]。唯物辩证法认为,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是解决矛盾的前提。医疗卫生市场是一个特殊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既要遵循价值规律,又要尊重其本身的特殊规律,不能照搬工商企业的做法。只有将市场调节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医疗服务市场的正常运行。市场化的经济运作体制,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确定其市场化方向的原因所在。但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是不行的。市场并不能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市场化的运作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出现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有失公平性,并且还会出现医疗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只有充分认识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探索出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才能建立与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市场,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无法解决公平性问题。政府和市场对于资源配置有着不同的作用和优势。市场长于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政府的职责决定了其提供纯公共物品、保障社会公平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容易导致医院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提供卫生服务的时候会倾向于为有消费能力的患者提供较好的服务,而许多家境较为贫困的患者有可能得不到好的甚至是完全得不到服务的现象。另外,市场的自发资源调配的功能将会使卫生资源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从而无法保障社会公平。
综上可见,医疗卫生部门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特殊部门,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也不允许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不能简单地运用价值规律把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商品推向市场。稍有不慎,市场失灵的问题,比一般市场更突出,更易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只能从实际出发,逐步地、有选择的把一部分医疗卫生服务推向市场,而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应作为公益事业在政府的调控下加以解决。
三、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必须坚持其公益性质、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