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40: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儿科护理安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儿 科; 护理安全; 病房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51-01
儿科病房收治的对象为心理、语言、行为发育不够成熟的小儿,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症状不典型,意外事件多,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大,护士工作量大,容易发生差错事故。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善于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对应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1]。
1 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因素分析
1.1 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职责是工作的指南,是护理的法宝[2]。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实际工作中,少数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欠缺,诸如查对不严,交接班不认真,违反操作规程,巡视患儿不及时,导致打错针,发错药,抽错血,为患儿抽血或静脉穿刺后忘松止血带等现象的产生。值班时未体现慎独精神,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从而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
1.2 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儿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儿科护士特殊的素质要求,要求护士具有爱心、耐心、同情心。由于护士超负荷工作,加上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使护士身心疲惫,工作质量下降,易发生差错事故。个别护理人员对业务不熟练,观察病情不到位。服务态度不好,解答问题语言生硬,或不予解答,不能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与家长发生冲突。这些因素容易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
1.3 带教因素:由于护生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熟悉程度欠缺,基础理论薄弱,操作能力较差,必须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工作。带教老师的指导十分重要,直接关系护生业务能力的提高和责任心的加强,从而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
1.4 病房管理因素:病房是患儿治疗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当加强管理。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流行季节,患儿多,房间拥挤,恢复期和急性期患儿共处一室,如果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易发生交叉感染,这些也会成为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因素。
1.5 用药安全因素:小儿在用药上特殊性强,用药剂量小,个体差异大,加药程序复杂,新药品层出不穷,药物的商品名称繁多,剂量复杂,不易掌握,易发生配错药,剂量换算错误等。家长不遵医嘱给患儿服药。由于儿童血管壁薄,通透性高,在输液过程中使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穿刺部位常出现皮肤苍白,渗出肿胀,甚至坏死等,给患儿带来痛苦。这是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重大隐患。
1.6 患儿及家长因素:患儿年龄小,不配合治疗,一些家长缺乏医学常识,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不配合治疗和护理,经常住院患儿家长的依从性差等。这些行为也给儿科病房护理安全带来影响。
2 针对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因素的护理对策探讨
2.1 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由于护士的工作有章有循,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达到安全和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和保障护理质量[3]。应严格履行岗位职责,遵守护理工作制度,执行各种护理操作常规,真正用制度约束自己,用制度来管理自己。护士的责任要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个人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对工作负责,对患儿负责。要熟练掌握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减少患儿的痛苦和不必要的伤害,将护理隐患消失在萌芽状态。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训练,尤其是对急救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护士的专科理论水平得到提高,熟练掌握护理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能做到反应速度快、稳、准。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得到家长的尊重和理解。提高自律性,尤其倡导值班护士的慎独精神,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不要侥幸某次用污染的针头给病人注射没有引起感染,也不能轻视值班时减少巡视病房次数的做法,要学会换位思考,加强与家长和患儿的沟通,增进理解,使他们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儿科病房陪护家长频繁更换,面对每一位家长的提问应心平气和,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符合个性化的语言向家长说明,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
2.3 加强护生的带教和管理:加强对护生的带教和管理是儿科护理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分配到本科室的护生首先要接受护理安全方面的教育,了解护理对象的特殊性,熟悉本科的环境,疾病护理常规,儿科特殊的治疗和护理,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工作中应有带教老师正确引导,全程监督,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同时要求带教老师加强责任心,做到放手不放眼,耐心讲解、示范,因人施教,带教期间在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下,要让护生学有所获,完成实习进修计划。
2.4 加强病房管理:改善患儿的就医环境,分流患儿,分室收治不同时期,不同病种的儿童,减少探陪人员,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地面湿式打扫,病室内每日空气消毒2次,每日开窗通风2~3次,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保持温湿度适宜。每月对空气、无菌物品、工作人员的手、物品、消毒液进行检测。做到一婴一用一消毒,控制示教人数,加强医护人员手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4]。
2.5 确保患儿用药安全:组织护士学习保障用药安全的重点内容,如通过收集药品说明书,组织业务学习,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等。儿科用药根据公斤体重计算药量,具有用药量小,用药种类多,间隔时间短,护士在配药时要精确计算,忙而不乱。经常进行技术操作培训,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力争“一针见血”,尽量使用留置针,如病情需要可实施PICC,减少对患儿的伤害,确保护理安全。向家长宣传安全用药知识,让家长了解药物使用的目的,服药注意事项。
2.6 做好健康宣教:对患儿应给予关心爱护、抚摸、微笑,经常给他们激励性的语言,让他们配合治疗和护理。针对一些家长缺乏安全意识,以及医学知识缺乏,对治疗护理不了解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
3 结论
儿科护理人员要做好安全隐患的防范,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护理技术操作水平,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各项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加强对儿科病房的安全护理管理,确保护理安全。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患儿为中心,把患儿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为患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冠芳.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0:133.
[2]张风清,李珍,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67.
①护士缺少责任感、素质偏低,患儿表达能力不足,常以哭闹来表达心理恐惧与生理不适,儿科护士长期处于嘈杂哭闹的环境中,这就要求其具备良好素质与高度责任心。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护士应更具耐心,更能吃苦,因此,儿科护理人员的素质严重影响着临床护理的安全。②护士专业技术不全面,缺乏业务知识。儿科护士直接面对的病人多是表达能力不足的小儿,且患儿病情转变迅速,护士要担负的责任也相对较大,严格要求儿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③许多医院为降低成本,加大经济效益,删减护理人员,导致病人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不符合规定的标准。随着法定假日的增多,在岗实际人数也相对减少,频繁倒班、过重的工作量与来自部分家长的一些冲动言行导致护士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消耗快,导致儿科护士心理与身体双重疲劳。④护士不被管理者重视,在福利、待遇方面被传统观念所影响,医院常出现重医轻护的现象。部分医院领导认为,护士的工作只是给病人测量体温、发药、生活护理以及输液,因此,只关心如何使护士可用度最大化,不看重护士的培养,甚至是限制护士晋升,护士的薪资待遇常处于医院基层。特别是儿科护理人员,虽工作繁忙、压力大,但是儿科的护理服务价格较低,大多数细致工作无任何费用收取,在现今医院按照各科室收入分配奖金的制度下,儿科护士的奖金仅能在倒数几位。
2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1)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及法制观念,以法律规范贯穿护理工作,消除各类不安全因素,提高护士的自律能力,保证医疗秩序正常运行。护理服务做到周到、严谨及耐心,不仅要求护士具备专业的素质,还须强化自身法制意识。
(2)加强对护理人员安全教育的培训,护士长定时组织护理人员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工作制度进行认真学习,并进行考核,保证规章制度得到落实。对交接班、早会时间加以利用,进行护理安全提示工作,临床护理过程中使用安全提示言语,领导所有护士进行护理工作应急预案的学习,对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分析,讨论提出护理缺陷,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增强风险预防能力。
(3)控制管理好关键环节,充分评估安全隐患,强调控制护理工作当中的重点时间、人物与制度。护理人员存在结构差异,年资不超过3年的护士是儿科的重点控制对象,护士长对不具备过硬理论知识、性格不够稳定与服务意识不高的人员单独进行谈话,给予成绩肯定,指出不足之处。在工作中,提倡安全与效益就是质量,灌输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念,加强对保险防范意识、自身保护意识以及防患于未然意识的培养。
(4)在节假日、连班、双休日等相对薄弱的主要时段,结合工作量与技能需求,合理安排值班护士,排查不安全因素,对薄弱环节进行弥补,安排好下一步工作。学习重点制度,规范护理工作行为,以确保满足患儿需求与安全护理。
(5)加强儿科护理人员专科业务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儿科所需专业性较强,儿科护士必须要保持自信平稳的心态,处理事情沉着冷静,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取得患儿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与配合;儿科护士要掌握各项娴熟的抢救技巧,对各项先进检查设备熟练使用,做到精益求精。对儿科新入护士安排专业技术过硬的资深护士进行一对一带教,对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每周考核一次,以达到尽快提高新入护士穿刺技术的目的。
(6)对人力资源合理分配,为确保护理的安全性,护士长结合各时段儿科护理的工作量变化,可尝试性对排班方式进行改革,根据工作量动态安排值班护士人手。
3结论
1.儿科护理中的潜在风险因素
l.l管理的因素:管理措施或监控力度不足,在环节过程中引发人为的疏忽,最终导致不安全的后果。如护理人员编制不足,超负荷工作;未严格执行儿科护理规章制度,或工作态度不严谨,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护理记录不全面,与实际操作有出入等。
1.2护士的因素:①技术因素:静脉穿刺技术不娴熟,导致穿刺失败或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②工作态度不严谨,欠缺慎独精神,随意简化操作流程或不遵守规章制度,“三查七对”未落实或者流于形式化。③用药剂量误差:JD科患者药物用量小,剂量计算难度大,有些护士因用药时疏忽药品剂量差异发生差错。④护理人员应激能力低下:家属要求一针见血,护士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引发失误。⑤意外事故健康教育不详细,无家属陪护导致患儿坠床、走失。小儿输液时四处走动,拉倒输液架等。⑥感染干预意识淡薄,将不同病种的患儿安排混住在同一病房,护理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患儿医源性感染。
1.3环境设施的因素:①床栏设置有缺陷:部分病床床栏空隙太大,幼小婴儿有坠床的危险。②设备标志不明显,容易导致意外伤害。
1.4患者的因素:①患儿或家属依从性缺乏:患儿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比较差,造成治疗用药方案的持续性中断或检查手段未及时实施,从而影响诊疗效果。②患儿家属过度维权行为:患儿家长多对护理要求很高,容易出现违医行为和医患信任危机,不利于医患双方的利益。
1.5沟通不到位:①护患沟通无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语言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缺乏,年幼儿不能完整的表达疾病的感觉。②医护磨擦与分歧:儿科病患病情变化快,诊疗活动中缺乏计划性,造成医生护士沟通不到位;部分护士经验不足,容易对医生的诊疗行为及医疗新方案产生误解,影响医疗的安全j。
2.干预措施
2.1查找护理缺陷的原因,建立护理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将儿科护理缺陷事件分为:①严重护理差错、事故;②中度护理差错、事故;③轻微护理差错、事故;④无护理差错、事故。结合整改情况设立监测预警评估体系,一旦超越预警值,即及时分析查找原因予以整改。
2.2倡导“慎独”精神,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重视儿科诊疗护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与落实,严格落实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级护理制度及危重患者的抢救制度,一切护理操作必须按照常规制度实施。做到:“解释病情要科学,签字手续要完善,执行制度要严格,说话办事要谨慎。”
2.3加强业务培训、职业情感修养与安全意识建设。护理人员在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满足患儿家长不断提高的护理需求。在培训的过程中,注重护理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护理人员善于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提高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护士要以宽容、接纳并安抚的态度对待家长的误解、迁怒与不理智,对不配合治疗的家长,应使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和委婉的方式来沟通,避免正面冲突,防止事态扩大。在医疗仪器方面,定期检查其功能,将仪器使用指南备用,对有可能引起意外的任何设施、用具都具备戒心。
2.4严格控制交叉感染。变被动为主动,严格按照病种安排病房,发热未确诊患儿采取适当隔离措施;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及化疗患儿予保护性隔离,加强空气消毒和医护人员手的消毒,避免医源叉感染。
2.5加强重点环节和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建立危重患儿重点护理环节和安全措施管理,包括输血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危重患儿的安全管理、危重患儿转运交接等,加强重点护理环节的过程及终末质量的全程监控,确保护理安全。建立儿科运行仪器和备用仪器日常维修和质控制度,强化设备操作护士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预见风险、规避风险、排除风险的能力。
2.6创建和谐工作氛围。护理长应注意观察护士的心理状态,消除或减轻不利于身心的心理压力源,培养乐观、耐心、友爱的品质,处理好医护患三者关系,创造一个好的、平静的、温馨的工作环境。
2.7对家长深入开展健康教育。通过书面、谈话、录像及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家长了解儿童特点、疾病特点、治疗与护理、预防保健及康复训练方法,并积极采纳家长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真正形成护患双方的理解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与支持,达到使患儿早日康复的目的。
2.8优化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障,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合理优化,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护理工作量变化,动态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如中夜班及节假日是护理风险事件的高发时段,可根据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全院安排急救备班、节日护理人力调控预案等。
关键词安全管理;儿科;护理管理
资料与方法
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56例患儿,进行比较研究,随机平均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年龄7个月~10岁,平均(5±1.3)岁;其中男16例,女12例;住院时间4~20d,平均(12±2)d。观察组患儿年龄6个月~9岁,平均(5±1.2)岁;其中男15例,女13例;住院时间2~14d,平均(8±2)d。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儿在年龄、身体状况、病情发展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化护理。观察组将安全管理应用到患儿的护理管理中,确保患儿在医院期间的安全。①对儿科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很多护理人员对患儿的护理工作做得不够专业,因此医院应对儿科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在上岗之前接受专业的安全管理护理培训,之后通过考核的护理人员上岗,没有通过的继续接受培训。上岗后可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先带领新上岗的护理人员,直到其能够胜任患儿的护理工作。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对病房环境的管理,要根据患儿的病情将患有相同病情的患儿分到一起,如果病情允许,要做到每天开窗通风2次,30min/次。患儿的床单、被罩有污染时应按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及时做好终末处理,减少感染。每个患儿的床上应加上护杆,防止患儿翻身时掉下去。患儿身边禁止摆放有危险性的东西以及药物,防止乱拿乱食,以免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损害。护理人员要勤洗手,做好消毒工作,每天下午用空气消毒机对患儿的病房进行消毒,良好的治疗环境有助于患儿健康的恢复。手卫生是降低医院感染最有效、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我院2016年4月26日-5月26日开展为期1个月的“关爱生命、安全在手、感染防控、从手做起”活动,由院感办对全院职工进行手卫生知识和洗手技能的培训,提高手卫生在院内感染防控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②加强监督管理:在加强儿科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的前提下,加强护理人员的监督管理。将护理人员平均分为4个组,把将安全管理运用到护理管理方面做得好的护理人员,提升为病区质控小组组长,每月由质控小组组长对每个小组的组员进行管理并不定期抽查护理工作落实情况,对其护理记录、技术操作、护理情况等进行评分,指出不足,及时进行改正。值班的护理人员要严格按护理级别巡视病房,在看到患儿情绪激动、在床上乱蹦乱跳,做有危险的活动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制止,嘱咐家属安抚患儿,加强看管力度,避免患儿摔到地上。嘱咐家长在喂孩子吃饭的时候要小心,饭不能太硬,也不要太烫,患儿的消化系统比较脆弱,防止孩子在吃饭的过程中受到损伤。③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健康宣传教育对象主要是患儿的家属,因为患儿较小,对安全没有意识。要详细告诉患儿家属在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首先,家属在照顾患儿时自己也应注意卫生,在病房走廊及每个病房内均已放置速干手消毒剂,家长可以根据个人手卫生清洁情况使用,勤洗手消毒可以降低患儿的感染率,加速患儿恢复的速度;其次,通过健康宣传教育使得家属能够更多地了解患儿的病情。在吃的方面要知道禁忌,能够清楚地知道药物的种类、用量,不要将药物放到患儿可以够到的地方,避免发生误食;最后,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向患儿家属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等方式,提高患儿家属的安全防范意识。④改造医疗设施:现在很多医院洗手的地方仍然是手动开关,洗完手再去关水龙头就失去了洗手消毒的意义,因此医院应该将水龙头改成感应式或者脚踏式。因为多人多次使用肥皂,可能有交叉感染,应换成按压式洗手液。医院可以用消毒纸巾代替毛巾,因为毛巾需要多次消毒。洗手的效果由洗手的方式、洗手的次数以及洗手用具决定,隔段时间对手上的细菌种类、数量进行检查,检查洗手效果。医务人员如果洗手效果好会降低患儿的感染率。病房门前应安放消毒洗手液,医护人员在查房前后进行洗手,每接触1个患儿前后就要洗1次手。这种洗手液安放在病房门口和移动护士站、查房车上,使得医护人员更加方便地使用。⑤提高患儿的安全防范意识:护理人员在对患儿检查时可以对其讲述卫生的重要性,让患儿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提高患儿的安全意识,不要在床上做有危险的动作,在地上走路时要小心路滑,不要打闹,不要赤脚或穿拖鞋在病房内玩耍,不要触碰有危险的东西,如刀、带针头的针管、药品等。提高患儿的安全防范意识有助于护理人员的管理。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的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护理情况综合评分8.7分,观察组护理情况综合评分9.5分,对照组比观察组护理综合评分低(P<0.05),见表1。两组患儿家属与护理人员之间发生矛盾情况:对照组矛盾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2。
讨论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水平以及护理情况的要求逐渐提高,医疗纠纷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在儿科的护理管理上,患儿对医护人员表达不清,而患儿家属与医护人员沟通不够,常常产生不一样的意见,更甚者与护理人员大打出手,使得医护人员很难完成患儿的护理工作。将安全管理运用在儿科护理管理上,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使得儿科护理工作更加完善,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概率。儿科的患者和其他科室的患者有很大的不同,患儿安全意识薄弱。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非常重要,如果护理人员不注意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儿科的护理人员要更加专业化,才能够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云秋.安全管理用于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5):146-147.
[2]毕堂会.浅谈护理管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71-72.
【关键词】儿科门诊;安全管理;提升;护理质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79-02
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主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
儿科门诊输液是儿科门诊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具有环节多,工作量大,患儿停留时间短,年龄差异大,输液人数多,药物种类多等特点,这给输液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所以通过护士的主动巡视与家属的积极参与,针对儿科输液难于管理,提出具体措施,通过实施,降低风险隐患。现报导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2月——2011年5月儿科门诊输液中心,因输液引起的医疗纠纷7起,有3起因输液速度过快所致,其中护士原因1起,患儿家长原因2起;有2起因护患沟通不到位,家长不理解而投诉;1起因护理查对不严,患儿少输液体所致;其它原因1起。
2风险因素分析
2.1输液速度过快是输液纠纷中最严重的原因
2.1.1医院管理层认识不足有研究[1]表明,护士对控制静脉输液速度认识的整体水平差距较大,护士对输液速度的巡视观察不够,巡视时仅注意液体是否输完、何时更换液体、有无渗出等,而忽略了对滴速的观察。这反映出临床护士对控制静脉输液速度认知上的不足,也暴露出护理管理上的严重缺陷及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的弊端,同时说明护理管理者缺乏对控制静脉输液速度内涵的足够认识,护理伦理道德观念不强[2]。
2.1.2患儿及家属对输液速度控制的认识不足患儿及家属缺乏控制静脉输液速度重要性的认识,当患儿输液时间过长,就表现出烦躁、哭闹与不配合,部分家长就会擅自加快输液速度,缩短患儿输液时间,以达到患儿或者家长的目的。
2.2护士主动服务意识不够是主要原因
2.2.1护士风险意识不够,与患儿家长缺乏有效的沟通由于儿科门诊工作量大,输液环境嘈杂,护士容易出现急躁情绪,穿刺时只注意护理技术操作,而忽略了与患儿或家长的交流沟通,从而产生误解引发纠纷。[3]
2.2.2健康教育不到位护士未告知家长患儿输液的目的、速度、药物性质及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导致家长自行调节患儿输液速度或者离开观察区域输液;护士对药物知识掌握不够,尤其是对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了解不够,无法对家长进行预见性的告知,当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时,家长难以理解而引发纠纷。
2.2.3巡视不到位患儿在输液过程中经常出现脱针、液体外渗、输液不畅、速度过快或过慢、高热惊厥、输液反应等一系列意外情况发生,护士不能主动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导致家长不满,引起投诉。
2.2.4护士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主要是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年轻护士,是发生纠纷的高危人群,低年资护士护患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低年资护士多为90后独生子女,吃苦、包容精神欠缺,加之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缺乏与病人交流、沟通的技巧,当出现问题时不会应对而引发纠纷。
2.3查对不严是引发纠纷的次要原因
2.3.1配错液体门诊患者输液时间集中、拥挤,输液治疗工作繁忙、琐碎及操作的重复性,使护理差错的发生概率增多[4];药品种类繁多,药名复杂,同一种药物,有化学名、商品名、译名等,容易因药名混乱引起差错;护士对新药知识缺乏了解,工作不认真,不到位,未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尤其是药品名称、用量)或配药过程疏忽,用错溶媒等。
2.3.2输错液体主要表现为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只叫排队号或者患儿姓名,因输液环境嘈杂、家长注意力集中在患儿穿刺过程中、部分家属年老反应欠灵敏、患儿名字读音相近便盲目作答[5],家属认为护士是不会错的,因此,没有进行核对而发生输液错误。
2.3.3少输液体资料显示7起医疗纠纷中一起是因少输液体,导致患儿重新穿刺,引起家长不满而投诉,主要原因是部分患儿因病情需要,需连续输液两瓶或者三瓶,输液时护士告知不清、拔针时护士又未认真查对,导致液体未输完就拔针,而引起家长投诉。
3安全管理措施
3.1制定规范化的输液流程
3.1.1依托我院信息化平台,在儿科门诊推行电子处方、输液排号、电子叫号系统,家长拿着输液排号在等候区等候,通过电子叫号系统,家长有序地带着患儿进行输液,当轮到该编号时,操作护士采用反问式查对方法和家长共同核对患儿姓名、输液编号是否一致,实行信息化后,没有因患儿姓名相同造成错用药现象。
3.1.2实行接药、配药、输液、拔针签名负责制,护士接到输液单后,首先查对皮试结果,再核对药品名称、剂量、用法、质量等,符合要求后在输液单上签名;另一护士重新确认输液单、医嘱及输液排号、姓名、年龄、药名、剂量及用法等无误后方可配制并签名;患儿穿刺时,操作护士和家长共同核对患儿姓名、输液编号,再次核对药名、剂量及用法无误后签名;患儿拔针时,巡视护士再次核对姓名、输液编号、药名、剂量及分瓶标示[6],无误后拔针签名。实行签名负责制后,配错、输错、少输液体现象明显减少。
3.1.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强化核对意识,将“你做好了三查七对了吗”用红色字体制作警示卡张贴于治疗台、操作台等醒目位置,时刻提醒操作人员要进行三查七对工作[7]。
3.2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3.2.1输液中加强巡视①根据输液患儿的人数,配备不等的专职巡视护士,依据不同时段患儿的输液需求,实行弹性排班,巡视护士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②由于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不完善,身体不适时不能及时表达,因此护士应仔细观察患儿的哭闹、手势等非语言动作,对于2岁以内的婴儿注射常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头皮静脉穿刺,穿刺时应避免耳后、枕后静脉,便于观察及护理。③巡视的内容包括:观察患儿的神志、面色、精神情况;注意有无发冷、心悸、胸闷、头晕、恶心、呕吐、皮疹等;输液部位针头有无移位、脱落,局部有无肿胀、外渗,胶布有无脱离等;液体是否输完、速度是否合适,输液管道连接是否完整,有无空气进入的危险等。通过巡视护士的来回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杜绝因速度过快、空气进入等引起的不良反应。
3.2.2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儿科门诊输液的健康教育应采取家长教育为主,患儿为辅的方法。①口头宣教:患儿等待输液的过程中,由辅助护士1名与患儿家长和大龄患儿进行简单易懂的药物知识、治疗效果、护理方法的宣教,特别强调输液过程中自行调节速度及擅自离开输液区的危害。②书面宣教:结合小儿多发病、常见病和传染病特点发放健康教育小处方;针对家长自行调节速度及擅自离开输液区的现象,在等候区、输液区、观察区、入口、出口等醒目位置张贴各种动物图案的温馨提示卡,如“为了宝宝的安全,请您不要离开输液区”“输液过程中,请家长不要自行调节速度”等引起家长的注意及重视。③电视宣教:在输液等候区悬跨大屏电视机滚动播放健康知识、护理常识及技巧。
3.3防范护患纠纷
3.3.1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每月开展1-2次护患沟通会,针对病人的需求和不同阶段护士的需求制定科学、可行的培训计划,并落实到位。对输液中出现的并发症,制定相关的处理流程。年轻护士实行导师负责制,护士长经常对年轻护士不定期、不定时进行口头提问或考核。经常组织新、老护士交流座谈会,相互取长补短,交流经验,提高服务质量及技术能力。
3.3.2加强儿科护士风险意识定期组织法律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儿科护士充分认识风险及风险评估,并加以防范。对护士强调护理安全措施不仅落实在对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落实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儿科特点,优化输液流程,制定双核对制度、签名负责制度、专职巡视护士职责等,并严格执行。
3.3.3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目前护患纠纷投诉中,患者最不满意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护士缺乏耐心,解释简单,沟通交流障碍。护理人员的沟通任务不仅仅是通知患者有关的疾病和治疗信息,还要通过评估患者的焦虑、表达理解与同情、提供舒适和支持等,创造一种治疗性的有效的护患关系[8]。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进一步实施,病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使护士承受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9]。因此,护士就要转变观念把原来被动问答式的交谈,变为主动与家长进行交谈、沟通。如在穿刺不成功时,要以真诚的态度向患儿及家长表示歉意,并给予解释和安抚。
4效果
我院儿科门诊输液中心在领导的重视下,加强患儿输液的安全管理工作,通过护士的主动巡视与家属的积极参与精诚合作,强调注重细节、环节管理,认真落实并履行查对制度,使患儿得到了安全、高效、快捷的输液服务,受到患儿家长的高度赞扬,输液满意度(调查1次/月)由过去的85%上升为95%以上,降低了护理差错和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家长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雪玩.在院患者静脉输液速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8):102-103.
[2]龚梅,黄勤.静脉输液速度管理风险的护理经济学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11(24):70-71.
[3]郑亚华,输液室护士受暴利行为侵袭的原因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杂志,2005,4(3):229.
[4]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 防范护理差错.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2-193.
[5]黎小云.门诊输液患者的查对管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A):72.
[6]杨玉梅,黄波,胡锐.输液“温馨提示贴”在儿科输液中心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1,12(17):96-97.
[7]汪四花,林芬,沈国霞.质量管理活动在病房用药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6Q61.
关键词:儿科护理 护理安全 护理人员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47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09-01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知识以及法律意识也在提高,同时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儿科,作为一个特殊科室,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不容忽视,临床应当及时采取规避措施,降低不安全事情发生率,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120例患儿的护理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其中男性患儿54例,女性患儿66例,年龄为2―13岁,平均年龄为(10±2)岁左右,病程1―8个月,平均病程(5.3±2.5)个月,并且所有患儿无特异性疾病,均属于儿科常见疾病,在接受常规性治疗时均有家属陪同。20例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为22―35岁,平均年龄为(26±5.5)岁,6例大专生,14例本科生。
1.2 方法。根据对本组120例患儿根据病情进行常规护理,而且要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情况全程进行跟踪和检查。把在跟踪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对儿科护理安全方面的隐患进行细致的分析,同时探讨治疗的对策等问题,总结出所有能够影响我国临床上对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
2 结果
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为护理人员本身的法律意识浅薄、护理人员技术因素、病房管理、患儿及其家属等存在问题。
3 讨论
3.1 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3.1.1 儿科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护理人员法律观念淡薄,对风险预见能力差,患方维权意识增强,只要护理工作中出现一点差错,家属就会投诉护士。儿科护理人员除了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外,还要具备爱心、细心和耐心。儿科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思想压力重,职业认同感差,社会地位低。儿科护士工作内容琐碎,工作负荷过重。同时还要受到家属的质疑、挑剔和不理解,护士感到身心疲惫,工作力不从心,工作质量下降,易发生差错事故。个别护理人员由于业务不熟练,病情观察不到位,服务态度不好,回答家属问题时,表现出不耐心,语言生硬,甚至与患方发生冲突。这些都是儿科病区护理不安全因素。
3.1.2 用药安全。儿科患者用药剂量偏小,个体差异大,因而配置药液程序复杂,药品更新快,种类多,剂量计算复杂,难以掌握,容易出现加药错误。部分患儿的家属在给患儿用药时不遵医嘱。小儿的血管壁薄,血管通透性大,并且患儿好动,针头易脱出,输入高渗和刺激性药液时,穿刺部位容易出现渗出肿胀,甚至组织坏死,给患儿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
3.1.3 患儿与家长因素。由于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如静脉穿刺要求“一针见血”,然而,由于小儿静脉各种客观因素影响,很难达到要求,从而引起家长不满情绪。患儿年龄小,治疗依从性差,一些家长文化水平低,医学知识匮乏,不遵医嘱,拒绝必要的抽血化验检查,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擅自离院。这都给儿科病区增加护理不安全因素。
3.1.4 病房问题。病房是患儿在医院生活和治疗的主要场所,因而病房环境对患儿非常重要,应加强管理。在上呼吸道感染及肠道感染的流行季节,患儿非常多,病房拥挤,往往恢复期和急性期的患儿共处一室,如没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很容易造成院内交叉感染,为护理安全埋下隐患。
3.2 护理对策。
3.2.1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加强护理人员“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意识。在儿科中,与患儿家长做好沟通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够缩短护患间的心理差距,是护理工作的基础,能够防范医患纠纷。有效沟通是接受者所收到的信息与发出者表达的意见正好相同,有效沟通的结果是双方不仅能相互影响,而且双方还能建立起一定的关系。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帮助、体贴患儿及其家长、主动语气进行沟通,耐心安慰他们。沟通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沟通目标,重视每个细节,组织清晰、简洁的语言,注意非语言暗示,注意倾听反馈。
3.2.2 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护理安全。根据调查表明,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与护理人员技术不过硬问题占据影响护理安全因素的24%、27%。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护理差错之间具有直接性联系,是保障护理安全的基础因素,因此应加强护理人员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综合能力。根据护理人员不同的年资,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使其每位护理人员的技术都得到有效提高。不断加强护理人员的慎独修养,牢记自己的职责,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认真对患者负责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步骤,不断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业务水平。
3.2.3 确保患儿用药安全。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用药安全知识重点知识,通过收集药品说明书,熟悉药物配伍禁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护理制度和无菌操作。患儿的用药剂量小,按照体重计算法,准确计算出加药剂量,做到忙而不乱。由于患儿的用药量小,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对家属进行用药知识宣传,严禁患者家属擅自调快输液速度及输液时外出。组织儿科护理技术培训,提高静脉穿刺水平,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密切巡视穿刺局部位皮肤颜色、温度、有无渗漏肿胀,如发现穿刺点部位肿胀立即更换穿刺部位,用25%硫酸镁湿热敷,减轻患儿的痛苦。不断提高。
3.2.4 减少患儿及其家属因素造成的护理不安全。患儿及其家属因素造成的护理不安全是不可控的,只能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相关措施尽量避免。如每月召开一次医务人员、护理人员、患儿及家属参加的工休座谈会,以了解患儿或家属住院期间对病区、医院工作的意见并及时记录,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投诉。
4 结语
儿科护理不安全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包括护理人员的因素、管理因素、患儿及其家属的因素。只有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和护理技术水平,认真落实各项制度的实施,尽量减少患者安全以及医院安全隐患等事件的发生,改变护理工作模式等才能降低儿科护理安全隐患,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血管;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1引言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患儿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心血管的儿科护理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对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目前儿科护士与医生的缺乏使得家长的期望与临床工作相冲突,容易引起临床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本研究选取本院2015-2016年收治的80例心血管儿科患儿,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研究,现作如下报告:
2一般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在患儿及患儿家长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收集本院2015-2016年收治的80例心血管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儿38例,女性患儿42例,年龄范围在2-11岁,平均年龄(8.25±1.45)岁。
2.2方法
采用总结回顾和回访了解心血管患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对这80例患儿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纳。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如下:①服务态度与责任意识的欠缺:儿科病房不同于综合医院病房,护士面对的患者包括患儿与患儿家长,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全面沟通。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患儿经常哭闹不配合,导致部分护士在进行操作时,容易产生不耐烦情绪,进而出现工作懈怠,不能细致地进行护理措施的落实。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儿科护理给护士带来严峻的考验,儿科疾病的特点是病情发展快,病情危重且变化快,稍不仔细,患儿的病情就可能会出现严重变化,甚至威胁患儿的生命,这种工作环境带来大的压力,使得部分护士不堪重负,产生职业排斥的心理。在某些情况下,患儿家长对于孩子的关心使得其频繁地向护士询问患儿的状况,部分护士会不细致回答患儿家长的问题,或者不理睬,这种情况使得患儿家长的知情权不被重视,容易引发护患之间的矛盾。②业务水平有待提升:患儿心智不成熟,不会主动配合护理操作。部分护士不能有效地取得患儿家长的配合,不能完成护理操作。而护士容易在这种工作情况下,产生恐惧的心理,害怕独自完成护理操作。必须要加强护士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护士的理论与实践水平,能够准确回答患儿家长的提问,能够掌握好各项操作,使患儿家长满意。护理操作上要多用人性化的护理措施,缓解患儿家长焦虑的心情,与患儿家长进行多方面的沟通,注意患儿的心理变化。医院应进行人文护理的培训,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③护理制度的欠缺:完善相关的护理制度,加强临床护理工作的监督。尤其是对护理记录的培训,完善的护理记录体现了患儿疾病的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处理护患之间矛盾时的重要法律依据是护理记录单,要求护士在进行临床护理记录时,一定要遵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做好记录。部分护士仍存在侥幸的心理,漏记或记录不实,导致护理工作上的失误。部分护士进行临床护理记录时,字迹不清晰,或字迹潦草无法辨认,这都是临床护理的安全隐患。④患儿及患儿家长自身安全意识不足:由于临床患儿家长文化程度与理解能力不同,部分患儿家长忽视医生或护士给出的建议,做出危害患儿健康的行为。例如对于家长不陪护时,一定要拉起床栏,防止患儿跌倒。而家长往往忽视这一点,导致患儿从床上跌落,造成损伤。对于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护士一定要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提高患儿及患儿家长的安全意识,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2.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心血管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出现的次数与频率,对其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各不安全因素发生概率。
3结果
心血管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所占比例从高至低分别为服务态度35.00%,责任意识26.25%,业务水平22.50%,沟通能力16.25%。见表1:
4讨论
目前临床医疗形势,医患关系受到社会的关注。就诊患儿的数量以及患儿家长对护理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而临床上儿科医护的数量却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护理安全是每一位就诊患儿及患儿家长的共同要求,也是牵动每一个家庭的重要因素。提高临床心血管儿科护理安全,需要医院、患儿家长的共同努力,提升医院的护理安全水平,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建立护患之间的信任关系,让每一位就诊的患儿家长能放心。注意安全隐患的控制,加强对护士以及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培养护士的风险意识,减少临床风险的发生。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分析中,护理人员是安全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控制不安全因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护理工作人员需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调整工作态度,强化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到患儿家长安全意识的健康教育中,能有效维护医院的良好形象,促进患儿的健康恢复。
参考文献
[1] 王洁玉.心血管儿科常见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18(04):112-113.
[2] 魏燕.分析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01(09):193-194.
[3] 侯麦霞,郑延玲.护患沟通在小儿心血管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健康大视野,2013,21(3):191-192.
[4] 王体欢.人性化护理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46-47.
[5] 尤艳军,高喜琴.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7):392.
[6] 赵楠楠.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5(30):279.
[7] 肖颖,刘洪玉.浅析儿童心血管内科护理用药安全管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1):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