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文化规划

旅游文化规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7 09:40: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文化规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旅游文化规划

篇(1)

云南省政府官网《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和《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下称《方案》)。《规划》提出,到2020年,力争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突破6亿人次,旅游文化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的旅游文化新高地、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旅游文化辐射中心,实现建成旅游文化强省的总目标。

到2020年,力争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突破6亿人次,旅游文化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和19%:游客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到2000元以上;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2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5%旅游文化产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以上。(2月9日《昆明日报》)

云南省国企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补贴2019年取消

云南省政府网站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2016年开始,在全省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对相关设备设施进行必要的维修改造,达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分户设表、按户收费,交由专业化企业或机构实行社会化管理,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2019年起国有企业不再以任何方式为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承担相关费用,不得在工资福利外对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进行补贴。

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三供一业”分离接收单位为国有企业或政府机构的,对分离移交涉及的资产实行无偿划转,由企业集团公司审核批准,报主管财政部门、同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备案。移交“三供一业”涉及的从业人员,原则上按照州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政策标准接收安置,按照有关政策无法接收的人员由移交企业妥善安置。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的物业管理可由国有物业管理公司接收,也可由当地政府指定有关单位接收,支持实力强、信誉好的国有物业管理公司跨地区接收移交企业的物业管理职能。(12月9日《云南信息报》)

云南省排查整治校园网贷

针对部分网络借贷平台对在校学生开展借贷业务(以下简称校园网贷),造成风险事件发生的情况,工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贷整治工作的通知》。云南省工商局就云南省加强校园网贷整治工作有关事项印发通知。

通知要求,各州、市工商局要配合相关部门加大对校园网贷业务机构的监管力度,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网贷机构的排查和处置工作,提供有关企业的登记、公示和监管信息。对未在法定期限内公示年度报告、通过登记的住所和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等严重违法失信的,将其依法分别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从事非法集资活动被相关部门责令关闭并通报工商部门的网贷机构和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的网贷机构,一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予以公示。依法限制其法定代表人任职资格,并纳入部门联合惩戒范围。

此外,对公安机关认定涉嫌犯罪以及金融监管部门认定已经构成非法金融活动的网贷机构,依法责令其停止广告,严厉打击违法广告行为。(12月9日《云南信息报》)

云南4城市(镇)入列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近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了《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的通知》,包括云南腾冲市、楚雄市、瑞丽市、沙溪镇等在内的111个城市(镇)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通知》要求,各试点地区要按照批复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要点,结合本地实际,加快突破薄弱环节,积极探索,闯出新路,到2018年取得试点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试点成功经验。目前,按照“边试点、边突破,边总结、边推广”的工作思路,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进一步加强试点评估和经验总结,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更好发挥试点改革先遣队作用,带动全国新型城镇化进程。(12月7日云南网)

2017普高招生加分照顾规定出炉

昆明市招生委员会公布了昆明市2017年普通高中W校招生加分照顾规定。

根据《规定》,对烈士子女、获公安部表彰的一级或二级英模子女、驻艰苦边远四类以上地区部队现役军人子女照顾12分;因公牺牲的军人或人民警察子女照顾10分;驻艰苦边远三类地区部队现役军人子女、驻总部划定的二类(含二类以上)岛屿部队的现役军人子女照顾9分;一级至四级残疾的军人或人民警察子女、荣立个人一等功的现役军人或人民警察子女、驻艰苦边远二类地区部队现役军人子女照顾6分;荣立个人二等功的现役军人或人民警察子女照顾3分。对获省人民政府或国家有关部委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见义勇为人员子女照顾12分;获州(市)人民政府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见义勇为人员子女照顾9分;获县(市)区人民政府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见义勇为人员子女照顾6分。对户籍在民族自治县、其他县(市)区的民族乡并在当地初中就读的少数民族照顾6分。对云南省内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照顾6分。对归侨学生、归侨(华侨)子女、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或科技奖的侨眷子女、台湾籍考生照顾6分。(12月10日《云南信息报》)

昆明新修订旅游业监察条例明年起施行

昆明市《昆明市旅游业监察条例》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条例规定,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最高罚15万元。

针对现行《条例》出现的与上位法不能很好配套衔接的情况以及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条例》进一步理顺职能关系,完善旅游监管体制机制。将“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旅游经营活动”新增作为旅游监察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之一;在法律责任部分将处罚主体统一调整为旅游监察机构。对于公安旅游警察机构,将其“负责维护旅游市场治安秩序,依法开展旅游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工作”的职责在《条例》中予以明确。《条例》加大执法和惩治力度,下重拳解决不合理低价游、强迫游客购物等问题,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禁止性规定作了调整和完善,明确禁止“旅行社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消费”,若违反该规定,由旅游监察机构对旅游经营者处以3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罚款;对旅游从业人员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12月8日云南网)

昆明投2000万为小微企业购买服务

近日,773家小微企业再次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扶持带来的实惠,每家企业可以通过申领到的最高3万元的服务券,兑换企业培训、创业辅导、法律维权、管理咨询、网站管理、电商服务、信用评价等70多项精准服务。

昆明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服务券是昆明市财政资金为小微企业购买专业化服务提供的补贴,以电子券的形式发放,预计发放3年,每年资金总额不低于2000万元,用于补助成长性好、管理规范、发展快、服务需求迫切的小微企业,为其购买专业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服务。今年发放的是第一批。下一步,昆明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将继续为昆明市小微企业构建找得到、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服务后盾,助力企业成长。(12月10日《昆明日报》)

滴滴快车拼车在昆明和丽江上线

滴滴出行在云南的昆明、丽江2座城市上线“快车拼车”,可以为拼车乘客节省25%的车费。这项功能的上线,在早晚高峰期受到市民欢迎,尤其是男性。拼车最多可选择2人拼车,拼车时段为每天7点到23点。使用“快车拼车”昆明乘客可享受最低7.5折优惠,丽江乘客可享受最低7折优惠。昆明和丽江都有限制范围,但主要是考量起点,如果起点在这个范围外,乘客就发不了拼车单。对比出租车,拼车更像是一种补充选择。不过会消耗乘客时间,因为要去接送顺路的另一个乘客,着急赶飞机、着急上班的乘客,最好不要拼车。

选择“快车拼车”的乘客需要准确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发单后不能更改,系统将根据这些信息计算行程价格。行程中无论是否有人拼车,乘客都可以享受到比普通快车价格更低的“一口价”,即使堵车也无需额外支付费用。拼车时最多可选择2个座位,1人拼是最便宜的、多带1个人价格会略微上涨。如果系统匹配需要乘客等待10分钟左右时间,如果乘客愿意,系统还会给予乘客4.5、5,5元的车费优惠。(12月9日《都市时报》)

昆明交警微信提供便民服务功能 可以交罚款

篇(2)

关键词:旅游文化;开发;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154-02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食、宿、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

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理学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

旅游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

三、旅游业应如何开发旅游文化资源

(一)精心设计旅游文化项目

1、旅游文化必须具有鲜明的特色,才能满足旅游者寻求异域情趣,达到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的需要,才能有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首要塑造大的文化旅游的环境。一个独特的旅游文化要得到充分的体现,要让旅游者认识其文化的深厚底蕴,不能仅仅依靠“文化村”、“文化节”等这些局部的东西,要从大的环境上有所寄托、有所反映。从旅游的角度而言,一个旅游城市、旅游目的地的一切东西都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城市建设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对当地的所有旅游景点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2、要重视文化参与项目。现代旅游发展的潮流是参与性旅游项目,让游客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使游客可以更充分地感受到旅游文化的内在精神。如:建设家庭旅馆,让游客和少数民族同吃同住,深刻感受其生活习惯和。让游客参与节庆活动和宗教礼仪,并以此为媒介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和商业洽谈活动。

3、深化旅游文化产品。目前大多数旅游文化的旅游商品还没有形成体系,仍然处在初加工阶段,无论是产品的种类还是包装都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在开发中要注意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工艺,增强其艺术性和储存性,注意外包装的开发。

(二)强化宣传促销

1、注意形象设计。旅游文化如何定位、如何宣传、如何确立自己的形象问题。在对外宣传中,不能仅仅把旅游文化的项目做一个简单的陈述,更应该寻求对旅游者更有吸引力的组合方式和宣传方式。旅游企业应该设计旅游文化的形象,从而为更好地宣传旅游提供内在动力。

2、强调资源的垄断性。旅游资源因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旅游企业在宣传定位时,要强调其天然优势,突出其独特性。

3、选择科学的市场策略。旅游文化的市场是广泛的,不能采取全面的宣传促销方式,应将目标市场分成不同等级,确定宣传的重点,有目的有规划地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市场策略,并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手段。

(三)旅游文化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1、旅游文化的庸俗化

旅游文化具有真实性、淳朴性和神秘性的特点,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但由于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部分游客落后的、不健康的或低俗的需求,有些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文化时,把一些项目庸俗化,改变了文化的真实面貌,出现了一些伪造的文化活动。使原有文化的内涵失去了真实的存在环境和意义,旅游文化被庸俗化了。

2、旅游文化的商品化

旅游文化就是把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出售给旅游者。节日、服饰、礼仪、歌舞等都是组成部分。但这些组成部分本来是在某种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内才存在的,被开发成旅游资源后批量生产,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失真,文化底蕴不足及文化再现偏颇,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退化、消失等。采取合理的开发模式以减弱商品化的进程就成为旅游文化中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旅游文化的保护

(一)培养专业人才,用科学知识和手段去保护旅游文化

合理保护文化旅游资源,需要依靠一批文化学家,社会学家等多学科的专家学者队伍。与保护和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客观需要相比,理论的研究还比较滞后,还有待于科学化、系统化,实践中有许多课题尚待解决。这种局面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专家队伍,运用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站在时展的高度上,对旅游文化进行全面的考察,正确的认识,促进旅游文化良性发展。

(二)通过教育培训引导旅游区居民参与旅游文化的保护

当今中国社会,非常重视主流文化的系统教育,为了融入主流文化,同时也因为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教育相当薄弱,很多少数民族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文字、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连本民族的语言也逐渐在忘记。因此通过教育和培训,使旅游区居民掌握与旅游文化相关的知识、技能包括传统的工艺等,一方面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另一方面也使社区居民参与新行业并获得新的就业机会,让遗产造福于当地居民。

(三)旅游规划应与市场调研相结合

无论是从保护传统文化还是从提升旅游产业档次的角度着眼,都应该十分重视旅游规划的作用。很多旅游区在旅游规划上重视不够,没有着力于真实的市场调研,导致失败的案例很多。比如旅游开发中的重复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各地搞的很多民族文化村,推出后迅速走向衰落,就是因为规划前的市场研究没到位。

五、科学规划,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旅游规划是旅游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工作,文化旅游的规划除了完成合理配置旅游资源的中心任务外,还有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中心任务。根据已有资源的配置情况,划定资源的保护范围,确定资源保护的轻重缓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对于古老的、奇特的、濒临灭绝的文化,应首先抢救,不能让其消失。对现存的,但已受或正受到破坏、冲击的,我们要加强保护,确保民俗旅游的持续发展。在抢救和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民俗文化,充分发挥其旅游价值。

总之,要注意开发与保护的平衡,在开发和创新的过程中,既保护原有文化的特色,又给现代旅游和传统文化资源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旅游学院

作者简介:艾治国,男,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旅游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旅游文化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农村旅游以其所特有的“原始性、乡土性、自然性、休闲性”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近几年,我国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先后确定为“华夏城乡游”、“中国乡村旅游年”以及“中国和谐城乡游”,掀起了我国乡村旅游的。不可否认,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旅游又是文化的载体。农村旅游旨在使游客了解农村文化、体验农村生活,缺乏农村文化的旅游势必是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农村文化是维系农村发展的核心动力,其所蕴藏的内涵通过农村旅游得以传承。由此可见,农村旅游与农村文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当前,农村旅游开发重在开发人造景点,人工化倾向严重,缺乏文化内涵与乡村特色,严重违背农村旅游的本质。为确保农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在尊重农村历史发展、农民生活习惯以及风俗风情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农村文化特色魅力,并以此作为农村旅游开发的独特卖点。从这一角度上看,研究农村旅游文化的开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农村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农村旅游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多数学者都赞同文化结构的三分法,即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它们既相互独立,有相互依存,共同沟通一个文化整体。关于农村旅游文化,同样可以从这三个角度进行理解,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农村物质文化。它是指农村居民经过长时间的农村生活而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以及其表现的文化,它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实物,还包括具体实物的创造工艺或者技术等等。作为农民个体或者集体智慧的外显部分,农村物质文化涵盖了包括农村田园景观、农村建筑景观、农耕生活景观、农村饮食、农村物质艺术在内的多种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物质文化是人们体验农村旅游的直接方式,也是人们感受农村生活、欣赏农村景观、感受农村魅力的重要载体。第二,农村精神文化。它是指农村居民共同具有的心理特征、情感模式等等,集中表现在价值观等方面。区别于农村物质文化,农村精神文化具有隐蔽性,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体会、所领悟。实际上,农村精神文化是蕴含在物质文化之中的,它的主要内容有村落、民居的选址布局艺术、朴实的生活习俗、丰富的乡村口头艺术等。可以说,农村精神文化是人们体验农村旅游的重要动力,也是人们理解并体验农村文化的重要资源。第三,农村制度文化。它是农村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维护社会秩序而形成的,对个人具有一定规范性作用的伦理道德、礼仪规范以及其他社会规则。客观地讲,农村制度文化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主要包括农村节日文化、农村节日民俗活动、农村礼仪文化、农村权力制度文化等,而这些均可以成为代表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农村制度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农村文化,如果能够合理开发农村制度文化资源,并将其变为各种旅游产品,势必能够吸引更多游客,进而为农村创造可观收益;人们在了解农村制度文化的过程中,也能够深刻感受到不同地方的文化差异性。

(二)农村旅游文化的特点

第一,原始性与自然性。农村部分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区域,是因为其所拥有的自然景观较为独特。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镇相比,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不论是生态环境,还是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等,基本处于自然原始状态,当然,农村旅游区域也不例外。另外,由于农村地区相对封闭,使得当地的乡风民俗得以完整传承。在发展农村旅游构成中,应当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充分发挥当地旅游资源优势,借助于不同的开发模式、经营方式等打造农村旅游文化的独特性,凸显当地特色,以此来不断提高农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渗透性和产业性。农村文化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才形成的,它不仅渗透在农村环境中的一切建筑中,还渗透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思想言行中。作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旅游文化理应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并贯穿于整个农村旅游的全过程。另外,农村旅游文化不仅仅是农村的象征性符号,而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借助于农村旅游,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农产品的产量及附加值也有了明显提升,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加工工业的加速发展,农村旅游还有效促进了农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形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三,脆弱性。农村旅游的过程就是不同文化相互接触、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多数情况下,农村旅游的旅游往往是城市居民,如果说游客所携带的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的话,那么农村旅游文化则应当被视为弱势文化。从某种程度上看,农村旅游活动容易使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造成强烈冲击,这是由文化自身的价值趋同性所决定的。对于农村景区的居民来说,无形中接受旅游者所带来的文化。可见,农村旅游文化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二、城乡一体化与农村旅游

(一)城乡一体化为农村旅游创造有利条件

毋庸置疑,城乡一体化的顺利发展关系到农村与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为落后。在倡导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在促进农村发展过程中做了积极努力,尤其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生态保护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这显然为农村整体规划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农村旅游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从另一角度上分析,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来促使农民与城镇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从而确保整个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城乡一体化更加突出对农业发展的关注,更加注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强调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在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公共卫生及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方面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而这些均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民旅游的发展,并为其提供更多优良的环境与发展空间。

(二)农村旅游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农村旅游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也有助于农村环境的改善。农村旅游能够促使更多的人走进自然、认识自然,进而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通过农村旅游,城镇居民能够将全新的思想理念、先进的文化知识、丰富的致富信息等带入农村地区,从而大大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有助于帮助农民开阔眼界,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此同时,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农村地区除了需要在景点范围内营造更为优美的农业景观植物,还需要重视村舍、道路的美化,加强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并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这显然对提升农村环保意识、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是具有积极作用的。通过农村旅游,农民的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农民的文明程度有了一定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飞速发展。总而言之,农村旅游能够促进城乡对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并城乡一体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三、农村旅游文化开发中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旅游文化开发缺乏整体规划

现如今,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在开发旅游文化的过程中,存在极大盲目性,既没有合理规划,也没有清晰、具体的开发思路。地方政府也过于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匆忙上些“短、平、快”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并不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这显然是对旅游文化资源的严重破坏。正是因为缺乏总体规划,才使得不同地区的各自为战,由此引发了如地区分布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环境污染严重、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等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受资金不足、旅游条件不够等素制约,一些政府在开发过程中,粗制滥造问题突出,忽略了品味与质量,人为破坏农村自然资源。

(二)农村旅游文化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农村旅游活动依然集中在自然观光、果实采摘、餐饮、住宿等低层次的项目上,其中,以垂钓、赏花、采果为主的活动更是大同小异,多数游客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经常是围着果园闲逛一圈便草草了事,这种无聊、无趣的农村旅游形式容易造成游客滞留时间短、回游率低等问题。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景区的经营者愿意不惜重金兴建观光农庄、垂钓与农家乐餐饮等,可见,农村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层次不够丰富等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另外,个别地区为招揽游客,建立了民俗风情主题公园、农具展览馆、手工艺品展览馆等,但是大多以静态观赏为主,缺乏农业劳作、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参与性项目,无法满足游客较高层次的体验需求。

(三)农村旅游的特色民俗文化开发不足

一般而言,民俗文化就是一定区域内集居的民众所形成的风俗习惯或者生活习惯,一些如年节礼俗、婚丧民俗、地方戏曲、手工艺制作等都可以被纳入民俗文化的范畴。从特点上看,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普遍性、共享性、传承性等等。农村旅游是传播乡土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民俗文化是农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现如今,农村旅游大多集中在自然风光的观赏活动上,极少有民俗文化的体验式参与。这种对民俗文化的不重视,导致农村旅游文化缺乏应有的特色与影响力。与此同时,相关部门没有做好旅游宣传工作,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致使游客没有兴趣去了解民俗文化。

四、促进农村旅游文化发展的措施

(一)做好科学规划,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要发展农村旅游,就应当重视农村地方特色与乡土气息,彰显农村独特魅力。实际上,农村的自然风光、风景名胜以及农村文化,都是区别于其他乡村与城市的,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于农村鲜明的地方特色来进行农村旅游开发。具体来说,政府旅游管理部门要在了解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围绕乡土文化这一核心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科学规划,着重从资源优势定位和旅游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努力营造一个符合当地特色的文化氛围。在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应当秉持环境保护的发展理念,具备长远目光,切忌不可急功近利,努力实现农村规模化发展以及农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农村旅游文化的时候,资金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基于此,建议拓展多种融资方式,实现全方位、多渠道引资。一方面,应当把握当前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时机,紧紧抓住各项政策,努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另一方面,应当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创新多种旅游项目,以此来吸引来自企业、民间等不同形式的投资。政府应当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常见的如小额贷款、基础设施建设、直接补贴、减免税费、开展培训等等,以此来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为培育农村旅游开发主体创造有利条件,并确保农村旅游发展利益惠及当地群众。

(二)注重本土文化宣传,塑造高品质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在发展农村旅游过程中,应当重视本土民俗文化宣传。例如,针对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出现的历史人物,建议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实地标明。当游客到达本地的时候,可以向其进行介绍。又如,针对当地的自然气候、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等等,进行详细地描述,并辅助搭配图片或者视频等形式进行宣传,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纵观全国各地农村地区,不论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有的拥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有的拥有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都可以被纳入农村旅游资源的范畴。然而,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远远不足,依然有众多宝贵资源处于沉睡状态,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这一角度上分析,在发展农村旅游文化的时候,应当找准特色文化定位,立足本地的特色文化,打造各具特色的地方旅游文化品牌,着力培育地域文化底蕴为支撑的特色品牌,提供别具一格的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产品,以此带动区域乡村旅游业发展,打造旅游品牌的核心文化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广告、电视、网络等宣传平台,进行农村旅游文化品牌的宣传,从而进一步提高知名度。

(三)实现生产与旅游同步,强调自然与人文并重

在农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尊重传统,还要融合现代元素,力求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例如,在旅游接待设施方面,除了要突出传统古朴的特点之外,还需要添加一些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娱乐设施;在文化娱乐方面,既要突出当地乡风民俗,还应当融合现代娱乐形式。总而言之,只有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融合,才能促使游客了解农村文化,提高游客对农村旅游的积极性。农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够有效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能够改变农村生产方式。从这一角度上分析,农村旅游文化具有生产性。为此,建议在开发农村旅游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生产文化为本,不断丰富生产文化的多样性,以此来降低农村旅游因脆弱性而受到的不利影响,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顺利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当不断丰富农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以此来吸引众多游客。总而言之,农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应以生产文化带动旅游文化,以旅游文化促进生产文化,进而获得生产与旅游双丰收。除了要实现生产与旅游同步之外,还应当强调自然与人文并重。从自然层面考虑,农村旅游文化资源就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作业场所以及生产资料等等。当游客数量过多、行为过激的时候,容易产生土地板结、采摘过度、草地枯死等现象。考虑到文化资源的有限性,建议适当控制游客规模,加大宣传力度,以此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针对个别游客的过激行为,建议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予以约束,同时,一旦出现游客规模与经济利益相冲突的情况,应当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经济利益。从人文层面考虑,农村旅游文化资源就是农村长久以来形成的社会风俗、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等。通常情况下,到农村旅游的游客大多数城市居民以及少部分外国人,他们拥有全新理念、先进文化以及丰富信息,这些无一不令农村居民所羡慕。在羡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争相模仿游客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等,这就是所谓的同化现象。不可否认,文化差异的减小、行为习惯的趋同的确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还应当意识到文化价值趋同性的弊端,即农村旅游正在丧失文化吸引力。基于此,建议借助于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对农村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价值宣传,提高农民对本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农民自觉维护本土文化,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农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乔秋敏.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1(4).

[2]张善峰.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表达[J].上海农业学报,2008(2).

[3]唐建军.论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性[J].池州师专学报,2004,(3).

[4]冯永红.浅谈乡村旅游文化建设[J].农业经济,2013(11).

篇(4)

(一)课程定位模糊

现阶段对《旅游文化》课程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是比较模糊的,特别是在《旅游文化》与《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旅游地理》等相关课程的关系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部分教师及学生认为《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与《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内容有很多相近之处,因而可不开设该课程,部分学生更倾向单纯为了考取导游证,以至于教师在讲解《旅游文化》课程中难免出现尴尬。从而造成该课程定位模糊,《旅游文化》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地位不稳定,课程开设的时间不固定,这些都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教材编写滞后

目前已出版的高职《旅游文化》教材大体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教材更新周期相对偏长,内容陈旧、针对性差,大多数教材的更新周期为3一5年,不能及时反映学科新进展.教材建设滞后,不能适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用性、针对性、岗位性不足。二是有的教材篇幅偏大,虽近几年有大量高职类《旅游文化》教材出版,但多数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理论性偏强。旅游专业实践性强,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编排模式不适应当前高职旅游专业教学实际。三是教材编写体系无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旅游文化》教材出版发行近30种之多,但大都千书一面,同类课程教材都沿用某一个优秀版本的体系,在内容的组织和安排、讲述问题的方式、文字叙述及语言风格等各个方面表现出大同小异的雷同现象。四是教材建设管理问题。高校在教材选用上往往有一定的随意性,往往是由任课教师决定选用何种教材,使一些选用教材的质量难以有保证。

(三)教学模式单一

但多数高职旅游专业的《旅游文化》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局限于课堂的填鸭式教学。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都没有现场模拟教学基地,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及教师,而我院旅游专业的《旅游文化》定位成纯理论课程,加之本专业起步较晚,学生人数相对偏少,在《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是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授课内容,几乎没有引进现实的案例教学,不利于让学生切身体会身边的文化旅游内涵及规划开发。这种简单枯燥的教学模式无疑有较大的局限性,使得我们的学生适应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难以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目标。

(四)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旅游文化》课程正是因为教学内容和实践脱节,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因此在期末考核时通常以期末书面考核成绩作为评价尺度,这种考核方式会直接导致学生上课不听,考前突击,也使教师习惯于采取应试教育的方式授课,单一的考核方式让学生以书本学习为主,忽略了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学习,不利于素质和能力得培养。

二、教学方式改革

(一)重新定位《旅游文化》课程

《旅游文化》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而我院定位是专业选修课,并且是纯理论课程。这与旅游专业的实际是脱节的。应该结合学院学生和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将《旅游文化》课程调整为专业基础的综合课程(即理论加实践),更多注重实用性、实践性,并也行业需求相联系。

(二)教材建设函待改革

教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资料,因此必须选择一个适合讲授对象的好教材,目前我院选择的《旅游文化》教材虽然是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但和我院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还有一定难度,而且与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脱节,编写好适合本学院实际的旅游专业的校本教材或者讲义尤为必要。在编写教材方面可尽量从微观的角度,侧重细节操作和管理。自编讲义则要注重将各类《旅游文化》教材中的要点相融合,注意整套讲义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适合本院专业学生实际。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考虑可根据本地区旅游文化特色设置,比如广安打造的是红色旅游城市,可更多的结合本地旅游特色设置课程,川渝旅游文化特色如世界遗产旅游(九寨沟等),成都等地休闲文化旅游、间中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文化、重庆红色旅游文化等将“旅游”与“文化”结合,使旅游教学体系更加具有开放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篇(5)

一、科学制定规划,确保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完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制发了《××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资源大市向旅游名市跨越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坚决杜绝无序开发和违规建设,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确保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创建品牌,增强旅游文化产业的竞争实力

全面启动中国旅游强市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切实加快××国家地质公园、大小兰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在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被授予为中国生态旅游大市、中国最具原生态旅游大市、中国红叶之乡,××被命名为中国人文奥运最佳人文旅游景区,成为我市又一知名旅游品牌,切实增强了××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抢注“中国红叶之乡”、“××”等旅游域名商标,进一步加大了旅游品牌保护力度。

三、狠抓重点工程,奋力推进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1、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按照“构建旅游外环线、畅通景点连接线、提升景区游览线”的要求,坚持以干环道路为突破口,着力畅通旅游交通。全市共改造旅游干环线公路480多公里,整治景区公路180多公里,建成景区观光栈道21公里,新建景区游山道46公里,基本形成了干环线畅通、内环线无阻、连接线安全的旅游大通道。完成了游人接待中心一期工程,新修了莲花洞至两河口、香炉山二期栈道4500米、跨河索桥2座,硬化了1000米桃园寺移民街;全面启动了游人接待中心、桃园车站、白头滩水上游乐园等建设项目;增设了防火标示牌41个、维修20个,增设三人雕花座椅30把,清除塌方、滑坡17处2300余方,修复、加固水毁栏杆1120米,更换木板15处,全面疏通了水沟。加快景区水、电、气、通讯等建设。

2、乡村旅游经济势头良好。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编制了全市“农家乐”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展了以铁炉坝村生态观光园、黄金村高效农业示范园为主的“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农家乐特色村(点),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的发展格局。全市共发展农家乐170户,新发展农家乐20家,新评定星级农家乐5家,实现乡村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1120人。我办还围绕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在农家乐发展规模较大的村,鼓励农户充分利用各地资源优势、配套开发出了蔬菜、林果、冷水鱼、土鸡土鸭放养等种养殖基地,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旅游富民惠民的目标。

3、旅游文化活动异彩纷呈。认真抓好了红叶节期间的各项旅游文化工作。一是成功举办了红叶节开幕式广场文艺演出,演出不但展示了我市的地方特色,同时还向广大观众展示了独具异域风情的新疆文化特色。二是赴汉中为我市组织筹办的旅游推介会举办了大型广场文艺演出。组织了《天上的星儿排对排》、《打双麻窝子送给你》情歌对唱,并参加了成都举办的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示演出。三是拟定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案,聘请了专家为我市专家咨询员,并确定了“舀火纸、杂耍、说春”等三项省级申报项目,“舀火纸”项目的拍摄和资料的收集工作已经完成。初步研究了“米仓古道文化空间”项目的申报方案,并筹备成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开始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4、接待能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新建大坝锦绣森林宾馆、和平饭店两家宾馆,并着力改造和提升现有宾馆接待能力,金惠宾馆、枫叶大酒店、××大酒店等星级宾馆接待能力明显增强。同时突出农家特色,体现山珍野味,规范发展“星级农家乐”20家,旅游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接待水平大幅提升。

5、产业培育逐步增强。按照扶优做强的原则,积极培育扶持壮大旅游文化产业,努力增强旅游带动力和支撑力。一是不断壮大国有企业。按照做大市场、做强产业、做优品牌的思路,重点扶持壮大××旅游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米仓山森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鼓励扩大经营范围,实行多元化经营,逐步壮大规模。目前,公司年营业额达200万元以上、年利税达60多万元。二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小巫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旅行社有限公司、青丫公司、九龙公司、绿野公司等民营企业进入旅游文化产业开发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积极引进外来企业。按照“谁投资谁经营”、“有偿经营”原则,吸引市外资金进入旅游旅游开发,先后引进四川中大、巴 中星河实业、××蜀道茶业等企业累计投资500多万元进行旅游开发,促进了××旅游快速发展。四是积极鼓励个体经营。坚持引导、规范、发展的原则,积极鼓励个体经营业主投资旅游业,先后支持80多位个体业主在景区经营宾馆和农家乐,实现户均年收入5万多元,成为了以旅促农、以旅致富、以本文来源:文秘站 旅带动发展的典范。

6、商品开发全面升级。在市委、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激励下,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竞相开发的势头。先后成立了四川米仓林业有限公司、四川翡翠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绿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落实了产业化、特色化、专业化开发旅游产品举措,共开发了4个大类80多个品种的旅游产品,并新开发了××微章、××风光碟、吉祥物、××春茶、××野生菌等旅游商品,新建旅游商品门市部7个,制作旅游移动货亭10个,实现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

7、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现红色旅游项目巴山游击队纪念馆招商引资280万元,全面建设宾馆饭店,提高接待能力;实现铁炉坝生态观光农业园引资400余万元,建成了冷水鱼养殖基地、光雾水业等项目。同时挖掘现有宾馆饭店、农家乐的潜力,提高接待水平。20__年将建成××车站宾馆。

8、行业培训逐步加强。采取单位自己培训与全市统一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加强人员培训。先后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在市城、桃园、大坝分期举办两次大规模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对各宾馆、酒店、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了烹饪技术和餐厅、客房服务技能培训,对景区讲解人员进行了讲解、礼仪、服务培训。并在红叶节前,及时从外地邀请专业人员对星级宾馆、非星级宾馆,私营餐旅馆、农家乐、旅游企业的服务、管理人员和导游、讲解人员重点进行旅游礼仪、服务技能、讲解技巧、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四、强势宣传促销,打响××旅游文化产业品牌

以省人民政府名义成功举办20__中国·四川××红叶节,成功召开“××楹联创作笔会”、“魅力××书画笔会”、“旅游文化产业论坛”,成功举办××旅游西安、成都、重庆、汉中推介活动,先后组织参展“西安旅博会”、“成都西博会”、“南充西交会”,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西安电视台、重庆电视台、《中国旅游报》、《华商报》、《华西都市报》、《西安晚报》、《行游天下》等新闻媒体进行专题、专版宣传和在西汉、绵广、城南高速公路制作××红叶风光喷绘广告,完成了焦家河、铁炉坝、集镇、景区楹联规划,制作安装楹联120余幅;积极挖掘了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文化、达到了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在××旅游信息网、中国旅游网、四川旅游政务网、巴中旅游政务网等专业网站广泛宣传、推介、促销,××旅游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升,成为西部最具原生态旅游区、中国最大红叶观赏区。

五、建好信息平台,加快旅游文化产业信息化步伐

旅游局出台了《××市关于加强旅游信息工作的意见》。落实旅游系统专(兼)职信息人员;建立健全旅游信息目标责任制、采编责任制和考评考核制;与省、市、市新闻媒体积极交流合作,与国家、省、市旅游政务网站和××市政府门户网站等实现链接;指导××景区、米仓山森林公园、小巫峡景区、××旅行社、秦巴旅行社等搭建网络宣传平台。初步构建起全市旅游信息涵盖政务公开、宣传促销、行业管理、项目招商、资讯服务等网络体系。突出宣传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 两个国家级品牌,展示“迷人的翡翠”;挖掘“天人和谐”的生态文化,传承、倡导“崇尚自然、诚实守信”之民风;保护、推介特有动植物资源,宣传“××金银花”、“××翡翠米”、“××山核桃”等国家原产地保护品牌和绿色品牌,实实在在为××经济建设出力。

截止目前,旅游信息网站点击率达15多万人次,各类信息20__余条、各种风光图片500多张,并被中国旅游网、省旅游政务、市政府门户网站网分别选用各类信息300余条、600多条、80多条,成为省内外广大游客、旅行社、投资商和各级旅游部门查询、了解、关注××旅游的重要窗口和主要途径。

六、着力营造环境,努力提高旅游文化产业满意度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一切为游客着想、一切为游客服务、一切让游客满意”的工作思路,强化旅游行业管理,不断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让游客“吃得舒心、住得安心、游得欢心、购得放心”。分别印发有关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景区综合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整顿规范等系列文件,制定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旅游、卫生、质监、工商、林业等部门先后组织各旅游景区(点)、宾馆饭店、农家乐、涉旅企业开展旅游秩序规范、市场整治和诚信创建活动,坚持 “公开政策依据,公开办事程序,公开责任人,公开办事结果”的“四公开”阳光政务,严格宾馆、饭店、农家乐的服务质量规范,严格旅行社(门市部)的组团经营活动和导游、讲解人员的服务行为监管,努力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的旅游大环境。着力纠正了行业不正之风,严格宰客、欺生等不规范行为发生,自觉维护景区的良好声誉,牢固树立“景兴我誉、景衰我耻”的理念,形成了“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

回顾过去的旅游文化产业工作,我们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

市委、政府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成立了××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凯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同时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对部门和乡镇目标考核,并逗硬奖惩,为旅游文化产业 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部门配合,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

为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任务按时按质完成,我们按照市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和要求,逐一列出重点,进一步细化了各部门的任务,落实了总责任人、牵头人和具体负责人员,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管理处、林业局等各部门分工不分家,切实做到了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从而大大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强化管理,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篇(6)

南明河城市流域休闲度假带分为云岩区水东路滨河景观部分和南明区翠微巷提升改造部分,目前,云岩区部分总占地面积2600亩,沿河约7公里长,建设周期5年,总投资超200亿元。

为加快建设进度,由中天城投集团负责建设的南明河度假带未来方舟段今年拟完成投资25.6亿元,完成防洪堤、景观坝、清淤工程及景观电动火车、游艇等相关设施配置,确保沿岸雕塑、商业带景观、灯光工程落成。

“度假带1号桥和2号桥已经建成,力争年底形成水景观,加快两岸景观和沿岸商业带建设。”中天城投集团执行副总裁李俊说,在建设过程中大力实施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升景区周边整体美,目前,已完成综合整治工程量的80%以上,整个工程预计年底基本完成。

南明河城市流域休闲度假带作为全省文化旅游综合体的先行者,它充分利用项目地的区位、资源和客源等优势,弥补贵阳市都市型休闲娱乐产品的空白。这一旅游文化综合体依托山水相依的生态基底,以智慧科技为技术支撑,集主题游乐、温泉养生、滨水休闲、文化体验、高尚人居为一体。碧波荡漾的水域是人类宝贵的资源,以水为伴的生活让人向往,道出了休闲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根据贵阳市委、市政府新的部署方案,年内将启动南明河城市流域休闲度假带从云岩区向下游延伸到乌当区的课题研究工作,并围绕“爽爽贵阳、美丽乡村”这一主题来打造。届时,城市休闲度假与乡村旅游将实现无缝连接。

旅游业作为贵州服务业的窗口和桥梁,积淀了精神,积累了经验,正成为贵州后发赶超的一个突破口。作为100个旅游景区中的20个旅游文化综合体之一, 南明河城市流域休闲度假带依托贵阳市的这条母亲河,以旅游、文化、休闲为基调,涵盖文化、娱乐、休闲、购物等内容,正着力打造贵阳第一条滨河休闲景观带。

据了解,今年7月以来,天河潭旅游文化综合体、乐湾国际旅游综合体等也相继开工。天河潭旅游文化综合体5年内将投资15亿元,建成以旅游产业为核心,联动五星级酒店、民族文化村、体育公园等相关产业的5A级旅游文化综合体。乐湾国际总投资逾百亿元,内设满足生活、文化、娱乐、休闲需求的完善配套。

篇(7)

【关键词】视觉形象 旅游文化资源 特色地域文化

【基金项目】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课题:辽宁旅游业发展中文化形象塑造研究,L13BWJ01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28-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塑造出一个个性化城市形象已成为当今城市优化发展的重要课题。城市形象是指旅游者以及社会公众对旅游业的整体感知。城市应打造独特的标识和图形符号使其该地区旅游形象被迅速地识别并在游客心中达到深刻记忆。因此城市的视觉形象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一、对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的诠释。

视觉形象设计是可视内容转化为静态的视觉识别符号,它的形式丰富多样,可以在最广泛的层面上进行最直接的传播,它可强化信息传递、统一品牌标识、塑造视觉形象、是经营品牌的有力工具,使品牌宣传更具事半功倍的效应[1]。实质上,旅游文化资源的视觉形象设计就是对旅游地的再包装。通过对旅游形象的再包装,使游客在前往游览景区前对它有初步的了解和美好的愿望,并在旅游过程中,能够快速地吸纳目的地各种信息,最终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观感和印象。

二、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集合。

旅游者对旅游地形象的感知不仅仅停留在旅游地所呈现出旅游资源景观形象和公共设施。更多的是硬环境与一些富有创意的旅游地形象的文字、图像、景观规划等视觉识别符号系统的结合所带给人们最终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说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资源依赖于视觉形象设计,反之,视觉形象设计依托在旅游目的地之上,需要赖以生存环境作为依托。因此,视觉形象设计容纳了部分旅游文化形象,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浓缩、提炼和再设计。

旅游中介者是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传递。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强大,旅游者可以在第三方虚拟平台直接与旅游地进行“对话”,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到有关旅游景点等旅游信息,这种对接有助于旅游地快速地构建旅游形象,旅游者不一定对旅游地的形象宣传完全信任。这就需要朋友家人、媒体、导游等其他中介者做支撑。在这过程中,旅游中介者可能随着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实际接触的增加而不断增多。所以,旅游中介者对于旅游地形象感知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性。

旅游者是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感知。事实上,无论是视觉形象,还是旅游中介者所传达的旅游地形象的好与坏都会对旅游者的决策产生影响,但它们还是无法传达完整、真实的旅游地信息,旅游地软硬环境的呈现,最终体验者是旅游者本身,旅游者才是旅游文化资源的真正体验者,只有当旅游者置身到旅游景区亲身体验景观、服务、设施、视觉形象时,才能与旅游地产生共鸣。由此可见,旅游者对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所产生的视觉、听感、感觉等感知,这是视觉形象设计的最终目标。

三、辽宁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现状。

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升温,辽宁旅游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辽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然风光奇特秀丽,景观众多、名胜古迹遍布辽东半岛与辽西走廊。其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对辽宁旅游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扬以及对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辽宁视觉形象在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视觉旅游形象是对城市旅游理念的具体化、可视化的传达方式。辽宁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具象的景观环境加以形象化、视觉化,以标语、口号、图案、景观标识或标志性雕塑等浅显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旅游者在实地感知旅游形象与活动功能,方便、快捷、明确地完成旅游活动,消除旅游者进入陌生环境时由于不确定性带来的紧张心理,帮助解释旅游地感知环境,从而实现旅游地形象所要求的清晰、易懂的特征,使旅游者或目标市场人群对其产生良好的印象。辽宁旅游形象视觉设计的内容很多,源于辽宁省旅游资源丰富。辽宁文物古迹、风土人情、民俗风尚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些文化特征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沉淀,闪耀出各自独特的光彩。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方面应将民族独特性设为突出和重点表现对象,在任何时候民族传统文化都是设计的创作之“魂”。以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本民族文化,使古老的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才能设计出既具世界性又有民族感的作品。应将辽宁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及自身独特的优势成为引导旅游业走向世界的基石。

旅游地通过完善视觉形象元素,一方面能帮助游客便捷地完成旅游活动,另一方面又可通过理念一致的设计,使众多分散的视觉因素形成统一形象特征,更清晰地表现旅游地形象。它浓缩了景观文化、传播了景观理念、沟通游客情感,总之,视觉形象设计在辽宁旅游业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注重发展视觉形象设计将推动辽宁旅游业不断繁荣,才能使辽宁省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以独特的设计风格引领辽宁旅游,再以旅游带动设计更加完善地服务于辽宁省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