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7 09:40: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

篇(1)

1.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不但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大自然。相的发展离不开人,大自然也离不开人。“吃水不忘挖井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代流传,启发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尊重他人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的道理,使其懂得与别人交往的重要性,促使青少年改变孤僻、自我、个人主义的倾向,对青少年自身发展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启示每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给予我们阳光和空气,孕育出我们的食物和万事万物,人必须热爱和保护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才能得到自然对人类的回报。这些诗词俗语都能启发青少年的认知,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激发他们利用和改造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还可以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有助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作为祖国的下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和实现中国梦的使命,青少年必须具备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代青少年是最具有创造精神的和最智慧的群体,感恩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一代有道德素质的青少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未来和谐社会的公民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感恩意识。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一代代祖先传承并弘扬,当今青少年有义务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保证优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其“仁者爱人”等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人的道德健康发展。优良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就应该被时代的青年发扬光大。当代青少年必须学习接受传统思想文化,领悟其中的内涵和魅力。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对策,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案是最有效的方案。

二、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或缺失的原因

从家庭层面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某些问题造成孩子人格发育上的缺陷。当下流行的节目《变形记》是反映当代青少感恩状况的栏目,从《变形记》来看,目前我国农村青少年感恩意识远远要比城市青少年感恩意识浓厚,城市青少年比较叛逆,农村青少年身上几乎没有出现叛逆的情况,城市青少年的叛逆程度与家庭经济条件成正比,家庭条件越优越,青少年越叛逆。探究其原因,第一,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给孩子优越条件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教育迷途。第二,父母对孩子不严格,放纵孩子,具有软弱性,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第三,当今的经济社会,很多家庭过于注重家庭经济收入,和孩子缺少沟通。第四,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父母赌博、酗酒、家庭暴力、家庭破裂等因素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第五,望子成龙的错误教育理念。重智育,轻德育,家长认为成绩是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致使孩子不能自由发展自己。从学校层面看,学校教学制度不完善,我国教育体制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甚至忽视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从社会层面看,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极为严重,尤其是酒吧、网吧等不良场所。此外,还有一些青少年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演变为“啃老族”。从青少年自身层面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根据马斯洛的理论,青少年时期,情感和归宿的需求比较重要,只有通过和同学、老师、家长、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使其得到一种关心和爱,相互关心和照顾才能实现他们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青少年应加强自身控制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意地控制各种欲望。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老师、朋友等外部支持。

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改革教育体制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尚未完善,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国家应该改革教育体制,德育和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就业方面,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职业大门的“门票”,使社会上很多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得不到自由发展,埋没了所谓的“伯乐和千里马”。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要重视教育制度改革,把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切实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善教学制度、优化学校管理制度三方面进行。对于教师应该定期考察他们的知识水准,以防止有些价值错位的教师浑水摸鱼,同时实行一套方案,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匿名评估教师的道德水平,让道德评估结果和教师的工资挂钩,实行打分制,对教师道德素质进行考查,对工资适当进行奖惩。

(二)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双向互动

“感恩”是“德”的一方面,把感恩教育上升为德育更为全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小到大,最初的学习方式表现为模仿性学习,父母和其他人的言谈举止都会被孩子所学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以说理的方式进行,父母需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家长和孩子需要建立一种友谊必须保证让孩子感受到母爱和父爱。父母不应强行给孩子灌输尊重教师和他人的思想,要选好时机,最好在过节日时一家人团聚,与孩子讨论学习,关心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收获,遇到了哪些困难。古诗有“润物细无声”,学校对孩子的德育不应用纯粹的理论灌输,这样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父母、孩子、教师之间应该形成一个三角链,利用节假日老师、孩子、家长之间面对面相互聊天,使三者之间两两没有隐瞒对方的东西。

(三)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也担任着青少年的老师的角色,社会作为一个“无形的老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把法律教育重视起来,想办法让学生明白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后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学生不盲目去结交社会上的人。另外,社会上一部分青少年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辍学,也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原因,这部分青少年缺乏知识、技能、道德,被社会所抛弃,为了生存,他们去抢劫、偷盗,严重影响区域内治安环境,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3],只有解决这部分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生存问题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四、小结

篇(2)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访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16-03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生理、心理变化较快,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中学生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教师过多的干涉,不愿意听从父母、教师的意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叛逆心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因此,对中学生叛逆心理加以正确引导,成为一个重大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桂林市八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为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桂林市各中学中抽取桂林市大河初中、桂林市柘木中学、桂林十八中、灵川县潭下中学、临桂县宛田中学、桂林七中、桂林十四中和桂林职教中心校八所学校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这八所学校各年级学生分别进行访谈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查阅了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关于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已有研究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成因和已采取的对策。

2.访谈法

对八所学校共179名学生、131位家长、63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以座谈形式进行,在每所学校分别举行学生座谈、家长座谈和教师座谈。在进行学生和家长座谈时,要求所在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回避,以保证座谈内容的开放性和真实性。

(三)研究工具

根据已有文献资料,从叛逆心理存在与否、叛逆心理在各方面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策略等角度分别编制了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的三份访谈提纲。其中,学生访谈提纲包括5个问题;教师访谈提纲和家长访谈提纲各包括8个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访谈结果

179名学生中,有136人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29人认为自己不存在叛逆心理,14人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叛逆心理。

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谈道,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叛逆心理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表现出来:在言语上顶撞长辈;打架斗殴;谈恋爱;辱骂他人;厌学;逃课;离家出走;不听从任何意见和建议;明知道是错的还要坚持做;不想与人沟通,将所有的不满都闷在心里等。

学生们认为,自己之所以会产生叛逆心理,主要原因有: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只能思想趋于独立,生活无法独立;学习压力大,受到父母和教师的“压迫”;与父母、教师存在代沟,得不到他们的理解;与身边的人缺乏沟通;长辈过多地指责和批评自己,很少得到鼓励;感觉自己被忽视,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自身贪玩,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

谈到叛逆心理对青少年自身的影响时,学生们提到消极的影响主要有:引起情绪的波动,失眠、多梦等生理现象;产生厌学心理,旷课、逃学;学习成绩下降;沉迷于网络世界;早恋;影响人际关系;可能会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积极的影响包括:叛逆心理使青少年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自己将压力变为动力,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果产生叛逆心理,学生们主要有以下调节方法:向朋友倾诉;写日记;运动发泄;到学校的心理宣泄室宣泄;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喊;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唱歌;逛街;吃东西;做数学难题;多想想父母的好;不说话,发呆,把自己关起来;喝酒;打人;通过早恋来调节等。

(二)家长访谈结果

在对131位家长进行访谈时了解到,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亲密的家长共52人,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紧张的家长共11人,认为自己跟孩子关系正常的共68人。认为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有叛逆现象的60人,没有的38人,不知道是否有叛逆现象的13人。

家长们自己观察到孩子平时的叛逆行为有如下表现:特别叛逆,经常上网、玩手机且控制不住;经常顶嘴,不尊重父母;经常发脾气,生气;上课不听课,发呆,不交作业;注重形象,喜欢打扮;羡慕成年人的生活,想去打工;不穿父母帮买的衣服;不愿意给父母看自己的作业等。

家长们认为,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为:进入青春期,觉得不需要家长关心;沟通少;父母过分施压;父母要求过分严格,让孩子反感;孩子埋怨作业过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觉得父母都过时了;因为早恋产生叛逆等。但也有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只是感受到孩子的这种叛逆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叛逆心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为此感到很困惑。

对于孩子的叛逆心理,大部分家长表示担心,一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怕孩子由此谈恋爱,三怕孩子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耽误一辈子;少数家长表示不担心孩子产生叛逆心理,认为这是孩子走向成熟的表现,意味着孩子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得到尊重。

针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们谈到自己曾尝试过如下方法进行化解:给孩子一个拥抱、微笑,跟孩子谈心;找教师或者孩子信任的人与其聊天;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如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心理访谈,湖南卫视《变形计》等);严厉地批评后再表扬;以书信的形式进行沟通;谈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孩子把精力放到积极的兴趣爱好之

上等。

家长们提出对学校的期待和建议有:净化周边的网络环境;开设心理辅导室及心理课程,加强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家校联系,多开家长会,有条件的进行家访;开展感恩教育;正确引导孩子学习;不频繁更换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各学科教师都关注学生;改善学校食堂的伙食。

(三)教师访谈结果

教师们认为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必有的性格特征。在教学工作中,中学生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自以为是,故意跟教师对着干;对教师一再叮嘱的事感到厌烦,越强调越烦;对教师表扬的学生不屑,对与教师对着干的学生佩服;故意恶作剧;不听课;对教师施暴;钻牛角尖,在学习上固执己见;标新立异等。

在教学工作中,比较容易引起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行为有:指出其不良习惯,如果方式不对则更加叛逆;受青春偶像剧的影响;误解学生的行为时;对学生的关注、理解不到位,处理事件时无意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对个性较强的孩子教育方式简单化;不尊重学生;将一些理念强制灌输给学生。

教师在座谈中谈到,如果叛逆心理太严重,容易导致中学生遇事走极端,易早恋;影响知识的接受和青少年的上进心;缺少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其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叛逆心理的产生标志着青少年人格开始独立,产生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良好世界观的形成。

教师们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防止叛逆心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把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扩大化,为学生保守秘密;学校定期开设心理讲座及心理课;对于已经出现严重叛逆行为的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让更多教师加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学生相互学习;开设家长培训学校;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的培训,疏导教师心理;课间时做心灵放松操;每位学生每个月给教师写一封信;就事论事;教师树立起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也谈到了自己在学生叛逆心理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惑:家长对于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不配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知如何把握语言的度;教师的形象、地位低,职业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教师的待遇有待提高;社会环境中的很多因素与学校中的正面教育相悖,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成立教师心理辅导中心,重视对教师的心理疏导;各级精神卫生中心与学校定点联系;增加心理教师编制,心理教师在学校里专职专用等。

三、讨论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

由于青少年自身独立意识的增强,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凡事都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的再三嘱咐。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大人看待,要求以大人的身份出现,对于父母的话不再一味言听计从,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

意见。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通过相应的行为展现出来:一些学生把打架斗殴看作是有“胆量”;明知道是错的却还要去做、厌学、逃课、离家出走是为自己寻找“自由解放”的途径;不听父母、教师的话是家常便饭;谈情说爱是对父母反对早恋最好的回击;顶撞父母,辱骂他人,与教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等。而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中学生则被一些人认为是傻子,并通过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里好人好事无人夸、正不压邪的局面。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1.身心发展因素

中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思维深度与广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自认为已经能够独立评判一些事物,看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容易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自我意识的独立和自身感觉的成熟使得他们喜欢自作主张,采取回避、反感甚至背离的态度。一夜之间,一些中学生由乖巧听话变成了处处跟教师、家长对着干,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2.家庭环境因素

一些父母在较多场合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有时候可能会难以接受。父母一些苦口婆心的教育方法使中学生反感,有的甚至认为自己的父母无能,进而有意无意回避。有些家长习惯以教育者的高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家庭缺少民主商讨的气氛,限制了孩子自由的思考空间,否定的态度容易导致叛逆心理。有的父母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帮助他们完成“未完成的理想”,这样也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3.校园环境因素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除了来自教师的影响,还有周围同辈朋友的影响。在同辈群体中,一些人不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在生活中加以模仿,习得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加重叛逆心理的形成。

4.社会文化因素

当前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其内容都充斥着“个性”与“自我”的元素。叛逆这个原本带有贬义的词汇,已经成为中学生眼中的褒义词,成为他们最渴望具有的特性。而青少年学生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中的金钱崇拜、封建迷信、腐败现象等影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正确疏导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对策

1.承认和尊重叛逆心理的出现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我们应利用叛逆心理的正效应,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叛逆心理的积极作用和价值,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

2.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息息相关。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努力营造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疏导孩子的叛逆心理。

3.教师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讲究教育的艺术魅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如温文尔雅、和风细雨式的开导,帮助中学生消除厌学情绪,这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适叛逆心理。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正常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的相关常识或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二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隐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或定期开设“心灵热线”,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篇(3)

【关键词】青少年责任感;价值;生活方式

青少年时期处在人生转型的关键时期。行为习惯的生成、心理发展的成熟度、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等都会伴随、影响着青少年的一生。而现一代的青少年受家庭生活方式、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学校教育的影响,在物质利益的熏染下缺乏责任感。因此,培养目前加强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青少年责任感的缺失及归因分析

青少年责任感缺失及家庭的成因。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又生在物质优越的家庭中,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刺激,如若不加以在心理上予以指导、不在行为上加以规劝,就会慢慢滋生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拜金主义的不良行为。责任感,就是不仅要要求自己的行为,而且还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作为现实的人,就要在漫漫人生路上,找到自己的坐标以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责任感的萌生使得青少年不会在选择上迷茫,也会时刻以责任感为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就是抚育孩子的人的生活方式。在不良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在身心上打下烙印。透过青少年种种的犯罪来看,这与其家庭脱不了干系。如:在刑场上,怒其母亲“教子不成枉为娘”的邓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杀了双亲的李非;还有2000年浙江省徐某弑母一案等等。通过种种案例,我们不禁发出“我们的是孩子怎么了”的惊呼。

青少年责任感缺失及学校教育的缺失。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中,学生们的人格、道德、情感、勇气、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生存适应的能力等没有被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整个社会以及教育界所关注的只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期望下,我们教育的学生逐渐被培养成了一个听话的小机器人以及在艺术方面全能型的小天才。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挣扎,在倡导多年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盛行的社会里挣扎。有的学生在行为上以示“反抗”,有的在心理作着痛苦煎熬的挣扎,有的为此反抗搭上了自己的一生。

青少年责任感缺失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上的各种热潮、热点层出不穷,青少年成为追逐的主力军,如:偶像热浪、上学期间恋爱热、网游热等等。还有就是社会风气越来越趋向于利益化。在利益的驱动下,在校学生,学习不好的学生为了及格而作弊,学习中上的学生为了争相获得较高的奖学金而作弊。作弊,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违背的道德上的责任。加之,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在社会上缺少普遍的认同,使得其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青少年责任感培养的策略选择

(一)在儿童时期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家庭、学校双管齐下,用正确的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当孩子具备健全的人格时,他才能客观的看到事物最本真的面目。青少年表现出来的问题其实只是表象,在这表象之后就是他们因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而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就要培养孩子的自我责任――自爱、自尊、自律、自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爱“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自豪感,是对自身纯洁信念的良好开端。”具备一个良好的开端,你就成功了一半。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努力践行自己的人生信条和生活、社会、时代赋予的责任。

(二)提升转变孩子的价值观,家庭注重生活方式的渗透

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生活,应该珍惜这家庭带给自己的幸福。在《变形记》这档节目中,不少的青少年因为家庭的富裕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在学校打架不学习,在家不尊重父母,甚至对母亲大打出手,这样的孩子就是缺乏目标、没有目标、缺乏责任感,使之在这叛逆的时期更加叛逆;而山里的孩子早早的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懂事、孝敬父母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城市孩子的责任感、价值观不如山里的孩子。通过变形的生活,城市的孩子在山里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使他们悔过,改变自己以前的陋习。这也是使得自身改变的一种转变方式。另外,人的生活方式一经形成,便会是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方式、感觉方式以及做出的反应依据。而生活方式是受家庭影响的,所以在家庭的生活方式上也要注意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

(三)学校教育中要注重责任感的教育,而思想品德教育要挑起对于责任感培养的重担

篇(4)

关键词:中职生;疏导;逆反心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42-02

中职学校学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最容易出现的心理表现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若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学生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中职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中职生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无论对什么人什么事都表现出怀疑、抵触或不满;对长辈的言语置之不理,甚至直接反对乃至反抗;这种反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就是心理学所指的逆反心理。

二、中职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主观原因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最容易发生。中职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脑机制的变化,使得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表现出难以理解的莫名其妙的烦躁、厌恶等情绪。他们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地进行回避,产生反感甚至背离。学生在中职与中学阶段相比,学习目的、需要、动机不同,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对立型性格特征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有的学生对老师、家长讲的事情,总要拧着劲来,其实他心里也明白老师和家长是好意,但他已形成了这种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方式,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对着干。

2.客观原因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出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党内腐败现象,如、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执法犯法等,这些不良风气使少数学生对国家前途悲观失望,对媒体宣传的内容产生很强的抵触情绪。中职生入学后,极力想从父母的监督下独立出来,改变对父母的依存关系。父母越是关心、体贴和爱护,学生就越反感、抵触。另外不同家庭中培养出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

三、疏导中职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以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抚平受伤的心灵

笔者经常接触学生,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映、言谈、反馈等来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实际上,逆反心理正是自尊心的一种畸形表现,学生最大的懊恼便是别人不尊重自己的意见,这样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当务之急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引导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区。

笔者在担任2009级财务会计(1)班班主任时,班上有一个男生,由于性格比较倔强,之前经常和老师闹别扭,对老师、家长的话置之不理。上了中职以后总是以一种敌对态度来对待老师,语气强硬,并总是带着嘲弄和挑衅的表情,交流和沟通都很困难。上课时,该生总是做些小动作,故意大声说话扰乱课堂秩序,不管老师怎么说教都不愿改正。因此,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对他深感头疼。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消除他的敌对心理,防止课堂纪律进一步恶化,笔者决定在班里增加一名班干部,并且这个职位由他担任。在班会课上笔者罗列了班里几个突出的不良现象,并提出要增加一名“副班主任”这个职位,当时这位男同学还在座位上不停地扭动着身子,笔者走到他的身边说:“XXX,这个职位能不能由你来担任,我相信你可以胜任的。”他愣了一下,表示坚决不同意,面对他的挑衅笔者没有动怒,而是思之再三,然后把他叫到办公室和颜悦色向他讲明这个职位的工作有多重要,并向他表明老师很需要他的帮助。他沉默了一会说:“没有人会听我的,我自己都那样,谁会听我的?”笔者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以身作则带好头了,同学们肯定会听你的,并且还会佩服你。相信我,我不会看错人的,你一定可以的。”面对他的不自信,笔者给予了他积极的肯定,他答应试一试。看着笔者脸上的微笑,他的脸上也扬起了笑容,神采飞扬,一路小跑地回教室了。没想到就因为这样给予他的肯定,这位同学逐渐变得和善,易于相处,上课认真了,对人也热情多了,而且还经常给笔者出主意,帮助管理班级。可见,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既能改善师生关系,也能让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变。

2.以赞美代替批评,引导学生走出心灵的误区

很多学生并不是真正的叛逆,他们只想通过某种方式得到老师的关注,以缓解焦虑情绪。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这点,多赞美少批评。

在中职一年级第一学期,笔者教的学科是《经济学基础》,虽然这是一门专业课,但是内容枯燥,乏味,很多学生都不喜欢这一学科。个别学生更是表现得更加厌恶、反感,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笔者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一次,笔者让学生写一份理财方案“假如我有100万”,笔者细心研究,课堂上特别赞美了两个男生的方案。当时这两个男生特别激动,之后对笔者提出的问题不再顶撞,而是饶有兴趣地思考。这两个学生之前是“集体抱怨”的对象,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批评他们,而这次笔者突然赞美了他们,让他们觉得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上课不再和笔者对着干。其实每个学生都是有优点的,他们渴望理解,希望得到认可,并由此获得信心,因此,老师可以用赞美的方式来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引导他们走出心灵的误区。

四、小结

中职学生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社会群体,他们应该是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也必定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心理教育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担负着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用自己的言行威信影响他们,做“人之楷模”,这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命运和未来。

参考文献:

[1] 李娜,张大均.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8(20).

篇(5)

一、正视青少年的心理,宽容对待学生

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烈,不愿意被别人约束。在学习上,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的教育置之不理,反而和教师对着干,这其实是一个心理发展的必经过程。之所以教师认为学生有问题,是因为教师的观点跟不上学生成长的脚步。其实叛逆不过就是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教师想让学生中规中矩,而成长起来的学生却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独立性增强。这样,叛逆才带来师生关系的冲突,被看成教学存在的一种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作业总是不按时完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会指责批评学生,或者让学生多做几遍。学生在以后表面上听教师的话,按时完成作业,但是,作业出错率高,对物理的定义、概念都没有掌握,或者是抄袭其他同学的。因此,物理教师要清楚认识到,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

叛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学生迈出了要证实自己独立个体存在的脚步,属于积极的因素。因此,教师对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要客观分析和对待。一方面,青春期的少年生活经验和认识阅历尚未欠缺,思维的发展容易使其出现成熟与幼稚相矛盾、独立与依赖相依存的现实表现。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而不是权威地命令说教。另一方面,教师要调整好心态,以理性的视角去看待学生的叛逆,而不是把学生的独立看作是一种抗拒。从心理教育角度来看,教师的命令行为只能激化学生的抵触情绪和反抗心理,从而在教学上让学生更加叛逆。因此,教师要端正心态,不要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要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把学生当成朋友,用聊天的方式避免冲突。在师生之间沟通建立的情况下,学生不把教师当成敌人,自然会扭转自己的心理,认识到对与错,自觉地改正,这就推动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教师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备课是教师对教学的总策划,是一种教学策略,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课本是教师备课的第一手资料,只有深入钻研课本,才能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物理学习成绩的效率。如果教师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解,“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备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进行。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品德意志、学习态度、思维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对所学知识与技能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已能运用,哪些学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哪些学生虽已领会,但不深刻而容易出错等等。

三、优化课上授课教学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绝摒弃那种“教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2.教师讲解要“量力而为”,给学生“留白”。传统的应试教育下,课堂是“满堂灌”,教师把知识最大限度地教给学生,给学生强调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从而能顺利地应对考试,考出好成绩。素质教育改革提倡学生过程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学生不仅要会知识,还要会学知识,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学生没有经过“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便无法激起学习的热情。要激发思维活动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思维密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思维要求,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去做,使学生言语与行动逐步起着自觉调控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先让学生有效的思考,再试着解答,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教给解法。学生通过认真思考、交流,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并且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随机应变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做到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课后反思是很可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及时反思,及时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失误,不断改进和完善,并有针对性的提高,这会让物理教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备课与课堂教学,记录自己的感受、体会、评价及修订,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既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优化下一节、下一轮的教学,又便于及时弥补教学中的“遗憾”和“失误”,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功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课后反思的内容包括:反思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是否科学与完善;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得当;反思课堂中问题情景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及突发问题的处理;反思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及板书设计的艺术性。反思只是教学的手段,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局限于经验进行重复性的实践,要多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反思行为,实现“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教师只有积极开展教学反思与实践,其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和改进。

篇(6)

【关键词】家教;法律意识;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近年来在我国呈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点与热点社会问题,是有许多社会矛盾引起的复杂问题。随着对青少年犯罪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易发群体等方面都已经做了比较透彻的研究,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预防青少年犯罪方法与措施方面的探讨。青少年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特殊群体,外界对他们的影响较大,可塑性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强,家庭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青少年的这些特点,探讨了家庭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以及措施。

一、家长法律意识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在相同的社会大环境中,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环境不一样。对于未成年的青少年,接触外面的社会环境不多,主要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特别是家庭环境。虽然家庭环境小,但是对于人成长的影响贯穿其一生。根据很多调查显示,一个成长在不和谐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在青少年阶段,可塑性强的特点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一把双刃剑,容易被教好,但是更容易被带环,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对于他们的行为习惯影响巨大,而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他们的言行对于青少的行为习惯具有直接的影响。成长于家暴环境中的人日后也易于进行家暴虐待家人。因此,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巨大,家长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也要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将法律意识运用到家庭教育中;要不断增强自身法律素养,运用合适的教育方式,结合生活实际去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法律允许和禁止的事情。通过日常生活中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子女形成潜移默化的影響,让孩子从小就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约束自己的言行,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意义重大。

二、我国家长法律意识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在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和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国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对于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渐渐学会了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但现实生活中,也有一部分未成年人的家长们,在保护自己及孩子的利益时,往往忽略了法律在孩子教育上的作用。有些家长崇尚以牙还牙的模式,并且将以牙还牙的模式贯彻到孩子的教育中,这种宣扬仇恨的教育方式是不好的,很多“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小事情,在“以牙还牙”后就会激化得不可控制,当然紧急情况下正当防卫就另当别论了。如果不分情形就使用以牙还牙的教育方式,将教会孩子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变得狡诈,不利于孩子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不遵守法律规范。现代社会,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爱子心切,过分溺爱孩子,容不得孩子的利益有半点侵犯,因此孩子教育的内容缺失,教育方式有些偏颇。目前,家长都强调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注重素质教育,岂不知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都滞后了。所以家长在不断为孩子创造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时,做好孩子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前提和基础,引导孩子走上一条正当的成长做人的道路。俗语云“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心术不正、不遵守法律的人越有能力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

三、提高家长法律意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家庭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家长的法律意识对于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自身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教会孩子做人做事,而且还有充分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加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宣传力度

由于家长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和意识不够,因此要加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宣传力度,让家长意识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意识到家庭法律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得家长自觉将法律教育贯彻于家庭教育中。过去几十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宣传优生优育,全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而近几年,虽然放开了二胎政策,但是由于生活压力大,国民素质提高,大家都追求优生优育,所以独生子女家庭并未有很大改观。家长们更注重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从营养到胎教,从小在家就进行启蒙教育,选择好的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父母陪读购买学区房都体现出他们的用心良苦。国家可以利用家长们期盼孩子成人成才的心理,成立专门的法制宣传教育机构宣传预防青少年犯罪,这样就大大加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法制宣传,介绍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严重性,青少年犯罪问题对社会的危害性,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紧迫性,介绍家庭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让家长意识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多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明白家长们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自身的责任重大,在日后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将法律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另外,还可以和学校一起努力,制作法制宣传资料,发给家长看,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法律教育的方法。如果青少年成长于法律意识浓厚的家教环境中,将会充分认识到犯罪的后果和遵纪守法的好处,约束自己的言行,起到预防犯罪的效果。

(二)家长的表率作用

在家庭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不仅要求家长具备法律意识,还应该约束自己的言行,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去影响青少年的言行,起到表率作用。人的是非观念并非先天而有,而是后天学习所得,我国有很多关于环境对于人的影响的名言和故事,如“性相近,习相远”等名言,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今有学区房的案例,都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提时代,最亲近和最信赖的人就是家长,大部分行为习惯都是学习于父母。父母的言行、习惯、生活态度和性格都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内容,父母的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尤其是在孩子面前,要做好榜样的作用。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约束自己的言行,不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将会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将难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喜欢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不一样,所以要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让孩子易于接受,特别是处于叛逆阶段的青少年时期,寓理于事,采用孩子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导内容,增加孩子的认同感,在好的时机时用适当的方法教育孩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家庭之外,青少年的朋友圈对他们的影响最大,要融入朋友圈,就要和圈子保持一致。孟子曰:“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如果朋友圈的言行不好,将会带领孩子走向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帮他融入一个好的朋友圈,远离不良群体。

四、结束语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国家已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青少年的本质都不坏,主要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没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要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孩子的法制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纪素华.家教中的法律意识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6):33-35. 

[2]胡云腾.认真落实“青年发展规划”切实预防青少年犯罪——兼论家庭、家教、家风与青少年犯罪[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4):96-103. 

篇(7)

(一)学校注重专业课程、忽略心理教育课程

很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都比较晚,致使一些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够认识和了解,在他们的心中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强,对专业课程的兴趣更高,因为觉得专业课程才是对他们最有用的东西,加之学校学习这门课时仅仅用分数来衡量课程的好与坏,而不注重学生的实际主体特点,也忽略了他们在年龄上的一些因素,这样的教学制度不仅不能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还反而刺激了一些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加呈现出叛逆状态,最后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失去兴趣,也让师生的关系处于不和谐状态,最后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阻碍。

(二)课本内容缺乏“三性”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本都比较死板,没有灵活度,缺乏“三性”,所谓的三性指的是渗透性、系统性以及连贯性,这三性在心理健康的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一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考核课程,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付诸实践,做到活学活用,让学生将心理健康教学与其它课程的内容综合起来学习,这让一些学生又产生了另一种错觉,觉得他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让他们会有一种增加了压力的思想,由此对心理健康教学这门课程越来越反感,这种缺乏渗透性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使很多学生丧失了信心和动力。另外加之现在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规范统一的课本,都是一些待用课本材料,所以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根本就没有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换一种角度的证实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开展失败。

(三)单调的授课模式

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模式还遵循的是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在这期间,学校依然只是重视课本的知识,而不注重教学的实效性。让一些学生在其它专业课程的压力下更增加了一些负担,从而让学生更加厌倦心理课,这就与起初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逆向而行了。由此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开展具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推进心理健康教学的开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以及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结合中学学生的年龄与心理,帮助他们客服在这一阶段的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错位,防止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现在的刑事案件都是由青少年犯罪的偏多,都是由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没有做好教育和宣传,中学学生处在青春期,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压力也较大,情绪激动,容易走向犯罪的边缘,但是现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不大,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意识薄弱,教学形式的单调,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的内容发挥到实处,都比较倾向形式化,在学校里面,教师要从学生的各方面实际出发,找到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进行教学,以达到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成长,为国家的素质教育事业做贡献。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的学校教育都比较注重素质教育,而心理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在21世纪,学生要从全方位出发,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此期间,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对学生开通各种途径,让他们有什么心理上的障碍都可以立即得到解决,让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制止学生犯罪。中学生正处在思想意识的关键时期,就更需要一个思想健康的心理,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基础,学会与他人相处,为人处事等,因为中学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薄弱,他们经不起打击,客服困难的能力比较弱,遇到问题容易产生激动情绪反而不能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在现在是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必要措施,让学生能够展示自我,学会为人做事。

三、针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措施

1、教学内容要达到科学与规范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学,要求做到科学化与规范化,科学化是指授课要讲究科学性,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和措施,改变从正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要间接或委婉的指正学生的错误,另外一方面就是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统计与心理老师的档案管理等都要采取规范和统一的范畴。

2、采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的老师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任课老师通常是教其它课程的,因为心理学得不到重视,所以学校会任派一个老师来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让一个教师担任多门课程,但是这些老师都不是专业教心理学的,也没有通过心理学的培训,所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了多大作用,反而有可能起反面作用。

3、要将系统化与整体化结合起来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学校以及老师的事情,而且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要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系统的结合起来。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多开展一些心理咨询中心,让有烦恼的学生都能打开自己的心扉。要将专业知识与心理健康整体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健康的环境下学习、生活,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国家素质化教育的推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