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7:28: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风险管理方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
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应对的金融风险种类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应对的最常见的金融风险种类,有些事因为企业集团内部相关工作人员一些主观或者客观因素造成,将企业集团经营中产生的不确定风险传递给财务公司。另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给成员单位做出的外部担保也会导致这方面的风险产生。
2.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是认为误操作或者内部程序不完善或者外部事件引起的风险,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务不断创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面对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多,更加复杂,操作风险也随之增加,这也成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应对的一项重要的风险种类。
3.流动性风险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一般指的是由债务以及资产在结构和期限方面错配而造成的,产生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是企业集团内部长远单位的存款,这种存款具有短期性,但是企业的资金贷款大多数是属于长期性的,这样会产生错配;二是由于有些企业集团把内部财务公司当做了资金融通中心,出现为了发放贷款向银行借资金的情况,而这些贷款主要为了内部成员资金的发放,一旦企业集团出现市场危机就会让财务公司产生支付危机。
4.体制性风险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与企业集团之间的关系是隶属关系,所以企业集团的发展会影响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财务公司的经营决策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企业集团面临市场危机就会导致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因为资产重组等影响出现债务违约、资产流失、转移等情况,这回导致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有体制性的风险,会面临信用、支付等危机。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1.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要想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有效实施就必须从企业集团内部出发,站在集团高度来控制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要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及有针对性的规划并设置相应的监控体系。企业集团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架构体系,并且能够通过现代产权制度进行不断优化,以此吸引外部投资者不断的加入。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保证金融风险管理科学民主的实施。而在企业集团业务操作方面也要有相应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结合风险管理理念,明确企业集团内部人员的工作职责,确保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执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还可以建立信息系统平台,有效的对各部门各岗位的操作进行有效监控和制约,从而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业务做到事中监控,事后控制的作用,利用企业信息系统平台还能够收集风险信息,进行有效分析以提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2.拓展业务,增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抗风险能力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在当前业务前提下,不断的拓展业务空间,做好战略规划,根据自己企业的行业及市场优势和自身具备的资源优势,不断推进,拓展业务范围,提升财务公司的盈利,以此提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抗风险能力。除了自身不断拓展业务空间以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还可以与外部金融机构进行战略合作,以提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创新能力,不断拓展能够促进企业发展,适应企业当前发展的产品,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与资金。除了与金融机构合作以外还可以与证券、基金进行合作,让中间业务也能够有效发展,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3.利用风险管理工具进行有效防范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利用要能够进行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和防范,不妨多利用一些风险管理工具,让风险管理工具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具备能够有效应用这些风险管理工具的能力。一方面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能够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来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资产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另一方面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能够提高风险量化管理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此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还会根据不同的经营活动来有效应用各种衍生工具,比如总收益互换、信用违约互换等,让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金融业务也在不断的创新 ,这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管理又带来了更多地挑战,针对当前金融风险种类,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拓展业务空间,增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抗风险能力。同时,借助风险管理工具来进行有效防范,不断提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春花.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5,(12).
[2]张瑞君、杨柳.企业集团司库高级管理职能之风险管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J].财务与会计,2010,(09).
[3]袁琳、张伟华.集团管理控制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企业集团的多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5,(05).
关键词:信用风险授信管理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05)12-003-04
进入21世纪,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宏观调控下经济结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综合经营渐行渐近,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出现了新的特征。外资银行加快在境内布局,给中资银行带来明显的竞争压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付诸实施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资商业银行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加快授信管理方式创新步伐,迅速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一、创新授信管理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授信管理方式是应对经营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
当前,宏观调控下我国经济增长转入稳定期,部分前期过热行业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周期性调整态势。受全球贸易增长放缓、人民币升值和贸易摩擦加剧的影响,出口增长步伐放缓。经济增长的理性回归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使企业面临新的经营风险,导致部分行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生波动,这意味着银行正在面临着新的信用风险。各国银行业发展历程表明,金融体系运营环境的自由化将使风险成倍放大,如果不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方式创新,银行业就可能承受更大的信用风险。国内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管制正在逐步放开,商业银行将逐渐地介入投资银行、基金、信托、租赁、保险等金融服务领域。业务的拓展将增加银行的交易对手,进而也将扩大信用风险的范围。可见,无论是基于国内经济转型的挑战还是金融管制放松的压力,或是综合经营带来的新的风险,都要求中资商业银行创新授信管理方式,努力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二)创新授信管理方式是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
近来国内商业银行纷纷提出战略转型要求,落实到具体经营上,就是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从过分依重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转向强调风险控制前提下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而创新授信管理方式、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则是转变发展模式的重要环节。财务重组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有了根本好转。如果银行不从转变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从源头上遏制信贷风险,那么随着业务的发展,加之信用风险的“厚尾性”,即贷款巨额损益概率大于正态分布下损益概率,不良资产有可能会卷土重来,从而累积成银行业的新的系统性风险,给国内金融安全留下隐患。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反映在业务结构上是表内业务向表内外业务并重转变,其中表外资产中很大一部分属于信贷产品。业务重心的转变以及业务范围的扩大,增加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范围和强度,对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部分商业银行正致力于向国际公众银行转型,这要求银行的信息披露更加规范充分,给予股东更丰厚的长远回报。如果授信管理不力,将影响投资者的判断,也会损害中资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和价值。
(三)创新授信管理方式是满足银行业监管要求的现实需要
2004年6月公布实施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秉承了以资本为核心的监管理念,允许管理水平较高的银行采用内评法来进行风险评级,将资本充足率与信用风险的大小紧密结合起来,这将对全球范围内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国内监管部门也对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提高了要求。2004年2月以来,银监会先后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等一系列监管办法。这些监管办法的制定实施对国内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强制性的要求,表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理念、监管目标、监管制度等方面正在与国际逐步接轨,走在了国内许多商业银行的前面,如果国内商业银行不尽快转变观念,加快授信管理方式改革,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就有可能落在监管政策的后面,难以满足监管政策要求,因此,中资商业银行应尽快改革现行的授信管理方式,以适应新的不断提高的监管要求。
(四)创新授信管理方式是应对外资银行竞争的迫切要求
近几年,外资银行不断加大在中国境内的业务拓展力度,贷款业务不断扩大。以上海为例,1997年以来的8年间,各家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增长了100倍,外汇贷款余额至今已超过了中资银行。随着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外资银行凭借其先进的授信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技术和工具,形成了一定的成本优势和经营优势。一方面,在提供相同授信额度时可以配置比较少的资本,使银行最宝贵的资本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节约,降低授信业务的边际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减少风险对资本的损耗,节约风险成本。通过降低经营成本和较低的产品定价,外资银行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给中资银行带来了明显的经营压力。为此,对于中资商业银行来说,要提高与外资银行同台竞争的能力,就应该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创新授信管理方式,尽快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二、国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
国际商业银行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代表了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发展的主流成果。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金融步伐的加快和国内监管方式逐渐与国际标准靠拢,国际商业银行先进的授信管理方式对中资银行的借鉴意义进一步显现。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国际商业银行的授信管理方式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以注重股东风险偏好为特征的公司治理结构
在西方商业银行现有公司治理结构下,股东和董事会对银行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由其确定适度的风险承受水平,并注重既定政策和制度的严格执行。股东和董事会并不要求把授信业务控制在“零风险”水平,而是根据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原则在两者之间寻找均衡点。汇丰和花旗银行近年来不良资产率一般控制在1%和2%之间,既严格控制了风险承受程度,也不追求绝对的无风险,体现了效益、风险、成本之间有效平衡。股东和董事会按照自己的风险偏好,对银行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引导经营管理人员按照既定风险偏好标准,确定目标市场、授信标准、信贷政策和程序,使授信业务不至于偏离预定目标。
(二)以降低成本为导向的授信管理组织架构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成本是指在委托关系中,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有可能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所导致的机会成本。在总分行体制下,各分支行能够充分发挥其对当地信息占有上的比较优势,通过客户的账户信息及时准确地掌握客户的资信情况,使得银行更接近市场。由于分行比总行更具信息优势,这客观上会促使分行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先动策略,以整体的利益为代价追求局部利益,放大成本。
为了降低成本,国际先进银行普遍采取垂直型的授信报告体制和组织架构。在此体制下,总行(地区总部)通过各职能部门来实现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和控制,分行各职能部门直接向总行(地区总部)对应部门报告。分行行长往往只是分行某个部门的负责人,业务权限十分有限。在每个层次上,业务拓展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在分行层次上基本不存在业务扩展与风险控制的替换关系。依靠银行内部的垂直报告和监控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止分行过度地当地化,在局部利益的方向上不至于走得过远,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来看,垂直的报告和监控体制已经成为当前银行授信管理组织架构的主流趋势。
(三)科学有效的授信业务流程
按照达文波特(T.H.Davenport,1993)的观点,业务流程是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银行每一项业务都应带来价值增值,授信业务流程也就成为一条价值链。西方商业银行都比较重视授信业务流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注意兼顾风险控制的任务目标和为顾客服务,以提高授信业务效率,最大化授信服务的价值增值。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往往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简化授信业务流程,以减少流程运作成本。这些银行的授信业务环节由有权审批人、尽职调查小组和信贷管理委员会等负责。有权审批人直接接触市场和客户,控制一线的风险,有权审批人在权限范围内可以直接对授信与否发表意见,对于超权限的,直接上报到有权审批人或是信贷委员会审批,而不需要层层上报,最大限度地剔除了授信管理中的无效流程,提高了业务流程效率。尽职调查小组的运作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项目疑点进行深入调查,独立提出专家意见,从风险控制的角度保证授信业务流程的有效性。信贷管理委员会则是一个权威的专家审议机构,它不具有决策权,但对决策层的最终决策发挥重要的咨询作用,对整体授信业务流程及其实施效果起评估把关的作用。
(四)强调“以人为本”的授信授权制度
大多数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授信审批程序没有集体评审的环节,一般由专业的信贷分析员根据全行统一的分析方法和标准,对授信风险做出独立分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一般来说,只有主管某一区域的行政主管和副主管,如分行行长;主管某一行业的客户关系经理和客户经理;从总行自上而下委派的各级风险管理人员等人员才可获信贷审批的授权。其它人员无论其行政级别有多高,若其工作分工不涉及信贷审批业务,均不能获得授权。
“以人为本”的信贷授权制度,有助于明确责任,增强有权审批人员的责任心。同时,由于有权审批人专职负责授信风险分析,而不受业务指标完成与否的影响,因此能够保持相对独立性。当然强调“以人为本”的授信授权制度也存在着一些缺陷,突出地表现为个人权限过于集中将诱发道德风险,增加了银行因内部人控制而侵害股东权益的可能性。同时,由于个人的能力技术有限,独立决策过程中也存在出错的可能。此外,个人负责制对有权审批人的专业要求较高,对商业银行加强相关人才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工程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
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普遍倾向于更多地采用计量模型,以量化的方法进行授信风险评估。目前主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大多已进入以量化管理为特征的工程化阶段,其核心是RAROC,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RiskAdjustedReturnonCapital)和内部评级法。RAROC在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授信管理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除了用以满足股东风险偏好要求并确保风险偏好得以执行以外,RAROC还被普遍地运用于信贷风险管理,如果某项业务的RAROC的值低于银行内设的基准,信贷人员可以提高服务或产品定价,以较高的收益来弥补风险成本。RAROC在激励机制上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一些银行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亏损达到某一核定资本比例(比如说10%),必须暂停工作到下个月;如果一年内达到30%以上,则被勒令下岗。
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普遍重视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建设,大多建立并运用了代表先进水平的内部风险评级模型和技术。通过计算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敞口风险等在内的一系列风险指标,实现对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从而大大提升银行在授信审批、限额管理、风险预警、金融交易定价等方面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同时也为信贷政策的制定、经济资本配置、确定贷款损失准备是否充足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了基础。
(六)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对于分支机构众多、业务结构复杂的大型银行来说,全面、高质量的数据库和统一的信息系统是衡量和控制授信风险的基础。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大多建立了先进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功能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西方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完成各种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包括对单笔授信风险和组合授信风险进行衡量与监测,实现授信的内部定价和资金的内部成本核算,并可以具体对每个部门或分行、每条产品线或每种产品、每个小组或每个岗位、每个客户或每笔业务的成本收益进行核算等。因此,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商业银行提高授信管理水平,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的极其重要的基础性设施。
三、中资商业银行授信管理方式创新的主要方向
长期以来,授信业务一直是中资银行最重要的业务,近年来发展依然十分迅速。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授信业务仍将在中资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中占据主要地位。为应对新的形势,中资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授信管理方式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并结合国情,加快创新授信管理方式。近年来中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正在提高,授信管理的某些方面正在逐步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但从总体来看,中资银行授信管理方式改革才刚刚起步,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未来在改进授信管理方式中还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
(一)确立科学先进的授信管理理念
科学先进的授信管理理念是促进授信管理方式科学合理的认知基础。为更好地应对环境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机遇和挑战,中资商业银行当务之急是摒弃原有割裂风险与收益之间关系的旧理念,建立崇尚风险与收益和谐统一、全面的授信管理新理念。一是必须确立授信管理是风险控制与价值增值内在统一的理念,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风险管理,并为之创造适当的管理环境,不断地增强信用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协调性。二是必须建立全面的授信风险管理理念。随着中资商业银行授信业务范围的扩大,授信管理也应涵盖更广泛的内容,不仅包括表内信贷资产,也要包括表外信贷资产;不仅包括预期损失也要包括非预期损失;不仅包括单笔信贷资产也包括信贷资产组合,等等。三是必须确立量化管理的理念。摒弃一味依靠经验积累和主观判断的做法,采取定量、科学、客观的风险管理新思维,自觉主动地运用各种被国际银行业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量化工具和技术。四是必须注意将先进的授信管理理念充分地体现到授信管理工作的每一环节之中,包括授信管理组织分工、信用风险管理、授信队伍建议等,使先进的理念能够切实地落到实处。
(二)平衡风险与回报,形成适合银行自身的风险取向
实现价值最大化是商业银行重要的经营目标之一,中资商业银行在面临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的同时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竞争、与自身管理能力相匹配、能够体现风险与收益对应原则的科学合理的银行风险取向。当前中资商业银行确定风险战略的首要任务是要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职责,发挥股东、董事会对风险承担的约束作用,由股东和董事会确定银行愿意承受的最大风险值(即经济资本值)。各级业务和管理人员在是否给予客户授信额度时,应根据股东和董事会确定的风险承受水平,对比授信业务经风险调整后的综合收益率,遵循“宁让利不让风险的原则”审慎做出授信决策。同时也要在既定的风险容忍度下,力争获取授信业务的最大回报,保证银行风险取向能够使股东偏好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
(三)积极推行垂直、独立和专业的授信管理体制
完善的授信管理体制是加强授信管理的关键环节。中资商业银行创新授信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结合国情以及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参考国际商业银行主流模式,推行垂直、独立、专业的授信管理制度安排。具体来说,一是推进授信集中审批,将授信审批权限逐步上收至一级分行和总行,加强总行对授信风险的集中统一管理。二是实行授信条线管理,地区总部、分支行的授信管理部门和授信管理人员以接受上级部门和人员的垂直管理为主,以分行横向管理为辅,增强授信管理的垂直性和独立性。三是逐步改变中资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贷审会制度为主要审批制度的做法,适时引入专业审批人制度,并使两者相结合。通过对专业审批人的管理,总行可以加强授信审批的集中、专业和统一管理。
(四)加快建设现代授信管理方式所需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长期以来,中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十分落后,表现为基础数据普遍缺乏,信用风险程序化监控水平很低,等等。近年来,随着各行普遍重视,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迄今为止IT系统的落后仍然是制约中资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西方主流商业银行的实践证明,先进的授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当今IT技术的优势,在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效率、节约人力成本、缩短业务流程的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风险管理的准确性,实现成本与效率的“双赢”。因此,中资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快信贷管理系统建设步伐,建立实时的风险鉴定、度量、分析和监控的系统和完善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为授信管理方式创新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五)推进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逐步运用RAROC模型于信用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之中
目前中资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的业绩考核已开始放弃简单的总量水平考核,逐步引入风险拨备的理念。尽管一些银行宣称实施了经济资本考核,但在内部评级法未完成的情况下,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此,中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尚不能完全地准确地暴露出来,这样条件下的风险管理仍具有粗放的特征。中资商业银行应加快内部评级法建设并在完成基础上,尽快吸收并运用RAROC模型于信用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一方面,通过RAROC对各地区、行业、部门、客户等信用风险进行实时的测量和管理,一旦发现某笔贷款的RAROC低于银行预定的标准,相关人员可立即采取措施,或者提高贷款定价,或者终止这笔贷款以及时控制信用风险。另一方面,用风险调整后的、反映长期稳定的收益来衡量业绩。对于创造RAROC值大的信贷人员、分支行,可以在资源和分配上获得倾斜和支持,反之则反是,以此引导各级机构和员工自觉追求信用风险可接受情况下长期收益的最大化。
一个时期以来,交通银行始终致力于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注重加强授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在创新授信管理方式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截止2004年,我行已将“世行项目”的主要成果推广到所有分支行,建立了一套较为先进的信贷管理流程,并实行了信贷首席执行官制度。全行授信组织架构和职能、授信额度管理、风险评级管理、授信审批管理、贷后监控和问题类贷款管理都有了统一的规范。其中十级信贷评级体系的全面推广,为内部评级法的开发提供了长期和大量的基础数据支持。
关键词:信用风险;煤炭企业;客户资信;授信管理
信用风险是交易一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交收责任而造成的风险。在当前“信用危机”等不良市场环境下,随着煤炭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煤炭企业面临价格混乱、信用控制不严格、应收账款管理松散、绩效考核不合理,甚至产生大量的呆账、坏账,销售利润被大量侵蚀等现象,这一切源于企业缺乏规范的信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因此加强对客户信用风险的控制管理,改变风险管理控制滞后,对增加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加快资金周转、降低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体制的落后,是造成信用风险损失的根本性原因。
(一)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
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做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中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账款回收上缺少专业化的方法。例如,有的企业单纯用销售提成的方法激励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而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结果是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累积越来越多,呆坏账比例逐步增加。目前许多企业解决拖欠问题多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即只有在账款被拖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催收,结果出现了“前清后欠”的现象,使企业顾此失彼,包袱越背越重。
(二)客户信用管理问题突出
“企业最大的、最长远的财富是客户,然而企业最大的风险也来自客户”。客户作为企业重要的业务资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许多企业由于客户信息收集和管理方式的落后以及市场环境的限制,造成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客户信息或占有过多虚假的客户信息。这种企业和客户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了交易双方的不平等,过高的信息风险和客户信用风险导致了交易风险损失。
(三)赊销风险管理不科学
在现代市场环境下,信用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交易结算当中。在许多行业中,赊销已经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趋势。然而,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在赊销业务管理中仍沿用传统销售管理方式,赊销业务授权不合理,对赊销总量上缺少计划和控制;在具体业务受理和审批手续上不合理,缺少统一的信用政策和科学的授信管理制度,因而缺少有效的风险控制。另外,对于应收账款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应收账款是影响净利润和现金流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信用方式的普遍应用,应收账款管理问题成为许多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企业普遍缺少对应收账款合理比重的有效控制。同时,如何控制应收账款的账龄和逾期应收账款的发生率,也是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重点在事后管理,即对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所使用的手段无外乎是财务记录和欠款催收。这种将管理重点放在事后的做法具有明显的弊病。企业对逾期应收账款产生的源头缺少有效的控制,前清后欠,在应收账款管理上疲于奔命,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四)基本风险管理职能缺失
国内一些企业领导者还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在观念上不重视客户的信用管理,认识上的不足,管理的不到位,造成了企业风险控制职能的缺失,在我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职能中,信用风险中的重要一项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两个不同的部门承担。然而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的职能。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常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可见对企业构成严重威胁的风险,并不一定是每个具体业务决策部门或岗位认识到的风险。另外,一些重要部门或岗位形成的决策风险,并不能由其自身完全得到控制。
(五)缺乏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
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信用管理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信用管理、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计划、审计、生产、营销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较为丰富的工作经历。目前,我国教育系统还缺乏信用管理专业,专业研究人员很少,需求和供给缺口极大。企业在选拔任用信用管理的员工时,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大量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被配置到了信用管理工作岗位上,致使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难以切实有效的开展。
二、煤炭企业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探讨
基于对上述企业信用风险成因的分析,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必须从风险业务的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完善、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方面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当前,煤炭企业要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至少需要进行3个方面的管理改革。
(一)完善组织体系,明确风险权限
在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内部信用管理的组织形式及其权责分配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间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煤炭企业应该加强、完善以下工作。
1、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从而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
2、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的分工,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各业务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在传统上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必须通过各部门间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的管理加以解决。
3、对企业已成立的追账机构(如清欠办)应划归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统一领导,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工作。
企业首先应当根据自己管理和业务的特点,在公司内部建立起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科学管理框架,改变不合理的管理授权关系,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信用管理组织体系,分清管理权责。现代企业管理实践表明,信用管理应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职能,独立地、专业化地发挥作用。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内部信用风险管理职能和制度。并且要特别注重信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信用政策是企业开展信用销售业务的基本管理措施,应当从政策的目标、制订原则、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一个合适的信用政策将有效地支持企业营销策略的实施和风险控制方案的执行。
(二)改善客户资信管理方式
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同时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部分地与客户资信的管理方式落后有关。在业务承包制或销售提成方式下,客户资源通常垄断在个别业务人员手中,公司难以对客户的真实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这种信息和权力的不对称通常是产生决策风险的直接原因。因此,企业需要采取更为专业有效的方法,统一管理和优化客户资源。建立有效的客户资信搜集渠道和管理方式,以获得真实、全面的客户资信并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是企业掌握客户资源、减少决策失误的先决条件。强化资信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企业需要在5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尤其是要对客户资信信息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较大地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水平。实行专业化的客户资信评估,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客户的资信能力和风险是企业有效地进行客户开发、营销策略制订和销售业务决策的保障。企业通过采用成熟的客户资信管理办法,对客户的交易价值、偿付能力、信用风险做出全面的分析判断其中包括:采用标准化的客户信息数据库管理方式、实行规范的客户交易关系准则和标准、客户综合评价和优选模型的应用等。因此,加强对客户资源的科学、规范管理,对于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客户信用实行专业化的评估,将大大地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水平。
(三)强化赊销信用风险管理
赊销是企业的一项经常性业务,然而如果业务管理机制设计不合理,则将会给企业带来过多的管理成本支出和风险损失。赊销业务最大的风险就是应收账款的回收。应收账款表面上是一个财务问题,实际上涉及企业的经营战略、销售管理方式、资金管理、债权管理、客户管理等许多关键领域,因此必须系统地加以解决。关于应收账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往往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于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至少应考虑以下因素:应收账款的总量控制,涉及应收账款的预算与报告制度;赊销管理程序和规范的建立;建立以账龄控制为核心的账款回收监控体系;应当建立由专职人员负责债权管理体系,强化对长期拖欠款的催收和处理。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永恒主体,持续改进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灵魂。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自上而下的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构建科学完善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期、快速、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玫.国有企业信用风险控制和防范对策研究[D].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论文集(2007),2007.
2、柳絮.企业商业信用管理方法与策略研究[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
3、张云起.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M].商务印书馆,2001.
1.1电网建设风险管理缺乏认识在我国,由于大部分电力企业对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缺乏认识,以至于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都十分淡薄。一般来说,作为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主体,电力企业只注重电网的建设和生产,严重忽视了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这种情况难以提升电力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由此增强了电网建设潜在风险的隐患。
1.2电网建设缺乏风险管理机制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机制是我国电网建设项目存在的又一问题,由于做好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做保障。但是,当前的电网建设项目没有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严重忽视了风险管理的制度化,以至于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约束力。
1.3电网建设风险管理监管不力现阶段,我国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监管工作不到位。通常情况下,作为电网建设项目,在其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监督机制,全方位地监督电网的风险管理工作,只要有人管理的地方,就需要监督,这样可以防止人为因素引起的失误,但是当前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监督不力。
1.4电网建设风险管理方式落后在管理方式上,我国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比较落后,难以适合现代管理的实际要求,比如:许多管理人员只重视风险的结果,对于风险的前期控制却漠不关心,由此导致了风险管理工作的滞后性。除此以外,在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中,往往不关心事前的责任,一味地对所发生的问题进行追责。
2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电网建设项目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活动,其投资过程具有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等特点,这就要求对其风险进行认真评价,及时找出风险根源,并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一般来说,建立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考虑的因素较多,且具有不确定性,表1主要介绍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2.1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1)评价功能。由于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构成的,对各评价指标由专家组集体评判给予权重,能够计算要素的综合分数值据,从而综合评价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做出。同时,通过分析各个要素指标的分数值,还能够评价各要素对于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的影响情况。(2)监控功能。在一定的时期内,通过持续分析和整理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并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的静态状况和变化趋势,以及所产生所需要的结果报告,从而实现其监控功能。(3)预测功能。通过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预测条件,运算与判断其评价指标,从而得出预测信息,实现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预测功能,然后对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进行动态管理。
2.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要清晰,从局部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要求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进行设计。(2)可行性原则。在设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不但要考虑相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要考虑其可行性。(3)可比性原则。设置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时,要求评价指标能够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4)完备性原则。选择指标时,尽可能地覆盖评价的内容,且要从整体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将电网建设的风险水映出来,主要内容包括:空间完备性和时间完备性。(5)定性定量结合原则。由于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十分复杂,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判断这些因素时,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结合。(6)发展原则。设计风险指标时,需要从风险源的形成、发展过程、动态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反映,同时要结合时间、空间、环境条件等的变化,不断探索电网建设项目风险源发展规律。(7)借鉴和创新原则。构建风险评价指标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借鉴其他项目风险管理指标构建的实践经验,然后再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进一步实现创新和突破。
3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的防范措施
3.1健全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机制①通过分析我国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存在的症结,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对策。②需要征询相关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专家和学者意见,从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机制。③深入电网建设项目的基层,向相关风险管理人员了解问题,针对管理存在的难题,制定出更加有效的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机制。
3.2改变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方式①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人员安排制度,合理安排风险的管理人员,使其各尽其职,提前监控风险的管理,一旦出现风险,第一时间要落实责任人,并快速处理风险。②建立风险应急和风险管理机制,当风险出现时,可以对风险进行最大化控制,从而确保电网的正常建设。③对风险管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培训,并普及风险知识,不断提升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3推进电网建设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目前,我国正在构建智能化电网,推进电网建设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①积极引进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施工质量和电网建设施工的精度,避免风险的产生。②引入网络化的电网建设项目监控机制,全过程监控电网建设项目,不但能够更好地避免风险,而且能够在风险出现时进行报警,以便及时地处理风险。
4结束语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74-02
相关研究表明: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对现有和潜在的风险识别、评价和处理,通过制定对应的措施,以减少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降低经济损伤及医疗纠纷发生[1]。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急救患者共40例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探究了护理风险管理在院前急救患者的应用效果,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治疗时间,降低死亡率的发生,有效提高了急救患者的生存质量,保证生命安全,现将具体的护理风险报道作如下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急救患者共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被研究对象均因不同原因受伤或者是机体脏器功能受到损害,符合院前急救的相关诊治标准。其中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该组中男性患者占28例,女性患者占12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5岁到70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42.8±3.7)岁,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该组中男性患者占25例,女性患者占15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4岁到68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41.9±3.8)岁,所有被研究对象在一般资料中的性别方面、病种方面及年龄方面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且组间无统计学研究价值。
1.2方法
所有被研究对象入院后,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医护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采取对症护理干预,纠正水电解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等常规干预措施,严格对照医院相关规定实施。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在执行过程中,首先根据院前急救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医院院前急救护理水平。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管理方式的应用效果。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接受上述不同护理管理方式后,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总分为100分,将其分为三个等级:非常满意:得分在100~85分之间,比较满意:得分在85分~60分之间,不满意:得分在60分以下;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比较满意度,此外了解不同护理管理应用后的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研究
此次研究中,对所有涉及到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用%具体表示,计量资料用( )表示(平均值±标准差),用t进行检验,结果显示P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护理管理方式的护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 [n(%)]
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管理方式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的各类风险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
表2 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n(%)]
3 讨论
急救患者的特征表现在:病种复杂、病情变化快等,患者若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时,导致病情不断发展,极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因此,对院前急救患者采取合理的护理风险管理对于减轻患者的病痛,使其尽早脱离生命危险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探究了常规护理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两种管理方法,其中护理风险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中探究到院前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潜在问题表现在:护理人员经验不足,缺乏娴熟的技术操作,在护理过程中不能认真对待,对急救人员的培训力度不足,以及抢救秩序混乱等问题[2]。
笔者根据上述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具体包含:(1)制定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针对急救工作中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抢救流程以及交班制度等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确保急诊值班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能够在3分钟到5分钟之内出诊,在途中要指导现场人员进行自救,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危及情况。(2)确保急救物品管理有序,严格按照交班制度执行,确保出诊急救物品及相关急救设备的完整性,此外还要检查急救物品是否出现了过期或者是混乱现象,若发现异常状况要及时采取对策,确保急救物品随时处于备用状态,避免影响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3)强化对急救人员的培训工作,对护理人员定期培训《医疗事故处理》及《护士条例》等相关内容,全面提高急救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其在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操作方面具备较高的水平,以便紧急有用。(4)提升并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要树立时间观念,为急救患者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此外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同时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和安慰,使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尽早脱离生命危险期。(5)加强对急诊部急救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促使急救人员要根据相关疾病急救的流程具体进行,具体包含:吸氧治疗、吸痰治疗、静脉输液治疗、气管插管以及电除颤等,确保急救工作人员以娴熟的操作技能,保证患者顺利渡过危险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在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时,针对其时间紧、任务复杂、且突发性的特征,要求医护人员要具备全面的护理素质,同时提升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保证整个急救工作顺利进行,缓解患者的危险状况,保证其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同时做好护理管理工作,还能降低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提升现代化护理水平[3]。
综上所述,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对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根据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
参考文献:
[1]郭淑敏,王志伟.护理风险管理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2015(05).
一、贷款分级管理的定义
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贷款发放之日起到贷款本息全部收回之日期间对贷款各个环节的管理,是信贷全过程管理的重要阶段,包括信贷资金监控、贷后检查、担保管理、风险分类、到期管理等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尽早发现潜在风险信号,变事后管理为主动管理,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及时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按照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的规定,贷款风险分类时的参考因素仅包括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偿还记录、还款意愿、项目盈利能力、担保措施等,划分依据较笼统且未充分结合企业集团成员单位主营业务性质及行业、贷款总额、信用评级等因素。贷款分类工作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实施差异化管理,集中力量针对高风险客户、高风险环节、高风险时期采取贷后管理措施,提高贷后管理效率,有效防范贷款风险。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贷款分级管理概念。
贷款分级管理,是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综合所获得的各种信息,以贷款风险分类为基础,结合企业集团经营特点等因素对存量贷款进行划分,并采取不同的贷后管理措施,以确保按时收回贷款本息。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贷款分级管理的原则
按照贷款风险程度的不同,对客户实施有差别的贷后检查频率和风险控制措施。风险程度越高,贷后检查频率应当越高,风险控制措施应当越严格。客户风险状况发生变化,要及时调整贷后检查频率和风险控制措施。对于风险分类相同的贷款,根据具体风险因素的不同,采用不同频率、不同方式的差别化监控管理,实现贷款管理的规范化,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贷款分级管理是对贷后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是建立在对贷款风险分类的基础上,针对划分为不同风险类别的存量贷款,相应采取不同的贷后管理方式。尤其是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一般在存量贷款总额中占比最大,但贷后管理方式却较单一和趋同,不利于及时准确的抓住关键风险点,影响贷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有效性。因此,本文侧重于对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进一步细分管理,而不良贷款因借款人还款能力已经出现问题,对财务公司按时收回贷款已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应按照财务公司对不良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制定书面催收方案,同时做好贷款清收、执行担保以及预备诉讼等方面的相关工作。
三、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贷款分级管理的参考因素
按照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的规定,贷款风险分类时的参考因素仅包括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偿还记录、还款意愿、项目盈利能力、担保措施等,划分依据较笼统且未充分结合企业集团成员单位经营特点。因此,本文建议在对贷款风险进行分类后,根据企业集团的经营特点,结合以下五方面因素进一步细化贷后管理,并相应采取不同的贷后管理方法。主要参考因素包括:
1. 借款人主营业务性质及行业
按照贷款偿还风险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国家预算内单位贷款、市场竞争类单位贷款(非重点关注高风险行业)、市场竞争类单位贷款(重点关注高风险行业)。国家预算内单位有国家资金保证,还款来源可靠,信用风险最低;市场竞争类单位由于受到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周期等因素影响,经营风险较大,尤其是处于重点关注高风险行业的借款人,行业前景不乐观,企业自身经营较为困难,按时偿还贷款的风险较大。
2. 业务品种
按照贷款偿还风险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及房地产开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期限较短,主要用于经营周转,以经营收入偿还贷款风险较低;而固定资产及房地产开发贷款一般贷款期限较长、投资总额较大,贷款的偿还受到项目进度、房地产行业监管政策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偿还风险较大。
3. 企业集团对借款人的控制力
按照贷款偿还风险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企业集团对借款人控股、企业集团对借款人参股。企业集团对控股企业从行政管理到资金计划、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控制力更强,尤其当借款人还款出现问题时,企业集团可凭借其控制力协调还款事宜或执行担保,避免财务公司出现不良贷款。
4. 贷款总额
按照贷款偿还风险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借款人贷款总额未超过单一借款人贷款总额上限、借款人贷款总额已超过单一借款人贷款总额上限。根据《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单一股东贷款余额如超过财务公司注册资本金50%或者该股东对财务公司出资额的,应及时向银监会报告。因此,财务公司应根据自身情况,在年初信贷政策中核定单一借款人贷款总额上限作为信贷风险监控指标之一。单一借款人贷款总额过大,则贷款集中度升高,借款人偿还能力一旦出现问题,对财务公司贷款质量的整体水平以及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等方面影响较大,进而对财务公司预期利润目标的实现造成较大影响。
5. 客户信用评级
按照贷款偿还风险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借款人信用评级“A”级(含)以上、借款人信用评级“BBB”级(含)以下。信用评级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借款人违约风险的大小,即借款人按合同约定如期履行债务或其他义务的能力和意愿。借款人信用评级等级越低,则违约风险越大。
四、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贷款分级管理的措施
结合以上五个因素综合考虑,在贷款风险分类基础上划分为常规级和重点级,相应贷后管理方式分为常规管理和重点管理两种方式。(见附件:《贷款分级管理方式明细表》)
当贷款同时满足以下五个条件时,采取常规管理方式:国家预算内单位贷款或非重点关注高风险行业的市场竞争类单位贷款、业务品种为流动资金贷款、企业集团对借款人控股、贷款总额未超过单一借款人贷款总额上限、信用评级为“A”级(含)以上。
当贷款满足以下五个条件之一时,即采取重点管理方式:重点关注高风险行业的市场竞争类单位贷款、业务品种为固定资产贷款或房地产开发贷款、企业集团对借款人参股、贷款总额已超过单一借款人贷款总额上限、信用评级为“BBB”级(含)以下。
1. 正常类贷款管理措施
正常类贷款属于财务公司最优质且总额最大的贷款,虽然没有发生需特别关注的影响贷款按时收回的情况,但贷款质量仍然参差不齐,可能存在潜在风险。正常类贷款的贷后检查参与人员主要为客户经理。
a) 常规管理方式
客户经理每年至少完成1次非现场检查,并填写《贷后检查报告》。重点关注借款人行业信息、市场环境、经营管理、财务状况、贷款担保等情况,判断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是否可靠,第二还款来源是否有保障,确保按时收回贷款本息。
b) 重点管理方式
客户经理每半年至少完成1次非现场检查,并填写《贷后检查报告》。重点关注贷款集中度风险;密切跟踪、详细分析借款人所属行业的发展趋势;关注项目进度是否与计划一致;重视对担保的检查,除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及二级单位作为担保人的可不必检查,其余担保人及抵、质押物需按照对借款人检查的频率和方式同时进行检查;信用评级结果是否出现下降,并分析导致信用评级结果下降的主要原因,以及该因素对贷款按时收回是否产生影响。
2. 关注类贷款管理措施
关注类贷款指已发现存在一些可能对贷款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贷款,因此,贷后检查的检查力度应更加深入,关注风险点应更有针对性。
a) 常规管理方式
①客户经理每半年至少完成1次现场检查,并填写《贷后检查报告》。②风险管理部设置贷后管理专员,负责跟踪监督客户经理的贷后检查进度,密切关注借款人经营情况、项目进展情况等;③审慎对待该借款人提交的新贷款申请,适度控制其贷款总额;④检查担保情况是否发生变化,尤其是对抵押、质押物的检查,必要时可要求更换担保人或提供更优质的抵质押物。
b) 重点管理方式
①客户经理每季度至少完成1次现场检查,并填写《贷后检查报告》。
②风险管理部贷后管理专员,针对发现的不利影响因素进行专项调查,必要时参与实地现场检查,完成专项调研报告。现场检查要结合财务报表和资金账户变动,详细了解企业订单情况,实地查看生产线开工、仓库存货和项目建设情况,核查生产经营、用水用电及担保等情况,必要时可走访上下游企业和工商税务等部门进行核实。要与企业管理人员进行面谈,深入了解企业动态,分析存在的风险隐患。
③审慎对待该借款人提交的新贷款申请,适度控制其贷款总额。
④检查担保情况是否发生变化,尤其是对抵押、质押物的检查,必要时可要求更换担保人或提供更优质的抵质押物。
⑤建立月度信贷风险例会机制,每月定期召开风险例会,由客户经理与风险管理部贷后管理专员共同参加,将关注类贷款最新情况及时沟通讨论,商议有针对性的贷后管理措施。
[关键词]空管;风险管理;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V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123-01
引言
在我国,航空运输量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增长迅速,以年平均20%的速度增长。1994-1996年国际航线运输总周转量年均增长9.6%,国内航线年均增长4.9%,是增长最快的地区。1990年的旅客吞吐量为3042万人,1997年就达到1.11亿人。在2000年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亿人次。90年我国民用机场飞机运行仅为36万架次,97年就达到140万架次。国际民航组织提供的统计信息显示,除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民航空运量,2002年中国民航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为162亿吨公里,同比上升17%,在全世界的排名由第六位上升至第五位,如果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民航业统计数据计算在内,中国的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航空运输量的快速增长客观上要求我国民用航空的建设和管理与之相适应。其中空中交通管制服务是民用航空运输安全的支柱行业,也是高风险行业,担负着保障飞行安全,加速空中交通流量,为航空运输提供服务的任务。空管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及民航业的兴衰。随着我国民航业持续快速发展,空中交通流量迅猛增加,空管系统安全风险己处于高压期多发期,风险一旦失控,就意味着航空事故的发生或可能发生。对空管风险进行主动识别,有效控制,防止风险演变为现实危险,降低事故和事故征候率已成为空管安全管理的重点。
民航空管系统是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风险管理。一些航空发达国家发现传统的“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方式己不能解决一些问题,比如人为差错,飞行流量增加等带来的安全风险和事故率下降缓慢的问题。加拿大国家运输部空管局率先将风险管理引入民航各系统的安全管理之中,建立并实施了安全管理体系(SMS),即“有组织的管理安全的方法,包括必要的组织结构,问责方法,政策和程序”,用系统的方法去主动识别和管理风险,安全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而后美、英、澳等国纷纷效仿,建立起本国的安全管理体系(SMS),也都取得了很好的安全业绩。
一、实施风险管理是落实国际民航组织(ICAO)要求的必然选择。
国际民航组织(ICAO)2001年11月在《国际民航组织公约附件11》中向各缔约国提出在空中交通服务系统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体系(SMS)的要求。又于2006年正式《安全管理手册(SMM)》ICAODoc9859号文件AN/460,对空中交通服务系统建立实施安全管理体系(SMS)要加强风险管理给予进一步指导。我国是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建立实施风险管理是我们的义务。
二、实施风险管理是适应民航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航持续快速发展。截止2007年底,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达到365.3亿吨公里、1.8亿人次和401.8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22倍、80倍和63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3%、15.7%和14.4%。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中排名稳居第二位。飞行流量的迅猛增加,造成空域资源紧张,主要干线和繁忙机场空中交通拥挤。为了适应这种形势,2007年11月21日,我国实施了RVSM,即把高度层8400米至12500米之间的飞行垂直间隔的最低标准,由600米缩减为300米,并逐步将纵向间隔缩减为区域10千米,进近6千米,以扩大空域容量。显然,飞行间隔的缩小使飞错高度层、失去间隔、危险接近、飞行冲突甚至空中相撞的事故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面对这种风险剧增的局面,被动的传统管理模式已无法应付。因此,空管实施主动的风险管理是适应民航持续快速发展需要的现实选择。
三、实施风险管理是空管安全管理方式转变的历史选择。
经验表明:任何管理方式的产生与存在,都是那个时期管理理念、管理对象、管理环境和管理手段等要素状况所决定的。如果这些要素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种管理方式就应该终结了。我国现在的飞行流量、保障架次规模、管理手段和管理环境较之十几年前,己有了根本性改变。现已拥有1300余架运输飞机、近200个机场,2008年日均航班量达5000余班,全年总起降达477万架次。管理技术手段和远程陆空通信导航能力、雷达覆盖监控能力、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等较之十几年前也有了根本性改变。而空域管理环境却越来越复杂,军航、通用航空及其他升空物数量日渐增多,空管无线通信扰情况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被动的事后管理、经验管理方式已失去存在条件,用主动的风险管理取而代之,是空管安全管理发展的历史选择。
研究风险管理对丰富风险管理理论、指导风险管理实践、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我国空管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民航发展,我国已是名符其实的民航大国,并要在2020年左右跻身世界民航强国之列。空管与国际标准接轨,对促进民航发展意义重大。空管是国际性很强的行业。目前,全球空管一体化趋势明显,建设可互用、无缝隙、全球化的空管系统,是我国空管缩小与航空发达国家差距,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民航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空管不仅在管制法规、管制程序、管制标准等方面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别,在安全保障能力和管制服务水平上与航空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要实现空管与国际标准接轨,保证民航跻身世界强国目标的实现,难度很大,风险也很大。法规、程序、标准的变更,是对空管安全的最大威胁,实施风险管理不仅可以使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还会使安全保障能力和管制服务水平有质的提高,这对促进空管与国际标准接轨有积极意义。
2.有利于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空管实施风险管理,从发展角度看,是与国际标准接轨,而从管理角度看,也是建立安全长效机制的实际步骤。建立安全长效机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延长安全周期,实现持续安全。而建设安全长效机制之要,就在于利用所有安全管理资源,消除安全隐患,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通过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不断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使其不能演变成事故。这本身就是一种安全长效机制。
3.有利于安全综合保障能力的全面提高。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来源于“人、机、环、管”多要素的质量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在制约安全综合保障能力的诸多要素中,硬件和环境是重要因素,但根本在人的综合素质,关键在管理这个要素。相同的管理资源,不同的“排列组合”,效果会大为不同。风险管理强调用系统的方法主动管理风险,可以把有限的管理资源进行整合,用到管理带来重大危险的风险上,盖圈圈羊,而不是“亡羊补牢”。这是提高安全综合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实施风险管理才能实现空管持续安全目标,才能实现安全与效率和效益的兼顾,才能实现我国由民航大国跻身民航强国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孙瑞山,刘俊杰.航空安全自愿报告系统在中国的发展与展望,空中交通管理,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