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7:28: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会计核算及时性原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当今社会,传统会计核算模式正在受到新技术时代会计核算方式的严重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悄然迈入会计人的工作当中。迫切需要新的会计准则取代过去古老会计制度的趋势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固有会计准则和当今信息时代会计核算产生冲突的部分原则进行了阐述,揭示了新信息时代对会计核算原则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核算原则;会计信息
一、绪论
所谓信息技术是指围绕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通讯技术而开展的高科技技术。信息系统是企业或单位利用信息技术将所有内容进行合成、提升和转化的过程而产生的企业管理平台。财务管理在信息环境下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实现了网络化和电子化,这对原有的会计核算基础信息和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对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深远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二、信息技术发展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一)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在固有的会计理论体系中,权责发生制伴随着会计分期假设应运而生。本原则要求以受益期来确定收入及费用等会计要素,现金的收付则不作为标志。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分期逐渐淡化,权责发生制饱受质疑。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让会计期间跟上了业务交易的步伐,跨期入账、分摊等问题逐渐减少,成本和费用的分配已经达到了精准的程度。目前普遍应用的电子货币支付方式,使企业更加注重现金流量信息。因此,在当前信息技术时代,收付实现制正逐步走向会计核算的舞台中央,和权责发生制比较起来显得合理性较高。
(二)对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影响
在固有的会计理论体系中,清晰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对于判定某一会计期间的损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往往合作项目能够促进合作公司的成立,而公司也会伴随着项目的结束而清算。此时的持续经营假设将失去用武之地,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区分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依据合作项目支出进行实际核算更能够适应此类项目合作公司的会计核算方法。
(三)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
根据以往的经验,会计核算过程中,注重货币资产、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的核算,而对商誉、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核算则略显忽视。容易取得、客观和可验证是历史成本核算的显著优点,依据货币计量属性,依照历史成本而获取的会计要素,使有形资产的计量和确认更直观,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得到了保障,长久以来历史成本原则在会计核算的历史舞台上占据了独霸天下的地位。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虚拟经济,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GDP的贡献值。在企业总资产中无形资产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在高新科技企业中更是占据了绝大部分,历史成本原则地位岌岌可危。因为企业依据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和确认会导致无形资产价值偏低。比方说将促进社会发展的知识要素通过历史成本原则计量,其价值仅仅是制作书籍的纸张和油墨的价值,或者是一些获得知识的成本和培训费用,毫无疑问这让知识资本的价值严重缩水。实际情况是,现实生活中五花八门的无形资产历史成本根本无法获得确凿的数据,如果抓住历史成本原则不放手,无疑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影响
(一)对一贯性原则的影响
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走出去”的经营理念逐步深入到企业,走向广阔的竞争市场,参与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必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为降低国内外竞争风险,企业要顺应国际市场,让提取坏账损失和固定资产提取折旧与国际接轨。信息化条件下,经济发展有了新的突破,虚拟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市场环境让财务人员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经济环境,迫切需要会计基本原则的改良。
(二)对相关性原则的影响
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是判定某个工程项目是否能够进入会计工作信息流程的重要方式。严格的确认标准把一些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关在了会计系统的大门之外。而这些不被采纳的会计信息中,难免有漏网之鱼,对工程项目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还是有一定作用。拒绝这部分信息无疑会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满足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是相关性原则的核心所在。披露原则是其另外一种解读方式,规定企业在发表企业战略目标、财务报表、附注及补充报表时能够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真实可靠地反映出来,杜绝了为掩盖某些信息省略或修改某些重要财务数据的行为发生。经济环境千变万化,类型纷繁复杂,经济风险扩大化,投资者也从过去的盲目投资转变成现在的理性对待,这些特征,让披露会计信息显得格外重要。迫切要求当代会计报表在传统报表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让非货币性财务会计信息加入到报表披露项目中来,比如企业的文化价值、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声誉等,这些无法量化表达的信息,可能在某一时刻对企业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对清晰性原则的影响
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信息要清晰明了,容易运用和理解是清晰性原则的要求。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处理过程有了模式化、精准化的特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了很大的进步。互联网时代,让使用者能够随时随地轻松获得会计信息,为决策和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信息失真失准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因此,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原则当中,清晰性原则可以剔除。
所谓及时性指的是会计信息反映时间和会计事项发生时间保持一致。新技术环境让数据传输在分秒钟得以完成,决策信息的获取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会计信息及时性得到了根本解决。迅速获得会计信息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是当前信息时代会计工作的一大特点。另外,信息的及时更新,让信息使用者轻松获得最新鲜的数据,没有顾虑。所以,及时性原则已经无需作为一项独立原则在会计原则中体现。
四、结束语
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会计基本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自身的体现形式。伴随着这种影响,决策型财务系统正在逐步取代核算行财务系统。整个财务组织,从企业财务控制、财务人员业务水平都与原来的核算方式有了冲突。新技术手段的应用,让旧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理念产生了重大变化,让财务管理和核算可行性得到了加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建议
一、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主要内容及特点
商业银行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以吸收客户存款、发放客户贷款、办理客户结算等业务的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是基于会计基本理论,结合银行本身实际业务经营的特殊性,为达到银行经营管理需要而形成的较为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一)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主要内容
从会计核算的科目看,按其经营的业务涉及内容可分为资产、负债、损益、资产负债共同类等。资产类反映银行生息资产情况,包括对公、对私贷款、贴现、贸易融资、证券投资、存放及拆放同业等。负债类反映银行付息负债情况,包括对公、对私存款、同业存入及拆入、借入专项资金等。资产负债共同类反映银行会计特有的会计科目,包括联行往来、跨机构往来、资产互换、货币掉期等。按科目与资产负债的关系可分为表内科目和表外科目。表内科目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等,反映银行资金的实际增减变化情况。表外科目包括业务、或有资产/负债、备查登记、市场风险等,反映各项不涉及银行资金实际增减变化的重要业务事项。
从会计核算记账方法看,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记账的方法包括复式记账法和单式记账法。对于表内科目,一般采用借贷记账法,即单式记账法,对于表外科目,则通常使用复式记账法。
(二)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特点
从企业经营的目的性质看,商业银行虽然与一般企业一样,也是以盈利为目的,但在具体会计核算中,仍具有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点。
一是会计核算的内容不同。一般企业主要将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作为核算对象,以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创造的产品价值的变动情况为内容,用货币形式表现并进行核算。商业银行主要以商业银行这个载体,核算内容主要是金融活动产生的价值。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是整个社会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资金运动,比一般企业会计核算更具社会性和广泛。
二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不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活动载体,将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服务手续费纳入银行会计核算方法,使两者的关系更加紧密,在核算过程中也具有同步性,而一般企业会计核算与各项业务处理之间是相互分离的。
三是会计核算作用不同。一般企业会计核算仅反映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损益情况,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内容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因此其作用不仅仅限于商业银行内部,其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宏观决策的作用更为显著。
二、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内部外经济环境。许多商业银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适应发展需要,结合最新核算理念,加强自身会计核算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
一是会计核算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基本取代原有人工核算、人工操作流程,为银行经营决策提供全面、详细的数据支持,也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质效。
二是完善了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设。从组织架构、岗位职责、核算流程等方面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内容,明确核算要求,规范核算操作。
三是建立内控监督机制,建立内控风险防范机制,完善相关系统,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发挥非现场监控作用,加强对会计核算全流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并落实激励约束措施,加大问责查处力度,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二)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存在问题
从目前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现实情况看,其核算机制已日趋完善和成熟,但在取得业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
1.传统的会计理论未能适应新常态金融会计核算要求。目前银行一些会计人员在日常会计业务操作过程中,仍会受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面对银行业务的多元化,面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传统的会计理论已无法适应其业务发展的要求。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会计核算的电子化已成为一大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银行会计核算工作已经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演变为电子系统自动核算,核算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传统会计原则理论已无法适应新的核算要求。
2.会计电算化相关制度不够完善。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银行会计核算工作已基本实现系统自动化处理,这对银行提高对外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提高会计核算质效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银行实际经营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会计电算化相关制度相对落后,未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如计算机用户处理会计业务所依据的法律、制度太过陈旧,未能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二是缺乏培训机制,员工信息技术能力有待提高。金融会计电算化是银行业务和信息科技技术的结合,随着商业银行电子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要求银行员工不仅要熟悉银行会计业务处理,还要熟练掌握信息科技技术,将会计业务处理原理融入计算机处理系统。但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银行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由于种种原因,计算机处理水平一般,银行又缺乏针对性培训机制,导致会计核算对账的及时性、准确性不高,起不到及r监督的作用。
3.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尚不规范、不健全。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指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制定的规定,结合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业务管理的特点及要求,制定并规范商业银行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措施、方法等。近年来,商业银行虽然在加强会计核算制度建设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制度管理不够规范、健全的问题。一是制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目前银行内部的会计内部控制活动仍然是分散在经营管理其他活动中,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如会计内部控制规定了岗位不相兼容的要求,但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业务事前、事中、事后风险防控体系,独立性不足,造成相关制度未能真正发挥风险管控的作用。二是制度更新缺乏及时性。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往往忽视对会计核算制度的更新完善,通常在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后就一直沿用,没有根据业务发展、经营管理的需要及时调整、完善,也缺乏对新技术、新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内部控制措施显得过于陈旧,无法及时、有效发现新型问题。从另一方面看,也反映出银行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重视程度不足。三是制度监督手段单一。目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一般分为事前审批、事中监控,事后监督三个阶段,主要采取的手段包括非现场检查、现场检查、指导、通报等,这些手段都侧重于事后监督,且受检查人员业务水平、时间等约束,往往缺乏及时性、有效性,事前、事中相关制度的作用往往没有发挥出来。
4.会计核算操作程序不够规范,问责机制不够完善。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对会计核算操作程序进行相应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程序规定欠缺合理性、有效性,在核算过程中,缺乏有效保障。二是程序规定相关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未被严格遵守,缺乏相应的互相牵制、互相监督流程,导致规定流于形式。三是相关问责机制不够完善,没有配套相应的监督机制,用以防止不守规定的情况发生,问责机制未能有效做到责任追究,导致规定不能发挥作用。
三、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完善建议
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对银行的经营管理非常重要,会计核算的风险防范能力也是银行抵御经营风险不可或缺的一道有力屏障。因此,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体系已成为银行经营业务健康、良好发展的关键。
(一)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明确相关工作要求
一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设。会计基础工作是各项业务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健全的内控管理机制,清晰的工作职责要求是保障商业银行会计工作健康、有序、稳定开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核算工作的重要举措。通过有效的管理制度,控制手段,可进一步规范银行会计核算工作的相关程序和行为,并能有效地规范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开展相关工作的经营行为,进一步提高银行经营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二是强化会计制度管理。会计核算是银行三铁政策的重要体现,会计部门是银行的“账薄中心”。银行经营的业务,包括存贷款业务、手续费业务、投资理财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等都会引起银行资金的变动,各项业务收入、相关费用支出和固定资产管理等都要通过会计核算才能实现。因此,通过强化会计制度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及相关业务操作流程,规范监督业务开展运作情况,是银行业务健康发展、安全运营的有效保障,也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重要保证。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会计达标、会计竞赛等活动,提高业务人员会计合规意识。随着会计核算电算化越来越普遍,会计人员对于业务处理已不需要经过手工出账,业务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但会计人员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也慢慢被弱化,τ谛乱滴瘛⑿挛侍獾幕峒拼理原理了解不充分,有可能引发重大会计差错。因此,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会计基础相关教育活动,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认知水平和敏感度,也有利于完善整体会计核算体系,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
(二)规范、完善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按照谨慎性、合理性、真实性、严谨性原则,以业务风险控制为重点,建立覆盖会计业务操作全流程的规章制度,明确事前、事中、事后管控职责,使内部控制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加强建设会计核算控制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其重要地位,同时实现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实际业务开展的相关性、实用性。丰富完善会计核算全流程管控的方式,不断适应银行新的业务发展需要,动态完善相关会计核算制度,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三)建立、完善会计核算程序及相关问责机制
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对银行经营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银行应建立、完善会计核算程序,严格按照金融企业相关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规定进行业务处理。在制定具体业务的会计操作流程时,应重点关注业务可能存在风险点,通过建立相互审批、相关监控节点,完善操作程序,最大限度发挥程序监控管理作用。同时,在程序中明确每个节点相关操作职责,建立问责机制,保障程序规定有效执行,督促会计人员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真正发挥程序制度的有效性。
(四)更新观念,加大培训力度
商业银行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应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管控手段,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改变传统观念。一是加大会计人员培训力度,针对专门从事会计核算业务的员工,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拓宽员工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定期组织思想教育活动,从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两方面加强培训教育,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素养。二是设置专业门槛,加强考核。由于会计核算的专业性、特殊性,对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新形势下,对会计人员不仅有专业的要求,还有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因此应对会计岗位设定一定的门槛,加强对新员工的考核,符合相应条件才能上岗。
参考文献:
[1]张金敏.新形势下再观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J].现代商业,2010(20).
[2]林贤增.浅谈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有关问题[J].南方金融.1997(2).
[3]李凤鸣.财务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 应对措施
会计的发展是与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会计的发展史就是会计不断适应经济环境而变革的历史。二十世纪是经济环境发生巨变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现有会计系统只有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变革,才能在二十一世纪不断满足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原有会计核算模式已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会计信息失真和滞后、资金大量沉淀、会计监督弱化、会计资源不能实现共享、会计秩序混乱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企业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尤其2003年中石油全面推广实行了这种核算模式。他们通过简化帐套和合并内部银行帐户、完善核算机构和简化业务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完成了会计集中核算,通过会计集中核算,规范了会计信息,加强了会计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真正实现了资金集中管理,加强了成本费用的过程控制和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许多会计人员不再记帐、出报表,他们从烦琐的会计业务处理中解放出来,转而由服务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转变为外部监督与财务管理。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理论依据
1.法律法规依据
现行的《会计法》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有关规定是,“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法》还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以及会计机构的基本职能等,都有法律法规依据。首先,设置中心符合《会计法》的规定。其次,中心的会计人员是由无论做帐与否,都必须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也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第三,会计核算中心的基本职能是依法办理各单位的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这同《会计法》的规定完全一致。最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纳入集中核算的各单位仍保留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会计核算中心派驻单位财务人员对各单位负责人负责,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负责,这也符合《会计法》的规定。
2.会计主体、会计基础、会计要素和会计报告分析没有发生改变
会计核算中心事实上是将整个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组织会计核算。可见,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符合会计主体原则。
会计基础又称记账基础,企业单位仍旧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可见,会计集中核算后不会改变会计基础。
现行会计设置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其中前三个会计要素构筑资产负债表,后两个会计要素构筑利润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仍按照五个会计要素组织会计核算,在理论上没有任何影响。现行会计报告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和附表。会计集中核算后,中心还是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定期编报会计报告,这与会计报告理论没有任何偏差。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除了把若干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集中在中心办理之外,其他没有本质变化,理论上是可行的。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势分析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透明性,更重要的是促使各企业内部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全面提高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水平,适应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与原有的分级核算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
1.加强了预算管理功能。集中核算有利于加强成本费用的过程控制和管理,成本费用的过程控制和管理的关键是预算管理,集中核算为企业按预算指标控制和管理下属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开支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会计核算中心可以随时归集的会计信息指导下属企业采取措施,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确保预算指标在生产过程中得以落实。
2.帮助单位理财功能。由于会计核算中心专业化程度高、接触面广、信息量大、可以凭借这些优势,帮助单位理财,当好参谋。
3.政策研究功能。由于综合性强,接触面宽,遇到的问题多,所以可及时地、全面地,研究政策的合理性和问题。
4.交流信息功能。可在核算中心内部管理财经法规信息、交流财务管理经验,预测经济趋势,分析市场动态等。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劣势分析
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需要看到以下负面影响。
1.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得以发挥,但忽略了会计的内部管理职能的发挥
现代会计的职能,不仅仅是核算和监督,还要为经济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提供资料。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人员与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无关,会计人员受利益动机驱使,对提供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相关性方面不关心。按照会计核算中心的组建原则,会计核算中心定期向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报送会计信息,致使提供和运用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较差。而及时性、相关性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标准,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必然影响到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同时,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资料在核算中心,集中核算单位无详细资料,不利于财产物资的实物管理和应收账款的收回、财产清查等工作。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单位的财务活动与会计业务相分离,会导致会计核算中心片面追求会计监督作用,忽视了会计的管理作用,不利于会计信息在单位财务决策中的作用,也不利于会计对单位财务活动的监督。
2.由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后,存在集中核算单位建立小金库的风险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经费不足问题仍然存在,而集中核算单位为了进行运转,就有可能通过非法手段,更隐蔽的手段加以解决。如通过编制预算的形式向基层单位转移资金、转移收费,建立账外账,小金库等。
3.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素质与待遇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委派会计人员隶属于会计核算中心,一方面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委派企业对会计人员的新要求有一定差距,同时委派会计人员工资奖金待遇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可能与委派企业员工工资奖金待遇有一定差距,对新工作的展开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四、会计集中核算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加强宣传
由单位主要领导亲自对会计委派负责,对委派会计人员统一管理,实现财务人员资格认定、职责权限、人事待遇、培训考核、任期轮换的一体化管理。统一制定财务人员委派制度,使会计人员尤其是财务负责人行使会计法规和财务管理职能的独立性、权威性以及维护企业利益的自觉性得到保证。
同时向委派单位宣传集中核算的目的和意义,着力强调集中核算主要是为了减少会计信息流的中间环节,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着力消除委派企业对集中核算就是收权的顾虑,明确集中核算后,委派企业的经营自和费用结算审批程序不变的原则,会计核算中心为每家委派单位建立一个帐户(其他应付款--**单位),方便委派单位资金的提取。
2.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会计集中核算使财务监督的职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一是实现了内部会计监督转变为刚性较强的外部监督,二是实现了会计核算中心对财务资金支出的全程监督。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可以通过对委派单位全部经济活动中每笔具体会计业务收支事项合规性的核报,实现对委派单位开支标准、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等多种财务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从而实现对委派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监控。
会计集中核算的根本宗旨是为各委派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寓监督于服务之中,一方面委派会计应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在服务工作中能听取服务单位对集中核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管理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集中核算的作用与职能。
3.推行作业成本法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会计人员有时间切实参与委派企业的经营管理,努力降低企业的成本。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起的成本控制办法无疑在企业成本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该方法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因此,实现会计集中核算之后,委派企业的财务人员一项重要的工作并是参与企业流程再造,将管理的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以“作业”作为企业管理的起点和核心,从而有效地减低企业的成本。
年度对委派会计的考核应结合委派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对成效明显的给予一定奖励。
会计集中核算,起源于地方政府的一项具体改革。对于企业,它同样顺应了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大势,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了会计监督全过程的要求,提高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财务人员真正参与经营管理的职能,必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彭辰.实施内部控制 强化风险管理.财会月刊.2006.1
[关键词]企业会计 核算 管理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T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134-01
一、企业会计核算概述及基本原则
企业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专门方法,根据新会计准则,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核算和监督企业的资金及其运动,并为企业的经济管理者提供系统的会计信息,是应用于企业的专业会计。企业会计核算包括: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会计要素确认、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会计要素确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等。总之,企业会计核算原则指导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并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在会计核算监督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目前,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太乐观,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不管是从学历还是职称上看,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等都偏低,自我管制能力也较差,高学历和中级职称人数占少数,这都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
(二)不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企业内部稽核制度、财务清查制度、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计量验收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内控制度不全。企业的管理者经常按企业主主的意图行事,干预会计工作, 使得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或利益驱使,会计职能错位,不能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发挥。促使会计的监督与反映职能的缺失。
(三)会计机构与人员不能够有效的配置
企业必须合理设置会计机构、科学配置人员才能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在会计机构设置上,大多企业基于成本考虑,不设置会计机构。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任用不符合会计规范要求。很多企业管理者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外聘兼职做会计,任用亲戚等担任出纳人员,这类人大都缺少必要的财务知识和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外聘会计往往身兼数个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
(四)不清晰的会计主体界限
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的四大前提之一,企业中经常发生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相互占用的情况,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企业业主的家庭成员或亲属担任企业中出纳、仓库管理等重要财产管理岗位,将家庭与企业财产融为一体。在处理企业的财产时会不受任何限制,像家庭财产一样处置,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麻烦。
(五)建账不按会计制度的规定
很多企业的账本是为了应对增值税发票必须建账的规定才设立的, 主要是应对税务部门使用,并不是出于自身管理的需要。有的企业账目也混乱不清,甚至根本就没设账。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根本不遵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收入与费用完全不配比;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没按会计制度的规定使用会计科目。甚至采用倒推方法计算利润,人为操纵利润等情况时有发生。另外,有些企业用不同的报表申报统计和报税务部门,报假账现像也是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中很严重的一个问题。
上所述的几种情况在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中出现较多,企业要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才能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的措施
企业要想健康快速发展,从多角度解决企业的需要、会计人员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的问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空间,提升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必须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管理。
(一)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内部管理
1、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实施会计从业的激励机制
这也要求会计人员对会计的基本知识熟悉并掌握,在处理各种会计事项时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并加强业务学习,使会计人员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熟练地掌握新的会计处理及纳税申报及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企业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教育培训考核。同时,确立单位内部的激励机制,实施会计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并保证会计人员有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时间,对会计业务知识水平高、表现突出同志给予奖励、表彰,并报销培训费用,对不能胜任会计工作的人员及时进行会计岗位调整。
2、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制度建设
为保证企业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应当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因也是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加强会计工作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具体包括财务会计分析制度、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制度等。总而言之, 企业要从制度上保证会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要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为前提条件。
3、加强对财会人员从业资格的管理
企业设置会计机构应当根据自身业务量的大小,从而使企业配备足够的、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其次,保证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会计人员工作、生活等方面问题,并积极支持会计人员开展工作。此外,为保证并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质量,限制会计的兼职数量,财政部门、税务部门也要对会计兼职制定一些必要的管理方法,并提出会计兼职核算中最基本的会计核算要求。
(二)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外部监管
1、加强企业执法情况的检查
税务部门很难处罚和纠正企业存在诸多违反会计法规与制度的行为和事项的违法行为。所以,为促进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财政、税务有关职能部门可以联合起来进行对会计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检查。 另外,税务部门要经常深入到企业了解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以实质性查核的方式改进查核形式,及时制止稽查中发现的企业偷逃税款。
2、加强政府的执法和监督力度
要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的外部监管。这就需要政府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等,与企业内部监督起互补作用,全面监管各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会计资料、会计行为。首先,政府应向企业提供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监管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其次,政府部门为能应及时发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等情况,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进行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检查,不但有助于推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水平的提高,还能促进企业会计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
3、加强企业外部监督,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依靠我国企业自身来规范会计工作从目前现状看是不现实的,在对企业会计事项、税务事项的鉴定中帮助企业实现会计规范化,应更多地借助于会计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外部监管。总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解决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化问题,加强财政部门的监管与税务部门的协作,从多角度解决国家的需要、企业的需要、会计人员的需要,建立、加强会计从业激励机制的培训,帮助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解决企业中的一些实际困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使企业从根本上解决会计工作规范化问题。
总之,在内外共同努力下才能得以实现会计核算科学化管理工作,在要重视企业会计核算内部管理的重要性的同时,使外部监管促进企业会计核算专业化、科学化管理。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管理对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更是一项长远且复杂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于涌.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9.
【关键词】烟农合作社;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规范
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推动了烟叶生产由传统方式向现代烟草农业的转变,提升了烟叶生产的整体水平。潍坊从2012年起开始探索烟农合作社建设,经过几年的发展,由最初的几十个合作社优化整合为现在的11个烟农合作社,合作社财务工作也实现了从较低水平向逐步规范的发展。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决定着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因此规范会计核算,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已成为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烟农合作社会计核算现状
经过几年的发展,潍坊烟农合作社已经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的规定,设立了总账、日记账、明细账等会计账簿,建立了基本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在会计核算方面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会计人员工作效率低
合作社采用传统手工方式处理账务,会计人员编制凭证、登记账簿都靠手工完成。一个合作社每月需要登记的总账、明细账就有10多本,而合作社会计往往兼任内勤岗位,并经常需要协助农机、物资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日常账务处理经常要靠加班完成。由于手工记账速度慢、效率低、工作强度大,会计人员总是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精力用于参与合作社的运营和管理。
2.记账差错率高
会计人员通过手工进行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时出错率很高;会计账簿登记不及时、记录出错,甚至账簿全部重新登记的情况屡见不鲜,既耗用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又降低了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同时,在编制会计报表时,数据填报错误的现象经常出现,极大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近几年,随着会计人员水平提升,情况略有好转,但账务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3.合作社之间专业化服务名称不统一
虽然合作社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业务实质基本相同,但各合作社之间服务称谓各不相同,核算时对服务没有统一的范围界定,造成不同合作社之间、同一合作社不同年度之间数据缺少可比性,无法为合作社开展经营管理、运行分析提供标准化的数据。
4.合作社之间专业化服务成本费用划分口径不一致
每个合作社都独立划分、归集本单位的服务成本和管理费用,使得合作社之间,即使是相同的服务项目,但成本构成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这样既降低了数据的有效性和可用性,无法对合作社成本、费用控制作出正确评价,也不利于对全市合作社经营情况的有效监督和统一管理。
5.会计报表格式不统一、编制不及时
科目余额表、收支明细表各合作社自行设置,每月统一格式;没有按月及时编制资产负债表、盈余及盈余分配表等报表,不利于合作社经营成果、资产的民主、公开。
二、在全市合作社全面推行会计电算化,全面提升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可比性
1.应把握的原则
(1)统一性
实现全市合作社执行统一的会计政策、使用统一的主要会计科目、编制统一格式的会计报表,增强合作社之间和同一合作社不同会计期间数据的可比性,为全市合作社经营管理提供口径一致的会计数据。
(2)易用性
软件操作要具有易用性,便于操作。经过多次专门的会计知识培训,合作社会计已经基本能够胜任目前的会计工作,但是业务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功能过于复杂的会计软件并不适用于合作社现状,新软件必须要简单、直观、易于操作。
2. 做好“三统一”,实现会计电算化
(1)统一服务项目名称及内容
结合潍坊合作社业务实际,并充分考虑烟草行业对合作社要求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我市烟农合作社目前开展的经营项目,将全市合作社经营业务统一划分为17项专业化服务、9类其他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合作社服务项目名称与内容的统一。
(2)统一成本费用明细构成
收集全市各项专业化服务成本费用的基础数据资料,通过分析每个合作社历史数据、对比合作社之间的相关数据以及实地调研等方式,通过研讨、测算和论证,完成了各项服务成本费用构成项目的拟订,最终形成了全市统一的专业化服务成本费用明细构成,制定了全市统一的成本费用核算口径。
(3)统一主要会计政策
为正确核算经营成果,制定了适用于全市烟农合作社的会计政策。一是确定了统一的固定资产类别、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二是制定了统一的长期待摊费用核算内容、摊销年限及摊销方法;三是执行统一的收入、成本费用确认原则;四是形成了统一的盈余分配原则及方法。
(4)形成“潍坊烟农合作社会计核算系统”,实现会计电算化
根据全市统一的专业化服务项目、统一的成本费用明细和统一的主要会计政策,制定了会计软件科目编码规则,统一了全市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总账科目以及大部分二级、三级明细科目,做到全市合作社核算口径完全一致。结合烟农合作社业务实际,设计了全市统一的收支明细表、片区收支明细表、科目余额表、资产负债表、盈余及盈余分配表、成员权益变动表等报表格式,实现了全市报表数据口径的一致。与软件公司合作,按照制定的会计科目编码规则,将预先设置好的总账科目、明细科目及报表格式固化到软件中,形成了“潍坊市烟农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系统”,做到了合作社会计人员即安装即可使用,实现了会计软件的“傻瓜式”操作。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问题与解决对策
建筑企业有自身的特殊性,其相对于其它行业而言,人员和产品的流动性比较大,资金的周转也比较快,施工材料的种类也相对较多,这对资金核算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而施工技术也往往比较复杂,这些都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此外,建筑施工项目的复杂程度相对较高,每个项目都需要由专门的项目负责人来管理,对其管理专业水平往往有着比较高的要求,项目的监管难度普遍较高。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建筑企业的规模也普遍较大,对于各种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其资金管理效果对企业运行水平,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为了保证企业的经营成本,企业往往会花大力气投入在成本管理上,并采用严密的监管方式,这些都会直接导致企业的成本较高。如果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手段,则容易导致在建筑企业监管中存在过多的漏洞,各种偷税漏税的现象就会比较常见。
一、当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的传递往往存在比较严重的滞后性。在企业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大量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传递方式,不仅会影响到信息传递的及时性,还会影响到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根据我国会计管理的规定,在企业发生经济业务之后,就应该进行入账管理,对其中涉及到的会计信息进行及时的整理,这是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前提,其中一定要把握信息的准确性。由于建筑施工企业运营的特殊性,其各种经营活动往往比较复杂,导致对各种会计数据的收集、分析、记录难度相对较高。此外,企业的施工作业范围也相对较广,信息的传递难度较大,很容易出现信息传递不及时等情况的发生,这些都会导致会计信息传递之后现象的出现。此外,当前很多企业的施工地点都集中在外地,这也进一步造成会计信息传递的难度相对较大,很多合同、协议、决算不能及时传递到财务部门,在财务人员开展核算的过程中,经常无法及时、准确掌握建账、结账和付款的实际情况,这为各种财务管理问题的发生,埋下了非常大的隐患,如支出超支、坏账、漏税等。会计核算方法不够科学,很多企业并没有按照要求建立完整的内控制度。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的效果,需要在成本核算中投入足够的力量,但很多企业不能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在其中的投入非常不足,会计员工的素质也非常不够,这些都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效果,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很多企业在周转材料的核算过程中,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选择性,本来很多材料都可以采用分次摊销和分期摊销的方式,很多施工企业处于利益的考虑,经常会采用摊销的方式,这些都对会计核算结果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由于建筑施工的特殊性,其施工的复杂程度相对较高,为了有效降低施工的成本,很多建筑企业经常会采用授权经营的模式,即采用经理制度,这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旦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就很容易出现监管不力情况的出现。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财务成本核算工作中,太过重视企业现金流动的情况,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并不是非常重视,导致很多会计核算工作流于形式,很多时候只是简单围绕项目转;还有部分项目方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经常会存在虚报费用的情况,将国家的法律置于不顾。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措施
有效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质量,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当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会计部门的权责分配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甚至部分企业根本没有设置会计部门。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加强对这些人员的道德教育,定期对他们开展培训工作,及时对他们的专业知识进行更新。为了在会计人员中形成竞争上岗的态势,还可以采用岗位轮换机制,及时清理掉那些不称职的人员,避免出现一个员工在一个岗位上任职时间太久情况的出现,否则就很容易出现违规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我国为了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已经制定了专门的行业法规,企业只有在这个法律框架下经营,才能得到健康的运行,其在企业内部监管机制的建设中,也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通过不断建立健全法律框架,可以让企业更好围绕这些行业法律、法规进行经营,使相关人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为了能有效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进一步做出相关的定义,并对其中的释义进行合理准确的解释,对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和阐述,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此外,在将各种法律规章制度引入到企业经营过程中,还应进一步加强执法和监管的力度,让各种法律条文不再是简单对企业会计的约束,让其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利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企业只重视短期利益、不舍得斥资引进先进核算系统所带来的各种弊端,通过将一些先进的核算制度引入到企业经营过程中,进一步避免企业出现偷税、漏税等情况。重视并规范各种会计核算基础性工作。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是否开展得规范,对企业信息的真实性,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就是要提升会计反映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在开展财务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并在该基础上对企业信息进行如实的反映,如需要把握及时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等。此外,还应该对保管会计资料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记录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企业应该根据国家的规定,对其进行妥善的保管,对保证这些基础工作的规范性,有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它们的基础保障作用。不断完善财务会计工作机构。财务会计工作机构是开展财会会计核算的重要保证,其为核算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建立会计核算机构,可以更加合理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此外,根据不同的层次,让不同职能部门开展分工合作,保证各种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可以得到有序的开展。此外,通过对各种先进科技手段的应用,也可以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机构。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可以打造网络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平台,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还给各部门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这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水平有了更高的水平,需要认真做好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工作。
三、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控制工作
加强内控意识。企业管理层对如何开展财务会计内控工作要有深刻认识,不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企业领导还应认真做好财务会计内控的宣传工作,不断提升在岗人员的内控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长远发展当中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合格的行政企业管理人员,其有义务配合财务人员开展各种财务会计内控工作,让财务内控制度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做好内控制度建设工作。由于企业各岗位工作之间的分工非常明确,业务经办不能监管授权批准、业务稽核、会计记录等工作,会计人员不能兼任财务管理的工作,这需要行政企业应合理设置财务会计等相关岗位,明确各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责任,不断提升财务会计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做好对财务会计的管控,不断提升财务会计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内控工作的质量。在企业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不断提升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人员的警惕心理,认真发现各种财务漏洞和缺口,并及时上报,在该基础之上做好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保证财务内部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各部门工作人员和领导应该积极配合做好财务会计内控工作,对资产保管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认真做好对票据和成本的管理工作。建立严格的会计规章制度,做好对会计制度的合理、科学有效的规划。首先,应严格根据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建设的相关规范要求,制定系统的内部控制系统,研究企业财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点,做好对相关问题的防范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避免各种风险的发生;其次,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的特点,合理设置监控部门,有效保证各种制度的合理性和规范性,重点监督各种制度的落实情况;再次,企业还应做好对员工的考核工作,将销售业绩作为年终奖考核的重要指标;最后,应逐级落实责任制,每个岗位员工的责任都应该得到有效的落实,以努力实现会计控制的既定目标,让整个会计工作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进行发展。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企业在财务会计核算当中存在的问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认真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保证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效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易红,陈志娟.试论企业财务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8,(12):22-23.
[2]许可棪,李珂.企业财务成本及其控制研究[J].新丝路(下旬),2016,(12):37-38.
[3]张雪峰.试论企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现状[J].财会学习,2017,(15):55-56.
[4]熊伟.施工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5,(8):141.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比较趋同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管理,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2012年12月5日,财政部部务会议修订通过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一、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比较
1.准则定位及适用对象
旧准则包括9章54条,新准则共9章49条,从数量上进行了精简,旧准则的定位为“事业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新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统称会计制度)等,由财政部根据本准则制定”,大大拓宽了之前所界定的范围。旧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新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这是由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事业单位改制。事业单位改制首先是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新准则去掉了“国有”两个字,表明今后事业单位无论是否国有都可适用,更好地顺应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大潮流。
2.财务报告目标及使用者
旧准则没有提及财务报告目标,但主要体现了“决策有用观”,这是因为决策有用观符合当时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的要求,能够满足会计报告使用者对预算执行情况的了解。新准则明确体现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旧准则没有提及财务报告使用者,新准则指出“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3.会计核算基础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新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某些行业事业单位已经引入权责发生制,如“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高等学校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因此,从决策有用观向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二者兼顾的会计目标转变已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4.会计信息质量
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多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及时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业务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不总是与它们外在的法律形式相一致的,当业务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法律形式不一致时,事业会计人员应当根据其经济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权责发生制的补充,和企业相比,事业单位同样处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如果会计核算仅仅按照业务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进行,而这些形式又没有反映其经济实质和经济现实,那么,其最终结果将不仅不会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会计核算工作如果不及时,就很难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5.财务报告
旧准则指出“会计报表是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新准则指出“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是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等的结构性表述。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一)资产负债表;(二)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三)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新准则会计报表附注多了“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包括其主要构成、增减变动情况等”,这些变化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更为完善,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报表的理解并据此决策。
二、新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
1.会计信息质量
新准则在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包含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及时性、重要性等信息质量特征,清晰明了,表现出了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趋同,但缺少了谨慎性原则。
2.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
新准则在会计要素的定义方面也表现了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按照交易和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在相关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与企业会计准则一致。同时要素分类与企业会计准则一致,资产按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新准则规定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与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计量属性中的历史成本一致。
三、对新准则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1.会计信息质量中加入谨慎性原则
新准则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没有提到谨慎性原则,而今后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涉及到资金的投放和举债,因此,在确认、计量、报告中也会运用到谨慎性原则,是否可以考虑计提坏账准备,减值准备等,更有利于事业单位长远利益和持续经营。
2.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是指对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反映,这是事业单位会计区别于企业会计的一条重要原则。在事业单位,出资者对其所提供的资金不要求取得资本收益和资本回收,但有着按预定用途使用的要求。所以事业单位的专用基金、投资基金都必须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对于事业基金也应按规定使用范围使用,不得移作他用,特别不得用于生产经营和对外投资。实行专款专用的原则,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的事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建议增设“专款专用原则”。
3.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色,国外与我国事业单位类似的机构一般是非营利组织,西方有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我们现有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今后,是不是可以制定一个事业单位和民间非盈利组织通用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从而达到国际上的趋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