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风景园林设计前景

风景园林设计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6 17:28: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风景园林设计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风景园林设计前景

篇(1)

关键词:园林景观;中国风景园林;民族区域文化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自己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不仅要满足干净舒适,更多的是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一种置身自然的感觉,这样的要求也决定了园林景观以及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的未来趋势。在景观园林方面:要更加追求自然元素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要使得这些运用了建筑学、美学、园林学等各种学科的建筑设计融入城市的环境之中,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效果和凸显人文关怀。

在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方面:要充分发掘并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作用;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生态环保的准则。

1 景观、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景观园林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朝多利用自然元素和凸显人文关怀这2个方面发展。

1.1 多利用自然元素

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自然元素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够突出体现人们全新的生活理念。在景观园林的设计发展过程中,很多设计已经发现了自然元素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很多的就是自然元素运用的特别单一,从选择的品种,再到设计的层次感都不能很好的与其它景色进行协调。在多运用自然元素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要追求艺术,体现一定审美要求;要合理布局,体现层次感;要注意色彩的搭配,要与周围的建筑达到和谐与统一。这3点都将成为未来景观、园林在设计中的重点。

1.2 凸显人文关怀

景观、园林的设计与再创造是一种文化创作,不仅是单纯的以美化环境,服务民众为目的,而且是一种文化的创作。景观作为一个外来词汇,它本身的含义是强调,通过人为造景来吸引大众的观看。这往往就忽略了景观自身虽具备的内在涵义,以及深层次的文化理念,导致很多景观并没有体现出人性化、生态化的设计思想。而园林一词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年头了,它包括了很多的内容,如亭、台、楼、阁、池等。其实在当时这种园林的设计,只是为了满足少数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的欣赏口味,并没有给普通老百姓“发言”的机会,就谈不上所谓的“人文关怀“了。在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中就深刻纰漏了“病梅”,这种只为少部分人“欣赏”的梅,这里面缺少的就是一种对普通大众的关怀。人文关怀是要体现景观园林设计它的生活功能和文化功能,这样才符合景观园林设计的理念。

2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中国风景园林的设计发展趋势的主要方向有:发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的策略。

2.1 要充分的发掘并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多元,融合这将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中国风景园林的设计也逃不脱这样的命运。但是,一味的追求多元宽容的精神,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会丢失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中国拥有优秀灿烂的文化传承,合理的利用好这些优秀的资源,对于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利器。对于不同的地区,其区域文化也是不同的,打造优秀的园林设计能够弘扬当地的文化特色,也能铸就其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充分的利用和发掘民族文化,将是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2.2 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生态环保的准则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虽然主打文化这一块,但是也不能忽视与自然的结合,也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生态环保的理念。要把景观设计当成一个大的有机体,它必须拥有与生态自然一样的功能,这就要求正在设计的过程中按生态的原则进行设计,要将低碳环保的理念植入其中,学会运用新的清洁能源、新的雨水收集系统等。风景园林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漂亮模式上,而是要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有机循环、新陈代谢功能的生态系统。

3 总结

全文分析了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主要就是提供了4个发展方向。对于景观园林设计来说,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从自然元素和人文关怀2个方向发展,而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原则,要朝着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和生态环保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个方向前进,对于景观园林和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家麒.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东园林,2005(2)

2 金柏仁.园林景观中自然要素的分析[J].现代园艺,2011(17)

篇(2)

关键词:风景园林;人性化理念;规划设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和环境的要求相应的越来越高,风景园林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为百姓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在园林规划过程中,只有坚持人性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确保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满足人们的需求。

1风景园林设计中人性化理念应用的基本要求

所谓人性化理念,是规划设计人员通过对样本设计功能以及形式等方面人性化因素的注入,赋予设计样本以人性化的品质,使其具有类似人的个性、情感和生命。人性化设计的主要表达方式就是用有形的物质去衬托和反映无形的精神,它既是样本在设计当中的一种人文情怀,也是对人性的尊重,更是对人的心理和精神追求的满足和尊重。

1.1坚持现代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风景园林设计中人性化理念应用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坚持现代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在历史发展演化当中,不同地区的风景园林其设计理念一般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历史文化对风景园林的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极大带动了人们的审美,促使设计人员不断地规划出符合人们要求的风景园林。可是,社会文化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这就要求设计者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具有现代性的文化特质,必须坚持现代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融合本地特有的文化,将新时期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互相交融在一起,这样才会使得身处园林中的人产生心灵、文化上的感应及共鸣。

1.2坚持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风景园林设计、施工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不过在对风景园林进行规划设计时,却不能简简单单局限在这一方面,此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和品味,只有这样才会满足人们真正的要求。如果仅仅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而忽视了风景园林的艺术性,必定在将来影响到规划设计的效果。为此,在设计风景园林时,要将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规划设计的方案必须能够满足园林内植物的生长,同时也能和周边环境有机结合,使其能够成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风景园林设计中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方法

2.1把人性化的设计作为主题

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以人性化为主题,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有一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既要满足人们的娱乐和观赏,也要与城市化的发展步伐相适应,因此,要从整体来把握,把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和城市的发展建设相连接,注重个人空间与开放性空间设计的有机结合。依据不同的地区需要,关注地区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从而规划设计出不同的园林景观。把人性化设计作为风景园林的主题,从有利于人们发展的方面去设计,开拓人性化的布局空间,加强景观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前的自然资源去创造更有发展前景的人造空间。利用各种城市资源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相承接,既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能不断推动特色景观园林的发展。

2.2从规划设计中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应该做好风景园林的板块规划。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功能单一的风景园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规划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依据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目的,统筹规划具体的布局以及应当具备的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该方案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来实现。例如,将儿童游乐场所和普通的成人活动场所隔开,并要使之尽量避免主要的人行道等区域;将健身锻炼场所设在较为接近居民区的地方,避开人流密集处;将自然景观和人工建造的楼阁庭院有机设计在一起,使得景观园林在人们面前充分显现,让人们能够感受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

2.3从细节上满足人们的需要

从规划设计的角度上来说,细节决定了样本的水平和质量,同时也能够从细微之处体现出在风景园林中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水平,这就要求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过程当中从细节着手,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例如,设计出来的道路应该让人可以以最短的路线达到相应的景点,同时道路要适当体现出中国古典的幽静之美;在灯光设计上,要让灯光可以覆盖到所有路面,灯光的选择宜柔和。另外,还要建设一些基本的体育锻炼设施,让群众在享受自然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身体。设计过程当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要以人为本,考虑到人们的需要,将人性化理念真正渗透到规划设计中。

2.4强调人和景观的有机结合

风景园林在设计中要想体现人性化的理念,最主要的就是把人和景观有机结合。实现人和园林景观有机结合,就要认识到人和水源的紧密性、人和地域的紧密性、人和绿地的紧密性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紧密性,然后从这些方面来综合地分析和研究。其中,人和地域的紧密性是指人和陆地的接触空间,要关注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人和水源的紧密性是指人和水的接触,水不仅包括日常的生活用水,还包括赏水、听水等艺术方面。此外,人们对水质普遍有较高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人们对生活用水的需求,还要考虑一些赏水、戏水等艺术需求。

2.5注重人性化标识设计

所谓人性化标识,是指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要素,这是规划设计的细节所在,在许多地方有的时候会因为没有标识性的提示而造成人身和财产的危险。比如,在景观园林区内的动物园需要标记出动物伤人的图示,同时该标示还需要设计造型独特,尽量做到美观、简洁,对于不同的园林要有不同的适应性,即还要强调趣味性。这样不仅能够引起人们对相关区域的重视,同时也能够让园林更加美丽。

篇(3)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用地;传统理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将对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的传统理论精华 《园冶》的理论研究结合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风景园林场地与周边环境结合并拓展, 可将现代风景园林自然环境用地归纳为平坦地势环境 、山体环境 、傍水环境 、依靠建筑环境 4种类型 ,笔者针对 4种园林用地分析了其场地选择及利用的方法 。

1地势平坦的园林场地

目前的生活环境随着人口增加 、城市建筑密度加大,市区内的公用空间的面积越来越小 ,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和质量 ,多设置城市广场来满足人们沟通交流、聚会等精神文化需要,同时这些广场也成为城市的标志 ,与城市和人类的发展相辅相成。

在处理城市景观用地时,可以发现这种环境的几个相同特点:由于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时已经对现有的土地 、地势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规划 ,所以在城市中所能兴造的风景园林大多是地势相对平缓,处理地形的难度相对比较低。这样的平坦地形可以使景物一览无云,可设置大型集中的标志性景观。如上海世博园的世博轴,地势平坦,主轴景观突出,设计大气而又具震撼力 。但是坦荡的地势也是景观设计表现时最难处理的地理环境,相对其他环境来说它可以因借的条件比较少 ,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园林设计仅仅停留于平面的布局形式美观上,缺少竖向的震撼和吸引力 。打造风景豁然的效果要保持主体景观的体量感,主次分明才能体现出坦荡地势的大气、重心突出之感 ;同时要注意配景的点缀效果,不可喧宾夺主。

2山体园林场地

《园冶》“相地篇”对山林地的选择理法有详细的说明,园林中属山林地最富盛名, 因为山林地势是受自然陶冶后最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高低起伏、蜿蜒连绵,高山险峻、悬崖峭壁、巍峨壮丽 ;地势平缓之处风景豁然 。开凿凹地可以深挖水源成湖泊,就地取用山石建造房屋 ,沿山势建造曲廊, “曲 ”线自然蜿蜒,像盘龙卧于山中。亭台楼阁于陡峭山涧中被云雾环绕 ,像仙境一般 ,山花烂漫、遍地郁郁葱葱。这样的景象才体现了文人隐士 “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避绝凡尘的清高气节 。相地蕴涵了用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风景名胜和大地景物也要相地 ,但主要是保护和利用天然资源。

3傍水园林场地

水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水孕育了生物的生命,亲水是人与生物的天性。水景是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造景元素,它以各种形态出现在各种形式的园林中,模糊了古今、中外的界限。另外 ,水景也是很多文人兼设计师抒感和思想的工具,借水环境扩大景观的隐性范围,拓宽景观视觉效果。

计成在《园冶》中对择水造景有这样的观点:首先在水边建造园林,不仅绿色植物生长得非常好,可以给园林提供很好的景色,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开拓的景观环境。其次水上的点点泛舟,三两只水鸟 ,烟雾环绕,若隐若现的景象是陆地景象不能比拟的,这样的景色能唤起人心灵深处的情感,这也是古代园林造园中所独有的意境。在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尤其是我国很多沿海、沿江 、内河的城市规划设计中 ,都利用水环境的处理来突出城市的地域特色 ,因此滨水景观的处理就成为景观设计理论和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虽然水能延长景观轴线,拓宽景观视角,塑造城市人文特征,但是不同的水系―――江、河、湖 、海给人的景观感受又是大不相同的,江河等长条状水系需选择水流转角处这些景观焦点设置观景点,以竖向高点取胜;湖海等块状水体需设置亲水平台以最大限度满足人的亲水性。

4依靠建筑的园林场地

城市绿地面积的增加不能仅仅依靠对现有山体、荒地的绿化恢复改造工程,更重要的是要使风景园林的理念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提高,办公空间,学校、宅院里的园林设计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 。这种依附于建筑体的景观设计自然会受到建筑基地环境条件的制约,布局相对比较分散,地形比较复杂,处理起来有一定难度。计成在《园冶》中对此类园林场地也有所阐述:在建筑环境周围建造园林最大的作用就是保护建筑区域 。园的大小不重要 ,重要的是游园的乐趣 ,将天下之景尽揽于园中,最易触发文人雅士的诗人情怀,因此这种风景园林的设计需要兼顾实用与休闲双重功能。建筑周围的绿地设计将满足功能需求放在首位,包括必要的道路交通 、休憩平台、遮阴的亭廊花架 ,甚至水池,壁炉等,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将其融入景观,并使其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5自然风景园林场地的劣势及改善措施

自然地势环境条件是景观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地形地势在景观设计中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处理基地环境时 ,并不是所有自然条件都是可以因借利用的,很多基地条件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影响着设计规划的每一个环节。

不利因素通常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不利因素;二是人为不利因素 。自然不利因素包括地势环境险要,它给施工以及后期的设备配置带来一定难度;人为不利因素是指在人工开发和利用时,没有考虑到自然的要求 ,违背自然规律,造成土地不可利用,如土壤的酸碱性改变、地质结构变化、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等 。对于自然不利的因素 ,要在实地考察和分析后找出矛盾的焦点。在满足基本的造园要素前提下(通达的道路、安全的观景点等)突出其显著特点,并将其特点放大,达到变不利为有利的景观效果 。设计师的职责是尽最大努力在设计时加强对不利因素的处理,通过各种科技手段、生态保护的方法将不利因素变为有利条件 ,而那些人为不能改变的环境条件就可以通过特定的造景手段将其隐藏或融合在环境中,甚至可以使其成为基地环境中的景观核心,这样的设计才能在社会效益和人类发展的历程上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自古就对废弃采石坑进行有规划的开采 ,如绍兴东湖就是在有规律地开采废弃的采石坑稍加点缀而形成的“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风景名胜。

6结论

造园的重要理法之一就是用地,了解用地理法的主要做法就要首先了解地的具体情况,与其他的 “地”又有何不同 。相地的含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选择用地,即择址 ;二是对用地基址进行全面勘踏 。用地是相地域内的环境,选址是相地域周围的环境。兴造园林的目的和用地实际现状是“因”,设计任务是藉因成果。在设计任务书中,现场分析相当于设计手法的伏笔。不要简单罗列 、堆砌用地的一般材料 ,而要将其视为设计先头工作的组成部分 ,着重分析有利和不利的条件 。利用有利条件,避免不利条件影响景观效果 ,充分考虑人文背景 、人流趋向、面积的大小与容积率等现状问题 。正确的用地是发展节约型园林的理念,促成适宜的人居环境的根本 ,更是连接古今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实践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 1] 计成.园冶注释[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篇(4)

为进一步明确植物在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和价值,阐述了植物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功能,分析了园林设计时植物的搭配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提出了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该注意的问题,将对城市生态园林设计起到积极借鉴作用。

关键词:

生态;园林;植物;功能;配置

植物作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给生态风景园林造就一种生机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风景园林已经成为未来园林的发展方向。通过乔木、灌木、花草等各种素材,利用艺术手法,可以实现园林风景建设,体现植物本身的美,改善周围生态环境,展现自然美感,提升欣赏价值[1]。

1植物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功能

1.1调节空气

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通过释放的水蒸气来调节温度,增加湿度,使得空气变得清新。作为生态园林建设当中的主要植物,在绿地率较高的地区,人们会感觉空气清新,精神抖擞,这与绿化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和水蒸气有关,相关调查显示,绿化地区相比于未绿化地区,空气湿度要高出15%~20%。[2]

1.2改造城市生态气候

植物不仅可以调节周边的空气,对于当地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调查显示,在绿地率较高的地区,人们中暑的几率要远远低于未绿化的地区,虽然在夏季这种差别不明显,但是到了冬季两者的温度差异可以达到10℃左右[2]。另外,城市热岛效应对于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们更加关注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因此对生态园林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发挥冬暖夏凉的作用,对于调节改善城市气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3减少城市噪音

目前城市的噪音污染十分严重,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人们长期处于噪音环境时,就会感到身心疲惫,精神萎靡,表现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各种症状,但是一些高大、浓密的植物会将这些噪音有效隔离开来。研究表明,具有较好树木覆盖的地区,噪音强度会减少5倍以上[3]。因此,城市生态风景园林的植物对于减少城市噪音具有很好的作用。

1.4促进小型生态系统构建

植物间合理地搭配,能促进彼此的生长,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种类的搭配显得十分关键,通过错落有致的植物搭配,以及他们之间彼此的小气候、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在相互竞争中彼此作用,相互适应,从而有选择地形成小群体。研究表明,多种复杂的植物群落构成比单一的种类生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生存能力,能促进小型园林生态系统的建设。此外,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通过种植植物来完善食物链等,能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2园林设计时植物的配置方式

2.1植物的色彩搭配

园林设计时,植物的色彩搭配包括单色应用、双色配合、多色配合和类似色配合等4个方面。单色应用主要用于大面积的园林设计,能形成大色块的景观,但是往往会显得较为单调。双色配合主要是补色配合,比如红和绿这种鲜明的对比色,此外邻补色配合也能得到较为活跃的色彩效果,比如黄色和大红色。多色配合往往会带给人们一种欢快、活泼的感觉,例如节日期间各种颜色花卉的搭配能创造出祥和、欢快的节日氛围。类似色配合主要应用与园林设计时空间的过度,给人带来柔和、安静的感觉,没有明显的对比变化。比如有的花坛色彩由内向外依次展开,具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2.2植物季相搭配

植物在四季的变化中叶、花、果的色彩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颜色的转变,使得园林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园林植物利用季相来充分的配置,体现植物色彩变化,提升园林艺术作用。例如北方和南方相比,春季较晚而秋季相对较早,因此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植物色彩的变化,而且即使同一地区色彩的变化也会出现不同,比如低温或者少雨会影响花木的生长和开花。在园林植物中增强季节感会有特殊的艺术效果,例如春季的山花烂漫、秋季的硕果累累等。在目前的局部景区往往突出一个或者两个季节,常常采用单一或者少量的植物种类,为了避免某个时期的枯萎,可以增加绿色草木来延长观赏期。

2.3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

在花木配置时可以增加一些颜色鲜艳,对比较为明显的植物,比如红色的枫叶,黄色的银杏等,这些植物作为景观植物能增加观赏的色彩,十分适合植物造景。此外,树木与开花植物相结合,不仅能延长观赏的期限,还能增加景色的层次感。四季常绿的植物也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颜色翠绿的植物可以和较大的植物相互配合,来增加观赏效果。

2.4配置层次相和谐

植物之间的配合一定要遵循不同的层次感和颜色搭配,比如将不同形态、颜色大小的花木组合在一起,能使植物景观的色彩更加清晰,搭配更加和谐。组合的高低可以依据不同的形式而定,最主要是体现层次感,避免杂乱无章,展现和谐的美感。比如高度为1m的红檵木球、2.5m的朱瑾、4.5m的黄槐和8m的秋枫进行组合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3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3.1对比和衬托

由于植物形态不一,在实践当中要应用植物不同的特点来衬托出园林的美感,在树木之间相互搭配时,一定要注意协调,最大限度地避免颜色和高低差异所造成的破坏感,从而避免影响整体园林设计美感。一方面要利用色彩大小差异表现出强烈的对比感,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来完善和衬托出景观的主体效果。

3.2动势和均衡

由于植物具有各自的形态,有的植物形态比较规则,而有的却较为随意,因此在植物配置时,一定要注意植物之间相互的协调,包括形态、大小、颜色等。此外,在合理配置的基础上,也要同时重视植物的长势和发展趋势,有可能因为植物的生长周期不同造成配置的不平衡,产生不和谐现象。

3.3层次和背景

生态园林风景设计中植物的搭配尽量避免单调,利用乔木、灌木、花卉等多种植物来进行多层次的配置,可以使得整个景观更加的丰满。一般背景树要高于前景树,在配置时前景和背景产生较大的差异,体现和衬托出强烈的对比效果。

4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4.1植物选择要因地制宜

在生态景观园林实际中,植物的选择一定要注意当地的土壤、气候、水源和季节变化等基础条件,在植物选择时,要按照不同的生长习性和季节来选择植物配置,遵循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严格人工控制,尽量减少由于运输、栽植而导致的植物死亡现象,还要避免引进造成人体过敏的植物。

4.2设计要注重季节因素

植物搭配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体现四季的不同景观变化。在冬季由于气温较低,阔叶林进入休眠期,树叶基本都脱落,所以在植物配置时要选择针叶林来搭配,让景观在一年四季都能展现积极的观赏效果。

4.3创新病虫害防治途径

生态园林设计中,病虫害防治一直是一个难题,应用化学方法防治会造成土壤、水源的污染,破坏整个园林生态环境。因此,打造生态风景园林,就要减少化肥、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尽量采用人工或者生物的方式来防治病虫害,注重土壤的保护,真正打造生态化的风景园林。

作者:赵萌 单位:广西南宁市林业和园林局

参考文献:

[1]张宁,毛伟伟.关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2).

篇(5)

“数字地球”是空间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概念。“数字地球”的构想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提出的,其实质是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与计算机构成的数字化地理虚拟系统,目的是使人们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自由地链接、调用地理信息。“数字地球”的核心是3S集成技术。3S包括GPS、RS和GIS。GPS即全球定位系统,可通过坐标系统进行全天候精确定位、定性和定时,在导航、测绘、军事、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RS即遥感技术,各类卫星遥感能够全天候对地表实时监测,深入、准确地监测地表景观的状态。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各类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数据库平台,能够进行各类空间分析、演变分析与三维成像。GIS、RS与GPS所采用的数据格式具有共通性,能够达到无缝连接,极大地拓展了风景园林中分析、规划与设计的一体化能力。

二、空间信息技术促进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变革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幅促进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技能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包括空间数据、景观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效率化方面。风景园林研究、规划和设计均涉及各类空间数据。对于规划设计人员来说,获取、处理有效的数据是重要的专业技能。针对基础数据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且尺度不一的特点,我国已经着手建设地图数据库、测绘档案等数据基础设施。各类商业遥感影像也是重要的数据源,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有针对性的调取。规划设计人员能够在GIS平台上,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掌握基地的地表状况,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貌景观进行广域、实时、高精度的监测,并通过GIS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RS和GIS技术,规划师可以定量地掌握绿地植被分布状态,在GIS中可以进行时间序列演变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热岛分析、空间分析(包括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叠加分析等)、景观指数分析等,为绿地规划、城乡与区域规划提供基本的依据。引入数字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空间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3S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数据与软件的无缝兼容,推动了园林设计的自动化进程。设计自动化包括办公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输入输出自动化、分析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办公电子设备与软件集成化发展提高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效率,国家大力推动的数据标准化与共享化也有力提升了规划设计人员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一)加强对空间数据的理解

风景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处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围绕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而展开的。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空间数据的理解,对于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数据的格式与转换、数据的来源缺少科学的认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各类空间数据的特征、理解数据的含义和表达、了解数据的来源途径和获取方法,熟练运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能,为识别有效数据、处理数据奠定基础。

(二)掌握空间数据的获取能力

空间数据来源广泛、质量混杂,初学者往往难以理清数据的来源渠道。比如有学生在课题中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绿化地解析,所采用的数据为网络下载的栅格数据,这类数据失真性较大,并不能用于绿地定量研究。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了解有效数据的获取途径。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国际、国家和省市等相关机构和商业公司的各类空间数据范围及其特性,以及这些数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用途,使学生具有识别有效数据,掌握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的能力。

(三)掌握基本的空间分析方法

深入、正确的空间分析是获得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前提,也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的基础。因此,应使园林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利用GIS软件处理空间数据和进行空间分析的方法。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表面分析、计量统计等功能,可进行时间序列演变与空间格局的量化分析,也可以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各类景观指数的演算,并制作相应的主题图,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四)掌握数据库能力

数据库是对各类工作数据的管理平台。对于景观规划、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方向的学生来说,需要收集、管理各类园林资源、植物和地理空间数据。而现实状况中,这些数据往往数量庞大、来源复杂、格式多样,如何管理好这些数据成为影响工作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据库构建技能,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数据、使用数据的能力与效率,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紧密。而空间信息技术本身是系统性的科学,因此需要以风景园林专业特点为中心进行知识点提炼,建立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体系。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包括理论与设计两大类型,成系列的规划设计课程为教学体系的中心,相关理论知识点是围绕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这个目标来设置的。因此,空间信息技术课程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中心,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空间数据处理技能达到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目的。一般来说,高校园林专业所设置的园林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园林设计与园林规划两大内容。园林设计是针对中小尺度的场地,包括庭园设计、专类公园设计、综合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街旁绿地设计、带状公园设计等课程,园林规划是在大尺度的场地上实施的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度假区景观规划、滨水区景观规划等。设计的尺度越大,与城市、社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越复杂,就越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并能够掌握、应用一定的空间分析方法。笔者认为,针对园林专业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可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且与相应的园林教学课程相对应。三个模块包括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基础模块是理论教学,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是实践教学。基础模块以学生认知空间数据为基本目的,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格式与分类、空间数据的作用与意义、地理坐标系统与地图学基本知识、3S技术原理、数据库基础、数据基础设施与常用空间数据源等教学内容。数据处理模块与园林设计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正确获取、处理基地环境数据为目的,教学内容包括DEM高程数据处理、GPS数据获取与转换、CAD文件格式转换、RS地物分析等。空间分析模块与园林规划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规划过程中能够进行科学地空间分析为根本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等,并使学生能够制作主题图,作为规划的依据。基础模块、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应依次进行,只有掌握前一个模块内容,方能进行下一个模块的教学。基础模块必须开设独立的课程,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既可以是独立的课程,也可以作为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组成单元,或者采用连续性的讲座形式。

五、难点与展望

篇(6)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开设建筑专业的学校逐渐增多,许多高校也开设景观建筑设计这门课程。同时,为了创造景观建筑与自然环境能够和谐相处的环境,人们拥有良好的居住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理论被建筑教育者融入到高校的建筑设计课程里面,深入了解绿色建筑理论与景观建筑设计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

绿色建筑理论;景观建筑设计;高校教学;影响

近些年,社会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一天天变少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传统的建筑设计已经不适合如今的社会现状,绿色建筑理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迅速在高校的建筑设计专业中蔓延开来,被融入到现代景观建筑设计教学里面,一些高校还专门针对绿色建筑理论对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全新改革,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并开设相关的课程。

1绿色建筑理论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代表了一种概念,从设计到建造的过程中消耗最少的资源。绿色建筑理论指的是将生态学理论和自然环境应用在建筑设计和建设的过程当中,使建筑物和自然环境能够相互协调,绿色建筑理论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且在减少破坏环境的情况下构建出适合人们生活需求的生态环境,既节省资源消耗,又能保证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有关部门、建筑专家以及生态环境专家的研究和认可下,绿色建筑理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要想建筑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就必须坚持绿色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建筑物。

1.2绿色建筑的特点

第一,绿色建筑和自然的相互融合。绿色建筑的理念就是创建建筑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态环境。绿色建筑在理念中展现了当地的人文环境,通过建筑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展现出来。第二,合理的利用能源。绿色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不但要重视环保节能,建筑布局合理,还要充分合理的采用各种生态技术手段将能源利用起来。太阳能和风能是绿色建筑设计中常见的两种能源,设计人员可以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在建筑顶部增加利用太阳和风能所用的电池板和风车,将太阳能、风能转换成电能,不但减少了电力资源的消耗,还增加了能源的使用率。第三,建筑室内要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充足的阳光,防噪音等。室内空气的流通能达到节能省排的效果,充足的阳光可以减少室内灯具的时间,从而延长各种灯具的寿命,节省了电能的消耗。总之而言,运用绿色建筑理论建造的建筑物不但能够给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条件,还实现了人类、建筑以及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2景观建筑设计的全面认识

2.1景观建筑设计的概念

景观建筑设计是一门在建筑专业课程里新兴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景观建筑学是以建筑、园林、规划为研究理论支撑骨架,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艺术的发展与综合运用,设计领域的学科交叉共荣已成为其必然趋势。从建筑学的发展角度来说,景观建筑和一般建筑不同,景观建筑和当地的环境、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造型优美,具有景观和观景的双重身份,比一般建筑在设计上敏感、复杂、广泛。景观建筑设计需要丰富的建筑知识,并且还涉及到了风景园林学、生态环境、规划学等多科学的知识,景观建筑不单是指设计一个好看的房子,它还代表着当地的文化的社会形态,承载着当地的文化习俗。此外,景观建筑的设计还涉及到科学、美术、社会等诸方面因素,它们密不可分,相辅而成。景观建筑设计对全球的城市和环境建设起到而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建设做出了贡献。

2.2景观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的区别

LandscapeArchitecture在国内学科的意思就是景观建筑设计,但是,在与中国传统的园林学科等融合的过程中,将LandscapeArchitec-ture翻译为“风景园林设计”。从翻译的角度讲,景观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设计,只是设计的内容、对象、表象不同而已。景观建筑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景观建筑为主,对特殊园林建筑、景观建筑的只是用于实践。而风景园林设计的研究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广,不仅涉及到设计层面的内容,还涉及到规划层次的内容,比如风景区旅游规划、森林公园规划等。在设计要素方面,风景园林设计包括了景观建筑设计,但是景观建筑设计也有一部分内容不属于风景园林设计,比如城市的博物馆、城市中的特色景观建筑。所以,对于设计对象,景观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的层次范围不一样,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交集。

3绿色建筑理论和景观建筑设计的关系

3.1绿色建筑理论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价值

如今,无论是绿色建筑还是景观建筑设计,这两者的共同主体就是可持续发展。城市里的的标志性建筑由传统高消耗发展模式转化成可持续发展模式,而绿色建筑正是转变的唯一道路。景观建筑设计关系到土地、城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景观建筑设计里包含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建造和技术的推广,社会的多个层面,多种学科的参与。由于建筑周围的景观不仅要具有美学的价值,还要突显出绿色生态的意义和环境保护作用。一个好的景观建筑设计作品至少包括两方面,第一要关注自然,不破坏生态平衡,具有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第二是要展现出当地的人文情怀。所以,景观建筑周边的环境景观的设计和应用都离不开绿色建筑的理念。

3.2景观建筑设计有助于绿色建筑的发展

根据我国目前能源耗量来讲,建筑设计的能源消耗占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30%,我国的建筑达400亿平方米,但其中节能建筑只占了的1%,剩下的全部都是高能消耗建筑。有专家提出,运用景观建筑设计手段可以实现低性能的绿色建筑。景观建筑设计将被作为发展、推广绿色建筑理念的一种策略,利用绿色建筑理念和景观建筑的优势就可以将高能消耗建筑转化为低能消耗的建筑,这也是我国未来在建筑设计发方面发展的一个趋势。

4绿色建筑对景观建筑设计教学的影响

4.1景观建筑设计概念的形成

将景观建筑的周边环境从一个场所模型想象成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在景观中带有目的的寻找能激发能生成建筑形态的要素,这个要素可以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也可以是抽象的有特色的景观特性。将要素结合到一起,将这个集合作为建筑形态的出发点,同时思考人类在景观中的方式与建筑的关系,从而确定景观建筑的设计概念。

4.2建筑设计课程的调整

随着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问题研究的不断突出,意识到绿色建筑理念对社会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各所高校也纷纷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教学当中,在各高校对建筑设计专业进行了绿色建筑理念的设计课程改革后,建筑设计课程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全面了。针对建筑设计课程的改革的方式主要有建筑设计课更加重视绿色生态,增加绿色生态实例并对其分析;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增加了绿色建筑、生态环境等专题,甚至针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改革,形成了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的体系等。

4.3景观建筑设计

增加新课程景观建筑设计在理论课程方面,国内的一些高校在充分研究认识绿色建筑理论后,在景观建筑原有的理论内容中增加了绿色建筑理念,为了让课程更好的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开设了相关理论课程让学生选修,当学生选修的相关课程结课后,所学到的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内容会一直渗透到每年的建筑设计课程中,并且要求学生对景观建筑设计方案说出合理有效的绿色建筑的分析。

4.4绿色建筑理念加入景观建筑设计教学后的现状

建筑设计专业的景观建筑设计课程的文献资料并不多,建筑设计的研究多见于建筑学课历史、建筑学科实践方式以及学校的建筑专业的教学体系,或者是风景园林设计的研究。有建筑设计专家针对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景观设计做出了研究。在建筑设计原有的优势上加入绿色建筑的理念,运用实地感知、测绘和分析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景观设计意识。

4.5当今高校景观建筑设计教学的局限性

自从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逐渐被融入到景观建筑设计教学的体系中后,很少有学生对景观建筑设计背后的绿色生态区深入探索,大多数学生都是直接照着某些知名景观建筑设计师的绿色景观建筑设计作品进行模仿,这种现象表现出来的不是结合本土的生态和思想,更像是对流行的跟风。景观建筑设计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的应用实践,还要求学生要牢固树立建筑的生态环保意识,奠定基本的职业素养。在目前景观建筑设计的教学体系中,建筑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生态环境、当地的文化习俗、当地的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景观建筑设计的理论课与设计课的联系不紧密,这样和很容易形成景观建筑的设计与理论、技术慢慢分离。建筑的造型和图纸成为景观建筑设计课程的重点,从而忽略了建筑的技术特征和设计意义。而学生对绿色建筑理论的知识和技术一知半解,在实践中也没用办法在生态技术层面进行合理的运用以及创新。由此可见,绿色建筑理论并没有正在融入到景观建筑设计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局限于景观建筑设计的表层,并没有深入到景观建筑设计的生态思想,甚至养成了学生在画景观建筑图纸的时候的模仿习惯。

5总结

如今,绿色生态和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建筑专业和景观建筑设计课程的共同话题。绿色建筑理论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受到应用,成为节省能源、促进建筑、城市、人类以及自然的和谐发展,而绿色建筑理论仍然是建筑教育者和专家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话题。绿色建筑理论在景观建筑设计课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学生详细了解了一个绿色景观建筑的知识链。

参考文献:

[1]郭苏明,夏兵.绿色建筑理论对景观建筑设计教学的启示[A].高等建筑教育.2014(05):5-9.

[2]林飞.浅谈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理论的应用[A].江西建材.2014(10):7.

[3]周墙.绿色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整合研究[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园林施工;节能型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273-01

引 言:生态风景园林建设项目是城市基础建设项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节能型风景园林,不仅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 节能型技术概述

1.1 主动式节能

如果采用主动式节能技术,那么就要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例如,可以使用太阳能光板以及风车,对资源进行再分配与合理利用,充分展现这些工艺的定量与可控性强等独特优势,全面提高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但是,这些工艺并没有在实际施工中获得广泛应用,因为这不仅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还需要控制好收益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可见总体操作难度比较大,并且与节约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因此,这些工艺只能在园林的布局构景中获得一定的应用。

1.2 被动式节能

被动式节能技术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与气候,对各种园林要素进行综合利用与规划,并且充分利用各种地势或者是水等有利条件,保持好园林建设与环境的协同统一性。对于园林建设而言,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实现在优美景观的基础上获得舒适的使用效果。可见,被动式节能技术在场地内部建筑中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因为场地内部建筑对于自然条件的要求更高,而且从应用效果来看,被动式比主动式节能技术可以更好地节约能源。为了充分利用好被动式节能技术,就必须对当地的地形与环境进行全面掌握。

2 风景园林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分析

2.1 优化风景园林施工方案,确保工程能够顺利开展

在进行风景园林施工的过程中,如果要确保节能技术得到很好地运用,并且取得较好的收益,那么就要从最开始的施工方案开始抓起,因为施工方案是进行后续施工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在进行施工方案设计时,需要将节能理念贯穿与整个设计方案之中,并且认真落实到每一个环节,确保工程的高效节能性。风景园林工程所需要的面积比较大,而且工程相 对比较复杂,具有可连续操作性。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施工企业必须综合考虑资源,尽可能提高对其利用率。为了做好风景园林设计工作,需要通过如下途径保障其合理性与科学性。第一,对整个工程中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综合分配。第二,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全面掌握施工的实际现状,然后设计合理的方案,并做好进度安排。

2.2 在风景园林施工中充分利用太阳能

在进行风景园林施工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很多设备的配合,这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工作量,降低相应的工作难度,但同样也会增大耗电量。园林占地面积很大,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处于露天环境中的,因此为充分利用太阳能技术提供了可能。在进行实际施工的时候,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然后供应整个工程的能源需求,这就减少对于原有电能的使用量。太阳能最大的优势就是清洁无污染而且不会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设备安装过程比较简单,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而且可以实现高效节能的目标。

2.3 充分利用生活污水,提供充沛的水源

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讲,会产生很多生活污水,而且这些污水如果直接排放到下水道中,不仅可能引起水污染,而且还造成了极大的水资源浪费。况且我们国家的水资源相对比较短缺,因此必须加大对生活污水的利用率,并安装相应的管道进行污水输送,将其送至园林施工工程中并加以利用。

2.4 运用节能工艺,达到节约减材的目的

在园林工程施工中,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施工的工艺技术进行改进,以减少对于建筑材料的消耗,从而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例如,在以往的园林建筑施工中,与钢筋的连接通常都是使用搭接工艺,但是这样会造成一部分钢材的浪费,而如果采用螺丝连接的方法代替搭接,则可以有效的节约资源,同时在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同时,可以在施工中选择低碳材料以及各种新型节能材料,来代替传统的钢材、水泥、玻璃等,不仅可以减少建筑对于能源的消耗,还可以控制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降低园林工程的维护成本。在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中,为了实现节能的最终目标,需要注意每一个环节的施工工艺,确保其始终符合节能要求,这样可以实现节约建材的目标。

3 风景园林施工中应用节能型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节能型风景园林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几个关键问题。首先,要重视施工人员的素质,选择专业技术过硬,认真负责的施工人员,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其次,在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规范和标准,通过明确的制度以及良好的贯彻落实,确保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出现人员庞杂,管理混乱的现象。然后,在对节能材料进行选择时,要充分考虑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等,以体现建筑的节能需求,避免盲目选择新材料的情况。风景园林施工工程由很多项目组成,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节能技术来实现节能建材的目标。在这个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监管人员的大力监督,而且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保证所运用节能技术的安全性,避免出现安全事故。第二,尽可能选择寿命较长的节能材料,确保得到持久的、高效的节能效果。

4 结语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节能型园林建设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利于美化城市。因此进行绿化施工时必须要严格进行规范要求,加强监管,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从而合理的利用园林资源。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发现更多节能型技术,从而更好的发展园林施工节能型技术。但是风景园林施工项目比较繁杂,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节能技术来提高对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为了充分体现对于节能理念的深刻认识,必须将其贯穿于整个设计方案中,并且实施各种节能技术,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节能的最终目标而且可以使施工企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孙奇伟,华萌.浅谈节能技术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