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理学科教学方法

地理学科教学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6 17:28: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理学科教学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地理学科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育;学科整合;

作者简介:王晓青,男,1955-,教授;研究方向:地理教育,自然地理;E-mail:wxq922@sohu.com.近二三十年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中最活跃的因素.“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人类对空间、时间和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充分发挥人类的智力资源,特别是在对物质资源的生产要素效能的发挥起到催化作用”[1].因此,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深入应用,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推动了各个行业内以及行业间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人才队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教育事业的革新迫在眉睫.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奠基阶段,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

1研究的相关理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各国政府在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面都给予了政策支持,同时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不断加以改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而且这些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第二阶段是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逐步从辅助教转向辅助学,即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这个阶段主要是开发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第三阶段是计算机革新学习模式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现在.其主要特征是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这个阶段重点是网络教育,标志性的口号是“建网,建库,建队伍”[2].

从国内来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我们国家的“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正在蓬勃开展,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理论研究.主要有湖南师范大学王先明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2]和山东师范大学赵修雪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式地理教学实践研究》[3],奠定了主要的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整合的研究方向与思路.

(2)关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有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余言的《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4]和河北滦县一中李建荣的《信息技术视野中的地理教学》[5],在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方面有着成功的应用案例和学科教学模式.

1.2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很好的把握了高中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关系,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资源,服务于高中地理教师的备课过程与授课实践,拓宽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资源搜集渠道,便于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共享,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地理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方面上提供借鉴与参考.对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高中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其他高中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提供参考,在高中地理教师的轮训的课程设置中可以有的放矢.

2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分析

2.1调查问卷的设计

我们主要采取封闭式的问题方式,对问卷的内容进行设计,并在小范围进行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测试,以反映我们调查内容的实际情况.

2.2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们在东部沿海省区随机抽出了500家高级中学,抽取的学校包括曲阜师范大学附中、日照一中、温州中学、杭州外国语中学等,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0份,有效调查问卷310份.在这310份调查问卷中,省级规范化学校150家,市级规范化学校100家,其他等级的学校60家.从图1中看出,省级规范化学校有150所,占调查总数的49%;市级规范化学校有100所,占调查总数的32%;其他类型的学校有60所,占调查总数的19%;符合调查的预期.

从表1中得出,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中的授课比例比重在20%以上的占到64.5%,授课比重在19%以下占到总数的35.5%,说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大大超过半数.短短十几年的发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工具开始有质的飞跃,从刚开始的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狼来了”式的恐惧,到接受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状况,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快速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与形式丰富多彩,高中地理教师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不再捉襟见肘,而是在充足的信息资源保障下进行兼收并蓄型的整合与创新.

地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地理教师平均要带175个学生,最高值是一个地理教师带432个学生,最低值是一个地理教师带24个学生.

从图3中得出,高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进修课程需求的前三位的为《电教技术前沿》、《信息检索》、《课程制作》(排名不分先后),所占的比例均为20%,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为11%,《电子白板应用》的需求为10%,呈现出多样化.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生均信息技术投入与课堂效率Pearson相关系数为0.215,为中等程度相关,生均信息技术的投入和课堂效率呈现出来的正相关,引导我们加大在高中地理教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投入.

2.3调查结果的思考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与数据整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费投入

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是保障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效率提高的前提,高级中学的等级以及高级中学所在地的经济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级中学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预算,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弹性.硬件设施建设、软件采购和教师培养都需要持续不断的经费支持,也是高中地理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效率的关键所在.在增加经费的投入基础上,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以及人员的合理搭配,班级结构和师生比例,是经费投入落到实处的影响条件.在这个执行的过程中,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所给高中地理教学体系以及师生关系所带来的变革已经远远超出了既定的预期.

(2)教育观念

教育是当今信息时代各国谋求生存、发展、争雄的第一位的战略性产业.当今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和国际竞争紧密相联;当今国际竞争的特点,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乃是科技水平和实力的竞争、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教育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因而提出了教育先行的观点,即把教育投资看成是开发智力资源的生产性投资,开发智力资源应优先于开发自然资源,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应略高于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速度.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争雄,都采取了增加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

(3)教师配置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度的教学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信息技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信息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需要信息技术,但是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都需要教师的操作,二者可以优势互补,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信息技术虽然能够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应用起来还要注意时机和分寸,只有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具,才能使高中学生在理解地理学科中的抽象知识时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要把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到高中地理教学进程中去,这个进程中高中地理教师是主导.

3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对策是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具体模式,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出一套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地理教学实践中的策略,形成可以指导教学实践的可实施性方案.

3.1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有机结合

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耳朵与眼睛是主要的互动部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高中学生听与看的机会,专家做过实验,听与看相结合来帮助接受信息时的效率是普通教学效率的十倍以上.图与表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第二媒介,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不仅让高中学生掌握基本地理概念和原理,更重要的是要让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养成思考与应用的能力.

3.2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

地理教学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地理教学资源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管理,通过对高中拥有的地理教学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地理教师,以便进行正确的备课,不断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效益.

3.3地理教学与科研人才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

随着高中地理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从传递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高中地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当前复杂的高中地理教育形势下,传统的高中地理教育方式日益捉襟见肘,高中地理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更好地适应高中地理学科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挑战,信息技术素养的学习和研究恰恰可以帮助高中地理教师成长为高中地理教育的研究者.

篇(2)

关键词:体验性教学;高中;地理学科

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体验性教学法之开展十分有利于强化高中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所具有的感性认识,能够有效降低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从而让高中生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产生以及获取之过程,进而提升高中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提高高中生群体的地理知识素养。

一、创设良好的体验性教学情境

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实施体验性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当致力于创设良好的体验性教学情境,从而为体验性教学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一方面要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出生动而形象的地理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十分逼真的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其能够从中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比如,在《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中,地理教师应当全力发挥多媒体以及网络之优势,全力整合现有的网络地理教育教学资源,将其和相关图片、文字及视频等结合起来,制作成精美的课件,从而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产生直接冲击,留下极为深刻之印象。在此基础上,运用课件展示手段还能直观而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到宇宙环境的特点,让其更加充分地意识到宇宙环境的无限性及其对于地球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全力实施地理教学竞赛类活动,营造出争先恐后的良好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出学生群体的学习潜力,从而使其深入体会到地理学习中的进步喜悦。

二、通过实验教学引领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

现代人认知世界与总结规律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实验。地理教学和高中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完全可利用地理课程所具有的突出特点来实施实验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直观认知。比如,教师可尝试在教室中点起一炷香,其后再打开门窗引领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让学生直接观察空气的运动方向,以此来强化其对于地理的认知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中地理学科的实验教学有别于其他自然科学的一点是不仅需要借助于特定器材设备开展实验,而且还需在各类活动中开展,从而让学生学会独立或者合作开展地理调查以及体验。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具体操作中更好地使用地理实验设备,进而更好地投入到地理学科学习之中。

三、通过地理图表丰富高中生的体验学习内容

地理图表的有效利用,对于高中生的体验性学习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地理图表能够直观地展现出具体的地理理论知识,能够直接将教具形式应用于地理学科之中,从而丰富高中地理的教学信息资源,化地理形象思维为直观思维,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解读地理图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让学生进行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对地图、示意图、景观图及统计表等图表的阅读,能够多层次和多角度地获得地理学科的规律。比如,运用景观图,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地理事物的具体发展情况;运用地图,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空间意识,从而开阔高中生们的眼界,提升其观察、思维以及创造力。

四、实施合理提问以提升体验教学的成效

高中地理教学中恰如其分的提问能有效地促进与激发学生群体的思维能力,从而产生对未知领域的困惑,这样一来就能引导其为有效解决问题而深入探索,以达到解决问题之目的。一大半提问不合理,那就难以激发出高中生的深入思考,他们会因为觉得无从下手而感到迷惑,从而不得不予以放弃。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觉得提问索然无味,未能激发出其心中的探究意识。所以说,正确的提问技巧是决定高中生开展有效体验之重点。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认真学习提问的技巧,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创设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环境。

综上所述,体验性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高中生地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成效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体验式教学,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字:信息技术中学地理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简单来说,信息技术就是一种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手段体系。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地理教师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和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有益的引导。使学生真正走上自主、独立和个性化的学习道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在现实的地理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学地理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一、 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在信息技术革命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中学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的整合。在中学地理学科教学领域,对于改革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地理学科仅仅停留在幻灯片的使用等较浅层次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阶段,没有真正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融合,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可以说,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重视程度不够,数字化资源建设不足。虽然,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地理学科教学这一时代趋势得到了大多数学校的承认,大多数学校也很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然而,在我国地理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学校对于地理的重视远不及语数外这些学科,很多学校只是把地理当做高考学科中的小科目对待。

在教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相关的人力资源和数字化设备资源的分配是不足的,因此地理教学能不能得到相应资源使用就是一个问题,由此也或多或少的打消了地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中学地理数字化资源与其他学科相比而言,是非常匮乏的。在地理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方面还有很多要做。

(二)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足,原有的教学行为习惯难于改变。很多老教师经验丰富、知识积累多,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原有的教学行为习惯一时难于改变,他们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不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此外,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钻研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一些新教师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不足,对教材和地理教学大纲的掌控力不够,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理解不够,教学技能的运用不熟,教案课件等相关的教学资源储备不够,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效率。还有部分老师对信息技术应用到地理教学中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利用计算机给学生展示图片、动画等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没有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维。没有很好的信息素养的地理老师很难真正的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地理学科教学之中。

(三)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评价机制死板。传统的地理教学形式利用粉笔、黑板进行的班级授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多为教师主动口授,学生被动的接收。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只是把学生当做灌输的对象。学生的学业成绩成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在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对新生事物(如: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等)难以接受、甚至抵触,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对于地理教学死板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广大地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积极性。原有的评价机制一般是对于手写教案的教学检查和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这就使得地理教师疲于应付教案的检查和督促学生提高考试分数,势必减少了地理教师学习和开发信息资源的时间、精力。

二、 优化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建议

(一)提高对于信息技术先进性的认识,加强相关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加强相关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实现表述方式灵活、动态地揭示地理规律的地理教学,而这些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的手段就是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加强相关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丰富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资源,进而给中学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增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二)提高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地理教师除了要有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不断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才能在更好的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只有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才能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利用哪些软件,通过哪种形式来帮助自己实现教学目标,到哪些网站上去搜集相关资料,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改革原有的教学评价机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其实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是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要想转变过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地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信息技术成为开发学生智力、获取与地理课堂相关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

此外,应改革学校的备课检查的评价机制,使其由书面形式的检查到课堂听课的检查、学生的评课检查;由单纯的知识点检查到多想法子促进学生思维学习的课堂检查中去;由书写备课到灵活的现代备课的检查中去。如电子备课的习题、新典型题、创新题题库和课件等教学的检查。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地理教学;优化整合

1、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多媒体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地理教学观念,明确学习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把多媒体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初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寻求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有效途径,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等结合起来,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贯彻启发式设计,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的能力,以促进地理学科课程建设。

2、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甚至普及了班班多媒体,但初中地理教学的多媒体应用还不尽如人意:大多数教师使用Word解决练习问题,或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的讲稿,出现了“黑板、课本、练习本”搬家的现象;有的只是在公开课或研究课时使用。只有加强地理教师在多媒体上的设计、制作、运用等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

3、优化整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3.1、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生动、逼真、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结合画面、音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印度”时,我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导入,运用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方式进行教学:多媒体展示唐僧西行路线,认识印度的地形分布;孙悟空翻着筋斗云探路,找出印度的邻国和临海;猪八戒发现妇女天天穿着纱丽,判断印度的纬度位置和气候;沙和尚关注河流判断印度,引出印度的圣河――恒河……如此,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了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

3.2、强化图文一体,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但课本和地图册上的平面插图,不便于学生读图分析,加上地理文字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而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强化图文一体,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中国地形”的教学时,我应用多媒体课件,结合中国地形图,请部分学生上讲台找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主要丘陵的名称和位置。然后阐述各个地形区的特点,结合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图例,引导学生得出我国的地形特征。进而分析讨论这种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及交通的影响。

3.3、细化课堂信息,拓展学生视野

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的密度加大,结构紧凑,课内外知识互补。

例如,在“巴西”一课的学习时,播放“巴西的足球”,引导学生认识巴西著名的球星,描述发源于英国的足球在巴西的发展情况。“狂欢节”是欧洲天主教的节日,在巴西得以发扬光大;“桑巴舞”是源于葡萄牙的民歌和游戏,在巴西得以盛行。通过原因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民族大熔炉的缩影”这一内容。

3.4、融合教学难点,理顺知识脉络

地理学科涉及面广,具有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可以理清脉络,化抽象为形象,化难点为易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学习中东石油输出路线时,课本及活动图表复杂,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大。我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了三条三种颜色的中东石油外运航线,采用航海的形式,安排学生描述每一条航线经过的主要海洋和海峡、到达的地区,进而归纳出苏伊士运河航线、好望角航线、马六甲海峡航线,分析它们的特点和不同点,加深了学生的中东空间观念以及对石油地位的理解。

3.5、深化情感教育,提升人文素养

地理学科人文精神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整合地理多媒体资源,应用生活中的例子和身边的地理素材,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篇(5)

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以数字化为新动力,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什么是学科教学整合?在学科教学中,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和教学结构进行整体构建,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思想和方法。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观念,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学科教学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要内容:①教育观念的整合。②教学内容整合。③教学模式的整合。④教学形式的整合。⑤教育资源的整合。

二、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

1.形势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重要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带动着我们的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新课改要求指出:“要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中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中的普遍应用,加快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新视点。

2.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集各种媒体于一身的计算机技术,它不仅具有计算机的存贮容量大,运算速度快等特点,而且具有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制成的多媒体地理课件具有如下特色。

(1)动画特色。如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的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它不仅动态地展示地球绕日公转情况,具有动画特色,还可以动态地体现地球表面各地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反映地球上不同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同时还能进行实时动态地进行分析。

(2)仿真特色。在上面的地球公转课件中,地球运动的规律具有仿真特色,如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规律、公转周期以及公转引起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都与实际情况大致相符。这样学生有了直观印象,记忆就相对容易了.

(3)可控特色。这个课件还有很强的可控特色,在地球公转过程中随时可以暂停,让画面定格,也可以随时继续运行。这一切只要按一下画面上的按钮就可完成。

(4)变化特色。这个课件还有一个变化特色,地球运动过程中,随着地球绕日公转的位置不同,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也不一样,当把地球拖到不同地点时, 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也随之变化。

多媒体地理课件的特色决定了多媒体课件具有如下功能:演示功能、模拟功能、再现功能、交互功能、分析功能和探索功能。因此,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可以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在丰富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认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灌输式”教学很多的地理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来使用,在教学活动中将信息技术简单地替代了板书,停留在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整合的层次上。例如,上课时通过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知识结构,加快了教学节奏,增加了教学容量。也有很多地理教师利用多媒体地理课件,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起到强化教学重点或帮助学生突破一些教学难点的作用,但是信息技术的参与并没有使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和落实,整个教学过程还是“灌输式”的,只是由“人灌”变成了“电灌”。

篇(6)

关键词:初中地理 新课程 教学目标 地理实验室 教学效果

地理学科是自然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地理教师应紧跟时展的步伐,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要点,科学整合现代教育装备资源,解决地理教学的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技术装备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普及,地理实验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地理实验室是集声、光、电、网络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它很好地整合了地理学科知识,通过形象、逼真的形式展示地理概念、原理,揭示地理规律,是很好的地理教学资源。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例谈地理实验室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地理实验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地理知识较为繁杂,涉及国家、地理疆域的知识很多,使得学生学起来没有一定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对地理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学习积极性下降。为了刺激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我在教学时利用地理实验室展示地理常识,让学生通过在地理实验室的学习,直观了解地理课程资源,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技能。

比如,在学习“认识国家”的过程中,教师在地理实验室里为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具置,从经纬度上明确位置,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圈点这个国家的疆域,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了这个国家是岛国还是沙漠之国,是平原地区还是高原地带。通过音频介绍,学生具体了解了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分布情况、民族种类、经济发展状况、地矿资源等信息。通过丰富的知识介绍,学生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很想走进这些国家,了解这些国家的地理常识、人文气候、经济文化等信息,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运用地理实验室揭示地理规律,突出地理学科教学特色,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方法是成功的金钥匙。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利用规律性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规律性总结,通过教学资源的利用,展示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等能力,突出地理学科特色,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比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带进地理实验室,先让学生观看墙壁上的中国地势和地形概况,通过实物模型展示、不同颜色的灯光闪烁、音频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总体概况,为后边的地形分类、气候、水资源分布等知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尤其是在教学我国的河流、高原、盆地的分布时,教师可利用数字星球逐项展示,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比如,展示黄河流域所经过的省份、面积、支流情况、忧患与治理等信息后,学生能深刻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优势,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运用地理实验室进行地理知识的过程展示,轻松解决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很多地理知识是抽象的,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那些过程性的地理知识,如果单凭教师的口头陈述,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如初中地理有关气候的形成、河流的形成、海洋和陆地的变迁等,这些概念的形成经历的年代久远,过程较为复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使得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利用地理实验室可以跨越时空界限,科学地展示相关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展示,能降低理解难度,提高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学习“我国的气候”“海洋和陆地”的过程中,学生对我国的气候了解得很少,只知道当地的四季气候的变化特点,如春、夏季东南风较多,冬季西北风较多,但对其他地区的气候特点基本没有了解。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我利用地理实验室进行了教学。我通过数字星球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我国的气候特点,展示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通过数字星球的运用,学生了解了我国海洋和陆地的关系,深刻理解了我国海洋的分布以及海洋的变迁。这样动态的地理知识展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立体地理概念,全方位了解地理常识,从而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地理教学要紧跟时展的脚步,实现地理教学的现代化。因此,地理教师应科学整合地理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直观、生动、形象、动态的地理信息,使学生积极思维,并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 核心素养 内涵 特征 方法

教育部在2014年C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各学科教学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这一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要积极践行“核心素养”培养计划,体现学科教育的价值。

1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一个人的素养体现在素质与修养两方面。具体到地理学科的素养,主要指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后形成的良好心理品格,包括夯实地理知识基础、积极的地理态度与地理情感、独特的地理观点与地理学习方法、提高地理综合能力等。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有自然学科特征也有社会学科特征,表现为思想性、区域性、生活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来看,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强化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与地理人文素养,具体涵盖地图技能、地理位置、空间思维与人地关系4个方面。

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已成为推动中学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教师要充分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围绕“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综合发展。

2 初中地理学科素养的基本特征

2.1 终身性

地理学科的四大关键指标如地图技能、地理位置、空间思维与人地关系是经过人类持续发展总结而成。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四项指标已成为人们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必备素养,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具有完善的地理能力,同时形成有利于终身发展的地理品质。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人们的地理素质,它既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需要。

2.2 渐进性

一个人具备成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质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考虑初中生的未来发展,他们处于不同阶段,应具备的地理核心素养也有所区别,所以需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深化。在渐进性培养核心素养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计划。

3 构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有效方法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积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摆脱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除了传授学生基本地理知识以外,更多关注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增长。以下将对初中地理课堂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的有效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3.1 合理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地理技能

现有地理教材已根据教学改革需要做出一定调整,主要信息呈现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和活动3个部分,其中活动内容是传递地理信息、培养地理技能的重要纽带,进一步补充与拓展文字及图片部分的内容。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实践,更加直观、系统、具体地接触与运用地理知识,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提高了地理技能,包括学会如何识别地图、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另外,教材中设置的活动内容主要考察范围包括学生的识图能力、读图能力、分析材料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拓展学生思维,让他们形成“脑地图”,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地理事物,总结地理规律,运用地理技能。例如在学习“中国政区”部分时,教师可根据初中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游戏教学方法,通过拼图竞赛形式考核学生对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轮廓等掌握情况。这种有趣的教学模式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积极地识图、记图、用图,奠定了学习地理的基础,掌握了技巧和窍门。另外,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也获得了拓展思维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地理逻辑,系统性地把握地理知识。

3.2 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地理思维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到,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通过教学内容提取有价值的地理信息,给学生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性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况、总结等多样化地理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初步形成空间意识与整体观念。例如环境问题是大家普遍关注的内容,在学习有关“气候变暖”的内容时,教师除了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掌握地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以外,更要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全球变暖现象的原因,让学生以地理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遏制全球变暖现象的合理建议,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通过这种点滴积累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此凸显地理学科的价值。但是想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吸引学生并具备探究意义,只有开放性、趣味性、实用性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热情,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说,课堂提问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想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即合理提问。

3.3 构建地理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巩固知识

地理知识是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教师应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树形结构,以直观、立体、清晰的方式整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地理信息体系,这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非常有益。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水资源”的相关知识,以“水资源”为基础,延伸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的构成、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内容,在水资源分布中再延伸其空间特点与时间特点;在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中再延伸具体的保护措施等,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学生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体系转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牢固掌握了水资源的分布、构成、利用和保护,并且能运用相关知识处理问题,形成地理思维,巩固地理概念,总结地理特征与规律,这与新课标中地理教学改革的目标相符合。可见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从点状思维逐渐拓展为线性思维或面状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能客观、准确地判断地理事物,了解地理环境,解决地理问题,最终也就形成了良好的核心素养。

总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经之路,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讲究教学的方式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地理观念及地理品质,将培养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与重要任务。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制定差异性的教学方案,培养不同层面的核心素养,始终把握灵活性、实用性、有效性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每一个细节之处渗透与落实核心素养,只有在充满活力的地理课堂中,才能最终达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