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优秀小学语文教学实录

优秀小学语文教学实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6 17:28: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优秀小学语文教学实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优秀小学语文教学实录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建构

        小学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是体现美、呼唤美的学科。在人们美好的童年里,只有接受到审美教育的滋润与洗礼,才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双方面和谐互促,共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儿童实行审美化的教育,才能培养他们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彰显小学语文教育的魅力与价值。

        依据笔者多言的从教经验,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文本解读的审美关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关照是指在教学和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质素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是自身的教育专家学者根据美的标准和法则挑选的“文质兼美”的佳作,反映自然和社会中方方面面的美。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抓住教材文本中美的字词语段,将学生带入神奇瑰丽的语文殿堂,让他们在自由的审美中享受美、体验美,形成审美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利用教材文本中令人忘我的情境、让人心灵迷醉的意象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体味文本中语言技巧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利用教材文本中营造的美学意境,带领学生沉浸其中,体验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审美情趣,指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情境与心灵的唱和

        教学情境设置的重要性是每一个学科教育教学所必须注重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义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和营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文本篇章大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点,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表达了特定人物在特定的场合下的情感。因此,要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阅读,成功地意会教材文本中要表达的审美意蕴,就需要教师创设有积极建构意义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文本当中,与智者、圣人对话,和作者、编者交流,实现情感的迁移。

让学生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文字表情达意的生命力,感受优秀文章的洗礼和浸润,从而开阔他们的审美视野,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三、教师语言的审美感染力

        教师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语言是一种口语化的书面语,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富于审美的教学语言是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载体。教师教学语言对学生思维的跳跃、情感的波动、审美想象力的激发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审美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了学生的审美对象。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和向师性特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他们的敬爱者、崇拜者,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性,是美的代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运用具有美感的语言向学生传达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体验与感悟。这种美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准确、明晰之美,更是形象、情感、文辞的优美。

        四、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美

        荀子《劝学》篇中认为学习应该“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这些至理名言共同说明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诵读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要适当地提倡学生的朗读学习,在朗读美妙文字的同时体验美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在思维情感的碰撞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思美感。感受文字的节奏和语句的韵律,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五、多媒体辅助审美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里,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集声光电于一体的优势,可以有力地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将有助于实施审美教育。多媒体技术具有将抽象生动化、具象化,冲破时空限制等特点,利用多媒体呈现的丰富图画和完美音质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建构。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感受教学过程中的美。所以,教师在实施语文阅读审美教学时要适度、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创设美的有意义的教学情境。

        六、结束语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卵石臻于完美。”文因美而存,语文教育是呼唤美的教育,语文学科是蕴含美的学科。儿童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依赖于教师的审美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建构,让美走进语文课堂,浸润儿童纯洁美丽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弗兰克·戈布尔著 《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3]徐汝智 主编 《美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年。

篇(2)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问题 改革

从2001年至今,我国小学和初中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正在逐步推开。在基础教育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对高校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最能体现师范性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面临着全新的巨大挑战。其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既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非常突出的实践课程。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它更具有培养学生语文教育能力、训练学生语文教学技能的意义。因而,这门课程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更加关键的作用。为了积极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不少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被公认为枯燥、乏味的课程,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门没有用处的课程。学生对它的喜欢程度也往往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这门课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不当,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应用理论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举是它的特点。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其他理论不同,它是直接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教师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才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才是有用的理论。

然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相比,其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本来就差之甚远,也就不太容易吸引学生。再加上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变革,一味地满堂灌。一味地用讲授法单纯地讲授抽象、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很少联系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实际,很少运用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学生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就极易导致这门课的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使学生对它产生空洞、抽象、无味、无用的认识,因而没有多少兴趣听讲,更不可能有主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各种新理念、新理论、新变化缺乏深刻、充分的认识甚至是最基本的了解。那么,还何谈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呢?还何谈培养学生必备的语文新课程教学能力呢?又何谈这门课程的价值呢?

2.忽视实践教学,学生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人们习惯的一种错误观念是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单纯定位为一门理论课程。而且,在高校教学中,所谓的“理论性”往往被过于强调且达到了一个极端的境地。因而,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才会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而轻技能训练、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实践的现象。因而,不可避免的,整个实践教学往往处于被严重忽视的境地。

因为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大多数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一直存在着“理论讲授多,实践训练少”的问题。这门课的理论授课时间一般占3/4以上,实践训练时间不到1/4。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每周的课内教学技能训练时间常常只有甚至不足1课时。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大部分项目不能正常开展,仓促进行的一些训练如设计教案、模拟试讲等也只是走走形式,收效甚微。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学生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呢?学生最基本的语文教学能力又从何而来呢?也就难怪不少学生在教育实习时甚至毕业后仍连最基本的口语表达、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都严重缺乏。

3.实践教学科学性不强,教学技能训练不够系统、细致、扎实。

近年来,有部分高校开始重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教学,专门安排每周1-2课时来进行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但是,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至今只有理论教材,没有规范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所以,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项目、组织形式、程序、重点、评价等完全靠任课老师来设计、操作。这就很难保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教学的科学性。一些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来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细致、扎实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比如,不让学生站上讲台进行朗读、自由演讲、讲导入语、设计板书、提问等基础训练就直接开展说课训练、试讲课文训练;不让学生观看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讨论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就让学生设计教案;训练中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点评及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应付训练而教师不作严格要求,等等。显然,即使实践教学有较充裕的时间,如果组织、实施不够科学、扎实、严密,也会导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使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积极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首先,能够使抽象的理论显得更加具体、生动、易懂、有用,使学生乐于学习,促进学生学好理论:其次,因为课程与教学理论对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引作用,搞好理论教学又能够为学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奠定必要的基础,所以,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也恰恰是搞好其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前提。我们在理论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改革策略。

1.让学生先感受、体会中小学新课程教学实际,再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经历小学、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他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模糊记忆中。在他们对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实际没有任何具体感受和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让他们去学习语文新课程方方面面抽象的新理念、新理论,理论就会显得枯燥、空洞而难以消化,从而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先让学生对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实际有一定的具体感受、体会,再开始学习理论,是最好的做法。而各高校传统的做法都是在学期中段或末段理论学习过半时才安排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或到中小学课堂现场观摩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改革理论课的教学计划,在第1至3周先安排学生观摩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或者到附近的小学、中学现场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第4周才开始启动理论教学。当然,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一定要认真、投入地观看,写出比较详尽 的课堂实录并保存好,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要求学生以后随时把这些课堂实录带到理论课的课堂上。带着观看课堂教学实况的感受和经验开始后面的理论学习,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动力。而且,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举出那些观摩教学中的实例来阐述抽象的理论,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讨论一些实例,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理论将不再空洞、抽象,不再枯燥无味。

当然,根据理论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学期中段或末段,教师还可以再安排一定的观摩教学录像或观摩现场教学的活动,并把观摩和理论讲授、探讨紧密结合在一起。

2.突出理论重点,强调其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要突出两大重点。一是语文新课程中最重要的一些新理论、新变化,例如,反映语文新课程总体指导思想的四点课程基本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性质观,全新的语文课程目标观,语文教学对话理念,个性化写作理念,综合性学习理论,语文新教材的巨大变化,等等。二是操作性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因为前者对于学生从事语文新课程教学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不掌握这些新理论,了解这些新变化,无论学生具备多么优秀的教学基本功,他们都无法成长为合格的新课程语文教师;而后者具备突出的实用价值,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以及一些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如教学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至关重要,而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正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教学能力之一。所以,教师要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这两大重点方面来精讲细讲,对其它内容则可以少讲或略讲。

3.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一词,英文中称“case”,也叫个案、事例、事件,是指与教学有关的列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义出的事实”来代替,它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者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为相互脱节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案例教学,能给学生提供真实、具体、生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并能帮助他们用理性思维去解决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或者认识课堂教学的一些规律。通过分析案例,学生能够学会提取案例中的理论成分来对照自己学到的相关的教学理论,有助于深化他们的理论修养,而且能让他们学会在设计教学过程的同时思考其合理性。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培养他们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广义的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用文字记述的反映教学中一些具体情况包括经验、疑惑、感悟、反思等的教学案例,如方智范、赵志伟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案例评析》中的许多案例,文字记述的详细的教学实录,教学录像,现场教学,教案,教师所了解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等等。这几种案例都可以具体运用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案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常见策略有:(1)呈现案例,解剖麻雀,内化理论(主要用于系统理论讲授中);(2)呈现案例,展开讨论,把握理论(主要用于个别理论探讨中);(3)案例观察,做听课记录,写评课报告(主要用于观摩教学中);(4)案例开路,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设计(主要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中);(5)案例呈现,系统学习(主要用于学生试讲前)。

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非常适合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而且能够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真正把这门课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最好的纽带。

4.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

为改革学生总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教师可从这门课的理论中精选出一些重点专题,如“语文素养”观、语文课程三维度目标、语文课程性质观、对话教学理念等。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按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地去研究、探讨,最后在理论课的课堂上分小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且展开小组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只做一个引导者、旁听者、评点者。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相互合作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也是实践者。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那些重点理论,又有利于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教学理论研究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等多种优良品质。这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为了使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引导。而且,理论教学中要保证至少开展两次这样的活动,所占的理论课课时应在6课时左右。

三、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为了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必须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措施如下。

1.重视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教学技能训练课时。

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充分重视实践教学,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课时。只有课时充足,学生才有时间进行多个项目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多次登上讲台。反复进行训练。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才有保证。要专门安排每周至少两课时一共不少于36课时的实践教学课时。同时在理论课的54个课时中,还要抽出约18个课时安排教学观摩、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习汇报和讨论等活动,使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

2,加强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

要改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在只有单本理论性教材的现状,各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一套实践教学教材,可将其定名为“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程”。当然也可以组织多所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联合编写。两套教材在内容上互补,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如理论性教材阐述的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设计、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知识,训练操作教程就可以有相对应的具体案例分析或技能操作训练内容。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就会较易理解。在进行技能训练时也会因有案可依而就较易上手,既能保证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顺利实施。

3.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科学安排教学技能训练项目和程序。

在实践教学没有教材无所凭依的情况下,教师自己要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明确其地位、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训练项目要全面、充分,包含各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单项教学技能训练及综 合性的模拟试讲训练;训练程序安排要合理,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例如,我们近几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是这样安排的:(1)学生课外练习普通话、粉笔字等教学基本功;(2)课文朗读技能训练;(3)自由演讲训练;(4)教学观摩及评课;(5)语文课导人技能训练;(6)语文课板书技能训练;(7)语文课提问技能训练;(8)语文课讲解技能训练;(9)学生课外进行教学设计训练(编写教案);(10)说课技能训练;(11)模拟试讲课文训练(即教学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最好采用微格训练的形式)。其中的第二、三、五、六、七、八、十、十一项都是学生必须单独登上讲台训练的。这样,学生在最后模拟试讲时已经经历过多次包含读、写、说、讲的公开训练,语文教学综合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水到渠成了。

4.扎实、严谨地组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将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

教师不仅要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而且要扎实、严谨地组织每一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把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证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做好学生训练前的指导工作。每一项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师都要提前布置,给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练习时间。并且,在布置训练项目及任务的同时,教师要认真地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指导,让学生练习时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例如,语文课导入技能训练前,教师就要把导入设计的内涵、作用、要求与方法等要点进行指导,最好结合一定数量的优秀导入案例使学生加深体会与理解。这样。学生才可能设计出有吸引力、有创造力的导人语,导入训练才可能有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次,要做好学生训练的课堂组织工作。在训练课上,要求每一位训练的学生要真正进入角色,认真投入地训练。教师自己也要做一个全神贯注的观众,认真观看每个学生的训练。而且,教师还要组织好整个课堂,让所有学生认真观摩台上学生的训练,不能出现一人登台认真训练而其他学生在台下漫不经心、各行其是的现象。教师要严格要求和认真组织,使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成为一个气氛庄重、热烈、活跃的学生充分锻炼自我、表演自我的舞台。

再次,做好学生训练后的点拨与评价工作。每名学生训练之后,教师都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总结训练的得失。教师一定要首先肯定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鼓励、称赞学生训练中的优点,然后中肯地指出学生训练中的不足。教师不能以过高的要求对待还未正式踏入讲坛的学生,只有充分地肯定,才能让每个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充满信心,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才会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自己的训练体会,并组织其他学生参与评价。每个学生训练完之后。自己的体会是最深刻的,如果能让他们及时对自己的训练进行评价。效果是真实、贴切的。而同学的评价往往更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准确地指出一些亮点、优点或缺点、问题,使训练者容易接受。教师如果营造出这种积极的氛围,用学生训练的范例去引导所有学生,就会对所有学生产生更好的教育实效。

篇(3)

关键词:语言;感性;对话;诗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58-02

“诗意语文”是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一抹亮眼的光辉,“诗意”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与课文内蕴或具体的生活情境相和谐的审美状态。语言是任何教学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一个因素,不管是文本语言还是教学语言,都是课堂执教的必需品。同时,教学语言也是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当代的一些优秀教师如斯霞、李吉林、朱雪丹、于漪、钱梦龙、王崧舟,等等,他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语言运用的规律,努力地追求语言的表达艺术,从而形成特点鲜明、富有特色的教学语言风格。他们在教学上的成功,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运用。有人说,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是不需要记录的,是用心灵来聆听的。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是诗意的课堂,他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充满智慧的教学启示,更是那充满花香的语文精神。动情的语言,令万千学子陶醉,那如同“生命之歌”的教学语言是一种载体、一座桥梁,是引导学生走向语言百花园的魔针,是点化学生思维的魔杖,仿佛一曲奇妙的乐曲,激荡着胸怀,余音绕梁,一步一步造就诗意的语文。

一、优美深情,复活感性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功利目的的驱使,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一味地创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取得教学上的突破。殊不知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与优化设计也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必备要素,我们的教学中很容易忽视教学语言所追求的艺术性。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弥散着情味的教学语言才能唤醒感性教学。感性教学要求教师用自己富有智慧、富有情感的独白语言引领学生进入到一种独特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用情感受课文、领悟课文。感性教学离不开语言,离不开优美深情的教学语言,如果说感性教学是一片天空,那么语言就是天空中那缕明媚的阳光。

师:“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画面里,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生伴随着乐曲《琵琶语》,根据想象写话。)

师:(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那还可能是……”

(生继续在音乐声中依据想象写话。)

这是王崧舟老师在执教《长相思》中的一段教学实录,读了之后让我深受感染,这是一段美的享受,一次情的旅程,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首先,四个“你们看到了”对之前学生所看到的画面进行总结归纳,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形象,贴切的形容丝丝入扣,“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这些触动学生心灵的字眼,更能催发学生去感受纳兰性德的所思所感,引起学生与纳兰性德之间的情感共鸣。其次,歌曲《琵琶曲》的到来,情绪油然而生,心中的感动,那种低低的追忆与倾诉,带着忧伤,带着隐忍,却没有怨恨。经过王老师这样运用自己独特的、动情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心灵,感动学生的执教,同学们对于这篇文章的情感把握肯定更为细致与独到,这才是真正地在学习,真正地使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成为体验自我,获得精神自由的乐园。在实习期间,我曾经执教过冰心的《母亲》这首诗歌,教学中同样安排了写话,我的设计如下。

1.学完了《母亲》这首诗,我们更加明白母亲是多么地无私与纯洁,当心中感到恐惧和不安时,母亲便是最大的依托。下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一段对妈妈说的话。

2.学生写话时下台巡视,观察其写话情况,加以辅导。同样是写话,相比之下,我的教学过程是如此的单一,教学语言是如此的平淡与生硬。这样的教学引人深思,太过稚嫩,是失败的,是缺乏情感的教学,更不是所谓的感性教学。

王老师的教学语言,那课堂上深情优美的独白语言,是洋溢着情的语言,仿佛是一段诗意的旅程,情真意切,为学生创设出了感受纳兰性德,感受纳兰性德相思之情的情感氛围,为学生铺设了一座与文本交流的情感桥梁,这就是感性教学所要追求的。

二、细腻雅韵,心灵对话

对话,是生命的相互烛照,是存在的相互趋近,是自我与他人共同在场的相互审视和相互认证。培根说过:没有友谊,世界只是一片荒野。我们同样可以说:没有对话,课堂将没有和风,没有蓝天,没有阳光;没有对话,语文的精神家园将在自我关闭中沦为颓败的风景。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存在这样几种对话。第一,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第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第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关系。第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其中核心枢纽就是围绕文本展开的教师和学生之间所进行的心灵的对话。心灵对话,通过言语进行的心与心的沟通交流。这对课堂、对师生关系和对学生的成长无疑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在有些时刻它起着核心的作用。当你心感苦涩,无处安放心中的忧苦时,老师的一句关怀与安慰,仿佛是一份神秘的惊喜,心中顿生一股暖流,这是教学的风韵;若你为自己的学习心生惭愧,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坏孩子时,老师的一句鼓励,如同一阵温暖的春风,吹来自信,这是教学的气韵;当你沉浸于一份特有的情感,且这份情感无比强烈时,老师的一声共鸣犹如一场完美的邂逅,将情感相融,这是教学的韵味。师生之间细腻独特、充满真诚与真情的对话语言,将语言之韵洒遍课堂,洒遍学生心灵,洒遍诗意的语文。

1.一种心灵的抚慰。教师对于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执教者,一个传递知识与思想的人,其实有些时候,把教师当作一个情感的倾诉者也未尝不可。在执教生涯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有着心灵创伤的孩子,或者在我们的课堂中,一些学生的回答可以窥见他们心灵的某些脆弱点,这个时候,作为老师,我们就是他们心灵的抚慰者,抚平他们心底的伤痛与无奈,给予他们最真切的安慰与爱,还他们一个灿烂美好,发自内心的笑容。

2.一种生命的赏识。欣赏,是一个极美的词藻。在生活中,它美,在教学中,它更美。对于成绩好的孩子,我们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赞美与赏识。其实,殊不知,赏识应该洒满整个课堂,不仅仅是好孩子,对于坏孩子,或者说成绩平平的孩子,我们都不应该吝惜我们的欣赏。其实,好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夸出来的,换言之,优秀往往是夸出来的。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刻,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可塑性很大,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特别注意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自己成为火眼金睛去发现他们在思想或者学业上的每一次突破与进步,要善于捕捉他们每一次灵感的闪现,每一次创新的追求,并用最热情华丽的语言给予他们肯定和赞扬,激发鼓励他们要不断进取,勇往直前,取得成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赏识。”课堂当中的对话,就应该以赏识为主、激励为主。

3.一种真情的交融。在课堂上,主要的就是对话交流,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生与文本的对话。对话,一定要承载着情,只有情,才能打动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王崧舟老师的执教中,很多次的课堂都含有泪水,学生的泪,老师的泪,学生的情,老师的情,在他的课堂上总能显现得淋漓尽致。比方说在“一夜的工作”这堂课上,接近课堂的尾声时,很多学生眼里都饱含泪水,包括王老师本人,甚至是坐在教室后排的听课老师,也不禁潸潸落泪。这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情感的交流、真切的交流。所有的语言都化为心中的情感,余音缭绕、绵延不绝,渗透到学生的骨子里,也浸润着老师的心灵。

现如今的语文教学,谁能够将情演绎得如此透彻?我不敢说只有王崧舟老师,但是我敢说,王崧舟老师做到了!实习期间我也曾经听过很多老师上课,也听过一些参赛的课,但是,从来都没有看见过课堂中的师生能够这样地有默契,这样地真情相融。我不禁感叹这已经是一种独特的境界了,一种语文教学的境界,一种诗意的境界。俗话说的好:上完一节课容易,上好一节课很难。顺利上完一节语文课,按时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们最平常的课堂所要做的,对于有些教师可能这样的工作也并非易事。但是王崧舟老师却如此出色和近乎完美地给我们展现了一场语文盛宴!

王崧舟老师一直在推崇诗意语文和诗意课堂,他所理解的诗意的课堂应该是天人合一的课堂,是需要老师和学生用虔诚的心态以及真诚的情感去品味的。王崧舟老师对于文本语言的挖掘是犀利的,是融合情感与生活的。不仅如此,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语言也是奇妙不凡的,仿佛一场美轮美奂的享受,一首动人心弦的歌谣,一次又一次让人耳目一新、为之赞叹的旅程。富有情味的独白语言,追求的是感性的教学,一种学生与文本交流的情感桥梁。富有韵味的对话语言,捕捉的是师生心灵的对话交流,一种学生与老师真挚交流的平台。王老师教学语言的情与韵,构成了他对诗意语文的追求与肯定。当我们在新课程实践的满目繁花之中时,不要遗忘了对语言的锤炼和对语言的关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