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31 02:26: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乡镇农业技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

篇(1)

我国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体制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管理职能划分不合理、工作机制运行不灵活、人员队伍结构不理想等问题,地方政府、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予以调整和优化,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朝着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发展。

关键词: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日益扩大,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与农业生产规模的迅速发展不相协调的是当前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落后、老化,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人员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因此,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农技推广体制管理和机构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能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制定和实施农技推广计划,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并予以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农作物的生长方面,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要开展农作物病虫草鼠等农业生物灾害的监测、预报、指导防治和处置工作,并监测农作物苗情、耕地质量、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要进行植物检验检疫。同时,还应当管理、保护农业资源,引导、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机构,协助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工作,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协助处理农机安全事故[2]。在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方面,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和产地环境监管工作,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到实处,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得以顺利进行。

2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主要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仍旧属于乡镇政府及其部门的管辖之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自主决定权和话语权,所有日常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由乡镇政府进行安排和组织[3]。然而许多乡镇政府由于缺乏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和认识,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程中疏于对相关人员和事务的管理,甚至有些乡镇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工作热情,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无法正常、顺利地开展。

2.2工作机制不灵活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没有将工作业绩、推广效果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进行挂钩,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努力工作和继续学习深造的动力,认为无论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如何,个人收入、奖励等都不会有任何变化,许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兢兢业业工作多年,却无法进行职称评定,大大打击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工作职责等制定合理的工作管理机制,没有将推广人员按照工作内容不同进行合理划分,导致农技推广工作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2.3人员结构不理想

由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待遇管理、编制管理、职称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和不合理,大部分农技推广机构无法吸引真正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推广才能的人才,致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结构不理想。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技术人员都主要由年龄较大、农业技术知识不全面的当地剩余农业人口构成,由于缺乏待遇提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刺激,技术人员没有针对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开展及时的、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老化、落后,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乡镇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4]。

3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问题解决措施

3.1结构管理方面

针对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上存在的管理职能划分不清的问题,应当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独立出乡镇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企业,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开展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实行公司式管理和运作,彻底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性质、智能、人员管理模糊不清的问题。对于那些与乡镇政府有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无法完全从中脱落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将行政、服务部门保留在乡镇政府中,把其具有经营功能的部门和人员与其他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进行结合,成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企业,由地方工商部门实施监督、管理,严格按照经营范围参与市场竞争。原有的农技推广行政部门仍由乡镇政府管理,属基层事业单位,与新建农技公司属两个完全不同的法人组织,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组织、经济上的交叉关系,农技推广部门人员与政府其他部门人员同属政府管理、享受相同待遇。

3.2人员管理方面

为了充分适应和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生产的需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企业应当在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的选用上采取岗位竞聘制,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层应组织农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根据目前农业技术发展状况,制定人才评定、评测计划、方案和内容,在农技推广机构内部和乡镇所有农业人员范围内选取具有良好农技专业知识和较强农技推广经营服务能力、经验的优秀人才,扩充农业技术推广队伍[5]。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上,行政人员和其他服务类职能部门人员应当由独立出来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或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属事业单位编制,而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可实行独立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或农技推广企业人事式管理,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更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3待遇管理方面

对于属事业单位编制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其工资、奖金、财政补助等各类经济收入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关标准由地方政府负担,并纳入乡镇政府财政预算,其他人事编制的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经营服务类人员的待遇由独立出来的农技推广机构或新成立的农技推广企业承担。在工资分配上,应当进一步加强绩效考核管理的合理化和透明度,将工资、奖金等参考标准纳入单位、企业总体工资制度和标准内容范围中,并向全体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公开,避免各种由于收入管理过程不透明而产生的问题和纠纷。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层性和广泛性,将相关人员待遇收入、职称评定与工作业绩、推广成果挂钩,在实行保底基本工作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成绩等将员工彼此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开,督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继续学习和深造、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4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乡镇农业技术发展和农业生产扩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了加快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和效率、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相关政府和部门应当高度重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管理和改革工作,解决当前农技推广机构体制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行体制改革和人员结构优化,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丁奎 缪方云 单位: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刘建华,陈公贤,陈宏辉.新形势下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分析[J].基层农技推广,2014(6):20-22.

[2]李安宁,王德成.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5):1-4,16.

[3]曾庆鸿.论贵州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J].基层农技推广,2014(10):1-3.

篇(2)

【关键词】浅谈;技术推广;适应;规模化;种植

一、乡镇基层农技推广的现状

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落后,由于乡镇农技人员更换频繁,农技人员对推广知识掌握的少:另外大多农技人员得不到有效的专业培训,知识陈旧,不了解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实际操作。2,推广手段严重滞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更新换代步伐加快,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较少,推广手段落后,无固定的试验示范基地,推广技术跟不上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规模化种植的步伐。

二、面对农作物规模化种植以及农技推广的现状

(一) 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以适应农作物规模化种植发展的需求。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转化靠推广,农业新技术能否顺利的推广到实际生产中与推广技术人才密切相关。现代化的技术必须有掌握现代化知识的人来推广,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必须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放在首位。1,要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使其了解掌握新技术的原理、操作规程等,成为“专家”更好地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2,要增加乡站农业技术人员职数,将一些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到乡站,使老、中、青农技人员相结合,各自发挥特长,提高乡站人员整体素质。3,要提高广大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全局观念和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乐于奉献的精神。

(二)加强农业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借助互联网更好的为农业规模化种植服务。

采取政府牵头,多措并举,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等各种形式建立健全直接到种植户的互联网系统。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形象逼真,易于操作和接受;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1,建立面向 种植户、农业企业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服务平台。首先以互联网思维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网络平台的融合。其次,通过推广服务网络平台,解决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结合点、网络平台服务方式与农业技术人员、种植户的结合点以及农技人员技术的泛推广,须统筹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数据库,建立区域与种植户的结合模式;第三,要解决技术传播与互联网媒体、微媒体的结合方式,使尽可能多地覆盖更多地区、更多领域、更多种植户。

2,农业科学技术的标准化信息推广与传递。与互联网思维融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必然要求提供标准化的技术信息。第一,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将农业技术成果变成数字化、可信息传递的网络“产品”,变为种植户、企业易于接受的图片、动画视频、标准化文字等。第二,通过平台集聚相关涉农科技成果,建立易于分类、检索与推广的农业大数据库,实行全国范围的农业大数据联网互通;第三,通过网上与网下示范,以及手机短信、微信平台载体技术,让农业技术人员、种植户知道最新技术成果,实时了解市场行情,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第四,通过种植户及农业技术人员互联网应用后的示范宣传,扩大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技术普及率。

(三)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先进技术和装备。

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对引领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推进规模化种植的农业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必须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技术集成,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促进,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也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规模化种植农业的出现正是机械化技术广泛应用的前提。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实验,展示示范效果,以点带面引导农民自觉应用。2,注重培训指导。通过培训,使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掌握技术要点、学会技术推广方法,指导农民掌握技术要领、正确操作使用机具。发挥专家、技术推广骨干作用,及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解决农民疑难问题,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3,实行全面推进。以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环节为重点,加强技术集成示范,加快实现瓶颈技术突破。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因地制宜推广重点环节机械化技术,加快提升农业规模化种植和种粮大户的机械化水平。

(四)加强宣传预防为主生态防治,逐步推广有机农业种植。有机种植是一种在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也不采用基因工程和离子辐射技术,而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农作、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来培肥土壤、防治病虫害,以获得安全的生物及其产物的农业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有机防治产品。利用微生物矿物质等灭菌;利用人工或合理轮作除草;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色纸、防虫网粘虫板等防治害虫,使用有机肥沤肥绿肥矿物肥提供养分。有机产品有益于人体健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前景。种粮大户对于新技术有渴望又有经济条件,对于有机种植业得推广和发展提供了便利,为我们的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结束语: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技术推广适应规模化种植,正是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的需要,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仅关系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而且关系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篇(3)

论文关键词:敦化市,测土配方施肥,大豆产量,影响

大豆是我市主要的油料作物,随着大豆振兴计划、科技入户工程和农业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45厘米窄行密植的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单产水平不断提高。单产由过去141kg/667m2,提高到200 kg/667m2,大山镇小面积生产示范单产高达247 kg/667m2。下面介绍敦化市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中心的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1、测土化验

敦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全市16个乡镇,200个村屯采集土样2000份,GPS定位点2000个。土壤样品经过化验见表1。进行大豆优质高效栽培,必须了解施肥对大豆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尤其是氮磷钾综合作用[1]。敦化市白浆土占耕地面积44%,土壤通气性差,合理施肥是大豆优质高产的关键。

表1 全市各乡镇土壤化验平均值(ppm)

 

乡镇

氮平均值(ppm)

磷平均值(ppm)

钾平均值(ppm)

翰章

大石头

雁鸣湖

江源

青沟子

贤儒

大桥

黑石

江南

官地

红石

黄泥河

秋梨沟

额穆

沙河沿

123

211

147

304

186

231

144

137

194

152

224

329

225

176

146

56

53

43

48

45

58

56

54

50

49

58

51

55

50

57

156

192

198

121

120

171

138

150

155

143

142

131

144

篇(4)

[关键词] 乡镇 畜牧兽医 公共服务 建立健全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74-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组成中占有十分基础性的地位,但是,畜牧业在我国农业产值领域中的比重大小已经成为了直接衡量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程度十分重要的标志,当前形势下以及今后的时期中,加强我国农业综合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了乡镇经济工作中以及农业经济工作中十分重要并且紧迫的战略任务。现代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成为了增强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加强畜牧业自身发展,对于促进我国乡镇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一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做好我国动物防疫工作已经成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稳定发展最为根本的保障,动物防疫工作不仅仅关系到了我国畜牧业生产以及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更加关系到了人们身体健康,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建立乡镇畜牧兽医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浅析。

一、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畜牧兽医机构都实施了改革工作,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原来畜牧兽医的站点不改变,在畜牧兽医机构改革过程中保持着我国乡镇畜牧兽医站基本不变,不管是在资产所有权方面还是在经费供给渠道方面,甚至是隶属关系方面都不变,重点将其放在运行机制方面来实施改革,在增强我国乡镇畜牧兽医内部活动方面做文章,将工作重点放在增加服务功能方面。建立起乡镇畜牧兽医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把乡镇里面所有畜牧兽医机构都合并成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人员实施统一调配,资产要实施统一管理,工作也要实施统一安排。还要做到职能分离,实行一个区域站管理以及中心站管理,我国乡镇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以及部分公益性仅仅由县级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来进行负责,饲料销售以及药品销售等等经营性活动都要实行社会化的管理,过去原有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人员都要进入到中心站中,受委托来实施品种改良工作以及产地检疫工作,并且从事一个具有经营性的活动。

二、建立乡镇畜牧兽医的公共服务体系措施

1.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立筹资机制

长久以来,我国的城市以及我国乡镇公共服务筹资的过程恰恰相反,我国城市畜牧兽医公共服务自上而下进行设置,我国乡镇公共服务自下而上来实施设置,这一种战略存在的弊端就在于1978年至今所实施的改革政策得到了不断放大,进而导致了我国乡镇社会政府转变自身职能,与此同时,不仅仅没有对资金的来源进行解决,反而加重了资金的匮乏。特别是在1994年所实施分税制度以及2000年度所实施的将一改革、两调整以及三取消作为主题的我国乡镇税费改革,进而使得我国乡镇公共服务供给产生了严重的变化。我国基层政府自身的税源得到了萎缩,与此同时,我国中央财政以及我国地方财政上级财政对于我国基层财政转移的支付规模比较小,不能够实施透明管理,缺少规范,很难对乡镇财政进行弥补。所以,要求我国中央政府财政资金必须要实施战略性的调整工作,使得财政资金向我国乡镇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进行倾斜,这样也就从本质上使我国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具有国家层面制度的保障以及国家层面财政的资金保证,从本质上有利于对制度障碍进行克服。

2.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立管理机制

想要建立管理机制必须要实施公开招聘,定岗定责,以钱养事以及动态管理的措施,把我国过去传统乡镇畜牧兽医站所实施的整体改制,进而实现兽医站人员的身份置换,所谓的身份置换就是指从单位人转变成为企业人,在实施改制以后,乡镇服务中心要实施竞争机制,进而将人员分化进行落实,使一部分人员成为乡镇畜牧兽医公益主体,进而获得政府财政,使其能够用在畜牧兽医服务部分实施支付资金的转移,另一部分的人员还要实施相对来说比较个人化的经营,乡镇畜牧兽医机构除了每一年将费用上缴中心之外,其余所获得的收益都要归个人。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立筹资机制以及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立管理机制这两个方面对建立乡镇畜牧兽医的公共服务体系措施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魏生明.石文辉化隆县乡镇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体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期刊论文]-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8,38(5).

[2] 王光明.拉亲当前牧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期刊论文]-中国动物检疫2010,27(3).

篇(5)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增强科技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证。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力量,为进一步强化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建设目标

(一)总体建设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培养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二)专业岗位目标。县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机构岗位总量的80%,乡(镇)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达到100%。

(三)知识更新任务。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每5年内至少参加1次省级以上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或按计划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参加1个月以上的实训;每年参加1次以上县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或参观交流活动。

二、提升队伍素质

(四)合理配备专业人员。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应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要根据种养规模、服务范围,合理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专业技术人员。要确保农技队伍专业结构合理,加强和规范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对新进人员实行统一公开招聘。

(五)逐步推行准入制度。聘用的新进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相关专业学历,并通过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水平考核。

(六)突出开展竞聘上岗。对聘用期满需要重新竞聘的岗位,可打破原专业技术人员限制,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单位内部采取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工作岗位。

(七)重点支持学习深造。对不具有大专以上专业学历或只有初级技术职称的农技推广人员,近3~5年内要重点鼓励并支持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研修深造,提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

(八)不断强化专业培训。每年组织100人以上参加农业部开展的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我省每年组织不少于1000名骨干农技人员,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培训;各市(州)、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农技推广部门要根据工作需求,结合农时季节定期组织开展集中培训,每年培训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少于本地农技人员总数的1/3。

三、落实工作职责

(九)建立服务制度。扩大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队伍,每个行政村至少培养一名农民技术员、培育3~5户科技示范户,确保每个示范户能辐射带动10~20户农户。每名基层农技辅导员负责指导2~3个行政村,联系10名左右的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

(十)完善岗位管理。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农技推广部门要细化各专业岗位的工作职责、范围、对象及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及具体任务要求,使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每一项公益职责都有相应岗位承担。

(十一)健全考评机制。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主管部门要对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其农技人员履行公益性职责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考评,制定绩效考评办法或考评细则,推行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绩效考评机制,将农技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农业技术的实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乡(镇)政府和农民群众的评价作为客观、公正考评的对照参考。

(十二)着实考评结果。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农技推广部门对农技推广人员的考核评定要坚持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并将考核结果向服务对象公开,主动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考评结果应作为农技人员奖金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研修深造的主要依据。

四、创新服务方式

(十三)创新兼职服务。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可通过探索担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种植、养殖技术顾问,以及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办、承包或参与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等,辐射带动并服务于基地周围的广大农民。

(十四)创新联合服务。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及其人员要积极探索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横向联合方式,通过新技术转让承接或明确责任分工,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

(十五)创新信息服务。根据我省统一安排,探索在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接入“12316”语音呼叫、视频和短信彩信等系统,畅通农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扩大服务范围,方便服务农民。

五、强化激励措施

(十六)改善农技推广条件。各地政府要全面落实并强化乡(镇)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切实提升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实现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

(十七)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推动工资向基层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落实,切实提高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支持和鼓励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在完成岗位职责任务的前提下,按照技术服务约定,领取担任技术顾问、领办或承包试验示范基地和合作开发新技术、新成果等获得的相应报酬。通过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保证广大农技人员全身心投入工作,并增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吸引力,从源头上解决基层国家农技推广队伍的结构、素质以及稳定问题。

(十八)突出职称业绩评价。注重社会和业内认可,结合县级及以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际,重点把农技推广工作实效、服务对象综合评价、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业绩等内容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

篇(6)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与城市相比差距极为悬殊,其原因在于农村公共产品政府提供责任主体的缺失,其结果影响了农村私人产品的产出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成为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障碍。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要进一步完善其供给制度,改变政策导向和政策思路,创新供给模式。实施多元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是一种有益探索。

“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扩大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供给。目前,农村公共产品普遍短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严重障碍。因此,着力扩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仅以石家庄市为例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作一调查和思考。

一、石家庄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在公共产品供给上实行的是两套政策,一套政策是城市所需要的水、电、道路、通讯、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由各地财政来提供:另一套政策是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主要靠农民自身解决,国家仅给予适当补助。由于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主要由政府提供,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因此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基础教育、发达的交通、完善的医疗服务以及优美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农村居民不仅与此无缘。而且在公共产品供给条件远低于城市的状况下。还要为享用这些公共产品交费。石家庄市与全国情况一样,一边是市政府在经营城市、改善投资环境的激励下为民办实事,迅速地提高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使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锦上添花”,让市民获得更多、更好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一边却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与城市极为悬殊的态势,农民要为增加的大多数公共产品供给全部或部分“埋单”。这种供给主体的差异和政策待遇的不同,直接造成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巨大差异。

1.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从卫生经费上看,2003年石家庄市财政用于卫生的支出为4.91亿元,其中3.32亿元投向石家庄市区,占卫生投入总额的67.3%,而用于县城及农村的只有1.59亿元,占卫生投入总额的32.7%,直接投入到农村的卫生资源大概在20%左右,这足以表明,卫生资源配置极不合理。目前,承担了大量的公共卫生职能的乡镇卫生院,由于投入不足。公共服务的能力受到严重制约,一些乡镇卫生院名存实亡,甚至已不复存在。2003年石家庄市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有4858人,农村平均每万人拥有8.5人:市区和县城拥有23798人.每万人拥有72人,城市是农村的近9倍。农村乡镇卫生院有病床5320张,平均每万人拥有9张:市区和县城为20019张,每万人拥有60张。城市是农村的6倍多。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早已不复存在,有些地方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型合作医疗体制也还在探索和完善中,农民成为最大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民不愿看病、看不起病,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大量存在。

2.农村社会保障像蜻蜓点水。目前,石家庄市市区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除企业和职工个人要缴纳社会保险费外,市财政每年还要给予大量补助。2003年市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补助4.3亿元,其中3.54亿元用于石家庄市区,占社会保障补助总额的82.3%,0.76亿元用于县城及农村,仅占社会保障补助总额的17.7%。城市人均161元,农村人均11元(其中还包括农村特困户救济和优抚军烈属等),相差将近15倍。石家庄市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主要限于城市,基本上还没有延伸到农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全面覆盖,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6.7万,仅占农村人口的9.2%,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市区周边县、市,其他县、市特别是贫困县,农村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几乎为零。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84.4万人,失业保险覆盖率为95%:农村根本就没有失业保险。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市财政为向低保和下岗职工发放补助和生活费共支出2.2亿元。其中95%以上都用在城镇,全市有7.65万人接受城镇最低保障救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率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都是由县、乡、村三级负担,由于资金来源的拮据而使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也大打折扣。在保障标准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石家庄市的低保标准为205元,而灵寿、赞皇、行唐、元氏、井陉仅为125元。这也只限于县城的职工.许多县市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约有34%的农村贫困人口得到了救济,但人均救济款不足百元。

3.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捉襟见肘。2003年的资料显示,石家庄市辖区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3440.91元,而最低的一个县仅为560.89元.市辖区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是该县的6倍:市辖区生均公用经费额为1470.98元,而最低的两个县分别为0.4元、2.27元.市辖区生均公用经费额分别是这两个县的3677倍和648倍。全市有相当部分的中小学是完全依靠学生的学杂费在支撑运转。在农村教育经费较低的情况下,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教学设施及其他条件与城市无法相提并论。城市小学的升学率100%,而农村小学的升学率为98%;初中的升学率,城市98%,农村仅为68%,农村比城市低30个百分点。由于农村教育落后,使农村从业人员中文盲和半文盲占1.9%,小学文化程度占24.1%,初中文化程度占44.6%,高中文化程度占19.6%,中专文化程度仅占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8%。劳动者素质低下必将影响到新农村建设进程。

4.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无能为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石家庄市农业推广系统长时间处于“有钱养兵、没钱打仗”的尴尬境地,乡镇的一些农业技术员早已挪做他用。农业技术推广、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施肥、有效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已成为纸上谈兵,不得不靠上级部门的“科技下乡”活动来推动。据调查,2003年石家庄市财政支出79.7亿元,支农资金约为2.4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3%。低于全国4.7%的水平,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更是少的可怜,据调查资料显示,石家庄市近60%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业务经费。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石家庄市农村的广大农民无法及时得到有关的信息和技术。因而在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方面,仍然采取传统的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不计成本、不考虑投入,这也正是造成石家庄市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收入低、农村地区生产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陷的负面影响

公共产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对于农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生产力增长缓慢,农民增收幅度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业投资效益降低,农业不能获得平均利润率造成的。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给农业以及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城乡差异,是“三农”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公共产品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实现社会利益公平分配的一个重要途径。公共产品供给不均衡。所反映的是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均,这实质是制度设计的不平等。长期以来,地方政府“重城市轻农村”,规避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责任。在现行公共品供给体制下,政府把大量的公共资源投到了城市,农村中本来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由政府与农民共同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却完全由农民承担。本来应该由上级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却通过上级政府转移事权交由下级政府提供,最终落到乡镇政府和农民头上。农村公共产品政府提供责任主体的缺失,通过供给责任的层层推卸,农民自己不得不充当公共品的提供主体,在农民收入水平很低、收入增长缓慢且在承担了各类隐性和显性负担后,还要用其有限的收入支付公共产品的成本,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农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使农村贫困人口终年处于贫困状态。公共产品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已构成了私人产品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它的供给水平及获得的难易程度决定着私人生产成本的高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恶化了农村的发展环境,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严重影响了农村私人产品的产出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所以,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陷不仅使农民的负担加重,进一步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造成恶性循环。当前,“三农”问题成为困扰政府、学界及业界的难题。其实,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就是要以人为本,优先解决广大农民生存、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城乡协调发展制度,让农民同城市居民在权利与义务方面享有同等的生存权、发展权。 转贴于

2.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城乡差异,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首先,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由于消费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个方面,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往往更加依赖于公共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公共消费明显要高于农村居民,如加上可支配收入巨大差距,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显着高于农村居民。在这种状况下,农民要想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就必然要求政府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其次,对城乡居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受教育的程度、医疗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等因素直接决定人力资本的积累。在受教育程度与医疗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主要受收入水平约束的情况下,农村居民在这些方面公共消费的显着差异会使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明显低于城市居民。而个人收入又是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所以。人力资本积累的差异又决定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收入差距又直接决定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再次,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公共产品供给差异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增加生产成本。比如,没有良好的水利设施,就会增加灌溉成本;没有良好的交通设施,就会增加运输成本。二是减少农民对农业的投入。比如,对农民不合理的制度,不仅直接加重农民负担,而且会降低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直接减少对农业的投入。三是降低农民抗风险的能力。比如,气象与市场信息等服务差就会降低农民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总之,公共产品供给差异的存在降低农民私人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加剧了农村资本、人才的外流,形成农村经济活动的高成本运行,农业竞争力下降,农村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能力,妨碍了农民的增收、农村的进步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将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路

1.把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居民生存、发展、健康、文化娱乐等多层次和多样化需求的满足,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生活综合质量的提高。甚至在不少地区,“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基本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因缺少基础设施,仍不能消费现代家用电器,使用现代通讯手段,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新生活。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因为公共品供给不足,而不得不以私人品替代,从而造成生产生活中的高成本的情况十分普遍和严重。改革开放后,大多数集体经济已日趋弱化,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中央补贴农民的思路恰恰又是直补到户,所以,靠集体经济无法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应该是立足农村,从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角度来打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找到有效的供给公共产品的办法,为农民提供廉价公共品,使农民在受教育、医疗、保障、文化娱乐、衣食住行等方面切实得到实惠,这是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改变农民生存环境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2.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农村公共品供给必须实行两个改变,一是尽快改变公共品供给“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导向,二是改变农村公共品供给“以农民为主”的政策思路。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应该承担的责任。政府必须着眼于全体公民、全部社区,而不是仅仅把目光放在更容易关注的城市居民和城市地区。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拥有相同的发展权和生存权,政府应该承担起农村最起码的公共产品供给责任,把公共产品真正的、公平的、合理的分配给城市和乡村。使农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国民待遇,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篇(7)

为强化农技推广的公益职能,加大了公共财政的投入保障力度,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履职经费纳入区(县)财政预算。为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自2010年开始北京在全国率先推动村级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试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10个远郊区(县)39个乡镇共选聘村级全科农技员1 039名,围绕村级主导产业开展全科医生式农业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使科技资源与生产初步实现有效对接。发挥社会化服务主体作用1)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农民经纪人、批发市场等社会化主体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需求,拓宽服务领域、扩大组织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1]。2)政府与社团组织合作启动了科技套餐工程,市科协所属45家涉农科技社团及相关农业科技组织借助此平台,将科技资源输送到北京现代农业建设中。3)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积极引导农业科研教学人才下基层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至今,累计聘任推广教授(研究员)20人,推广副教授(副研究员)33人,引进和转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205项。将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工作考核,积极引导评价标准向基层、一线倾斜。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院区(校)合作等服务项目,着力解决产业技术研发、产业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技术成果落地的关键瓶颈和农民需求难题,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技术熟化—技术成果扩散的快速通道。目前,已建立了果类蔬菜、生猪、观赏鱼、家禽和食用菌5支产业创新团队;大兴、密云、房山、延庆4个区(县)创建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中国农科院、市农科院与大兴已连续实施了3期共29个项目的院区合作创新模式。坚持城乡资源互动,强化农村民生科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不但推动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同时在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更广阔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北京市通过推广应用新能源、农村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农村信息化等关键技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方面,实施了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和“三个起来”工程,累计投资近200亿元。村村通光纤网络和村村通有线电视目标初步实现,数字影院、数字家园、爱农信息驿站、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点、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基本达到全覆盖[2]。科技支撑绿色北京建设实施多项科技支撑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工程项目,打造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村民宜居家园。实施了多项科技支撑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绿化美化等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打造了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村民宜居家园,促进了绿色北京建设。截至2010年,全市环境优美乡镇累计达123个、生态村达1 204个;创建国家级优美乡镇43个,评出北京最美乡村53个;密云、延庆两县成功入选国家生态县。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市、区(县)级组织比较健全,各区(县)都相继成立农业局,原有农业服务中心依然保留。但区(县)农业局与农业服务中心职能交叉,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问题;虽然各个乡镇政府都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但存在多头领导、管理体制和职责不清、外聘人员混岗混编现象,致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有缺位,技术入户(村、场)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专业人员服务能力不强1)乡镇级服务机构存在编制—岗位—人员脱节现象,人员流动性大,高素质专业人员缺乏。以动物防疫员为例,中专以上学历占14.9%,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0.1%和92.7%的动物防疫员没有系统学习兽医专业知识或缺少兽医工作经验。2)技术服务方式单一、单调等,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推广方法还没有得到普及,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服务工具利用率不高。3)服务领域还比较窄,重点放在产中环节,对于产前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和供应,以及产后的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和销售等配套服务比较缺乏[3]。经费尚未得到足额保障在乡镇层面,无论是专业人员配备还是经费保障,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都处于明显劣势。部分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经费没有充分保障,有科技推广经费挪用问题。由于经费缺口大,迫使基层推广人员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致力于创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推广工作的开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市建设和装备了一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但主要集中在区县一级,技术推广和基本建设项目也主要由县级机构承担,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业务用房不足。由于乡镇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改革或变动,部分乡镇的机构资产流失严重,不少办公地点房屋年久失修,业务用房匮乏;绝大部分农民培训工作缺少固定培训场所(地),办公条件普遍较差。第二,仪器设备匮乏。据统计,具有简易仪器设备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平均不足10%,拥有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和培训专用设备的不足20%。第三,固定的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少,且建设标准偏低,设施设备不配套,不能满足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要求。农业科技信息化、市场化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服务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强大支撑。尽管北京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基层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依然较弱、服务效果不理想。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其获取最新的、有价值的农业信息;部分区域农业主导产业不突出,农民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阻碍了农业信息发挥有效作用[4];信息缺乏统一管理,难以保证信息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准确性。社会化主体服务有待强化京郊所建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多以松散型为主,在利益分配机制上还没有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大多数组织以技术、信息等服务为主,产后服务少,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综合性合作社等组织少。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尚处于成长阶段,软件硬件配套相对滞后,新技术和新品种自主研发能力也不强,企业+协会+农户生产组织模式还存在筹资困难、法律保障不力、政策措施不健全等问题。高素质的农村人才缺乏虽然实用人才开发增长速度较快,但年轻科技人才和高层次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中缺乏带头人和领头雁。北京城乡客观存在的差异,又使得农村人才队伍正面临着补充少和流失大的双重困境,目前的人才开发政策还不能全面实现广为吸引人才的目的。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尚未完全解决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现行科研管理体制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地位和功能一直得不到明确。农业科研院所缺乏统一组织协调和有效合作,无法建立有效的大联合、大协作农业科技服务机制。不同领域农业科研各自为阵,造成良种良法不配套、农机与农艺不协调。农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率低对农业科研单位考核偏重学术价值而轻生产应用价值,科研项目选题偏行政指导而轻市场导向,使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脱节,尤其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籽种农业、设施农业、精品花卉、高档果蔬、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旅游、景观设计等新兴产业技术需求还未完全得到满足。农业科研院校缺少相关的科技示范与推广专项经费,科技服务难下沉、难维持。对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依然比较重视学历、论文和作者的排名,不太重视基层人才的实际贡献,获奖难、晋升难的问题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