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及分析

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及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6 17:28: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及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及分析

篇(1)

信息技术条件落后。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当普及,很多教育机构也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当前的信息技术产品突飞猛进的发展,更新速度达到前所未有,信息技术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使得信息化网络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国产信息化技术软件和产品的能力还较弱,我国国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不多,在终端、服务器和交换机各个方面都缺乏既懂得信息技术了解管理技术的高层人才,这种表面上的光鲜亮丽并不能够掩盖我国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持能力。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很多安装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企业由于缺乏后期维护和协调的人才,而被迫进入企业信息化发展缓慢的境地,严重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企业信息化管理投资匮乏。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近年来逐年加大信息化资金的投入,但从整体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仍处于资源紧缺的状态,远远没有达到国际先进企业的标准,这也是影响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推进的一大问题。

推进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和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从宏观上对企业管理信息化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要想尽快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制定相对应的战略,在具体的信息化管理实施中,充分了解相应的对策有助于企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努力营造政府推动下各企业信息化管理稳步进行的策略。

1.企业应制定长远的信息化管理的目标。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远的、需要长期坚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未来的企业关系越来越倾向于相互协作又随时能分离重组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企业要参考成功案例,明确自己的发展形势,了解信息化管理的有利之处,分析未来的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有哪些方面的支持,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一味的追新求大,以目前企业的目标为依据,为企业制定合理的信息化管理目标。企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信息化管理与企业核心业务的关系,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整体规划结合起来,制定大的目标后在一步一步确立详细的发展计划,实现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共同进行,以信息化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明确政府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政府应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促进力度,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人才支持和资金支持,重新明确各高校培养信息化高级人才的目标,将信息化技术与管理艺术相结合,为企业继续输送大量高级信息化管理人才,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后续人才支持,使信息化系统处于长期有人维护的状态,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促进企业管理观念的转变,脚踏实地辅助企业信息化建设稳步进行。

3.保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核心业务的支持。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同时,要保证将资金用在“刀刃”上,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帮助企业在核心业务上获取更大的利润。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正是这些关键的核心业务才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在规划信息化建设时,要将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要竞争力考虑进去,在稀缺的资金中获取最大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集中精力将核心业务处理完善,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培训中,也要鼓励员工自己创造有利条件,将自己部门的业务融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去。

4.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进行科学决策。企业要采取谨慎的投资策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者要充分的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难性,在每个合适的环节要进行正确的决策才能使企业信息化建设后顾无忧的进行下去。决策者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自身管理因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因素和资金情况,综合处理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和问题,规避信息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财务困境或破产风险。在企业进行决策时,要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多种信息,分析企业的竞争环境和主要竞争对手的状态和动向,了解自己和对方真正的竞争优势,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可获得第三方咨询机构的支持,根据企业信息化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策略方针,选择有质量保证、安全风险小和可扩展性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保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篇(2)

关键词: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

一、绪论

乡镇企业是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乡镇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信息化社会和时代的到来,受乡镇企业本身和外部条件的束缚,乡镇企业的信息化问题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着重关注了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主张从教育入手逐步解决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重点研究了乡镇企业中关于信息化内容的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以推动乡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乡镇企业信息化及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力度的扶植举措,目前,乡镇企业中基本都引入或采用了一些信息化的技术和管理软件等。作者通过调查走访的形式对锦州市部分乡镇企业进行了信息化的走访。走访中发现几乎所有乡镇企业都使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并配备了相应的互联网系统。同时,财务信息化软件如金蝶的财务系统和会计信息化系统已成为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构成。但乡镇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认识程度不足,信息化程度低,缺乏有经验或专业的信息化人员,乡镇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杜娟等在“关于推进乡镇企业信息化问题的思考”中指出了合理化信息开发方式,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重点培养信息化人员等建议。在走访中作者发现乡镇企业信息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乡镇企业的在岗人员信息化相关专业知识往往局限于在大中专院校的学习积累,只有少量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还有很多人员则完全是自己摸索着学习,信息化的知识和技能严重匮乏。而目前受管理者的意识影响和企业资金的问题,乡镇企业的企业培训形同虚设。在走访中75%以上的人员没有接受过企业的信息化相关培训。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现有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中只有大力开展信息化继续教育,才能提高现有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和员工的信息化技能水平,最大限度的提高乡镇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率,进一步推进其信息化的未来发展。

三、乡镇企业信息化培训内容

1.信息化基础培训

信息化基础培训包括两个部分:围绕计算机的使用展开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和企业信息化课程培训。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可开展是以计算机的应用为基础,企业和员工需要使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参与到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熟练的使用计算机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基础技能。其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和日常维护,计算机网络功能的使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日常多媒体(图像、音频和视频等)信息的编辑和应用等。企业信息化课程培训:企业信息化课程培训是一个广泛的基础概念型培训,其目标是提高整个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意识,针对企业的管理者和相关企业员工,了解企业信息化的意义、方针、内容、实施方法、风险规避和发展趋势。其具体内容包括:乡镇企业信息化概述、常见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案例分析等。

2.专业化培训

专业化培训是针对乡镇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展开的,基于所从事专业管理职能的信息专业化培训。依据所从事工作管理职能,专业化信息培训包括:销售与市场信息化培训,和生产相关的生产线、生产流程等生产信息化培训、包括采购、收货、库存控制和发放等管理活动的物资供应信息化培训,财务和会计信息化培训、包括人员录用、培训、考核、工资和聘用等业务的人事信息化培训,以高层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化培训,信息化处理系统培训。

3.个性化定制培训

个性化定制培训以乡镇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针对性的,以解决实际信息化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目标的培训。如针对企业新近信息化设备进行的使用培训等。

四、乡镇企业信息化培训形式

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培训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借鉴已有的企业培训形式,结合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目前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形式主要包括:企业短期集中培训,小范围实战培训,基于网络平台的在线培训和学习交流社区等。企业短期集中培训是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的基本形式。其内容多为广泛系较强的基础性内容培训,主要问题是需要再用乡镇企业的生产时间或员工休息时间。其实针对提高整个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基础技能极为重要;小范围实战培训具有一定或较强的针对性,是开着专业化信息培训和针对性信息化培训的主要载体;基于网络平台的在线培训是近几年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其包括大型的在线课程、基于信息共享的丰富的教学资料及网络交互平台等内容,由于其具有不限时间、不限空间、接入方便、免费学习以及内容个性化定制等优势深受在职工作人员的欢迎,是主要的自我学习模式;学习交流社区是在乡镇企业内部开放交流学习的场所,并配以专业的指导人员,是一个自由的可交流环境,更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五、结论

信息化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如何在企业中进行信息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过长足的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很多经验,ERP系统实施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乡镇企业所面临的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如何解决是乡镇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教育是发展的基础,可以看到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虽然面临严峻的资金问题,但信息化的意识、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和信息化的利用率更是制约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根本,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在乡镇企业大力开展信息化的教育来解决。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了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问题,分析了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本研究势必会对乡镇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春青.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16-19.

[2]蔡志坚.乡镇企业信息化模式及特征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42(3):75-82.

篇(3)

 

1云计算概述

 

1.1云计算的含义

 

云计算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计算,以共享的方式将资源和信息按需提供计算机以及其他设备。云计算是通过将分散于互联网中的所有用户共享的超大计算中心进行之前由单独个人数据中心完成的任务,从而实现计算和服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共享。

 

1.2云计算的特点

 

通过对相关云计算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其存在的特点进行总结,主要由以下特点:1)规模较大。对于云计算来说,其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是规模较大。云计算是一种分散式的、规模较大的创新型的驱动方式。只有云计算以大规模的形式出现,才能充分发挥云计算服务优势。2)云计算能够基于虚拟化技术将资源和服务进行快速的部署。利用虚拟化的技术将不同的云服务提供给不同的用户。3)实现动态化的扩散。计算机用户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使得云计算服务也不断扩大规模,用户的应用将利用云服务在云中得以扩展。4)可靠性。随着云计算的发展,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保证云服务的安全性恶化可靠性。

 

2中小企业云计算信息化建设模式分析

 

2.1中小企业应用公共云计算的必要性

 

就目前来说,云计算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需要充分借鉴云计算成功运用的案例,不断积累实践优秀的实践经验,对于部分中小企业来说,该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基础较差,在使用云计算服务中其收益远远多于且企业风险,对于信息化建设初期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经验,可以采用按需租赁的方式去使用云服务。此外,中小企业的业务结构和流程都较为简单,对系统功能没有复杂的要求,因此,公共云服务能够基本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以及相关的业务要求,在掌握和了解企业自身条件的同时使用云计算服务,从而最大化的实现中小企业个性化的不同需求。

 

2.2云计算信息化平台设计

 

1)服务提供方式设计。云计算主要是利用IT的服务方式将其提供给用户,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能够满足企业基础硬件资源需求)、平台即服务(促进企业应用开发的效率)和软件即服务(实现软件的快速交付和投资回报率)。通过以上三种服务提供方式满足了中小企业对于IT的多种需求。

 

2)关于运行和维护的设计。处于正在发展和学习阶段的企业来说,其自身实力以及核心竞争力都处于培养阶段,资金方面较为紧缺,难以留住专业技术人才,存在对IT的应用比较欠缺,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缺乏。因此,由于其需求的特殊性,该阶段的企业可以通过共享云进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3)转移服务方案设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利用云计算将企业现有的信息和资源迁移到云计算的平台上。因此,需要对中小企业目前发展现状以及信息化程度进行调查,对目前正在进行的生产业务归纳和分类,将业务划分为主要和次要的系统。云计算能够对资源进行减少开发、实施以及维护,使得用户可以将关注点放在最为重要的核心业务上,以此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比较成熟的中型企业来说,利用公共云时,要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和信息进行迁移;而小型的企业来说,可以直接利用基础设施即服务的方式是企业获得应用。

 

3云计算信息化建设模式注意事项

 

3.1安全问题

 

中小企业在利用云计算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重点关注信息的安全性问题。首先,要对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进行审查。为了有效防止特权用户的接入风险问题,要让供应商将管理员的详细信息提供给企业,从而保证企业对系统管理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此同时,基于数据的共享化,企业要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加密。还要充分了解供应商对数据的恢复能力以及具体需要的时间。其次是对安全的数据信息进行筛选。对于企业来说,其最为核心的数据能够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保护好这类机密信息,使其在云平台中安全保存和运行。对此,企业可以先将非核心的信息放到云平台中运行,待测试稳定且确保安全后,再将核心的信息和数据迁入其中。最后,企业要对信息进行备份。由于信息对于企业极为重要,为了防止云计算系统的潜在风险,企业可以将信息数据进行备份,保证信息的安全。

 

3.2费用问题

 

对于云计算的费用问题,一般情况下采用按照企业的不同需求进行租用或付费的方式。采用按需租用的方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而建立一套计费系统。将云计算服务的租金和企业自身所需要的服务费用进行比较,以此来实现企业在成本方面的收支平衡,避免了预算超支的现象。

 

3.3网络问题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计算方式,高速度的网络是云计算的计算效率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网络出现故障,那么企业信息化管理也会相继出现一系列问题。为了避免上述状况的发生,一般采用的解决方式是在线交付,离线使用:当系统处于离线状态下时,用户照样可以使用离线管理系统,可以将数据和信息先储存在本地服务器,等到在线时再将之前的数据和信息传输到云平台系统,将信息和数据重新进行同步,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可靠。

 

3.4内部管理问题

 

对于中小企业的领导层来说,要注重企业的内部管理,要对企业的核心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质量和水平。云计算主要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并对各类信息和数据进行计算,为了跟上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需要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理念进行积极的转型升级,由传统金字塔的登记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进行转变,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将信息资源予以合理的配置,使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4结论

 

由于中小企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较为缓慢。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利用云计算对企业信息进行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小企业将自包和外包方式进行结合发展模式,以此来更好的建设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的发展。针对中小企业来说,充分应用云计算进行信息化建设,在应用中要注意和把握利用云计算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需要注意的方面,从市场化的角度对云计算进行分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旨在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戴发山,孙波,龙春娥.云计算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商论,2011(06).

 

[2]王春霞,刘武强.云计算在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策略[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杜会科学版),2014(03).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9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已经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拥有全国发明专利总数的65%,占据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75%的城镇就业机会,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1]。2013年,工信部将以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为重点,积极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在创新、管理、市场、信息、融资等方面帮助中小企业发展[2]。

为加快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带动济宁地区的经济发展,2013年,课题组联合济宁市科技局、任城区中小企业局、微山县中小企业办公室在济宁市十二县市区200多家中小企业发放了调研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6份。调研问卷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需求等内容进行了调研分析,并针对其发展困难给出策略方法,希望能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1 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调研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中小企业的发展稳步提升,但整体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发资金短缺、缺乏创新意识、高技术人才匮乏、短期行为较为突出、社会服务系统偏少、市场信息闭塞等等,这些问题均制约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1)制约当前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

针对制约当前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8个主要因素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进行调研后,对数据进行了汇总,并统计出选择各因素影响程度的企业数量占总调研企业数量的百分比,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缺乏创新资金是各企业的最大问题,其次缺乏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缺乏与外界技术合作的渠道也困扰着相当多的企业,还有一些企业感觉技术创新决策的难度和风险太大。

(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服务需求

调研各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时所需要的服务后,对数据进行了汇总,如表2所示。

表2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对以上服务需求明显,特别是研究报告、政策咨询、科技成果评价与技术评估。

1.2 济宁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下面为对中小企业当前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管理、销售、创新的现状,以及应用信息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的调研情况。

(1)信息化应用和建设情况

此项调研首先围绕一系列问题展开,如企业是否有网站?企业是否在使用自动化生产系统?企业是否有完善的进-销-存管理系统等?然后用统计分析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最后把调研结果用折线图的形式直观的显示出来。图1所示为部分调研结果。

图1 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

从图1可以看出济宁市中小企业拥有自己网站的仅占20%多,正在使用自动化生产系统的也仅占40%,而有进销存管理系统的企业数量也不足50%。从以上数据可知济宁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程序不仅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也低于上海、天津、青岛、无锡等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

(2)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调研数据显示,有59.5%的企业认为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时缺乏技术和维护人员,也就是信息化人才,50%的企业认为资金短缺,48.9%的企业感觉缺乏产学研合作渠道。如图2所示。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对信息化作用认识不足,认为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大,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时没有把实际的企业数据整合起来,未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决策起到应有的巨大支撑作用。

图2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3)信息化需求

调查发现,随着信息化知识的推广与普及,济宁市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信息化的重要性,如节约成本、提高生产率、高效管理等,所以各企业积极增加资金投入,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调查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63%的企业急需人才培训服务,34%的企业需要网站建设与维护服务,38%的企业需要软件运营服务,42%的企业希望能通过当地高校和科研部门获得“物美价廉”的信息化服务。如图3所示。

图3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服务

2 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下面根据调研数据,对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需找束缚其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原因。

2.1 高层领导对企业信息化需求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在相当比例的中小企业中,IT部门仅是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者”,信息化决策基本都由企业高层领导制定。但企业高层领导往往缺乏专业信息化主管思维,不能全面考虑各部门的信息化需求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需求。《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与现状白皮书》调查显示,“企业对信息化作用认识不足”这一因素以59.4%的比重占据首位。这也表明了中小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需求认识不足、信息化投入不多、信息化积极性不高,是导致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普及率低,信息化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2.2 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缺乏

2011年6月―2012年6月底,本课题组在济宁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济宁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份数350份。调查问卷专门针对学生毕业时期的去向、职业的取向、是否愿意去中小企业就业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只有16%的学生愿意去中小企业就业。事实表明即使这16%的毕业生在中小企业就业了,也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这是因为大多数中小企业所需要的是信息化复合人才,包括:网络知识和实战能力的复合;专业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复合;企业管理能力和商务运作能力的复合等等。

2.3 信息化建设资金匮乏

目前,济宁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赖银行贷款,企业贷款等,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再加上原材料上涨、用工成本增加、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受资金影响不得不减少生产,降低损失。所以济宁市中小企业能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多,或者说少之又少,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寻找免费软件的原因。

3 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促进济宁市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那么济宁市中小企业应该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呢?课题组提出以下几个策略。

3.1 提高中小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中小企业的老板,所以要使信息化建设在中小企业中普及开来,就必须使中小企业高层领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让他们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举办“信息化新型老板”专题活动

早在2008年,济宁市为了增强中小企业家的自身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举办了全市“千人创业小老板”提高培训班,市县两级免费培训企业管理人员1000余人,为中小企业跳出家族式管理的圈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在号召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 “信息化新型老板”专题培训活动,使中小企业老板尽快转变对信息化的认识。

(2)树立信息化榜样企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政府可以在每个行业中寻找1-2个经营状况良好,信息化意识较强、信息化建设较好的中小企业,大力扶持,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针对企业发展需求和突出困难,促进供需对接,提高信息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其他中小企业树立榜样。宣传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和信息化服务的典型案例,推广成功经验,引导信息化意识薄弱的中小企业参观学习,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力量,让他们知道可以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行业竞争能力,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引才引智工程

调研数据表明济宁市中小企业急需信息化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组提出“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引才引智工程”的策略,具体实施可通过以下两个办法进行。

(1)在政府、各级职能部门网站上举办中小企业网上招聘活动,大力引进人才。改善管理措施、增加激励措施留住人才。

(2)基于三螺旋理论[3],大学、政府和企业三方相互协调,就人才需求定向培养、技术合作支持等有关事项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稳固产学研交流合作渠道,促进高校、科研单位研发成果产业化,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升级,为中小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

3.3 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助推企业跨越式发展

云计算[4-5]、虚拟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SaaS[6-7]等新型技术以其独特的业务和技术特点可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多种需求,促进其跨越式发展。这些新型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营销成本,还能极大地开拓市场。特别是SaaS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对于破解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难题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总结

随着经济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济宁市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各种难题:资金匮乏、生产效率低下、高技术人才稀少、商业信息获取不及时、管理力不从心、经营决策缺乏创新等等。课题组对这些难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课题组希望提出的这些策略和方法能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济宁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张晓明,徐子睿.为中小微企业成长破题[N].文汇报,2013-04-28.

[2]新训.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中小企业转型[N].中华工商时报,2013-05-16.

[3]马永斌,王孙禺.大学、政府和企业三重螺旋模型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29-34.

[4]李乔,郑啸.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1,38(4):32-37.

[5]黄剑文.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育配需系统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12,12(24):32-35.

[6]魏玲,李长云.基于SaaS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9,11(3):74-76.

篇(5)

关键词:信息化咨询 咨询市场 咨询绩效 咨询评价 企业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息化产品供应商与用户间的信息不对称越来越严重。博弈中,用户的弱势地位突显,致使企业信息化非理性因素增加,风险加大,信息化规划、实施和运行的效率与效能下降。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应运而生,用户对咨询介入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那么,咨询介入真能改善企业信息化高失败率的尴尬局面吗?为此,本文分析了国内百余家企业信息化案例,并对河北56家企业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分析显示围绕企业信息化咨询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分别存在于信息化咨询市场、咨询服务提供方和用户方,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的发育和正常运行。

咨询介入与企业正确认识信息化的关系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如何认识企业信息化?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这些问题是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咨询介入有责任和义务使企业了解企业信息化,正确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作用,进而使企业明确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和外延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的企业,其信息化的内涵是不相同的,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应结合企业的实际和企业的市场环境。脱离这些来谈企业的信息化,只能是空洞的、脱离实际的,也是没有成功基础的。

从宏观角度看,企业信息化有它的共性,其内容大体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信息化、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企业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等几个方面。其中,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但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常常见到一些信息化提供商和咨询顾问有意或无意误导用户,将管理信息化等同于企业信息化,更有甚者将实施ERP等同于企业信息化。许多管理咨询顾问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纷纷加入到企业信息化咨询的行列,为企业开展信息化咨询业务。这些管理咨询顾问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咨询经验,能迅速弥补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供应严重不足的缺憾,这是它有利的一面。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管理咨询顾问由于其专业领域的局限性,往往夸大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的作用。

对企业而言,在信息化建设中重管理轻技术与重技术轻管理这两种极端的观念都是非常危险的。其危害在于以偏概全,将企业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割裂开,使企业业务流程中出现信息化盲区。这样做既违背了企业信息化实施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规律,也压缩了企业信息化战略纵深,加重了企业信息化规划的盲目性。许多企业在信息化提供商或咨询顾问的误导下上了一些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做规划时不是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全业务流程考虑,而是只关注管理环节,致使这些管理信息系统既没有考虑与其他环节信息化的兼容性,也没预留与其他环节信息化的数据交换、转换和共享的接口。最后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不是成了信息孤岛,便是其作用有限、名实不符。信息化提供商兼做咨询服务时,往往围绕其提供的信息化服务和应用的技术来定义信息化,背离了企业需求。还有一些咨询顾问追求面面俱到,贪大求全,使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超出企业承受能力,把信息化变成了企业的包袱。

企业信息化的积极影响

实施企业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决策时首先要问的就是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什么?许多信息化提供商和咨询顾问都能列举出一大堆信息化会给企业带来的益处,诸如降低库存、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等。

当企业确信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和回报时,往往在信息化提供商或咨询顾问的引导下将信息系统视为组织的战略目标,这样就使企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对策,而使信息化的投入变得越来越庞大,最终企业不仅不能在保持规模和效益的前提下增强自身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甚至还可能因此陷入经营困境。

当企业发现信息化并不像信息化提供商或咨询顾问所描述的那样,尤其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平平,再看看其他企业信息化实践,成功的案例少,失败的案例多,就难免使企业对信息化心存疑虑。另有一些企业出于种种原因,为了信息化而搞信息化,往往会将信息系统独立于组织战略之外。从而使企业信息化难以实现整体规划。最终花费了大量资金,即使在个别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全局上却构筑了无数个信息孤岛。这些信息孤岛没有实现信息的集成和共享,甚至产生负效益,从而使企业承受高额的风险代价。

实际上,信息化革命正在打破并重组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并促使其由资本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市场竞争由红海向蓝海演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工业化的进程就会怠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作为信息化咨询顾问,应使用户清楚地认识到企业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利益不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是提高企业的协同竞争力。

准确把握信息化的作用应是咨询顾问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企业正确制订信息化战略的前提。

咨询介入的利益导向

一个规范的信息化咨询市场所提供的咨询服务应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咨询顾问团队应十分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为企业定义信息化,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规划。

调查显示,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主要有四种实现方式:

完全自助。企业自己设计战略、流程并实施。 这种途径的优点是企业熟悉自身,成本低;缺点是专业化程度差,市场化速度较慢,同时可能存在管理的盲点。

打包服务。购买厂商产品的同时,由信息化提供商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性的咨询服务。

战略咨询与自主实施。由管理咨询设计战略,企业自己实施。

完全外包。由咨询公司设计战略,系统集成商实施,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企业选择完全自助并非信息化建设最佳途径,往往是企业基于对信息化提供商和咨询服务方不信任的无奈选择。实际上大多数客户希望咨询公司能够同时帮助他们完成项目的实施,因此目前的趋势是一揽子解决方案:不仅提供技术和决策咨询,还参与具体方案的实施。

信息化提供商往往是系统集成商,在兼作咨询服务时,其咨询介入的本质是技术导向和利益导向。他们受利益的驱使,会围绕其所掌握或能提供的技术与服务,诱导企业应用他们的技术和产品。他们关注的是能否将其产品推销给企业,咨询的目的是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咨询服务在信息不对称下很难保证其客观和公正性,也难符合企业需求。

有些企业聘请管理咨询公司来帮助设计战略,自己去设计具体的流程并实施。由于缺乏对流程与信息技术的掌握,企业无法很好地整合战略与技术。这就使得战略很难转化为可操作的流程而得以实施。这就是很多大型信息化咨询项目在实际中很难取得彻底成功的原因。管理咨询公司在做信息化咨询时往往有业务导向倾向,他们夸大自己业务领域的作用和地位,不能真正站在企业信息化战略的高度和从四流集成的角度整体审视、规划企业信息化项目。

还有相当数量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和专家也纷纷从事企业信息化咨询。这些专家学者型咨询顾问往往没有企业经验,缺乏企业实践。他们基于自己研究领域和熟知的知识为企业信息化咨询,很多是生搬硬套一些知识和模式,对企业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具有典型的知识导向特点。

上述几类咨询,很容易误导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或以偏概全,以局部代全局;或使企业信息化背离企业需求,进而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合理的信息化咨询应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的企业战略、信息化规划要符合企业实际,其信息化实施、监理、培训等咨询环节也应围绕企业需求来进行。

咨询服务的发展趋势

面对迅速成长并相对混乱的信息化咨询市场,谁应成为咨询服务的主力军?按照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提供商主体的不同,可以将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进一步分为三类:系统集成、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自己提供咨询服务的市场;与系统集成、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结成销售关系的管理咨询公司提供咨询的市场;第三方咨询服务的市场。

目前,前两个细分市场仍占压倒性的优势和市场份额,但实际上存在很大问题。在第一个市场上,用户企业与信息化提供商是直接的甲方乙方关系,由于缺乏第三方,双方利益冲突常常出现且无法调停。一方面,用户企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双方博弈中常常处于弱势。用户企业或者徘徊观望,拒绝信息化,错过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竞争力的机会,或者盲目听从乙方的游说,仓促上马信息化项目,增大信息化的风险。另一方面,作为乙方的信息化提供商一般对甲方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业务流程、管理模式不熟悉,加上甲方人员可能不予积极配合、沟通不畅,乙方对甲方的需求分析、信息化解决方案设计和项目规划、实施的广度、深度、力度都不到位,不仅导致项目失败率高,造成甲方投资损失,而且,在没有第三方帮助沟通、调解的情况下,因双方常常对项目是否完工、成功与否等问题认识不同而产生纠纷,也可能使乙方套牢在一个项目中难以自拔。

在第二个市场上,表面看,信息化提供商与咨询服务商优势互补,携手为甲方服务。但是,由于咨询服务商实际上是信息化提供商的商,利益驱使决定了他们共同作为乙方与甲方的合作关系,第一个市场的弊病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仍然使用户企业得不到优质、诚信的咨询服务,也不利于我国整个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的健康发展,最终将反过来影响信息化提供商与咨询服务商自身的发展。

在第三个市场上,存在着学院派咨询和咨询公司自主提供中立、第三方咨询服务两种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学院派咨询也普遍存在,这类咨询最明显的优势是理论和思想的沉淀。但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咨询方案尽管很系统,但缺乏有效的操作性,而企业信息化咨询最终的目的是让企业能够有效的实施。二是缺少真正咨询公司必备的组织体系和人力体系。通常由导师带领几个学生为企业咨询,而缺乏一个咨询公司必须具有的资讯、研发、咨询和培训开发的核心体系。

作为厂商和客户之外的专业第三方咨询公司,是站在一个较公正、中立和客观的角度上,对客户的应用现状作全面分析,并且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对于客户来说,客观性和公正性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而后依次是技术专家的实力、对业界的洞察力、项目管理水平。但是第三方咨询公司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缺乏咨询专家,缺乏企业管理理论和经验基础;国内大多数信息化咨询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企业品牌;还有的咨询公司的服务不规范。

上述三个细分市场中,虽然前两个仍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和市场份额。但我们分析认为,问题就是机遇,需求决定供给。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呼唤中立、第三方的咨询服务商,去沟通、协调甲方、乙方关系,帮助企业进行可行性研究、整体规划、选型招标、实施监理和验收评估,保护企业信息化投资,提高项目成功率。这既是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IT企业、咨询公司与用户企业三方共赢的必然选择。

咨询介入的价值分析

咨询介入有价值吗?其价值在哪里?价值是如何体现和度量的?信息化咨询市场发育不全、企业信息化咨询项目效果不佳、咨询介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缺乏度量手段,使人们对信息化咨询介入的价值产生疑惑。

由于咨询服务所提供的是一种无形、动态的知识产品,而用户支付的咨询费用则是有形的、静态的。用户寻找信息化咨询顾问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和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率和效能。这也是信息化咨询介入的价值体现。

调查发现:企业的咨询意识已有了普遍提高。约有90%的企业明确表示需要咨询顾问帮助;多数企业不知道怎样找到或找不到理想的咨询公司,75%的企业不知道自己需要咨询什么,选择谁来提供咨询服务,不知谁真能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多数企业对咨询公司的运作方式和作业质量不满意。在与咨询公司接触过或合作过的37家企业中,有29家表示不满意甚至反感。鉴于此,我们认为,信息化咨询业的发展已到了一个由无序状态向规范化转变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用户方和咨询方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咨询服务质量、咨询服务效率和咨询效果评价。

信息化咨询服务的质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决定:信息化项目风险降低,对信息化项目绩效影响;信息系统本身质量,与企业切合度和对外接口;知识转移。

信息化项目风险是否降低直接决定了咨询介入是否有效;对信息化项目绩效影响则涉及到如何度量信息化规划、实施、应用与利用,计算并解释财务赢利指标,度量和报告咨询介入的非财务性收益。信息系统本身质量,与企业切合度和对外接口说明了咨询活动是否正确实施。知识转移是要看用户学到了什么。在不规范的市场运作下,加上缺乏度量依据,信息化咨询介入的质量如雾里看花,不仅用户说不清,咨询方也难以解释清楚。增加了用户对咨询介入效果的困惑和不信任。

服务效率也难以指标量化和测定。在信息化咨询服务中,一个方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企业所利用其实不仅企业没法把握,就连咨询公司也模棱两可。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服务时间不充分,更在于服务者和客户之间的知识领域差异和信息不对称。

企业信息化咨询的内容

目前在我国,信息化咨询介入仍处于低水平运作阶段,很难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全程信息化咨询服务。咨询公司的服务不规范。没有成型的咨询体系,没有咨询案例数据库,并且动态信息源不够,不能向用户提供严谨、详实、规范的表达信息。咨询的需求方明显的感觉就是产品没有档次。在咨询过程之中双方的不信任和在时间、费用、咨询目标等方面的背离使得咨询的成功性大大的降低。在信息化建设中如何选择咨询服务、咨询什么内容已成为困扰企业的又一难题。

较之传统的管理咨询,企业信息化咨询具有以下特点:其主要服务方式为集合多家供应商及不同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形成最贴近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其终极目标是要帮助企业把信息技术和企业的战略结合起来。信息化咨询服务更侧重于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客户和咨询服务提供商两方,同时还有提供信息技术产品的厂商。在此过程中,咨询方需要完全从用户的利益出发,帮助用户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战略方案或信息化规划,根据用户的具体特点和需求选择最适合用户的产品,参与项目的实施和监理,同时向他们提品的相关服务,如关于产品的管理、使用、维护等的培训项目。为此,信息化咨询方自身既要熟知企业运作、企业战略规划、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流程和用户所从事领域的技术及工艺,还要对信息技术产品有着准确深入的了解,包括对产品技术性能的优缺点的了解,对实施这一产品的相关成本的了解等。

企业信息化咨询人才标准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多学科知识融合的领域,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要求很高。目前,造成信息化咨询服务低水平运作的关键原因就是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信息化咨询人才极度匮乏,这也是困扰信息化咨询服务商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多学科领域、多专业融合背景下的信息化咨询人才应具有工业工程、企业和工商管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这类人才应该是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实践和项目管理经验,他们熟悉企业内部业务和流程,了解用户企业所从事领域的技术和工艺发展特点,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审视企业信息化,能将信息技术和管理紧密结合,能将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相结合,并能将常规的管理技术与企业特点相结合。当然这样的祈求只能是一种奢望。一般来讲第三方咨询公司是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咨询顾问组成的团队,这些顾问大多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由这样一些顾问组成的团队参与传统咨询项目还是能胜任的,但是由他们去承担企业信息化咨询就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原因是专业的局限性制约了咨询顾问对企业信息化全局的把握,造成了以偏概全,甚至指鹿为马;专业背景的差异造成沟通障碍,导致理解上的歧异,难以保证信息化项目的高质量实施。

所以企业信息化第三方咨询顾问应是高端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专业教育复合而成的一种人才,在掌握至少两个专业领域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不同的专业知识有机地相互渗透、互补、衔接而达到融合,实现互为所用。这样的人才才是复合型人才,也正是企业信息化咨询稀缺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兴财.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三方咨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

篇(6)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息化联盟 运行机制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发达国家正在向信息社会转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

十六大以来我国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深化,信息化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也在不断提升。十六大报告中将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面向新世纪的战略举措,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要求,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鲜明地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对我国信息化发展赋予了新的重任。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国GDP的58%,工业新增加值的74.7%,税收的50.2%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与此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率还不到10%,近63%的中小企业还未建立自己的网站,85%的企业对网站的应用局限与宣传企业形象和信息查询,整体信息化水平尚处初级阶段,这使得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但由于中小企业在各个生产经营要素资源方面的弱势地位,以及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他们对信息化的需求更加具有独特性。这种分散性、独特性决定了一家或两家企业的推广显然难于很好地满足他们的信息化需求。一方面,在推广人力、精力有限和渠道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单纯依靠一两家企业的推广力量显然难于实现对中小企业用户全面覆盖和深入渗透;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各行业都存在一些对中小企业具有较强辐射影响能力的资源,如政府、行业协会、电信、金融等。因此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利用联盟内各成员雄厚的信息、设备、客服等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发展企业优势和提高管理水平成为一种可行的路径。

一、联盟提供的服务及各成员的资源优势分析

在政府的指导下,联盟可以整合包括在业界有代表性、在市场有影响力的信息化服务供应商、专业媒体、咨询培训机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用户企业等各类资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如图所示。

服务包括:提供案例查询和咨询,为企业信息化应用提供服务;为供应商企业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推广提供切实、有力的帮助;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合作关系,构建企业信息化的推广渠道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与省内外有关学术机构、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组建信息技术、管理和经济专家委员会,开展企业信息化培训,培养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交流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实施经验,研究提出企业信息化应用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为企业信息化工程监理的实施提供帮助。

我们认为,政府在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中不直接参与,而是通过整合全社会资源,对其他几主体进行引导和推动,从而建立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良性发展的大环境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1.服务供应商的优势资源

网络运营商能够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用户只需要支付低廉的月租费即可享用长期、稳定的更为专业和更高质量的宽带服务,同时,宽带的基础上还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制能涵盖所有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一站式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的便宜、免维护、安全的全方位信息化服务。硬件供应商能够提供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建设所需的各种硬件产品和技术支持。软件供应商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化应用服务和解决方案,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带来技术水平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增强。

2.咨询培训机构的优势资源

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能够提供各种类型的咨询及信息化培训服务,包括中小企业业务流程的调整与重组、企业系统开发的策略与指导、软件项目的评估与整合、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等。其中还各有侧重,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主要提供指导及培训服务,中小企业与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的联合,培养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中级人才和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中介机构提供咨询服务。

3.行业协会的优势资源

行业协会能够利用其自身的优势积极组织市场开拓,市场信息,开展行业培训、交流、咨询、展览展销等活动。可以在企业与政府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既可促使企业走向市场,又可出面维护企业利益和市场经济秩序。

4.专业媒体的优势资源

专业媒体能够以信息资源平台为支撑,在平台上开发各种不同层次的内容产品、信息产品及增值业务,并加以灵活组合,全方位地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所需的行业新闻、资讯、教育培训、产品及服务推广等信息服务的需求。让更多的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媒体的渠道了解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务,为增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观念和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的实现路径和运行模式

在运行方面,可建立基于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的中小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技术创新、产品推广、管理流程充足等方面的服务。平台充分利用集群的力量,集中各方的力量形成外部合力,同时企业通过以较低的成本使用平台改善其生产经营管理,从而增强其内部驱动力,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动力不足的问题。

建立IT中介服务体系的突破口,建立企业和IT供应商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咨询服务,具体包括:信息化战略咨询与规划、信息化诊断与需求评估、信息系统选型、信息化项目投资评估与评价、信息化培训等。通过这些服务,帮助本市企业提高对信息化规律的认识、IT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以及IT项目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有效率的信息化”。同时,针对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反映对各厂商的IT产品了解不深、信息不充分的实际情况,该服务机构可以定期对各类IT产品的中立性评价,以及优秀产品的排行榜,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主要服务模式和手段可借助以下几种方式:

1.研发联盟型――建设研发服务平台,助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通过面向产品创新的服务平台,联合具有较强研发力量的大学、科研机构,组成由行业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在内的技术难题攻关研发联盟。一方面,通过平台整合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充分从信息化中解决创新的难题,增进企业信息化动力。

2.联合体型――联合企业,依托行业协会,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

依托行业协会,通过联合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建立企业信息化联合体。运作模式可通过联盟的服务机构根据行业特点推出相应的信息化产品,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状态的中小企业量身定制出适用高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在联合体内的成员进行应用与推广,实现产业化。同时通过平台中小企业还可以享受到免费浏览、各种信息等服务。由于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特点,集群内部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及产品具有一定的共性,通过行业协会的联合,可使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分散信息化产品的应用成本,解决其资金投入的问题。

3.设计对接型――建立会员制,搭建对接平台,实现设计人才的共享

通过联盟所建立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服务平台,设计机构、大型企业、设计人员、中小企业等通过审核成为服务平台的会员,建立分类会员制,使得缺乏设计人才的中小企业能在平台上很快找到解决其创新产品设计的会员。使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解决其人才欠缺的问题。

4.推广培训型――借助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及全程化培训

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和行业特点,对行业协会内企业的员工进行信息化基本技能、行业新技术、新产品使用等方面开展培训服务,充分解决企业信息化人才不足导致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差的问题。目前培训主要有三类:一是对企业员工的信息化基本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二是对企业中从事技术工作人员,通过专题方式进行行业最新技术、相关理论及公共平台信息化应用的培训。培训可通过集中培训和通过尝新服务平台进行远程培训的方式。

三、结束语

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在我国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中小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和操作人员缺乏、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和应用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通过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本更低、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中小企业信息、获取信息和信息沟通提供更好的平台,在推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帮助中小企业了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的挑战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亦陈,梁晓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环境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10(1)

[2]闫世刚.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微探[J].商业时代,2010(10)

[3]张永杰,赵丽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9)

[4]郭东强,刘明杞.政府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4)

[5]毕霞,葛涛安.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3)

[6] 刘萍.中小企业信息化仍处于初级阶段[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9)

[7]王爱兰.美国与日本信息化模式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与现化,2003(9)

[8]田金玉,赵彦峰.ASP: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捷径[J].中国管理信化,2006(11)

[9]Gera.S,Gu.W.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Firm Performance [J].International Productivity Monitor ,2004(3)

[10]Melville.N,Kraemer.K.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n Integrative Model of Business Value [J].MIS Quarterly,2004(2)

篇(7)

作为西班牙的一个服装品牌,ZARA从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就成为媒体的宠儿,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极速供应链是ZARA成功的最重要的秘诀,为供应链提供信息支撑的IT系统自然也功不可没。对于ZARA而言,信息技术让西班牙设计师们的才情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正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ZARA走得更快更远,将同类型的服装企业远远抛在后面。

中国的服装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也日益强烈。随着中国服装业进入国际化和品牌化的竞争时代,服装企业应用信息化的热情不断升温,特别是对一些已建立自主品牌正快速发展的企业来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原来基于手工的管理体系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决策管理层已逐渐意识到信息化将成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企业业务管理人员被手工模式下的信息处理和传递导致的效率低下所困扰,也迫切需要业务处理的信息化。

在这种管理和业务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服装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已从被动转为主动,逐步成为一种共识。

自下而上 VS.自上而下

在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下,各服装企业纷纷探索信息化解决之路。通过对多家企业案例研究,AMT咨询公司认为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基本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

自下而上的模式是指信息系统建设是局部的自发――由企业相关业务部门提出,IT人员自主开发或委托定制开发,依据企业管理模式量身订做,从局部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开始。比如说,生产部门开发物料系统用于大量原材料的核算和库存管理;工资系统用于工人计件工资核算;分销系统用于渠道的进销存管理等。大部分服装企业都采用这种模式,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层对于信息化建设大部分趋向于保守和务实的思想;同时,服装业的信息化与其他行业相比一直比较滞后,管理软件供应商针对服装行业的解决方案相对其他行业比较少。这种局部开发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在企业成长阶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表现出局限性,局部建设、分散应用导致了信息的分散,财务业务分离,不能对管理决策进行有效支持等,同时由于信息化建设的条块化分割,导致信息化重复建设。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指企业全面进行大型信息系统的实施,采用这种模式的服装企业相对较少,实施效果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部分企业成功实施,部分企业却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失败的原因,一是盲目跟随,没有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二是大型系统对于企业规范化管理的要求高,而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企业不管是管理规范化水平还是信息化水平都比较低,企业IT部门缺乏大型系统实施的经验,大规模的信息化推行受到比较大的阻力。

综上所述,服装企业信息化的前景虽然非常诱人,但是建设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那么,服装企业该如何借助信息化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如何减少信息化的弯路?

AMT咨询认为,服装企业的信息化整体规划,选择一条契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建设路径是关键;同时应该把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有效规避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

定位决定IT路径

服装企业信息化应用平台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业务管理平台,支持企业整体业务运作;二是内部管理、协同办公平台,支持企业内部沟通、文档管理、工作流管理等;三是企业经营决策分析平台,用于企业经营分析,辅助决策支持等。企业IT规划要以业务管理平台为基础和核心,而业务管理平台规划应首先明确企业战略定位。这是因为,企业战略定位影响企业的业务模式,而不同业务模式的管理驱动对信息和数据的需求也不同,相应的信息和数据需求驱动着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因此,企业IT规划应以企业战略定位为出发点来构建企业信息化蓝图,同时结合企业现状和业务管理变革来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建设路径。

定位关键点

对服装企业来说,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关键点,明确自己的主要经营范围是什么,定位在哪里。不同的经营范围和定位,对信息化的需求不同,信息化战略蓝图和支撑的重心也不同。

一般服装企业的定位可分为品牌商、分销/零售商、生产商或者综合商。

如果是品牌商,就需要对消费者的细分市场有所研究。有了细分市场之后,企业才能对细分的消费群体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而确定应该去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并以此来组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因此,对于品牌商来说,信息化的需求重点在于对市场的分析和产品策划的支持,以及从供应商到渠道商的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管理,IT蓝图要以供应链管理系统为核心。

作为分销商或者是零售商,则要对市场有比较敏锐的感觉,能够及时把握订货的方向,根据销售和库存情况及时调整促销策略等。因此,对于分销/零售商,信息化的重点在于销售分析和商品库存控制,其IT蓝图以分销/零售系统为核心。

对于生产商来说,主要经营目标在于货品的按期交付和成本的控制,因此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采购物控和生产计划管理,其IT蓝图以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为核心。

由于我国服装企业多起源于服装加工生产,后来随着市场变化不断发展,经过了渠道整合、自主品牌创新等发展阶段,大部分都发展为从市场、研发、生产到销售为一体的综合体。要支撑企业的综合业务,需要研发管理、ERP、分销管理等多种信息系统来作为支撑,因此产生了信息化建设的优先顺序问题。同时,随着企业业务模式和管理重心的调整,不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路径也会有所不同。

路径选择

信息化路径选择首先要明确企业的核心优势在哪里,从哪些业务领域来提高竞争力。这是企业IT规划之前管理决策层要集体思考的一件事情。企业若以自营渠道为主,以分销渠道作为核心优势,信息化建设则可以考虑从销售前端入手,选择销售终端作为信息化的起点,然后再到企业内部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反之,如果企业核心优势在于通过加强内部的资源优化和整合来提升对市场的响应能力,则要从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开始,通过ERP等系统来提升企业的管理规范化和精细化。

信息化建设必须以企业业务模式稳定为前提。企业大的管理变革或业务模式调整将导致对信息化需求的不同,从而影响到信息化的应用架构。比如说,服装企业从传统的职能型向多品牌事业部制运作转换时,分销渠道的整合等组织结构变迁都需要对信息系统重新调整和规划。因此,为避免信息化建设中的弯路,在信息化建设前要结合企业管理变革,充分考虑业务模式和运作流程是否稳定,选择合适的时机。同时在ERP等涉及企业全局的大型信息系统实施之前,需要先进行整体流程的梳理和优化,为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提供保证。

确保规划落地

IT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如何保证IT规划的落地,需要对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下将从技术、管理和资源等方面对服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从而帮助企业有效地规避风险和寻找对策。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服装企业的行业特殊性对信息化解决方案提出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能否被满足是判断一个信息系统是否适应服装企业的关键要素。因此,在进行信息系统选择时,服装企业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行业特色应用:

多维表的显示 服装行业的产品都具有多个属性,最典型的就是尺码与颜色,要求在单据录入和报表打印时都能够以二维表的方式呈现。由于主流信息系统都是建立在关系型数据库基础上,这种二维显示要求超出了标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所能满足的范围,也导致了一般适用于其他制造行业的系统模块在转为服装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时面临障碍。因此针对服装行业的解决方案,要求根据服装行业的特点从基础架构上进行调整,以制定应用模块及行业性解决方案。

物料编码 服装行业的原料同样包含多个属性,包括材质、颜色、规格等;而同一种原料由于采购批次的不同经常存在色差等问题。如果这些属性定义在系统中没有得到规范和约束,将导致材料管理的紊乱和库存的不清。因此,对材料进行规范的分类和编码管理是关键,系统需要提供色卡管理、自动生成编码等功能。

配码管理 多数的鞋类产品都存在这一需求,即按照不同的尺码组进行混箱包装,在销售订单、成品库存和发货中需要以配码为单位,而生产过程中需要转换为单尺码的双数为单位。因此,系统需要支持配码和单码之间的转换,以及在仓库中实现按箱拆分为单码,或将零码按配码组合成箱的拆装箱管理功能。

BOM处理 服装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短,需要不断进行产品更新,每个流行季节都会推出几百种款式,而同一款式由于其颜色和尺码的不同,对应的产品结构及物料耗量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按照一般ERP系统每个SKU(款色码)都生成一个BOM,BOM的维护工作量将变得非常大。因此,要求系统能够提供按款式批量生成BOM的功能。

订单处理 产销衔接是多数制造型企业比较头疼的问题。服装企业也面临着销售订单和生产订单之间的转换问题。服装企业多采用订货会销售模式,这种集中订货模式要求系统能够自动汇总订单,并将大的销售订单自动拆解为符合生产要求的生产订单。

性能问题 由于服装企业产品SKU量多,特别对于分销/零售系统,随着零售终端的增加,每天会产生上千兆的数据量,从而对系统的响应性能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选择系统时要判断系统架构及选用的数据库能否支撑相应规模的数据量。

其次,需要从管理方面考虑解决服装企业零售终端数据的采集问题。对于服装企业来说,终端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是产品规划、生产计划、物流和营销政策的指挥棒,缺少对零售终端信息的掌握,企业的管理决策就像是无头苍蝇,无法做到有的放矢。但是,服装企业终端往往采用制或者加盟的形式,因此,如何保证下游的合作伙伴能够实时共享销售数据,是分销/零售系统推行之前要从管理机制上解决的问题。比如说,要建立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即终端合作伙伴提供零售数据,而服装企业根据综合分析结果向终端提供销售指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