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制药专业行业分析

制药专业行业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6 17:28: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制药专业行业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制药专业行业分析

篇(1)

[关键词]中职院校;制药专业教学;校企联合

一、引言

最近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中提出了很多和以往不同的要求,主要是将服务当做教学的宗旨,就业当做教学的导向,理论学习和时间学习应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趋势也推动了中职院校进行校企联合的尝试,制药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际性都非常强的专业,所以,在教学中实行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措施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

1、明确校企合作的思路

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企业在发展中可以接收大量的人才,因此对于人才的去留,企业是具有决定权的,所以校企合作当中应该积极的邀请企业参与到实践教学当中,同时还要对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场所及设备加以全面的应用,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培养一些兼职的教学工作者,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校企合作教学基底发展的一个基础就是企业和学校能够实现双赢,形成资源互补,一方面为企业输入更多符合企业实际要求的人才,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2、拓宽中职校企合作模式内容

首先,要确定正确的培养的培养目标,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首先进行全面的社会行业背景调查对制药行业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责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根据调查的结果对制药从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建立一个科学的基础教育方式,此外还要在这一过程中保证专业培训的质量和水平,构建一个晚辈的人才培养框架。其次是要积极的建立起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基地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企业提供强大的设备支持,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提供充足的教学场所和教学中所必需的资金。在教学中应该建立制药实验室和细菌培养室等必备的教学场所,在企业的操作车间当中还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这样才能让企业和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师徒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企业车间之内学到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同时,学生的动手和实操能力也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理论结合实际的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再次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双师培养。当前我国的制药行业发展速度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对你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同时还要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也可以满足教学中对教师基本素质的实际需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选择几名教师到我合作企业中实操训练,企业的员工也可以接受学校的邀请担任兼职的教师,为学生讲解一些制药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当今对制药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等等,此外,还可以给学生做一些比较细致的操作演示。此外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学校和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对制药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进行更加详细和科学的分析,同时坏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致力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三、加强中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制药专业岗位教学措施

1、加强德育社会化教育

因为校企联合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演进和完善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自身得出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运行过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人际交往的生活范围以及生活的空间。这样一来也使得学校的德育教育在发展和变化过程中都朝着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必须要积极的适应这种变化,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不断的强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之间的融合,校企联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建设,而员工的道德水平也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所以,首先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职业环境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其次可以开展企业文化宣传讲座或座谈,讲解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企业文化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和努力方向。再次,要将企业的管理理念融合到学校的管理之中,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社会环境。最后,可以让企业和学校共同举办校企文化活动。

2、优化制药岗位教学方式与内容

首先,教学内容要有实用性和先进性。根据校企合作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企业需求为主,将传统的基础课以及专业课进行必要的筛选和组合,以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增加实用性的技术教学,以增加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注重制药专业的各种新技术、新知识的教学,以期做到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同步更新。

其次,教学方法要有体验性和突出性。专业技术教师应该做到凡是能边讲解边练习的专业技术知识,应尽量让学生在实训基地内动手操作,光是在教室中挂图或书写讲解是不够的,要让学生经历实际动手学习的一个过程。针对制药的不同环节要单独成立教学模块,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该模块的教学内容,甚至能够立刻动手操作,以及时反馈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技术要领。这种灵活的模块式教学方式能够根据目前制药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关调整,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四、结论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岗位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岗位意识,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实用性,缩短了学生上岗的适应期,基本实现毕业即可上岗,实现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汤建鑫,童云飞.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篇(2)

制药专业英语改革方法一、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度阶段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一)我国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教材内容相对单调落后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选用的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材都是几年前编写而成。这些教材虽然具备内容充实、逻辑性强、知识涵盖量大等优点,但是却缺乏新颖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由于制药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相比,内容本来就很困难枯燥,所学英语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常用。加之含有大量的专业词汇、科技含量大、学科交叉性强。对于性格活泼,喜欢新奇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这些难免会让他们失去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动力。

2.缺少双师型教师

很多高等院校从事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育的老师一般是英语教师或者是专业教师。极少有具有专业背景的英语教师担任此专业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在对于语法的分析,单词的讲解和文章的翻译上,显示着突出的优势,但却容易忽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教育。而对于专业从事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师而言,英语本身对他们来说就相当于另一门专业,实际上大多数专业出身的教师在讲授制药工程专业英语之前,自己却要花费很大时间学习英语。然后再传授给学生。这本就不符合教师教学的规律。所以无论是英语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制药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需要。因此,缺乏双师型教师——是如今各大高等院校面临的巨大问题。

3.缺乏规范的教学模式

对于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都是根据自己对此专业的理解或者对学生应该掌握知识的程度随意选择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删删减减挑选内容却不得要领。正如在上一点中提到的一般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对于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侧重点就会有很大不同,这是他们不同的专业背景所决定的。一般的英语教师会把重点选择在词汇教学并且重视翻译等这些在普通英语教学中的侧重点。而专业教师则会把大部分课堂教学用在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而忽视了真正的英语知识。这就会导致了学生在知识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层,无法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去。

(二)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制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直接参与制药生产中的工艺管理与质量监督;新产品的研发;市场销售与管理。这些行业无一例外的都涉及到英文资料的管理,收集及分析工作。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很多企业为保护产品的知识产权,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部,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随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很多药厂都在进行GMP改造和组建新的GMP车间,这都对学生对制药英文资料的搜集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药工程英语对于就业及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以上两点,足以证明,我国对于制药专业英语的教育急需进行有效的改革来提高制药人才的专业素养。

二、制药专业英语教学改进措施

(一)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系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感兴趣的教材。教材内容既要有学生在岗位工作中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有极强的职业导向性,突出各种英语类别的实践性内容。可以大量增加学生毕业后将接触到的诸如药品简介、仪器操作说明、维修指南和试剂配制方法等方面的素材,另外正如普良尼施尼柯夫,前苏联农业化学家所说“知识不是某种完备无缺、纯净无瑕、僵化不变的东西。它永远在创新,永远在前进”。

因此,我们要根据制药工业发展的现状,及时补充制药方面的最新科研动态和进展,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与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如此高的要求不是提给学生的,而是要求我们教师的。因此,我们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多参加培训,积极主动的走入企业。争取具备了英语专业教育背景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制药专业知识。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因此,只有我们教师自己先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及英语知识,才能有效的、生动活泼地传授给学生,争取做到寓教于乐,把枯燥的专业英语转化为有趣的、能吸引学生注意的知识,他们在快乐中无意间吸收。这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三)设计培养目标,建立规范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制药专业就业方向和前景的分析,制定出清晰的培养目标。制药专业的基础课涉及化学、生物学及药学,等等,专业方向主要为化学工程制药、生物工程制药等。因此,英语词汇相对庞杂,所以要依据先基础,后专业的原则,制定由浅入深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手段方面,要尽量采取多媒体教学,利用图像、视频,中英文词汇的多重刺激,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并通过适当的作业,是学生逐渐积累专业词汇及其英语表达方式。在考核方面,采取多种多次测验的方式,避免全部笔试。

总而言之,任何一种教育,任何一种学习,都是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积极配合,一起努力找出行之有效的方式,使得学习事半功倍,为就业服务。作为这一切的主导,教师更应该不断提高英语实践能力和自身科研能力,为专业英语教育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永勤,刘均红,陈学玺.专业英语课程设计与评价[J].药学教育,2003, 9(2).

篇(3)

关键词:微生物课程;生物制药专业;教学改革;职业素质;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030-03

作者简介:姜秀英,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制药。

一、江苏省生物制药发展概况及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江苏省生物医药企业包括大、中、小型,其中以小型企业居多,而且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增长速度高于中、大型企业,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单位资产利率高于中型企业。随着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与小型企业的增多,对生产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通过对江苏省部分生物制药企业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到本地区生物制药以发酵制药方式居多,占近一半企业。另外,就这些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进行调研问卷,根据调研报告对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能在生物药品生产企业从事生物药品生产、管理、贮存等工作,并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另外,根据职教文件精神,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要获得双证资格证书制度(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因而学生毕业时要取得发酵工程制药工高级工等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根据生物制药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确定微生物课程的专业地位和作用

依据社会调研和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医药行业)(1996年出版),颁布的发酵工程制药工包含的职业岗位群有菌种培育工、微生物发酵工、微生物发酵灭菌工、发酵液提取工、微生物发酵药品精制工等岗位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我们和生物医药企业专家研讨确定了生物制药专业的主要课程体系为《微生物与生产菌种选育技术》、《生物发酵技术》、《生物分离提取技术》、《生物制剂技术》、《生物药品检验技术》。新的课程体系主要是按照生物发酵制药工艺流程编排,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注重了课程的整体结构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化,避免了课程间内容的重复。例如,《微生物基础课程》和《工业微生物育种》课程有许多内容是重复的,为此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把两门课程进行整合为《微生物与生产菌种选育技术》。从整个课程体系中我们得知《微生物与生产菌种选育技术》课程是生物制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生物制药专业核心课程的一门前导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训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常见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观察识别、选育、复壮和检测等,能够胜任“发酵工程制药工”等生物制药的相关岗位,为今后的《生物发酵技术》、《生物分离提取技术》、《生物制剂技术》和《生物药品检定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认真组织和整合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1.教学内容的选取。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邀请了生物企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共同分析、研讨该课程涉及的各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掌握这些职业能力应学习的技能,掌握这些技能应具备的知识和素质,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学生工作用得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兼顾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该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下表。

2.教学内容的组织。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我们充分考虑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小、基础能力薄弱、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意识不强,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了“技能螺旋上升式”的课程体系。首先本课程分为单项技术训练、技术应用和拓展实训三大模块,然后每个模块再分成按若干单元(共分成10个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依据工作流程再分成若干项目,每个项目再按技术路线分成若干任务,每个任务根据职场要求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把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贯穿始终。

四、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1.创新教学模式。以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为江苏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为平台,我们设计了以“教学单元项目化,项目内容任务化,教、学、做一体化”和工学结合、课内外结合的 “三化、二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细菌的培育技术单元,我们按工作过程分为细菌的培养――染色――形态观察――选育四个项目,然后每个项目再选取企业典型的工作作为教学项目,并根据技术路线再分成若干任务。又如,细菌的培养技术项目,我们选取培养典型大肠杆菌为例,根据技术路线分为(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然后任务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课堂理论教学、学生实践操作、学生就业岗位素质培养的一致性,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融教、学、做为一体,按照“计划的制定、方案的确定(小组讨论修订)、方案的实施(操作)、检查、评定程序进行组织教学。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我们安排了拓展实训模块,拓展实训模块主要安排在业余时间,借助生物药园协会组织开展,有丰富企业经验的兼职教师指导。开办三年以来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学业与职业的贯通,辅助校内实训教学,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单位进行现场实习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播放生产企业单位的工作实操录象,使学生切实做到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的顺利对接。

2.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为了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学有所成。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例如,为了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我们均采用了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还采用了对比分析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例如,讲不同种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时使用对比分析法,以比较各类微生物的差异,从而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各种微生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于抽象的、不宜操作和无法进入生产车间参观的内容,我们采用了录像、动画和仿真软件等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示给学生,使静止的、枯燥的内容动态化、形象化、立体化,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另外,我们借助优越的网络教学平台,把电子教案、教学录像等上传至我校的课程网站供学生交流和学习。

五、强化实践教学与考核

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训练课程,而且我们主要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所以在考试制度方面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并重的新型综合考试制度。即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各占50%的比例。过程性考核在每个学习单元或项目中进行,包括操作技能、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成绩主要由任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现场打分。期末考核结合菌种培育岗位的考核标准进行,分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两部分。这样,本课程的成绩考核既符合高职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和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观,又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考试的要求。同时,充分调动了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改革和探索成效

经过近三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了校督导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校内督导给予的评价是该课程组的教师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教师授课思路清晰,师生互动较好,教学效果明显。另外,实习单位给出这样的评价:本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专业知识较扎实,尤其动手能力较强,经过较短时间的培训就能完全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并且学生的吃苦精神和素质较高。同时,本课程组主讲教师和实验、实训指导教师近三年来的学生评价全部在良好以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参加生物发酵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同学,过关率达95%。同时,该课程已作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立项,目前正在建设当中。

参考文献:

[1]劳动部,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医药行业)[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

篇(4)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物制药;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是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并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制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生物与医药类等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壮大。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并能从事药物的研发、药物的生产、药物的质量及安全检验、药理分析、药物的经营和销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分析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微生物资源的发现、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建立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所显现的优势将继续存在,事实证明微生物制药在整个生物制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理、工、农、医、师范院校与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此可见,微生物课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职业基础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分布、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理论与实验操作技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其后续课程包括发酵工程概论、生物技术制药、制药工艺学、药品分析与检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基因工程技术概论等多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分类、结构、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有关微生物生产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微生物学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适量实验课。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方法常常是课上勤笔记少思考、课下不复习少作业,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完璧归赵”。为了提高微生物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们于2008年申报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程,并与全省其他高职院校的同仁一道对生物制药及相关专业的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主要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学院优越的教学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电视显微镜设备组织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标本与即时的实验操作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制药企业的联系,与企业一线生产人员共同探讨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依据高职类学生文化基础、思维特征,针对不同的具体内容选择采取了项目教学法及案例导入法等多种“教学做合一”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实现了将过去以教室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向以实验室工作过程为中心和“边教、边学、边做”形式的过渡。例如,将基础知识部分组织成多个承前启后的项目,微生物应用部分(如微生物与发酵、食用菌栽培与药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等)采用案例法组织教学。通过启发与讨论、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供适量学时,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自选教学内容,采取合作或独立查阅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形式实现了师生主体角色的转换,从而使学习以形成综合能力为目的而非单纯的知识摄取。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在有了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基础上,我们认为利用适当的幽默或英文等教学技巧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策。比如在要求学生列举已知的病毒时“特意提醒”不要自作聪明地制造“人瘟病毒”。在课堂中偶尔适时地穿插一个英语单词或简单的句子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往往能让喜欢或不喜欢英语的学生激发兴趣。 

(二)认真整合教学内容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007年下半年,在长期从事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参与下,我们编写出了一本较为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理念的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及其应用》并获2009年湖北省高职高专优秀规划教材奖。本教材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湖北省示范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要求建立课程教学标准与内容,按照“教学做合一”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融合。在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思维习惯,适当降低了理论知识部分的深度,强化了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程内容按照微生物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重新组合,首先使学生通过显微镜对各种微生物进行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渐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顺其自然地完成对整个微生物课程内容由感知到认知的知识延伸与拓展过程。 

教学组织与实践 为了较好地落实高职教育所推崇的“边做边学,边学边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采取的是理论与相应实践操作(单元实验)相互融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和“知识与能力运用”两大模块,其中包含了“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分布与生长控制技术”及“微生物应用与检测技术”三个单元与七个项目来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并在教学中认真践行“边做边学,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较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化了教学效果。 

重视第一次课设计 第一次课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它是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课程魅力的最佳向导。本课程的第一次课是通过“一个富有创造和启迪性的故事(列文虎克)”、“多幅彩色动静态图片的展示”和“一系列惊人的数字”等具有鲜明特色和感性认识的内容逐步展开的,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产生了对微生物的浓厚兴趣,进而较好地激发了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心理,当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与考核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满足生物制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微生物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我们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将理论知识与有关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理论学时,相应增加了实验操作学时,使理论与实践学时之比将近1∶1。将课程的实验分为平时的单元实验、期末整周的综合实训、培养兴趣的自主实验(如对口腔、霉变水果中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等)几项,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实验安全意识。 

篇(5)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岗位需要为核心设置专业并开发课程。对医药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专业、课程及教学进行改革,从而使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达97%以上,再就业率达100%,各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职业教育定位的科学之处,并已经得到职教战线同仁的公认。中等职业教育重在职业能力的提高,而职业能力是指职业活动效果、质量、速度能够起决定性作用的能力,如操作能力、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等等。将这些职业能力分解开来,就置换为中职教育教学中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与开发,它们始终是社会需求与中职教育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社会需求和就业岗位需要永远是中职教育的活力所在。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门的正确引导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专家和职业教育实践者经过探索,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格在培养技术操作型人才上。据此,作为医药中等职业教育,本校来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使各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市场调查与分析。企业需求为第一

本校从1990年代开始,成立专业委员会作参谋,请医药行业的专家和往届毕业生参加,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请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对本校各专业开设的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征询用人单位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人才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期望与要求,对岗位群知识与技能的需要等,将医药企事业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放在首位,了解市场需求人才的特点。自2000年开始,学校连续5年,对于来学校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省内外医药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多方面调查和研究,先后采用“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到企事业“现场调研”等方式,收集到大量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及最新岗位需求信息。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综合与分析,为学校的专业开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了可靠且最新的依据。

二、紧密结合就业岗位需求。科学调整专业并合理设置课程

在充分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需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用人市场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在座谈会和问卷调查中,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认为学校的传统专业,如化学制药、中药制药、医药商品经营等3个专业适合社会需求,并已向社会输送了数千名毕业生。但这3个专业包括的职业领域较广,如果在每个专业中根据岗位群的需求设置专门化,则毕业生会更受欢迎。因此,学校近几年相继开设了药物制剂专业、药物分析检验专业、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制药专业作为化学制药专业的专门化方向;开设了中药专业、中医药专业,作为中药制药专业的专门化方向。几年来,上述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均保持较好的势头。

根据近几年的问卷调查情况,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拟开设的两个新专业中,医药物流需求量较大,前景看好;而中药栽培虽然也有需要,但据目前的状况和实际,用人量不大,就业面窄,且省内已有相关学校开设有此专业,所以新开专业意义不大,学校综合这些意见后,决定开设医药物流专业,暂不开设中药栽培专业。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中等职业教育应该牢牢把握的航向。

根据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建议,针对企业的需求和中专生在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学校先后在几个专业中增删了十几门课程。如删去了物理化学、统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学、市场经济分析、拉丁语等理论性太强、实际岗位中用得少的课程,增加了药事法规与管理、抗生素生产技术、商务礼仪等必备课程。并且增加了综合化课程,如片剂的制备、注射剂的制备、医药经营知识必备等,在学生学习的第五学期还开展了实训周,集中一周时间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进行综合化训练,将各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串起来,例如片剂制作技能,让学生在学校的全真实训场——片剂车间,从配料开始,经过混合、制粒、烘干、压片、包衣到包装,包括半成品和成品检验等做完全过程,使学生体验“真枪实弹”的操作。另外通过增加实验、认识实习等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与此同时,对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每一届-4,改,每3—5年都有一些大的修订,做到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指向岗位需要。由于这些做法,使毕业生连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三、以培养操作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改革

要培养操作型人才,必须有操作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学校在教学工作任务连年增加的情况下,坚持教师参加实践制度,并作为对教师考核的一个指标。每年的寒假、暑假及两个黄金周都是教师参加实践的好机会。教师们赴竹林众生有限公司、辅仁药业、开封制药厂、宛西制药有限公司、天方医药集团公司、杨森药业集团公司、羚锐制药集团公司、麦迪森制药公司、河南省医药公司、周口同和堂连锁公司、禹州药材市场、毫州药材市场等医药企业参观学习,多次到百泉药材交易会和大型制药设备交易会、周口制药设备厂、武汉制药设备厂等工商企业参加实践。另外,每学期都进行教师基本功竞赛,包括普通话、板书、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实验技能、实训技能等。在有限的财力支持下,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如执业药师、会计师、经济师,还包括各类对口的高级工等级证书等,并组织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班的学习。目前学校已有双师型教师40人,已结业在职研究生42人。

根据培养操作型人才的需要,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我培养的对象需要学习什么”、“如何培养实用型人才”等讨论,通过讨论,端正了认识,摒弃过去以学科系统为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树立中职学生学习应以“够用为度”的思想,后续课程和实际中直接需要的知识必须讲,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中间接用到的知识略讲,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中用不到的就不讲。根据这个原则,学校编写了一批校本教材,并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医药职业教育研究会组织的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在学生中运用,切合学生实际需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和企业反映良好。

四、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从1998年开始,在学生中实行部分学分制,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学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摆在突出的地位。近年来,学校依据国家的职业分类标准中,医药类各工种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相衔接,按岗位群分为不同的模块,按各模块的需求设置实训项目,并加大实训人力物力的投入,抽出23周时间让学生参加实训,使每个学生在毕业前均参加不同工种的中级工技能鉴定。几年来,学校学生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有99%的学生均能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此同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学期都利用第二课堂和选修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有一部分学生在拿到“双证书”的同时,还拿到“普通话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高级营销员证”等证书,这就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有利的通行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并提高了他们再就业的能力。

篇(6)

通过对32家医药企业进行调研,生物技术制药专业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即从培养传统的微生物发酵的技能型人才转型到培养能进行抗体类药物生产的高技能型人才。围绕培养目标,组织专家开展头脑风暴,确定了相应的工作任务,开发了围绕细胞培养、分离纯化、生化检测、生物制剂的职业能力分析表。根据新的职业能力,相应的课程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通过专家审定,确定了“生物发酵技术”、“细胞培养技术”、“生化产品分离纯化技术”、“生物药物制剂”、“生物药物分析与检测”、“药用化学基础”、“医学基础”、“药学基础”、“微生物检验技术”、“安全防护”、“药事法规”等11门课程为专业技能课程。

二、顺应企业人才需求,完善课程内容

围绕生物技术制药对应的细胞培养、分离纯化、分析检测、制剂生产等四大岗位群,按照上海市教委开发课程标准的思路[2],组织修订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性课程的校本课程标准。根据岗位实际需求和行业变化,对“药用化学基础”、“医学基础”、“药学基础”、“微生物检验技术”、“安全防护”、“药事法规”等6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调整,从而使理论教学能更加有效地指导实践操作。根据四大岗位群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经过调研、头脑风暴,在课程专家多次指导下,将其转化为教学任务,重新开发了“生物发酵技术”、“细胞培养技术”、“生化产品分离纯化技术”、“生物药物制剂”、“生物药物分析与检测”等5门专业方向性课程的校本课程标准。以校本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了“细胞培养技术”、“生化产品分离纯化技术”、“生物药物分析与检测”和“生物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做学一体”校本教材、课程授课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及主要由企业专家拍摄的教学视频;引进企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开展基于项目的教学评价,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细胞培养、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生物药物分析与检测和生物药物制剂项目的SOP(标准操作规程)教学评价表。在此基础上,本专业教师、专业指导委员会及企业专家共同探索,开展“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改革。

三、创新校企培养通道,开展“真实项目”与“仿真项目”教学

为了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生物技术制药专业继续坚持“实践导向”的课程改革理念[3],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根据生物技术制药专业课程的需要,校企合作班的学生开展了“真实项目”教学,在企业学习与培养目标最贴切的“细胞培养技术”、“生化产品分离纯化技术”、“生物药物制剂”、“生物药物分析与检测”、“GMP文化”和“GMP实务”等课程。每周在企业进行18学时的学习实践,学生完全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在“细胞培养”、“分析检测”、“分离纯化”等三大岗位群轮岗,“真刀实枪”地参与从“种子复苏———成品检测”的整个药品研发过程,开展以治疗性抗体药物为载体的“真实项目”教学。从而使学生切实体会药品生产的GMP要求、治疗性抗体药物生产过程的各个操作步骤要求及各项工作的严谨规范。图1为轮岗学习示意图。在企业进行学习实践过程的同时,还开展了与“生物药物分析与检测”和“细胞培养技术”课程相对应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生物反应器的组装和调控”的公开课教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从企业的两节示范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学生做检测实验的时候全程戴好手套,在进入洁净区时,能根据GMP要求规范地穿好洁净服,随身物品放置在更衣箱内;(2)生物检测实验要求学生操作精细。从实验结果看,学生的操作非常到位,实验结果完全符合规范要求。然而,通过公开课的开设,也看到了学生不足的方面:英语能力有待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有待加强。这些问题接下来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进一步研讨。根据生物技术制药专业课程的需要,普通班的学生开展了“仿真项目”教学。“仿真项目”是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选取医药企业典型生产模块,比照生产模块,按照与企业同标准、同设备、同工艺的要求,校企共同开发仿真实训项目。学生在校内的细胞培养仿真实训室、分析检测仿真实训室和分离纯化仿真实训室开展相应模块的实际操作。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可以看到:仿真实训室的硬件设施与企业相比已不相上下;学校教师通过去企业实践,在专业技术方面已经完全能够胜任教学;学生的过程操作与GMP规范与校企合作班学生相比虽有一定的差距,但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图2所示为真实项目教学与仿真项目教学。

四、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有所改变

教师通过企业调研、课程开发等活动,逐渐摆脱了原有的教学论的角色定位,开始对与教学相关的课程的所有要素进行思考。同时,通过公开课教学的开展,教师开始对职业教育教学法进行研究和思考,对任务引领、案例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适用场景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学理念和实施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二)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

“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开展要求教师除了具备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扎实的实践功底,否则,将难以胜任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操作过程的辅导。在此前提下,专业课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积极去企业对应的模块学习实践,从而能将更新后的知识技能应用到课程教学中。

(三)学生的学习意愿发生变化

篇(7)

【关键词】 中药行业岗位要求;人才培养目标;调研分析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Job Requirements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Business

Gu Ming-hua Yuan Rong-gao

Lianyungang TCM Branch of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 Lianyungang,222006,China

【Abstract】Cultivating practical talents with advanced skills for the lines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should be the targe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program of cultivating must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job positions.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requirements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business and improve education quality,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the position requirements in local Chinese medicine business and analyses them with current cultivating target.

【Keywords】requirem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position; target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有着职业的显著特点。文章通过对中药行业岗位人才要求的调研,通过分析岗位的工作特点和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加深对中药行业的认识。通过调研明确专业相对应的相关行业或企业相关产业发展现状的社会需求,并充分地了解中药行业各职业岗位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明确专业服务面向;对我校新的中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重要参考意义,为中药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指导建议。以提高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行业岗位分析

目前中药行业涵盖面广,包括中药研发、生产、销售、种植、贮藏、鉴定及服务使用。根据有关部门的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医药市场需求将持续保持旺盛势头。研究表明,中国医药市场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5 大医药大国。其中中药产业是中国医药产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1]。就连云港市而言,医药产业也是本市的主要产业支柱,有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的上市企业。药品的使用有多所三级甲等的综合性医院。医药行业是朝阳行业,培养适合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性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2调研的方法及内容

为了充分地了解中药行业各职业岗位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与用人单位实现“零距离”对接,有针对性、实践性、先进性,从微观上、宏观上把握行业岗位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本调研采用二类调研人群,从不同的角度看行业,看专业,分析人才培养。

2.1本校实习生调研

05级高职中药专业290名学生实习期间,采用调查报告的形式,对他们所在各制药企业、医药商业企业和医院进行调研,学生返校先行通过答辩汇报的形式之后再收集、整理和分析。本项调研包括三个方面:1.实习单位情况:实习岗位与自己专业对口分析,包括岗位和专业知识、技能及素质要求等; 2.在校学习与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差距:包括自己所能胜任岗位分析、同事和领导对自己及学校的总体评价分析;3.与同类学校毕业生比较的优劣势分析。

2.2专业教师调研

专业教师深入中药相关行业岗位,主要是本地区的包括中药生产、中药经营、中药制剂、中药使用等岗位的调查分析,本项调研主要是调研人员通过走访、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电话访谈、座谈会、查阅文献等方式对行业人员深入的了解,包括生产工人、技术人员、药厂销售人员、药店营销人员,医院药师、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等。从他们的角度来审视专业培养的要求或发现存在的问题。

3行业岗位要求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对比分析

3.1行业岗位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我校中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卫生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掌握中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中药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在中药生产、经营、使用、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技能中药人才。提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在培养过程中以技能为主,理论为辅,这形成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很能适应一线的岗位要求,例如生产车间操作、中药调配操作等。但是稳定的职业思想、丰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素质的发展对人才的发展亦尤为重要,在实践调查中无论是同学还是行业人员的反映都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技能掌握的同时,更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全面素质的提高。

3.2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我校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较广,包括中药制剂岗位、中药营销岗位、中药检验岗位、中药材生产岗位等。但在调研中中药专业学生从事药品生产销售、使用领域较多,据统计我校的高职中药专业的毕业生有70%的人员在此类岗位就业,其就业会逐年上升,其综合应用能力,专业岗位技能要求应不断地提高。我们应从岗位的需求出发,将岗位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将其典型的工作任务贯穿到课堂教学当中,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实训基地和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加强理论和技能一体化的课程设置,提倡工学交替结合,以适应岗位要求。

3.3行业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教学内容上,特别是专业课多应项目化,任务化,岗位化。教学方法应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在职业能力课程中安排专题讨论或调研,强化学生的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学校应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学习要求。加强学生的学习管理。学校应多组织活动丰富社会实践,使同学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供多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平台给学生,让学生们早点接触社会,适应社会。调查中在药店实习的同学大都这样反映,每天的营业额是对我们的一天工作的肯定,我们每天都希望本店的营业额有个更高更好的飞跃,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地呢,都认为专业知识+语言技巧+真诚微笑这些都决定着营业额。销售人员有了很强的专业知识,再有语言上的表达又是让你无可挑剔然后面带着微笑真诚的关心别人。这时的销售一定成功,这些你就是用你所学到的知识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解决了顾客的问题同时也达到了自己的需求。所以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中应多采取多元化的、开放式的、岗位化的形式。

3.4行业岗位要求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及就业指导的适应性

学校应树立学生对工作的服务态度和责任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一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设置中除职业基础课和职业能力课程外,还应开发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2],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如创新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能、团队协作精神的教育和开设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即综合素质。二是就业技巧的培训,熟悉就业流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现状与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提倡同学们有业就就。三是就业渠道的建立。进一步健全扩大校企合作班的建立,并完善其合作机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建立广阔的学生就业渠道。四是 “创业”教育的注重。结合行业的特点,在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培养过程中,更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在课程设计中加强本项目的实施,使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适时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创业。

参考文献

[1] 郭治昕,赵利斌,蒋建兰,等.中药国际化现状及对策[J].中草药,2003,34(2):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