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管理职业精神

旅游管理职业精神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6 09:52: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管理职业精神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旅游管理职业精神

篇(1)

[关键词]形体与体育课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周红梅(1970-),女,河南许昌人,西华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与训练。(四川成都61009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32-01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我国在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但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较高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服务性管理人才奇缺。自20世纪90年代起,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世界第一大产业,全世界1/10的就业岗位是旅游业提供的,到2017年,我国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100万人,各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必将成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引进的主要对象。时代和市场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性旅游服务接待与经营管理类人才。培养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对于我国旅游大省经济腾飞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时代和市场呼唤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对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有基本认识,熟悉国家有关旅游法规,热爱旅游事业,掌握扎实的旅游专业理论基础,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较强的现代服务意识,并且能够熟悉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具备以上职业素养,形体与体育课程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适应国内对高素质的应用性旅游服务接待与经营管理类人才需求,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健康优美的外形、优雅得体的行为举止、良好的个人修养、良好的职业风范以及良好的行业适应性等。高校的师资力量和课程开设必须跟上企业的需求和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素养的旅游业人才。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形体课程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影响

1.高校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形体训练课程的目的。高校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形体训练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促进身心协调、健康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力,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自信心,为走向社会参与竞争创造条件。形体训练的主要特征是施教者以人体生理科学原理、美学原理为指导,对学生进行以身体训练为主要手段,以发展专项素质为基础,以塑造健康优美的形象为核心,以提高形体的控制力与表现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与优雅气质为目的进行的教学过程。形体课程的芭蕾基础训练部分内容、基本舞步的部分内容以及有氧运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增强力量和耐力素质。通过形体课程学习,能够改变学生形体动作不合理的原始状态,提高身体灵活性,培养良好的姿态和节奏感,增强可塑性和学生形体的表现力,使学生掌握形体素质的基本训练和技巧方法,以达到良好的形体效果。

2.人的良好发展对个体精神素质和内在品质的依赖越来越强。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说,具备职业实践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标志着从学业成功走向职业成功。层次全面的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如学习个人形象、接人待物、举止风度、仪式礼仪、礼俗文化知识,形成由外显到内涵、由行为到心灵、由个体到职业、由礼俗到文化等。形体训练课应体现形体训练与服务接待礼仪相结合的特点,使学生具有健康优美的外形,使所学知识更加切合实际,操作能力增强,挖掘学生的旅游天赋,形体训练课程可增加必要的实训课时,通过对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主要姿态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个体仪态和规范的动作要领,改变仪态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完善个体形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自信心,增强就业的竞争实力。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体育课程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影响

1.高校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体育课程的目的。高校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体育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体质,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的本质,学会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自我监督的方法,培养集体协作精神,运用所学知识欣赏体育竞赛。

2.体育课程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很有帮助。在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不但要有较好的旅游从业意识,对旅游市场的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也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活动中,成功与失败、刚强与胆怯、自制与冲动、个人与集体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也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的绝佳机会,更是积累人生经验的最佳方法与手段。时代需要高素质应用型旅游服务接待人才、市场需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符合职业要求的经营管理类人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课程正是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职业教育根本使命的重要方式。体育能使人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竞争与合作、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提升个人魅力和自信心。实践性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开设应着重培养学生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必备的职业素养。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成功为导向,积极探寻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引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从学业成功走向就业成功。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应该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把重点放在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活的经验、学习生命的意义上。体育是体验人生最深刻、最直接、最生动的活动,学生感受人生的权利与义务、进取与退缩、激情与理性的机会比学校其他活动多。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形成强健体魄,也形成人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体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强烈的上进心和归属感、端正的就业态度,这些都是符合职业要求的必不可少的职业素养。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需要有好的身体素质。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历史、人文素质,此外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支撑导游的工作程序的基本条件,如接待计划、接团服务、旅游沿途讲解、入店服务、商定日程、旅游沿途活动设计与组织等,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较多,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体力和耐力。在此基础上,体育课程的设置要具有独特的作用,使体育活动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强健体魄、锻炼意志、增强耐力的最佳方法与手段。

4.体育课程的实践活动中,导游服务常见突发事件的处理实训很重要。处惊不乱,临危不惧,有秩序地疏散人群,避免拥挤,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是一个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体育课程可以直接安排与自救、逃生相应课时,将预防地震、火灾的逃生、自救和互救动作渗透到体育课训练科目中,让学生在实战模拟中掌握正确的“逃生”技能。在教学实践中,要创设相关的灾害场景与氛围,设计一定的障碍,放置一些道具,让学生了解在工作场所的火场、地震、暴力等突发事件中相应的逃生方法与技能,系统地掌握正确的“逃生”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体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重点点拨,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既能得到身体综合素质训练,又能学到遇险自救及救护伤员知识,掌握相对应的疏散路线,提高团队的逃生生还率。通过体育课程实践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加强组织纪律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就业能力也随之增强。通过开设专门的体育自救、互救与逃生课,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富有同情心、勤于思考、爱护环境、保护自然、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

形体与体育课程开设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建立自信心、提升人格魅力,增加学生的竞争实力和就业能力。旅游专业在校的学习者和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明白,任何职业教育基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要反映职业实践所要求的“做”或“行动”,这也决定着“教”与“学”的标准,进行科学的就业规划,并积极付诸实践和努力,能够尽快实现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朱政.浅论我国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影响[J].成功(教育),2008(3).

[2]向智星.形体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独立院校旅游管理教育机制

[作者简介]朱瑞雪(1976-),女,辽宁本溪人,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教务部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天津30038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97-02

一、独立院校的含义和影响

1.独立院校的含义。独立院校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兴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这里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主要是指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作为申请者与社会团体,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进行的本科层次教育。

2.独立院校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建立“旅游管理”这一分支学科,设立之初主要是为酒店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开设这一专业的大多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内容以实务操作和服务技能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界开始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旅游管理开始由单纯应用走向研究层次,进入本科教育阶段。独立院校同样进行本科教育,可是如果单纯追随普通一本、二本院校的教育方式,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必然会下降;如果仿照高职高专教育,虽然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但是过于强调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而没有帮助学生掌握应有的系统学习能力和规划能力,在长远的发展中学生们仍然会丧失优势。

针对独立院校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这一影响,建立起与传统一本、二本学校不同的教育定位,依据学生的学习诉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构建适合三本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机制,是帮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

二、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性质,所以针对目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这一问题,笔者从学生和用人单位两个角度进行了调查。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现行教学机制的评价。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是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06级学生,受访时他们已经完成了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部分同学有实习经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实际有效问卷为175份。从问卷回答情况来看,封闭型问题回答情况较好,部分被调研对象没有完成开放型问题。调研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生对专业课程组成的评价,二是学生对目前教学方式的评价。

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对于较多专业课程的设置是认可的,认为学习这些课程很重要,对自己今后工作有帮助作用。但是,仍然有部分课程不受学生欢迎,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调研方法等。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是:第一,这些课程难度较大;第二,学生认为参加工作时,这些课程教授的内容没有用武之地。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理解是比较片面的,关注的重点是有意思的课程或能够直接使用所学知识的课程。

根据学生对现行教学机制的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并不将课程体系设置和今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仅仅关注眼前的收益。笔者拟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调节,通过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和职业生涯引导机制来不断深化学生认识,提高学习自主性,实现解决这一问题的目的。

2.用人单位对现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机制的评价。本次调研所涉及的被调研对象均来自我院合作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既有饭店、旅行社,也有景区景点和邮轮公司。用人单位对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机制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毕业后工作表现进行的,既有对学生语言能力、服务意识的好评,但同时存在较多的不满。用人单位认为,与经验丰富的从业者相比,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职业意识,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从学生到服务人员的角色转换比较缓慢;缺乏职业能力,比如服务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知识结构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专业知识偏向理论。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帮助学生清晰认识旅游行业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是构建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机制所要完成的目标,学生激励机制和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共同作用,将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三、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机制设计

模块化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模块和操作模块,其作用在于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满足初期需求;同时加强学生的理论深度,着眼于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其中,理论模块主要包括理论素养和国际化视角两个部分;操作模块则包含语言技能、专业技能和服务技能三个部分。

1.理论素养。理论素养培养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掌握本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熟悉国家有关旅游方面的方针、政策,初步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体实施体现在专业课的设置中;第二,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时涉及工商管理的部分核心课程,使学生获取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机会,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中;第三,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体体现在学生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完成及参加相关竞赛中。

2.国际化视角。经济全球化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国公司、国际交流合作数量的增加对旅游管理国际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针对本专业中一些专业课,采用双语授课方式进行;(2)通过参加国际培训培养优秀教师的国际化视角;(3)帮助学生争取海外实习机会;(4)与国际相关院校合作,协助学生完成更高阶段的国际学历教育。

3.语言技能。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一线服务过程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直接接触,语言技能就成为旅游工作的核心技能之一。首先,需要强化在第一、第二学年的基础英语教学,特别是听说方面;其次,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育,通过一门语言作为媒介来达到掌握学科知识的目的,进而使学生了解多元文化;最后,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竞争力。

4.专业技能。专业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共同构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其中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旅游行业意识,懂得旅游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后续学习提供理论支持和基础保证;专业限选课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涉及旅游企业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如酒店设施、餐饮、酒水、导游技巧等;专业任选课可以为学有余力同学进一步完善个人技能或发展个人专长提供帮助。

5.职业精神。旅游行业属于服务业,除了对学生服务技能的要求,还特别需要学生具备职业精神,即强烈的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精神的培养除了理论讲授外,更多需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激励机制设计

1.激励机制的构建原理。在学生激励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运作原理,包括公平性和适宜性。不公平的激励方式会使学生产生逆反或愤怒的情绪,而不适宜的激励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冷漠心理,都对激励作用的发挥产生消极影响。

2.激励机制的构建方式。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学生的精神激励方式,应根据综合性激励模型的原理设计,即人的工作或学习绩效以及满意度会受到角色概念的影响。在学科教育之初,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旅游专业的本质特点,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构建学生自我精神激励体系。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科学设置目标,如学习目标与实践目标并重,利用公平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度,并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期望与结果的关系。在物质激励方面,除一般的奖学金设置外,加强校企合作,如允许旅游企业设立专业性的奖学金、助学金,以强化学生对专业企业的归属感,降低人才流失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独立学院模式使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旅游管理专业则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关系,引入企业激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采用新的激励方式,一是实习成绩计入学年评优;二是旅游企业在学生实习中发现和选拔人才,优秀学生可以直接留在实习地点就业,并获得较高的职业起点;三是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以职业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引导机制设计

1.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构建。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构建,是通过整个本科专业教育顺序的调整完成的。通常,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次序是“三年理论学习+半年酒店实习”,针对独立学院,建议开展“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模式,具体表现在三轮循环当中。

第一轮循环是学生在第一学年基础课学习后专业基础课学习前,利用暑假时间完成为期两周的认知实践。认知实践的主要方式是参观旅游企业,参加相关讲座,邀请部分本专业毕业生座谈,使学生对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和人才需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目的在于指导第二学年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第二轮循环要求学生在进入到核心专业课的学习之前,必须完成一定工作小时的实践操作,主要安排在第二学年的暑假或课余完成,使学生充分理解理论对于实际操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轮循环要求学生在实习基地完成半年左右的专业实践,安排在第三学年的暑假和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其目的是让学生依据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各自指导教师商议,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感受,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由此融会贯通,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意义。通过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引导,使学生们能全面系统地了解旅游行业的经营运作情况,并掌握相关的操作与管理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进入角色,平稳地实现由学校走向社会的人生转换。

本文依据独立学院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对三本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机制改进的建议。当然,教育机制的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还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学生特点、学科发展的不断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何建民.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建设的国际经验与我国问题及发展设想[J].旅游科学,2006(20).

[2]何健伟.浅论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调适[J].高教探索,2003(3).

篇(3)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文素质;培养;措施

旅游业是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其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决定了它是一项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事业。这要求旅游行业所有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外,还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尤其是相应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游人才培养急剧增加的过程中, 高职旅游专业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正成为21 世纪旅游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但外延发展过快, 影响内涵建设, 部分高职院校在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抢生源、抢市场, 导致教学思想、师资力量、教材设备、实践基地等建设严重滞后,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无法精细化, 使得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遭到忽视,出现了我们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水平面临着良莠不齐, 特别是人文素质明显偏低的的窘况。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通常是指掌握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一些内在修养及其外在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其人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旅游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从人类自身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旅游业、发展旅游业。

2.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泛指一个人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内在支撑,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层面,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惟有具有人文精神,我们的学生才会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才懂得如何热爱旅游事业,关心旅游者,才能引导旅游者并与之一起,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文行为

一个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唤起对人的生命本身带有终极性质的追问,养成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这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即是人文行为。如果说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那么人文行为则是表现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人文知识的内化即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外化便是人文行为。我们学生的人文行为应表现在:他的知识是丰富的,他的心胸是宽广的,他的举止是文雅的,他的行为是勇敢的,他懂得如何善待旅游者,善待社会和大自然。

二、高职旅游专业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1.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中存在着过分突出“职业属性”而忽视人文素质的现象令人堪忧, 人文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亟待加强。对人才素质评估体系的不合理, 对学校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估以定量化的方式为主, 忽视了塑造和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 削弱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不够科学合理, 教学方法方式单一。高职教育针对的是较高层次的社会实际应用性职位岗位, 这种教育的针对性,决定着它的市场导向性。而市场经济讲求的时间观念和效益意识, 注重实用主义。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效益的发挥具有急切企求心理, 即希望上岗者能立竿见影的发挥作用。为了迎合市场的这种需求, 职业教育中教与学双方面都出现了功利主义泛滥的现象。人文传统被淡化, 人文教育被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偏重于学生技能的训练, 没有有效地把科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挖掘并整合起来,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整体人文气氛。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等非功利的知识缺乏兴趣, 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 对世界文化了解不够, 缺乏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认同感和广阔的胸怀。那些可直接、快速产生“效益”的知识才受到广泛重视。不少总是以“有用” ( 实用并直接有用) 为标准。“有用”则选、则学。

4.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由于过分突出“职业属性”因而忽视人文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忽视人文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造教育力量的不足, 教学水平不高, 直接后果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限的人文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上述现象使得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重点过于集中在某些知识和技能方面, 而忽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正因如此, 造成了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人文素质欠缺, 服务质量不高的后果。

三、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所谓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促使学生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它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进入21世纪后,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在追求技术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和优秀价值观念同样极为重要。因此,在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许多国家再次注重对未来社会公民道德、情操和品行的培养,通过伦理、哲学、文学、历史、经济、美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强调认识和汲取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以民族的、健康向上的文学、音乐、传统文化丰富和充实现代学校课程,以陶冶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显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目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育措施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估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应转变传统观念,实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估体系,完善对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想道德、社会活动参与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追踪考证,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2.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文教育应高度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掘专业学科中的人文、历史背景,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3.拓宽教育内容和形式,正确处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要结合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环境及社会环境,灵活变动或补充教学内容。因此,学校应当把当地的人文资源、人文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社会环境等知识纳入正常教学之中,尽量提高学生对当地旅游资源的认识和了解,最大限度地把旅游专业教学活动与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旅游业实际联系起来。并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当中去,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这需要我们以现代化的观念去引导,以物质化的环境去美化,以经典性的活动去演绎,以科学性的制度去维护。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和传统的熏陶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5.实行校企联合,强化旅游管理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既需要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旅游业务组织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充分重视与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主动与企业沟通,加强交流,促进校企合作。使学生都能够拥有实践理论、展示才华、完善知识结构,尤其是进一步认识和体验旅游业人文内涵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才,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出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努力提升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 屈曙光. 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6).

[2]李伟丽.导游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2).

篇(4)

进入大众旅游代,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是人才的竞争,是职业素养的竞争。职业素养是人们在职业活动和职业教育中形成和表现出来了综合素质,是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促进人们在职业中全面可持续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由旅游职业意识、旅游职业行为习惯、旅游职业知识和旅游职业能力四部分构成。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的提升,对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更好地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方面,职业素养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创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身心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基础,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基于此,我们应从以下四方面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一、加强学生敬业爱业的思想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应坚持教育学生要努力践行“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业核心价值观。“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业核心观是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旅游业核心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和完善了现代旅游服务业核心标准,也是促进旅游从业人员努力工作、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

我国旅游业步入平稳较快发展时期,入境旅游市场平稳回升。2015年,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136.5亿美元,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由于文化教育、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同,入境旅游者很想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建设成就,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扮演中国文化的解读者角色,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国的国民形象。旅游从业人员要向入境旅游者宣传和介绍中国文化,必须牢固树立“爱国”意识。

旅游业服务的对象就是游客,游客是旅游从业人员的衣食父母,游客与旅游从业人员存在着休戚与共的关系。这就要求旅游人员树立“游客为本”思想,始终把游客的利益放在首位。全身心地为游客服务,游客就会获得更多美的享受,真正感受到旅游从业人员的关心和服务,从而在游客的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时也把旅游目的地良好形象树立起来了。

加强学生的爱岗敬业教育,就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塑造“至诚”形象,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玩得开心快乐,明白消费、放心消费。塑造“至诚”形象,要求学生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始终把游客放在第一位,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对游客的关爱中创造价值。同时,塑造“至诚形象”,还必须要有创品牌意识,金杯、银杯都不如游客的口碑,每个旅游从业人员都要注重创品牌,树形象,砸了品牌,损坏了形象,不仅砸了市场,也砸了自己的饭碗。

二、强化学生旅游职业素养,敬业精神的教育

进入全域旅游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应用型旅游人才。但是现实却存在旅游人才供需错位的矛盾,一方面许多旅游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制约全省旅游长远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人才严重缺乏,旅游服务工作,难以得到大学毕业生的青睐,即使进了旅游企业工作也是不安心。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对酒店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自己是本科毕业生,应该从事酒店和管理工作,就业岗位应该是管理层,一线服务员应该是专科生,甚至更低层次人所做的事件,对基层工作岗位不屑一顾,认为做基层服务员是大材小用,埋没人才,从而导致学生进入酒店工作后跳槽现象异常严重。据权威统计,每年至少有80%大学毕业生面临转行。

为此高等院校应站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始终不渝的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教育。

首先,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都是为社会服务,为大大众服务的,只有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踏踏实实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一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

其次,要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平凡的工作做起,不能好高骛远。这正如老子所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为其大”。就拿当前众多毕业生眼望的金融业来说,很多大学生不也是从当银行柜员等基层做起,数别人的钞票难道就比酒店工作高档吗?

第三,进入全域旅游时代,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行业就业前景广阔,旅游专业毕业生应从实际出发,从基层工作岗位出发,抛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想象,沉下心来做事,一定能够在旅游行业做自己的一片天地。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就会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第四,鼓励教育学生注重旅游职业的生涯规划。高校要经常聘请省内外著名旅游企业家、旅游从业人员、优秀老员工进校以身示教,安排同学们到本地著名旅游企业参观发展史,拜访老员工,与老员工屈膝交谈,用优秀老员工的事迹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从他们的职业生涯中看到希望、看到发展、看到未来。

三、对旅游专业学生要进行四个能力的提高教育

(一)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辨别能力

由于生活背景、教育程度和思想素质的不同,旅游从业人员之间的差异较大,参差不齐。而且,由于家族的背景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旅游从业人员对金钱、物质、人事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其中也不乏不明是非的员工。因此,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不要受老员工的影响,出现站队伍、分帮派随大流,搞破坏、说坏话、占便宜等不良风气,否则会可能影响学生的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就是要有自己是非观和价值观,能判断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话能说,哪些不能说。提高辨别能力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学旅游企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和考虑自己的言行,用管理者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免疫力

免疫力是指机体抵抗外来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旅游从业人员的免疫力,是指旅游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遇到游客的指责,刁难等情况,被同事误解了,受委屈了,要有良好的心态,能够用平常心对待生活和工作,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工作。在旅游行业,由于大学想问题和做事情的角度、高度不同,尤其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语言沟通有一定的障碍,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沟通技巧欠缺,往往会出现“误解”、“委屈”等情况,如果没有良好的免疫力,很多人不能经受住这种冤枉,就会导致工作带着阴影,影响工作效果。

提高免疫力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把这些误解、委屈当成工作过程的小插曲,合理的或者叫锻炼,不合理的当作磨炼;另一方面,站在对方的角度,以对方的责任换位思考,相信误解和委屈总会会消除的,只有把工作做好了,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忍耐力

忍耐力是指忍受疼痛和苦难的能力,旅游从业人员在没有机会时,应不急躁,不浮躁,静得下来继续积累,并在学习、工作中等待机会,把握机会。有的学生在短期时间内工作积极,深得游客赞扬,同事们反映也很不错,就产生要加工资,要提拔等之欲望,当这些欲望未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不安心甚至萌生跳槽换单位等想法和举动。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不良后果。

提高忍耐力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在隐忍中坚持的人才是有成就的人;另一方面,要明白做什么事情不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过程,学精一门,比什么都似懂非懂要好得多。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要学会在忍耐中发展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同时,积极向外拓展,多向老员工、前辈们虚心请教,学习前辈们如何在隐忍中一如既往严格要求自己,如何在隐忍中提高水平。

(四)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在实习、工作中跳出原在校对学习的认识,真正融入旅游企业的学习,工作氛围,掌握企业工作中的学习技巧。

篇(5)

[关键词]科学精神;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

一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国内外对“科学精神”这一概念进行的专门探讨并不少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大学生的科学精神问题引起了不少关注,例如秦元海、赵一铤、吴薇、张潇等多位学者都曾分别对科学精神进行了理论阐释[1-4]。虽表述略有差异,但基本都认同“质疑、求真、思考和创新”等核心内涵。总结前人研究结果,可以认为科学精神在本质上是对待问题的一种态度和精神信念,面对具体理论学说与现实问题时表现为“不盲听盲从、不唯师、不唯书”,而是依靠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或创新方法。这种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强弱紧密相关的。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能抓住旅游行业的特殊性,针对其具体现象和问题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反思,敢于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的态度与信念,即为旅游领域中的科学精神。这是推动旅游科学和旅游实践不断取得进步的核心力量。

(二)科学精神与旅游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

科学精神首先是指不盲目崇拜权威、敢于质疑和创新的精神;其次是这种精神会促使一个人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理性创新的潜在能力。怀疑精神驱使我们去发现问题,但只发现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思考和创新,探寻改进措施、方法和途径。完成一次怀疑与创新,就是科学精神的一次发扬与体现。创新能力也就是在这样的实际活动中反复磨炼而逐渐得到增强的。就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而言,科学精神与旅游创新能力的互动逻辑关系更加明显。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尚不成熟的新兴专业,无论是社会实践发展,还是学科发展,都处于摸索和不断创新改进的阶段。长期以来,从本科到硕士教育层次,国内旅游高等教育长期呈现出“供需错位”现象,即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旅游企业招聘者总在抱怨找不到理想的人才。面对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出现如此“相悖”的现象,高校不应一味埋怨当前的旅游企业过于挑剔,而应在人才培养方面适时做出自我调整,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和实践创新潜力。在旅游行业,实操经验与技能是就业基础,而旅游创新能力则是从业者的发展潜力。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旅游行业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而要实现增强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首先就必须培养和强化其科学精神。

二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强化科学精神培养的紧迫性

(一)就业状况反映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随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升级演变为更多、更贴切行业实践需要的细化专业。然而从社会现实看,旅游管理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太理想。由于这些毕业生对本专业认可度并不高,自认为缺乏明显的从业竞争优势和职业发展前景[5],所以大多数旅游专业毕业生选择跳入其他行业就业[6,7]。与此同时,却有大量的非旅游专业学生投身旅游行业工作,例如外语类专业学生考取外语导游证,比旅游专业学生做外语导游更具有竞争力;还有一些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也纷纷在旅游行业就业,他们的从业表现和旅游专业毕业生相比并没有太大差距。总之,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反映出旅游专业的专业技术壁垒并不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并不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旅游专业学生缺乏突出的创新能力分不开的,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强化则必须以强烈的科学精神为支撑。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任务在于增强其旅游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旅游就业竞争力。显然,以提升旅游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首先就应塑造和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旅游行业实践迫切需要具备科学精神的从业者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几年更是日新月异,主要表现在:一是从国务院、原国家旅游局和相关部门下发的多项文件可以看出政府在持续不断地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二是旅游消费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国家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已经超过50亿人次;三是旅游企业集团并购行为频现,其他行业领域的企业也纷纷进军旅游业,旅游竞争日趋激烈;四是各地方政府重视旅游业已经成为常态,不重视旅游业则是非常态。目前是政府主导驱动旅游业成为热点、旅游市场消费成为热潮、旅游企业跟进形成热流。虽说我国旅游业发展在总体上是“形势一片大好”,但具体到微观,国内众多旅游企业经营并不十分景气,可以说是“宏观报喜、微观报忧”。例如在酒店业、景区游览业中占多数的中低等级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而收益良好的主要是占少数的高等级酒店和旅游景区。造成这样两极分化的状况说明我国大多数中小型旅游企业缺乏旅游竞争力,而缺乏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缺乏创新型人才。在这样的旅游业发展环境下,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各旅游企业,都迫切需要具有科学精神的时代“弄潮儿”,需要大量具有旅游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三)旅游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结合急需更多具有科学精神的专业人才

在旅游实践飞速发展的同时,理论学界也在不断涌现新思潮新理论。这些新名词、新理念、新理论都是与旅游实践相结合,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创新和发展。例如旅游遮蔽效应、产业融合理论是在旅游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文化创意旅游理念是将创意产业、创意思维在旅游领域中的运用;智慧旅游是在智慧技术支撑下,将智慧城市理念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并衍生出智慧酒店、智慧景区等一系列新理念;而“旅游+”理念则是在“互联网+”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更是对旅游业发展整体升级的模式创新。然而这些新理论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要充分发挥旅游理论对旅游实践发展的指导作用,就客观需要更多具有科学精神的专业人才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

三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培养思路

在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应把培养科学精神放在首位,在培养方案上以职业化、能力化和专长化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教学的数量与质量,在课堂教学上注重解决旅游实践问题能力的提升。

(一)培养方案层面的科学精神培养总体指向

高职高专类旅游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实操化导向,而旅游本科和硕士教育则需要注重旅游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社会实践状况看,旅游管理研究生毕业生需要一定实操技能基础,更需要较强的思考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规划,是实现专业教育目标的战略性总纲,指导着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具体问题。在培养目标上,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应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培养,努力培养出有创新头脑的“思考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执行者”。在培养方案中,在素质、知识和能力培养基础上,需要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观的引导,提升其对旅游行业的认可度,减少流向其他行业就业的可能性[8]。在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应围绕培养学生在旅游领域中的科学精神为目标,以增强旅游创新能力为主线,使学生从专业学习中不断获取专业优势感,进而爱上旅游行业。

(二)专业课程设置上的实践导向

要增强学生的旅游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增强其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专业课程是对培养方案的具体化落实,是专业教育的内容框架。由于不同旅游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略有不同,所以在特定培养方案指导下设置而成的专业课程体系也必然各有差异。但在设置专业课程的整体思想上,都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导向,考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旅游实践应用与创新机会。一方面应设置更多贴近旅游社会现实的实践类课程,另一方面在同一课程的教学环节上,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解决旅游实践现实问题的机会。

(三)专业教学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培养

专业课程教学是对专业教育的贯彻实施。旅游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侧重点,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是进行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具体手段上都应积极发动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相信并做到“Lessismore”,即教学重点不在于讲解多少内容要点,而在于能否启发学生进行质疑与思考,推进其参与到教学问题当中,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思考问题与创新改进的技能与方法,以此增加教学吸引力[9]。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逐渐形成质疑和思考的习惯,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提升创新能力。总之,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应贯穿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同时使其增加专业自信心以及对行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四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实施路径

课堂教学是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构建知识体系的具体化落实,是培养和强化科学精神的核心环节。以增强学生的旅游创新能力为驱动力的课堂教学应在培养学习习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三方面得到体现。

(一)培养形成勇于质疑和勤于思考的习惯

就旅游业而言,无论是实践发展还是理论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比以前进步很多,但同时也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新兴与不成熟”的特点。例如近年兴起的智慧旅游概念正在逐步渗透到酒店、景区、旅游交通等领域,但其理论研究还不成熟、不成体系,而且实践应用也是在部分地区、部分企业的探索性应用。对于这些不成熟的旅游业新概念新理念,还有大量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运用空间。这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其中,探寻当前的不足,不断对其优化。从心理学视角看,习惯是行为的持续强化和惯性表现。质疑和思考一旦形成习惯,就会持续产生创造力。反过来,随着创新能力的增强,也更容易产生质疑和思考的习惯。作为具有活跃思维的年轻人,学生只要勤于思考,就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灵感和创造力,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总之,在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必须着重培养学生形成敢于质疑和勤于思考的习惯,在逐步强化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增强其旅游创新能力。

(二)在理论教学中拓展质疑和创新空间

理论教学是旅游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对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而言,他们不仅需要知道“是什么”,还必须明白“为什么”。但这并不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充分条件。在进行旅游理论教学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客观阐释现存理论学说及其争议,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质疑和思考这些理论的适用性,例如“有什么限制性条件?有何不足?还有哪些改进的余地?”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线索,思考“从哪些视角和路径去思考和尝试创新”,帮助学生拓展思考空间。通过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理论教学,对现存理论举一反三,让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这才能进一步激发其创新潜能。

篇(6)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大量剧增。目前,各教育层次相继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来满足市场对该行业人才的需求,包括许多独立学院。然而研究发现,用人单位对于高校输送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并不满意。许多企业认为这些本科生在职业素养、实践与动手能力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目前,广西共有19所本科院校面临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局面(包括8所独立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相思湖学院”)创立于2002年4月,现正积极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试点方式由“专业集群转型方式”向“学校整体转型方式”转变,以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在此背景下,论文以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10-2014届旅游管理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开展就业竞争力状况的研究调查工作,拟为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建构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二、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在2016年11月-12月期间,总共向我院343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发放了343份调查问卷,回收178份,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为51.9%。其中2010届毕业生占10.67%、2011届毕业生占19.66%、2012届毕业生占19.1%、2013届毕业生占24.72%、2014届毕业生占25.84%;旅游管理方向占71.91%,酒店管理占28.09%,其中还有同学同时选择3+1二外(a.泰语、b.印尼语、c.越南语、d.老挝语、e.其他)学习的毕业生占79.21%。男女比例分别为20.79%,79.21%。问卷调查主要从“毕业生基本信息、就业情况调查、专业设置意见”等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其中就业调查主要包括工作单位、岗位、选择该行业原因、薪酬等方面。此外,178位毕业生中,有7名选择读研深造,所以该7人不记入就业调查范围。

三、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旅游管理学生就业竞争优势

1.综合素质较高,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根据调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2-6年内成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比率以此为2010届占75.34%、2011届占52.63%、2012届占40%、2013屆占37.5%、2014届占21.95%,这说明我院学生综合素质较高,能够在基层经过一段时间磨练之后,有能力胜任相应的管理岗位,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2.学习能力较强,岗位适应度高

首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积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导游证、人力资源证、会计证、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证书、计算机一级/二级证书、驾驶证、普通话等级证书等。学生获得证书能力强,能够从事除了旅游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比如人力资源、会计、金融、教师类等。学生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较强,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相对其他三本院校而言较高;学生毕业后积极报考公务员考试,目前在政府机构工作的毕业生14.62%;此外,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考研的人数为总专业人数的5%左右,在本次调查中读研人数占到总调查人数的4%。

3.“3+1”小语种培养模式初见成效,优势明显

我院3+1小语种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掌握了旅游管理相关的知识,还增加了一项外语技能,相对全国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学生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学生能够将小语种与旅游业结合,填补旅游行业小语种紧缺的空白;此外,还能从事与非旅游企业的小语种相关工作。从调查来看,目前12%的毕业生从事与小语种相关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翻译、外教等岗位。

4.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是推动创新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在被调查毕业生中,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有2.34%的毕业生正在进行自主创业。这些毕业生能够积极努力的在自主创业路上探索,是不可忽视的一种竞争优势。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竞争劣势

1.动手能力不够,实践能力不强

由于我院建校历史较短,旅游实训室的建设较为滞后,在2011年以前,我系旅游实训室使用效率很低,主要原因就是专业教师只专注于理论方面的教学,对于酒店摆台、铺床等实践操作能力并不重视,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不足。而在校友调查中,84.8%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理论太多,实践太少;47.37%表示实习过程监督力度不够,实习走过场;45.61%实训设施基础差,利用率低。这一调查结果正证实了这一点,不过,目前我院也已经开逐步改进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

2.与旅游相关岗位的适应环境能力较差

许多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境较为优越,缺乏吃苦精神,不愿从基层干起。旅游企业在安排毕业生岗位时一般都是将本科生与高职、甚至中职生一起安排在企业一线基层,如餐饮服务员、前台接待员、礼宾员、宴会服务员等,一线岗位的艰辛让许多毕业生难以适应;在调查中24.56%的毕业生因为工作强度大而未选择与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此外,旅游行业的岗位晋升需要更多的实践积累,许多本科生表示,在就业时其上司的年龄包括学历都比他们低,内心有些难以平衡,上司的一些作法自己很难认同,导致在处理与上司的关系时很被动;于是纷纷跳槽改行。

3.自身定位不明确,缺乏旅游职业认同感

在前面的调查中,68.42%的毕业生未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足以说明部分的学生对于旅游相关职业缺乏一定的认同感,内心不喜欢从事旅游相关的工作。而40%左右的学生一开始选择了专业对口的旅游工作,但是人数却逐年流失,除了缺乏旅游职业认同感之外,学生自身定位不明确也是一个原因之一。虽然旅游管理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但如上文所述,旅游行业实践性强,要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不仅需要管理理论知识,更需要有在实践中培养相关的综合素质。但许多学生无法忍受在基层的几年锻炼,看不到自己未来的一个职业发展空间,进而放弃了在本行业继续奋斗的毅力。

四、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一)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突出基础课程教学

目前,旅游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市场学七门课是国外旅游院校普及开设的基础理论性课程。但我院目前所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公共专业课程只有“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在基础课程上开设得较少,导致学生在学科基础知识的把握上并不扎实。因此,在后期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应该加强基础课程的设置。

2.不可忽视综合素质的拓展

在毕业校友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胜任了许多与旅游行业联系不大的工作,这得益于我们学院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了较多依托经济类和管理类的学科基础课,比如管理学、会计学、应用文写作等,而毕业的校友有77.19%的人认为我们在今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拓展。此外,应结合互联网+背景,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能力。

3.坚持“3+1”培养模式,重视外语及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所在企业对于员工知识要求的重要四项中,语言或写作知识占49.71%,计算机知识占46.78%,英语或第二外语占32.16%、企业管理知识占35.67%;可见我院坚持“3+1”培养模式是学院有别的同类院校的特色所在(学生入学后,可自由选择1门外语进行系统化学习,3年在国内学习,1年在语言对象国学习),而加强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也是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特别是英语口语交流以及一些基础的计算机软件操作,如office、PPT、Photoshop、CorelDraw等都应该进行基本的掌握。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操作技能

在毕业生调查中,60.8%的学生认为旅游专业学生应该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实践教学环节,侧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首先,还应充分依托学院的资源,在我院形体房、旅游实训室、调酒实训室等实习基地进行教学课程的技能训练;第二,主动与旅游企业合作,积极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和增强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第三,鼓励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各类“导游比赛”“饭店技能操作大赛”等比赛。第四,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导游人员资格证书、饭店岗位技能证书等相关职业证书。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在毕业生调查中38.01%认为应该提高师资力量水平,36.84%认为本专业在办学中存在师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这表明本专业教师在教学能力,专业能力上还有待加强。目前,我院已经出台了相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也积极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建立兼职教师队伍等方法来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突出職业教育,做好就业指导

首先,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忠诚度,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形式让同学尽早进入职业角色的体验中,使其毕业后对从事的行业有一定了解,能够对其职业长远发展的规划。

篇(7)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摘 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提高了对旅游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要求。采用问卷调查方和层次分析法对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职业能力构成中权重由高到低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能、个性心理素质、社会能力、基本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社会能力较高,基本能力和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差,学生职业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要。

关键词 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高等教育教学项目“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TDGJ1319)。

作者简介:马丽霞(1980—),女,甘肃酒泉人,硕士,讲师,从事旅游管理教学工作。

0 引言

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可以为社会提供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和素质高的管理人才,所以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正确认识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水平和现状,有利于针对性地提升旅游管理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新疆的旅游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动下必将迅速发展,尤其南疆的旅游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本区旅游专业人才数量缺乏,质量更有待提高,塔里木大学作为南疆唯一一所综合性高等学府,将成为新疆各大旅游企业选拔旅游人才的首选之地,自2006年招收旅游管理本科生以来,共有6届毕业生。对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学生职业能力的优势和不足,为学校培养目标提出建议,令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术界对职业能力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对职业能力的构成有不同看法,认为职业能力是有效完成某项活动比较稳定的本领[1],也是顺利完成职业活动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2-4],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本文认同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而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旅游管理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以及旅游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相关能力,这几方面的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已有研究从旅游职业能力的不同构成上进行评价[5-9],多是在定性评价基础上提出建议和对策,本文从基本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个性心理素质以及社会能力这几方面出发,凭借定性定量分析对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进行职业能力调查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层次分析法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进行职业能力评价。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将对决策层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10]。层次分析法一般分为 5 个基本步骤: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1.2 问卷调查法

向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相关人员发放问卷,以便了解学生本人对自身职业能力的认识,以及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高低的评价。首先依据旅游管理职业能力构成以及本地区特点编制问卷,其次对塔里木大学教师、用人单位管理人员、本校大三、大四以及部分毕业生三方面进行数据收集。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32份,其中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91.67%。

2 结果与分析

2.1 评价体系构建

本文将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个性心理素质、社会能力4方面指标构成综合评价体系(如表1)。

职业能力各级评级指标的权重值确定是通过教师及学生赋分所得,先算出各指标层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值,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A-B矩阵的检验,一致性比率CR=0.0110,最大特征根λmax=4.0292,通过一致性检验;B-C各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如表2)。在此基础上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教师、用人单位和本校大三、大四以及部分毕业生三方面进行数据调查,结合各项权重得出综合得分(如表3)。

从表2可看出,在二级指标中权重最高的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最低的是基本能力,个性心理素质与社会能力居中,在权重总排序中服各因子得分排序依次为:服务操作能力、管理能力、诚信度、沟通表达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应变能力、旅游规划能力、计算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意志力、判断推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写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进取精神,说明服务操作能力在工作中是最重要的,其中管理能力、诚信度、沟通表达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得分排在前五,说明在工作中这几项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能力,而进取精神、英语应用能力,写作能力相比其他能力在工作的重要性不突出。

3.2 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综合得分

3.3 数据分析

3.3.1 基本能力分析

基本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总排序权重值0.1578,在四项基本能力中处于最后位置。在基本能力中,权重值最高的是计算机能力,说明科技快速发展,计算机能力已成为从事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其次是判断推理能力和写作能力。

从表3看,基本能力评价方面,用人单位打分最高,学生本人打分最低,其中教师对判断推理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比用人单位打分高,说明教师认为学生这两项能力在学校表现比计算机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好,而用人单位则认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写作能力较好,说明学生在学校运用判断推理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较多,在单位运用计算机和写作能力较多,导致两者评价有差别,而学生打分均比前两者低,说明这些能力还没有达到学生本人的预期能力。

3.3.2 专业知识与技能分析

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也是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核心能力,权重为0.3662,是四项职业能力中权重值最高的。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中,权重最高的是服务操作能力,说明服务操作能力与另外三项能力相比,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是管理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

从最表3看,专业知识与技能评价方面,教师打分最高,学生本人打分最低,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和服务操作能力教师打分高于用人单位,说明学生在学校的专业理论知识在老师看来是较好的,同时教师认为学生的服务操作能力也较好,但通过实践,用人单位认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没有预期的好,相反认为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旅游规划能力比另两项能力要好,说明学生没有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正确的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影响到服务操作能力,导致教师和用人单位打分出现差距,专业知识与技能中的四项能力学生打分均低于前两者,说明在实践中学生同样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不满意。

3.3.3 个性心理素质分析

个性心理素质的权重值仅低于专业知识与技能,其中的诚信度和自我认知能力权重较大,说明在职业活动中,认清自我,与人交往讲究信用都是很重要的。

从表3看,个性心理素质评价方面,教师打分最高,学生打分最低,单位打分居中,个性心理素质中各项能力教师和用人单位打分较一致,但教师对学生的满意度较高,用人单位满意度较低,说明学生在校时个性心理素质的各要素表现差距不明显。

3.3.4 社会能力分析

社会能力的权重大于基本能力,其中权重较大的依次是沟通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从表3看,社会能力评价方面,教师打分最高,其次是用人单位,学生本人打分最低,虽然教师打分稍比用人单位高,但教师和用人单位打分差距非常小,说明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社会能力评价基本一致,学生本人打分同样均比前两者要低,说明学生对自己的社会能力满意度没有教师和用人单位高。

从总分看,教师、用人单位打分差距较小,趋于一致,前两者和学生打分差距较大,但教师对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最好,学生本人评价最低,企业打分居中,教师打分仅有写作能力、计算机能力、管理能力和旅游规划能力比用人单位打分低,且差距都非常小,其他得分均比用人单位高,所以教师打分总分要比用人单位高,而学生打分仅有环境适应能力和诚信度高于用人单位打分,其他能力得分均比用人单位低,所以最后得分最低。

4 结论

从权重看,基本能力是职业活动中的基础能力,重要程度不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是职业活动中的核心能力,尤其是服务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个性心理素质是职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社会能力是职业活动的重要能力。

从综合得分看,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社会能力较高,基本能力和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差,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教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最好,学生评价最低,用人单位评价居中,教师、用人单位评价差距较小,说明这两者评价较为客观。学生评价与两者差距稍大,说明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学生本人看来,并没有达到本身对自己的要求,也可能学生不自信或对自己评价较谨慎,导致评价与前两者有差距。

参考文献

[1]张洪峰.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2.

[2]赵光忠.职业能力概念及相关问题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09,41(4):25-16.

[3]杨菊.高校饭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12.

[4]于淑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能力构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11.

[5]冯波,苏建军.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构成与测评分析[J].运城学院学报,2014,32(1):102.

[6]秦远好,干婷,郭利华.旅游管理本科学生能力构成及其认知差异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5):114.

[7]杨艳丽.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53-154.

[8]李丽.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9.

[9]韦褔巍,黄荣娟.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大众科技,2014,16(179):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