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早产儿主要的护理问题
时间:2023-09-26 09:50: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早产儿主要的护理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是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条件。新生儿出生时体温与母体相同,出生后周围环境比母体温度低,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汗腺功能不足。新生儿体重越轻,周围环境温度应越接近体温。为了使低体重儿、早产儿的体温维持的在正常体温范围,保暖将成为低体重儿、早产儿的重要问题。
1 早产儿的体温调节的特点
1.1 产热 人体的产热物质主要是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而它们都来源于食物,要维持体温就必须有足够的热量摄入。一个正常的新生儿出生后在3天内脂肪储量可维持能量的需要,产热主要来源于棕色脂肪的分解,继而正常进食补充热量。而早产儿的棕色脂肪较正常新生儿少,产热即少,又不能正常进食补充热量可致产热不足。
1.2 散热 早产儿散热的主要是以传导、辐射、对流、蒸发的方式散热。这与早产儿的特点有关:(1)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一个早产儿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约为成年人的3倍,因此,散热面积相对较大。(2)人体产热在中心而散热在体表,早产儿体重轻,中心至体表距离短,而且皮下血管丰富,均易于散热。(3)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早产儿的四肢常呈伸展状态,暴露部位多,易于散热。
2 早产儿的保暖措施
刚刚娩出的早产儿应立即用干布擦干,尤其头部占全身面积的1/3左右,更应尽快擦干。将早产儿以温暖的毛巾或棉被包裹,头部戴帽保暖,或直接使用辐射保温台,危重儿可在辐射台上抢救。每日护理操作、沐浴、更衣、换尿布等时间越短越好,动作幅度小而快,早产儿沐浴最好减少水浴,以油浴为好。每日治疗操作重集中进行,避免反复操作以免增加散热。持续的静脉高营养,可保证早产儿的生长热量,也是维持早产儿体温的重要手段。现代保温设备的应用。早产儿转院或从产房转入新生儿监护病房时应用转运暖箱。
3 现代保温设备的种类
3.1 闭式暖箱 早产儿目前最理想的保温养育设备。可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日龄随意调节湿度、温度、氧浓度,并有保护隔离作用。
3.2 辐射保温台 较先进的经皮调节温度的开放暖箱,是抢救危重新生儿、早产儿的理想保暖设备,但辐射会引起失水过多,不宜长久使用。
3.3 远红外线,微波复温 短时间使用,散失水分过多,适用于新生儿、早产儿监测,过度保暖。
4 闭式暖箱的使用、护理及注意事项
4.1 暖箱的准备工作 按医嘱准备暖箱,先将保温箱预热,一般30 min~1 h箱温可达预热温度。将已备好的消毒保温箱电源接通,加热指示灯亮,调节温度一般先置32 ℃进行预热,待接到入病房的患儿,按其体重、胎龄大小给予调整适当温度,见表1。在预热保温箱同时在闭式暖箱水槽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蒸馏水不可外溢,以免造成机械损伤或电源短路。表1 早产儿暖箱温度、温度参考
4.2 早产儿入箱后护理 暖箱内早产儿一般不宜全,可着尿布及布单,以防辐射热增加。一切护理操作均应在暖箱内执行。经常观察箱内早产儿的病情变化,早发现、早处理。每2~4 h测体温1次,并记录箱温,根据体温高低调节箱温,调节箱温时必须逐步进行加温或降温,使早产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每天进行沐浴及称体重,沐浴必须在暖箱内进行擦洗。称重前选用小绒毯包裹出箱称体重。经常更换尿布,大便后应用温水纱布轻轻擦干,并涂以5%鞣酸软膏或5%鱼肝油预防红臀。每4 h更换1次,以免局部及肺受压引起局部及肺循环不良。胃管喂养的早产儿,鼻饲后头应偏向一侧,以免奶液倒流造成误吸。早产儿需其他治疗:如吸氧、静脉营养等,其管道要从暖箱两头通道进入暖箱,以免影响门的关闭。定期移出早产儿消毒暖箱。定时加入蒸馏水,以免影响暖箱温度及湿度。
4.3 使用闭式暖箱的注意事项 暖箱在使用时如有漏电现象,应立即切断电源,移出早产儿,等检修后方可使用。暖箱不可放在阳光直射和冷风对流、直吹的位置,以免影响暖箱温度的控制。当暖箱报警指示灯亮并发出报警蜂鸣时,应及时检查报警原因。
[关键词] 护理干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2(c)-0160-03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WANG Huan
Neonatal Department, 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igh-quality nursing on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Methods 60 neonates with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3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equal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cases in ea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high-quality nurs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nursing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fter nursing.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cure rate (66.67% vs 43.33%) (P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Neonate;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属于一种获得性疾病[1],主要发生在早产儿与患病新生儿中间[2],是由多种原因共同导致肠黏膜损伤而缺血、缺氧,从而引起新生儿小肠、结肠发生坏死的一种疾病[3]。其主要症状是腹胀、便血等,该疾病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也较高,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4]。近年来关于新生儿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逐年增加,对该病症的治疗及护理方式有很多,但何种方式更具疗效是目前医学领域重点研究对象[5]。对此,该院采用优质护理针对2013 年5 月―2015年8月收治的6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提高了患儿的治愈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3 年5 月―2015年8月收治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60例,男32例,女28例;其中42例胎龄>35周,32~35周的18例;44例患儿出生时体质量>2 000 g,1 800~2 000 g的16例;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胎龄(35.1±0.3)周,原发病:新生儿肺炎15例,窒息3例,新生儿败血症12例。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胎龄(35.0±0.4)周,原发病:新生儿肺炎16例,窒息4例,新生儿败血症10例。两组患儿在胎龄、性别、原发病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常规禁食1~2周,恢复喂养并从水开始逐渐增加奶量与浓度,保证患儿舒适并防止腹胀,注意患儿早期征象等。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对NEC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及干预。
1.2.1 新生儿NEC高危因素的评估 ①胎龄评估:NEC主要是发生在早产儿与患病新生儿中间,早产儿因其在发育的特殊时期,围生期呼吸系统并发症易引起肠黏膜缺血性损伤,另因其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肠道内胃酸少及各种蛋白酶活性低,肠道的穿透性较高,以及肠道分解产物不完全,导致细菌容易侵入肠壁内繁殖,导致早产儿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其病死率也高于足月儿。在临床上胎龄是判断肠道发育是否成熟的主要因素,因此对新生儿进行胎龄评估,对于胎龄小的新生儿将其列为可能发生NEC的高危儿,及时进行预防措施有着重要的作用。②体重评估:新生儿出生体重越轻,其NEC发病率与死亡率越高。因肌肉及肠壁神经细胞发育不成熟,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另轻体重新生儿需进行长期住院观察而更容易引起感染,都会引发NEC。因此需对新生儿体重进行评估,体重轻的需对其列入NEC高危儿,进行重点观察。③窒息评估:NEC发生及发展的基础是因其肠道黏膜损伤。新生儿发生窒息缺氧时,会导致肠道血管的收缩,血流量变少,导致肠粘膜缺氧,从而引起黏膜损伤。因此围产期新生儿患有窒息史的需将其列入NEC高危儿,进行重点观察。④感染评估:细菌感染易导致NEC的发生,肠道内病菌过多会直接导致肠道的损伤,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其临床表现为典型、全身状况差、发病进展快,预后效果不理想,通常易导致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因此需对患儿进行感染状况的评估,如有感染者将其列入NEC高危儿,需进行重点观察治疗。⑤喂养评估:肠道运动方式不成熟、消化能力降低都易引起新生儿发生NEC,针对新生儿免疫、营养、生理等方面而言,母乳对新生儿脆弱的消化道更适宜,需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喂养。⑥药物评估:新生儿的各项功能都比较不成熟,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新生儿肠道黏膜损伤等,从而引发NEC。另可通过患儿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用药,提高患儿预后效果。
1.2.2 新生儿NEC的干预 ①病情观察:早期NEC可通过内科保守治疗,早期患儿的临床表现不明显,易发生误诊现象,故在护理过程中应全面、系统的进行观察患儿的变化以便能及时发现异常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密切观察患儿精神、面色、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是否有烦躁不安、心率减慢、呼吸暂停等到现象;密切观察患儿大便颜色、性状、量、次数,如排粘液便或鲜血样便,应立即送检;观察呕吐物的量及颜色,如为黄绿色、鲜红色及咖啡样色应注意;密切观察腹部情况,腹胀一般最早出现且持续存在,并伴有肠鸣音减弱,应及早拍摄腹部 X 线平片,腹部X线检查以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②胃肠减压:胃肠减压的有效性能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效果,是治疗NEC首要方法,具体方式可用经口插胃管连上胃肠减压器,给予持续胃肠减压,护士每班测量胃肠减压引出的胃液量及性质,并详细记录。③正确:错误的易引起患儿发生窒息及猝死现象,应采取侧卧位或半卧位,可减轻腹部张力,缓解疼痛。④感染预防:患儿感染易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发生死亡,因此需对感染问题进行预防,集中进行护理操作,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洗手,床边保护性隔离,各种器具应定期消毒。⑤合理喂养:在静脉营养供给的基础上,恢复饮食要循序渐进,一般先试喂5%葡萄糖水,连续试喂2~3次后,患儿如无腹胀和呕吐,可通过微量配方奶或母乳进行喂养,从少到多,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⑥药物合理使用:为避免错误用药导致患儿不良反应,需严格执行医嘱,并密切观察因药物引起的相关副作用,及时采取措施。⑦情绪护理:患儿由于长期禁食、腹痛而易烦躁哭闹,可给予患儿非营养性吸吮、病室内播放轻柔音乐,使患儿安静,以利于疾病恢复。因患儿出生时就被送进监护室隔离治疗,易导致家长心理焦虑、紧张等,从而对治疗不配合,因此需积极主动的讲解病情并进行安慰,让其得到正确的了解,减轻其顾虑,增加信任感,从而能积极配合治疗过程。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患儿不同胎龄、体重与发生NEC严重程度的关系。②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的疗效。③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通过数据SPSS16.0软件来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使用(x±s)来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n(%)]表示,使用χ2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
2 结果
2.1 观察患儿胎龄、体质量与NEC严重程度比较
胎龄小及体质量轻的患儿,其NEC越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预后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6.8±1.5)d,对照组为(29.1±3.6)d;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以小肠急性广泛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的消化系统急症,又称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节段性肠炎[6]。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腹痛、腹泻、便血为主要的症状,起病快速,病情变化也快,多数患儿的症状严重,病死率极高[7]。如治疗不当或延迟,患儿可能数天就会导致死亡[8]。其护理的好坏同样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效果,对患儿的恢复及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优质护理通过提前对患儿进行相关评估及护理干预,提高患儿的预后效果。
通过该研究发现,NEC轻微的有37例,胎龄为(36.89±2.05)周、体质量(2245.73±228.56)g;较严重的有15例,其胎龄为(35.85±1.73)周、体质量(2144.63±215.57)g;严重者有8例,其胎龄为(34.76±1.62)周,体质量(1982.11±152.41)g,说明患儿的胎龄越小并体质量越轻,其NEC越严重,护理过程中对胎龄小及体质量轻的患儿需进行重点关注。经护理后,观察组的患儿有20例(66.67%)治愈,10例(33.33%)好转,;对照组患儿有13例(43.33%)治愈,17例(56.67%)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患儿进行相关因素进行评估,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观察及护理,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因疏忽而无法及时对患儿进行治疗。通过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患儿的治愈效果,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琳.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269.
[2] 朱樱梅,任雪军,.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因素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4(1):44-46.
[3] 林剑清.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1):3266.
[4] 王淑秀,梁彩平.早产儿86例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4):330-331.
[5] 王琴.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12):1397-1398.
[6] 杨颖.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5):43-44.
[7] 孔祥永,黄俊谨,陈颖,等.2010年至2012年新生儿监护病房胎龄小于32周极早产儿的病死率及并发症[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0):1566-1570.
[8] 温晨露,王丽.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征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29):2707-2708.
[9] 陈文敏.双歧杆菌联合护理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海峡药学,2013,25(2):189-190.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b)-0083-02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为了提高重症新生儿的生存率,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因此,研究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该研究为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进行探讨。结合该院对2010年9月―2012年9月期间的70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VAP问题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该院的70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其中VAP组39例,非VAP组31例。VAP组中男21例,女18例。早产儿34例,足月儿15例,发病时间0~3 d 23例,3~7 d 10例,7~28 d 6例,原发疾病:NRDS9例,MAS4例,HIE6例,气胸3例,脑出血3例,颅内出血5例,其他4例,对患者均予以机械通气,上机的指标参考《实用新生儿学》的标准[1]。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为(33.5±5.1)d,非VAP组与VAP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VAP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及治疗指南(草案)》诊断标准[2]。
1.2 方法
入院后予以广谱抗生素运用,痰培养药敏试验进行检查后根据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酌情予以多巴胺改善微循环,依据患者的病情予以静脉营养,必要时使用丙球蛋白(400 mg/(kg・d),连续使用3 d),如果运用万古霉素,则在使用7 d后予以酮康唑5 mg/kg外用,连续使用3 d。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与医院感染有关的相关因素
从表格中可得出,早产儿、低体重、通气时间长、大剂量使用丙种球蛋白和疾病在肺内是VAP的危险因素。而VAP与性别、分娩方式无关。详见表1。
2.2 病原菌的种类分型
对出现感染39例进行细菌培养获得阳性结果显示共有28病原菌珠,以革兰阴性杆菌居多共19例占67.9%,其中又以铜绿假单胞菌5例、肺炎克雷伯杆菌9例和大肠埃希菌3例为主,革兰氏阳性球菌占8例占28.5%,真菌1例占3.6%。
2.3 革兰阴性杆菌药敏结果分析
对30例感染的病例中,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呋辛均耐药,而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性药物依次为泰能、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见表2。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对新生儿重症医学和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呼吸机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出现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一个主要因素。
众所周知,呼吸机是一种侵入性操作,会破坏正常的呼吸屏障,加之机械通气的使用,加剧了新生儿的抵抗力降低,所以在临床上容易造成VAP的发生,据有关资料[3]统计其发生率为10%~60%,该次研究的发生率为55.7%,与之相符合。同时,由于VAP的发病机制复杂,现代的研究[4]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机体免疫能力减弱及防御功能IgA减少,粘连蛋白层破坏导致细菌在气管上粘附、口咽部寄植菌的误吸入肺、胃和十二肠细菌逆行和移位、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
从该次的研究中可得出,VAP的发生与患者是早产儿、低体重儿等因素密切相关,另外也与机械通气时间长、滥用抗生素等外在的因素有关。所以临床上我们要针对以上的情况做好相关的对策。措施有:①严格ICU病房管理[5]。做到保持病房内整洁,保持病房内的卫生,严格探查制度。②加强口腔护理。对机械通气时间长者予以口腔护理并痰培养,选择敏感的抗生素。③加强营养支持。充足的营养是降低并发症,早期脱机的重要条件,可适当增加营养药物。④合理运用抗生素。明确抗生素的运用指征和给药次数和时间,积极观察疗效,需结合痰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⑤做好围生期的护理和准备工作。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参考文献]
[1] 朱绪亮,赵玲,杨嘉琛,等.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学和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6):549-552.
[2] 叶毅桦,黄莹,陈志凤,等.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分析及病原菌检测[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1):3022-3023.
[3] 李冰冰,张淑杰,赵娟,等.危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分析及预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1):2892-2893.
[4] 黄丽容,方梅,刘胜,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分析及非药物性护理预防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5):546-548.
我院2009年1月一2011年12月共收治1岁以下的T0F患儿556例,男379例,女177例;年龄(236.6±68.7)<1,术前脉搏血氧饱和度(5?02)60%~80%0556例患儿中,538例行I期根治术,行Blalock-Tauss-ing分流手术即姑息术18例。平均监护4.5d,平均使用呼吸机36h0556例患儿出现并发症位于前3位分别是:低心排综合征21例,心律失常20例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7例,其中低心排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7例。其余存活患儿经过针对并发症治疗护理后痊愈出院。
2观察与护理
2.1术前预防
缺氧25例因术前SP02在60%~65%之间,即给予间歇氧气吸人。因T0F患儿出生时因动脉尚未关闭,临床紫绀不明显或较轻,随着动脉导管的关闭,紫绀逐渐加重,尤其>6个月后,患儿易出现缺氧发作,可出现一过性极度紫绀和发呆,严重者意识丧失。缺氧发作的时间与频繁程度和晨起大便,剧烈哭吵、情绪变化,脱水,酸中毒,环境改变,有创操作如静脉穿刺和抽血检查等因素有关。术前护理需注意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侵袭性操作避免患儿剧烈哭吵,必要时适当镇静,间隙氧气吸人和家长宣教。给予预见性护理措施,患儿中未出现术前缺氧发作。
2.2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及护理
早期心排量暂时性的降低,特别是术前左心功能不全、右心室发育小、术后残余解剖问题、术后出血等因素。T0F术患儿在术后12h内极易出现低心排综合征。本研究中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为3.7%占所有并发症的第1位,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低血压、少尿、肝脏肿大、中枢性高热、末梢湿冷或心脏骤停。在传统的低心排监护措施提倡“强心、利尿”来治疗低心排综合征,但是对于小于1岁的T0F低心排的监护策略更应该根据患儿不同的体重与年龄来处理。经过术后监护仍有7例患儿死亡与低心排造成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相关。
2.3护理
①监测并维持合适的血压。高剂量的儿茶酚胺类药物的应用虽然可以提髙心率以及血压,但对于顺应性较差的新生儿心肌是极其不利的,临床护理重点不仅仅需要保证药物的正确输注,监测左心功能,血韩水平,还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来调整药物剂量。
②出量大于人量。保持上腔静脉压力(CVP)在10~15cmH20,严格控制患儿入量,新生儿补充容量时切忌短时间内输人液体过多、过快。当CVP大于20cmH20,并且患儿存在面部肿胀、肝脏肿大、外周水肿或前囟饱满时,提示液体补充可能已足够。所以,临床对于小于5kg的T0F病例,均采用微量泵输入液体,以控制单位时间内的人量;同时应用呋塞米维持泵人,并持续监测患儿内环境的稳定。
③高热首选药物降温。术后低心排和手术以后吸收热,均可引起发热.给予降温可减少组织耗氧并减轻心脏后负荷。对于低心排引起四肢末梢湿冷的患儿应避免物理降温,以免外周血管收缩而加重患儿低心排的症状,同时注意四肢末梢的保暖。所以术后当日的患儿需要持续体温监测并保持患儿体温36.5?37.5<;新生儿、早产儿置于暖箱,利用辐射热升温,周围可放置屏风等以防止周围环境温度变化而影响保暖措施,普通床可使用暖风机等设备。
2.4术后护理
患儿往往因为分流出人工管道的阻塞导致进行性的低氧血症,这给临床护理工作是一种考验,除了主要的T0F术后护理措施以外,临床护理水平主要集中体现在及时评估和维护人工管道的通畅。如听诊患儿左侧第2助间是否有连续性杂音存在;注意脉压差是否增宽,间接提示人工管道的通畅;密切关注舒张压的变化,来保证正常的冠状动脉和脑血供,需要相对较髙的血压;患儿输注血球时,应该勻速滴注并且密切注视动脉血气中HCT指标在45%水平,防止输血过多过快,导致患儿HCT突增促使血液的黏稠度上升可能导致人工管道的堵塞。患儿中未出现因护理不当造成人工管道阻塞。
3小结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观察;护理效果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常见于围产期的新生儿,是由于呼吸功能出现问题而导致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一部分新生儿会在发病后遗留下程度不一的后遗症,严重者会造成永久性的神经功能缺陷[1]。患有儿缺氧缺血性的新生儿如不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容易导致新生儿的残疾甚至死亡,因此对新生儿进行细致的护理对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恢复与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2]。我们对近期临床发生的2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资料进行讨论,分析临床观察与护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源于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28例,28例患儿均符合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诊断标准,其中男婴16例,女婴12例。足月产儿16例,孕期在41w~44w 3例,早产儿9例。本组病例中轻度患儿13例(46.43%)、中度的患儿12 例(42.86%),重度的患儿3例(10.71%) 。
1.2病因分析
1.2.1产妇因素 大部分产妇在妊娠期患有高压综合症、贫血症状、心肺区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产妇在分娩期出现急产、滞产、大出血等状况。
1.2.2胎儿因素 胎儿在子宫内发育缓慢、过熟儿、先天畸形产儿等。新生儿常伴有心律不齐、心动过缓、红细胞增多、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观察与护理
2.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
2.1.1基础生命体征的观察 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对外界刺激较为敏感,使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容易产生变化,测量体温1次/h并做好记录。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呼吸无规则,呼吸快时可达到120次/min,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或是呼吸暂停。
2.1.2面色的观察 根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严重程度,患儿的面色也会发生改变,病情较轻的患儿面色变化较轻,而重度患儿面色则呈青紫色,并且会跟着病情发展的程度而进一步加深面色,与患儿的窒息时间相符,在患儿的面色转变为苍白及缺氧状况得到缓解,患儿的面色也会逐步转为正常。
2.1.3 意识的观察 医生可由患儿的意识状态来判断其病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其意识辨别最早表现为兴奋、易怒、难以入睡、安静后进入抑制状态,反应较为迟缓、进而陷入昏迷状态,一般重度患儿会进入深度昏迷状态,对外界刺激基本无反应、本组参考资料中有1例死亡患儿在出生时处于深度昏迷状态,经医生紧急抢救无效。
2.1.4前囟的观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颅内压呈增高趋势,表现在患儿的前囟,在病情的不断恶化下,部分患儿的前囟会呈现稍过饱满,逐渐转变为前囟明显饱满,触摸前囟有紧张感,患儿会出现惊厥,发生四肢抽搐、呼吸暂停等情况,此时应及时做好应急处理。
2.1.5其他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在出生后呕吐出浅褐色的羊水,不排除患儿消化道出血的可能,通过瞳孔对光反射来检查患儿病情的深浅程度,如出现反射消失、双侧瞳孔大小不一,则可判定患儿的病情已严重化。
2.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
2.2.1一般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病房内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及湿度,病房的安静与清洁等,辅助患儿维持正确的身置,医护人员矫正患儿时动作要轻,减少对患儿的刺激,最大程度的降低患儿发生惊厥。刚出生的新生儿对周围的环境及温度很敏感,体温的变化会加重氧气的消耗,加重患儿的缺氧状况。因此,医护人员对患儿的保存工作应严格,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采取暖箱为患儿保温,暖箱温度根据患儿的体温来进行制订与调整,同时还需注意暖箱的清洁问题,避免患儿产生交叉感染。
2.2.2呼吸及给氧 新生儿的呼吸很窄,纤毛的运作能力较差,极易产生堵塞,应进行严密的观察,避免因分泌物堵塞而发生却请情况,及时对患儿进行吸痰。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给氧,以提升脑部血氧的浓度,缓解缺氧症。
2.2.3营养 新生儿的吸允能力低下,在疾病的影响下部分患儿无吸吮能力,此时患儿营养补给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以防止患儿产生低血糖,维持脑部正常的代谢,在患儿病情稳定后再惊醒母乳喂养,并记录患儿的进食状况。
2.2.4其他 严密监控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体征状况,一经发现患儿的身体异常,立即采取对应措施,在患儿出现惊厥时应立即上报医生进行惊厥处理,采用镇静药物来治疗,比如苯巴比妥钠等。
3结果
通过医护人员悉心的观察与护理,本组2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16例患儿已痊愈(57.14%),好转者8 例(28.57%),病情未改善或转院者2例(7.14%),留有后遗症者1 例(3.57%),病情恶化死亡的新生儿1例(3.57%)。
4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氧气供给不足。其主要表现为兴奋、意识障碍、头围增大、前囟饱满、颅内压升高等症状。神经系统缺陷会在出生后逐渐加重,在72h候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好转,严重者病情可能恶化。新生儿的惊厥是无规律可循的,发作时常伴有面部轻微抽动,表现为眨眼、吸吮、哭声异常等。因此,医护人员必须熟悉新生儿在发生惊厥前与发作时的表现,对新生儿进行密切的监控,在观察到新生儿呼吸呈抽泣或呼气浅表时极有可能有中枢性呼吸衰竭,此时应观察其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瞳孔大小等。密切的观察新生儿身体状况有利于医生了解患儿的病情发展为有效的诊断提供帮助,悉心的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为患儿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挽救新生儿的生命。因此,密切的观察与悉心的护理治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前提。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094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384-02
脑性瘫痪(CP)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CP患儿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治疗,当家长意识到运动康复治疗的重要性时,不得不面对长期治疗带来昂贵费用、精力、陪伴等问题,常常会因为无力解决这些问题使治疗停止或推迟,以致患儿得不到及时治疗,由轻症发展到重症,造成终身残疾,甚至出现丢弃CP儿童现象。因此对于脑瘫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其中一部分轻度患儿能够恢复日常活动,使生活自理,达到甚至接近同龄正常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是当务之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
1.病因病机
脑瘫的发病原因一直是众多医学家研究的课题,目前认为主要由以下原因所致。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出生前的高危因素,如母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重度贫血、放射线损伤、一氧化碳中毒、弓形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胎盘异常等;二是分娩时的高危因素,如早产、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病、窒息、颅内出血、脐带绕颈、高胆红素血症等;三是出生后的高危因素,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其中先后以早产、窒息及母亲患病因素最为多见。中医将其归入“痿证”的范畴,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损、脑髓不充及胃气虚弱所致。
2.小儿脑瘫症状早期发现
脑瘫患儿的临床表现大多开始于婴儿期,呈非进行性,但若未能获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将会发生肌腱挛缩,关节畸形,致使症状加重倾向并使异常姿势反射和运动模式固定下来,因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小儿脑瘫主要可通过7种症状早期发现:
2.1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发现有脑瘫的高危因素。如怀孕期感染、风疹、严重妊高症、小儿出生时窒息、早产儿、严重黄疸、小儿出生后颅内出血等。
2.2小儿出生后十分安静、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入睡困难、吃奶无力或呛奶、吞咽困难,体重增长停止。
2.3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到4个月大的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抬头不稳,4个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
2.4经常出现异常的肌张力和异常的姿势,如双手屈指内收、双拳紧握、前臂内旋、头颈后仰等。
2.5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2.6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2.7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
3.脑瘫的治疗
3.1注重小儿脑瘫患儿的心理康复。小儿脑瘫患儿由于肢体运动障碍、社会活动受限等原因常出现情绪及人格特征的变化。因此,对脑瘫患儿进行心理治疗是合理和必要的。首先,通过日常的接触及各种教育训练活动,减少或消除脑瘫儿童的心理障碍,调整与人的关系,恢复和形成学前脑瘫儿童正常的心态和人格。只有互相信任和尊重,患儿才能真实而详细地反映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其次,医师要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来看待所面临的问题,通过深入的交谈,真诚的理解可以帮助患者接受患病事实,在此基础上共同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再次,要真诚的对患者进行安慰和鼓励,不要让患者感到虚伪或有被疏远和冷落、凄凉之感,让患者有勇气和疾病作斗争。同时要考虑到患儿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及客观环境,要有可接受性和可行性,并尽量做到具体可行,以平等的态度与患儿父母甚至患儿本人商量哪一种治疗方案更切合实际,总之,对于心理障碍,最主要的康复方法自然应该是心理疗法。
3.2注重小儿推拿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应用。小儿脑瘫手法是根据中医推拿、按摩相结合的方法,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常用的手法有推、运、揉、按、摩、掐、捏等。人体运动是以骨骼为支架、关节为枢纽、肌肉收缩与舒张为动力来实现的。小儿脑瘫的种种症状关键就是运动功能失调而导致的功能障碍和姿势障碍。在治疗中灵活巧妙运用这种手法,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通过按摩,对皮肤、肌肉关节、肌腱、神经、经络腧穴的作用,可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达到“通则不痛”,从而痉挛的肢体逐步松弛、挛缩的肌肉逐渐舒展,使患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加速康复。脑与脏腑及经络相连,它们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素问.痿论篇》指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阳明经多气血主宗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足太阳经,可调理腰肾,肾为先天之本,精血同源,任督两脉起自胞中,为肾气所在,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有调节全身的阴阳经的作用。
方法:通过加强护士工作责任心,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正确选择血管、熟练穿刺技术、减慢输液速度、加强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等措施有效减少输液外渗发生率。
结果:在对护士和患儿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下,降低了患儿输液外渗发生率,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关键词:新生儿 输液 外渗 护理 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50-01
静脉输液治疗是新生儿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新生儿静脉管腔小、表浅、弯曲,较直部分短,末梢循环不良,头部呈暗紫色且皮肤松弛,弹性差,分支多交错成网,血管易滑动,不易固定无主动配合能力等原因易致静脉输液外渗[1]。为了降低其发生率,减轻由于药液外渗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及损害,同时减少护士的工作量,现将引起新生儿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与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 原因分析
1.1 患儿因素。新生儿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皮肤苍白,有的皮肤青紫,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全身有胎脂覆盖,血管细小,能够穿刺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外渗。
1.2 血管的特性。新生儿血管细、短,血管内压力低,管腔细嫩,血管表浅,皮下脂肪少、皮肤薄,且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递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通透性增高而发生渗漏。
1.3 机械性因素。新生儿哭闹、活动不能自控,若为钢针穿刺,不易固定,若在关节周围易引起钢针刺破血管发生渗漏,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2];若为套管针,频繁的不自主活动,套管针虽为软管不会立即产生渗漏,但可增加套管针与血管内壁的摩擦而造成血管内膜粗糙损伤,从而产生血液凝集、沉淀、阻塞、渗漏。
1.4 物理性损伤。输液速度过快、压力过大等。
1.5 病理性因素。高热、脱水都可以使血管周围内外环境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血管壁的渗透性和脆性;局部感染、末梢循环差可引起局部组织的代谢障碍及供氧不足,从而导致局部酸中毒,诱发血管壁的损伤,导致药物外渗。
1.6 留置针的选用。小儿血管细尤其是新生儿,留置套管针后,若型号不符,一方面套管针周围的血管由于入套管针而扩张受压,血管自身的营养障碍,易发生渗漏坏死;另一方面,套管针与血管之间没有一定量的血液边流,可增加套管针与血管内壁接触和摩擦的机会而发生渗漏。
1.7 药物因素。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等刺激血管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血管通透性升高。
1.8 其他因素。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患儿及穿刺部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等都会导致输液渗漏。
2 预防措施
2.1 穿刺。①选择合适的留置套管针型号。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具有减少反复静脉穿刺、血管刺激性小、患儿痛苦轻、保留时间长等优点,套管针留置的时间一般为3-5天,5天应作为常规套管针留置时间[3],近年来被临床广泛应用。②穿刺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皮肤消毒范围应大于透明敷贴面积,皮肤消毒后必须等待消毒液干燥后方可进行穿刺,避免化学性刺激产生血管无菌性炎症。③有计划合理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避免选择血运差的部位,如足背、内踝等处;尽可能选择弹性好、粗、直、远离关节活动处的血管,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④由于头皮静脉无静脉瓣,已穿刺的静脉可逆向穿刺即离心穿刺,此种穿刺方法也可避免重复穿刺未愈合而引起的外渗现象。⑤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力求穿刺时一针见血,切忌反复来回穿刺,即使最后穿刺成功也会造成血管周围组织的损伤、充血、水肿,从而导致局部肿胀渗漏。
2.2 固定。①钢针穿刺应固定稳妥,并松紧适度,需用弹力绷带固定时操作者可将食指和皮肤一同固定,固定完毕抽出食指,此时松紧度正好合适,对皮肤影响降到最低。太松易造成钢针移位或滑出血管,太紧也易造成钢针移位或刺破血管,并且影响到肢体的血液循环。②如在温箱中的患儿采用留置针,头皮穿刺时将患儿双手用纱布包裹,使患儿双手无法接触穿刺部位,对于非温箱中患儿,将患儿双手包于包被中采用对侧卧位,即穿刺部位与卧位相反。
2.3 穿刺结束、固定稳妥后注意保暖。但一定要暴露穿刺部位,以便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渗漏及穿刺部位的末梢循环情况。
2.4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并用微泵进行速度调节。①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等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h-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②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保证药物的及时输入。③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葡萄糖酸钙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2.5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儿,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拔针并更换输液部位,输注特殊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2.6 对于生理、病理及穿刺部位不当引起的外渗。可采用更换穿刺部位,加强按压时间,保护静脉等措施。
3 护理
3.1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对血管活性药和渗透压高,刺激性强的药物及末梢循环差的患儿宜选择相对近端较粗大静脉穿刺,如肘静脉、大隐静脉、头皮正中静脉。
3.2 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①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尽可能一针见血。新生儿一般采用直刺法进针,即针头在欲穿刺的静脉上皮肤成10°~15°角,斜面向上,针尖直接刺入静脉。②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针头及患儿肢体,避免针头滑脱或刺破血管管壁。③应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了对患儿表浅静脉的破坏。但需密切观察,一旦发现红肿、渗出,立即拔针并更换部位。④按医嘱正确配制药液,在给患儿推注抗生素时,一定要等药物完全溶解才使用。⑤减慢速度,减小压力,如使用钙剂、20%甘露醇等药物时,应确定头皮针在血管内后才能推注,速度和压力要适度,严防外漏外渗。⑥注意穿刺部位保暖。
3.3 加强护士的职业素质。护士对患儿首先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注意保护患儿的每条血管。经常巡视,随时观察静脉通道是否通畅,有无外渗,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3.4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穿刺部位的皮肤要严格消毒,尤其是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更应特别注意。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可减少穿刺次数,减少对患儿静脉的破坏,减少局部的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
3.5 掌握正确的拔针方法。拔针时顺血管走向快速拔出,再用干棉签顺着血管方向同时按压血管穿刺点,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拔针后至少要按压3min以上。
4 小结
通过护士对患儿输液外渗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降低患儿输液外渗发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同时为治疗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是人文护理的行动落实,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石金花,新生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9):108-109
[2] 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