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职业教育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重要意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6 09:50: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职业教育重要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职业教育重要意义

篇(1)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特殊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麦肯锡环球研究院在2011年的《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报告对大数据概念、技术的系统阐述宣告了时代的转型,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变革我们生活、工作和思维的同时,也为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探究大数据时代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教学的丰富内涵符合时代需求,具有助力特殊职业教育集团大发展的重要意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后起之秀,对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进一步凸显。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是各类职业院校跨越式深化发展,走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培养更多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然要求。基于大数据时代环境下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建设这一课题,企求通过系统研究,克服现今特殊教育存在的弊端,提高特殊教育效益,凸显了特殊职业教育的研究价值。针对辽宁特殊教育集团信息化建设进行的理论研究,有利于整体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教育系统的公平化、合理化、现代化。在大数据时代环境下进行的辽宁特殊教育集团信息化建设,主要应该以以下形式进行。

一、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教学现状研究

通过调研、描述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客观把握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现状。研究是以“一个核心、三个要素”的思路推进。一个核心指围绕以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主体的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建设;通过调研客观、准确地把握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现状,探究大数据时代新型教学模式所需要的信息化环境建设需求;三个要素分别指信息化设备硬件环境建设、信息化资源软环境建设和教与学新思维推广。职业院校为适应信息技术的集成化、网络化及社会发展要求,从人才培养规格出发,营造信息应用环境,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以达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它既具有“技术”的属性,以多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以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与协作性为基本特点。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上,“三件”建设是基础,硬件建设是前提和基础,软件建设是核心和灵魂,潜件建设是关键和保障,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一样重要,不可厚此薄彼。没有硬件建设,其他两个都是空谈;但只重视硬件建设,信息化建设只会空有外表,底蕴不足;潜件建设也不容忽视,否则信息化建设将不可能取得成功。信息化建设系统工程的四个关键域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形成紧密的联系,任何一个环节建设的滞后都会影响到全局。它们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四个关键域不能线性地规划与实施,应保持同步与平衡。

二、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变革

通过信息研究方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变革,探究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新模式的应用,以及新模式对信息化环境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尤其在针对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研究上,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研究形式,从而探寻出最适宜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三、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更好地利用信息化促进特殊职业教育教学

篇(2)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当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农村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的不足和缺失无疑是重要因素。在针对成人的教育中,职业型教育(简称职业教育)面向的人群更加大众,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到的作用和发挥的影响更为重要。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环境下职业教育的新形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并提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然而,实际情况与目标差距还很大,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只能从事农业劳动或者选择劳动密集型行业,他们并不具备现代文明所提倡的法制意识、卫生意识、公共责任以及生态环保等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可以说,科学素养的不足,拖缓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当前农村劳动人口中,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不到5%,中国农村仍有半数人口仅为初中文化程度,文盲和半文盲仍占相当比例。因此,要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状况

1.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城乡差距依然相当显著,职业教育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于农村的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具有深远意义。当前中国农民的科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整体偏低,通过职业教育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有利于其由农民转型为城镇居民,有利于城镇化的进展。(3)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具有直接意义。广大农民虽然世代耕作,但是农业的现代化变革对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开展可以提高农民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反思

职业教育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是中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无论在办学思想还是办学方法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不能满足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1)当前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就业率的问题。以就业来招揽生源,以生源来创造效益。这种思想在市场经济下本无可厚非,但教育本就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它承载着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职业教育同样不能例外,当前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学指导思想缺乏全盘统筹,体现出过度的功利性,无法与新农村建设的大势形成有效互动、双赢共进的效果。(2)当前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内容是对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生产力水平。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新农民的标准为“有文化、懂技术”,仅仅以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显然不能提供合格而全面的教育服务。(3)目前,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模式大多与普通学校基本一致,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没有突出职业学校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与市场的深度结合,没有形成校企双方积极参与、相互合作的长期且有效的合作机制。

三、国外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状况

1.美国――开展最早、重视立法

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拥有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和规章制度。早在1862年,美国颁布了职业教育史上著名的《摩雷尔法》,它不仅是美国的首部关于职业教育的立法,也开创了世界职业教育领域立法的先例。1917年,美国又实行了《史密斯・休士法》。该法的核心是在全美所有的普通中学开展职业教育,由政府出资负责职业教师的培训工作。较之《摩雷尔法》,《史密斯・休士法》的意义更加深远,它将美国所有的普通中学变成了具有职业教育内容且提供了财政资助的综合学校。这项政策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包括农、工、商、家政等各个领域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英国――网络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统一的职业资格

网络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是英国职业教育方面最为显著的特征。以职业技术培训网为平台和载体,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优势,并且可以形成多层次、多类型、方式灵活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在网络化培训的基础之上,英国实行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制度层面上规范了培训的内容和考核的标准,使得接受职业教育者的水平得到保证。通过实施职业教育领域这些意义深远的改革,提高了受训者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

3.日本――重视职业教育基础设施

日本职业教育的开展吸取了英国和美国的优点及特长。立法上,早在1947年就颁布了《基本教育法和学校教育法》,并在80年代普及了高中教育的同时,还积极推行一套职业训练制度,支持并引导各企业和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各种岗前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和适应现代化工业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方面,日本将计算机系统、卫星系统等现代化装置作为职业教育的普遍手段,大大提高了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此外,日本还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实习场地,使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得以充分发展。

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措施及创新途径

1.通过国家立法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关于企业类的营利性单位已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但是中国的职业院校属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缺乏在法律层面的产权界定和运行制度。目前仅有管理规章和管理文件,基本没有涉及非营利性组织的产权和组织构架,因此需要通过国家立法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才能使职业教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之中发挥重要作用。

2.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混合提供

中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提供,这种单一化的提供模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在探索建立职业院校的校董制经营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混合提供的进程,这也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应吸收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但是,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其向社会开放的原则应是有限度、有次序的。职业教育同其他教育类型有着显著的差别,比如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或普通教育之间的内涵和性质均不相同。因此政府应独立建设职业教育准入制度,通过此制度规范职业教育的准入资格和准入范围。这样既可以保证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又可以调动社会资本来发展职业教育。

3.推动职业教育中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的调整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的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基本是以劳动技能培训为主,这已经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无法承担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担当智慧支持的使命和作用。因此,新农村建设视角下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的创新,应牢牢把握服务“三农”的方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尽快实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本土化以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围绕社会所需职业岗位能力,并充分考虑未来职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体系;要注意及时补充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并根据有关行业和领域的国际规范、国际标准来修订现行的教学内容;要加强外语教学,增设国际文化、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内容;要在加大技术基础课程比重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构建一个“基础宽、技能精、针对性强、适应面广”的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艺术素养;职业教育;内涵;创造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提高,而更随之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变得更为突出,有一定文化内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自己的要求,而追求更高的艺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理念。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了职业教育方式的改革外,还应注意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内涵、社会综合能力等等,而良好的艺术素养亦是不可或缺,下面我们就将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及方法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理论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力、创造力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是文化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素养也可概括为三种能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思维能力。

二、职业教育学生艺术素养之现状

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就目前情况来讲还未能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 学生审美意识不强,甚至对美与不美没有具体概念只凭个人喜好进行判断;

② 艺术基础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不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

③ 艺术兴趣不高,只接触少量通俗的艺术门类,对其他艺术形式不闻不问;

④ 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差,思维方式比较具象守旧。

那么,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 职业教育学生的生源多数来自中小城市或县乡一级的地区,这些地区都存在一个普遍特点,即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对不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较落后,艺术作品(如戏剧、电影、音乐会、画展等等)普及性低。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大学之前较少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艺术门类及作品,艺术兴趣低,艺术素养相对不高。

第二,个人艺术素养的高低与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据调查,大多数艺术家都出生于艺术世家,如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等等,都出身于著名的音乐世家,并且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知识及乐器演奏的训练,在年幼时就已经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又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二王”、“三苏”都说明了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可见,父母艺术素养不高的情况下,也很难为孩子营造出后的家庭艺术氛围。

第三,小城镇艺术教育和艺术特长培训机构较薄弱,乡镇一级的地区除民间艺人外甚至没有艺术门类的职业从业者,这就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艺术培训和接受正规艺术课程的教育,导致艺术理论基础差,艺术思维无法发展,创造力也得不到激发。

三、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学生自身素质来说,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艺术的欣赏力和感受力,从而更好的认识艺术、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以及整个世界,帮助学生在精神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从学生的发展能力来看,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提升,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生动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创造力将成为通往成功的垫脚石,尤其是从事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只掌握专业知识,个人素质修养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如今,职业教育正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也将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提高这一阶层的艺术素养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有着推动型的意义,是我们职业教育从业人员不能轻视的问题。

四、如何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的提高对职业教育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又应该如何实施开展这项重要的工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艺术常识及艺术基本理论的了解

开设艺术门类的选修课和兴趣社团,以各种形式在学生中普及艺术理论教育,使艺术常识及各艺术门类不再“神秘”和“遥不可及”。

2、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学校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接触艺术作品的机会,比如组织观看艺术影片、戏剧,参观画展、艺术展、艺术节,听音乐会演奏会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艺术氛围并加以分析和总结,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

3、校园内开展学生艺术节、学生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学校可经常开展艺术节、艺术展等活动,加强同学的参与性,使同学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得以发展的空间,从欣赏者向创作者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创作艺术的主动性和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4、艺术学科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艺术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

如设计类专业除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的训练、构成训练、艺术史、设计史、设计概论等课程外,还要经常性的组织学生结合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进行创新实践,帮助同学构件完整的艺术知识体系和应用技巧,从而更好的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5、 注重实践,鼓励创新

校方可为学生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同时开设创新奖学金等方式,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奖励。

五、小结

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否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完全取决于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决心和努力,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专业角度出发,使学生拥有过硬技能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艺术素养,就能打造出我们职业教育的品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知凡等编著:《教师艺术素养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1.

[2] 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9.

[3] 王一川:《谈谈国民艺术素养及其意义》,人民政协网 .cn,2011-9.

[4] 汪青松:《加强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光明日报,2009-03-25.

篇(4)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中高职衔接 岗位群 专业设置 课程体系 教师团队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它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为更好地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的需要,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工作的通知》,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向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贯彻教育部这一战略性的决策,我校也成了中高职衔接国家批准的辽宁省唯一一所试点学校。消息传来全校教职员工无不为之兴奋和鼓舞,同时也感到肩上所承载的责任重大,在学校组织全员高职教育思想大讨论中,我们认真学习了相关文件,积极转变思想,了解发展高职教育以及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体会如下:

一、中、高职有效衔接的重要意义

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不但能为学生打开发展通道,同时还能将技能和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贯通和衔接,避免处于不同教育平台的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专业对口升学,给中职的学生带来了希望,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选择升学,使中职毕业生的路子更宽了。

构建完善的职教体系,建立中、高两个层次的职教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联系。做好中高职的衔接,既能进一步完善职教体系,推动中职发展,又能优化职教结构,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没有中职和高职的沟通和衔接,这个体系是割裂的、不完善的。

二、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措施

1.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主要是指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真正要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强化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沈阳工业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和轨道交通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尽最大限度地争取做好校企链接工作,探讨优化订单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邀请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共同培养企业所需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2.结合中高职衔接、出台配套政策。要真正做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为学生搭建通往广阔发展空间的“立交桥”,首先要有政策保证,调整招生体制,调整教学资金的投入,以保证师资及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多层次选择的机会,满足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3.加强专业设置。要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认真研究制定一个紧紧围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以能力为主体的教学计划,课程的开设要经过行业和企业的调研,了解其对用工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特点而定,分析专业面向岗位的要求,将高职教育与就业的岗位群相对应,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更新完善教材,注重适合性、针对性、可行性校本教材的开发,使其更加贴近教学改革和实践发展的需要。

4.优化课程体系。根据不同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职业技能等系统的教学和训练,以避免中职学生基础理论较差而造成与高职对接中错位的现象,来弥补普遍高中学生缺乏技能训练的不足;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要进一步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也要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实现实践技能课程与现场实践相对接以提高专职教师和学生的技能水平。(2)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要通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聘请兼职教师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增加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投入,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部门的支持,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力量,加大技能型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

6.成立专业教师团队。组建一支优质专兼职教学团队,积极打造一支学术水平高、双师比例高的专业带头人队伍。进一步充实壮大专业带头人、教学科研专职人员的队伍,聘请来自行业的专家、使之结构多元化,提高教办学水平。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英语词汇;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强化与渗透,英语在国际事务及国家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语的教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重要基地,对于英语的教育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英语词汇学习作为英语教育与学习的基础,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积极的进行英语词汇学习方法的探究对于英语学习与记忆、增强英语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条件下英语词汇学习现状

职业教育首先在教学对象上有着较大的特殊性,学生的来源较为复杂,有技校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甚至还有初中毕业生,这种生源的复杂性给英语的词汇教学与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也使得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

1.教师教学理念较为落后

当前的很多职业教育的教师对于英语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的教师认为职业教育就应集中所有精力进行相关职业素质的教育,而英语只是一门辅的课程,因此,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英语教师就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不能充分认识到自身教学价值的重要性,就导致很多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失去教学的动力,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很多职业教育的教师没有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没有将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发展的社会人,不能紧跟时展的步伐,教学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恰当,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词汇学习的影响

当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由于来源成分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这就使得学生在接受英语词汇时英语基础不同,起点不同,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于职业教育对于英语的要求较低,没有高考的压力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英语在很多学生看来都是可学可不学的无关紧要的课程,没有学习的压力与紧迫感就导致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影响了英语学习效果,导致词汇学习形同虚设。

二、职业教育条件下英语词汇学习方法探究

1.加大英语词汇学习兴趣的培养

英语学习兴趣是英语学习的前提,只有对英语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词汇学习的效果。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断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不断加强英语实践环节,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英语在实际交流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从心理上树立英语学习有用性的认识。在枯燥的词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组织多种课内外活动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如情景对话、角色扮演、口语接龙、用英文讲故事、讲笑话、写微博、看图讨论、填写歌词、影音赏析等,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用中学、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一定要打破讲授式的词汇教学模式,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用新鲜时尚的内容吸引学生。

2.有针对性的进行词汇教学

英语词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有其规律可循的,很多词汇在记忆时都是有着捷径的,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断进行英语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对于发音形似的词汇可以通过拼写与发音进行直观的词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词汇记忆的发音方法;对于拼写有着相似的词汇可以通过构词法进行相关的引导进行学习。在英语词汇教学的课余时间里,教师可以进行积极的英语阅读指导,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英语阅读,这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英语词汇积累,对于词汇的记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手段促进词汇的记忆

多媒体、网络等E时代的产物由于在学习中有着方便、快捷的特殊特点,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当代职校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些新新人类很多都在借助高科技产品学习英文单词。有的喜欢看英文影片,听英文广播,有的经常浏览国外网页,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由于钟爱网络而自觉学起了英语,因为大部分的网络资源和电脑程序都是建立在英语基础上的。这些多媒体媒介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词汇的记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在多媒体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良取向,教师一定要加以引导,保证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木登平.浅谈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英语词汇教学现状与策略[J].科技信息,2009(4).

篇(6)

关键词:中职院校;校企合作;建议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与意义

随着社会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增加,大专或者中专等职业教育机构为了提高竞争力,谋求更好的发展,采取了与企业合作的方式。院校抓好教育质量,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时效性,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通过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的共享,从而使教育适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最终实现企业与院校“双赢”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改变了培养人才难以适应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尴尬局面,采用“技能+学历”的职业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进行严格的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适应社会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要和反馈情况进行有目的性的人才培养并向企业输出,而企业在与学校进行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不必在人才培养上耗费精力,这种企业与学校的有机结合,使得二者的优势达到了互补,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将是一条新道路。

二、关于加强中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建议

1.政府在推进校企合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校企合作的核心在于企业与院校的资源、信息的共享与合作,增强企业与院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是实现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与院校的双赢局面,如何推进企业与院校之间亲密无间的合作成为校企合作的首要问题。毫无疑问,无论从合作的规模、深度还是程度上,政府都将是推进校企合作中最为基础的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政府部门虽然在校企合作进程中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投入和支持,但是实际上在人员投入和物质投入上并未做出相应的支持,甚至很多地方的政府只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并未在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中发挥任何促进作用,忽略了其在教育模式的重要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加强中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政府应该重视自己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主导性作用,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在实践中促进双方的合作,积极推进企业与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2.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平台

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平台有着诸多好处,首先,对于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人才的教育情况,对于院校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从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尤其对于学生来讲,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平台,能够让他们了解专业状况,并从个人爱好、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是否接受职业教育,接受哪一种职业教育,从而使教育更加合理化。因此,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具有提高校企合作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

3.加强产教结合,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触

增加人才的实用性和现实性,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实践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而这一目标的达成,有赖于校企之间的无间合作,将资源和信息更大化共享,企业向院校提供资源和信息,院校则依赖企业实现人才有目的性的培养,向企业输出所需人才。因此,加强产教结合,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触是加强中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4.完善合作制度,进一步细化双方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当前来看,校企合作模式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没有形成完善的准则和制度。结合当前的实践情况,加强校企合作的制度化,细化校企双方所应承担的责任成为推动校企合作教育质量提高的有力措施。职业教育模式在国外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加以改善,将企业提供资源的责任和校方输出人才的义务与责任进行细化和书面化,形成相应的合作制度,使得校企合作有规可循,更加规范化和严谨化。

5.提升校企合作的管理水平

校企合作的管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三个方面。首先,在政府层次上是指政府的宏观管理,在校企层次上则是指校企双方的分工管理,三者之间互相合作才能促进校企合作的更好发展。政府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对社会的需求情况进行整合分析,也能够对企业的资源状况有整体的了解,从而实现合理的资源分配和人才培养计划。院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无论在课程方向还是在培养质量上都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因此,不断提升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管理水平对于校企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校企合作需要政府、企业、院校三方的共同参与。首先,要确认政府在这一进程中的主导性作用,在政府的调控下明确校企双方的任务和责任,从而增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优化管理,并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实F产教结合和校企的零距离接触,达到该教育模式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职学校 顶岗实习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27-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不断地完善学生到企业中参加顶岗实习的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是要建立健全和完善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以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为中心,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因此,要良好地实施顶岗实习的教学实践环节环节,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缩短高职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期,掌握高职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现状,是当前各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

一、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含义及其意义

1.顶岗实习的含义

顶岗实习,是指在完成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等课程教学之后,组织学生到企业单位集中参加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是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顶替企业职工“真刀实枪”地进行技术工作。

2.顶岗实习的意义

(1)顶岗实习实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就业。

二、高职学校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一方面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人才流失比较大,多数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和人力去培养一个新人,因此主要接收有工作经验的学生。而愿意接收顶岗实习学生的企业多数是刚刚成立的企业或是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接收顶岗实习学生作为临时工使用。

2.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足,实习期间存在“跳槽”现象

顶岗实习是学校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对于教学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堂教学,所以存在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足,思想上不够重视。

3.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立法保障

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期间,接收顶岗实习学生的企业、学校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等都没有形成明确的制度规定,并且对安排顶岗实习的企业单位也没有相应合理的利益补偿制度,没有规范的合作协议文件,协议履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协调,合作的效果缺乏评估,针对评估结果也缺乏对校企双方相应的奖罚措施等现象,这就使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权益很难得到制度的保障。

三、针对高职学校顶岗实习存在问题的建议

1.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教学体系改革

建立学校与企业平等协作、有效互动的合作平台,建立专门的工作联络机构,共同研究,在更宽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拓展合作空间,同时创建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运行模式,通过“订单培养”、技术合作、人员交流、产品研发等方式,不断提高顶岗实习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2.明确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完善顶岗实习规章制度

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学校派出参加定岗实习的学生,又是顶岗实习单位的员工。因此,学校通过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使学生明确顶岗实习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完善顶岗实习规章制度、安全制度、注意事项、实施细则、实习成果的要求,落实顶岗实习情况的检查制度及总结表彰顶岗实习优秀学生。

3.政府要加强对顶岗实习的立法保障和政策支持

国家要通过立法、财政拨款等形式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使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有效的开展,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制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同时针对顶岗实习中的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制定可行的政策措施,从而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学的长远发展。

四、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展望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大就业机会,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同时顶岗实习也是职业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最重要形式。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将逐渐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之一,本文针对本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学生的存在问题的研究建议,对提高高职学校学生的顶岗实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

[2]陈叶,魏生龙等.农业类高职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J].河西学院学报,2004,(5).

[3]高树风.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10(3).

[4]蔡艳红.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项目管理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硕工学位论文,2011.